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30 02:4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迁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CRY-5: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17-04
引言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学习迁移隐性或显性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成果
学习迁移是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还是教育教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内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迁移的基本机制、具体学科中利用传统方法促进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而有关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还很少。在此对于研究现状,主要做以下几点论述。
(一)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文献年份及数量分析
笔者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不同年份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文献数量存在差异,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近10年来(2003-2012)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大致成上升的趋势。
研究方法取向
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有的文献在文中表明了其研究方法,而有的文献的研究方法则比较模糊,在参考《教育研究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国内研究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图2所示,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51%)和调查问卷法(14%),笔者在此对这两种主要方法做详细介绍。
1.又献研咒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是国内学者在研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是采用理论探讨或文献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提高学习迁移的策略等。例如:金云波,张育桂探讨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及具体的策略;武晶晶,王文利对网络课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如多维度表征策略,多情景呈现策略等;孙名符,魏兴民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迁移。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国内学者在对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进行研究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常薇在《应用型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知识向信息化教学能力迁移的设计研究》中,针对应用型课题研究实施后的效果编制问卷对其分析;赵雪梅在《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信息技术实验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重新唤起人们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受到关注的老话题——学习迁移的重视。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应该被淡化,反之,应该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去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国内的研究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呢?笔者在对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对信息环境下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学习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是研究者研究比较多的部分,下面对这些主要内容分别阐述。
1.学习迁移理论在学科申的应用研究
在国内,许多学者把学习迁移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赵雪梅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迁移策略研究,促进迁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迁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等方面做了论述。曹伟提出学习迁移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资料;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因素;利用比较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相结合。
2.影响学习迁穆的因素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文献中,对因素的分类是不同的。例如:王文静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相关性、相似性、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以及学生原有学习的程度等;熊艳等把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划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态度、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定势,客观因素主要有学习情境与内容以及反应的相似程度、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及应用价值等;房亚提到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心理因素分析中有迁移动机、群体效应等,影响学习迁移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中有个人悟性,认知结构的差异等;《心理研究》中指出,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的指导、定势作用等。王海双指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具体、抽象表征的相互配合是学习迁移的基本途径,元认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是提高迁移效率的重要手段。
3.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关键问题在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更取决于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金云波,张育桂指出具体策略主要有模拟游戏,心智锻炼,运用日记记录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齐冰从学习情境角度、学生主体性角度、教师能力角度探讨促进学习迁移的各种策略,其中,从迁移的学习情境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学习的关系中运用加强相关性与避免高度相似性策略,分学科运用学习迁移策略,使用过渡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从学生主体性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教师能力角度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对学习迁移的重视程度,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与实现教学方法的促迁移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4.促进学习迁移的方式研究
技术对教育的支持由来已久,每一次技术进步都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借助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表现功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教学,使学生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一个逼真的仿真环境,可以再现思维过程。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交互性、集成性等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概括,从而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郭小平指出信息技术环境在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方面的优点有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并且形式灵活多样,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类似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可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产生;安蕾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力促进学习迁移,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计算机丰富的网络资源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及网络提供信息的丰富性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宜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理想场所,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党志平指出信息技术是一种人与世界关系的构造方式,可以通过技术提供模拟训练,引导知识迁移;利用技术支撑学习活动,启迪知识迁移;利用技术创设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迁移;基于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协同知识迁移。
二、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迁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20世纪初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开始重视将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知识技能向工作场所快速迁移的研究,相对而言,我国对学习迁移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虽然我国对技术促进迁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并且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纵观国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很少,它们制约着学习迁移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教育技术研究身处“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第一线,实证研究应当大有用武之地。但纵观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我们知道,国内研究者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论思辨、演绎推理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而且大多研究基本上是“心理学上的迁移理论与思辨+例子”的研究模式。这些研究方法因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保证研究的效度与信度。另外,笔者在分析文献的时候还发现,先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思辨、经验总结还是一些心理实验,大多研究方法单一,很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三角验证,这点也降低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二)研究视角存在的问趣
笔者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很多研究者只是把学习迁移理论简单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某个方面,从片面的角度出发,并不重视整体的设计,不能很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虽然,心理学家对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迁移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它们都只能解释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学习迁移现象。对迁移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想,只重视局部、微观的探讨,忽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的建构。再者,用相同的过程或认知成分来描述各种不同类型的迁移,难免流于形式、内容空洞。因此,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能够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学习迁移现象。
(三)研克内容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国内研究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等方面,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学习需要有更大的学习动机,而现在的研究忽略了态度学习、品德形成和动作技能获得过程中的迁移研究,研究的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入。
三、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趋势
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现状和国外的研究前沿,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在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实证研究,所以,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尽管实证研究并不能解决教育技术领域内的所有问题,但是实证研究对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水平、解决教育技术实践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国际学术地位与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将是以后研究方法的一个趋势。
(二)研究的系统化
不论是在信息技术还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迁移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过程的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整体的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学习迁移的各个条件,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三)更关注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是如此。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学得好,这才是教学的内涵,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因此,要达到促进学习迁移的目的,就必须研究、理解、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研究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研究中会越来越关注学习主体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学生的主动性、认知能力对学习迁移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认知技能在信息技术是进迁移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四)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如前文所述,国内学者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学习迁移的研究处在比较浅的层次,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点促使研究内容的逐步深化。首先,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迁移的研究范围将增大,比如对知识、技能、态度和品德学习中的学习迁移现象进行研究。其次,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差异性研究将会增加。最后,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网络;信息;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进入社会各阶层,进入千家万户,同时也渗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看来,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是现代社会大势所趋,是完成当前教学任务的需要。信息技术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好朋友,教师教学的好助手。
一、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好朋友
目前,信息技术已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网络为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的预习需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搜集与课文人和事有关的材料,以求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信息网络是最好的工具。例如,预贺的《马诗》时,学生能在网上轻易地了解诗人李贺的生平事迹,还能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2.信息网络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好帮手
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信息网络中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有不少学生以前一提到读书就皱眉头,一拿起笔写文章就咬笔头。这些学生自从在信息课上学会了上网,在语文课上欣赏到了生动有趣的网络影音图文,便深深地爱上了网络,有的学生甚至能提出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家中学习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向他人请教。正确地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信息网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信息网络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不但可通过上网进行阅读,而且能参加网上的讨论,这就自然地使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助手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形式多样的优秀教学素材,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又为教师提高教学理论、优化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1.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
信息技术以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内容的广泛而为社会所推崇。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观念随之在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当前教育的潮流,教师就要与信息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实、优化自己的教育手段,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上网查找资料,享受网络给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也可以把预先在网上下载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先在网上搜集有关大海的录像短片,大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观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日出的过程,我制作了幻灯片,使学生看到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时景象的动态变化,理解了日出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情景。由此可见,生动形象的网上资源,不但激活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丰富教学内容的宝库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教师拓宽教学内容的好渠道。如在教学《龙的传人》一课时,我从网上搜集许多有关龙的图片、装饰、壁画,“龙”字的不同书写体,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龙文化”知识。课文讲解完之后,我又从网上下载了《龙的传人》这首歌,让学生学唱,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进一步增强了作为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教育者不但自己要掌握它、运用它,还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掌握它、运用它,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00年10月25日,陈至立同志就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转换、发展和重建的过程,即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更为关注如何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其主要包含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方面的内容。建构主义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时代需要
步入21世纪,社会正在从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具,可以用它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积极地将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去,建构并创造自己的物理知识,进行数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教师可以用它来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互动模拟的问题情境,呈现数字化的数据信息、互动的操练、练习的评价。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和物理探究学习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不仅大大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物理信息素养和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能力。促进师生电子信息资源的积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学习和协作性的物理学习,就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物理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学习物理规律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建立其适应时展的新型的物理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的总结和反思,集中反映的问题有:
1.任课教师对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理解不够,在教学各环节中,顾此失彼,各教学要素不协调。教师的多媒体技术能力有限,独立进行教学实施有困难。另外,学科教师还依然受传统教学影响,没有太多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不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不够。
2.学生信息素养不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协作学习精神,缺乏探究中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要占用很多上课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
3.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探究性和趣味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过于呆板,以知识性问题为主;竞争机制不完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不足;分组查找资料,学生只关心本组的问题,不关心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有分裂感,知识体系不完整等。
四、多媒体条件下高中物理教学实施探究教学的条件
从探究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要想使探究教学顺利进行,还必须道循一定的条件:
1.应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表明,没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需要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去同化,便很容易掌握,探究教学完全就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对于简单的学习材料,学生不需要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才能在客观上要求学习者去努力探索、积极研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内在的、有意义的联系。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不断地进行猜想、论证、改进并得出新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教师将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化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不再包办一切。从根本上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使教学成为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条件,一切寄希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改革,中心工作是要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上的主体。
3.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信息素养
内容与过程、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是密不可分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探究能力的基础,一定的探究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探究教学中,作为知识的基本概念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探究过程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必要的技术手段也是必备的,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4.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既然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经验表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思维和感知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DB/OL].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6-02
一、整合点建立在强化教学关键处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同样,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强化教学关键处。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两位小数意义的建构。为此,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形的变化,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了教学关键。做了如下设计:
1.利用课件进行方法类比,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分数意义
在学生利用材料(十等份的正方形)用两种方法自主创造直观模型,表示0.15后,教师引导学生:两种方法从表面上看有所不同,但就其实质上看它们都表示了什么?进而利用课件进行方法类比如下:
教师通过提供材料请学生表示出0.15,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引发了冲突,激起了学生将正方形进行二次等分的需求。学生借助角、分这一生活原型,再次将角十等分转化为分,实现了向两位小数直观模型的逐步逼近。尤其是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进一步突出了0.15表示■,使学生透过表面更加清晰地类比出两位小数的实质。
2.利用课件进行材料比较,突出两位小数的一百等分的属性
学生会用图表示出0.15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如下的学习材料。请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表示出自己喜欢的两位小数。交流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不选择材料一或二来表示两位小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习材料进行比较,从而强化了两位小数就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二、整合点建立在凸显思想方法处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涵于数学知识和内容之中,又高于具体的知识和内容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联系数学知识的纽带,也是整个数学知识系统的生命和灵魂。因此,一堂真正具有实效和长效的数学课,一定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同样,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要为此而服务。
1.变简为详,利于启迪智慧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原本无法分解的教学材料,先解构再分层次、动态呈现,变简为详,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简洁而高效。
例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抽象出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着极限和对应的数学思想等。
2.变点为轴,利于数感建立
借助于多媒体,可以将前面所学的1米、0.1米、0.01米放到同一把米尺上,便于学生对有关长度建立起正确的感知。利用课件进一步将米尺动态演化成数轴的雏形:
再将数轴的局部不断放大再细分。
通过观察、比较、抽象,让学生既体会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也感受到数形结合和极限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每个小数都与数轴的一个点对应,也初步感悟到数序,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
3.变窄为宽,利于主动建构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应改变。改变的是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借助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更强烈的直观冲击,进而促进学生有效体悟,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逼近数学本质,实现概念意义的自主建构。
例如,在练习部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完整的数轴形成过程,进一步沟通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
“我们今天研究的小数都集中在哪一区域内?”“刚刚的2.3也能在其中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进一步完善数轴。
借助多媒体演示将数轴逐步完善,使学生再次感受到每一个小数都是数轴上的一个点,更为重要的是由0-1区间的数轴雏形,拓展到数轴,既感悟到今天研究的纯小数与今后要研究的带小数之间的关系,也体会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自主建立小数模型并初步形成小数知识的网络结构。
三、整合点建立在打通内外联系处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数学教育创新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实用载体,提高课堂效益,同时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1.变薄为厚,利于积淀底蕴
数学是一种文化,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恰当介绍数学文化,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学科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本课在练习环节,利用课件演示图片,体会0.618黄金分割点给我们带来的美:
通过超链网页,简要了解黄金分割点的资料,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进入教师的博客进一步深入研究。
(http:///user6/21058/archives/2012/96200.shtml)
2.变闭为放,利于时时学习
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为学生积极构建一种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终身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应该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开辟新思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恰能满足此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我们应该全面地认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早期人们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第一个直接的想法是,一方面让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从程序式教学发展到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另一方面,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拟物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计算机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等。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还可以发展基于资源的学习。显然,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拟人作用越发明显。
其次,要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变革有何作用?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一是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况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学变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
最后,要学会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从目前国内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比如,一说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学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教育局教育股)
E-mail:
一、因人而异,发挥优势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j、q、x”这部分内容中,因为针对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有趣的东西吸引,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长久,所以开始时可以用课件出示“在快乐森林里,有三位可爱的小动物。”一只小鸡“唧唧唧”地从草丛中走出来,一只七星瓢虫从远处飞来,一只小蟋蟀也蹦蹦跳跳的赶来了。让学生能很快的将注意力从课间玩闹中转移过来,当他们听到小鸡地叫声、看到可爱地七星瓢虫与蹦蹦跳跳地小蟋蟀,更能够持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效果来看把课本中静态的图画表述,展现为动态的音像输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形象。并能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记忆“j、q、x”的发音。当然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可再把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片:“小鸡嘴里叼着一条蚯蚓(与j相似)、一个小朋友在吹气球(与q相似),一个京剧演员在手举两把交叉的宝剑(与x相似)。”加以呈现。当然因为一年级小朋友的特性,在教学中游戏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不强调非要用电脑制作,因为很多时候条件不允许,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可。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十分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根据各层次的特点加以引导,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感性学习内容,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画面,融情入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将学生和老师引入了一个新的学习与教育领域,相信只要合理的利用它就可以将原本无法做到,或者需要很高技艺才能达到的水平加以普及。
二、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延伸课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虽然大家都见过蝴蝶,但成千上百的蝴蝶在一起的景象,相信见过的人很少,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当然教师自己也要搜索关于蝴蝶的图片:哪些蝴蝶是色彩斑斓的?哪些图片上的蝴蝶在山谷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你最喜欢哪些关于蝴蝶的图片?学生通过主动寻找完成任务后能够加深印象和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已在脑海中建立起了丰富的关于蝴蝶的表象。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五彩缤纷的蝴蝶时怎样翩翩起舞?”在这时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和美丽的音乐,(因为电脑在农村还不是很普及)让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音乐中读课文时,就会充分体会课文所描绘蝴蝶谷的美丽景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朗读),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恍如身临其境,徜徉在蝴蝶的包围中。在指导学生:“你能把你心中蝴蝶的景象写下来吗?”就会很容易。
正如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上面的教学中可以说已经将学习材料的对学生的刺激做到了淋漓尽致,这种直观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特点,发挥特色。
我们在注重学生以及教学材料之余,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教育信息技术”其本身的特点:“所谓教育信息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传统的教育方式面貌大为改观。多媒体技术主要特点: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图、文、声、像等资料,可以充分的展现语文课文的内容。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鸟岛》一课时,让学生看一段《动物世界》中关于鸟岛的介绍视频,选择相关鸟岛特色的图片,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对与鸟岛鸟多、鸟蛋多、鸟窝多,这“三多”,应该会容易理解。对于学生喜欢鸟儿、保护鸟儿的情感培养将会水到渠成,对课文内涵的感悟也会十分深刻。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信息资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授导型教学模式——《鸟岛》、也可以选择探究型学习模式——《台湾的蝴蝶谷》。又如在教学古代文章时,对于其中官衔及历史背景,就可以通过强大的网络进行查找并且简明的进行呈现,直观、易懂。
传统语文教学多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等,很难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信息技术以它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感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大大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插上了神奇的翅膀。
第一,信息技术拓展了语文教学领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也就是说,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范围狭小,仅局限于学校与家庭,接触到的人和事十分有限,获取的知识信息也很少。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使学生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积累信息和知识,从而不断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促进他们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我展示了中国古今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气息有了深入的了解,积累了关于建筑的大量信息,很好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第二,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使教师的备课更加方便。语文教师传统的备课,基本上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资源十分有限。而今天,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从课文朗读到音像资料,以及参考教案、课件、练习等,可以说应有尽有。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创造性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或利用这些资源,使自己的备课更为充分,这样上起课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信息网络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教育专家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这既实现了信息融通,又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感情、鲜活的形象,虽然都来源于生活,但作者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感悟、体验,让他们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文字还原为生活中本来的面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由教师讲解分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手段新颖的形式、多样的方法,能够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截取了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片段,适时穿插播放,使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了林冲走上梁山的原因,最后,伴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结束了本节课,使学生深受感染。
第四,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更益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生成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授《登高》这首诗之前,我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以及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作和有关这首诗的学习材料,对这首诗进行预习。上课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在我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松自然地把握了本诗深厚的情感。整个过程,我只是略作指导,适当点拨,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南县第一中学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崭新课题。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整合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赋于教育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崭新课题。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或学习新的知识,能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同时,多媒体教学集声、光、动画为一体,又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以此为契机,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优化了教学素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小学数学素材选取的要求: “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秋天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具有对称的特点。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精美画面,逼真的情境配音,营造出虚拟现实情景,使学生闻其声,临其境,入其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如我们的一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三下中的“认识几分之一”,用Flash展现了两个小朋友郊游的场景,他们带了四个西红柿,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让学生说说怎样分这些东西才公平合理,学生说分法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人分得的个数相等,这时教师指出这样的分法叫“平均分”;这样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平均分”了。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发现每人分得的蛋糕数量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交流,合作,优化学生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整合。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优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对个体教育的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方式,避免了传统教学不能充分适应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现状,它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定制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如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我们去春游”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知识,面对每个学生对其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不同,如何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呢?围绕薪课程提倡的“网络查阅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协作商讨——探究实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一是课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自己确定一个旅游路线,上网搜索这个旅游路线包含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价格,怎样包车,包车要多少钱,以及餐饮,住宿等情况。根据搜索得到的材料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二是分工协作完成相关的数学问题,在班上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及发现的问题。三是在各组汇报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交流,探究问题的实质,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自己上网浏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自主的将生活知识系统化,低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自信心受到很大鼓舞,加之多媒体网络的刺激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已不再满足。这样,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方法相应得到提高。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学校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都安排了阅读内容。这些内容我都让学生课后上网查阅资料,自己独立查阅,也可以小组合作弄清为什么。这样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定能更好发挥新课程的设置理念,实现教材改革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163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语言环境,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激感,培养学习兴趣,加大信息输入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信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语言地道,能将教材中的静态图形变为动态,以揭示图形、图像的丰富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语言教学情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将教学导向深入,因而备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它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本人在上新课标选修七Unit3 Under the sea时,我很困惑,我们是北方人,“旱鸭子”,对“海底世界”了解甚少,更别提进行话题讨论了,于是我求助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下载了相关图片、视屏等材料,设置典型的问题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视、听、说全方位训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课件里面视频和图片的应用,不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是创设一种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课本)让学生用语言去表达、去讨论。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去获得新的知识。这也恰恰验证了那句proverb“English can-not he taught.It must be learned”。
其次,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地繁琐、费力、耗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40分钟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讲语法知识时,如果只在口头上讲一遍,效果不是很好,但如果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呈现出来,既清楚又节约时间,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最优秀的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变化、颜色的变换等手段,进行高密度的强化训练,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好。例如,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就一个知识点可能有许多种考法,那么如果知识点多的话这一节课就要求处理大量的习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于是我常常课前将与知识点有关的高考试题制作成幻灯片,这样上课的时候就省去了板书的时间,可以练量的试题,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局限性
尽管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不能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转化为主导作用;不能以大量的声音、图像代替学生真实的语言交流;不能因生动形象的画面而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特征,但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才能让它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作为英语教师,我们的任务应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另外,声音和图像有时候会让学生只关注图片的漂亮和意境的优美,尤其是学困生,他们也是需要关注的一部分。起课堂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鼓励,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正如“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也无法强迫马喝水”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平。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中学
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条件。
如:《最大的书》这一课,“化石”、“煤炭”、“铁矿”的形成,以及地壳的运动,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妙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有趣、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又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随了书本所介绍的,时至今天仍然是一个谜。这还可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帮助科学家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在科学探究中,发现与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一些最大的恐龙。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在信息教育环境下,让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再通过网络了解自然现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如:《草》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计算机演示无边无际的草原的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春天之中,更重是引发学生对大草原的喜爱,及赞美草的顽强生命力。通过观察让学生畅谈发现。问: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启发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引发学生思考:你还知道《草》这首古诗后还有内容吗?通过资料袋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个人事迹。
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后,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从而也可以扩散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某些课文意犹味尽的语言材料,提出疑问,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创造想象。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通过语言环境的传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劲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坐井观天》一文,结尾写道:小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丰富的想象。于是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训练,制成多媒体,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一想,说说小鸟飞走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多媒体CAI软件的播放,好拟投入学生想象的长河中的石块,激起了阵阵涟漪,学生们的兴趣大增,积极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于是学生们比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井口来了,它抬头一看,才发现天是那么大,那么蓝,那么可爱,青蛙真后悔自己在井里呆了那么长的时间,它再也不回井里生活了。”有的说:“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始终相信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一直在井里生活直到终老,可怜的青蛙,它再也看不到世界的美丽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多媒体网络里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简单的黑板搬家,学生就是在“看电影”,更有甚者从“人灌”变成“电灌”甚至“人机共灌”,还有的更是为了用而用,摆摆花架子,虽然这些应用可以省去了老师写黑板的辛苦,但是同时也就省去了学生思考数学的时间,思维得不到训练,当然学生能力就不会提高。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一定要注重实效,注重实效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抓住本质,学会数学思维,提升能力。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较强的效率意识、浓厚的理性思维、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一、必须是在适合的地方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便携、快捷、准确、信息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将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恰当呈现,形成学习资源;通过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究、发现、获取、验证,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形成数学认知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七年级下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道题:已知某一铁路桥长1000米,今有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共用1分钟,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是40秒,则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火车的长度是多少?对于这种问题学生听老师讲就会,实际做题的时候就容易出错,这是因为这道题的运动路线较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把比较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易懂的问题,利用课件做出这道题的情境,学生就可以看出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路程等于火车长加上桥长;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等于桥长减去火车长。这样,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而且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解决了。通过课件演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了,比单纯在黑板上画路线图的效果要强的多,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要与数学生活实际相整合 ,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比如我在教学《统计》的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三、信息技术要与数学形式、数学方法相整合,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 在我们学校,白板技术已经开始运用,无论出示什么内容都非常快捷,不耽误任何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课件的设计和使用的整合必须要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这样的信息技术整合才具有生命力
当教学目标、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只能靠“怎么教”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对象,为何效果不一样呢?课件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思维过程,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就要有所体现,即便是学生的思维出错,出错才能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辨,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比如,我在讲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的《勾股定理》时,探究“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黑板板书和画图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完成,我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几何画板》和Flash两个软件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如下图),就把方格展示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和赵爽弦图做出来了,学生也在这个新鲜的视觉吸引下牢牢记住了勾股定理的证明。
此外,在学习“赵爽弦图”(如上图)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埃及古人结绳法”也可以用多媒体信息软件完成。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总之,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注重实效,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当,要能够动态展示数学对象,演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进行数学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参考资料
[1]廖运章高中新数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2006.(8):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