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20: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院始终把竭诚为电力企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电力和其它行业,为我国的电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现有电气工程系、动力工程系、信息工程与管理系和基础教学部,在校生近4000人。
学院办学功能完善:具有高职、中职教育办学资格;建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电力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站和全国计算机制图员考试点。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67名,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87人,高级职称61人。学院还常年聘请了有实践经验的工程专家、高校知名教授、教育专家为兼职教师。
专业特色鲜明:学院现设有面向电力系统服务及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防雷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火电厂集控运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电厂化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电机与电器、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18个专业。
办学条件优良:学院拥有藏书26.8万册,电子图书1230GB,有中文纸质专业期刊360种,电子专业期刊2891种;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共99个;拥有300MW火电仿真实训室、220KV 和500KV变电仿真实训室、300MW和600MW发电厂仿真实训室、网络设备实训室;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培训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拥有与国际互联网连通的宽带校园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英语发射台;有现代化的游泳馆、篮排球馆和健身房;有标准田径运动场、塑胶篮排球场和多功能大礼堂及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
办学理念先进: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坚持“耕耘希望、传播光明,为电力企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铸就了“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严谨勤奋,团结进取”的优良校风。
学院环境一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楼群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喷泉广场、亭台楼阁、清新雅致,是读书、求学、成才的理想殿堂。
教学科研相长: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年来,学院取得各类教科研成果288项,主参编教材85种,在正式刊物585篇,并呈现着逐年递增趋势。
就业前景广阔:学院坚持“双证”制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多种技能,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深得企业的欢迎,打造了“保定电院”品牌。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一、检查内容
1、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落实。
2、灭火器是否按照规定配置,产品是否合格,分布是否合理。
3、室内外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指示标志位置是否准确并能够正常使用。
4、用电行为是否规范,用电线路是否整齐规范,有无私搭乱接及超负荷用电情况,有无使用违章电器行为。
5、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是否落实工作责任,责任到人。是否建立危险品管理应急预案。
6、是否开展重大危险源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危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是否登记造册,存储数量、存储地点是否科学合理。
7、实验室内供水管线、采暖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周边煤气、天然气管线是否存在泄漏等安全隐患。
8、其他未提及方面请参照《东北电力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二、检查时间及总结报告
2005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提出在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电子等学科中,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申报,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总结了大量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445。
依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先导,强化“工程-理论-实践-工程”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设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和现代化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建设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将课程设计贯穿课程理论教学过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培养活动,使其成为培养电气工程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1.实验教学中心改革思路
1.1 突出一个目标
以“一实两创”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21世纪电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电工技术领域、尤其是电力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实践能力是主体,是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两翼,是升华。通过实施突出实两创”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能干事的知能基础、敢干事的无谓胆识和干成事的坚韧品格。
1.2 建设一支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是“中心”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中心”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和实验助理制,打通学科建设与实验实践教学的人才通道。
(1)课程负责人制。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人负责,有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入结合。
(2)实验助理制。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遴选实验助理,兼职参与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1.3 构建两个平台
(1)物理模拟、数字仿真和工程实训三位一体。①物理模拟:“中心”开设电工、电子、电机、电磁场、单片机、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综合、继电保护、高电压、自动远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等物理模拟实验。②数字仿真“中心”开设电路仿真EWB、电子设计、多级电网数字仿真、电力系统高级应用、电力设备仿真系统等数字仿真实验。③工程实训:“中心”建有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输变电工程实训基地和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训提供了平台。
通过物理模拟、数字仿真和工程实训三位一体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对于电力系统运行操作,首先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电力系统运行操作中的物理现象,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然后针对相同内容通过以实际电网为背景的多级电网仿真培训系统进行数字仿真,使学生掌握大规模电网操作中的现场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实验变电所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2)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与监督保障平台。
1.4 面向二维服务
根据“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面向“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的实践教学。
(1)横向覆盖。“中心”面向全校34个电气信息类、工科非电类和文经管类本、专科专业5000余名学生,承担了电力生产工程认知教育,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任务,以及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很大的横向覆盖面。
(2)纵向贯通。“中心”对电气信息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上贯通。
1.5 覆盖五个层次
(1)工程认知层。针对文、经、管类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主要以模型演示、观看多媒体教程等方式进行。
(2)基础实验层。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基础课程,强调学生熟悉仪器设备、软硬件工具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内容,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3)工程实训层。针对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强调学生了解电力生产的实际过程、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交互推动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电气工程专业素养。
(4)综合设计层。针对某一系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具体完成实验方案、测试和论文,培养工程素质。
(5)研究创新层。针对某一系统,强调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的应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实现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实验,独立撰写项目验收报告。
1.6 坚持六个结合
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设计型实验与工程实训相结合;研究创新型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科研课题相结合;实验实践教学与电力行业实际相结合;实际物理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研究生培养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
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方案
“中心”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中心”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中心”的具体软硬件建设的具体实施。
2.1 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优势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的高水平教师是“中心”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同时聘任电气工程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为中心的兼职教师,确实保证实验实践教师队伍的高质量。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中心”建立了实验助理制度,即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遴选实验助理,兼职参与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2.2 扎实开展实践平台建设
近几年“中心”新增DSP、ARM/EDA、数字仿真实验室、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电力运行仿真中心、电力生产动态模型演示实验室、真实的66~220kV变电站的输变电实训中心等。同时为了跟踪电气工程领域的新技术“中心”又新增加了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蓄能系统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自行研制了电工实验台、数字和模拟电子实验箱、单片机实验箱、PLC、DSP实验平台、便携式电子实验包、电工电子实训实验台、继电保护实验台等800余台套。
2.3 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实验管理体系
建立了网上预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实验室网上预习系统,可实现学生网上学习仪器设备使用、基础实验预习演示;建立了网上实验实践答疑系统,及时与学生实现交互。
中心在完成计划内本科实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科研提供了实验场所。本着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宗旨,中心建立了开放运行机制,并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2.4 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生课外培养体系
“中心”通过设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分、“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基金”、科研课题组招聘,各类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性研究的热情。
2.5 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在高水平软硬件平台的支撑上,探索“全程设计”的教学新模式,即将某一系统的设计贯穿于某门课程的全程,或贯穿于多门课程的全程。
(1)电子信息类课程的“全程设计”。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授课之初就将智能交通灯、电子时钟等综合设计性题目布置给学生,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设计,学习结束后完成项目的整体研制,并撰写实践报告。在单片机、DSP和EDA等课程中继续沿用相同的题目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注意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2)电力工程类课程的“全程设计”。在电力系统分析之初,将一电网的规划设计布置给学生,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完成网络参数计算、潮流计算、短路计算、调压计算、稳定性分析计算等内容的设计。在后续的继电保护课程、发电厂电气部分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中,仍针对该系统进行相应子模块的设计。这种模式采用递进式工程训练,将分散的课程通过某一电网设计的实践环节贯穿起来,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初就树立大工程概念,明确所学课程在电力系统中的任务和地位,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6 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近年来,与广东核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利用企业的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未来建设规划
中心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继续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标准进行建设的奋斗目标,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规划为:
(1)瞄准社会和电力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探索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充实、完善和落实教学建设方案。
(2)不断探索和实践实验室管理和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措施,为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实验平台建设,加强实际物理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的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
(4)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对实验教学五层次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研究,使各层次内容有机联系,加强对工程实训和创新层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5)进一步探索“中心”的管理模式,对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等管理权限和机构设置进行探索,进一步改进和落实中心的管理职责,建立一套高效合理、资源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
(6)加强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紧密结合,在实验助理的基础上,将开展实验研究助理工作,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实验内容。
4.结语
中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突出一个目标、建设一支队伍、构建两个平台、面向二维服务、覆盖五个层次、坚持六个结合”的建设思路,构建了模块化、递进式、重衔接、强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全程设计、平台支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提高。“中心”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实验环境和条件良好。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继电保护 校企合作
一、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改革的必要性
在参考借鉴德国、瑞士、英国等国职业教育中采用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描绘出简要框架图,并在全国各地开展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现代学徒制对实训的实施过程,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改革迫在眉睫。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针对高职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强调技能培养,注重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二、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改革
1.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教材的编写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电力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电力行业》和相关课程标准的规定,并结合供用电生产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指导书》。本教材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从实际需要出发,全面、精炼地阐述了职业技能鉴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在职业技能鉴定、岗位技能培训等工作中使用,达到增强操作技能和提高技术素质的目的。
结合学院现有的微机继电保护实训环境,本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UT-9934C变压器非电量保护装置功能测试;第二部分UT-9931A变压器主保护装置功能测试;第三部分UT-9932变压器后备保护功能测试;第四部分UT-611高压输电线路保护装置功能测试。
由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及内蒙古北方蒙西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人员共同编写,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本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获得“继电保护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运行工”、“变电运行工”等职业技能资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继电保护测试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目前教学团队中请来蒙古北方联合电力乌海热电厂、内蒙古北方蒙西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师,在电厂从事该专业检修和运行工作十几年,经验丰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来自企业的师傅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讲解案例、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提供生产实际中发生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发生过程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预防、处理事故的方法,然后在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机上进行验证,学会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来自企业的师傅在教学过程中以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为载体,模拟发电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4―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如班长、技术员、主检、辅检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针对各项任务,完成相应的继电保护功能测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电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3.继电保护测试实训考评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师傅,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他评、过程评价、口试、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完成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4.实训室的建设更新
加强微机保护实训室建设,由于微机保护的接线少,信号质量相对较高,操作过程相对简单,可以设计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保护测试技能,对滤波及保护算法进行初步的设计,甚至对自己设计的保护方案调试等。
三、继电保护测试实训改革的预期效果
发电企业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极高,学生在电厂实习阶段不能对实际机组进行操作,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的优势,积极运用在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现场教学。在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对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进行操作、故障模拟与处理,获得从事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变压器、发电机继电保护检修、调试、故障处理的能力及管理的岗位技能。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与企业现场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在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变压器微机保护装置上的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学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过程评价。
参考文献:
[1]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大连大学,201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94-03
Application of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Relay Pro-tection Test Technology//LI Xiangrui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relay protection test technology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test theory, familiar with the commonly used test equipment, master the basic test method.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s a project-driven a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s, the training project throughout the entire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relay test technology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roject design, teaching mode and examination.
Key words relay protection testing technology;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测试理论,熟悉常用测试设备,掌握保护装置的基本测试方法。该课程不仅实践性强,而且与职业岗位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和实际的职业活动产生脱节,所以为了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行业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建设为导向,对课程进行“项目导入式”教学手段的改革[1]。
项目导入式教学法是以项目驱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将实训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利用实训项目的切入,从不同角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运用项目导入式教学法在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训项目的完成获取成就感。在实训项目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具体训练,如可以训练学生参数设置、设备选型、器件组装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训项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项目的设计
项目导入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项目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最新要求,要能跟上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体现创造性、适应性和先进性。项目导入式的教学的实施更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教学行为的全过程中。
教学项目内容设计
1)企业行业调研,分析职业能力需求。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首先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了解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在进行教学项目内容设计的时候,要深入企业行业调研,避免闭门造车。采用实地参观与行业人士座谈等调研方法,明确企业对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对毕业生在保护调试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还可以深入兄弟院校尤其是示范骨干院校,了解其课程建设中所积累的经验、方法。
根据调研,对继电保护测试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继电保护测试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包括:
①具备发电厂(变电站)一次接线图及二次接线图的识绘能力;
②能对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设备的继电保护进行配置,并掌握其工作原理;
③能看懂各种继电保护的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并能检查判断其回路接线正确性;
④熟悉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检验规程;
⑤熟悉电力行业安全工作规程中的条文;
⑥能做各种继电保护装置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⑦能按检验项目的要求进行试验接线和检验操作;
⑧能填写继电保护试验报告;
⑨能进行常用继电器调试、校验及检修工作;
⑩能进行变压器、线路保护回路的整组通电检查。
2)职业能力入手,确定课程目标。通过对继电保护测试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目标为:系统地掌握专业测试原理和有关参数的测试方法;熟悉常用测量仪表、专用仪器和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具备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能够对各种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测试;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具体如下。
①知识目标:具有清晰的继电保护运行与调试的基本概念,了解微机保护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发展趋势;能熟练掌握电力系统各主设备继电保护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电力系统各类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方法;熟悉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操作的相关规程、规范。
②能力目标:能对各类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测试;具有图纸校阅及回路的改造工作能力;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常用调试设备、仪器和工具;正确填写继电保护装置校验报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能力。
③素质目标: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养成爱护设备和检测仪器的良好习惯;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人员共事的团队意识,能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
3)课程内容项目化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在充分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基础之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成长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整合,最终构建基于保护装置设备调试的工作过程,以真实的调试仪器、保护装置为载体的四个大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又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工作流程及能力成长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来体现。
在整个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中,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典型测试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模式一体化 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每个学习情境都以任务导入开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任务解析、资料介绍;学生结合任务分工合作,开展学习研讨,进行设备调试;最后由教师点评。教师采用穿插指导、小组指导和阶段性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整个过程都是在继电保护实训室中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如图2所示。
为了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教学过程不再采用单一的讲授和演示的方法,而是灵活穿插采用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项目驱动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被动接受知识。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使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导演”,学生会努力学习如何扮演角色,会揣摩会分析会创造,教师会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指正。整个过程,学生占主体。可以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扎实程度都有所提高。
考核评价过程化 项目导入式教学方式要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应避免简单地通过一张考卷来评价学生,单纯的试卷评价是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评价的[3]。为了突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评价方式采用阶段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1)阶段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每次任务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任务资料分析、职业素质(仪器设备维护、操作安全意识等)、任务完成情况、数据及结果分析等进行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开展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评。
2)结果评价则是课程全部结束后,抽选一个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做好数据结果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出解答,而教师会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数据结果分析情况、问题回答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阶段性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二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从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熟练程度、策划创新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3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资源
项目导入式教学法的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包括实训条件、网络资源和教材资源。
实训条件建设 实训基地是学院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是能够实现项目导入式教学法的前置条件[4]。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线路保护和发电保护。
1)线路保护实训项目可以与变电站的实训项目相结合,组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应当配备系列电力综合自动化装置、微机保护测试仪、模拟断路器以及多台后台监控计算机等。
2)发电保护实训项目可以与发电厂实训项目相结合,组成发电厂仿真模拟系统实训室。发电厂仿真模拟系统实训室应具有一整套继电保护测控装置,如主变保护测控屏、发电机保护测控屏、110 kV线路保护测控屏等。
同时,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应要求设备生产厂家提供多本装置的使用手册、图纸资料等。实训室的建设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极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进展,也极大地方便了产学合作和实现社会服务。
网络资源建设 项目导入式教学法应该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在线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5]。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均已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利用该平台,陆续将课程教案、课件、课程标准、实训指导、微课录像、行业标准规范、作业等资料上传到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网站应具有课程门户和课程管理两个主要页面。其中,在课程门户页面中应包含有课程介绍、教师信息、课程安排与实施、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课程特色、参考教材、教学资源、学习项目等内容,方便学生自主地了解和学习课程;课程管理则应包含统计、资料、通知、作业、考试、讨论、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辅导。
教材资源建设 根据项目导入式教学法的需求,传统的教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与学院的实训条件相结合,与课程标准相一致,课程团队成员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一本基于岗位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装置保护测试方法,结合实训室拥有的保护装置、测试仪器,和厂家提供的设备使用手册、装置原理图、安装图等图纸资料,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编写相应的项目化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教学策略
实践能力是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能力,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提高中职生的竞争力,教师必须根据相关企业要求,加强实训教学,注重对学生电子电工技术的培训,这也是电子电工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要通过实训教学对学生实施指导,优化学生的综合技能,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迈出实训教学的第一步。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中职电子电工实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不合理的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脱节”的现象。一种情况是实验课安排“超前”于理论课,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实训课,导致学生“一头雾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另一种情况是实验课安排“滞后”于理论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训教学,对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可以说,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对实训课的认识仍不到位,实训课课时安排较少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训教学对电子电工专业的重要性,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是中职生理论基础较差,实验过程受学生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开展。教学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降低实训教学质量的一大原因,设施的支撑是实训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完善的设施就很难真正落实实训教学。此外,师资力量、教师职责的不合理分配等问题也是困扰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策略
1.理实结合,创新实训。对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而言,理论与实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理论是实训开展的指导,实训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巩固。学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验证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实训课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年级灵活安排,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论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内容,使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训内容主要依靠教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演示而缺少自己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对此,教师要在实训课中引进新的内容,减少对成品电路板的使用,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设计要求,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和操作机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操作技能。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实验氛围,让学生在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这也是实训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2.增加项目,丰富内容。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常用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常识、学会相关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等方面。教师借助实训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验证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训操作经验,自主设计或调试简单的电子产品,不断丰富实训课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电子电工专业的魅力,体验操作的乐趣,获得成功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项目更新的问题。随着知识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及时引进新项目,为实训课注入新鲜元素,使实训课焕发生机,通过新项目的引进不断丰富实训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沉闷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着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电工电子专业核心的教学要求。3.完善评价,细化评定。很多教师对于实训课的评价并不合理,而不完善的实训课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应付”心理,埋没了实训课的价值,使实训教学的开展停在表面,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学生的应付现象,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在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前提下,综合评定成绩,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细化成绩评定的准则,合理“分解”实训课的考核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的操作表现和学生对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体系,切实提高评价有效性。首先,学生的态度是考查学生德育情况的重要参照,在实训课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并对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做出评判,录入考评体系。其次,实验操作是实训课最重要的内容,教师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准确,建立一个完善的操作考核标准。此外,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的总结及分析能力,教师要仔细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赋予实验报告20%~30%的比重,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几个方面,明确评分标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自身操作技能。
三、结语
实训教学作为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实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总结开展实训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冬.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A5).
[2]陈斌.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4(6).
[3]罗品琼.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改革研究[J].俪人:教师,2015(24):168-168.
凝聚力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全力提升员工素质
突出培训体系建设
始终坚持服务公司发展,加强集约管控,创新培训体系,强化资源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国网湖南公司将培训工作纳入人力资源整体架构,利用SG-ERP系统实现培训项目在线管理,强化计划管控,规范培训工作机制。在国家电网公司制度体系基础上,制订《湖南省电力公司培训工作管理办法》,以及现场培训、技能实训、培训班、内训师、培训工作评价等办法和制度,完善培训制度体系。开展实训基地三年规划建设,建成设备设施和现场同步、适度超前,专业覆盖供电企业所有工种,单位覆盖所有供电企业的省公司、市州电力公司两级实训基地网络。建立省公司、市州电力公司两级内部兼职培训师队伍,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培训课程、教材标准化建设,落实“三考”工作要求,形成全员培训考试常态机制。
坚持人才强企战略
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创新实施“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和“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构建员工“岗位”、能力发展双通道,迎难而上开展能力评价,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建立人才分类分级和专家评选制度,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目前,国网湖南公司有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电网公司专业领军后备人才15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48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5人,湖南省技术能手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
深化全员培训考试
始终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化各类人员全员培训考试,突出现场培训和作风建设,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稳步提升。
积极开展处科级干部、管理人员、班组长和新员工培训,树立了生产管理人员春季轮训、班组长综合技能提升培训、技能人员“单元制、模块化”培训等新品牌。突出“差异化”现场培训,所属各单位“春季现场培训活动”和“暑期现场培训活动”形成常态。以赛促培,通过“四个随机”(即:随机抽班组、随机抽人员、随机抽项目、随机抽裁判)组织开展现场培训竞赛,强化全员能力和作风建设。适应企业发展,通过竞赛调考、技能鉴定、能力评价,掀起全员考试,员工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力促进了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指标的完成。
创新力
——推行“差异化”培训, 提高员工岗位适应性
为认真落实国网公司关于加强“三集五大”岗位适应性培训的工作要求,促使一线员工尽快适应岗位新要求,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湖南公司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在组织对新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规程规范等内容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岗位要求、不同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状况,大力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坚持以工作现场为课堂,以工作内容为培训内容,培训的针对性强,有效缓解因工作任务趋于饱和而带来的工学矛盾。2012年以来,共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项目27574个,参培人员达14.95万人次,确保了全员基本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开展“差异化”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突出专业差异,由专业部门牵头分析,针对各专业整体水平现有的差异,提出解决方案和培训需求。突出岗位层级差异,由工区和班组根据各岗位层级的职责要求差异,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提出差异化的培训需求。突出员工能力差异,由员工个人按照岗位要求,分析自身技能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全生产和营销服务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班组工作计划,统筹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
创新培训形式,规范实施培训计划。不断创新培训形式,采取“导师带徒弟、作业前培训、现场演练、集中学习、技术讲座、技术问答、考问讲解、技能示范、岗位练兵、反事故演习、事故预想”等适当的形式来实施培训计划,并利用现代通讯、网络、信息等新技术,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充实的培训。规范培训计划实施管理,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并通过生产周例会等形式加强培训计划实施的管控,及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形成闭环管理。
及时合理评价和运用培训成果。广大员工通过“差异化”现场培训,提高了技能等级水平。公司实行《湖南省电力公司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试行)》和《湖南省电力公司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对员工进行合理评价,并按照作业员、作业师、高级作业师、专家来确定相应的岗位能效工资。
促进“差异化”现场培训工作常态化。将“差异化”现场培训工作常态化作为不断提升生产技能人员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分级负责,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组织开展春季、暑期等“差异化”现场培训专项活动。将其纳入周(或月)生产工作例会,定期分析和总结,同时纳入工区、班组和员工的绩效考核,将评价考核排名和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评先评优、晋级等挂钩,有力促进“差异化”现场培训工作的常态化。
行动力
——注重技能培训, 开展“送培上门”
近年来,根据国网公司统一部署,国网湖南公司新上划了二十多个地方电力公司,生产技能人员约三千多人。由于客观原因,新上划公司的部分生产技能人员不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技能水平,都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需加大新上划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力度,加速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发展,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岗位的要求。为此,从2012年8月开始,国网湖南公司多途径开展培训需求调研,结合各上划公司实际,系统设计课程、编制专用课件,为新上划技能人员量身定制了“送培上门、以点带面”的专项培训工作方案。专项培训方案共分为五个阶段,环环相扣,闭环管理,确保取得实效。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根据需求,制定工作方案和“送培上门”专项计划定,明确师资,开展课程设计和课件制作,同时做好场地设备设施的准备。
需求调研及方案编制结合年度培训专项计划的制定,公司组织通过文字调研、现场座谈等方式,进行需求调研。对新上划技能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重点分析,编制2013年“变电运检、输电线路运检、配电线路运检、装表接电、抄核收”五个专业的专项送培上门计划。制定公司“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工作方案和各单位的的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时间进度、授课形式等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送培上门”。公司培训(分)中心负责项目管理,选派优秀内训师授课,在人员相对集中的郴州供电公司实训基地和怀化供电公司实训基地设点,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培训技能骨干。
公司组织“送培上门”的实施,各技能培训机构负责项目管理,选派公司优秀培训师进行授课。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对技能骨干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为基层单位培养技能骨干和师资。
第三阶段开展“以点带面”的培训。各二级单位组织参加过培训的技能骨干对其它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和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现场培训,以点带面,覆盖全员。
各二级单位按照公司培训内容、模式组织对其它上划人员集中开展培训。由参加过培训的专业技能骨干授课,传授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同时结合班组工作安排,在专业技能骨干带领下开展现场培训,以点带面,覆盖全员,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过关。
第四阶段技能提升培训。所有技能人员有针对性参加公司和市局举办的“单元制、模块化”标准化技能提升实训班。
新上划技能人员根据自身能力情况和技能等级状况,针对性参加公司和市局举办的“单元制、模块化”标准化技能实训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参加公司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等级资格,满足岗位技能要求。
第五阶段总结评估。年底全面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估,统筹安排下一年度的工作。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公司要求全面落实岗位能效工资制,实行薪酬分配与能力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激励技能人才立足一线岗位不断成长。
各单位将于2013年底上报“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的总结分析报告,通过对项目质量跟踪评估、员工反馈、岗位胜任能力和员工技能等级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评估培训效果,总结经验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公司将于2014年1月编制“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总结评估报告。
关键词: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
通信系统技术是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现代的通信系统具有双向性,实现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输与交换,完成信息收发通信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由于我国软件和硬件技术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下游和,因此我国通信技术链相应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安装、调试、运行、维护。
一、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
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科学地构建树形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以确定各门专业课程在支持通信技术链的地位及作用,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及难点度的把握,从而明确各门先后课程之间理论对技术的支撑、技术对理论的实现的相互关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职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凸显“通识为本,专识为未”的原则。树形课程体系分为:第一,树根为通识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物理;第二,树主干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三,分支树副主干为支持硬件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c语言;第四,树枝为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第五,树叶为专业实用技术课程,包括接入网技术、光网络技术、天线技术、数据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优化、实用电源技术、通信工程概算、电信营销与客服。
高职通信专业树形体系,由根到叶的知识结构稳定,衔接紧凑,实现通识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工具,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专业基础技术实现的理论支持和引导,而专业基础技术课对专业实用技术课的支撑。高职学生大多都学习语言、数学和物理,只要有了根树,经过高职通信树形课程体系的学习,能成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材,实现由高职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蜕变。
二、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信就业定位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营销,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本技能以“必需”为准,凸显市场定位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信专业课程对通信系统技术链的支持关系,教学过程以服务于通信系统技术链为任务的驱动,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知识及技能,在点、线、面上的承前启后关系,构成与通信系统技术链相对应的知识链和技能链。树形通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确保毕业生尽快融入职业,在通信行业的职场可持续发展。
理论教学环节难点,首先,组建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与通信技术链对应的知识链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链的树形课程体系。其次,每位专业的授课教师,梳理与该门课程链接的前后课程之间支持的知识点,以保持先后课程之间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的衔接与融合,使整个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确保每门课程满足高职生在通信技术链工作岗位职能的知识需求。最后,专业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定期与专业授课教师沟通,检查跟踪每门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细节之处的常态化的监督,保持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落实。
实践教学环节难点,第一,对应理论教学配置的实验与实训设备,通信技术发展快,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昂贵的通信专业实训设备尤为重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获得企业在支持,建立中兴通讯NC实战型的硬件实训平台,包括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子系统,引进中兴通讯学院的教学法,以模块化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力,围绕实战型训练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和实训项目的设置,确定以点,线、面的技能训练为“项目导向”,既可恰当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又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
通信技术链的子系统多为嵌入CPU芯片的微型机,高度智能化,拥有独立的操作平台,提供与Pc机现场相连RS232接口及远程连接的以太网接口等,同时根据近年学生毕业实习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突出软件与硬件技能融合,同时涉及三网技术如互联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GSM、公用电话网PSTN和有线电视网CATV 。全面质量监控引入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人才培养过程如同企业产品加工过程,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就像产品的一道工序,如果一个产品加工需要l0个工序,每道工序的合格率都为100%,最终产品合格率为100%,而每道工序合格率为90%,各每个工序之间为“与的逻辑”关系,则最终合格为90%1%34%,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完成每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98.5%,其中9O%从事与通信相关工作,BSC网管28.2%、光传输网维护5.1%、基站维护员20.5%、直放站安装维护员2.1%、网络优化技术员2.2%、通信)工程勘测7.7%、通信工程设计员5.1%、华为设备督导2.1%、客服10.3%、营销5.1%、资料管理员7.70/0等工作岗位。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的教学实践,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及对需求岗位相符,实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8
On Independent Institut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XU Jiangling, YUAN Jinjua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83)
Abstract According to independent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majoring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and curricula, and proposes appropriate solutions.
Key words reform in education; curricular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各大专业进行了大范围的重新调整。控制类本科专业调整为“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方向。针对就业方向的不同,把自动化专业确定为弱电专业,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确定为强电专业。在高校布局结束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置教学内容,通俗一点讲就是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往往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独立学院,是国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资本,以实施本科学历为主的高等学校。通常,在国外,重点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他们的资金来源的主要是校友的捐款,少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而我们国恰恰相反,我国的重点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它们的资金来源通常是财政拨款,几乎没有任何社会资金的投入。由于我们国家财力有限,很难满足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生读大学的需求,所以独立学院就孕育而生了。独立学院的开设则是完全采用社会资本办学,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大大缓解了我国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并且使很多之前根本无法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而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学科课程建设基本照搬申办母体的做法,这是因为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学校是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只能依靠母体。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只是权益之计。因为独立学院的生态和母体学校有很大的区别,这就要及时地对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响应调整。
目前,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所以它要面向平民化、大众化,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面向基层。要使学生能够减少适应的工作的时间,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课程的内容和降低课程的难度。因为,我们之前的大学教学主要是精英教学,教学的内容既多又难,而独立学院学生的生源质量偏低,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二是必须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理论水平不高,但是很多同学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另外,他们最后的就业面向基层,而基层的工作通常不需要很多理论知识,而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以所教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一些相关的探讨。
1 减少理论课程数量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控制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工程、专业英语等四十余门课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数目多,面比较广,不深入、难度大等缺陷。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常常要在一周面临着上28课时至32课时的情况,这对一本学生无可厚非。而独立院校的学生由于普遍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从而造成了学生的负担过重,教学效果不好,造成了老师与学生互相埋怨。仔细一想,很多理论课程都是有调整的空间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些课程的设置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完全可以取消。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多是介绍性的内容,没有任何公式推导以及分析计算,学生在工作遇到相应的传感器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即可。但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减少课程,要有保有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核心课程,进行大量的训练。例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就需要大大增强,很多高新企业招聘学生的过程中,常常要考查单片机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独立院校中,单片机的课时得到不断的压缩,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 改善实践教学
2.1 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验证性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没有任何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的图纸进行接线、通电,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的缺陷在于结论已知,没有任何神秘感。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出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编造或者抄袭数据,造成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成绩的混乱境地。在教学过程应该逐步用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取代简单验证性实验。这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由于实验结果未知,会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用仿真实验来代替现实实验
使用教学仿真软件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可以在一台电脑中做多个仿真实验,减少由于实际实验过程中造成的元件损耗,大幅度降低教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很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动绘制出系统的特性曲线,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例如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组态王仿真软件就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工控组态的实验教学。
2.3 严抓实训教学考核
实训和实验不同,实验通常是验证某一存在的物理定律和物理现象,而实训通常是完成某一任务,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训成绩的考核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针对学生普通反映出的实训教学的打分随意,弹性大的缺点,通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把一个实训教学课程分成若个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分成若干个子子项目,每个子子项目都有相应的权重。每完成某个子项目就打相应的分数,最大程度上保证实训教学考核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2.4 取消课程设计环节,以相应的实训环节来代替
以笔者个人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历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科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该门课程结束后,根据课程要求,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出一些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在学习完单片机课程后,通过安排学生两周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设计出一种用单片机控制的实际电路,并把它制作出来,通电调试、运行,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交老师。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变味了,具体的做法是把学生圈禁在一个带有电脑的大教室里面,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在这个教师里面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即可,其中没有任何学生实际动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锻炼是极其有限的。学生通常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是常事,老师也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取消课程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课程对应的实训环节。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设计对他们来说不现实,在以后的工作中,企业也很难有机会让独立学院的学生做设计,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往往是实际操作。与其效果不好,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实训练练手。比如在完成了电子电路设计理论课程之后,安排学生做相应课程的实训环节,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图纸安装、调试出一个万能充电器,写出实训报告即可。
2.5 取消毕业论文环节,以顶岗实习报告来代替
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一直被教育专家所诟病,关于毕业论文的存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通常来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工作量计算10个学时,一般的教师带10~15个学生,这就是100~150学时,而老师一学期的基本教学任务就在200学时左右。如果取消了毕业论文,老师的利益会受到影响,高校老师肯定会反对。而且,毕业设计不仅仅对老师有利益瓜葛,而且对学校中的打印社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按照一个学生打印的费用为100元计算(包括初稿和终稿),按学校有3000学生来计算,这就有30万元的经济利益,由学校的几家打印社瓜分。所以,作为利益共同体,学校的打印社也不希望取消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到底对学生多大好处呢?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通常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给学生布置毕业论文题目之后,学生就去企业顶岗实习了,根本没有时间写所谓的毕业论文。到了来年的4月底5月初的时候,学校会通知学生返校交论文,并且安排五月中旬答辩。大部分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在五月初,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都在1~2周。这样的毕业论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浪费纸张扩大内需以外,一点用处也没有。所以笔者建议在一本以下的学校都取消毕业设计,取而代之的是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主要让学生写一下在企业中实习内容以及感想,同样也可以安排答辩。笔者经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均可以接受顶岗实习报告,它具有可操作性。
2.6 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以申请实验室的契机,在校内开展一些诸如电工实训技能大赛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另外,挑选那些对专业有兴趣的学生,组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和挑战杯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比赛,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探讨通过所学职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思想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4 结语
独立学院的产生,不可否认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它让很多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单靠高校教师个人呼吁作用不大,需要教育部门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做顶层设计,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使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于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拖动 信息化 考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86-01
由于课程考试对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研究应该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高职院校,因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处在生产第一线的人才,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而对理论教学的要求略次于其他类型高校。《电力拖动》课程的问题尤为突出。
1 考试改革的基本思路
《电力拖动》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的课程,因此应该重点突出技能和能力的考核,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树立高职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考核内容坚持以知识的运用、技能与能力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素质。
(2)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采取讨论、实训、书面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
(3)考核手段多样化,如利用网络手段实现模拟和仿真加工的考核,利用实验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设计、验证和考核。
2 考试改革的实施与步骤
多年来,《电力拖动》课程沿用传统期中、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弊端,并且《电力拖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改进,因此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
2.1 实现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有机结合。
《电力拖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该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法教学,因此考核采用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其中用项目化考核占70%,期末综合考核占30%。
总评=项目化考核成绩×70%+期末综合考核成绩×30%。
2.2 实现项目化考核
项目化课程包含若干个项目。各项目占一定比例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项目化考核成绩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评价项目表如图1所示。
2.3 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
将项目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程监控和考核,体现公平、合理、鼓励创新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总结和相互学习。自评:由学生自己判断和检查项目完成的情况,学生首先要了解项目学习目标,完成该目标要掌握哪些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期望从完成项目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同时通过对项目完成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弱点有充分的认识。互评:小组成员互评,项目实施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考核,可以让学生充分发现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取长补短。师评:老师对于学生在整个项目的每个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企业评价:为了能使学生实训技能更好地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与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等共同编制项目规范化操作流程,精选企业内最常见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对学生进行每个工作项目的实训技能考核,作为项目评价的重要部分。
3 考试改革的效果
《电力拖动》考试改革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2年,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与提高。2012年维修电工中级获证率为92%,高级工获证率为88%,2013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6%,高级工获证率为91%,2013年中级工获证率为97%,高级工获证率为92%,2014年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抽查通过率为88.9%,名列全省第九。
通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评、互评、师评、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实施,进一步推动我院其他专业人考试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业对接,推行工学交替,全面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可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考试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杨亭亭,刘仁坤.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34-39.
[2] 汪炎珍.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06(1):267-268.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电力电子;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晓强(1978-),男,浙江上虞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20-03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积极推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其内在涵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室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替出现。[1]该教学方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2]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迫切性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目前很多本科、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3]该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且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授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而实验操作则由实验教师去完成,这种教学形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既没有弄清楚理论知识的含义,也没有很好掌握实践操作的技能。如在介绍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这一知识点时,理论讲授就是把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结构、电路工作原理和电路负载特性等内容说明完整,而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则又是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验条件制订的操作内容,两者之间经常出现内容不一致或者内容的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了解了电路原理但在操作中还是不会有效应用和理解。针对上述现象,及时进行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是当务之急,而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就必须引进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高职课改中教学方法很多,有行动导向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相比较而言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适合高职院校开展,理由如下: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更喜欢动手操作;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示范校建设,有着对教学条件的进行改善和提高的资金,因此具备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的条件;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更适合教师与学生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鉴于此,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全面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非常重要。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同时还应增加过程考核要求。其中教学过程里面又包括导入环节、新知呈现环节、操练环节、知识拓展与巩固环节,再加上总结环节。[1]
理实一体化教学讲究的是“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因此在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见表1)中需要处处时时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选择其中一个教学项目作具体的说明。
教学设计应根据已有条件来实施,一份可行的教学设计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场所可提供教学资源来进行的。
四、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材编写
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有一本相配套的教材。有了教材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有依据,可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教材应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在内容设置上应按照学习任务展开,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和技能螺旋式地融于学习任务中。[4]设计的学习任务最好来源于实际工作,但要注意不能简单搬抄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进行适当的提炼,应确保学习任务具有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另外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突出精简理论、强化实践的特点。理论部分最好避免长篇叙述,主要介绍知识点,配以图表,有相关例题练习即可,讲究适用。实践部分可按照实验、实训任务的不同要求,结合章节中需要介绍的重要知识来展开。对于内容一定要有创新,突出技能培养。
五、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考核
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师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关键手段,也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的重要依据。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就是教学的失败。课程教学考核既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情况来制订,也可以根据教学项目难易程度来制订。无论怎么,考核方案都应具备真实性和可行性。在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引入了多重考核机制,如过程性考核,理实一体化考核等。
1.过程性考核
对于过程性考核要求在每个项目实施期间对不同阶段的任务或特定要求进行针对性考核。所谓课程过程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5]对于任务性课程来讲,过程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对于非任务性课程,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学习单元掌握情况和课程大作业等内容组成。过程性考核标准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优秀标准:能独立熟练地完成任务;能指导其他同学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90%;学习报告优秀。二是良好标准:能基本完成任务;正确率达到70%;学习报告质量较高。三是及格标准:能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正确率为60%;学习报告质量一般。
2.理实一体化考核
理实一体化考核可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可采用卷面考核的形式,当然如果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话在卷面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甚至写论文的形式。考核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一般在60~90分钟之间完成。对于理论考核的内容则应包含如下知识点:项目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教学大纲中知识要求;在考核要求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体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使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对于理论考试的题型一定要多样化,一般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使得学生在考试具有选择性,不能出现单一题型;试题的文字表述要规范、准确、简明;命题的同时,要制订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
而对于实践考核则需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来制订考核标准。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操作内容占40%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考核上也要体现这一价值。具体考核要求如下:第一,制订实践考核标准,设计实践考核模块,对于学生逐一进行考核。第二,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即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者须再训练,再考核,直至及格,同时推行“准入制”,把前一个学习任务的考核成绩作为下一个学习任务考核的资格认定。第三,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考核工作,考题最好来源于企业实际产品,使得考核内容更具真实性、实用性。
总之,考核是手段,检验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是目的,采取哪一种更有效的考核方法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六、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场所设置
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能顺利开展,除了上述条件需具备外,对于教学场所也有要求。要求教学场所需具备产品设计、制板与加工的条件。如场地要求有良好的通风,有焊接设备,有制板工具,有产品调试与检测设备等。另外,对场地还要求具备教师讲授的条件,如有投影仪和电脑以及黑板等。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教学场所面积尽可能大一些,能够容纳一个班级的学生分组学习。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要进行分批教学,分批后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元布置相应的任务。图1是根据理实一体教学需要设计的教学场所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场所设计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以满足功能为第一出发点,避免无谓的浪费。
七、结论
理实一体教学是未来高职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如何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则需要每一位授课教师和相关教学主管部门的付出与努力,教师应准备好授课教学材料,教学主管部门则应根据教学需要配置好教学设备及设施。同样,对于教学对象——学生,也需要及时转变以往的上课模式与思想,应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鹏程.德国高职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西部科技,2007,(3).
[3]钟晓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施[J].机械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黄云志(1976-),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jyxm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93-02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在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工程教育缺乏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脱节使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等。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竞争,教育部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依“国际实质等效性”原则制定了认证标准。截止到2012年,已经完成国内部分高校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类专业的认证工作。
在工程教育的学历互认方面,目前国际上有三个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是1989年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代表上述6国签订的国际性协议。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结果,同意接纳中国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将成为引领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航标。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其认证标准,认证标准依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准则建立,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包括通用标准与专业补充标准两个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具体要求。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项一级指标。[3]
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全体学生的表现;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目标是围绕着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内容设计是对学生进入工程专业领域的的预期,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必须有利于学生达成目标;强调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基础是对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的常态性评估与评价,效果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体现。
二、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之中。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智能电网等都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才,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1.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10条毕业要求。专业的培养规格一定要覆盖通用标准的基本要求,培养规格确定后,建立毕业要求与专业教学过程的对应关系。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以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保障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具体实施中:第一,遵循“精减学时、整合资源、突出实践、构建平台、完善标准、交叉教学”的总原则制订培养方案。第二,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实践”的原则,加强通识教育,构建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公共基础教育平台;按学科大类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拓宽专业面向,形成宽口径专业培养计划。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原则,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设置个性化学分,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足空间,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批判性、创新性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课程体系建设
为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教学充分依托和利用科研优势与特色,以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优化基础理论,注重工程思维,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依据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知识点的要求,按照工程基础知识、技术知识、能力模块三部分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等课程,以优化夯实为导向,整合和完善课程之间内容上的衔接和知识点上的更迭,实现整体的优化。对于专业课程,拓展两个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方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等课程;电机与电力电子方向“现代电源技术”、“电机设计基础”、“特种电机”等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对抽象出来的数学描述从工程实际需求引入,强调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选择等。对于专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在实验装置上调试而非单独的计算机上机仿真。同时结合科研优势与特色,将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现代电源技术等新能源利用方面的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将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践内容包含基础认识、综合应用和研究创新等三个层次。具体内容为认识实习、专业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给出各环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列出能力矩阵。
基础层次涵盖物理综合实验、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实验、基础课程设计和基础综合实验,以及工程训练、电子实习、EDA与数字系统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基本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初步工程概念培养,使学生认识专业,掌握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和综合实验/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初步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研究创新层次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将教学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统筹规划与建设,同时结合专业教师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科研成果,自行研制实验设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
针对优化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程问题为引导”的课程教学,并结合认证标准,重新编写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强调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知识点的掌握具体通过哪些教学目标的实施,课程过程规范等内容。
3.持续改进
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结合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面向“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三个阶段的教学全过程,本专业建立“以质量监控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核心,约束与激励结合,反馈与改进互补”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教学督导组为主体,全体师生参加,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管理中,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过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对象、评级内容和评价主体三个基本要素。评价对象是全体教师,评价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包含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评价主体是学院的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全体学生。评价体系是通过各种制度化的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来表现,按照评价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量化评分标准。理论课程教学包括:讲稿及课件、督导及听课、学生评教、试题评价、试卷分析等。课程设计教学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指导过程评价、答辩过程、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等。毕业设计教学主要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书评价、开题报告、中期进度检查评价、论文情况、答辩情况、指导答疑过程及毕业论文文档等评价。实习实训类课程主要包括培训过程的督导、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评价、报告及成绩评定评价。
面向理论教学全过程,建立了重过程、重平时的课程成绩评价方法。面向实践教学全过程,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评价难的问题,切实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从专业基础课课程设计及课内外实训项目入手,例如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采取精细化管理,按照多教师、小分组、一人一题,小组答辩的方式,督促学生改变过去课程设计相互抄袭、蒙混过关的现象;在综合实验环节发挥科研的优势,将科研中的问题抽取出来,作为设计性的实验。如“自动控制原理”中磁悬浮系统和倒立摆系统的设计;“现代电源技术”中开关电源负载实验;“继电保护与调度自动化综合实验”中负荷预测和状态估计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应用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美新杯物联网大赛、中国大学生DSP设计大赛等。
本专业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建立了持续的评价机制,对从各种途径获得的评价信息,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反馈信息,用于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持续改进,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