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6 06:5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合作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抓“熟”
指的是要善于选择最熟悉、体会最深刻的角度写议论文。一则或一组材料,涉及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家庭、不同阅历、不同知识面的考生来说,熟悉的程度就会明显不同,而选择一个最熟悉的角度来展开议论,就能比较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对材料议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达到最佳程度。
如一次考试作文为考生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拔牙》―牙医不小心拔掉了病人的好呀,留下了坏牙,要求学生写篇议论文。由于议论的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就要根据“熟悉”的原则,有所选择。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工作马虎有感的考生,可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写成思想评论;对现实生活中成绩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对立关系感触较深的考生,可以写成哲理评论;还可以从改革的角度,写成时政评论等。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都是切合漫画内容,符合作文要求的。
二、抓“新”
所谓“新”,就是根据要求,选择人们很少选择的角度来作文,给人以出奇制胜、新颖别致的感觉。就学生平时作文来看,如果要求写议论文,则大部分学生都是选用一两个角度来写,写出的内容缺乏新意,大同小异,阅读时给人疲倦感,当然不会得高分。因为多数学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从材料的字面意义或本意出发的,就事论事,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得高分。
如果能改换一两个角度,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获得较高的分数也是不言而喻的。仍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不少考生都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批评给患者做手术不负责任、粗心大意、去好留劣的错误做法,但都是这样写,就难免千文一面了。而有的考生则独辟蹊径,从当今社会改革人事制度的角度行文,批评某些单位“革掉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革掉了优秀人才”;保护了哪些畸形变态的“低俗文化”,庇护了“碌碌庸才”,触及的主题很深刻,令人深思警醒,给人以新奇的创意。这样的作文,比较容易得高分,应该肯定“出新”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要“小”
从社会大角度来论证某一个道理,难度也较大,一般人不容易写好,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一般人并不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很难把握住度,至少写不深刻,要想使论证的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有话说,最好以“小”取胜,通过细小的角度,看出具有普遍的问题,即“小中见大”,选择的角度小,反映的主题大。还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如果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批评给患者做手术的少数医务工作者,这虽是材料的本意,但职业道德是个范围很广的话题,泛泛而谈的话,很难写深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举教师批改作业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作对的作业判错,将做错的作业判对,从这一小角度出发结合漫画,可以谈教师应当如何工作,怎样具有责任心?
或者再由漫画联想,从种田的角度来写,农民在田间除草时如果三心二意,将禾苗除掉,留下稗草,良莠颠倒,去掉精华,留下糟粕,那么秋季将收获什么?没有收获将如何生活?还可以联系市场经济,从商人经商的角度去写,不法商贩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以此品当精品消售给人们,赚了昧心钱,这种行为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选择的角度都是比较小的,但写起来反而有许多话说,也有利于思路的展开,更容易揭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考场作文,选择小角度更容易写出好文章。
编者按: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曾有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作文训练,我们特组织了这一组文章,希望能让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2006年18份高考试卷,作文可以说进入了战国时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命题形式的多样性:话题作文渐行渐远,命题作文异军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峥嵘,复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彻底打破话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命题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其中话题作文7道,分是重庆、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题作文6道,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湖南、辽宁卷;材料作文5道,分别是全国卷Ⅱ、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山东卷、湖北卷。话题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缩小,由2004年之前的几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话题作文可谓渐行渐远。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还有3份特别的高考作文卷,分别是重庆卷的一大一小的复合型作文题和浙江卷的二选一及福建卷的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预计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会延续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生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方能适应。
二、文体的限制性:文体不限仍受热捧,限制文体渐成趋势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过去对文体不作限制的做法,文体的限制性大大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文体,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二是明确限制不得采用某种文体。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对文体进行了限制,其中诗歌备受冷落,共有辽宁、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卷和全国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写诗歌,而山东卷则限制写散文。文体受限和不限文体的试卷平分秋色,预计今后的高考作文,会进一步强化文体色彩。
三、内容的丰富性:凸显思辨能力,强调文化底蕴,注重情感抒发,呈现地域色彩
1.凸显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考,大部分题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读”,四川的“问”,江苏的“人与路”,重庆的“走与停”,江西的“燕子减肥”等,考生在行文时,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会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话题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2.强调文化底蕴
2006年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素养和底蕴,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修养。全国卷Ⅱ的“读书”,江苏卷的“人与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与三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较深的文化韵味和较厚的文化底蕴。
3.注重情感抒发
尽量让考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辽宁卷的“肩膀”,亲情、友情、爱情,都可蕴涵其中,正反两面都可来谈,考场之中,尽可发挥。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4.呈现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此题极富地方特色。要解读北京的“符号”,需抓住一点去写,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学课本人选的《胡同文化》可以说是解读北京“符号”的典范文章。话题材料,其实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思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前景、生活意识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写实在的东西也可以写精神的东西。预计作文题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有所加强。
四、启示与商榷
1.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
启示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综观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试题,无不是以阅读为基础,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认真阅读,恐怕连题意都弄不明白。还有诸如山东卷的寓言故事,全国卷I和广东卷的提示材料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
启示二: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综观18道试题,其中很多与哲学(如重庆卷的“走与停”)、艺术(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学(福建卷的“戈多来了”)、人生(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有关,既考查思维,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观照现实不够,文体限制太死,题目难以理解,作文难度较大,话题陈旧落俗
商榷一:观照现实不够。提倡中学生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当然是好事。但是,综观18道试题,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则太少太少,而强调思考的似乎多了些,毕竟考生不是哲学家。
商榷二:文体限制太死。强化文体固然不错,但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发挥,对不擅长议论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讨。另外,限制写散文,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题目难以理解。个别作文题目有点玩文字游戏,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气”,似有故意为难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难度较大。大小结合的模式,在过去曾经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几年被摒弃。重庆卷采用这种模式,似乎难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阅读理解,还要写两篇作文,难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谈了,很难做到深刻和透彻。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选一或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评卷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观察。
摘要:在全国外语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日语专业必修课程的写作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本论文以实际教学实践为例,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日语写作课程建设这一课题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日语写作;课程建设研究;实践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日语教学大纲》,我国高校日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日语专业技能课;2)日语专业知识课;3)相关专业知识课。日语写作课程属于第一模块,是专业基础课中分量较重的主干课。
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并继而于2001年修订颁布了《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启动并指导了外语教学改革。根据这两个文件及即将出台的“国标”,近年来我国各外语院系都着力进行改革。日语写作课程的建设研究和实践正是在这种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启动的。
二、课程实践
笔者所在单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级水平学习者,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不仅局限在词汇语法方面,更重视文章内容及作文结构。
写作课分两学期,共64学时。第一学期,选定热点话题,通过例文提示相关表达方式,让学生根据话题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写作练习。教学内容分基础和应用两部分。第二学期主要以毕业论文的写法为主,分基础篇和论文篇。
1.课时安排:写作课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2.教学方法
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以谈话或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学手段注重“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专题发言、研讨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3.实践(实验)教学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这一实践教学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选定题目、资料收集方法、申报课题及开题等。
三、总结: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内容
精选后的课程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在毕业论文及工作中不可欠缺的逻辑性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如下:
a. 日语写作基本规则:表記のしかた、文体と書き言葉、段落分け;
b. 「研究計画書:写作方法,语言运用能力,「研究計画書表达方式。具体内容有:テーマ、定義、問題点、引用、手順等;
c. 讲授论文与其他文章的用语区别、写作的基本规则。具体包括:句読点・よく使われる文の形、表現・引用等;
d. 论文篇讲授内容包括:论文的基本结构、「序論「本論「結び为顺序,讲解各部分的写法;
e. 手紙(メール)、履歴書、年賀状等的写法;
f. 分析专业4级作文题目,并进行针对性练习。
2.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计划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多阅读,加深对日本社会文化的理解,提高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强调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关注写作的时效性。另外,a.多形式开展作文点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并对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改正。
b.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
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知识点、范文、集中性错误及修改意见及时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丰富教学资源,便捷沟通方式,实现网络助学和自主研学的目标。
通过日语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收到了较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论文书写能力,演讲比赛中参赛学生的演讲稿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今后将继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择适当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按上述规划展开教学。参考文献
[1]徐灵芝.引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语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李想.日语写作课程实训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文学界,2012
[3]崔琳杰.日语写作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关键词: 教师共同体 教师发展 工程教育
“共同体”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旨在揭示其区别于“社会”的特点。“共同体”强调生活群体以血缘、地缘或文化为纽带,而“社会”强调群体的目的性、规则和分工。许多研究者将“学习共同体”界定为学习者围绕共同研究主题,在一定学校文化背景与共同愿景引导之下,通过“参与”、“协调”、“会话”和“反思”等分享智慧、建构知识体系与体验意义,并形成亲密的归属感。
国内外实践表明,建立有效协作、合作交流、以反思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活动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汕头大学工学院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发现教师中普遍存在“学者必是良师”的潜意识,以及教学学术水平有限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汕头大学以重点教研课题为依托,从各专业选出一批骨干教师,通过落实“教学学术”的共同愿景,创建合作文化,构筑多样化交流平台,以及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等措施,充分调动工科教师研讨教育理论,教改经验,以及教学实践智慧的主动性,逐步形成了自主自愿、情感融洽、自组织能力强的学习共同体。实践表明,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全院教师之间、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教学经验的流动与分享,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汕头大学构建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背景
1.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现状无法适应学校发展战略。
汕头大学于2005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引进、消化和实施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工学院全部五个专业实施全面改革。经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汕头大学工学院构建出“五位一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和教育理论素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上存在重视“学科发展”而忽视“教学发展”的弊端,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高深和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再加上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导致部分工科教师教学理论与能力水平较低,无法适应汕头大学日益深化的工程教育改革要求,也制约学校“先进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
2.以重点专项课题作为构建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推手。
汕头大学工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索符合CDIO模式理念要求的主动性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让学生“做中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与CDIO所倡导的“一体化”教育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而且探究式教学模式直接体现了CDIO标准8的要求,并以能力嵌入到了《CDIO大纲》之中。
在长期从事探究式教学研究的韦钰教授指导下,汕头大学于2010年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工程科学教育中基于学习科学的探究式教育研究》。立项以来,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以此作为深化CDIO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教学方式转变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组建了包括主管校长、工学院教学副院长、各系主任、高教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内的,涵盖12门试点课程、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39人研究团队,在工学院五个专业铺开试点。但课题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工科教师观念错位,教育理论素养准备不充分、缺乏交流平台等问题接踵而来。
教改迫切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在学校管理者统筹协调之下,工学院以重点课题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中提出的“五项修炼”为指导,围绕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后组织20余次集体学习和专题研讨,并邀请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在高质量推进课题进展的同时,工学院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管理者相互切磋教改理论与实践问题,共同分享成长经历,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了情感的纽带,初步构建了学习共同体。
二、汕头大学构建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形塑合作性的共同体文化。
共同愿景对学习共同体创建至关重要。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活力来源之一是实施愿景管理。共同愿景是共同体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感召的力量。[1]在课题组成立之后,负责人结合学校所确立的“先进本科教学”发展战略及“教学学术”理念,引导教师不断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早日由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专家、教学学术大师。同时,以高质量完成教改课题、保持国内工程教育改革领先地位等组织目标作为激励源泉,鼓励工科教师将个人职业规划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钻研学生,研究教学”的共享观念使共同体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共同愿景为营造合作性文化奠定了根基。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发展不可能在孤立无援中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其根本出发点是要建构教师内在、动态和开放的知识体系,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对话的氛围中创造、整合、共生,即教师合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内在契合性。[2]有鉴于此,在工科教师共同体形成中,学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高教所教师无私地分享教改经验与智慧,全力帮助青年教师设计教改思路、撰写教改论文,帮扶青年教师成长;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有关课题管理决策皆由全体成员协商作出,营造相互配合、相互信任、彼此支持的文化氛围;创设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和相互评鉴的活动与时间,使教师由孤立的技术性工作转向为互信、互助、互惠的合作型文化。
2.构建异质主体结构模式,激发共同体集体智慧。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与助学在相互支持的环境条件下,为了共同目标,以相互对话和交流的形式在民主氛围中构建出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3]共同体在经验、知识、技能、教育背景和学科等方面的异质性程度越高,团队心智模式分享程度也越高。在汕头大学实践中,紧密围绕课题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组织、协调、理论与实践等多元化问题,构建学习共同体灵活化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活动结构在共同愿景指导下互相分享合作,在一定区间内围绕不同主题结成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以探究式教改课题为例,多元化成员包括领导(Lead)、专家(Expert)、教师(Teacher)和学生(Student),组成课题共同体的LETS结构模式。
表1 课题学习共同体LETS结构模式矩阵
表2 课题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式
以TES(教师―专家―学生)学习共体结构模式为例,工科教师、高教所教育专家和学生以教学和教改实践为研讨对象,结成长期、不固定时间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教改课堂实录―教学诊断―现场反思―学生意见反馈―专家诊断―互动交流―修正方案―回归课堂这一循环模式,使得被诊断的教师和参与研讨的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从同伴、专家和学生等共同体成员中获得立体化的信息反馈,实现教师在“不剥离”的“实践境脉”获得显性知识及默会知识。
同时,多元化的共同体活动结构打破了以往“教育者”与“学习者”、“专家”与“新手”之间的界限。活动基于解决日常教学实践问题,共同体成员在不同活动中,其地位是变化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与专家互动中是教育理论欠缺的“新手”,青年教师可能因为某方面的专长成为“专家”。这可以改变以往教师专业发展中“专家讲,教师听”,或者教授发挥主导地位,青年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的差别,只有参与角度的不同,从而有利于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将是至关重要的。[4]
3.完善多元资源供给模式,保障共同体健康运行。
学习共同体正常运行,需要提供各类保障资源。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资源支持模式:理念支持、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资源支持。
在理念方面,课题组管理者亲历亲为,率先垂范教学学术理念,与成员一起分析、探讨教改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把课题研究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课题经费外,工学院提供充足的配套经费,先后资助多名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学者来校讲学;在人力资源方面,在自愿基础上,精心挑选教学骨干加入课题组,充实课题组研究队伍。同时,多方协调,将教务处主管领导及高教所三位具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引入到课题组中,作为咨询顾问,为工科教师出谋划策;在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方面,课题组为成员购置必备的硬件设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办公与科研环境。同时,建立了邮件交流平台,购买一批反映探究式教学模式最先研究进展的文献资料。
4.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促进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构筑可持续运作、不因项目结题而停止的学习共同体,需要配套变革管理措施。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学术能力提高作为教师管理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才能够形成学习共同体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更新的内在机制。
具体而言,学校以人本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理念为指导,纠正现行的,面向奖惩、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的终结性教师评价制度,建立面向教师未来发展、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落实在共同体建设上,工学院要求教师阶段性地向同事与专家展现自己在教学改革中的心得与发现,撰写教改反思报告,介绍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训,并对前期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专家和同事共同诊断该教师教改的得与失、优与劣,帮助教师将实践经验提升到教育理论水平,撰写教改论文。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共同体内部始终保持一种交流、探讨和分享教学学术的文化氛围,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与归属感也不断地强化与增强。
三、学习共同体促进了工科教师专业发展
1.改善了教师的心智模式,提高了教师的系统思考水平。
心智模式是个体思维方式,决定个体如何看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改善心智模式是自我超越的前提条件。没有心智模式的改变,学习和发展只会在浅层次上进行。只有觉察到个体心智模式的缺陷,才能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通过共同体学习,成员的心智模式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一是改变了对于学术的褊狭理解。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认为只有专业科研才能算作学术,只有发现和生产新知识才称得上是学术研究,习惯把“学术”与、出版专著、申请课题等联系起来。通过不断地研讨教改问题,大家普遍感觉到教学也是学术,需要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发表教改成果,对固有知识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传递。二是改变了“学者必良师”的潜意识。认为只要掌握了高深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就能够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通过澄清课题组成员在有关探究式教学理论、概念,以及相关模式联系等认识上的偏差,大家认识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的欠缺,认识到了专业知识并非是教师知识的全部。三是改变了教师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忽视了组织学习、合作研讨等在专业成长中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共同体内部多样化的活动结构与互助活动,突破了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减轻了教师负担,使教师从团队、共同体活动中受益,使其认识到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中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2.发展了自然的合作文化,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哈格里夫斯从微观政治学视角,将教师合作文化划分为“人为合作文化”与“自然合作文化”。“人为合作文化”是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制订教师合作计划,具有行政强制性。“自然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和支援性的同事关系。[5]自然的合作文化不是外在行政压迫或强制性合作,而是教师共同教育价值观念的产物,源自于个体自我经验、个性倾向或相互之间背景文化的融洽吸收。合作是真诚的、深入的和内在的,是参与共同体实践教师自我选择的结果,这也是学习共同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由他组织到自组织,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成熟与发展三个阶段。以教师合作文化发育程度不同,教师从被动走主动合作,逐步由“人为合作文化”走向“自然合作文化”。在学习共同体创建之初,管理层支持下,初步创建了一批由热心于教学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探究式教改小组”,学校和学院在经费、交流研讨、教务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该小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随着“教改小组”活动不断深入及成员向外界分享和传播获得的发展及成长,一些对教学改革感兴趣的教师申请加入到课题组中,成为“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随着共同体不断走向成熟,成员自愿自主地学习,成员之间自觉地传递知识和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3.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形成了实践――反思的循环式学习模式。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教师要想成为专业人员,就必须学会在教学时监控自己,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一起参与专业发展活动。
围绕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共同体安排教师经常性讨论教改方案设计,教改实施过程,以及教改效果,加强成员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意识。通过实施与反思的双向、螺旋式互动,形成了实践―反思的循环式学习模式:(1)通过反思和观察教改,提出问题;(2)共同体研讨或头脑风暴,获得求解方案;(3)实施新方案、新措施;(4)评估和反思教改效果;(5)新一轮的反思性实践。这也契合了美国心理学家库博(Kolb)提出的学习循环理论:体验―反思―概念―行动―体验。按此理论,教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经历四个阶段:从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情况下行动结果的有意识观察(体验)开始,进入自我思考、总结与评定阶段(反思),在学习共同体成员帮助下,对前阶段的行动进行讨论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行动方案与计划(概念),从而进入下一轮的行动中。这个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既是对教学问题解决和行动方案不断修正,又是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行动承担责任,提高学习广度与深度的过程。
四、结语
汕头大学培育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收到了初步成效。这首先表现为讨论教学、交流教改已成为学院教师的一种习惯。同时,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改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教改过程中将探究式教学模式与CDIO教改深度融合,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探究式教改模式。在发表了若干篇高水平论文的同时,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一方面,一些学生先后在高水平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访谈、学生设计作业、学生定量与定性评价资料等显示,学生在基于项目的探究式教学中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必须看到,汕头大学的工科教师学习共同体还较脆弱。第一,共同体本身依托于教改课题而存在。课题结题之后,是否还能够保持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知识的热情?这需要寻找到另外一个为大家所认可的载体;第二,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尚未能很好地区分。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型组织、正式团队等具有不同的演进路线和研究旨趣。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制度化”、“体制化”,它的形成与管理者的推动密切相关。而且,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功利色彩较重,为了特定组织上目的;学习共同体属于于“自下而上”的草根组织,突出的核心是使学习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景之中,在完成知识社会建构的同时分享意义,营造温馨的精神家园。欲形成“自然的合作文化”,汕头大学还要克服较多的障碍。例如:突破专业建构、制度分割等组织技术化的束缚,调动共同体内多种类型成员经常性地围绕教改课题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实现专家、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异质化群体的交互参与和渗透。第三,构建学习共同体,从某种意义说是为了克服传统教师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剥离、“合法性实践”与“真实实践”的矛盾。这需要多方作出努力:老教师帮、传、带新教师;教育学专家深度介入课堂教学,与一线教师共同研讨真实情景中的实践;管理者深入基层,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已有的管理政策。这需要变革配套的激励机制,增进各方的教改投入。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38.
[2]吴小贻.高校教师合作文化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8):52-54.
[3]“农远”项目学校TELSC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7):294.
[4]张平,朱鹏.教师教育研究.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9(2):57.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担任10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
我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原理》获1998年南海市高中语文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被评为南海市2001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写情真切活泼,状物巧妙生动》收入《小学语文评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语文单元教学方法初探》在96年湘南片语文教研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依样画葫芦》在省中师语文教研会94年会上评为三等奖,论文《中美两国阅读教学比较》收入《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收入《21世纪中国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2002年我被评为南海一中电脑积极分子,教学课件《林黛玉》《长亭送别》均获南海一中优秀教学课件三等奖,2003年我的个人网页获南海一中优秀网页评比四等奖。1998年第4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中,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南海市高中语文阅读比赛,一个获一等奖,二个获二等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这脍炙人口的佳句就诞生在美丽的黄海之滨,素有“黄海明珠”美誉的东台。北宋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先后在此任职。著名的“晏溪书院”泽溉后世,江苏省东台中学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百年老校。这所有着“太阳摇篮”美誉的学校始创于1905年,是江苏近代中学教育史上兴办最早的中学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四星高中,模范学校,文明学校和国家示范性中学。
语文教研组就是这所百年老校的一个“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
多年来,她秉承学校“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的发展目标,认真实施“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强校策略,努力打造有实力的教研团队。
她充满朝气与活力。全组现有39名教师,其中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21名。平均年龄只有35岁。3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到70%。为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教研组积极申报“盐城市青年文明号”,通过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引导青年党、团员教师立足教育岗位,全面育人,进德修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全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为盐城市、东台市及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在他们当中,有2名同志被评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6名同志被评为盐城市教学能手或东台市学科带头人,还有4名盐城市教坛新秀。他们中有多人在全国及全省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获奖,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青年女教师群体还被江苏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巾帽示范岗”。2008年,江苏省东台中学语文组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他们创办“三人行中学语文网”,正逐步成长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专业网站,现有会员15万多名,最高日发贴3000多,为全校甚至全省乃至全国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宽敞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研究理论。钻研教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交流思想,交流教学成果,交流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既有家一般的温馨,又有如入芝兰之室的清香。很快地,三人行中语网成为整个江苏甚至全国广大教师都热爱的一个网站,每天的点击量达数万。一大批青年教师从这里走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他们兴办“星光文学社”,建立校园绿色作文园地,为所有师生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生活体验。经过全组老师几年的共同努力,“星光文学社”成为全国十佳文学社,培养了一批批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十年来,“星光文学社”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战绩,会员的作品每年均有上百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数十位会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周聪、崔玉等同学已有自己的专集,曹梦梅同学的小说《纯真部落》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社长王辰成,社员程、丁浩等同学的作品在国家省级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从2004至今,星光编辑唐大舟、社员刘学东、叶蓁连续在高考作文中获得满分,成为江苏近五十万高考大军之领唱者。2009年,社长周睿璇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名师荟萃
这是一个名师荟萃的集体。
现任校长、学校党委书记王兆平是“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王兆平提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理应体现先进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构建了“三走”即“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教学模式,提出“三主”(主体、主人、主动)和“三导”(疏导、指导、诱导)的教学新思想。正因为他在教学思路、授课方法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带动了全校语文教师积极思考,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形成了有效的群体战斗力,使得江苏省东台中学语文组历年来,在考场上,在各类竞技的赛场上,拉得出,打得响。同时,他还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先后参加编写和主编了十二本书,近五十万字。有指导学生写作的《中学实用文》《妙笔生花――和中学生谈作文》,有教材教法研究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案》,有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的《中学语文常用文言文实词训练》等。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各级各类很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有创见有价值的论文。
教务处副主任徐长进是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江苏省爱生模范,盐城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徐长进的教育理念是“爱心引导教育的过程”,教学理念是“轻松学习、快乐积累、主动表达”,及时把握了现代知识更新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前沿,顺应了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标准。他曾获“江苏省爱生模范”“江苏省优秀班主任”称号。徐长进的作文教学特色是“多阅读、多练笔、多参赛、成序列”。他坚持设置阅读课。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他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每周要学生完成三篇日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日记大赛,有多名学生在全国日记大赛中获奖。他的“系列作文训练”效果好。有多名学生高考作文获得满分,并刊登在《扬子晚报》上。同时,他还组织并辅导学生参加作文大赛,每年都有几十名同学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总务处副主任周鹤峰是东台市学科带头人;政教处副主任杨晓燕,硕士研究生学历,东台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崔荣凡是盐城市知名语文教学专家,命题专家;副组长顾权是盐城市教学能手,盐城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胥照方老师是星光文学社主编,盐城市学科带头人,论文在江苏省两获一等奖。在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培养对象王兆平的率领下,他们团结协作,勤奋思考,用思想提升教学品位,用内涵彰显教学精神,用特色追求教学艺术,向更为高远的目标迈进。
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在教学科研道路上不断开拓进取的集体。
学校是盐城市高中语文学科研究基地;校长、党委书记王兆平同志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校本实践研究》、江苏省科研课题《构架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的探索与研究》,以及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已成长为东中教育的强势品牌,广受瞩目。教研组参与研究的教师达80%以上,每学年都有大量教学论文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学生作文在全国发表以及获奖的更是数以千计。
他们开展每半月一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江苏省东台中学语文组的校本教研主要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让生命活力与成长信息充盈我们每一堂课之中,全面促进每一个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获得发展与成功。每半月进行一次大组的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定作课人。每次活动先由教师作汇报研讨课,并说课,其他教师评课,研讨,肯定成绩,解决问题,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之后每位参与活动的教师发言,主要是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经验和实践探索等。为教师搭建一个自主、宽松、平等的研究平台,努力让研讨会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相互交流、迅速成长的场所。
精心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一方面是请进来,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省内外语文知名的学者作家多名到我校讲学。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来熏陶全组同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内部挖潜,通过举行“青蓝工程”,举办学术节(内容分为教学论坛、“红烛杯”会教、对市内外开放公开教学、专家讲座等)促进全组同志精诚合作,共同发展。全组同仁积极参与,扎实教研,坚持有思想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引导全组同仁树立科研意识、名师意识,全面科学地梳理、提炼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积极组织教师发表研究论文,参加论文竞赛,重视了对论文的收集工作,认真实施学校关于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近3年省“师陶杯”论文竞赛,其中获奖论文20多篇,获奖率居盐城四星级高中之首。特别是在2008年和2010年“师陶杯”论文评选中,全校有5名同志获一等奖,在全省所有四星高中名列前茅,这其中4篇就来自语文组。
论文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多方开拓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作为农村学校,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管理制度,改革评价方式,用制度规范这一课程的实施,尤其是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师的成果量化。在评价原则上,多鼓励,多引导,多实践,扶持指导逐步趋于完善。评价方式上,鼓励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汇报交流、活动沙龙、成果展示、论文上报等形式,尤其在语文考试中,尝试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题目的渗透,引领教师、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如近几年我市在期末质量测查中设计的题目“我课外阅读过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环境污染”,“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知道的传统文化”等,切合课程与学生实际,考察学生实际活动情况,有力的推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 作文 能力 人格精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认清中职学校学生作文能力现状,明晰教学目标,找准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作文从写作类别看,主要有写景、记事、议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以写景类作文为例。写景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这类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又如记事类作文,叙述好一件事,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写清楚,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就能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就能使交流对象明白你在叙述一件什么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工作中的沟通交往能力。再如议论类作文,议论文的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选用论据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表述要精练、简要,论证过程要把问题展开、论透,做到以理服人,抓好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作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作文教学在培养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追求中的作用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育一批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著、对产品负责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期。笔者认为,文如其人,作文是一个人最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应通过作文教学,将传授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学生具备工匠期望
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进行深入的观察、感受、思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立足社会的“制胜法宝”是职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塑造、培育学生的职业愿景,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坚守。
2.让学生具备工匠素养
注重“人文合一”,把“严谨、敬业、执著、创新”的职业素养融入作文教学中,“人品”和“文品”相互促进,强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思想认识。
3.让学生具备工匠情怀
顺应《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突出爱国敬业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胸怀家国的博大情怀,把自身发展与提升制造业水平结合起来,为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发挥作用。
三、提高中职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
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作文中得到综合体现。从中职学校作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要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发挥作文在培养现代工匠中的作用。
1.阅读经典,积微成著,让学生基础更加扎实
提升作文水平,源于扎实的基础。说到底就是要多读书,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逐渐形成能力,筑就坚实的基础。
(1)多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每学期制订阅读计划,精选教材中的经典范文、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和优秀篇章,例如推荐《陋室铭》《六国论》《品质》《我有一个梦想》等佳作,让学生利用每周早读课进行诵读;推荐名家作品,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2)多摘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周一上交,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背诵下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准,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语言的美妙。在摘录中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
(3)多争鸣。提倡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讲体会,每周安排4~5人进行课堂交流,倒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思考、梳理、归纳,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借鉴、拓宽思路。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将那些名家名篇的内在魅力――或爱国、或忧民、或志趣高洁、或秉承追求卓越品质的匠人精神充分挖掘出来,这样就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素材。
2.锤炼细心,一丝不苟,让学生思维更加缜密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关注生活细节,采撷思想的浪花,并在写作训练中尝试、强化,使细节生动起来,使作文跟上时代步伐。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 好的作文是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笔者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发现别样的风景。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社区志愿者活动。在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后,笔者布置“我的一次志愿者经历”,让学生写活动后的感悟。有位学生写了篇题目为《弯弯腰,捡起道德的麦穗》的感想。他f,经历过后才知道,原来为他人、为社会做点好事会让喜悦感、满足感充盈内心,即使这件好事在别人眼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对社会而言是个有用的人,从此丢掉颓废,专心学技能。
(2)引导学生关注思想细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写作之泉才会源源不断从笔端流出。例如在一次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进入技校后,我要抓紧每分每秒认真上好每一堂专业课,只有技能学到手了,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才能赚到很多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笔者看了作文后,感觉这位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追求目标,但过于物质化,所以笔者找到这位学生,告诉他学习技能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将来能立足社会生存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拓宽眼界,心怀他人、社会,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3)引导学生关注写作细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笔者十分注意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对在立意、构思和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作文,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一次以《我的职业梦》为题的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梦想成为一位摄影师,用手中的摄像机拍出中国奥运健儿的精神,拍出中国的强大;去神奇的九寨沟、大庆油田,拍出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与贫困孩子交朋友,拍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笔者给予这样的批语:你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男生,格局高远,只要踏实做好眼前的每一步,梦想成真指日可待。
3.培养信心,持之以恒,让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认识生活,展现自我风采,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实现梦想和技能实践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自由地研究和探索。可以发挥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优势,及时把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反映到作文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入钻研,培养他们在技能上的自主思路和想法,突破原有框框的束缚,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社会化发展。中职阶段是学生向社会化转变的准备阶段。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验身边的父母恩、师生情、同学义,体验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感等社会性情感因素。教师可以设计《我给老师画张像》《我终于原谅了他》《实习生活之感悟》等命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之间合作交往、参与班级活动等实践中获得的情感认识,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加强思考总结,进行整合提炼表达。这些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为学生明晰今后的职业方向。
(3)支持学生团队化协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最佳情景。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材料所给信息确定作文主题、框架结构和主要素材,鼓励学生把握每一次讨论的机会,对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鼓励他们克服胆怯,在讨论中亮明自己的观点。如对当前社会热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事件本身思考,有的从社会主流意识方面切入等等。在讨论中做到师生联动、生生互动、全员参与,在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在群体中进行活动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只要善于积累,精于观察,深于感悟,勤于动笔,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不嗯嘀参幕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纯.提高中职作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6).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循规蹈矩;放任自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41-02
大家都知道,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面对这“半壁江山”,该怎样让她“鲜花盛开,姹紫焉红,万山红遍,风景如画”呢?在这里,我想用两个方面来概括在实践中的做法:“循规蹈矩”与“放任自流”.下面我分别予以说明,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循规蹈矩
循规蹈矩是指学生对各类训练文体的写作常识的把握。比如:记叙文中的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运用,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与论据的运用以及论证的方法方式等等。这是基础,这样说,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过去,我们结合了的范文,大讲了文体常识,大讲了层次结构,语言运用,可是学生的作文仍没有大的起色,这不又步入了传统作文教学中重技法传授的误区?这个疑问,姑且不管,看看近几年的中改作文的热点: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其命题的开放,文体的多样,思维的发散,行文的自主,创新的觉醒,备受师生的喜爱。但从重分析资料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因不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没有领会话题作文要求,没能把握话题作文的写法,有的写起作文信马由缰,任意为文;有的则面对“开放”和“多样”无所适从,再者话题作文一般都这样要求:除字数外,文体不限。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只是给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所写的文章必须符合该文体的要求。有的学生写的文字成了说明文不是说明文,记叙文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文体,这种问题的存在不正说明对作文训练中常识性的问题的掌握的重要性吗?
当然,作文的综合性强,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尽管掌握了很多的文体知识,也不可能一下子写出文、气俱佳的文章。所以要进行必要的分解训练。为此,我们各年级各学校依据现行教材中的写作,以及相关语实践活动要求和九年义务教育补充教材作文,进行了分解式的专项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这样既符合了认知规律,又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诱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作文训练的效率与成效。
二、放任自流
这里“放”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在“规、矩”的基础上,学生作文中要体现出来个性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中针对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曾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中没有真挚的情感,那只能是人云亦云,故作,便没了个性,作文中没有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感受和真切体验,没有个性的文章只能让人如同嚼蜡。有了创新意义的文章才能使人耳目一新,这是新形势下对作文教学的最高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那么怎样做才能最大可能地达到这个要求,实现这个目的呢?
1、放开学生的视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年龄在增长,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生活。社会是本大教科书,生活就是万花筒,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把心灵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政治的变幻、军事的风云、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恶化与保护、邻里关系、亲朋交往、同学之情、父母之爱。鼓励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2、放开学生的胆量,还他们自由驰骋的天空。
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探索,宣泄感情,挥洒感悟,反悟历史,憧憬未来;以自己的真诚、自己的思考方式、自己独有的视角、自己的思维习惯,加上自己的天真无畏、大胆放言、敢于放言,只要不是吹毛求疵,只要不无原则的偏爱,尽管也还是推嫩的思想,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在开放、自由、创造性的作文活动中,他们的参与性强,写作的兴趣浓厚,写作的思维活跃。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从而才更有可能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社会生活中的每一层面。
当然这种大胆也不是无原则的,要大胆的 有理 大胆的有度。对于思想观点不和理的作文,不当众批评,不扣帽子,而是个别谈话,进行诱导。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注生活,了解社会,拓宽了视野这就为作文提供了素材;摒除了束缚,放开了手脚,就奠定了思想基础。作文取材于生活,可并不是生活的简单重重复,它是作文主体对生活认识的反映,生活、社会是复杂的,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事物是变化的,认识也应相应地变化。“学而不思则罔”,生活的道理、规律,不是一眼能看透的。如果对生活、对社会没有认真地观察,不深入去思考分析,就不会有新发现,就寻找不到规律性的东西。处处留心皆学问,用心思考,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其蕴藏的许多朴素的真理,受到深刻的启迪,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验人生滋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除了在新课中适时培养外,还在作文课上进行了专题训练,结果表明: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大踏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有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使其思想趋于成熟,趋于客观,趋于深刻,而且使他们具有批判精神,做全新的人和全新的文章。我们曾以“树”为话题,让学生做文,就作文的内容对两个班110人作了统计,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在文章中构思的大体是这样的:由树的成长,树的利用,联想到人的培养及人才的利用。可以说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的,没有平时的思考,就不会带来文章的刻意。
4、采用合作的作文构思方式
一、改变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量的积累,缺乏质的改变,导致中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任何技能技巧都是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成的,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传统作文教学在题材的选择上缺乏变化,过多地注重记叙文的训练,而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却重视不够,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具体观察和思考,没有形成对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结果的深入理解,作文的思维训练目的没有体现。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文体也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训练。许多中学生甚至连常用的请假条和书信都写得错误百出。
以往作文教学试图借助范文,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学到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这一训练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帮助了一部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但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写作习惯上的差异,如有的学生文风幽默诙谐,有的学生则平实质朴,就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方式的缺点和不足了。还有作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针对性训练,导致学生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应改变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二、改变态度,提高写作情趣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写作情趣方面作了很多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人根据新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探索以下几条培养学生写作情趣的做法:
1.主张作文流露真情实感,反对言而无物
作文的情趣缘于真情的抒发,因此必须把“真诚”确立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纵观历代文坛,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遂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叶圣陶的“立诚作文”,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学生的作文只有发出真情,才能牵之以情趣,诉诸真言,否则所发之辞就是“假大空”无疑。
2.作文命题时注意引发学生的写作思趣,力求命题联系生活
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于教学,命题作文又需要采用某一固定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要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写出好作文,作文命题是关键的一步,没有好的题目,学生写起文章来,便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其结果只能是叙假事、抒假情。长此以往,不但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有可能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相反,题目命题好,便能让学生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给学生有一吐为快之感,这样学生就乐于写。
3.作文批改时肯定作文中的亮点,并加以评价和修改,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古之学者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进直不能已。”学生在写作之后,是非常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受到别人欣赏的,如果能得到认可和赞赏,这将成为他们下次作文的直接动力,他们的兴趣将更浓厚,写作思维更活跃,写作参与性更强。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写作,热爱写作,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必需;应该让他们懂得青春不设防,精神无枷锁;应该让他们敢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示探索、宣泄真情、挥洒感悟。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要广泛。评价切忌只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要尽可能地广泛。对于优秀作文,要通过讲析范文的方法提升信心,还可以积极推荐发表,这样可以达到鼓励一个激励一片的作用。同时,对差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也要多鼓励,多表扬。
(2)评价要具体。评价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指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尽可能地具体到一个好题目、一个好段落、一个好词语、一个好构思、一个好主意……这种针对性十足的评价能更好地发现个性作文的敏感区和兴奋点。
(3)评价要真诚。学生需要鼓励,需要认可,但绝不是说虚假的认可和鼓励他们也能接受,不从客观出发的、有失公允的赞扬只是有害而无益的。
关键词:权力距离 不确定性规避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男性度-女性度
一、Hofstede的文化心理模式与写作
荷兰跨文化合作研究所的霍夫斯特德(Hofstede,1980)做过一项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他曾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地区中的10余万雇员,用20种语言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化与女性化”。这4个方面也就是民族文化差异的4个维度,每一种文化的特点都可以用它在这4个维度上的强弱来表示。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指一种文化对社会地位差别和等级重要性的看重程度。也可视为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大小。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整个社会是一个等级较鲜明的组织系统;而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则会使人们有较为平等的观念。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ence),指社会大众面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情境所产生恐惧感的强弱,及是否采取措施消除这种恐惧感。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高的文化信赖权威,避免分歧和不确定;而不确定因素规避指数低的文化乐于冒险和接受新奇、陌生的事物。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pidualism-collectivism),指一种文化依赖和忠于个人自我的程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注重自我需要的满足,追求多样化的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及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4.“男性度-女性度”(masculinity-femininity),指一种文化是看重自信、成就和财富拥有,还是更看重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等其他方面。男性度指数高的社会崇尚成就和野心及其他阳刚行为;男性度指数低的文化中,工作和成就则是次要的,提倡的是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与和谐相处,同情弱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因此,文化模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运行等总的社会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负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罗伯特.凯普兰(Robert Kaplan,1966)便发现,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习惯,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总结了五种文化不同的段落组成类型,其中英语的段落模式与汉语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卡普兰有关思维模式和写作的研究导致了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文化和心理模式的研究成为探讨第二外语写作的重要角度。本文便想从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思维模式来透视中国学生英语论文与英语母语论文的差异。
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模式
1.中国文化中较大的权力距离
中国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儒家礼教的熏陶,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中。上下级甚至父子、兄弟之间都有不同的权力等级。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封建观念已然过时,但“长兄如父、官大一级压死人、师道尊严”这些上下观念依然深入人心。较大的权力距离使得中国文化中的人们比较尊重上级、长者或已有的权威,习惯顺从和接受。与之相比,英语国家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文明的民主议会制度,说英语人数最多的美国和澳洲又都是年轻的大陆,英语文化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小,人们崇尚平等,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2.中国文化中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不确定性和标新立异往往与社会等级化的程度成反比。在即成的、稳定的社会组织系统中,不确定性自然不受青睐。因此,中国文化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也相应较高,人们对尚未被社会舆论或权威确定的事物往往采取规避态度,不太喜欢竞争和冲突,追求有秩序的社会生活,力求将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另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处肥沃之地,以居住地为根,衍出“家本位”,更导致人们对不确定和模糊情境的较强恐惧;而多数英语国家探险和迁移的传统使得英语文化中的人们较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敢于冒险和面对挑战。
3.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
在英语文化中,个人主义(inpidualism)包含着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突破等优秀品质(Waterman,1984)。但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常有自私、不考虑集体利益、特立独行等负面内涵。中国的文化更重视互相依赖和共享的集体利益。自我的价值实现、成就的追求会受到有意识的压抑和贬低,以求得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和谐。
4.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根据霍夫斯特德的界定,男性主义的文化崇尚成就和野心;而女性主义文化提倡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中国有男尊女卑思想,且对物质和金钱非常崇拜,表面上看是一个男性度高的社会;但本质上,对追求成功、重视成就、崇尚力量、速度、高大等男子气概并不认同。相反,中国的儒家精神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 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上,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虽然有些偏颇,但也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女性主义倾向。
从以上四种文化维度的内涵和数据上都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对第二外语写作也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作用。Connor(1997)在《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中的跨文化层面》一书中提到,霍夫斯特德的四种文化维度可以用来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写作的差异。 Nelson & Carson(1995)和SU-YUEH WU也都分别对中国和北美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各自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倾向进行过研究。本文想通过将中国学生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与英语母语学者用英语写的学术论文进行对比,从霍夫斯特德的四个文化维度角度来找寻差异的原因,以改进我国学生的英语论文水平。
转贴于 三、中国学生的ESL学术论文和英语母语学者学术论文的对比
1.引用时附带的尊称
英文母语论文中每逢引用名家或其他作者的原文时,往往只加上“According to(根据xxx的话)”、“As xxx says(如xxx所说)”,或直接在引号后注上所引的出处。英语母语的论文很重视将别人的话加上引号,标明出处。但标明本身即意味着尊重,很少再附加其他的尊称。但中文的论文在引用名家之言时,仅仅说明出处似乎远不能表达对作者的尊重,“xx先生”、“xx教授”、“xxx翁”、“著名xxx家”等标签常常可见。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中在引用时也相应地有“the well-known(famous/great/experienced(知名的/著名的/伟大的/资深的))”等恭维性修饰词,或“其观点对xx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奠定了xx的基础)”等推崇性句子,以表明其所引话语的权威性。这种对权威的恭维明显是受中文传统的影响。而这种传统可能是源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造成的习惯思维。在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中,直接提到长者的名讳是十分无礼的,甚至有砍头之罪。这种传统流传下来,便造成了习惯性的附加尊称,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时,也难以避免。
2.引用成语或俗语的频率
这里所说的成语或俗语是指已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表达法,这些引用在英语论文中并不得到欣赏,被称为“cliché”(陈词滥调),英语的论文中喜欢使用某些自创的隐喻,或灵活使用一些惯用语,却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语或俗语(在统计的5篇文章中,这种“cliché”的数量为零)。而中文论文却把这些固定成语、谚语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备的“华彩乐章”,一种文采的体现。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仅仅包括英语中常用的“观点回顾”(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诗、古谚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这种应用成语俗语的习惯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动辄“as the old saying”(古语云)等。然而,这种引用在英语中却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对成语、名家的引用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权威的态度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中国文化不确定性的规避指数较高,权威之言意味着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引经据典可以尽量避免分歧,减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反,英语文化喜欢竞争与冲突,因此,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步人后尘。英语文章不仅不喜欢使用“陈词滥调”,对自己的观点还常常从不同角度反证其可能性。而中国学生的论文则追求自圆其说,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3.结论中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频率
从数据上看,中文的5篇论文与英语的五篇论文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us/our)的频率似乎相当,但实际上,5篇英语文章的结论都在700-1000词左右,而汉语的结论则都在200-300字左右,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的结论也很短,都在200词左右。在这样的字词总数比例下,第一人称复数在汉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就远远高于在英语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英语文章结论中使用较多的是第一人称单数(first singular pronouns)和个人的观点(personal anecdotes)。在有的文章中达到12次之多,如
By way of concluding, I would like to make four comments.
I have now stated that…
I have suggested that…
I consider it important to …
I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My second/third comment relates to
I have pided…
I have outlined…
I believe that…
My concern here is …
第一人称单数和个人观点的使用体现了文章作者对自我的展示和肯定,体现了英语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男性主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说服读者。而中文论文却相比之下,对自己的观点比较谦虚,常常出现“以上各点信手写来,全是一孔之见,还望行家不吝指正”(李观仪,2003)等谦辞,以保持学术界的和谐。这种对和谐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女性主义倾向。中国学生的英语论文对自己的观点评价不够自信,更多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复数,也显然受此影响。
四、结语
【关键词】作文训练 课堂作文 课外练笔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个深刻的体会:徒劳无功。”几十年前,叶老此言形象道出了作文教学的困境。几十年后,作文教学仍然未走出怪圈,学生不爱写,不想写,不会写,却又非得写,长期的被迫状态下,写作对他们来说近乎一种苦难,谈何兴趣。同时,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方面也往往没有规范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有时一个年级的语文老师都是各自为政,作文教学凸显出无序化。作文教学只是机械地布置——批阅——讲评,讲评基本是一言堂,古板僵化,不受欢迎。批阅方面注重详批细改,却忽视有效指导。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自然激不起自己写作的动力。同时,常规教学之中作文教学也陷入了“表面上的重视与实际上的轻视”的怪圈,作文在考试时被当成“半壁江山”,平常又不当作一个“硬任务”。在《课程标准》里,写作是一个大板块;在语文课本里,写作只是综合性学习里面的一道“练习题”。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一张无形的网的束缚下,年复一年地写下去,批下去,讲下去,却在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做一件收效不大的工作。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也要突破牢笼,力求创新,只有找到源头活水,写作才能走出目前怪圈,取得务实效果。以下为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偶拾偶感,拿来或可抛砖引玉。
一、课堂作文方面
1.制定教学计划,加强作文教学规范化操作。每学期初,在备课组会上,就本学期的作文教学做统一安排,并人人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搜集作文教学资料,并在随后每周的例会上对下次作文教学进行研讨,做到有的放矢。
2.制定教师作文批改附页并充分利用,要求教师把本次作文批改结果,如优等文、亮点、缺陷、大多错误,问题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等,详细记录到附页上,使讲评落到实处。
3.试用学生作文批改附页,教师对批阅的重点,关注的要点,批阅的方法及所用的符号事先都进行仔细指导,而后将班级学生抽选若干,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小组,而后小组分工每人批阅5-7本作文,最后小组交流总结得失,教师审阅指导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到讲台上进行讲评,并尽量要求详细具体,有条件的要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之间更加便于交流,互动效果更好,评价客观中肯,也能结合自己写作当中的困惑进行阐述讲解,贴近学生写作实际,同时,可以让一部分在作文方面的精英去带动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提高全班的写作水平。
4.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能被批阅,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批阅作文。依照高考作文模式,印发标准作文纸,要求学生规定时间完成,而后按照“学生互批—教师评阅—作者反思”三个环节有序进行,尤其在学生互批环节,既要给学生规范的指导,也可鼓励他们就作文的一个方面大胆批阅,并在批阅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写好综合性评语,挑出佳作,当堂点评,相互置辩。也可小组合作,推荐佳作,教师参与之后对推选出的作文全班赏析。之后,教师进行二次批阅,就作文中存在的主要亮点和问题予以归纳,并在下次作文课上精要点评。两次批阅之后,作文再发放到学生手中,就同学和老师的两次批阅,加之自己的认识,写出对此次作文的反思。
5.每次课内作文要求学生在正文面前写提纲,见批听讲评后写反思。长期坚持写提纲,对学生形成严谨的写作思路以及作文结构的把握大有帮助;长期坚持写反思,对审题立意,欣赏评论文本的能力也潜移默化。
6.提倡下水作文。长期的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受教师能力的影响,缺乏激情的引导。我们在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袖手旁观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实施的是“拿来主义”。作为语文教师也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点燃自己的创作激情,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能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积极参与,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二、课外练笔方面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长期坚持课外练笔,可以和课堂作文相辅相成。练笔也需要随意与定向的训练配合。即教师在教导学生练笔训练时,根据教学流程需要,配合单元教学,提出一些训练要求。
1.高中学生学业繁重,个人独立的时间不多,大多学生不去主动阅读,即使阅读了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阅读的面过于狭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组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语文读本,将高中阶段所发的读本统一整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并在阅读之后写读后感。如高二年级,可以将读本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坡突围》、《我与地坛》、《报任安书》、《瓦尔登湖》、《赵氏孤儿》、《孔孟》、《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提供给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过少的不足,同时这些文章都乃精品,让学生享受精神大餐,进行文化的熏陶。
2.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尽量让作文课文质兼美,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审美写作训练。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相反,漫无目的的不切实际的写作,学生很难有真情的抒发和写作的冲动。为了让学生不再排斥拒绝小作文,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知道的,可以尝试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景。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看电影写影评、看沙画谈感受、看新闻写评论、看漫画写杂谈,参与班级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定主题写三分钟演讲稿,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小作文的热情大大增强,基本在九十分钟时间内能顺利上交作文,且佳作不少。
3.认真处理必修课本中的“梳理探究”部分,挖掘亮点,指引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往往对作文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智层面的东西,包括语感、灵感、情感之类,而这些,往往又是不可训练的。这个方面,教材中的“梳理探究”板块对心智层面正可起到补充作用。可以尝试将梳理探究部分中的内容纳入课时计划,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广泛搜集资料,完成个性化的课件,形成书面材料。传统文化的教学。笔者尝试的《生活中学语文——名字中的文化》、《姓氏文化》、《故乡的方言》、《成语中的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故乡的小吃》、《逻辑与语文学习》、《文言文中的官职》、《中国的礼仪制度》、《语文学习中的文学常识》等文化课收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