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8 02: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篇

1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生逻辑思维培养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Biggs和Collis在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于检测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该理论强调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质性分析,并根据该反应水平分析其对问题的深层理解。该理论的评价等级及各等级所代表的学生学习结果的思维水平如表1所示。

在表1所示的SOLO层级水平的5个结构中,从前结构到多点结构是学习结果量变的过程,而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再到拓展抽象结构则是质变的过程。新课改以来,SOLO分类评价理论已被应用于许多学科试题的编制和评价中,作为对学习结果的质性评价。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尝试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但用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上的实践研究仍较少。

实际上,SOLO层级水平的逐级递进与高中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整体编排来看,高中生在进入必修二遗传版块的学习时,需要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才能深化和提高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因此,教师若能寻找出具体教学任务中的各SOLO层级的具体学习特征,并将其应用于特定的教学设计中,则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

2 教学案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应用到“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孟德尔假说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过程如下: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讨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关系。因此,笔者先结合实验目的找出各SOLO层级所对应的具体学习要求,如表2所示。

然后,教师将表2的内容应用到教学流程设计中,此过程的关键是设计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结构的层次递进的问题串,如图1所示。教师在课堂上则可将与SOLO层级对应学习特征应用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反馈评价中,以便于灵活地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2.1 课前实验准备

以同桌2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2个不同颜色(红、蓝)的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在蓝色小桶内放置2种不同(黄、紫)颜色的小球,分别代表D、d两种配子,其中每种各60颗。在红色小桶内同样放置黄、紫2种颜色的小球,但红桶内的小球比蓝桶内的小球大,并且红桶内每种小球的数量为30颗。以上设计是为了还原自然界雌雄配子数量比例的实际情况,避免学生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是1∶1这一错误概念。

2.2 课堂教学过程

2.2.1 教师说明实验流程,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实验开始前,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因此需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材料用具,给出具体操作步骤:从2个桶中随机抓取小球50次,并按要求记录数据。在介绍材料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图1中的问题1,以此帮助学生从前结构到单一结构水平的过渡。2个桶内小球的数量及大小的不同在此暂不作说明,留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观察发现。

2.2.2 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误差分析

学生实验结束后,在Excel表格中输入各组的数据,统计出各组的性状分离比。接下来,教师则提出问题2,要求学生对比各小组实验结果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误差分析。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收集到不同学生对误差产生原因的看法,分别是:① 两个桶内的小球数量不一样;② 每一次抓完球放回去没有摇匀,导致抓取过程没有做到随机;③ 实验次数不够。

讨论结束后,对于第一个观点,教师及时作出说明,即两桶内小球的数量比例及大小不同的设计符合自然界中雌雄配子的实际情况,为之后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留下铺垫,并及时将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回每个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是1∶1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就第二个观点对学生进行追问,发现学生并没有抓住误差原因的本质,即实验过程应保证每个桶内每种小球被抽取的概率是相等的。学生仍停留在实验操作不当等表面原因,无法将其与孟德尔假说联系起来。

而对于第三种观点,教师对部分学生进一步提出2个问题:①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原因的?② 你认为实验次数要多少次才能得到3∶1的性状分离比?结果发现学生认为实验次数不够多,这是由于学生根据思维定势认为实验都需要重复多次,另外还根据课本对实验操作的描述,认为100次才能得到3∶1的性状分离比。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本次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实际上是统计学中的概率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学生尽管能找到实验误差出现的原因,但对问题的本质缺乏理性的思考,也无法联系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思维结构处于多点结构。

2.2.3 误差产生原因的梳理和总结

为突破该实验的教学难点,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3,巩固加深学生对杂合子产生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为1∶1的理解,并指出“正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有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所以才需重复多次”以此帮助学生实现思维从散乱的多点结构提升到具有整体意义的关联结构。

教师同时用问题4反问学生:但本次实验已重复了50次,为什么仍然认为实验次数不够多?以往有做过哪些实验是需要重复50次的?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部分学生思考之后给出的答案是:在做抛硬币的试验时才需像本次实验一样重复这么多次。此时教师指出本次模拟实验和抛硬币的实验有着相同的性质,都需要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才能找出自然规律,因此实验次数要尽可能多。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设计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1-01

1 引言

所谓课程设计是指教师对所教授的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即教学设计;课堂即课堂的教学设计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对一堂课内容或一次授课单元内容的设计。

随着现代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而且,在许多地方和院校,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为评定教师业绩的一项指标。还有些地方的教育系统,将有无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育教学来衡量和评价学校是否达标的一项指标。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重要起来。

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策划和组织。不过,多媒体电子课件不能是备课教案的电子文档,笔者在长时间内的接触和调查中发现,许多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太多,这说明了制作者不理解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课件的本质作用,把书面教案搬到屏幕上的结果。

因此,笔者就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问题谈个人观点。

2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是该课程教师的备课教案。教师在开课前需要精心组织、准备所授课程的教案。它包括:整个课程的内容组织,课时分配,教学日历,教学用具、实验,参考资料等等,这些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在一个教学周期内所完成任务的组织安排。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黑板教学的组织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不在课程内容上,而是在备课内容的组织与教案的结构以及手段的应用方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要有电子课件,还要有书面备课文档。电子课件与书面教案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电子课件是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的展示部分;而书面教案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思路。许多人这些方面做的不好,只有电子课件,没有书面笔记是不应该。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组织应当是在板书教学的内容基础上,要考虑学科内容中要使用哪些多媒体技术元素,如图片、动画、视频等的选材,怎样表现更好、更合适;哪些内容战事给学生,哪些不用展示等的结构安排。

在屏幕上的内容仅应出现备课教案的板书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论是书面还是电子文档的备课教案还是需要的,教学的总体设计是不能省略的,而且必须有。

3 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本次教学时间内应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理论与公式的组织、推证,例题与相应的衔接、安排,板书内容等。

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针对某一次课或某一单元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这些优越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就是说,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加入现代技术的设计元素。例如,在什么位置加入图片、视频更为有效;何时展现这些图片、视频;一幅插图或图解考虑怎样的动画演示能够更好地配合内容的推进;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如何与动画配合以展现教学内容进程等等,这些都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与板书面、板图设计的区别,应当着重考虑的内容。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很多。不论采用何种软件设计多媒体课件,都要记住根本的一点:它是用于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设计就是一次成功的课堂组织,它会给教学带来好的效果,否则将起到相反作用。一旦作为蓝本的教材确定之后,课件的内容首先要遵从教材内容;再就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版式设计与背景应用

许多制作课件用的软件都有许多版式和背景供用户选择使用。用于课堂教学的版式和背景不能太复杂,最好使用空白版式样。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同行的交流,得出是素色版式为好,笔者推崇白底黑字为最佳。这种版式对于空间比较大的教室不仅屏幕效果好,对老化的投影仪带来的影响比较小;而且对于使用扫描的图片效果最为理想,如果背景为其他颜色,插图犹如补订。

不要采用过于“花色”的背景版式。它会喧宾夺主,影响主题内容,而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3.2 文字的字体格式应用

课件中大部分是汉字和英文文字,从教学效果来说汉字采用“宋体”、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为最好。因为我们的课本中基本上采用的是这两种字体。正文字体大小要适中、统一,过大、过小都影响效果。一个版面不要使用文字过多,如果内容多,可以分几个版面表现。否则将显得“拥挤不堪”。

3.3 动态效果的设计

板书教学中,文字在黑板上由教师逐字逐句手写出来的。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文字的出现或教师边写边述,或中断板书内容来强调、解释其中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利于教学效果的产生。在多媒体课件中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做法是将一段需要表达的内容分开表现、分步出现。不要一版文字同时出现,而是一个内容或一段内容分开有层次、有顺序地展现。教师就可以利用其产生的间隙来做同样的工作。

课件中使用的动画效果一定要有讲究。首先,出现速度要适中;其次,尽量模仿手写动作效果。切忌,文字、图片飞来飞去,旋转、蹦跳等都不可取,这些动态效果一是容易产生烦躁感;二是学生会在听课过程中去猜测下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动作,从哪出来等,从而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3.4 插图、动画片段的使用

插图、动画、视频片段的使用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色,尤其是在工科教学中,它的使用是任何方法、手段都不能相比的。

课件中的插图多数来源于照片和扫描图片,这些元素最重要的是讲究质量和清晰度。它们在版面中的大小和位置设计是有考究的,要注意图与文字在版面中的比例大小,也要讲求美观。如果简单图形,如例题中需要表达题目演化过程的插图,最好能够用制作软件自身的绘图工具制作。它虽然制作比较繁琐,但效果特别理想。

图片、动画、视频使用要得当。不要使用过量的这些方面,过多使用这些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

第3篇

一、微课教学的应用背景分析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颠覆传统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更好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新颖度,将自己教学的某些内容进行视频录制,然后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已经屡见不鲜,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还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所以微课教学在该阶段的应用势在必行。

2.微课教学与社会技术发展相适应

在特定的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知识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同时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知识又不够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微课教学,可以将教师的一些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的模式传递给需要的学生,然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并通过网络回传给对应的教师,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教师而言,数学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也会更加及时有效。另外,面对“互联网+”这种理念,社会对这种观念的热捧和极度关注导致了具体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微课教学的模式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例如,在讲解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一是每一堂课的教学时间过长;二是教学的方式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三是教学的重难点很难凸显出来。

总体来看,微课教学的普及应用是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且具有与新课标要求相匹配的对应支撑条件的。因此在具体的应用基础下需要对具体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区域进行针对性划分,并且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微课教学方案和模式,这样微课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的应用方法

1.对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进行细致划分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微课视频的录制首先需要对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难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开展微课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四位数乘除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多位数的乘除法的进位规则进行重点讲解,另外,可以在视频中强调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这样的微课视频录制能很好地将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展现出来,而且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保证较高的教学效率,因为简单的微视频学生可以存放到移动设备中,基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想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对应相应的教学重点,比如在对百分比的讲解中,由于百分比的作用主要是衡量某一定量的数据的变化,因此在微课的录制上,教师可以对百分比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做出重点讲解,因此微课视频的录制必须要围绕这个知识点的核心要素以及应用范围进行打造。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知识的特定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的知识内容进行细致划分,同时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甄别的筛选,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而且可以很好地根据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及时的调整是传统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因为微课教学主要是利用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和时空情况进行创新。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微课教学需要学生在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时对这些视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细致分析,同时在特定阶段下,学生还需要发表对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看法,以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在微课教学的大背景下,学生需要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延伸性和拓展性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微课教学一般都是展示一些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学到的知识内容,还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例如,题目: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中灌满了水,将水倒入一个长方体的容器中,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求这个长方体中水的高度是多少分米?老师在微课中绘制图形间转化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和自主学习。学生能否具有主动获取相应数学知识的意识并且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是微课教学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总体来看,微课教学的应用对于小学教学是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并且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对教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几何概型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03-01

1 教学设计目标

1.1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几何概型及其基本特点;(2)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问题。

1.2 过程方法

(1)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2)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过程,探求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几何概型,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

难点:将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准确确定几何区域D和与事件A对应的区域d,并求出它们的测度。

3 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事件、概率的含义、古典概型的特点、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之后,已经对概率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进行几何概型的学习,可以通过与古典概型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辨析两种概型的区别与联系,可以达到学习几何概型的目的。

本节课是新教材人教B版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课,它位于古典概型之后,概率应用之前,我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为了体现和古典概型的区别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这两种概型;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概率求法,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摸底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特别容易和古典概型相混淆,把几何概型的“无限性”误认为古典概型的“有限性”。我认为在讲解新课之前,重点是区分清楚两者之间的概念和特征,要在几何概型的特征和概念的理解上下功夫。

4 教学过程

4.1 知识回顾

问1: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有哪些?问2: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问3:如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4.2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取一根长度为3 m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 m的概率有多大?

设计意图:在绳子的任意位置剪都是可能的,所以基本事件是无限的,通过该实例让学生区别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是有限的。向学生引入新的概率模型。

(2)在500 ml的水中有一个草履虫,现从中随机取出2 ml水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则发现草履虫的概率。

设计意图:

(1)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以此为铺垫,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引入课题;(3)简单直观,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

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由面积比计算出概率为1/2。”

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4.3 概念深化

(1)几何概型的概念;(2)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3)几何概型的概率;(4)说明:①区域D内随机取点是指:该点落在区域内任何一处都是等可能的,落在任何部分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部分的测度成正比而与其形状位置无关;②其中“测度”的意义依D确定,当D分别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相应的“测度”分别是长度,面积和体积。

设计目的:通过对比、归纳将新的知识建构到旧的知识系统,完成知识的延伸。

4.4 典型例题

例1:有一杯1升的水,其中含有1个细菌,用一个小杯从这杯水中取出0.1升,求小杯水中含有这个细菌的概率。

例2:在(0,1)中随机取一个数,该数小于0.8的概率。

变式引申:在(0,1)中随机取两个数,两数之和小于0.8的概率。

设计目的:

(1)分别从三个测度―― 体积、长度、面积来体现几何概型的求解方式;(2)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过程,探求正确应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归纳总结:

根据以上的解法和分析,我们把此类疑难问题的解决总结为以下四步:

(1)构设变量;(2)集合表示;(3)作出区域;(4)计算求解。

4.5 当堂检测

4.6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4.7 课后作业:练习册

4.8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异同。在问题启发的教学方式的下,以问题串的形式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五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通过与古典概型对比,产生矛盾,促使学生迫切想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分解难度,将抽象的概念“解剖”,易于理解;(4)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有层次、有目标地解决各个难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5)本节课中所体现的类比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问题设置得过于紧密,教师的发问频率比较大,使得学生思维发挥的空间不够。如何设计有效地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使得课堂效果更明显,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以上就是我对《几何概型》这节课的设计,欢迎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用于一般认识或其它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它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接受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前,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教学大纲及教材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必须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适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教程中,按照拟订的设计方案,随时结合现状修正方案并将之实施。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换句话说,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点,按照大纲要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还必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数学能力和体现各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处理好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由于同一个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说明不同的教学设计一定有不同的考虑,会实现不同的目的。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考虑如何掌握所教教学内容为主,对深层次的教学目的考虑不周或不去考虑,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经验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上,而忽视能力和素质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淡化了过程。 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备课,可以说教学的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因此抓好备课这个起始环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好备课关。

当前的问题是有些老师对备课还重视不够,个别老师的教案是使用多年不变,有的老师只备例题和习题,没有能力培养的意识,也有的老师将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轨道,但经验不足,训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和讨论。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要素

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要突出能力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要研究课题特点。

教学内容是进行能力训练的素材和载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不同的能力,在其功能上会有所差别,例如立体几何有关内容,在培养和训练空间想象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问题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突出能力培养,一定要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研究教材内容与有关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某节教材内容对培养某项能力的特殊功能,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我们认为任何一段教学内容,任何一种课型都能起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关键在于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在总结旧有的教学经验,吸收的西方赫尔巴特,杜威和苏联的一些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一般已明确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五个基本步骤与环节:(1)诱导学生动机;(2)讲解领会新知识;(3)巩固新知识;(4)应用新知识;(5)检查教学效果。当然,具体到某一节课,它就可能只是把构成上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步骤,或这一步骤的某一方面要求到为重点。但若从该节课的本身来看,也同样能具备上述过程的各个步骤。

要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每个教师都接触到,但各人理解的含义不尽一致,广义上说,教学方法也可指完成教学目的和内容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教学原则,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某一具体知识环节的教学任务所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方式,从教学活动方式的本质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议论法,自学读书法,练习法,它们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第6篇

【关键词】分式;数学本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29-03

【作者简介】徐丹阳,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浙江温州,325000)学科组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骨干高级访问学者、名师工作室指导师,浙江省教育厅课程分析教材编写成员,温州市首届名师,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研究生导师。

分式与整式是两种不同的代数式,“分式”一课的有效教学需要做到三点:一是突显分式与整式的区别,突出分式的本质,让学生观察到分式的特征,得出分式的概念;二是以自然、简洁、明了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分数到分式的一次螺旋式上升,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三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为此,应当根据学生需要,通过设计目的性明确的简约有效的问题情境,达成教学目标。

一、概念引入

创设两个教学游戏,引出分式的概念。

【游戏1】①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②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并且,当x=2时,代数式的值为1。③写一个代数式满足: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2;并且,当x=2时,代数式的值为1;当x=3时,代数式的值为。

对于①,许多学生会想到是2x或x+1。对于②,学生一般会思考一会儿,思维在整式范围内转悠,兴奋地得出3-x,也会有少量学生发现,此时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出现分式,就继续第三个问题。

【游戏2】当x=-3,-1,2,0…时,抢答求x+1,2x,3-x,的值。

学生将x的值代入以上四个代数式求值,在兴奋抢答中,纷纷掉入圈套,大量出现当x=0时=0的错误。但很快会有“识货”的孩子“发现真理”而兴奋宣布:不对!分母是零!无意义!由此引入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相除,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分式。这类式子的特征是字母的某些取值使代数式无意义,原因在于分母含字母,取某值时,会出现值是零的情况。

【设计意图】综观当下的诸多教材,对于“分式”一课均采用取材于生活实际,即列举大量分式实例,通过列表达式的形式引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这种做法固然是合乎大多数教师的口味,但对于初一学生,却没有什么吸引力。而我上面的设计从培养函数意识的角度,让学生在初步感受对应关系中,亲自组建整式,并在整式不够用时,让分式自然地脱颖而出。更可贵的是,教师完全把发现的过程交由学生,让学生一起来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挥,这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与平常的列举大量分式实例引入分式相比,同样是获取不同代数式,但效果大不一样。一方面,这样简约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游戏挑战心理,不断升级的难度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极大热情,而每一次的成果又能促使其对下一轮挑战抱有更大的热情。而平常的列举式引入,是一种零散的平淡无奇的无目的的工作。另一方面,从结果上看,列举大量分式实例引入,尽管学生眼前是许多分式,但与学生已有经验并无关联。而本设计由字母与代数式数对的取值不同,引起代数式表达式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分式奇妙一角,紧接而来的代数式求值,让学生清晰地走进整式与分式的分水岭――存在一个x的值使得代数式无意义!打破原有的“给定字母值必有代数式值可求”的经验,这正是“分式与整式”本质的区别,也是最需要学生领悟的逻辑关系处。

笔者特别注重教学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认为课堂教学的引入需要考虑下列三个方面:1.如何引导学生思考;2.思考什么内容;3.从何入手。本节课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函数意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核心点,设计求值游戏以学定教。唤起学生由直觉思维走向自觉思考,简约不简单。学生思维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是享受数学美的过程,通过深入思考,唤起了学生自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入“为什么代数式无意义”的探讨。我们知道研究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上精心设计的“引入环节”,所激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节课分式的学习效益和效率。

二、概念理解

加深学生对分式概念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类比分数和分式,进而体会分式的意义;二是让学生将分式纳入已有的多项式、单项式、整式、代数式等知识结构中。

探究活动1:已知老师原地起跳,3秒钟跳的高度为46厘米,t秒钟跳的高度为59厘米,5秒钟跳的高度为h厘米,①求老师跳高的平均速度;②若t=4,h=75,那么老师跳了m秒,会跳多高呢?

根据上述条件,对于问题①,学生会很自然地列出代数式;;,此时不应当满足于此,而应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分式,以此巩固分式的概念。对于问题②,学生会发现每个分数都近似于15,即老师的平均速度约为15厘米每秒,m秒跳的高度是15m厘米。所以,老师的平均速度可以表示为分式:。这里要提醒学生一个重要的结论: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探究活动2:合作讨论多项式、单项式、整式、代数式和分式的结构关系。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关系图。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我们的设计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如:在分式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观察、类比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分式的概念,分式表达式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获得的。这样,既渗透了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经历本环节后,学生能感受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分式源于分数,又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紧接着的任务是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掌握分式成立的条件。

三、掌握新知

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突出了分式的特点,下面设计5道例题来研究分式成立的条件。

例1:下列的式子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例2:请在括号内添加一个代数式,使得原式成为分式。

例3:成立有条件吗?

例4:对于分式,(1)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2)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例5:巩固练习(1)当x 时,分式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有意义;

(3)当b 时,分式有意义;

(4)当x 时,分式有意义;

(5)当x、y满足关系 时,分式有意义;

(6)当x= 时,分式的值等于0。

特别声明:在本文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分式的字母取值都不使分母为零。

【设计意图】例1目的是初步让学生学会从形式上判断分式。例2则紧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共性与异性,回归概念,揭示分式的本质属性。例3是对上面两个例题的解后反思与总结。例4强调当分子等于0且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例5通过变换问题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巩固提高

至此,分式的基本知识就教学完毕了,下面需要设计例题巩固知识。对于例题的设计可以开放条件和结论让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对于分式,可设计的问题有:①当x取不同值时,对应分式的值是多少?②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是1?仿照于此,可以让学生就分式提出问题。

分式最终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为了体现这一点,还应当设计应用题通过实际问题来巩固分式意义。

例如,甲乙两人从一条公路的某处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每小时行a千米,乙每小时行b千米(a>b)。如果乙提前1小时出发,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时间?若取a=b,此时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以上练习巩固针对性强,通过仿写来开放条件和结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为运用分式概念提供范例,其解法体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蕴含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做到高效练习。

本课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函数意识,凸显教学的最本质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分式与整式的本质区别中突围。在给出分式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归纳,抓住分式的实质,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通过设计含有矛盾冲突的问题,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得出分式的概念,讲清楚学生观察到的分式特征;在知识归纳与方法提升方面,旨在养成有效的思维习惯,不断实践,给所有学生以表达的机会,学会总结提炼,这些都是本课的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自然地、自觉地把分式新知纳入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中,完善认知结构。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抽象、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分式概念的意会、感悟,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

第7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得到提高,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例1,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1.出示例1: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把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果汁的杯数比牛奶的杯数少1杯; 牛奶的杯数比果汁的杯数多1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杯数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杯数的■。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

(如果学生没说到比,老师告知)

师:怎么得到的呢?(板书:2÷3=■) 呢?

( 3÷2=■)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比)

想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吗?到书上找答案吧。

学生自学P68例1

汇报:中间的两点叫做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那比号后面的数就叫做比的后项。

强调:比号是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数中间。

2.应用新知,检测反馈

出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

怎样理解这些比呢?

二、应用新知,承上启下

出示下面两组信息:这两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用比来表示吗?

(1)5克蜂蜜 12克温水

(2)我用7.5元钱买了3杯蜂蜜水

【学生对第二组信息有怀疑,觉得不可以用比来表示】

三、自学例2,自主解问

师:我说第二组信息也可用比来表示,你信吗?到底是否可以呢?我们到书上找答案。

要求:填好例2的表格,思考刚才题目,找到答案

汇报:(1)填写表格

(2)怎样算到速度的? (路程÷时间)

那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

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其实这900:15就表示900÷15(板书等于号)

900:20就表示900÷20

那刚才的第(2)个信息可用比来表示吗?(可以。)

这是表示什么量和什么量的比呢?(总价和数量的比)

板书:7.5:3=7.5÷3=2.5

四、揭示意义 自主应用

1.学到这儿,说说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什么呢?(指着黑板上的一系列的板书。)

(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那2:3,3:2呢?

除得的结果叫什么呢?

(板书:比值)

怎样求比值呢?(学生观察得出:前项除以后项)

2.练习求比值

10:5

4:9

4:2

看看这些比值,说说比值可以是什么数?(整数,小数,分数)

3.口答书上的试一试:3:5=( )÷( )=■

4.那你看出来了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用“相当于”来描述。看怎么来填这表格。(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5.既然比与分数有这么密切的关系,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4:5也可以写成■,读作4比5。

那你知道■可以有几种读法吗?(三种:五分之四,4除以5,4比5 )。

这个呢?■(让学生读出:七分之三,3除以7,3比7)

6.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填空:5:( )=( )÷( )=■

学生填空,然后提问:说得完吗?

【学生肯定会说出:有无数种填法】

比的后项可以是任何数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

那比赛场上经常出现的3:0,怎么回事啊?

学生尽情发表意见,师小结: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只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7.检测反馈,提升能力(书上70页1-3)

(1)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 ),比值是( )

空白部分和涂色部分的比是( ),比值是( )

(2)张翔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笔记本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3)11÷6=( ):( )=■

五、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 独立作业:练习十三:1—5

第8篇

1、正确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的概念出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能同时抓取、操作、存储、编辑和呈现图形、文字、影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能够把普通电脑、电视机、录象机、录音机、、幻灯机、传真机等功能综合一体,不仅极易控制,而且产生了更新的功能(如交互性、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等)。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其中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如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组织与展开理论、教学表达与评价理论等。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2、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简单的多媒体教材制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注重教学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文字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学软件、编写的电子教案、组织的教学,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机器灌”、“电灌”。这种“机器灌”、“电灌”比教师灌更有害。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注重教学设计。

3.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六种类型。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次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控制型模式适用教学、实验、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媒体记录并及时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供分析、评价;教师分解技能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改正错误。

4、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信息资源是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相比,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贫乏,各种电教教材、素材短缺,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都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前面提到的“机器灌”、“电灌”的现象,这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应此,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应纳入学院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学校教学资源通常可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两大类,公共资源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建设,学科资源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建设。

4.2、学科资源建设应立足于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和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既围绕课程现有内容,又兼顾学科发展;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素质培养;既突出学校内部教学,又考虑远程教育;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因此,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建成学科综合网站(课程综合网站)的形式,栏目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公开课;现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6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27

公开课是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切磋探讨的平台,是展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的直观有效的方式,它的开展对常规教学有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公开课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渠道。

但笔者在高中教学十余年中,也发现高中化学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了公开课功能的充分体现。为此,本文通过多种手段,立足于高中化学,对公开课的现状进行探查,分析取得的成果,了解存在的问题,探究制约的因素,以期为充分发挥高中化学公开课的功能做出微薄的贡献。

一、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了解高中化学公开课的现状,必须对公开课的授课教师、观摩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管理状况进行调查。

授课教师从其个人信息、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教学设计、公开课实施状况等方面建立了调查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公开课实施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授课教师是否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等的理念。

公开课中有一批特殊的“观众”,这就是观摩教师。观摩教师观摩的收获、观摩的反思,也是衡量公开课效果的重要方面。为此,笔者从观摩教师能否从公开课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随机应变”的设疑激趣引思等教学行为中感悟到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建立了观摩教师状况调查指标体系。

笔者还从学校开设公开课的目的、开设周期、开设范围、开课教师选择、教学模式倾向、提供交流平台、评课管理等方面建构了学校对公开课的管理状况调查指标体系,以探查学校管理层面对公开课的影响。

课的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对公开课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学习效果直接说明了公开课的成功与否,为此,笔者也建构了相应的学生调查指标体系。

据此笔者实施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象是本市的四所高中321名学生,涉及高中三个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被调查学生群体具有典型性。本次调查的教师群体来源于不同类型的学校,58名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被调查教师的组成基本符合我们调查的抽样要求,保证调查结果的普遍意义。

二、调查结果

1.化学公开课授课教师队伍呈现年轻态势

数据显示:开设公开课的教师教龄集中在10年以内。5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开设公开课,教龄在6~10年的教师有91.7%每学期都开设公开课。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开设公开课的周期越来越长。

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处于成长阶段,需要锻炼的机会。但老教师就不需要发展吗?老教师独特的优势是青年教师无法相比的,而且老教师也应当和年轻教师一起学习,取长补短。在公开课展示中,应当既有年轻教师的英姿飒爽,也应当有老教师的“沉着老练”的风范,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公开课教师队伍。

2.化学公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载体。笔者的问卷调查以及实际的教学观摩都显示,教师在选择公开课教学内容时,都力求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注意选择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3.化学公开课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高中化学公开课中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公开课中多数教师注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教师认为,这一状况是公开课的功能所决定的。公开课要充分彰显示范的功能,不仅在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教学结构的建构上,在表现形式和教学手段上,应该更直观。

现有的公开课多媒体的使用和以往相比也有所变化,不再单一使用多媒体,而是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而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动画的使用、视频的应用、音声像的结合、优美的旁白,其直观性、美观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4.化学公开课的设计融合了个人与集体的智慧

完成教学设计是独立完成,还是借助集体的智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教师自己独立完成的比例占10%,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个人和集体智慧的结合。为此,每个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和谐的教研环境,共同整合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成果,形成集体智慧。集体活动的优点在于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并在集体研讨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

但是有学者认为集体备课磨去了执教者的个性与创造性。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公开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是集体研究决定,那么课堂教学中就无法体现开课者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是一堂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集体讨论提出的优化措施,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才能开设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教法;学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浙教版数学九上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第二课,是为今后相似的描述与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例、比例线段的概念,会辨认比例式中的“项”,会求常见图形中的线段比。

(2)数学思考:经历比例、比例线段的概念得出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促进探究、质疑,归纳能力的发展。

(3)问题解决: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交流协作中,体会生生交往与师生交往的乐趣;在解决问题中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及比例线段,难点是应用。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比的概念,在七年级时又学过线段长度等知识,在第一课中对比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比例及比例线段的基础。在思维能力上,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初中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增长,计算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应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的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猜想,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因生施教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几组漂亮的图片。这是什么?”“在这两幅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

(2)继续提问:“相似图形必须满足什么特征?对大小有无要求?”

(3)让学生来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问:那你们都洗过几寸的照片?有洗过跟真人那么大的照片吗?如果洗出来的照片太小了怎么办?太大了呢?

师:比如从一寸放大到五寸,或是从七寸缩小到五寸,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知识——比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比例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所选的图片从浙江地图到五星红旗再到所在学校全景图,让学生从熟悉的画面中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接受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教育。随后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相似图形,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

2.构建新知,解决问题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圆珠笔与美工笔的价格比是1:5=4:20,葡萄与提子的价格比为4:20=1:5,发现1,5,4,20四个数成比例。接着让学生列举四个成比例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类比的思想,使学生学起来不至于觉得陌生、困难,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而且大胆放手让学生发挥想象,寻找成比例的四个数,简简单单的开放题促使班级同学都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2)师:若用字母a,b,c,d分别表示四个数,则a,b,c,d成比例就可以写成……?通过探索交流:如果ab=cd,那么a,b,c,d成比例吗?

指出:用乘积的方法是判断四个数成比例的捷径。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体验成功,有想继续往下学的欲望和积极性。通过探求四个数成比例的判断方法,让学生从质疑、探求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

(3)继续类比:如果字母表示线段的长得出线段的比及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再通过练一练、试一试,创设误区情境,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设计意图:从数类比到线段,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思想——类比思想。而且在试一试中设置易错题,通过误区教育,让学生引以为鉴。而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正反逆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的剖析,加强所学知识的应用性。

3.巩固应用,完善新知

开启智慧:已知一张地图的比例尺为1:30000000,在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为2.5cm,问从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多少km?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且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回顾反思,布置作业

(1)课堂聚焦: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2)作业:

必做题:P109练习2、3

选做题:现在有一棵很高的古树,欲测出它的高度,但又不能爬到树尖上去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回顾,加深印象。通过分层作业,体现新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教学成效与反思

1.成效分析

为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论,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将本课的起点定得较低,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

首先,从回顾小学已学的比例入手,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实数范围的比和比例,再类比得到比例线段的概念,这样会比较直观、易学。

其次,尽可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课题的引出及知识的应用,尽可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实际,并且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学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由于所涉及的问题是每个学生触手可及的,因而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也各有所获。但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富有个性化,中性表扬的语言偏多;对“相似图形”的概念表述得不够准确,学生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2.反思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人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找到学生兴趣的突破口,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旺,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为学好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考、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体验快乐,增进数学学习的情感,使这些浅水洼里的“小鱼”也能满怀信心地游向大海。

第11篇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其间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知道教材为什么要那样写,每一段话、每一幅图、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是什么,此外,还要熟读教参和有关资料,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选择教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高效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驾驭者。

祝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他通过提出问题、启发诱导、探究新知、巩固新知、拓广探索、解决问题、总结归纳七个环节,完整地展示了―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条形图、扇形图在描述数据时的直观性,形成对条形图与扇形图的特点和用途的认识,并进行简单的统计应用,整个设计关注情境创设,注意动手操作,重视经历体验,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然而,在我看来,在吃透教材上该设计还有几个值得反思和商榷的地方。

一是该设计没有“使学生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这一教学过程,人教社中数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八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上这样写着:“……,通过‘探究归纳’两个栏目的学习,应使学生对条形图和扇形图的特点有所认识,并应使学生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会读出扇形图中的信息,至于画出扇形图,并应用扇形图描述数据应是下一节的任务,”该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回答空气质量的级别个数可用条形图表示后,教师直接用投影或小黑板给出条形图;且也没有说明是否改变了教材设置的顺序,把条形图的画法及用条形图描述数据放在下一节与扇形图的画法一起完成,但在设计中的教材简析中却有:“本课属于第一节第一课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画图)……”,这里的“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画图)”到底是条形图还是扇形图也不明确。

二是设计的导人注重了情境的生活化,但缺乏知识间的联系,且导入的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提出问题环节是为了导入课堂主题,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空气污染图片和空气质量日报图后,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据?(2)根据数据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这种提问虽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但看不出提问的重点和能达到的目的所在,实际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条形图和扇形图,在前两个学段对条形图和扇形图有了初步的认识,只要先展示两三幅生活中常见的用来描述数据的条形图及扇形图的课件,让生活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展示生活中相关空气污染图片及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就能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猜想和探索。

课堂导人得好,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科学系统性、启发趣味性、操作简洁性以及关联时效性,具备上述特征的导人才能激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设计的问题呈现缺乏层次,设置活动2的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整理生活中真实的数据,让学生学会统计频数;二是初步认识频数、频率、百分比的概念;三是让学生通过分组计算,进一步理解频数、频率、百分比的概念,巩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为下面数据的描述做准备,让学生感受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上面的三个目标虽不是孤立的,但我觉得活动2仅设置一个统计表缺乏层次性,频数实质上就是城市的个数,频数、频率、百分比的概念应该是在统计城市个数后自然给出的,所以统计表应分步设置,可先完成下表,在实现第一、二个目标后,再用祝老师给出的统计表(也是教材中给出的),综合实现三个目标。

四是对学生活动缺少引导和评价,在活动2之前,我觉得有必要明确统计的方法(如为防止重数或漏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纸遮住一边,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数,并采用划“正”字为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统计的无效性和盲目性;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明确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问题看似简单,但很容易出错,科学便捷的方法尤为重要,及时的小结和反思是一节课的必要环节,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第12篇

乐于奉献 无怨无悔----“师德标兵”事迹材料

1990年7月,师范毕业后,使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教师,令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二十几年来,我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模范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

一、教学有道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变化教学方式,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我备课认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教案,从重点、难点,到作业,力求掌握准确,贴近实际。在讲课时充满激情,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讲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4月,在全县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一等奖。在课下,我注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不断拓宽讲授的领域,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我注重新课改学习和应用,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我认为要想教好书,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以我广泛涉猎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特别是对新课程改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思考,思考怎样才能将新课程改革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撰写的《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在承德市教育技术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论文《谈科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承德市“实验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论文《做好学生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承德市第二届中小学素质综合评价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论文《借助教学设计,培养信息素养》在中小学学继续教育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

二、关心学生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孩子,我的学生,你亲我更爱!”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我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

三、为人有礼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向每一位老师学习,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同事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他们好的教学理念,力求做到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我始终相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是辛勤的耕耘、是无私的奉献。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洒下了滴滴汗水,但我无怨无悔。在各方面,我要走的路还很长,过去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我会一天一个脚印,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