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12:28: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科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过分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立性
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首先要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入手。现代体育教师必须承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发展与进步的主体要素,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的指导者,只有不断研究先进的技术、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正视科研与教学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
科研仪器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体育教学也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传统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体育这种偏于素质训练的学科往往或多或少地被忽视,并且很多人认为体育教学不需要科研,因此,在体育科研方面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仪器不够先进,书籍太过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使得很多科研工作无法进行或者流于形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谓的科研只是为了、评职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并且使科研脱离了体育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三)教师知识结构有漏洞
科研信息闭塞,拿不到课题在我国很多学校的体育科研中,教师对科研对象研究不深,课题的可行性较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由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另外,体育教师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在知识大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科研,科研则依赖于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虽然体育教师一般都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的搜索技巧,因此,得到前沿学术信息的可能性较低。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体育科技信息的滞后,信息的时效性不尽如人意,加之体育科研获取信息的渠道问题,使得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四)缺乏高层次研究人员学校缺少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一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更是稀缺,这对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影响非常大,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出传、帮、带的教学优势,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也差强人意,这些都有碍于体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促进体育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路径
(一)树立科研意识体育教师要明确科研的目的、过程与必要性
真正做到对科学研究有较强的认同感,有想要进行科研工作的欲望,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师还要知道科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打持久战的毅力,有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更要在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时坚定信心,绝不退缩。
(二)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方向的确立是体育科研的重点
在确立方向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寻找适合的方向。最好立足于教学实践,选择自己在专业方面所擅长的科研项目,当然,这个研究方向必须具有可行性。现在许多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条件比较差,缺乏必要的设备与资金支持,又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训练各种体育队伍,此外,还要参加必要的群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工作困难重重。因此,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只有这样,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才可以统一,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与实验成本。
(三)确定合理的科研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
上文说到,体育领域的科研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实验设计,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预测所需要的实验手段、机械或科学仪器,做好实验记录。
(四)体育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思想
摘 要 通过对2002-2012年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网上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科研论文总数3326篇,主要选中16种核心期刊上的97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论文数量很多,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只有97篇,只占3%说明我国的科研论文质量很低。研究内容上集中在体育舞蹈教学而体育舞蹈的训练、交叉学科方面涉及很少内容。本文从我国体育舞蹈的年刊载数量、内容涵盖、研究方法、作者情况、论文呈现特点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科研水平提供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体育舞蹈 科学研究 体育研究
一、前言
体育舞蹈最初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交际舞的形式传入上海,然后迅速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广泛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体育舞蹈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1年第86届英国黑池舞蹈节上我国选手崔翔、杨志婷获21岁以下摩登舞亚军;业余新星组:吴柳福、杜玉君获亚军,崔翔、杨志婷获第三名,但是和高水平国家来比的话还存在差距。经过这十年的研究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以后继续努力地方向。旨在为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理论支撑,使我国的体育舞蹈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2-2012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的这10年间,发表在《体育与科学》、《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北体学报》、《首体学报》、《武体学报》、《西体学报》、《上体学报》、《广体学报》、《南体学报》、《山体学报》、《成体学报》、《沈体学报》、《天体学报》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以“体育舞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科研论文有97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查阅这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97篇。
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科研论文进行整理分析,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统计分析制作表格。
3.逻辑分析法
将搜集到的科研论文按照发表的时间、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的方法、科研作者的情况、科研项目等内容,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的基本情况
1.论文的发表数量
据统计,2002-2012年间16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体育舞蹈的论文97篇。但是每年的发表量不均衡,就2003、2005、2010年发表的数量上了10篇,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舞蹈研究存在严重的不足。这是因为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专业舞蹈者和研究人员数量比较少。
2.论文内容分析
对97篇论文进行科学分析,发现我国的论文研究比较广泛,研究内容却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研究集中在体育舞蹈与理论、体育舞蹈与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体育舞蹈与理论方面,有刘若男的《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中,研究我国汉代的舞蹈动作,有助于我国体育舞蹈的创编。体育舞蹈与教学,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多主要集中在内容、方法等,教学评价的文章较少,以后的研究在这方面需要重视。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方面,主要都是研究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而在心理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生物力学的文章应该多研究,对于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需要以后的科研方面进行大力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作者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97篇论文,主要以第一作者为主,标明年龄的有84篇,没有标注的有13篇。统计可知,35岁以下的有14人,占16.7%;35-45岁有32人,占38.1%;46-55岁有31人,占36.9%;55岁以上的有7人,占8.3%。年龄较大的科研工作者慢慢退出研究队伍,这是我们缺失的资源。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对科研工作具有较多的经验,他们的淡出势必影响科研工作的质量。要求我们年轻老师加大和年纪大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合作,一是学习他们的经验,二是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科研继续努力,为我国的体育舞蹈做出贡献,让我们的体育舞蹈有更大的进步。
(三)论文所呈现出的特点
前沿性的文章是有的,但不是很多,这也是我国体育舞蹈并不是强国的原因之一。体育舞蹈科研水映着我国体育舞蹈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竞技水平也影响着我国的体育舞蹈的科研状况,这两者是相互影响。
四、建议
(一)在我国体育舞蹈理论、体育舞蹈教学、体育舞蹈与高校课程等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训练、技术分析、生理学、生物力学、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等内容的研究。
(二)目前论文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运用的是文献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统计法,大多都是运用一种研究方法。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们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加大研究方法的多样,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三)在科研项目上,应该加大对其的资助力度,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随着竞技体育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日渐繁荣。体育科研工作很难由个体独立完成,往往以多方协同合作的课题形式实现。一个课题组经常是由许多人员组成,因此,体育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中,出现了多作者署名问题。具体怎么署名、署几个名法律上并没有依据,当前对作者如何署名作出规定的也只有国家标准GB7713―8(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其中规定,在学术论文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对于集体署名的情况,大部分杂志要求集体署名时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设计者、执笔者、作出主要贡献者,署名次序应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对于当前出现的多作者署名形式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以供体育科技期刊借鉴。
一、当前论文多作者署名两种形式
(一)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署名形式较早见于国外,目前我国多出现在医学、理工科类期刊中,国内期刊65.28%标注了通讯作者,国外医学期刊59.90%标注了通讯作者。当前,体育科技期刊还未见此种署名形式。此类署名形式实际上是出于编辑工作需要,针对一些流动研究人员,为了稿件修改与咨询,便于编辑同作者联系而设立的署名形式。在论文的最后或首页的脚注处写出通讯作者,标明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通讯作者能够全面处理投稿工作,熟悉科研程序,掌握数据资料,可以承担答复期刊编辑部审稿意见,又叫责任作者。在多数情况下,通讯作者就是科研工作的负责人,他的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论文署集体或单位名时,为了便于学术期刊联系工作和明确责任,期刊要求标注出通讯作者。
(二)共同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源于国外学术期刊,并且多出现在医学期刊中。期刊中除了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称谓,还在作者的姓名右上角使用符号来标注,说明标有符号的作者“对该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同等的”。此类署名形式出现在医学期刊中,这与医学这一领域有关,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复杂、队伍庞大,作出贡献者较多,因此,共同第一作者的署名是对作出同等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尊重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于体育领域,根据目前的投稿状况来看,还没有投稿作者提出在文中标注“共同第一作者”的要求。
二、多作者署名的利与弊
(一)多作者署名的正面作用。无论是通讯作者,还是共同第一作者;无论是科研评价体系所致,还是编辑工作之需,多作者署名都是对作出同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的著作权的维护与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保障,以及对科研工作者积极性的一种激励。在国内,凡发表在SCI所收录的期刊,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都可另外享受高额物质奖励。现在的大型科研课题往往由多人共同申报,共同完成,贡献上有时的确难分伯仲。在这种情况下,论文署名中出现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就显得尤为重要。署名共同责任者可以加强同行之间或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
(二)多作者署名的弊端。(1)多作者署名使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工作复杂化,作者索引工作增加,使读者查阅科技资料增加困难。(2)通过拉关系署名,助长科研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败坏学风。(3)只要工作沾点边就要署名,助长了科研工作的平均主义,影响真正作者的积极性。(4)署知名学者名或上级领导名,为了在审稿时获得特殊照顾。
(一)编辑部有义务提醒作者正视自己的署名权。署名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编辑部应提醒作者:正视自己的权利,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署名权,但同时不能侵犯其他作者的署名权。因此,编辑部在署名问题上应加强责任心,发挥督导的作用,防止假冒他人署名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发生,也有利于保护知名学者的声誉。
(二)体育科技期刊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作者署名形式。在运动医学学科的实验类、调查类文章中可能会出现有同等贡献的科研工作者,这样,论文就存在多作者署名,并且需要标注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此类文章体育期刊应酌情标注,但是,出于期刊规范的要求,格式一致是基本要求,其他人文学科论文很少涉及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因此,可以改用符号标注,并说明同等贡献作者名。
(三)设置作者署名责任书。根据稿件情况,对第一作者署名做出规定,要求其签订署名责任书,责任书中要说明共同第一作者的贡献率,并要求所有作者亲笔签名本单位盖章方可署共同第一作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科研
[作者简介]顾健(1956-),男,江苏南通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管理。(江苏南京2111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及其实施方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LA01010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45-03
一、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体育科研论文少。笔者对13家体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2005~2008年13家体育中文核心期刊上共刊载论文13783篇,而其中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参与的论文只有444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22%;如果按照第一作者统计,高职院校被刊载的论文数量则更少,所占的比例则更小。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2005~2008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所占比例来看,2005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93篇,仅占2.61%,2008年体育教师的发文数上升到133篇,占3.84%,虽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体育科研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能被体育核心刊物刊载的论文数量还很少,比例还很低。
2.体育科研课题少。笔者对全国和江苏省数量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仅2007年有3项高职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7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3.53%,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0.85%;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2009年仅有2项高职体育课题被立项,占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28.57%,占2001~2009年体卫美立项总数的5.7%。
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存在的问题说明:第一,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弱,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实用的“形式科研”还未得到解决,这与高职院校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第二,高职体育有待研究的问题较多,有待开垦的研究领域较大。
二、高职院校体育科研问题出现的原因
1.体育科学研究管理的认识模糊。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这为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建立了组织保障,但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不少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着,科研管理的指导思想比较模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浓缩论,认为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的科研自增大了,但科研管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上传下达、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成果统计、过程管理等,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学院科研管理的浓缩和具体延伸。二是困难论,认为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既不如体育院校或本科院校的体育科研,教师的科研能力弱,难以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级的体育研究课题,更不要说进行高层次的体育研究;同时,又不如本校其他专业系部的科研,缺乏专业系部与企业的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比较少。这两种观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认识模糊,没有积极思考体育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疏忽了体育科研管理除了常规的课题管理外,还与高职院校体育规划、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体育社会服务等体育科研都有紧密联系。
2.参与科研的体育教师还不多。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科研,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然而,高职院校大部分从中专校升格或合并而成,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缺少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升格后体育教师们普遍对参与科研不适应,存在片面认识。教师对“要不要搞科研、是不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科研”的问题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还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队训练,哪有时间搞科研;有的认为体育教师科研是弱项,让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从事体育教育科研。结果是两极分化,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埋头教学,不愿意参与科研;另一方面,极少数擅长科研的教师远离教学,不愿意接受教学任务,出现教学和科研分离的现象。对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因为科研任务比较繁重从而感到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他们来说在申报科研课题方面感到一定的压力。
3.体育科研评价标准的重心偏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常采用成果计数法,到年底按照体育教师的刊物级别、课题研究的级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给予奖励,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奖。有些体育教师在名利的驱动下,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搞科研,其研究成果往往脱离体育教学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有些体育教师进行“形式上的科研”,停留在理论假说阶段,得出的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加之一些机构卖书号、卖版面、卖奖项等做法,更助长了一些体育教师在科研中的投机行为。究其根源,在对体育科研评价认识上,科研是高职院校体育部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科研是体育教师获得晋升的重要依据,科研是锦上添花,有科研成果总比没有强。在科研管理实际操作上,存在体育科研评价标准“重数量轻质量、重研究轻转化”的重心偏移现象。
4.体育教师科研的条件欠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要比单纯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然而,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启动难度大,一是缺科研队伍中的领军人物。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教授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较低,体育教授则更少,有的学院无体育教授,体育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薄弱,很难研究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仅仅局限于体育教育教学科研,省部级课题极少,国家级课题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参与的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也只能在其中承担一个子课题或作为一般的实验院校参加,科研质量整体不高。二是缺培训。不少体育教师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经历与经验,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难以形成高质量的体育科研项目。三是缺科研仪器。体育教师因仪器、设备等的严重缺乏,不得不以体育理论方面的课题为主,真正解决体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科研则很难开展。
5.体育教师科研的高职特点不明显。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本应有自己的特色:其一,高职院校为企业第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行业的定向性和职业性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不同于本科院校,也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结合本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理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点。然而,部分院校的体育科研脱离本校实际,没有体育改革研究的激励政策,久而久之,体育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进行科研,这样的体育科研成了做表面文章的集合地,不仅不会给学院体育带来好处,还会给学院的体育科研带来隐患。其二,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往来和长期合作关系,理应有面向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体育研究,然而,这方面的科研课题却少之又少。除了教学任务繁重,无暇走出去的原因外,更主要是缺乏体育科研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
6.科研团队奖励的度难以把握。有些体育教师虽然有科研能力,但还停留在埋头于个人单一研究的层次上,缺少与人合作、沟通的意识,攻关意识不强。体育与许多学科的知识有融合,体育科研仅仅靠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科研团队的集体努力,若缺乏合作与沟通很难成功,更不要说取得好的科研成果了。为了鼓励团队集体研究,如何引导教师们变个人研究为团队研究,如何组织和发挥体育科研团队的作用,科研管理的奖励政策的调整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上,团队集体研究的科研考核分比个人单干研究的考核分究竟高多少?科研团队的科研考核分如何分配?然而,几年的实践,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
三、高职院校体育科研问题的对策
1.营造讲实效的体育科研氛围。高职院校形式上的升格到内涵的升格需要一个过程,而内涵的升格必须以科研为依托。不是几个专家、学者就能完成过渡的,必须是全体教师的全方位提升。只有将营造科研氛围作为体育科研管理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并建立激励机制,才能引导教育教学第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主动研究。因此,高职院校营造体育科研氛围须做好三个到位:一是舆论氛围营造到位,通过宣传、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全体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科研与学院体育发展、与教学改革、与个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科研的氛围;二是鼓励应用研究的制度政策到位,通过提高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引导体育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搞科研;三是以校本研究、职业特色研究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标准到位,形成有成效、能转化的研究有奖励,“假大空的形式科研”无市场的良好科研氛围。
2.树立重视应用的体育科研导向。一些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有畏难情绪,认为普通体育教师搞体育科研困难多,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实际上,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俯拾皆是。这就需要体育科研的管理层去引导,一是引导体育教师增强科研的应用研究意识,掌握应用研究的科研方法,树立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群体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鼓励体育教师将科研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围绕学校体育如何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体育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与大学生心理保健相结合,体育教师在研究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个性心理差异施教,使其身心健康均衡地发展。二是引导体育教师在问题中找研究课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和探索体育教育教学中明显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将教育理论和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教学反思中所发现的问题。总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一旦解决了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个推动高职院校体育科学纵深研究发展的“动力链”,形成不断创新良性循环的动力源。三是引导体育教师科研重点放在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上,坚持高职院校的体育科研“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小、实”上下工夫。“小”就是面向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着眼于小课题的研究;“实”就是紧贴体育教学实际,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四是引导体育教师重视成果转化,无论是科研课题的审批还是科研成果奖励,均将科研成果能否被应用作为重要指标。鼓励教师们实现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将体育科研成果用于改进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师们实现科研成果的间接转化,由于体育科研成果具有境域性、特殊性、个案性,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能搞简单的模仿和移植,或盲目的照搬照抄,能给人以启迪借鉴并能促进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很大的贡献。
3.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成立高职院校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信息收集、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成果转化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建立符合本学院实际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以保障学院的体育科学研究质量。高职院校体育科研以校为本,不是简单地模仿本科院校,更不是机械地管理,而是以解决学院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第一线服务为目标,解决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养成,将科研工作量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给体育教师定科研任务,压科研担子,给参与科研的教师在时间上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以一定的选择权;第二,引导体育教师重点研究解决本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使科研更有针对性,研究成果更具有推广价值;第三,鼓励体育教师参与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修正、完善,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在实际中解决各种突出问题。这种课题一旦得到解决,将会直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第四,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科研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人员做好超前服务工作,提供预测性情报,搜集和整理各种情报源,提出可行性调研报告,保障学院的体育科研落到实处,形成良性循环。
4.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科研团队。体育科研管理不仅仅是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及控制管理,还应在激励导向上做文章。在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充分考虑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接受能力,以调动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使命感、成就感。尤其是要形成多支研究型教师团队,实现从零散的自发研究向有组织的团队研究的转变。主要抓好四个环节:第一,有团队目标,专门研究具有本校职业特点的课题,紧密结合本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实际,每年研究和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发挥体育科研对学院体育工作的支撑作用。第二,有团队平台,为体育科研团队构建学术沟通和学习的平台,营造民主的学术讨论氛围,引导成员培养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求实精神,实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重视成员的培训和开发,开阔成员的眼界和思维,培养成员对研究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科研任务的高度适应性。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第三,有团队激励,将科研成果是否应用到本校的体育实践中,作为科研项目能否结题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并在实际中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将科研成果适时反映到教材的更新上,反映到体育教学改革中。第四,有团队指导,将体育科研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尤其是结合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职业病预防体育保健的研究、职业体育锻炼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职业体育训练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信心,培养实用型人才。
5.增加服务社会的体育科研管理内容。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在争取国家各类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及时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类横向课题的确立,为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职学院为办社会服务,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凭借着多年与企业的密切联系,高职院校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科研工作如何从自身实际和企业的需求出发,课题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融入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同时紧贴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到中小企业、农村和基层服务,着眼企业预防职业病的体育保健和职业体能训练等应用课题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一线服务的特点。第一,管理体育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充分了解企业状况及职业病的预防与保健的方法与途径等,寻找新的研究课题,从科研立项的源头抓实效。第二,建立校企合作的互通渠道,从体育课题的立项、研究过程到课题结项,均有企业人员参与,使体育课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搭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平台,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体育课题,最终又应用到企业第一线,研究只是服务的一种手段,应用才是研究的目的。体育科研所应积极为体育教师服务,在机制上打通选题、研究到应用的体育科研服务企业的通道。鼓励体育教师研究完成后去企业推广科研成果,指导企业的员工应用,使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具有实效。
6.加大体育科研实效性考核指标的权重。发挥体育科研管理的实效性,还必须经常调整有利于体现体育科研实效性的考核指标。其一,增加体育科研任务的制订、紧密结合体育实践的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体育实践、横向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企业服务的经历等考核指标。其二,通过与年度业绩、职称评聘结合等考核方式,让体育教师体验到压力与动力并存,认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完成科研工作量,对学院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教师个人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从而真正解决体育教师参与科研的动力问题。其三,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简单地以论文和课题数量多少来评价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的做法,而将体育教师是否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用科研成果,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列入体育教师科研考核的范围。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定性指标尽可能进行量化,以便于评价工作简单、方便、节省时间和费用,便于计算机处理。
高职院校体育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科研管理重点,只有始终结合本校的职业特色,不断调整体育管理策略,才能发挥本校的体育管理特色,不断研究出新的体育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元俊.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2]赵振东,袁芳,姜斌.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3]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创新是体育科学发展的主体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4]金琼.体育信息的定题服务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5]郝登峰,刘梅.基于团队凝聚力结构的科研团队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
1、常规教学制度进一步深化规范;
2、安排计划好教学课时分配及选项课程开设类别;
3、完成体育选项课程学生选项电脑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并于20xx级学生开始正式启用;
4、大二体育技能课程和大一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任务分解并于2008—20xx(2)全部工作落实实施,在本学期期间将测试、数据统计与处理、汇总资料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家教育部;;
5、完成好本学年课改工作并付诸实施。
二、科研工作:
1、20xx年度完成科研论文并发表:核心期刊1—2篇;省级期刊4—6篇;
2、完成目前使用的《运动与健康教育》教材的修定改版工作;
3、筹备“滤布体育技能”教材编写;
4、完成2008年院级科研课题报告及有关结题工作;
5、争取申报成功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争取院外科研经费3000元以上;
6、全体教师撰写论文参加江苏省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的征文活动,争取两篇以上获奖;
7、申报院级科研课题1项,拟申报“体育课程学生成绩评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8、全面提升教研室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争取培训机会。
三、院级体育活动:
1、全面准备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对学院体育工作的评估;
2、5月份筹备、组织、实施学院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日活动暨第二届学院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工作;
3、10月份筹备、组织、实施学院第三届校园体育文化节暨第六届田径运动会工作;
4、学院安排的其他对外体育交流与服务工作。
四、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1、巩固和完善目前12个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规范性要求,争取1——2个体育类学生社团参加全省大学生优秀社团的评选并争取成功;
2、形成定期汇报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情况制度;
五、教师培养方面:
1、1—2名青年教师参加全省教师培训(轮训);
2、压滤机滤布利用科研会议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多接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广开思路,提高其教学和业务能力;
3、继续巩固学院“青蓝工程”的成果,制定并实施20xx年度体育教研室结对和工作计划;
4、教研室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使用力度,逐渐锻炼其独挡一面的能力;
关键词:科研;体育院系;高校;河南省;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401―03
1 科研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是对整个科研或科技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总称。科研管理体制是指科研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组织制度、措施和管理方式的总和。科学的体育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的领导和专家访谈中了解到,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的科研管理是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双重领导下,体育院系对其教师进行直接管理。具体来说,高校科研处对本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宏观统筹安排,负责本校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和上级科研课题的推荐,对各项科研经费进行划拨、管理和监督等。体育院系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在接受学校科研处的全面管理之下,对本部门教师的科研进行微观、具体的管理,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部门教师科研工作职责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做好本部门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和上报工作等。
2 对科研重视程度
科研是高校体育部门获得声誉和资源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科研工作的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费时费力又费钱,再加上教学和训练任务繁重,因而许多教师不愿意进行体育科研,只是到了评职称才临时抱佛脚,造成科研不能深入和持久,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体育部门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积极性。为了解河南省各个体育院系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在“领导调查问卷”中设计“贵部门对于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如何”这一问题,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体育科研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
3 科研激励因素
3.1职称评聘对科研成果的要求 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其科研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把它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由于高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因此各高校对不同职称教师的评聘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尤其是教授和副教授的要求相对更高,因此在“领导调查问卷”中仅对教授和副教授评聘的论文要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教授的评聘需要下列条件中的两条以上(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条件):
1)在省级以上CN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科为独著,理工科限前两名)本专业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有4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
2)国家级或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社会科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二等以上教学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两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的第一作者。
3)主持完成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两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通过省、部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正式出版两部以上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部)、译作(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部),或参编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或独立完成学术著作一部。
另外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系列破格申报教授的条件之一是任现职期间必须在省级CN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科为独著,理科限第一作者)本专业学术论文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6篇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其中至少有三篇有创见性的学术在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上或被SCI、EI书面收录)。
3.2发表科研论文版面费的报销
教师进行体育科研,从选题、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数据到最后撰写论文,作者付出很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又需要交纳几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币的版面费,真可谓费神费力又费钱,因此体育院系对教师版面费应给予报销,适当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能够激励教师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从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领导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河南省仅有3所高等体育院系对教师的版面费给予报销,而且主要集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积极性,制约了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科研向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3.3学校院系及体育部门对科研成果的奖励 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是发自于内心的欲望与要求,人的行为是满足需求的过程。行为科学有关的需要、动机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奖励机制对促进体育教师参与科研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科研成果实行奖励,根据成果类别和层次的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是提高教师进行体育科研自觉性的重要手段。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对科研成果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仅有一所学校选择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都很多。主要原因有:1)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个别院系领导对体育科研不重视,该方面投入少。
要解决各体育院校科研上存在的问题,应首先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激励高校教师主动地从事科研活动;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应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引导教师对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奖勤罚懒,鼓励多出成果,多出有用的成果。
3.4科研经费来源 教师进行体育科研需要查阅、复印资料,调查访谈,实验材料,参加学术会议等,因此经费的投入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物质保证,是影响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科研有关经费情况涉及三个问题:
1)体育经费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校总经费的1%)。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仅有一所学校体育经费达到学校总经费的1%。
高校体育以教学为主要工作,大部分经费也用于这方面,大部分高等体育院系连体育经费都不足,对于鼓励科研方面来说,就更没有太多的经费来支持。
2)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来源。
调查显示,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教学经费,科研单独拨款与科研处拨款的比例很小,当教学经费紧张时主要削减科研经费,这样必然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更少。
3)各体育院系每年拨给体育教师科研经费情况。
22.88%的体育教师选择拨给科研经费,而有大部分,占77.12%的教师选择没有拨给经费,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了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经费不足的状况。科研经费不足影响着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制约着我省高校体育科研向更层次的发展。
虽然目前各体育院系的经费较紧张,但各高等体育院系应积极采取措施,在加大对高校投入的同时,确保科研经费到位;政府与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多进行开发研究,将社会资金引入到高校来;高校要敞开大门,让完善的竞争机制
逐步渗透到学校,在加大对高校投入的同时,确保科研经费的全额到位;政府与学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多进行研究,将社会资金引入到高校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加强对体育科研经费的管理,合理使用体育科研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以促进我省高等体育院系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5科研设备条件
3.5.1院系图书拥有情况从信息论角度分析,科学研究是一个信息输入、存储、输出、反馈的过程。进行科学研究,从研究项目的选题、计划的制订、科研方法的选用到科研成果的撰写,都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文献。在现代体育科技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情况下,体育科技工作者进行体育科研,了解和掌握必要和充分的体育文献资料更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也是重要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因此体育学术期刊是高校体育部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最主要的文献参考来源,高校体育部门订阅体育学术期刊的种类和数量,将对教师的体育科研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领导的调查结果来看,各个体育院系订阅体育学术的种类和数量极不平衡,订阅的期刊种类较全,数量较多的是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新乡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可以满足教师体育科研的文献资料需要,因此,体育科研成果相对突出;相对于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其他体育院系却很少,不能满足教师进行科研的需要。主要原因是这些高校是新升本院校,正处于建设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各个体育院系领导已经认识到建设体育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建设中。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对体育信息的飞速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信息资源,给体育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大量的有科研价值的体育信息,特别Internet在全球的广泛运用,科技期刊的电子网络版(数字化期刊)已走出实验室和试用阶段,为高校体育部门教师检索、查阅、收集体育科研资料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手段。调查中了解到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图书馆(如河南大学图书馆)已开通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或中国学术期刊网,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文献保障,可以预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信息将成为高校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最重要的文献信息源之一。
3.5.2院系与教师计算机拥有及应用情况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是信息加工、处理、存贮的重要工具,利用计算机进行科研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可使科学研究更加迅速、准确、有效。掌握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检索、阅读研究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料,因此计算机是高校体育部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获得知识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较多,体育院系计算机的数量在5台以上,其中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拥有30台计算机,调查的体育院系都上网且都配有打印机。在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情况中,77.45的教师有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的教师占少数,这些基本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能够基本保证教师体育科研的顺利进行。
3.5.3院系实验室情况
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在拥有大型的体育实验设备、仪器方面很不平衡,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河南省重点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测试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大型体育实验设备、仪器较多,调查的学校中有三维测力台、全自动尿十项分析仪、功率自行车、跑步机等;而新生本的普通师范体育系拥有的大型体育设备、仪器较少,部分学校仅拥有体质测试仪、跑步机和一些健身器械,用于体育科研的仪器设备较为缺乏,这是制约河南省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整体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为了贯彻“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激励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迈上新台阶,对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成绩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如下奖项:
(一)教学论文奖:
1、受奖论文的界定:
(1)发表在编有全国发行统一代号(以每年书刊目录为准)的有关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专业刊物上的论文。如《中学xx教学参考》、《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等。在报纸发表的文章按区级发表的论文获奖,在非法报刊发表的论文不列入奖励范围。被辑录在有关论文集的论文,按在区级杂志发放奖金。
(2)在国家、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论文竞赛获奖的论文。如佛山市、禅城区教研室举办的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的论文。在民间学术机构团体或学科学会举办的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的论文按区级论文评比相应等级颁发奖金。
2、奖励办法
(1)、已发表的论文凭登载论文的刊物原件或复印件按等级标准发奖。
(2)、获国家、省、市、区奖的论文,凭获奖证书按等级标准发奖。
3、等级和奖励标准
(1)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2)获奖论文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
(二)、优质课奖励
参加各类型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课件、说课、网站评比获奖奖励标准
级别 校级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二等奖 50元 80元 120元 200元 300元二、学科竞赛辅导奖励方案
1、目的:学科竞赛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组织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体现。为鼓励教师积极辅导训练学生,在各类学科
竞赛中为学校争取荣誉,现制定此方案,对辅导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一、参与学科:
1、由教育部门组织进行的全国各类学科竞赛(数、理、化、英等中考可加分的)
2、各级科技、艺术、体育类竞赛等
二、辅导要求及考核办法:
各科组要将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纳入学期科组计划,并能安排实施,发挥科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对于所参加的学科竞赛或第二课堂的相关成绩将成为评选优秀科组的参数之一。
三、辅导补贴及奖励办法:
1、活动辅导补贴:*提前将辅导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辅导结束将辅导教案交教导处,按每节课10元进行补贴。(要有辅导的具体内容,对学生有知识性的辅导)
2、活动训练补贴:对于体育竞赛和艺术类竞赛提前将训练计划及时间安排报到教导处,训练结束将实际训练记录交教导处,按每次(45分钟计)10元进行补贴。
3、获奖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学生获奖的,辅导教师将按照获奖等级进行不同级别的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1)文化课竞赛奖励标准(数、理、化、英等全国学科竞赛)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备注
一等奖 50 70 100 1000 全国类可累加
二等奖 40 60 80 300 不累加
三等奖 30 50 70 200 不累加
(2)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奖励标准
获奖级别 禅城区(每分*奖励金额) 佛山市(每分奖励金额)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第一名 80 40 100 50
第二名 60 30 80 40
第三名 50 25 60 30
第四名 40 20 50 25第六名 20 10 30 15(3)集体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团体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一等奖 500 700 1000 3000 第一、二名
二等奖 400 600 800 2000 第三、四名
三等奖 300 500 700 1000 第五-八名
(4)文化科、体育和艺术项目奖励标准(个人奖)
获奖级别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国家级 等同级别 备注二等奖 30 50 70 100 第三、四名 不累加
三等奖 20 40 60 80 第五-八名 不累加
(5)参加由非教育行政部门正式组织的竞赛活动获奖的一等奖奖30元,二等奖奖20元,三等奖奖10元。
关键词:竞技体操 核心期刊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操以九金直上紫禁之巅。中国体操完成了一次全能式的精神革新与实力飞跃,平了独联体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霸九金的纪录,与前苏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十金奇观仅差一金。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必将给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竞技体操从弱到强,从金牌为零到金牌大国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竞技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在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人,这与我国在竞技体操方面取得的成就不相对称,若想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上精雕细刻外,必须在科研上狠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同步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2000—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找范围,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56篇竞技体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各期刊年的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地域特征和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竞技体操文献的规律性特征。
2 竞技体操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
2.1 年龄特征
按其数量上看,我国从事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从30~45岁年龄段呈上升期,46~60岁开始呈下降期,60岁以上又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30~45岁年龄段的群体,精力充沛,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热情,同时有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需求,故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而46~60岁及以后年龄段的群体,特别是60岁左右群体,面临退休带来的极度不适应,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论文数量越来越少。而60岁以后的群体退休后余暇时间较多,有一部分人又重新回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2.2 性别特征
在统计的242人次中,其男性为151人次,占62.4%,女性有91人次,占37.6%。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这与作者主体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以男性教师较多有关,同时也与竞技体操这个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特质,家庭观念比较重,致使女性的科研动力不足。关心和鼓励女性群体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职称特征
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会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正高职在职人员明显会很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从事科研人员的群体对其的动机和认识产生偏差,科研和晋职产生概念化混淆。(2)评聘工作被政府和学校等的智能部门公式化:N篇文章就是一个教授。(3)岗位相应的业绩考核缺乏,这样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和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这样技术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果升到正高级,科研的自觉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
2.4 竞技体操研究的地域特征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普及度也不高。首先,竞技体操科研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竞技体操科研水平较高。其次,竞技体操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也体现了竞技体操高竞技水平的地区与自身竞技体操科研实力的不匹配性,竞技体操强省湖北、江苏等,每年发表的竞技体操科研成果都很有限。
2.5 竞技体操研究的内容分析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对于规则分析、科学选材研究较少,对于竞技体操的器械、营养与运动损伤、市场化产业化和裁判因素研究很少,这与我国现在竞技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不相协调。
3 结语
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200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总体较少,主要集中在2004、2001和2005三个年份,自2004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者多集中在41~45年龄阶段的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个中国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且普及度不高。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占到68%。对于竞技体操科学选材及市场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4 建议
以上现象与当前竞技体操可持续性发展不相适应,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保持技术水平稳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应多样化、系统化,进一步促使竞技体操科研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及高等院校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科研群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SCI; CSSCI; 体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056-04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web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queried the source journals included by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an important retrieval evaluation tool, and then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erms of dynamic chang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research horizons, subject categories and so on.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survival mod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sports scientific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Chinese s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研究目的
在体育科学研究评价领域,权威期刊的遴选,以及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等,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历来被公认为世界范围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中国,南京大学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成为我国公认最权威的社会科学发展科技文献索引之一,亦成为评价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探讨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异同,有助于认识中国体育科学研究与世界体育科学前沿之间的区别与差距。国内外不同机构对各学科核心期刊的认定有不同的序列和数量,筛选出的核心期刊的品种和数量便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体系大多采用的公认度较高的以下指标中部分作为评价依据: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总被引频次、被引频次累积量、被引用期刊总数、期刊累计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引用该刊的期刊数、期刊半衰期、他引影响因子、二次文献转载或收录、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他引量等。在SCI与CSSCI的诸多相关信息中,存在着评价机构、学术文化、学科历史、科研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并不在一个学术平台上。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不能无视世界体育学术水平、前沿领域的状况。对国内体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尽管CSSCI的科研水平较高,反映出我国体育学科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水平,基本满足了体育学科的科研信息需求。对于世界体育科研的前沿与动态,我们却知之甚少。将代表中国最权威学术期刊之一的CSSCI,与世界公认的科学论文索引权威SCI相提并论,有助于更为清晰和深刻地认知中国体育科研正在行走和将要行走的道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的光盘版(SCI-CDE)与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评选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se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2010-2011年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查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所收录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和背景资料,与中国CSSCI体育类来源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比:CSSCI与SCI体育类期刊的差异
SCI是根据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的文献分散定律编制而成。80/20定律表明:大约20%的期刊收录了某学科80%的重大的、值得关注的科研成果。SCI最大限度地收录了世界上各学科的主要期刊和文献,其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囊括了可回溯到1900年的涉及到100个学科的全世界8 700份领先的学术、科学期刊中的当前和回溯性的文献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参考。SCI国际学术期刊,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其收录的6 037种来源期刊(其中含光盘版期刊3 764种)为对象,将期刊所属的170个主题范畴归并为21大类。
CSSCI是由南京大学开发、香港科技大学加盟,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3 500种社科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期刊质量高、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其来源期刊。CSSCI评价系统以引文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评价后再聘请专家进行定性评审,遴选出其来源期刊。单指标量化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单纯用被引指数来评价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础研究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应用类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则很难反映出来[2]。2014年更新的数据库中,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共533种,学科分类为25类,其中体育类期刊有10种。
3.1.1 来源期刊动态的比较
美国ISI公司自1975年起,在SCI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内的检索工具《期刊引证报告》,JCR在其期刊分类体系中专门列出了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ISI网()的查询结果显示,1999年SCI体育类期刊共60种。[3]
SCI对入选的刊物进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出有前景的新刊,淘汰利用率不高的旧刊。2014年查询到的体育类期刊(Sport Sciences)共56种,与1999年相比,美国《运动医学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SPORTS MEDICIN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4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意大利《运动创伤及相关研究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运动标准与不当疗法报告》(EXERCIS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5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医师与体育医学》(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2006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英国《人类活动研究杂志》(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7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美国《体育哲学杂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年从SCI源期刊中删除。新增期刊有: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为2005新收编;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为2007新收编。十多年来,SCI体育类来源期刊在减少6种的同时,仅新增2种。
2000年CSSCI收录体育类来源期刊为7种,分别为:《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2006年新增《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学刊》为来源期刊。2010年新增《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体育类期刊从2005年7种增加到2010年的10种,增长率高达43%,而SCI此间的体育类期刊总数基本没有变化,期刊遴选则是有进有出。SCI的常换常新与CSSCI的有增无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中西方文化在流动性方面的较大差异。
3.1.2 出版频率的比较
期刊的出版频率是指期刊出版的周期或间隔时间长短的频率。60种SCI体育期刊的出版频率,月刊(Monthly)仅7种,比例为11.7 %;双月刊(Bimonthly)共16种,占26.7%。一年四期的季刊(Quarterly)共31种,比例为51.7%。其中出版频率为一年三期(Tri-annual)的期刊有2种:美国《探索》(QUEST);美国《运动管理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出版频率为一年两期(Semiannual)的有3种:英国《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英国《体育教育和社会》(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新加坡《运动科学与健康杂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而德国《运动免疫学评论》(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则为一年一期(Annual)。
CSSCI的10种期刊,出版频率为月刊有3种,占30%;双月刊的有7种,占70%。两相比较,中国的权威期刊明显较国际权威期刊出刊频繁。在中国,权威期刊一年仅出一期或两期的频率几乎不可想象。对于科研成果的出版频率而言,科研是否严谨、成果是否真实,不能简单用学术周期来评判学术成就的高低。但国际公认权威期刊超过半数的季刊及更长周期的出版频率,应该引起中国“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对“短、平、快”方式的重新权衡。
3.2 分析:中美体育科研工作的差异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公正、健全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段和标准,关系着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到良好的学术环境的生成,科研人员积极性的激发,乃至国家体育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对于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正确认知,有助于针对性地认识SCI与CSSCI的“数量”分析的局限性,避免产生盲目、片面、甚至错误的崇拜和追逐。在对比SCI与CSSCI表象上的“知其为何”之后,更需要深入分析二者背后的“何以如是”。
3.2.1 学科生存方式的不同
中国的体育大学和体育学院,是当前体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而美国的专业体育大学非常罕见,使得体育学科生存的背景存在巨大差异。期刊名称能反映出学科文化格局的基本构造。SCI的美国《体力与训练研究杂志》(J STRENGTH COND RES);美国《适应性体育活动季刊》(ADAPT PHYS ACT Q);美国《运动行为杂志》(J MOTOR BEHAV)此类期刊名称,与中国CSSCI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期刊名称,体现出不同的体育学科生存方式。《体育科学》与《中国体育科技》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体育与科学》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更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
CSSCI的体育期刊名,无一例外属于“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其100%的占有率与SCI仅10%的“综合类”期刊比例相比,显现出完全不同的学科格局。中国体育学科话语权的掌控机构,代表着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权威,以“大杂烩”的形式统揽着体育科研的方方面面。这与SCI注重期刊专业领域的指标大相径庭。CSSCI体育类期刊的学科重点和学科优势,埋没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大综合学科背景中,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发展对于专业不断分化、细化的趋势,必将挑战中国的“垄断综合”式权威期刊。
SCI体育类期刊的类别分为:运动医学类31种,占51.67%,运动生理学类13种,占21.67%;体育科学理论综合类6种,占10%;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5种,占8.33%;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类3种,占5%;运动心理学2种,占3.33%[3]。在国际通用的期刊类别划分中,运动医学类的杂志被归类的主题范畴为体育科学。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组织评定为核心期刊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并不在体育类期刊之列。表现出我国体育科学分类方式,与世界公认的分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与此同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亦不在CSSCI的来源期刊之中,即CSSCI中的运动医学类期刊为空白。中国有关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研究,分散在各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运动医学栏目中,尚未到达“自立门户”的专业水平。SCI体育类期刊的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期刊共占73.4%的比例,此种期刊遴选与分类的方式,传递出体育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运动医学在“体育学”或“医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以及学科独立等问题上,国内外学术期刊并不同步。
美国体育科研的目的非常明确,主要服务于重大比赛。其课题多由奥委会的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大学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科研信息的反馈迅速[4]。与之相比的中国体育科研,则显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科研信息更新不及时,理论成果如何与运动训练实践合理对接等,是今后体育科研价值转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 科研群体背景的不同
在美国的大学中,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部分的体育课教师和课外体育健身指导员一般不属于大学体育部固定配置人员。校运动代表队的教练员都是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用的,这些教练员专门从事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工作,不承担体育课教学任务;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采用外聘的方式来聘用的,一名被外聘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同时在几所大学担任某个运动项目课的体育课教学工作,这些被外聘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有的是具有职业运动员资格的运动员,他们一般都没有什么所谓的专业职称,都是按照课次的数量给予报酬。[5]
美国体育科研成果有许多都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对体育领域和体育问题的研究。例如杰・科克利(Jay J.Coakley),作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体育社会学、闲暇、大众文化、种族关系与社会心理学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倡导并创办了《体育社会学杂志》(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多年来一直担任该杂志主编,其专著《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成为世界畅销的体育产业MBA教材。在美国,经济学教授出版《体育经济学》专著;管理学专家撰写《运动管理学》教材,此种早已形成常态的学术现象,是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有力佐证。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学科背景和专业身份,无疑为体育科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
有学者对2003年中国体育核心期刊中2 633篇论文的高校教师进行项群统计,结果显示:专业体育院、系教师1 809篇,占68.71%,大学公共体育教师占24.0%,大学非体育专业教师发表的论文仅占7.29%。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于体育院、系[6]。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院系的专业教师,成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群体,这与中国大学体育教师职称评聘的指标与方式不无关系。CSSCI的10种期刊这一事实说明,中国体育科研的核心力量,来自专业体育院校,以及国家体科所。究其学术背景,均以体育为起点,用体育的视角探讨社会学问题、经济学问题、管理学问题等。对我国尚不完善的体育学科语言体系而言,美国学者用社会学的知识探讨体育现象;用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体育事件;用管理学的统筹协调体育事务等;此类眼光、视野,甚至立场、方式,与中国大相径庭。
两相比较,中国大学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在科研方面的压力较大,大学对体育教师与教练进行职称评聘的首要评价指标,是科研成果而非课堂教学或竞赛训练。美国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可以脱离大学教师职称评聘的学术压力,完全依靠其授课能力和训练水平获取报酬。这种采用合同聘用制,使体育教师和教练流动于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岗位的方式,在中国公立高校主导的高等教育体制下,至少目前不具备可行性。中国参与学术竞争的体育科研群体,大多成长于体育专项技术技能的常年训练,甚至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基于此种背景生成的体育科研成果,在国内学术界获取评价认同和学科话语权,尚需时日。中国体育科研走向世界的梦想,在改变学科生存方式的同时,亦需重新认知科研群体的学科背景、科研能力、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4 结论与建议
2000年研发的CSSCI与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SCI相比较,不能仅用简单的差异和距离来评判优劣。由于我国的科学评价机制起步较晚,SCI亦成为我国科学评价事业的基础,以及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CSSCI在中国所取得的权威地位和社会关注度,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观察与分析两者间的异同点,是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去向探寻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从世界权威科学技术文献索引工具受到的启发,使我们将目光不只局限于CSSCI的期刊数量、文章数量,或被引频次,更将视野置于体育科技文献的专业细化、新兴学科等科研领域的前沿,以免产生对SCI与CSSCI的认识偏误和功能曲解。
任何一种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都会有利有弊,简单绝对地使用SCI或CSSCI作为科研成果的主导性评价标准,必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并生成一些并不可靠的评价结论。在未来推动体育科学良性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根据各学科和期刊不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的方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学会有效使用SCI、CSSCI此类文献检索工具,快捷方便地获取体育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其更好服务于体育科研的各个领域,才能真正体现文献检索工具的价值,为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竞争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文娟,等.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37-39.
[2]刘文娟,卢石.我国5种体育类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72.
[3]卢石,等.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4):440-442.
[4]李训锦.中外体育科研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4-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大学生科研能力 教学设计
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基本的创新素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采用的是授受式教学,授受式教学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具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探究教学法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搜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的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研究试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会议文献,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有关的专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教学实验法
①教学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对象和样本量
实验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选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生96人。按教学分班进行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为6-10班52人,对照班为1-5班44人。
③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法,对实验组施加的因素是探究教学法。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的起点,分析为达到目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步骤如下:
a.呈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b.教师讲授新课中的认知领域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c.提出问题或给出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技能领域目标中的问题。
d.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e.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果,然后点评。
f.教师给出解题策略指导。然后,学生再次讨论前面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g.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要以书面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在下节课要进行讨论和评价。
④实验条件的控制
a.分组前先调查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尽量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起点相同。
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是同一人,教学条件相同。
c.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人进行统计处理。
⑤效应指标
a.认知领域的指标:以《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考试为手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b.技能领域的指标:以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为手段,检验学生结合实际运用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验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3)数理统计法
运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3.0 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至少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设计。结合体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的内在学习顺序,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功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确定领域目标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不同,每一领域又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亚目标。
②确定重点领域目标的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结合《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认知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在技能性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③根据教学单元特点调整各领域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各章节中每个教学单元的特点,选择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在选择时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执行相同的教学时数,以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二是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及特点,难度适中,存在采取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是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规范性、操作性和具体性要求。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决定于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分析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从起点能力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第一步要通过复习或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具备的起点能力;第二步要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要进行的探究问题或解决实例问题;第三步学生采用独自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第四步教师提供解题策略,学生对刚才探究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第五步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作业;第六步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入下一目标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环节见图1。
(3)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该领域目标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结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把相关知识融入试卷中的问题进行考核。
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策略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评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给定的相关关键词“××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2.运用探究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情况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整体质量要好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P
通过学生确定的调查报告题目来看,由于时间和无经费的限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确定的选题范围处于适中和偏小的多些,选题难度不是很大;选题依据的表述基本清楚,两班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从选题新颖性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认为确定论文题目较容易的学生占35.50%,较难的占到16.15%,对照班分别为15.38% 和27.76%,从数据看来,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感觉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学生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或观察法为主,实验班71.24%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20.75%学生采用了访问调查法;对照班为50.36%和45.82%。对照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少于实验班,而采用访问调查的较多。实验班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经验事实材料方法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60%,而对照班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46.66%;实验班学生不太熟练和不熟练运用方法的共占到20%,对照班占到30% 。
从研究成果表达能力的各评价指标来分析,较差方面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表述,图表的规范性和得出的研究结论三方面。72.16%的学生对摘要内容的表述不够全面,有的缺少目的。图表的规范性主要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实际操作,对统计图表的使用条件和格式不清楚,实验班操作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研究结论的表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效果,或是其中的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考试分数整体情况,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各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79分,不及格率很低,学生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实验班学生70-79分和80-89分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卷面问题情况分析,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看,即反映在填空题和简答题方面,从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学生总体失分情况无大的差异。
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层次方面的得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在辨析题和应用题回答方面,学生的失分情况相差较大,试验班学生得分率要好于对照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结论及建议
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程序,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适当增加《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开课时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授课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崔相录,曾天山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皮连生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8.
[4]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5]杨光翠.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9-50.
[6]陈珂.浅谈体育教师科研[J].时代教育,2009(10):19 .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形成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上的分工的变化不断发展的。
专业是:“指某种人从事的需要特定机能的职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化的培训才能掌握,而且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修,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专业化是:“指某种职业不断发展到专业的过程,也指某种职业发展到每场主页的状态”。本论文所指的专业化,主要指职业不断发展到专业的过程。
体育教师专业化:“指体育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等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师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过程,是体育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是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3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多种多样,本论文更倾向于首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沈秀琼在其毕业论文 里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的阐述,其内容如下:
3.1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师应具有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法律意识;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作风;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职业人格;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职业情感。
3.2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体育学科的知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人文科技知识。
3.3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认知能力;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体育教学操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的能力。
3.4体育教师的专业训练,小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二至三年的专门训练,获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中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四年体育教师专业的专门训练,取得学士学位,获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大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六至七年的专门训练,取得硕士学位,获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
3.5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经常对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在理论与经验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发展形式可采取如下形式:不离开教学岗位的在职自学提高;参加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定期到当地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专业拓展。
3.6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决策权。实际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实施体育教学方案、选择体育教学材料、呈现体育教学材料、安排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行为、激发与鼓励学生、布置与设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学生成绩、评估体育教学策略等都是体育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都应享有高度的自威。
3.7体育教师的专业组织,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应参加进行专业活动的专业组织,如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这种组织是保护和造就体育教师专业、推选行政命令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增进体育教师的福利和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团体。
4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4.1树立体育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与精神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对社会发国力增强,人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体育师专业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体育教师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形成任感,职业道德感,具有为体育教师工作奋斗终身的专业理想与精神。
4.2体育专业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体育教师具备和掌握体育学科的坚实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也日新月异,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质上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而现实中,“一次受教育,就终身受益”的思想依然存在。建议学校采取在岗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保证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
4.3体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体育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就不可能完成教育的功能,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了。根据《纲要》的要求,鼓励体育教师在科研上下功夫,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并发展的局面,克服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促进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4.4加强合作意识,建立良好专业发展氛围的组织
为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发展性团队,营造出团结进取的氛围意义深刻。利用每一位教师的特长,相互影响与帮助,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专业竞争能力,建立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为部门发展做出献。同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成为有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合格教师。也可以聘用兼职教授充实专业团队的研究力量,不断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提倡体育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群策群力共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秀琼.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2] 陈梅.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胡乔木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马焕卿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8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323X
国内刊号:44-1129/G8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