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5 00:36: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倾听;教学策略;教育资源
审视我们的“错误”观
课间,班里一名女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的头发为什么上面是黑色的,下面是金色的呀?”我回答:“因为老师的头发枯了”。她笑了:“头发也会kū 呀!”我察觉到话里有什么不对劲:“那你说说,什么叫‘枯’呀?”她双手放在眼前,摇晃着脑袋,嘴里发出“嘤~~嘤~~”的声音:“就是这样‘哭’呀!”
我大笑,解释了“干枯”的“枯”不是“哭泣”的“哭”,并将此作为一件趣闻说与同事听,她们也笑。现在想想:其实,这个女孩子不是“错”了吗?为什么她的错引起的是“大笑”而不是“大怒”呢?设想一下,假如她是在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会仅仅“大笑”吗?由此看来,我们对孩子的“错误”是区别看待的。因为是课间,因为无伤大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我校的教学艺术报告会上,用我们班的孩子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的《认识乘法》。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在问一道加法算式“3+3+3+3”中“一共有几个3”时,孩子们数:“一个3、两个3、四个3!”与会教师对学生“为什么不数‘三个3’而直接数到四个3”感到疑惑,对此徐斌老师的解释或说猜想是:学生的口误或想早点数到。
“你怎么数错了?别的孩子没错,你为什么错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能数错?台下那么多老师在听课,你回答错了,不是给班级、给学校丢脸吗?”这些话是对孩子负面的、否定的评价,孩子听了之后的心情可想而知。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是也像家长一样说过许多这样的话吗?“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不会呢?”“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错?”于是一位教育专家分析指出:现今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是很令人担忧的。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指出:“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这句话给我们以启迪: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太苛刻、太严厉了?我们应以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生中从未犯错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也有价值的。”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相比较于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所说的“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我更欣赏波普尔说的:“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因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真实学情的反应,保留着思维一路走过的痕迹,也是一种思维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价值。所以,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把科研落实在每一次作业的具体分析上,找到原因,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即,不仅要“看到”学生错误的表象,还要“倾听”错误所阐发出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听,孩子的错误在说话
有人说,“没带过一年级的老师不算是真正的小学老师”。从一直带五六年级数学突然改教一年级,还真让我适应不了。拿计算题为例,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启蒙阶段,根据苏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来看,一年级上册学习的计算内容是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一年级下册学习的是20以内退位减、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100以内的笔算。然而,不少学生经常在计算上出问题。有些问题是可预料的、经常出现的,需要教师注意加以引导和避免的,如一年级学生观察不精确,感知事物往往不够精细、准确。而计算题形式单调,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
实践对象:
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实践目的:
对该生一年级所学知识作全面复习、巩固、提高,使其对即将学习的二年级的知识作初步了解;
实践过程:
在整个过程的起初的两三天里,我并未贸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我首先翻阅了该生一学期的作业及考试试卷,又向其家长了解了一些情况,我对该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掌握:由于该生一直住校,家长管理较少,造成学习上的长期松懈,基础较差,具体表现有:2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准确而迅速的算出;对拼音字母的识记和正确拼写有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我为该生制定了一个“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超前学习”分三步走的辅导计划: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2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出了几组专题训练让其练习:
例:相同的和:1+4=1+5=1+19=
2+3=2+4=2+18=
4+1=3+3=……3+17=
3+2=4+2=4+16=
相同的差:(略)
加减并行:1+2=8+7=
3—1=……15—7=……
3—2=15—8=
……
通过大概一周(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下同)的练习后,该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没有多少方法和技巧的讲究,关键在于熟练程度,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在这两周时间里,我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书面习题让其练习,并随时以口算的方式进行考察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而在“拼音”方面,对于“字母的识记”,据我观察,该生属于“场依存型”——借用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课本所列出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音节表中,按照顺序让其认读能够基本正确,然而一旦将顺序或单个提取,该生就很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甚至不能认读。这种情况在识记复韵母时表现得犹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
“逐渐缩小其所依存的‘场’”和“变换依存的‘场’”,我按照“形相近”和“易混淆”的原则对复韵母又作了划分:
aiaoanangenengeiieiuuiining……
aiaoanangeierenengiuieininguiun……
在教其在这种方式下反复认读后,又对其进行听写,逐渐开始打乱顺序和单个提取,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
上述两者同步进行,耗时看起来长了一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将后面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要建立在他们的数学前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数学前经验作为基础,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进行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无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完美,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有趣,学生如果没有前经验作为基础,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那就是数学课堂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这里所说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是指学生的前经验。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学生前期的基本活动经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只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导致学生的一些学习经验往往被教师的解题策略所代替。在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数学经验时,教师就强硬地组织学生进行新知的学习,教给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这也是目前许多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生的数学前经验除了已有的知识储备(也就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已经被内化的数学知识)外,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年龄特征与生理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水平等。通俗地讲,学生的数学前经验就是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数学知识,对数学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前面的学习过程是怎么样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确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要先考虑好的,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教师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如何基于学生的前经验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一课的教学来浅谈之。
一、了解前经验是前提
课始,教师出示以下几道减法计算题让学生计算,以了解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并组织学生交流。
416-358= 240-136= 100-36=
在学生计算后统计结果:全班46名同学,全对的有40人,错两道的有2人,错一道的有4人。在做错的学生当中,由于粗心做错的有3人。其中有另一个学生在计算100-36(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目)时,可能是忘记了或者什么原因,不知道连续向前一位借1,导致计算错误。
思考:
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所以课始出示这三道题的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被减数有0时如何计算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形成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计算方法的表象。这三道题目其实是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计算题,学生如果具备数学前经验,就可以正确解题。特别是第三道题目100-36,它是小学一年级的题目,让三年级学生计算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知道如果遇到需要借位的数字是0时应该怎么办,为后面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奠定经验基础。在学生独立完成这三道题目后,教师就了解了学生对被减数中间有0时应该如何计算的数学前经验,通过教学就可以使他们正确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数学前经验。
如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计算学过的题目,以此了解他们的数学前经验。我们既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或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就本节课将要采用哪些教学方式调查学生喜欢的程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不同的学生进行座谈、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数学前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明白哪些学生欠缺哪些知识经验及学习新知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等。通过对学生数学前经验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二、激活前经验是关键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三道题目的吗?
生1(到黑板前边列竖式边讲解):416-358,个位上的6减8不够减,所以要向十位借1变成16,16减8得8;十位上的1被借走了,变成0减5,不够减,所以再向百位借1变成10,10减5得5;百位上的4被借走1还剩3,3减3得0,可以不写。所以,这一道算式的计算结果是58。
生2(到黑板前边板演边讲解):240-136,个位上的0减6不够减,所以向十位上的4借1,个位上减后得4;十位上的4被借1后还剩3,再减3得0;最后百位上的2减1得1,所以240-136=104。
生3:100-36,这个算式的计算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口算就可以知道等于64。
师:那如果列竖式应如何计算呢?
生3:100的个位上是0,减6不够减,所以向十位借1,但是十位上也是0,借不了,所以再向百位上借,这样就把从百位上借来的1变成了10个十;借1个十到个位上后,十位上还剩下9个十,所以个位上10减6得4,十位上的9减3得6,百位上被借完了,所以100-36=64。
师: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道计算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呢?
生4:这三道题目中都出现了用0来减的现象:416-358,虽然题目中没有0,但416十位上的1被个位借走后,也只剩下0来减5了;240-136,0是在个位上;100-36中有连续两个0来减。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5:我感觉只要遇到被减数中有0的减法时,都一定要向前面一位借;如果遇到连续有0时,就得连续向前面高位借,然后把借回来的分开再计算。
……
思考:
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只有被激活了,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才能有效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索新的知识与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结构。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梳理自己以前学习过的一些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白当被减数低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就要向高一位借,而高一位是0时,要继续向前面一位来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表象,为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奠定基础。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梳理这三道题目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或许大部分学生也知道如何计算,但是那几个计算错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因为没有一定的数学前经验作为基础就会遇到阻碍,而这个阻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越积越多,最后会产生我们平时所说的“后进生”。
所以,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讲解、提问、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可以直接通达的路径,或者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一种新的认知矛盾,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知识。
三、运用前经验是目的
师:同学们都明白当被减数的某一位上的数字不够减时就要向前一位借,如果遇到前一位是0的时候,就要向更高的一位来借。下面请你们计算507-348,可以同桌先讨论一下再计算。(学生汇报交流)
生1(边在黑板上板演边解说):根据刚才我们得出的经验,被减数个位上的7减8不够减,要向十位上借,但是十位上是0,借不了,所以还得继续向百位上借1来分,这样个位上就是17减8得9;而十位上虽然从百位上借来了1变成10个十,但由于它借了1个十给个位,所以现在十位上就只剩下9个十了,因此十位上应该是9减4得5;百位上的5因为借出去1了,所以应该是4减3得1。最后,这道题目的计算结果是159。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法吗?
生:同意。
师: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答像这样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时,关键要注意什么?
生2:要注意两点:第一,向十位借1时,因为没有,所以得向百位借;第二,十位上向百位上借来的1虽然算作10个十,但是因为它又借了1个十到个位上,所以最后十位上就不能拿10来减了,而是应拿9来减。
……
师:下面我们再来计算500-185,根据以前的计算经验,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计算?
生3:我是这样想的,把185分成100和85,然后先用500减去100得400,接着用400再减去85,就得到315了。
生4:我们还可以把500变成485和15,这样先用485去减185得到300,然后将300加上15就得到315了。
生5:因为185加上15等于200,所以我先用500减去200等于300,然后加上多减去的15,就等于315了。
生6: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被减数中有0的计算方法了,所以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
学生能够运用前经验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前经验来计算507-348,由于学生的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计算经验被激活了,所以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在让学生计算500-185这道题目时,我并没有把学生的解题思路局限在用竖式计算上,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前经验,选用最合适的方法来计算。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激活学生的前经验,引导他们将前经验运用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去。
所以,激活学生的前经验不是目的,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前经验解决新问题才是目的。因为不同的学生的前经验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前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然后统一、归纳到新的学习策略上去。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把新的数学经验融入前经验中,使新知在学生的前经验基础上根深蒂固地建构起来,从而形成新的数学经验系统。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迅速,思路简洁;有些学生冥想苦思,艰难作答。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不同的反映说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感。“数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既指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字、数字系统和运算等所形成的有意义的观念,也指个人根据多年的有关数字与运算的经验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认知结构或图式。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它是当前数学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必须受到重视的一个教学观念。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感呢,我有如下感悟。
通俗的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系统的数学学习,让他们乐学、好学是教学的关键。从认识数字就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是诱发数感的最佳时机。教学0的认识时,孩子们对0的第一种意义: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很容易理解。但对另外三种意义:0表示起点;0表示分界限;0在数位中用来占位置便很难理解。如果抽象地介绍这三种意义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所以我采用了游戏、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教学0作为起点时,我介绍了用直尺从0刻度开始测量的方法,并让他们实际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从0开始,0就是起点。教学0作为分界限时,学生受第一种意义的影响,认为0摄氏度就是没有温度,借机我告诉孩子们冰点温度的相关知识,并让孩子们表演在0摄氏度时人们的动作、神态。最后简单介绍了正5摄氏度和负5摄氏度的区别,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0作为分界限的作用。教学0在数位中用来占位置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数字王国里住着1―9十个数字小人,9是国王,8是国王的大儿子,经常嘲笑0妹妹没用。一天0妹妹伤心地离家出走了,数字8考试得了100分却因为没有0写不出100只得了1分,这是它才知道0是多么重要。孩子们开心地笑了,笑声中他们初步感受到了0用来占位置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操作,有了故事,本来复杂的问题简单了,枯燥的知识有趣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数感”(对数字的感情),喜欢上了数字。
在认识数字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对数字的感情,对数字的大小,奇、偶性等特性的把握是进一步培养数感的需要,这可以在数的组成中逐步训练。以往教学数的组成,我们关注的是8的组成有几组,学生有没有记牢?现在我力求通过学习数的组成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认识数,事实证明我的尝试给予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学8的组成时我让学生观察最特别的是哪一组,学生很快找到4和4,因为两个数字一样。我又让学生联想还有哪些数也可以像8一样可以分成两个相同的数。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了2、4、6,我让他们观察这些数都有什么特点,他们发现这些数都是双数。我再让学生根据此特点找出更多的像8一样的数,学生联想到了10、12、14、16等等。我板书出了这些数的组成中最特别的那一组证明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发现。”他说:“2、4、6、8、10依次增加2,把它们分成两个相同的数是(1、1)(2、2)(3、3)(4、4)(5、5),正好是1、2、3、4、5依次增加1。”我惊讶于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便借机问到:“为什么上面依次增加2,下面会依次增加1呢?”又有孩子答到:“一个数分成了两部分,一边增加1,两边合起来就增加了2。相信,如此精彩的回答,对数字如此高水平的感悟定会让其他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数感。可精彩还在继续,又有孩子举手了,他的发现是:2、6、10等是分成了两个相同的单数,而4、8、12等是分成了两个相同的双数,6也可以分成相同的双数,但必须分成3个2。我从惊讶变成了无限的惊喜,正如我们常说的:如果老师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学生就可以在这个空间展翅高飞。我很庆幸给了他们高飞的机会,让他们的数学能力得以展示,数学思维得以发展,数感得以增强。
数的组成之后的2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入学前大多学过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缺少学习的新鲜感,加上计算题本身相对比较单调,教学极易陷入枯燥、呆板,缺少思维性。如教学进位加时,在教学了9加几、8加几的算式之后,学生对进位加的基本计算方法已掌握,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后继教学可能会陷入机械重复之中。为此,我将单元复习中的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对9加几、8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并引导观察规律,再让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写出7加几到2加几的算式。从观察规律到运用规律,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让单调的计算再现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在观察运用规律的同时,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加强。他们知道运用规律快速记忆加减法表(如:只看加法表的前两竖,按规律背出后面的内容)虽然数学不能靠背出来,但有方法的记忆过程也是感悟数感的过程;知道用联想法进行速算(如:计算7加8有困难可以联想7加7等于14)。结合十几减9的算式中得数依次增加的规律,我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一规律的原因,有学生提到了第一个数依次增加,第二个数不变,但多数孩子仍不能理解。我给孩子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把第一个数看作妈妈买回来的苹果总数,第二个数看作你吃掉的苹果个数,第三个数看作剩下的苹果个数。妈妈买回来的苹果个数越多,你吃掉9个不变,剩下的就会越多。在实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规律产生的原因,并能迁移到第一个数不变,第二个数变大,得数变小等规律的解释中去。有了这一过程,相信学生在以后学习加减法中各部分变化的规律时将十分容易。这是为后继教学做铺垫,是思维训练,也是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备良好数感的学生,他会自然地去分解数,发掘和运用最基础的内容,利用运算间的联系以及数概念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估计出问题的合理答案,并且具有能形成对于数、问题及结果的直觉的能力。具备蕴藏于数感中的技能的学生,能自信而聪明的运用数学。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方面的训练,我仅从一年级学生认识数意义、组成及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上简谈了我的看法。我想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 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从而带动学生主动探究. 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兴趣的作用不可忽略. 教师应当不断地积累经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激趣生疑,诱发学生学习,构建趣味、实效数学课堂.
一、以情境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如果像传统的教学一样,一味地灌输数学知识,只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站在小学生的角度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以情境激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圆》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圆的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和小强两名同学赛跑,但是他们两个选择不一样的跑道进行比赛. 小明选择的是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跑道,而小强选择的是圆形跑道,小明和小强同时出发. 这时候,教师引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有可能先跑完一圈赢得胜利呢?教师将学生们带入到这个跑步比赛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能很轻松地计算出小明跑一圈的周长是40米,但是对于小强的跑道周长感到费解. 于是,教师顺势引出了今天的课题内容“圆的周长”,只要知道如何计算一个圆的周长就能够求出小强跑一圈的距离. 学生都迫于知道答案,以猜出谁赢谁输,因而求知欲不断增强. 教师则趁机利用学生这强大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学习圆的知识,让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习效果.
二、以实践激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今的教学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既动手又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公式,引导学生自由结组,小组之间共同合作,一起去探索这些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圆柱,然后再制作一个和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 在制作好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合作,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比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由此可见,实践必不可少,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三、以故事激趣,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有着特殊的情感,对童话故事尤为喜爱.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与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将一些数学计算题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师:今天大象爷爷想请小兔子来家里做客,于是去超市买苹果和胡萝卜. 大象爷爷算了算,一共需要10个苹果,6根胡萝卜,但家里还有4个苹果,2根胡萝卜. 同学们你们帮大象爷爷算一算,需要买多少个苹果,多少根胡萝卜. 小朋友们要知道,买少了小兔子会不开心的哦. 小学生对故事情景和内容尤为喜欢,于是积极融入故事中,进行计算.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小故事形式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数学课堂呈现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景象. 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在小故事中引入学生们喜欢的一些小动物,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将枯燥的数学计算题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四、以游戏激趣,创建高效数学课堂
游戏教学是近年来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小游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游戏教学符合学生兴趣,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即玩中学,学中玩. 在做游戏时,学生可以享受趣味,并轻松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方位,能够自己确定位置,教师引进游戏. 教师提前引导学生把桌椅移开,腾出宽敞的场地. 师:下面,我叫四名学生听我的指挥分别站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上. 被点到的四名学生立即反映,找准自己的位置. 教师接着说:其他学生,听我的指示,我说出一个方位你们就要派出一个代表站在对应的方位上,比如我说东南,你们就要派出一个代表走到东南方向,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一次. 教师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兴趣的引导. 教师要从兴趣视角出发,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地更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由衷地感受到“趣”与“乐”,其融入课堂的积极性才会更高,也才能学得更好.
【参考文献】
实践对象: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实践目的:对该生一年级所学知识作全面复习、巩固、提高,使其对即将学习的二年级的知识作初步了解;
实践过程:
在整个过程的起初的两三天里,我并未贸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我首先翻阅了该生一学期的作业及考试试卷,又向其家长了解了一些情况,我对该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掌握:由于该生一直住校,家长管理较少,造成学习上的长期松懈,基础较差,具体表现有:20以内的加减法不能准确而迅速的算出;对拼音字母的识记和正确拼写有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我为该生制定了一个“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超前学习”分三步走的辅导计划: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20以内的加减运算我出了几组专题训练让其练习:
例:相同的和:1+4=1+5=1+19=
2+3=2+4=2+18=
4+1=3+3=……3+17=
3+2=4+2=4+16=
相同的差:(略)
加减并行:1+2=8+7=
3-1=……15-7=……
3-2=15-8=
……
通过大概一周(一周五天,每天两小时。下同)的练习后,该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教学没有多少方法和技巧的讲究,关键在于熟练程度,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在这两周时间里,我保证每天都有足量的书面习题让其练习,并随时以口算的方式进行考察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而在“拼音”方面,对于“字母的识记”,据我观察,该生属于“场依存型”——借用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在课本所列出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音节表中,按照顺序让其认读能够基本正确,然而一旦将顺序或单个提取,该生就很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甚至不能认读。这种情况在识记复韵母时表现得犹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法是:
“逐渐缩小其所依存的‘场’”和“变换依存的‘场’”,我按照“形相近”和“易混淆”的原则对复韵母又作了划分:
aiaoanangenengeiieiuuiining……
aiaoanangeierenengiuieininguiun……
在教其在这种方式下反复认读后,又对其进行听写,逐渐开始打乱顺序和单个提取,出现混淆和错误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
上述两者同步进行,耗时看起来长了一些,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将后面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
第二阶段为“逐步提高”阶段(耗时约三周):
由于第一阶段的功夫下得扎实,在“计算”方面,20—100的运算在教其运算规则及少量练习后,5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口算、笔算都显得较为轻松;50—100的加减法口算略显吃力,而笔算则没有什么问题。唯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在计算中由于粗心而忽略进位、退位。单纯的计算题对于该生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知识性的障碍了。
然而,该生却在“实际应用题”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对其应用题的辅导是整个过程中费时费力最多的一个环节。该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的主要障碍是:
①对语言文字的表达理解不足;
②对数量关系分析不准确;
③迁移能力较差。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仍然本着“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为其编写应用题的开初阶段:
语言叙述尽量直白,数量关系尽量简单,涉及数值在20以内;等到这一关过了以后,我便逐渐加大难度,语言叙述,数量关系略显复杂,涉及数值扩大至100以内。与此同时,为培养该生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将供其练习过的应用题变换主题后抽取“条件”或“问题”让其补充完整再解答。经过这番辅导后,该生解答应用题的障碍基本得以扫除。
在“拼音的正确的拼写和拼读”这个问题上:我首先让其明确了拼音拼写拼读的基本规则,然后在其课本生字表内找出易错读、易混淆的音节为其特别指出,帮其加以辨认、辨读。接下来,我将生字表按“同韵、同音”的原则分类后,让其注音;还将生词的拼音写出,让其写出汉字。以此来加深其对字形与读音、拼写方式的印象。这样的练习完成一遍后,我又将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整理出来,先提供正确答案让其辨认、朗读,再为其听写。这样反复几遍,“逐渐缩小包围圈”,扫除“死角”。最终,该生在做“为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这类型习题是都有了很高的正确率。
第三阶段,“超前学习”阶段(耗时二周):即对第三册内容作一些预习。在这个阶段,我并未对该生作过于严格的要求和施加太大的压力。
因为该生下二年级即将接触乘法,所以我初步向其讲解了乘法的意义与运算方法,并让其背诵乘法口诀表。语文方面,主要让他自己通过拼音来识记一些生字。
实践结果:
最后让该生做模拟考卷,语文、数学均能达到90分以上;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的运算方法,完成了乘法口诀表的背诵;语文第三册生字识记过半,新课文朗诵流利。基本达到了预想效果。
实践体会:
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钻)心”:我为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说对于一年级的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找来了教材和教参等专心备课,力求做到在知识上准确无误;除了在“教什么”上下功夫,我在“怎样教”也丝毫不敢马虎,我翻阅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等专业书籍,上网查询了有关经验交流,在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
一、巧设导语,引发学习的兴趣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如同一副“兴奋剂”他能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求知欲强。为此,我经常在导语的编制上下很大功夫。如我在教一年级数学,十几减5的退位减法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猪八戒与孙悟空”的故事,一天,八戒睡足醒来,正准备找吃的,这时悟空走过来,递给八戒一张纸条,喝道:“八戒,如果你算对纸条上的题,俺老孙给你找桃子吃,如果算不对纸条上的题,俺老孙把你打入无底洞。”不一会儿,八戒算出纸条上的题,悟空拍手赞道:“呆子这一次不呆了”。八戒骄傲地说:“猴哥,我还有好几种算法呢?”同学们急不可待的想知道八戒会有哪几种算法,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新课导入的成功,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贪玩,不能长时间坐在一个地方,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以无意识注意为主,他们对枯燥,没有变化的数学课完全没有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就听得睡着了。相比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老师和同学一起,边做游戏边学习,他们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所学内容。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刺激吸引。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中适当渗入游戏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在我在教学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认识数字1到9的概念时我是这样做的准备一些水果、花等实物或实物模型发到孩子们的手中,老师报数字学生注意听让孩子们摆出与听到的数字相对应的水果、花等实物或实物模型的个数从而认识数字1到9所表示的物体个数。有时候我自己还先摆出几个在学生的桌子上再来报数让孩子们注意听如果听到的数字大于桌子上所摆物体的个数就让孩子补足,听到的数字小于桌子上所摆物体的个数就让学生捡出去使听到的数与所摆物体个数相对应。这样让孩子们能很形象地认识了这些数字所表示物体个数是几的含义。
例如,我在讲10的加法的时候,前半节课是听我讲,先让学生感知10的加法,有哪些数相加等于10。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听过就忘的特点,我在新课讲完后就跟同学们一起玩组成10的拍手游戏。我在黑板上总结出10以内数凑成10的加法算式,我拍手并说出一个数字,让学生拍手说出另外一个数字,并且让这两个数字相加等于10,看谁说的又对又快,为了不出错,小朋友们就会用心去记这些数字。然后再让一个小朋友上讲台和其他同学一起做,反复几次,小朋友们就熟悉了这些算式。接下来,在同桌之间拍手说一说,同学们的兴趣都很高。在这种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大部分学生都记住了黑板上凑10的算式。
如:在学完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出示了以下练习: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每家都有一个信箱,小猴子是邮递员,可是这个星期小猴子生病了,同学们都来当一次“邮递员”替小猴子把“信”投到“各家各户”。边说边把“信箱”摆在讲桌上:小兔子家的信箱(9)、小狗家的信箱(8)、小猪家的信箱(10)、小马家的信箱(7)。接着教师把带有算术题的“信”发给全班每位学生。让每个同学帮小猴子投一封信,它们该投到谁家呢?(要求:信上的算术题得数几就投进谁的家)。
这样,通过小小邮递员的游戏,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活动,兴趣盎然。
三、创境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一堂课如有好的开端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用导语去粘住学生的心,从上课的开始,就要使学生跃跃欲试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教学第一册“6”的认识时,我在计数器上依次拨上1、2、3、4、5,边拨边让学生数,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边拨边让学生读数,拨完,问:“5比4多几?”学生说:“多1”。教师接过学生话说:“因为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那么,5的后面是几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宣布本节课课题,并板书“6”,这样按操作的顺序一问一答,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设计了考考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出题,我说得数,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对答如流,准确无误,这是怎么算的呢?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进而转化为良好的求知欲望。
四、利用图画,激发学生兴趣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常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爱好,把他们感兴趣的形象运用到数学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得数是5的加法时,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了4只小白兔,边贴边提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有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4”,又贴上1只,问:“又跑来几只?”学生回答后,板书“1”,一共有几只兔子?(同时在兔子的外面画一个圈)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后板书“+”。边指图边问:“4+1等于几?”学生回答后板书:“5”从图清楚地看出,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图画的辅助诱导,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
又如:数学第一册中,有10个梨,吃了4个,还剩几个?在教这道题时,我事先准备好3张卡片。第1张卡片上画有10个梨,第2张卡片上注有“吃了4个”,第3张卡片上写有:“还剩几个?”边讲解边把3张卡片依次挂在黑板上,这样图文结合,由抽象到具体,既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应用题的结构也一目了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可以把数学中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演示小棒,学生数数,把一根一根的小棒贴在黑板上,学生数1,教师贴一根,学生数2,教师贴2根……数到10根时,教师让学生停止。告诉学生10个“一”变成1个“十”了。然后再继续数1,把小棒贴在右边,告诉学生这是11,它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按照同样的方法数12、13……19,学生数20时,告诉学生,数到1个“十”后,再数“十”,2个“十”就是20。
五、利用直观教具、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他们比较好动,好奇心也很强,对一些新鲜的事物较为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利 用教具让他们借助教具来认识解决些比较抽象而难懂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时我们必须要利用这些图形的实物认识这些图形的样子并给予区分。加减法的计算对初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更难更抽象但又是整个数学学习阶段的根本很早以前我们的老师都用了直观教具数小棒的方法教会我们计算些简单的加减法。在教学过程中在我同样也教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甚至在练习过程中还将小棒直接画在题目下方相应的数字下面,以便检查学生做题过程。经过实践很多学生都能够快速地接受并应用。
六、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动,随着小学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际操作活动以它具体的形象性,易于激发兴趣,特别是新课程教材中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于整套教材,更体现了动手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做游戏,小强的前面有5个小朋友,小强的后面有4个小朋友,一共有(9个)小朋友做游戏?先让学生通过摆具:。“”表示小强,“”表示做游戏的其它小朋友。通过操作,学生知道这一队一共有10人,接着把这一题改一下,一共有10个小朋友做游戏,从前数小强第6,从后数小强第几?学生很快就从摆好的学具中发现从后数小强排第5。
例如教学“12”时,请一小朋友到讲台前举起自己捆好的一捆小棒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其余同学都立即举起两根小棒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再请其中一同学送到前面来放在一捆的右边,最后大家查一查,看他(她)放得对不对。对了,便齐声说:“对!对!对!请上位!”同时要求小朋友讲清:左边的一捆是1个( ),右边的2表示( )个一,所以读作十二。然后出示直尺图,让学生先读出10以内的数,再接着往下读,这样就把10以内的数与11――20的数联系起来。再通过一些练习,使学生对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七、采用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都争强好胜,荣誉感较强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采用两人比赛、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的形式,内容可以比比谁写的字好,谁做计算题做的既准确又迅速……。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夺红旗”比赛,让全班同学,每两组之间进行比赛。我念算术,让学生说答案,给每个组分有必答题,还有两个组同学之间的抢答题。又如,在教学“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当然,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到活动中来,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竞赛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
八、利用多种媒体,激发兴趣
主讲人: 陈女士
我儿子小龙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从他出生那天起,我们就计划着怎么培养他,四处留心其他父母怎样教育孩子、读什么育儿书、送哪所幼儿园。搜集了所有的信息之后,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培育小龙。我们的苦心没有白费,在幼儿园里,小龙人见人爱,大家都说他学得快、记得牢,跟个小大人似的。
我为小龙选的幼儿园是北京朝阳区最好的幼儿园,这家幼儿园几年前就打出“入小学准备教育”的招牌,要求每个孩子识字量达到500~1500个,会30~50乃至更多数字以内的连加连减,还要能用英语简单对话。从一入园开始,小龙就要看名著,学习小学教材的课文,做计算题,这样才能顺利通过入小学前的测试。说心里话,幼儿园的要求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搞好早期教育,孩子上小学就不用担心了,而且肯定能得到老师的重视,这样,我们就迈出了教育胜利的第一步。
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小龙每天都高高兴兴地上学,作业也能积极认真地完成。可好景不长,两个月后老师就把我叫到学校,说小龙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接话茬、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影响课堂纪律和同学。从那以后,我发现小龙作业也不愿意写了,找各种理由推托,而且每天放学回来都气鼓鼓地说老师不喜欢他,总是批评他,还让他到走廊反省。
最近他更是变本加厉,作业也不写,课文也不背,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后面。我的脸都丢尽了,问小龙为什么不认真听讲。小龙每次都说老师讲的他会,学习没意思,一点儿新鲜有趣儿的东西都没有。他还对我说,学校不好玩,不愿意上学。
前几天老师又把我叫到了学校,说小龙还是老样子,没有一点进步,如果总是这样就要考虑让他转学了。我真是又气又急,这么好的学校进来容易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呢?真是白费我精心培养他的一片苦心。回到家,我狠狠地打了小龙一顿。可才好了几天,小龙又回到了老样子。我骂也骂了,打也打了,都不管用。我现在真是愁坏了,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就厌学,这可怎么办才好?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1.家长盲目跟风,
计划不科学,好心办坏事
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关乎孩子的未来。小龙的妈妈也是这样,但她只是简单地模仿他人和按自己对教育的主观理解做事,盲目跟风、攀比,不了解教育的科学和规律,不了解幼儿阶段教育的核心,把小学课程教育误认为是学前教育的重心。
学前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孩子对爱的感受、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认识和观察、动手的能力、游戏、合作和伙伴关系的处理以及习惯的养成等。没有这些基础,孩子长大后就像水中的浮萍,没有牢固的根基,不懂感恩、不会做事,不能约束自己遵守规则,在思维和学习方法上也将滞后。从这点看,小龙父母辛苦经营的早期教育反倒成了学习的陷阱,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抢小学的课,重复学习孩子没兴趣
儿童的学习是有特点的,当他玩一个新玩具时,会表现得很兴奋,因为未知和好奇使他极其专注、兴致勃勃、不厌其烦,直到他觉得完全了解了这个玩具,掌握了它的玩法,他才会渐渐对这个玩具失去兴趣。
儿童早期认识事物时“喜新厌旧”的特点可以让他不断探索、认识更多新的事物。小龙的厌学,就在于他觉得一年级的知识自己已经学过了、掌握了,不需要再重复学习了,于是会产生烦躁和厌恶的情绪。所以说,幼儿园推出的“入小学准备”学习是越俎代庖,给儿童种下了厌学的种子,也是对儿童求知欲的打击和对儿童生命的浪费,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反思。
3.孩子的表现欲被遏制,
唯一的兴趣没有了
刚升入小学时,小龙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因为他惊喜地发现老师讲的课和难题他都会,尤其是其他孩子答不上来时,就是他表现自己的机会。最初老师很喜欢他,认为他聪明活泼,回答准确,为此经常表扬他。可没过多久老师发现小龙过于表现自己,不给其他同学思考、回答的机会,于是提醒他。可小龙不能控制自己,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就批评他,有时把他请到走廊反省。小龙毕竟还是孩子,以为老师不喜欢他,有意为难他,他的表现欲得不到满足,老师教的他又会,就愈发感到无聊而不愿意学习了。
4.指责和打骂让孩子更厌学
儿童原本爱学习,因为学习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情绪体验。比如,父母教他们语言、动作,他们学到这些本领就能和父母进行更好的沟通,得到父母的亲吻、拥抱、赞美等,他们就更喜欢学习了,这就是儿童快乐学习的雏形。
假如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状态不好而受到无休止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就等于让孩子把学习和痛苦联系起来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会有这样的想法:都是学习这个东西让我挨打,我讨厌它。所以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父母千万不要鲁莽急躁,免得过早在孩子心里种下厌学的种子。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1.了解和接纳会让孩子安静下来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会厌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都会、重复学习没意思,同时表现欲得不到满足,而老师的批评又让他产生挫败感。小龙的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都是现实存在的,时刻活跃在他心里。父母要知道他的心理和难处,不要一味地唠叨说教,而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共同面对困难。父母的接纳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幸福和安全,从而努力克制自己,对学习抱有欲望。
2.教给孩子正确的表现方式
有时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小龙在课堂上爱抢答,有时是为了表现自己,有时是看到其他同学回答不上来心里着急,想帮助那个处在“困境”中的同学。家长要告诉孩子,在表现自己之前要考虑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感受,找准正确的机会表现自己。比如,大家都会的题,小龙就不要争着举手回答,当老师提出比较难的问题时,先在心中把答案整理一遍,然后举手等待老师点名回答,这样才是真正的表现自己,才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3.通过模仿让孩子认识自己
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的。让孩子在班里找一个课堂纪律和学习状态都比较好的同学,作为他的榜样来模仿。家长主要引导孩子模仿那个同学在课堂上是怎样听课,怎样按规则举手回答问题的,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按每天模仿的程度给予相应的激励。但家长切忌把模仿变成错误的攀比,让孩子有不如人的感觉,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比如家长不要说“你看人家做得多好,你为什么不跟他学,你真是没出息”等话语。
家庭作业
1.想象法:创造学习情景
儿童善于想象,当他们飞翔在想象的世界里,积极的力量就会绽放和被强化。家长可以让小龙想象自己是第一次学习,是从来没有学过的有趣的东西;让小龙想象自己是督导老师,是校长派来检查老师讲课水平和质量的,所以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想象自己是裁判,在心里给每科老师的教学水平打分,水平高的要贴小红花或者小星星……
2.角色扮演法:扮演意志小超人
儿童最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学习不仅符合儿童的特点,而且可以在游戏中实现超我的形象,可以把自己幻想得很强大、无所不能,产生超强的意志力战胜困难。家长可以让孩子扮演意志小超人,这个超人能战胜自己的一切弱点,能与乏味的学习做斗争等。
那么,在“减负”背景下,教师如何在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处理好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呢?如何改变作业设计与布置过程中存在的作业要求单一、作业题型单一、作业评价单一等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来设计与布置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中花较少的时间夯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知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一、激发“兴趣效用”,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如此,引起他们兴趣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好玩的、新奇的、有趣的练习形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一)情境化作业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趣的作业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口算在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普通形式的口算练习,由于形式单一,练多了学生就厌烦,但适度的口算练习又是必需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呢?笔者认为就要给口算练习披上学生喜欢的“糖衣”。有时可以把口算练习与竞赛、打擂台相结合,比比谁是口算王,激发学生平时自己练习口算的兴趣。有时可以把口算练习与童话故事相结合,在帮助“丑小鸭”历经磨难的过程中完成各种口算练习。如:在学习了有关计算内容后设计一组“小猫钓鱼”作业,让每位学生扮演小猫,湖里有许多条小鱼,每条小鱼的身上都藏着一个数学算式,只要算出上面的得数小鱼就归你了。这样设计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把枯燥的数学作业设计成活生生的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了学生课内口算练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口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与态度。
(二)游戏化作业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作业设计中,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作业活动的有效性。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凑十法”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为此,在课堂练习中设计出同桌“凑十”的游戏活动:“一生边说边做:我出3,另一生边对边做:我出7,3和7组成10”,组织学生尽情地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从而进一步理解进位的意义。
(三)趣味化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思维性的数学趣题,让学生尝试着练习:
(1)把6本本子分给小方和小兰两人,小方最多可以分到( )本,最少分到( )本。
(2)有3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子,但每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都不一样,3只笼子里至少共有多少只兔子呢?
(3)有13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鹰已经捉到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小鸡没有捉到?
……
这些有趣的数学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同时又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锻炼了思维、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数学作业,使其真正认识到我要做、我愿意做。
二、发展“动作思维”,实践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人的思维发展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行为动作来展开思维、积累表象。所以,笔者认为要让一年级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知基本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铺垫性操作
铺垫性操作一般安排在学习新知之前,作为新知学习的铺垫。如:认识常见平面图形之前,让学生描画出已经认识过的立体图形的“脚印”,得到各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描脚印”这一操作性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存在于物体的表面,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所描画出来的平面图形又为新知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又如,在教学“比较”之前布置一个实验探索性作业:3只同样的杯子里倒入不一样多的水,放入相同多的糖,哪杯水最甜?如果三只杯子的水一样满,什么情况下水最甜?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以增强,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探究性操作
操作性的实践作业还可以安排在新知学习之后,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如:学习找规律之后,让学生结合三八妇女节,制作漂亮的手链送给妈妈做礼物。通过这一操作性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来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进一步感受规律美,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重视“作业评价”,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对于数学作业的评价,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并采用百分制评分。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省时,便于横向比较,不足在于缺少人情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那么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作业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中的态度与习惯呢?笔者认为在量分制的基础上添加针对性的评语,这种柔硬结合的评价方式是比较合适的。柔性评语能弥补师生个别交流的不足,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时发挥激励与指导的功效。
(一)做好数学作业柔性评价
柔性评价体现在评价语上,一般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表扬激励型,针对学生的优点,通过评语使之能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如:你的作业书写很工整,老师很喜欢;你的方法既独特又简便,真好!第二类是指导改进型,针对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评语引导前进的方向。如:你的思路很正确,但计算还需仔细,老师期待你下次作业想得对、算得对。第三类是阶段总结型,针对学生一个小阶段的学习、作业情况,通过评语给出一个总体评价。如:这段时间你学习很用心,作业正确率很高,老师真为你高兴。通过这样的评语,引导学生在学习能力、态度、习惯等各方面保持优点,克服缺点。
(二)做好每一个学生数学作业批改的记录
记录学生作业的得与失,特别是学生精彩的解题思路与典型错题,并通过分析得与失,让“作业批改记录”成为记载、整理、思考并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尽管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但教师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他们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智能,矫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现状;成因;培养策略
一、学生计算能力欠缺的现状和原因
(一)计算基础不牢靠
牢靠的计算基础需要学生笔算与口算相结合,笔算基础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而两者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都是混合着加减乘除等混合运算,每一种算法都有其算理,在进行笔算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在隔位进位和连续进位以及相应退位上产生错误,归根结底是笔算的时候口算基础不扎实,缺乏口算的基本技能,导致在M行混合运算的时候出现错误运算.
(二)粗心大意成习惯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错误都是源于学生的粗心,做题时没有认真看清题目的要求,计算过程随处乱写,一旦写完就立刻停笔,没有回头重新检查,其实很多的失误是可以由检查弥补的,但是学生缺乏这种写完了检查的习惯,故而给了粗心大意可乘之机.
(三)思维定式的干扰
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做同样类型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就非常低,但是当学生在进行不同题型的混合运算的时候,因为要不停地变换思维,结果会出现很高的错误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的,所以要多锻炼学生进行多思维练习.
(四)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好的计算习惯会给学生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反之计算的坏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缺乏认真的态度,字迹潦草,书写马虎,能不动笔则不动笔,就算是需要的简单的笔算,也是随处打草稿,想在哪里写就在哪里写,等最后需要检查的时候都不知道草稿在哪里,最后计算结果出来以后,连基本的估算都不用,直接进入下一道题.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时候,会经常忽略进位几的情况,计算除法的时候常常忘记将前一位的余数移下来等,其实很多不必要的错误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的.比如说,在草稿上计算的正确的结果,抄写的时候却错了;本应该三步的计算,学生为了图方便二步就出结果;结果错了,却不去想为什么,而是去重新算.时间长了,学生只是知道自己总是算错,只是知道错了再重新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计算的信心.
(五)不明算理造成计算错误
加减乘除以及混合运算都有属于自己的运算原理,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了怎么去计算,却对算理陌生,要想叫学生真正地提高计算能力,就必须要明白算理,理论基础是学生计算的依据,机械化的大规模练习也比不上懂得算理,用理论结合实际计算的正确率高.
(六)课堂教学只是重视算法多样化,忽略了算法最优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算法的多样化教学,从而只是叫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提高速度和正确率,以自我为中心,却忽略了借鉴他人的算法,从而总结出更快、更准确的算法.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提高计算能力不只是对其成绩的提高和学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计算能力提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观察、记忆、分析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思维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几点是有关提高计算能力的措施.
(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即计算法则.算理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掌握算法是正确计算的保障.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将算理和算法结合起来,下面介绍具体的方法:
实物操作法.在对学生讲解算理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采用ppt或是教学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举例来说,在讲解小学一年级的加数交换位置和结果不变的定理的时候,教师通过右手拿5块橡皮,左手拿4块橡皮,这个时候告诉学生结果是9,列式5+4=9.同时进行两个手中橡皮的交换,结果是9,列式4+5=9.通过有趣的方法给学生展示:加法运算的时候,加数位置变换,结果还是一样,只是顺序的改变,对结果没有影响.
(二)培养课前口算练习的意识,加强课前口算练习
口算是小学生计算教学中的一种,也是笔算的基础,对于简单的计算,比如,20以内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要求学生可以熟练地进行口算,这样在笔算的时候就会快而准确,课前口算练习不仅可以加强对简单算法的算理的熟练运用,而且利用课前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小学生也能尽快地进入课前准备状态,便于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前口算的思维培养,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视算:通过小组或是同桌几个人互相抽取卡片,看卡片进行口算,彼此互相监督互助.(2)听算:通过别人进行读题,马上进行口算.(3)读算:选择计算题一边读题一边进行快速计算,争取做到题只读一遍便出结果.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口算的技巧,做好分组,加入游戏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课前口算兴趣.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育 现状 对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幼儿园数学活动是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并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数学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化现象突出
由于长期的滞后观念,再加上一些乡镇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费短缺等教育资金投入问题,在教玩具设施、材料投放上比较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幼儿的学习需要,很多农村教师存在惰性思想,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习惯于照搬书本的知识,教学方法,形式简单方便就好,怕麻烦。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更多的是关注数学知识,而较少考虑幼儿数学兴趣及相应的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了幼儿的现实生活,知识与生活分离。
(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活动开展带有很大随意性
由于教师整体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起点高低不一,有的未受过职前专业培训,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相对较不足,教育观念比较陈旧、落后,幼儿园数学教育知识更是贫乏。大部分幼儿园或教师仍然习惯于把知识讲解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和数学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每天重复地进行一些数字的认读、书写和做一些简单的加减算术题,活动开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依教材而教,有时随意出几道加减计算题做做,有时则从小学一年级课本中选择一些试题让幼儿进行练习,大部分幼儿园没有具体的各年龄段学期数学教学活动计划,更谈不上明确的教育目标,数学教学活动开展零散而盲目。
(三)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在农村,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读性都较差,内容空泛和简单,缺乏有效的教学步骤指导。现行教材主要凸显的是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安排得较少,教材的连贯性和结构性也不是很清晰。这样,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便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有数据调查显示,有超过76%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解决农村幼儿园学习数学的对策
(一)扩充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满足幼儿学习、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数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农村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大师资队伍,引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高的幼儿教师;另外,农村幼儿园还要招募一些培养价值大、发展潜力高的应届毕业幼师作为幼儿园的储备师资力量,为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W习单双数时,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并给他们编上号,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上车几个人,车下还剩几个人,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上级行政主管幼儿园,应加大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施离不开园长的支持。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园本教研培训、园际观摩研讨交流等活动,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思想观点和教学经验便会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积累、提升。比如,聘请专家对幼儿园数学教学在理论层面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比较系统的培训指导;与当地城镇幼儿园或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建立“手拉手”结对子,开展双向互动的专题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让教师在与同伴、同行的互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数学教学经验,达到优势资源共享。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则应更多地去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创造机会,经费支持。比如,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城镇及以上幼儿园骨干教师“帮扶送教下乡”活动,让优质课直接走进农村;更多地组织相关的理论课程培训、实践课堂观摩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让农村教师去接受更多更好的学习培训,接触前沿的教育理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幼儿园要积极探索开展适合当地农村幼儿园生活化、游戏化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特色教育 措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120-02
在我国,按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年满6周岁的学龄儿童可以进入小学接受初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是零岁教育、早期教育的普遍重视,使婴幼儿的脑发育更迅速,智力发展更突出。所有这些都为儿童入学,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然而,在我们周围的很多家长把提前入学作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时尚,形成一股潮流。在这种现状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入学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幼儿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有压力。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3.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目标,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5.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二、开展特色教育,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针对适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对幼儿做好“五个培养”
(1)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此外我们通过绘画和简单的书写(名字、书写数字、做10以内的计算题),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勤于思维的良好习惯。老师们以新的教学模式武装自己的头脑,善于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时,善于启发诱导,多提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做主题活动的主人,让孩子悟出“为什么”的答案。引导幼儿观察时,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方位顺序,或时间顺序,切忌视而不见。
(2)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幼儿园在实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特色课程“分享阅读”。“分享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加入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三个学期了,“分享阅读”不仅仅是一套教材,几个故事,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幼儿园里我们每星期安排两节课,第一节课老师和小朋友通过共同欣赏大书,观看里面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在相互讨论中,孩子学会了书中的句型和文字,识字其实并不是分享阅读的主要目的,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图片线索推理出故事发展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故事中的文字。另外,分享阅读还有家教本,孩子和家长在亲子共读中体验到分享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最大程度得到了激发。“分享阅读”课程在全园铺开,即从孩子入园起就接受分享阅读课程理念的系统教育,在这过程中,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大班的孩子已经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3)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重点保护的对象。因此,日常生活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为此,应为孩子创设宽松的环境,增强幼儿的信心,调动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为幼儿讲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此外,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在大班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吃饭、睡觉、洗手、入厕、整理物品等一系列活动都是自理完成,教师基本不用插手。
(4)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此外,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有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与人分享,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5)注意力的培养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也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2.实施幼小衔接具体方案
(1)我和蛋宝宝的一天:每位幼儿带一个熟的鸡蛋放在口袋里到幼儿园,孩子在这一整天里,不论干什么都要成功保护蛋宝宝不破碎,成功者将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妥善保管物品的习惯和注重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
(2)我背书包上幼儿园:孩子背上书包上幼儿园,提前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3)参观小学,找找园校的不同:孩子在参观小学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总结和比较,最后得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通过有目的的参观讨论活动,让孩子从感性上对小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另外,也是对孩子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分析总结能力的考验。
(4)开展“离开爸爸妈妈的日子”生活体验活动:幼儿园安排幼儿在某一天留宿在园内不回家,一整天不与家长联系,一整天的生活都由班主任来安排,为孩子营造全托制的学习氛围。这项活动是对即将入小学的孩子作一次心理和生理的考验,特别是对进入寄宿制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次全新的热身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若无其事,有的孩子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开始思念父母,更甚者有哭鼻子的,从这些孩子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3.加强家园互动
考虑外界因素对幼小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4.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协作
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小年龄幼儿的具体措施
1.积极开展家长工作:对小年龄的孩子家长进行合理的劝导,分析孩子提早入学的利弊,让家长全面考虑孩子的学习进度、生理心理的发育情况是否符合入学的条件。
2.创办特色学前班:针对小年龄的大班孩子,我们开设全新的学前班课程,不再对孩子进行大班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引进上海先进的“思维训练”课程和先进的语言课程,还有我们将邀请小学的名优教师定时来园上课并指导我们的教师实践工作,此外,我们将加强孩子听读写的能力培养……在一系列的特色教育中,拉近了园校的距离,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自信地进入校园的大门。
三、衔接特色教育反思
1.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为学前班就要像小学一样,让孩子大量的做练习,跟着小学的作息时间要求孩子等。正确的做法应是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