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17: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外部良好环境,孕育团队成长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引起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加之北京未来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北京未来发展规划的重新定位,也引导着北京市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北京将以世界城市为目标建设现代国际城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为餐饮行业培养烹饪专业技术人才,是烹饪专业教师的责任。作为我院的品牌特色专业――烹饪专业,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同样承载着历史的重任。
职业院校的发展靠专业的建设,专业的建设靠既要懂得教育教学理论,又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而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恰恰为我们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创设了学习的空间,营造了发展的环境。
在此环境下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孕育而生,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也伴随着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而成长。
二、不断更新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理念
我们组织团队成员认真研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文件。通过学习团队成员认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应是学院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深知学院品牌靠专业打造,专业品牌靠一支坚实的教师队伍支撑。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骨干专业的特色与水平和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的凝聚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应对变化的创新能力。
通过三年的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认为学院要发展,没有一支理念先进超前、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本领过硬、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协同合作的专业团队是不行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本着“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主导思想,秉承“品质承载责任,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开展工作。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在认真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和专家的引领不断更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找出差距,明确发展目标
团队成立之初,团队成员通过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状况,还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尽快提升团队教师综合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培训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
为此,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在成立初期首先确定了创新团队总体发展目标,即建设一支适应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双师型、科研型、创新型、实用型专业团队。以提升并促进骨干特色专业团队的教育教学质量,使烹饪专业最终能够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的示范专业。
结合总体目标及烹饪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和专业实际情况,根据烹饪专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调整了团队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工作进程,设定了团队成员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以探索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的基本模式,形成并完善教师成长机制,进而提高专业团队对行业动态、企业需求及职教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团队在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团队成员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团队建设是团队整体和成员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团队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团队的成长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前行。
三、完善团队建设,拓展培训空间
1.探寻完善团队建设模式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关怀和帮助。我院各级领导对团队工作也高度重视,成立了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专人专项负责本项目,为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为团队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团队成立之初搭建了团队组织机构,形成了一支由团队带头人、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构建的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形成了专家指导、团队负责人带领、核心成员带动、骨干成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根据教委关于团队建设的要求,结合我院的规章管理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团队的相关制度,使团队建设有章可循,持续发展,团队工作初步形成了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团队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方案、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记录、有成果”。从每一次活动的策划方案、会场的布置、会议资料准备、会议安排,到活动方案的实施、相关活动过程性材料档案的留存等,做到专人负责,无论是纸质版的,还是电子版的资料管理都日趋规范。
团队遵循以人为本、团队协作、专家引领,不断优化团队模式,建立管理与激励、自主发展与团队创新的成长机制。支持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团队成员每一位教师个性化成长及学习的需求,根据每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特点,制定出培训计划,挖掘个人潜能,完善个人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以此提升团队整体的综合实力。
在团队工作中,按照预期的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专业创新团队建设内涵、目标理解的逐步深化,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积极探寻着适合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式,较之2008年团队初创期,在团队建设、团队管理、成员发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拓展团队培训交流空间
工作中团队正确处理协调好团队活动与教学、教研的关系,解决本职工作与团队工作的矛盾,协调团队工作与日常工作间的关系。认真做好常规工作,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活动,包含国内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访谈与考察、职教理论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研究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使团队成员愿意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
(1)加强外界交流汲取新知。尽管团队成员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愿望强烈。大家利用工余时间“走出去、请进来”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学习形式:聘请职教专家指导、邀请其他团队介绍经验、团队成员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结合、小组交流、与本市及外埠院校的交流等。使团队与团队间(我院烹饪专业创新团队与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延庆第一职业高中烹饪专业的参观学习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餐饮服务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创新团队的交流活动等)、团队成员间得到了有效的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兄弟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烘焙专业、食品分析专业。参观专业实训室、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聘请职教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观摩专业课等。吸取借鉴他们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融入团队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大大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组织团队成员观摩全国烹饪大赛、中西合璧菜肴烹饪大赛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到行业及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我们结合团队预期目标,先后对我市及外埠的30余家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市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和采风,考察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近百余家,与30余位行业专家、餐饮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接触不同流行菜式的前沿动态。开阔了团队成员的视野,拓展了教学的思路,丰富并充实了教学内容。
团队还与行业协会紧密接触和交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积极参与企业实践,获取更多的信息。为部分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与菜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餐饮行业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法、新品种等,并将调研信息及成果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丰富了烹饪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业务进修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北京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的督导,为我们提供了持续学习和提升的良好平台。团队先后有百余人次,参加由了市教委职成所组织的专题讲座、团队聘请专家的主题报告和讲座(累计近千余课时)。进而吸纳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以提高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期间有23人次参加了烹饪专业的技能培训(中式烹调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裁判员、职业技能竞赛赛务人员裁判员等培训并获取证书),通过培训、学习使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组织团队成员参加了“分子美食”、“中西合璧菜肴”、“大董意境菜”的培训与进修。邀请中国烹饪大师、全国烹饪大赛金牌获得者,进行热菜、食品雕刻技艺展示,与烹饪大师面对面的交流。聘请《中国食品》总编作“中国餐饮发展趋势及菜肴流行趋势”的主题报告。
参训的团队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将获取的最新信息补充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教材以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探究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团队成员通过参加由北京市职成所组织的课程改革系列讲座,先后听取了德国专家、北京市教师培训基地及专业创新团队的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及烹饪专业团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工作,以烹饪专业高技班为切入点尝试着进行试点改革,探究新的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编写校本教材。依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团队成员探寻适宜新时期课改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工作监测评价持续改进
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机制。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是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建设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共同分析影响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的因素,进而形成共识,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前进的动力,不断取得进步。
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先后采用授权评估工具(empower evaluation tool,EE-tool),对团队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初期、中期内部评价),其目的是进一步自我审视团队建设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项目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团队建设机制的有效性、团队与外界交流的广泛性、团队发展的可持续性、团队在学习方面的前瞻性。内部评价过程中查找团队在建设初期、中期存在的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及骨干成员(利益相关者)在陈述、讨论及争议过程中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明确目标、确定改进措施。
四、成果初现端倪,影响示范推广
1.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初显
三年来烹饪专业创新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组织的《技师学院、高级技校、技工学校专业目录》的部级课题研究工作,并通过专家的终审。完成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式烹调技艺》的修订工作。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人才职业导向式培训模式标准研究》课题开发工作。完成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北京市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讲义》的编写工作。编写了北京市中式烹调师(技师、高级技师)论文评析讲义等。
团队成员还参加全国商业教育学会商专委组织的“教案、课件、说课稿”比赛,2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8人获得三等奖。团队核心成员参加了全国技工学校教育学会商贸分会组织的烹饪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还参与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会组织的全国技工院校课件评比,并获得三等奖。通过比赛学习了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团队核心成员影响骨干成员和带动烹饪专业教师,完成了常规学院教学、课改及教科研任务,达到团队预期的目标。
2.影响示范推广团队模式
在团队建设中体现了一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创建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以建设创新精神和团队整体实力为核心,以形成团队有效建设模式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教师素质提升,形成一种可规划、可操作、可示范团队建设模式的学习提升过程。
在团队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每位团队成员伴随着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每位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教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形成了一支“协作、学习、创新”的高素质烹饪专业教师团队,正在为学院的发展和专业的成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期间团队的核心成员还担负着北京市烹饪专业教师培训学校的工作,通过培训交流活动,影响带动着其他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培训学校的工作中,不仅锻炼了团队成员,也使团队成员获取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宣传了团队,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培养模式,对其他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影响和示范作用。
构建团队建设有效模式,逐渐推广团队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团队建设经验。烹饪专业创新团队工作的开展,在我院形成了以点代面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可测量、可示范的团队建设基本模式,影响带动着我院其他专业的长足发展,对我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服务分院的休闲体育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相继借鉴此模式开展课改和教科研活动,轻工分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2009年也正式成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工程的专业创新团队之一。
五、持续发展创新,再塑特色品牌
回顾烹饪专业创新团队的工作,既有成长中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我们深知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各级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它需要相关部门的相互提携与呵护;专业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它需要广泛交流与学习;专业创新团队的发展不是个体的,需要团队的每一个人的齐心协力。
论文摘要:现有的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和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等问题。保障专业建设的质量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建立和落实每一个要素的质量标准。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转贴于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专业绩效数据由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采集,教学系会同专业教研室分析,并制订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教学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团队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自主发展意识较强的善于相互协作、沟通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为主要途径,以学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及科研项目为牵动,以专业自主发展、生成职业幸福感为重点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有利于教师间的相互协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有效处理和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必须加强教学团队的管理,完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确立名优骨干教师在团队中的权利和地位,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
1.首席教师负责制
制定团队首席执行教师聘任细则和团队发展保障细则,对聘任条件、聘任方法和学习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做出详细的说明;建立由领导班子和团队首席执行教师组成的团队学组,对学习共同体实行扁平管理,负责督促、指导教学团队开展学习研讨。这样,领导不再搞行政干预,而是作为学习者、引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学习研讨,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角色的转换,也使教师群体更愿意接受和吸纳指导者的意见,使团队学习更具实效性。
2.团队管理自主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保障。每年初,由首席执行教师提出自己年度主攻的课题,并向全校教师进行阐述,教师自愿申报参加课题研究,首席执行教师将申报者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使教学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在教学团队内部,实行教师竞聘上岗,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的保障。
4.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教学团队应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选拔与培养。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水平
要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经验总结、试讲、教师培训、专家报告、专题讨论等教研活动。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要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团队的运营
1.引入“六顶思考帽”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谓“六顶思考帽”方式,即六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用不同颜色的六种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运用的关键是思考者要学会将逻辑与情感、创造与信息等区分开来。戴上任一顶帽子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方式,它只能允许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从而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思考和互相争执上。如:评课时大家首先都戴上白帽子,向每位评课者提供自己发现的信息,接着又同时戴上红色思考帽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戴青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戴黑色帽子的教师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后由戴蓝色帽子的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揭示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通过六顶思考帽引领教师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研讨评议活动之中,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在实际场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推动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帮助教师制订改进计划,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团队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教师完成问题积累,形成改进策略,逐步实施,形成风格雏形;听课教师对比提升,帮助教师寻求最佳解决策略;团队首席执行教师帮助团队教师识别问题真伪,判定策略得失。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团队观课议课要关注教者的设计意图,围绕所用的教学方法谈其优势和劣势所在,同时对别人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反思,切实提高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研究力和学习力。
这里的观课议课不再是简单的看和评。而是构建了四个板块的立体流程,即研课——问题预设、磨课——加工生成、观课——课堂“捉虫”、议课——思辨达成。基本做法是:1)先由团队教师以六顶思考帽的形式研究怎样开展教学,利用课前测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确认学生知识前量的储备情况;2)利用模拟课堂发现预设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共同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核心问题;3)团队教师课堂“捉虫”并一起共同制作视频案例进行提升,教师们通过研讨共同明确视频案例中的问题,确定案例主题和案例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4)结合案例主题形成问题的解决策略。
3.搭建互助共进平台。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学习力
(1)自悟研训平台
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更新条件性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主要包括阅读和培训。其流程为:
独立阅读的流程为:个人阅读—做笔记一写读后感一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静悄悄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的故事》、《这是我们的船》这类引发思考、催化团队共进的书籍成为每位教师的枕边读物;要让名师成长系列丛书,成为校内骨干教师模仿、津津乐道的共识;要使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要让每位教师对各学段目标烂熟于胸。
集体培训的流程为: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一案例研究一网上学习一问题解答一个人实践。可以邀请学科研究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对课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要对个人进入课改几年来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问题驱动平台
旨在使教师利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自悟和合作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缄默性知识得以丰富。主要方式为发现、自省、主题交流和交互提升。
发现的主要流程为: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捉虫”一集体会诊一二次备课一二次教学。自省的主要流程为:教前反思与设计一教学实施(教中反思、二度设计)一六帽评课(教后反思)一叙事研究(记录反思)一共享收获。主题交流的主要流程为:预设主题一课例实践一集体研讨一生成新主题一新课例实践一再次研讨。要力求在发现、自省流程中通过个人反思、团队互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对学段目标和教材的把握能力。交互提升包括两条渠道,即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一各抒己见(沙龙)一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一参与者自主交流一专家点评。
要发挥校园网上的BBS论坛的作用,构建学校内部的博客群和网上备课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学校还可承办区级uc专题论坛和备课活动,为教师的学习和展示搭建平台。
本学期的科研工作,将以教育行政工作会议和进修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为指针,坚持科研先导工程,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全面落实新课改为中心工作,以校本培训为特色,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科研研究和管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严格教育科研工作细则。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
2、定期召开科研例会,及时总结经验部署下步工作。
3、确定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专题。
4、及时收集、整理、传递科研科普信息,积累好所有的科研材料和档案。
5、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
6、继续加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
7、开展科研专题培训和讲座。
8、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工作,制定科研奖励制度。
三、主要工作:
(一)科研制度建设
1、按照以月为主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的考核,每月严格制定上交时间,并以课题组为单位上交每月的课题研究案例和反思。
2、组织人员课题培训,月上交随笔和教学叙事,组织课题课的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
3、科研材料分类装订,集中管理,重在体现科研的研究进程。
4、对上年度在教育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学习团队建设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进行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针对课题研究组织2——3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知识的学习。
3、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优势,做好课题研究的引领工作,并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4、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效性的探索,每次备课前组内有一人事前准备好与全组教师进行经验、成果或信息的交流。学校本学期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初步形成基本备课模式。
5、为教师推荐理论学习的材料。购买、下发与课改有关的书籍。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积极创造机会为广大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6、支持和鼓励教师将科研研究的经验总结到科研成果中来,并向全校教师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撰写省、市、区的论文和案例。
(三)教研实践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
2、把校际联动引向深入,本学期继续邀请名师和专家到校授课和讲座,并充分利用校内名师资源,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度,把学习与自身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走出去,加强双向交流活动。
3、组织校级科研竞赛课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对参加上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竞争选拔机制。
4、认真完成好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基地的各项活动。
三月份:
1、制订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2、组织各子课题组成员的组内科研学习。
3、归纳整理科研信息。
4、学校领导小组研究科研计划。
5、开展“绿洲杯”课程标准再学习测试活动。
四月份:
1、组织理论学习和讲座培训。
2、开展科研课题专题课活动。
3、课题小组开展有效阅读的学习研讨活动。
4、上交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
五月份:
1、科研自学笔记。
2、科研反思纪实。
3、以课题小组为单位的有效教学研讨课系列活动。
4、“绿洲杯”教师基本功风采大赛。
六月份:
1、“绿洲杯”教学设计大赛
2、科研优质课汇报
3、科研工作总结。
4、科研课题总结。
1.继续加大优质人力教育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开展教师论坛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培训师的作用。使教师论坛成为荣誉的圣台。
2.实施打造名师工程。每学期期初安排1-2次全员培训。促进骨干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化。并适当安排外出学习提高。
3.继续全面深入开展教师开放课等级认定活动。设计、试讲、开放、听课、评课、反思,各个环节要抓到实处,并注意经验材料的积累。力图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速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4.继续加强教师学习团队建设。培养教师团队合作意识。鼓励互帮互学。建设教师信息交流平台。继续开展教师学习、读书活动。
5.继续建设好教师专业发展博客档案,开展教师博客教研。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交流互动性更强,更持久,使“对话式校本教研”不受时空限制。新浪博客还可发表课堂精彩视频片段。为督促工作开展,年末对优秀博客教研组给以奖励。
6.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重点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同时,引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更高级别的课题研究。形成爱科学,研究问题的良好风气。具体校本课题规划要点有:
二类校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
怎样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老教师发展瓶颈问题
影响团队合作的原因及对策
怎样预防校园恶性暴力事件
怎样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性研究、
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怎样加强集体备课,利用团队合作,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工作效率
怎样利用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等
7.加强校本培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传承,搞好校刊编辑,和学校教育、教学资料汇编工作。作好公开课资料、摄像光盘管理工作。
一、总目标
以我园目前面临的三大基本任务为主要工作导向,结合我园“三三”发展规划,确定本年级幼儿特点和教师配置,制定小班年级组工作计划如下。
1、全面配合整体工作,争取完成我园预定目标。
2、落实我园的省一级幼儿园的评估任务、十年园庆的系列展示活动。
3、节约资源。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踏踏实实地做好年级组的各项工作。
4、增强计划性,完成家园活动、亲子活动、大型活动等。
5、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搞好团队建设。
6、调动年级组的成员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在成员中形成主动学习、积极反思、乐于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凝聚集体的智慧,为建构学习型组织提升自我。
二、团队管理
1、发挥教师配置的各成员优势,以幼儿园几大任务为契机,将各成员的目标形成集体愿景,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2、定期组织、召开年级组会议,共同商讨教学、教研策略,活动策划、共同学习、成长。3、利用各大型活动,挖掘教师的潜力,激发教师的主人意识。
4、提升业务能力,凝聚集体的智慧,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园的园本课程。
5、以实验班工作带动整个年级组,继续探索实验课题。
三、工作要点:
1、丰富区域活动材料,丰富幼儿作品表征的手段、方法和展示。
2、半日活动以强调四个有序,体现层次性。
3、特色教育开展贯穿一日生活,渗透主题网络中的文字,增加阅读活动内容和数学活动。日常渗透国际象棋活动。
4、加强卫生保健工作。
5、继续搞好家长义工、助教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丰富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特别是孩子和教师自制的玩教具和区域活动材料。
2、增设一个角色区——医院,尽量多为幼儿多提供真实的活动材料。
3、开展庆“三、八”我爱妈妈亲子活动
4、开始第一个主题活动7、编排早操。
5、召开年级会议,安排活动、召开家长会
四月份:
1、在不影响幼儿园评估工作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排练园庆节目。
2、练习国际象棋,参与“国际象棋月”系列竞赛活动
3、幼儿春游
4、纪录对个别幼儿的个别观察教育
5、召开年级会议,迎接评估,加强对保育员的培训工作。
五月份:
1、庆“五一”亲子环保制作活动。
2、排练“幼儿园十周年园庆”节目。
3、召开年级会议,确定下一主题,整理上一主题。
4、家长开放日活动5、召开年级会议,讨论检查园庆节目。
六月份:
1、园庆活动。
2、撰写经验论文
3、整理主题文档、课程文档。
4、召开年级会议,整理主题。
七月份:
1、整理幼儿档案,阶段评价。
2、总结班级工作,召开家长会。
3、整理班级物品。
4、整理教育笔记、读书笔记。
一、充分认识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重点实施“十大计划”,其中第一个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的第一条就是“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要“支持1000所国家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从《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的颁布实施到教育部一系列关于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文件的出台,预示着职业教育已进入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时期。
从国家层面,一是明确了发展地位。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成为社会共识。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学校创建国家示范校。二是健全了发展机制。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三是确立了发展目标。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内涵、提高质量、支撑产业、关注民生。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率先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学校,走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舞台。四是规划了发展路径。国家示范校建设采取国家顶层设计、地方主导发展、学校自主创新方式,就是要通过“中央引导、地方为主、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学校实施”,实现职业教育从注重规模扩大到全面提高质量的重要转折,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学校层面,创建国家示范校是学校新的发展机遇期,是在高位平台上,凝聚人心、积聚智慧、自主创新、改革实践、特色发展的新起点。国家示范校建设对于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学校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认真把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涵
国家示范校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围绕“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突出“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四个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使项目学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应把握以下关键词:
关键词一:重点专业
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要求项目学校选择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并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发展,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所需资金按3年1000所学校、校均1000万元,主要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我们选取了分属学校重点发展的不同专业群的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电子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电子商务4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改造升级建筑工程施工传统专业,与欧盟商会、同济大学合作,开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方向;大力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拓展风电光伏、现代通信、物联网等方向,适应产业高端化发展要求;对于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参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蓝天清水计划的实施,适应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加速与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并通过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土木水利、信息技术、环保、财经商贸类专业群发展。
关键词二:校企合作
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中国实行双元制模式的第一所职业学校,30年来已将校企合作紧密结合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科研建设、质量建设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校和企业双元融合为基础,在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实施、组建教学团队和共享教学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动、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对接、理论与实践一体、车间与教室合一、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融通、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作、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我校与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江苏)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的BSH项目已成为该模式的典范,享誉全国。
关键词三:信息化
实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创新动力,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之外,增加了信息化建设,最终形成了国家示范校“7+1”项重点任务,并要求把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七项重点任务之中。我省已提出要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国家示范校的信息化建设在加强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外,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应着力培养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整合教学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四:特色
《实施意见》明确国家示范校建设“7+1”项重点任务,旨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提高建设质量,体现了“中央引导”,但绝不意味着示范校建设要“千校一面”。教育部鼓励各校在建设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以期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所以项目学校可根据实际选取专业之外的专题作为特色项目进行建设。我们确定了数字校园、优秀教学团队两个特色项目。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完善硬件和应用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和教学资源库,抓好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支队伍,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完善学校教坛新秀、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市专业带头人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的“五阶梯”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个体争先,形成梯队发展优势;分类建设教学、技能、管理、培训和科研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成长,形成群体发展优势。此外,我们还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积极打造学校文化特色,以可借鉴、可推广的双元制本土化文化,发挥国家示范校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着力把握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项目学校,我们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两年厚基础、五年新跨越”的两个阶段目标,把2011-2013年国家示范校建设期作为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环节,以抓质量、强特色厚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一是以国家示范校建设引领学校各项工作。国家示范校建设是贯穿我校“十二五”建设前半期的重点工作。为确保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我们把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学校和各部门工作计划中,其完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系部工作考核,使得全校各部门、全体师生员工都参与了建设工作,体现了国家示范校建设综合性、全员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二是构建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和监控考核体系。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作为核心层,领导建设工作,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政策、落实资金、统筹协调、实施督察等。专家指导委员会向领导小组提供咨询和帮助。各专项建设小组作为中坚层,对照《实施方案》《任务书》的要求开展建设工作,采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定期开展自我检查。全体人员作为基础层,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确保分解于学校和各部门工作计划之中的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得以贯彻落实。
三是强化项目专项资金监控。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遵循“专款专用、项目管理、分年实施、绩效考评”的原则,纳入学校财务审计统一管理,并单独设置账簿进行核算。我们根据《任务书》资金投入预算编制了项目代码,印制了专门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审签单”,三联单分别用于报销凭证、财务留存和项目组留存,实现了经费管理动态控制。
四是在建设中培育队伍。我们提出要通过示范校建设培养骨干、造就名师。随着示范校建设而成长起来的教师,逐步形成教学团队、技能团队、研究团队、管理团队,是示范校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财富。
五是以科研支撑建设工作。以科研的思路、科研的方法开展的建设工作才是科学高效的。我们结合建设工作梳理出一批重点研究课题,做到边实践边研究,以实践支撑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六是注重成果积累和宣传。国家示范校建设强调“成果导向”,即以预期目标的达成和成果的呈现为最终验收依据。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及时收集并形成可量化、可物化、可推广、具有影响度的建设成果。国家示范校建设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全程留存档案,包括文本和电子化过程材料。宣传是发挥示范校示范、辐射作用的重要渠道。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在校内外定期相关信息和建设成果,扩大建设工作的影响力和建设成果的惠及面。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们这届领导班子以“外塑形象,内练苦功,争创名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自觉地做到了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的教学改革再度深化,教学质量再度提高,办学活力再度激发,学校声誉再度攀升,学生流失率再度降低,学生素养再度提高,良好的教风校风班风学风初步形成。圆满实现了期初工作计划要求。
过去的一个学期,是学校育人环境、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生源素质、学风校风等各方面全面提升的一学期,是在教育领域群雄并起,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与时俱进,亮出特色,树立品牌,铸就辉煌的一学期,学校能有现在这样的可喜局面,在座的各位领导功不可没,这是各位领导精诚团结、脚踏实地、自强创新干出来的。我从内心里感谢你们。
新的学期,学校的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创业的过程会有很多的艰辛曲折,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团结一致,并肩作战。为了更好地树立领导形象,提高领导信誉度和美誉度,形成和谐的干群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创新高,我们这个团队要牢牢把握五项原则,作为我们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是要建设好团队。我们要作团结的表率、要作和谐的表率。我们虽然职务、分工各不相同,但我们始终是一所学校,一套班子。我们必须淡化身份,大家是一家人、一个和谐的团队;处处为我们这个团队、集体着想,热爱集体,团队荣誉高于个人利益,共同努力,把我们领导团队建设成:
1、“创新型”的领导团队。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在科学论证和有序实践的基础上,把改革作为开拓进取的有力武器,用创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步。闯出一条“泉北特色”之路。
2、“能力型”的领导团队。当前,学校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里,我们要重点提高自己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综合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依法办事的决断能力,深入基层联系老师的调查研究能力。建设一个能力型的领导班子是形式所迫。
3、“事业型”的领导团队。学校面对新形势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是否有一个勤奋敬业、高效务实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大力提倡“严、精、细、实”的工作作风,管理一定要严格,工作一定要精通,计划一定要细致,作风一定要务实,敢为人先、创一流意识一定要强。要专心致志的抓工作,把心思用在研究问题上,把精力用在克服困难上,把时间用在尽心尽责上,少考虑自己,多谋全局利益,做名副其实的教师“公仆”。
4、“团结型”的领导团队。一个团队的凝聚力首先在于是否团结,是否和谐,能否形成合力,提高战斗力。
5、“务实型”的领导团队。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研究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制定方针政策;要本着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带领大家真抓实干,力见成效。
6、“秩序型”的领导团队。我们要做遵守规章制度的模范,引领大家严格照章办事,管好身边的同志。克服制度不落实,程序不执行,监督不彻底的弊病,确实建立秩序型领导集体。共同营造一个“有章可循,秩序井然”学校工作氛围。
7、“学习型”的领导团队。我们要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把虚心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力、执行力和号召力的首要途径。
二是不要过多地纠缠过去的种种,团结一致向前看;
三是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做;有利于团结的话多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多做;
四是在遵循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前提下,多一点人文关怀;
五是多沟通、多补台。平常的工作中要多打招呼,体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关键词:软件学院;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文化建设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01年建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肩负着培养软件人才和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双重任务[1]。为保证办学质量,突出特色,建院伊始学院就确立了“教学立院、管理建院、学科兴院、科技强院”的办学方针,依照“管理建院”方针,学院注重宏观设计微观操作,制订了“十一五”学院发展规划,并在教学、科研、学生、人事、后勤等各方面制订了系列制度,保证了学院管理工作的规划性,促进了学院的健康稳步发展。
十年来,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先后向社会输送软件人才2 600余名,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就业率100%。学院的教师队伍也由最初的11名教工发展到今天40余人,并先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研工作者,包括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创新标兵、师德先进个人、高校优秀辅导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另外还有多名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和1名“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信息化工程等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科研成果居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首。
学院的学科发展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导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系统科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等为依托,注重跨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联合。学院在深入研究和分析ACM/IEEE CC2005的基础上,开展了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结合我国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要求,编写出版了《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组织研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7年学院软件工程与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软件系统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信息系统工程等5个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清华大学6个本科专业之一第一批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软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验平台建设”分别获2006年、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软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总结学院十年发展历程,科学规划、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是学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1 长远思考,注重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是研究型大学管理体系中的一种能力资源,在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产生、整合、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软件学院在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学院的战略愿景,即“坚持质量第一、素质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精品意识,积极推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学院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学院”。表现为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流的教学平台。为实现战略愿景,学院2005年6月制定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各软件学院的发展现状、清华软件学院的特长与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战略定位,即“精品教育、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提出了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及量化指标。
“十一五”规划中,教学工作目标是“以基础教学与能力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体系中实现案例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成果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课堂讲课内容与国内外文献相结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突出软件与系统科学的教学特色”。量化指标是“力争申报成功1~3门精品课(包括申报研究生院精品课);每个研究所新开设课程2~3门;每年自编教材1~2门,力争体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合最新国外著名教材;同时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出精品课教材,培养精品课教师等各项工作,确立我院教学的前沿地位”。五年来,学院教学工作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在完善已有教学计划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设置(或置换课程)和教学策略,建设完成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2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7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仅如此,学院的科研、服务与队伍建设工作也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在队伍建设上,学院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正常引进师资的同时,学院还将聘请国外客座教授和讲席教授组作为重要任务”。五年来,学院共引进教师13人,聘请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1人,高访学者2人,专家顾问5人,充实提高了教师队伍,活跃了学术交流氛围。其中高访学者PAUL从2007年连续3年聘期,“形式化方法”专家顾问组成员5人2008年起几乎每天都在学院,与学院相关研究所进行了深入实质的合作交流,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学院又设立了“软件理论”讲席教授组,团组成员11人均由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包括1名图灵奖获得者。
有志者事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院正是胸怀“一流”志向,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注重战略规划与管理,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格局。日前学院正以清华百年软院十年为契机,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开群言,集思广益,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总结学院十年的建设经验,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 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软件学院十分重视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遵循激励与约束并重,注重实绩与量化考核并举原则,坚持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形成了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为吸引一流教师加盟软件学院,同时为鼓励培养本院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学院设立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包括高端人才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支持计划、海外人才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优秀团队奖励办法等,通过经费、学生、办公场所等资源倾斜,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通过学校高访学者计划和教育部“春晖计划”,吸引了数名高水平的境外教授到学院进行长期交流或短期讲学,并聘请国内软件工程专家和国外知名软件企业专家多人作为学院的讲席专家,开设部分课程和系列讲座。建院来,学院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中青年教师28人,其中海外引进8人,实行协议工资的高端人才1人,客座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高访学者2人。
为保证人才流动,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工作成果计分标准,即考核指标。指标包括教学、科研和管理三部分。教学部分包括授课、学生指导和奖励,科研部分包括SCI文章、项目、专利及奖励,管理部分包括承担行政职务、学术职务、学生工作等内容。每部分内容又从规模、程度等细分,按权重赋予一定的分值。考核达标分数分别是中级50分,副高75分,正高100分;其中科研项目是必须计分项,要求中级职称教师每年必须有1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副高20万元,
正高30万元,否则一票否决,考核不达标。坚持科学研究对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支持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突出特点。
考核采取过程考核方式,具体由人事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配合,计算出教师在全年的工作得分,并由教师本人审核确认。学院严格执行末位分流,一年考核不达标亮黄牌,两年不达标亮红牌,三年不达标分流。几年来学院先后有7位教师离开学院,占教师总数的20%以上。考核是无情的,分流看似更加残酷。但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对所有分流或主动离开的教师都给予最大的关怀:学院坚持认为,离开不等于失败,只是不适应现有的岗位,同时学院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离开的老师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近年来,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日趋突显,学院更加重视团队建设和分类管理,追求人尽其才。为此学院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健全考核体系。考核不仅强调单纯的数量,更强调质量,强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效果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强调形成团队开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强调教书育人,考核指标正在由侧重“刚性”向侧重“柔性”转变,考核类型正在由“同一考核”向“分类考核”过渡,考核对象也在由“个人考核”向“团队考核”转变,合格标准正在由单一标准向综合标准与单项标准兼容过渡,即教书育人、团队工作、社会影响三项指标都达到时为优秀,达到两项为良好,达到一项为合格。
3 实现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大学的行政管理是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效率。软件学院行政工作坚持“管理建院”方针,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在遵照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前提下,强调制度创新,突出特色管理。
建院以来学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高端人才激励政策”、“海外引进教师启动经费与搬家补贴规定”、“教师工作量考核计分方案”、“优秀团队评比办法”、“SSRT支持计划”、“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案例教学规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博士生例会制度”、“行政例会制度”、“公文运转与归档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使用办法”、“机房管理制度”、“机器配发与使用规定”、“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度”、“学生辅导员培训补贴制度”、“学院爱心助学金管理办法”等40余项制度规定,并定期补充修订,保证了制度的适时有效,各项管理行为有章可循。其中“开题答辩制度”、“核心组集体备课制度”、“SSRT计划”、“行政例会制度”等规定,更加体现了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第二课堂建设、行政协调管理上的特色。
1) 开题答辩制度。
开题答辩制度即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在出口环节设计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根据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要求全体工程硕士必须通过程序语言考试方能申请开题,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开题报告必须通过“盲评”,论文必须通过“”,学生方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网络、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编程能力”是学院对学生四项能力要求之一。程序语言是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学院的工程硕士除少数本院推免外,多来自外校,各校在本科阶段对程序语言的训练参差不齐。为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语言编程能力,学院严格执行学生通过语言考试后才能申请开题的制度。为此学院每学年组织2次语言考试,分别在每学期末。考前学院组织教师为同学进行辅导。语言考试是一件工作量大、人员投入多的艰巨工作,因为考试形式是机考,教师要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实验室要具备不同的上机环境。程序考试实行多年来,尽管每年都有个别学生因没通过而不能开题,有的学生因此不得不放弃已经联系好的就业单位,但师生们却从心底认可,因为确实把住了质量关。
为进一步保证开题申请通过的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督促教师对学生开题严格把关,学院设计了开题报告盲审环节,要求各研究所首先组织开题报告答辩,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通过答辩的开题报告再统一组织盲评,未通过盲审的学生延迟半年重新答辩。几年来每年平均有10%左右的学生未能通过盲审。与此同时,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完成毕业论文即将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学生的论文先行网上,监督学生诚信为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
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层层把关,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
2) 行政例会制度。
学院行政例会制是在实验室工作例会基础上发展而成。学院注重学生实践与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分别设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机房与专用机房。机房设备的管理、学生上机学习状况的监控成了实验室最主要的工作,为此实验室从建院初即开始了每周一办公例会制,解决上周出现的问题,通报新一周工作计划。几年来学院机房运转通畅,学生上机学习效果突出。曾有学生毕业后给学院留言写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而对于我,忆清华,最忆是机房。因为清华西北角那片银杏林间的机房见证了我们一字班的学生如何成功地被磨练成了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和科研人才。”
2004年,学院加强行政管理,设主管领导2人,分设A/B角,全面管理协调学院的教学、行政、人事、后勤与实验室工作。为此,每周一的实验室工作例会演变成全体行政人员例会,早8点准时召开,主管领导主持,全体行政人员参加。会上各部门相互通报本周工作计划,协调有关工作,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完整进行,杜绝了相互推诿、“漏球”、“遗球”现象产生,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
3) SSRT计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软件学院在学校SRT项目支持的基础之上,设立了与之相应的SSRT(Software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训练计划,旨在营造科学、工程、技术有机融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与研究氛围,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系统分析、系统建模与系统设计能力。学院通过SSRT计划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结成团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项目每年10月评选一次,只受理团队申请,鼓励各层次学生组合,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为项目评定小组成员。支持经费来源于学院的科研经费和有关公司的赞助,每年支持额度为5~10万元人民币。
2005年以来,先后有116名本科生、85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申请参与SSRT计划,52个项目中37个项目获得资助,累计支持经费33万余元。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激发了获取知识的热情,培育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品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2003级学生施侃乐负责开发的Kaleidia智能互动教学平台,从软件教学实际出发,经过两年的发展,融合了软件学院四个年级,先后几十名成员的共同努力,从2005年开始至今一直服务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专业必修课――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师生欢迎。
4) 核心组备课制度。
教学评估是检查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价。学院对评估结果充分重视,每学期业务办统一汇总各任课教师的评估结果报院务会分析讨论,院务会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学生工作组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调查反馈,科学分析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对确实需要提高教学水平、评价得分排在全校后5%的教师,核心组领导给予集体备课,同时深入课堂,现场指导。几年来核心组先后给1位讲师、1位副教授和1位教授进行了集体备课指导,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教学评估结果多年位居学校同等规模课堂前列,其中本科生教学评估先后四年位居第一。
4 夯实文化底蕴,加强团队建设
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是组织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推动组织持续发展、快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组织文化还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动态文化,它是一个组织在长期的管理建设中沉淀出来的精神财富[3]。软件学院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通过一流的战略定位、动态的人才管理、系列的制度规范,积淀形成了团结、争优、务实、忧患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每年坚持的年终考核总结大会,教师们面对考核分数,面对同事的分流,更激发了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斗志,形成了学院脚踏实地、奋斗向上的文化基调。
团结、和谐、奋斗、成事是学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为此学院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施行高福利高待遇,通过改善教师生活,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增强教师的单位归属感,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与服务工作中。学院通过设立院岗位工资,执行普遍高于其他院系标准的课酬,提供MSE指导经费、退休人员一次性工资补贴、骨干人才住房补贴、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收入,改善教师生活。对于离退休教工,学院通过生日祝福、节假日探望、享受与在岗教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等措施,给予教师们细微的关心和真诚的感谢。教师们充分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温暖和谐的文化氛围。
组织文化的形成常常与组织创始人的价值观、人格特质、经营哲学、领导方等有着直接的关系[3]。学院的核心人物,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办的发起者之一孙家广院士为全院教工树立了“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每年工作365天,持续20年不动摇”的行为楷模,树立了“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基本信念。
21世纪,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的主力是团队。软件学院为了更好发展,为了担当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强调团队文化建设。因为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做成有社会影响的事,才能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之才。近两年来,学院通过舆论引导、表彰激励、考核约束、限时整改等手段有意识导引、加深教师的团队意识。2009年学院首次表彰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软件可信性研究、三维设计核心系统研究三个科研团队,2010年学院开始研讨团队考核方案。在2011年初结束的“我为学院‘十二五’建言”活动中,学院教工广泛参与,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43名教工建言近4万字,为学院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情真意切,彰显了学院巨大的凝聚力。
5 结语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初见成效。在清华百年软件学院十年之际,梳理分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发展战略、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希望能对软件学院未来的发展、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Z]. 教高[2001]6号.
[2] 陈锡坚. 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战略管理[J]. 福建:教育评论,2009(1):21-22.
[3] 谭昆智. 组织文化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8
Institutional Reformation and Culture Building under Strategic Leadership――Experiences Report from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LIU Limei, ZHANG Hui, PENG Ling, WANG Jianmin
(School of Softwa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系级组织及系主任在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级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探讨了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系级组织;系主任;教学管理
1系级组织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1.1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国家教委教高【1994】10号文件指出:“必须进一步强调教学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学校的各级领导,首先是主要领导,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系级组织,应该组织和贯彻好教学工作作为整个系级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引导,使得本系的所有教师能够自觉坚持和维护教学的中心地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应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作为系级组织,应该协助学院教务处合理有效安排好每学期的授课计划和期末考试(考核)工作;配合学院督导办做好系级教学质量监督,向90分钟要质量;组织好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校内外各类赛事及毕业年级的论文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好铺垫。
1.3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集群效应,扩大系的招生规模,依托系现有专业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建设条件,积极培育和申报新专业。按照我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为标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学院教务处的指导下,组织好教研室专业教师,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打磨特色鲜明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4优化教学科研团队
围绕地方经济,抓住“互联网+”、“一带一路”、“大数据时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等大背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成为解决社会及企业相关问题的有效“智库”。积极组织各类科研与教改项目的申报;加强精品教材的选择和出版工作,推动院级及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受职称的影响,科研压力和任务还是比较大。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是我们将来的一项长期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2系主任的工作职责及素质要求
2.1岗位设置目的
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院工作效率,增强学院的凝聚力,提升学院的服务功能,本着规范管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2.2系主任的角色和定位
2.2.1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一线教师
系级组织作为教学的基层单位,系主任应该时刻狠抓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包括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及课程建设等。因此,系主任是高校一线教学的管理者。与此同时,系主任通过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深入教学一线来了解教学活动,时刻以一名教师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2.2.2既是服务者,又是协调者
系主任是教学管理的服务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服务和协调工作;做好教师的思想和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为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才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一切工作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做好教师服务和学生服务工作,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更好地提升全系的教学质量。同时,系主任还应该妥善处理好系内系外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学科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等。系主任必须能够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团队的力量,动员全系教职工齐心协力为本系的发展献计献策。
2.2.3既是监督者,又是探索者
系主任作为系级组织的第一负责人,要能够迎合学院体制改革,做好系教师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力求做到考核指标全面,考核制度公平、公正,达到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系主任还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系级组织及系主任,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了解学科建设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打造系工作的创新局面。
2.3系主任主要工作职责
系主任在主管院长领导下主持所辖系的全面工作,决定、实施、处理本系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问题;制定本系的有关管理制度、年度工作计划及系发展规划,负责对工作计划的实施进行布置、检查和总结;主持教学、教育改革工作;主持专业建设与专业开发工作,审查专业申报计划、课程安排计划与教师授课安排计划,检查教学进程,指导教学管理、考核教学质量;负责本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持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根据学院规定安排教师进行培训、申请师资引进;主持本系学术及教研、科研工作,制订教研、科研计划、组织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协调党、团、工会组织开展工作,配合党、团组织做好教师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完成主管院长及院领导交给的其他工作,包括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2.4系主任的素质要求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系主任作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更应该不断地充电和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自己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4.1良好的个人品质及在本学科方面的基础
因为系主任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素养。系主任的个人品质和工作作风直接就会影响到本系教学工作的倾向性和质量高低,良好的系风是系主任营造和培养出来的,在工作中,只要有一个好的系风,才能够打造团队的力量,产生好的结果。当然,作为系主任还必须能够具备创新精神,率先垂范,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及时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来更好地为本系工作的正常开展服务。
2.4.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团队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系主任要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通过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专业特色优势。同时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以项目来带动学科发展,将学科、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在实际工作中,系主任应该多方位、多渠道地善于与其他学科的系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包括学科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习等等方面的内容,,优势互补,更好地带动本系的发展。
2.4.3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不论是教学的角度,还是管理的方面,我们这些系主任均属于新生的力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教授、老领导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沉稳的处事风格,与此同时,更应该发挥我们的年轻优势,紧随时代的步伐,勇于探索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平时注重听取群众意见,通过个别谈话、教研室活动、期中教学检查等方式,建立有效的多渠道、多层次交流方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做好本系的工作。
总之,系级组织及系主任在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和提高系级组织和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来更好地为位学院的教学工作服务,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姚江红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2012年度西安翻译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Z1201)
参考文献
[1]朴雪涛,林群.大学系主任角色行为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2(2):84-85.
[2]王福友.大学系主任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7-28.
[3]陶成.高职院校系主任角色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94.
[4]王福友,刘淑华.论系主任对学系愿景的构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1):34-35.
[5]王庆辉.美国大学系主任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AAU大学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115-116.
[6]闫梅红.系主任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42-43.
[7]刘耀军.系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3-134.
关键词:人体标本馆的建设和管理;数字化;制度化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seum of Human Anatomy
HU Li-xia,PAN Rong-bin,HOU Ji-hua,LI Q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Jiangxi,China)
Abstract:The modern museum of human anatomy contains the function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service function and service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digital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safeguard to the diversified utiliza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museum of human anatomy ;Digital;Institutionalized
1 人体科学标本馆的概况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属于形态学范畴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标本是重要的直观教具,实实在在的标本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为适应时展,满足解剖学教学的需求,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原有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基础上于2014年8月初步建成新型人体科学标本馆。展馆陈列面积600m2,分为分人文序厅、大体及胚胎、塑化、铸型、断层、针灸解剖和应用标本等 7 个展区。展出标本近2000件,包括铸型标本、塑化标本、断层标本、胚胎标本、病理标本等一系列人体标本。馆内整体设计采用现代、简约、环保的设计风格;配备了优良的照明设备和通风设备,一改往日陈列馆幽暗狭窄的状况;馆内所有的标本采用无毒无害的新型防腐液浸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展馆具有人体标本种类齐全,突出中医特色,体现人文思想等特点。新型人体科学标本馆不仅满足了日常教学和科研需求,还是学校与兄弟院校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展示学校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社会科普的重要园地。因此进一步丰富标本馆的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团队建设;实现标本馆的制度化和数字化管理是实现新型人体科学标本馆多元化利用的有效保障。
2 标本馆的建设
2.1管理团队建设 医学标本馆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医学标本馆的服务质量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形象[2]。
新型人体科学标本馆的用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标本馆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需要相应提高,以胜任标本馆的日常管理。标本馆的管理人员需掌握标本的维护知识,需具备解说能力,需具备专业的解剖知识和与解剖相关的医学知识。
建设一支专门的管理团队管理标本馆的日常开放,承担标本馆的解说工作才能保障标本馆高效利用。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和组建解剖爱好者协会的形式招募学生参与管理,充实管理队伍。这种方式节约了学校的管理人力;同时还可以拓宽参与管理的学生的解剖学知识,提高学生解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2.2文化建设 通过馆内文化墙、展柜、灯箱的建设,集中展示医学和解剖的发展历程和璀璨文化。此外讲解人员通过讲解的方式传播医学和解剖相关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已感受到医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热情。
3 标本馆的管理
3.1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实现标本馆高效使用的保障。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标本损坏赔偿制度、来访人员预约登记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保洁卫生制度、来访人员参观守则等。标本损坏赔偿制度增强了入馆参观和学习的人员对标本的保护意识。标本馆参观预约制度可以保障标本馆的参观活动不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来访人员的参观守则包括入馆前需鞠躬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重,参观时不随意拍照,入馆后不大声喧哗,不在馆内说脏话等。参观守则便于引导参观者用严肃、科学的态度看待标本,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参观环境,使标本馆成为庄严的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园地。
3.2数字化管理 标本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实现标本馆科学管理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必要条件。
3.2.1标本图片库的制作 根据标本的种类和分区将每件标本进行编号拍照统一存储,便于老师和学生下载使用。
3.2.2标本检索系统的制作 将每件标本的名称,位置和件数结合图片整理成word形式放在馆内的触屏电脑内。参观者可通过检索快速找到相应的标本。此外,在每件标本旁附加一到五条链接,链接的知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关于该标本的科普保健知识;②关于该标本的解剖试题;③关于该标本的临床知识。入馆参观的学生和其他参观者可根据自身需求点击链接查找相关知识。
4 发展展望
4.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低投入高收益的教学模式。 以数字化标本馆为依托,建设教学活动区,教学实践互动,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3]。我校已初步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未来将把人体科学标本馆通过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制作成虚拟标本馆投放在该平台。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校园网络就可以进入该平台参观三维的人体科学标本馆。
4.2把人体科学标本馆建设成江西省科普基地也是未来的工作计划之一,力求将这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标本馆的开放不仅可以传播解剖知识还可以传播医学保健知识,使整个社会能从中受益。同时,开放可促进医学标本馆的长远发展[4]。
4.3出版以标本图片为主题的读物,服务于医学生和医学爱好者。新型人体科学标本馆集教学、科研、科学普及和对外交流功能于一体,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人体科学馆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医学教育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是新时期重要的课题[5,6]。
参考文献:
[1]摇邹昌旭,王亚云,李云庆.如何发挥人体解剖标本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5):511-522.
[2]姚伙生,初国良, 陈省平,等.医学标本馆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解剖学研究,2013. 35 (4 ):317.
[3]张旭,龙庆德,李相陵.中药标本馆及数字化建设在药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J]. 海峡药学,2015,27(3)228.
[4]王素红.高校生物标本档案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兰台世界,2011,18.
地方高校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地方高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人才和知识储备,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将对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根据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提出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便为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财务;预算;措施;分析
一、前言
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地方高校的相关财务部门对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财务事项以及非财务事项进行了解,并根据各类事项的实际情况配置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并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成果进行考核,以便实现统筹兼顾,进而完成高校的战略目标和教学目标。地方高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主体,预算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地方财政支出状况和压力。高校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高校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通过制定具体的计划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协调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合作与交流,并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一种预测和控制手段,对高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具有协调作用。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期高校的财务活动,对财务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地方高校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水平,因此高校要重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完善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和预算工作计划,重视责任预算
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财政拨款,而是要自筹部分资金,因此地方高校需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并对各个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量化,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同时,高校要量化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对高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进行详细计划,保证预算工作计划的执行效力。在制定预算工作计划过程中,地方高校要将工作计划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并根据各个部门和项目的实际要求做好经费预算,提高工作计划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地方高校要重视责任预算工作的重要性,将预算管理工作与绩效评价考核工作结合,根据预算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完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将财务性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相结合,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地方高校要重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手段之间的结合,重视绩效考核指标和财务指标的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将预算管理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之中,提高各个部门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的责任心和意识,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进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重视预算分类管理,完善预算监控机制
地方高校要重视预算分类管理工作,可以实施多样化控制,根据预算管理内容选择科学的分类管理方法,并对学校的教育经费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提高地方高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经费资源。同时,地方高校要了解各项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对专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明确高校经济活动的开支范围和比例,明确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金以便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其次,高校要严格会计核算管理,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监控和监督。高校可以对财务预算工作分别立账,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变核算型财务为管理型财务。同时,高校要积极构建财务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对财务预算内容和执行情况进行静态记录和动态跟踪,并及时将获得的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情况内容更新到信息管理平台之中,以便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同时,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如果出现超预算开支或者不按预算计划开展经济活动时,应该及时禁止。地方高校也要重视预算计划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并按照计划调整规定和制度对预算计划进行调整,提高预算计划的可行性。
(三)建立健全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指标
财务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需要有健全的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提高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地方高校可以将绩效考评指标分为业务性指标和财务考评指标,以便对业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客观性的评价。同时,预算评价和考评体系需要充分考虑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并根据财务管理的要求来评价预算考核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地方高校可以将预算评价指标分为不同等级的指标,可以设置一级考核指标和二级考核指标,详细列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进而为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地方高校要重视学科发展,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与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高校采取在制定预算考评体系之前,可以定期对考核评价对象进行了解,明确考核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绩效考评指标,并在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动态调整考核计划。地方高校要从学科和专业建设监督开展学习内涵式建设,重视投入和产出比例,重视中长期和短期预算管理目标的要求,分期分阶段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敏新.完善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5(14):57-57.
[2]何兴月,赵春峰.地方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会计师,2015,No.214(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