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污水厂实习个人总结

污水厂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2-08-15 12:0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污水厂实习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污水厂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给排水专业;实习质量;实践教学管理;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34-02

一、引言

当前形势下,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是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等环节的技术骨干力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给排水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更高的要求[1,2]。

在这种情形下,对于给排水工程专业,其毕业实习就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是高校专业人才型培养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通过提高毕业实习教学质量,使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正确思想方法。然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各样的问题,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毕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与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更甚是实习过程存在形式化,未能很好到达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目的。所以探求与改善给排水毕业实习管理体系以提高实习质量的研究,对于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有重大意义。

二、现今给排水工程毕业实习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毕业实习管理体系是实习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合理的管理体系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合理的毕业实习管理体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践环节的重视性,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在这个方面出现问题。

(一)对毕业实习重视度不够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倾向。一方面,他们认为工程类,尤其是给排水专业的实习,由于学生无法动手和参与具体工作,加上实习水厂对水处理工艺技术的保护,很多情况下,学生无法对工艺流程、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更为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指导实习重视度不足,部分老师认为科研、理论教学比实地指导更重要,不愿意去带领学生现场指导。特别是在分散实习比较多的情况下,多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指导教师往往顾此失彼。再有学生对毕业实习作用缺乏认识性,部分学生没能摆正心态,认为毕业实习是一次大型的公费旅游,到了现场不积极了解各部分工艺实际运行情况,不去主动提问以拓宽实际工程应用的知识面,不好好把握实习机会,而是以自由散漫的态度对待。综上原因,使得毕业实习变成另一次认知实习,流于形式,走马灯花了事。

(二)管理难到位

当今社会形势下,给排水工程在毕业实习一般有去当地居民区的建筑给排水实习,给水厂实习和污水厂实习这三个方向。近几年高校不断扩展高校师资紧缺是普遍现象,参加外排指导的教师人数相对不足,现场指导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本就对毕业实习重视度不足,如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要求其在管理上就很难到位了。

(三)实习受经费、场地限制,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因实习经费的限制,实习周期被缩短,大多采用参观实习的形式,由水处理厂的人员或指导教师现场解说各工艺流程及其实际运作情况,或因缺少经费,不能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施工、生产管理,可以说学生在整个过程上处于被动状态,如污水方向的学生虽能接触新兴城市的水处理工艺,但较短的实习周期、参观式实习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要点,缺乏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之后毕业设计中还是感到无从下手,而这些因素都使最终的实习质量难得到保证。

三、针对于给排水专业毕业实习教学管理的改进方案

(一)提高实习重要性认识,确立新的实习观

毕业实习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衔接点,提供一个学生综合锻炼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对于工程类学科,给排水专业更需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区别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不同点,培养为应用型人才,为今后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确立正确的实习观,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性。

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学生、教师、学校必须意识到毕业实习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改进措施的必要性,以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性。实际上,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希望能通过毕业实习的环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预考察,确定对其的录用。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心态,意识到毕业实习不止对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巩固有帮助,而且对人际关系交往,实际处理的能力也有帮助,毕业实习就是提升其综合性能力的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渠道。一,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毕业实习目的不是培养熟练的工人,而是期望学生能从水厂(居民或商业建筑楼)现场观测其实际运行情况,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其整个工艺流程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记录、思考其设计的细节处,作为之后毕业设计的资料。二,锻炼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给排水专业,理论设计是不够的,要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运行时往往需要进行不断的调式和改进,这些就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变通能力,而毕业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三,端正态度。在毕业实习中,除了指导教师,通常会有技术人员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应端正态度,积极听从指挥,认真了解其工艺流程及典型事故解决方案,心存疑惑时要虚心请教,并整理好相关资料便于后续的设计。

(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体系

在深化对毕业实习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有配套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才能保证毕业实习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并达到预期目的。为保证实习质量,除完善实习管理体系也要相应完善实习执行过程的教学大纲,做到以提高其实习中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效率性。

完善校、院、系三级式的管理制度。校级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制定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实习要求,可通过抽查各学院毕业实习的准备工作、实习过程、实习答辩及实习成绩评定等环节对毕业实习进行检查监督;院级管理主要负责制定学院的实习管理文件,考核要点及标准,各系实纲和实习计划的审批工作,保证实习按计划、高质量的完成[4]。系级实习管理主要包括联系实习地点,确认实习单位,制定相应的实纲和具体可行的实习计划、实习要求与管理规章制度,特别要强调组织性和安全性。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对生产实际较为熟悉,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特别是在执行实习教学大纲的过程中,除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指导教师也应全程陪同指导,为学生解惑。毕业实习完毕后期,应不断吸收教训总结以往实习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做到能按实际情况定期修改,丰富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提出更为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5,6]。制定合理符合给排水专业情况的实习教学方案。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会到实际工程的不同之处,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

(三)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给排水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特别是如今国家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更需实际应用型人才在其专业上的贡献。给排水专业的毕业实习,就是将专业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环节。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习质量的关键。可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同给排水专业企业广泛联系,建立牢固的实习基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经费,利用各种有机机制,扩大实习基地规模,不止在省内,在省外也能建立多个固定的实习基地[1,2]。与实习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为学生寻找更多厂内相关资料,加深其对实习场地了解的同时,也为学生之后的毕业设计做良好铺垫。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是高校专业性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针对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实习管理体制存在不合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难调动,管理难到位,实习环节受场地和经费限制等等,结合给排水专业的特点,提出几项改进措施。通过提高对毕业实习的重视度,完善实习管理体制,建立稳定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宗平,左椒兰,任拥政,周爱娇,吴晓辉,罗凡,陆谢娟,潘柳燕.给水排水工程实践环节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132-134.

[2]龚为进,段学军,陈启石,刘海芳.给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212-213.

[3]潘柳燕.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高教论坛,2004,(1):139-142.

[4]孔荣,王旭,王宗善,熊莹,陶智.浅谈独立学院集中型毕业(生产)实习教学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7):227-228.

第2篇

    1.1找出存在问题

    以往的高校培养模式中,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直接教学目标,而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目的;实验教学内容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类型较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实验教材落后,未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过程强调模仿和训练,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方案、仪器、设备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即可,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参与,没有主动思考。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发展十分迅速,领域在不断扩大,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学科水平提升很快,但在本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前述问题,亟待确立新的培养模式,开拓新的培养方法[6-7]。

    1.2确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8],摸索出了一套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归纳为“顶天”、“立地”式,即: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和环境学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实现“顶天”;另一方面将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暑期学校的生产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中试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锻炼学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地”。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

    2.1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实验教学内容与我国环保形势和国际学术前沿接轨,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改革研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的内容。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实验室主任孔令仁教授就将自己的“光化学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实验课“环境化学实验”中,开发了“萘水溶液中的光化学氧化实验”、“产生柱法测定萘水的溶解度”等新实验,近年还把新开发的“多功能光降解仪器”应用到教学实验中;杨柳燕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成“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实验”,并将Ames试验转化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致突变性实验”;孙成教授把新技术“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应用到专业基础实验课“环境监测实验”中,开发了新实验“双波长与导数光谱法测定废水中苯酚与2,4-二硝基苯酚”;高士祥教授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糊精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的部分内容编写成研究性实验———“增溶实验”,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中,等等。

    2.2本科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南京大学自2007年4月起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由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投入专项经费、设立创新训练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追加投入经费和人员指导,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体系,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生也展现出较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实践能力。3年来累计申报通过65项,支持总经费26.7万元。其中2007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8项;2008年获得国家级、省级重点支持的7项,校级项目15项;2009年目前已获得省级1项,校级14项。迄今已结题16项,获得国家级优秀3项。

    2.3开放性实验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接受化学、生物、物理等基础实验训练的特点,依据学校“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学原则,为浦口校区一二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设置开放性实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开放实验的内容及手段均综合了多门学科,是集基础知识、学科前沿动态与实际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其中包括:小麦受重金属胁迫实验研究、工业废水实验室模拟多级处理实验、浦园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检测与控制研究、浦园水体富营养化检测与控制研究等12项实验项目。参加学生120人次/年,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及论文[9-10]。

    2.4本科生导师制度

    为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环境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吸纳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即可自主选择导师、参与导师承担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对本科生开放重点实验室、资料室,提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作进行实验和研究活动,鼓励本科生学研结合,积极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受益于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生导师制度,发表了学术论文,参与了专利申请。近年来,本科生37篇,其中SCI论文10篇。

    2.5本科毕业论文和设计与导师科研课题挂钩

    多数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均从导师承担的课题中选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术前沿。根据近3年的统计,41%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指导老师承担的国家级课题,29%来自省部级项目。

    3实验教学与工程应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应用性极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科,承担着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的重任。因此,实验教学中心突出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11-12],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关爱自然、服务公众、回报社会的目的。

    3.1暑期学校

    南京大学自2003年起实行3学期制,在暑期举办5周时间的暑期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心承担了环境学院“暑期学校”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国内外学者开设专题课及讲座、安排研究型实验、组织数学建模等竞赛培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小学期总结或撰写学术小论文等,提高综合能力。

    3.2教学实习

    中心与多家科研院所、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拥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和社会的机会。这些基地包括: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生态系统实验站、中石化扬子石化水厂、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均有良好的设施、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学实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实习的要求。其中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中试基地,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洗礼后能达到“长见识,增才干”的锻炼效果。中心在学生实践方面给予了很高的支持力度,连续3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多支团队和个人受到省级和校级表彰。以2008年为例,成功申请暑期社会实践团队9个,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实践任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湿地使者行动”、“绿色蒲公英”等实践团均引起了当地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和称赞。

    3.4环保协会活动

    中心通过支持南京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环境主题活动,同时加强学生对外交流,服务于社会。如开展各类环保知识讲座;组织“绿色”系列活动———与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在校内以及紫金山开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务;在南京市梅花山以及扬州市开展环境风险与人身健康调研系列活动;组织绿色活动、湿地使者行动等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