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02:3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公共图书馆的设立是为了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信息的公平。公共图书馆服务所惠及的人群数量越多,其服务效率就越高。因此,公共图书馆服务所追求的效率目标就是服务人群数量的最大化①。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就是要普及公共图书馆服务,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苏州图书馆主要采取总分馆体系模式(另有两辆流动大篷车和图书流通点),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尽可能地延伸和扩大,让辖区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
一、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国际上通行和成功的图书馆组织和服务形式之一。随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的提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成为当今我国图书馆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之一。建设总分馆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普遍均等,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资源的效用,节约了成本投入.扩大了服务范围,对提高图书馆整体效益有着重要意义.是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来看,苏州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合办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总分馆体系就是将总馆和分馆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使用相同的管理系统和读者证,读者可以在总馆和各分馆之间实行通借通还,均等享爱 “平等、免费、专业、礼貌、高效”的服务理念。其中,分馆可以借助总馆的力量维持可持续发展,总馆可以借助分馆的触角延伸和扩大图书馆服务。
二、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几种合作模式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是在总分馆之间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由合作对方提供馆舍、装修、设备,承担水电等物业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管理人员开支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则提供初始馆藏资源并负责更新调配、委派工作人员并负责分馆开放。所有分馆都秉承苏州图书馆“平等、免费、专业、礼貌、高效”的服务理念,做到馆藏外借书刊实行通借通还,并开放了图书调配、预约等免费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极大方便了居民的阅读,培养了一大批新生读者。
至2011年11月份,苏州图书馆按照这个总分馆模式已经已在城区相继建立了33个分馆。总分馆体系大体有以下几个合作模式:
2.1跟区政府、街道、社区及镇政府合作办分馆。在苏州市的五个区:沧浪区、高新区、平江区、金阊区、相城区、工业园区都相应建立了分馆,把服务搬到了街道社区、街道和乡镇,使图书馆服务更有了亲民服务,便利读者近距离阅读,广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热情。
2.2跟学校合作办分馆,如胥江分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教育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公共图书馆制度是学校制度的社会化、公共化延伸和补充。公共图书馆跟学校合作办分馆,是注重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通整合,把服务与教育紧密结合,为公共图书馆在学校中倡导社会阅读、开展学生阅读指导和进行阅读推广起到了很大作用。
2.3跟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合作办分馆,如沧浪少年宫分馆和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分馆。与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办分馆,是把图书馆服务与课外活动教育相结合。在分馆中开展各项阅读辅导活动,倡导社会阅读,起到了青少年阅读的推广。还与市工人文化宫合作办分馆。整合了社会文化资源,方便了读者,使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了文化活动的每个角落。
2.4跟市政府办分馆。市政府办分馆除了从服务理念等方面和其他分馆一样外,还要在资源配置上,考虑到读者群的特定需求,既提供大众阅读文献,又针对性地提供侧重政府特色的文献,努力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公共图书馆将分馆开到机关,拓展了苏州图书馆分馆的合作模式,也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提供了新平台。
2.5跟第三监狱建设了分馆。一有助于提高狱警理论知识水平和管理素质。二可以提高监狱服刑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总分馆建设还在部队建立了部队流通点,定期更新图书,丰富了部队官兵的业余生活,为他们的单调的部队生活送去了精神食粮。
……
三、总分馆体系模式管理
3.1在总分馆体系建设过程中,苏州图书馆这个总馆始终处于一个核心位置,在提高总馆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总馆文献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其担负着将丰富的文献和人力资源优势、服务功能辐射到全市各分馆,为分馆的科学管理、业务和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2各分馆始终坚持直接面向大众(机关分馆有特定服务群体),为满足读者的基本服务起到桥梁作用,并承担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公共信息,开展社会化教育,发挥居民交流学习的社会职能,提供最基本的阅读学习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阅读环境和学习氛围,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相城分馆开展的少儿亲子活动;社区分馆征对老年读者开展的“扶老上网”活动以及老年“茶花会”活动等等,努力推动全民阅读,使得图书馆服务更贴近民意,扩大了服务的延伸。
四、总分馆体系模式的意义
4.1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和谐发展总分馆建设。均衡图书馆网络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更科学合理规划,充分扩大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居民可以在居住地就近、方便、无障碍获取知识和信息,享受到与苏州图书馆总馆一致的服务,如免证阅览、免费办证、免费上网、通借通还、预约借书、远程咨询等服务。
4.2加强总馆的管理和服务建设。分馆数量的增加,对图书馆总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馆要担当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来服务管理好各分馆,有利于全面提升图书馆总馆的管理和服务品质,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的文化品质,推动全民阅读,为加快建设“三区三城”和构建和谐苏州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总之, 在总分馆体系建设过程中,苏州图书馆这个总馆始终处于一个核心位置,为努力实现党和政府提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区三城”,切实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扩大和延伸图书馆服务,从而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总分馆体系。
注释:
①《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蒋永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P131,
参考文献
[1]《从政府购买看实行总分馆制的必然性》新世纪图书馆2009年第1期 邱冠华(苏州图书馆)
[2]《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蒋永福著,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年9月
[3]《城市图书馆发展论丛》王世伟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实践
为完善我国各地区图书馆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就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出台相关的文件。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县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县级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可以体现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促进基层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形式,不仅有利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能够满足基层民众对图书的需求。因此,在不断完善基层各项公共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说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具有发展的其必要性。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情况
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都各有不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普遍都是根据自身公共基础建设的情况进行设计。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根据县级的面积分布、人口密度进行规划,使得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更能够符合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一)总分馆制管理模式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管理模式普遍以所属的乡镇为主,在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各类图书,形成一个中心管的模式,县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与各级各类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合作的网络。县级公共图书馆分馆的建设需要独立自主进行。并不会改变原图书馆的行政管理隶属。在不改变所见图书馆认识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的分馆统一接受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和指导。当前,这种总分形式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图书馆的“加盟型”。在该模式下进行图书馆馆的各项工作,县级总图书馆处于决定性和主要的地位。乡镇图书在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方面和技术支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分馆主要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县级图书馆总分馆签订相关的权利义务协议,更有利于县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县级图书馆总分馆模式进行的过程中,总管的主体性权利主要现在规划、评估、组织以及监管方面。通过对这些权利的有效使用,促进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馆在进行平时的工作中,还应对分管的工作进行不定期和定期的监管、指导、检查、评价,对分馆的工作提出客观的改进意见,分馆工作进行的好,总馆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表示对分馆工作的鼓励。而分馆在工作中的主要表现在于,接受总馆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业务培训,同时还应与总馆做到文献共享。县级图书馆分馆的建设不仅是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更好的发展,还是能够促进基层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二)总分馆制的服务效益
县级图书馆分馆的制度与服务机制与总馆的机制一样,总分馆共用一个管理系统,读者只要持有相关的证件就可以在县级内任何一个图书馆进行借书和还书。总分馆的服务模式使得办理此证的人数逐渐增多。各县级的有效借书证根据借书人数持续上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使得县级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或的人们一致的好评。县级图书馆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还不时的举行相关的读书月,带动县级各基层民众的读书热情,提高人们的读书兴趣。
二、加盟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特点
在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图书馆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随着新型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人们对图书馆的迫切需求不停的推进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因此,县级图书馆在获得经济支持和读者支持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规模,完善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及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立并非隶属关系,总分馆能够顺利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总分馆签订的协议进行。加盟型的公共图书馆建立,虽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总分制,但是该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加盟型的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盟型总分馆制具有“通借通还”的功能
根据我国各地图书馆的建立可以看出,各地图书馆总分馆实行的是“一证通”的原则。该原则所体现的服务宗旨是,读者可以凭一个有效证件,在县级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内借书还书。加盟型的图书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通借通还”的功能。“通借通还”机制最大限度的方便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可以选择就近的图书馆进行阅读和还书,使得图书馆的功效发挥到最强。
(二)加盟型总分馆制实现“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的总馆与分馆使用的是同一套软件系统。在县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内可以互用所有的藏书,图书馆内的资源可以在系统内互相享用。无论是总馆根据图书馆发展需要设立的数据库,还是分馆建立的自身数据库,都可以在加盟型的图书馆内达到共享。促使县级公共图书馆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虽然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机制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弊端性还是凸现出来。加盟型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地资金以及相应的人员配备,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立。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思考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经途径。如何使得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更加完善,笔者认为应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主体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建设主体。县级政府做为基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应当将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纳入进为民办实事的工程中,科学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
(二)明确总分馆建设责任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将总分馆的建设纳入到各个建设主体的日常工作中。明确建设的责任,是县级公共图书馆顺利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图书馆;总馆;分馆;利弊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6-01
引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为了进一步加快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新时期公共图书文化服务事业,图书馆总分馆制应运而生,图书馆总分馆制度起源于西方,尤以美国最为发达,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总分馆制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才开始实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于图书馆总馆分馆制
(一)基本内涵。本文这里所说的“总分馆制”,是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中设一个总馆或中心馆(以城市中心馆为核心总馆),其他馆作为总图书馆的分馆,总馆对分馆的人员、财务、设施、读物等进行统一调配与管理,分馆是总馆派出的一个分支机构,专门从事终端读者的具体服务。若干分馆是按城市发展规划、人口分布、图书馆服务半径,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服务网点。
(二)产生背景。我国一些城市在早先的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和图书馆用地的规模,纷纷迁址到郊外,由于新馆远离市中心,郊区人口相对少、读书人群更少,因此多半是附近居民和周边人群前来,对于市区大部分居民来说,走太远的路、或者倒车去图书馆看书,是一件非常麻烦和不实际的事情,这也成为了人们利用图书馆的主要障碍,可以想见,有极少市民愿意倒车或长时间乘车到图书馆去体验学习。鉴于此,有必要建设一个“构建总分馆制,创办市民身边图书馆”的大胆构想,这样可以将图书馆送入到居住区、街道社区,让图书馆进入人们的生活周围、真实地满足大家阅读的需求,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
二、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优势体现
(一)实现了总、分馆之间优势互补。笔者发现,“总分馆制”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人事、财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将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丰富、技术力量强大的图书馆作为总馆,将其他具备和希望拥有图书资源的分部、图书室、阅览室、信息站等作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总分馆模式最大的好处、最直接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资源共享、服务方便、享受直接,因此读者无论在什么区位,都能够方便地、直接地享受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因为分馆很好地解决了距离的问题,总分馆之间完全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从根本上实现了总分馆之间优势互补,是城市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实现了社会管理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图书馆一直努力希望做到贴近市民,重视并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和娱乐需求,这也是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是,在现实中,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背景下,人们忙于经济,一些人很少,甚至从未进去图书馆阅读和检索信息。在图书馆总馆分馆制模式下,其经营思想促进形成了普遍均等、惠及市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就在身边、就在附近,这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和培育新的、潜在的读者群体,给潜在读者群众带来了机会和培养了可能读书的习惯。最关键的是,总分馆的建设可以让远离城市中心馆的孩子收益,他们可以就近接触图书、享受阅读、启迪智慧,还能弥补其因读书少而引起智力发育不足的个别现象。而且,将社区图书馆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之中,走出了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嵌入城市结构分布式建设发展的新路,对于整体城市文化、城市氛围都有积极的提炼和塑造功能。
三、图书馆总馆分馆制不足与后续发展思路
(一)不足之处。与国外相比,当下,我国部分城市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探索与实施总分馆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效,然而,尚处于摸索阶段,发展模式还不成熟,总分馆制的优势也未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另外,图书馆总馆分馆制模式,对图书馆管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投资建设能力、人事制度、运行维护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如果操作不当,便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实际作用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1)参与建设分馆的个别部门与单位,投入方面不重视、不积极,影响了分馆建设的速度与激情;(2)资金方面,主管单位的实力和偏重点不一致,有些城市资金紧张、财政投入力度不大,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分馆的建设与链条发展。
(二)后续发展。应重点注意:(1)对资源配置应优化合理。加强与各成员馆信息咨询部、采访部开发数字文献及在新书订购中及时沟通、交流信息的机制,有必要成立由省或市总馆、分馆组成的总分馆制协调委员会,全面协调、合理配置各成员馆文献信息资源与联络事宜,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同时,总馆对本地区各类分馆承担业务辅导职责,应成为本地区各类型分馆之间,本地区与其他地区图书馆之间在图书资源、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协作与协调中心。(2)书目数据库建设应规范化、标准化。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是综合性的综合性,藏书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各种等级和各种类型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类型、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各个民族的读者。业务活动范围的广泛性,这是由它为大众服务和为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决定的。然而,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些分馆存在所建书目数据库数据内容参差不一、分编员专业知识水平不等、执行标准不统一、数据建设质量不高、制作数据速度慢等问题,影响了图书馆分编人员套录数据的取舍规范难以统一。建议总馆应加强上传联机编目数据的质量监控工作,及时对各成员馆著录的书目数据进行在线指导,不断提高各成员馆分编、标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不断完善联机编目数据的书目质量,为总分馆制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打下牢固基础。今后,对于总分馆制,还有很多需要后续研究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索。
总之,总分馆制是一种先进的办馆模式,总分馆制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的必由之路,总分馆制是解决区域与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总体评价认为总分馆制利大于弊,今后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继续实践。
作者单位:金陵图书馆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总分馆制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关注,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分析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以期对国内其它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总分馆制源于西方国家,其中,美国是总分馆制实行比较普遍的国家,体制也比较完备。根据美国图书馆法的相关规定,其公共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资源由总馆统一协调,图书馆的类型有总馆、分馆、图书站、借阅处和汽车图书馆等。随着总分馆制在公共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也同时逐步应用于大学图书馆,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多级设馆形式,它共有90个图书馆,包括5个大学馆、55个系馆和30个学院图书馆。这些馆都有基于网络的统一的管理系统、目录系统、借阅系统和馆员教育培训,总馆和分馆之间实行统一的管理与服务。
总分馆制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为目的,通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体系内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充分体现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总分馆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图书馆界的关注。
目前,我国各系统的图书馆都进行了总分馆制的尝试,如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1个总馆、36个分馆和102个服务站的集群图书馆网络,服务和覆盖东莞32个镇区;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一些综合性的高校纷纷采用了总分馆制;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也采用了总分馆制。本文通过介绍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总分馆制的组织结构,归纳总分馆制具备的特点,为国内图书馆采用总分馆制提供借鉴。
1 总分馆制在国内三大图书馆系统中的实现
1.1 高校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合并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出现了一校多馆的现象,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总分馆制模式管理的尝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取消院系资料室,按学科门类重新建立专科分馆的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模式;由于高校合并,图书馆重组后由一个总馆和若干个分馆组成的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模式;在原院系所资料室基础上转型为分馆的北京大学模式;对院系资料室进行二级馆改造的海南大学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可以概括为:集中式、集中分散式、分散式等。
在我国高校人事和经费等管理权限统一集中在学校的情况下,图书资料管理体制以集中式管理的总分馆制更为有效。因此,本文以集中式管理的中山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高校集中式总分馆制的架构。
中山大学的总分馆制是典型的集中式架构模式,2004年,取消院系所有的分馆(资料室)建制。按学科门类和读者群建立学科分馆。现整个图书馆系统由南校区图书馆总馆、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东校区图书馆、珠海校区图书馆共4个校区图书馆和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生命科学学科分馆、化学学科分馆等3个学科分馆组成。其组织架构模式如图1所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采用集中式管理,人、财、物都由总馆全面管理,分馆不受院系领导。各院系所原来的图书资料从业人员由总馆统一考核、统一聘用、统一培训,并在全校图书馆系统内实行图书资料人员流动制。各院系所分馆(资料室)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学校下拨的购书经费、相关家具设备全部划归学校总馆集中管理。
四个校区图书馆和三个学科分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体系。但各馆在文献服务方面又各有侧重,总馆主要实施全面管理职能和书刊文献资源统一采编工作,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学科分馆侧重收藏三大学科文献资源,为三大学科学术科研服务。学科分馆统一执行总馆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标准,免费向全校开放,实行全校文献资源通借通还。
1.2 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
随着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省、市、地区为了打破多年来形成的图书馆单一管理、单一服务的格局,各类公共图书馆都进行了总馆/分馆制的改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该网络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各区县图书馆及高校、科研等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到目前为止,该体系已发展了79个分馆,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海图书馆与26家区县图书馆之间实现了“一卡通”借阅功能。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截至2006年底,全市形成了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馆,22个区、县级图书馆为分中心馆,118家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加入的服务网络,实现了首都图书馆——区(县)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三级互联。2007年,网络工程建设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将在朝阳区、海淀区以及大兴区建设街道、乡镇级图书馆26个,全市各区、县级图书馆及各街道、乡镇级图书馆全部纳入网络,并辅以流动图书服务车,并全部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
深圳市图书馆之城:2005年底,深圳市、区公共图书馆全部实行联网,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全面开通。
这些都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图书馆共同体”,通过契约确立起彼此的关系,中心馆和基层馆在协议期内形成总分馆关系。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前提下,以一个规模较大、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在某一方面与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图书馆为分馆,根据资源共享的需要,自发地组成类似于总分馆关系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总馆分馆机制。
下面以广东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为例,介绍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架构:
2004年5月,东莞图书馆明确提出了“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总分馆模式实施思路,按照中心馆一分馆一服务站的形式促进图书馆向基层延伸。以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即东莞图书馆新馆)为总馆,以各镇(街)、各系统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图书馆、单位内部图书馆、资料室为网点,以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和调节手段的地区性图书馆集群网。
各级图书馆,被直接纳入到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总分馆体系,“统一标识、集中管理、同一平台、共享资源”。
截至2007年底,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包括:24个镇街、8个村(社区、居委会)图书室、4个企业(学校)图书馆及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
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采用统一管理,分层服务:体系内的人、财、物由总馆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书目数据统一编制,文献资源所有权归属总馆总馆负责全区域内文献资源的采购、编目、分类、标引、加工,同时指导和协调读者服务工作;分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之间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共同服务市民。
至2006年,东莞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除购书经费外,各分馆的行政费用仍由当地地方政府负担,人员的录用和管理,还未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实现经费和人员一体化管理为第二步目标。
1.3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四个机构整合而成,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总馆设在北京,下设兰州、成都、武汉三个二级法人分馆,并依托若干研究所(校)建立特色分馆。其组织架构如图3所示:
国家科学图书馆负责全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负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领导各分馆开展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作为有特色的文献情报服务机构,各法人分馆根据全院统筹布局,参与全院文献情报联合建设,负责相应领域的战略情报研究和面向相应地域研究所一线的深层次用户服务;各个特色分馆,在服务本单位需要的同时,接受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业务指导,满足特色需求,服务全院,辐射全国;各个研究所图书馆,在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统筹协调下,共同支持研究所的文献信息服务。
转贴于
2 总分馆制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共享
包括书目数据、文献资源(印刷本资源、电子资源、自建数据库)共享。总馆与分馆之间除了书目数据的共享外,还体现在文献资源的共享:对于印刷本文献而言,由于总馆和分馆的书目和馆藏信息全部上网,供读者查询总分馆内的文献的收藏分布情况,并可按馆藏地点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书刊;对于电子资源,只要输入读者的借书证,读者就可以免费查询和下载。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电子资源和集成服务系统为总分馆所有的用户提供网络化服务,可提供包括1.6万余种外文期刊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的原文。除了购买的印刷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外,许多有特色的资源(包括自建数据库、影音资料)也都可以共享,如兰州分馆的“西北地区水资源文献库”、“西北地区生态学文献库”、“青藏高原研究专题信息门户”等。
2.2 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共享
如东莞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中,通过总分馆制,打破过去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面,无论是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只要是集群图书馆网络中的一员,都可统一使用集群图书馆网络管理平台,统一共享总馆的服务器、设备、技术和人员,无需再自购相同设备、自设相同部门,避免了分类编目、技术维护等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各成员馆的办馆效益。
2.3 通借通还
为了让读者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总分馆间都实现通借通还,高校馆的总分馆制一般是用“一卡通”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而公共馆则采用多馆的借书证通借通还,如东莞城市图书馆群则采用“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即读者在开通通借通还业务后,可持任何一个成员馆的借书证到任一图书馆借还书。
2.4 资源共建,文献分藏
实现总分馆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如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侧重为学术科研服务。医学馆主要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珠海校区、东校区图书馆为基础图书馆,主要向本科生及教职工提供服务。三大学科馆则主要收集本学科的文献资源。
资源共建、文献分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兰州分馆重点收藏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化学化工、核科学及电子技术等学科领域的文献,兼收应用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综合性文献;尤其重视收藏有关寒区、旱区、极区特别是关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区的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及工程问题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形成了有西北地域特色和资源环境学科特色的馆藏体系。武汉分馆则形成以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为重点的文献收藏体系。
2.5 服务互动
总馆与分馆有大致相同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模式;分馆可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出与总馆相同的服务项目,也可以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有统一规划的读者活动,活动的内容和规模根据各馆条件而定,这种服务互动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如2005年东莞首届读书节期间,东莞图书馆总馆及各分馆上下联动,全市开展东莞学习论坛讲座、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近300余项,参与市民200万人次,凸显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联合服务成果。
2.6 共同存在的问题
实现总分馆制在有效利用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和提高整体服务效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立分馆的评估制度、稳定分馆人员队伍、促进分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馆特色化服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值得探讨。
3 结语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的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总分馆制的实现成为了可能。总分馆制在我国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在有效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彰显了巨大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体系内的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体系内资源互补,而且能提高总馆的辐射能力和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及分馆的服务能力。随着这种管理模式优越性的凸现,会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尝试建立或加入总馆分馆体系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不管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构建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树立“大图书馆”理念,坚持文献资源共享体系的整体化建设。
在实现总分馆制模式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实行,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如一些图书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大打总分馆牌,纷纷将街道和社区图书馆挂上分馆招牌,并一次性投入资金,之后却因体制未能理顺而疏于监管,资金也无保障,甚至文献数据亦不能统一,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最终使分馆空有其名,任其自生自灭,非但没有实现效益,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基本上按“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谁建设谁管理”的模式,因此,每个图书馆背后都有一个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图书馆都对其主管部门负责,使得图书馆之间除了非常松散的业务合作关系之外,基本不存在任何组织联系。因此,要实现总分馆制一定要得到政府的长期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决策作用,为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
高校馆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总分馆模式,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一方面,其各分馆馆长又兼任总馆业务部门的主管,因此,加强了与总馆各项工作的联系;另一方面,5个分馆虽然属于所在院系,但由于设备、耗材、人员、经费等均由总馆管理委员会决定,因此,对各分馆的管理实际集中在总馆。而与各院系的联系则变为沟通、合作和提供服务的关系。这样可以提升院系对分馆的认同感,也会积极参与到分馆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总分馆制;通借通还;读者服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72-01
信息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是空前的,这些技术一方面带来了大量信息呈喷涌状涌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加剧了人们的技术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需要针对已经变化了的信息环境,构建有利于图书馆长远发展的读者服务方式和管理体系。纵观当前我国国内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在总分馆制下实行通借通还式的管理办法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 总分馆体系建设是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的基础
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分支机构,对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组织架构之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应在信息开放的客观环境中履行服务读者的社会职能,为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经过国内外图书馆学专家、学者的长期探索,最终建立了在总分馆制下实施通借通还的管理制度。这一模式引起了后来研究者的热捧,也是当下较受欢迎的图书馆服务读者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
简要来讲,总分馆制,通常是以一个相对较大的行政区域为指定范围,以这个范围内文献资源较为丰富、组织规模较大、服务能力较强的图书馆为总馆,下设的其他规模较小、服务人群较窄的图书馆为分馆,形成一个为总馆为中心,分馆为的图书馆网络。总分馆管理标准下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就是围绕着总馆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某一特定区域内图书馆的有关资源进行统一配置,比如,图书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书目数据统一编制等。在业务办理方式上,总分馆之间实行 “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方式;在指导原则上总馆担负指导辖区内各分馆的业务工作,分馆则以从事读者服务工作为主。
总馆为分馆集中了更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分馆在总馆的统一调度下安排日常工作,读者在总分馆制下可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充分满足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总分馆制体现了新的发展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实行通借通还的制度基础,也是分馆与总馆之间图书资源有效流动和和谐共享的内在保障。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既将同一地区的馆藏资源和技术资源集中起来,形成了资源整合阵势,也从根本上打破了各个图书馆之间长期封闭、阻隔的状态,为图书馆系统搭建更加高效、统一的服务平台。
二、总分馆制的基本特点
总分馆制作为现代化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实践操作中有着很多特点:
(一)合作互助,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总分馆这一图书馆管理体制最大的一个特点,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总馆与分馆可以自由分享文献资料、图书资源、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资源等,并且随着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共享的内容也会逐步扩大,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在无线上网和移动终端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用户可通过网络查看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情况、对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下载使用相关资料。图书馆的资源除了这些承载知识的载体外,还包括技术、人才、设施、场地等,在总分馆制下,这些资源都可在很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减少了图书馆重复建设的成本,也方便了读者使用。
(二)一馆办证,通借通还
通借通还的图书借阅模式已经在我国部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实行开来。高校图书馆通过向学生下发“一卡通”鼓励学生借阅图书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城市内的公共图书馆中,则采取 “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的管理办法能让读者更方便快捷地享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通借通还为开放获取背景下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要考虑位置,“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永远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服务宗旨。
(三)资源共建,文献分藏
总分馆制的另一主要特征是资源共建、文献分藏。这一特点在我国的科研院所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体现的尤为明显。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坚持资源共建的前提下,对不同馆别的图书分别收藏,医学馆收藏的是与医学生物方面有关的资料,科技馆收集的是科技发明方面的书籍文献。而同为中山大学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因面向对象的不同拥有的图书种类也不尽相同,如总馆主要存放古籍、特藏、专藏等资源,主要为较高层级的科学研究服务;东校区图书馆收录的多为本学科的专业书籍和资料,目的是满足学科内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需求。
(四)相互协助,服务互动
建立在资源共建共享理念下的总馆与分馆可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总馆要将更多的资源下放到分馆中,促进资源在分馆内的有序流动。对于实力雄厚的分馆,可自己创建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到本馆的读者活动中来;对于条件有限的分馆,总馆可指派专门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或人力资源的援助,相互帮助,推动总馆与分馆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三、 总分馆在图书通借通运行机制中的作用体现
在便捷、快速、高效的网络管理平台上,总分馆制为总馆与分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统一规划资源、统一协调运作的管理体系,保障了区域间和机关单位内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总馆对分馆的总领作用贯穿于分馆各项活动的全过程。
(一) 对图书馆各项活动的组织和指挥
从根本上来讲,总馆在一个区域内的图书信息系统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掌握着体系内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活动的主动权。总馆通过将活动各个相关联的环节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组织结构清晰的、各部门功能发挥正常的有机体,在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对各个单位和每一位负责人进行统一调动和安排,使各个环节的任务能够高效率完成。具体来讲,就是在图书馆分馆通借通还的物流活动中,总馆按照人、财、物统一调配,图书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书目数据统一编制的原则,对总馆、分馆、读者三者进行合理的安排,以确保各项活动能够畅通无阻的完成,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二) 对分馆日常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总馆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与分馆的互通互助中可将这些优势资源下放到分馆的日常活动中来,加强对分馆的监督和指导,帮助分馆获得发展的长足进步。另外,总馆通过对分馆进行例行检查和督导,可发现分馆在资源配置和读者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协助找到更加适合分馆发展的路子,因地制宜的推动地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 对物流活动的调节
总馆在保障通借通还机制良好运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文献资源等物流活动的调节和规划上,当分馆有资源短缺或运转不周的情况发生时,总馆需要根据物流的影响因素,对各分馆的物流活动的运行情况做出新的综合平衡,在制定合理计划的情况下调动其他分馆的资源对短缺的一方或几方进行补充,从而达到对物流活动的调节。
综上所述,在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过程中,图书馆的建设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将自身置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以总分馆制作为保障地区间图书馆事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要求,以总分馆制为基础,实行通借通还的管理办法,达到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等存在的法律地位依据、管理政策来源、管理现状,指出基层图书馆依存的政策不明确,各地运营管理形式传统与创新共存,探讨了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14-04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 英(1975―),宝安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街道、社区图书馆主体地位依存的政策逐渐清晰
1.1 2008年起国家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县(市)级以下
2008年前国家级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只延伸到县(市)级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1]。《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市)级4个等级。”[2]
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公共图书馆表述为“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3]
2011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表述的延伸层级最具体,即“标准内容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4]
1.2 省、市级政策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街道、乡镇级
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没有延伸。如2002年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有的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较为模糊。如2012年2月27日起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并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州及以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
大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九条指出:“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 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修正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条 (定义)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2 各地陆续出台涉及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
2.1 省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层级、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的经费来源给予了明确,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指出:“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1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运营管理主体、人员配备非常明确。“乡镇分馆由县图书馆负责管理,当地乡镇派人协助管理、维护,每个分馆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图书室由村(社区)派人进行管理,每个流通点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总分馆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行经费。”
2012年2月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对管理主体对应的行政分层进行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2.2 地、市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体制、经费来源及人员管理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2011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运营管理的总分馆管理体制,界定了经费来源、员工管理的模式。“县级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各县级市图书馆为总馆,以镇(含撤并乡镇、管理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购书经费及免费开放等所需经费由各县级市财政给予保障和统筹。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应由总馆统一管理。”
3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3.1 层级对应的行政管理主体承担运营管理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一级政府对应一级图书馆”的建设体制,最低一级政府负责的是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图书馆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也缺少相应的公益性建设主体[5]。同理,层级对应的运营管理主体亦如此。
3.1.1 诸城模式为代表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基层图书馆由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建成后由乡镇政府维持运行,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承担公共文化,新增一定数据图书资源,可以通借通还,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难以实行[6]。但难以承载公共空间职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也有待继续加强。
3.1.2 街道承担辖区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责任。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态,由区政府出资,区图书馆负责建设,各街道提供场所,建成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统一的建设形态上采用了全区统一的服务标识、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阅读中心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所在街道负责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作为监管与考核单位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
3.2 运营管理职责随建设主体上移到区级以上图书馆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突破层级对应的行政级别框架,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到县(区)级以上图书馆,随之管理主体上移,承担了相应的运营管理职能,出现了多种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嘉兴市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嘉兴市政府主导、制定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分馆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 资金由总馆支配, 基层图书馆部分人员编制划归市馆, 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嘉兴模式的运营采用集中管理,是指任何一个分馆从立项论证到建设规划再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7]“嘉兴模式”的特点是由实施区域内的最高行政层级嘉兴市政府确认上述责任并产生了承担的意愿,由嘉兴图书馆完成制度和实施规程的设计,最后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责成予以实施。
3.2.2 市级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全委托管理模式。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是一种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模式,即由建设分馆的合作方(各个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分馆的馆舍、装修、设备以及开放中的水电等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开放服务。[8]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层级对应的体制障碍,彰显了总分馆在服务上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但“政府主导”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后示范区的创建给苏州的总分馆实现政府主导和形成制度创造了条件,苏州进一步创新思路,设计了苏州总分馆的“新模式”,从政策文件制度上实现了政府主导。
3.2.3 区级以上图书馆派出基层分馆馆长的合作式管理。南山区图书馆众冠分馆,由合作共建的股份公司负责日常运转的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三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南山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长驻分馆担任业务馆长。以合同约定形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运营分馆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而总馆委派业务馆长,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基本解决了因体制障碍而带来的经费不足、人员不专等问题。[9]
3.2.4 区级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管理。2006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对社区图书馆新建、日常运作进行补助,由福田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宝安区图书馆2008 年起进行了总分馆直接管理,分馆建成后其运营管理费用由区级财政直接纳入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选派和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文献信息及服务资源(含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0]2005年起建设的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后续管理上也是类似模式。
4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4.1 法规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的定位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若干旨在覆盖全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于良芝老师认为,其核心功能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构成。
综上,国家级的政策文件涉及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公共图书馆的表述延伸还不及省、市级政策文件清晰,但是省、市级文件中又各自为政,表述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性文件的明确表述延伸,将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定位清晰,提供哪些公益服务内容,辐射多大的服务范围。
4.2 出台管理层级清晰的运营管理文件
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出台涉及明确运营责任主体,界定运营管理目标的政策,保证运营经费来源、使运营管理层级清晰、可操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资金也可以多渠道筹集。管理主体联合多个部门切实出台鼓励单位、个人和公益基金等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的可执行文件,如免税减税等措施。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治理制度,引进社会监督、社会资金和社会化运作,从而实现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营管理。
4.3 总分馆制是一种有效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或基层组织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普遍薄弱,其运营管理的能力更加薄弱,因此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11]苏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的总分馆建设及管理,创新衍生出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同步上移,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总分馆制管理在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本,规范和维持基层图书馆发展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4.4 鼓励探索服务外包
以总分馆制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依托服务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将基层图书馆在专业监管与指导下进行独立运营管理或者项目服务外包。
2013年,宝安区图书馆在总分馆运营管理成熟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和业务监督角度,出台了《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服务规范》、制订了《宝安30家社区阅读中心考核办法》,并于2014年初进行了全区社区阅读中心考核,这也是基层图书馆将总分馆专业化管理思路与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转移给街道、社区运营管理的有效尝试。
2013年7月1日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总馆尝试采用项目服务外包的购买服务式管理分馆,按项目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南山区图书馆只负责业务考核。
4.5 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评估制度
建立并实施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的运营绩效评估制度涉及评估组织设立、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统计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及制定奖惩措施制度等。评估考核包括:确定评估内容范畴、评估措施与频次、评估的后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等。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数据统计、建立数据通报及、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评估
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12]。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 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6] 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5-15.
[7] 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8] 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5.
[9]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10] 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1):86-90.
[11] 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总分馆体系
中图分类号: 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4-0103-05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文化部的首要工作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资源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就全国范围来看,在以地市级为核心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前提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热潮;依托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大好机遇,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信息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1 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1.1 基于全国文化共享工程,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工程网络体系,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等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其目标是在全国建设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级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构成的覆盖全社会的文化信息共享网络。
共享工程的理念与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共享工程虽名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研机构、学校等各类机构单位的普遍合作,实际合作的是文化信息资源部分,且其实际执行的主体,则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说,在推进共享工程的进度中, 公共图书馆的努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基于这一平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覆盖至全社会,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9.6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五级服务网络, 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资源服务覆盖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将实现“村村通、户户有、人人享”的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永远不闭馆、永远在更新的公共文化服务[2]。
可见,“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全国各地都结合实际,在基层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内容、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共建共享逐步深化,资源整合成效显著。
1.2 共享范围局限在系统内,没有形成网状的共享体系
各系统图书馆差异明显,各有优势,但是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系统间的合作却屈指可数,合作极少,导致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资源闲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总数为1794所,总藏书量超过6.6亿册,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藏书流通率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约有4亿册的图书——相当于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没有得到有效利用[3] 。
1.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导致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区域性不均衡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即使同样的东部地区,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同一个省份,各区域也表现各异。如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占了全省GDP的大部分,而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的经济则长期滞后发展,导致图书馆事业也存在巨大地区差异。
经费、人才等关键问题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非常少,导致地方匹配、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 某些基层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甚至只有几千元,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规模相差甚远,所以图书馆事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还在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挣扎,资源共享在许多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2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1)总分馆体系;(2)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3)图书馆联盟。
本文在参考邱冠华馆长和于良芝教授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网站调查的结果,对以上三种类型的资源共享方式进行概述。
2.1 总分馆体系
总分馆体系指由同一个建设主体资助、同一个主管结构管理的图书馆群,其中一个图书馆处于核心地位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处于从属地位作为分馆。分馆在行政上隶属于总馆,或与总馆一起隶属于同一个主管部门,在业务上接受总馆管理[4] 。按照各地的实际做法,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分为五种模式[5],即自下而上的全委托模式、自下而上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半委托模式、自上而下的全委托模式以及完全分馆式(见表1)。
区文体中心图书事业处(区图书馆)面向社区主要提供以下文化服务:图书室业务辅导、共享工程业务辅导、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等。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发展社区文化服务的做法
区图书馆结合自身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基层业务辅导工作。包括图书业务和共享工程业务两个方面。区图书馆将基层辅导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社区辅导平均每周1次(2010年基层辅导40余次,辅导社区业务人员120余人次;2011年一季度已开展基层辅导15次辅导25人次)。除了常规性的、深入各个社区开展辅导工作之后,还定期举办集体培训班,2010年区图书馆在全区举办了6次集体培训班。
二是充分利用区图书馆现有资源带动社区全民阅读。区图书馆采取在社区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的做法,结合社区的具体阅读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图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学习条件。目前区图书馆在街道、社区、部队、学校等设立了69个流动图书服务点,其中社区服务点42个,年更新图书10000册次以上。
三是通过全区总分馆系统建设工作丰富全区文化服务资源。我区总分馆建设工作于2010年10月份启动,今年争取在每个街道办事处建立1-2个分馆,实现同一系统平台、同一服务标准、统一通借通还,让社区分馆图书室的图书加入到总分馆系统中来,所有社区分馆的图书都能共享利用。目前长江路、辛安、红石崖、***和***等办事处的分馆建设工作均已启动,其中长江路荒里社区已基本完成前期技术及图书专业加工等工作。
四是通过全区图书馆联盟工作提升我区社区文化服务水平。区图书馆充分利用驻区高校多的优势,联合石油大(华东校区)、山科大、***理工大(***校区)等六所高校图书馆,于2010年6月份成立了全区图书馆联盟。联盟各馆面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报刊阅览、图书借阅等服务,而且联盟馆的资源与区图书馆的资源形成互补,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休闲阅读需要,也能满足较高层次的技术学习需求。
二、社区文化服务现状
1、社区各类文化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2010年区图书馆在全区开展的“基层图书室建设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区205个社区,已建有图书室的社区有134个。设立了专门的电子阅览室的社区仅有丁家河、张宝湾、荒里3个。
2、社区文化服务情况
通过长年的社区基层辅导工作掌握的情况,由于大部分社区图书室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开展日常图书借阅等服务工作。
三、目前全区社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区文化服务工作中,为社区居民提供读书学习环境是比较重要的部分,这依托于社区图书室和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来展开。但我区的社区图书室建设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存在一些瓶颈。
一是场地、设施没有保障。全区205个社区,建有图书室的有134个,建成率为50.4%;配备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社区仅有丁家河、张宝湾、官厅、荒里、大殷、***办等10余个;绝大多数社区未建设电子阅览室(目前仅有3个社区建有电子阅览室)。
二是藏书质量差、更新不及时。现有社区图书室的藏书,多为2000年以前出版的图书,大部分社区图书室近3年未更新图书。
三是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绝大多数社区图书室均没有配置专职图书管理员;部分社区配有兼职管理员,但因兼顾其他工作,无法保证图书室的正常开放。
由于存在以上问题,导致社区图书室不能发挥其最基本的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作用;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财政保障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二是考核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区图书馆将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基层业务辅导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社区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文化服务;二是持续开展流动图书服务工作,分享区图书馆现有文化资源;三是加快全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四是继续完善全区图书馆联盟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同时,为做好社区文化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解决资金的问题
1、加大政府投入,实行有效的经费支持模式
要发挥街道和社区图书室作用,硬件设施建设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好图书室,包括借阅场所、书架、桌椅及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所虚必要设备等;二是配备一定数量的图书(含报刊);三是按要求建设电子阅览室。这三个方面的经费开支是重要的投入,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形成区、街道、社区共同投资的有效模式。
2、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拖宽投资渠道
考虑到基层图书室建设具有公益性事业的特点,可通过有效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如:鼓励企业以捐赠形式,通过冠名资助建设某个街道或社区图书室;或者根据地理位置情况和企业需求实际,协调企业与街道或社区以共建共用方式帮助建设图书室;或者由政府通过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将资金投入街道和社区图书室建设上来。
(二) 统一选配,解决人的问题
在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后,要使图书室有效发挥作用,必须解决好图书室管理和服务问题。考虑到现有街道和社区图书室管理员大部分为兼职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图书室纳入总分馆体系管理后需管理员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等,建议借鉴社保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管理人员的形式,为街道和社区统一选配图书室管理员,采取合同制管理,对年龄、专业、工资待遇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后面向社会选聘,其人员经费开支参照图书室硬件建设经费承担模式解决。
(三) 加大考核,解决工作落实的问题
要解决街道和社区图书室的问题,关键还要调动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如果说上述两个方面的解决建议是激励措施外,还必须有相应的约束办法。要将图书室建设列为区对街道、街道对社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加考核分值,强化考核引导,真正发挥考核的约束作用,同时要完善资金的审批和监督,确保正确有效使用,真正用在图书室建设上。要完善相关使用、管理和服务制度,使街道和社区图书室真正能“开门”服务,使广大居民真正能“进门”学习。
通过加大投入、人员保障、考核落实等几个方面,激发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性、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档次、规范社区文化服务体系,使我区的社区文化服务工作走向正规化、标准化,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逐步形成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打造“书香***开发区”。
区文体中心图书事业处(区图书馆)
关键词 县区 图书馆 文献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1 制定县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采访条例
县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一直是各自为政的。业内人士对于乡镇图书馆建设中几次反复而形成的文献资源混乱局面记忆犹新,因此近些年来有许多单位在试行统筹县区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确实,规范管理县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十分重要。县区“天高皇帝远”,加上管理权限长年来没有理清,让读者看什么书一般是没有人来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县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购规范化管理就提上了日程。
文献采购规范管理的目的,是要摸索并形成适应农民现代生存需要的文献资源体系。农民群众从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状态中走出,要进入正在跨越式发展的现代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的生活环境,进入现代农业的良性循环中,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就无法自在的生存,这是一。中国农民受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从个体到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语言”,这是内心的根,需要不断用传统文化滋润,这是二。从这两点出发,农村文献信息资源应该具备的范围和特点就一目了然了。
要建立中国农村所需要和独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首先就要制订县区图书馆文献采访条例,条例制定的前提应该是全面的农村文化现状调查,基点是从实际出发。条例既要顾及农村各类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要考虑各文献种类的相对均衡的分布,还要照顾特定人群的特定需要。对于农村流行的武打、言情、“口袋”之类的书要有恰当的定位,对于盗版书的严格把关也应该是重要内容。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图书利用率的问题,要让业内资深人士参与把关采购书目,避免盲目性;要在有限的途径里充分吸收读者对选书的意见;对连续性出版物尽量延长它的有效服务时间;注意控制电子文献与印刷文献的重复建设,总之,要在文献建设中真正贯彻建设节约型图书馆的原则。条例初稿出台后要进行试点推行,然后汇总意见修改后正式下达。要按条例来设计采访工作的秩序,把程序环节规范起来,保证条例的畅行无阻。
2 创造条件建立图书资源集中采购、总馆配送的物流体系
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中关于总分馆制的论述,主要内容就是文献资源的集中配置,可见国家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文献资源集中采购配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早就实施的一个力针,而且长期运作的经验表明它能产生很好的效益。集中采购的基掣是相对充足的经费,可是据统计,目前全国2200多个县级图书馆中有720家没有购书经费,年购书量为零。我们坚信,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随着图书馆法制建设的强化,此类状况终消失。但我们在谈论文献资源集中采购配送的问题时,就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从全国农村的是可行性出发。因此,我们姑且先不讲实行总分馆制。如果把经费从基层集中上来,采取江西南昌县书馆的集中采购,中心调度的方法进行资源建设,其好处有以下几点:(1)比例占一的经费可以换得比例是十或者更多的经费购买资源的使用权,弥补了各网点因为经费问题造成资源短缺的不足,解决基层办图书馆的最大困难。(2)节约人力,大量减少基层图书馆的书刊整序的用工量,从而把精力转移到服务上去。(3)大量的集中采购,降低单位成本,也降低了国家拨款的总成本,数字不可小觑。(4)资源集中采购配送,强化了县市图书馆的业务领导地位,形成了“以资源带管理”的良好模式。(5)如果调度配置物流遵守定时定点的安排,读者就每天都能借到新书。(6)整个地域的图书馆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去除了交流的障碍,形成了“大图书馆”理念,共建共享、通借通还变成了事实。上述好处足以证明,文献资源集中采购配送,是建设基层图书馆网扎实有效的途径。
各地总分馆制的尝试和实践正在逐步进行,但规模化地铺开还有待时日。政府没有启动这项工程,不等于民间不可以尝试。长春市的“图书馆联盟”和佛山禅城的“联合图书馆”等,尽管形式略有差别,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让资源达到共享。总分馆制不在名字,在于实质,它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文献资源的集中采购配送,因此,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支持下,应该尽早启动共享文献资源的试点工作,县市馆自身在采编、物流方面首先要做足人力和物力准备,然后将较有条件的一些馆的资源购置费集中起来进行采购,建立文献的周期交换制,开始共享式的集中配置。在经过一个阶段的磨合后,就可以建章立制,正式运行。当然,毕竟是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有责任要按政策进行投入,所以各地要明确,先走一步实际上是推动政府介入的一个前提,当然也是手段。在试点过程中,要一方面及时纠错补缺;另一方面则及时的、经常的向政府和主管部门汇报。如果政府在看到实际效果后介入,把财力支持的政策明确下来,把县市馆和基层馆之间的人事关系理顺了,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总分馆制了。从这点上讲,县市馆资源集中配置先走一步的结果就肯定是总分馆制。这应该说也是先打球,再被正式承认的一种改革。
要想启动文献资源集中采购配送,县市图书馆就应该认真做好预案,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强化力量形成快速高效的采编机制。文献资源的数量增加,种类繁多、载体复杂,而且因为面对基层馆,采编流程必须高效,因此人员队伍一定要素质强,要求要高。二是要建立总馆配送的物流体系。这个体系有一个相对复杂的调度运行机制,A馆的x部分书调往B馆,而B馆的Y部分书调往C馆,C馆的z部分书调往A馆,这是三点之间的调度,那么四点之间,五点之间呢,并且中间一般不能有重复进入的书。这说明这个物流体系除了物质条件(汽车、书箱等)之外,还须有物流调度的智力核心。三是要建章立制,如经费集中的原则、方法的确定,各分馆图书的周期交换机制,统一排架、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的规定等。这些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去解决,都是需要县市馆的同志认真筹划的。
3 关注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对于农民来说,现在也是越来越熟悉了。DVD的普及已经让农民群众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所以,在农村的文献资源置备方面,我们绝不能让数字资源缺位。困难在于数字资源的管理比较复杂,其载体容易损伤却很难检查,不过特殊资源也可以采取特殊管理,比如不出借只阅览,比如对有DVD播放机的读者一次出借一天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买这些资源,把群众拒之于门外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精神。除了部分数字音像资源的其他数字资源,如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我们应该主要依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力量来开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趋势[M].图书情报工作,2004.48(4):1-10.
[关键词]图书馆慈善援助公益援助
[分类号]c252
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新现象是:完全依赖政府财政支撑其建设和日常运行的状况已经突破,社会力量的慈善与公益捐助正在异军突起。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偏远乡村,都概莫例外。两届“百县馆长论坛“会议”的召开,讨论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图书馆界对社会力量援助中国图书馆发展的思考与总结。进入21世纪,社会力量对我国图书馆的慈善与公益援助已成为一种潮流,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个潮流,需要在理论方面广泛讨论和在实践方面大量探索。
1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主要援助模式分析
1.1 慈善家援助修建图书馆
慈善家的援助,即专门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人对图书馆的援助,其主要表现是:慈善家把自己的资金捐赠给基金会,然后通过基金会与政府合作项目或直接向受援对象捐款,指定用于修建图书馆馆舍或图书室建设。代表人物有香港的邵逸夫、田家炳等。他们秉持“取之于民众,用之于民众”的理念,在我国援建了30多所图书馆馆舍和110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计耗资达5亿多港元。
慈善家援助修建图书馆的优点在于:①资金相对充足,社会关注度高,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可以尽快促进资金的落实到位;②慈善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以提高社会公民投身图书馆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而缺点是:①援助的人数少,资金涉及面广,项目众多,真正用于图书馆事业建设的资金却只有小部分,加之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参与,解决不了图书馆实际所需;②慈善资金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可能导致名人做慈善的负面效应,造成社会群众对慈善事业的误解.
1.2 企业单位对图书馆的针对性援助
企业慈善是指企业从慈爱、善意和善良的方面出发,以扶贫、帮困和助人为主要内容,对图书馆进行帮助的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其主要表现是:企业用自己的利润与政府合作系列项目或直接向受援图书馆捐助建设资金或书籍、物资等,来援建图书馆。代表性的企业有飞利浦集团(外企)、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花旗银行集团(外企)等。它们秉持“弘扬慈善文化,宣传爱心奉献,展示社会文明”等理念,在我国援建了309所希望小学图书馆、1350所中小学“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室)”和2所少年儿童图书馆,累计耗资达4000万元人民币。
企业单位对图书馆针对性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在向社会爱心奉献的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企业的产品;②在树立企业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特别是国家对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免税额度由原来的年度利润总额的3%提高到12%后,这种捐赠简直成了一种双赢。而缺点是:①偏重于关注宏观层面,如有多少图书馆建成、捐赠图书多少万册、资金到位多少等,而忽略图书馆的细节建设,如管理制度、资金流向、图书种类等;②以盈利为目的,慈善与公益活动或多或少地带有功利性,即商业性。
1.3社会个人行为对图书馆的援助
社会个人慈善,即社会公民热心图书馆慈善公益事业,自愿帮助弱势群体的无私行为。其主要表现是:热心于基层文化建设的自然人个人,以自己或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或自己可以办到的募集方式建设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并开展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代表人物有福建省福州市的吴熙、湖南省冷水江市的刘小玲、江西省萍乡市的刘柄继、陕西省西安市的陈武艺、宁夏海原县的李成林等。他们秉持“力所能及,扶助乡邻”等理念,在我国因地制宜地办起了众多的农民图书馆(室)、乡村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室),有的藏书达10万册以上,有的馆舍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
社会个人行为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弘扬美德,展现爱心;②共享资源,扶帮近邻;③汇集资财,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而缺点是:①对图书馆专业的理解片面,办馆受兴趣和爱好的影响大;②捐赠带有随意性和一次性色彩,缺乏规模化与资源优化的安排;③资金基本靠自己和家人,服务人员也主要是自己和家人,难以使藏书及时更新和相关服务走上专业化。
1.4 民间组织对图书馆的援助
民间组织的慈善援助,即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从事图书馆的慈善公益事业。其主要表现是: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的知名人士发起某个项目,然后由参加该项目的志愿者或义工通过网站、口口相传等方式募捐图书和资金,最后再由志愿者或义工把这些募捐图书和资金直接捐赠给当地文化站或者中小学图书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业务工作。代表性的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立人乡村图书馆、《中国妇女》杂志社、《光明日报》社、中山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它们秉持“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立足乡村,连接城市,推广国民阅读,促进乡村教育革新”、“丰富乡村教育资源,促进公民社会形成”、“援助受灾的图书馆人”等理念,在我国创办了众多有影响的草根援助项目,如天下溪乡村图书馆、立人乡村教育行动、乡村社区图书馆援助计划、图书馆家园计划、北川图书馆重建项目图书募捐活动、星星火阅览室、育才图书馆、西部阳光行动等。其中,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天下溪乡村图书馆项目和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乡村教育行动最有影响。前者采用捐、募结合的办法,立足于出版社积压书采购市场和乡村社区受援对象(主要是乡村文化站,间或也有学校),从2003年到2006年,为广西的5个贫困县近40个乡镇捐赠了图书;后者采用总分馆理事会管理模式和捐、募、建、服务一体化援助模式,从2007年到2011年,在湖北、河南、四川等省建立了10个分馆,办了3000多个借阅证。
民间组织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完全出于自愿,易于调动参与人的积极性;②管理中间环节少、方式灵活,易于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和探索高效的建设之路。特别是天下溪乡村图书馆的定向援助和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总分馆理事会管理模式、公益记录宣传模式、财务与捐赠公开及捐、募、建、服务一体化援建等,很值得推广,因为这不仅可以做到物尽其用,而且还可以挖掘草根援助的长效机制。而缺点是:①经费紧张,人手紧缺,工作量大,专业技术缺乏;②藏书数量有限,规模效益差等。
1.5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对图书馆的援助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的援助,即海外华人通过募集资金,与国内乡镇政府、非营利组织如侨联等建立联
系,帮助中国乡村图书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海外华人的慈善基金组织或一些国际组织,通过与国内乡镇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如侨联等)建立联系,然后捐助资金,或同当地政府及村民合作,共建公共图书馆,或同当地学校合作,以充实或加强原图书馆的建设,建成后向社会开放服务。代表性的基金与国际组织有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美国青树教育基金、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兹根基金会、国际教科文组织等。它们秉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而教育必首重德育,以培养高尚完美的人格”等理念,截至2011年3月,在我国边远穷地区因地制宜地办起了62所公共图书馆、46所中小学图书馆、12所农村图书馆、103个学校图书室。
慈善基金与国际组织对图书馆援助的优点在于:①具有海外关系,遇到的政策阻力小;②资金相对充足,管理方式灵活,资助范围广泛;③采用“与当地学校合作创建图书馆,或者对乡村学校已有的图书馆进行完善,建成后向当地村民开放服务”的援建模式。而缺点是:①捐助主体与受援对象间的距离遥远,无法对受援项目进行有效监管;②援建项目定位基层,图书馆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不强;③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长效机制较差。
2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主要困境分析
2.1 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或长效机制
日前,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各种援助模式都面临着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将资金、实物捐赠给当地的慈善机构,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出现信任危机;直接将资金、实物捐赠给受援助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经费紧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反馈体制迫在眉睫,资金的流向和实物运用途径清晰,才能提高捐赠者的信任度,主动给捐赠者以情感和荣誉的同报,才能激励捐赠者的捐助热情。慈善公益机构需主动作为,走向社会,积极募捐,才能促进图书馆慈善事业的发展。
2.2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合理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包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管理方式、完善监督反馈系统、制定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相关政策与基本制度等。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相对盲目,缺乏专业指导,投资收益过低,而在美国大型私人基金会的投资已发展成熟,主要采用投资部、投资财务部、财务部、外部投资机构、基金会信托等5种投资管理模式实施投资管理。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必须保障慈善捐款的合法透明,依法接受税务监督、会计监督和社会的监督。可以通过网站公示各项善款的来源、金额及使用去向,方便人们及时查询、广解善款的使用情况。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以为慈善援助的行为指明方向,统一行为准则,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必依。
2.3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参与合作
目前,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5种援助模式都缺乏图书馆专业人士的直接参与合作。对受援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缺乏专业指导,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捐书赠书,图书馆的新技术新理念无法融入其中、图书馆界慈善人士应该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规划性地指导各项图书馆慈善公益项目,把图书馆最新的技术和一些新理念融入受援地图书馆,对当地的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业务和素质的培训,定期举行讲座,传达图书馆界的最新资讯和动态。充分发挥图书馆界的々业素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2.4主流援助的运行模式为“非公募”方式
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5种基本模式,除了依托于基金会的香港慈善家的援助和海外华侨的援助有“公募”行为外,在国内的企事业单位援助、社会个人援助和民间组织援助,则都是“非公募”性质。然而,从主体看,后者的援助义是我国的主流。如果主流援助者没有资金与书刊的“公募”来源,其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可想而知的。图书馆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笔者强烈呼吁政府出台专门针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政策,也强烈呼吁现有基金会降低捐助资金管理费和项目实施费的比率10%,以支持草根组织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的行动。
3 图书馆慈善与公益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3.1基金会募捐与投资的管理模式探索
基金会的投资管理对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投资管理可以实现基金会资金的保值增值,可以很好地解决图书馆慈善经费紧张,难以长期可持续地援助受援地的问题。鉴于目前草根组织援助图书馆建设的种种困难,笔者以为,从图书馆人的角度看,应发展“基金会募捐与投资的管理模式”――致力于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人,以设立基金会,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让基金会作为图书馆慈善与公益援助整个行动的中心,承担其全部工作,特别是向读者提供服务的后续工作,否则,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运作模式,可以参考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基金会理事会组织机构,投资委员会(由数名拥有投资经验的专业人士、理事会主席和秘长长构成)根据自身的管理理念、投资政策、投资目标、投资规模、风险偏好、人员配置、成本费用等多个因素来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管理模式。随着基金会投资管理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图书馆慈善与公益事业要实现长远的公益慈善使命,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金会投资管理模式。
3.2寻求国家及政府政策指导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机构,国家始终是图书馆建设的主体,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介入,指导社会各界对图书馆的慈善援助。最重要的是尽快落实慈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一整套促进公共文化慈善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为慈善资本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投入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同时,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有利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及增加人们福利的目的出发,确保有效供给,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3.3 探索新的援助模式――数字图书馆总分馆援助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总分馆援助模式,具体而言,是由公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牵头,主动与慈善人士合作,利用其丰富的数字资源和馆藏资源,充分提供无私服务,而私人慈善资本作为慈善援助的主要资金来源,则承担维持数字图书馆总分馆的日常运行开支。总、分馆实现资源共享,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用户凭一张借书证可以同时利用总馆和分馆的资源与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总馆通过搭建以数字化资源内容传播、整合统筹联盟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数字图书馆联合平台来实现总分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的联合平台具有统一界面、统一检索、资源链接、资源导航、内容聚合、统一认证、流量报表等特征。各分馆成员通过书目联合系统可以实现在检索一种文献时能同时了解其他成员馆关于此文献的信息;通过电子资源联合系统可以实现异构资源的跨库检索;通过文献传递及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每篇检索到的文章都会有馆藏图书馆信息,以在线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取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通过联合参考咨询系统可以实现为广大用户平等地提供专业性咨询服务与知识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总分馆援助模式可以借鉴立人村落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采用总馆理事会与分馆理事会相互协调、共同管理的运行模式。总馆理事会由各公立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各高校图书馆项目负责人、慈善人士代表组成,负责制定图书馆项目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整合各种资源。总馆理事会通过与慈善人上共同签订书面协议,形成有效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图书馆私人基金会,保障私人慈善资本的合理运作;而慈善人士通过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而改善图书馆利用私人慈善资本的低透明度、低信任度的状况。总馆理事会需协调处理好慈善资金的运用、总分馆的管理、慈善人士与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在实际运行中的新角色和权责等一系列问题。分馆理事会由当地乡绅和教师组成,让他们充分参与图书馆的建设,激活本地资源用于图书馆的长期发展。分馆理事会需认真即时地完成总馆理事会下达的任务,并把当地援助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给总馆理事会,做到总分馆的有效沟通、即时沟通。
4结语
社会力量对我国图书馆慈善援助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实践中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因此需要更多图书馆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认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繁荣图书馆慈善公益事业。
参考文献:
[1]Shera J H.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 rnr libra―nnship[M].New―York:Becket a11d Haves.1972.
[2]杨玉麟,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1):8―11.
关键词:高校;校区职能模式;图书馆;资源整合;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合并高校校区职能模式变革与分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4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校区高校管理成为研究热点。许多高校通过延伸办学层次、合并或是扩建等方式弥补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的不足,多校区高校由于渊源不同,可以分为合并型多校区、拓展型多校区和混合型多校区三种类型。合并型多校区面临不同职能模式校区间融合发展问题,拓展型多校区面临新老校区协调发展问题,混合型多校区在一定时期兼具前两种多校区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对高校组织管理、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挑战。
一、混合型多校区高校校区职能模式沿革
学术界对合并型和拓展型多校区高校的研究较多,混合型多校区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这一领域。具体而言,高校合并、独立二级学院建设,以及新校区建设带来高校多校区运行和融合,组织管理模式复杂多样。合并组建的巨型大学都会面临校区的实质融合,包括行政组织管理统一、院系学科整合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配置等等。合并高校通常会在原有校区学科专业布局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按学科专业划分校区的学院模式,优点是充分发挥原有资源优势基础上实现整合。另一模式是职能模式,高校通过校区整合或者异地建设新校区拓展教育空间。高校通过发挥新校区的整合功能,实现实质融合。职能模式下校区会按教育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三本教育不同形式的校区分布。
(一)河北联合大学多校区职能模式沿革。河北联合大学是由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合并组建,原两所院校各有一个独立二级学院和直属专科学院,合计6个校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学校合并后面临着很多发展困境,如教学科研用房紧张、学生宿舍设施落后、办学分散,校区整合势在必行,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打开校区职能模式变革的契机,当前高校处于混合型多校区发展阶段。
为便于共性理论探讨和直观图示,笔者以字母代表河北联合大学各校区,见图1。6个校区为医学院A、理工学院B、二级学院(A1、B1),专科学院(A2、B2);当前AB两校区是学院布局模式,都承担相应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规划建设中的新校区C改变了AB学院模式,成就了BC职能模式:A、A1校区被土地置换建设C校区,承担原AB校区的本科生教育,B校区作为老校区承担原AB校区的研究生教育。搬迁后,合并高校将形成按教育职能模式划分的分布式校区布局。六边形图示展示了按职能模式层级排列的各个校区,也显现出相对的校区规模。尽管A1与C规划在同一校区内,但还是独立的二级学院。图中H代表合并高校直属教学医院,承担部分医学研究生教育。(图1)
(二)混合型多校区高校职能定位对校区图书馆的影响。分布式校区职能模式在我国多校区高校中普遍存在,这种模式的优劣不是本文研究重点,但它显然不利于校区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延续职能模式和地域分布,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将形成分布式分馆的组织管理模式,也称联邦馆制,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财务、资产与设备、部门业务均属各校区分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限。由于研究生、本科生、三本生和专科生四个教育层次在校区间的分离,各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重复建设,易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
二、变革下多校区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
图书馆资源整合是指在一定的组织领导以及统一的规范下,根据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对分散、孤立的各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资产设施,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有序化和协调化,形成有机的系统整体。资源整合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机制,面对混合型多校区高校职能定位更需要图书馆战略管理。图书馆战略按组织结构可分为组织总体战略、部门战略和专项业务战略。本文研究的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是基于高校校区职能模式变迁下的图书馆组织总体战略,首先有赖于确定多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
(一)图书馆组织管理变革。高校校区职能模式的变革带来图书馆组织管理改变,排除一馆制的管理模式,多校区分布式分馆通常会形成联邦馆制模式,在河北联合大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总馆是C校区图书馆,B1、B2、A2三个校区图书馆会延续现有联邦馆制的管理模式。图书馆组织管理变革体现在B、A1校区图书馆与C校区图书馆的管理变为总分馆模式。
多校区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的实施有赖于部分联邦馆制分馆向总分馆制转化,即文献资源建设和人事、财务和日常管理等事宜由总馆统一安排,分馆设定相应的业务部门。总馆要逐步加强各分馆间的业务联系,推动以变革促发展,促转型、促融合,最终促进共建共享。
(二)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规划。当前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是针对AB校区图书馆资源整合而言的,B校区图书馆是总馆和中心馆,A校区图书馆是学科分馆;伴随着C新校区图书馆的建立使用,A校区图书馆物理馆舍拆除,面临AB两校区馆藏资源分配典藏问题,以及搬迁后B、A1分馆与总馆C资源建设问题。
宏观战略可以分解为部门战略和专项业务战略。基于合并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的部门战略规划主要有:①技术服务部整合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②流通部规划典藏布局,确定流通模式;③采编部规划统一招标采购,统采统编;④参考咨询部规划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统一采购,校区共享,等等。专项业务战略规划也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纸质文献资源整合战略。
多校区图书馆可以采取的资源整合方案主要有4种,笔者分析认为四种方案的结合利用最能实现整合战略,结合河北联合大学的6个校区图书馆,具体的资源整合规划为:(1)重新调整典藏布局,适合ABC三校区图书馆,学院模式下AB校区图书馆资源呈现校区局限性,无法单独满足调整后的BC校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科研需求,整合是必然趋势;(2)保持校区原有馆藏布局,适合B1、B2、A2三个校区图书馆,可以加强与C总馆文献传递;(3)保持原有馆藏布局,实行图书的通借不通还的流通模式。读者凭借书证可在各校区图书馆借书,但归还图书必须去借书的图书馆,适合在同一校区下的C和A1两馆。独立学院图书馆A1信息资源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馆藏体系,信息资源共享意识较弱,图书馆应制定清晰、详细的馆藏发展策略,重视与校本部总馆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关系;(4)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通借通还,跨馆流通,建立动态典藏机制,适合BC两馆。由于两馆资源典藏和采访工作统一传承,动态典藏相对其他分馆最容易实现,也符合高校师生的文献需求。高校合并使得其图书馆典藏工作在馆藏资源重组、各校区之间的图书转库、书库开放式管理、图书剔旧与新书交送以及图书转运等诸多方面需要跨馆协作实施。
三、基于新校区搬迁工作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战略规划实施
(一)搬迁工作对图书馆整体建设的要求。图书馆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全面的规划是搬迁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馆领导要立足长远,以全面的眼光,周密细致地做好新馆规划和搬迁前期准备工作。相比整体搬迁,分馆间资源整合部分搬迁更为复杂,涉及组织管理、人员和系统等各方面问题,需要各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规划。
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需要阶段性分布推进:当前我馆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于目前AB校区图书馆实质融合程度不高,两校区图书馆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工作推进缓慢,需要制定和依据战略规划,做好前期自动化系统统一、书目数据整合等基础性工作,以校区图书馆搬迁为契机,带动组织管理模式和各项部门战略规划发展,实现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整布局的帕累托改进,不能弱化B、C校区图书馆资源保障能力。
(二)当前学院模式下图书馆采编部门工作规划实施。河北联合大学医学院A和理工学院B两校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一致,采编工作在图书馆文献工作业务流程上是首个环节,AB校区图书馆业务整合应从采编部开端,其中采访、编目和典藏工作是合并高校文献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相关工作内容包括:资源协调采购、书目编目统一标准化、图书馆OPAC馆藏书目统一检索、馆藏地管理及典藏分配。
从文献资源整合规划实施角度,笔者所在的A校区图书馆采编部需要做好三方面内容:1、分馆馆藏清点,确定资源分配方案,主要有按复本分配方案和按馆藏地分配方案,而馆藏地方案实施可行性更好,馆藏主体医学文献基本可以实现按2∶1的比例分配,搬迁后分配到C、B两个校区图书馆,同样,B校区图书馆也需要做出资源分配规划,并协调一致;2、在新一轮文献招标采购工作时,统一AB两校区文献编目加工标准。对各馆原有馆藏书目数据回溯修正,使其能实现书目数据库整合,符合检索和借阅要求;3、未来B、C两校区图书馆都将建设成综合性图书馆,只是学科、藏书级别和复本量等方面差异,采访工作需要协同,统采统编,统一分配馆藏地。采访馆员学科建设领域应当保持稳定性,采访标准协调一致,图书馆应该培养学科采访馆员,提升未来采访工作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合并多校区图书馆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管理融合与资源整合。高校合并初期,两个分校区图书馆要尽快实质融合为总分馆制,面对新校区搬迁和职能模式转变,图书馆组织管理模式相应调整,做好总分馆资源整合共享战略规划,形成部门战略和专项业务战略,分步分阶段推进实施,做好巨型大学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磊.多校区高校新校区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张安富.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王雪桦.拓展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杨枫.高校合并后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 资源共享
[分类号]G250
[Keywords]public library service alliance resource sharing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服务理念和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为了适用新形势和新环境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国各地、市公共图书馆纷纷联合起来,建立起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或类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等机构,纵向整合省级、市级、区级、街级以及社区级图书馆资源,通过一卡通共享平台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各级图书馆及其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目的。
1 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概述
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在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联盟等基础上,针对本市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等现状而提出的一个新鲜的概念与名词。它源于东莞图书馆区域图书馆集群理念,是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联盟在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的又一表现形式。在构建模式上,联合体中心图书馆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集成地区公共图书馆间文献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读者资源等,充分发挥地区公共图书馆间资源联合优势,为本地区市民提供“统一、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最终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区公共图书馆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知”的目标。
联合体不改变各级公共图书馆现行行政体制,而是通过理念和技术突破将地区图书馆间所有图书馆数据进行统一集中存放,除中心图书馆需要配备服务器设备外,其他成员馆只要申请加合体即可成为联合体中的一员,享用联合体的资源。因此,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当下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它不改变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现行行政架构,而是集成各级图书馆资源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与过去图书馆单兵作战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共享编目成果
联合体内成员所有编目数据统一存放于中心图书馆服务器内,各成员馆编目数据实时上传,这不仅提高了地区公共图书馆问编目效率,推进了文献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而且还可以实时动态反映各成员馆文献馆藏地点及借阅信息,在将目录呈现给读者的同时直接延续了读者服务工作。
1.2共享图书馆服务
联合体通过有效整合体系内各成员馆馆藏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充分发挥了区域整体资源优势,为读者提供从目录到内容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馆对各类资源的集成,有利于分馆网络在基层图书馆的推进与完善,有利于构建覆盖全区域的立体文化信息空间。
1.3共享维护成本
联合体内除中心馆外其他成员馆不需配置服务器等设备,不需专业计算机人员做维护工作,在计算机维护上没有额外增加新的需求,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降低了系统总体拥有成本和运行成本,更解决了基层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
鉴于这种模式存在单馆独立运作无可比拟的优势,非常切合中国的实际与国情,200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诸多类联合体,如东莞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城建设、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工程、山西省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及备受业界关注的“嘉兴模式”,等等。这些馆在采用该模式之后,图书馆服务能级得到了几何级数的提升。以杭州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和嘉兴图书馆为例,杭州图书馆早在2007年采用联合体搭建了中心馆一分馆一街道(社区)馆三级管理模式,共建设了31个分馆、76个社区服务点、16个集体流通点、15个基层服务点,实现了杭州市的全市文献资源大流通。至2009年底,杭州地区图书馆总藏书规模约600万件,年借还量约1 400万册次,单日借还量约4万册次,高峰日约8万册次,服务效果相当明显。山西省图书馆也于2008年利用联合体构建了山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山西省联合体以山西省馆为总馆,各市、县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为分馆,通过健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之间图书文献借阅采用“一证通用”和“通借通还”,在县域推行乡村文献流动模式,实现了全区域图书馆的业务协作如联合、协调采购与联合编目,实现了以中心带动基层,城市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自2007年以来,嘉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经过乡镇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数字图书馆等建设项目后,已“全面开花”——“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嘉兴各乡镇分馆在社会效益方面达到并超出了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水平。”嘉兴市图书馆馆长章明丽表示,就2011年的数据统计,全市各级图书馆共迎来225.3万读者,办理新证19418张,其中乡镇图书分馆到馆人次113万,占到了全市总量的一半,办理新证人数超5000人,乡镇图书分馆已占据“半壁江山”,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读者喜欢上了图书馆。
2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之构建
东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山西图书馆、嘉兴图书馆等全国众多联合体的建设,一般均是中心图书馆依托其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集结本地区各级图书馆成为一个整体对外提供服务。其总体构建模式大多分为4个步骤,分别为中心馆引进系统、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地区间图书馆资源、制定联合体体相关规范。下面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厦门市联合体)为实例探讨其具体构建过程。
2009年前,厦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上处于条块分割、个体封闭的格局,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重复浪费,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本地区公共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厦门市图书馆于2008年提出建设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倡议,联合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构建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联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