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活动反思总结

活动反思总结

时间:2022-08-27 20:5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活动反思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活动反思总结

第1篇

一、主题班会竞赛的特点

参赛的每一节班会课都是设计出来的,它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主题班会的设计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这种“样板”有利于提升当下中学生主题班会的品质和效率。

1.主题鲜明

本次参赛的14节主题班会课,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诸如“Hold住幸福”“战胜挫折”“放飞理想”“树立自信”“感恩父母”“学会容忍”“传递温暖”“向幸福出发”“我的健康我做主”等。

2.贴近实际

从主题确定到活动设计与开展,绝大多数参赛课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原点,从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直面社会问题。

3.推进有序

班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层次性要强,并能逐步推进,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例如,“Hold住幸福”的班会流程是:认识幸福,感受幸福,传递幸福,珍惜幸福;“拥抱亲情,感恩父母”的班会流程是:感受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等。

4.触及心灵

在本次大赛中,几乎每节主题班会课都有亮点。例如,在“Hold住幸福”的班会课上,学生在做“谁是最重要的人”这一游戏时,3名学生泪流满面,情撒全场;在“放飞理想”的班会上,学生用相声的形式谈理想,新颖别致。

可见,主题班会竞赛为我们今后设计班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主题班会如何“更上一层楼”

1.深化认知,震撼心灵

班会都是有主题的,而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并不陌生,但都识之甚浅,例如“幸福”“宽容”“感恩”等。所以,在班会上,应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加深对主题的认识。例如, “Hold住幸福”这节主题班会就设计了认识幸福(讨论)、感受幸福(故事)、传递幸福(帮助)、 珍惜幸福(游戏)等四个活动,从而让学生远离麻木,理解幸福,热爱生活;“向幸福出发”这节班会设计了三个活动:我把幸福弄丢了(反思与述说)、谁“偷”走了我的幸福(情景剧)、敲开幸福的大门(探究――找秘诀),从而让同学们明白了在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换种心态就会获得幸福,懂得了“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幸福”。可见,从主题确定到情境创设,班会一定要有冲击力,能够震撼学生的灵魂。

2.重视学生个体幸福生成和集体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可见,幸福与道德具有一致性。道德是幸福获得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享有的欢乐和幸福。”在学生德性养成的过程中,既要有那种沧桑在肩的厚实与沉重,又要有那种清风拂面的惬意与畅快。班会是一种灵魂的洗礼,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更是一种价值的提升。

班会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软文化”,包括班级规约、价值观念以及言谈举止等,如合理的班纪班规、向上的精神状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谐的班级氛围、浓郁的学习风气、求真的探索品质、爱美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放飞理想”这节班会通过认识理想(相声“谈理想”)、畅谈理想(成长路线图)、放飞理想(现场采访)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明确不同的理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并能为理想的实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这样,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幸福感,也有利于创建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从而使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很好地统一起来。

3.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性的培养

班会同其他德育活动的功能一样,主要是引领学生从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而实现道德自觉以及人格的成长与完善。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分别为思想的真、品德的善、情感的美。可见,一个人要具备完善的人格,三者缺一不可。例如,有一节班会的主题是“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活动涉及的案例主要是天津许云鹤案、南京彭宇事件、广东小悦悦事件等。在整节主题班会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无助、伤心、恐惧和冷漠之中,根本就无法达到班会课的目标――传递温暖。所以,班会内容包括主题确定以及素材选取,应尽可能突出思想性、正面性和愉悦性,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同时,班会还应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品德教育在培养人的“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品性教育的功能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品性教育应基于现实,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健康教育(身体和心理)――增强学生的活力,重视技能教育――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在本次主题班会竞赛中,有一节涉及中学生为举办生日聚会而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同学们只谈“消费”,而老师却没有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学生品性的养成,关键看学生怎么做。“生日”本是母难日,青少年过生日应该以感恩和孝敬父母为主题。当前,中学生大摆生日宴会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

4.重视主体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与反思

班会应当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我们应当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增强体验,深入反思。这样的道德课堂才可能有学生德性的自主建构。长期以来,在班会课上,尤其是德育故事或案例的教学,往往存在以附带刻板结论替代思辨的现象,试图将需要宣扬和确立的价值观直接植入学生的头脑。显然,这样的德育课堂是低效的。品德立于生活,源于反思。所以,在班会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经历过的生活,反思教师提供的成年人的生活情境,从而获得感悟和认知。例如,在本次大赛中, “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这一主题班会设计得比较好,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再现生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二是反思生活――两个连续的情景剧 “一碗面,两句话”和“两行泪,一颗心”;三是践行生活――孝敬与感恩父母;四是升华生活,师生同唱歌曲“母亲”。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作为道德生成的主体,往往置身“事”外,成为了他人道德的旁观者和评判者。只有经过反思和内省的道德,才可能具有力量,才可能被真正内化,才可能蕴含着新的价值和意义。

5.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从活动内容来看,班会应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节以“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为主题的班会就有些不够贴近学生;有的班会课让学生体验的故事情境,全是古代人的经历,显然既不贴近生活,又没有贴近时代;有一节主题为“战胜挫折”的初中班会课,学生的活动--表演小品“招聘”,就明显没有贴近学生,也没有贴近生活。从活动的形式来看,常见的班会活动形式有情景剧、小品、故事会、讨论交流、访谈、朗诵、讲座、竞赛,等等,主要由学生主持。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主题要有好的形式。无论什么样内容的班会都不能硬套形式,牵强附会。班会要利用这种特定的德育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所以,班会采用何种形式,既是内容的需要,也是学生自主的体现。在一节“放飞理想”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相声活动“谈理想”,根据内容,角色应是两位男生,但在表演时却是一男一女,显然,内容与形式就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第2篇

根据长电段安通〔2019〕77号关于《关于开展安全大反思、隐患大排查、设备大整治确保实现安全年的通知》要求,在车间开展安全大反思、隐患大排查、设备大整治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1、车间成立主任、书记为组长,车间干部、工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按要求11月15日在车间召开专题安全分析会,组织研判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布置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全力抓好各项安全措施的督促落实。

2、车间在安全反思会上,全体在安全意识方面、安全管理方面、干部履职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对存在问题在思想上找原因,深挖思想上存在问题,对于排查出来问题建立问题库,进行盯控;通过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力争在春运前设备整治上消灭发现的设备隐患。

3、车间主任、书记亲自带队组织电源屏年检,通过年检整治提高电源屏检修质量,保证后期春运期间电源屏安全,同时对前期电源屏问题进行梳理,将问题进行分类,能够自己解决的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联系厂家利用垂直天窗进行克服(如六场电源模块烧坏后,模块接线端子与插座板粘连造成模块不能取出更换和SAM楼UPS稳压模块损坏更换)。没有天窗的时候安排电源屏工区与厂家一同进行巡视,力争在春运到来前,让电源屏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春运。

4、为保设备质量,车间对备品进行清理,对抽寿命器材联系段技术部门进行补充,补充不能解决的,安排工区在编制年月表时逐步进行一轮检修。

5、严格加强车间干部管理,利用本次活动,对车间干部进行一次履职的思想教育,端正车间干部工作态度,以解决工区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落实集团公司“敏感、用心、认真、务实”的要求,将车间管理带上一个新的层次。

本次活动虽然告一段落,安全生产工作并没有结束,要求我们车间在更高的一个起点进行新的开端,车间将严格落实本次活动要求,将车间好的做法发扬广大。

第3篇

一、语文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流程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其基本流程为:

确定内容――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际验证

1.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比如:我的理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2.观察分析。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地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3.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实际验证。在这一阶段,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的主题构建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学什么

科学制定目标:要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三维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引领下,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目标分解后还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将形成的目标群按一定的层次与梯度进行有序化处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怎么学

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做出种种的反应。学生这些反馈的信息教师必须敏感地体察,并深入领会其意图。明确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利于及时调整,使教学真正适应学生学习认知发展干什么的要求。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那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有的教师竟语焉不祥,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总结。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

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

第4篇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利用教学反思对教学活动进行再思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也应通过理性地回顾教学过程,创新应用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反思学习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老师们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一些新型的学习方法。高中生物教学中也不乏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老师在完成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时,首先要针对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时,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3人学习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之后,老师在对生物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时发现,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学生通常会找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建立学习小组,在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交流偏离了学习内容,不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老师通过对于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及效果的反思,发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老师的参与引导下,科学地建立学习小组,灵活地应用各种学习方式。由此说明,对于高中生物课的学习方法的应用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老师通过对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可以发现学习方法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

二、反思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不足,创新开发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材料。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高中生物老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老师还需要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不足、及时改进。例如,在学习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的知识时,老师通过网络平台下载了一些有关视频资料,非常生动直观,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们看得非常入迷。但在最后课堂小结老师让学生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时,学生只能简单地说出细胞分化、衰老和死亡这些概念,对于细节、过程还没有掌握。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对于运用视频教学资源进行了反思,认为这种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还需要与传统的讲解整合运用,老师可以在观看视频前明确地列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观看,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老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应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应用效果等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经验,发现问题探寻原因,积极应对。

三、反思教学活动中师生精彩表现,不断提升教育机制

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第一要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通过精心的准备,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势必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对这些精彩与智慧的反思,有利于积累宝贵经验。比方说,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部分的内容时,关于一些生物的直接价值,老师举例讲到了车前草、覆盆子等一些植物对于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价值,如覆盆子具有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等功效。这时,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还知道‘狗尾巴草’的用处。狗尾巴草看起来其貌不扬,却可以清血解毒,治疗急性结膜炎等病。”由于学生的补充,引发了学生们探讨各种植物药用价值的兴趣,在课外查找了很多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时,老师特别记录了这一亮点。由此说明,教学反思不但要发现问题,也要通过对教学中师生的精彩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育机制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驾驭生物教学。

四、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老师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也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反思,创新教学反思的方式,丰富教学反思的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反思对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让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反思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王瑾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五中学

第5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措施,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与以往传统的分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注重于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发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合作的过程,这种交往合作不应受制于课堂,而应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不应局限于师生之间,更多的时候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与社会多方人员进行合作。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竞争争胜的条件之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开展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1.激发兴趣,注重引导,树立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我们要做的是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交往与合作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交往欲望和浓厚的合作氛围,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谐发展的终极追求。

为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每个所教班级开展了"问题大讨论",定时或随时组织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进行讨论,在"问题大讨论"上的讨论、争论、辩论中实现学生真挚情感的碰撞和交融,实现智慧火花的产生和迸射,这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的力量,并感受到和谐、民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快乐感,积极参加到交往与合作活动中来,从中得到进步和成长。

2.开展活动,过程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首先,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在小组组建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小组意识,只有当共同融入到小组中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更真诚,更自然,更深入。小组成员应该给小组起一个贴切的名字,提出小组共同的口号,将之确定为小组的奋斗目标。起名应该反映组员共同的心声,富有个性,能够激发组员的一N集体自豪感。

其次,创设良好的合作情境,这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参与合作与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性,不能仅通过说教来完成,应该在活动中,在学生的体验中来使学生有所获得,比如进行拔河比赛、讲故事、做实验等来实现。要引导学生自然的形成合作的动机,自发的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自主的决定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扩大合作范围。在活动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经过小组讨论、合作都无法解决,学生可以向教师求助,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可以确定一个固定时间集中解决。各个小组安排一位学生在教室中巡视,以便从其它合作小组中寻找好的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及时地进行纪录,向小组中其他成员进行汇报,商讨其实施的可能性。当两个或几个小组所研究问题相似时,小组间可以进行交流,共享研究资料,交流心得。也可以由小组中一位学生进行主持,向全班同学征集"金点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给予提议者一定的奖励,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3.总结交流,反思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

活动后,引导和指导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感受、体验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合作学习能力。例如:曾经有一名同学下午放学后去小超市收集资料,因为礼数不周遭到拒绝,回家后,立即反思总结,制定了全新的采访方案,第二次去的时候,受到了热情接待,并获取了许多值得惊喜的宝贵资料。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5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使学生自己对学习活动达到一些特定的目标,并且能够对自己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下边就讨论一些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的策略。

一、传授小学生反思技能

数学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反思能力,学习反思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技能。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活动范围太小,反思效果并不理想。对待数学学习的反思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分析方法,没有自己的经验。学习反思就是要提升小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例如,探知和解析问题的方法策略,为小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好重点难点知识的指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归一应用题”的反思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学习反思技能更加顺利,教师应当做好这些应用题的准备工作,在问题解答的巩固练习中,将对问题的探究有意识地留给小学生处理。这样通过让小学生们尽可能多的自己探究问题实现反思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保障了小学生获得应用题的体验机会。教师向学生提问,对于刚才的应用题,我们能分析出哪些是它们的共同点,哪些是它们的不同点?在解题思路上两道题目又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小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反思的技能。通过这个问题的反思学习,既能锻炼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学习反思的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对学生们的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要做到收放有度。因此,通过特定的学习反思活动为小学生传授一些反思技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引导小学生课后总结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学习反思需要先做题,后想题,解答问题之后及时反思。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小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尤其是一部分有连贯性的数学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回顾,纠正错误和完善解题过程。同时还可以对问题再次思考,总结题目的特点和解题规律,提炼解题技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例如,一道数学题目是,“在一道算式里,除数、被除数与商的和是125,还知道商是5,请你们求一求除数和被除数分别是多少。”小学生刚看到题目肯定会非常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会发现题目的条件并加以利用,发现除数和被除数的和是120,被除数又是除数的5倍,进一步会联想到20的5倍是100,而100与20的和就是120。再通过计算验证就可以解答问题。这时,教师在看到多数学生解答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反思,最后总结出“把商转换被除数”的解题技巧。另外,除了及时对问题进行反思,还需要经过定期的学习进行反思周记的记录。周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在一次测验之后,有的小学生会在周记中写道:每次经过考试,老师总会对答卷中的错题进行点评,并且让我们对错题进行改正和摘抄,找到错误的原因记录下来。在这次考试中有两道题目犯的错误值得警惕,第一个是把三角形认成等边三角形,读完题目由于惯性思维,对题目思考较少,导致做错。第二个是计算梯形的面积,对公式的记忆不深刻。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杜绝这种马虎的毛病,牢牢记住数学公式。通过周记,小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反思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三、激励小学生自我对话

激励小学生进行自我对话,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我质疑的习惯,将反思学习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问自己如何解决。自我对话是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活动,巩固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自我对话要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考习惯,教师的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同学之间的提醒,激发小学生对自我的质疑。这个过程中其他人无法替代小学生完成,学生自我对话的总结可以有效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进一步形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能力。自我对话一方面为小学生积累经验,在以后的类似场景很可能会用到。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因此,首先需要学生自我质疑,促进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同时锻炼数学发散思维。其次是自我总结,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结促进反思,因此自我总结十分重要。问题解决了,教师对小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甚至可以进行书面反思,形成深刻记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反思,需要动用多方面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引导小学生学习反思对学习数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学生学习;反思作用;内容;引导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反思就是让他们经常回过头来总结学习的过程、方法、效果与不足,发扬长处,改正短处,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

学习反思,就是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学会反思就是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进行更有效的进行新的学习。

一是学会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反思,促进新知的学习水到渠成。二是学会对探究活动的自我评估,对整个活动进行偏差矫正,悟出规律。三是学会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不仅会学到别人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而且优化了自己的策略。四是学会对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反思,端正学习情感,提高情商水平。

二、学习反思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知识,而忽视学习方法。又由于小W生年龄小,在思考复杂问题后很少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因而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即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主要表现有:学生做完数学作业便大功告成,至于作业对错,他们不去检查、反思;当作业做错了,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很快擦去原有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反思他原有做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们不会自觉复习整理反思本单元或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后,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去进一步的反思;对问题解决背后所采用的策略以及策略优化不去总结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心理不去反思;等等。

目前,反思已被广大的教师接受且应用,学会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同样,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反思

新课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脑海中早已积累了或多或少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让学生学会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反思,并以此来学习新知。例如,“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教学,是建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基础之上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认识角和直角,并会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只要让学生去反思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地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边说边拿出教具“角”),瞧,它是谁呀?生:角。(师板书角)师:关于这位老朋友“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角有两条边。(请学生摸摸角的两条边)生: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请学生摸摸角的顶点)生:我知道角有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师:请你用老师这个活动角摆一摆,并告诉大家是哪一种角。生:(摆动教具活动角)并说出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喜欢的一种角。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再进行分类,取名,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锐角和钝角认识”的教学任务。再如“8.7.6加几”教学,是在学生学习“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前面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把类似的方法正迁移过来。因为很多数学知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要让学生学会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反思,新知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四、引导学会对探究活动与结果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就是对活动与结果不断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对探究活动与结果的反思,能及时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最后求得新的深入认识。

如“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师:(出示两枚骰子)两枚骰子同时掷,它们的和可能出现哪些情况?不可能出现哪些情况?为什么?生:它们的和在2――12之间。(板书:2――12各数)生:不可能出现比12大的数,因为最大的和是12。生:不可能会出现1,两个最小的数是1,它们的和就是2,所以不可能会出现1。(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反思原有知识和经验,得出可能出现的现象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师:非常正确。那么我们来掷骰子比赛,掷出的和一共有11种可能。如果出现5,6,7,8,9这五个数,算老师赢;如果出现剩下的六个数,就算你们赢,好吗?先请你们猜想一下,谁赢的可能性大?生:老师选了五个数,留给我们六个数,我们赢的可能性大。生:谁的运气好,谁赢的可能性大!师:大家的意见很多,下面让我们来进行比赛,看看结果!(请生1来和老师一起掷骰子,请生2到黑板上来记录赢的次数,其它学生统计次数)(在猜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比赛一个回合,共掷了20次)师:通过这一个回合的比试,结果怎么样?生:老师赢了。

第8篇

一、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反思和实践。而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就是教学活动反思。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1.明确教学亮点,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参考。

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存在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而对历史教学活动反思的作用之一就是找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功做法,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后续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

2.找出教学不足之处。

在完善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但将历史教学不足之处找出,则可以为纠正和弥补教学错误提供依据。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存在缺陷,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找出历史教学的不足。这可以使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正视教学缺陷,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弥补和矫正教学不足,为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3.创新教学方法。

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将能够迸发出“智慧火花”,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利用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则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历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予以反思是必要的,可以将学生提出的想法和做法记录下来,以便于“智慧火花”融入到教学方法中。

二、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予以了解,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明确本学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高质高效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可以说,教学前反思历史教学是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的定位,为后续规范、合理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中学历史教学前反思的内容是:首先,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分析教材,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为了确保所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应当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对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予以分析,了解本学期需要教授的历史知识。再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对学生历史成绩、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予以了解,从而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为后续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适合的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趣味性、引导性,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对于教学活动的选用,则参考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教学方案,合理选用,促使教学方法的引用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教学活动,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教学中反思。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为使自身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的,这要求历史教师做好每一节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反思,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的具体内容是:

(1)课前反思。

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并不单单是在课后进行教学活动反思,历史课堂教学前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前进行反思可以对反思以往教学此方面内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摆脱固定教学框架,将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等融入到课程中,为高质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创造条件。

(2)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所进行的分析总结。可以说,历史课堂教学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之处,如若不在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则会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给遗忘,那么教学不足将不会被教师所重视,这不利于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后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的见解、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等方面予以详细的记录,为优化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是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开展整体情况进行反思,做好总结性的记录,为创新和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教学后反思的具体做法则是,根据新课标要求,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分析本学期开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历史教学方式的长处和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为下学期更好的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三、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角色定位;研究内容;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67-02

一、校本教研的作用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提出解决方案,然后身体力行地进行解决,最后进行反思,总结本轮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校本教研的同时就是对自己教育活动有意识的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不足,然后进行纠正、改进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有效教育行为的自我强化,取得一个螺旋状的教育能力提升。

2.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质是让课程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传统课程无视课程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课程通常是由专家研制开发,教师仅仅是一个执行者。生成性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授课者,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心理需求、当地实际进行原课程的再创造和新课程的开发。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靠教师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拥有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校本教研则是提高对新课程驾驭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在研究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的教师之间是平等的相互支持的关系。为了分享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需要破除“文人相轻”的不良传统,建立相互磋商,共同进步的良好学术氛围。现在的观摩教研活动中教师的发言大都先是相互吹捧、然后提一些不疼不痒的毛病,最后作一个皆大欢喜的总结。这样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教师之间要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进行教研活动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定位

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内容要围绕教育活动进行、研究过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由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成果用于日常教育活动。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日常的教学活动和关键的教育事件两部分。

1.日常的教学活动,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再创造、教材的组织、教学时间分配、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步骤的建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评价和检查、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要素的安排等。在以往的教案编写过程中主要以对教材的分析为主,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往往会造成千人一面,把同一个教案应用到各个学生身上。而在制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选择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从而检验这种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以后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积累经验;可以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的时候检测一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还可以首先观察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交往特点和学习偏好选择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从而观察提高学生成绩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方式等等。

2.关键的教育事件。关键教育事件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些令人困惑的、欣慰的或遗憾的事件,这些存在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客观普通事件,经由专业判断、理性思考,被赋予深刻教育教学意义后,就成为了“关键教育事件”。[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难免走各种各样的弯路。教师要对教育过程中的失误及时作出反思,进而需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在查阅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求得一个思维的创新和飞跃。最后通过实际的教育行动来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在行动之后不要忘记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

四、研究过程的侧重点

校本教研活动有以下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有些学校对一项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很重视,却行动比较草率、观察比较粗略、反思流于形式,这就是本末倒置了。在整个流程当中反思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反思既是对整个研究的总结,同时也为制定下一步研究计划提供了依据。现在的许多中小学都要求教师写反思,但是有许多教师的反思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对于写教案反思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了解,对于如何写好反思还有许多困惑的地方。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哪些内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样才能进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寻找到教学反思中的“反思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研究细节,寻找自己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有时细节却能决定一项研究的成败。通过不断的反思,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专业水准的科研人员。[2]

2.反思失败的研究点,寻找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差距,需求更好的实施途径,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

3.反思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研究结果进行不断追问,不断促进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为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写反思的时候需要注意,反思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对事件的认识要来自实践而高于实践。结合相关理论,形成一套成熟的行动思路,日积月累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校本教研成果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我们并不期望能够获得在很大的范围内推广,而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

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把理论和实践自觉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并善于和同事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专家型的教师做出切实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沈民冈,汪泠松.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第10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语文 教师

面对新课程,作为学生母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明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及方式方法,精选语文教学适用的工具手段,唯有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学的改进与自身提高,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学会教学反思,力争成长为反思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定义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审视和分析,从而达到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语文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总结”,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过程的实质,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实践的行动过程。可见,教学反思的过程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而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行为。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发现问题必须做到“五用五看”:(1)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2)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3)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4)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2.分析问题

问题明晰后,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3.提出假设

在观察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实施方案。这种探究是有目的、聚焦式、有针对性的。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行动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教师应总结成功之处,防止重蹈覆辙。

5.总结反思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梳理,供以后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参考与改进。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策略

优秀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综合运用多种反思策略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观念和实践、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科学的反思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我们认为,反思的常用策略包括:

1.自我反思总结法

自我反思总结法是指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封闭的。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观摩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象、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或者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1)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2)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3)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4)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录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把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它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反思方式,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教学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124-129.15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4-117.

第11篇

内涵解析

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既有“教学的反思”,也有“反思的教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全等于教学反思,因为它不仅强调教学反思,更强调在此基础上有更加合理的教学实践行为。反思性教学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不以某个概念化的、静态的教学法去规范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实践,而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

反思性教学不同于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教学反馈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产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效果作为新信息返回,影响并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当然,反思性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常常离不开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具有内隐性和内需性,是出于内心,源于思考的,基于职业自觉的反思,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果教师们的反思意识淡薄,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基于主体教学的需求,就不会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就会扼杀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生命之花,也会吞噬了教师主体性反思的智慧之果。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敷衍应付,很难有实际效果,二是隔靴搔痒,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深层次的反思;

反思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引领,反思是在某种理论和观念的引领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反思性教学的参照,如果缺失了理念,教师的反思就会失去了方向,教师的反思也会失去了依托,教师在反思的路途中就会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反思需要时间与空间,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是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知识和技能要随着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础,也是反思性教学的行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反思的能力、水平,影响反思的效益,而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有待丰富,专业技能尚需提高

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学论:杜威强调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性,重视反思思维。依据思维的五个阶段,他提出了教学的五个过程:第一,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问题;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当代认知心理学:全面揭示了人的认知过程和因素,并从科学角度对元认知(即反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元认知知识是人们对影响自己的认识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包括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原认知调控,是主体凭借元认知体验的力量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评价、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理论的形成,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等更清晰,更易理解与把握,而且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

3.批判理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从30年代起创立的复杂的思想体系。批判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为反思性教学提供了根据:一是伦理学基础与教学互动的规范,二是教学与民主,三是教学的状态和文化体制。

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

作为教学管理重要手段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重要保证的反思性教学,其实施一要遵循内在的规律,二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模式。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结合拉伯斯凯反思性教学模型,我校大胆借鉴,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反思性教学实施途径,即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动力(动机形成阶段),二是行动(进行反思阶段),三是结果(解决问题阶段)。这三个部分是互为因果,螺旋上升的一个统一整体。

首先,在这个系统中,“动力”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的起点,这个动力既有来自于教师主体的前瞻性理念和内在需求,也有来自学校外部的硬性规定式的反思机制和和范式管理举措,只有两者恰切的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老师们去进行“反思的行动” 亦即“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

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厚积老师的理论功底,注重专家引领,拓宽老师的视野,对于开启反思性教学行动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反思行动”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并指向特定的内容:实践的与理论的。而“在思考实践问题时,理论观点被孕育起来,并被纳入分析之中。相应地,一种判断标准或教育原理被评价的过程中,实践的意义得到总结和探讨。因而,创设情境就成为反思行动的起点,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确立主题,制定方案,营造氛围,确立载体。具体地说,就是在反思行动开始时,先确立反思的主题,如我们在每个学年围绕“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有效教学”这个主题举办的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中层干部相邀听课、市区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课题研究课、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老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反思的行动。然后制定详实可操作的方案,如在举办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活动之前,就活动的范围、形式、环节等方面进行周密的部署,并从六个方面规范了参赛的具体内容、时间和要求,明确了奖项设置和评价标准。针对课堂教学大赛,出台了教师和学生“专业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实训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文化基础课活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规范了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分标准。对“教学设计”体例也作了统一要求,并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的评比上作了量化细化,为评委的打分提供了尽可能科学的依据。详实可操作的方案,让老师们可以执行操作,进一步明确反思的内容,营造反思氛围,给反思性教学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载体。

在氛围营造的前提下,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先进行“问题界定”,进行手段和目的分析,亦即立足课堂、攻坚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让老师们围绕整个教学流程进行课前、课中或课后反思,然后通过“竞赛争优”达到最终目的。如我们举办的面向全校所有一线教师的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就是以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自我反思的五年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为引领的。在举办课堂教学大赛的同时,同步举办课例大赛、反思大赛、说课大赛。让老师们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将反思深植课堂,在课堂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做没有理念引领的课堂教学,不做没有理论支撑的课堂教学,让实践与反思交织,教学与科研一体,竞赛与常规并行,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互融。以此进一步营造反思的意识和氛围,激发教师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研究的意识,从而提升教师反思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然后,及时进行总结概括,交流表彰,笔耕升华。如为了总结经验,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彰显反思的力度和效度,我们相继隆重举办了首届反思性教学论坛、教科研工作年会、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大赛、振兴课堂教学大赛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总结交流表展会。我们不但对所有获奖者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就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点评和反思,而且还让老师们走上讲台,尽展老师们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和感悟。我校还及时将老师们的反思成果辑录成册,用以记载老师们在反思途路上探索的珍贵足迹,也为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和超越的蓝本。

在反思的过程中,反思型教师,只要有可利用的新的根据或信息,就会重新考虑结论或判断,因此“质疑”应该是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心态,也应该是是否具有反思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过,反思性思维,即使是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也不会直接形成变革。所以,美国杜威看到了把思想变成行动的重要性,倡导思想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的态度,亦即对于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反思性行动的必要性。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做出任何选择或行动时,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进行反思。因而开放性、责任性与执着性是实现反思自觉发生的不可缺失的关键态度。

第12篇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现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全面实施。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教学。

目前新课程理念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改变了过去只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互动的现象;老师由过去课堂只注重训练,转变为现在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老师不仅研究“教”什么,还能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这样就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课堂上还能注意到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课本。教死书、死教书的现象等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恰当的做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时注意反映数学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展现基本概念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教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在教学素材的呈现上应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合情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目前部分教师主要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小结一节课的内容与主要思路。这往往是不够的。这里“总结反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反思;每学习一段内容后回头看整理思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一段话;课尾再总结善于凝缩,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其二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持续不断地反思,那么对自己课堂中问题的认识和捕捉可能就要准确的多,逐步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所以我认为“反思教学”是我们在新课程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数学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好基础应当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作为保证。因此形成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组织好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按学生的学习规律、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自由思维空间,而且还应当遵循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