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时间:2022-07-10 11:27:21

小学语文教材论文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00-00

目前,很多老师都希望设计完美的教学流程,配以精彩的教学课件等,期许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实际上,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更能使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并且方式多样化,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材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言中渐渐掌握语文规律,不断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整体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贴近历史

多媒体这一教学资源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它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且具有动画、视频等效果,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可以从大量的影像中,理解并感悟文本中的深刻含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于一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囫囵吞枣,并不了解为什么作者会发出如此的感慨。而理解这些,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当时作者所生活的历史环境。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文中大部分的篇幅抒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圆明园的恢弘气魄。可是却很难具体理解课文中所写的:“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的建筑如何宏伟,文物如何珍贵、丰富,是学生无法想象的。不过通过多媒体的影像介绍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视觉审美,以至于在文章最后看到我国这一伟大的园林艺术遭到毁灭时,学生内心无不激起千层浪。在慷慨激昂的读书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让他们更有直观的感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有些文学作品选入教材时常常是节选段,只是原著内容的一部分,教学时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更弄不明白前因后果。虽然阅读原著能够全面熟悉故事发展情况,但是阅读的时间长,不能保证教学需要,观看影像资源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原著的内容梗概。比如教学《草船借箭》,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改写的,书中描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为什么要陷害他呢?大多学生一头雾水,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有选择地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搞清楚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了解“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因心胸狭窄最终吐血而亡等故事梗概。

因此,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在教学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有关于那些距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历史,更需要借助这些视听录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而且在更大的平台上汲取知识的力量。

二、妙用教材,让学生放飞想象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按照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品味语文所带来的无限美好。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我国,人教版、苏教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非常多,但不论什么教材,“插图多”是每一种教材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插图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色彩特别鲜艳,具体、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效果,把本来可以用插图解决的问题,变为用教学课件来解决。有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尤其是为了充分吸引低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力,特意把插图移进课件,并且做得技术高超一点,动起来,会说话。这样反而把本来应该据此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教学场景给抹去了。

比如在学第三册《识字6》的时候,让学生把新词贴在插图上,教师为之取个好听的名字“给动物挂牌”。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细节,比那种花哨的课件要合理许多。因为,学生在贴新词的时候,必须要认识插图上的静态事物,然后在认识并且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把词语贴准确。其实这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会在贴词语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本来可能单调、乏味的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简化了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用教学课件与教学插图一起配合,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说,这样的课件虽然未必能在课件比赛中获奖,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教学细节而言,使得教材中的插图得以充分利用,插图使用的有效性达成度非常高。有效使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教师教起来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教学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画面,如此的课堂场景,虽然朴实,但是特别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几百篇,这些课文不但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都有很强的艺术性。这些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课文,往往都非常的含蓄,特别的精练,文章的作者有的时候不会将文章每个细节都很详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蕴涵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所在。

如在学习一些古诗词时,教材中那幅插图为学生更快地融入诗境,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牧童》是一首以牧童为主人公,展现他在放牧之后,躺在月夜下的草丛中一边吹着笛子,一边欣赏着皎洁的月光。表现出儿童那种无拘无束、恬淡宁静的童年生活。教授这首诗之前,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教材中这幅图画:“在图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有的说:“牧童在吹笛子。”有的说:“牧童在休息。”……此时,又提出疑问:“放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语写出画中的场景外,你还会想到什么呢?且完成后说一说。”如此,传授品读诗词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唯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发挥自我表达能力,体会图画中的无限意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会拘泥于诗中所说“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照月明。”他们往往会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牧童的生活:“牧童可以如此悠闲自在,难道晚上可以不用给主人做工吗;牧童怎么没有和家人一起吃晚饭;他一个人在吹笛子,他的伙伴们呢……”这些想法,是原本单一传授诗词所未感受到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此时诗人心中的那份纯真的童年生活情趣。同时,学生在学习第一首诗之后,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后面两首诗词,从而实现由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自学的转变。

教材在教学资源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欣赏、陶冶美的同时,也在逐步地把文本与图画相结合,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之内化。

三、挖掘生活,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文学作品大部分来自于生活的提炼。在小学语文课本,大部分的作家生平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各种趣闻是他们笔下所喜闻乐见的素材之一。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而言,课本中所讲述的事情或许就是他们昨天或是今天所做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从而引导他们通过对比自身的生活与作者笔下的生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发学生的共鸣。

如学生在学习许地山《落花生》一课时,大部分的学生对文章中花生的形象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文中有关作者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种花生、收花生的场景,学生们的情绪热烈而激动,这与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相似。在引导学生学习父亲那段平淡却又含意隽远的话:“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全班同学无以不欣然点头,的确如此。由花生的品质延伸到做人要如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也是学生切身感悟领会的深刻道理。

在语文课堂中时刻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其实作者们描写的生活场景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此时,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的趣事,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那不一样的视野天地。如《祖父的园子》中那些常见的小昆虫,以及“我”调皮的“劳作”,不时引来学生的阵阵发笑。这其中的滋味,教师已不需要言明,学生们的心中早有一份属于自我的认同感。课文的主题也已深入学生们心灵:童年是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畅快。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 渗透 教材 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复活节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利用声、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教师

[1] [2] 

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17-01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主要体裁,是一、二年级学生的主要阅读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是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版本,研究其童话选材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童话选材上的不足

苏教版教材秉承了新课改的精神,在课本的选编中开始重视童话作品,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童话比重过低

根据新课改要求编写的教材一共有三套: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这三套教材都加大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比例,可见语文课程的改革将更加关注儿童需要。但是,苏教版相比人教版教材,在童话的选用上数量较少。这样的情况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影响了低年级儿童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所以适当选择和合理安排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有利于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二)选材中的童话比较单一

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如《蚂蚁和蝈蝈》《小松树和大松树》《猴子种果树》等,都是教育学生要勤奋、谦虚或者勇敢之类的故事,基本上以讲述道理为主要目的。这样的选材使童话的形式呈现出单一性,影响了语文的审美性。低年级的小学生长期学习这样的童话故事,就会失去对童话的兴趣,也束缚了想象力。这些故事可以说是不具备童话艺术标准的“伪童话”,更像是寓言,低年级的学生智力水平毕竟是有限的,一部分这样的童话应该挪到更高年级的课本中去。

如果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最后只是为了突出教育意义,那么童话故事就变成了政治思想的教化。其他几篇如《蘑菇该将奖给谁》《蜗牛的奖杯》等,只是在角色和情节上略有改变,基本的模式却是大同小异,课本的童话选材要避免这样类型单一的堆砌。

(三)超人体童话较少

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三类,拟人体童话趣味性很强,常人体童话往往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象征意味。苏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选用的是拟人体童话,如《三袋麦子》《航天飞机》《谁的本领大》,基本上是以人为主人公,超人体的童话几乎没有。但是现实中那种充满了奇幻想象力的超人体童话更受学生的喜爱。如《哈利・波特》,像这样富有创新想象力的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完善童话选材的主要途径

(一)加大童话在低年级课本的比重

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读物就是童话,但是自己在课外阅读和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学生得到的感受不一定是相同的。教材中童话的数量要增多,还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在选材上就更不能单一了,应增加超人体的童话,淡化道德教育的倾向。收录的童话要注重文本的美感,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经验和想象力的发展。

(二)引入儿童影视作品

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儿童能接触到很多卡通影视作品,但是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这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多少有一些脱节。教师要利用好动画和影视对儿童的影响,教材就更应该涉及这个方面。教师和教材的编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单纯地认为影视作品只是闲暇时候的消遣,要认识到它对儿童的影响,并大胆引用。

(三)翻新童话故事

苏教版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的童话大部分都是我国的作家创作的。近几年,我国的童话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西方的童话来说,由于起步太晚,始终还未能超越。所以在童话的选材上要多考虑选用一些国外经典的童话和新创作的童话。让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更有价值,更有时代的魅力,自然就更能吸引学生阅读。

第4篇

    一、基本概念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它研究的对象、任务决定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研究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也不例外。对它性质的认定 ,综观六本教材,尽管各自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均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由语言科 学和教育科学两大门类接缘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性是它的基本性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不是一门科学,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高本、叶本、袁本、崔本认为小学语文 教学法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周本认为它是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一门科学。小学 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高本认为,这首先要辨清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前者 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后者则是这一学科的局部内容,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其次要认清的是,它有自己的理论主 张,有自己的概念和范畴,它的各个部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初步形成一个认识体系。它吸收了诸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依据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发展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在形成之中。 高本的分析丰富、深化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法性质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而独立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确立。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象,高本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 究对象。它研究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 查和评价。周本强调,教学大纲中说明语文要教什么,教学法就应该把怎样教的问题加以阐释。叶本提出,小 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内容和特点,二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法。

    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研究范围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重点是研究小学 语文教学的规律,既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等特 殊规律。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

    崔本根据中师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明确提出,学科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具 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袁本提得比较笼统,只是讲,这门学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 比较顺利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提得比较高。

    笔者认为,在中等师范阶段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基本属于入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知道怎样备课和上课,使之能在小学顶岗上课,如果要使学生成为较高水平的小学语文 教师或者成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那应该是专科程度的具体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因此,袁本、崔本、周本、高本、叶本都十分强调学习方法,都 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和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袁本明确提出 理论与实际并重。袁本、崔本和叶本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如何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笔者认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作为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方法,这是为本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学 习方法上,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思并重,知行合一。

    二、教材体系比较

    纵观六本教材的体系,其共同点在于:教材结构的前后组织遵循从基本理论到具体操作的顺序。教材首先 在绪论部分阐述学科的性质、研究的对象、教学任务、学习方法,然的着重论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 教材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再对识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基本训练作专题叙述。在理论揭示 的基础上阐述具体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征。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 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已初步形成,其学科独立性日益增强。

    六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教材基本线索的差别。有的教材各章节之间有明显的线 索,以贯穿各章,统领全书。如崔本、翟本注重以教学大纲的精神为指导,除了列专章(第一章)论述,还将 教学大纲精神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崔本直接援引大纲的有关论述,就达27处之多。此外,为了便于学生全面 了解大纲的内容,还附录了大纲全文。周本最后一章(第十一章)用一节的篇幅从六个方面阐述教学大纲的主 要精神。袁本、高本也注重渗透大纲的精神,但未能像崔本、周本那样安排专章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师范生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各项具体内容之前,先学习教学大纲这一章,可以了解大纲的基本精神,有助于明确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指导,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学大纲应成为教材的主心 骨。袁本则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书。其他教材缺乏明确的线索。 第二,教材的篇章构成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听话说话、作文五个方面 的内容。周本、高本、翟本、崔本、叶本分若干章进行阐述。而袁本则把上述内容纳入两章来阐述,用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学(一)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二)列出。袁本作这样安排,主要后面有“语文课外活动”一章 。第三,文章内容的构建方式不同。周本、崔本、翟本、高本采用比较自由的编排方式,崔本、袁本、叶本皆 按一定的逻辑进行构建。如崔本体现得比较显著,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按照“教学意义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逻辑顺序编排,这是比较科学的。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都受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制约,教学方法只有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探索比较

    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建设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讨,有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理论中最根本的、最为 基础的有三个:一是对小学语文性质的阐述,二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三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的阐 述。因为这三个理论问题对整个小学教学具有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以下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比 较,从而了解教材理论探讨的状况。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

    综观六本教材,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共同之处表现在:一是都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二是都能遵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所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规定。所不同 的地方表现在: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阐述详略的程度不一样。高本、叶本阐述是很详尽,其他几本阐述得 比较简单。二是对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看法不一样。有的本子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有的则认为 ,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的全部工作都是受它制约、被它决定、为它 服务的。

    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阐述其共同特点有:一是都强调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是都能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三是都能从个性(特定的 教学目的)和共性(共同的教学目的)的关系进行分析。

    六本教材对小学教学目的的阐述所取的角度不同,高本认为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要了 解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和根据,着重从新时期对人才的总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小学语文 科学具有的教育、教养、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袁本从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关系、语言和思维的关 系、特殊任务和共同任务的关系、学生今后的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崔本在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时,紧扣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中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和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详尽地 分析听说读写的关系,听说读写基本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培养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突出了“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抓住了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叶本则 从培养语文能力、学习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笔者认为,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认识,既基于语文科的客观性质,又基于主观要求,小学语文学教 学法教材,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要特别强调准确、全面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崔本和袁本体现得比较好。

    (三)对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的阐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文革前,有少数小学语文教学法讲义提到教学原则,但内容比较单薄。小 学语文教学原则真正成为大家普遍探讨的课题,是80年代以后,这是一个进步。

    综观六本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学原则阐述其共同点有:一是都能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 学习规律提出教学原则。二是都能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提出教学原则。三是都能从“结合”上探讨每项 教学原则。

第5篇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

第6篇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民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视,民国语文教材研究也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热点之一。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等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一大批现代文学、语文教育学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以民国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然而,民国语文教材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哪些教训应引起吸取,恐怕更应引起学界注意。

一.民国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

1904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语文单独设科,设立编译图书局,出现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批语文教材。整个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学术思想活跃,带来教材文化的繁荣。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统计,民国时期,仅中学国文教科书就达100余种。小学国语教材应当更多,仅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目录就有100余种。从教材的编写出版体制来说,民国时期基本上沿续清末的“审定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趁机推行部分教材“国定制”),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以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只是编出来以后,要由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审查,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出版社和编写人员的积极性。从语文教材的出版机构来看,民国时期教科书出版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出版社、世界书局四大语文教材出版重镇,还有众多的书局、学社、书店从事教材编写,如设在上海的民智书局、中国图书公司、北新书局、大东书局、新亚书店、中华编译社、中学生书局,设在北平的立达书局、文化学社,设在南京的南京书店、正中书局,设在长沙的宏文图书社、湘鄂印刷公司,等等。教材市场完全是放开的,似乎没有什么限制。从语文教材编写队伍来说,有大学教授,如编《中学国文读本》的林纾为京师大学堂教授,编《中等学校国文读本》的刘宗向为湖南大学教授;有出版社编辑,如编《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吴曾祺、编《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的许国英、编《基本教科书国文》均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编《国语文类选》的朱文叔(即朱毓魁)为中华书局编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创造国文读本》的徐蔚南为世界书局编辑;有学者,如编《新制国文教本》的谢蒙(字无量),编《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的刘法曾、姚汉章,刘是历史学家,著有《外史蒙求》《清史纂要》,姚汉章为祖父,时任中华书局师范部主任。有中学国文教师,如编《白话文范》的洪北平、何仲英均为南开学校国文教师,编《初中国语文读本》的孙工、沈仲九,以及陈望道等都是浙江一师教师,编《语体文作法》《国文评选》的高语罕是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教师。当然,也有集教师、编辑、作家、学者于一身的教育家,如叶圣陶、夏尊等。

二.民国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编写,必须贯彻国家语文教育的方针,落实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民国时期尽管教材编写环境较为宽松,但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却是非常明显的。

1.语文教材要着眼于立德树人。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语文教材在育人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当然要为这一目标服务。1927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制定《学校实行党化教育草案》,后又以“三民主义教育”取代“党化教育”,1929年公布《教科图书审查规程》,强调“以三民主义为教科书的中心思想”。许国英、谢蒙等人强调“保存国粹”,刘宗向等人主张进行“厉行明史”,无不强调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1932年,毁于“一・二八”战火的商务印书馆同人,提出“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傅东华编出《复兴初中国文》,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心,注重救国雪耻教育。陕甘宁边区编写的语文教材,有些就采取语文和常识混合编写的模式,既教语文,也教当时生产和生活实际所需要的科技和生产常识。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写供华侨学生用的语文教材,内容着重介绍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智慧,以激发侨胞子女的爱国信念。

2.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

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实用,是民国语文教材的又一重要特征。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有意淡化文艺文,增加记叙、说明、议论等普通文和应用文,就是这种编辑思想的反映。教育家黄炎培更明确指出:“读本材料,全取应用的。作文力戒以论人论事命题,多令作记事记物记言等体(记物,置实物于前为题,或令写实景),尤多作书函(正式书函,便启,通告书均备),或拟电报(书函兼授各种称谓及邮政章程。电报兼授电码翻译法,电报价目表等。旧时《宦乡要则》,今之《官商快览》,以及坊间印售之日记册,附载各种,实包有无数适于应用之好资料),习写各种契据。书法注重行书。”“自社会困于生计,于是实业教育问题惹起一世之研究。一般论者,谓将以教育为实业之先导,不得不以实业为教育之中心。”他在《中国文之新教授法》中说:“国文宜注意日常应用之文字。于教科书外,随时宜利用新闻纸、广告、契据、书信、明信片等各种社会惯见之印刷品,以广其应用,但以合于儿童程度都为限。”

3.注重教材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语文教材的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注重教材选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是教材编者必然要考虑的。民国初期白话文还不受重视,语文教材以中国古代文章为主,而且以文为正宗,很少选诗词。罗庸在《我的中学国文老师》中回忆,他上中学时的教材“是林纾选《中学国文读本》,商务版,线装。第一册是清文,以下明元宋唐倒溯上去,最后是《战国策》和先秦诸子。选文的主体自然是归(有光)、方(苞)、姚(鼐)、曾(国藩)和唐宋家。钱基博《〈初中中国文学读本写目〉说明书》:“中国文学,当然是文言文学,这个理由很简单。……给学生精读的一种中国文学读本的选材,当然以纯粹的中国文言文学为主体;语体文不必选,翻译文更不必选。”徐蔚南在《关于初中创造国文读本》中指出,语文教材应以培养阅读习惯和欣赏兴趣为主,“因为愈是高级的书报,愈是严肃,愈是不肯迁就人,那就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愈是优良的文艺,愈是高洁,愈是淡远,那就是愈难养成欣赏的兴趣。”所以,他编的《创造国文读本》“重文艺,多小品”。至于小学语文教材则以儿童文学为主,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朱、俞子夷在《新小学教材研究》中说:“近年来国语读本中材料,大多数是儿童文学。目标并举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

4.注重读写能力训练。

读写结合,通过读古人的好文章,使学生学会写作,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便捷途径。刘法曾、姚汉章《中华国文教科书》“编辑大意”:“中学校学生,国文程度渐深。急宜授以古人作文义法。”“意在使读者稍知古人之体裁门径。”王伯祥编的《开明国文读本》(1932)也突出文章作法。”到叶圣陶、夏尊编的《国文百八课》,以读写技能训练为宗旨,“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称赞。叶圣陶多次说过:“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另外,在一些中学名校,一般还有自编的校本教材,如北平崇慈女中、师大附中、苏州中学、复旦大学附中、东南大学附中、南开中学等,这些教材,更是以扩大阅读视野、训练读写能力为主。高中多是给学生开书目,如长沙明德中学给高一年级开的阅读书目有:《常识文范》《青年修养录》《白话文学史》《欧洲文艺复兴史》《中国小说史略》等17种,要求高一上选读100万字,高一下选读150万字。

三.民国语文教材的当代意义

民国语文教材是一座蕴含丰富的矿藏,其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研究民国语文教材,当然不必追求所谓“民国范儿”,更不是要“回到民国”,而是要注重挖掘其当代意义,鉴往知今,作为今天编写语文教材的借鉴与启示。

1.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繁荣教材文化的基础和条件。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不仅是学术卓越的先决条件,也是开放社会和自由经济不可缺少的道德和知识基础。(引自《深蓝财经》2013年9月3日)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学术文化研究,离不开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主流价值观、舆论氛围、教育生态、教材编写出版机制及审查制度等是决定教材文化繁荣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教材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语文学科与社会现实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关注度高,语文教材更是如此。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环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2.语文教材编写需要大批一流学者加入。

民国语文教材之所以出现繁荣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有一支庞大的高水平教材编写队伍。许多一流学者加入到语文教材编写队伍,或编写,或校订,或审定,或指导,或撰文演讲,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林纾、顾颉刚、周予同、陈望道、叶圣陶、黎锦熙、黎锦晖、何仲英等。朱文叔编《初中国文读本》时,“特约多人,按照初中程度,分别撰述既富兴味,又有内容之文字,编入各册,藉矫从来偏重文艺文之趋向”。所约之人,除顾颉刚、闻一多、陆费逵、黎锦熙、刘复等人文学者外,还有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中国医学的播种者”余云岫、气象学家竺可桢、动物学家陈兼善、物理学翻译家周昌寿等。正是他们的身体力行,带动了重视基础教育与教材的社会风气。反观当今学术界,中小学教育似乎是“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研究型大学往往把精力放在高、精、尖的科研项目上,师范类高校也力图“去师范化”,比院士数量、比国家级课题与科研成果的规模。新课改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不少高校纷纷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机构,众多大学教授关注中小学语文教材。但总的来看还远远不够,与民国时期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还有不小差距。

3.语文教材编写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重在给学生打基础。胡适主张要用“看书”代替“讲读”,提倡整本书的阅读。他还给中学生开过一个“最低限度阅读书目”,要求高中生最少精读、略读各8种名著,而且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自己加句读,自己分章、分节”(《中学国文的教授》)。结果连他自己也承认“很像是完全失败了”,但他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相当的设备”(《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朱自清认为,“实际上学生读那些课外参考书的,截止现在,似乎还不多”。“大体还是以选本为主,只不过让学生另外知道些书名而已。选本势力之大,由此可见;虽反对选本的人也不能否认。”(《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集》)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高校教师亲身加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或编教材,或指导教学,或发表文章,大大改变了语文教育研究生态,但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着“居高而不能临下”,“可爱而不可行”的情况。

4.语文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

第7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 课程意识 从“汉语文”到“汉语” 解读 建议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WwW.133229.cOm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学生知识吸收量不断增多,小学语文教材似乎走上了一条“弹尽粮绝”的道路,如果不在其他方面进行扩展和发掘的话,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将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趣味性”是恰好与“教育性”相对的另外一个特性,是与小学生天性相一致的一种特性。在教材中,如果能将“趣味性”融入进去,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不乏“趣味性”,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看到和挖掘“教育性”的内容,忽略了“趣味性”的信息而已。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也必不可少。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结合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将小学语文及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完美结合。

(一)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建议应对学生指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到大胆质疑,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前面学过的知识及理论,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角度换位,对植物妈妈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你眼中的植物妈妈”为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认识植物生长与传播的特点,在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除上文所述措施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三)合理组织、布置实践作业

作业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进行提升和培养的重要措施及途径。在传统作业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的情形上,课程教学改革对作业环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作业模式及形式呼之欲出。“实践作业”这一形式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是语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体现途径,同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困难。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侧重于层次性强、由浅入深的实践作业模式。

比如《手捧花盆的孩子》这一教学内容实践作业的布置,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针对这一作业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撒过的谎进行坦白和承认,鼓励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去获取信心和勇气。当然学生在坦白谎言、承认错误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实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所谓的秘密都了如指掌,在他们承认这些存在的情况之后,都对他们的勇气及诚实的品格给予了鼓励。其次,当学生对诚实这一品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信任”这一实践作业的布置了。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

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到讲台上,去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游戏,即教师将双手伸出,要求学生向后倒下来。教师肯定是会接住学生的,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教师,便是这一实践作业的重点所在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最后肯定会勇敢地倒下来,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及时引入“信任”这一概念了。在实践作业中,表面上看作业的内容和量减少了,但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和有效结合,是时展的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特点出发,改善教学局面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从理性思维培养、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及实践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采取措施,站在学生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黄宗圆.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第9篇

关键词:语言知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出发,可以将语言知识分为原理层和工具层,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入手,将语言知识分为实践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个层面语言知识教学进行分析和探索,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增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

原理层语言知识处在最基础的层面,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原理层语言知识的呈现略显浅少,因此,为弥补教材中此层语言知识的不足,需加强原理层语言知识教学,以期学生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原理层知识的储备

为加强原理层知识教学,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入手,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才能对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学生了解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地传授。那么教师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层语言知识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针对此问题结合黄强军语言知识内容的量化标准[1],对教师需要掌握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语言的本质方面,包括语言特点、汉语定义、汉语特征。其次,汉语方言基本知识方面,包括汉语的变迁,汉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汉语;先秦时代的上古汉字;两汉至隋唐时代的中古汉语;从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汉语;五四之后的现代汉语;以上汉语的五种形态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关于其他层面的具体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变迁过程等知识也包含于这一层面的语言知识内容中。

(二)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层语言知识分布较少、形式相对单一,因此,教师不能仅根据教材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的单一教学方法中,很难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相应工具书,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活化地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性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春联》时,除了讲解书中有关对仗(即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的工具层语言知识外,还应当依据自身所储备的原理层语言知识,让学生知道春联的来历以及对偶修辞的演变和发展,单一的讲述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对偶教学。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具有较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教师需要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和引发学生感性的情境创设为主要呈现形式,利用图表形式介绍对偶和对仗的不同,直观表现出对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兴趣,拓展知识。对于“春联”起源,可创设具体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过春节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写春联的故事”将其原理层语言知识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春联所表达的含义。

二、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

教材中呈现最多的即为工具层语言知识,它处于中间层面,作为工具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层语言知识,因此重视工具层语言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为实践层语言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是促进学生直面生活的动力源泉。

(一)依据汉字特点,加强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包含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无论是从语音知识的汉语拼音,还是文字知识的字构书写,甚至是词语知识中词汇的积累和词义的理解,都是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承续着历史的脉络。因此在充分解读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层语言知识的同时,要与汉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汉字知识教学,教材中以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为主要方法呈现。而教材中的根据字构呈现的字理识字却被许多老师忽视,应充分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例如教“鸟”字,出示鸟的图画,解析“鸟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点就是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教“牧”字,点出“牧”的本义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学时,启发学生想象河水少会出现什么———水少而沙现。字理识字法运用范围广,遵循汉语言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呈现内容的分析可见,其语法知识呈现零散分布的特点,但是在小学教材中将其整合又是难度极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师结合阅读和写作对语法知识进行教学时采用适宜的方法,让学生“在零散中学,在整合中内化”。付惠均[2]在《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提出“三个结合”的方法论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语法教学方法要求一是精简语法项目,淡化理论色彩;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具体运用。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必要的语法项目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低年级重点在于单句语法的练习和巩固,初步了解和学习人称代词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级出现复句以及单句、复句相融的较复杂句式。而且在强调语法规则的同时紧密联系语言实际,如一年级上册练习4中“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单句的学习,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时又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提高了语法教学的效果。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脱离实际的语言单位和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进行语法分析,两者在语法教学中应该结合运用,相辅相成。示正与纠错相结合。是语法教学中不可偏废的两种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双管齐下,才能更有效。根据教材中各学段修辞格出现频率,充分利用修辞的表情达意作用。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采用“切境法”。语言材料选得好与不好,主要就是看选用的语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体的语境,即题旨情趣。因此我们在修辞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阅读理解文中修辞艺术。修辞教学只有在应用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为教修辞格而教修辞格,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学好修辞对阅读和写作带来的好处。

三、关注实践层语言知识教学

实践层语言知识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层面知识,强调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层面,为学生直面生活、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起到推进作用。

(一)注意语境创设,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语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语境的创设,关注话语语境,其中上下文语境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要求在书面语的话语阅读理解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语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氛围作适当调整,对前后语境构建,使其相衔相配,并且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让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例如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通过扮演奶奶的角色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虚拟语境创设,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本,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艺术性地创造语境,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试看以下于永正老师通过艺术性的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中“翠”字:师:下面看于老师写课题。哎,这个“翠”字怎么写?提笔忘字,谁能提醒老师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带钩的。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请学生看于老师写,并且抬起手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接将课题写在黑板上,而是艺术性的“懂而装不懂”,营造了一种“不懂就问,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学生自豪感,认为老师对自己拥有极大的期望,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遵循会话得体原则,增强话语评价功能

“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无论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但最终都必须以“得体”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是否得体做具体的评价。如看是否适应不同语境要求。在正式的场合,说话应当严肃、认真;在欢庆场合,说的话就应当有助于欢快气氛的营造,例如二年级上册练习1中口语交际“学会祝贺”,显然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期望的诗句在这里就极不合适。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练习5中“别人问你什么,有时可以这样回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3]:一姓张小孩听到别人跟爸爸初次见面,总是先问:“您贵姓?”,爸爸总这样回答:“免贵,姓张。”接着别人又问:“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详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来访。小孩问:叔叔,您贵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应对。上述例子表明在进行语用知识学习时,要能够灵活运用,注意语言得体原则,案例中小孩的表达是不得体的,老师举了这个例子之后,学生能够体会到表达需得体,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也能进行合理评价。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强军.语文课程教材中语言知识内容的建构[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第10篇

(2002-11-24 12:26:39)

刘 道 义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而人类的视野却在飞速扩大。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必然会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汇入世界的大潮流之中。展望未来,在中国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普及外语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基础外语教学,因此,基础外语教学改革应当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即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本文的目的就是与同行们共同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探索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一、坚持三个面向,全面改革基础外语教学

在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精神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外语课程、教材、方法、教研、测试与评估、师资培训以及教学设备等全面的改革。这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沿海发达地区、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课程发展

研究中小学外语课程的现代化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出发点。课程设置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培养大批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外语的人才。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而应该是贯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各种专业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外语学校及师范学校,开设外语课,都是为了学生继续学习或使用外语切实打好基础。其中少数学生(在相当长时间仅占同龄人的百分之几)可以升入高等学校,成为高级人才,多数学生将成为初级或中级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显然,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单一的,仅以升学为标准。况且,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对外语的需求程度差别很大。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外语课程现代化必然要求具有多样性。外语课的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部为一般学校制订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是必需的,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是大多数地区和学校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然而,统一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外语可从小学开设,直到高中实施一条龙。外国语学校和具有外语特色的学校也应设计课程,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应根据职业技术和师范教育的需要设计外语课程计划和标准。这么做,必然会形成外语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也可派上用处。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因为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那些成绩好的中学生有可能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他学科。到那时,我国的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使用一种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免学这种外语,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别的外语。

(二)教材建设

教材与课程紧密联系,教材建设必须依据课程设计,二者是教学现代化的核心。外语教材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二:一是教材内容现代化,二是教材多样化。

1.教材的内容现代化

外语教材要做到内容现代化,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要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知识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好的外语教科书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系统安排的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通过外语教学要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而基础外语教材又不能包罗那浩瀚的人类文化知识,只能精选那些对于当代和未来富有意义的部分。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语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教科书应介绍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理论知识。语言理论和实践必须密切结合。

思想性

好的外语教材应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贯输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题材的确定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的。要利用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做新世纪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性

这主要指教材中的语言和内容应力求准确。为保证语言知识的准确性,不仅要有国内专家的帮助,目的语国家的专家参予也很需要。教科书编者可运用因特网,不出国门但利用高速公路获取最新的语言资料,以保证语言的科学性。教材现代化必然使信息量膨胀,教科书渗透了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多种学科的专家的参与,以保证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

系统性

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应符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音、语法、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体,循环反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教材的编排还应有利于学生积累感性知识,通过发现、分析、归纳、推理,形成理性认识。这种编排体系也应有利于教学中使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知识的系统性,防止教学中讲解繁琐或知识零乱的两种偏向。

先进性

教材现代化必须要有时代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内容有时代的气息,使学习者感受到时代的脉膊,可获取新的信息,受到启示;第二,语言材料真实,语言地道、现代、自然;第三,教材的编排方法应吸取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并提供系列配套的教材(包括音像教材),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空间。

实用性

教材在引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充分注意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例如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方法,有意识地注意母语的正迁移和干扰等。现代化的教材应体现继承与革新相结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这样,教材才具有可操作性,易教易学。

趣味性

现代化的外语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感、知识性、真实性和思想感染力。编排又具有科学、系统、先进、实用等特性,而且,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装帧讲究,可读性很强。编写中小学外语教科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征,也要考虑语言教学的需要,插图、表格、照片乃至封面的设计和文字的排版都需要精心。在这方面,现代化的教科书理应达到国际水平。要做到学生见到课本就爱不释手,兴趣油然而生,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动机,促进学习并能加强美育。

2.教材的多样化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个性化,以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小学、初中、高中不同的起点应有不同的教材,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由于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各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外语教材应是高质量的教材。各套教材的编写班子都应由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组成,投入充足的精力和财力。教育和出版部门应保证各套教材公平竞争,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要尽快以高质量的教材取代那些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而编制的质量低劣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材要相对稳定,这样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是,教材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不断更新,才有生命力。语言教科书往往牵一发动全身,结果必定是过十几年就要编出新教材。教科书不同于文学作品,难以成为不朽之作。不过,优质教材可以相对稳定的时间长些,提高其装帧质量,学校购买,连续数年使用,不必让每个学生年年购新书。

(三)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提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是外语教学现代化的保证。优化外语教学就需要营造外语语言环境。这就需要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如置身外国环境,培养他们直接用外语思维。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理解和重视,在学校配备外语教具,设立语言实验室,并且有多媒体图书馆和阅览室。各区、县都要设立资料站(resourcecentres),以满足学校教师对教具、教学资料和各种软件的需求。此外,通过因特网,世界各国、全国各地都可以联系,互通有无。到那时,外语教学立体化,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四)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产生动力,推动基础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近十多年,改革开放使我们加强了国内外的交流,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空气渐浓,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张志公所说,“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二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要使理论研究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形成这种局面:专家深入教学实践,以中小学课堂为基地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教师除了通过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外,主要靠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习和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因此,要由大、中、小学联合组成一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队伍。第二,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民主、平等、友好交流的学术空气。在相互交流中,无门户之见,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理论界,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方法多样,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在学术讨论中,应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以理服人、求同存异,不可相互攻击。第三,改变历来外语和汉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外语和汉语的教研工作者团结合作,共同研究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如是,不消多年,就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体系,并以此奉献给世界。第四,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必须面向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学者走出去“取经”,引进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请外国学者来华“传经”,更需要开展的是中外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国际性学术研究活动,或以我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外语的教法和学法,或以外国学习者为对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在这样广阔的科研天地中,扎扎实实地干几十年,必将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成果。

(五)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在外语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外语教学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测试与评估的改革。

测试主要有两种:标准参照性测试,检查学生的成绩,找出差距,以便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或诊断性测试,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一种常模参照性测试,主要指大规模的选拔性测试,是终结性测试,如中考和高考,为了评价学生、学校和安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这是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恢复了高考,使考试客观、公正、准确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然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文教事业的发展所限,仅有极少数学生能升入高等院校,结果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衡量教与学、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要求来制约教学、误导教学。这就出现了应试教育的偏差,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扼杀其个性的发展,牺牲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

外语测试与评估的现代化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通过分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就业需求。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壮大,增设大学。这样,便可拆掉独木桥,代之以公路桥、铁路桥,加上渡船,使得浩浩荡荡的队伍顺利到达彼岸。分级考试可采取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达到较高的目标,也可滞后。分级考试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条件,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

其次,考试也要多元化。测试与评估,不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能力,还应包括使用和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考试,就得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做法。既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的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考试方法不仅有笔试,还必须有口试和听力测试,试题应主客观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客观试题固然对保证公正性有好处,但搞多了会助长弄虚作假,对教学产生负面作用。

(六)教师培训

第11篇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

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

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语言和文学并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以文学为主。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将语言知识、文学的学习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大类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两者也各有特色。美国的文学类语言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编排体系。(1)按文学作品主题编排。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第三单元按“远方的文化”主题编排,“远方的文化”这一单元又细分为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三个小主题,分别对应的选文是,非洲探险:科学小品文《紧闭的门后》,小说《模仿树和叶子》;跨越时间:童话《鸽子王子》、科学小品文《城堡》;跨越国界:小说《横渡太平洋》、诗歌《东方地平线》、人物纪实《名字:诺姆贝瑞斯》。(2)按作品体裁编排。如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按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散文、诗歌、美国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分单元进行编排。(3)按历史时期编排。而我国的语文教材大多按作品体裁进行编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言、诗歌、文言文、文学评论等单元。

2.美国语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美国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国家,其语文教材也很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凸现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都对此有要求。试以六年级《语言》教材为例,六年级《语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单元共有七篇课文,其中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其结构,第二课讲解如何寻找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第五课让学生评估获得的信息、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第六课教学生总结概括所获信息,做成笔记,第七课则要求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出提纲,完成调查报告(或论文)。教材注重“初选课题一重选课题—制定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研究历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和学习语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国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同样是调查报告,最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给两篇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少像美国语文教材不厌其烦地要学生亲自调查研究。不过,国人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上海就较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如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的《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搞得比较成功,深受学生的喜欢。

3.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我国语文教材却未体现。

美国语文教材较重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六年级文学教材每一个单元之后都有一个“connection”,即“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旨在使学生体会各学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综合思维和多种技能的培养。如,《上尉和他的马》一文的练习设计,就要求从百科或其他参考资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动物的资料;《火星上的罪恶》一文的练习,就要求学生找出美国的四个时区及其之间的时间差,还要求学生画一幅美国地图,表明不同时区的位置。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未曾体现。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这一点,如今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考试卷(理科)首次出现了跨学科知识的题。题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学生正在展开研究性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是学生提出的三个课题──上海入骨髓库的心态剖析:上海地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区降雨酸度情况调查研究。要求:写出所选的课题名称,并简单陈述理由;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法;该课题最后成果的形式。虽然是理科的综合考试卷,似乎与本文的行文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却与本文所述的美国语文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有一致之处,故在此将其提出。尽管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甚理想,有的甚至连什么叫“陈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别是对“研究计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类更是回答得千差万别,但它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能为我们的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所以,笔者真心地期待着我们的语文教材多一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各国的教材各有千秋自是理所当然之事。本文尝试着将这两者进行比较,并非“妄自菲薄”,也并非“崇洋”,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继续发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借鉴一点别人的优点,以使自己更趋完善。

第12篇

【关键词】《新生活教科书・国语》 练习系统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62-01

1.前言

练习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练习的编撰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该本教科书的总体编制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对练习的使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准。近几年来,民国时期教科书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民国教材热潮”,吸引了许多学者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但是专门针对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的还是十分稀少的,并且,在现在的学术界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评述层面,并没有太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这一教材的深度分析研究,对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练习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探究,让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练习系统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者面前。

2.《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设计依据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是当时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重要一部分,它的编写是严格依据当时的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完备,结构合理,书中的练习系统也是按照课程标准正式编写的,是研究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重要资料。依据《小学课程标准》编纂的《新生活教科书・国语》,在所编制的“国语”部分,已经确立了国语教学的目标、作业要项、作业类别和教学重点四个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章文体说明、教材选择编制、读书教材分别支配三个内容。其中,作业类别所规定的小学国语课必须包含的作业,就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一下四个部分:

第一,说话,包括日常谈话,演说、辩论、讲述故事等练习两种说话练习。

第二,读书,分为精读和略读。

第三,作文,进行随机环境下的口述或笔述,使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普通实用文的格式、文法、结构、修辞,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四,写字,规定课堂时间练习正书行书,射击书信、公告给学生练习,必要时要补充对通用字的行书、草书及俗体的认识。

按照这一练习依据编写的《新生活教科书・国语》,在教材中规定了“说话”、“读书”、“作文”和“写字”四种类型,包括“说话练习”,“读书练习”,“作文练习”,“写字练习”。纵观全书习题,针对每项训练都按照其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设计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丰富题型,难度也随之增加。更为合理的是,《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还根据课程标准详细规定了不同练习在不同年级的练习时间,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这种具有很强综合性、针对性、层次性的教科书,练习题目丰富,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训练,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适应儿童的学习兴趣,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能够真正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真正获得“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3.《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题型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依据《国学教学方法》的要求,采用的具体练习方法包括填字法、选择法、问答法、是非法四种。根据这四种练习方法编制的练习题有四种类型,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和判断题。同时,为了丰富题型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还加入了其他许多题型,比如说画图、写信、造句、造字、猜谜等,使教材更加生动有趣。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四大基本题型:

一,填空题,这类题型是依据填空法的要求编纂的练习题,细分为看图填空和选词填空,而看图填空难度系数较低,所以在《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一般安排在低年级进行练习。

二,问答题,依据问答法编制的问答题,《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中主要应用于日常练习课、总复习和课后思考题中,以此考察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判断题,在《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一书中,判断题只出现了一次,在第二册的第十七课时,题目叫做“对不对”。

四,选择题,作为四大基础题型,选择题也是较为简单易答的题型,所以在《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中均出现在第一册。

正是这些丰富的题目类型使《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这本教材充满科学性,为小学生们的日后的继续教育和深层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练习内容

《新生活教科书・国语》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说话”、“读书”、“作文”、“写字”四种练习类型,练习题目针对性强,题型变化多样,训练内容丰富。这众多的题型万变不离其宗,完全是为了四项练习内容:说话,读书,作文,写字。

“说话”的相关练习包括观察说话、扩说和概说。首先,观察说话主要是通过看图说话,或者老师说,学生画的练习方式来训练学生说话;然后是扩说,这是基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上设计的练习内容,《新生活教科书・国语》出现的主要题型是让学生根据主要词汇自己编故事;最后是概说,《新生活教科书・国语》的概说练习均出现在第五册到第八册的总复习中,其练习内容主要是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与扩说的形式有些相反,概说是根据故事情节简述。无论怎样的形式内容,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这一教材中,读书训练主要以重要词句的熟习和运用训练、普通文的实用训练为主要练习内容。因为属于词句分析掌握,所以教材将这类内容放在高年级针对练习,这其中需要掌握的词句理解和分析,主要出现在教材的第五册、第六册,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

作文的练习内容有许多,包括图画故事的说明、改错、普通文和应用文的练习等练习内容,通过从最简单的“看图说故事”,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字练习在《新生活教科书・国语》中包括识字练习和写字练习。识字练习主要出现在低年级,写字练习集中在高年级。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内容和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儿童观更加熟练地掌握写字这一技能。

这四项练习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生活教科书・国语》这套教材练习系统的练习内容,练习目标明确,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国语知识能力。

5.结语

在语文教科书中,练习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小学语文这一学科起到奠定和支撑作用,体现了小学教材的发展理念,因此,关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这个研究论题应该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