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知识论文

文化知识论文

时间:2022-03-23 14:3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知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知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人才培养;学生;高校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安身立命之本、长盛不衰之基。”把党的群众路线借鉴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就是要牢牢把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这样一个价值核心,树立“以生为本,学生发展至上”的理念,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的工作路线,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支持。

一、群众路线视域关照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理念分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任务,大学生是高校群众的根本。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的“群众”主要包括广大学生和教师。“学生是校园最大的群众,服务好学生,为学生谋福利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追求。”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

(一)群众路线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的必然选择

“群众路线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走群众路线,就是要秉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大学生的群众根本地位,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和愿望,注重找准共鸣点、交汇点,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便于参与的平台、乐于参与的渠道,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让大学生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益合格人才。把大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置,“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即一切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职员工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必须对学生负责,善于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是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一切依靠学生”就是要善于从学生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和方法论,要把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学生的愿望落到实处,处处做到“学生第一”。

(二)群众路线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根本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出发,“就是要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育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诉求,时刻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带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办学的重要目的。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誉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三)群众路线是开拓高校人才培养方法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依赖于各个环节的工作。部分高校还未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管理、科研和教学三大活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这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坚持群众工作路线的工作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拓宽工作思路,开拓人才培养方法,向学生群中取经问道,凝聚青年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进一步拓宽网络等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深入发动群众参与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提高高校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群众路线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高校正在普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积极净化教风学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然而,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一)重科研,轻教学

受大学排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学校对学院和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一般以完成多少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和被SCI、EI收录多少篇论文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对事关高校人才培养中教师的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投入因不好量化而关注不够,在教师职称、项目申报评审和各类评奖评优中大多注重科研项目、数量和级别等可量化的硬性指标,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忙于撰写文章、争取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在教学方面精力投入不足,育人意识淡化,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很多高校未能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视角紧跟社会的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高校现行的招生就业、学科建设、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运作。课程建设举步维艰,知识体系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案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人文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了当前社会急需人才紧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两难”局面。

(三)培养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然根据计划经济体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各高校严格按专业招生,各专业间界限分明,虽然很多高校提供了中途转专业的机会,但比例非常有限,很多学生花费宝贵的四年时间学习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各专业严格按照学科门类设置课程,学生只能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完成学业。绝大多数高校延续了高中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教师是管理者、传道解惑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教授方式上,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指导启发培养能力不足;学习内容上,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动手明显不足。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够,学习上消极被动,缺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协同发展

部分高校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多。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论知识传授,大多数高校也未将“第二课堂”纳入到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文体活动偏多,涉及育人主题的内容偏少,使得令大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第二课堂”只是单纯地起到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有效的育人功能。未能通过“第二课堂”的科学规划组织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也不够,教育工作中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强调整齐划一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单个个体在成才和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学生的个性表现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被忽视。

三、群众路线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学生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及需求动态,了解不同对象的时代特征,掌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积极响应学生的合理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内涵发展。

(一)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学生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主体信仰、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了一所学校绵延流传、兴旺发达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命脉。”它支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一所健康发展的理想大学必须有一套顺应时展、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本校校情的办学理念。高校是为大学生开设,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其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以生为本,学生发展至上”应该是任何学校的一套办学理念中的第一理念。高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掘更多资源,搭建各种平台,为自觉自主发展做好服务和引导。高校教职员工要牢固树立这一理念,积极问需于学生,问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二)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明确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确立基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造就社会责任感强、科技创新力高、终身学习能力强、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主体性原则,构建适应学生差异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基础,突出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提升专业课内涵,课程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开设通识类课程,促进学科融合,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挖潜,尽最大能力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形成自己期望的知识能力结构;加强实践和科研活动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教职员工的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协同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优化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师考核要侧重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权重。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学生被动接收的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教师应由传统的“讲师”转变为导师,减少生硬灌输,通过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问题设计、答疑解惑和方向引导,通过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任务和进度,通过个体或集体的探索研究,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优化顶层设计,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文体活动、身心发展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J].求是,2013(11).

[2] 杨建.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困境及动力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3] 王浩.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探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4] 王春明.把坚持群众路线落实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上[N].人民日报,2014-01-20(08).

[5] 李婵娟.高校学生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思考[J].科教文汇,2014(03).

[6] 蒋超.群众路线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EB(OL].http://.cn/system/2014/03/06/ 010614503.shtml.2014-08-18.

[7] 闫德明.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创新:知识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