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超市面试

超市面试

时间:2022-04-04 10:1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超市面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超市面试

第1篇

一群大学生做到了。

2008年11月5日,随着价值20多元的一大包卷纸和一盒酸奶送出,西南财经大学学生实验超市(简称“学生超市”)电子商务平台“巴巴购”首笔业务交易成功。这家全国首例完全由学生运营的模拟股份制学生超市,踏出了扩张的步伐。

276人创出超市

2006年的冬天,西南财经大学流传着一则消息:学校里将出现一家完全由学生经营的超市。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学生会干部张进被抽调到了超市筹备小组,学校“苛刻”的条件令他愁眉苦脸。不给资金、不给人工,每月还得支付6500元的门面费和500元左右的水电费,一群学生如何应付?

而似乎任何难题都难不住这群最富激情的年轻人,这一年的11月13日,学校里所有醒目的地方都粘贴了一张海报:“只要你是在校本科生,哪怕只有100元,也能过一把股东瘾,参与公司运作!”这是由筹备小组发出的募股倡议,每股股份发行价是100元,每人限购8股,每个月一次财务报表,允诺每学期期末分红。短短几天,共从276名学生中募得15.56万元。

这一年的11月26日,在教学楼一间教室里,276名股东召开了第一届股东大会。通过演讲、辩论和投票,选举出了第一届董事会。同时,股东们也投票通过了筹备小组递交的制度草案。这一天成为了学生超市的成立日,这是全国首例模拟股份制学生超市,完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己募集资金、自主经营。

采购部的“战争”

学生超市分为5个部门:采购部、财务信息部、外事部、总经理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经理们通过公开招聘、股东们投票产生。对于学生而言,采购部的工作是最陌生的,这需要直接与老成持重的供货商打交道、谈判价格,何贵钦第一次就出师不利。

何贵钦大一时应聘为采购部专员,月工资120元左右。其实,这个有220平米大的超市只有4名全勤职工,其余全是学生,以小时、工龄和绩效计工资。

入职培训至今仍是何贵钦的噩梦,经理随时会走进教室考核,在厚厚的供货商资料中抽出一张,他必须立马回答出对方销售的产品、价格和双方合作情况。一个月后,他终于接受了第一个任务――批发文具。

“你好,我是财大超市的,想跟你建立供货关系。”

“老板不在,你走吧。”

温江批发商场,这段对话已经重复了几十遍。何贵钦挨个拜访,递上超市统一制作的名片,却“巧合”地遇到,几乎每个店的老板都不在。骑着自行车来回跑了三次,他才明白,人家根本不愿意和学生谈生意。供货商最看中的是结款,没有人相信还伸手往家里要生活费的学生能够结清几万元的货款。吃了无数闭门羹后,何贵钦只能跟经理申请现货现结,终于说服了一位戴老板供货。

第一次交货,何贵钦按照经理的嘱咐,特意跟戴老板约好下午5点,此时正是下课时间,到超市购物的学生多。戴老板看见超市的规模和人气,终于放下了心。一个月后,何贵钦申请的“特权”被废止了,凭着一个月来累计的信用,他很容易跟戴老板达成了“月结”的协议。

其实,对于学生超市而言,供货渠道的建设是最困难的,因为没有人会放心把几万元的货交给几名学生,可全部现款批货,超市的现金流也无法承受,为此,学生们专门针对供货商展开了“公关”。

刚刚开始,采购专员们将供货商的要求反馈回来,管理层例会讨论后,“特批”下各种特权――比如现货现结,甚至预付定金。合作两个月后,供货商享有的特权被废止,学生超市跟供货商提出“月结”甚至“季度结”,由于在合作中超市已经积累了良好的信用度,这个要求几乎没有被拒绝过。在每周一次的例会上,采购部会清理跟供货商们的合作情况,找出供货量大的商家,跟他们开始下一轮谈判――要求增加进货返利、赞助费用等“额外优惠”。在何贵钦的记忆中,与供货商斗智斗勇的谈判,永远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股权之争

然而,何贵钦心里一直有个缺憾:他虽然是学生超市管理层的核心成员,却不持有学生超市的股份。当时学生超市募股时,刚读大一的何贵钦持观望态度,没有料到,才开业3个月,学生超市就盈利了,股份一时成了香饽饽。

2007年6月,学生超市的大四股东们要毕业了,可是,毕业生们却不愿意卖出股份,超市管理层这才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股份只有1556股,毕业学生永久持有,会造成在校生的股份越来越少。

2007年6月17日,股东大会就毕业生强行退股一事投票,这场辩论异常激烈,有股东认为这违背了自由投资的原则,也有股东反驳说,学生超市只是模拟性的股份公司,有自己的特性,需要特殊处理。最终只能投票表决,每股可投一票、以652票同意、80票反对通过了修改章程,规定毕业生强行退股。不久,一年一度的股权转让会举行,超市外聘了专家和金融投资协会成员,对股值估价。就在这次转让会上,已经是采购部经理的何贵钦终于以每股105元购得了8股股份,当年年底,他每股获得分红10元。而他的“同事”孙晓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直到现在,她这个超市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总监仍没有买到股份。

去年11月,超市面向全校公开招聘高层领导,通过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和现场董事投票,何贵钦当选为总经理,月薪有600多元,这创造了学生超市的一个历史:他是第一个由促销人员干到总经理的人,在他之前的两届总经理,都同时兼任学生会的干部。其实,学生会在超市管理层占的比例,已经由最开始的80%降到目前只有1人。

总经理是超市日常工作的总负责人,每月公布报表后的几天,何贵钦特别忙碌――他得回答股东们的各种质疑。在他还是采购部经理的时候,有股东提出,采购、销售、库管三项工作都由采购部执行“不合常理”,超市管理层商议后,只好将采购部一分为三,何贵钦则被调任外事部经理。

到去年底,学生超市的股份再次发生了变化。由于每股已经涨到160元,增值60%,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股东们再次投票,将股份拆分成每股发行价50元,每人最高持有16股。

用网络甩开对手

升任总经理后,何贵钦意识到担子不轻。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本科生部)共有4个超市,学生超市在学校东边,旁边紧邻的就是华新超市和南园超市,西边还有华新超市分店,这3个超市都属于学校后勤处,对学生超市形成三面夹攻之势。

但是,学生们自有法宝,学生超市的两三百名股东和职员,几乎遍布了学校里所有的寝室、班级和学生团体。每个人都是一个活招牌,为超市拉来了不少顾客,靠着这种宣传力,超市开业以来,没有打过任何广告。然而,问题的暴露也很迅速,一些照顾交情来购物的学生,发现总有那么几样产品比隔壁的超市贵少许――由于学生超市营业面积和规模比对手小太多,货品进价总是居高不下。学校论坛里,抱怨学生超市“坑人”的逐渐多了起来。大家意识到,仅靠着交情,是很难留住顾客的,然而,一旦打价格战,肯定血本无归。

学生们想出了四季展销会,将上百个供货商和品牌厂商请到学校搭展台宣传、现场售货。展销会当天,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了学校一条街。通过展销会,学生超市跟供货商们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参与展销会,供货商们宁愿在平时给出更低的价格。

学生们还寻找愿意代工的工厂,去年12月,学生超市推出了自己设计、工厂代工的“学生超市手帕纸”,仅售3元,比市场价便宜30%。当时正值学期结束学生回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购买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手帕纸回家送人,仅1个月就销售了1万件。

然而,展销会一个季度才一次,代工的产品种类有限,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机会终于来了,去年10月,财大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开发了一套用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软件,获得了国家二等奖。但设计者并不满意:虽然软件从理论上得到了认可,但是一直没有付诸实践。这个消息很快传到学生超市的员工们耳中,大家振奋不已。学生超市偏居学校东边一隅,只能吸引附近的学生购物,若是在全校搭建起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那岂不是将超市开进了每间寝室!总经理何贵钦立刻伸过去了橄榄枝:由学生超市投资2万元,在全校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来检验这套软件的实际功用。对方立即答应,无条件地将专利授权给他们。为此,学生超市还专门调整了组织结构,成立了电子商务全资子公司。

第2篇

大千世界有“文盲”“舞盲”“色盲”,也有“路盲”,我就是明证。刚从老家来到北京,没见过这么宽阔的马路。一次坐地铁,从复兴门出发转了一个多小时,居然又转回复兴门。

一家出版社给了我面试通知,地点在黄寺。一大早我就挤上公交车,在这辆车上认识了王浩。他开口找我借1块钱,我歪着脑袋打量:骗子,色狼?他的白T恤洗得很干净,天底下不可能有这么清爽的坏蛋。罢,花上1块钱买件功德。

谁知几站后,他凑到我身边,还给我1元硬币。他轻声说:“刚才想什么美事呢,你差点管了小偷的午饭。”“天哪!你故意打草惊蛇?”“对呀,这年头遇见小偷得斗智。”

面试成功,一个叫苏琪的姑娘成为我的顶头上司,她只比我大两三岁,发号施令却有模有样:“你的工作很简单:一,帮我打字,我只负责出选题;二,帮我取稿子,有的老作家不习惯用电子邮件……”想起第一次坐地铁的遭遇,我的心里放进了一把剪刀。

果真,因为迷路,我不止一次挨苏琪的骂。她让我去方庄取稿,我呢,听成了黄庄,人困马乏地跑到中关村,结果是南辕北辙。苏琪很气恼,啪啪啪几乎把苹果电脑敲成了烂苹果:“招你这个路痴真是耽误事儿!”

北京的夏天真热,坐公交车回家时,那把剪刀在我心里头慢慢地铰,原本激情跳跃的能量一点点变成碎片……”“喂喂喂,钱包掉了啊!”王浩熟悉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忧伤。没想到又碰见了他,这一次我们聊了很多,他也是外地人,3年前来到北京。我说:“我想回老家了,北京的东南西北太难认。”

王浩笑眯眯地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吧。一个民工上了公交车,甩出20元钞票,冲售票员嚷嚷,见过没?售票员不理他,他继续嚷嚷,见过没,见过没?售票员火了,掏出一张50元大钞,吼道,见过没,见过没?民工呆住了,很受伤。旁边有懂民工口音的人赶紧翻译,他是说到建国门、建国门。”

王浩又说:“在北京闹笑话的又不止你一个外地人,你问问如今那些当老板的、开大奔的,谁不曾‘迷失北京’?”

哈哈大笑中,我说:“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可是没几天,一则消息击沉了我的万丈雄心。

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女孩,傍晚跟朋友告辞回位于通州的“北苑”。朋友把她送上车,站牌上写着终点站“北苑”。但是第二天,第三天,女孩再也没有出现。后来,人们在昌平附近发现了女孩的尸体。原来,北京有两个“北苑”,她坐的那辆车开往朝阳区的“北苑”,两者相距几十公里……

我含着眼泪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王浩,王浩忽然紧紧抓住我的手:“有钱人坐出租车走遍京城,我们没钱,只有一双眼睛、一双脚!你别怕,以后我这双眼睛会帮你的忙。有我在,绝不会让你迷失方向。”

有一天,我去“银锭桥”取稿。我翻出“2009年北京市交通旅游图”也没找到这个地方,问苏琪。她也一脸茫然:“这种地方只有那些老北京知道。”我想起了王浩,给他打了电话。王浩很快做出回答:“你坐60路到地安门,过马路,在万方超市左边的胡同口进去,你会先看见几家卖藏饰品的店,然后有几个卖草莓的小摊,路口有一家很大的烤肉店,再往前走就是碧波荡漾的什刹海,银锭桥到了。”他说得这么详尽,这么传神,再找不到就真是傻子了。

后来,我又给王浩打过几个求救电话,无论怎么弯弯绕绕的胡同,他似乎都知道,连见多识广的苏琪都感叹:“神人,真是神人。”

王浩身上确实有很多不解之谜,我问他在哪里上班,他说在这趟车的第17站;问他的职业,他避而不谈。不过,我不介意,“公交车搭档”王浩总能给我想象不到的浪漫。

C

日子一滑就是半年,我认识了很多路,苏琪对我也渐渐满意。王浩曾透露过他的工作,电脑推销员,业绩不错。我不太关心,与高科技沾边的东西距离我都过于遥远。

生活似乎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一个叫陈峰的人,进入我的生活。

陈峰是出版集团的网络管理工程师,月薪高不可攀,还有一辆宝蓝色的POLO。他穿白衬衣打领带,温文尔雅,不像王浩那样被烈日骄阳烤得又黑又瘦。

坐在POLO的副驾驶座上是什么滋味?念头闪过,我马上三省吾身:有王浩这个“11路”天天陪我,我就该心满意足。

一天,乌云沉沉,我要去坐公交车,网络工程师把我喊住:“你是不是苏琪手下的那个姑娘?马上会有沙尘暴,你快躲到我车里来。”下面的进展有些俗套,我记住了工程师的微笑,也记住了他那句话:“注意你已经很久了,今天终于借着沙尘暴的机会向你开口。其实我们这些玩电脑的,除了写程序,什么也不会。”

那会儿我在想,王浩在干什么呢,是不是在站台上等公交车,满嘴黄沙?于是,我回答陈峰:“我有男朋友了,他是电脑推销员。”

就这样,陈峰知道了王浩,王浩也知道了陈峰。

有一次王浩来接我,两个男人打了个照面。他们没有兵戎相见,还闲聊了许久,陈峰甚至说“以后买你们公司的电脑”云云。分手时,王浩的神情有些慌乱。

我不明白王浩为什么慌乱,觉得自己比不过陈峰?不,完全没有必要。在我心中,永远感激迷路时给我指点方向的人。风暴来临时,我愿意与王浩坐公交车,而不是坐陈峰的POLO。

第二天,陈峰见到我时欲言又止。我说,没关系,我不会怪你攻击情敌。陈峰说,你那个男朋友的职业,你可清楚?

他是电脑推销员啊,我说。

我判断他很可能不是,我提到的每一个电脑品牌,他几乎一无所知,他甚至连他们公司什么品牌都说不上来。

我忽然有些晕眩,好像站在高高的立交桥上看车来车往。

我去问王浩,他说,这很重要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随时都有可能跳槽。

我的心渐渐地沉了下去,记得王浩以前说过,他的公司在60路的第17站。这天,我站在60路公交车站牌前,认认真真又数了一遍。16站,60路从起点到终点只有16站,没有第17站。他给我的地址是假的,他们公司根本不存在!我的心一阵阵发凉,第17站,难道是爱情的终点站?

D

我对王浩说,明天我就不坐这趟车跟你一块儿上下班了,陈峰会开POLO来接我。不管怎样,我心中会永远记得你,谢谢你陪我度过了在北京最艰难的时光。

王浩悲伤的表情逐渐转为平静,他说,你可不可以最后一次陪我坐这趟车,坐完全程?我说,好。

第16站到了。王浩拉着我继续往前走。七拐八拐,眼前出现了一栋很矮小的写字楼。“我的公司就在这里,它所处的位置太偏僻,没有公交车在这里停靠,在地图上你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因此,我叫它17站。”

公司的名称是迅驰快递公司。王浩说,送你一件礼物吧,一份北京的“地图”,虽然你以后坐POLO了,但自己记住道路比什么都强。

这哪里是一份“地图”?里面的字是手写的、粗放的、潦草的,龙飞凤舞地把北京的旮旯记在一张张普通的白纸、送牛奶单、报纸、催收水费的单据上,那种匆忙的感觉就像你急着要去洗手间,突然来了个电话,你只来得及随便抓张纸记下号码。好在它们不论纸张大小、厚薄、花还是绿,已经被一颗订书钉订在了一起,牢牢靠靠,不可分离:东四十条,要找到这个胡同,先找到东四,就是王府井大街东边的那条银街,见一个胡同数一条,头条,二条,三条……十条;雕刻时光,在北大东门,挺好找,很多公交车都到,但是东门老在修,建议走南门,一般南门的保安不查证件;去北大办事儿,最好穿成学生样戴副眼镜,太痞太艳进不去;银锭桥烤肉季,在什刹海附近,沿着“什刹海”那块石头进去一直往里走就能到,有很多好看的房子,但门票很贵,沿着湖边走走就行了,那儿的栏杆别靠,私人老板已经在那儿圈了地,你不买杯啤酒,他们就会撵你

在北京按图索骥的日子里,我见过很多份地图,密密麻麻地注满高楼大厦名胜古迹,洋溢着商业气息和名气。但这份地图不同,它源于速递员王浩走街串巷之后的心有所动。他发现专业地图对我这个“路盲”而言,还是太“大”了、太“华贵”了。于是,他设身处地用适合我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