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实习工作计划

中职实习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7 16:0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实习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实习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一、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据市场反应,企业对薪酬期望不高、动手能力强、不怕吃苦、团队合作意识佳的中职学校毕业生需求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但是目前中职学生就业稳定率非常低,导致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观念陈旧;

虽然中职学校普遍认同了“就业决定招生”的职校生存法则,但大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市需求调查,对社会需要的“就业率”概念不清晰,主观地认为实现了较高的“一次性就业率”,就完成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忽视学生就业后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将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归结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的责任,从而导致了忽视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工程中的作用。

2、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差、自我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普通教育选剩的“差生”,依赖性强、缺乏自信、没有动力。他们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会使用就业信息进行自我定位,主观认为求职过程就是制作个人简历,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不感兴趣,对就业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感到不适,既不能吃苦又不能吃亏,合作和责任意识淡薄,形成了急躁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导致了就业稳定率非常低。

3、就业指导工作实施主体多、思路不连贯。

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人员、德育课教师和就业服务人员来共同完成。由于三块工作的分割,导致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各自为政,没有整体思想和统一的工作目标。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在专业推荐时对学生的定位可能存在偏差;德育课教师与企业接触较少,授课计划理论多、实践少,无法解答实际问题;就业服务人员与学生较晚,无法短期内修正学生就业观念。由此可见,就业指导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是改善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核心工作。

二、改善目前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就业指导体系是一个由学校、家长、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以就业稳定率为评价标准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完善的管理机制、专业的执行团队、科学的指导方法、合理的评价体系。

1、必须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就业指导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

为保证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始终,需要建立一个目标定位明确、组织管理严密、运作过程畅通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由分管校长参与的校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对就业制度服务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学校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在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就业指导工作。还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形成企业关心、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必须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现有的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主要学校各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兼职,他们几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普遍存在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的问题。所以,制定就业指导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势在必行。中职学校一方面立足本校,通过对在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就业指导专业培训或者定期派遣到企业调研学习等途径优化校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聘用在企业中具有丰富人力资源或职业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士、具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到中职学校任教,进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就业指导队伍。

3、必须科学制定工作计划,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操作模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要分阶段制定计划,二是要将实践贯穿整个过程。比如:在招生环节,要根据学生特点推荐专业,让学生树立“入学即就业”的理念;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要重点对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的理论教育,组织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行业特征,使其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初步认识;在集中学习的第二年,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在顶岗实习的第三年,要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政策以及指导求职技巧,积极联系顶岗实习单位,让学生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必须完善评价机制,运用市场调查结论进行效果检验。

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由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学生实习适应情况和企业的反馈意见是学校就业指导方案的评价机制,也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有的企业用工的专业性不强,但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主观追求个人表现,缺乏合作意识,难与其他员工和睦相处;有的企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部分学生已取得上岗证书却不能操作设备,无法理解在学校掌握的技能水平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学校必须持续跟踪学生实习(就业)适应情况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掌握学生初入职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职场生存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和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的方法,保障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总之,中职学校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放在首位,让学生树立“入学即就业”的理念,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角色的转换,以就业稳定率作为检验标准,才能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琴《中职学校学生生化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研究》,《职教论坛》2008年10期

第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做中学,做中教;以产促教,以产带教。

【中图分类号】TG76-4;G642.4

引言

随着模具工业的不断高速发展,社会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年)》“职业教育”部分所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为了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中职模具专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优化模具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以“做中学、做中教”为培养中职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市

场和企业需求的适时变化为契机,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培养出更多既有一定动手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 模具专业课程的特点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相关课程,例如: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 CAD /CAM、数控加工机床等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有机结合,使课堂上理论教学难懂、抽象,学生们似懂非懂,学习兴趣下降,真正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时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特点,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 项目式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

所谓项目式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教师将授课内容寓于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式教学法优势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教学场所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项目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求知型转变,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在较短的见习期内适应岗位需求,快速融入企业所需岗位,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就能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

二、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项目式教学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即: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

果归档。

1、确定项目任务。一般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学过的专业课程,结合生产的实际实施一个产品生产的综合项目教学,提出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终确定项目任务。

2、制定计划。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经过教师确认后,明_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

3、实施计划。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的分工,按制定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做中学、做中教”的方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4、检查评价。一般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分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给出建议和措施。

5、成果归档。对各小组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归档。

三、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传统的模具专业教学中,《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 CAD /CAM 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其课程设计题目是彼此独立的,是在相关课程教学完成后分别集中进行。设计题目综合了各自课程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很必要的,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不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模具人才的需求。

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是将学过的《模具绘图》、《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 CAD /CAM 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完成塑件设计、模具设计、模具零部件绘图、加工生产、产品检验等生产流程,让学生得到整体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下面以201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加工《小夹子注塑模具》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本项目适用于中职模具专业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需要掌握全科专业课程,此项目教学可以把全部专业学科融汇到一起,通过实训教学,以“做中学、做中教”为载体,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模具专业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完整一套模具的加工流程,完成《小夹子注塑模具》的加工。

(一)实施过程

将学生 7―8 人分为一组,各小组确定一个项目负责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保证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既有共同的部分( 重要的知识点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完成),又有不同的部分,如:模具设计中的工艺计算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且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模具中不同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编程模拟。

为了确保项目能顺利实施,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班级的整体情况调整、控制好项目的进度,合理分布项目式课程的学时。在项目实施中,学生始终处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确定了项目任务后,便要围绕该项目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先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工作计划包括产品图纸的绘制、模具图的设计、工件的加工方案及实施过程、CAM编程、模具的装配、检测和装机调试等内容。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先要确定学生各自在小组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

产品的造型和模具的设计,经过学生们讨论达成共识,确定产品的尺寸和模具的结构形式。交教师确定后,由学生通过学过的电脑软件将产品结构图和模具结构图设计绘制出来。《小夹子注塑模具》总装图如图一所示。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模具绘图、注射模结构设计和AutoCAD、Pro/E 和 Solidworks 等方面的知识,以检验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综合能力。

模具设计完成后,可按照其结构拆画各零件图(零件图略),对所使用的标准零件可列出清单进行采购。

在模具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零件结构,学生可从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对材料

进行粗加工着手准备,其过程即可合作完成,也可单独完成。

在加工各零件前,学生们要先熟悉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熟练掌握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及台@等设备的使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设备来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对不会操作的设备,可通过教师的集中指导和培训,使学生掌握独自操作设备的方法后,再来完成零件的加工。

在加工完零件后还要对零件的结构尺寸进行综合检查评估,以检验加工过程所完成的质量状况,最后对模具进行装配和调试,加工完成后的模具如图二所示。

试模前,先把加工好的模具装配于注塑机上。试模时,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试模过程是制造塑件的最后一个工艺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使学生熟悉注射工艺过程以及模具调试的各种相关知识。

(二)小夹子注塑模具专业技术上难点分析

小夹子注塑模具的结构由注塑机的类型和塑件的结构特点所决定,模具由动模和定模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塑机的移动板上,而定模则安装在注塑机的固定板上。注塑时,动模与定模闭合后构成浇注系统及模腔,当模具分开后,塑件或啤件留在动模一边,再由设置在动模内的脱模机构顶出塑件。

注塑模推出机构有导向机构,成型零部件,型腔,浇注系统,加热与冷却装置,排气系统,支承与紧固零件。小夹子注塑模具最突出的重点和难点是结构组成。以下是具体分析:

1、模腔

模具中用于成型塑料制件的空腔部分,模腔的形状与塑件的形状必须一致,模腔一般由型腔、型芯组成。

2、成型零部件

构成塑料模具模腔的零件统称为成型零部件,通常包括型芯(成型塑件内部形状)、型腔(成型塑件外部形状)。

3、浇注系统

将塑料由注射机喷嘴引向型腔的流道称为浇注系统,浇注系统分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穴四个部分,是由浇口套、拉料杆和定模板上的流道组成。

4、导向机构

为确保动模与定模合模时准确对中而设置的导向零件。通常有导向柱、导向孔或在动模定模上分别设置互相吻合的内外锥面。

5、推出机构

在开模过程中,将塑件从模具中推出的装置。有的注射模具的推出装置为避免在顶出过程中推出板歪斜,还设有导向零件,使推板保持水平运动。由推杆、推板、推杆固定板、复位杆、主流道拉料杆、支承钉、推板导柱及推板导套组成。

6、冷却与加热装置

为了满足注射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而设置的冷却或加热系统。冷却系统一般在模具内开设冷却水道,加热则在模具内部或周围安装加热元件,如电加热元件。

7、排气系统

在注射成型过程中,为了将型腔内的气体排除模外而开设的排气系统。一般由分型面间隙、型芯、型腔间隙或排气槽排气。

8、支承零部件(结构零部件)

用来安装固定或支承成型零部件及前述的各部分机构的零部件。支承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可以构成注射模具的基本骨架。

(三) 检查评价 完成项目任务后,要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项目的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教师评分一是以能力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二是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动手实做、产品制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

(四) 成果展示归档 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感。对相关的成果、文件资料进行归档。

四、项目式教学课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教师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要体现“做中学、做中教”,切忌概念化、抽象化。

五、项目式教学课程对教学实习基地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

教学实习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实习基地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设备,并从实战角度出发,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引进校园,使项目式教学涉及的项目与企业生产保持零距离,从而保证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快速融入企业所需岗位。

六、构建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

为了和企业接轨,加强对人才质量的培养,在学生、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一是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二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外聘专家、兼职教师从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三是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师傅)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还可以采取社会评价,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质量评价方案和标准的制定,引入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等。

结束语

通过创建模具专业项目式教学课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项目式教学对培养中职模具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种种要求,职业教育体系中众多不符合要求的教W环节、模式都需要改革,好多课题还要做深入的研究。总之,我们必须改变当前“以学校理论主导的线性系统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学校实践主导的环形系统的学习模式和校企合作主导的协同系统的学习模式”,加大实训教学,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世友; 周光宇; 唐海波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中国职业

教育 2015(12期)

(2)王仁志; 何幸保; 李邦彦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具制造

2014(4期)

(3)郎丽香; 田梦; 孔智《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

2011(4期)

(4)傅建钢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职教通讯

2014(10期)

(5)陶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 教育教学论坛

2010(10期)

[6] 王相,凌华. 项目化教学法在模具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轻工业. 2011(01)

[7] 金彩善.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8] 张红兵. 基于工程项目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8(02)

[9] 邓万国. 奥地利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培训中的应用[J]. 模具制造. 2008(06)

[10] 黄晓燕. 项目教学在模具专业中的运用[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11] 韩森和. 论高职模具专业模具设计能力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2)

第3篇

关键词:汽车维护;项目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51-02收稿日期:2016-08-23

一、汽车维护课程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汽车维护是汽车维修企业里技工、技师、工程师等不同岗位人群必备的维修技能,而且,现今汽车维修企业的80%~85%的业务量均是来自汽车维护。可见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好汽车维护相关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企业就可以做到上手快,并能较快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且较快融入企业,并被企业所接受,因此学好汽车维护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以及自身的职业发展。

二、中职汽车维护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学校对培养学生汽车维护技能的重视,汽车维护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被普遍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将汽车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甚至连授课教师都是分开的,且实训课时少。尽管教师在理论课堂上加强了动画演示、视频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但学生对汽车各主要构成系统的认知、零件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传动关系、工作原理还是很难有清晰、完整的认知。进入汽车维护技能形成的实训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学生往往限于模仿操作训练,没能真正掌握,形成系统汽车维护技能。这容易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技能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汽车维护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教学过程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学生的汽车维护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组织安排学习活动,分析处理遇到的问题得到了提升。

1明确任务

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经过企业调研,结合本校的实训条件进行分析、整合,制订出符合企业汽车维护岗位需求和中职汽修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工作项目,有:车辆外观检查、行驶系统检查与维护、照明指示系统和仪表的检查与维护、制动系统的检查与维护、发动机的检查与维护、传动系统的检查与维护、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护、电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车身附属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我们将这9个典型工作任务定为9个汽车维护教学项目,先逐个完成,再进行整车维护,并明确了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目标、内容。

2学生分组,制订计划

(1)学生分组。将学生按强弱搭配,每小组4~6人,并确定组长。

(2)教师安排任务,作必要的任务描述、讲解,并提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3)教师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参与讨论,接受学生咨询,为学生答疑。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订小组具体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出工作步骤、程序及组内成员分工,并形成表单。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计划制订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到作业流程设计合理,合理安排每一个汽车顶起位置的操作步骤、内容。

(4)教师审核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

3项目实施

(1)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所需电气的检查、设备的检查、工量具、工单的准备等。

(2)检查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教师要确认学生的安全工作是否到位,如汽车顶起位置是否锁止可靠、车轮挡块是否安放到位、烟道是否插入到位等。

(3)教师巡查观察学生任务实施情况。在这环节中进行必要的指导、示范操作,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在项目实施中要强化操作规范,杜绝违规操作现象,逐步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设备、合理设计作业流程、正确使用工量具等各方面能力。在汽车维护项目的实施中,既重视学生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又注重学生操作方法与技巧的强化训练,把每个作业项目做细、做实。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汽车维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4)小组总结反思。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任务实施的流程设计、方法、操作等各环节,有利于积累经验,增加自信心,推动下一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5)5S管理检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项目评价

为能较客观地检验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护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评价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汽车维护各项目任务考评成绩,占70%;二是期末考评成绩,占30%。其中,各项目考评即是过程考评,包括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文明安全实训表现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操作过程记录完成的工单情况进行工单考评、根据学生的任务计划、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效果等进行实操考评。期末考评则是理论测试,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考核学生对汽车维护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项目学习结束完成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相应的项目考评成绩,能较客观反映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及技能掌握情况,容易被学生认可。

5应用效果

(1)应用项目教学法使汽车维护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大部分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汽车各部分结构有完整认知。

(2)项目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比较积极地调动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方法,技能形成较快,自信心随之增强,又加快了学生技能的掌握。

(3)回访2013级汽修专业毕业生和2014级汽修专业顶岗实习生的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表明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护教学上的应用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汽车维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毕业生到企业从事汽车维护作业,能在短时间内顺利顶岗、上岗。

6应注意的问题

(1)汽车维护项目教学的实施,应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即通过学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

(2)应根据项目的内容、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3)项目教学法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任课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前沿教育理念、操作方法。学校要实行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机制,多渠道地创造条件,有效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切实提高汽车维护教学质量。

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自由宽松的空间,为更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中职汽修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相信我们一定会赋予项目教学法更多有益的内涵。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对策

职业规划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职业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生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关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中职生可塑性大,掌握了一技之长,能随时应用于实践,因此中职生就业率比较乐观,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 一些学校盲目开设专业, 造成部分专业需求过剩。这就促使中职生自身必须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键就是要解决“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的问题。

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但有利于缓解中职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中职生应对以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变故;既能弥补教育体制上的不足,也可以促进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人生的发展历程。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一)中职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中职生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详细规划,他们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活动缺乏兴趣,只有不到1/3 的学生表示留意过学校开展的相关方面的活动。许多中职生对生涯规划的内涵不了解,对学校开设生涯教育课能给自己有何帮助一片茫然,他们只关注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能挣多少钱。

(二)学习观念存在偏差、只强调专业课的学习中职生对于“为何学习”和“学什么”的认识比较局限。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太多时间,尤其是在一些非专业课上,比如英语、政治等。他们认为主要学好专业课,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普遍不喜欢“将来用不上”的文化课和“枯燥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只喜欢上直接与技能有关的专业课、操作课。这种轻基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的实用主义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建立本土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既定目标难以实现。主要以职业指导课和实习或就业前的面试指导为主,对专题讲座、职业咨询、企业行业参观等手段运用较少。

三、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问题的解决途径职业规划中的误区和问题无论是对职业规划的有效实施还是对个体的职业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为了避免和淡化这些影响,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开展规划。

(一)从社会方面的着手

在当今社会,“人才浪费”现象严重。

中专生可以胜任的工作找大专生,大专生可以从事的工作用本科生。这导致缺乏学历优势的中职生越来越有危机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急需技术人才,出现“技工荒”、“高级技工荒”。因此只有社会改变对中职教育的歧视,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发展起来。

(二)从学校方面的着手

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除了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还要加强对学生整体生涯规划的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中职生属于中考的失败者,属于普通高中选剩的“差生”。在进入职校学习之初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没有太大出息、事业上很难有所作为的。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辅导相关课程。如低年级学生乐观进取,但比较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和行动,学校为他们开设生涯规划课和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学生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但缺乏正面乐观的态度,学校专门为他们开设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

学校每年请企业到学校给就业学生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请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在学生实习期间,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试用。配合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举办“我爱我的专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 在实习中开展“ 爱岗敬业”摄影比赛;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定期举办“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怎样成为我想成为的谁” 等题活动; 通过召开各种学生、家长座谈会, 了解学生对实习和就业的期望。

(三)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要努力的方向中职生要脚踏实地,通过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激发自己

在发展方向的思考,促进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要深入学习各种知识,包括政治、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个人修养;要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在集体中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优势和劣势。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在职业规划的设计和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不要消极地抱怨或畏缩,要看到困难和挫折的积极一面,他们是不是提醒你需要对初步的职业规划做一些调整?客观冷静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中职生也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一套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有效的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信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彭文军, 丁三伏.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 中职 实训 实效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应更新办学观念,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即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强化实训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办学力量的重要标记。就目前状况来看,制约学生技能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能实习实训设备的短缺,二是双师型教师的严重不足,三是对实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与管理。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要按照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即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调整,对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对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实习;对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向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

在制订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阶段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第一、二学期各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用于电工及钳工有关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第三、四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各安排六周左右的实习课时,进行车工、数控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赴工厂进行综合技能顶岗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能运用于生产中。

2.优化实习教材。

为加强实训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与编写与本校实训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实训大纲及实训指导教材。教材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实训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项目任务、方法和考核等内容。

3.创新实习教学方法。

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少讲理论,先讲工艺,再讲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将理论穿插于实践中进行讲解,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或模块化教学,直接围绕加工一个零件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究,经历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切实掌握相关知识。

4.规范实习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量具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代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而是要严格按照“讲授与问答――示范操作――巡回指导――检查与评估――总结讲评――布置作业”的实习教学程序,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教师要巡回指导,发挥主导作用,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对学生不能 “放羊式”教学。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工艺能力的训练,增加测量技术训练项目,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实习结束前要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加以适当的表扬与激励。

5.抓好实习质量评价。

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平时实习的阶段检测和学年技能考工工作,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一步地达到考核要求,达到中级工乃至高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能否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训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实训基地设备发挥的好坏,决定着学生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求他们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即能说会教,具备教师与工程师的双重职能。因此,学校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今年暑假,姜堰市教育局与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组织了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活动,对全市专业教师进行了焊工、车工、维修电工、机修钳工等专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取得了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1.制订激励措施,激发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考核的积极性。

利用收入分配制度这个杠杆,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技术等级证书考核、限期获取相关证书,对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或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教师要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课时津贴等方面优先考虑,促成专业教师用最短时间成为“双师型”教师,并持证竞争上岗。

2.实施培训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下厂顶岗轮训制度,让教师多接触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多接触生产实际,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掌握某一专门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生产工艺过程。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等职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任务,职校生大部分毕业后就步入社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在于实训条件,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创造了一个生产现场模拟训练和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互利双赢,在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学校也赢得自身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功能,可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促进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基地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纵观我市职教事业发展的历程,凡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并舍得投入的学校,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红火,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不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的学校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机电;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77-1

一、目前机电专业在实训教学中的现状

1.学习氛围不浓厚。当前的中职机电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学生的理科成绩很差,对学习没兴趣,还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觉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甚至轻视实训教学,好高骛远。

2.实训目标不明确。很多职业学校没有给出具体实训的目标,仅仅是笼统的三年总目标。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动力,教师教学进度和深度难把握。教师如果能够针对每一学期实训要求制订出具体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出相应的实训课题和内容,在完成课题后再考核达既定的目标,使每个阶段的任务与目标都很明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实训效果。

3.理实与实际脱节。理论教学内容不能与实训课题有机结合。实训课题也没有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学校实行与企业合作后,学生知道了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了解专业上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也能帮助我们调整教学计划,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4.实训缺乏科学性。由于受教学设备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的实习设备。很多实训课不能在实习车间上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的很明显,严重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训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训,以提高实训效果。有人曾经在实训过程中尝试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对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措施的构想

1.转变实训模式。首先把企业产品引入实训过程中。例如我系的钳工班与县开发区金鹏轴承厂挂钩,在实训教学时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实训指导教师要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让学生在进人企业前就能对企业的生产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把教学目标与企业生产联系在一起,使实训教学有内容、有效果,从而使学生对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更大的兴趣。其次,实训场所应由学校向企业扩展。学校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学到在学校所学不到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丰富学生的从业经验,起到了巩固作用,同时也解决教学目标与就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在课堂中训练。课堂训练包括现场教学、场景分析、交流讨论、模拟实训表演、写总结报告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来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用人单位适应快,缩短“实习期”。

3.走出校外实习。认知实习是对新生来说的,对新生进行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认知实习教育。选择与机电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冶金机械公司,通用机械等典型装备制造企业参观。通过参观、见习,使新生对本专业及相关行业有了概括的了解。顶岗实习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1年理论知识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例如我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分别到开发区的大型机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便于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4.训练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典型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金属元件的选择、机械设备说明的撰写等基本的设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实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以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技能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电子设计大赛、钳工大赛、计算机操作竞赛、实训技能表演赛、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技能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提高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创新实训模式。多数中职学校仍延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没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5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法来教学。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受书本和课堂的制约,按照项目的要求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各小组之间分工协作,各自制定工作计划,最后由教师指导,再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这种方法能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多角度地对教学中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模式、组织形式等进行校验。

6.建设实训基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训基地建设状况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多数学校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进行了校内基地的建设,如自动化生产线、维修电工、电气控制等实训室,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与企业生产水平同步;面向社会实施开放式、多样化的培训,开展多元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发展资源的多元结构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局面;与特变电工、盱眙鼓风集团等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研发中心,不断探索、创新工厂化办学新模式,试图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仲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职教论坛,2009.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53-03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那么,职业教育该怎样让“面向人人”落到实处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文献多次从政策上明确了职业教育应该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近几年,宜都市职教中心以校企“双赢”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互动”的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校企联营”、校企互补等形式将校企合作推向了一个新境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职教办学模式。从效果上看,一是能使学校减少部分实训材料、实训设备的投入,缓解了办学成本压力;二是保证了企业对大量一线工人的需求;三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而逐渐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的是“三赢”的效果。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管理问题也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现状

中职学生相对高职、本科学生,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特点。当他们走进企业、走进实习车间的同时,这种不成熟、不完善就可能集中爆发,调查发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生产纪律意识淡薄。习惯了学校的严管,初到企业,50%左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实习要求,实习过程中学生易出现烦躁情绪甚至厌倦心理。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范围就容易犯自由主义,求技动力足,跟师学艺心不在焉,管不住自己讲闲话、吃零食、玩手机等小动作,甚至对善意的提醒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2.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偏激的处理方式,导致小事惹大祸;存在畏难怕苦心理,一部分学生对工作时间长,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适应能力弱,顶岗实习期间,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3.脱岗、离职换岗现象突出。由于学生的实习单位分散,对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学校很难从有限的师资中调出更多的人员常驻企业参与管理,即使外派一两名教师到实习相对集中的企业协助管理,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旷工、离岗甚至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问题。多数学生的实习单位是学校安排的,以至于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学校,一旦实习单位要求严格,学生就可能自行跳槽,也可能放弃实习回到学校,等待学校下一次的推荐机会;由于是顶岗实习而不是工作岗位,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随时可能离开实习单位,以求更好的发展。也有极少数人经不起他人鼓动、诱惑,误入传销组织,部分家长不了解实情,对学生的错误选择予以纵容等。因此,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稳定性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生源本身的素质局限,导致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偏弱。一方面,实习让他们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繁忙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以及哪些无法事先预测事情,都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困惑,甚至产生无助或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开始顶岗实习的学生普遍把自己当成“企业员工”,容易忽视“学生”身份,忽视学校的管理与指导,淡薄了学校组织纪律,造成他们不遵守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一旦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改变,不好的卫生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不科学的作息习惯等也可能疯狂滋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阻碍了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实践主动性不够,进入企业后往往只停留于被动接收。当学习技能感觉吃力时,就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畏惧眼前的工作。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实习的岗位期望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因而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导致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技艺的愿望不强烈。

2.行业、企业对顶岗实习管理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由于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与学校的时空阻隔,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交流减少,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等都给实习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加上管理方式由原来班主任主持的班级管理向生产班组长(实习带队老师)主持的班组管理模式的变化,企业把顶岗实习学生作为员工对待,而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操作流程、评价标准、考核办法都未成型,导致学生对细节管理方面的要求把握不到位,校企衔接有脱节现象。特别是有关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很薄弱,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时有安全事故发生。也有的学生法纪观念淡薄,随意跳槽甚至轻信网上招工信息,落入传销团伙的圈套……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给顶岗实习带来负面影响,给学校和学生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3.校企角色定位不准,学生管理责任模糊。大多中职学校容易把顶岗实习当做“就业安置”,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途径,将学生送入企业后跟踪管理培养跟不上。而部分企业也把顶岗实习当做“顶岗生产”,把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缓解劳动力紧张、降低劳动用工成本的手段。顶岗实习学生经过简单的操作适应训练,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与正式工人同等要求,而没有经过系统顶岗实习训练的学生,是难以适应职业环境、成为一件“合格产品”的。由此可见,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指导、培养等均显薄弱,最终难以实现育人目标。

4.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学生往往因出现小困难向家里诉苦,家长非但不做学生思想工作反而心疼孩子,鼓动其离岗换岗甚至回家“啃老”。心理上的抗拒、思想上的无所谓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安全事故和违纪事件偶有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有负面作用。

由于实习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观念、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校企结合规范管理的缺失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脱岗、换岗、下岗,影响了顶岗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由此看来,中职学校在与企业的联办中如何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中职学生在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成就良好的意志品质,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必须面对并且急需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

近年来,宜都职教中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积极探索校企结合中“研—学—研—导”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以下几点顶岗实习管理策略。

1.未雨绸缪,做好校内模拟训练。黄炎培先生说:“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职业知能,而且还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下厂前,学校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实习岗位的特点在校内实训中模拟企业生产环境及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的综合培训,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奠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思想基础。在综合培训过程中,通过活动目的教育,让学生对短期实训或顶岗实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学习与实习、实习与就业的关系;通过安全教育,警示学生珍爱生命、筑牢安全防线、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实习车间的各项操作规程;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岗前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生产岗位适应性;通过渗透企业文化,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强化 “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提升实习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学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既要服从学校实习派遣,又服从实习单位安排,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去体验工作的快乐。

2.点面结合,完善管理体系。①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办等为成员的实习领导工作小组;②要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实习管理体系。例如,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③要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责任,即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学校与家长签定学生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明确顶岗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④要选拔和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工作务实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⑤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中推选出本企业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长,建立实习网络及信息汇报反馈机制,教师定期与负责人或小组长联系沟通,以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动态,排查隐患,确保实习学生安全和稳定。

3.信息跟踪,发挥网络作用。对顶岗实习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学业和纪律的双重约束,但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能否如期完成实习任务,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如果不能安排专人跟踪管理,可通过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畅通电话或建立“QQ”群组,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了解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实习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只要责任教师做到“耐心、诚心、细心、贴心、倾心”,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情入理地对之进行分析和引导,热情鼓励,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走出困境,那么,哪怕学生远在天边,教育的效果也会如在眼前般鲜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顺利渡过实习疲惫期、厌倦期、摇摆期,也能达到逐步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练就过硬职业技能的目的。

4.实地调研,现场辅导答疑。实习指导教师要提前了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基本情况,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和具体实习工作计划,按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兼顾现场教学,并做好教师实习日志记载。及时总结经验,适时调整完善实习内容,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实习学生集中的单位可安排教师长住,学生分散的则一个单位或区域安排一名教师,经常下到各点去看望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情况,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工作中的难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三个一”的有效调研周期,即学生进厂一周内,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工作、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并跟班到车间,实地察看学生工作环境,给学生以安全感;学生进厂一个月,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实习成果,帮助解决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帮助缓解心理上的不适;学生进厂一季度,学校要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和联系,检查和了解实习生的情况,及时把握学生动向,处理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意外情况。这种循序渐进的管理确保了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

5.规范考核,及时评价反馈。校企共同商定学生顶岗实习双向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 围绕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应用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情况,构建以 “岗位任务”、“实习过程”、“实习成果”、“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版块组成的指标体系,科学划定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量化考核评价结果,全面如实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定期到企业收集考核意见,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与学生的毕业紧密结合。

总之,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只要抓住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模式,优质、高效地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的难题就会有效解决。当然,如果我国能像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一样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中职生的顶岗实习则会收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下半年秋季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依法治校、文化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为理念,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培养模式,大胆探索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任务驱动、项目推进、科研引路、人人成才的内涵式发展路子。

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办学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目标,突出强化学生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两大中心工作,努力抓好立德树人、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内涵建设三大主题工程,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发展激发办学活力,以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吸引力,学校发展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201_年工作计划。

二、主要工作和目标:

1.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2.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3.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强化技能训练,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

4.以课题管理为抓手,引导教职工开展具有有效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打造一支反思型、研究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5.继续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

6.以校企紧密合作为抓手,继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创新学校发展新模式,突出职教特色,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加强数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7、继续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和数字资源库,拓宽培训渠道,实现全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00人。

8.以优质服务为目标,做好教学后勤保障工作。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严格执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尊重师生意愿,提高师生的使命感与主人翁意识,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9.以宣传为抓手,切实做好20_年的招生工作。提高就业质量,以就业质量拉动招生。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挖掘并宣传先进学生典型案例。加强学校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我校的办学特色与亮点,营造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广开思路,广结人脉,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到招生工作中,完成全年招生800人。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打造远见卓识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加强学习,开阔眼界,提高领导干部的创造力;要深入教学一线,密切联系教职工,要善于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提高计划执行能力;要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关爱职工;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以作风建设凝聚师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带头人,技能骨干,管理骨干和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全体教职员工要自强不息、求实进取、团结协作,搞好学校各项工作。

1.狠抓师德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继续开展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激发师生工作学习内在动力。

坚持师德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批形象好,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解决教师在职业道德和履行岗位职责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形成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

2.加强班主任管理与培训,全面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组织开展研讨会、师德论坛、师德报告会等活动,选树典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感受到做老师的光荣、乐趣和作用,真正做到热爱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在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制订校内培训计划,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强化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为骨干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全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并使其达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资格,努力形成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5、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带头示范作用,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过程指导与检查。严格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各教研组都要制定教研重点,结合本组实际,重点解决好一到两个突出问题,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德育工作要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为重点;以幸福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为载体,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1、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提高育人水平。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围绕着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组织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2、加强学生的管理。在教学上,以适合学生兴趣、性情和接受能力为着眼点,精心组织教学。在管理上,全员管理,服务到位,细节入手,小事着眼,言传身教,杜绝不当的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尽快适应现阶段学习生活,严防流失。

3、加强常规管理。完善并落实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完善学生值勤制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及时掌握班级学生动态,切实做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确定帮扶对象,加强心理辅导,对需帮扶的学生实行责任到人,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与管理,做到不嫌弃、不放弃。从细节入手,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要开好主题班团会、升国旗仪式、纪律卫生、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并对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幸福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诚信、敬业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爱校教育,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和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5、坚持做好高职预科班学生分流工作。引导学生正确估量和分析自我,确定人生目标。坚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定期召开任课教师教学分析会,分析学情与考情,确立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思想,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有效的升学复习计划。

(三)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省骨干专业特色专业评价标准。使全体教师明确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和规范流程。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目标、过程、评价三要素,夯实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教学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过程科学,效果良好。

2、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民主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学做一体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师评价制度,落实领导听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教案检查制度、作业检查制度、评教评学制度,实施课堂纪律检查制度,研究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6、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研组要以专业划分,切实开展活动。要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有研究方案,期末拿出结果。要明确教研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保障教学研究不走过场。把教研活动变成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要评选典型,评选2到3个表现好的教研组进行表彰。

7、健全实训管理机制,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设备管理、安全、物资、场地设施等管理制度,建立实训班级考核评价办法,规范实习教学环节,健全实习教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学生实习、实训教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竞赛带动学科的教科研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招生增加亮点,打造学校品牌。

(四)抓好招生就业工作,增强办学活力

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招生是学校的生命线、以招生为中心、招生无淡季的思想,把招生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招生途径,对招生模式进行大胆探索。组建招生组,实行全员招生,开发网络招生、电话招生,开辟外县区市场;要认真分析今年的招生市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坚定信心,投入全力,确保500人的指标完成;要加强学习有关招生方面的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强化意识,改变方法,拓宽渠道,力争招生工作在途径与方法上实现新突破。

2、加强专业建设。深入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制定并积极实施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加强分类指导,以课程衔接为重点,推进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在着力办好数控、电子、汽修三大骨干专业的同时,积极开发畜牧、旅游专业。

3、探索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合一的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尝试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开发一批基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案例。做好《数控铣床》、《车工工艺》和《SMT生产线加工》的精品课程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陕西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

4、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和数字资源库。全力打造短期培训工作,积极完成政府制定的项目,并努力寻找适合当地情况和人们需求的新项目,本学期力争有所突破。搞好学生技能鉴定工作。

(五)提高服务意识,促进学校协调发展

工作思路:坚持服务育人的理念,细化工作措施,美化校园环境,优化教学设施,强化管理与维护,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品质。

1、坚持勤俭办学,按照勤俭办学的原则,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确保学校财务运转有序,保障教学经费开支。大力提倡节约,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强化培养师生的节约意识。实习课要对实习材料精打细算,重复利用,杜绝浪费。

2、发挥学校工会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教育活动,为师生的能力培养和健康成长创设平台,并积极组织教职工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关注教职工切身利益,认真抓好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群体工作。

第9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 电子线路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79-02

电子线路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多、理论复杂、实践性强,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较难掌握。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成为新的教学途径。

一、信息化教学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学,指将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以及文字等多媒体信息,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整合,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手段。除在教室展示外,信息化教学资源还可以到学校内网或者互联网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载体有PPT课件、教学资源网站。信息化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把复杂的、抽象的、不易表述的知识和技能可视化、形象化、具体化,和传统教学相配合将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此外,一些制作精良的小动画、小游戏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没有太多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更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

二、电子线路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学习积极性受挫,很大程度上存在厌学心理;而且中职学校的教师资源相对高中比较匮乏,解决核心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对推动整个教学进程及缓解师资压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电子线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部分内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作为物理电学的延伸,课程又存在理论抽象复杂的特点,较为枯燥和抽象,如果教师仍然像对待高中生那样以成绩为主导上课,则教与学都易陷入僵局。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复杂的、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的、生动的视频、动画、游戏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课本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大,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三、广西物资学校电子线路信息化教学具体措施

信息化教学建设,分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信息化资源库提供素材支持,信息化资源库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而制作。

1.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各种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信息化教学设计突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的使用,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有信息工具的使用、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等。

整门课程采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设计方法,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法符合当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恰好能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的各种“独立”提供帮助。

依照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学环节分为教师任务、学生收集信息、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学生实施计划、学生成果分享、评价等五个阶段。下面以电子线路中的“单管放大电路”章节为例对这五个阶段进行说明。

(1)教师任务

教师把《单管放大电路》任务书到校内网站,学生使用电脑下载。这一环节使用任务驱动法,确定任务要求,聚焦于学习者现有的主要学习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制定工作计划

任务是按照电路图,制作出一块电路板,并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单管放大电路的放大特点和原理。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搜集需要的各种信息材料,并制定工作计划。

这一环节使用小组学习法,激发并连接学生原有经验,小组自行组织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行动和经历中进行学习。

(3)学生实施计划

这是重点环节,在这环节中将使用大量信息手段解决其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学生需要进行搜集电子元件、在电路板上进行元件布局、焊接、电路调试等一系列工作,其中一个步骤遇到困难,整个任务将无法完成。针对学生搜集元件、布局和焊接的问题,制作flash小游戏,只有用鼠标拖动元件放到正确的地方,元件才会固定下来,否则会发出警告声及错误提示,在玩游戏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元件的外观、参数和位置。电路调试的演示过程使用高清摄像机进行拍摄,可以多次反复观看。对于调试中的数据,还提供电路仿真软件,方便进行理论和实际对比,达到理论实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目的。使用信息化教学,教师从忙碌的讲解和演示工作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引导者。

(4)学生成果分享

学生制作简单PPT,展示自己的作品及成果,对不足之处进行归纳总结。课后教师把这些PPT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信息化资源的一部分内容。

该环节展示学习成果,以具体的产品来展现学习成果,深入讨论工作产品以及完成学习的过程。

(5)评价

通过信息化评价系统,在电脑上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包括评语和评分两部分。评分分额比例由教师进行设置,系统自动算出综合得分,还可以查看每次成绩、期末自动算出期评成绩,具有使用方便、实效性强等特点。

这个环节是反思学习过程,借助产品评价学习结果,检查并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原有经验和新的经验重新组合,形成行动能力。

2.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信息资源库包括传统的教学文本文件,如教案、授课课件、实训指导书,还有其他多媒体信息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制作出高品质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建立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库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1)制作教学视频

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视频,元件的位置、参数和符号、电路板的走线才会清晰,视频才真正有指导作用。电路调试视频采用画中画效果,可同时显示仪器仪表显示屏以及电路测试点,这样能够实时显示数据,不错漏任何细节。视频带有字幕以及配音,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

(2)制作教学动画和游戏

使用flash或3D MAX制作游戏和动画。小游戏的作用是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减轻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如果是比较复杂的游戏和动画,可以和计算机动漫专业的老师进行合作共同开发。

(3)仿真软件录屏

充分使用各种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Protel、proteus、matlab等。Multisim多用于模拟电路仿真,proteus在数字电路仿真方面则更好。在进行实验课程时,让学生了解电路或者电气元件变化时所带来的电路性能变化,再动手进行实操,有助于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一些复杂的电路仿真学生不易掌握,要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屏,录屏后,给视频添加字幕和配音。

(4)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

网站是资源库的载体,教师把教学资源到网站,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现在大部分网站都支持上传图片、动画、视频,教师不需要自己另外制作网站,只需要在学校的官网或者教学网站开设相应的栏目,并有充足的存储空间即可。如果占用空间过大,可以把占空间较大的高清视频放在学校内网,其他资源放在外网。

课程信息化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把课程每个章节进行分解,建立计划,给每位教师分配任务,经过每个学期的积累,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不断完善,最终将形成信息化教学所需信息资源库。

3.信息化教学的成效

使用信息化教学后,学校电子技术专业教师2012年参加广西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全国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三等奖,2014年广西创新杯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从2009年至今,学生参加全区中职技能大赛也曾获得过一、二、三等奖,每年都有所斩获,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阶段性成果的体现。

四、电子线路课程信息化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1.仿真机房、信息化课程等信息化资源有限

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由于经费和师资等问题仍然达不到教学要求,只能是一部分课程或某些课程中的某些项目和课题可以进行信息化教学。电子线路课程属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多,知识量大,而课时安排往往比较紧,若全安排信息化教学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因此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内容,合理分配时间。

2.教师的观念及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教育理论,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例如使用何种设计软件、如何使用该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部分老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将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推进,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层大力推进。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学校在电子线路课程中进行信息化教学,然后将经验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推广,使其他课程能够全部或部分内容信息化,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综合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刚.对职业学校《电子线路》信息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7(05)

[2]陆红波.《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

[3]刘阿玲.基于数字钟的信息化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09)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组织课堂演练教育资源管理

幼师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需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实习基地情况和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习基本规范,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前的指导设计工作。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具体方案。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自行演练,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教学的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学生音乐、舞蹈等学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文化、道德行为习惯等素质的提高。所有教师的理论课程,教学应有的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应“少说多做”为主。通过教学形式改在由“教”变为“做”的活动中获得习得的经验。

(一)讨论分析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幼儿园实际教学视屏为范例,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学会分析思考幼儿教学中的问题,从“发现中学习”。好的教学方法较适合学前专业学生,能使她们在开放性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提高她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询问学生“我们的教材还应增添哪些教育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上课最好?”等等问题,这样既可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情景模拟法

把教室设计成幼儿园的班级模式,让学生设计各个区角,自己动手布置制做一些教玩具,同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情景,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幼儿园教育教学等活动。即 能使她们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情景又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把枯燥 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角色体验实践活动中来。如一部分同学扮成幼儿园的教师,另一部分学生扮成幼儿,当春天来临时,请小老师采用各种方式来布置活动室,引导孩子认识四季,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的创意好、更形象、更便捷地使幼儿清晰地区别四季。在这过程中学生丰富 了相关的科学知识,也提高了幼儿园的执教能力,为入园实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三)激励法

兴趣与需要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强化训练与竞赛相结合提高了学前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和能力,我们经常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及技能竞赛,即把最能表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术作为技术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增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训练采用分离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关于技术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教育,分离训练则由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多样的技术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则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术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即引起学生竞项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校外幼儿园的教育资源

“多听多看”“走出去请进来”到课外训练也是学生技能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础途径,鼓励学生成立与校外幼儿教师组成“互动”学习对象。学校可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互动”园进行实习训练,回到学校与其他学生交流实习体会,也可请“互动”园的幼儿教师到校亲自给学生们讲授在实际工作经验,充分地利用校外名师的资源,多元化陪带指导,从而扩大学生视野、提升了她们的能力,在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目标的过程中迅速提高专业素质。

三、见习与实习相互衔接统筹

一年级安排学生每周半天或一天下幼儿园见习,在二年级上半期进进行教育实习,在三年级顶岗实习并进行一次一个半月左右的集中回校指导。这样的安排符合教育实习的科学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大有裨益。在见习、实习期间,可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初步地综合运用到幼儿园的保教实际工作中,在实际中检验、巩固、提高、丰富所有理论和技能,初步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

(一)了解实习园的制度、文化

体会各个园的园文化,园的规章制度,了解实习班级的组织管理及幼儿发展等多方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见习的内容和要求,形成初步的教师职业规范。通过观摩教养工作和工作计划与记录,熟悉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环节的具体要求与教师的工作职责。

(二)熟悉教养工作的内容、要求、工作程序

观摩原任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进行个别教育时的方法、策略、工作态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分析。熟悉该班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与具体措施,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及病儿的特殊管理,了解教师在游戏前的计划制定、准备工作,观摩游戏组织情况,适时参与教养活动。

(三) 对实习做出常态化管理

监控实习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使其一贯化常态化。实习前,一是对实习生摸底,二是对实习园摸底。尽量做到基本情况心中有数,为在实习中进行适时有效的监控做好准备;实习中,努力做好对整体实习过程任务的把握,如对实习生实习热情的维持,对实习生生活纪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对学校和实习队形象的维护和提升等;实习后,做好诸如感谢信的书写、各种表格的汇总、实习生的实习鉴定、教案交由原任老师签字、评分等具体工作,重点在于观摩汇报课的准备和开展。

(四)实习评定。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评:

1.见习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主动接近幼儿,对幼儿观察是否仔细,有无观察笔记,质量如何。

2.教学计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是否恰当合理,教学理程序设计是否有一定创造性,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语言、教态是否清晰简练、自然大方。

3.游戏计划是否详细、内容包含丰富、效果如何。

4.能不能主动安排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

5.是否严格遵守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无事故发生,与他人团结互助如何。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走上实习或工作岗位前的实训与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设计教育实习前的地教学指导,科学规律的指导实习,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翔. 中职生实习指导[J].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1)

第11篇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一体化教学;探索;体会

中图分类号:TM571.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层面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须加快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步伐,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劳动者。笔者在PLC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体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PLC知识和技能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利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忽视了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大意义,忽视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职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缺乏动力和想象力,要掌握PLC应用技术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二)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由教师主导,缺乏信息反馈,缺少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课堂上睡觉、打闹、玩手机、听MP3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掌握PLC应用技术谈何容易。

(三)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训操作教学分段实施的方式,理论教师与实训操作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理论和技能相互脱节,从而出现“各自为战”和“相互推诿”的现象。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无法有效协调专业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合理统筹教学内容,致使PLC 应用技术的教学任务无法按照预定目标正常完成,造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局面,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二、可编程控制器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一)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内容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在进行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我校紧跟一体化教学改革步伐,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整合、分解,教学和实训活动都安排在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整合到一起的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师按照项目教学或者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工作任务,由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涵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教学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做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既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其他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化教学一般采用行为导向教学中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一般按照五个步骤进行:搜集整理资讯、制定计划、任务或项目实施、检查、评价,每个步骤对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工作方法和完成时间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在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搜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任务计划完成自己的设计和模拟工作,并做好相关文字记录;在检查阶段,学习小组分别展示工作成果;在评价阶段,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以上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被咨询者、辅助者,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开展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学习领域,编写一体化教材

1.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和企业专家共同提炼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出适应专业的几个学习领域,也就是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分解,制定出工作性的学习任务,以理论知识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2.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笔者将本专业的《PLC技术应用及实训》课程根据学校具体的实习、实训仪器设备情况,划分为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环节、可编程控制器的认识、基本指令训练、步进指令训练、功能指令训练、PLC综合应用、PLC编程器和编程软件的应用等几个项目单元,并编写了实行项目教学的校本教材。比如:校本教材的单元四《三菱FX2N系列PLC基本指令的应用》由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转、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双重互锁正反转、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Y-降压启动、PLC控制三色灯循环点亮电路设计共四个任务组成,通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不同控制环节学习PLC基本指令的应用与训练。其中本书的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环节为PLC学习服务,实现由学生自己修改接线和编程引入PLC 应用技术,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识可编程控制器的优点,从而实现由继电控制向逻辑控制的过渡。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到PLC实训室,各单元的教学采用技能实训和理论教学穿行的方式,并大量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达到理论与技能实训操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PLC技术应用及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一)一体化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中做,做中学”

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反复穿行,提供较多机会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环节反复对照理解,学生一直保有新鲜感,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实的本领,而且使其自信心倍增,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体化教学方法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机会,增进了师生感情,教师也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PLC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教学策略,积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要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高级电工维修技能以上的操作水平;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和教研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PLC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才能指导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各个工作任务。

(四)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了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的产品就是学生,其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必将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中职学校实施一体化教学,可以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社会或企业的认可,即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又促进了学校发展,从而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即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又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就可以为社会输送大批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葛志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及实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生养成教育习惯

在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爱惜粮食、打饭不排队、不爱护公物、语言不文明、卫生习惯较差等基础性文明滞后的现状,由此,培养良好的养成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职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1、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侧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果导致中职生生活上缺少自理意识;性格上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等。如不及时弥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日后也会难以立足社会。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养成习惯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悲观厌学、麻木沉沦、纪律涣散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心不在焉,课后心猿意马。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应针对其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娇生惯养,使他们自理能力不强,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随时纠正恶习,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为社会和用人单位培养中等复合型、实用性人才。目前,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少劳动感受,有的只是好逸恶劳。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中职学校应开展各种公益劳动、实践实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就目前,多数中职生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打击,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他们自卑,自弃,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文明习惯等基础素质也较差。通过学校长期不断的引导,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规范的行为塑造学生,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使学生逐渐形成诚实、友善、礼貌、守纪、进取、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优秀的通行证。

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养成教育的对策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构建育人网络

为统一指导全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教科室主任、班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社会团体代表组成的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共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并指导计划的实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优化育人网络,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健全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者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规矩,学校应根据《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制定适合中职生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过班会、团会、专题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加强常规管理,勤检查,勤督促,奖惩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到人。把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品质和行为。

3、提升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在与学生交往的细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这是最强有力的教育影响。特别是面对中职生,仅靠美妙动人的言辞和空洞理论说教是无法达到实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的铺砌起来的!”因此,学校要成为一片道德的净土,一个精神的特区,这就要求教师须加强师德修养,不为物役,不为名诱,有爱心、有责任感,能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

4、注重德育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应寓养成教育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中,做到寓德于乐,活动有人。充分

发挥校团、学生会的职能作用,配合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为大家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各项德育活动:如开展成年人宣誓仪式;开展艺术节、科技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参观、调查、实习、科技活动;模拟法庭、五心教育等,为学生积极搭建同龄人的个性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感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使学生身心得到陶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学生中有些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易被诱惑,要想铲除危害他们成长的因素,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清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打击腐蚀和教唆学生的犯罪行为。同时,与此相对应的,在学校内,就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关注校风、校貌,以及诸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活动室等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6、设立评价激励机制,并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