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

时间:2022-05-01 05:22: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生物;选修课程Ⅰ;开设模式;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79-02[作者简介]解耀国(1977―),男,江西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高级教师。

自2008年9月至今,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走完四轮,2011届至2014届都已经结束高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开设选修课程Ⅰ的实践和思考中,大致经历了如下三种方式的变化。

一、2011届:走班制

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关于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编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西省新课程选修课程Ⅰ分为ⅠA、ⅠB、ⅠC三类,选修课程Ⅱ分为通用地方课程、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选修课程ⅠA是江西省所有普通高中都必须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B是要求学校努力开设的选修模块,选修课程ⅠC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生物学科中,“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属于选修ⅠA类,“生物技术实践”和“生物科学与社会”属于选修ⅠB类,没有明确规定的选修ⅠC类。

我校从新课改第一届即2011届就开设了生物校本课程,和其他属于选修课程Ⅱ的课程一起,在高二这一学年每周五的下午开课,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实行走班制。

因为“生物技术实践”要求的实验条件较高,我校短期内不能配齐实验设备,参照已经课改的外省经验,我校先开设“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而没有开设“生物技术实践”,又因为此时江西省高考方案还未出台,所以只能将其安排为必选课程。

而“生物科学与社会”是适合文科学生选修的模块[1],由于没有在哪个课改省市的高考方案中出现,几乎名存实亡,连基础教育扎实的北京也不例外[2]。我校在2011届和2012届也是如此,到2013届才有所改观。

在完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后,“生物技术实践”是否开设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我校为江西省新课程改革示范校,既然《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努力开设”该课程,那么当然要努力开设。此时出台的江西省高考方案也明确了在理科综合中对生物选修模块的考查方式为:从给出的“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道题中任选其一作答。作为选修课,在已经学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给学生选择学或不学“生物技术实践”的权利。那么,如何在完成“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同时又不耽误其他选择不学该模块同学的高考复习呢?

我校的做法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全体学生的高考复习,在每周一和每周三的第8节开设“生物技术实践”,地点安排在生物实验室。不选的学生根据日常安排进行体育活动或课外兴趣活动,选了的学生离开行政班教室,到实验室上课,编成若干个教学班,由几位教师同步教学。

江西省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学校在学习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后并未开设“生物技术实践”,这从当年高考阅卷(全国新课标卷)后对选做题的选答统计可以看出来(表1)。[3]

表12011年江西省高考生物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

题号满分选做该题人数占的比例平均分39155.9%11.4401594.1%7.9二、2012届:全员性

综合《指导意见》、高考方案和第一届的经验,第二届就应该实行彻底的走班制,以解决学生选学哪个选修模块的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矛盾很多。

先简单分析一下全年级走班制操作的可能性。以10个行政班为例,假定一半的学生选“生物技术实践”,另一半的学生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因为要走班,必须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段开课,又没有这么多大教室,不能上大课,该年级即使配置了5位生物教师也仅能同时上走班后的5个教学班,其他5个班怎么办?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学选修模块的这段时间请其他年级的5位教师来支援,这很难做到,因为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也对其他年级的生物教学造成很大的冲击(比如排课);二是和物理、化学结合起来协调好排课、编班,学生走班。

但按照《指导意见》和江西省教育厅公布的另一个文件《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理化生的选修模块起始时间并不一致,无法同时开始(特别是生物,多数学校是高二才开生物课)。若进度快的学科先开始选修模块,则必有进度慢的学科将部分必修内容带入走班后的班级讲授,否则只能进度快的学科先复习或安排自习以等待同时开始选修模块。由于各科选修模块的内容有多有少,结束时间不能统一,同理,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无论哪种方法,上新课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在高考复习时又会出现。综上所述,用全年级走班制来应对选修课程Ⅰ,一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即使学校管理跟上了,仅用走班制来解决选学问题仍有弊端。因此,在权衡走班制的利弊和管理的困难后,再考虑到我校2012届生物在高一就已经开课,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最终选择了“生物技术实践”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都全员上课的模式。

三、2013届和2014届:必选课+走班制

全员上课的方式避免了学校管理的困难,又给了学生在高考中选择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几乎翻了一倍,使高考复习时间减少了;二是上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再上“生物技术实践”时,很多确定只学前者的学生不再听课,又无处可去,只能待在正在上课的教室里“自习”,这既影响了课堂气氛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效果。

问题还在于,高考复习时,上述两个问题又会出现。正因为有以上弊端,很多学校对2013届的生物选修模块实行“必选”的开课方式,即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校只开设“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或“生物技术实践”,学生必选。

事实上,不少学校在2012届就这样做了,因为他们高二才开生物课,时间很紧张。显然,这种开设方式明显违背了《指导意见》的精神,尤其是只开设“生物技术实践”的做法,与《指导意见》中“选修课程ⅠA类(生物即“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江西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必须开设的选修模块”这一要求冲突。

但这种选修课变必修课的简单处理方式有以下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不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校管理省事了;二是学生一心一意只上“生物技术实践”或“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高考时应该“成绩不错”。

对这一棘手的问题,我校综合考虑如下三个具体情况后对2013届的生物课程开设采用了表2中的方案。

1.根据《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的建议[4],我校做到了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物课,至高二文理分科时已经基本学完必修Ⅰ和必修Ⅱ;

2.“生物技术实践”的内容和必修Ⅲ知识上的联系很少;

3.我校在高二用走班制开设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已经操作得很娴熟,效果也很好。

表2江西师大附中2013届生物课程编排表

年级理科文科高一年级

(未分文理)必修Ⅰ和必修Ⅱ高二年级

(常规行政班教学)必修Ⅲ“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修Ⅲ高二年级

(周三、五下午走班)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生物技术实践”,供选择校本课程等选修课程Ⅱ“生物科学与社会”,供选择注:高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全员复习,同时“生物技术实践”每天第8节答疑复习

实践证明,这一方案的实际效果良好,因此,2014届继续沿用了这一方案。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实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经验的不足,我校生物选修课程Ⅰ的开课方式大致经历了从“走班制”到“全员性”再到“必选课+走班制”的变化,这其中既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也有学校管理跟不上新课改要求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但只要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就一定能逐渐适应新课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摸索出适合校情、生情的开课模式,从而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4]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编.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4.

[2]朱立祥.全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OL].(2013-11-08).http://.cn/czsw/jshzhx/xhdt/gddt/201311/t20131108_1169977.htm.

第2篇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表示教师能脱离这一建构过程,教师应当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创设智力情境应当利用学生认知发展的同化和顺应机制激活学生思维,而非智力情境则是作用于心向情境及交往情境等。教师应当广泛收集,精心整理素材。在学科间协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构主义来实施,

一、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

在日常的备课活动中,同一学科组备课频率较高,涉及跨学科的备课在高三复习阶段才进行。但是在高一、高二时期教材所涉及的跨学科内容就已经存在,因此,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共有知识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各任课教师对其他科目课本编排并不熟悉、对其他科目教师上课进度不够清楚等原因致使讲解共有知识时不够协调。因此,可以以一学期作为大的时间段,开学时就组织同一班级理化生教师协同备课,找出各自科目中涉及其他科目知识的内容,然后再共同讨论如何实施涵盖各科目的课堂教学,并针对联系点和其他教师讨论讲解的深度。再将一个学期分为几个小的时间段内再次进行协同备课,主要是分析学生的现状和对综合知识点讲解进度进行细化。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在化学必修1、生物选修1、物理选修1中都有出现。当然,在备课中要突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性,而非学科间的主次分别。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适度延展

针对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部分,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都要为其他科目教师教学进行知识的铺垫或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本着联系的观点对知识进行迁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学生会从这个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大统一,从而达到对现象本真的认识。但是对知识在学科间的延展应该注意尺度,特别是自身学科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其他学科。在涉及一些定义和概念时,学科间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能让学生因为知识在各学科间的交叉而将知识混淆,因此,适时的学科间归纳和总结非常有必要。例如,对缩聚反应的理解,高中化学选修5中对缩聚反应的教学主要以酯化反应为桥梁,而生物学中则以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为典型。故而生物科教师在讲解氨基酸缩合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化学中缩聚反应的定义,告知蛋白质的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缩聚反应,这种反应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在有机化学中还会涉及。化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可以以蛋白质的形成为例引出缩聚反应定义。

三、进行理化生综合性实验

我们知道物理、化学、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各科目的实验课内容也相互交叉,因此,可以针对交叉部分进行理化生的综合性实验。比如,高一化学必修2中涉及到对葡萄糖的性质进行的实验,生物上同样有类似的实验,因此可以进行化学和生物的综合实验。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葡萄糖性质实验的过程中可适时引入生物学中糖尿病的检验,糖代谢的过程和燃烧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又如,高二化学选修4中涉及电解质溶液与物理必修1-1中第一章第五节《电流和电源》有关,可以开展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从物理电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理解电解质的导电性,通过电解质让学生体会电化学产物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这些跨学科知识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观,进而达到对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各科目教师要联合进行实验课,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辅导。

四、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练习

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是知识的获得者和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在进行理化生教师协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各科知识的紧密练习,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联系物理电学内容和电化学内容的相应练习,让物理和化学的交集部分在学生的练习中进行巩固,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可以针对物质的合成和物质性质内容设计练习化学和生物相关练习题,让学生感受生物和化学的相通之处等。

笔者在教研室工作的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这些都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两年的时间对两个班级进行实验,A班和B班均为重点班,学生分科时整体理科成绩相近,以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A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6.9分、88.1分、85.4分;B班入学前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87.2分、88.4分、85.8分。一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4.1分、70.8分、74.5分;B班2012~2013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平均成绩为61.3分、67.3分、70.4分。两年后期末考试成绩:A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60.3分、63.5分、66.6分、190.4分;B班2013~2014学年期末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平均成绩为56.2分、59.3分、61.5分、177分。

利用SPSS软件对A班和B班成绩进行分析,高一入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中考成绩分析Z检验值分别为0.202、0.196、0.224,其值分别小于1.96,表明入学时物理、化学、生物成绩差异不明显;对A班和B班2012~2013学年期期末成绩进行分析Z检验值,其中物理、化学、生物Z值分别为2.432、2.821、3.424,其值均大于1.96表明经过一年的协同教学后理科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对A班和B班2013~2014学年期期末理综成绩进行分析,理综成绩平均差距为13.4分,对其Z值进行检验,其值为5.326,5.326>1.96表明此时AB班学生的理综成绩差异明显。

协同教学在提高学生理科综合成绩上有较好的效果,在理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研室考虑将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 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放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2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2-46.

第3篇

充分整合本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和组内听课,将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资料和教学特长加以组合使用,并且积极联系校外资源,拓宽思路和广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近几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主干知识内容的考查,化学高考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在加大,突出了中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

课改以来,化学考试说明中都非常重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考查。重视与此相关的化学题目,注意搜集高考前与化学相关的新闻、科技、发明创造等,特别关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有机物的结构。

了解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的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应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高二年级共有6个化学班,其中4个理科班,本学期化学教学内容为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学情分析: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必修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材分析

《有机化学基础》是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本期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熟悉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掌握重要的有机物的制备,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有机化学的原理及有机物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具体工作措施

1、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①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备课组活动时间,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②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提高“优质课”百分率。

③还要探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学案和周周练的习题。

④学案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以利于课堂的实施,

⑤选择最优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益,使本学科 的教学稳步推进。

4、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对每一位任课教师而言,一定要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5 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作准备在确保尖子生的情况下,要做好补差工作。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促优补差工作可在晚自习或周六周日进行。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6,精选每周的测验题, 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选修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总结,不孤立的进行教学,把握当前内容为主,连带复习前面的知识,最好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7、教学组织上,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并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的下降,或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学生还有许多化学知识没有接触过,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太少而否定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就会妨碍知识的获得。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比较好的教学策略是既重视学生的活动,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导。

8.灵活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形、图片、声、光等。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选修3这一模块探索到物质微观结构,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强,并且这一模块的理论艰涩、隐晦、难懂。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过程中最好采用模型教学法实施教学,但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型较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所以实施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理论的理解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六、具体落实措施

1.坚持至少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同时坚持选修小组、必修小组每天讨论制度,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课件,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

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认真出好每周一次的限时训练。认真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每节课前5分钟,做一些巩固练习。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文科班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上学期将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化学1、化学2以及《化学与生活》的复习,准备迎接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争取在本学期内将选学的《有机化学基础》全部结束。并准备学业水平测试。

7.认真开展“培优补差”活动,本学期,在高二年级竞赛班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加强对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优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争取在下学期的化学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8.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

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9.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2本学期高二化学主要开设选修课程,高二共有二十个班,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有十二个班级开设《化学反应原理》,八个班级开设《化学与生活》,经全组讨论,制订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本学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本学期高二化学组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本组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教学方案,保证我校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一次过关率,力争圆满完成学生学业修习任务。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开展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研究新课程中增加的实验作为重点,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设置与旧大纲的不同点为突破口,深刻、具体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引,对照课标进行备课,特别注意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实验、知识顺序的编排的不同,注意研究不同的教材对课标的'知识点阐述、教法上的不同,从而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本学科的教学稳步前进。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在教学上采取稳步前进的策略,即新课要求讲解详细,适量的作业,及时评讲,加强解题方法的讲解,遇到学生不过关的地方要及时补上,以减少高二复习的压力。

二、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修部分内容,是高考必考模块,教材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三个方面介绍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这些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选修《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关注营养平衡,第二,促进身心健康,第三,探索生活材料,第四,保护生存环境。

从知识体系上看,《化学与生活》更多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角度展开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生活问题:营养与健康,生活与材料,环境和生存等,知识点深入浅出,充满生活情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及时引学生对化学的重新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热情。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必要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对成绩稍微好的学生更要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需更快,更好地走近与了解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信心与鼓励,并认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做好铺垫。

四、分层推进措施

1.认真分析研究新教材,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及高二化学复习。

2.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开展教学辅导。

实现优秀生和后进生分类教学及辅导。

3.定期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目标

4.加强学生学习化学心理辅导,从生活中的常见的问题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生活和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外的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和习惯。

5.收集同类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开展及时的学校和教研室的教学交流和探讨,并及时调整的教学目标的措施。

6.化学班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重于实验和课外知识的探究和收集及整理,加强逻辑教学,落实基础知识。

7.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8.指导学生作好课堂教学笔记,加强交流学习。

认真及时更改错题。

9.根据年级组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开展虚拟班补习,落实每一层次的学生的针对性辅导。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3一、背景分析

高二化学备课组现有教师5人,每个老师都有从事高二教学的经验。本届学生整体的基础较差。对于理科同学,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们高考中冲本科;文科同学高一的化学基础比较差,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让他们顺利地通过高二会考。

二、基本目标

理科班:完成选修5内容。

文科班:主要以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为目标,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和必修1及必修2第一章的复习。

不管是理科班还是文科班,在教学上要重基础,不要过多的将高考的要求下放到高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经确保有较大的推进率。

另外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开展化学竞赛、实验化学、化学思维方法训练等校本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工作重点

1、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每周一次的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2、定时进行备课组活动,解决有关问题

备课组将进行每周一次的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其他老师进行讨论补充。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将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各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研究水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同时认真学习教务处的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断提高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编写好教学和案作业纸,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

(1)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

(2)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好,中,差学生的平衡发展,同时作好分层教学工作。

(3)继续重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研究。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4)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备课组活动的重要内容,做好对外开课周的研究课、以及校内公开课、汇报课的开课和评课活动,经常性的进行互听互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备课组老师的工作分工

所有老师参与选修班的教学案和作业纸的编写,黄波和邹颖老师负责非化学班的教学内容的编写,吴光明老师负责教学案和作业纸的审核、网上资源的下载,闵启发老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4一、工作计划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

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教案都能在讨论中确定;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6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4篇

“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实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科学实验过程,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宗旨;“合作探究”是通过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概括提升”是激发全体同学的智慧,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生物现象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更好地使学生学会求知、提能,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离不开酶。但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酶?为突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我将高二生物学新课程必修一“酶催化作用”安排为探索实验教学。

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性实验、合作学习、最后概括提高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克服对抽象知识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将高二1班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8~10人。实验材料准备: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安排分组实验的试管等用具。

二、教师引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做准备)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的概念

举例:细胞中有害物质——过氧化氢的反应

三、新课开展

实验一: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特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属于探究实验),条理清晰,可以做到快速、准确。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组织讨论,填写如下表格内容:

请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试管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教师插入:自变量的解释,实验中只有温度是改变的,其余因素都没有变化,自变量是造成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试管1是对照组,试管2是实验组。

学生概括总结得出: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度。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能量

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

实验二:

实验目的:分析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对H2O2分解的影响。

1.教师引导: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H2O2酶。

2.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继续自主探究性分组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将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加深对对照实验的理解): 。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这是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3是对照组,试管4、5是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讨论一:试管3和试管4未-经加热,也能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了:

讨论二:比较试管3和试管4,试管 反应速率更快,这说明了:

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性试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概括得出: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生物催化剂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为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基因频率;计算;数学方法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依据教材给出的条件设计的顺序和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亲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概括出依据孟德尔遗传法则,一个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上下代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种群是稳定不变的。在讨论过程中要得出此结论,计算出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计算子一代基因频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总结出以下两种方法。

1.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依据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可得到:

亲本基因型频率 AA(30%) Aa(60%) aa(10%)

亲本所产生配子比率 A(30%) A(30%)、a(30%) a(10%)

在上述条件下该种群中A配子的比率为60%,a配子的比率为40%,在雌雄群体中也是这个比率,产生子一代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故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应为:

子一代中基因型及频率AA=36%,Aa=24%+24%=48%,aa=16%,由此可以计算出子一代中的基因频率A=36%+48%×■=60%,a=48%×■+16%=40%。

2.在该种群中亲本基因型(频率)AA(30%),Aa(60%),aa(10%),如果没有基因的突变,若自由,则存在以下九种方式:

(1)AA(30%)■AA(9%);

(2)aa(10%)■aa(1%);

(3)Aa(60%)■AA(9%),Aa(18%),aa(9%);

(4)AA(,30%)×aa(,10%)Aa(3%);

(5)AA(,30%)×aa(,10%)Aa(3%);

(6)AA(,30%)×Aa(,60%)AA(9%),Aa(9%);

(7)AA(,30%)×Aa(,60%)AA(9%),Aa(9%);

(8)aa(,10%)×Aa(,60%)Aa(3%),aa(3%);

(9)aa(,10%)×Aa(,60%)Aa(3%),aa(3%);

子一代基因型及频率为:

AA=9%+9%+9%+9%=36%;

Aa=18%+3%+3%+9%+9%+3%+3%=48%;

aa=1%+9%+3%+3%=16%;

基因频率的计算同一。

在实际教学中,本应按教材设计学生在充分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受精作用特点的前提下,用第一种方法就可作出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时把重点放在“自由”上,用了比较繁琐的第二种方法,但比较直观,教师也应予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郝建邦.“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一点改进.生物学教学,2010(06).

作者简介:

第6篇

高中生物的教学课程的设置、知识要求及教材的编写都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学、教育学的论证,适合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能与高中课程相吻合,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等现有的资源,服务高考教学要求,又让综合实践活动不至于偏离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二、综合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方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与本学年生物教学的内容相吻合

高中课程安排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校可能会设置多个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最好选择与生物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课题活动。如高一可以选择与植物栽培、遗传调查有关的内容;高二可以选择与传染病、生态环境有关的研究与实践;高三则可以查找生物科学新进展,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条件改进等方面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刚刚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较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能力要求上要适合高中学生的现有水平

高中综合实践课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及认知能力来提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为课堂教学服务,而如何在实践中设置合理的思维密度和探究强度,其实就是要和课堂教学充分整合。如我们带学生到花木园去,不能仅仅像小学、初中一样让学生认识几种花木,然后动动手学一学栽培的基本技术,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就太有限了,同时他们会很快失去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设置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培养某一种或几种花木的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湿度、昼夜温差控制、营养条件等,让学生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相关资料的查找、实验成果的形成及展示等一系列过程,这样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又加强了高中生物必修一中关于生物代谢部分的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上要体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要求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语言化的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因为筛选而丢失。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我们观察不到的东西,会思考到我们没有思考的问题。同时高中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地探究,可能学生探究的问题会超出课堂教学内容,但能力的培养和我们的教学则是殊途同归。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积极的评价,决不能因为要照顾课堂教学内容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违背综合实践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要求的。(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要体现高中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高中综合实践的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无论学生通过论文、研讨会、论坛、制作学报等各种方法进行展示实践成果,都要要求学生在成果中充分体现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应用,这样既能避免实践成果内容空洞,又能让学生在完成探究课题的同时真正实现实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利用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综合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第7篇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1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已近十年。经历过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满堂灌教学,现在正积极地投身于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以及给广大师生带来的惊喜和收获。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点经验,下面就其中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个人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操作呢?在上生物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是教学所凭借的`形式,它要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方法通常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新课改理念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

  (1)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进入新课堂前,用新颖别致的引言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

  (2)步步设问,引流而上,体验思考的乐趣。通过设置疑问和设定目标可使学生产生新奇的情绪状态,诱发学习的需要指向学习任务,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探究解决疑问使学生产生适度的兴趣和焦虑,进行积极的认知和探索活动,获得新知识并进行创新

  (3)激发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欲。一定的表现欲往往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完成某一项任务或工作。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可故意给他们创造时机表现自己。

  (4)引入竞争,满足学生好胜心。学生对一些复杂结构的学习,容易厌倦,且很难完成记忆。在此类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引入竞争,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兴趣盎然地去学习和记忆。对一些生理活动过程的记忆也采用此法。

  三、合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所需要的资源,就本学科而言,它包括教材、实验室及相应设备仪器、本学科的杂志等书籍、教具、校园及社区内的生物、动植物园、博物馆、网络和电视等。在备课、授课中我注意做到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充分挖掘教材;

  (2)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3)准确地使用课程资源;

  (4)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四、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总之,反思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老师述职总结6   时间匆匆而过,这一学期任教八年级七个班生物课,还兼任生物备课组长、生物实验员工作,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1、注重组织教学工作,重视师生互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组织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二年学生的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两极分化开始,独立意识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人一生中的关键转折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我借鉴其他资深老师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软硬兼施、赏识教育等策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打造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构建和谐年段营造良好的学风,离不开良好的教风作表率。从一开始,我就要求自己要珍惜缘份,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抓好这一学年的各项工作。相对于其他年段而言,初二年是学生较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时期,管理难度较大。一学期来,年段工作算得上是风平浪静,因为我总是督促自己遇事要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及时处理。

  3、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防止溜生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为主。

  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年段工作方面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如教学研究有待更深入。本年段教师队伍偏年轻,热情高,经验不足,年段管理引导工作仍需不断在磨合中提升。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2   

  初二生物教材下册,在编写上更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教学,而且增加了讨论、调查和游戏。针对过去教科书比较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根据新教材精神,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如探究、讨论、阅读、观察、实验、实习、制作、解读、设计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我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标规定的实验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生物实验。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了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通过半年来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书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对于学生走上社会,融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半年来的教学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及时总结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

  生物老师个人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理科班生物教学工作,学习必修三模块。针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在本学期我紧紧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这一个学期高二的教学中虽然面临了很大的压力,但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也是一个收获的学期,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做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认真完成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参加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每一次上课前能认真备好课,以及在课堂上能上好每一堂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指导。并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差生单独辅导,引导他们尽快入门,激起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物的氛围,推动全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全面推进。课堂上,注重基础,多作知识铺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知识能力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不断学习,注重经验和方法的积累,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除了抓好课堂之外,在课下我注重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解难答疑,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生物成绩有较大提高,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抓好本职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与本组其他老师一起,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业务学习和自身成长

第8篇

一、宁夏试卷(2010年起为课标全国卷)特点分析

1.试卷结构

理综高考试卷分为必考卷和选考卷两部分。必考卷生物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第29~32题为生物非选择题(2009年起均为4道题),共39分。选考卷由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37题为生物选修一内容,共15分,第38题为生物选修三部分内容,也是15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12题,分值共90分,基本与国家规定的生物学科所占学分比相当。

2.试卷难度和内容比例

《考试说明》确定试卷难度在0.60~0.65之间,必考内容约占 84%,选考内容约占16%。基础题占70%~80%左右,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点分析

2008~2012年宁夏(课标全国卷)

高考生物试卷考点及题量分析表

4.试卷的主要特点

(1)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考点基本不变,保持了命题指导思想的连贯性;不同重点在各年份所占分值又有差异,使得试题在连贯性中又带有变化,显示新意。突出主干知识是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可以保证中学正常的教学过程和秩序。

所谓主干知识,一是在教材中篇幅比较大的,二是教师讲课用时比较多的,三是近三年高考在这儿出题比较多,而且分值还比较高。具体来说,细胞代谢(5年平均分14.2)、遗传规律的应用(5年平均分9.8)、动物生命活动调节(5年平均分13.8)、种群和群落(最近3年平均分11.3)、细胞的分化与衰老、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都是主干知识。2012年与2011年相比,加大了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内容的考查,对细胞代谢部分的考查力度淡化了一些。对细胞代谢、生命活动调节的考查,近三年出现了规律性的“大小年”现象。

非主干知识适当、轮流考查。如细胞的分子组成、逆转录、酶等。2008年利用细胞膜具有半透膜性质进行蛋白质盐析与分离、利用实验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含有内含子,2011年红细胞的渗透吸水,2008、2012年的内环境与稳态,2009、2012年的动物的激素调节,2012年对蛋白质的组成、结构、转录、翻译过程等内容进行了考查。

必修模块出必考题,选修模块出选考题。但必考内容出题不受必修模块之间的局限,三个模块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选考模块的试题可以涉及必考内容,但两个选考模块的内容之间不横向联系。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两个选修模块基本上是轮流考查,即在不同年份考查不同的知识点,尽量避免重复考查。选修题中,出现了对相关必修知识的考查,但所占比重很小。

(2)图文呼应,强化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通过文字、表格、示意图和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情境,图文增多、题量加大。几乎每年的生物卷都有5个图表,这些图表蕴涵了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选择、处理、转换以及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2012年第5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情况,着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9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考查了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多糖的水解、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如,玉米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在萌发过程中胚发育成幼苗,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量。

(3)强调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提高,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利用高考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深入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一是以教材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对实验试剂、材料的选择,对变量的确定、实验结果的预期,以及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程序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如2010、2011年连续考查“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2009、2011年对“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考查。二是以生物技术的实验内容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相关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2012年没有出现对教材实验的考查,而是通过第32题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其基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入了模拟实验,以“鹿角效应”为探究点,对实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层次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第39题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实验内容为题材,考查了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要求通过表格、数据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问题涉及必修一和必修三的一些知识,再加上以实验分析的形式考查中学生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综合性强,并不局限于选修一。三是突出探究过程,以题目给出的材料为基础,根据限定条件和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如2012年第5题关注探究过程中处理方法的差异,第30题中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生长素的两重性是生长素复习中的一个要点,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到意外,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

(4)围绕核心概念,考查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新课程生物高考试题通过强调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间的联系、实例和概念的正确表述等,突出生物学基本概念的考查。例如,2011年非选择题中通过填写关键词的形式考查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内涵,种间关系概念的内涵与捕食、寄生等概念的关系;在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的试题中,进一步集中考查了细胞呼吸、生态系统、群落、种群、营养级等基本概念和生态工程基本原理。2012年的选择题考查了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概念,以填空形式对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考查,还考查了种群、群落等生态学概念。

(5)突出科学方法, 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2012年在遗传问题的考查上,一改过去对基因频率、异常分离比等相关知识的考查角度,变为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提出假说,进而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并要求学生预测结果及作出相应的结论,突出科学方法,如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第31题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位为出发点,结合基因突变,考查了遗传规律,难度较低。第32题通过模拟实验的设计,考查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在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2011年第32题要求综合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推测出涉及4对等位基因,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

二、备考策略

1.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教科书的关系

在高一、高二新课学习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但在高三时,要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进行复习,因为《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内容或实验在考试大纲中未作要求。《考试大纲》对高考考试范围进行了具体规范,规定了考试目标、内容范围、能力要求和题型示例,内容表中有相应的考点,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考试内容》不允许超出考试大纲内容表中的考点,但是允许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师生要熟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试卷结构和考试形式进行的说明,还提供了参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2.认真研究教科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使用区域和人数最广。由于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的题干材料,大多是取自课外,即所谓的新情景、新材料。因此,教科书常被许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所忽视。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就会认识到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根本。

(1)运用整体性原则多方位分析教材,从整体上领会教材的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组织探究性学习、注重科学史的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如,在学习了稳态调节的内容之后,要强化形成稳态调节是神经——体液——免疫机制共同作用的系统性结论,但学生往往很难形成此结论。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但当学习体温调节以及水平衡调节时,虽然图解中涉及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等,但学生往往受到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调节信息影响,而忽视了此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的同时存在,更难在这样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中分析出反射弧的组成。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学习任务的基本环节,分析知识结构,把握教学主线。如内环境稳态中纵横关系的三个层面、要素分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的三大要素;层次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具体途径;结构分析: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网络图解。将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考试规律相结合,与探究活动、教学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相结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顺理成章。

(2)实实在在回归教科书,全面梳理基础知识。绝大多数高考试题是交叉知识点的再现,或者是改变说法,每个试题的解题依据仍然在教科书中能够找到。如2012年第2题,人教版教材必修一描述“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从教材可知A、B选项表述正确。较小字体部分“病毒致癌因子是指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它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说明C选项表述正确。可见较小字体部分内容仍然要积极关注。D选项“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这是一种变形说法,与教科书中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阐述相违背:“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值。”该选项混淆了二者的功能,故表述错误。

2012年第32题“关于‘鹿角效应’假说的探究”则与教材章末自我检测“鹰攻击的成功率随着鸽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切相关。可见教材中的习题内容是知识的迁移点。

在2012年第40题中,限制酶切割DNA分子时产生的两种不同末端、两类DNA连接酶、运载体的种类、将大肠杆菌作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的转化方法等,教材中均有相关描述,依照教材可直接作答。

而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条件、反转录的具体过程及体外获得大量反转录产物的技术手段,教材中有两幅插图来说明相关问题。可见,对教材中插图的正确理解及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曲线图、坐标图、模式图、关系图、表格所蕴涵的生物学意义,以流程图、概念图等形式理清过程、构建基本知识的完整结构体系,突出重点内容和学科主干知识,把孤立的问题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这样有利于理解、记忆、积累知识,有利于提取、应用知识,整体把握生命活动规律。例如,2012年第30题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图解,创设了新情境,增加了对图像的识别,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其实,完成肺牵张反射的示意图(a)和突触结构图(b)中所蕴涵的信息是很丰富的。复习时可充分利用图中的信息,通过设置有一定梯度的系列问题,来构建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功能”的知识网络结构。

4.有效实施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中渗透着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实验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水平、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等。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设实验,更应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熟记教科书中的实验课题、原理、方法、材料和用具等,并能科学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等。

5.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思维转换能力。超量给题、限量选做体现了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层次考生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选修内容的教学与统一考试的矛盾。同时给考生答题带来了思维转换和选择的难度,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一定要加强真题(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时要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2)审题能力。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审题,然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并分析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确定了研究性课题,学生都踊跃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本人就此谈谈生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一些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修本中有“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10个课题。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由于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又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活动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制订几个课题以供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大多只有一个课题名称,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为此在研究性课题――“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细化、确定研究题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面较广,应首先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尽量地细化题目,选择确定一个较小的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具体进行研究。例如,“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先将其细化为“萘乙酸(NAA)对苹果(梨、杨、柳等)插条生根的影响”等若干个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材料的选取、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制、时间场地、方式方法等)选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即有尽量多的研究方向、尽量多的子课题。

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题目确定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即所确定的较小范围的有具体方向的研究课题;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论依据,包括实验原理、假设、预期结果等;材料,包括时间、范围、内容、场地、仪器、药品等;方法、步骤,指采用的具体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等等;结果结论,根据对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断而形成的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下面是一个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题目:2,4-D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2,4-D对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设),能延迟的开花时间(预期结果)。

目的要求:学会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盆栽(5组,每组2盆~3盆)、2,4-D母液、小喷雾器、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

a.配制浓度分别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选取5组盆栽(每组2盆~3盆)编号,放置在光照、通风、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相同环境下管理。

c.分别用配制好的4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喷洒编号1组~4组的植株(第5组作为对照组)

d.实验记录:定期观察、测量、记录的发育情况。

e.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出现误差的原因);绘出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表;分析2,4-D浓度与花芽分化时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思考题:用2,4-D处理植株对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响。

注意,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过程、步骤;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实际,简单可行,效果明显;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三、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本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高峰和重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二是总结交流,对本次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科学、可行性强的、预期效果显著的、环节齐全、步骤严格等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辩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也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归宿的活动课程。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如下优点: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

参加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多种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中,给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处理和分析,从调查研究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认识不到位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时间得不到保证

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交流,周期较长。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即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五、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中的必修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合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教育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出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具体的指导工作。

2.掌握方法为研究性学习铺路架桥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之前,要进行方法论的指导,降低操作的难度。教师可就处理信息的方法、实验设计程序、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格式等,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可操作性。

3.理顺关系,使研究性学发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是配角。学生是策划者、操作者、自我评价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唤创新。其次,协调好主、客观因素。

4.总结经验,让研究性学习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学习实施后,师生要及时总结。总结是评价的基础,总结是为了开拓未来。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后,总结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8-49.

第11篇

一、认真规划,合理安排,完成考纲所列实验

在高三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教材中能做的实验全做。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中设置了三十多个实验,与原教材相比,实验数量明显增多。由于具体实验条件和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许多实验按照课本要求的方法来做比较困难,我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合并同类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重点强化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联系

作为复习,合理地合并实验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教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重点强化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联系。比如实验的器材、材料或性质相同的实验都可以进行适当合并,在合并实验后学生对相关内容及其联系的印象非常深刻。

2.适当拓展实验,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其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

课本上有的实验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这样既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复习的效果。

3.简化和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部分操作较为繁杂的实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原理之后,实验材料和用具包括试剂药品的用量其实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甚至简化的。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又不影响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4.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反置处理,或播放简单实验过程的视频,改善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对部分耗时较长、操作较复杂的演示实验,可以不进行分组而改为教师协助学生演示。另外,对部分高一、高二已做过的简单实验,可以播放实验视频,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加以复习巩固。

二、重视学生通过实验对经典结论的验证,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分析和处理

例如:在进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时,可以精心设置以下一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对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和处理:①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呼吸速率吗?为什么?②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繁殖的速率一样吗?请设计实验进行分析。③酵母菌无氧发酵时能够使发酵液的酒精浓度不断升高吗?为什么?④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酒精发酵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的生成吗?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以温度作为自变量设计实验验证温度能明显影响酵母菌的呼吸速率,并能分析出是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其呼吸速率的正确结论;能在稀释后镜检发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情况下酵母菌繁殖速率的差异,进而推导出能量对繁殖速率影响的结论;能够通过一段时间后酵母菌的大量死亡推导出酒精对酵母菌的毒害作用是导致发酵液酒精浓度不能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能够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进而确定酵母菌的无氧发酵产物有二氧化碳。

当然,可能学生通过实验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针对可能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最终确定导致实验失败的真正原因。

三、重视学生实验后的自我评价和成果交流

科学探究常常是一种协作性活动,彼此的交流与评价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自我的反思与修正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和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在高中实验教学中,经常存在着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其实实验后对自己实验的评价,以及和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成果的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共享,失败的教训也值得借鉴。只有通过认真的交流和探讨,才能真正理解实验从选材到操作的每一步要求的必要性。

四、重视实验方法和技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中我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步骤。这样的专题复习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使其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完全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水平,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五、精心选择典型例题,进行拆解整合式训练

由于实验设计题型本身的特殊性,在具体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进行整体训练,一开始可能大部分同学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不妨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先进行拆解,让学生一次只解决题目中的一部分问题,最后再把整个题目整合给学生解答,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参考答案编制成选择的形式让学生判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解答,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类似的练习,也有利于逐渐摸清实验设计题的一般命题意图和解题程序。

第12篇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分析DNA是遗传物质,让学生理解并总结遗传物质的特征,以及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对比方法比较两个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同时也为学好基因表达部分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认同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关于DNA的生物学知识。学生乐于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学习方式和地位。通过对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联系学生有关的化学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会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具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时安排:一课时。

1.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理解遗传物质的特点以及对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联想到人类在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进步。

2.达到“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讨论课本中的两个实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分析“谁在转化实验中起作用”,“如果DNA的纯度不够,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找到两个实验的共同点从而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以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分组讨论实验要点。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吕氏春秋》记载“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遗传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让学生讨论DNA和蛋白质都有可能是遗传物质。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的方法提取证据。

2.分析讨论实验资料得出结论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让学生分组阅读和观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动画,明确四组实验中只有S型细菌才能杀死小鼠。提出疑问: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能使活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请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相关的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

进一步激发学生疑问: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学生交流提出:把S型细菌的多糖、脂质、DNA、DNA水解物等提纯出来分别加到R型细菌里去,然后观察有没有S型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师:艾弗里的实验DNA提取中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我们需要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然后介绍T2噬菌体结构特点、寄生方式及同位素示踪技术。

学生根据课文提供资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分别培养含有35S和32P的大肠杆菌?

为什么用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没有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如果噬菌体既含有35S又含有32P?再去感染大肠杆菌会怎么样?

为什么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分不同?

为什么选择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结论在全班进行表述交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评价。

3.知识的总结和拓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并得出结论:

(1)这两个实验方法不同,但却有个最关键的实际思路,是什么?

(2)用细菌或病毒做实验有哪些优点?

最后教师讲述:研究证明,还有些病毒RNA是遗传物质,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八、教学反思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