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领导学论文

领导学论文

时间:2022-02-19 00:2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领导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领导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若干理论的概括分析,即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国教育文化土壤下的适应性,以及对中国教育领导管理的启示,即在中国的适应性。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对西方的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等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的进步和发展,此现象已经改变。在此大背景下,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内的各行业从业者,客观上需要了解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探索。本文拟对西方领导学理论发展演变中几个主要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作概括的分析,并指出它们的实用性和局限性,通过分析,谈谈这些理论对目前我国国情下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教育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未来领导学研究的一些启示。 

二、西方主要的教育领导学理论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一)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 

作为西方最早成型的领导学方面的概念和理论,领导素质的概念和理论在上世纪初左右逐步被广大行政学、政治学及法学等相关学者接受。领导特质理论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左右的研究以韦伯的西方政治学为基础,以侧重探索领导者的素质为主要方向,学界称此阶段的理论为“领导素质论”或“领导特质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领导者素质是与生俱来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切斯利、本尼斯等。领导特质论早期的研究重点是,对成功的领导者的素质进行分析,从而期望从中获得领导者的共同素质特征,如斯多基尔、切斯利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后期的研究重心则逐步从具体素质的分析转变为分析如何塑造领导者的风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如何培养领导者应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如本尼斯等领导学理论的研究学者。 

2.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实用性 

从该理论的产生时期背景,核心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重点的概括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领导特质论”的实用性。它打碎了中世纪“神学天定”的思想牢笼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再强调领导必须是由血缘决定的天定观念,强调领导的个人基本素质,注重对于领导特质的研究,认为领导者的个性和领导特质才是选拔、决定和评价一个领导者的主要标准,因此,领导的个性和特质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当时领导学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对当代领导者的选拔标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3.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局限性 

当然,由于该理论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理论基础,因此,它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的。该领导理论的内涵强调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个人的能力决定整体的决策和行动的观点,为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它和唯物历史观相违背。总之,它过于强调了个人能力和性格的决定作用,是片面的,和我国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界强调的团队协作和分工专长的精神相左。 

(二)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及其实用性和局限性 

1.西方领导行为的概念和理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二战的结束,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领导理论学界的研究者试图从工作和行为的特点来分析和论证领导者所领导的有效性,以此作为判断领导成功的标准和选拔领导的尺度,这就出现了新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先后主要有斯多基尔、弗莱西、罗伯特·布莱克、詹德、伦西斯· 利克特等。具体来说,先后有“四分图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管理方格”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pm型领导模式”的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领导作风”领导行为概念和理论这五种理论,尽管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以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作为切入口,因此,都属于领导行为理论的范畴。 

2.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实用性 

领导行为理论对二战前的特质理论所影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20世纪下半叶的领导理论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和实用性。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关心两个基本问题(“怎么”的问题,即“how”的问题),即“领导怎么做”、“领导怎样或通过何种方式来领导群体”。因此,它们都在研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领导者的哪些行为(如何做)有助于他自己进行有效的领导。这样,就部分否定了早期的领导特质概念和理论所主张的“领导者的能力和性格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这样,就对组织机构选拔和评价领导者的标准和尺度提供了新的指导,为更好地推动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客观上适应了新科技革命时代,分工专业化和细化后,很少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流程这样一个新的强调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浪潮。 

3.西方领导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领导行为理论产生有它的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根本上它还是领导特质理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无非是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行为和工作上,进行数学模型化和量化的更理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完全放弃了领导个人性格和能力的评价,而行为和工作的本身又很难出现一个现成的可对比的对象,该理论本身并不过多涉及对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的结果的评价,因此,如果出现同样或类似的工作,由于不同的领导,领导者的行为和工作按照5种领导行为理论的模型来判断和评价,就可能出现占优势的一方其领导的具体工作行为的结果反而不如领导过程劣势一方的情况,这种结果和过程相背离的现象对领导行为理论是一个重大质疑。

三、西方教育领导学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概括分析了解西方先后出现的几个领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真正掌握这些理论思想的精髓,对这些理论对中国教育领导的积极作用和不适用的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运用西方的各个主要领导理论时,不要忘了从它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切忌从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简单认为某个经典的领导理论好或不好,更不能根据提出的时间的近远来判断其适应性。 

(一)领导特质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强调对领导选拔任命的熟悉程度和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出身和人际网络往往成为领导选拔和判断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特质理论的必要性 

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后,我国人事选拔和领导任命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是传统的领导文化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领导特质理论所倡导的“任人为贤”理念,相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领导观念是进步的,是有很大积极作用的,改变了任人为亲的传统,强调根据性格和能力来决定选拔领导者,是我国各行业,包括教育事业,应该大力推行的。 

2.领导特质理论在中国高教管理中运用的方法 

“又红又专”、“任人为贤”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在改革开放后成为我党和政府的主导的领导选拔思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具体的落实和操作的方式方法上,还做得不够,需要形成一套符合领导特质理论的较为科学的选拔体制和操作流程,这样既能融合西方领导特质理论的进步理念和指导,又能改变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因素。 

(二)领导行为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启发 

1.中国高教管理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必要性 

领导行为理论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使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步接受了“天资绝顶的人不一定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思想,可以说,它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强调领导不仅仅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更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因此,有能力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有实际的领导效果和达到领导的目的。 

2.借鉴领导行为理论的注意点 

领导行为理论对我国改善领导体制和理念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应该得到深入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当然,要注意渐进过程,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对它和中国传统管理体制的抵触方面进行有效的理论本土化的探讨研究。 

四、结语 

未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对领导理论的学习、借鉴、分析和讨论等过程中,应加强各理论学派的融合和交叉;强调领导特质、行为与权变环境因素的互动关系等的研究;使诸如此类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等形成一定的领导理论的具体可操作的模式,从而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领导选拔、培训、行为提高改善、领导方法与技巧的个性化等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晓明.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j].人力资源,1999,11. 

[2]peter·g著.王力行,王怀英,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第2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增强全区干部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加快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区目标提供思想政治保障。现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办法》(试行)。

第二条考核对象为全区在职机关干部。

第三条考核内容及分值在职干部年度内必须达到规定学分。区管干部每年最低学分为70分,一般干部60学分。得分标准为:

1、中心组学习。中心组学习每月一次,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参加一次计3学分。专题发言者加2学分(有完整的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

2、领导班子学习。领导班子学习内容和计分方式可参照中心组学习的要求,并有专门书面记录、台帐等原始资料。

3、支部学习。以支部、党小组或部门(科室)等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2小时,学习内容和计分方式可参照中心组学习的要求,并有书面记录、台帐等原始资料。

4、专题报告会。参加区里组织的理论报告会、讲座等,每次计3学分。

5、指定书目学习。学习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指定的干部自学读本,坚持撰写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每篇次(不少于800字)计3学分。

6、调研文章。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在区级刊物上刊登一次计4学分,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一次适当加分。

7、专题培训。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类理论培训班,根据培训时间和课程设置另行计分。由组织选送脱产进修或专题性学习教育活动,另行计分。

8、专项计分。在区委党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社区讲坛等作形势教育、演讲、上党课或理论辅导等,每次计4学分。

9、学用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成效显著者另行加分。

第四条组织实施版权所有

1、区级领导和区管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工委和党校组织实施。一般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由各党(工)委、部门或支部组织实施,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和机关工委负责抽查。

2、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建立区级领导和区管干部理论学习档案,按年度将考核结果记录归档。

3、在职干部学分由所在部门或单位如实统计,每年6月和12月底分别上报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备案,经考核后在全区公布干部学分完成情况。

第五条等级评定

优秀:区级领导和区管干部在本年度达到90学分、一般干部达到80学分以上,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绩突出者为优秀。

合格:区级领导和区管干部本年度达到70—90学分、一般干部达到60—80学分为合格。

不合格:区级领导和区管干部本年度未达到70学分、一般干部未达到60学分为不合格。

第六条奖惩办法版权所有

1、干部理论学习年度考核评定为合格、优秀者,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颁发证书,其中优秀者在全区范围内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2、干部理论学习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将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不合格者,取消本年度各类评先资格。

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检察机关 办公室 素养

办公室是检察机关的一个重要部门,是院领导的“参谋部”,是全院的“协调枢纽”,是“综合业务部门”。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作用,其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好的业务素质,较强的纪律观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般说来,办公室承担的任务通常是承办领导交办事宜,一名优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为领导分忧解难,为领导提供正确的科学决策做好服务工作。一个单位工作成绩的大小,某种程度上要通过文字材料体现出来,如果业务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办公室提炼不出精华,形成不了好的经验做法和工作亮点,那么业务部门的工作业绩、全院的工作业绩就很难被上级认可,也不利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更不利于检察机关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所以说,检察机关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办公人员队伍显得十分迫切需要。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敢于吃苦,要有勤恒得进、挚爱默行的精神境界

一个人,不吃苦就成不了大气候,不吃苦,便不能成功;敢吃苦,能吃苦,再加上聪明、机遇,是可以成功的。《我的财富在澳洲》里有一句话:吃不着的苦比吃得着的苦还要苦。也就是说有苦可吃还是幸运的。人们也常用这样一幅对联激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吃苦是一种美德,要树立吃苦是福、吃苦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的理念,越努力拼搏,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要爱岗敬业,乐与奉献,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把本职岗位作为成就事业、提高素质、磨砺作风的平台,在高标准履职尽责中加强修养、提高境界。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既要出“产品”,又要出“精品”;既要讲奉献,又要做贡献。要始终这样认为:领导给工作就是给机会,给任务就是给地位,多干事才能快提高,干大事才能有作为。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苦熬,只会天天有烦恼;苦干,才能永远不寂寞。要胸怀大局,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及时为领导建言献策,要做到能写、善讲、会帮、快办。

二、不等不拖,要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工作作风。营造一种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氛围,创建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办公环境,是办公室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讲团结、讲效率、重保密、求实效,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意识,才表现得出整个办公室组合的科学、合理,并形成严格的群体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群体威望,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工作人员产生一种压力和动力、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检察机关的办公室事情琐碎且繁杂,承担着文秘、督查、信息、机要、保密、传真、文印、统计、档案、会务、综合治理等十几项工作,牵涉着全院的工作大局,人员少、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实事上,这样的工作往往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己。越是杂务事情多、工作烦琐的岗位和环境越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越是能够学到新知识、新经验,增长新才干,开拓新视野,挖掘新潜力,办公室岗位就是有志青年用武之地和锻炼的最好场地。有办公室工作经历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办公室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人生阅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遇。所以说,工作中遇到难办的事情,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推,不要埋怨,要勇于担当,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小事情立即办,大事情连续干。把自己负责的事干好、干漂亮、干出亮点。除了本职工作要扛起来外,机关里别人不愿干的事,别人不愿管的事,别人不愿说的话,只要是对检察事业发展有利,办公室人员就要“当”起来,要像领导的影子一样,经常到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角落去巡视,去观察,去发现,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我们都要记在心里,抓好落实。

三、摆正位置,要有主动为领导和同志们服务的意识

办公室人员要有比较清晰的工作思路,时刻牢记我们每天的职责就是为领导服务、为干警服务、为业务部门服务。思想上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行动上要有最佳的服务成效。每天该汇报的工作、请示的事项,要提前准备,一次完成,不能丢三落四。每天该做的工作要集中精力干好,不等不靠。服务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做一个明白人。要准确把握领导意图,要掌握领导的关注点、要掌握领导的警觉点,把握领导的决心和意向,同步思考,绝不掉队。要及时记录领导在各种会议、场合的系统、随机讲话,善于将其联系起来,形成书面材料。要做到交必办、办必果、果必复,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准确及时,确保检令政令畅通。二是做一个勤快的人。不能总让领导推着你走,不能总让领导说着你干,要眼勤、腿勤、手勤、嘴勤,要眼里有活、能看见事,能发现问题,能妥善解决问题;要经常到兄弟单位参观取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勤学习,勤历练、勤积累,厚积薄发,不断向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遇事情能办方面努力。三是做一个有雅量的人。办公室人员天天与其他部门的同志打交道,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人和事,要站得高,看得远,容他人不能容。说话办事要照顾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情绪,不能伤了感情、伤了和气,尽量做到说话文明、办事周到。一是能容言。面对别人的风凉话、刺耳话,决不恼羞成怒、耿耿于怀、打击报复;二是能容事。面对倒霉事、窝火事、事事能想得开,放得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沉着应对;三是能容人。能容他人的长,也能容他人的短;能容弱于自己的人,也能容强于自己的人;能容意见一致的人,也能容意见不同的人;能容有恩于自己的人,也能容以怨报德的人。面对宿敌,要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气度;遭遇对手,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襟怀,这样,就能化敌为友、广结善缘,进退自如,交际精彩。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敬重的人,取得杰出成绩的人,无一不是具有宽广雅量的人。

四、酷爱学习,要有如饥似渴、时不我待提素质的劲头

办公室人员要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用,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言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要经常对照身边典型找差距、找不足,要有迎头赶上、超过别人的勇气和魄力,要苦练内功,增长才干。只有“学的好”才能“干得好”,学什么?一是看报纸。多看《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等报纸,提高我们对大局和时事政治的把握,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多读书。优美的散文能舒缓我们的工作压力,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短小精悍的杂文能拓展我们的工作思路,增强我们的思维逻辑性。三是学业务。强化学习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就不会使我们的文稿出现硬伤,贻笑大方。向领导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跟着领导学经验,深入群众学智慧,要学习领导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4篇

早上好!今天,我怀揣着一份激动、一份自信,走上了竞聘的平台,竞聘学校的教学管理岗位。

本人200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系本科,现正积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普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 “普陀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学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学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 适应角色

1、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学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2、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学“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学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二、重视创新 发展特色

1、 以创新推进成效 关注有效教学

第5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学校管理包含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确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是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我校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学科教师分配不均衡,教师教学水平差距较大。要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大量引进人才和更换人才均不可能,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我校确立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发展策略。为了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亲自落实。近年来,我们以科研拓展思路,以科研促进教学绩效的提高,加大管理的科研含量,向管理要质量,形成了我校明确的办学思路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路在于,就是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它要求校长要具有“充分发挥他人能力”的能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基础,作为校长要有宽广的胸怀,要知人善任,要不断学习充电,要打开言路,勇于讷、科学决策,通过扬全体教职工之长来补己之短,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

二.以质量求生存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来自教育内部的竞争日益加剧,来自教育外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教学管理科学化、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环境最优化、教学质量绩效化”的全新格局。一流的教学设备,严谨善诱、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初中升学率连续三年100%,职业高中升学率95%以上,重点高中升学人数逐年攀升,普九控流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我校被列为省级劳动实践场所示范校,勤工俭学示范校,地区控辍先进单位,2007年我校取得了吉林省控辍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在教师团队中,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其中: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地市级骨干教师26人。他们人人有科研立项,人人有教学成果。

三.彰显品牌特色

校长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一校两教(即普通初中和职业高中)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创造特色品牌的良好平台,即: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结合新课改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资源,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和养殖两个初中基地,截至目前共投资40多万元,规划实验田27公顷,葡萄园0.5公顷,养猪场1个,温室大棚一栋,安装了现代化的微机室、多媒体远程教室,结合老三室,可以完全满足教学实践需要,不仅为对口院校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生,同时又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正是这一突出特色,吸引了四方学子,不但稳定了生源,而且正以崭新的姿态吸引着更多的莘莘学子。

四.和谐是主题

和谐学校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内外环境是和谐的,如果没有工作方面的和谐,也就没有学校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校园就是要建立起学校内部和外部(包括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协调关系,亦包括人与环境的和谐,又包含师生、生生、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和谐。高度重视、细致入微、妥善地协调解决和满足教师不同的人际关系,使学校内部教职员工及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主动学习、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和谐兴趣、和谐施教、和谐学习的目的,进而全面建设和谐校园是我校追求和谐的终极目标。但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体现和谐的竞争是公平的,公开的,有序的,是相互促进的,有利于发展的。追求和谐,确立民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管理的保证。

(作者简介:张大伟,高级教师,吉林省科研型名校长,曾在《吉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现任洮南市第五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第6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礼治;德治;人治;企业管理

一、“礼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礼治”主义其根本为异,礼,即规范、规则。推及到企业中的组织管理中可以引申到两点,一:清晰的组织架构,位责权利对应,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二:企业的组织文化。因此,为建立一个有“礼”的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在制定岗位绩效考核表时,依托岗位职责,制定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已协定(Agre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限的(Time-limited)关键绩效指标,同时也注意一岗一表,此举可以帮助员工创造更好的绩效(因为一切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因素都是可以量化的、可控的、在某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也因为有了规则的束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就企业文化而言,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对内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因此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至关重要。以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和能力为维度,可以把员工分为四类:人财(高能力高认可度)、人才(高能力低认可度)、人材(低能力高认可度)、人裁(低能力低认可度)。为了使员工对企业的“礼”认可,企业应当在培养员工的技能的同时,不忘加强企业组织文化的宣传。同时针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比如说,对于人财,他们更注重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应当安排其进行有挑战,具有上升空间的工作,对于人才,企业应该注重其对组织文化认可度的培养与加强 。对于人材企业则应当让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对于人裁,正如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我们应当裁去他,因为他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礼治”思想中的等级特权观念必须抛弃。等级特权观念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时至今日,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全球日趋一体化,民主、平等的人权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等级特权与社会大潮流相比违背,会引发企业内部的不和谐。

二、“德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最著名的领导学家柯维曾说过“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而企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德”来控制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其重要性就如孔子所言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起到的的是一个典范,一个标杆的作用。如今,员工的“德”也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一直秉承不裁员的原则,因为他觉得一个企业中一定有一个职位是适合员工的。但是有一次一名记者问李嘉诚有没有主动炒过员工鱿鱼。“有”李嘉诚斩钉截铁地说,“有一次我炒掉了一名高管人员,因为他将几只公司的铅笔拿回了自己家,我认为他的行为与公司付给他的报酬是不相匹配的”。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因此,就企业而言,在招聘中应当把求职者的德行作为一项考核指标,毕竟,在管理的四要素选、用、育、留中,选对人比什么都重要,把企业的管理实施在起点上。就管理者个人而言,应当注重自身道德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建立身正令行的人格魅力管理。

三、“人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孔子主张“人治”讲究“人当其次,人率其位,人尽其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组织的效率才可以保障,才能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起到激烈的作用。同时,“人治”偏重德化者本身,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与社会主题相呼应,可以得到人们的支持。就企业而言,首先,可以将“以人为本”为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上去。其次,应当注意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工作稳定后,根据激励——保健模型,吸引员工的主要还是激励。最后在强调法制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礼治”。

总结:

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企业本身,管理者,员工的各个层面。但是对于儒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我们也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即对于“礼治”,我们应当扬规范弃等级。对于“德治”,我们应当扬教化弃纵容。对于“人治”,我们应当扬人本弃罔法,让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互结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军,黄少军. 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7篇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第8篇

早上好!今天,我怀揣着一份激动、一份自信,走上了竞聘的平台,竞聘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

本人200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系本科,现正积极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

学校里熟悉的伙伴都戏称我为“流动大军”,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冲。从教七年来,我曾任教过数学、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等多门学科,担任过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政工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等职务。无论处于哪个岗位,从事哪份工作,不求闻达于人,只求每天能尽职尽责的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用真情和爱心对待每一位同事。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培养和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师德水平,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近三年来由于学校的栽培和自身的努力,获得了普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荣获“普陀杯”生物学科评优大赛二等奖,参与了《上海市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内容的编写工作,撰写的论文也分获全国、市级比赛二等奖。

初踏竞聘平台,我对教育管理有着如下初步的认识与思考:

我认为,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保证,是学校培养“勤于思考,敏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乐于奉献”的教育人才、优化课程改革,落实课堂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管理者除了兼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以外,还应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及熟练的现代技术手段,能做到平等负责地落实每一项学校工作,协调各项活动,明确服务意识,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人,以有效的管理激励人,以自身的行动带动人。

如果有幸加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团队,我将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重视学习适应角色

1、立足本位,丰富教管学识

如果我能有幸踏上教育管理的岗位,我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的理念,向骨干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向部门领导学习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思考可行可检的工作策略,做好教导主任的助手,深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2、着眼群体,促进自我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倡导自我发展,让教师做好终身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常规工作。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普及教科研方法,使教师能善用理论去研究理论,善用理论去拓展实践;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二是熟读善用《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前者通过对于学科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规划,体现了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理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目标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更有利于教师对于课堂教育的把握;教师自我发展的秘诀之三则是力争在上好每一堂“家常课”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思、学习和改进。在课堂教育“实战”中,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生成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教育智慧,这些东西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因素,都需要教师个体细细体验、默默领会的,是别人难以教会的,属于教师个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范畴。

二、重视创新发展特色

1、以创新推进成效关注有效教育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让教师逐步认识到提高常态课的有效性,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学会教育”,因此化理念为行为,倡导“做中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教研组集中培训(主要是明确前段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如调动“教苑报”的潜在优势)——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个人的课堂实践——基于跟踪调研下的小范围互动探讨与改进——公开示范课(或改变评价方式,尝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个体与团队的互动中提升教师有效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能力,改变教师以主观臆断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网络媒体的作用亦不可忽视,既能丰富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育实效性,又可提高教师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与增强教师获得有效专业支持的机会。面对“家校互动”平台的潜在优势,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制作个人教育网页,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取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增进与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2、以创新引领变革促进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无疑是学校教育管理中最有效的一个方法。通过教师群体围绕课堂教育不断改进实践与探索,将来源于常态工作中的研修深深扎根于课堂教育主战场中。

就我校基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模式而言,虽然“合作伙伴”的研修模式使我们受益匪浅,但可以看到第一轮的合作伙伴并未覆盖到全体教师,因此在第二轮的“合作伙伴”项目申报上,老师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申报项目上,以期达到教育研究的最大合力。所以我认为我校的校本研修更应该倾向同伴互助,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对于教育管理而言,是最为实用的方法,它不拘形式,又能兼顾教师本身的自尊心及自信心,重要的是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张扬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引领”则会投射出更夺目的光芒。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兄弟学校的教育教育交流活动,用心做好每一次教研,精心策划、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优质教育“点”的同时尽可能发挥“链”的辐射作用。

第9篇

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无论教师会还是行政会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教研文章,同时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团员及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

在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并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学科新课程知识培训,鼓励教师继续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感。

强化德育管理,净化育人环境

领导学校德育小组,由校团委具体负责班级和学生检查和管理工作,使德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学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本周各班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同时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和养成。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后,都安排学生代表和校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报道各种好人好事及文学稿件,为师生免费点歌祝愿等,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注意把家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有力助手,让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集他们来校指导检查工作。他们的参与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已经形成质量兴校,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良好局面。

抓教学质量首先从常规教学抓起,我们坚持周抽查教案,每月集体检查教案的作法,倡导集体备课,坚持提前一周备课,要求做到“五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教研活动时间,定(备)教研活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检查,定期公布成果。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在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

我们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把以培养创新和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的疏通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并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到知识,都健康成长。

我们一直要求老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一月一检查一公布,对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批评。对期中期末考试,严格采用中考要求进行,考室人数最多不得超过40个,实行交叉监考,交叉评阅试卷,严肃考风考纪,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抓教研促教改,培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每个教研组每周坚持开展教研日活动,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个行政领导蹲点,督促并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的实施和落实。本年度,学校安排一名副校长主抓教研工作,各教研组都承担有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要求注重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每学期都让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教研教改论文,特别是40岁以下教师,每学期有否教研教改成绩作为年终评选和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为此,学校初步实现了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教研教改成果显著。

推行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来,我们克服教师不配套的困难开齐了所有小科,基本保证了各科课时。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美术活动小组”、“音乐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等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开展的活动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各班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举办了学生读书笔记展,举办了广播体操、田径、趣味等多种形式的运动会球类比赛等,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把学生多余的精力引导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趣。

增收节支,确保教学一线的需要,严防群治,创建文明、净美的校园

第10篇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第11篇

一、培养秘书人员的基本素养,提高业务能力

秘书人员工作的全面性,活动的宽广性及其角色的多变性,除了应具备一般管理干部的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与秘书本职工作的性质、任务相应的更高、更严的要求,其中尤以“德”、“谋”、“书”为最基本素养和业务能力。

重德。“德才兼备,以德为重”。一个秘书人员,若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张良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秘书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经常拟稿,但自己不著名,也不拿稿费;经常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上主席台。经常熬夜,但白天还得正常工作,节假日他人逛公园、溜马路、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自己还得值班,不能休息。其它人员受了委屈还可嘟噜几句,而秘书必须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等等。而这一切,还往往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别人的理解和社会的公认。凡此种种,都说明一点,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心是当不了一个秘书的。特别是当前秘书人员物质待遇相对社会上一些行业、一些人员普遍差距较大而工作往往“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下,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没有“富贵不,贫贱不移”,“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君子修道重德,不为困而改节”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同时由于秘书人员的“德”是领导形象的“补充”、机关效率的“折射”、自身素养的“反映”,要求秘书人员必须诚实正直、心明步正,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恪尽职责、严守机密,互相补台、竞而不妒。

善谋。由于秘书人员直接为领导提供服务,对领导提供精力和智力补偿,因而人们常称秘书为领导的“外脑”,当好“外脑”就是秘书“善谋”的应有之义。秘书“善谋”一旦博得领导者的赏识,就能在辅助决策的过程中发出璀璨的火花。那么秘书人员怎样才能做到“善谋”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角色意识。秘书人员具有“外脑”职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乱发议论、自作主张、左右领导。秘书必须注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角色规范,做到既尊重领导、坚决执行领导指示,又不迷信盲从,始终把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及参谋意见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其次,要深刻领会领导意图。要“参”到点子上,“谋”到关键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要善于通过间接或者直接方式,把领导的所思所想、所筹所划弄清楚,做到既能按领导意图正确“发挥”,又不自作聪明,越殂代疱。在此基础上,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深思熟虑,形成有价值的参谋意见。第三,注重进言技巧。要根据领导的心理、行为特征,选择适当场合和最佳时机,从要害问题切入,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或不同意见。

但是,秘书人员要做到“善谋”还必须谨防几个误区:一是“参政”意识过“度”,把自己摆在“准领导”或副职的位置,把幕后工作放到台前。二是轻易抛出“夹生”想法(观点),强加于领导,于公于已都不利。三是出“馊主意”,帮倒忙,给工作带来损失,造成被动。要避免以上误区,就要求秘书人员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而不能靠油滑奸巧去取悦、应付领导。

擅书。何谓秘书?古书云:“常管文书并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可见秘书当“书”(即办理文书),以“书”为主,寄情于“书”。擅长书写文稿,应该是秘书人员最起码的素质要求。为了综合提高秘书人员的文稿质量,要特别注意“四抓”:一抓学习练内功。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学政策、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法律、学写作、学计算机、学现代市场与科技知识,以拓宽知识面,高屋建瓴,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使撰写的文稿血肉俱全;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讲话时的构思、处理问题时的技巧,使文稿起伏与领导语言、工作方式达到“同频共振”;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努力做一个“通才”、“全才”。二抓锻炼增能力。尽可能地安排秘书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吃透“下情”,广泛涉猎第一手资料,既能填充他们的“资料库”,增强写作能力;又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三抓借鉴采众长。一方面,要求秘书人员要经常博采来自方方面面、正正反反的信息,汲取精华,为已所用;另一方面,要经常派秘书人员赴各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才干。四抓管理促效率。这方面,主要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尤其要突出抓好目标管理,对秘书人员每次承担的文稿,都要按照难易程度、完成时限进行量化,半年小结,年终考核,按积分多寡权衡下一年文稿的撰写任务,分多、质量高多安排,分少、质量劣少安排或另改其它工作,并根据总积分评定秘书优劣,实施奖罚。

二、增强秘书人员“六种意识”,适应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管理方法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党政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秘书人员在管理中起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的作用,要加强秘书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不仅要强化传统的服务意识、调研意识等,而且还要具有并增强自我意识、信息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等六种现代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版权所有

自我意识。秘书的自我意识是指秘书人员对自身和所处环境关系的认识和感受,它是秘书人员现代意识的内容之一。虽然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服从性、服务性特点,但秘书人员又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秘书人员一方面受开放环境的影响,应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今天的秘书人员多半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更应有思考的独立性。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何言“参与政务”?又何言“管理事务”?因此,作为一个秘书人员,应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以便在领导决策前为之提供有效的依据,在领导决策后正确领会并执行其意图。

信息意识。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增强信息意识是秘书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秘书人员每天接触的各种公文、请示、报告等材料中含有大量信息,秘书人员应在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归类、处理过程中将各种信息进行严格的取舍,把最有用的信息提供给领导。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而敏锐洞察力的形成又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秘书人员丰富的知识不仅指书本上所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对单位现状和前景的深研,对基层工作和民意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秘书人员对信息的发掘和掌握。

超前意识。超前意识是秘书人员在领导决策之前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它受秘书人员自身素质、思维方式和对情况、资料的熟悉、占有、掌握程度及信息敏感度等因素的影响。秘书人员科学、准确的超前意识,可以对领导决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有可能影响领导决策的正确性。而参与意识和效率观念则是秘书人员树立超前意识的前提。一是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地参与领导的工作,不仅仅满足于为领导服务、对领导负责,而且要时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全局性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克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观念;二是秘书人员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事事走在领导面前,成为领导的马前卒,这样才能掌握最新信息,并据此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和科学的预测、合理的评估,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正确的超前意识一旦为领导者所接受并转化为领导意识,将在领导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意识。过去对秘书人员的创新意识明显重视不够,只承担大量的收文、发文任务,对报告、请示不提处理的初步意见,一方面,秘书人员无形中变成了领导的通讯员、传真机和翻译员,自然起不到“参与政务”作用,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领导者事必躬亲,陷入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影响了对全局工作的准确把握。在新形势下,要发挥秘书人员的创造性,就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让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分担领导的一些具体工作,做领导名副其实的参谋和助手;领导同志也应该给秘书人员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要仅在收发文本或文字材料上提要求,而应给他们在其它方面提供锻炼和创新的机会。

第12篇

论文摘要:学校显性知识管理包括对学校运作过程中已经编码化的知识所进行的识别、存储、传播和共享。由于对显性知识管理在学校背景下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研究,本研究在吸取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管理情况而编制了普通中小学使用礴性知识管理问卷,并对枣庄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针时问卷中得到的评估,对这些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改进提出了包括加强图书馆设施建设、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提高领导知识管理方面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教职员工知识管理技能培训和完善学校知识管理制度等在内的改进对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引人到中小学校,其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论证。纵观当前我国学校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等院校的研究上,涉及中小学校知识管理的研究不太多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高等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职能差别。在经典的大学职能论述中,高等院校主要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无论从管理自由度还是从对科研的要求看,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创新都是高等院校所重点考虑的问题。与此相反,普通中小学担负的职能比较单一,知识传承可能是压倒一切的工作目标,它的创新空间和改进余地都与高等院校无法相比。

然而,中小学也面临着一种政策上的放权、自身自由度加大和对改革的强烈要求。随着中国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普通学校的管理者越来越感觉到,如何强化自己的特点、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已经逐渐成为了与简单地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工作。应该说,在管理一种知识性行业的大范畴下,高等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没有重大区别。在处理好自由度空间中的管理任务方面,普通中小学校也可以从知识管理的引进中得到许多高等学校所得到的同样的好处。

知识管理引人到中小学校管理实践中来,具体运作得怎么样,当前我国中小学的知识管理的现状到如何呢,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笔者着重对中小学的显性知识管理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取样的范围为山东省枣庄市的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为了使抽样更具有代表性,先是对枣庄市的中小学以市属学校、区属学校、乡镇学校为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每一个类型的学校中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问卷发放。笔者在各个抽样学校,将参加回答问卷的教师集中起来,清晰地讲解了问卷的施测要求,集中答卷完毕后,当场由笔者回收带回。本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230,有效率为98.3%,符合教育调查的要求。通过对所回收问卷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得到以下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现状,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作简要综述。

(一)中小学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校园网建设。调查统计表明,73%的教师回答学校建立了校园网,71.7%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其中40.4%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位教师个人配备了一台电脑,31.3%的教师回答学校为每一个教研组配备了电脑。这表明各学校都能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为实现知识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校园网在建设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Xxz= 51.022>xXoz.os(4>9.49.P=0.000

2.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73.9%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要求。这与各类学校仍以抓成绩和追求升学率为学校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

3.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和档案管理方面。调查统计表明,85.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7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档案条理有序、便于查找,72.6%的教师认为学校每位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师业务档案,这些都为学校显性知识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小学学校领导素质情况调查

1.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在关于学校领导素质和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被调查教师中,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高者占51.3%;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不高者占15.7%,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模棱两可者占33.2%;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高者占44.8%,认为学校领导的学历水平不高,占23.5%,对这一问题没明确回答者占31.7%。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关于这两项的调查结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在关于学校领导知识管理素质的调查中,有51.3%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知识管理素质是高的,仅有44.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学历水平高。由于领导知识管理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显性知识管理的实施。

2.学校领导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意识调查。学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进人到学校管理过程中,作为学校领导是否已经意识到和具有了这种理念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65.2%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但是学校领导在接受新知识和主动寻求信息的意识方面,不太令人乐观,仅有的43.9%教师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和模棱两可态度的教师竟达56.1%。作为学校领导如何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和寻求学校发展信息的意识,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学校成员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

在对学校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取得了以下的数据,从发下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显然不太了解,“知识管理”、“显性知识”、“知识地图”和“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中的最基本的几个概念,只有33.9%教师了解“知识管理”,22.6%的教师了解“显性知识”,25.2%的教师了解“知识地图”,40.9%的教师了解“核心竞争力”。调查的结果说明了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对新兴知识的接触和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关心程度还是不够的。

(四)中小学关于显性知识管理措施的调查

1.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学习的态度和措施。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他5年后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作为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的学习应持什么态度呢,调查统计表明:74.8%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倡导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只有13%的教师认为学校不鼓励教师的学习和进修。89.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鼓励教师把学到的新知识用到教学中,这说明了现在的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学校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教师业务学习,79.6%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60.4%的教师认为,学校定期召开教师交流教学、做班主任的心得体会的会议。这些做法是符合学校知识管理要求的。

2.学校对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情况。通过前面的调查统计,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和为教师配置了电脑,使用情况如何呢,在调查中,从我们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7%的教师认为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于教学,63%的教师说他们学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教师运用计算机。在校园网和电脑的使用上学校具有严格明确的管理措施,在这一问题上有68.7%的教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在对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培训上,一些学校显然重视程度不够,只有52.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学校做到了,而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教师也高达29.1%。这说明了一些学校意识到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还流于形式,缺乏相应的培训措施和制度。

3.学校对教师劳动成果的管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劳动成果如何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劳动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在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调查取得了这样的数据:76.5%的教师认为学校比较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攀的奖励,定期公开呈现教师的科研成果;48.3%的教师认为学校经常组织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35.2%的教师认为学校将优秀教师的教案很好地保存,便于其他教师查阅参考,但有37%的教师认为他们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表明了学校领导虽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奖励,却苦于无良策,忽略了一些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资源。

4.学校对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情况。在基础设施的调查中,已经了解到目前一些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上不能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那么在仅有设施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又如何呢,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图书馆与阅览室的使用上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有35.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师生开放时间充足,而有48.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开放时间严重不足。这显然对教师的学习、知识更新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学校知识管理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