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

时间:2022-05-26 02:2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代诗词鉴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代诗词鉴赏

第1篇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对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鉴赏古代诗词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能在平时鉴赏古诗词的实践中思考、总结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技巧,则不仅对学生本人或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有很大参考价值,还可以启发初中生在对古代诗词鉴赏时作出一些相应的,独立的反思,可谓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代诗词 鉴赏技巧

对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诗词鉴赏依然是其语文学习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适应,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缺乏方法。很多学生为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大费时间搞题海战术,这是极不可取的。通过平时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实践教学,笔者总结出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既能为同为语文教师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技巧一:联系背景紧循本意鉴赏

任意给出一首古诗或古词来进行鉴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诗词的写作背景。这里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处时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作者的人生际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范围来看,学生应该熟知生平的诗词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煜,王昌龄,王勃等。对于其他的作者,属于课内已学习过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课外的,在试题中一般会给出注释及写作背景。当然,在课外增加对古诗词阅读量和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也能减少诗词鉴赏的陌生感。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无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时有时还要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鉴赏出诗词的真实意义。例如: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轻时期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是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对现实,表现忧国忧民,对百姓充满同情的作品。经过对杜甫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写出,其背景,经历,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联系背景、综合分析是鉴赏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寻主旨、作者写作目的的重要步骤。不仅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时同一个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联系背景鉴赏的诗词,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脱离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释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一般对部分字词、典故、句子会有一定的注释,除此外诗词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词题和序文。这亦对作品创作缘由与表达情怀有所说明。然而很多同学对这些诗词鉴赏的“引路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只是进行主观臆断,盲目分析,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察了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很多学生对“高寒滟滟开金饼”一句极为不解,而注释中却已说明滟滟意为月光摇动的样子,金饼喻为圆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释和诗词整体进行分析,则第一小问“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可综合整体分析,由注释中“圆月、月光摇动”可知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雾冷、西风、客醉”可知作者后来的心情是忧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词意了然。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按照综合层次之法分析可发现,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点明了创作时间,“兼怀子由”则点明了全词主旨,这样词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确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两例所体现的借注释综合层次分析之法,简捷快速,即使是诗词鉴赏能力偏差的同学亦能不费吹灰之力而习得,如此鉴赏,孰能不乐。

技巧三:解析典故探寻中心主旨

用典是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诗词作者由于不同原因或迫于时局,不宜明说。或为增强诗词的文采,借用历史上的人、事、词句,来表达观点与意愿,此即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通常与作者本身处境相似或相反,对于作者可比知己或异己,且典故用的好,能使作品典雅涵蓄,余韵盎然。所以古代诗词作者大都对用典情有独钟。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如果能对其中所用典故有所了解,并将之与作者际遇进行对比,一般而言,诗词的中心主旨便将浮出水面。有时作者所用典故很少见,也会在注释中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时,联系全文与背景并结合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用典的实例,在初中语文课内最典型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其中,“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的典故孙权射虎,表现了作者出猎时的豪兴勃发,表达了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作者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反映了作者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的欲酬壮志之心;“射天狼”出自《楚辞・九歌・东君》,作者以“天狼”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倘若鉴赏时了解这三个典故的大意,并将之与背景联系,便很快可得出此词的主旨是表达词人心怀壮志,渴望得到重用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观,解析用典对探寻诗词主旨是十分便捷的。

总之,初中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的关键在于鉴赏者平时的积累、观察、分析与归纳,决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强行臆断。要把握多种技巧的本质并综合灵活的运用到今后的诗词鉴赏中,不断探索、不断观察、因人而异地改变鉴赏方法与技巧应用。诚如此,则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之提升指日可待矣!

第2篇

一、古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我校从七年级开始就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演讲活动,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只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涉及较少。因此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及历年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仍然是多数学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笔者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共100个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你认为哪方面最难?

A.分析诗歌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

B.分析诗歌意境(即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C.分析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风格(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D.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最难把握,答题时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诗词鉴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古诗词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很多知识还未学到,学识水平较低,对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

二是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有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些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比较容易理解。但这120首古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还需要学生不断向课外扩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知识。

三是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不很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达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上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重视了,但是在指导上又觉得难度颇大。主要途径莫过于两方面:平时诗词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复习迎考时的强化训练及指导解题。但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的经验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制定学生三年的古诗词积累计划,并为学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让他们诵、读、背,而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解读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诗歌。一看标题。无论哪一类诗歌,标题都很重要,它常常为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点明写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有的点明诗歌意象,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因此,仔细读标题可以让我们知晓多方面的信息,为接下去的鉴赏作好铺垫。

二看作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与作者人品相对应的文品。因此,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诗就显得沉郁顿挫,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理头绪。古代诗词,头绪纷繁,类别较多。我们只要分清门类,就能对症下药,很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有咏怀古迹诗、伤春惜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搜寻关键字句,明晰作者意图。古代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鉴赏时如果能从关键词句人手,我们就很容易领略到诗歌的艺术内涵。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寻找关键词。

第一,搜寻带有冷暖色彩的词语。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欢乐愉快的;冷色给人冰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玉楼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青”、“白”两字却给人凄清的感觉,最适合表达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寻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显表露,表达了作者不想光阴虚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诗眼,找到突破口。诗眼往往就是诗人着力锤炼的那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江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绿江南、万象一新的情景。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第一,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如人们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便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粗犷的画面,表现的就是坚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在写诗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设意境。王维诗《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这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显然是无比幽静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点。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诗歌。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中,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语言特点。第一,注意比喻、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古代诗人作诗时很注意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诗句就运用比喻表达自己深深的惜别之情。

第二,注意“正话反说”等曲笔的运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诗人有时在写诗时采用曲笔表达情感。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面上看像是在谴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唱歌卖笑,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指的是正在酒楼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达官贵人既点。

第3篇

关键词:古诗词 现状 对策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学生能力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并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做好诗词背景教学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领会诗歌写作主旨与情感的重要途径,看似相似的诗歌,因为写作背景不同,很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因此,做好诗词背景教学是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切入鉴赏课程,首先是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此时的写作背景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领土纷争四起,民不聊生,作者也随之颠沛流离。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盼望早日能评定此乱,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者难掩心中的喜悦,喜极而泣。学生了解此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将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三吏三别”,可作为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知识背景。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诗歌的写作要求进行切入,例如诗歌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古等,词的词牌名,如《望江南》、《如梦令》、《念奴娇》、《菩萨蛮》、《长相思》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规范,丰富诗词的基础,强化学生对诗歌写作规律的印象。以宋词教学为例,词的词牌名往往与某种固定的情感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表示缠绵哀婉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婉曲哀怨中又带几分激切与期待;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多表现男女相会之事等等。虽然词牌名不一定完全对应诗歌的情感类型,但是也可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可在正式的鉴赏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词特有的审美内涵,也是反映作者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意象是集客观与主观为一体的产物,它既是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心灵的再创造产物。中国诗词具有简短凝练,含蓄蕴藉的特点,意象成为切入诗词的一把钥匙,离开了意象,也就无所谓诗词了。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章都是用意象组成,诗意的发现就在于理解诗中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因此诗词鉴赏离不开意象鉴赏这个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诗词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规律,可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柳”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于送别场合,表示留别、相思、依依不舍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此用。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诗,分别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是明证。当然,诗歌的内涵可不止这一点,“柳”还与送别相关,也与古代汉乐府的“折柳曲”相关,除了表示送别也可以表示怀乡之意。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创作主体的情感丰富程度,而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了不同的内涵。再如“冰雪”多表品德高尚,“”代表心性高洁,志向出尘等等。当然,诗歌意象固然是切入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完全按照此方法,因为不同的作者由于创作的需要,或者别出心裁的需要,时有违背意象的通用使用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中国诗学倡导“诗言志”与“诗缘情”,讲就含蓄蕴藉的朦胧美感,尤其注意诗意生发的多种可能性,往往一首诗含有多种写作情感,蕴含多重写作主旨。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主旨与情感而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注意诗歌创作主旨与情感的教学工作。有些诗歌的主旨较为明显,较为容易分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是借物寄怀,表达的是诗人高洁的理想和人格追求;有的具有多重的写作主题,例如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宏伟壮阔的景象描写,展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傲视群雄的壮阔胸襟。另外有一些诗歌存在广泛的争论,典型如李商隐的《锦瑟》,既有悼亡妻说,也有自伤说,更有解读者认为是对唐王朝的衰亡命运的哀叹与无奈,至今缺乏定论,这都表明诗歌解读的多重性。俗话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是读者的再创造能力。

第5篇

一、诵读:抓诗眼,明基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诵读时注意这些词语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通过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诗词表现力。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也是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心灵之窗,例如,“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中的“喜”和“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均为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甜蜜还是忧郁、愤怒,是淡泊闲适还是激昂、烦躁,抑或寂寞幽怨,抑或高雅恬静,一切都在诗眼中。

二、欣赏:品名句,体情味

诗词中的佳句往往是诗中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例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国伤时恨离别,寄寓花鸟意像之中。诗词中最具感染力最形象的句子也能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味,例如,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幅“秋日晴空”图既给悲秋者的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画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三、了解:知作者,悟风格

要想深入了解一首诗词,还需了解以下几个方面:题目、作者、背景,熟悉著名诗人的基本风格,并关注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苏轼豪迈奔放,开朗洒脱。《明月几时有》寄情人间的天长地久,《题西林壁》借壮观景象抒发豪情壮志。李清照,婉中见直,柔中见刚。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李诗风格飞腾想象、壮大奇伟。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故此,诵读欣赏还需要向课外延伸、搜集资料,网上阅读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多层面了解作者思想的格调,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联想:现意境,学方法

诵读欣赏时引发的联想,对深入理解诗词有推动作用,联想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激发学生联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由意像入手充分联想把握意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发智力。

五、积累:重扩展,养习惯

第6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 标题 内容 注释 题干

诗词鉴赏是高考中一道常考的题型,如何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是我们考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鉴赏诗歌要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这几种方法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提出的,很多人在谈到诗词鉴赏这个问题时也提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观点。我也十分赞成这些观点。在高考的时候,如果考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作品,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肯定能用得上了。但在高考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大家不熟悉的作家,那我们一再讲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就会无用武之地了。那怎么办?我认为,还必需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好试卷上现有的材料,因为试卷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我们解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已知的信息就好像数学应用题中的给出的条件一样,在解题过程中每一个条件必需用上,如果用不上,那么你解的结果可能就是错误的。

诗歌的标题你不能不注意。诗歌的标题包含了作者要写的内容、态度观点或寄托的思想情感。全国一卷《咏素蝶诗》中“咏”是歌咏、吟唱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素蝶”显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全国二卷《梦中作》中“梦”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新课标卷《雨雪曲》中“雨雪”告诉我们诗歌写的内容和环境。标题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我们在鉴赏诗歌要抓住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要落下这些信息。

诗歌的注释你不能不注意。全国一卷《咏素蝶诗》的作者刘孝绰、新课标卷《雨雪曲》的作者江总我们不熟悉,注释给我们介绍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经历。全国二卷《梦中作》的作者欧阳修我们大家较熟悉,命题人给我提供了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让我们在鉴赏时可“知人论世”。

诗歌的题不能不注意。《考试大纲》指出诗词鉴赏中考查的是两个考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对这些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熟记于胸,但也要把试题的题干要考那个知识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全国一卷“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考查了诗歌的形象、内容。“是怎样描写的?”考查了表达技巧。“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查表达技巧。明确了每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那我们就能有针对地去作答了。

诗歌的内容你不能不注意。对诗歌的鉴赏当然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离开具体的内容就谈不上鉴赏了。在鉴赏时由于有部分考生认为自己读不懂诗,其实作者在写诗歌时总有特定的背景(或主体),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把作者描绘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时跳跃很大)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像贯穿起来,这些意象表达的意思都指向了一个主旨,并与这个主旨结合起来思考,那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比如全国一卷《咏素蝶诗》围绕“咏素蝶”这个话题,对素蝶的活动展开了描写,把这些活动与作者的经历结合起来,再加上咏物诗的特征,诗歌的用意就明白了。试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其次,在回答这些考题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标题、内容、注释、题干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关系。在全国一卷中回答“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把题目中的“咏”、内容中的素蝶活动过程及尾联、注释中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题干的要求综合考虑在内。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参考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解答问题并综合考虑到上面提的几个方面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离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鉴赏方法。只有你在解题过程中心中时刻装着这些方法,并且也感觉到了这些方法在思考问题时的确运用上了,那么你就离成功的解答不远了。

第7篇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美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6―01

古典诗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让学生更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各有不同。进入高中,诗词鉴赏再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理解上,我们要在学生阅历和知识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使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在诗词独有的艺术美中,引起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感动,形成对美正确的认识、欣赏和评价。

一、“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知识宝库,更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文学,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就必须打好古文基础,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所以高考将诗词鉴赏作为一道必考题型,以此来普及并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高考这一指挥棒过于急功近利,也将教师和学生引入了另一个误区。一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许多学生为了得高分,只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规律,而不去深层次品鉴其中美的内涵。二是缺少情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知世界的好奇心。过重的负担导致学生将所有的时间用于完成现有的学习任务,将自己封闭于水泥砖墙之内,丧失了对大自然、社会近距离的接触,丧失了对社会和人文的实践感悟,造成学生无法和作者当时的处境形成情感的共鸣。三是教师的强加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感悟的能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不能将学生引进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是在强加的讲解中完成了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对美的认识、鉴赏和判断,使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美感。

二、加强高中“诗词鉴赏”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

1.关注作者,体悟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诗词,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说理,无不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诗词中感悟作者借此所体现出的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追求,让学生在对照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鲁迅曾说:“看一件艺术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一座雕像,实际是艺术家人格的表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所描绘的石灰的形象,既是物的形象,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我们要让学生在于谦身上看到的是他那种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破解意象,走进意境,重现美的瞬间。作者要想抒发性情,表现内心复杂或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诗词中只能借助于最直接的意象去表现,所以,对意象的把握将会是我们鉴赏诗词的第一要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意象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客观的物相融合而借以表达思想的承载物,我们要在想象和联想的帮助下,让学生走进这样一个美的意境,重现美的瞬间,学会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美的存在。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对和谐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语言,把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悟能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对人生、命运的思索,都是作者使用一定的文学技巧、通过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而呈现出来的,而这种文学技巧、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就是诗词中所谓的“形式”。没有完美的形式,再好内容的表现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我们要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诗词形象的语言,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逐渐感悟美的形式的能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给写活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用词的准确,语言形象表达的鲜明事例足以说明,只有完美的形式,才能使作者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述。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着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独特体验是我们语文教学所必须研究的课题。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让学生知晓自主鉴赏古诗词的意义,激起学生自主鉴赏的欲望

平时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似乎也在让学生做着自我鉴赏古诗词的一些事儿,但我们总感到,学生仍然是在囫囵吞枣。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总是生怕自己的鉴赏与古诗词的意境有较大的距离,不如张大嘴巴吮吸老师给予的琼浆。再之,老师自身亦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的问题,我们不也在考虑着高效课堂的问题吗?我们总以为利用多种媒体去灌给学生更加省时、高效,殊不知,这只是一种近利,可可持续地发展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是不能以此为荣的。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自主型、创新型的。这人才的得来不能依靠我们现在的灌,而且是经常性的灌。正确而又理想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自主鉴赏。告诉学生,食他人咀嚼过的食物总是淡而无味的。作为学生必须自己去探究,他人之说终无味,绝知诗境须躬探。我们还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地意识到,只要自己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途径、方式、方法,就能叩开古诗词的大门,品出古代文人骚客充满情趣的诗意。教师则可以去做些化难为易的事儿,譬如,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等,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去鉴赏,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鉴赏古诗词的金桥,让学生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努力为学生创造鉴赏古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实践证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氛围。初中学生自主性古诗词的鉴赏同样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极为良好的氛围。应当说,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有着诸多的美育因素。我们的学生只要做好了鉴赏古诗词的相关事儿,就可以通过对其蕴藏于字里行间的艺术、自然、社会的美学因素得以充分的感悟。但我们也必须充分地意识到,初中学生毕竟还只是学生,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凭着自己的水平、技能、技巧去产生或保持鉴赏古诗词的欲望和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有利于使学生产生鉴赏的欲望。实践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击以一石便可荡起涟漪。倘若我们能在学生鉴赏古诗词之前、期间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肯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努力尊重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劳动,持续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动力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篇目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说是贯穿几千年: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古诗词的风格亮点各显特色,那么,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就不免会出现个性的认识差异。应当充分地肯定几十个学生亦就有几十个哈姆雷特,其关键是教师应当怎样去对待。笔者认为,保护学生的鉴赏积极性是尤其重要的,虽然学生对某些古人有其反感的一面,但要善于去引导。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但笔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却出了一点麻烦,由于学生看了关于曹操的古装戏曲片和长篇电视连续剧,对曹操的反感亦是情理所在。

如何去解决这一冲突?首先一定要从保护学生鉴赏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肯定学生对曹操为人的反感亦是不无理由的,再者,人无完人。当让学生进入到这样的境界时,曹操就远远不是学生眼中的曹操了。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鉴赏中我们所遇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古诗词中的字、词、句、章、意境等,尤其在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时更要去保护他们探究、鉴赏的积极性。荷叶上的露珠是何等的宝贵,能否像善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对待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积极性呢?能,也应当那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9篇

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杜甫的《不见》① 一诗,完成题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苏省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 “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志向。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天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世界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它们营造的古典馨香,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重在考查同学们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上趋向于主观表达;诗歌文本的选择以课内为主,并逐渐有向课外“延伸”的动向。

本课时所选例题均侧重于考查同学们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阐述阅读感受等能力点;从文本的“取材”上兼顾到当前中考古诗词选材的三种形式:“单一课内诗词鉴赏”(题1,湖北省黄冈市),“单一课外诗词鉴赏”(题2,江苏省泰州市),“一课内诗词一课外诗词比较鉴赏”(题3,江苏省扬州市),体现了中考古诗词选材的最新趋势。

同学们答题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2.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准确。

出现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1.文化底蕴浅薄,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习惯缺少了解,造成古今文化理解的偏差。 2.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了解贫乏,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想象力缺乏,不能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难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面对鉴赏诗词时出现的“病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本意。

除了单一课内诗词鉴赏没有提供注释,其余两道诗词鉴赏题都提供了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的本意。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本意,是我们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础。

比如题3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可以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作者的好朋友辛渐;送别的时间――黎明;作者的品格――高洁、清白。将这些信息联结在一起,就大体疏通了诗歌的内容: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题2,就要紧扣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是两个人物的政治经历都是坎坷的,怀才不遇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由此可以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哀怜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合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送别、爱国、思乡、怀古、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从诗歌的流派可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隐逸等。这些具体内容的切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题1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歌。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领悟深刻思想。

由于初中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且对古诗词的创作环境了解不透,因此在理解把握上有障碍。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夜雨寄北》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迫切希望重逢的情感,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侧重表达作者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过零丁洋》古诗,完成题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象征了什么?“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末二句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篇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现状

1.教学模式僵化,有明显的功利倾向

在传统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往往只局限于一字一句的翻译,教学内容也如蜻蜓点水,不接地气,有的甚至以朗读背诵代替赏析;即使是对文字简洁、意象繁复、含义深刻的诗歌,教学也只拘泥于字面上的条分缕析,而不去领悟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和境外之象,不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没有用心领悟作者的所见所感,没有真正做到和作者心灵契合、心境相通,使古诗文教学非文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诗词鉴赏流于功利化。

2.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古诗词鉴赏变成了一种字、词、句的简单操练,变成了工艺流程的简单介绍甚至是复制,剥离了诗词的灵魂,架空了诗词的生活土壤,缺失了感悟,没有了赏析,缺少了品味,古诗词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偏低,在鉴赏方法的选择上也很盲目。《中国教育报》2013年曾对某省1000份高考试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0%的学生表现良好。

二、解决当前古诗词鉴赏现状的对策

1.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要缩短学生与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消除他们古诗词学习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自觉理解古诗词。

(1)流行歌曲激趣。流行歌曲是当今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随着网络、视频、音频和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高中生来说,流行歌曲几乎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在他们的心目中,流行就是时尚,流行就是前卫。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采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词,谱上带有现代感的乐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等。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流行歌曲素材,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点切入教材,将流行歌曲灵活巧妙地与教学相结合,在学生熟练吟唱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蕴涵的感情。

(2)时令激趣。教师可根据时令或节日要求学生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教师适时点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他们的古诗词审美情趣,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3)场景激趣。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如,利用高中生住校想家的心理,每当明月皎洁的时候,自然吟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既契合了学生的桑梓情怀、思乡情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讨论学风。只有学生肯想、愿想,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上课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与当堂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歌名句导入新课。课前可把它们抄在黑板上,上课时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教师作适当地讲解。这样,学生在对课文加深理解的同时,也就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从而产生学习古诗词的愿望,养成鉴赏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2.诵读涵咏,加深对诗词的感知理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可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推敲诗词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品味诗词的韵味,领会诗词的意境。

(1)朗读。古诗词讲究精炼、形象、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变换起伏的旋律,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切不可拖腔拉调,矫揉造作。

(2)诵读。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学会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来判断韵律的轻重缓急,使声调时而上扬,时而下降,或短时停顿,或长时停顿;学会语速的选择,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淌;读出诗歌的情调,体会诗歌的抒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侧,或平淡清长,或深邃绵长,或凄楚哀婉,或空旷悠扬。诵读的方式可自由选择,可读可唱可吟咏;诵读的人数可多可少,一切均随诵读者喜好而定。

(3)美读。选用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进行朗读,学生不仅会产生新鲜感,而且还能在音乐或雄浑激越或婉转悠扬或幽怨低沉的旋律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情意。

3.感受鉴赏,发展思维能力

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情况,诗歌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1)赏析诗句,体味意境。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如何,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鉴赏古诗词关键是要学会挖掘其意境,解读文本时要抓住诗眼分析。诗人总希望用最恰当、精练的字句充分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通过这些字句,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诗句中描绘的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而深入诗境,引起共鸣,获得无尽的审美享受。

(2)联系生平,知人论世。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写作背景后,才能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透具体作品。比如学清照的词时,我们必须了解她的生活经历,了解她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然后再对比阅读,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其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3)了解特色,把握主旨。如学白的《蜀道难》时与他的其他作品如《行路难》《将进酒》进行比较,就比较容易理解此诗主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鉴赏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特征,始终不能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同时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教师要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体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尽享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教师要启发学生敢于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教材的观点及现成的说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从历史的角度和艺术的创作等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性评价,悟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深刻的主旨。

4.联想拓展,迁移应用

诗歌鉴赏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最为鲜明的一种情智活动,需要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鉴赏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把诗歌中浓缩的生活和情感还原到原生态,透过高度概括的语言再现繁复的生活现象,领会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典型的艺术形象;更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读出“自己”的而非“别人”的感悟,甚至进行一定的仿写。即让学生对原诗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发挥,使原诗具有更为广阔的意象,使艺术形象得到扩展和再创造。

第11篇

学生自身积累不够,对诗歌理解不深刻诗歌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十分简洁、跳跃,但是这样简单、跳跃的语言却能够营造出十分丰富多彩的场景。我们和古代人或者诗人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语境的阻隔,如果缺乏一定积累,很难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积累不够,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玉关”表达的含义是思乡之情,而他们常常将“良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为好的人,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极大的理解偏差。

二、改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问题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重要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认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但是教师们并没有真实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目的。

2.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

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根据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在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设计,诗歌鉴赏部分必修的诗词共有三十首诗词,其中仅有三首现代诗歌,其余二十七首均为古诗词,从诗词编写的体例来看,整体是按照诗词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的,其中,唐诗宋词的数量最多,这都说明考察的重点应当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教材,要注重教材提出的要求。

3.注重诵读诗歌,领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学语文非背诵不可。这条定律在诗歌鉴赏方面同样适用,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同时在平时要注意补充课外知识,因为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基础上的,具体的,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有范读过程,通过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地方和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基调,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播放名家诵读诗歌的音频或者视频,也可以通过其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兴趣。

4.注意总结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第12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语文考试中,学生老师在古词鉴赏环节丢分,其实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他们不了解这种考题的考试方式和角度,因此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要解决这种问题,关键就是要把古词读懂,学会鉴赏。现在中学语文的古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古词,再进一步学习鉴赏,循序渐进,当然,要真正读懂古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从词的一些基本解析教学入手,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大有益处的。

一、读懂

1、明标题

要鉴赏词,首先要先读懂词,题目就是古词第一要表达的内涵,其中包括了一些有关古词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情境、心境、词的类型等信息,也有不少词的鉴赏和考试与题目有关。所以要仔细分析标题,找准我们需要的信息。例如,我们可以从标题中教会学生分别词的题材,在怀古词的标题中会有“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等;而山水田园诗词则是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闲适安逸的生活描写为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有些词的题目能直接指出作品的主要内容,甚至体现作品的内在情感,词题中有“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时,其作品的情感就呼之欲出了,通过这些方式来度诗词作品,也是为下一步的鉴赏做好准备。

2、明典故

古代诗词中,常常会融入一些写作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过去的历史内容等,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词,理解词的时候,要纵观全局,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分析作品时,要将其中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作者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综合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验品味

体验就是在对古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古词所描写的环境中去,进行与作者的角色呼唤,去体验当时作者的感情。品味,就是将古词中的语言、描写细细琢磨,欣赏其美感。这都要求学生在古词学习中能身临其境,为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融合古词情境与学生感情之间的共同点,激发学生用情去体验古词韵味,化抽象为具体,融入古词意境中。例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这句话不仅成为《琵琶行》中的千古名句,同时也表明了两个机遇相同而又有缘分相识的那种美好心灵之间的碰撞,此时,我们就能让学生去联想,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失望灰心,加入能碰到这样一位知心的朋友,倾诉自己的不快,同时也听到婉约的琴声,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会是什么感受。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意味深刻的内容,激发学生用联想、思考、观察、融入的方式去理解词文,并抽丝剥茧,分析词文,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就是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例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也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也是各具特色,各自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备不同的写作风格。而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正如上述所说,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用于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去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