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一会所综合社区

第一会所综合社区

时间:2022-06-03 05:38:21

第一会所综合社区

第1篇

摘要:总部经济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总部经济活动必须依靠企业集团总部的入住来实现。企业集团在选择总部入住何地时,客观存在着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然而,人们还没有认真系统地研究这些企业集团总部入住的条件和标准问题,以及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总部入住条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评价企业总部入住的综合条件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方法对于企业集团在选择总部入住条件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企业总部入驻条件综合评价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q21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总部经济,一个崭新的名词,丰富了我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是日益深化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催生出的一个新经济范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总部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人们现在普遍认为,“总部经济”即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显然,总部经济活动的实现,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企业总部的进入。企业集团选择总部地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应当考虑的基本因素或者一般条件,我们认为主要有:1、基础设施;2、市场需求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4、第三产业发达程度;5、人文社会底蕴;6、政策与政府绩效。为此。我们企图将影响总部入住的基本因素进行定量化描述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1、总部入住条件的评价指标设置根据总部入住条件的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理论,结合我国的统计实际,我们提出评价总部入住条件的指标体系有如下构成。1)反映基础设施的指标。反映基础实施的指标很多,我们认为如下几个指标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反映一个地区的基础实施完备和现代化程度的情况。这些指标为:(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3)区域商品房销售额(万元);(4)房屋平均价格(元);(5)国民财产密度(国民财产万元/平方公里);根据实际统计分析表明,很多区县都没有国民财产资料,因此,我们在实际应用时没有采用国民财产密度指标。2)市场需求因素。根据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统计实际的资料情况,我们认为,反映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或者市场容量的情况,可以使用如下几个指标进行评价。(1)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万元);(2)社会商品消费密度(商品销售万元/平方公里);3)经济发展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是非常多的,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如下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状态是明确的、经济的。并且与我国现存的统计方法制度相衔接。(1)人均gdp(元);(2)投资密度(投资额万元/平方公里);(3)经济密度(gdp万元/平方公里);(4)税收总额(万元)。4)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反映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中比较具有综合性的指标有如下两个,我们作为评价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评价指标。(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5)人文社会底蕴。在反映一个地区人文社会底蕴的指标中,比较具有综合性和可行性的指标我们选择了三个指标。即:(1)人口总数(万人);(2)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3)人文指数(分)。人文指数是我们进行定性分析后给出的主观评价指数。这个指数数值是位于0-10之间的分值。由专家比较分析后给出。6)政策与政府绩效。在反映地区政策状况和综合绩效的指标中,我们选择了三个具有综合性、可行性的指标如下:(1)财政收入(万元);(2)刑事案件发案比率(件/万人);(3)服务指数(分)。服务指数与人文指数一样,是我们进行定性分析后给出的主观评价指数。这个指数数值是位于0-10之间的分值。由专家比较分析后给出。上述18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总部入住时,应当重点考虑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实际统计资料的限制,我们在应用中实际上只是使用了其中的16个指标,即: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2)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3)区域商品房销售额(万元);4)房屋平均价格(元);5)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万元);6)社会商品消费密度7)人均gdp(元);8)投资密度(投资额万元/平方公里);9)经济密度(gdp万元/平方公里);10)人口总数(万人);11)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12)人文指数(分)。1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5)财政收入(万元);16)服务指数(分)。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都是正指标。因此,可以简化评价分析方法和提高直观分析判断的可行性。2、总部入住条件的评价方法选择1)、权数的确定根据重庆市渝中区及其他区市县的统计资料的定量分析研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我们认为,总部入住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权数由如下构成(见表9-1):表1总部入住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数序号指标yj指标x权数f11、基础设施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5.0022)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2.7833)区域商品房销售额(万元);3.0644)房屋平均价格(元);5.5652、市场需求因素;5)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万元);6.6766)社会商品消费密度8.3373、经济发展水平7)人均gdp(元);6.9488)投资密度(投资额万元/平方公里);7.5099)经济密度(gdp万元/平方公里);8.33104、人文社会底蕴;10)人口总数(万人);4.721111)人口密度(万人/平方公里);5.001212)人文指数(分)。6.67135、第三产业发达程度1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0614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7.78156、政策与政府绩效15)财政收入(万元);7.221616)服务指数(分)。6.392)、修正因子为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的考虑,我们制定了有关的修正因子,根据修正因子在评价分析中的作用,我们取其评价修正因子的数值在0-1之间,其基本内容如下(见表9-2):表2修正因子数值分布表序号修正因子数值k意义1政策控制发展0一票否决2政策扶持1<k<1根据情况设置可高可低3政策规定发展1指定建设地区注:修正因子也可以大于,但一般不大于1。3)、评价方法(1)评价方法的确定由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情况可知,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综合计分法、综合指数法、标准化处理方法、功效系数法等等。根据本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使用综合指数法为好。综合指数法也叫直接综合法,是指直接将经过同度量处理后的指标数值用简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总值,再按照总值的高低排出各单位的位次,从而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平均的方法一般有算术平均和几何平均两种。本处采用算术平均方法。(2)评价标准的选择在应用综合指数法时,首先应当消除各个指标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方法中是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来消除量纲的。因此,应当制定出比较的基础指标。我们认为,用所考察区县的相同指标的平均数作为基础指标x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和统一性。如果需要进行长期分析和动态监测,可以使用前三年的平均数作为标准。本处使用的评价标准采用相同指标的平均数进行。(3)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分析,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分层评价值y基础设施得分:;市场需求因素得分:;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人文社会底蕴得分: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得分:政策和政府绩效得分:b、整体评价值i;其中:(4)修正因子的应用根据上述评价的综合得分值,我们还应当充分考虑特殊条件下的评价因素。为此,我们选择了修正因子k,进行修正。修正方法为:4)、评价分析对于上述制定的总部入住条件评价指标及其方法,我们在搜集整理了所考察的区市县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其所有分层指标、总评指标的计算。通过计算后的结果,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1)评价结果排序。根据计算结果,对于考察的区市县的分层得分和总评得分进行排队,以指出各个考察区市县的分层和总评分值的位次。以确定总部入住的条件优越程度。(2)评价分析。反映取得的成就,指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指明努力方向,为各级党政提供决策依据。3、实证分析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我们以重庆市及其主城区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被当地政府采用。现将分析结论剑术如下:1)重庆是主城区总部入住条件综合评价分析根据我们设计的总部入住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6个评价指标,我们搜集整理了2002年有关的统计资料(见表9-3、9-4)。对于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重庆渝中区在总部入住条件上显然优于主城区其它几个区县。在所考察的主城区9个区的16项指标中。渝中区处于第一位的指标有12个指标(见表9-4),即:人均gdp、社零总额、财政收入、商品房价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口密度、商品消费密度、投资密度、经济密度、服务指数、人文指数;渝北区有3项指标处于第一位,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区域商品房销售面积、区域商品房销售额;巴南区有一项指标处于第一位,即人口总数。通过上述分析表明,重庆渝中区在总部入住条件上比其他8个区具有绝对优势。表4重庆市主城区总部入住条件综合评价表地区综合评价指数名次渝中区339.33511重庆市231.0922九龙坡94.00193沙坪坝85.909834江北区80.425855南岸区78.214626渝北区67.953117大渡口63.822468北碚区47.419819巴南区42.917310由上表可知,渝中区在主城区中吸引总部入住的条件的综合水平处于绝对优势,处于全市的第一位,与其它区县的综合水平相比,高出许多。重庆市处于第二位,也具有相当高的综合水平。除巴南区和北碚区的综合分值较低(60分以下,是不宜考虑区域)外,其它几个区县都具有较高的综合评价水平值。特别是80分以上的几个区县,即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区县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运作得好,也将会成为总部入住的选择的优势区域。2)渝中区总部入住条件分层评价分析根据指标体系的分层分析表明,重庆渝中区在所考察的6个层次上比其他8个区具有绝对优势(见表9-5)。但是在全重庆市的份额上还应当继续努力。高于全市水平的指标有三个即:市场需求指数、经济发展指数、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指数。低于全市水平的指标有:基础设施指数、人文底蕴指数、政策与政府绩效指数。表9-5重庆市主城区总部入住条件分层评价指标分析表地区基础设施指数市场需求指数经济发展指数人文底蕴指数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指数政策与政府绩效指数渝中区14.324871.17779116.402739.4988929.554647.977225大渡口5.0702583.21025318.749978.01924913.587975.762848江北区9.6215584.45982913.891179.84342412.999965.546282沙坪坝11.115123.61504311.927379.62647315.325977.033878九龙坡10.519945.14368513.922438.76149112.646387.599475南岸区9.0092453.46824212.748139.34639312.598117.112783北碚区4.3788511.1582085.7848286.22342711.929185.915951渝北区12.088960.8387324.5265866.84804111.478676.253364巴南区4.8488540.8675353.7449116.0374448.8891435.876665重庆市66.5224241.060683.30186643.2951713.4899763.42153注:表中分值为正指标,即越大总部入住条件越好。作者简介:陈正伟,男,重庆工商大学统计学系主任,高级统计师、副教授,1955年10生。所学专业,应用数学。研究特长: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社会兼职:重庆市统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政府顾问团专家。地址:重庆市南岸区五公里邮政编码:400067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统计学系电子信箱:czw020211@参考资料: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系列丛书》中国统计出版社,李强等编著;2、《总部经济潮涌北京》-中国信息报,2003年9月16日;3、《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产经网-中国贸易报,2003年8月12日;4、《重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重庆出版社陈正伟等2003年12月;(完)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山东;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引言

社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具有时代意义的永恒话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制定《21世纪议程》,提出适合本国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纲领并于1996年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这一引起国际社会巨大反响的重要举措,宣告了我国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决心,标志着我国实施可持续战略进程的开始。

时至今日,距我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有15年时间。在这15年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被作为各地发展的指导思想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在这15年的发展中,什么样的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依照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设计出一套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运用spss17.0软件,对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资源问题突出的人口大省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际社会上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存在三大主流体系,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社会学体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体系。我国以牛文元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三大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设计,独立地开创了研究的第四个方向――系统学方向[1]。其突出特色是以综合协同的观点,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和演化规律。

可持续发展系统学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以维护与增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前提、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不是单指经济的发展或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强调“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协调统一的一致发展。只有3个子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

遵从系统学的原则理论,在设计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时,应从三个维度搭建起指标体系的框架,即经济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资源与环境发展维度。

经济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社会发展维度所选的指标,应体现出一个地区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水平。资源环境维度所选择的指标应能体现出当地人们对资源的利用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环保力度等方面的情况。

基于上述理论的指导,结合评估指标的客观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等一般原则,最终确立包含19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在可持续发证能力的综合评价中,为了全面反映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状况,需要搜集大量数据、多项指标以便进行分析和寻找规律。多变量数据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在多数情况下,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相关性而增加了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对分析问题带来不便。如果一个一个的分析的分析这些指标,无疑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片面认识,也不容易得出综合的、一致性很好的结论。主成分分析不失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霍特林1933年首次提出的,它利用降维的思想能够把多个指标转换成几个保留原数据大部分信息的综合指标[3]。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即将原来的指标做线性组合,成为若干个新的指标。通常要求第一个线性组合方差最大,即第一个综合指标包含的信息最多,如果第一个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所有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并要求已有的信息不出现在其中,依次类推,直到选取的主成分能够包含评价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同度量化。具体分为两步:将原始指标正向化;对正向化化后的指标变量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

(2)计算出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并由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以及相关矩阵特征根的值,确定主成份个数m。

(3)命名主成分,并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其中为第j个特征向量的第i个元素;为因子载荷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为第j个因子对应的特征根。

(4)依照特征向量矩阵写出主成份的表达式,其中为各主成分,为特征向量矩阵,为原始数据矩阵同度量化和标准化后的矩阵。构造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

其中为特征值,P为原始指标个数,为个主成分得分。

(5)计算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值以及综合得分值,进行综合评价。

3.山东省17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近几年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孕育培养了一批如海尔电器、青岛啤酒、双星等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但同时,人口膨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正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此外,由于自然禀赋、经济基础导致的差异,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加速拉大的趋势。因此,区分山东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公信力,本文选择的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2008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本文按照第一部分设计的指标体系选定样本后,由于指标中存在成本型指标,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的处理。正向化处理是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非常重要的数据处理工作,刘新华在《因子分析中数据正向化处理的必要性及其软件实现》一文中用实例验证了若不对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就会导致分析的结果出现偏误[4]。本文具体按照下述公式对原始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对于效益性指标:

对于成本型指标:

正向化处理后,对指标变量矩阵进行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换。具体按照下属公式进行:

3.2 计算特征根,确定主成分个数

3.3 计算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的表达式

变量的的共同度刻画了全部因子对变量的信息解释的程度是评价变量信息丢失程度的重要指标[5]。根据SPSS软件提取的结果,绝大多数变量的共同度均高于0.8,只有第18个变量的共同度较低,为0.624。这表明提取的因子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80%以上的信息,本次提取的效果较好。

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得出主成分特征根、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1。由表1可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累计贡献率已达82.572%,说明前4个主成分已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本文最终确定提取4个主成分。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份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每万人拥有的园林绿地面积(x16)、每万人医生数(x14)、万元GDP取水量(x6)、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10)、人口自然增长率(x9)、登记失业率(x13)、科教经费占GDP比重(x12)、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x18)有较大载荷,由此看来第一主成分涵盖了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因此称第一主成分为综合因子。

第二主成分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x4)、地区生产总值(x1)、利用外资额(x7)、每万人拥有的教师数量(x1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3)有较大载荷,第二主成分主要体现了地区经济的总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外向性程度,因此称第二主成分为经济发展因子。

第三主成分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x19)、人口密度(x8)、每万人拥有的农业用地面积(x17)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可见其主要代表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质量,称其为社会生活因子。

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载荷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5),这一指标上,故称其为绿林环境因子。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分析了主成分的构成情况并命名主成分后,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特征根,计算特征向量矩阵后,可得出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

以各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3.4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分析

按照主成分的表达式和综合评价函数,利用spss17.0软件得出江苏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各主成分及综合主成分排名,如表5所示。主成分得分保留两位小数。

从表5可以看出,山东17个地级市中,东营、青岛、莱芜、淄博、济南、烟台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位居前列,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好、经济较发达,主要表现为综合因子(F1)和经济因子(F2)的得分较高,排名靠前,从而从整体上拉升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但同时,在社会生活因子(F3)和绿林环境因子(F4)的得分上,这些地区出现了与前量大因子几乎相反的排名,都排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这进一步说明,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促使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发展仍是建立在以消耗资源还进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上。

聊城、济宁、临沂、菏泽、枣庄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所致,因此这些地区应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问题,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另外,从整体上看,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发展和生态状况恶化,今后如何扶植山东西部地区培育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山东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顺利实施山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环境―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指标中无论某一项如何强,只要有一项偏弱,都会在综合评价结果上表现出来。这就要求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今后的发展,应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放在增强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保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以及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通过这些努力,使山东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多贵,陈劭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四大代表性指标体系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1,19(4):57-61.

第3篇

街道办事处的现状分析

(一)机构冗杂,功能庞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公共事务的增加。因为没有足够的机构来承担这些改变,导致了很多公共事务机构的功能日趋庞大。从目前来看,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主要有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经济发展、优抚救济、社会治安、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这些被包括在其中的职能跟一个区域政府的职能相差无几,这种超负荷职能承载,必然导致机构的冗杂和功能的庞大。

(二)权利与责任不符

作为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本身没有行政执法权力。尽管目前存在着很多区职能部门跨越自己的界限来处理公共事务,但是,这仅仅算是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委托,它没有独立的行政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所拥有的仅仅是职责而非职权。因为它没有明确的职权,所以对于这样的职责不清楚、权利和责任不相符的情况也只能是使得事务管理缺乏相应的活力。街道办事处只能看见问题,但却无能无力。而与之相反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虽然有权力管辖,但是由于离基层比较远,所以是看不到任何问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管理了。

(三)职能的错位和越位

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导致了本身的职能错位。它把很多本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那些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这样必然导致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错位问题。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不但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自治事务,还直接干预那些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附属或者下属单位。由此它承担了本应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造成了职能越位,对城市基层社会自治功能的发挥造成了局限性。进而导致各种矛盾,对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起到了消极作用。

(四)管理缺位

在中国,条块关系是政府体制中的最基本的机构性关系。我们国家基层由于职责划分与权力分配不均导致的条块关系矛盾日趋尖锐。近年来,城市管理中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的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目前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市政设施、绿化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综合执法的都是一些隶属于街道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街道监察队、市容监察队、城市管理监察分队等综合执法机构。目前导致条块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的职能边界界定不清,工作衔接不到位。

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正确的职能定位。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它能够代表区政府行使其相应的管理职能。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它已经不再承担招商引资的职能,改为自行收费任务,不得不从事一些非社区服务性的经营创收职能。就这样逐步的把它的职能工作从招商引资变成了统筹辖区发展、监督管理和指导社区。

第二,弱化街道办事处经济管理职能。一是要让街道办事处退出招商引资活动。二是全面调整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职能。合理划分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可以适当的增加社区的数量,加强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使社区服务业合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强化街道办事处城市综合管理职能。一是强化社会事务服务和综合管理。二是明晰社会专业管理事务的责任主体。三是组织社区公共服务。四是指导社区自治组织。

第四,加强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协调职能。一是增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的职能。二是增强专业管理的监督协调职能。三是调整试点单位的经济管理职能。

第五,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专题协调会议制度。二是建立主任办公会议制度。街道办事处要配合职能部门及派出机构做好相关社区居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实施协调管理。

第六,理顺三种关系。一是理顺街道办事处与区政府的关系。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区政府要合理的下放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使街道办事处在对辖区内的综合管理方面处于核心地位。二是理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关系。街道办事处要组织社区的居民和辖区内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团体共同参与社区的各种建设、服务当中来。三是理顺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行政协调功能。协调辖区内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搞好分内工作,如辖区内的民生保障、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社会事务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第4篇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单元,在减灾行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1]15-601994年在日本横滨、2005年在日本兵库和2015年在日本仙台召开的三次世界减灾大会分别突出强调了推行开展社区灾害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明确提出了“社区减灾”的各项任务。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新理念,突出强调以多元主体和协作网络的方式来处理公共事务,即强调国家、市场和社会在公共事务处理中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2]因此,在社区减灾中的参与主体即政府、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间的角色、功能和互动关系对社区减灾的效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区减灾在各国实践的开展以及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学界对于社区减灾中参与主体的角色、功能和互动关系的研究逐渐兴起。Louise K. Comfort(2006)[3]在对卡特里娜飓风社区减灾行动的研究中,得出社区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应急过程中,急需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参与和共同应对;Simo,Bies(2007)[4]研究表明,跨越单一部门的应急协作在社区减灾中能够创造巨大的公共价值,弥补单一部门应对的缺陷,同时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aim,Kapucu,Demiroz(2011)[5]在比较了美国9・11恐怖袭击和卡特里娜飓风两次事件中社区组织协作网络的差异后,提出了灾害发生之前组织间频繁的交互有利于强化应急响应的效果。随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多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角色、功能和互动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几年来,社区减灾在中国和美国都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在国家的应急管理机制上都提出了实践模式。2007年3月民政部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自此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分八批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727个。在美国,1997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开始创建“减灾型社区(Disaster-Resistant Community)”,以及2011年在全美范围内开展实施的应急管理的全社区模式(Whole Community Approach to Emergency Management),期望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减少政府的行政负担。[6]基于此,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的模式上各有特色。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国家层面所提出的社区减灾模式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借鉴美国的社区减灾经验,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减灾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互动关系。

二、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

自2008年起,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起,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选活动。截止到目前的7727个示范社区,时空格局的分布上经历了“先东部、后西部,东西共同迅速扩展”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值区分布于首都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沿长江经济带。并且示范社区个数分布与所在县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灾害高发区域的空间对应相关性不显著。[7]《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8]明确规定了示范社区的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包括10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组织管理机制、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减灾宣传教育培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管理考核制度、档案管理规范和社区减灾特色。其中关于示范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的考核指标主要涉及到第1个指标组织与管理机制和第7个指标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见表1),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表1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价指标1和指标7描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标准1.组织

管理机制11领导机构社区综合减灾运行、评估与改进领导机构健全12执行机构分工明确的专门工作小组: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灾情上报等13工作制度领导工作制度、执行工作制度14减灾资金社区筹划

社区综合减灾项目7.社区减

灾动员与

参与71企事业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对企业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72学校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利用学校资源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教育73医院社^内医院能积极承担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74志愿者社区建立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并配备了必要的装备75社会组织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综合减灾工作

第一,从评价标准的形式上看,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分工明确,共同参与社区减灾工作。领导机构由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担任。在具体执行方面,由于社区居民熟悉社区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建设的需求,社区减灾动员和参与中,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均被要求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综合减灾工作。

第二,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仍为社区减灾的主体,社区中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被整合和吸纳入基层政府的社区减灾网络中,共同参与。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参与被整合到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各类社会资源如企业项目资金、社会捐赠等都被纳入行政资源,由基层政府统一支配。如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街道在社区减灾的建设中以政府主导为主,由街道的政府部门创建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委员会;委员会整合辖区内的其他主体和资源如部队、企业和学校,创建了包括部队、街道、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司在内的“军、政、校、企”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动员居民成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形成减灾的基层网络。因此,从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实践来看,政府是社区减灾的主体,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发挥辅助作用。

三、美国两阶段社区减灾模式

(一)“减灾型社区”阶段

美国的减灾型社区建设是从1997开始,终于2001年。FEMA通过实施“影响工程”,致力于开展“减灾型社区”的建设,强调社区居民的参加、社区组织的建立和社区减灾制度的完善。[9]与美国以往的减灾模式相比,“减灾型社区”的建设在治理层面更加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注重社区层面的灾前预防。FEMA在减灾示范性社区建设中,拨付基金资助了7个散布于全美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县(County),致力于建设“减灾型社区”。这笔资金的获得区别于联邦政府1988年《罗伯特・斯塔福灾害救济和紧急援助法案》(《Rober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 of 1988》),相应的资金拨付的首要条件是该地区已经发生了自然灾害。相比较而言,“影响工程”项目更注重灾前的预防,因此资金的拨付在社区发生灾害之前。

第二,致力于培育多部门合作的伙伴关系。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中,政府资助20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并在建设跨部门合作的伙伴关系、开展社区风险和脆弱性评估、确定减灾的优先权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方面对社区提出了要求。在减灾示范社区具体实施的几年中,跨部门伙伴关系的建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个社区的减灾资金中,高层级政府给予基层政府一定扶持之后,逐渐退出。例如,减灾型示范社区建设的3年中,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参与率分别下降了772%和429%,县政府和都市政府的参与率分别上升了4%和3%。除了政府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如商业部门、非营利组织、各类行业协会、宗教组织等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1998年的6629%增长到1999年的7029%,2000年的7386%。“影响工程”终止时,很多社区通过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发展了长效的伙伴关系。

(二)“全社区模式”阶段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核危机,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共同思考应该怎样应对类似的重大灾害事件。[10]随后,美国总统政策8号令“国家应急准备”(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PPD-8:National Preparedness)(以下简称PPD-8)由奥巴马总统签发实施,取代了《总统国土安全政策指令(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HSPD-8)》。基于此,2011年12月,时任FEMA行政长官的Craig Fugate针对美国应急管理的现状提出:政府仍然会是应急管理的主体。但是,也应该充分地意识到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方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各类巨型灾害带来的挑战。因此,急需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通过发起全国对话―应急管理的全社区模式(Whole Community Approach to Emergency Management),旨在集体学习与交流全美社区的防灾减灾经验、加强民众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社区及整个社会的恢复力。

FEMA在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提出了3个原则(Principle)和六个战略主题(Strategic Theme)(见表2)。其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FEMA所继续强调的社区减灾模式中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间的社区减灾伙伴关系的建立。从治理层面上看,全社区模式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注重社区资源的利用。包括社区的人力资源如社区领导者和社区物质资源的利用。社区内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者,对于社区具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动员能力。例如,俄亥俄州(Ohio State)中部是美国第二大索马里族居民的聚集地,俄亥俄州中部区域规划委员会(Mid-Ohio Reg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一直致力于获取索马里族居民的信息,如通信方式、传统、行为、习俗,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索马里族居民提出将索马里族居民社区领导者加入到该委员会,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通过其领导者得到可以信赖的信息与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应急管理者和社区民众通过建立可信任的合作关系共同受益。表2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原则与战略主题P1理解并满足社区的真实需求P2加强社区的多元参与并对参与主体赋权P3强化社区在常态下的管理活动ST1理解社区的多样性ST2认识社区的能力和需求ST3培育与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关系ST4建立并保持多元参与的伙伴关系ST5授权地方的行动ST6利用和加强社区现有的设施、网络和物资

第二,注重发挥商业部门的作用。FEMA意识到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对社区减灾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提出在社区减灾中该发挥商业部门的作用。就私营部门所追求的目标层面来看,客户的需求永远是首要需求,因此灾害发生时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私营部门自身的生存需求。在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一大批商业部门,如IBM、沃尔玛(Walmart)、梅西百货(Macy Department)、UPS、美联航(United Airlines),动员商业部门众多的客户群体,并利用其广泛的运输和营销网络,按照市场的方式积极发挥作用。

第三,探索适应多元主体伙伴关系建立的协调配合的应急机制。如应急协调准备联盟(Be Ready Alliance Coordinating for Emergency,BRACE)和应急准备支持联盟(Support Alliance for Emergency Readiness,SAFER),是两个在伊凡飓风(Hurricane Ivan)之后建立起来的应急管理伙伴关系网络组织,前者服务于Escambia County,后者服务于Santa Rosa County。这两个组织均致力于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协调社区、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立和私营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来降低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带来的环境影响。图1为BRACE与SAFER的工作流程图,两个机构通过对各类组织的协调建立应急伙伴关系,在弗罗里达州(Florida State)ESF-18(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s-18)的指导下,来协调地方、州和联邦机构的行动,提供及时和短期的援助以满足灾后的需求,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图1BRACE与SAFER工作流程图

四、中美社区减灾模式的比较

中美两国在国家层面所提出的社区减灾实践模式各有特色。开展实施的几年中,都起到了启发基层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区及整个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中美两国由于政治经济各个层面的差异,在社区减灾治理层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所参与社区减灾的方式、作用和互动关系也略有不同。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的具体模式中,政府部门都充当了社区减灾的主体,但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派出机构)与社区中的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表现出“指令型”的关系模式。即社区减灾中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凭借行政权威,要求辖区内的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减灾的网络中,如对私营企业、医院、学校以及志愿者团体下达指令,表现出吸纳和整合的方式,被动地将社区减灾网络扩大至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部门较多地承担社区减灾的资源供给,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充当社区减灾的辅助力量。从形式上看,这种模式形成了治理的网络,但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鉴于政府的行政权威被动参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期来看不利于社区成员自救互救主体性的培育。

美国两个阶段的社区减灾模式中,在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模式上表现为减灾型社区阶段的“委托型”,到全社区模式阶段的“合作型”。减灾型社区建设阶段,FEMA以委托合同的形式把减灾项目委托给社区。全社区模式中,FEMA通过对社区的主体赋权、建立与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关系以及授权地方的行动上,在社区减灾中形成了多部门参与的伙伴关系。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由减灾型社区建设阶段的“委托型”逐步演化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而是横向上良性的合作关系。从以上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实践模式中政府部门的不同作用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过多地承担了行政职能,缺少对其他部门的合理和有效的激励。

第二,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社区减灾中体现出政府主导模式,但这并不表明社区减灾中需要“政府包揽”,亲力亲为所有事项,而是需要借助社会多方的力量,共同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异质性需求。目前,中国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私营部门即企业主要充当的是资源的捐赠者,在社区风险防范以及应急响应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大多数企业在社区减灾中成为政府部门监管、指导和动员的对象,少有企业以市场的方式,即通过等价、有偿的方式提供应急产品和服务。美国从减灾型社区到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逐步强调私营部门应该以市场行为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减灾过程中。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分担政府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风险和行政成本,成为全社区模式中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三,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组织已成为各国治理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区类的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宏观策略,表现为理念介入策略。[11]在社区减灾中社会组织的理念介入策略背景下,在风险管理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风险文化培育即通过对个人安全意识与责任教育来改善个体风险认知与行为;在宏观发展理念层面,注重人与自然、发展与灾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力量,以社区人员为重点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12]相比之下,美国的两阶段社区减灾模式,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更重要的是以非营利性运营的方式参与社区减灾活动。其中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 Red Cross)和宗教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启示

因此,我国在社区减灾中,如何真正发挥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第一,充分发挥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我国社区减灾的模式,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然而政府部门在人才、物资和资金等资源的供给上,始终是作用有限的。政府部门在社区减灾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数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公共产品的提供只能满足社区减灾的基本需求,对于社区居民的异质化需求,如更高层次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则需要以市场的方式供给。而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方式运作,能够解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异质化需求,如政府的职责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宣传,而更高层次的技能的培训如果通过市场的方式由私营部门提供则会更加高效。

第二,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运营化参与。目前,我国社区减灾中,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多以志愿服务为主,然而公共管理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志愿失灵”现象在社区减灾中也有体现,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在社区减灾中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就应该转变社会组织的志愿参与模式,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化参与,转变以往社会组织的志愿性,而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提供特色服务。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在社区减灾所呈现出的多元参与趋势下,增加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势在必行。由于社区减灾中各类资源和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跨部门在社区减灾中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如信息无法共享、资源浪费等。因此,通过加强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社区中的减灾和应急行动,才能有效解决跨部门社区减灾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问题。

社区减灾中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跨越边界进行合作的减灾模式,是近年来在西方合作治理理论和跨部门合作等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建设性地跨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边界,动员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实施减灾策略。在西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的边界比^清晰,因此比较容易跨越边界共同解决问题。而中国的跨部门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路径依赖导致长期存在于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纵向等级关系决定了社会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模式。目前中国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边界模糊,政府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组织间明显不平衡的权利关系导致企业和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急协作中往往表现出政府部门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挤出效应”。综上,抑制“挤出效应”,应从充分发挥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运营化参与、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方面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滕五晓. 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M]. 上海三联书店,2012.

[2] 张海波,童星. 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3):58-84.

[3] LOUISE K,COMFORT. Cities at Risk: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Drowning of New Orleans [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6(4):112-135

[4] SIMO G, BIES AL. The Role of Nonprofit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 Expanded Model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7, 67(2):125-142.

[5] KAPUCU, NAIM, DEMIROZ F. Measuring Performance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Using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Tools [J].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4(4):549-79.

[6] 唐桂娟. 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策略、路径与经验[J]. 学术交流. 2015,253(4):64-69.

[7] 周洪建,张卫星,雷永登,等. 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 2013,32(6):1077-1083.

[8]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EB/OL]. (2010-05-05)[2016-12-05]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zjj/201005/20100500074887shtml?3.

[9] 沙勇忠,刘海娟. 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2010,38(3):72-79.

[10] 游志斌,薛澜.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新趋向: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3):118-122.

第5篇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89-04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涵义,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郝寿义和安虎森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倪鹏飞认为,“城市竞争力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共5省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本文以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郑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化。

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成果,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潜力性等原则,选取了城市经济总量水平、城市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城市科技教育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6个方面28个具体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整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辖区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二)主成分提取

提取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的因素为主成分。从表2可知,应提取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89%,说明其反映了原来28个评价指标87.189%的信息,即基本保留了原来指标绝大多数的信息,这样由原来28个指标转化为5个综合指标,可起到简化分析的效果。

另外,每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大小说明其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知,这5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106%、19.009%、15.125%、6.448%和5.502%,说明第一主成分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第二和第三主成分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第四和第五主成分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次要因素。

因此,要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前三个主成分),兼顾次要矛盾(后两个主成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主成分得分

某一主成分分值越接近于0,说明该城市在这一指标上接近所有城市平均水平,即该城市既没有比较优势也没有比较劣势;某一主成分正分值越高,说明该城市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说明该城市比较劣势越明显。

由表4可知,从第一主成分来看,郑州市得分仅为0.304,排名仅第11位,与排名第一的许昌市得分相差2.215分;从具体指标来看,郑州市经济总量水平(x1、x3、x4、x5、x6、x7、x8、x10、x11)和科技教育水平(x19、x20)比较优势不明显,但其基础设施水平(x21、x22、x23、x24)比较劣势非常突出,这严重制约郑州市第一主成分的得分与排名;从第二和第三主成分来看,郑州市得分分别为3.701和2.230,排名均为第1位,说明郑州市在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从第四和第五主成分来看,郑州市得分分别为-1.066和-1.536,排名分别为第27位和第29位,说明郑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劣势十分明显,严重制约了郑州市综合竞争力。因此,从综合得分来看,郑州市得分为1.160,排名第2位,与排名第一的晋城得分还相差0.27,说明郑州市综合竞争力不太突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不太明显。

二、提高郑州市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郑州市在对外开放和经济结构等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在经济总量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比较优势不明显,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比较劣势十分突出,从而决定了郑州市综合竞争力不太突出。因此,郑州市发展战略有必要做出以下调整:

(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城市产业集群水平,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良好的交通、通信设施有利于为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良好的教育、文化、科研、医疗、保健等设施有利于人力资本形成和技术进步,良好的环保、卫生、生态景观等设施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郑州市政府应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科学制订城市建设规划,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提高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城市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有利于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郑州市应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倡导集约型生产方式和节约型消费方式。郑州市要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提高城市科教文化“软实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开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以人力资本开发为中心,实现产业结构的软化,建立以智力输出为主的产业集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郑州市应抓住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契机,加大科教文化投入力度,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3):50-56.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78-5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N].国函(2012)194号文件.

[4]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4-141.

第6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产妇保健的管理和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加强妇产科的服务效果。方法:对产妇保健之前的管理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改革,改变以往存在的漏洞,建立社区产妇保健新模式。结果:通过建设新模式,加强产妇保健工作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妇产科的服务效果。结论:产妇保健管理改善后,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产妇保健;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

引言:产妇保健管理工作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生活一直密切相关。就如同用来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三个指标中就有涉及到孕产妇的死亡率一样,另外两个分别是人均的期望寿命和婴儿死亡率,这三个同样是社会综合发展的指向标。产妇保健工作重点强调保障卫生保健的质量,重视并实施好这个工作,不仅可以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促进作用,更能保障全民的身体健康。

1.分析产妇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显著问题是不注重孕妇孕前的保健工作。据统计,现在出生婴儿的缺陷率呈上涨趋势,在普及健康常识时,相关人士会给予孕妇一些科学的意见,让大家提高孕前的保健意识,尽量控制那些对胎儿和孕妇身体健康有害的因素继续发展和恶化。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而言,孕妇孕前的保健工作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婚前需要强制检查的制度取消后,很少有人会主动前往医院检查。尽管,相关部门让育龄的妇女学习优生优育知识,可是大多是利用视频教与学,无法为她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针对流动孕妇的保健管理措施不完善。社区妇产科与专科或者综合性的医院联系不够密切,在社区进行妇产保健的孕妇大多属于流动人口,她们的信息不固定,无法进行统计和记录,但属于本地户口的孕妇一般都选择大医院展开保健工作。产生这种现象第一是因为医保政策。它规定孕妇产检的费用报销只有在指定医院消费时才实现,在平时社区妇产科不能使用医保卡。第二是因为综合医院与社区诊所之间联系不密切,上级医院不承认基层诊所的检查报告。假如孕妇的保健工作从社区换到专科医院,那么她们之前的化验全部报废,需要重新花时间和金钱进行检查。第三是因为社区诊所的检查设备不够先进,医护人员的技术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需要进行保健的孕妇会对此产生疑虑。第四是社区诊所会为在这里展开保健工作的产妇建立一个保健档案,可是由于不够系统,不能对全面地检查出潜藏在她们身上的危险,因此当她们要转到综合或专科医院时,相关档案会有系统漏洞。

再次,制度不够人性化。就目前中国对于产妇保健的管理模式而言,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透入到医疗机制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综合医院的分布点不多,许多孕妇的家庭住址和工作地点都离医院特别远,在需要就诊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尤其像堵车状况频发的大城市更甚。第二个体现在像综合医院它的业务量大,孕妇前来就诊挂号排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第三个体现在产妇与医生沟通的时间不多方面,往往产妇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前来就诊,可是真正与医生交流却只有几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孕妇根本不能在医生那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

最后是流动人口的问题。同计生部门的矛盾,让许多流动孕妇不能按正常程序生育,害怕被计生部发现,他们不愿意前往大医院就诊,而是选择一些医疗设备过于落后的不容易被发现的诊所进行产检,潜在风险太大。

2.如何改善产妇保健的管理

为了给产妇提供一个舒心安静的环境,我们应该对产妇的保健制度加以改善,从而提高社区妇产科服务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有效分流产检孕妇。首先应完善医保政策,将医疗设备相对先进、医护人员水平较高的基层诊所纳入到可以费用报销的行列中来,能够报销的费用继续按相关比例划算。其次,将那些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孕妇服务项目实行医疗保险。孕妇选择产检的地方不再因为医保政策而过于局限,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对孕妇进行有效地分流。

第二,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社区妇产科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点,而社区服务也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将社区各项服务落到实处做到更好,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且投入一些资金。资金方面。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组成部分,孕妇保健工作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因此,工作经费不能少。而对于一些生活条件差、贫困的孕妇应该给予资金扶助,让她们顺利完成生产。政策方面,计生部门应该制定人口统计工作以及落实优生优育教育宣传工作,为社区孕妇保健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帮助,一起努力。

第三,让社区和基层诊所同综合或专业性强的妇产医院联系紧密起来。基层诊所的医护人员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前往高一级的医院学习充实,高级医院也应按时对社区诊所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使基层诊所与上层机构能够联系更为紧密,向双向的转诊机制过渡。

第四,应该加强对社区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监察和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让母婴的安全更有安全保障。社区诊所的医疗水平和医护技术是产妇产检工作安全有序的保证,因此,在批准社区诊所成立和诊所招纳医护人员的时候,要求应该更为严格,只有获取技术和医护资格证的人员才能有资格展开医护工作,而且应隔段时间便对他们进行考核和检查,确保其技能和水平继续达标。

第五,医护人员在对孕妇展开产前教育的时候,应该因人制宜制定出适合每个孕妇身体的孕期保健方案,双方间多多进行交流。而对于孕前的保健教育工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特别是新婚夫妇的保健意识增强。

第六,对社区诊所服务进行合理规范,对那些非法接生的部门进行打击,保证母婴生命安全。另外,孕妇产后的保健工作也应该落到实处,不容忽视。

3.总结

产妇保健工作一直是社区妇产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实施和落实与社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目前保健管理制度还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完善制度和落实实践进行完善,让产妇保健工作能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社区妇产科服务效果,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妇产科服务的满意度,使社区环境更融洽。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501

1 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满足人们一定需求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对此概念的说明是:首先,将城市综合承载力所承载的对象最终落在“人口数量”上。这一方面体现了“承载力”的核心本质,因为在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对资源环境的需求等,因此也就谈不到承载力问题。另一方面,将城市综合承载力所承载的对象最终落在“人口数量”上也便于量化研究,使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可计算性。其次,城市人口承载力直接由不同城市的资源和发展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水平所决定。其中,资源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状况和发展水平。人们的需求水平是指对前述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水平,如人均用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需要量等等。第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应界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因为经过人们的努力,每个城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资源和发展条件是可以改善或变化的,同时人们的需求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或提高的。

2 沈阳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沈阳经济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毗邻渤海,以沈阳市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其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50.8%,总人口2359万人,占全省总量的55.6%。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39.8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2.7%,固定资产投资9921.5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5.9%。沈阳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化工业发展基地之一,是我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的经济核心地带,是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提高沈阳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3.1 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增强经济区整体竞争力

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东北乃至全国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加强。但是经济区重点突出沈阳市的发展方式或8城市各自为战式的发展不能满足沈阳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区域的一体化建设,整合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力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区整体的竞争力。

3.2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在今后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第一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从思想上,改变对资源的粗放利用观念;第二通过合理规划,控制市辖区的扩张速度,加强对现有市辖区土地的深度开发,提高市辖区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内部提高土地的单位效益,使土地开发由粗犷型转向集约型;第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水平,提高生产生活污水的再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耗水,加强营口等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的深度利用;第四建立奖惩机制,从制度上推进对资源的节约集约意识。从而在现有资源状况下,使城市承载更多的人口。

3.3 注重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应结合本身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沈阳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注重与沈阳市发展的协调性,为沈阳市提供辅助支持。通过沈阳市大跨步发展,辐射整个经济区,带动其他7城市的发展。各城市发展过程中,着重发展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稳定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规划》加强对本溪、鞍山、抚顺等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带点,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进而提高城市经济承载力。

3.4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一方面反应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从侧面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同时,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过程当中,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提高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完善城市道路以及公共交通设施,针对沈阳经济区8城市,要着重提高阜新等城市人均公共交通工具数量。完善老城区改造以及城市边缘地带生活生产配套设施,提高本溪市城市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阜新市城市燃气普及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

3.5 加大对社会发展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为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生产质量,需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城市社会承载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所以针对经济区各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需加大抚顺、铁岭两市医疗机构投入,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密度,提高医疗机构承受能力,降低居民就医压力。加大沈阳经济区8城市对教育、科技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并吸引高新技术落户经济区,以高新技术改良现有产业,贯彻《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以此加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城市在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城市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竞争体系的关键所在。城市竞争力的差异,既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原因,也是其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各盟市发展较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各盟市城市竞争力差异明显。因此评价分析各地区城市竞争力,对于理解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明确各盟市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完善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方法的选取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目前城市竞争力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倪鹏飞(2009)等人对城市竞争力的界定,即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资源和要素、生产产品和服务、占领和控制市场,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该定义既侧重于城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又强调了城市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内涵,选取16个指标,对内蒙古城市竞争力做全面深入的分析。

城市经济实力不仅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还预示着城市未来参与整个区域竞争所具备的能力,其反映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资金作为一种基本生产要素,其成本的高低显著地影响城市竞争力,其反映指标包括:人均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反映一个城市的吸收和输出能力的强弱,反映其指标主要是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服务设施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其反映指标包括:人均教育投入、人均科技支出、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和人均公路里程。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城市竞争力最为基础性的核心内容,其反映指标主要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二)方法的选取

利用众多指标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往往需要运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它是对不能直接加总的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得出结论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当前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它是从研究原始数据矩阵的相关矩阵内部依赖关系出发,根据各种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大小将它们分组,通过对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找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几个综合指标,这些指标被称为主因子,最终得出主因子得分和排名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通过各因素贡献率的大小确定权重,能够客观地评价各盟市竞争力强弱,明确目标城市在整个区域中的排名情况,同时还可以运用SPSS软件进行操作,使结果更为客观、科学,适合本文对内蒙古城市竞争力的分析。

(三)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过程

选取内蒙古城市竞争力的16个指标数据组成一个12*16的矩阵,选择主成份分析法,根据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了3个主因子,见表1。

表1 因子特征根贡献率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12》。

2.主因子解释

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3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建立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表2 旋转成份矩阵

由表2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了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包含V1、V2、V3、V4、V5、V6、V7、V8、V9和v10等指标,该主因子的贡献率为55.503%,故该主因子是影响城市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第二主因子解释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情况,v16、v15两个指标变量在第二个主因子上有较高载荷,该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为26.370%;第三个主因子主要表征城市社会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含v11、v14、v12、v13,方差贡献率为6.931%。

3.主因子得分情况

用因子回归法估计各盟市因子得分情况,并以各主因子对应的贡献率除以累计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公式:

F=(fac1_1*55.503+fac1_2*26.370+fac1_3*6.931)/88.803

表3 各盟市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

从表3的排名可以看出,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3市的综合得分大于0,其余各市的综合得分均小于0,说明内蒙古城市竞争力差异明显。

三、结论

通过各盟市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的比较,结论如下:

(一)竞争力强市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

鄂尔多斯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基地,为我国工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能源。综合来看第一主因子包含的指标,状况远远优于其它盟市,但其产业结构因子居第三位,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因子居第八位,结果表明其产业结构单一。包头市是内蒙古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综合排名居第二位。其优势在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社会服务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健全。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其经济综合实力居第四位,产业结构因子居第一位,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因子居第六位。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社会服务水平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上城市为竞争力强市。

(二)竞争力一般市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

阿拉善盟经济综合实力仅次于鄂尔多斯市居第二位,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因子居第五位,但其综合排名居第四位,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以及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产业结构因子排名最后一位。乌海市长期以来以工业为经济发展重心,经济综合实力居第六位,产业结构因子居第十位,第三产业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但其社会服务设施水平较高,位居全区第一。锡林郭勒盟综合排名居第六位,其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强居第五位,但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分别居第十一位和第九位。乌兰察布市区位优越,综合排名居第七位,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结构分别居第七位和第六位,其社会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差居第十二位。以上四个城市属于竞争力一般市。

(三)竞争力弱市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

城市竞争力弱市如下:呼伦贝尔市综合排名居第八位,其优势在于社会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居全区第二位,但其经济综合实力较差,居第九位,产业结构不合理,居第七位。赤峰市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较好的发展,产业结构因子居第四位,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因子居第七位,但其经济综合实力落后居第十一位,导致综合排名居第九位。通辽市三个因子相比较产业结构较为良好排名第五,其他两因子依次为第八位和第十一位,综合排名居第十位相对落后。巴彦淖尔市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良好居第三位,产业结构因子居第八位,经济综合实力最差居最后一位,其综合排名居十一位。兴安盟地区综合排名最后,产业结构因子居第九位,其他两因子均居第十位。

四、对策建议

(一)竞争力强市对策建议

竞争力强市在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结构方面占优势,在继续加强这两方面的同时,需提高社会服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实力,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竞争力一般市对策建议

竞争力一般市需借鉴一类城市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城市经济,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对第三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吸引力度。着力发展服务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9篇

一、永兴社区“典型示范社区建设”的工作总结

我街道永兴社区严格按照锦社组办【】12号《成都市锦江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锦江区社区建设典型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内容,永兴社区创建“典型示范社区”活动从10月开始,到4月结束,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了一套着眼于制度的办法,得到了社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这些成绩也受到了区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永兴社区的探索和创新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区委、区政府发展要求的。

永兴社区创新思路、突出特色,把提高社区建设水平,为居民服务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区治理机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期间,永兴社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会;平安创建进一步深化,辖区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居民的安全指数提升;社区民主法制工作有效开展,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民调解,民事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经常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社区居民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社区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就业、医疗、低保、救助等公共服务工作得到落实(设立物业服务中心宣传和服务窗口,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投诉电话、收费标准明确),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二、开展综合典型示范社区标准的实施要求

1,加强学习,理清思路。通过永兴社区“典型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加强指导我辖区其余4个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工作,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区委周思源书记在五届区委第151次常委会上所提工作要求、会议精神,街道党工委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提升社区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社区干部对综合典型示范社区工作理解透彻、心中有数,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全面推进,综合开展。按照《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综合典型示范社区具体工作标准》,全面落实综合典型示范社区工作,立足社区实际,创新理念,突出特色。对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确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各类软硬件设施和社区志愿者、党员先锋队等组织,形成创建合力,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综合典型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提供助力。

三、开展综合典型示范社区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辖区内老式院落多,配套设施不完善。

2,老社区办公条件有限,无配套服务用房。

3,创建综合典型示范社区活动的工作经费少,很多标准无法达到。

第10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全局主成分分析;动态发展;新疆

一、新疆区域经济的划分

本文在充分考虑各经济区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和经济上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参考学术界通行的做法,将新疆区域经济划分为五大类。即:天山北坡经济区: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北疆西北部经济区:包括伊犁地区、博尔塔拉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东疆经济区:包括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南疆东北部地区:包括巴音郭楞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南疆西南经济区:包括克孜勒苏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以上述五大经济区域作为分析主体,本文从地理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角度,对五大区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动态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试图找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个因素,为进一步协调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方法概述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其特点是样本数据量大且评价指标多。因此,以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多采用横断面数据,而非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难以动态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时序立体数据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为动态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种高效科学的量化工具。时序立体数据表是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平面数据表序列,且所有数据表有完全同名的样本点和完全同名的变量指标,它与平面数据表显著不同之处是它有张按时间顺序排放的数据表序列。但是如果对每张数据表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则不同的数据表有完全不同的主超平面,无法保证系统分析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可比性。因此对这种立体数据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必须寻求一个对所有数据表来说是统一的简化子空间,从而可将每张数据表在其上的投影得到近似表达,这样就可得到统一的主成分公共因子,并能迅速提取立体表的重要信息,对样本进行评价分析。

三、新疆五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

1.指标选取与数据表的构建

本文以新疆五大经济区为样本点,即:天山北坡、北疆西北、东疆区域、南疆东北、南疆西南等五大区域。选取反映这些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15个指标为变量, 它们是:X1土地面积(平方公里);X2 GDP(万元);X3第三产业(万元);X4 财政收入(万元);X5财政支出(万元);X6总人口(万人); X7非农人口比重(% );X8 人口自然增长率( ‰);X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X10工业总产值(万元);X11社会销售品零售额(万元);X12普通中学招生数(人);X13出口商品依存度(=外贸出口总额/GDP);X14职工平均收入(元);X15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采用2000年到2004年的最新数据资料构成一个(5×15)×5维的立体数据表。

借助统计软件SPSS10.0中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附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前三个特征值及累计贡献率,其中第一因子的贡献率为64.34%,第二因子的贡献率为22.43%,由第一因子与第二因子构成的第一主超平面的累积贡献率为86.77%,损失信息仅为13.23%。数据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与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财政收入、非农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呈强正相关,而与土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呈强负相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农人口、第三产业的发展常常被作为是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就业的转移。作为各区域消费水平的指标,在同等水平比较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认为是体现区域生活状况的指标。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的大小也直接反映着一个经济区域经济生活状况。参照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越发达地区人口素质越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越低,这里第一主成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负相关正好符合此规律。综合以上分析,第一主轴主要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第二主成分则与地区总人口、普通中学在校生数等呈强相关关系,基本反映了人口规模及人口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

2.各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比较分析

根据五大经济区的原始数据可得各经济区域的各年份的因子得分,以此为基础,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系数(权重),加权求和得到一个衡量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

F =0.6434Z1 +0.2243Z2

模型显示,在从2000年到2004年的这5个年份中,天山北坡经济区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且优势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最高。作为亚欧大陆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山北坡经济区内的石油化工业、钢铁、建材、轻纺、商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等均处于较发达的水平。以2004年为例,该区域的GDP占全疆GDP的49.3%,而其第三产业的总产值更占全疆第三产业总产值的54.3%,因此其综合经济实力是其它区域所无法比拟的。而经济实力较差的东疆区域经济,在5个年份中,其位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一直保持着第5的位置,这一点可从其第二因子得分过低看出,而第二因子所反映的主要是人口规模及人口基本素质方面的信息,而该区域5个年份的第二因子均为负值且绝对值又偏大,因此直接影响着其综合得分。这说明人口问题是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其它三个经济区北疆西北、南疆东北、南疆西南在这5个年份中名次互有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疆东北区,区内两个地州:巴州和阿克苏地区,其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821、0.603,仅次于昌吉州的0.861及克拉玛依市的0.701。到2003年时其综合实力已超过全疆平均水平,到2004年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四、结束语

本文的动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疆域内差异,受地理、历史、资源环境、基础条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区内南疆与北疆,核心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也给分析方法中的指标的选择和主成分因子的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天山北坡区的总量规模远远大于其他四个区域,尤其是工业总产值(四个区域的合计数甚至还不到天山北坡区的一半);南疆东北区的总量经济规模已经接近五个区的平均水平,上升势头比较明显;东疆区域、南疆西南区和北疆西北区的总量经济规模及实力都明显偏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新疆放在全国的背景下来考察,其经济总量及实力仍较弱。所以尽管天山北坡区的总量经济规模高出全疆平均水平很多,但从全国来看,这一区域的总体实力及规模仍然不大。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一丁,毛克贞.新疆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2-58.

[2]黄薇,李维平.北京区域经济状况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2(4):1-5.

[3]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1~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106-126.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中国各省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46-02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经济循环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事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该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本文选择11项通用的社会经济指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9年(由于2010年某些指标的数据不全)的统计资料,以中国31省市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为样本,来综合评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如下:GDP、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货运量、客运量 。本文主要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描述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种指标进行各种分析,一方面找出用来衡量中国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找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以求发现其差距所在的原因,方便各省市扬长避短,提高各自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二、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确认要分析的原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第二步,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第三步,计算因子变量得分;第四步,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名。

表2给出了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788,较接近于1,说明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上表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第一个因子中,GDP、固定资产投资、货运量、客运量、工业总产值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总量,故将第一因子称为“总量因子”;第二个因子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的系数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平均值,故将第二因子称为“平均因子”;第三个因子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系数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地区的指数,故将第三个因子称为“指数因子”。

三、总结与建议

(一)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1.山东得分最高,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广东,这三个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浙江、上海、四川、河南、辽宁、河北、安徽、湖南的综合得分在0~1之间,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甘肃、福建、青海、吉林、天津、江西、云南、山西、黑龙江、海南、贵州等省份的综合得分均为负值,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中最弱的是贵州。

2.排在前面的大都是东部城市,在后的大多是西部城市,中部各省市居中,主要是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或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处地理位置对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很大。

3.基于各省市这些指标的原始数据及经过整理而来的数据,得分高的省市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较高,大都得益于较高的GDP 值、工业总产值等因素。得分较少的省市主要是由于工业不够发达,这些省市工业不够发达的原因又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农业大省,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尤为不足。

(二)政策建议

1.国家要实施对落后省市的更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落后省市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农村地区,帮助其改善经济综合发展环境。通过政策杠杆来促使发达省市帮助落后省市,提高帮扶力度和效果,实施先“富”省市带动后“富”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在增加对落后省市及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选对投入方向和落实投入质量,提高投入绩效。

3.国家要加强对发达省市的税收和分配等各方面的管理,增强中央财力,以提高国家对西部省市和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谢邦昌.统计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维忠,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关键词] 区域PERD 协调发展模式 评价指标体系

PERD是指人口(Population)、环境 (Environment)、资源(Resource)与发展(Development)的缩写。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力得以快速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过快增长,由此又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影响了经济发展,危及到了人类生存。PERD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会议的主题旨在突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转换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中国面临6大挑战”,六大问题都与PERD问题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好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问题,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十一五”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通过对影响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因素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区域PERD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地测度区域PERD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PERD系统及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

1.PERD系统

PERD系统是指以人口(P)、环境(E)、资源(R)与发展(D)四个问题为中心,并由此形成PERD问题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并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复合而形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我们解决PERD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问题,而应将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四个问题及其形成的因素,结合不同的地域,系统地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全面的研究,局部的问题纳入全局中协调解决,共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研究人口数量时,只有把人口数量与区域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口本身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构成等问题联系起来,人口数量的分析才具有现实意义。当人口数量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时,人口数量就不是一个大问题;反之,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人口问题就成了一个重大问题。

2.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

区域PERD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空间和一段时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总的方式。区域PERD协调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增长模式:从人口总规模、劳动力需求、老年人口的比重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等方面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发展;

第二,环境保护模式:保持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

第三,资源利用模式;

第四,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满足人民需要和增强区域综合实力相适应,保持宏观经济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环境结构、经济发展阶段相协调;

第五,区域开发模式:保持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优化,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合理布局,并且它们之间在功能关系上相互协调;

第六,时间推进模式:保证区域PERD协调发展在时间发展阶段上的循序渐进。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很多,而且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模式由于区域PERD的状况不同而千差万别。PERD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必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动。另外,在区域发展实践中,发展模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生作用的。

二、区域PERD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PERD多个侧面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和组成要素的科学组合会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对其结构和评价指标的组合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区域PERD综合评价体系。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

每一个评价指标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评价区域PERD的变化状况,但是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类型、性质不同,其评价的功能也不同。因此,要形成对区域PERD的综合评价,必须通过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组合,发挥其整体的评价功能。建立指标体系,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首先将目标分成具体的目标层和准则层,然后再细分成更小的、可以建立指标的小系统,通过对这些小系统建立指标,从而确立整个指标体系。见下图。

区域PRED综合协调度

区域PERD综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图

2.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区域PERD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外部系统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第二层是,五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交互作用形成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第三层是,24个方面的子指标体系的每一单个指标。

(1)人口系统指标

①PP人口系统内部结构指标: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老龄人口比例;学龄人口比例;育龄妇女文化程度;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性别比例等。

②PE人口环境系统指标:环保事业从业人员数等。

③PR人口资源系统指标:从事地质普查及各种资源勘探的劳动力数量;水利业从业人员数等。

④PD人口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各行业劳动力人数(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公共服务业等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各产业劳动力人数等。

⑤PO人口外部系统指标:劳动力输出数量及构成等。

(2)环境系统指标

①EE环境系统内部结构指标:生态环境状况;大气质量水平;水环境质量水平;固体废弃物堆放量等。

②EP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环境指标,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人均综合用地等。

③ER环境资源系统指标:环境对资源的损害指标,如: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海水入侵面积;耕地盐碱化面积;开采矿产塌陷地面积等。

④ED环境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单位环保资金效益指标

⑤EO环境外部系统指标:各种污染物输出等。

(3)资源系统指标

①RR资源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各种资源储量及构成;各种资源利用率等,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率;煤炭储量;石油储量;森林资源量等。

②RP资源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资源指标,如:人均耕地;人均煤炭资源量;人均森林资源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石油资源量;人均其他矿产资源量等。

③RE资源环境系统指标:环境使用资源量指标,如:环境用水量等。

④RD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指标:资源可供社会经济用量,如:可供工业用水量;可供农业用水量;煤炭资源年开发量;石油年开采量;天然气年开采量等。

⑤RO资源外部系统指标:各种资源输出指标。

(4)社会经济系统指标

①DD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指标:历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工业部门结构;主导产业所占比重;区域竞争力;国民收入使用额;积累率;经济发展速度;资金利税率;经济发展过程的波动状况等。

②DP社会经济人口系统指标:各种人均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人均钢铁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人均石油产量;人均棉花产量;人均主要工业品产量;人均服务设施拥有量;人均服务人员拥有人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等。

③DE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指标:环保资金投入量;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

④DR社会经济资源系统指标:地质勘探资金投入量;各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量等。

⑤DO社会经济外部系统指标:资金输出;各种产品输出数量及构成等。

(5)外部系统指标

①OE外部系统环境系统指标:各种外部污染物流入量及构成等。

②OR外部系统资源系统指标:各种外部资源的输入量及构成等。

③OD外部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外部资金输入数量等。

④OP系统环境人口系统指标:外部劳动力输入量及构成等。

3.区域PERD协调度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即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是以指数或分值的形式表示被评价单位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择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类。定性方法中常用的也是效果较好的方法是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研讨会或征询意见的方式,集各位专家的智力优势和经验来选择指标;定量方法有试算法和通过相关系数并借助于系统聚类法来对指标进行选择。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根据理论和经验及指标在历史资料中的表现加以确定。在指标选择余地较大时,要从类似的指标中删除个性不太强的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第二步、搜集指标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值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消除量纲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相对化处理、函数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三种方法。

第三步、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其权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定性赋权的专家评判法、定量赋权的指标比较法和比率标度法等。实际中常常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运用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第四步、对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指标值进行汇总,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

对多个区域同时评价,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还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三、结束语

如何准确测量区域PERD的综合协调度,为实施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对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了一个系统框架。但区域PERD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指标的具体量化、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许多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区域PERD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冯仁国:“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1994

[2]崔伟宏:《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宇航出版社1995年版

[3]王黎明:“面向PRED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