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作文个性化教学

作文个性化教学

时间:2022-02-19 17: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作文个性化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文个性化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作文个性化;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8-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因此,抓好作文教学,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让学生的习作步入个性化的道路。

1.让作文课实现说写结合

学生刚学写作文,就如给其一张白纸,让其任意涂鸦而已。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学会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甚至可放低要求,从说话开始。小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是非常有兴趣的,把作文课上成说话课,让学生把所接触的、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说出来。如同学之间的交谈、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欢乐节日的感受、和同学们的争吵、心中的委屈、一次游戏、一张照片、想像中的情境等都可以作为说话的内容。让学生把已知的信息通过说话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顺序讲述出来,在同学之间交流、共享,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出来,这样的习作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保持最佳的个体心态。为此,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个性心理,尤其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个体意识就越强烈,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寄予厚望,允许学生在作文个性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教师然后进行引导和点播,这样学生的创作不会因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受到束缚。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实践是作文的基础,让学生经历生活的历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才能使个性化创作之花更加鲜艳而芬芳。

3.1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做到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以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的引线打开,做到举一反三。联想生活中的事,从而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3.2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作文创作的不竭源泉,要让学生走入个性化的创作之路,就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拓宽写作思路,扩大生活范围,丰富见闻和经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留心,身边事皆可入文。启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对学生思路的拓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我在讲解《尊敬普通人》作文课之前,提前把作文要写的对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去观察我们身边普通人的典型事迹,生活、工作态度,了解他们的高尚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学生就会根据老师的提示仔细观察,走访了解,收集素材,深入分析,合理取舍。结果在习作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都想把自己观察和看到的说一说。通过交流,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样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方法。

4.1注重阅读时的语言积累。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的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并且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布置名篇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训练,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写作手法,谋篇布局,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来,这样学生自然会趟出一条个性化的写作之路。

4.2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生活和阅读都是作文立意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做基础,就很难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得;没有一定量的阅读面,也很难对亲身经历的生活中产生自我独特的感受。这是因为我们阅读的东西,无一不是作者从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因此,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发展,那就要从个性化阅读抓起。学生个性的差异和趣味爱好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喜欢阅读不同风格的文章;不同风格的文章又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渗透到学生的写作中去。学生的阅读面越广泛,这种影响越大,渗透越深,其写作的个性特点也就越鲜明。我在作文教学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由阅读,阅读的体会可以书面表达,也可以在小组里口头语言交流。宽泛的要求更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其个性化创作的能力也得以全面的提高。

5.适度表扬,让学生共同进步

第2篇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从而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对此,《高中语文新课标》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其具体的阐述是:“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是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一是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二是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准确而完美地呈现生活;三是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

基于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以“展现个性、创造性”为主导。这是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优化作文心态的需要。教学中,学生作文的乐趣从何而来?来源于生命的自我表现和个性的舒展。那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构建学生个性化写作教学体系呢?

一、因材施教,寻求多层次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模式中进行教学。由此使得天南地北的学生在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表述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惊人相似。作文本里流动的是人云亦云的复制型思维,既无新颖超拔之意,更不用说有什么深刻和犀利了。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视界是最明澄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可作文里他们都显得老气横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差异。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被动的教育,学生的大脑成了他人任意践踏的跑马场,从而挫伤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形成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最终造成学生思想的缺陷,个性的失落。

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或提供培养目标、方案,而应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目标和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不管,放弃指导的职责。相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发展个性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及时地给予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他方式的写作,以丰富和促进其个性化写作。

二、多元评价,打破单一的评判方式

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提作文就头痛与教师的作文评价观有很大关系。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却在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官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知心文友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真趣的作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评价观:一是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二是要学会欣赏;三是不要求全责备。传统的观点,总是把教师对作文是否精批细改作为衡量教师责任心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好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学生一稿就写出好文章不大可能,文章需要修改,但必须是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多了,就会越俎代庖,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三、张扬个性、拓展学生写作天地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写作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将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要通过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作文教学新理念。只有把张扬个性放在首位,作文创新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新课标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地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其次是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作文模式。中国人写文章自古就强调“文”和“道”的联系。凡作文便要“载道”,凡教文便要“解道”,而学生学文则要求“悟道”,离开了“道”,教文似乎没有了依托,作文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受此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笼罩在一种严肃的气氛中。学生写作文必须道出个所以然,老师评判作文更是要看学生是否道出了“所以然”,是则然之,否则非之。弄得学生望“文”生畏,闻作文而生厌恶之情,这是由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所造成。

因此,在高中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不妨营造一种全面的“对话”氛围来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写作空间:一是与自然对话。即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二是与自我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畅想自我的美好未来。三是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尊重自己、珍惜生命,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四是与大师对话。所谓大师包括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科学的大师,等等。这些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顶尖人物留下的诗文,他们的传记和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走近这些大师,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启迪自我的智慧和灵气。这样,学生的写作天地就会拓宽,个性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个性化写作自会落到实处。

第3篇

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过去的教学成果来看,并不是特别理想。一部分学生不仅对作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课堂教学活动,让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提升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改进教学问题,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水平。

一、灵活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生处于一个求知欲较强且具有十足活力的阶段,多样化的授课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有趣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大胆发言,不断创新,强化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为写作理解做好铺垫。通过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语文学习充满趣味性,鼓励学生多说多体会多思考,使学生之间形成阅读互助小组,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定期进行阅读写作的互帮互助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作文交流写作能力从而强化语文综合能力。

二、推广课堂自主讲评,提升语文鉴赏水平

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和迎合甚至是模仿。尤其是在作文教学模块,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作文讲评,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挖掘学生的作文潜力,让学生通过自评不断地反思和理解。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讲评其他同学的作文,可以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相互警示的同时相互优化。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作文学习的主人,还能够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提升鉴赏水平。与此同时,通过学生间交流的强化,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交流优美文章的同时还能够开拓视野,对于学生阅读体验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三、重视语文学习情感,培养学习自主性

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与心理双重起步的阶段,无论是心智水平还是思想水平还尚不成熟,中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在强化阶段,中学语文学习更是初中学生结合生活感受,抒感,表达看法的一个载体体现。中学生的活力与天真是他们真情实感流露的沃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过去过度的关注学生应试技巧培养,重视对学生语文真情感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当前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载体也日益多样化,充满好奇心且接受能力较强的中学生们很容易进入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真实性以及可读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思考,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进行优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强化自己的语文综合水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彭玲 多媒体与中学语文作文、阅读三结合自主学习实验研究报告[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 [C] 2016年02期

[2]夏萱 关注初中语文创新发展――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 [C] 2015年

第4篇

一、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分析

与传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不同,个性化作文教学着重突出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主导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独有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和真实的作文。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想法创作,展现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理解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指导学生创作,释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天赋,进而发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二、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满足课改的要求。在新课改理念下,个性化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简略介绍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性化意识不强。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个性化意识不强,在作文命题上随意拟题,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忽略小学生的写作需要,导致小学生在个性化写作中缺乏个性化写作意识,还是按照以往的写作理念对作文进行创作,缺乏个性独特的思维。而在作文训练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个性化写作意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另外在写作中,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使学生缺乏个性创作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意识不强,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缺少写作积极性。

2.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在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个性化写作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小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因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多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应付心态和照搬照抄的习惯,作文表_方式比较单一。尤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愈演愈烈,缺乏自主创作的能动性,在写作中缺乏真实情感的表露,从而导致个性化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对策

1.强化个性化写作意识。要想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首先要强化师生的个性化写作意识。在个性化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制定符合生活的作文题目,激发小学生个性化写作兴趣,开发小学生的思维,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开发小学生的潜能。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小学生的应付心态和降低在写作过程中的抄袭率,从而提高个性化写作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写《欢迎新同学》这篇作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想想欢迎新同学时,我们应该怎么说,有哪些同学有不同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看哪些学生先创作出来?”通过小组交流,教师正确引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创作,从而达到强化学生个性化写作意识的目的。

2.培养学生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在传统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讲授作文技巧和方法,忽略学生在写作中真实情感的表达,缺少课堂交流,使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缺少写作的兴趣,常常是抱着应付的心态进行作文创作。教师在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文实际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切合的教学情境,并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切身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阅读,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情感,从而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5篇

摘要:学生作文个性化是语文作文教学中追求的目的之一,教师力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地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大量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 感悟生活 阅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作文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独特性被人们提的越来越复杂。在心理学上,个性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个性是指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广义的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不必将其复杂化,尤其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妨将个性简单化。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也就是说,在作文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将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感情、心理状态通过自己独有的经历,利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其充分展示出来,就不妨说学生的作文达到了个性化。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把自己由生活中得到的情感触动、哲理思考完好的表现出来。

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把真实的思想情感自主地、有所创新地表现出来。“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能够写自己想写或者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内容,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所谓“真实”,就是不说假大空的话,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当然按照艺术准许虚构的规律,也可以采用艺术手法比如夸张虚构等。这个真实不是一定要亲历亲为的事情,而是指其写作内容所反映情感是人们在此时此地此情中会有的表现和情感,不假大空。所谓个性创新不是说唯独其一个人所具有,他人全无,而是指“触发”所得。夏尊和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所以,作文个性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出人所未有,而是要求说切实是自己所得。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人们记日记抒怀,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在一定的场合按照统一的要求完成。因此为适应学生写作,确定的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这就要求学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体察人情物态,具有善于感动感发的心灵能够“由一件事感悟其他的事”。这样学生才有更多的能力来应对“命题式”作文,并在其中流露带有个人色彩的感情,表述带有个人视角特色的看法。因为一个人认识宇宙人生,有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只有一个人认识的越多,才能够体会了解的越多,这样就会越具有敏锐的心灵,当外界碰触其心灵中的一点,就会引发不断的绵延,同时不断地扩充这个触点,最后到达一个绝大的意境。因此,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于两点。

第一,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夏尊和叶圣陶先生提倡学生“要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其实,每个人的文章都应该是自己体验的结果,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淌,是个人观察生活社会体会生命的感想。学生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或者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深度,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囿于学校,生活单一,知识面窄,有一个题目,却难以在其心灵深处找到触点,学生没有触动,自然无话可说。同时由于学生思想的干瘪,在写作时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这也因为很多的学生不喜欢一般性的材料,偏向于偏、奇的素材,似乎只有自己经历他人没有的生活才值得一说。其实一些平时细节性的生活材料更能打动人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有作文。生活本身多姿多彩,蕴藏着人生百态――真、善、美、假、恶、丑,其中任何一点都是人们所可能经历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品味过的。作为学生,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生活自然有着不同之处,如果能够抓住自己独特生活经历这个契机悟出个人独有的感触,这就是一种个性的作文。比如都是写到父母深沉广博的爱。孟郊是抓住游子临行前的一次回眸,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灯下一针一针的缝制衣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到了母爱的绵密和深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由此激发了自己内心的触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对母爱的感喟和报答之情一直被人们吟诵至今。而朱自清也体悟到了父爱的博大与深沉,却是在家境艰难的时候,看到了父爱在生活中的点滴流露,父亲为自己铺座位,父亲不放心的唠叨,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从而触动了自己,由此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背影》。谁能说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不同?但两人确实又在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中挖掘出了共同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是写出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第二,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我们知道只有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淀积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了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语言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这一点众所周知,其实更重要的是读书还能更有效的丰富内心,陶冶性情,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使人感受敏锐,容易从内心深处体会来自生命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早有定论。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模式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学生经历的有限,但是广泛的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阅读是一种与古今中外各种人交流体验的过程。因此,阅读书籍尤其是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书籍,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本好书往往能让人铭记一生,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有助于丰富内心世界,建立完整人格。因此,当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的认知水平,丰富其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于外界的刺激才能保持一种敏锐的状态,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在阅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时,学生就产生了很多的触动,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生命的成长等话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生命的感受,是写出个性化作文关键的一步。

在此两点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注重练习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可以说学生就能写出一份不错的个性化作文。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与完好,倘若不经考定,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工夫,也不过虚耗心力,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因此,在作文教学个性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浮华,更多的让学生在感悟生活和阅读经典中成就个人个性化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夏尊,叶圣陶.文心[M].三联书店,2008.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6篇

关键词: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创造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6;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61-01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语文作业要生动、活泼、有趣,让学生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能让学生在自主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特点

首先,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讲究趣味性。机械重复、单调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比如设计“古诗文配画”“灯谜识字”“经典文章佳段感悟”等形式的作业,学生做起来就会既好奇又有趣。其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意层次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可以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选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提高。再次,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是从实践中提高的。作业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把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设计应渗透开放性。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好奇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玩耍或日常交流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增长语文知识。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有创造性,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发潜能、习得方法、掌握规律。“个性化作业”是教师针对学科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指定学生在课内外所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必须通过分析、比较、联想和想象,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综合建构才能完成。再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作业往往是命令学生做作业,单调、机械、呆板。而个性化特色作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将“根据拼音写词语”改变为“拼音乐园”,将“组词”改写成 “找朋友”,将作文改成“我是小作家”等。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散发着温馨,体现了人文性。这种人文关怀,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三、语文个性化特色作业的表现形式

个性化特色作业,可以以拓展性作业、想象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形式出现。第一,拓展性作业。此类作业是由文本所引发的相关知识的链接。比如,有关的诗词名句、故事、知识的列举等。拓展性作业可分为课外阅读、资料收集、广告宣传、续编故事、展开想象等五类。第二,想象性作业。个性化特色作业体现想象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创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发现、思考、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跨学科作业。跨学科作业是通过图画、连环画、漫画、图表或其他形式反映个性化阅读。跨学科作业是对学习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是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可操作教学行为的重要途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的注意事项

首先,开放性作业涉及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已掌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或关心的,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要避免偏题、怪题。其次,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再次,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是学生已知的,但解题策略应该是非常规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的,对学生要具有挑战性。最后,问题的解答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答案。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转变观念,不能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使语文作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参考文献:

[1]杨润东.国内中小学家庭作业质量提升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5(24).

[2]潘玉堂.作业创新开启学生轻负高效学习之门[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改 作文教学 个性化 表现 原因

一、新课标要求作文个性化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要求我们对学生个体及其在文章中的思想感的充分尊重,由千人一面的共性走向富有鲜活生命的个性,即作文个性化。个性化作文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方向。

语文新课标中的关于作文的要求和教学建议体现了新课改中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可见,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大力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当前中学作文中缺乏个性化的表现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当语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以灌输为方式,以应试为目的时,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缺乏创造性的人。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作文个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命题随意,缺乏个性

教师凭自己的思路,拟出作文题目,让学生按照要求写作。这种主观命题的随意性,教师自认为学生有物可写,有情可发,其实学生对所要写的东西不是很熟悉或非常生疏,远离其生活实际和心灵实际,结果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把写作看成是负担,根本无从谈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更有甚者,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进行密集而有目的的作文训练,如作文立意要紧跟命题形式,作文内容要正面、健康向上等等,在这样的统一训练中,学生只能抛弃自我,去适应这样的作文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泯灭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这也是考场作文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原因所在。

第二、作文指导重技巧,轻内容

现在的语文教师虽然也讲创新,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却只在文法上下功夫,讲解作文离不开“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前后照应”、“红线串珠”之类,大讲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技巧。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对缺乏写作实践的学生来说,所谓的“技巧”、“秘诀”,如同屠龙之术,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作文时,“技巧”与“内容”脱节,要么无从下笔,要么写出的文章有骨无肉,索然无味。这种技能训练虽然体现了题材系统化,但这种系统化是在设想学生生活时空中的各种不同的、有序的题材加以确定的,其训练目的要求同学生感性的、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写作内容虚构,不真实。

第三、过分追求言辞华美

文字语言的表达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效果。有些教师过分偏爱文辞的表现,不是指导学生于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极力推崇词藻华丽,赞赏词句优美的文字,冷落质朴通俗的文章。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受到误导,写出来的文章只是无序的堆砌,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有的学生平时作文训练不用功,考试时背一些好词、好段以“备用”的不良作文心理―――搞万能开头 XX 例,万能结尾 XX 例,万能精彩段落 XX 段,背诵一些“放之四海皆行”的文字,在写作时不管什么样的文题都往里硬塞,这样的作文往往华而不实,给人以假、大、空之感。

第四、鼓励学生模仿套用

当然,模仿是创造的前奏,但思维粘滞于模仿,不在仿中求新,写不出“我”来,这样的文章毕竟是死文章。时下一些“作文快餐”、“作文导航”等参考书,把书上的、报上的、电视新闻中的资料汇集起来归纳成爱国篇、立志篇、节操篇、正气篇、修身篇、打假篇、追星透视篇、挫折教育篇、生态环境篇、见义勇为篇……然后要求学生高考时,写各类作文只能在这篇那篇中取材料、凑文章。有年高考,在四川考生中,生硬搬用初中课文《军人补鞋》的就有 100 来篇。像这样统一步调的训练,只能让学生丢掉“我”去适应,去入格而投奔“大众化”。这种认识的趋同必然导致文风的僵化平庸,即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如此作文,学生怎么能认识时代,融入时代,怎么能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思维?这种统一步调、拼凑预制板的作文模式丢掉了“我”、压抑了“我”、扼杀了“我”,使学生鲜活的个性凋零了,创新精神被泯灭了。

三、当前中学作文中缺乏个性化的原因

第一、历史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但其中有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影响了民族性格的形成。最为典型的是“中庸”思想,它要求人们墨守成规,明哲保身,收敛个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恪守《四书五经》教义,并以程朱学派的理解为金科玉律,不许儒学生员有所发挥,其思维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同一方向和层次上,未能引出独特的发现和独创的见解。这种思想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身上仍时有体现。

第二、学科性质的片面认识

语文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可是,长期以来,忽视语文人文性、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导致语文教学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状况并没有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语文纯工具论的影响下,作文也被当作是工具,而非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新性表述的过程。正因为对人文性的漠视,以至于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模式化套路化的阶段,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抑制了学生个性表达的发展,个性化作文无法找到孕育的土壤。因此,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本质认识明确地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作文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综合体现。

第三、写作主体个性的缺失

写作的关键是写作主体,中学作文个性缺失,主要还在于学生个性的缺乏上。学生个性的缺乏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被沉重的学习任务所扰,无暇进行阅读和课外练笔,更没有机会深入社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这就使学生失去了积累素材的途径,丧失了自我思考与体验的机会,迷失了真实的自我。有的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虽然他们也讲创新,可只在文法指导上下工夫,只讲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而忽略了韩愈所说的“养其根、加其膏”的工夫,也就是忽略了培养学生做一个“仁义之人”的工夫。这是教师不注意强化学生的人格意识造成的。

我们认识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找到了新课改形势下语文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缺失的表现,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秦训刚、晏俞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 个性化 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作文"个性化",增强"主体意识",让学生找回迷失的"自我",发挥各自的潜在创造才能,本文就以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过程、评改等角度做一探讨。

一, 谈到个性化作文,先说说个性与个性化这两个概念

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范畴,被引入教育学。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一个人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强烈地影响个人创作力的发展,是人才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个性问题历来为古今中外心理学教、教育学教所关注,成为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个性化是指成为有预期个性的过程和结果。其具体含义是,第一,个性化对象具备了某种程度的个性特征;第二,有目的地发展个性化对象使之达成预期目标。

二, 作文教学的"个性化"

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有所创新的文章。"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每个孩子本来就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小学生年龄虽然还小,但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亚于成人。应当说,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关于将来人吃的,用的,穿的,住的等等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想象,然后把他们想到的或者是希望是怎么样的写下来。结果学生写出来的的作文让我很惊讶,很多我们成人想不到东西,他们却写出来了,例如有个学生写:我希望将来的伞不仅可以挡雨,挡太阳,挡紫外线,挡冰雹,还可以当翅膀带他们在天空像小鸟那样自由自在的飞翔;伞内还可以变色,当天阴暗的时候,它可以变得像天空那样蔚蓝的颜色,让人一抬头就可以感受蓝蓝的天空给我们舒服的感觉。虽然用词不华丽,表达不美,但是却可以看到他们的独特的思想。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强化小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呢?

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让学生"爱上作文"。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爱上作文"的时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乐于向表达,增强写作信心。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就应该去掉套在学生头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畅快琳漓地抒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动不动就讲文采,讲构思。要以内容上、形式上、数量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如平时说话一样的轻松,愿意随时把自己的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写下来。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

2、让学生"爱上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要注意改变过去一味躲在教室内模仿范文,套用"路子",闭门造车的做法,打破鲁迅先生所说的"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引导学生走进田野,亲近自然,积极投身到校园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加参生活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为民服务等有意识的社会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多角度的观察,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好奇心和敏锐的感觉,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并通过日记、写生记录本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积累写作素材和灵感。

3、让学生"爱上积累"。从积累入手,还作文以养分,俗话说"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作文教学要注意构筑读写整体,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广泛地浏览文学、科学、历史、地理等有益书籍,扩展阅读面,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认识,了解、领悟常用的表达方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引导学生背诵优秀诗文、词句,积累语言材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能通过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感。

4、培养写作真性情。(1)命题要自主。以往受作文命题的限制,学生往往违心地述说着苍白无力的话语,真正精彩纷的生活却被埋没了。为此,我尝试不出题目、不定框框,鼓励学生用心诉说。(2)是题材要真实。题材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实际。学生之所以会说假话空话,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脱离了生活实际。题材要真实就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两个"真"非常重要,离开它们自由和个性就会成为空谈。(3)是表达要一气呵成。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的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会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因而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模式化的作文。(4)创意写作。对小学生作文来说,不要求他们给人以"一枝红杏出墙"的感觉,而是在一种适合程度上的"新意"。能写自己生活中的事,能说自己心里的话,能抒自己内心的情,写出的作文和别人不一样,就算是作文有"创意"了。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多数小学生就有希望达成"有创意地表达"这一阶段目标。作文呼唤个性,作文教学作为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个性化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个性化在学生的写作中严重缺失,因此在此强调作文的个性化问题,完全顺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创新的需要。

第9篇

记得自己带的学生刚上高一时有个别的作文很有灵气,那种充满稚气的想象力让我打心里喜爱和佩服。可是经我的高考模式作文的训练,作文的风格慢慢靠近我的训练模式了,考试的分数也不断在"丰收",但他们飞扬的作文个性却难得表现了,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从本质入手找原因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的作文不是内容上空洞无物,就是情感上虚情假意,形式上华而不实。常常深陷老师设计的模式中,毫无新意。也不乏部分作文充斥着太多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华丽语句,缺乏发自内心的声音和朴实自然的句子。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主观原因。(1)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就难以汲取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缺少了自己的感悟,作文时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而是以资料取代生活材料,以现成理论取代独立思考,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谈失败,言必爱迪生;论勤奋,不外乎悬梁刺骨;写好人好事,扶盲人过马路。远离了真实生活和社会的文章,只能瞎编了。(2)缺乏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由于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悟,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没有,这样的文章必然没有真情实感,又何谈作文的个性呢?(3)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常教学过于偏重作文技巧的训练,忽视了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因此读不得法,写无蓝本。

客观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使个性受限制,导致作文无生气。

二、结合原因寻策略

1.注意生活素材的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作文首先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

另外,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中取之不尽的财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世间百态,无奇不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把社会生活“搬”进校园“请”进教室。也可以通过开展参观、春游、采访等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把孩子“带”出校园“还”给社会。别再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让他们知道中国有过雪灾,举办过奥运会,发射过"神舟"七号、等。将家事、国事、天下事融入笔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洋溢着时代特色。

2.培养个性化的语言

所谓个性化语言是指脱离了大众化的话语形式,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甚至到语气语调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的语言。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要求学生要敞开心扉,表现自己的个性。

3.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得很形象:“爱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要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的作文。学生作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

另外教会他们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选用一般人熟视忽视的材料,突破樊篱,大胆创新。

苏轼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要想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不落俗套,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10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课堂实践;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创造性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和理解并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预期阅读目的的真正有效的阅读活动。经过教学中的实践和摸索,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实践有了些许粗浅认识,现略作整理如下。

一、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应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活动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中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中学生的普遍阅读水平、课堂教学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探索与教研组同仁间切磋、探讨,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索――构建生成。

(1)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础与起点,是营造课堂阅读气氛、吸引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质疑、探求的感性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开始就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进个性化阅读课堂的情境中。

(2)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入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实现个性化阅读,此时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3)对话探索。对话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时机。学生们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活动中沟通交流;把感知体验中所产生的疑难、设想,需求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观点相左、必不可免的激烈争吵,这是学生们发表的个性鲜明的不同意见的交火,在这种激烈的争论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因此,对话探索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产生的升华境界。

(4)构建生成。构建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索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构建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这个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构建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们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事实上,中学生是富有独立阅读天性的,古希腊阿基米德9岁时就开始阅读有关欧几里德定律的书籍;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王志专访余秋雨节目中,有这么一段问答,王:“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呢”?余:“少年时候。我曾经得过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学时每周就盼着那节作文课,因为作文课上,语文老师总要把上一节作文课我写的作文拿来当范文读。”王:“您的写作才能是怎么来的?”余:“……我还要感谢我的父亲,下乡时,他带去了两大箱书,让我很早地接触了在那个时代别的孩子很难看到的东西,如《史记》、《红楼》、《水浒》、《家》、《春》、《秋》等。从上述实例不难看出,阅读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堂个性化阅读的指导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在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探索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积极尝试,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荐的做法。

(1)“阅读”是一种文化。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2)创造出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荐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3)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诵美文。

(4)构建三种阅读模式。一是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二是推进阅读的主题性研读。三是顺应社会的专题性品读。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创新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首先,教师要切实转变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建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机制,变教师引导多、分析多为学生自读感悟多、自主发现多的新型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要具有前瞻性,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深入研究学情,吃透学生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性,鲜活性,丰富性。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情趣和想像力。中学期间是最富有幻想的季节,一位哲人这样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我们知道想像力又是培养语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是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丰富情感的重要纽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尤其是学习诗歌、散文时更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像。

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让我更加体会到阅读教学承载着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既充满活力与希望,同时也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期待。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让个性化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最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银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第11篇

一、自主阅读,为表达生活做必要准备

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阅读可以增加个体的知识含量,取得前人的经验为我所用,让自己的生存时间与空间增值,延长自己的生命。阅读的面越广,个体获得的表象也越丰富、越系统。大量的阅读还可以导致人性共通性和共鸣。因此,阅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感悟生活,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为认识和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同时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为表达做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不断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从而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或者独到的见解,并且勇于把自己独特的思考表达出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作文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对它生发出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感;要指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的点点滴滴。

二、张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呢?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所谓真实,就是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不是编造。所谓创新,就是大胆质疑,敢于突破旧的条条框框;就是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具有新的风格。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被激活,就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而每个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精髓。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灵性,就有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搏动着感人的人格力量。

三、努力创新,弘扬创造精神

作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们要依据作文写作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去寻求培育作文创新能力的科学途径。

首先,要以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让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以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其次,要把培养联想想象力作为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是构思文章、反映生活、创造形象的强力手段。要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将感性形象带入构思,以促进思维的活跃,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再次,要培养质疑的评判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评判是明辨是非的武器。唯有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及审美判断,对事物的品评才可能有所创见。最后,要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得出独到之新意。

第12篇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第七,新分教师培训。7月7~11日,聘请南京5位专家在第六小学开展了近3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2007年、2008年新分教师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班主任工作培训、教育教学常规、心理学教育、新课改培训等。另外,还进行了军训、素质拓展训练、油城乡土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学科实习培训等。为新分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教学岗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