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08:1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复课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五个阶段目标,其中“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善于用普通话交谈,能简述别人的讲话,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掌握表达的方式方法等。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意在培养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勤于交际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随时随地都进行的。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把握训练时机,为学生创设交际环境和渲染说话气氛。在教学中,如游戏说话,首先让学生一遍遍地玩游戏,然后再让学生说游戏的规则和意义。如果说不完全说不对,教师也不急于补充和纠正,而是让学生继续玩,在玩的过程中自己作补充、作纠正。这样,很自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疑问说话,利用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把他们带到充满未知、充满疑问的领域里去,从而把广泛的问话方法教给他们。观察说话,根据孩子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和特点,把说话训练放到学生的观察活动中去进行,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有内容可说的语言环境。
二、设置话题,充分发表意见
课前采取叙新闻、讲名句、说课文等形式,开展说话训练。叙新闻,教师利用开讲之前3分钟,让学生“开火车”每人讲述一条新闻,可以是自己看到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每天轮流下去,人人得到训练,这样持之以恒,既不影响讲课,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观察周边事物和倾听外界声音的积极性。讲名句,每节语文课,由一两个学生上台,向大家讲一段名言或警句。如此循环往复,人人轮到,一方面积累了好词佳句,另一方面锻炼了说话能力。说课文,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而后到语文课上由学生汇报预习结果,对课文中的某一问题作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反馈调整教学目标后再开讲。
当然,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不管是全班讨论还是分组讨论,都要促使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同学的意见有分歧,会发生一些挑剔性的争辩,对此,教师首先要作肯定,但不能让学生简单地说“他说错了”“这句话不对”等,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否定别人意见的同时说出自己的理由或根据。这无疑也是一种说话能力的训练。
课后可以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复述,要求基本上不重复课文中的原话,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教给方法,做到言之有序
一是教学生说完整的话。由于小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有限,他们在说话时,往往忽略了话的完整性,老师要及时指出,并教他们如何把话说完整。二是教学生按时间顺序说话。有些话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的,如果颠三倒四,东拉西扯,话就会说得没有条理、含糊不清。在叙述某件事或观察某事物时,教给学生使用一些连接词,如“先……再……后……”等,使说话的内容言之有序。三是教给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话。在描写某种建筑物或描绘某处名胜景观时,就教给学生按照方位词,如东、南、西、北、中来说。四是教给学生按照逻辑顺序说话。有些话的外延和内涵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比如,“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组词是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说这样的话就不能使词序错乱,否则就会闹笑话。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按“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逻辑顺序来说话。
小学生说话训练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块阵地,抓住时机,创造性地开展说话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一、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联系的学科众多,它要求教师对英语、历史、哲学、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有较为充足的了解,否则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教师也无法给学生讲清楚。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我除了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天地》《中学语文》等专业报刊以外,还订阅了《文摘周刊》《读者》《文史天地》等刊物。对一些经典古籍的系统阅读,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古文观止》《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使我在专业知识方面增加了知识积累,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是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应该是随生活的变化而常变常新的。
二、没有激情的语文课注定会失败
语文课的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比其他学科更带有表演的性质,因为语文教学要带领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进入角色,自主体验。教师必须用带有激情的语言,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带领学生进入语境进行体验,否则无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我也曾经很遗憾地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激情的缺乏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自己在教学中很注重激情的作用。
三、完成语文课本内容的教学只占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
落实字诃,理解文章,概括段意,总结中心,归纳写法,背诵记忆——这是我发现和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人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的常规做法。可是,我觉得,这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的教学,以完成课本内容为目的的做法,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巩固训练。
只完成课本上的知识,不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必要的应用训练,势必会使学生不知道学习课文的目的,无法与现实、社会、人生联系,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违背的。
为避免这些问题,我的做法是,按照文体特点,每篇文章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用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常规分析,用三分之二的课时进行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语文课并不是每天都没有作业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学生都在想语文的课后作业问题。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软的,是有弹性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作业,老师也不要求天天交作业。考试的内容与所学的课文联系也不大,没有直接的试题来自于课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把老师的教学成果表现在学生的作业或者考试成绩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学习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适当的作业练习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如,每周给学生布置两篇小作文练笔,或整篇或片段,只要有特点就是成功的;过两三天布置三四句仿写,培养学生话题的积累和思维分析能力;把学生分成兴趣小组,汇报自己收集的经济、军事、政治、环境、资源、人口、战争、体育、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材料,用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了三年以后,学生由最初的被动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去研究探索,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充实了积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五、读题、做题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好方法
一个语文教师,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觉得读题和做题,阅读各种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一直努力做到在备课之前阅读大量的与本课有关的材料,从众多的分析讨论中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确定课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博采众长,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样在课堂上能举一反三,左右逢源,课堂内容充实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为做好高三年级毕业复课工作,我尝试用大量读题、做题的方法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我从众多的试题中领悟到知识点的地位,熟悉了相关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做答技巧,总结出了各类题型的思维规律和要求。这样的训练让我比较从容地做好高三复课工作,更为我在基础年级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六、时时了解和掌握学情,保证教学有的放矢
好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以学生的要求为方向进行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能力基本具备,认知水平有了提高,方法和技巧意识初步加强,对老师的教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教师必须做到的。
把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布置成预习作业交给学生,把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得出结论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发表见解,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协作完成的内容大胆交给学习小组去讨论总结,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肯定学生发言中的亮点,最终你会感觉到,留给教师的内容其实很少,也很简单。
我常常把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比喻为带领学生去攻坚:哪些知识学生没有完全领会,还需要在课堂落实;哪些思想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哪些方法、技巧上的规律学生还未明确;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实,还有哪些知识必须扩充……这些是显示教师作用的地方,也是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所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师在课前要花大力气准备的内容。
七、网络多媒体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网络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在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破坏了语文教学通过文字创设语境获得体味的规律,也有人认为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使课堂显得生动、直观。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文章特点选择多媒体。小说、诗歌、戏剧是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它的直观、快速、便捷,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将文本和影视进行比较,体会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议论文、记叙文是不大适合使用多媒体的,否则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任何新事物、新方法的出现,都会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也是如此,只要能恰当地使用,就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三生教育”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思想,表达了以人为本、教育真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开放、自由幸福等现代教育思想。“三生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教真育爱,目标是使人幸福,方法是认知、体验、感悟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促进。“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其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行为培养。“三生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使学生成为社会人,成为有价值和幸福的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智障儿童、少年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形成广泛的社会适应技能。智障学生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必将走出学校,迈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而如何为其搭建顺利融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是培智学校面临的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具备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见,“三生教育”的思想、前提、目标、方法均与培智教育“生活质量导向课程观”的现实需求一致,其要点是注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潜能,注重学生的社区参与和生活融合,注重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样体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智障者自身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品质,成为有价值和幸福的人。如何结合特殊教育的办学特点以及智障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将“三生教育”课程化,使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取得教育实效,是培智教育的实践重点。
二、培智学校实施“三生教育”的策略
1.“三生教育”融入培智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深化“四项”研究,提高“三生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学生,使教学更切合学生实际;研究课程,使课程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教法与学法,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研究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育更切合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知识、能力、品格和身心基础。理性认识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现将“三生教育”课程化的视角转变,通过对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决定课程改革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的关联思考与突围,来创立特殊教育实践“三生教育”的优质课程,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针对广泛存在的智障教育课程缺乏特殊教育、课程专家的介入、引导,在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上明显欠缺,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的可行性论证不足,课程效果的科学判断与评价有待完善,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预见和把握,无法解答和应答的难题与瓶颈,我们对培智学校校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从智障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范围、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中和与整合,完善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从深入研究智障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经验与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培智学校特点的理论框架和智障义务教育与“三生教育”有机渗透的课程模式,夯实脑瘫和自闭症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让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施“四课联动”,激发教师潜力,打造“三生教育”高效课堂。在常态课和教研课的基础上,施行推门诊断课、观摩示范课、精品打磨课、汇报展示课组成的“四课联动”。教研组要注重教研的主体性、开放性和研究性,主动拓展新功能,比如增强职业认同、磨砺教学思想、钻研学科知识、切磋教学技艺、规范良好行为等。教研组、教导处、科研处要积极深入一线了解教学实践,去发现和研究课程的实际问题,提出对“三生教育”课程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思想,对“三生教育”课程化的改革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对课程的条件和策略进行研究。广大教师要在学习掌握“三生教育”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特殊教育的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制订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教育对象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及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智障程度的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发展的需要。
从了解每一个学生开始,夯实“三生教育”常态课。树立把学生成长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以走进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为基础、增进对智障学生的理解欣赏与悦纳,关注全体、关注常态、关注实作、关注质量,在教育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生命成长、生活质量、生存素质的发展需要,开展提升“三生教育”常态课教学竞赛的各学科改进行动。加强对“三生教育”课程类型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实施的弹性化的研究与实践,继续加强对班级和各学科课程目标的整体布局,兼顾课程的整合与分化,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理清“三生教育”校本教材的目标维度和层级,继续延伸主体教学活动的经验与规律,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个别化教学的有效形式。
2.“三生教育”与社会一体化融合,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要
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与特殊儿童需求有机整合。面向全体智障学生,充分利用商场、社区、学院、种植园等社会融合与职业劳动实践基地,将“三生教育”的内涵拓展到与智障儿童生存、生活相关的交往、礼仪、安全、自我保护等方面,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扩大社会视野,拓展社会经验,培养社会意识,指导未来生活。把推进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义工、志愿者规范管理和社会融合活动当做学校特色来重视和发展。将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类课程有机整合为生命教育。加强智障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班级德育日常管理与督导,以举办助残系列活动、“六一”社会融合活动、年度特奥示范活动为窗口,通过获得资源的支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接纳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激发智障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生存素质和生活质量。
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师生的幸福感。从民主平等、和谐共进、激励引领三个层面建构教师幸福感,注重教师主体意识的构建与内在价值的生成,帮助教师实现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从自闭症、唐氏综合症、脑瘫儿童特点出发,设置学科课、特长训练课、个别康复课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把更多的教师从任务完成引入到境界追求的工作状态,即从“教教师”到关注如何激活专业发展动机、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条件与机会,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迈出坚实的发展步伐,让每位教师都拥有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让师生在培智学校学习、工作有一种亲和力、归宿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制订个别化训练计划,聘请心理学学者作顾问,有针对性地对脑瘫、自闭症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制订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的政策,不断扩充进修渠道、增加演习机会,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素养,提高教师的压力应对能力,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校成为师生温馨的心灵港湾。
家庭、学校、社会互动,建构“三生教育”大课堂。针对智障学生个体心智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日益扩大的问题采用智能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开展研究,学校立足本校劳动、艺术、体育、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特点,拓展生活化课程内容,主动开展走进社会生活的融合实践学习。从关注智障学生内心愿望,依据生活质量核心指标,从支持的角度来开展研究,学校挖掘家庭、普通学校、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动员、借助社会力量与学校共同开展社会融合教育。利用“家长委员会”、“班级联系会”、“社会开放日”、“融合主题活动”等形式,来满足学生人格特别是情商发展的需要。积极搭建家长间、家校间、校社间的互动平台,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教育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不同境遇下的孩子尽可能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突破现有的教育功能,走出隔离、封闭的办学模式,主动探索与社会融合的模式,促进智障儿童与同龄人、社会广泛人群的沟通,感召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特殊人群的教育问题,促进学生人性社会化发展。
三、培智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培智学校开展“三生教育”要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从理念宣传转向聚焦课程的实践,从表面的热闹转向教育实效的提升,努力争取政府各部门、社会各行业、舆论各方面的充分理解、支持和参与,争取家长的教育合力,促进资源共享、空间拓展和环境优化。开展“三生教育”要以智障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以教师为保障,强化教育的实效性;以全员为主体,强调参与的广泛性;以过程为基础,优化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系统为组织线索,强调广泛的实施载体,进一步引导智障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为提高其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及促进残疾人的身心与人格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基础,这样才能实现培智学校“三生教育”品质的持续改进和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