时间:2022-05-27 03: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音乐欣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整个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年轻的大学生不可能都有很好的歌唱水平,很高的演奏技巧,很强的识谱能力,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每个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力。他们都有艺术欣赏的需要,有参与艺术欣赏活动并获得审美愉快的权利。
如何使学生从欣赏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不遗余力的追求。笔者在近五年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大胆创新,初步尝试一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述、学生用耳朵聆听。主要依靠教师讲述音乐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欣赏的音乐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传承了多年。它的优势在于教学效率较高,课堂秩序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例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学生不仅用耳朵聆听音乐,还要学会用心灵感受音乐,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魅力。大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正处于青春洋溢的活跃时期,他们对音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追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更应当成为正确的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学生,无论多么复杂的音乐,都是心灵的表达。让他们尝试着全身心投入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大胆地想象,真诚地交流,把音乐转换成语言,描述音乐带给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感受的时侯,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品位。
二、教学内容的扩展
经典的音乐曲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然而,当我们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大门时,禁不住回首遥望,20世纪这一百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在音乐的领域里,人们面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音乐,是那样的惊讶和迷茫,向往和期待,困惑和不解。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把音乐的感官表现发展到了极致,音乐语言既有的传统表现手段几乎用尽。这时,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就成为必然了。在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把音乐题材和内容不断拓展,加入更多新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比如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电影音乐等等。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日益更新的欣赏要求。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活泼好动,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大为喜爱艺术,艺术欣赏的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些经典音乐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让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经典音乐曲目,更加能够满足他们追求时尚,跟紧潮流的时代要求。寻找最能代表时代特点的流行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追求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
三、考核方式的创新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传统的写论文的方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着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学生普遍存在从网络上下载、抄袭论文的现象,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考核效果很不理想。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 重要性 音乐教学
【论文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所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课以其直观的感受力、给学生切身体验等优势,成为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发掘。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教学现状、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音乐欣赏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改变他们学的驱动力。只有当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成就感,他们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同学们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美妙及其带给人的感官享受,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主动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具有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道德的作用,音乐带给同学的情感共鸣,可以让学生浑然忘我,与音乐蓦然契合,给同学们带来情感的震撼与交响。乐曲中的感情,全部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它带给人们的绝对不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3、音乐欣赏课程可以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者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及阅历的差异,会带来他们在音乐欣赏上的差异,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他们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应该能听优雅的古典音乐,也能接受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甚至能够记忆经典乐章的乐谱。最终达到能分析音乐基本要素与音乐作品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通过音乐欣赏,可使学生在不断的聆听、感受、总结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高等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一大重要途径,理应受到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视,但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高校极少。而且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陈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高校的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
3、教学理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贯穿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对音乐的审美化欣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未实施音乐课程改革方案之前,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机构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不同版本、不停内容的音乐教材,更有甚者,将音乐教材分为“沿海版”和“乡土版”,目的是想寻求一种更完善的途径,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教学上,除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教法外,侧重于“愉快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上状况无论优劣,究其一点,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此外,音乐课本里有连贯的知识系统,但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课程学习,仍难以真正掌握某一知识性内容。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转贴于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博引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音乐教材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注意积极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境界上作出更深的探索,既能上升到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人文色彩充分融合,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能够与相关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知识相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进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中去,激发学生进行欣赏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篇目,老师要旁征博引,让学生广泛接触各国、各时代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学生欣赏视野。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61-01
为了更好地真实反映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现状,我针对几所中职的学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的问题作了一些统计。在2014-2015年第二学期,我对陕西省商业学校7个新生班级和汉中市一职高、O一二技校三所学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共500名,其中本校257名,其他学校的学生243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8份,统计结果和相关分析如下:
问题1.你喜欢音乐吗?
(A)喜欢
(B)不喜欢
分析:学生基本是喜欢音乐的,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小学、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缺失,所以对音乐不感兴趣。
问题2.你喜欢哪种音乐?(可多选)
(A)流行音乐
(B)古典音乐
(C)民族音乐
(D)西洋音乐
分析: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流行音乐领域,对其他形式的音乐基本没接触过,所以喜爱程度偏低。
问题3.你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开设音乐课吗?
(A)很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课是毫无必要的,认为音乐课无法带给他们以后谋生的技能,只是在占用他们的时间而已。
问题4.音乐老师应该讲授些什么?
(A)理论知识
(B)流行歌曲
(C)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的音乐欣赏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的。
问题5.你认为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组织对你自身的提高有作用吗?
(A)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B)能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C)提升自信
(D)没什么作用
分析:从数据看,学生是喜欢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他们是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
综上,可以看出,学生很喜欢音乐,也向往音乐,由于种种原因,又没有办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关于音乐的教育。
作为中职音乐教师,我们可以为中职音乐教学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我校的一些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首先,发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组织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最后,通过音乐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以此为目的。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应该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技能性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125.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研究
论文摘要:合唱课程在高校众多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当中很受重视并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以增强大学生对合唱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操为目标,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曲目选择等几方面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进行探讨。
科教兴国,教育文本。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审美情操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和素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的需求。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人才即将出炉的神圣之地的一个教育内容。”①
目前我国高校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类课程往往要考虑两点:既快速达到音乐审美提高的目的,又要节俭教学资源投入。结合这两点考虑,合唱课程在高校的非专业音乐类课程开展得十分普遍。本文主要是贴合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类的合唱选修课程,在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设计、排练曲目的选择三方面做出新的探讨尝试。
一、教学计划灵活化和贴近学生本质化
高校音乐教育受制于整体高校教学体制的发展,在教学观念上所形成的教学计划容易墨守成规,过于传统化和民族化。传统的合唱学是要求被授课者具备相当的乐理基础和视唱练耳能力,并还要受过专业的声乐发声训练。而我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是停滞在基础识谱上,许多学生是完全没有唱过完整的合唱,而和声音准、声音协和更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合唱课中生涩难懂的乐谱和抽象的发声练习往往会夺走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喜好。
灵活的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音乐基础水平和学生日常的音乐生活来有调整计划。日常的音乐生活是指学生平时接触音乐的途径、种类和参与的方式。目前高校学生常常通过网络的覆盖使得他们获得全球最新、最火的音乐,业余时间喜欢去ktv房唱红遍网络的歌曲。如合唱课程在保留原来传统化民族化的教学计划之余,加上学生熟悉的音乐素材,贴近生活的本质,建立起多元的教学体系,则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合唱的认识和演唱水平,达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结合大纲概念与专题模块并行
担任高校非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数受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音乐体系教育。
明白每一个高校音乐课程,无论是音乐欣赏类、合唱声乐类、器乐训练等等课程如果从专业的角度上进行教学,都需要长时间的课时量进行系统地梳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哪怕就算再浓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因此,部分教师采取类似大纲概念性的浏览教学,点到即止。合唱课程是门综合的音乐学科,涉及到合唱发展史,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欣赏和演绎、合唱发声法、合唱训练法等等内容。与其让学生浏览性的囫囵吞枣,不如设计几个关于合唱的专题模块。专题模块内容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也要结合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兴趣。如:“爵士风格合唱作品欣赏与演绎”“由电影音乐改编的合唱”“童声合唱与儿童教育的联系”……专题模块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能产生兴趣并积极思考。
三、排练曲目宜经典与潮流趋势相结合
排练曲目的选择结合潮流趋势,这种说法或许会引起教师们的误解,认为其背离了传统、经典的作品的学习,不能达到提高学生高雅的音乐审美情操,反而助长了社会上不良的音乐风气。其这里有个误区——经典不等于潮流。“教育者必须从时代的变化来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特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②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或者与带有流行素材的古典音乐。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女子十二乐坊”受到年轻人热烈的追捧。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就是时代感敏锐、自我认知强烈、不拘于墨守成规、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为他们制定的合唱课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排练曲目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带有流行素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用流行和声编配的传统的民歌:如朱洪编配的《茉莉花》;也可以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校园风格的合唱作品:如日本宫崎骏同名电影主题曲《天空之城》,台湾歌手周杰伦的《台》等等。这类作品既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喜爱,又具有合唱作品的技巧及难度,适合在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合唱排练中采用。
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合唱课程已经非常普遍并受到学生的重视,合唱这种音乐表现手段在增强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之余,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合唱当中的合作精神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应结合时代和大学生的特点并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和大胆地创新,使得合唱课程展现新的面貌。
注释:
①摘自《加强对非艺术院校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一文
②选自《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开放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已然成为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由此,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提上教育议事的日程,引入到了初中的音乐课堂之上。而初中音乐的开放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更能够为学生们开拓视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丰富性。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一、初中音乐多元化开放性教学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空间及评价手段等方面的开放,它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探索和实践,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自由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初中音乐多元化开放性教学应从四方面着手:1.主动地把音乐教学融入现实环境之中,是教学内容具有衍生性和学科渗透性,从而让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2.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使音乐教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鼓励怀疑与提问、辩论与讨论,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和掌控力;3.采用新颖的教学用具和更具新引力和趣味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手段,使其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4.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手段,例如除纸面考试外,还可以是技能展示或团队合作,也可以是论文评论等。
二、初中音乐实施开放性教学探讨
(一)在初中音乐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兴趣的引导与培养
据各种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都比较倾向于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方式,他们更是对于流行音乐情有独钟。根据该调查,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增添时代气息的融入。众所周知,《歌唱祖国》这一歌曲是我国的经典爱国歌曲,但是由于现在初中学生出生的年代距离《歌唱祖国》的年代较为久远,学生难以体会到《歌唱祖国》其中包含的爱国情感。针对这一情况,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生这类爱国歌曲之前可以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当时的国情,最后由衷地萌发出爱国情感,用心学习这类爱国歌曲。例如,因教材编排的需要,初中音乐课本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黄河大合唱》的歌曲,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吟唱这些歌曲之前可以带领学生先观看几部爱国电影,如《风云儿女》之类的,让学生从电影中萌发出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电影的观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这些爱国歌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在初中音乐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可增加课外内容的补充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明显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课外内容。自然,当代的一些流行歌曲或是民族歌谣不失为一项选择。例如:当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北京OPEAP》这首歌曲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当代流行的《龙的传人》或是《中国功夫》等,增强对初中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再如,在教学生唱《童年》这首经典校园歌曲时,还可让学生聆听当代流行的《再见小时候》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经典老歌与当代流行歌曲的欣赏、比较感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三)在初中音乐实施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展,学校以及社会对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生乐理以及歌唱的同时,还应注意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品味音乐、在生活中学习音乐,最终提升初中学生的自身音乐素养。生活并不缺少音乐,只是缺少善于发现音乐。为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例如餐厅的音乐、广场上播放的歌曲、婚礼上的礼仪音乐甚至是电影或电视中的插曲等,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音乐。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书本上的音乐是“阳春白雪”,而生活中的音乐却只是“下里巴人”。殊不知,音乐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哪怕是乡村音乐都是有其背景、有其感情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课本中的音乐知识或是歌曲,还有生活中更广阔的音乐,毕竟书本上的音乐是有限的。
(四)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应注重其开放性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听TS中的原唱就是让学生跟随音乐教师学习书本上的歌曲,这种音乐学习方式很容易让初中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然而,若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更容易被激发,最终提升其音乐素养。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一些音乐晚会,或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音乐能力以小组形式编排音乐剧。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剧的编排时,必然会有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这对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是教师从主观上和技术上评价学生,教师在评价中具有绝对性的权威和主导地位。通常会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根据其完成程度进行评价,有的教师则粗略地根据对学生的主观印象来进行评价,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本身没有积极鼓励的作用。而这样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们认为音乐就是单纯地唱歌,不必学其他知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将会越来越低,教师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而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只要猿挚放性教学的方法,转变自身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切实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就可以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科名.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影评介,2010,(02).
【关键词】音乐课堂;探索;实践
“用音乐装点生活吧,相信你的人生会更美!”
这是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我最喜欢写的一句话。在与音乐朝夕相处的二十五年里,音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它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当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后,我更希望把这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悟音乐,让美妙的音乐融入他们的生活。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美感、智慧与和谐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一、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自我意识也逐渐成熟”。①教育对于处在青年初期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过重的学业压力和课业负担,如今相当多的中学生存在着精神发展状态缺陷和不足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与花季年龄不符的焦虑、压抑与消沉。在社会媒体的影响下,他们过分关注流行音乐,对民族、古典音乐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耐心。此外,高中生常常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时显得困难重重;欣赏音乐时经常是被动聆听,缺乏思考;缺少合作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到忧虑。
构建生命化课堂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蕴含了丰富的生命价值,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音乐课程是学校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本质是“人”的教育。音乐美育在“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情感塑造”和“精神人格的构建”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②因此,音乐课程应当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构建生命化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要企及这个理想境界,除了学校和教师,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配合。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一定要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反思,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积极创新教学,形成生命教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从学校教育中受益。
二、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方法和策略
音乐学科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要寻找每个教育时机,发挥教育机智,把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以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③我很庆幸自己能通过“音乐”这样一个充满灵性和魅力的文化载体,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音乐课要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启迪他们的智慧,丰富他们的情感,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意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也许就是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设计
1.深入挖掘音乐教材内容中的生命内涵。
我校现用的是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它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告诉学生: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具有怎样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是如何表现对象和内容的,什么是音乐的美,音乐具有哪些特征,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与人和社会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内容,揭示音乐文化内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单一音乐内容的创新思路,符合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的需要,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
音乐中的自然——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和管弦乐《芬格尔山洞》,旋律优美、流畅,其音乐风格“倾向于安详与幻想,抒情与明朗。他用肯定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大自然,因此他的音乐具有光辉的色彩,优雅而温柔。”④又如维瓦尔第《春》、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格罗菲《暴风雨》……这些描绘性很强的音乐作品,时而清丽明快,时而隽永飘逸,时而恢宏壮丽,音乐形象生动,其强烈的色彩感,会激发出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音乐中的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感人”的音乐能充实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欢快、激昂、抒情、庄严、诙谐、无奈、忧伤、悲愤……欣赏中,通过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而产生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我们能从音乐中感受到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形成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高尚与纯洁,让情感得以升华。
音乐中的精神——音乐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精神的写照。像贺绿汀《嘉陵江上》、冼星海《黄河颂》、柴可夫斯基《1812庄严序曲》、法国歌曲《马赛曲》、《国际歌》……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我们聆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意义深远。永远铭记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中的哲理——无论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中“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思想、李斯特《前奏曲》中对“人生是什么”的困惑与思考,还是柴可夫斯基《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走出逆境,不断奋进”的顽强斗志……这些充满哲理的音乐语言,能有效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音乐中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
音乐中的旅行——乘着音乐的翅膀,我们可以走遍神州大地、周游世界各国,从《绣荷包》、《茉莉花》、《看秧歌》、《山野情歌》到《樱花》、《伏尔加船夫曲》、《云雀》,从《流水》、《十面埋伏》到《小步舞曲》、《五个乐章》……音乐可以跨越地域、超越时空。通过了解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时代、风格的音乐,学生可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学会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意识。
音乐家的故事——音乐欣赏时,我们总会提到美妙音乐的创造者,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华彦钧……这些生活悲惨,但在音乐这个领域有着非凡造诣的音乐家们,他们的故事时刻告诉我们:苦难在人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勇敢面对苦难,它能拓宽人的生命情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选择和补充生活化的典型音乐素材。
新课程的内容要强调“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有着优良音乐传统的德国,就是“把音乐教育置于整个文化氛围之中,以音乐为钥匙,探寻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从而理解本国家、本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使音乐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⑤
上海市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很好地体现了“以音乐为支点的文化教育”理念,透过大量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在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基础上,逐渐拓展到文化的外延。但在选材上有一定局限性,几乎没有涉及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戏剧的内容,还有在通俗音乐方面,显得量少且过于陈旧,没有体现与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融合,缺乏时代性特征。为了让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生动、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善于引用现实生活中的音乐素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一单元“民间流传而成的音乐作品”。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是通过欣赏不同地区、风格的《绣荷包》、《茉莉花》等民歌,使学生懂得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创造的成果,它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知道民间音乐“流传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在听赏实践环节我增加了“绿箭”口香糖广告和“世博”宣传片的内容。前者成为了课堂的一个小兴奋点,学生惊讶地发现民间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后者则让大家再次重温了那激动人心的壮丽场面,优美抒情的《茉莉花》旋律化为了气势磅礴的管弦乐,带着大家一起憧憬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熟悉的作品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民间音乐的两大特点。可见,教师要留意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并将它们灵活地应用在教学中。这既保持了音乐课的新鲜度,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
(2)及时抓住中外音乐界的热点,适时补充教材内容。
CCTV音乐台、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和《音乐周报》是音乐教师了解当今中外乐坛新动态的窗口。我们要及时把音乐界的重要事件传达给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的学生,使音乐课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青歌赛”。自从1984年第一届大奖赛开始,优秀的歌手和作品不断脱颖而出,它可谓是中国乐坛最重要的赛事之一。然而知道它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原生态”是2007年“青歌赛”的一大亮点,我就在课上增加欣赏了蒙古族“呼麦”、新疆“木卡姆”、侗族大歌……这些奇特的民间艺术珍品,让学生大开眼界,知道了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今年的“青歌赛”引入了“合唱”,参赛队水平之高超令世人赞叹不已,学生也完全被这种表现力极强的人声演唱所折服。令我欣慰的是他们已经感受到合唱的巨大魅力,在英国“国王合唱团”来沪演出期间,主动要求我在课上播放他们的演唱录像,并对其表演进行了点评。事实证明:学生并不完全排斥民族和古典音乐,有时只是因为“不了解”。 只有让学生“知道”了,他们才会去“关注”,进而引发对不同音乐的“广泛兴趣”和进一步的“了解”,由此产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提高音乐欣赏的品位。
(3)巧妙利用“跨界”音乐,拉近学生与民族、古典音乐的距离。
“跨界”是近年世界乐坛流行的一个现象。无论是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还是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曲调的曲子,跨界音乐融贯古今,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课上我经常会利用一些“跨界”音乐导入民族或古典音乐的学习,像女子十二乐坊、曾格格和冯晓泉、陈美、古典辣妹、马克西姆、马友友、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等演奏家和歌唱家的创新之作,学生常会显示出浓厚的欣赏兴趣,教学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音乐教师要为他们打开通往斑斓音乐世界的大门,做他们的音乐领路人。
(4)合理借鉴其它音乐教材,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以我区为例,现在高中音乐课使用的教材有三种:1、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试用教材《音乐欣赏》2、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高中《艺术》(试验本)3、由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二期课改至今尚未有一本统一的高中音乐教材,这说明所有的试用教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再者教材是编写者提供给教师的一个“范本”,它是教学的一个载体,作为教学第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与自身的情况灵活地运用现有的教材,在尊重现用教材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拓展性教学。比如适当引进原生态民歌、爵士乐、音乐剧、影视作品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音乐,可以开阔学生的欣赏视野,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需求,是生命化音乐课堂的重要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绚丽多彩的音乐环境中,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让音乐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听动互补”为原则,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渗透生命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马克思
1.讨论归纳法、比较鉴别法
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感知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感悟音乐中的生命意义。如“跨越美丑唱真爱——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一课。我尝试让学生从演员的音色、表演、旋律风格、歌词、演唱形式、舞蹈、布景、道具、灯光、造型等多种角度进行音乐剧赏析。在欣赏《袭击圣母院》时我设计了这些问题:这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你感到的是哪两种力量的对抗?剧中的黑衣人是谁?活动的栅栏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在知道故事结局之后,请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在你心目中,卡西莫多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如何定义美与丑?虽然教学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问题情境的逐步引导下,他们完全能够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美和反封建的深刻主题。
比较也是音乐欣赏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多理性的思考,培养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趣味。
2.即时教学法、谈话交流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随机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心,关爱、尊重、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业上的不断进取。例如:有一个高一女生A在欣赏到古典音乐时总会出现一种极其厌烦的表情。事后我了解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就被热爱古典音乐的父母逼着学习圆号。枯燥、严厉的多年训练让她渐渐地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反感情绪。到初二考出圆号十级时,她已经对古典音乐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可见,在家长和教师的重压之下,孩子虽然通过机械的重复练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曲目,但从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看,却付出了孩子情感的巨大代价。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爱心与耐心,进行及时沟通,化解心结。虽然情感修复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随着对艺术的进一步的了解,她一定能爱上古典音乐。
3.鼓励引导法、探究发现法
音乐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的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在歌唱、演奏、创作、表演中建立自信,抒发内心情感,展现自我风采。教育要挖掘学生的潜能。音乐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的爱好、个性,因材施教,在唱、奏、跳、演、赏、创方面给予积极地指导。
4.亲身体验法、欣赏指导法
合唱经常是一种长时间听觉、声音的枯燥训练,需要牺牲自我,需要有坚强毅力。音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合作的精神。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挫折,让他们逐步认识“和谐”是合唱的最高境界,培养合作意识。
在课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持久的爱好,为他们提供各种音乐书籍、音像资料,并进行阅读、欣赏指导,让他们不仅能够热爱音乐,而且还能够博爱音乐,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文化修养的现代人。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传统的观念把教学评价单一地理解为老师对学生的“考查”,具有片面性与狭隘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音乐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它包括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两个方面,两者互相渗透与影响。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教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除了少量公开课、随堂课教学中教师能够得到同行的指导外,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这种单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它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真实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教和学不同角度,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观察与交流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比如我校采用录像技术进行的课例研究方法,就是将教师从“如何教”的视角转化到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的实际教学效果上。把常态课的视频资料转化为文本信息,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自己的每一句话语、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回答出发,仔细观察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先进理论学习,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要尊重学生的音乐观点,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感受与想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新时代的教师,只要肯在细节上下功夫,勇于探索创新,勤于实践反思,课堂一定能闪烁出智慧、灵动的火花,学生也一定能在精彩而且真实的课堂中受益。
2.学生学习评价的反思与改进
《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评价应以音乐课程目标作为准绳,以音乐基础能力为基点,在审美情感与审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
心理学家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着对教学评价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一旦学生在自我价值、能力方面获得了正面评价,他们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反之就有可能使学生萎靡不振。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认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就要给予肯定的评价,承认他们在音乐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领域有足够的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态度必须作为学期总评的重要依据,包括课上认真聆听音乐作品、善于倾听他人感受、大胆表达个人观点、积极参与课内外的音乐实践等各个方面。因为跨班较多,周课时数少,音乐教师可以每次着重观察5-8位学生,课上及时表扬、鼓励或指正,课后做好记录,同时在各种艺术类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2)采用不同侧面的评价方法,综合考查学生的音乐能力。
高中音乐课以欣赏为主,教师可进行阶段性的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内容可涉及各种音乐知识,如听辨器乐和人声音色、乐曲的节拍和节奏、乐曲的主题、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调式等,也可以论述题的形式阐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当然,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教学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还必须注重个性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音乐倾向,可表现在唱、奏、跳、演、赏、创等各个方面。每个学期可安排一次音乐技能测试,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音乐特长,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以此促进他们音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
(3)采用师评与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
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增强评价的民主气氛,有利于相互学习,提高学生音乐评价能力。它可以运用在音乐技能考查中,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量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根据学生互相(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
三、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落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的变化需要靠听觉去辨别。训练一双“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关键,也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对音高、力度、速度、节奏、音色、和声等要素的正确感知,欣赏者是无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体验的。要充分认识音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体会音乐中的生命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欣赏者必须提高其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与联想等综合素质。因此,审美体验仍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做到“少说教、多感悟”
高中生容易带着一种怀疑和逆反的情绪来对待教师告诉他们的东西。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课堂要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的转变,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音乐为中介,传达情感、交流思想、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鼓励创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注重教师自身生命教育素养的形成
音乐教师要具备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学习,形成生命教育意识,提高生命教育能力。
教师、学生——同样在经历生命历程的生命个体,教育是我们的精彩生活,在大量知识与技能的背后,教育应该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也许对于教师、学生的意义更大。让我们共同追求、创造自由、和谐、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编写,《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1月,P90-91.
[2]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P224-225.
[3]陈虹,高中生命教育探微,选自《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论文集》,P1-6.
摘要:电脑音乐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掌握。作为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校外教育同样面临着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新课题。我们校外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提高和掌握下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能够应用的校外艺术教学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电脑音乐 校外音乐教育 音乐伴奏带
学校音乐教育与校外音乐教育
校外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更加重视素质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化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刚刚开始试行,每个学校大都配备了电化教室和教师。主要是配合语文课、算术课进行教学,采用的方式大都是播放幻灯片。内容主要是几何图形和静止的动画片。在音乐课中也仅仅是播放录音带来欣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电化教室也从过去的幻灯机、录音机发展了投影机、录象机,音乐学科也从脚踏风琴手风琴发展到了钢琴、电子琴。直到现在的实物投影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等等。教学领域也从语文算术唱歌发展到了几乎中小学所有学科。而且各校都建立了微机室、语音室各校也都相应的配备了专职的教师。
作为新时期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熟练的运用微机、录音机,录象机,电子琴等教学工具。不论是声乐教师、器乐教师、和舞蹈教师不能单单只会弹弹琴,放录音,特别是器乐教师要精通你单位的所有电子琴和基本掌握几种乐器的使用方法。要学习和掌握电脑音乐。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你的教学水平。
我们都知道,校外音乐教学主要包括声乐、器乐、舞蹈三个专业。那么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尽快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电脑音乐系统用于教学时的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都是人脑音乐方式所不及的。 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训练,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科的学习任务。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训练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并举,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了“量”和“质”的条件。
一、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音乐伴奏带
声乐、器乐、舞蹈学员音乐伴奏带的制作一直是我们校外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比较头痛的一件棘手的工作。以前我们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和各种比赛中所采用的音乐伴奏带大都是以下几种方式:
1、电台、电视台里录制:
声乐、器乐、舞蹈学员音乐伴奏带的制作特别是舞蹈音乐的录制从电台、电视台里
制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那里的音乐大都是别人的音
乐很难和你要求的音乐相吻合,但是一旦选中录制的音响效果是最好的、最专业的。
2、作曲家创作、在录音棚中录音:
这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获得音乐伴奏带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要求来形成你的音乐。从音乐风格到情绪变化、从音乐的发展到速度力度的改变都可以是你满意。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间长、费用高。一般单位难以承受。
3、专业教师自己进行剪接、录制:
这种方法也是获得音乐伴奏带的一种方法。专业教师从别人那里借来或买来的录音带,或者是从收音机、电视机里录制和剪接自己所需要的音乐伴奏带。但是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别人的音乐,很难和乎你的要求。特别是音乐的风格、音乐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调的高低都很难合乎你的要求,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录制的效果及差、尤其是音乐段落的衔接处有明显的不顺畅的感觉和没有接好的痕迹。这种方法是专业教师没有办法的办法。唯一的优点是费用低。
用电脑音乐制作伴奏带的特点
1、以像专业的作曲家一样进行音乐创作
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对创作的音乐进行记录、编辑、删除、修改,特别是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对创作的音乐进行复制,这大大的提高了音乐创作的速度和时间,
2、可以像专业的录音师一样进行音乐回放
电脑音乐系统同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录音系统。在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同时电脑音乐创作人员可以马上听到自己刚刚创作的音乐效果,及时的进行修改和编辑音乐。
3、可以像专业的录音师一样进行音乐录制
电脑音乐系统同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录音系统。在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同时电脑音乐创作人员录制自己刚刚创作并经过编辑和修改的音乐,有刻录机的可以马上刻录成CD光盘或MD和数码带。
二、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舞蹈学员进行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一直音乐艺术类院校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音乐舞蹈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提高艺术类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用电脑音乐视唱练耳软件可以对声乐、器乐、舞蹈的学员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练习的难度、程度可以由老师进行设定,回答的对错电脑音乐系统自己给你识别和判断,成绩也可以存储。
三、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学员打印乐谱。
电脑音乐系统除了可以进行音乐创作、录音和视唱练耳练习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利用打谱软件打印乐谱。
打印乐谱这个功能可以打印出非常专业的乐谱,包括钢琴谱、乐队总谱、乐手分谱、高级的版本软件还可以打印带有歌词的乐谱。这个功能对器乐的学员特别有帮助。原来器乐学员的乐谱大都是教师来给学员用手来抄写,速度慢、准确率差。用打谱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乐谱的功能不但可以打印演出、比赛的乐谱,还可以打印练习、排练的乐谱。
四、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舞蹈学员进行音乐欣赏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覆盖了各行业各专业,人们对互联网的开发和运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了。本文取互联网对音乐理论辅学习的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在目前音乐理论方面的建设和运用情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发展和迅速延伸,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爆炸和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同时,信息化将伴随人的一生,并以不可抗拒之势改变着人类现有的工作、生活、学习、思维等方式。当前在我国,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他们接受网络知识快、上网时间长、受网络影响深,网络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价值观等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引导作用和感染作用。面对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挑战,如何在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网络素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他们网络上的理论学习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界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仅就关于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关系作以简单论述,有关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等问题这里不作赘述。如能对音乐教学、学习起到微薄作用则颇感荣幸。
一、通过互联网辅助音乐理论学习是必然趋势
互联网—这一名词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再也流行不过了。自1969年8月网络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诞生以来,巨大的信息容量、光的传输速度、可无限拓展与拉近的时空感觉使其倍受青睐,人们可以轻轻松松在网上完成许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网络因此也成为当今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走人神秘且精彩的网络世界时,有的人会被网络的神奇所震惊;有的人会为自已的发现而欣喜若狂;有的人会为寻求刺激和在网上尽情地.‘冲浪”和二遨游”;有的人试图在网上寻求所见、所思乃至各种问题的正确答案,还有许多人是运用互联网与朋友、同学交流,与自己喜欢的网友聊天,运用互联网查询或散布信息。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仍以学习为主,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与同学、老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远程教育来获取知识。
但是,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侧重点不同,有的人主要通过互联网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的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料,有的则运用互联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等等。这些差别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专业喜好和兴趣。在对互联网的运用频率来说,也有很大不同,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比较熟练和具备互联网设备的同学自然要对互联网运用频繁一些。对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们来说,互联网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饶有兴趣地与部分同学进行了多次交流,多数同学认为:在音乐学习中,互联网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理论课程中,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则尚未表现出较大的优势,除了一些名师的文字性讲座或论文外,关于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信息不系统,也不全面。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已由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演变为普遍现象。在互联网上的音乐理论学习将是不可阻挡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音乐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中的建设情况
目前,国际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外文、中文资料可供查找和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音乐理论知识的网站很多,有的以远程音乐教育为主,有的以宣传当前流行歌曲曲目或歌星为主,有的则以普通的音乐娱乐为特点。各音乐专业院校的网站中,有些版面很好,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专业性很强的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网站(www . mdmec . com ),从招生到所有课程的讲述及文凭的发放等程序都相当完善,内容包括大师讲学、网上解题、学术讲座、听辨曲目、教学管理、学位认证、任课教师、教学方案、教学大纲、远程动态、网上课程、问题咨询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其授课内容是以专业音乐学习为标准的,这是目前我国在网络化远程音乐教育方面最权威的网站。另外,网易(163.com)中音乐版(music.163. com)也十分突出。它是网易CEO丁磊在2000年8月15日开通的一个网站新频道,仅民族音乐版的精华区就有:(1)民族乐器;(2)乐曲鉴赏;(3)民乐大家谈;(4)轻松学音乐;(5)曲坛星座;(6)乐海方舟;(7)民乐信息;(8)戏曲音乐;(9)民族音乐千问千答;(10)民乐园之民乐版新笑傲江湖;(11)我和音乐;(12)民族音乐各版版务信息等栏目。既是一种民族音乐的交流,又是一种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到很好的作用。在网易的网友自己管理、自己建设的音乐主题版中,主要有古典音乐、吉他世界、东流来风、爵士音乐、韩流、世界电影、民族音乐、欧美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古筝、钢琴萨克斯、小提琴、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笛箫、电子音乐、指环王、歌特音乐、人物追踪、音乐评论、音乐专题等,对音乐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其它的网站,如音乐极限( www .china mp3 . com )、音乐天空(music, frxS63. com)、九天音乐网(9sky. com) } pop评论( pop. com)、高地音乐(golitmusic.com )、天虎音乐网( Tyfo.com)、三九网蛙( 999. com. cn)等,大都是以介绍新的流行歌曲、歌星、流行音乐动态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有的也包括一些古典音乐、音乐知识、音乐史等内容,但不多,对于专业音乐学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三、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共享对信息、知识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在音乐学习方面,音乐理论知识及课程的互联网化建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互联网作为向全社会开放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教室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环境。安静、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同时也加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等。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性的课堂
随着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各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知识容量、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不论从知识容量、专业及非专业的知识类型等方面讲,课堂教学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们往往需要在课外补充其它的相关知识。其途径虽然可通过自学、找老师或同学辅导、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来实现,但在众多途径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这种速度快、信息新、操作方便、吸引力强的学习媒体,简直是太遗憾了。 另外,由于互联网是开放、共享的,其摄取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校园或某个城市,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小的空间里让学生浏览国际性的学术动态和知识结构。这就不仅解决了时间、空间上带来的不便,也解决了由于知识来源造成的局限。互联网音乐教育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互联网容量大、信息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等优越性,使学习者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补充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2.互联网为音乐理论学习提供了自由、自如的学习环境
与其他专业相比,音乐学习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学习心理问题。许多方面的音乐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而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部分同学来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人,他们由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碍于面子,其感情体验总是受到压抑或拘束。比如在有的课堂中,老师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欣赏课、指挥课、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教学时,有许多同学表现的总是胆小、不大方,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领地”里自由、尽情、如痴如醉地发挥,达到充分体验音乐情感的效果,克服由于与老师或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心理恐惧感和紧张感。
另外,互联网音乐理论学习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它可以使学生有选择性地、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所要浏览或运用的资料,并能够反复点击,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3.互联网为音乐理论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交互式学习也称为互动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频繁的交流,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使老师与同学都能够增长知识,体现教学相长。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有很大区别。在传统教学中,谈到教学就好像是老师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权威的知识播种者,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不会或不愿能动地对所学内容作出反映。其实,教学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学习不能是被动接受、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信息的能动接受与加工、反馈的过程。而音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科目的学习成果不能量化地反映,如音乐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以度或会与不会的标准去衡量。于是,运用互联网学生就会有时间、有机会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将其深刻的情感体验运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反馈窗口,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同时,它将某项目或问题的学习以网络化的形式提交给众人来解决,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问题明了化,又便于多途径解决。
我们还会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有平等学习的机会,每位同学都有平等地接受和反馈知识的权利和机会,弥补课堂教学中老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向性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弊端。
四、网站建设及运用中的问题
既然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运用互联网进行音乐理论学习,我们就不得不对互联网关于音乐理论方面的知识建设状况进行考虑。可靠、对口的相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本体内涵。浏览过许多关于音乐知识的网站,笔者发现在众多网站中,除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外,其它大部分网站都是以音乐常识介绍、音乐作品简介或关于作曲家或歌星的介绍为主,其音乐作品也主要是以通俗的流行歌曲为主体,学术价值不太大。当然,这是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们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也是为非音乐学习者提供的消遣性音乐而已。
另外,许多音乐资料不是非常详实,文字资料缺乏出处及参考文献,甚至在文字输人中常常有错误出现,这就失去了可靠的参考价值,也许这就是一些音乐专业学生不愿意浏览这些网站的原因之一。于是本文倡议这些网站能为专业音乐学习者着想,为他们让出多点空间刊载有关专业学习的内容,并注意讲求规范化。
论文摘要:原生态的苗族民歌《飞歌》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在作曲家的成功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它也同样闪耀出炫目的光彩。原生态《飞歌》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内涵,旋律具有动力特性,很适合展开,刺激了作曲家成功创作的产生。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积极地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既使音乐作品的数量甚至种类得到了丰富,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原生态的苗族民歌《飞歌》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而在作曲家的成功的专业音乐创作(亦即非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中,它也同样闪耀出炫目的光彩。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音乐研究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别来谈这一问题。
一、苗族的历史、宗教和自然环境
苗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大多居住于山区或丘陵地带,节日颇多,其间举行跳芦笙、赛马、斗牛、对歌等群众性娱乐活动。过去苗族信奉原始多神教、崇拜鬼神和祖先,有多种宗教仪式活动。19世纪后期始,一些人开始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历史的、宗教的以及自然环境的等等因素给苗族音乐披上了一层清新、古朴、深沉、神秘而又原始的面纱。
二、原生态苗族《飞歌》的形态特征
苗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是一个充满智慧、忠厚朴实的民族。苗族民歌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在传统节日、亲友聚会、婚丧嫁娶、立房建屋、男女社交等场合,都会用歌唱来表达祝贺或进行教育,或讲述历史、叙述故事、哀悼亲人等。
《飞歌》是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一个歌种,属于苗歌的山歌类。它流行于黔东南、滇东北一带的许多地区,而以黔东南台江、雷山、凯里等县的最有代表性。湘西称“韶唔”即高腔之意;滇东北、湘西南靖县与城步一带叫山歌;云南及黔东南局部和黔西北一带叫“喊歌”、“吼歌”、“顺路歌”等。黔东南苗族有许多居住在半山腰。为了反映生活、抒发感情,使得开阔环境中较远距离的听者能明晰可辨,因而产生了这种曲调明快、奔放豪迈、声震山谷、缭绕远方的歌种。而《飞歌》的“飞”字在苗语中的原意就是“喊”的意思。各地旋律不尽相同,但都是同一旋律的不同变体。所唱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如生产劳动歌、季节时令歌、迎送客人歌和情歌等。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赞颂,又有对亲朋好友的诚挚祝福;青年男女们则用来相互邀约,作为谈情说爱的前奏。过苗年、划龙舟等喜庆场合一般要唱《飞歌》。在湘西及云南等地,情歌占多数。
《飞歌》的演唱形式多为单声部的独唱或二至四人的齐唱,但在凯棠一带流传的《飞歌》则具有一定的多声因素。《飞歌》只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其特征是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延长休止,句内喜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每当劳作间歇,常由两人放声高歌,女用真声、男用假声演唱。在黔东南还分男声《飞歌》与女声《飞歌》两种。各地区《飞歌》虽有不同,但其体裁特征却是相同的。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高腔《飞歌》《客来到家了》为例。它在整个苗族民歌中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风格古老而自由,音域为十一度,五声调式(有滑音、变化音级及调式交替——游移),调式骨干音单纯、清晰,旋律中有个性强烈的下行六度大跳和自由徐缓的上、下滑音。节奏也较自由,节拍为3/4、4/4、2/4的交替。结构为一段体带变奏的分节歌形式。
三、两部非原生态音乐作品中的《飞歌》
《飞歌》曲调简朴,但往往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正是由于《飞歌》具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不仅苗族人民喜欢它,各族人民也都被它美妙的韵律所倾倒,甚至它在世界民歌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于是,不但中国的歌唱家唱它,演奏家也进行演奏,而且作曲家们也都痴迷于它,流连忘返,进而获得灵感创作了一大批以它为素材的各类音乐作品,其中有一些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陈钢于1975年改编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首音乐作品。它的每一段都离不开《飞歌》这一“种子”因素。乐曲一开始就以速度自由的、嘹亮的《飞歌》旋律作引子,一下子把人带入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乐曲的展开是以《飞歌》旋律进行剪裁、倒影变形等手法来进行发展的。在尾声中,悠扬的《飞歌》声重又响起。
这首乐曲的音乐材料非常统一,其中比较强调主音与下属音即徵音与宫音之间的关系。这是由《飞歌》本身的旋律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就造成旋律的风格既活泼又淳朴,既抒情又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很适合做各种展开。
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作于1979年。作品是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大型套曲。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序奏主题由《飞歌》略加变化,加花发展而来,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概括了全曲的精神气质。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复三部曲式)和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回旋奏鸣曲式)也以不同的具体手段体现了《飞歌》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部作品来看,《飞歌》主题始终占据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时并且起着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乐曲要表现的“山林”形象更加明确、清晰。《飞歌》常常是片断的使用,但也许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貌似“简单”的《飞歌》本身隐藏的巨大内涵与作曲家杰出的创造能力的结合形成的。
四、原生态与非原生态《飞歌》之间的关系
不论是原生态的《飞歌》还是以前面所举两部为代表的非原生态的运用《飞歌》素材写成的成功作品,都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精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们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实际上,“不具民族属性的音乐目前在世界上还不存在”。“随着东方音乐学界的崛起和第三世界人民的觉醒,当前新的倾向是把欧洲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等)也看成是民族音乐中的一类。”这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欧洲音乐中心论”。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为了丰富,而不是取代。“如果把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都搞成一个模式,变成一种风格,那将不是人类音乐文化进步的表现,而是人类音乐文化衰退的象征。”
正因为陈钢、刘敦南在这两部音乐作品中保持和发扬了强烈的民族性,才使它们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是不应陷入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的束缚之中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当代各国多数民族音乐学工作者极力倡导的健康、积极的音乐价值观念,但在“研究传统音乐事象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音乐生活需求时”,“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可能会与各民族传统音乐永远处于变革和发展的动态观念相抵牾”。因此,“音乐事象本体那种活生生的具有动态生命意义的储存,应该是人类通过研究、设计和创造等,使这一音乐事象与生存环境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相协调和相适应的关系”。显然作曲家必须对原生态的民歌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其赢得更广泛性的受众。这就需要在保持一些音乐要素重要特征的基础上,在另一些音乐要素方面进行彻底改造或增加新的手法,如曲式的变化、有民族特色的和声的加入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欧洲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而使其具有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趋向。而且同时,这一切手法的结合都是有机的、自然的。
在保护传统音乐遗产的同时,积极地进行专业的音乐创作,既使音乐作品的数量甚至品种得到了丰富,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双百”方针的要求。《苗岭的早晨》和《山林》的成功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李惟白.苗族传统音乐[G]//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377-1420.
[3]李惟白,吴荣发.苗族音乐[G]//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 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1-454.
[4]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欣赏手册[K].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5]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