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23:0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教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华中师范大学师生2012年发表的论文在JCR学科分布情况、JCR学科期刊分区分布情况、学校二级单
>> 2003~2012年SCI收录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厦门地区被SCI收录医药论文统计分析 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2007―2009年被SCIE收录论文的统计分析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统计分析 2006~2012年SCIE数据库收录扬州地区二、三级医院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 SCI收录科技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与研究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现象统计分析及启示 2001-2010年山东轻工业学院SCI论文统计分析 2013年新疆SCIE论文统计分析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湖北9所高职院校2003—2012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 2010―2012年学术情况统计分析 2004—2012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梦想起航的地方 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论文统计分析 近十五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项目统计分析及建议 1998年-2008年我国网球硕博论文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2011年刊发论文统计分析 某院10年护理论文文献统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郭玉,翟丽华,王晓春.基于SCI数据库的新兴国家食品科学技术学科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13.
[3]梅伏生,段治国,颜宁江.华中师范大学“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
[4]陈越,方玉东,常宏建.谈科技论文署名的新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2011.
关键词:毕业设计;流程;理工类
高等院校的发展有很多衡量因素,教师梯队层次、学生质量以及学术课题研究等很多指标,但归根结底高等院校是育人基地,所以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核心。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是否重视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理工类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估是用大学本科4年来总衡量,而本科毕业设计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检验4年知识累计量的一个综合体。所以,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科的教学环节中都是至少安排一个学期来完成本科毕业设计[1]。重视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就是重视教学质量,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展示大学,4年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评价,不论高校还是就业单位对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展示学生修养和能力方面都越来越重视。高校把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学生4年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用人单位了解本科毕业设计就等于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学生更希望用一份完美的毕业设计体现其大学4年的学习成果。因此,研究并探索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流程是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对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
1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与其他学科略有不同。理工类毕业设计一般遵循的流程是定题、开题、设计、论文和答辩5个环节。这5个环节看上去非常紧凑,但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1)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传统。传统的毕业设计管理采用发通知、收论文等固定思维上,忽略了或者根本无法实施对毕业设计流程的监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量大且繁琐,数据共享不够通畅,尤其缺少有效数据分析,这都阻碍着管理部门的高效和有效监督。2)指导教师无法实现有效监督。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设计流程中,其重要性与毕业设计学生相当。而指导教师工作量的大小在传统的流程中却无法体现,对毕业学生的进程也无法有效监控。指导教师无法及时跟踪指导的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就无法行使指导职能,最后几乎等同于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3)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实现信息共享。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忙于毕业设计,希望能够定期得到指导教师的帮助与指点。实际上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无法对执行的进度、完成的信息等及时与指导教师共享,这样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热情会因此降低,也会因为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而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而挫伤其积极性。
2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的改革方案探索
针对传统的本科毕业设计流程存在的弊端,在充分的数据调研基础上对高等院校理工类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探讨尝试。提出了过程管理一致性、数字化流程跟踪、全面检测学生能力,监测学生进度反馈等方面的探索,以更好地实现本科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并从指导教师课题申请、课题汇总审核、导师学生双选、指导毕业设计跟踪、实现数据共享、数据自动汇总以及答辩评委评定等方面做了探讨。1)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课题申请环节根据学生水平和自身研究细化,申报合适的研究课题供专家组审核。指导教师申报的研究课题题目要准确,难度要适中,需求要明确,从而保证选择课题的学生对课题有个全面的了解。2)研究课题的审核。研究课题申报后,及时进行数据汇总,由教研室组织权威专家组进行统一审核,对不严谨的课题给出审核意见并限期修订,对不合适的课题及时取消,对指导教师进行课题跟踪。3)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会有多名学生选择,同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会有好几个指导教师感兴趣。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课题和优秀的团队是验证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最好平台。指导教师与学生双选,能够保证有能力有兴趣的研究课题被合适的学生选择,同样优秀的学生也会被指导教师选中,尤其会形成影响,影响后续几届学生。4)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尽管毕业设计题目是可行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是否代表学生有思路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完成毕业设计呢?对此采取开题答辩的方式,通过统一的开题答辩,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规划其设计方案、掌握其研究进度、评价其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多方面给毕业学生掌舵。5)指导毕业设计数据跟踪。一旦研究课题和指导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根据研究进度给学生布置研究工作,并进行数据跟踪。可以根据相关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至少每个星期跟指导教师汇报研究进度和研究成果,形成文字资料,指导教师和本科学生可以一个星期与学生见一次面,对学生设计进度、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并保留相关数据资料。有效,及时的沟通和数据处理跟踪,最后形成的相关数据资料,才是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的真正工作量。数据采集和共享,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毕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质量。6)毕业设计答辩。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最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阶段[2-3]。对此需要认真研究对待,具体实施方案:①答辩分组要根据学生的研究课题分类进行分组,如信息类课题可以根据工业设计还是应用研究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分类。②答辩评委要选择认真负责且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做评委,并就评委指导的学生实行回避原则,这样才能考核出优秀人才,真正做到公平公正。③考核成绩多样化。对考试成绩要实行跟踪和动态处理,尤其实现指标多样化。如可根据不同专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流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评委)以及现场答辩给予不同权重指标。例如信息类学生可以设定:开题报告占10%;毕业流程跟踪占10%;指导教师的论文评定占20%;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10%;答辩评委本科毕业论文评定占20%;现场答辩占30%。在以上方案中,除第三方评阅教师论文评定分值外,其他任意项不能低于60%,否则学生延期毕业。同样为保证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和原创性,对学生毕业论文实现学术不端检测。为了给后续毕业学生了解整个流程,在答辩阶段允许非毕业学生观摩,形成传承。
3结语
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如何优化,如何激发学生动力、指导教师的激情,并能够更好的把学生的综合能力展示出来,需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方案。但是沟通是必要的提前,互动将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透明度将是必要的指标,对本科毕业流程进行细致调研,提出并优化其方案,从而更好的推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向前发展。最终实践才是检验的标准。高等院校理工类本科毕业设计方案到底如何,需要在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中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沈西挺,宋洁,等.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学术会议,2003.
[2]曾显峰.基于B/S的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1-3.
关键词:高校;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更新发展迅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的图书馆储藏信息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以及人们发展需求,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对信息资源的查找方面是不可取的。在这种大背景下,不受时间、地点、空间、借阅等条件限制的一体化个性信息服务,由于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极大的节省人们查找信息资源的时间,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到需要的信息,被人们所期待。这是传统的图书馆所不及的,也是单纯档案部门的工作无法实现的。所以,将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是快速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图书馆和档案馆作为高校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一、高校档案、图书实现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全面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进步和发展,通过互联网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到档案馆或者图书馆查询信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对于原始档案信息、系统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参考资料的查询非常不便。然而,从宏观角度来说,图书和档案管理工作从本质上说都具有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都具有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保障的职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图书和档案信息都具有为不同读者和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信息在利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其价值,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会反过来促进图书和档案发展的一体化。
(二)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
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和档案的价值,将图书和档案纳入高校的数据库是重要举措。第一,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数据库能够实现信息资源与文献资料的共享、方便管理,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更好的服务;第二,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检索体系和检索平台,将图书信息、档案信息电子化,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使用网络链接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另外,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实时更新,为早日实现图书档案的一体化提供条件;第三,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积极使用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图书、档案有机联系,加快图书信息与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和专题化建设,加强信息网络服务,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发展和科研需要。
二、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书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信息意识缺乏、计算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缺乏对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引入,限制了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步伐;第二,硬件条件不足且更新缓慢,远远达不到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要求;第三,没有认识到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缺乏长期的规划和管理。
三、实现档案、图书管理一体化的有效依据
图书、档案的共通之处是建立图书、档案信息一体化的有效依据,两者的共通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书和档案在检索方法、组织方式、加工处理、保护与管理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利用方面的共通点为实现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从本质上说图书、档案都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材料的方式服务的。除了共通性之外,图书和档案又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特性。比方说图书是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整理和编撰,所含信息量丰富、内容齐全,包含所有学科,系统性强、理论性高,一般情况下是对客观事物或者客观世界中客观规律的描述,探讨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可靠性的特点,一般就是对人类信息活动的客观记录,因此,图书和档案具有很多共通之处,这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两者各自的特性又有利于优势互补充,将图书、档案信息的作用和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四、高校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建数据库的发展较快,自建数据库通常都是以高校自身图书档案管理的特殊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很多高校的自建数据库包括自行开发的报刊、文摘、书本、学位论文、教师论文等;部分高校将档案管理的工作划分到图书管理名下,虽然与一体化的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具体做法上已经开始融入数据库的建立,统一化检索、统一化管理、统一化服务;还有一些高校利用图书和档案优势互补的特点,将连着的特点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本校优势和特色,将特色资源的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说建立学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历史发展资料和图书数据库、教师论文数据库等,客观上促进了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
综上所述,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要实现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还具有很大难度,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数据库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图书、档案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高校图书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最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苏雪梅.新形势下乡镇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新论[J].兰台世界(中旬版),2013(10).
[2]金娟.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构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钟均志,李凤莲.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不能一体化管理――与王芊同志商榷[J].机电兵船档案,2012(14).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科研工作,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切实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环节,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大力倡导科研教研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形势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当前,我国正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一体化、工作过程、教学工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新词汇层出不穷。
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生素质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何去何从,该采取何种措施,取舍哪种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面对当前学生现状,都是中职教育者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加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跟不上形势,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
2.目前学生素质状态要求
目前中职生源都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厌学,懒于思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文化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学习方法上,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说“进了中职学不到东西”,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科研教研还没有跟上。且面对学生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素质,没有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中职教育者不能一味报怨学生素质低,中职学校也不能一味抱怨教师教不好学生。大力倡导科研教研才是解决所有问题并加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一条有益途径。
3.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熟悉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
这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随意选取的,而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所以,想教好课必须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
笔者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师定位是: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中职学校教师虽不能像高校教师那样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是必要的。中职学校教师本身也不能认为科研教研离自己很远,“科研就在身边,教研就在眼前”。
中职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并为教师提供科研、教研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中职学校内涵发展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笔者学校在“十二五”就已经确定学校办学“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当前,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做出向教学要质量的决定。但学校内涵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德育、课程、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去研究、创新、发展、实施、深化。
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缺乏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与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档次偏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内容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要求中职教育要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大力倡导科研、教研。
二、中职学校加强教学研究措施
1.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培训
中职教师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学历层次大部分不高。与高校教师相比,学科、科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功利思想严重等原因,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笔者学校从“十二五”起,已经非常重视教科研,通过外请专家、内部自训相结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论文写作水平,从论文选题、摘要、格式标准、内容整理、文笔润色、文献参考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课题选题、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研究参考资料、课题研究过程、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结束后还专门在校刊、校报、简报专栏登载专家报告内容、校本培训内容及案例,以便教师在后期消化参考,目前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2.提倡教研从微观入手
教师身边皆教研。但多数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的文章大且空,套话多,当然实际指导意义也不大。面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实际是给中职教师提供很大的教研机遇。
中职教师科研教研要微观切入,简单切入,过程切入,从课堂入手、从身边入手、从解决小问题入手。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学成果。
3.提倡高水平
中职带有功利性,如学校硬性要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时才拼凑几篇。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面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一线教师观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有信心根据自己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要坚定的、大力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予以奖励。
4.定规划、强促进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研机构,并按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规划制订详细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校本科研教研规划。及时通报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通知,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定期跟踪立项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确保立项课题严肃性、真实性、出成果、见效益、指导性。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定期组织论文评比。征集的论文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经验的总结,严禁抄袭。在激励中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同时,把控教科研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5.减轻教师课时负担,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紧张、繁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现今,中职教育已经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此时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让中职学校的教科研焕发活力,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6.建立奖励机制,创造整体教科研氛围
中职学校要在反思数量的扩张时注意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理念,中职学校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教研科研氛围形成,全方位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对教师在国家期刊进行奖励;对经国家、省、市、校立项课题进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校奖励的课题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国家也要出台政策,对中职学校任何级别课题研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将极大提高广大中职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企业改进项目及技术革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学校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积极性。特别是在科研合作上,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不认可,但与高职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还是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先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取得企业的认可后,再逐步提高合作水平。
笔者深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设备比学校要先进得多。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第一,学校能够获得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会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际的教学项目;第三,会促进技术转化及中职学校科研水平。
总之,大力加强中职教育教研科研势在必行,谁抓住教研科研,谁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五年制高职;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1-03
物理学是一门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而产生,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分析、逻辑分析为主,辅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传授知识。五年制高职院校生源系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能力、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中相比,基础课教学课时大幅减少。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几个简单的物理演示实验和粉笔在黑板上讲解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被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所取代。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不仅导致教学手段的变化,还产生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提高物理实践的认识、物理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拓展教学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物理信息化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在信息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播放一些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使原来枯燥乏味难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以滑雪运动员从水平的雪道上滑下,并在空中完美表现的视频画面为引子,提出:“滑雪运动员做的是什么运动?”等问题,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模拟物理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物理实验是无法进行的,只有依靠教师讲述。一些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利用信息技术中Flas模拟实验,展示一些重要的、在目前客观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利用Flas介绍原子核的裂变过程,介绍复杂的核反应过程,使物理现象和分析更加直观易懂。利用视频画面介绍原子核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弊,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给日本人民带来的危害,以及合理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等视频画面,增强学生合理利用核能的意愿和环保意识。而有些物理实验,在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效果肉眼看不见,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例如,讲授电磁感应现象内容时,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器材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然后分析讲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该节的教学过程是: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通过Flas模拟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过程,并通过Flas模拟出演示过程中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和感应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变化情况及随磁场的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剖析物理概念,变抽象为形象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方式,可以形象地阐释物理概念,使物理规律的解释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在《机械波》教学中,学生对横波和纵波不易区分,更无法想象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而现实条件无法演示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利用课件不仅可以模拟横波和纵波的波形,更能利用动画模拟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是两个运动规律的合成。利用仿真物理实验课件的动画能较好地说明这个情况。
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创建物理学习网页,将教学内容和相关拓展知识整合到网页上,学生可通过网络自主阅读和浏览,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学习网页上可以建立以下几部分内容:(1)物理实验室。建立虚拟物理实验室,通过链接,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模拟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现实环境中无法完成的物理实验,如天体的运动、理想分子气体运动模型、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再现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2)知识和应用。介绍物理定律的总结归纳过程,介绍物理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定律。例如,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制作潜水艇望远镜、光导纤维;利用电磁感应制作发电机等,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及动画播放,理解物理定律的原理和应用过程。(3)评价与互动。教师专栏,主要包括电子试卷及教师论文和教师观点等。学生专栏,包括学生对物理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建议、对物理教学的观点等。教师制作电子试卷,让学生在网上答题,学生可以通过测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答,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可通过网页对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网上答疑,加强师生的交流。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对某物理问题的看法、建议、思路,利用物理原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等,展示自己的才华。(4)课外阅读。放置科学家探索研究经历等史学材料,供学生浏览。学生通过自学,一方面,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提高不畏艰苦、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综合能力 信息网络环境向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课堂和更多探索科学知识的机会。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海量的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使课内外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半导体材料”内容时,布置“半导体材料在电子行业的应用及展望”这样的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查找、整理资料,对信息进行加工再处理,然后以科普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则可将科普小论文到学习网页、校内学生刊物及班级黑板报上。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物理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和学生求知的需求,物理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教学理念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机械、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授课技巧,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
教师能力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手段与资源较以往明显增多,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考验教师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能力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1)信息资源认知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包括了网络平台、海量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内容,并且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的现代信息技术。(2)信息资源利用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从中获取各类公开教学资源、各类更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情况等,需要物理教师摸索和实践。如何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手段需要物理教师积极探索。(3)信息资源开发的挑战。信息技术开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物理实验过程、物理学习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物理教学的相互交流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是物理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面临挑战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是学生涉猎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各类知识和问题不再只限定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适应,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三是各种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当今环境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究学习,充分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才能做好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志坚.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物理教学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112-113.
[2]闫鹏飞.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22):478.
[3]周香,李随源.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6(36):145-146.
[4]殷春英.物理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34):165.
[5]孙瑛,刘刚.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J].教育探索,2006(9):65-66.
赵庭标,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在33年的教师生涯中,先后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教学评比优质课一等奖、南京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优秀青年教师、江宁区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等荣誉称号。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并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多篇论文在《上海教科研》《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动力,既需要外部动力,更需要内部动力,外部动力需要激发和推动,而内部动力则在于生长和创造。李嘉诚用打破鸡蛋作比:用外部力量、外部方式来打破,鸡蛋成了一种食物;反之,用内部力量、内部方式来打破,鸡蛋则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因此,教师的发展能否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关键取决于内部动力的强弱,只有真正激发起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他们才会走向专业成长的高地。
我校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办学以来,学校坚持“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成功”的办学目标,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取多种举措,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景
当前,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等等,整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浮躁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片面认识,导致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务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发展;骄傲自满、唯我独尊的狂妄思想导致一些教师不会发展;科研神秘论,认为教科研高不可攀,导致一些教师不敢发展,针对以上现象,学校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引领教师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增强发展的针对性
2008年,学校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整合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的力量,最大限度助推教师成长。同时还成立了学术委员会,集聚了学校15名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以及各学科的顶尖高手,肩负起教师发展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重任。
为了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状况,教师发展中心制定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调查表》,发给每一位教师填写,引导教师从现有称号、发展目标、所获荣誉、课题、论文、讲座、公开课、教学技能竞赛、主编或参编教材、发表专著、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制定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中心根据调查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详细了解每位教师达成目标欠缺的条件,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量体裁衣,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与各部门一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相应的帮助,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增强教师自我成长针对性。
(二)同伴引领――破除发展的神秘感
当提及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青年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时,当说起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时,有的教师便会不禁感叹“那些老师真是了不起,望尘莫及啊!”这一方面表达了对优秀教师的赞叹,一方面则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自卑或渴求。而事实上,这些头衔和成绩是不是真的遥不可及呢?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敢于发展,学校做了很多事情:周智宁校长是我校自主培养的第一个特级教师,朱翠华、陆冬群老师年纪轻轻但先后荣获全国优质课评比特等奖……让他们在不同场合以讲座、沙龙等形式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和成功的做法、经验教训,加上教师每天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亲眼看得到、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回报,神秘感自然而然消除。同时,这些优秀教师身上的积极进取的拼劲,坚持不懈的毅力等可贵品质是教师发展的必备素质,他们的榜样示范将感染、引领更多的青年教师拼搏奋进。
(三)精神引领――营造发展的好环境
自2012年起,学校每年评选年度“素养人物”,宣传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业绩突出,在学生、家长、同行中有较高威信和美誉度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这些教师成为东外人的精神标杆和行动楷模。东外年度“素养人物”的评选,不仅是对当选人取得成绩的肯定,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坚定发展的信念、不断追求卓越,同时,还可以从精神层面感召更多的教师朝着更高师德、更高业务水平、更高素养迈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争当东外“素养名片”的良好氛围。
二、主题研讨,搭建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
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社会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使得一些学校往往只在抓学科成绩上下功夫,这也导致很多教师只顾抓学生的成绩,只关心教材、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的局面,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无法全面发展,也无法个性化发展。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素养教育,指导学校的日常工作。素养教育是我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坚守教育理想,更是基于校本践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实践和理论发展,推动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校。为了深化素养教育,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2013年11月“中学生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局面。在素养教育课题研究网络中,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均有课题研究任务,学校则认真做好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申报、立项和结题等工作,抓实“个人课题”过程研究,积极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通过讲座、网站、个人课题、沙龙研讨等形式推广与转化优秀的“个人课题”研究成果。2015年7月,该课题顺利结题。
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若干个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如成立素养课堂研究团队,有上课老师和指导老师组成,他们志趣相投,一同研究素养课堂的特征,素养课堂的结构、关键元素以及学习力;学校多次开展各种层面的研讨、观摩、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成为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学校创办了《素养教育》杂志,刊登教师研究的成果,引导教师参与到素养教育的学习研究中来。在“素养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教育行为得到修正,教育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各级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名优教师评比中,我校教师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为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研修,增添教师自主发展的功力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个东外人心里。是的,个人再聪慧但只有一个思想,如果带着自己的思想成果去与团队共同体交流分享,就能实现思想的叠加和增值,就能得到丰厚的智慧资源。
以我校初中政治组为例,该组2012年和2015年两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先后涌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骨干7名,南京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3名,11名教师先后在区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组内多人次开设市区级公开课、讲座;多名教师论文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课题研究硕果累累:5个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历年中考成绩稳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取得这些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高品质的团队研修。
初中政治组教师认真落实集体备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制度,通过相互学习、同台竞技的方式实现共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听评课制度,为了将听评课活动落到实处,该组要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听什么样的课?上课教师应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而非“表演课”。二是怎么听?听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事先了解一下谁讲课,讲什么课,什么内容,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自己讲这节课,应该怎样处理教材,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不仅要记录教学过程要点,也应写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析,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听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比较和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与授课教师做好交流。三是如何评?首先,授课教师要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然后,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外,该组也在尝试运用一些专业的听评课技术进行课例研究。
另外,该组教师经常坐在一起,或轻松进行茶话会,或进行教学座谈反思会,或开展青年教师沙龙,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不仅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们还利用QQ群相互解疑释难已是每天的必修课,将好的资源上传到群共享,互通有无,做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每逢好课评比,全组教师在备课环节总是群策群力,汇聚全组的智慧和力量,为上课的老师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并经常利用下班时间、晚自习、休息日的时间来磨课。在赛课时,总是组成强大的“亲友团”,让赛课教师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正是这种扎实的日常研修成就了教研组的蓬勃发展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而这种团队研修,则是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的常态化工作。
四、多样选择,成就教师自主发展的高地
(一)分层选择,让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一谈到教师发展,很多学校往往把眼光盯在青年教师身上,纷纷成立青年教师发展班,促进教师成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一些教师在评上高级教师后,就认为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再加上职业的倦怠,发展的意愿明显消退。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学校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层次,成立了带头人发展班、骨干教师发展班和青年教师发展班,要求学员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推动了教师发展的持续化、终身化。具体来说,青年教师发展班学员都是还没有获得区级称号的教师,教学工作时间短,主要以成为区骨干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发展班学员则基本上是区骨干教师,或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教师,或是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他们则以成长为区学科带头人或是市优秀青年教师为目标;带头人发展班则基本上由区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或国家、省、市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老师组成,他们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冲击,争取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冲击特级教师。
学校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群体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诉求,采取了个性化的指导,增强教师发展的实效性。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班,学校主要开展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了电子白板应用的培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发展班,学校开展了如何成为名师的主题研讨活动,引领骨干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带头人发展班,则开展“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主题活动,请区内外特级教师、专家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品味,丰富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为成长为省市名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确有成效。
(二)个性选择,使教师的自主发展各具特色
不同的教师,基础和水平不一,潜能和发展方向不同,学校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让每个教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菜单式”师徒结对,自主组合发展
师徒结对是很多学校采取的常规性工作,基本上是以教学为主开展师徒结对工作,而且存在学校行政命令的倾向,出现了拉郎配的现象,影响了教师参与师徒结对的积极性。我校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思维,开展了“菜单式”师徒结对。我们知道,每个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是不一样的,对此,我们大胆改变学校、学科内的传统师徒结对做法,倡导跨学校、跨学科的师徒结对,倡导多方面、多角度的师徒结对,分教学师徒、科研师徒、班主任师徒三大门类。可以是一师多徒;也可以是一徒多师,既可以在本学科内拜师,还可以跨学科收徒,一名教师既可以是师傅,也可以当徒弟,两名教师之间可以互为师徒……这样就能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走在东外的校园,随时随处可听到“师傅”这样的称呼,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成长。
2.彰显个人特点,追求个性发展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加上学术委员会的鉴定,准确把握自身特点、优势,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有意识地扬己之长,彰显个性。
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平台,除师徒结对外、还有讲座、培训、沙龙、开设公开课等,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参与,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增强了发展的实效性。如果教师对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比较感兴趣,可以多听听这方面的专家讲座、专题研讨会和沙龙,请市区专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如果教师上课很给力,课堂教学控制力强,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多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有省市区乃至于国家级公开课、展示课机会时积极申报、锻炼自己;如果教师对班主任工作颇有心得,擅长抓学生的学习,可以开展沙龙研讨、技能竞赛等相互切磋……
此外,不同的教师还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校的张荣老师热爱写作,致力于做一名作家老师,她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写作,其35万字的长篇小说《民国往事》出版发行,这是她公开出版的第二部小说。物理教师陈刚热衷于科技竞赛,学校专门让他任教综合实践学科,并担任科技辅导员,他悉心认真辅导学生、带领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成果丰硕。他一直想在学校建立一个比特实验室,目前,在学校的支持下,该实验室即将建成。吕庆丰老师自进入学校以来,每年担任高中班主任,乐在其中,成为一名学生喜爱、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优秀班主任。
此外,对于不同教师的不同发展愿望,学校各部门会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完成。
xx县城关第一小学是我县的龙头学校,主体长方形的四合院,分别设立三座教学楼。校园内绿草如茵,楼前路旁绿
树林立,花园内四季草常绿,花儿怒放,环境优美迷人,校园面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城关一小拥有网络平台,在上级领导部门的主管下,我校大力改变了办学条件和设施,除建立了网校外,多媒体教室、会议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各部室外,校园进行硬化、绿化、软化。
学生宿舍楼也进行维修,学生生活有专职保教老师全天24小时管理。学校寄宿制管理井井有序v,学校教室、办公室及宿舍楼用天然气热水炉供暖。优越的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经过专业培训,有一部分都是教学能手和校教一级以上职称为主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总数的96%,全校共有近百名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全体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上至40多岁的中青年教师,是一支朝气蓬勃又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城关一小依靠外国语专修学院雄厚的管理实力和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建立了与过内外名校间的交流关系,我校确定了与外国语学院实践基地。着重强化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并注重英语实践,采用中外籍教师相结合,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暑期来我校为学生进行上课,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计算机绘画、网上浏览、并进入网校了解、查阅资料,软件应用的基础上达到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简单操作,打字的目的。
城关一小素质教育的模式是一成功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特色、以学生的终身受益为目的、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意,以超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为龙头。培养“合格+特色”的现代化新新型人才。
城关一小建校一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法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被西安外国语专修学院确定为“为国语学院实践基地”。多年来,城关一小的教师论文,课堂实录,被陕西省教育学会举行的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老师多不胜数。被陕西省教科所获奖的老师显著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充分树立了城关一小教育的品牌形象。
学校信息化建设自查报告【二】
在xxxx年x季学期开学工作中,我校按照xx市教育局《xx市xxx季开学工作检查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做到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及早落实,严格要求,确保开学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得到落实。现将我校开学工作的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收费情况
学校认真落实收费公示制和教育收费承诺制,已经进行收费公示,公布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及举报电话。学校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做好一人一票,全部为电脑打印票据。学校无违规收费行为,国拨义务教育经费已到校。
二、开学准备及师生报到情况
教师到校情况:
我校教师于2月8日报到,上午8:30召开新学期教师会议,传达校长会精神。同时配齐教学必须设备,做好校园卫生工作。10日开展了报名注册工作,11日正式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全校应到教职工78人,病假4人,现实到教职工75人。绝大部分教师按时上班,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生到校情况:
我校于2月10日进行学生报名注册工作,2月11日正式上课。为确保在校生按时入学,学校制定了防流控辍工作措施,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人人参与学生的入学动员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学生流动管理,目前无借读生。现已到校1641名学生,其中一年级252人,二年级238人,三年级298人,四年级308人,五年级278人,六年级267人,现有在校生1641人。正常转入1人,死亡1人,休学1人,外借2人,借读生回原校4人。全校学生到校情况良好,无流失、辍学等现象,确保了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三、教学用书及教学设备使用情况
校总务处提前与新华书店联系,安排后勤人员拖运、分发教材,保证了及时开学和上课。教学用书目前已基本发放到位,只有个别科目新华书店尚未到货,正在催收。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已发放到位,学生循环用书保管良好,正常循环。学校无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或向学生推荐教辅资料和其它学生用书现象;出版发行部门无擅自更换教科书版本、增加册数、扩大使用年级、强行搭配配套教辅、光盘、磁带等现象。
四、教学教学管理情况
计划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南和保障。新学期伊始,学校以市教育局校长会精神和2014年工作要点为指导,制定了科学的、符合校情的工作计划,做好校长听课兼课计划,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党支部、少先队各职能部门也在第一周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全体教师在认真转眼钻研教材、课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和所任其他工作的相关工作计划。各类计划已由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形成了定稿,本学期将紧紧围绕计划开展工作,注重过程落实,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为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有益的成绩而起到领航作用。
按照部颁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教师分工到位,总课表、作息时间表、班级课表、课任教师课表已制定齐全。教师备课笔记已于2月8日发放,教师进行计划制定、进度安排和超周备课,安排于2月13日进行备课检查。全校教师已按课表正常上课,并进行作业批改、后进生辅导,认真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等活动。升旗仪式、课间操、眼保健操已正常开展,活动课也已按课表上课。全体教师正按自己拟定的教学计划强化过程落实。
五、安全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本学期我院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院管理中。根据自身情况,继续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学期初,学工处展开整顿校风校纪行动,对违纪学生组织培训班,学习《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严抓学生染发戴饰及男生留长发等违纪现象;五月开展了“建和谐校园,做合格中专生”活动,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自开学初以来,以校风、校纪、校容、校貌整顿为主要内容的校风整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校园内环境卫生、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明显好转;教学秩序井然。学生们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工作秩序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通过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组织靠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立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受到学生好评。
二、高度重视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
1、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探索“定单式”培养模式。根据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培育高技能人才培训样板基地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我院积极申办“高技能人才培训样板基地”。申请承担江西省工业园区技工定向培养任务,经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正式批准二00五年我院将承担280名工业园区定向生培养工作。目前已与我省高新、昌北工业园区多家企业签定了“定向培养协议”。
2、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就毕业生就业问题专门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研究部署就业的各项工作。招就办多次召集毕业班全体学生开就业指导大会,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爱岗敬业与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收集了大量企业用工信息并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组织了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公司、高亿集团公司、厦门TDK有限公司、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信义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企业来我院招聘面试,用工方对我校学生总体素质水平较为满意。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88%。五月份进入了对03级学生的就业实习准备阶段,统一体检,办理外出务工证及未婚证等。
三、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首先,专业学科建设得到加强。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位、就业前景预测、生源预测、办学条件等进行广泛调研,学院今年将开设电子与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建筑材料工艺、计算机及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脑会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和商务英语等十二个专业。
其次,配合总院教育质量月活动的开展,我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了教师论文交流大会,各教研组踊跃提交教师优秀论文,5月23日下午召开了论文交流大会,彭晓霞、袁樟根、倪小红分别获一、二、三等奖;5月16日安排《机械制图》、《英语》、《动画制作》等课程的观摩教学;针对教改需要对部份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5月份举行了第二届“现代杯”机械制图竞赛,共评选出11个单项奖等教育教学活动。
第三,重实践、重操作。一方面,根据职业教育需要,中职院加大了对各专业的改革力度,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讨论,修改教学计划,改变了以往教条式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给予准确定位。对师资的要求也随着职教定位而提高,要求教师必须要内外兼顾,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实践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采取确实措施,提高实训教学水平。通过健全制度,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狠抓实训教师的岗位意识,实训教学秩序良好。
最后,赛事不断,学生技能学习热情高涨。实训中心成功举办了4月21日—4月23日为期二天半的第四届技能运动会,此次活动共进行了十四个项目的竞赛,决出了15个单项冠军,较前几届规模有所扩大,参赛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五月,在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技能竞赛节中我院的参赛选手帅得宝、黄长水、汪彬等经过努力拼搏,分别获得计算机应用、数控加工、电子应用三个项目的个人奖项。
四、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1、学期初,中职院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讨论并通过,在党内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活动。
2、4月20日,中职院党支部召开支委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本学期业余党校的教学计划。本学期业余党员主要是培养师生中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中的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团干部,共有94名学员。中职学院党支部高度重视本次培训工作,于4月25号下午召开了党校培训动员大会,中职院院长陈少华同志在开学典礼上做了动员报告,对学员进行了纪律教育并提出培训要求。党课结束后,党校根据学员在本次培训中的表现对各位学员进行量化评分,组织学员小结本次培训的收获及存在的不足。通过此次党校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础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性、坚定性增进了对党的感情。
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为了配合我院发展需要,对原有的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栏目进行了重新划分,板块进行了调整。新版网站内容更丰富,分类更合理,利用ASP的新技术实现了新闻消息即时更新、办公常用表格下载等新功能,从而大大的缩短了以往新闻通知的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2、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中职院团支部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学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的活动。利用晚自习时间各班召开“雷锋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及征文等活动,学生积极踊跃投稿,共收到稿件一百多篇;各班围绕雷锋精神为主题出了板报,进行评比,共评出十二个获奖班级;组织学生自愿者到敬老院服务;组织学生观看雷锋题材电影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雷锋精神深入每一位同学心中。“春之声”文化艺术节于4月下旬落下帷幕。此次艺术节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名片设计、手工制作、模特大赛、评选校园十大歌手等,深受学生欢迎。
六、完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
1、继续开展内部质量审核。本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预防,持续改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目的,我院于3月29日、4月21日、5月23日分别对各部门进行了一次内部质量审核,此次内审为滚动内审,持续较长时间。
2、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服务意识。
3、加强质量工作检查,注重过程控制:日常检查,顾客投诉处理等。针对门卫管理松懈的现象,加强门卫管理,充实门卫力量,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考勤纪律。
4、准备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换版,对体系文件中不适宜的地方进行修改。
关键词:绿色;成长;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3-2
“绿色”是生态的象征,是健康的代名词。“绿色”更是生命的象征,是和谐的代名词。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个幼小生命个体及整体的人格发展。学校也是培育教师教育生命的基地,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和幸福指数。我们希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感受快乐与幸福,打造“幸福校园”。
一、成长在绿色家园
幸福首先是一种即时感受,只有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家园,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果学校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家园”,让他们有个性地发展,这才是“幸福校园”。
第一,营造绿色教育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绿色家园”。
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绿色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也是育人的氛围,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为此学校在“环境也是教育者”的理念指导下,以“天和”的平等精神,精心营造绿色环境文化,促进教师、学生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把学校建设成和谐的绿色家园。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说话,从而打造出一个绿色灵动的生态教育空间。
课余时间,漫步在校园,遍布在各个角落的草坪音响,荡漾出美妙的音乐旋律。一批学校精心策划寓意丰富的小树林――学校荣誉林、校友纪念林、家长捐赠林、教师成长林、学生认养林等,使刚刚新建的校园绿意葱茏,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站在宽阔的广场上,仰视着蓝天白云下气势恢宏的现代建筑群,俯瞰碧草铺翠花团锦簇的大地,放眼望去,校园,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第二,构建和谐的教师队伍,把教师培养成“绿色园丁”。
和谐是一种气质、一种底蕴、一种内涵,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和谐的校园要有蕴意丰富的校园文化,而和谐是努力打造绿色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管理中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以互信互谅为基础,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以情感关怀为内容,以制度管理为手段,使全体师生在一种心态平和、情感融洽的环境中积极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以“人和”的独立精神,潜心打造绿色管理文化。凝聚团队合力,保持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学个性,关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尊重个体差异,引领和谐发展与自主成长。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倡导绿色教学理念,打造“绿色课堂”,并专门建立“青研中心”,实施“青蓝工程”,关注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每月举办一次周末茶座的教育沙龙活动,每月一期校刊《成长快车道》,每学期结集编写教师论文,以多种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教育共享。
第三,孕育绿色阳光的学生个性,把学生培养成“绿色精灵”。
“绿色・阳光・生命”是我校绿色文化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发展倡导学生个性绿色化。生命因阳光而美丽,阳光因绿色而灿烂,绿色因教育而生机。教育的一切落脚点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也是学校教育发展中最活跃的生命力。只有学生个性绿色化,学校教育才能焕发出绿色灵动的生命活力。我校的特色是着力开展校本型探究性实践活动――“植物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志趣,在“生态德育”中让学生实践探究育孕“灵性”。
编制教材,开展活动。“植物探究”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各五个单元;根据这地教材各班再次备课教研开展实践活动,如:五年级各班围绕“叶趣”专题分阶段开展植物探究活动,第一阶段通过采叶、赏叶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的“感性美”,第二阶段通过写叶、制作叶画,引导学生感受植物的“艺术美”,第三阶段深入探究植物叶子的作用与奥秘,感悟植物的“理性美”,第四阶段通过与语文(古诗文、美文的赏读)等学科的整合,领悟植物的“人文美”,由表及里,点面结合,拓展延伸。雏鹰争章,引领活动。大队部要求少先队员人人争创特色奖――“绿色章”。“绿色章”作为母章,她还有四个“子章”――“知识章”、“探究章”、“艺术章”和“爱心章”。对各中队的年龄特征,四个特色“子章”还分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每个队员如果在一学年中四个“子章”都达到了要求,就能获得一枚宝贵的“绿色章”。
二、成人在绿色课堂
幸福也是自我智慧获得肯定获得发展的心理体验。课堂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只有“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提出)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幸福。人类智力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只有加强教育的人文性才是可持续的。课堂必须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它不只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人文教育的场所。所以我们提出并在努力实践着“绿色课堂”。我们认为“绿色教育”的精髓是:绿色的课堂是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而是一个生命工程、阳光工程、绿色工程。我们要在这样的理念下研究与实践“绿色课堂”。
(一)几种课堂的比较
绿色课堂是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有两个要素:一是学生的“自主生长”,二是教师的“引导激发”。它与传统的“知识课堂”“技能课堂”有很大的区别,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课堂的重构――由“指向于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课堂”向“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绿色课堂”转变。
1.“知识课堂”及其局限性
“知识课堂”以“知识”为旨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层面,虽然“知识课堂”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强调掌握知识的方法,但其理论前提是相信知识的永恒性和知识对人发展的唯一性。
“知识课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它首先否认了“学生的自主生长”。真正的“知识”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智慧,是“虽然忘记了,但我会实践了”的东西,不是靠背与记得来的,而需要生命的主动参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理念没有与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相整合,知识传授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存在较大的背离。
2.“技能课堂”及其局限性
“技能课堂”优于“知识课堂”,改变了以知识接受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双基训练和技能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重实践、重过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的模式有讲练结合式,有先学后教式,有边学边教式。这样的课堂以实践为内容,也体现了主动学习的方式。
但这样的课堂重视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情感与人格层面的发展,忽视了课堂是一个让教师与学生感到快乐与成长的地方,忽视了课堂最应该重视的――“生命”的精神要素:自然、阳光、愉快、和谐……这样的课堂无法让学生展示自我,充盈自我,创造自我,更无法体验生命的意义;有时候这样的课堂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产生失调。
3.“绿色课堂”及其特质
“绿色课堂”是在扬弃“知识课堂”、“技能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一代课堂教育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也提倡创建积极的绿色的课堂环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绿色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且充满活力的课堂。
我们提出了“绿色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生长的过程中学”。“学在自主生长中”:肯定了最首要的是“生命自主生长”,这是自然的,学是服从于生长的,是服务于生长的;“教师在过程中激发”:绿色课堂是在尊重学生自主生长的在基础上的,是一个“重过程、重激发”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作用也重要,是引导激发学生成长,让学生的生命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达到更高层次的生长目标。“学是为了更好的生长”:课堂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享受生命的快乐。
三、成事在绿色习惯
幸福也是一种指向美好未来的期盼。只有良好的习惯才是将来走上社会“成事”的基础。我们提出了“习惯在太阳升起时,习惯在时间流逝处”。每一个时刻分分秒秒,每一个地方时时处处,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好契机。良好的习惯才是将来走上社会成大业的基础。
第一,习惯养成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开展“八好”教育。
大队部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常熟市小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细则》,结合学校实际精心从“十个文明”细则中提炼出“八好”德育特色,紧扣常规之弦,奏响八好之歌:“做好操,天天锻炼身体好。扫好地,环境卫生很重要。写好字,作业端正按时交。上好课,专心听讲勤思考。穿好衣,整洁大方讲仪表。走好路,踏实守纪不急躁。说好话,文明诚信要记牢。吃好饭,爱惜粮食菜不挑。”八好之歌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概括与显性勾勒,是讴歌学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谣”,是指引学生正确行为的“航向标”,是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晴雨表”。我校“八好”教育坚持“明要求、抓细节、树典型、勤训练、贵坚持”的基本原则,通过自主晨会、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八好”、体验“八好”、践行“八好”。
第二,习惯养成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开展系列活动。
(1)深化“雏鹰五小”评比活动。学校大队部根据《中国少年雏鹰行动雏鹰奖章实施细则》,积极推进雏鹰争章活动。各年级“基础章”分别为:一年级(准备入队章、好朋友章),二年级(自理章、文明章),三年级(手拉手章、自护章),四年级(岗位责任章、科技章),五年级(民族精神章、环保章、国防章)六年级(社会考察章、创新章)。“五小评比”让绿色和谐的义小校园里涌现出更多的“八好小标兵”、“雏鹰小先锋”、“绿色小博士”、“智慧小精灵”、“阳光小天使”。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镇党委政府始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及省市区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了对教育工作的管理,保证了我镇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围绕教育示范区的创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了全镇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提高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2000年,我镇教师工资平均508元,并且发放不及时,拖欠教师4个月的工资。由于我镇教师工资低,再加上城乡差别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不稳定、进取心差;托熟人、找关系,要求往城里调;因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说牢骚话、上访、写人民来信等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压缩其它开支,优先保证教师工资发放,落实各项福利待遇。近年来,我镇教师工资的增长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步步高。2002年,教师工资做到按月按时发放,月增资102元;2003又月增资170元,达人均780元;2004年教师月工资人均达958元,比2003年月增资178元;2005年月平均工资达1250元,比2004年月增资292元,是2001年2.5倍,教师工资总额占财政收入的80%。今年1月,我镇教师的工资实现全区统一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数额已超省定标准,并且教师的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也得到了落实。今年10月,我镇教师工资人均月增近400元,月平均工资达1650元,是2001年3.2倍。
在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关心教师生活。我们先后投入470多万元,在省庄一中、春雨幼儿园院内建教职工宿舍楼三座,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住宿问题;还利用教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慰问教师、表彰教师,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1999年我镇划归泰山区,当时由于我镇经济比较困难,对教育投入不足,除镇一中等一两处学校是楼房外,我镇大部分小学仍是平房校舍,且使用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平房。由于建校时间长,多年失修,我镇岗上小学、刘家庄小学、北许小学等学校已成为危房,对师生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危房改造工作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克服困难,积极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建成德慧希望小学、省庄一中学生宿舍楼;2002年建成刘家庄小学,改造东苑庄小学;2003年,完成了许家埠小学、红庙幼儿园的建设。2004年,改造省庄二中;2005年,改建宦家峪小学、中心小学。近五年,我镇新建5处、改造4处学校,累计投资达1255万元,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增加内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000年,我镇有小学24处,初中2处。由于我镇财政比较困难,学校内部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除省庄一中、中心小学达到一类标准以外,其它学校教学仪器、图书配备才达三类标准。部分学校连演示试验都难以进行,学生更无法动手操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配备,缺口更大。面对这种现状,镇党委政府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增加内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各中小学建起了实验室、仪器室、微机室,投资200万元,购买了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达到了一类标准,教学设施上了一个大台阶,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截止目前,全镇共购买微机409台,达到了小学15生一台、初中12生一台的标准。中小学及春雨幼儿园均建起了校园网或网络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中学、中心小学联通了因特网,中学、中心小学等8处学校联通山东教育信息网、中国教育卫星网。另外,镇教育办公室、中学、中心小学创办了“省庄镇教育网站”,中学、中心小学及时宣传我镇教育信息,为教师提供研讨交流和教育教学素材的平台,与区教研中心的“泰山教育网”相联。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办好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教育信息的作用,为教师、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学习、工作平台,实现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通过以上工作的落实,促进了我镇教育事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工作热情高涨,素质明显提高。镇党委政府关心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目前,全镇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爱岗,出色完成了各项教育工作。由于我们加强了教师的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开展丰富多采的教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努力学习,使教师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2004年至2005年,我镇有12名教师参加了市区中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中小学30余位教师的课在市区获奖,近百篇教师论文在省市区获奖,36人获区教学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称号,5名教师获得泰山名师称号,13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11名教师重新认定为区级教学能手。
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中考,我镇教学成绩再次位居全区前列,报考率达100%,优秀率达30%,录取率达90%。2005年中考,报考率达100%,优秀率达40%,录取率达96%,我镇总评成绩继续位居全区前列。音体美特长生,2004年录取8人,2005年录取18人,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各科教学成绩优秀率均在88%以上,及格率、巩固率达10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中、二中、中心小学、春雨幼儿园被定为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基地。一中、二中、中心小学被命名为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基地。今年,镇教育办公室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一中、二中、中心小学被评为“区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一中、中心小学被评为“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目前,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到100%,无辍学现象;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年巩固率达到99.1%;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初中升入高中阶段比率达88%。
3、规范化、特色化、信息化学校不断涌现。去年10月,春雨幼儿园顺利通过了省级实验幼儿园的复评验收。今年初,省庄二中、刘家庄学校、孛家店幼儿园顺利通过市级规范化学校(园)验收,省庄一中、二中顺利通过市三A级学校验收,省庄一中、二中、中心小学、刘家庄小学等四所学校,也通过了区级校园文化示范校、艺术教育示范校、信息技术示范校的验收。目前,全镇中小学有各级规范化学校6处,其中省级1处,市级5处;有规范化幼儿园10处,其中省级实验幼儿园1处,市级6处,区级3处;成教中心也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nvironment
――Take Library of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IAN Wen
(Noise and Vibration Institut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library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from the library built environment, hum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ree dimensions to explore significance and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brary; library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uman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图书馆环境是开展图书馆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人类发展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文化教育环境。图书馆环境由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信息环境组成。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不仅展现了高校的素质形象,更体现出图书馆先进现代化功能和优秀的服务水平。图书馆环境构建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满足现代化信息服务的需求,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便利的信息获取场所。作为崛起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在环境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
1 图书馆建筑环境
1.1 室外环境
图书馆室外环境既要体现典雅庄重的主基调,还要充分结合本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实现大环境总体和谐。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外观仿金字塔造型,象征着人类文化的起源,是校园内标志性文化建筑。她的对面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象征着人类现代文明的科技大楼,她的左边是仿米兰大教堂象征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文明的教学大楼。三座经典建筑物巧妙地构成金三角,在同一平面上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生机勃发的校园文化氛围,阐释着二十一世纪新大学的新理念,即优化的生态空间,优美的人文景观校园,优越的人文环境,优秀的大学教育观念。整栋图书馆建筑突出了现代建筑风格的鲜明个性,展现了悠远的人类文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与校园特色有机融合在一起。
1.2 室内环境
以人为本,更多的人性化设计是图书馆内部环境建设的中心思想,不同的读者对于馆内环境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功能上的追求也更加注重时尚感,现代化,在细节设计方面要多花心思,不仅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读者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要兼顾图书馆查询、检索、资料收集等信息化功能的实用便利性,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一楼中央大厅两侧墙壁设有两幅美仑美奂的大型浮雕,左边为中国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右边为该校教师获奖作品,反映人类未来社会特征的人文时代。书库采用“藏阅一体”大开间模式,室内摆放绿色植物,墙上悬挂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营造出格调高雅、绿意盎然的阅读环境。置身于此,必然会对读者学习、研究产生积极作用,给读者以文化和精神启迪。
2 人文环境
2.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
现代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图情知识,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计算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商院图书馆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提升业务素质。近几年来,图书馆多次选派馆员参加省职教图协、省高校图工委等机构组织的自动化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鼓励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馆员整体业务水平。
(2)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不定期举行全体馆员工作交流会议,就日常的工作及经验进行交流,使每个人有机会面对面地向同事学习先进经验。
(3)开展业务评比活动,提升业务技能。图书馆每年举行两次员工业务技能大赛并制定评比方案,内容涉及图书馆业务的管理系统的使用、借还书、整架排架等多个方面,并将评比结果计入员工年终考核中,对表现优秀的馆员给予表彰,此举大力提升了馆员的业务素质,考核了馆员的业务水平。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
(1)藏借一体,简化流程。商院图书馆自2007年9月开馆以来,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使读者亲近书刊,置身于书籍的海洋,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愿望,培养阅读兴趣。在整体布局上,采用“多处选择、一处借阅”,方便读者选择、简化借阅流程,提高文献利用率。
(2)延长时间,满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延长开馆时间满足读者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实行早9:00~晚21:00不间断开放,每周开放时数达到74小时,高于《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时数要求。
(3)加强培训,关怀读者。为了使读者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商院图书馆每学期开学都举办入馆培训,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前景和发展,藏书布局,如何查找图书,电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为保证培训效果,方便读者时间,图书馆多次组织人员深入班级、院系进行讲解,并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同时还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了解馆藏分布、馆内规章制度,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及免费办证免交押金的优惠政策,努力为每一位到馆读者提供人文关怀。
(4)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建立起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运作机制。高校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一般性的阅览外借、参考咨询、复制打印服务外,还应为不同类型读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功能。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主动了解读者需求,开展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根据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定题信息推送及跟踪服务,使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层次发展。提升服务功能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云等信息共享服务技术为读者提供高信息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如商院图书馆就以本馆馆藏为依托,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了教师论文特色数据库,用于收集该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便于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同时加大电子资源配置比例和整合力度,并在各个楼层设置检索机,方便读者浏览馆内电子资源;与省内其他高校图书馆参与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利用过网络这一快速传输信息的通道,为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弥补馆内资源不足;针对不同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推送服务。通过图书馆服务手段和功能的提升,为读者构建一个和谐、人性化的人文环境。
2.3 加强读者参与度,积极发挥读者对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主动性
人既受环境的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读者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培养,是推动图书馆人文环境创建重要途径。如商院图书馆开展的图书馆文明语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明语,获奖的读者还将成为图书馆不文明行为监督员,共同参与图书馆文明环境建设。同时图书馆还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就图书馆发展、建设等方面,征集优秀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读者反馈机制;组织读者参观图书馆,熟悉图书馆馆藏分布、规章制度、检索技能;征求读者荐书信息,让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环节。通过这些活动,既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又发挥读者对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为图书馆环境建设添砖加瓦。
3 信息环境
广义的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图书馆信息环境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所必需的诸多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主要包括馆藏信息资源体系、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等。图书馆信息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图书馆信息服务成效的高低。为深层次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必须从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入手,以破旧立新的精神改革优、化服务方式,为读者营造一个多功能、多元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平台,这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环境建设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