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

时间:2022-03-24 12:24: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乌鸦喝水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乌鸦喝水教案

第1篇

在大班语言活动《乌鸦喝水》的最后环节,为了巩固刚学过的知识,我给孩子们分发了《幼儿用书》。孩子们拿到书本,刚开始在我的引导下,认真地看书。过了一会儿后,我告诉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自由讲述故事内容,不一会儿,我发现继续认真看书的已所剩无几,大部分幼儿拿起书本玩起了游戏。第一组的幼儿把书裹起来玩“望远镜”的游戏,东瞧瞧,西看看。偶尔好像还在调试焦距,玩得像模像样。第二组的幼儿在玩“抛书”游戏。唐子航和郭浩宇叫得最欢,因为他们的书抛的最高,而且接的最准,同组的幼儿都夸他们是“高手”。第三组的幼儿在玩“找页码”的游戏,一名幼儿说数字,其余幼儿来翻,比比谁最先翻到。先翻到的幼儿拍手欢呼着……

此情此景,孩子们显然已把“书本”当成了一种游戏材料,自发地玩起了创造性游戏。要是我“斥责”他们,命令他们立即停止游戏,继续随我的教案流程,或许会适得其反。于是我“顺水推舟”肯定了他们的玩法,如:“抛书”的唐子航等小朋友手眼协调能力真棒。“找页码”的陈能旭等小朋友,反应真快。玩“望远镜”的小朋友们真有创意,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演示。

当孩子们的玩法得到老师肯定后,乐此不彼时,我趁热打铁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虽然你们的这些创意游戏很好玩,但是用我们的书本玩合适吗?书本是用来做什么的?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书本玩刚才的游戏?幼儿想到了用废旧挂历纸,报纸等。我想幼儿显然已明白“玩”的书和“看”的书的区别。

虽然在活动中我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阅读这一活动环节设计上还是存在着问题。幼儿之所以不看书,把书本拿来玩,我想在设计之前是由于我没有精细的思考。《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都较熟悉,而且也会讲。要是我能在阅读之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边观察图画边想象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当它发现有许多石子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虽然有石子但是没有喝到水,他想的什么办法?喝到水以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情?重点引导幼儿想象乌鸦的表情、语气等。时间规定在五分钟左右,可请幼儿先在小组内讲述,讲述完了以后把书合好放在桌子中间,再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集体面前讲述,而不是一味地为了阅读而重复阅读。

我想,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预设”偶遇“生成”活动时,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挖掘出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同时教师也应反思本身活动设计的不足,争取改进,真正做到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汉丰中心幼儿园)

第2篇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一)“三维”目标的综合。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在《乌鸦喝水》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实现这一自然段的三维目标时可以以实验为手段,把这些教学目标揉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实验前出示瓶子,让学生观察水的位置,用笔做好记号。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乌鸦喝不到水。再提出思考:乌鸦放石子时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办的?结果怎样?接着请一位学生上台实验。这位同学抓起一把石子,怎么也放不进,又拿了一颗石子,因为石子大了些,也放不进。遇到这些困难,这位同学动脑筋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个又一个”、“渐渐”的意思。同时我用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瞧,乌鸦不怕困难,肯动脑筋,他做事多有耐心啊!”学生很快明白了寓意,也对乌鸦说了许多赞美的话,情不自禁地为乌鸦鼓掌。在此基础上,不用老师指导,学生就有声有色地把课文朗读到位了。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结合。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体,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生成的目标。虽然在基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活动总能毫不费力地沿着教学活动的预设程序进行,但在基于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却总是在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教师要记教案,但上课时教师就不能背教案,而应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设计

(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三)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书本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紧密结合是综合性学习的又一特征,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渠道,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一)教学方式的整体考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一)要从重“选拔”转为重“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等手段,以成绩论优劣,从学生中选拔所谓“尖子生”,评价已成为事实上的“选拔”,学习好就是样样好,以偏盖全。而语文新课程里评价则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

(二)要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像语文档案袋之类的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要从重“教师评”转为重“大家评”。传统的评价有一个较明显的欠缺,即把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排斥在评价体系之外,仅作为“旁观者”或“局外人”,具体评价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而新的评价理念则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

[2]唐文英主编《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与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54-0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仅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发展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转变传统观念,以生为本

传统的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现代教育理论早已把目光聚焦在了学生身上,明确了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教师就不重要了吗?非也。教师也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就会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课堂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引领、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的发挥那才是最主要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只有把这个课堂中的师生定位弄明白了,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合理、正确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自己的权威,少讲解,多引导,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观念转变了,课堂也将会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2.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3.让孩子"展示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视听效果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听潮》采用听录音朗诵,使初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又深切领会到了朗诵的魅力。《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通过播放"泰山胜景""三峡风光"的DVD光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高效小学数学学习课堂[J].教师;2011年09期

第4篇

关键词 教师心理 情感体验 教育因素 关注学生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学生无论读什么类型的课文,统统用一个语调,无视文章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美,毫无个人的情感体验,语感的培养沦为空谈,汉字成了仅仅表意的符号,其声韵美被生生剥离,这样的语言能力显然是残缺的。

老舍说过:“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可我们却看到,高年级的课堂自愿举手朗读者寥寥,与低年级满堂跃跃欲试的小手形成鲜明对比。是什么导致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母语学习中,接受着“最好的思想”、体会着“最深厚的感情”,却反而无法感知“最美妙的语言”,渐渐丧失了读的愿望、读的乐趣、读的能力呢?溯本究源,朗读起步教学的合理性、系统性尤为重要。刚入学的幼童正值智力、言语训练开发的最佳时期,语文能力的萌芽、语言感觉的培养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不恰当的要求、划一的标准、违背心理成长规律的指导方法都容易扼杀孩子读的兴趣。朗读习惯一旦形成定势就难以纠正。《新课程标准》一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我们必须根据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顺应自然规律,循循善诱,让学生领略到汉语言的美,激发其由衷的热爱,培养对言语的初步感知力,从而为日后语感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1.开放个性化的参与形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选择权。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一起结伴学习,他们却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相对应的策略,让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以使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适合的方式开展学习。

2.引领学生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小学生的精神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他们是在大量地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的。就《荷叶圆圆》的教学来说,教参书把情感目标预定为“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情趣”。这或许多少带有编者的成人化色彩。事实上,如果抛开这些“思想”,让学生自己品味,走一条感性的路,也许学生得到的会比标准答案更真实、更灵活、更生动。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孩子虽小,但随着自身成长,他们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生的情感体验是明智而有效的。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当读到乌鸦到处找水喝却由于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而喝不着的时候,突然有个同学说:“如果我是那只乌鸦,我就不喝水了!”语惊四座,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因为太辛苦、太麻烦了!”面对孩子体验的偏差,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让积极的体验带动良好的思维就显得很重要。

四、关注学习资源的生成

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因素都是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到每个因素的制约,只有有效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亲历探究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是教师为孩子架起通向文本深处的一座桥梁。通过探究,学生才能体悟文本,获得语言、习得方法和情感陶冶,通过探究,才能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和他们进行有效对话,指引他们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说,亲历探究的过程是资源开发的重要途经。

2.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学习时空。有效的学习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就是生成。我们在预设教案时,只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学习时空,课堂才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讲述了小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很苦闷,后来种了许多树,引来许多朋友的故事。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受着小熊的心理由伤心孤独走向快乐开心时,学生突然提出问题:“小岛已经种满了树,已经不能叫荒岛了,应该给它重起名字了。”我紧抓住这突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们再次深入研读文本,给小岛重新命名。因为每个人都有权给小岛命名,读书的热情更高涨了,经过思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答案。看似一个小小的插曲,教师却没有轻易放过,而是把它看作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围绕它展开智力活动,这就是对文本的再度创造、教学的有效生成。

第5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在读中理解、消化、吸收。

2.说一说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口头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引导学生看图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围绕着(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进行讲述。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3.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燕子回来了》这一课,通过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时在沿途看到的变化,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快。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表演他们从南方飞回来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燕子看到祖国建设性时又惊又喜的心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得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看到祖国的建设变化巨大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4.议一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个学生建议说:“它用两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乌鸦没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那它可以把瓶子打破再喝!”……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气氛十分活跃。

5.画一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骄傲的孔雀》一文,孔雀象征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为了突出这一个性特征,指导学生画出“抖动”、“展开”、“炫耀”、“昂着头”、“挺着胸”、“理也不理”等词语,体会孔雀的骄傲神态,使儿童明白做人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道理。

三、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课文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叙述的形式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指导、点拔。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6篇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把爱心渗入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课堂上,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关怀呵护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话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无处不在,爱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关键词:激活;课堂;和谐气氛;精彩导课;民主交流

理解学生诚恳倾听: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立足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把爱心渗入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课堂上,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关怀呵护的举止,一句激励的话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无处不在,爱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而激活课堂,让爱融于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扎实备课,博采众长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简单的备课只是浏览前任教师的教学教案,机械的照搬套用。新课堂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为教学做好充足准备。一句精心需要教师花费数倍的心血,运用现代化网络搜寻别人的教学经验,结合本人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设计符合自己的教案,挑选最妙教学方法,准备好各种教学用具,这才做到了万事俱备,心中有数的程度,为激活课堂做好扎实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让爱融于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给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令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一)创造和谐民主课堂氛围是激活课堂的基础

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民主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儿童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在课堂上,我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先说几句放松心情的话语,教师言行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愉悦的心情通过语言肢体传递给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应到教师爱心,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宽松的学习氛围由此而生。讲课时要善于民主性的教学用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参与评价。经常会说“那位才子来发表你的一点意见行吗?”当学生有精彩发言时,我会首先为他喝彩,同时鼓励学生一起表扬他,学生心灵深处会感到自己能力受人欣赏,会愈发愈认真地学。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自会水到渠成的形成,让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发地、积极地去学习、探索。

(二)精心组织教学,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令课堂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生动有趣的课堂会紧紧地吸引住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1)精彩导课,激起学生求知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知识比较深奥,精彩的导课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及时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吊起他们学习的胃口,课堂气氛会活起来。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接导课式,创设情景式,有动手操作的发现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各种导课方式要针对课题具体对待,恰如其分地运用。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导课时我用课件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提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想知道这块菜地的面积,你们谁能告诉我?”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办法后,我没有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继续问他们:“如果这片菜地是长方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学生马上回答出长乘宽。接着有同学就提出这块菜地变成长方形就好求了。问题的焦点马上聚集到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这时对问题产生强烈地好奇心,产生了热情的求知欲望。我趁机让学生用自己平行四边形学具动手操作,新旧知识的联系令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起来,促使其自觉学习,激发他们不断地努力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无穷奥妙,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2)精心组织教学,师生和谐交流,令爱融于课堂。教师是课堂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引导者在学习中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采用多样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利用环环相扣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师生和谐的交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播放了“乌鸦喝水”课件,提出问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学生们马上各抒己见,得出石头把水挤了上来。接着我请几位同学在装满水的杯子放石子,讨论杯子水为什么会溢出来。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抽屉与书包关系,一步一步使学生在自我发现中得知什么体积。同时联系生活感知体积单位,说说生活中的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学生们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这时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提问。

教师指引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进行积极合作交流,寻找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则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倍加关注,可以鼓励地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想想,待会说给老师听”……以积极的心态,亲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重视,教师暖暖的关爱往往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学习和发展。当教师始终抱着一种关心理解学生、诚恳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的态度进行教学时,课堂心理气氛易达到最佳状态。此时,信息反馈快,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学生记忆持久,课堂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

三、设计合理的练习,提高课堂效率

第7篇

一、巧妙设疑,创造数学思考的氛围,以“疑”促“思”

“疑”是一种强烈而困惑的状态,它可以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来满足其对学习知识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需求,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制造和利用学生这种积极情绪,以达到“促思”的境界。那么,“疑”从何而来?

1.融入情境中“疑”,引发探究

布鲁纳指出:“知识具有情境性,它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的。”巧妙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具体的场景相结合,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就像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在学生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设置疑问,在学生平时易忽略认为本应如此的环节上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急切参与到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脑,自觉思考,更容易悟出道理来。如在《认识众数》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听说“六一”节学校要组织武术操比赛,规定每班选6名同学参赛,如果要在我们班进行一次选拔,体育老师向老师推荐了12名同学,这12名同学的水平相当,动作都非常到位,姿势也很优美,他们的身高如下(单位:米):

1.35

1.47

1.47

1.46

1.47

1.48

1.46

1.50

1.51

1.47

1.50

1.47

请同学们帮王老师做个参谋,要从12名舞蹈队员中选出6名组成一队代表咱们班级展示,你们觉得按什么条件选拔参赛队员比较合适?你认为该怎么选拔?”

学生在各抒己见后意见渐渐统一,集体操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以1.47为标准的身高选出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教师相机揭示:“1.47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我们称这样的数为众数。你知道什么是众数了吗,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上例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具备主动积极的精神、急切追求的心情,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认知冲突中“疑”,激发需要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发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不能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此时就会本能地会产生一种寻求平衡的需求,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并持续保持紧张而兴奋,思维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心理平衡产生了主动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模仿、被动地记忆的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和心理上产生内在的需要。由认知冲突产生、激发的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激发持久的兴趣和不竭的探究动力。提高探究的实效,教师要“制造”出各种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让课堂进发活力。

3.游戏竞赛中“疑”,因势利导

数学游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条极佳途径。好的数学游戏既可以独具匠心地导入新课,也可以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更抓住了学生乐于游戏、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游戏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问题的根源。如我在教学《找规律》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

“男女生记忆力PK赛”。分别出示这样三组数字:

第一组:男生4916

女生2356

第二组:男生49162536

女生23562356

第三组:男生491625364964

女生235623562356

为什么最终是女生赢,这个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通过游戏的设置,学生都参与到了数学活动中,从发现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进而深深体会到规律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下课前再引导学生观察男生的数据有没有规律,学生的积极性被再次调动,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对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的规律比较明显,有的规律比较难以发现,数学的魅力一览无余。

二、相机设疑,关注数学思考的过程,借“疑”生“智”

1.“疑”在认知模糊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受到认知水平和思维定式的影响,将一些概念混淆,似是而非。教学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故意引导学生“上当”,让学生踏入教师设置好的“陷阱”中,使学生从错误中找到原因,在对比中产生顿悟。如教学《中位数》时,学生初步认识中位数后,可组织抢答比赛,分组说出下面每组数的中位数:(1)42、27、20、19、13、11、9;(2)6、10、20、16、3。受第一组解答过程的影响,不少学生给出第二组的答案是20,也有同学迟疑不决。教师借机组织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问题出在何处,应当如何去求正确答案。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求中位数,首先要将这组数按序排列。

2.“疑”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本课所学与哪些已学知识有关,把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置疑问,促使新知的学习。如在教学除法“四舍调商”时,教师应该明确“四舍试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故出示两道题:(1)249÷61,(2)249÷64。所有同学都顺利计算出第一题,但在计算第二题时,大多数学生却出现了问题。“被除数相同,除数只换了个数字,用原先的方法做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正确的商是多少呢?”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将注意力集中指向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通过对比设置出的障碍,使学生在学习四舍调商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思考更有针对性,理解问题更加透彻。

3.“疑”在认知空白处

教材在编写时,由于受学生认知水平和篇幅所限,对一些知识或概念不可能做详尽的分析和阐述,然而由于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也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一些知识或概念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疑点,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及时设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补白充实,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如教学《体积的认识》时,教材并没有对空间、容量做任何解读,教学时我们可以用“乌鸦喝水”引导学生质疑:“事实上水并没增加,为什么乌鸦后来却喝到了水?”一“石”激“浪”,适时导入新课,看谁学习了新课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激疑”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具体直观的故事情节既是对“占有空间”一词的补白充实,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