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

大学生参观论文

时间:2022-12-27 08:3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参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参观论文

第1篇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 毕业环节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33-0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这对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但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和教学条件与设施匮乏也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这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步伐、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确保教学方法和质量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的问题。[2] [3]指导学生怎样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4]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构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组织机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5]目前我国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模式和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欠缺,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急需进行深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习实训收效甚微

在目前的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教学被广泛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占据了本科教学的大量教学资源,无论是学时安排还是师资配置,但学生在校外实习企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却十分薄弱,且课时不多、形式单一。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中,学生往往是把时间花在了去实习的路途上,去实习的来回时间很长,尤其是在大城市或实习单位很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到单位具体实习的时间也很短,好的情况下还有企业的教师比较详细地讲解一下,不好的时候只能大批的学生一起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学生获取的实践知识甚少。另外,企业教师指导模式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以简单介绍为主,很少有和学生互动讨论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一圈看下来实习也就结束了。更有甚者,出于企业单位的安全管理等规定,实习的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只能坐在车上在工业园区穿行一会,实习就结束了,连下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习讨论了。而高年级的学生生产实习或专业实习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由于目前有的实习企业因为工作场所有限,出于安全考虑,实习企业只是将学生安排在某个房间内自由活动,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学习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可见,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实训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毕业论文抄袭严重

每到学生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大学应届毕业生上网下载论文和设计甚至就成了高校里的热门话题。据某大学网上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完成论文时有抄袭的行为。虽然目前有的工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比例要求达到55%以上,但学生大都倾向于做毕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其相对比较省事和方便,少数喜欢做实验论文,而设计不要做实验且网上下载更为方便,抄抄改改就完成了。加上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这更加助长了抄袭造假的不正之风。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问题十分严重,且没有得到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水平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优秀率连年下降。其中,抄袭现象的日益严重是导致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在实习单位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去做毕业论文。[6]

可见,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应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与社会和企业实际相结合,严格规范毕业环节的指导内容和模式,杜绝毕业论文的抄袭和造假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诚信意识,以达到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毕业答辩走形式

高校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松懈是直接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下降的根源。虽然学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硬性指标,也有论文撰写格式、答辩过程和评分标准等系列文字规定,但这些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论文评阅评语简单、答辩不规范、答辩委员提问简单、没有针对性,学生回答随意而错误很多;有的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答非所问,专业素质很差,所学的一点专业知识还没离开学校就已经还给教师了。另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不客观,标准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成绩评定比较随意,出现毕业答辩走过场、答辩流于形式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进而产生只求通过不求优秀的思想,给下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会产生恶性循环。这一点在每年四月的研究生面试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来。在面试中,教师会经常问参加面试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内容如何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很多参加面试的研究生回答的都是论文还没开始准备。一般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大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可想而知这部分还没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而这部分考研的学生相对还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可见,需要进行严格规范的答辩和评分,杜绝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现象。

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近来,教育部提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和学习型两种高考模式,强调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而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中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应用型本科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成果,是在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就业与发展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等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应用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将会得到更大地发展和壮大。大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的提高将是一个硬性指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对建立应用型大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育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蔷馨,屈伯俊.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观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10.

[2] 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3] 陈永金,张保华,刘加珍,周长辉.基于环境科学学科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论丛,2009(1):216-217.

[4] 刘克健.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241.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61-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特殊性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以培养应用性仅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技能培养和实践为主导目标,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有不同的特点:

其一,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更需强化性。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中都对学生的国防教育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原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训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军事训练要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训练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对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国防教育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较本科院校差,在自律、吃苦、意志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更需要加强。实践证明,国防教育是提高学生自律、吃苦、意志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更应该强化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

其二,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应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习时间一般是2年,后面一年为实习,既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要进行实践实训,国防教育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既有普高生、又有技校生,学生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国防教育开展的多样性。既要进行军事技能、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又要注重道德、品行、纪律、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鉴于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形式来开展国防教育,使国防教育多样化、经常化。

其三,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应更具实践性。只要国家存在、只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存在、只要一切威胁和平的因素没有消除,那么国防教育就一刻不能停止,国防教育是长期的和终身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能力本位”而非“学术本位”,更注重技能性和实践性,相应地,其国防教育也应该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注重国防教育的实践性。高职院校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应当采取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国防教育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军训学员进行军事化编组和军事化管理,以提高军事训练效果。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这些都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史、当代国际战略布局、军兵种与兵器知识,军事高科技、武器装备结构原理与操作训练、军事法规、军事工程技术、军事教育与心理等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教育内容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调整和优化其知识结构。

通过国防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得到发展。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军事技能有助于战胜紧张和恐惧,保持心理稳定性。另外,通过持久艰苦的军事技能培训,近似实战的实兵实弹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国防教育活动既有军事理论讲授,又有军事动作练习,又有近似实战的军事技能性训练,还有野营长途拉练,这在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军训学员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昂扬振奋的精神。

通过国防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防教育中包括有军事训练中的军事技能操作内容,如军事队列训练,轻武器射击、投弹、刺杀、驾驶、通信等技能训练等,这些军事技能操作是在军事教官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军事技能。军事操作训练是掌握军事动作,形成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训,可以使大学生熟练操作使用武器、装备、技术器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高职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形式

(一)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是军事技能训练。军训是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容易落实,的效果比较好。二是军事理论课。开设国防教育专业课,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掌握国防科技知识,了解我军现代化装备以及各种新技术、高科技在国防上应用与发展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社会、自然、技术科学知识,自觉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国防领域。从而加快大学生熟悉和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的步伐,缩短战斗力形成的时间。三是军事选修课。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因其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没有的功效。

在上述国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中,主要的还是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形式较为单一。以学生军训为例,除了队列、射击等教学内容形式,其它辅助教学的形式不外乎是会操、拉练。体能训练多,智能训练少。同时这些教育训练内容,并不能与中学构成梯次,与中学的国防教育内容存在雷同或重复。如此单一、呆板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的形式,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关国防知识的兴趣,要想使现代学生培养现代国防意识,树立综合安全观,效能显然不佳。特别是军事理论课,往往因为其传统的教学形式而使学生厌倦,而国防实验、实践、战术容易吸引学生的项目,许多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进行。在这种条件下,拓展国防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技能,了解当前国防形势,以求以点带面,提升全院师生的国防教育观念。

(二)拓展国防教育的新形式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院校和学生的特点来丰富国防教育的形式,努力拓展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具体包括:

1、通过建立协会、社团、兴趣小组增强主动参与意识来提高国防意识。高职院校学生尽管层次比普通院校低,但其来源较广,许多学生多才多艺,社会参与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应鼓励在学生中成立国防协会、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开展社团活动的广度,推动国防教育全面发展。如:在全校组织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利用录像、图片宣传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组织大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骨干参观部队高科技装备,加深大学生对军队军人的理解;除此,学校还可利用有线电视播放国防题材的影片、VCD等宣传国防教育。总之,多形式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巩固高校国防教育持久开展。

2、通过模拟战争游戏比赛。模拟战争游戏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战争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全局观和求胜欲望。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一些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结合军训和军事课程,开展国防教育结合军事游戏。如:智夺营垒、巡逻兵、军用卫星、海陆空联合演习等,进行射击动作、战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场救护、野外生存、国防体育等方面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在国防意识的熏陶,军事知识的学习,军校生涯的体验以及平时的玩乐中,深化了国防意识,增强了国防观念,初步掌握了一些国防本领。

3、战斗英雄报告会。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默默奉献的和平年代,我军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曾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是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给学生和英模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4、通过举行纪念日活动。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忘记历史就看不到未来,分不清是非。通过历史纪念日,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结合历史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如:“纪念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日”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5、通过参观军事教育基地。利用春游、秋游等形式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院、国防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以此弘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增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6、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教育手段发展国防教育已经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学习内容更新更快,学习过程可多次重复,教学的信息量大,教学互动效果好。因此,各院校国防教育机构可通过建立军事网站,提供网络视频,对国防教育起到辅助作用。网络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大部分高职类专科学校,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师资不足,课时不足等问题,利用网络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推动军事理论深入的发展,同时可弥补因教学改革军事课的“压缩”而带来的教学时间,内容不足。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自主性国防教育。自主性国防教育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灌输性。作为当代国防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思潮,自主性国防教育可以成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中军.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林伟能.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8.

[3]李敬. 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建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吴世明.论大学生自主性国防教育的模式[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5篇

向学生推荐就业网站,充分发挥QQ群、微信群等渠道,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服务。采集毕业生个人信息、求职意愿等,实行个性化精准服务。

2、实施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简历大赛、面试指导、就业指导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

3、帮扶困难学生就业。

一是要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争取各级各类求职补贴等,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的“燃眉之急”。二是要对完成学业的有困难的毕业生进行结合本人实际和学籍管理规定的个性指导,通过课外辅导、朋辈督促等方式,鼓励其抓住有限的在校时间,实现顺利毕业和就业。三是对迟迟不愿就业的学生要发挥班导师、论文指导老师、辅导员的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发挥专业老师与企业联系的优势引见就业岗位、推荐就业的作用。

4、引导广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鼓励更多学生通过自身的精心准备和积极竞争获取谋求优质发展机会。二是督促广大毕业生把握机会、尽早签约,及时提交就业材料,大力提升毕业生的签约率。

5、加强就业权益保护和安全教育

利用升旗仪式、晚点评等契机讲就业诈骗,防就业陷阱、传销等,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渠道宣传就业安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6篇

论文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学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1]专业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学生专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测绘类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介绍总结了新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做法。

一、抓好新生专业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它是专业学习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活动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开展好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注意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新生入学后,从熟悉的高中生活到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因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因此应合理统筹规划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注重教育的时效性,绝大部分工作都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像告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等则应在学生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新生专业教育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应涵盖学校教学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应具体可见,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等例证,让事实说话,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和故事打动学生,使得教育更加实用,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3、强化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专业教育形式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和丰富。

二、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

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涵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新生入学一直持续到一年级期末,笔者结合近几年学院在测绘类专业学生当中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就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转贴于

1、充分利用校内外行业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建筑、学院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当中的常规做法,除此之外,学院更是把专业教育拓展到了校外: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博物馆这个专业科技平台,组织新生参观了解专业发展历程。通过博物馆声、光、电等专业的教学化、实体化、可触摸、可操作的展示手段,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参观相关生产单位及数字产品生产中心,了解专业人员工作状态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印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组织高精尖专业仪器展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测绘专业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近几年专业仪器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尖端,从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到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探地雷达、遥测直升飞机等,科技含量非常高。仪器展示期间,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展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展“名师导航”及“博士论坛”活动,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与引导

学院院长为北京市教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学院安排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学院邀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为学生做报告,讲解测绘学科发展最新前景;学院还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新生开系列论坛。通过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大一新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友访谈”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讲座、优秀校友“点拨”、学长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直击职场”、“校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经验指导的同时,也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这两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巩固了专业认知。

三、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以来,受到了大一学生的欢迎与肯定,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问卷调查,92%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表示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具体。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测绘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显示出学院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第7篇

关键词:科研平台;德育素质;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47-02

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是时展的需求,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科研平台作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吸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它具有技术集中、人才集中、课题集中多种特点和优势;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其研究与自然、社会距离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近,是对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我们依托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科研平台进行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平台功能,树立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渗透新理念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通过开展“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科研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明珠,陈闽军,刘玉敏.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11(6).

[3]费正东,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4).

[4]王莉,韦革宏.浅谈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

[5]张泽民,李伟,张秀香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

第8篇

一、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素养的室内装饰设计人才和装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规范装饰行业市场,提高室内设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界面组织处理及材料、施工、工艺、照明、色彩、织物、家具、绿化等内容以及室内设计施工图和效果图的学习和绘制。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最新的材料、施工工艺及国内外流行设计风格,并能够运用施工图和表现图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在本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观、考察和市场调研,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三视图的绘制、效果图的绘制以及室内模型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室内家庭装修的步骤和程序

二、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制教学、实践教学、事实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一)项目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引用项目活动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整体提高,对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体现个性差异、培养操作技能、生存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均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项目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大阶段:即活动的开始、展开和结束。首先安排学生与老师开展项目的探讨,思索如何立项、立什么项、如何解决项目问题?要求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并沿着这个思路前进,在过程中随时准备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自主解决问题。其次是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尽量与企业的生产接轨,老师积极参与到项目小组的设计贯彻、工作进行和工艺讨论和指导之中。活动结束后,要有明确的项目考评和总结。

(二)课堂搬进工地。国家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本系的实训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闭合式、开放式教学共存。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作为外聘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形式有主讲、答疑、现场会、多媒体讲座、国外专家交流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即有讲授课,又有研讨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

(四)竞赛法。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室内设计大赛的真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设计潜能。

(五)答辩、交流式。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指导,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思路与设计创新,再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或是提问。在答辩的过程中,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考核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使同学认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五)事实课堂教育。联系往届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到班级进行交流,谈自己毕业后的事业、为人处世、以及成功的案例等,使学生明白在学校学好专业、学会做人、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六)“实战课堂”。“实战课堂”是大学生的实践课堂。通过对外的技术服务,促进专业教学与同学实践的能力。有课程指导老师带队,组织同学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在新交付小区设摊位,为居民免费提供装修设计咨询服务和设计平面方案。

三、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网络发达,利用教师终端控制系统,使课堂教学得到有利的保障;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建筑室内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供教师上课选用和学生下载;在室内设计课教学指导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定制相关的实际工程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实践参观,在工程指导中使学生能进行实践设计;设置对外的学习市场化窗口――设计事务所,学生可以在跟老师结对设计实际工程中学到实践知识,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直观的实习场地;通过设计沙龙、参观、推荐公司实习等形式进行教学。

四、关于室内设计课的考核

(一)室内设计课的理论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学生要想设计出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的。因此,室内设计课要注重大学生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掌握。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

(二)具体项目设计。在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要设计一份高水平的项目设计作业。具体设计项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确定。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

第9篇

关键词:装备人生 高职教育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战略主题的重要内容。当前,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纲要》中强调的战略主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学院“刘瑞龙研究”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和借鉴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先生“协助学生装备人生”的育人理念,逐步探索出了以装备人生为主线的“魅力育人四部曲”的育人模式。

1 “魅力育人四部曲”的内涵

“魅力育人四部曲”有着丰富的内涵,即:第一,装备学生头脑: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装备学生双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敢于承担、能够承担,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装备学生双手:按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装备学生心灵:以“人格教育”为统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意志品格,使学生了解人生并能以健康心态对待人生。“魅力育人四部曲”四者紧密相连,贯穿于高职育人的全过程。

2 “魅力育人四部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2.1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装备学生头脑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强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内容上既要坚持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教育观,又要赋予其时代、社会化的内涵。[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的主旋律,是装备学生头脑、构建“魅力育人四部曲”的关键环节。

2.1.1 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理论武装工程

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两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院在“两课”教学中,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为切入点,实现“四个结合”:即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当代最新成果的要求。

2.1.2 以“思政研究会”为平台,提升教育者的理论素养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摆在学院发展的首要位置。学院每年都定期举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每年都在班主任、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中开展学生管理论文征集活动,从中评选出优秀论文参加学生管理工作论文交流会。通过这一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装备学生头脑的理论素养。

2.1.3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程育人中,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个系部都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不断加强对优秀团员的培养工作,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发展程序。通过党校培训不断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2.2 以传承教育为引领,装备学生双肩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2]长期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院在先进文化传承和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以刘瑞龙思想研究为载体的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2.2.1 传承刘瑞龙革命精神,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近年来,学院不断挖掘刘瑞龙同志的思想内涵和人格精神,打造瑞龙校园文化品牌,先后设立了刘瑞龙藏书室、刘瑞龙纪念馆以及刘瑞龙文化广场等场所,使全体师生和外界人士一进校园就能充分感受到传承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瑞龙讲坛、刘瑞龙大学生思想研习社等载体,开展瑞龙革命精神讲座、读瑞龙藏书、诗歌朗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从刘瑞龙同志身上汲取成长进步的精神食粮,自觉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使命。

2.2.2 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院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以及国家重大活动等契机,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征文比赛、读书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时代精神。通过举办团史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志愿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10篇

一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我院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现先进教育理念,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性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提高我国师范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中心的改革思路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是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营造校园学术创新氛围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1教学改革顶层设计

我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即实施“一个目标、二个梯队、三大活动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科技创新活动在三个层面上展开,每个层面都蕴含了创新的元素,实践教学改革顶层设计关系图(如图1所示)。

(1)目标层面―――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和学院四个创新实验基地(物理创新实验室、家用电器维修小组、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小组和物理教育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消化专业知识和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利于促进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优化研究生生源。

(2)团队建设层面―――建设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梯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和前沿性的科研方向,鼓励指导教师将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日常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即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研究生培养及大学生实践资助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结合起来,实现课外科技活动有基地、有指导、有经费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团队由四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组成的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四个团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半导体团队和热电团队,科技创新性较强,依托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费充足,集中进行材料制备和性能表征等工作;电修团队和多媒体团队,科技实践性较强,电修团队集中于器件性能测试和产品设计与仪器维护,多媒体团队针对先进材料与器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制作论文图表、晶体生长动态过程、微观机制等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视频,并为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服务。

(3)活动平台建设层面―――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三大平台”。科技普及活动平台:以学术报告(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原理与使用、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与进展、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热点问题等)、重点实验室参观、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国家中学物理教师培训为主要形式。

科技实验活动平台:结合省级重点物理学学科优势和特点,打造实验教具与维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家用电器维修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任务是维修与维护实验仪器设备,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申请专利,宣传科普知识,培养中学物理科技活动辅导员。

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师资、设备、项目等资源优势,择优指导学生深入重点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公开,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题、大多以项目或各类学科竞赛的形式进入实验基地,很多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教育,为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认真、规范地完成所有环节,即使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学院以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基础,大力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科技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层次的科技创新以及技能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组队协助完成,特别是突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院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自立、协作等综合素质。学生、获奖等取得成绩的可以折合成学分。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步形成了以“挑战杯”、“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为基础,电子设计、教学设计、软件设计、创业计划等系列赛事构成的科技竞赛体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专长和特色。学院拥有历史悠久的电修小组、多媒体课件、网络建设与维护活动室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室,今年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又组织了半导体和热电材料团队两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3大力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是国家大力提倡,同时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实施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验基地,带领广大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形成了团队合作创新浓厚氛围。2005年以来,我院学生实施校级实践创新计划项目60项,参与学生100多人,项目支持经费3000-5000元。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梯队,校级计划训练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受益学生多,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历练,学生积累了初步实践创新的经验,也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成果

我院在日常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获成绩显著,成果喜人。以“大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载体,为了推动这项基础性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设备,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学生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坚持了20多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生又受到了锻炼。近几年,我院教师10人次先后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超过100项。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宽厚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实验创新成果显著,20多篇。2006年-2012年,我院学生连续多年在教育部举办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计31项全国性大赛奖励,有31人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今年我院学生获得“挑战杯”黑龙江赛区三等奖一项。物理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模拟大赛上连续五年取得了团体奖和一等奖等近50项奖的优异成绩。

在物理实验项目设计上,我们设计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完成一些小论文。如利用引进的传感器实验仪,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扩展性实验研究并写出毕业论文。近几年,利用实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有300多人。对于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学黑盒子实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LED伏安特性曲线、铜丝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等若干个实验一直坚持设计性实验教学,并且每学期考试都包含设计性实验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国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高校扩招造成的人力、物力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下,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长效性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依托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用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改变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师生共建精英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为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郑南宁.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第11篇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艺术教育、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书法艺术这一中国文化的精粹,毋庸置疑成为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讲坛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本文对《书法鉴赏》课程进行了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书法鉴赏 创新 直观教学 鉴赏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基础师资重任的师范院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行与落实,更是任重而道远。《书法鉴赏》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要求开设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从培养大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人手,旨在提高他们以审美感知为切入点的综合文化素质。这对该课程及时进行自我评判与总结,更好地进行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书法鉴赏中的创新精神

《书法鉴赏》课程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主,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的发生发展和书法艺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在熟悉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欣赏理论与方法修养的基础上,它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与鉴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自觉运用所学鉴赏理论与方法对各代经典书法作品进行客观的赏评。这是本课程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由于教学对象学科的复杂构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个模式一线贯穿。而是要及时地抓住书法艺术边缘性的学科特点。积极启发学生从本学科的视角切入书法、审视书法,在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在审美上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书法艺术新的审美内涵。如引导中文系学生可以从唐代书法与文学的共生共荣的关系上解读唐代书法的时代精神;引导数学系学生从模糊数学领域寻找书法创作中模糊性语言的应用性:引导教育系学生从教育史观的角度着眼古代书法艺术中作坊式师徒相授的独特教育模式,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关注古代书法教育现象;引导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艺术创作心理方面探悉不同书体中的不同创作心理构成机制,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树立最为基本的教学目的,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学科构成,以学生已有的学科为突破口,培养并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的艺术审美态度,通过循法善诱,注重发展其在书法鉴赏中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从别的视角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从而引发学生的艺术鉴赏中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从定期的鉴赏性小论文考核来看,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明显,如中文系学生撰写的《浅论唐代诗歌和书法的关系》、教育系学生撰写的《从鸿都门学看东汉书法教育》、体育系学生撰写的《蛮力与巧劲――书法表现语言中力度的解读》等都是跨学科创新学习的最好例证。学生积极创新的学习态度,在教学相长的逆途中也深深地启示着我,促使我更加立体地审视我所熟知的书法艺术。

二、运用多元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有效提高课内教学效果

书法艺术的视觉造型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直观教学的特殊要求。对于现代多元化授课媒介的有效利用,无疑是实施直观教学、有效提高课内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该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有关书法基础理论、书法发生历史情境等方面的详尽讲解之外,并充分运用挂图、幻灯、录像、影片、网络等教学手段,增强书法艺术鉴赏过程中书法作品的及时可视性,从而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在技法理论方面作讲解的时候,没有教师的躬身示范,很多学生最终只能对具体技法的领会是一知半解、不能透彻的感知。但是面对百人的大课教学,教师又很难做到像美术专业院系那样深入的单独辅导。我在教学中对于摄像投影仪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公共书法欣赏课所面对的这个大难题。学生无需近距离围观教师示范,只要通过观看大屏幕就可以对各种笔法的示范尽收眼底并存之于心。授课中篆隶楷行草各体的笔法示范、篆刻的刀法示范,我均借以摄像投影仪完成,把玄之又玄的文字赘述直接转化为直观的映像,而学生对各体笔法、刀法获得了清晰的释读,使得教学效果良好。而且我借助摄像投影仪所进行的直观性的躬身示范直接影响到很多学生,使他们从书法的纯粹鉴赏进而迈向书法技法的实践。如此一来,实践与理论就会呈现出循环往复的互证,当然,这样的结果已经绝非同一层面的简单循环,而是在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中不断互证、不断促进、不断丰富深入。毋庸置疑,学生对书法的理解也会随之升华。可是矛盾总是在事物良性发展前行的过程出现,辩证看之,非但不是坏事,而且,它会使事情出现新的前景。在我的教学中这样的矛盾表现为学生对书法技法实践的热情与课内以鉴赏为主的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柳暗花明又一村”。为此,大学生艺术社团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有计划组织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

三、组织课外书法技法实践与鉴赏实践,拓展学生视野,升华教学效果

课外课时的有计划安排,是把课内鉴赏性内容落于实处的关键一环,具体包括对艺术社团的定期辅导、组织学生考察古代书法遗迹、参观重大书法展览等。艺术社团每周一次的书画技法交流与观摩活动的进行,把大课上没办法实施的单独教学应用到对社团成员的技法辅导中,坚持每周一示范、每生一辅导、每周一总结的“三个一’’原则,把向传统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相结合,把自书自评、你书我说有机结合,并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书画大赛,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验证自我、激发自我,从而在社团教学中形成友好、民主、和谐、勤奋的优良学风,学生书画技法大有长进,社团工作任务完成良好。多人作品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既为学校争得荣誉,也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锻炼自我。书法鉴赏实践活动的有机组织,是拓展学生视野,把书法鉴赏从书本、从课堂活用于生活的最主要的途径。如有计划地利用课外学时,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书法遗迹、重大书法展览等。如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古代书法遗址、参观书法展览,让学生在与古代书作遗迹面对面的交流感受中体会造像书法的天趣神韵、博大精深,并且在参观考察过程中辅以讨论,有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进而在鉴赏过程中使学生能产生初步的研究意识。考察结束我要求学生进行书法鉴赏实践方面小论文的撰写。从学生所交论文对古代书法朴实无华而有独具视角的鉴赏描述中,我深深感到了组织学生参观古代书法遗迹在鉴赏教学中不可轻觑的重要地位。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前辈书家求教,学习优秀书法作品的创作经验。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书法鉴赏实践的有计划组织在书法鉴赏课程中绝非可有可无的细碎部分,而是拓展学生视野、升华教学效果的大好良方。

总之,与我们所要实现的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宏伟蓝图相比,本课程只是沧海一粟,还显稚嫩,缺失之处在所难免,如艺术社团活动中映像资料的相对短缺、学生学科构成的复杂性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之间的矛盾,等等。再者,书法艺术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面宽,任课教师除熟悉本专业外,还要广泛研究文史哲等诸多方面的学问,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为此,对于书法艺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无疑是一个有待长期不断充实的课题。

第12篇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优秀人才的竞争。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形势,我国的工程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遭遇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缺乏的瓶颈。而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具有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以建设矿物加工国家品牌专业为办学定位,以坚持专业“精品”人才创新教育为办学思想,在资源加工利用与洁净煤技术领域内保持矿业优势特色,加强矿物加工专业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努力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矿物加工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一、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层次、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一定程度上脱节,缺乏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应性欠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的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未能有效发挥。

3.工程教育的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我国工程教育中的课程综合性不够,设计训练、实践环境弱化;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的操作机会少;实习时间大幅度压缩,实习只是参观;毕业设计与工程脱离,课外科技活动难于开展。

4.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更贴近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又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界参与工程教育,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工程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长

5.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大学的科研导向,过分引导教师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不论理科、工科,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过分追求SCI论文和纵向科研课题,设置了不少特殊的鼓励政策。工科类专业的科研工艺性很强,许多工程项目周期又比较长,很难出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因此,致使越来越多的工科教师开始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正在影响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

6.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首先,是对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认识上始终存在分岐,对追求研究性趋之若骛,而对应用性避之不及;其次,知识教育比较实,而能力训练比较虚。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的考核都有明确、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以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点,确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把“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矿大办学理念贯彻和渗透到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实验和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永煤、枣庄、淮北、平顶山、大屯、兖州等大型矿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为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搭建了大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科技实践活动与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相结合、校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以“知行杯”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搭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出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校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程安排实验的方式,部分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单列。如“矿物加工学”课程独立设置了“矿物加工实验技术”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1)基础理论方法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各门课程均设有基础原理试验,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课堂讲授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理论、假说模型等,加深对基础理论理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2)规范试验。利用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试验方法标准化、规范化训练,强化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化操作实践能力训练,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3)工业应用选矿工艺半工业性试验。特别注意与先进的科研手段、生产技术的接轨,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依托,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建立起了一批选矿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干法选煤试验研究系统;跳汰过程参数测试与模拟优化试验系统;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研究系统;浮选柱分选试验研究系统;压滤机脱水试验研究系统;摩擦电选试验研究系统。利用选矿试验研究方法课与专题试验研究,我们组织各科研方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准备、设备操作、试验结果数据处理到最后编写研究报告全过程进行系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2.校外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老专业,科研活动比较活跃,与厂矿企业、设计院所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成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各大设计院所、大企业的重要领导和专家聘请为委员会成员,让一些重要实习基地的领导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企业直接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等。每年在适逢重大节日时,院、系领导都组织到企业走访,加强联络,增进感情,为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在淮北、兖州、枣庄、邢台、开滦、永城、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聘请一些设计院所及企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定期回校讲学,共商人才培养的大计,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教学氛围。利用生产现场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到车间班组,与工人一起上班,考勤,充分体验工人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与工人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良好品质。通过跟班学习、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做各种专题报告、组织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进行现场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培养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生产技术大检查,让学生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下,掌握采、制、化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切身感受。在实习结束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书面评价、答辩。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实施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课教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大力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们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训练,形成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观念和风气。近三年,学生申请获得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校级21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的矿物加工专业教师达到27人次,参加科技训练计划的在校生达到1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