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时间:2022-08-18 04:3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音乐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合理辅导;教学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7-0045-04

“生活化语文教学”既不完全等同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提法,更不等同于“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之类的二元化提法。至于那种极端应试化、功利化、实用化地单向、孤立、静止地死教死练死考(把学生教死练死考死)的语文教学就更与“生活化语文教学”格格不入了。“生活化语文”是一个实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为:课堂教读策略和方法的生活化,即运用生活化策略和方法引发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师生生活积淀等,充分感受、体验、探讨和悟得课文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生活化,即在学生的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中,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表达欲和表现欲,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课内语文教与学与课外自觉学习语文融通互化、互哺共生,并且持久性地把这种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当日子过,以求切切实实地渐进式提升;由生活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层向外环层拓展,再依次建构好“生活化总结对接”“生活化合理辅导”“生活化自主历练”这三层,各层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建构起“生活化语文教学场”;学生在生活化语文教学场中活学学活,自觉智慧地学好语文,自觉自主地历练提升。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教育理想是:语文教学真正归真守本,务实有效,教文立人。

本文主要论述“生活化合理辅导”层的具体内容及其必要性等。这一层有三个系列,分别是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系列、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南系列。每个系列又开设若干辅导式讲座课程: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逻辑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文审美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等课程;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辅导讲座”等课程;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阅读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写作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审美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应考心理辅导讲座”等课程。这些课程体现了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融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切合中学语文教与学实际需要,也合理地利用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益的课程资源;同时这些课程既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又与师生课堂教与学等对接相融、互哺共生,从而务实地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完成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具体阐述如下:

一、语文学习必备知识积累系列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人的文化生活,比较系统、深入地了解古代诗词、典籍、科举、官职、礼俗、饮食、历法、地理、音娱、交际等方面的知识,为能够读懂、学好、赏析经典古诗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古代文化传统奠定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逻辑知识积累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生活化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基础性的逻辑知识。这不仅是对语文学科完整体系的理解和尊重,也会弥补现行语文课程体系的不足,更益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全面发育与提升。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融入现实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地活学学活语法、修辞知识,真正学会会用。尤其是对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前置与倒装、病句辨析以及一些易混修辞格等,更是结合表意功用,回归生活情理,联系生活现象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地进行讲析,以使学生能够把知识概念学活学透。比如,“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这个定义,它就意味着,只要是谓语的支配对象,无论这个成分有多长,就都只能做宾语。像“我看见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这个句子,无论宾语有多长,也只能是“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再如,“我买馒头,两个,黑面儿的哦”这句话,之所以要两个定语后置,很可能是因为环境太吵,买馒头的人要把自己的意思强调得更清晰一些,以便让卖饭的服务人员听得更真切。文言文的语法现象也可以这样活教活学。又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引自鲁迅《故乡》)中的“圆规”该属于借喻修辞,因为“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杨二嫂)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亦引自鲁迅《故乡》)这个句子表明,“圆规”是鲁迅为了形象地形容杨二嫂,表达鄙夷之意所打的一个比方。在这个句子里是明喻,在前面那个句子里也是比喻,只是本体“杨二嫂”和比喻词“像”没有直接出现而已。以前,教参上都讲这个“圆规”是借代,显然是不合生活情理的。借喻的根子就是比喻,是为了用打比方的方式表情达意的,强调相似性;而借代则是用“甲”代“乙”(如用“特征”代“本体”)来表情达意,不强调相似性,而只有相关性。可见,修辞格的学好悟透,也必须得回归生活情理。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也是为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回归生活情理来活学学活写法知识,真正学好悟透,学会会用。因此,讲座要运用生活化策略,要联系生活现象,回归生活情理,结合具体语境,做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娶媳妇时需放鞭炮,吹奏喜庆的音乐,正如过春节家家张灯结彩一样。这在文章的写法上就叫烘托,目的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情绪、心理以及某种环境下的气氛等。写法知识是怎么来就怎么学怎么教。由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或情理入手,很多很抽象的概念的教与学都会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无穷。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文审美知识积累辅导讲座”,旨在发掘语文学科所蕴含的各种美,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语文审美的最高境界。讲座由语文学科中所蕴涵的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维度来展开,并对这些美的下位概念(如语言美的下位概念音韵美、节奏美、质感美等)展开深入到位的品析。这样的讲座,无疑会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家融注到作品中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有如亲临其境地领悟其中的理性,体味其中的感情,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获得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提升。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用性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和谐口语交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落实语文学科教学需为时代、社会和生产、生活服务的教学宗旨。讲座结合具体的交际情境和学生关心的交际话题等,生动活泼地由交际得体需看对象、辨场合、择时机、示尊重、讲文明、说清楚等维度切入并展开。案例注意正反对比,表述语言要生动活泼,培养学生文明用语、和谐交际的能力和习惯。具体来讲,就是教学生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艺术,尊重和理解对方,发扬合作精神,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别人;教学生能够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体演讲,表现出在人际交往中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做到有勇气、有主见、谈吐文雅、文明得体、自信诚恳地进行交流。

这些专题课紧扣住“必备”“知识”“辅导”和“生活化”这几个关键词,生活化地讲授一些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知识,不搞系统化的繁琐哲学,不喧宾夺主,突出简明性、实用性、趣味性、辅和实效性。重在回归本源地讲方法教规律,促进学生活学学活,会学会用,形成自觉、习惯、能力和素养。

二、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教给学生一双到其他学科教材中发现“语文”的眼睛,培养他们在阅读其他学科教材过程中主动感受和学习语文的自觉与习惯。讲座具体由非语文学科教材与语文的关系、数理化学科中定义定理的表述艺术、政史地学科章节内容的表述艺术等维度切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佐证充分的辅导。这样的讲座无疑会切实放大语文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其他学科学好语文的智慧和能力的生成。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有一个基本了解,打下一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底子,为品读古典文学作品奠定哲学思想基础。主要讲授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和孟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深远影响。讲座遴选代表人物,典故导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指导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乐学爱学,真有收益。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让学生对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有一个基本了解,开阔视野,提升素养,为学习和品析西方文学作品奠定一定的哲学素养。讲座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几部分,主要介绍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学派、爱弗斯学派、黑格尔学派和费尔巴哈学派。这些专题课无疑会使学生对爱弗斯的“逻各斯”(即变化是万物唯一的常性,但它不是反复无常而是合乎规律)、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问题”、柏拉图“严格推理法则系统化”、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有一个初步了解,既丰富学养又提升哲学品位。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选择中西方历史上典型的时代社会背景,总结、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培养学生知人论世、品文探源的自觉和意识。讲座选择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晚唐、南宋、“”、“”后、“改革开放”以来以及西方的“文艺复兴”、十七和十八世纪等有代表性的时期,并列出著名的代表作家来佐证,举一反三、激趣启智,导引并激发学生自主、自觉、自助地发育知人论世、品文探源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这些辅导讲座课紧扣“素养”“积淀”和“生活化”这几个关键词,生活化地进行讲授,突出简明性、趣味性、辅和实效性,以点代面,举一反三。旨在培养自觉和习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精神营养,助推学生到课堂外去发现和学习语文,不断吸收、积淀、丰富和提升自己。

三、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系列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阅读心理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及阅读心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阅读和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思辨探究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讲座由当代中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盲从心理、浮躁心理、慵懒心理、敷衍心理、偏爱心理、功利心理等不良心理行为入手,深入、到位地剖析其成因,并指明其矫正途径和方略,以切实促进学生阅读心理的健康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写作心理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的写作状况及心理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成因,指明正途和误区,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讲座分别从写作的潜伏期、萌动期、运行期切入并展开,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并提出矫正不良写作心理(如积累阶段的懒惰与迷惘、审题阶段的模糊和不安、构思阶段的焦虑和压抑、修改阶段的自卑与消极等)的举措。如,激发写作冲动、培养写作兴趣;调动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培养观察能力,储备写作材料等。事实证明,认真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加以科学引导,多角度多方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培养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审美心理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和研究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审美心理结构,并指出中学生矫正不良审美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与方法。讲座紧扣中学生审美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切入和展开,指出营造审美心境、指点审美方略和尊重个性差异等一般性的矫正和优化途径。同时,指明在语文教学中矫正和优化学生审美心理和审美心理结构的途径与方法。如,利用语文课深刻的理性内容,不断地去疏导和调控学生内心的感性冲动,使他们的心理变得和谐;利用语文课丰富的感性内容,来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心”;利用语文课中伟大的人文精神,去洗礼学生的私欲,提高他们人生的境界,等等。

开设“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应考心理辅导讲座”这一专题课,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应考心理,指明不良应考心理的成因以及矫正途径与方法,引导学生要正视问题,摆正自己,合理宣泄,理性自制,积极进取。讲座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深入考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类问题,帮助学生缓解和破除学生的焦虑、恐惧、厌学心理,调整好与教师、同学、父母的关系,处理好个人的情感问题,由厌学怕考变为乐学愿考,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第3篇

〔关键词〕故事法;高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3-03

考前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对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等进行减压增效;从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学科学习档案和调整心境等方面矫正考前不良心理;通过心理讲座、师生对话和考后分析进行辅导;通过分析高考形势鼓舞学生,通过赞赏来增强自信等辅导方式。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故事法”运用于考前辅导,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命题思维”(Vitz,1990)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高中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一、“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故事法进行心理辅导符合高考生年龄特征

高考学生具有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

近两年来,笔者在高中开展了近20场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影响辅导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情绪调整为先,认知调整为主;第二,以信服为先,以体验为本。其中,要改变学生在考前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用的手段或者载体十分重要。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应用故事进行心理辅导,能给高中生营造安全、自由的空间

1.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中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

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以上是故事里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2.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时间比例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3.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人际需求

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

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二)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

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刘儒德,2010)。

(四)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高中生面临高考,距离高考时间越近,坚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很多考生开始茫然(“高考成功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变得沮丧(“这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我完啦,我不想参考高考啦”),出现情绪激惹(妈妈刚问了句“今天学习咋样啊”就大发雷霆)、人际敏感(总觉得某某学生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某学生自私),越发浮躁(学不进去,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还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躯体表现(头晕脑胀、困倦、发汗、手脚凉等),有些考生甚至直接和家长说“我不参加高考了,受不了了”。

因此,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着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考前心理辅导应用故事法的注意事项

(一)找到故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点

选取的故事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进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而高三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自我的认识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层面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他们有高考、上技校或者直接就业等选择,对事件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据此,在运用故事法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故事的理念分析必须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等都要交代清楚,增加逻辑性,促进同一性,避免学生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思维;

第二,故事中渗透的情感要丰富、多元,根据辅导目标可增加矛盾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增加故事的渲染度,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促使其明白有些情感的存在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情,打消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顺其自然和稍加控制即可;

第三,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不同结果的出现,是故事中人物对不同价值进行选择和对行为进行控制的产物,不断选择和控制自我是个体能否成功的要件。同时,传递“没有完美,只有尽力”的理念,转变高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完美主义”倾向。

(二)提升故事的迁移效度

“故事法”的效度,即一个故事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理清和辨析对“故事法”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教师讲故事“云里雾里”,学生听故事“月朦胧鸟朦胧”,不知道教师要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专家报告中把所有的核心理念和技能技巧都呈现给学生,在现场答疑环节仍会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辅导者不断重复主题报告内容的现象,即知识和道理在学生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脱节。因此,不但要明确故事的核心概念,更应该通过学情调查和咨询实践,结合考生考前出现的问题表现进一步阐释故事所倡导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故事的迁移效度。

(三)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法”主要分为讲故事,读故事,编、演故事三个阶段。但是,在面对全校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中,让每个学生读故事和编演故事基本无法实现。为了提高故事的影响力,提高辅导者讲故事的技巧迫在眉睫。除了故事本身,辅导者还应该收集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作为背景材料,以便于拓展和补充说明;故事呈现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事先做好配乐朗读,插图、辅以背景音乐和辅导者现场讲述等多种形式;讲述时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身体和神态语言的运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舒缓、励志的背景音乐,以多媒体配图呈现故事内容,并辅以生动幽默的讲述方式效果较好。切记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尔群,董光恒,李凤杰.谈“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2]何善秀.运用故事法优化批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6:89.

第4篇

关键词:夹带法;心理健康;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50-01

中学生处于生理趋于成熟发育而心理发育程度较低的不平衡时期,这个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家庭与学生的沟通不足,学生倾诉对象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为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和极端性格问题的出现提供了温床。而学校承担的教育职责里虽有专业能力强、效果显著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机构,但对于大范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和解决由于个体表达能力,心理因素,时间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学校专门辅导显得过于形式化,片面性,无法在大范围上对个体学生的辅导上提供针对性,长效性的辅导机制。

因此,心理健康辅导成了学校教育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此外,谈话式的心理健康辅导,很难让学生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敞开心扉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谈话的时间紧促,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所以很多时候解决心理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由于学生顾忌其他方面的因素很难做到长效辅导。因此,建立一种尊重个性,有针对性,长效性的辅导机制就尤为重要了。

夹带法是通过隐藏消息的存在来隐藏消息的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可将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以作业、周记等为载体以夹带的方式递交给老师获得解决的途径。具有强操作性、可靠性、针对性、广范围、长效性等特点。

1.操作性强,适合绝大部分老师

通过师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绝大部分教师具备心理学专业相关基础知识,有较开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学生有兴趣、能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有敏锐的感受性和应变能力,个性结构完整,身心健康状况良好,能够恰当地具备及表达同理心,能关注正向发展,能对当事人尊重及温情,重视事件的具体性,并能做到真诚与可靠。相信定能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

2.信息隐蔽性好,可靠性强,容易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敏感时期,其心理敏感而又脆弱,就被辅导者的内心角度考虑,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小秘密被其他人知道,只有当他们与辅导者达成某种心灵上的共识,觉得辅导者可靠时,他们才肯敞开自己的心扉,诉说他们的烦恼。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形象,大部分学生可以放心的将他们的心理问题与老师求解,但苦于没有机会,而夹带法恰恰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作业对于师生来说是一个常规的交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学生诉求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相当隐秘可靠。在上交与教师接收的中间时间短,所经人手少,甚至可以直接由学生递到教师的办公室,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保守秘密的要求,减少不必要的顾虑,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3.一对一解决,可最大范围的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一般而言班级学生基数较大,个体心理问题的差异,使得集中辅导很难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通过夹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周记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四个工作日内的闲暇时间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进行解答,而其他作业内的问题如果教师受时间的限制则可以分批次,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按顺序划分。对学生没有表达清楚的内容可做适当的提示批注,做好下次继续交流的延续工作。

随批随记,对于心理学功底较扎实、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师而言不需要过度的准备通过一次作业的批阅过程可完成大部分心理问题的疏导。

4.过程性强,易归纳,形成长效辅导机制

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期间体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和过程中,辅导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分析理解及表达同理心,过程性的关注正向发展,能对学生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及温情,重视事件的针对性,过程性及长效性,就可以相信定能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师生的相处时间长,处理心理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在对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老师可以分阶段,归类解决。注重问题的过程性,挖掘表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从问题的浅显处入。不断总结反思,在类似心理问题的的解决时教师可以选择已有的可行性较高方法。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一、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把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列入了德育目标。《义务教育法》中也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从以上文件和教育法规看,学校教育除了有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职责以外,还必须有育人的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愉快、生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学校必须担当起的一个重任。

2 学校是仅次于家庭对学生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集团或组织。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学校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学校,主要是教师。”学校中的各种教育措施,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教学、教育方法的实施,学校的风气和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学校必须成为一个比较纯净、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小环境。因为只有优良的校园环境,才可以陶冶学校成员的情操,提高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群体的内聚力,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3 初中学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生长高峰期――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形成许多的不适应。由于“成人感”的增强,自我意识的提高,他们需要别人的尊重;他们希望能摆脱大人的束缚却不可能完全独立,他们渴望朋友,但因为种种原因与同伴闹矛盾而经常陷入情绪的低谷。他们情窦初开,渴望情感的滋润,却又难以在异性同学交往中把握好分寸。……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危险期”。事实证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营造初中和谐校园环境的具体方法

1 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可见,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绝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也不是几个人的力量能够办到的,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长期共同努力。所以,提高学校教职工对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认识,并努力使其参与,强调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来强化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使学生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和谐环境中成长。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中,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一般一天有5-6个小时,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机会大多在课堂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也是在课堂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去,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在个别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这三种工作模式当中,日常渗透时时刻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要保证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要创建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布置作业要有选择、要适量”等,这一方面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协调了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学得轻松、教得愉快。

3 在班级管理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他们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可敬可亲”的楷模,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如果教师没有威信,加上教育方式不当,则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与教师产生隔膜,并在心理上受到各种伤害或严重打击,从而使学生丧失对班级和学校的亲和感及归属的认同。

4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心理辅导有效运作。

学校和谐教育环境的营造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要顺利实施,并具有成效,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和管理机制。

(1)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阵地。

班级团体辅导每两周进行一次,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操作。主要形式有情境体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竞赛等等。

(2)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学的常设渠道。

个别辅导由经过培训的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操作。其中,心理辅导室保证每周开放,接待学生个别访谈。

(3) 学校设立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宣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反映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动态;利用学校电视台定期向学生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或解答学生提出的心理卫生问题;建立心理信箱,为学生提供了倾诉内心烦恼、寻求心理援助的补充渠道。

(4) 不定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由心理辅导室教师确立主题,并向全校公布,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前往听课。

(5) 建立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学年可请有关教研部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合理利用测试结果,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心理辅导室也可由此更全面地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协助家长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而长远。为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我们必须让家长也来亲身感受一下学校里的育人风围。学校可选择适当时机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请心理辅导专家给他们作心理辅导讲座,探讨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如何看待孩子学习成绩,如何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以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水平,扩大营造和谐育人环境的效果。

三、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初步体会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在“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总目标指引下,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经验:

1 师生关系的协调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

2007年6月我们对初一、初二年级两个班和全校任课教师抽样调查发现,两年中我校师生关系有所改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良好的占98.7%;教师认为师生关系和谐与较和谐的占98.2%。学生认为在校情绪良好的占97.3%;觉得适应和比较适应教师的占80%。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愉,使学生易于得到感情的满足,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2 领导重视和行政决策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保证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领导重视和行政决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没有学校领导对此项建设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并亲自督促和参与管理,要开展这项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

3 校风校貌的改善是营造校园和谐环境的突破口

学校和谐环境的创设要从改善校容校貌,整治校园物质环境入手,因为它会给师生带来“焕然一新”的心理感受。而反过来说,校容校貌的改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给校风的建设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千多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秩序井然,校园内几乎见不到一张纸片。

三千多学生在出操,行动迅速,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三千多学生的校园里,教师每一次进出校门都能接受几十次的问候。

这样的行为规范,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今天的“和谐环境”,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份贡献。

第6篇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好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月,组织好开学典礼。

1、以“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板报、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

2、开展“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文明校园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责”、“文明使者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内容,以此来强化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晓活动主题,培养目标。

3、进行《德育规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读本》内容学习,做到“人人知规范”,“人人明礼仪”,把学习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4、将校级文明岗、年级文明岗、班级文明岗值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规范三级文明岗值勤制度。

5、根据不同年级,落实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中学生,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员达标力争优秀。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认知率和形成率,达到优秀水平。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长的毕业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成为行为规范示范年级在此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通过“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评选”落实良好行为习惯。

7、规范升旗检查制度,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8、做好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各项竞赛活动。

1、9月份第二周,开展“红烛颂”的感恩教育活动。

2、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祖国万岁”的“班班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要选唱统一推荐曲目,开展班级合唱活动,举办班级合唱比赛)9月底举办年级合唱比赛并在校会,升旗时间请优胜队进行展示。

3、开展以喜迎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阅读创新读书交流活动。

4、组织安排七、八年级军训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1、请法制副校长,交通安全辅导员进行相关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2、每月利用校会、晨讲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4、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动的黑板报、手抄报、漫画作品的评比、竞赛及成果展示活动。

四、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通过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讨会。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4、积极组织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参加市区级各种班级建设培训活动。

5、规范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使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具有针对性,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建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辅导教师中心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询室教师值班制度,固定开放时间。

4、开展好全校学生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

六、充分利用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发挥其教育功效。

1、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

2、坚持定期的四方联席会制度。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辅导模式 实践性探索

学校心理辅导与教学工作并列被喻为现代学校的两个轮子,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辅导已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校实践未必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这里有一个如何科学地、规范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于实践的问题。因此,对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当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记录下学生的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从而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实现因材施教。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记载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要求材料来源广泛,客观真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

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等。

2.个人总结。启发学生定期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般为一学期总结一次。鼓励学生平时写心理日记,内心想什么就写什么,记录心理变化历程。

3.调查评论。通过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调查表、做心理测试软件和让学生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目前有很多心理方面的调查表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填写,如《卡特尔16PF量表》测量你心理是否健康,还有诸如《学习欲望自我调查》、《记忆能力的自我测验》、《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等等。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4.日常行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生活中会真实地表现出来。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捕获学生的敏感信息。如上课分神、生活孤僻、优柔寡断、自暴自弃、心地狭隘、单相思等心理状态。我们也可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需要很多人参与,主要有教师、家长、同学及其相关的一些人,通过开展家长会、任课教师会、同学讨论会来收集心理档案材料。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使教师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开设学校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首先要把握好心理辅导的目标,应遵循方向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和谐性原则,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为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单靠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各个年级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教学内容要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注意:

1.要以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如:高一新生怎样提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进行以“提高适应能力”为主题的辅导;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进行“掌握学习策略”等专题辅导;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体验快乐”的辅导;在考试前后“考前心理调节”、“提高耐挫能力”等方面的辅导。

2.要以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重点。如:在青春期心理辅导中,以“异往与友谊”等为题来展开;在提高自我意识的辅导中,开展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为主题的辅导。还有如何处理好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等。

3.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安排。如在圣诞节前一周,进行以“赠送圣诞卡的心理”为主题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追星”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追星族的讨论”;对乱花钱和攀比现象进行“怎样使用零花钱”的辅导,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开展“高中生上网心理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与学科教学不同,不能单一化,可以通过热点分析、启发讨论、故事引导、模拟情境等手段来显示或引出辅导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训练,来寻找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的方法与技能。这种“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自我的表现中、情感的宣泄和爽朗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产生新的需要,最终达到辅导目的。

三、建立心理辅导营

心理辅导营,其实是一种团体辅导与训练的方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把有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借助于团体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互动或相互作用,增进个体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发展人际关系,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接纳、信任、关心、支持、了解、尊重的辅导气氛,对于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状况,形成良好的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有重大的作用。

辅导方法主要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利用课外活动,依据一定的辅导目的创设情景性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对活动情景的感知与体验,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并且影响他们的行为。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

心理辅导营的活动完全由营员需要不同而安排,其目标可以是:认识自我,学会排解困难的方法,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增强自我督导,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会调适,寻求发展。活动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这样能使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达到助人与自助的双重目的。

四、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朝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协助学生把问题想通,并协助学生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后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学生自己。所以个别心理辅导不像去医院看病,病人是完全依赖医生的诊断及处方,通常在第一次见面完毕就可以拿药,并且很快地知道医生的处方对自己的病是否有效。而心理辅导通常需要多次访谈,收集相关信息,作必要的心理测评,才能解问题。

学校从事个别心理辅导的老师应当接受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要遵循平等性、保密性、自愿性等原则原则,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要学会转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五、引导家长协同配合和参与

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观念,态度与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应把家庭心理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学校在重视心理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个别交谈、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观念教育与技能辅导,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然,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随着学生心理情况的不断变化,灵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才能达到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达到较高的健康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周连清.学校辅导的模式.载吴武典(主编).学校辅导工作.台湾:张老师出版社,1987.

[4]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修订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第8篇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Therapy,SFBC/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由Shazer 和Berg 夫妇以及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的工作小组成员在美国密尔瓦基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共同发展起来的一个短期咨询学派。虽然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历史很短,但它已经广泛被运用于解决多种临床问题。在我国,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兴起和发展是近十年的事,但它已经引起充分关注。

本文将介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的理念和技术,并探讨该技术在高中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运用,以期推动高中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

一、与众不同——SFBC的基本理念

随着短期咨询的兴起,受后现代哲学观的影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关注正向思考和目标导向,强调来访者自己建构解决方案。SFBC提出了事出并非定有因、“问题症状”也具有正向功能、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来访者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从正向的意义出发、雪球效应、通过找例外来解决问题、重新建构个案的问题、时间及空间的改变有助于问题解决等十种基本假设。结合高中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这十项假设概括和总结成以下四种基本理念。

1.从正向思考出发

SFBC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出发,关注个案的正向力量,而不是去看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关注他们成功的经验,而不是失败;关注个案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他们的限制……SFBC从正向的角度来拟定咨询目标,强调做什么能够解决问题,保持有效的方式、方法。Shazer夫妇主张发展取向,一改传统治疗从原因入手、努力减少黑的做法,而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越来越多,黑自然越来越少(这里的黑白主要是阴阳太极中的黑白两部分,黑表示消极、不足、缺点等,白则指正向、积极等)。这种努力启发、引导个案看到自身已有价值的咨询方法,促使个案相信自己并利用自身资源去解决问题,使个案有勇气跳出自责、负性的谈话与想法,转向积极的面谈,谈论他们以往的成功经验,思考还能再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2.个案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SFBC认为,每个个案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个案了解自己的情况,具有很多潜在资源和支持,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咨询师要充分相信个案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关注个案的优点,协助来访者澄清问题,寻找能改变现状的资源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缺点着手,思考如何弥补不足。这一理念体现了SFBC技术的实用性与灵活性,以来访者为中心,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重点关注个案的特性、力量与偏好等。SFBC认为问题解决的方法来自个案本身,咨询师的任务只是促使个案运用自己的能力及经验产生改变。

3.事出未必定有因

SFBC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事出并非定有因。许多问题发生的因果关系常常很难确定,问题是互动模式下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原来的因演变成后来的果,后来的果又变成因,不断循环下去。如果一味进行原因分析,容易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之中,耗时、耗力而毫无成效。在治疗中,与其耗费时间去寻找原因,不如指向目标,尽快寻找解决之道。所以,SFBC强调建构解决方法而不是寻找问题原因,咨询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个案想象他所期望的情形是什么、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等。

4.小改变带来大变化

SFBC提出雪球效应,也叫骨牌效应,认为小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的改变可以激发个案解决行动的信心与动机,特别是最先出现的小改变是曾发生过的成功例外时,行动起来就更容易。所以,SFBC咨询师在咨询治疗过程中,要引导个案看到小改变的存在,看重小改变的价值,促进小改变的发生与持续,从而引起大改变,实现咨询目标。为此,SFBC通过提出赋予个案以积极想法与行为的目标,来强化个案已有的、改善处境的成功经验(无论这些经验多么微小),帮助个案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拥有比想象中大得多的控制力,他们的所作所为肯定会有意义。

二、完美搭档——SFBC与高中心理辅导

1.SFBC符合高中心理辅导的特点

高中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是背负高考升学压力的特殊时期。鉴于高中学校的特殊性,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他们迫切希望高中的心理辅导是快速、有效的,希望辅导老师能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好是一次就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实践也发现,学生会因这样、那样临时的重要事情,无法准时赴约接受咨询。这不仅对心理辅导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也对传统的咨询模式提出了挑战。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模式正好能解决以上难题,不在寻找问题根源上花时间,更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咨询目标,能比较快速地达到咨询效果,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和需要。

2.SFBC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高中心理辅导主要以高中生为对象。高中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高中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情绪自控能力有待提升,人格正在完善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常见的有学习问题、人际交往困惑、青春期阶段问题、生涯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都属于发展性问题,都是暂时的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少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SFBC提倡正向思考和目标取向,这十分适合解决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而且,高中生很需要成人感和受尊重,SFBC的人性化和建构性的问题思考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感,能为学生所接受,有效提升咨询效果。

3.SFBC关注学生拥有的资源

从人际关系 来说,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其背后是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家庭是学生最忠实的支持系统。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有脱不开的关系;在问题的发展和解决中,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SFBC的观点,我们应该把家庭纳入学校的心理辅导中,至少要邀请家庭共同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次,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和同学的影响也不可低估。良好师生关系可以减少很多师源性问题的产生,同伴关系作为学校中的支持网络对学生产生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因此,高中心理辅导努力发挥好家庭和学校两大支持系统的作用,对于咨询成效具有关键作用。

三、相得益彰——SFBC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1.正向思考,转变辅导观念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纠错”思维已经深入教师、家长的内心,已成为一种习惯。面对学生,教师借着“全是为你好”的幌子,不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他们的不足,以期促使他们更好、更全面地成长。可是,当肯定变得微不足道,学生听到的全是不足时,我们的学生何来自信?何来成长?教师应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解和体验SFBC的基本理念,利用SFBC基本理念来转变辅导观念,学会从正向、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确立“问题症状”的背后也具有积极意义的信念。

小李,高一女生,父母离异后各自重组了家庭。小李判给了父亲,实际跟着母亲生活。刚进高中时,她很听话、乖巧,与班级同学相处较融洽,有事也会和老师交流。期中考试前,班主任发现她手臂上有伤疤,建议她来咨询。针对小李的情况,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展示正向思考,例如:“今天,你能主动来找老师,我感觉你愿意去作一些改变,是吗?”“看着这些伤痕,你希望改变什么呢?”“你觉得用刀来割自己,是希望会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一系列的询问,引导学生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积极涵义。

2.相信学生,他们能解决问题

SFBC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个案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辅导老师要充分相信这一点,学生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暂时迷失了、迷茫了。而且学生的问题也只能他们自己解决,辅导老师无法代替他们去解决。辅导老师只有坚信这个观点,才不会越界,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无论接待怎样的学生,不管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辅导老师的任务是通过探讨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寻找自己的资源和成功例外,从而引起改变,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小蒋,高三女生,一个曾被笔者转介的学生。高一时,她来咨询,觉得学习没有动力了,看不进书,非常努力地学习却毫无成效,希望老师给她一些建议。笔者当时陷入问题中,且给她提出了几条建议。那次辅导后她高兴地回去了,可第二次咨询时她反映所有建议都无效,经过商量决定转介。没想到时隔一年半,她又来咨询了。这次,小蒋还是讲述她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笔者在倾听、理解的同时,适时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一年多来,你没有接受咨询而挺过来了,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应对这个问题,我很好奇你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你讲述的这些方法效果怎样?哪些有效果?”“好,我听到你说整理知识比较有效,那么,你可以怎样多做一些?”“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作哪些尝试呢?”……经过辅导老师与小蒋的交流,小蒋慢慢发现她自己有应对办法。

3.目标导向,关注问题解决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习惯会问“为什么”,习惯去寻找原因,好像只有当我们找到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可事实不是这样。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要找到他们问题的原因已经很难,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纠缠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退一步说,即使找到原因了,大多时候学校辅导老师也无能为力。因此,辅导老师应把辅导目标定在问题解决上,而不是在探索原因上。根据学生的问题,辅导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方法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做了哪些、还可以做哪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辅导效果更好。

一次在咨询室值班时,小跃来找我。一坐下,她就开始侃侃而谈,从自己的成绩不好说到老师,从同伴关系紧张说到父母离婚,从同学奶奶过世说到自己的外婆……小跃一直尽情地讲了近四十分钟,把高中阶段所有可能的问题都讲了,感觉非常复杂。对此,笔者只能通过询问来澄清:“你说了很多,老师很好奇,你这次来咨询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呢?”“哦,是与好友相处问题。那我们来评估一下,如果说0分是你们相处非常糟糕,10分表现相处非常愉快,你觉得你们的现状是几分?你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几分呢?”“那我们思考一下,你进行哪些尝试可以为你们的关系加分呢?”……在交流中,我们商定了小跃的咨询目标。

4.探寻例外,带动问题解决

例外是指个案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较低、发生次数较少等较不被个案注意的特定情境。SFBC认为,个案所抱怨的问题一定有例外存在,只是个案深陷困境,没有看到而全盘地否定自己。辅导老师的责任就是协助学生找出例外,引导学生去觉察所询问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时的状态、所发生的事件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找到问题解决的可能,从而带动问题解决。在探寻例外时,辅导老师引导学生尽量追求细节,讲述得越详细越好。

小辉,高二男生,主动来寻求咨询,因为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头晕、心痛,无法继续在学校学习。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小辉生理上没有病变。根据小辉的描述,问题看似非常严重,笔者决定探寻例外。“看起来,这个问题很严重了,那么,我很好奇,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身体会好受一些?”“当你在家时,感觉好很多,那会有哪些不一样呢?”“你做些什么或没做什么,让你的头不那么痛呢?”……类似这样的例外询问,让小辉看到了自己的能量,经过三次咨询,小辉的情况明显好转。

第9篇

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提高。我从毕业至今七年多时间里,一直当班主任,所带的学生中都有全寄宿生。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合理的心理需求,忽视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并且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与自我意识的发挥水平有关,所以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无法照顾管理子女,寄宿生便应运而生,我们学校也不例外。我们学校的寄宿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地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冲着我校的教学质量来的;一类是本地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时间在外地,无暇照顾子女,因此让孩子读全寄宿。但不管是哪类学生,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平时缺少父母的管教与约束,因此好多学生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学习被动,自控能力差,时间观念不强,知识面不广等等。这些都急需改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二、研究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反映自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人际关系,在学习、生活中及时控制、调节、矫正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三、研究的措施

研究表明低段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发展,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和父母对他们的评价。而作为寄宿的学生,由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教师的责任与评价也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培养寄宿学生的自我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与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这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育小社会。它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组织,又是学生交往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在班级里上课、交往、参加各种活动,渡过了在校的大部分时间,班级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过程,良好的班集体能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内上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的主体发展。在建立良好班集体的过程中,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主化班级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自我展现的舞台,使学生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到满足,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实践中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从而使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要求,促使自我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对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但还很不成熟,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矛盾和困惑,苦闷和挫折。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和危险期。

1、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内容

学生年龄不同,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也不同:

初一:在教师帮助下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学业、人际交知识更新状况,使学生的自我认识由依赖性向独立性逐步过渡。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自控打好基础,加深培养学生的自信了解决策的方法,达到自己分析自己拿主意。

初二:配合青春期教育,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通过“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的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较能悦纳自己,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归因的正确方法,使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初三:自我认识的独立性稳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升学择业指导,有较现实的目标和打算。自我教育初步形成,即能够进行初步的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2、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目标

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只能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逐步增进自我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独立性,增进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辅导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的能力,从而发展自己的潜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第10篇

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论成绩怎样,总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下面一些现象:在数学课上不能积极思考、不能大声回答,上黑板做题感到害怕,考试时紧张,实践活动不愿参加,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不愿思考就放弃,抄袭作业,当别人看电视、踢足球、打游戏机时,挡不住诱惑,放弃作业。上课时思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是单独行动,不愿意与同学讨论,更不去请教老师。以上这些现象都表现了这些同学在人格心理方面还很欠缺,没有自信,耐挫力低,自控力差,人际关系淡漠,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文化教育,技能培养,而忽视中学生的人格心理培养,那将会贻误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人格心理,按他们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引导性”心理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人格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所提高。

二、人格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方法

1 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顺利成长和有所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信任自己,相信自己,能在各种情况下,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乐趣,那么,成绩肯定稳中有升。

培养自信的方法:

(1)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法。要尽量把自己的优点都找出来,无须过分“谦虚”,把找出的优点都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

(2)多抄些有关自信方面的名言警句,也可以写一些激励自己的话,比如:“我一定能学好数学”,“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3)上数学课时要积极发言,争取第一发言,多发言,发言时声音尽量洪亮。

(4)作为老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力争使课上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课堂上应让他们多回答简单的问题;布置的作业难度、数量不能大;平时应多指导、多鼓励;当取得成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

2 培养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耐挫力强的人,在挫折面前不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能够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情境的办法,从而保持心理和行为的正常。相反,耐挫力弱的人,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一遇挫折便措手不及、惊惶失措,并且容易陷入长时间不良情绪的困扰中而不能自拔。

培养耐挫力的方法:

(1)面对失败,不要心灰意冷,要从失败中走出来,总结经验和教训,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把挫折当作进步的台阶、成功的起点。

(2)当老师指出你的缺点时,要想到老师是在帮助你,如果你理解了老师的出发点,你就能接受老师的批评。

(3)遇到难题时,应把一个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4)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不断地让自己经受磨难,对自己进行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最终能使自己经受任何残酷的打击。当面对挫折时就能坦然自若,无所畏惧,在平时练习中,适当地做些难题,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难题就能坦然面对。

3 培养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指个体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自控能力强的人善于控制其情感,支配其行为;善于克服困难,抗拒内外诱因的干扰。自控能力弱的人,往往不能按社会的道德要求克制其直接欲求,很难经受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

在数学教学中自我控制的训练方法:

(1)明确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明确认真听讲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做到控制自己,不做违反课堂纪律的事。

(2)数学考试要想考出高分,除了认真做题外,还要求在交卷前做到仔细检查。

(3)当你做作业注意力分散时,不妨给自己订短时间计划,计划完成时,给自己一些报酬。如:做完10道题目便可喝杯水,或看10分钟电视,就是设法把那些让自己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变成促进增强注意力的因素,这样心情容易变得愉快,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养成了面列诱惑也能增强注意力的习惯。

4 培养师生感情,增加同学友谊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于中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老师,要想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尤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多多关注。

(2)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对他们要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3)不要给学生增加过重的作业负担,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

(4)鼓励学生向老师多提问。

(5)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闯的互助,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共同对付难题。

作为学生应:

(1)做到勤学好问、谦虚谨慎,这样可拉近师生距离。

(2)理解、体谅老师,当老师错误地批评了你,应坦率地和老师讲清楚。

(3)对老师关心、体贴,课上课下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11篇

【编者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生活”只是人人都知道些皮毛,但却一直未形成教学范式、体系,更没有建构起具体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黑洞。经过二十多年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董旭午老师建构起了“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和“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这一系列实践研究和科学建构,使这个“黑洞”有了比较具体内容,充满了生活化的真语文教学气息、活力与智慧,也较好地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存在着的本务不明,学生无兴趣、不自觉,学生主体性非理性抬升、本真阅读绝对化,读写严重分家,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教学极端应试化、功利化,目中无人、教而不育等一系列很严重的实际问题。为此,本刊特别约请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团队的8位特级教师有针对性地撰写了一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专题透视研究的文章。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两期发表该组文章,以揭示“生活化语文教学”是如何在实践中返本归真、活教活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希望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以及更深广的实践和研究。

(策划人:董旭午 江苏省特级教师)

【摘 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一化六教”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以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始终坚守着语文、语文学科及其教与学的本质与规律,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本务,即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素养。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实质与本务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解读和定位。果能如此,所有“语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了,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本务;坚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08-04

谈起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务坚守,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何谓“语文”。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精辟、科学的解释,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笔者认为,两位先生都是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本务的维度来揭示“语文”的本质的,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练,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全面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善思、善辨之人。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一点才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质,人文、文化、人格、生命、审美等教育绝不是语文学科教学所独自承担的,更不是它的特质和教学的专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应有之义就是:教师教中小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掌握语言运用的本领以及学会做人所依据的教科书及相关课程。语文教学,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及其语言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包括合理拓展的)活动。所以,语文教学本务,也就只能是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并使学生形成自觉和习惯,拥有终身受益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素养。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实质一直不能够给予归真返本的科学理解,总是自作多情地强加给语文和语文教学一些非本质属性的东西,甚至干脆就不承认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本务(具体见前文所述),甚至本末倒置地用人文属性的东西(本来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绝非载体)来替代语文和语文教学。这种抓不住本质和本务的人文化倾向的严重泛滥,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守本、不明确、不集中,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人文泛滥,效益极低。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谈谈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务坚守。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定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相融通,教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面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论概念,其主旨就在于强调教师要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和教会,学生要生活化活学、学活和学会,教与学都把“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让“生活”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手段化、策略化、途径化、资源化等。这个概念旨在强调,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都是可以生活化的,“生活”可以成为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环境、资源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炼出了生活化的有效教学、环境优化、体系建构、课程实施等所需的活的方式、方法、途径、策略等,形成了现在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和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这里还要郑重声明: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生活化地进行语文教与学,就是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环境、资源等生活化,与“生活语文”这个概念毫不搭界,与“生活化语文”也不相同――绝不能这样简称。笔者无意去招惹“语文”,去窄化和异化这个概念。我们之所以要提出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就是想通过生活化地实施语文教与学,使语文教学步入返本归真、守本务实、智慧有趣、扎实有效的正途。

“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层面,特指教师生活化地教,即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感受生命积淀等,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直至最终悟得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运招用技的原由,从而引导学生也这样生活化地学。简明地讲,就是教师生活化地教,学生生活化地学,教与学都把“生活”作为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师生一道过好课堂教学生活,合力做好语文教与学这一件事。

二是课内外表达历练层面,特指教师在生活化地教的同时,引发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依据文境或文意进行写作和思辨训练,指导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提炼、概括、整理各种问题结论等课堂活动中做实做好语言规范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这样认真历练,且长期坚持,当日子来过,养成自觉和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的同时,交给学生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课内导练是前提和基础,学生课内外历练是内容和旨归,两者有机融通,彼此促进,互哺共生。师生长期坚持导练和历练当日子过,逐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与习惯的发育和生成。

三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层面,特指在课堂教师生活化地教学和导练以及学生生活化地学悟和历练基础上,由生活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层向外拓展,再依次建构起“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三个环层。四层之间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合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在这个“场”内,教师生长期坚持生活化的教学和导练、学悟和历练,课内外融通,当日子过,循序持久,合力实现“四个互化融通”:一是教师课内教学生阅读、感受、探究、体悟与学生课外自主观察、阅读、感受、探究、体悟的互化融通;二是教师课内引发学生最大程度地依托课文学习进行表达历练与学生课外自主练笔的互化融通;三是教师课内引发学生发现可思辨点、自觉进行思辨训练与学生课外自主观察、阅读和思辨的互化融通;四是教师课内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语、口语训练与课外学生自主锻炼自己的书面语和口语能力的互化融通。最终,真正实现课内教师所有的教学和导练以及学生所有的学悟和历练与课外学生自觉自主的学悟和历练持久地互化融通和互哺共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这个“场”内自觉自主、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学活悟语文,学活学会语文,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最终悟得语言真谛,练好表达本领。同时,学生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真正获得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的无痕发育与提升。

“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化”字,也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生活化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有机化通。主要有五点:一是课堂教与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的有机化通;二是多维“生活”彼此之间的有机化通;三是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的有机化通;四是学生课内生活化地深读、体验、感悟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的有机化通;五是教师课内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做实表达历练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自主表达历练的有机化通。同时,这五个“有机化通”之间又互化融通,互为给力,互哺共生。这样一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多维“生活”及相关因素也就整体融通了,语文教与学也就全盘皆活了,也就真的充满活力、智慧、理趣、情趣了,也就更扎实、深透和有效了。

例如,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人闹出“祥林嫂有争取婚姻自主”“朱自清爸爸爬月台违反交通法”之类超越教学文本主旨内涵的笑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让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等实现有机化通,也就是仅仅站在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维度,仅仅从师生文化积淀、个性体验和思考出发来作出判断。这样一来,脱离作者和教学文本而闹出一些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如,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的有机化通,会促进学生活学学活,学透学会。又如,学生课内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以及自主表达历练的有机化通,更会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和历练的课内外互化融通,互为给力和互哺共生,进而真正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育和提升。

第二层是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的手段化、策略化和资源化。即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乃至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等,都是教师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生活化学悟和历练的手段、策略和资源,要生活化地、智慧而有趣地充分发掘和利用。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就死讲课文,或者盯着高考模式死教死练死考死循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语文教师严重缺乏将教学中的多维“生活”视为教与学手段、策略和资源等的意识,甚至几乎就无视这些“生活”的存在,尤其是几乎就没有把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视为资源并加以利用的意识。比如,探究课文的主治内涵,品析课文的语言艺术等往往只是生硬地照搬教参或教辅资料上的成说,而不是自己深入多维“生活”去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更做不到用自己融通多维“生活”后的真感悟去教学生去真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语文教学注定是远离生活,没有生命真参与和感悟的伪语文教学,更注定是不能够真正把学生教活教会的。再有,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如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整理各种问题的结论、课文品析、依文练笔以及课外的阅读美文报刊、观看影视网络、观察世间万象等,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教师也要充分加以利用。只有这样生活化地通学透悟,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智慧,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第三层是把教与学当日子过。教师要像过日子那样去坚持做实做好课内外教学和导练;学生要像过日子那样去坚持做实做好课内外学悟和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学生学活了,悟透了,历练了,这还不够,他们还要课内外融通地长期地去学,去悟,去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形成自觉和习惯,真正做到课内外与学、悟、练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直至真正学好学会,能用会用,终身受益。

可见,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是始终坚守教学生学好语文表达艺术、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本务的,是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和生命体验的,是始终把语文学习和历练作为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待的,是始终以学生生活化地学悟和历练活动为主线的,是始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积累)的渐进发育和提升的。

二、“一化六教”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当中的“一化”就是生活化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前文已有所表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六教”包括“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情据理品析当日子过” “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等。这“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是活化语文教学体系核心层,每一“教”都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本务。

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实打实地归纳、提炼、整理好课堂的一些结论当日子过,旨在指导学生自主做实正音释词、概括整理,自觉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口头答题、师生对话、讨论探究等,以促进学生养成规范、健康地运用母语进行表达、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深入“作者生活”和“课文生活”,并联系“读者生活”和“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深度融通地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原由当日子过,旨在切实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自觉意识和好习惯。

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积极发现课文的可思辨点并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旨在扎实训练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副独立思辨的头脑,并促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阅读、思辨的慧眼。

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依托课文内容学习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补写,祝福语、颁奖词、楹联以及人物评论、事件评论、作品评论等当日子过,旨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课内自然习作训练,促进学生形成意识,养成自觉和习惯,扎实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辨力、品析力等。

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就是把教学生读世(指学生阅读、观察、听闻到文章、世象和世事等)悟修辞艺术和写作技法等当日子过,旨在教学生学会运用课内所学到课外生活的天地里去体察、体验、感受和感悟,用眼睛“读”出、用心灵悟出生活中的为文和表达之道来,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世界转化成鲜活的“悟文”资源。

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包括“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知识’当日子过” “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语言’当日子过”和“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素材’当日子过”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知识(如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我的活语言(如课内外艺术高妙、哲思隽永、震撼人心的佳句)”“我的素材(即打上学生个体生命和人格的烙印的个性化素材)”当日子过,并最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由核心层(即“一化六教”的课堂教学)以及由核心层依次向外拓展的总结提升、辅助扩展和自主历练等三个环层(剖面)构成。其中,核心层“一化六教”的每一“教”都是紧紧扣住语文教学本务的(这一点前文已表述,这里不再赘言)。另外三个环层,其内容也都是与语文教学的本务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

1. 总结提升层

这一层分“学法贯通”“表达提升”“素养积淀”三个维度为学生做一系列讲座,对课内教学的内容分类进行对接总结和提升。这些讲座是:“学法贯通”系列的“语言文字学习策略生活化指导”“文学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论说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三个讲座;“表达提升”系列包括“常见文体写作策略生活化指导”“依读练写策略生活化指导”“即境表达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3个讲座,“素养积淀”系列包括“个性化素材积累策略生活化指导”“经典课文人文内涵提炼生活化指导”“应考技法与运用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三个讲座。共九个讲座。

2. 辅助拓展层

这一层分“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南”三个维度为学生做一系列辅导讲座,这些讲座最切合教与学实际地开阔学生视野,夯实学生学好语文必备的知识和素养之基。这些讲座是: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逻辑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文审美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等六个讲座;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辅导讲座”等四个讲座;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阅读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写作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审美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应考心理辅导讲座”等四个讲座。共十四个讲座。

从总结提升层和辅助拓展层的23个讲座的内容来看,其内容要么直接关涉语文教学本务;要么突出素养积淀和心理辅导,也都是在为促进学生完成“本务”奠基。可见,这两个环层不仅基本完成了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更是在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地坚守着语文教学的本务。

3. 至于自主历练层,其主要途径就是语言规范化、经典文摘与点评、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更是直接关涉学生自主表达历练

这一层铺设在“辅助拓展层”的,最终完善了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在这一层内,教师指导、督促、检查、激励、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课外自主表达历练,以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督检、激励、鼓励下,充分运用课内学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觉、自主地观察、读书、体验、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评判,并持久、循序、扎实地坚持自主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形成自觉和习惯。这最外层的自主历练以课内历练为基础,主要途径有语言规范化、即境表达、经典文摘与点评、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主要呈现形式有经典文摘与自主点评和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

可见,自主自练层的所有活动全都是紧扣住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这个本务的,使学生在课内外都过上了一种历练表达、规范语用的积极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练好本领,健康成长。

总之,“语文姓语”这一理念早已自然无痕地融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了,早已融入“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各个层与环节之中了。在这个“场”内,我们始终坚守住了语文、语文学科及其教与学的本质与规律。教师长期坚持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长期坚持课内外融通,循序持久的学悟和历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在这个“场”内自觉自主地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学活悟语文,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的。

最后,再重申几句。生活化语文教学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其终极教育理想就是教文立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实质与本务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解读和定位。果能如此,一切也就理顺了,广大语文教师也就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就明白该怎么指导和服务语文教学了,所有的“语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了,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

第12篇

【摘要】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期,在新课程标准下充分运用“团体心理”进行体育教学将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与网络交流,从体育与健康课与团体心理分析入手,大胆将“团体心理”运用于日常体育教学,旨在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本文中的观点多为笔者经验总结,有不足之处,希望指正。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团体心理

一、“团体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初中生的“团体心理”有着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模仿、暗示、从众、服从。模仿是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摹拟一个榜样行为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暗示是指主动实施者对被动接受者的行为影响。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来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学生的练习,表达赞许、提醒、制止或警告。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1)表里一致的从众;(2)表从里不从;(3)里从表不从;(4)表里一致的不从众。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服从是按照他人意志,团体内部行为准则或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以求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指挥做各种练习,都是服从的表现。

二、“团体心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开始部分(引起注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始部分是一堂体育与健康课的开端。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开始部分是关键,组织得好,学生就很容易进入状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能配合老师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如果组织不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分散,吸引不到学生的眼光。(2)准备部分(热身、活跃身心)。准备活动是教学的正式内容,也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课的质量和效果。准备活动要根据课的目标、主要学习内容、学生的特点与上课的条件来确定。选择的活动练习将对身体产生全面影响,以便有效地调动身体全面进入运动状态。根据主要部分,选择上肢活动:如“找伙伴”、“脚拔河”等团体活动,引导同学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进入课的主题,增加互动,舒展身心,发挥准备活动应有作用,这些团体活动,要常变常新充分发挥其效能,绝不可忽视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3)主要部分(提高技术、技能、技巧、特长专项活动)。主要部分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知识、技术教学、发展身体素质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环节,相对运动量也较大,在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过程中,可以灵活穿插一些团体心理辅导:“五福娃接力赛”、“突围闯关”等,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在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激发美好的情感。(4)结束部分(团体游戏放松)。这是整堂课的收尾,完美的结束活动,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激发他们在今后进一步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使他们在游戏探索中享受成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体育界有一句话:“放松是通往冠军之路的捷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放松整理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学引导者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放松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结束部分都感到愉快、温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为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如通过组织“学会赞美”、“大风吹”、“滚雪球”、“回旋沟通”等团体心理辅导游戏,让师生在一阵阵由衷的欢声笑语中,充分放松心情,让大家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心起涟漪。

团体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调查,及时跟踪变化。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与国家教材做好完美衔接,并培养体育骨干、小组长,建立和谐互动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三年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接受团体辅导的学生大多数能保持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学习兴趣较浓、信心较足,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同时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等.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00例.福建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2004(6)

[2]季浏编.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