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5 15:3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1明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掌握本专业临床技能,能独立地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因此,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从培养方案、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多方面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搭建立体交叉平台。
2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强化临床能力和实践操作训练
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方案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注重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合理压缩理论课程时间,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保持临床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整合临床医学基础课,增设与公共卫生、人文、法律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满堂灌式教学,重视引导启发性教学、研讨式教学和应用型实践环节教学的应用[2];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员课堂传授式教学,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例研讨会、研究生论坛、国内外知名临床专家专题报告、讲座等,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环节以临床训练为重点。充分的、高质量的临床实践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的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学生第二学期起跟随导师组及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在二级学科内,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细化临床培养要求,建立出科考核制,确保培养质量。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多重考核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培养方案中固化程序,对研究生临床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具体规定各专业学生应轮转的临床科室、时间和应掌握的病种及相关技能,并在每个专业轮训结束后进行轮转考试。考核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轮转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能看出其科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现行的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在选题上,既不搞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是更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完成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独立承担本学科领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
3主客观考核相辅佐、平时考查与毕业前考核相结合的多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核心,临床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5]。我院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建立题库,制定平时临床轮转出科考试与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采用更为客观的人机对话答题和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充分引入临床病例,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公正、严格实施。
4建立临床医院与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相结合的临床培训基地,加强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东大学具有5所综合型附属医院和3所专科实习医院,开放床位7000余张,建有3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队伍。此外,还和多所省内外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2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硬件保证。我校现有610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同时,各医院的832位临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2人次,为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技能培训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
5完善管理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5日
我国是从1998年开始试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临床专业研究生招生的普遍发展,其规模也不断加大,在不断丰富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层次,加大医学专业优秀人才培养的同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革新与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科学学位强调对于医学学术理论水平与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将培养目标设定为从事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侧重其学术性,而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则要求在有限的培养年限内,强化其医学职业性特征的培养方向,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本文聚焦到两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为切入点,探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方向。
一、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缘起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建立了学位比较齐全、学位授予质量能够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硕士、博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不管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还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不同学科均授予医学学位,存在名实不符的情形。即使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也往往是针对生物医学某个领域的一些科学问题,并不直接探讨或解决临床医学的职业技能问题,许多毕业生“不会看病”、“不会开刀”,这些问题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医学学位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决定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确定首批试点单位。至此,我国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把学位类型正式区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前者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国际上的对等交流与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
其一,抓临床轮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
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
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
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连铸淡,陈新超,徐永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
[2]连铸淡,徐永刚,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
两种教育模式共存的矛盾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目标、内容及考核与标准很大程度上吻合,但两者却不能互认而导致两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接受重复教育,造成人力、物力、医学资源的浪费。
1.1医师培训结束后仍需进行研究生教育。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随着社会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要求高学历人才,并要求同时具备研究生学历、学位,这也意味着学生必须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而为选拔优秀一线临床医学人才,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临床技能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结束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的本科学历的培训医师90%以上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攻读专业学位还需花费2-3年时间进行与医师培训具有一致要求的临床能力训练。
1.2研究生毕业后必须进行规范化医师培训。
基于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的要求,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65%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第一选择为考研。以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为例,录取的本科学历培训医师从2005年的92.5%下降到2012年的38.9%,而2011年更是达到最低点25.5%(见表1)。然而,按照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规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进行住院医师第一、第二阶段培训,国内二甲以上医疗单位招聘医学人才均要求具备住院医师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所以取得研究生学位、学历后必须再进行2年的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
2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实践
整合医学教育资源,提高医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探索建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医学毕业后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举措。国家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颁布《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2013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正式确立住院医师培养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模式,这标志着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即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2.1学生的选拔
联合培养模式属于精英医学教育,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需在两种学生层次中选拔优秀毕业生,一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二是报考全国研究生统考生;所招学生须为参加统招高考并以一本线录取的生源。同时制定入围条件,其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平均成绩年级排名、外语水平、特长及获奖情况均应作为入围选拔的评判依据。成立专家考核小组,进行基础知识、英语、面试、临床技能操作等考核,考核形式一般为笔试、口试、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结合,以确保生源的优质度。确定录取的学生实施学校、医院两级管理,以医院管理为主,学生具有培训医师和硕士研究生双重身份。
2.2课程学分的互认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基础理论及专业课。住院医师需完成医学伦理学、传染病防治、医学统计学等公共科目学习和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实行联合培养模式需实现两类课程的相通及学分互认,可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公共科目相结合,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另外结合所学专业及临床工作需要,再选修至少2门课程,达到课程的学分的并轨和互认。
2.3临床培训及考核的量化统一
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基本一致的临床能力训练。因而联合模式的学生在培训期间,将其临床培训工作量统一标准,轮转时间统一安排为30个月以上。培训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由轮转科室推荐,按照二级学科组成导师团,各轮转科室设专职导师一名,负责该科室轮转期间医学人文教育、临床教学、临床研究指导、出科考核等。实施学生工作量登记制度,将临床轮转期间的工作进行量化统计,通过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形成一套合理的培训量化体系,以保障高质量完成临床培训。
2.4科研能力训练的并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侧重于从事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比科学学位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来说,其科研要求相应较低;而联合培养学生更需确保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轮转以达到医师培训要求,所以对其科研能力要求应酌情降低。将导师配备安排于入学第2-3年,科研训练不脱产,灵活安排于二级学科轮转期间,使其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5学位授予标准的改革
许多专家惯用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专业学位论文不能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所以制定分类型的授位标准侧重临床实践训练是保障联合培养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适当降低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并组织专家组对其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进行述评,论文评价合格、顺利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课程考试、达到相应学分者,即可同时授予其临床专业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及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证书。
3实施住院医师培训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及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学教育被纳入到教育部进行统一管理,住院医师管理则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医师培训制度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衔接不够,人才培养内容、目标机制有所重叠,如此造成多重培养模式共存而导致临床教学管理混乱。
3.1政府长效机制的建立
规范的培养机制是中国临床医生培养的发展方向,其培训方案、培养目标、考核制度等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两种身份在相互结合统一的过程中,在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乃至不可预知的矛盾,联合培养的顺利实施,须在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牵头指挥下,成立有效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建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培训医师联合培养有机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认定学生的双重身份,规范和统一各试点单位的改革工作,对改革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及宏观指导,对于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
3.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医师法》的衔接
卫生部出台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等制度缺少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通盘考虑,出现与专业学位制度间的不衔接。《执业医师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第九条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卫生部关于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暂行规定》也规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没有处方权,不能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较难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即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水平。而国内多数培训医院则将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作为评价第一阶段第一年度考核合格与否的标准,在合同期第一年未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通过,将终止其合同。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是医师培训最基本的培训要求,是学员开展医疗活动,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基础和前提。
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1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口腔临床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能够胜任口腔临床医疗工作,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通过口腔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及专科培训,毕业时应全面系统掌握所在学科方向的专业和基础知识;了解所在学科的科研方向、发展趋势、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掌握所在学科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以及常用药物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知识。
1.2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1.2.1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具有职业性
该学位反映的是高层次的口腔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平。
1.2.2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的侧重点是高层次口腔临床应用型人才
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
1.2.3口腔医学硕士业学位在课程教学、学位论
文等方面的要求与科学学位有所不同:专业学位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的是实用性和综合性;在学位论文要求上,强调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专业学位论文以应用性研究为主,要求紧密联系口腔临床工作,强调的是能够将科研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现实中的难题。按照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和专利,选题要求为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从学位论文水平来看,只是要求掌握口腔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强调创新。
1.3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现状
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现状
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具有正高职称的导师占87.5%,博士学位导师占50%。目前,每位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6名,几乎全部导师同时承担着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多数导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研究生采用了显著不同的培养模式,有一定数量的导师对两种不同学位类别的研究生采用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甚至有导师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培养模式。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增长,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在一些专业方向上稍显不足,新遴选的导师数量不能满足培养需要。部分导师承担着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或兼任医院重要的领导职务,没有时间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指导。
1.3.2培养模式现状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6个月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后进行临床实习及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完全依靠导师,除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轮转时间很少;且研究课题设计简单、无创新性,论文质量低;多数研究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论文的实验研究,只有很少的时间在临床工作。口腔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对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而言,熟练的口腔临床操作是必备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用于临床实践。目前,研究生毕业要求通过英语六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及毕业考试,还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找工作等,这样以来使得在口腔临床实践的实际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学习。
1.3.3口腔临床技能考核现状
我院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虽有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考核内容,但是没有具体、严格的细化和量化指标。容易出现考核不规范,达不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医院尚未建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临床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足,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达不到培养要求。
2影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2.1研究生自身素质
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院每年有超过80%的新入学研究生为应届本科生,入学前系统规范的口腔临床训练不足,口腔临床经验欠缺,能力较弱。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第三学年,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使其无法确保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学习和口腔临床技能正规训练,给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甚至有一定数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不会看病,不能胜任口腔医师工作,这和实践训练的缺乏密切相关。
2.2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的落实
研究生进入临床培养阶段后实行导师负责制,我院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但由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起步较晚,一部分导师仍以惯用的科学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培养方案,致使学生科研实验的时间远多于口腔临床实践,没能很好地把握科研与临床的关系。
2.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矛盾
宁夏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34学分)的85.29%,而选修课程仅占14.71%,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为完成必修课程,不得不放弃一些有价值的选修课程。而选修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业务素质、发展个性和能力方面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而在美国,选修课的开设大胆、灵活,甚至有“课程选购”的说法,选修课程就如同在商场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般自由。
3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的对策
3.1完善培养方案,强化管理
我院根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量化体系,合理的口腔临床学位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进一步规范并严格执行轮转考核制度和临床实践能力毕业考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考评和激励机制,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做到平时检查与定期评估相结合,共同抓好研究生临床培养过程监管,确保培养方案落实到位,为培养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3.2加强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1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口腔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能获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应具有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本学科相关知识的能力。
3.2.2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将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延长为33个月。轮转相关口腔科室,侧重相关专业方向,以口腔颌面外科方向为例,口腔颌面外科轮转时间为27个月,其余口腔科室(口腔修复科、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科、口腔粘膜病科、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影像科)均为1个月。临床实践技能是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质,要求能够系统熟练地掌握从事口腔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熟悉并掌握口腔临床常见诊断治疗操作常规;掌握本专业常见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医患沟通技巧。
3.2.3临床科研能力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科研设计与实施。能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和合理运用口腔医疗的新技术。
3.3严格考核
儿科学论文4000字(一):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人才,本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展开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结合图片,了解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达到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期间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为主。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病人就诊情景”,可增强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增强临床思维。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过程中,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病例汇报,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临床思维显著增强。本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5.1%,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项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好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得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儿科学》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所谓的三维体系是指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构建为考核模式第一个维度;将学习者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二个维度;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三个维度。该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主要分为:维度一,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维度二,学生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维度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以自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绍,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要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大纲内容的同时基本了解医学基础课;能够发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善于系统的看待问题。
2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介绍的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的三个维度,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如下。
第一个维度的构建方法:通过采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与其相对应的第一个维度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包括网上提问)的积极程度;网上讨论的踊跃参与程度;卷面测试中微信形式试题的撰写质量等作为评定指标。
第二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读物和网络参考资料的阅读兴趣、数量、质量(以读书报告或书评测定);对卷面测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质量测定学习者的阅读及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展开合作开放式学习,进行学生与教师讨论会。与其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者上讲台,自主授课,以其PPT制作质量及课堂效果作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入合作学习自主评价标准(学生自己参与到评定中)。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 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
我院在进行成人“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总体设计时,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所要达到的业务规格作为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来抓,初步提出了成人“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目标具体为:
(1)在牢固掌握临床医学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达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规定的业务培养要求。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并具有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医学领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能把握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
(2)具有参与和管理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常见病诊疗和康复服务的技能。
(3)疾病的防治与诊疗水平。掌握与熟悉实际临床工作所必需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的诊治技能;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二、设置全面的可行的综合课程体系模块与教学内容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从对我院425名临床专升本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临床专升本学生73%来自地、市级以下医院及高、中等医学院校,有不少学员已是业务骨干。因此在培养计划上要充分突出成教特色,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顺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根据21世纪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要求,突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树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完整体系和系统性观点,促进课程设置的整体化。
通过调查结果看出,专升本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较强的要求,在专升本教育期间把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课补上,同时强化培养目标观念,强化学科意识,对各科目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删减、融合,突出“专升本”的继续教育特点,使学生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获得新信息。我院开创并设计的该课程体系目前已得到全国数十家医学院认可,并在校内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我院已试行几届,目前已毕业学生5届,学生在临床课阶段,分为大内科学专业组、大外科学专业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教学,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去,体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优越性。具有课程体系模块与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如下:
(1)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主要课程:人文社会医学导论、英语、计算机应用、遗传与生殖科学、临床应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诊断学、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大外科学、大内科学、临床科研方法学。
(3)课程设置及授课时数:总学时1548,理论1336学时,实践212学时,理论:实践=1:0.16。“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由21门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为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共5门(政治理论专题讲座、人文社会医学导论、英语、计算机应用、临床科研方法学)468学时,实践45学时,理论:实践=1:0.11。二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共7门(遗传与生殖科学、临床应用解剖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预防医学、临床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522学时,占总学时的33.7%,理论400学时,实践122学时,理论与实践比=1:0.30。
三、不断加强师资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
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建立一支适应成人教育教学特点及课程体系特点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对于已在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中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教师,要加速扶植,严格训练,使之迅速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重点资助优秀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取得教学科研成果,扶植他们出版专著等。对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担任重要任务的青年教师,对有重大贡献者,要重酬重奖。
(2)为教师创造条件,争取申请各种成人教育科研项目,鼓励从事成人教育“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研究,并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资助教师所从事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的所有论文版面费,并给与相应奖励。
(3)课程结束后对教师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不能及时改进教学的建议更换教师,保持成人教育“专升本”临床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动态稳定,不断筛选。把在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中,真正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培养成既能教学、科研,又对成人教育有独特见解,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一流专家、学者。
(4)建立优秀教师实绩档案,将每年测评结果、等级原始材料载入档案,并进行跟踪培养。
建立成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稳定,是优化结构、激励骨干、提高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是切实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学术学位是国际上通用的授予个人的学术称号,表示申请人在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学术水平,其为侧重理论与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如医学、理学或工学等;专业学位是相对学术学位而言的学术称号,学术水平与学术学位具有相同级别,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人才,针对特定职业背景,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如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等。[2]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0次会议决定: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促进应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学科体系将设置专业学位,改变我国学位规格单一的局面。[3]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2002年,教育部开始启动改革和完善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相关措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诸要素之中,具有统摄作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培养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口腔临床医师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与学术学位不同,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及技术创新,能独立处理口腔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或疑难病症。
(二)入学形式。入学形式指结合培养目标和对象,为达到培养要求制定的入学资格、方式、途径等基本条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期多面向在职工作人员,2009年招生政策改革后可通过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应届本科生,但对于往届生要求具有口腔医学医师资格证书,在招生条件上限制了部分往届优秀本科生报考。
(三)培养方式。培养方式指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对象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或形式。培养方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为组织性的要素。因此,根据不同培养类型,为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涵盖了培养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口腔医学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生按培养方案完成相应学年学习,培养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素质,在教学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采取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指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为依据,监控培养过程,检验培养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和调节,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除中期考核、资格考试等制度外,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与学术学位论文不同,专业学位论文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强调临床实用性研究,需体现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更加注重将现有口腔医学理论和规律运用于临床实践,分析与解决口腔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可以是临床专题研究、典型案例报告、临床问题分析或发明等。
三、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部分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之相比,我国的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制度及各项操作规程方面尚存在不足。[4]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各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质量是健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结合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借鉴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部分发达国家已具备较为系统、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与评价的地位、规程、准则等尚未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微弱。[5]故应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结合既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和相关机制,结束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状况,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二)改革研究生招生工作。招生环节决定了专业学位生源质量,高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在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特点改革招生相关条件,加强和规范研究生录取前的复试工作,如对考生进行全面的临床技能考核,提高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体现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整体教学设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基础与临床之间起到桥梁联系的作用。教师在生理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本文将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案、考核体系及改革思路五个方面探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基层医疗岗位任职要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的需求,培养具备相应基本专业能力及岗位素质的应用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因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处理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及职业病,对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能及时诊断并早期处理,能胜任农村卫生宣教、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工作[2]。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经历是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到临床的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基于结构决定功能的理念,生理学的基础是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等。而生理学又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后续学科的基础。由此可见,生理学在整个临床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生理学》本身特性,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主要需要达成以下课程目标: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相应机制;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分析正常生命现象;熟练生理学基本实验技能;形成医学逻辑思维与职业道德。从心理状态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从层次能力角度来看,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同样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具有一定学习接受能力。但这些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对本科生来说,他们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底子相对薄弱,因而分析能力较弱,而且学习的主动性及耐性也较本科生明显差很多。因此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要将生理学当中的抽象知识形象化,使知识点易于理解,并想方设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需要突出临床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块。通过理论教学,精讲经典的原理与概念,系统化知识结构,训练临床逻辑思维,渗透医学人文素养。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更重要的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并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严谨临床工作作风。
3实施方案
以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72学时为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遵循“三基”的原则,各章节课时分配情况为理论62学时,实践10学时。为了确保各教学环节实施到位,每学期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期中举行3~4次教研教改会议,根据学生及督导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期末系统考核,整理数据资料,总结经验。都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安在得法”,因此教学模式的正确选取非常重要。高职高专临床生理学理论教学主要使用传统讲授法和案例讨论法,实践教学分为验证性实验、虚拟实验、创新性实验三种。传统讲授法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能系统讲授知识,阐明基本概念与原理,突出重点,解析难点,辅导拓展阅读,答疑解惑。授课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载体,辅以板书,教学法以讲授式、提问式、启发式为主。其教学流程为:课前准备复习旧课提出目标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评估反馈。为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想方设法处理重点难点的讲授。比如:使用动画说明血型鉴定的原理、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显示血压测定的方法;使用视频说明心肌的自律性等。这些方式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传统讲授法的有力补充是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的主要流程为:教师课前发放案例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检索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努力解决问题;课堂讨论案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达成共识;课后就案例撰写总结性论文。这种教学方式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于实践教学,因为高职高专学生学制所限,实践课时安排较少,考虑到临床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和以后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常见疾病,精选三个实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影响呼吸、消化活动的因素;心血管及泌尿活动的调节。实践课流程为课前预习报告;课堂教师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课堂小结;课后实验报告。这三个实验主要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大致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对于部分学习能力富余的学生,一方面可以开放实验室提供虚拟实验,比如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的VBL-100虚拟实验仿真软件,涵盖了40多个机能学实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学校节约了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课题,进行创新性实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考核体系
考核系统分为考核学生“学”和考核教师“教”两方面。学生学习评价由随堂提问、实验考核、平时作业、期末笔试四部分构成。随堂提问占总成绩的10%;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与实验报告的书写,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包括预习报告和案例分析总结论文,占总成绩的10%;期末笔试由学校组织统考,占总成绩的60%。通过这些方式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教师教学评价由督导反馈、学生评教构成。根据督导听课后的反馈意见,可以横向联系各个学科,尽量减少知识的重复性教授,并向同行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期中定期召开学习委员座谈会,及时取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期末向学生发放的关于生理学教学的调查问卷,作为对下一阶段教学的指导依据。
5改革思路
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使教学模式多元化;积极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让学生课外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自由与丰富;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应细化考核体系,使之标准化,更加有效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标,胡方林.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生理学教学简介及教学实践启示〔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3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