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条码技术论文

条码技术论文

时间:2022-07-24 03:55:24

条码技术论文

第1篇

(1)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繁重,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固定资产的历史操作记录查看及资产统计工作十分困难。

(2)存在账、卡、物不符现象,日常缺乏有效的资产实物管理手段,即使单位花大力气进行了资产清查,随着时间的推移账实不符的情况又会重新出现。

(2)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反映资产信息的变化情况。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条码管理有效的进行了规避与解决,实现轻松管理固定资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资产管理中条码技术的应用

1.一物一卡一码管理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条码扫描设备将采集的实物资产信息录入系统,形成资产卡片,根据规则设置生成实物资产的唯一条码标识,作为实物资产的唯一身份证,同时将资产的使用部门、使用人、存放地点、品牌、规格型号、生产厂商等基本必要信息写入条码进行存储,便于后期直观、快捷的读取固定资产信息,方便查看及管理。资产管理系统生成资产条码后,可以使用专用的条码打印机单独或批量打印出条码标签,然后将带有条码信息的标签粘贴在固定资产上,进而可以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固定资产现场管理。专业的条码打印机可以打印PET、PVC等薄膜类特殊介质标签,此类标签可以防水、防油污、防撕裂,保证固定资产标签长期保存和清晰。

2.自动盘点

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资产盘点功能,将待盘点的资产数据传送至条码扫描设备中,然后借助条码扫描设备并结合资产一物一码的条码管理机制,扫描实物资产上粘贴的条码标签,进而准确完成盘点工作,避免了错盘、漏盘、重复盘点等问题,提高固定资产盘点工作的效率。

3.一码制管理

一码制管理是资产管理工作中新的发展需要,通过条码扫描设备,扫描实物资产的唯一条码后可读取资产信息,进而可以通过条码扫描设备轻松的完成资产信息采集、资产信息变动、资产使用及资产处置等业务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与资产管理系统实时同步,进而通过一码制管理实现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变得轻松、简单,极大的简化了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条码技术引入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久其公司将条码技术成功的嵌入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一步加快了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资产管理系统结合条码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将实现:

(1)降低资产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投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随时对资产信息进行查看、管理,促进资产信息的及时更新,实现实物资产与账面资产信息对称。

(3)降低闲置资产的存量,提高资产使用率,极大降低了资产重复购买及资产流失的概率。

(4)将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精简、易操作,使资产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轻松。

四、资产管理系统中条码管理应用发展方向

第2篇

关键词:条码技术;生产制造;自动化;应用研究

为了解决传统企业人工生产的滞后性和与市场发展的脱节,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大多都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企业的发展、应用问题,并且从理论、实践等方面缓解了管理与市场脱节的状况。条码技术的应用作为目前自动化生产的主要途径,其应用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加强了企业管理,已成为当前生产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

一、条码技术概述

截至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生产中都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制造行业中,无论是机械制造还是家电制造领域,无论是流水生产线还是单个产品加工,都需要在生产中对各工序的数据进行记录、质量进行跟踪,这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而采用条形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

1、条码概念

条码也被广泛的称之为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黑色和白色条形按照一定的编码和规则进行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标和标识符。在目前的工作中常见的条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色和白条组成的平行图案,条形码在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产品的生产地、制造商、名称、生产日期等领域。

2、条码技术的发展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信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输入几乎成了所有工作人员和生产系统的关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条码技术应用而生,它是计算机、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现代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条码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电子方面,是将条码技术中的信息录入到通信人地址上,就像今天的邮编一样。

我国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条码技术的,最早主要是应用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员部门和出口企业生产中。直至九十年代,我国许多的商品上面才开始采用了条码这一新技术,使得我国大量的商品开始标志这一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大量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为企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自动化也开始逐步使用条码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升了生产制造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数据录入的差错,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效率。目前,在我国推广的应用条形码已经具备着一定的物质基础,条形码技术应用与开发已成为我国物品标志系统的主要手段,并且使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现实化的手段,为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二、条码技术在生产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意义

无论是哪种生产制造企业,其在生产中都伴有大量的货物和产品的查询系统,种种困难和不能及时录入的信息系统所造成的仅有部分信息欠缺、毁损、都是等问题时有发生,也使得系统在查询、反馈、跟踪功能的工作效率大大的提升。在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各环节的工作量都十分的巨大,由于各种限制,从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来看,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知识做到了一项或者两项工作,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进场会造成信息的缺漏、损毁进而低速,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仅从信息数据的采集系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效率高、出错率低的生产要求。同时,条形码的应用对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全部部分信息采集,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条码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生产制造企业过程实际管理中如果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则能够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效率,以下存在的问题可以说通过条码技术都能够解决:

1、配件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多库协同作业不充分、仓库收发盘作业易遗漏、先入先出难做到、保有库存不适当、缺货报警不及时、滞销品统计模糊。而通过条码技术能够将出入的东西及时进人系统,生产过程的用料信息和仓库的余额信息能够捆绑在一起,实现集中控制,缓解这些问题。

2、销售自动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销售统计困难、柜台销售自动化程度低、断码销售分析不完全、门店间调拨不充分、退货难以控制、门店盘点纷繁、商场对帐混乱。通过条码技术,销售和生产过程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产销畅通。

3、生产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用料成本控制不清楚、作业时间控制不准确、订单报价不合理、质量过程难控制、生产自动统计难实现、作业任务分解不清、计台统计繁琐。通过条码技术可以实现及时统计.及时作业,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

四、利用条码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自动化的方案

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一般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如:按订单生产、按市场预测的计划生产、合同分包、委托加工生产等,生产过程的关键是要控制成本控制质量。

1、生产过程实现条码化管理的目的

①用料成本控制。所有使用的生产材料建立唯一编号,附有条码标签,建立了严格的领料控制。通过每种类型的产品材料清单,将产品生产计划分解成为用料计划,合理计算余量,控制每批产品的材料用量和与标准成本偏差。

②作业时间控制。通过设置在各作业点上的考勤钟,记录每个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经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每批产品的作业时间和与标准作业时间偏差。

③订单报价。对于每个接收到的订单给客户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由于有了单项产品的成本数据(作业时间和材料用量)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利润空间。

2、仓库的条码化管理

如果生产的产品销售的周期较短,品种多,生产制造企业的资金大部分占用在库存商品上。库存商品的积压和失实对很多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不只是滞销的商品,有时畅销的商品也会造成积压。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产企业中,及时准确的把产成品送到销售的第一线,以便于领导行业潮流,抢占市场份额,这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实现仓库的条码化管理,并在出、入库等环节采用数据采集终端,可以实现产品出、入库更及时准确,使出入库的产品信息及时准确的实现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 高首骊. 浅谈条码技术在我国零售业的应用分析[J]. 网络与信息. 2009(01)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编码; 可行性; 线性多播性; 混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01-02

Research on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Li Ni, Yang Wangdong, Chen Qia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City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network coding research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escribed. The feasi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is prov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coding and decoding principle. The most basic property of the linear network coding-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theory of linear algebra. Finall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as a "hybrid" technolog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technology and cryptography theory.

Key words: network coding; feasibility; 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hybrid

0 引言

今天的互联网信息就像高速路上的汽车或管道中的水流一样被传输着,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和不可靠网络的QOS需求,已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系统容量,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实现网络的最大流传输,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成为网络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香农就提出:通信网络端对端的最大信息流是由网络有向图的最小分割决定的,但传统路由器的存储转发模式难以达到最大流最小分割定理的上界。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R.Ahlswdee等人在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9],并根据信息论严格证明了网络编码允许中间节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转发,接收节点通过相应的解码获得原始信息,这样可以达到通信网络的容量上界,从而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编码的提出从本质上打破了通信网络中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通信网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发展,同时在应用基础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正在全方面展开。2003年,SYR.Li等人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Koetter R等人提出了网络编码的代数框架,并证明了存在满足多播流量的线性不变编码。这两位学者的工作为网络编码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随机网络编码是由Ho T、Medard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它的提出拓宽了网络编码的适用场景,使得网络编码不再局限于确定的网络拓扑和集中式算法。Cai Ning利用分布式网络编码来纠正网络中的差错,并论述了网络编码在安全方面的应用,为网络编码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瑞士EPFL学院等,以及多家知名IT研究机构包括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等,都在积极开展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而国内针对编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网络编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实际应用也远未挖掘出其真正潜力,还有大量的难题有待解决。①即便网络编码可以提高通过率,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确定存在合适的边函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还存在网络什么时候传输的边函数有用,有多少信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传送等问题。②在许多实际的网络中,并不一定是有向或无环的。对于有环网络构造的编码是时变的,这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并没有证明有环网中最佳时不变码的存在。③多源网络编码构造问题。④目前许多的有效编码算法都只限于应用到组播的情况,缺少一般性。⑤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应用。

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网络编码的概念源于2000年Ahlswede R,Cai N,SYR.Li,R.W.Yeung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其最初的思想即允许网络的中间节点参与编译码。网络编码采用存储-编译码-转发的方式,可达到网络的多播容量[6]。网络编码的实质:①信息流被压缩或被编码;②网络编码是通过计算(编码)提升吞吐量。(网络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吞吐量的单位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网络编码理论也称为网络信息流理论,属于网络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经典信息论的编码通常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而网络编码与其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编码除考虑信源和信宿节点的编码外,中间节点也参与编码,并且网络编码能从整体上提高网络吞吐量,提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网络编码理论指出网络信息流可以被压缩,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并且信息流仍然满足守恒定理,虽然信息内容被处理,但处理前后信息是不增也不减的。

其中,线性网络编码是研究较早,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类。有向无环网络中的网络编码称为线性网络编码。蒲保兴等详细分析了线性网络编码的计算时延与关键参量之间的关系[5]。

3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译码原理及其可行性

线性网络编码中的核心是确定两个重要参数,即局部编码矩阵和全局编码向量。

定义1 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8]

有向无环网络中,已知F为有限域(具有有限个元素的域),s(向量矩阵维数)为正数。对于任何节点T,其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为:

KT=[kd,e]d∈In(T),e∈Out(T)

式中,In(T)是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集合,Out(T)为节点T所有输出链路的集合,|In(T)|表示节点T输入链路的个数,|Out(T)|表示节点T输出链路的个数。KT矩阵是维数等于|In(T)|×|Out(T)|的矩阵。kd,e表示节点T的每个相邻链路对(d,e)的局部编码标量,取值于有限域F。

对于信源节点由于没有输入链路,一般假设产生s维信号的信源节点存在s条输入链路,由于这s条链路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称为虚拟链路。

定义2 线性网络编码的全局编码向量

式中,fd为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e称为输出链路e的全局编码向量。全局编码的是维数等于s*1的列向量,标记网络输入信号量为s。该迭代公式的初始条件是信源节点的s维虚拟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它是从向量空间上选择的一个s维的标准基。

定义3 线性网络编码中全局编码向量与链路上传输信息的关系

me=x·fe

式中,x为信源节点产生的所有信息行向量,维数为1*s。fe为链路e上的全局编码向量,me为链路e上传输的信息。通过线性编码后每条链路上传输的是关于输入信号的线性表达量。

定义4 线性多播的译码矩阵D

[fe]e∈In(T)·D=Is

式中,maxflow(T)是针对任何满足maxflow(T)≥s的节点T,[fe]e∈In(T)为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并列放置一起所组成的矩阵,Is为s×s维的单位矩阵。

将节点T收到的所有消息(可用消息矩阵x·[fe]e∈In(T)表示)乘以译码矩阵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S所发出的信息。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和译码原理,其基本思想是,编码时,根据每个节点的每个相邻链路对的局部编码标量,得到每个节点的局部编码矩阵。将局部编码标量和局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得到关于每条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于是得到通过编码后每条链路的实际传输信息。译码时,由定义4得到译码矩阵D,将信宿节点收到的所有消息乘以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所发出的所有信息。

可见,线性编码的基本思路简洁,当局部编码矩阵确定后,可以惟一确定全局编码向量,并可通过译码矩阵得到其信源信息,并易于在网络通信中实现,保证了在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吞吐量,由此网络编码是可行的。

4 网络编码的线性多播性质

在向量空间的一组元素,如果其中没有向量可表示成有限个其他向量的线性组合,则称为线性无关,反之称为线性相关。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输入链路为n,均存在由其所有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S*1集合组成的向量空间vs*n。若n≥s,则vs*n秩的最大值为s。已知全局编码向量均是从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的,所以,向量空间vs*n的每个列向量均是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所以vs*n的秩为s。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非信源节点T,当其最大数据流大于等于网络信息输入信息量时,其所有输入链路全局编码向量所生成的向量空间的秩为网络输入信息量,即向量空间中线性无关的全局编码向量的个数为网络信息输入量。所以,信源节点发出的信息量为w,则非信源节点最多收到信源发出的w个信息。对满足输入链路大于w的节点,则能同时接收到信源发出的所有信息。在路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网络编码性能优于路由的本质原因。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存在其所有输入链路e的全局编码列向量fe的集合所生成的向量空间ve。对于满足输入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网络输入信息量的非信源节点T,均有

dim(ve)=网络输入信息量

则此时的线性网络编码称为线性多播。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线性多播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5 结束语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由于不存在环,所以我们可以“由上至下”从信源节点至信宿节点顺序地线性编码传输信息,增强了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在此,我们详细描述了网络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线性网络编码技术论证了网络编码是一门可行的网络技术,而且,从线性代数理论基础上证明了网络编码存在线性多播性。

有向无环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是网络编码技术不可或缺的内容。未来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将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论和编码技术,密码学理论等知识,并结合现代技术如透明计算,云计算等不断发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谢坚戈,袁涛,王晓灵等.网络编码调度策略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12.36(3).

[2] Xia Yin, Zhang Tiyuan, Huang Jiaqing J .New algorithm for

variable-rate linear broadcast network coding. Cent. South Univ[J].Technol,2011.18:1193-1199

[3] 蒲保兴,杨路明,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的导出与扩展[J].软件学报,

2011.22(3):558-571

[4] 司菁菁.线性网络编码的类型保持转换矩阵[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7).

[5] 蒲保兴,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运算代价的估算与分析[J].通信学报,

2011.32(5).

[6] Yeung R, Li S,Cai work coding theory. foundation and

trends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heory[M]. Now Publishers,2006:11-55

[7] Tan M,Yeung R,Ho S.A unified framework for linear network

cod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Network Co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Hong Kong,China,2008:132-136

[8] R.W.Yeung.Information Theory and Network Coding[M].Springer.

第4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 条形码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0-01

1.引言

以前图书馆会经常在图书借阅或流通等环节出现图书丢失的现象,自从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杜绝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技术是一种低成本、识别速度很快的一种技术,正是因为它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2.条形码的优点

条形码是利用激光扫描设备进行识别并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一种特殊代码。条形码中所含的信息量也较多,它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识别”,而且是对“物品的描述”。在编码时将物品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录入,使用上需要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进行识别时需要有专门的读码设备,将录入的基本信息反馈在计算机上,条形码通过由红外线或者可见光照射,经过空气反射将信息传回到读码设备,辨别其真伪。它的优点也有很多,比如:

2.1存储的信息量大

条形码可以存储很多的信息,不论是数字字符还是英文字符。它根据条形的比例进行存储,条形比例越大,所存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2.2安全性高

条形码技术具有防伪功能,能很好的识别真伪,它在编码时使用了大量防伪手段。像那种高级一点的条码在编码时加入了密码,更加有效的保护了数据的安全。

2.3译码的可靠性高

以前没出现条形码时,总会有一些盗版图书上市,甚至会进入到图书馆,在图书借阅或流通时有的人以假乱真,用盗版图书获取正版。我们的条形码译码极其可靠,条码的错误率基本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2.4抗损坏性强

普通的防伪识别标识在污染、磨损等破坏后就会失去扫描、辨别的功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扫描不出信息的现象。而条形码却不会因为污染、磨损等原因导致信息丢失,在扫描时照样可以识别,也不会丢失数字或信息,它也是目前信息储存和识别的一种高度安全的方法。

2.5形状大小可变

在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对条形码的形状大小进行设计。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大一些的条码,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微型的条码,我们可以根据载体的面积及美观度进行自我调整。

2.6成本低

条形码制作成本很低且极易制作,对本身的材料并无太大要求。

3.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自从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后,图书在借阅、流通等方面丢失或损坏的现象明显减少,有效保护了图书资源,为广大读者也带来了便利。

3.1提高借阅证件的防伪能力

普通防伪标识会因损坏等原因,失去防伪能力,但条形码具有多重防伪性,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现在,有的条码已经采用密码防伪,或者软件保密,增强了保密防伪的功能,在一些图书馆,也进行了信息采集如采集指纹、照片等进行防伪保密。在设计条形码时可以将本人的指纹、照片、声音、面部等进行处理并编码,同时根据需要对其格式进行修改,加密或者进行特定的编码,这样一来,就有效的防止了伪造条形码或非法使用条码的现象。

3.2提高信息的采集速度

过去经常会出现因信息采集速度慢而丢失信息的问题,现在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很好的避免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携带使用极为方便,它可以直接扫描就能将所携带的数据、信息传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快速的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比如在条码编码时录入了姓名、性别、指纹、照片、工作单位等信息,在经过计算机的扫描后就会准确无误的将这些信息显示在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辨认,确定真实后就可以正常办理借阅图书的手续。

3.3提高图书流通率

以前,图书流通效率极慢,在流通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图书资源。现在,图书馆流通通过条形码作为中间环节进行识别,将书刊的基本信息及时在计算机上显示,随时可以了解该书的详细信息。在编码时录入书名、编号、作者、目录等基本信息,这样就可以快速掌握书刊的去向,极大的改善了书刊流通的自由度和效率。

4.在图书上加条形码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因为,在图书上做好条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信息采集及回馈的时间,对于图书管理及流通也有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在书刊上上条码时也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4.1对新入库的图书,在入库上架之前就要贴上条码,不要在入库后再贴,这样容易打乱图书顺序,而且还会影响读者借阅。

4.2在贴码时尽量贴在图书的内页为好,可以避免出现条形码污染、损坏的现象。

4.3一本书只贴一个条形码

在贴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贴重,一本书刊只贴一个条码,这样在扫描的时候就只会出现一个信息,不会因为条码多而造成信息混乱。

4.4读者借阅证上的条形码“不同于”书刊上的条码

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条形码设计不同,而是两者的条形码号要有所区别,以便计算机在扫描时能区别书刊以及借阅证件。

4.5回溯建库时,重新贴好条形码

有的图书可能因为条码过于陈旧或其他原因等需要回溯建库,所以,图书管理者和图书工作者要提早通知在规定期限为归还图书的借阅者,尽早归还图书,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图书未还,而造成的漏贴条码的现象,在漏贴条码的图书应及时补上条码。

5.总结

条形码技术是现在图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及识别上都成功得到了运用。它的使用也会使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越发的科学化、规范化,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安全。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图书馆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志敏.浅谈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防伪报道,2009,07:6-7.

[2]窦淑庆.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及改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67-69.

[3]许静.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05:656-657.

第5篇

[关键词]公安 刑事技术 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77-01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集计算机、数码照相和图像处理技术于一体的数码影像技术,已成为现代刑事技术发展速度最快最商业化成熟的技术。数码照相与传统照相相比,其在存储介质、影像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对图像的处理等方面与传统照相均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案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案件现场勘查的各种记录留档工作也成倍增加。运用数码照相可以立拍立现,避免失误,减少工作量。一方面它对于条件不好的图像可进行处理,从中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破案服务;另一方面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码照相机及一些附件的性能不断上升而价格不断下降,图像处理软件和操作系统也不断成熟,为数码图像技术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2 数码影像的优势

2.1 图像的即时直观性

数码相机在机身后盖处设有液晶显示屏,具备影像预[功能,拍摄好的照片可以随时在显示器上看到,还可以单幅或多幅同时显示,便于比较和鉴定图像质量的好坏。如在现场勘查中进行拍照,可以随时查看所拍摄的图像,从而筛选进行删除或保存,可以避免技术上的失误。

2.2 图像的易处理性

运用多种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去除图像中脏点和污迹,可根据需要调整幅度大小或分辨率以及裁剪图像,可校定明暗层次,可分色、校色和进行去除背景,分离图形等等处理效果和功能。拍摄完现场后直接把拍摄的图像下载到计算机上,对需要的图像可以随时进行打印和编辑处理,可以快速编写生动图文并茂的案情汇报材料。

2.3 图像的易存储性

数码相机所拍摄的图片为数字图像,一张数字图像所占的信息只有几百万字节,而一张光盘的存储空间可达600余兆空间,可以存储上百张高质量的数码图片。也可以将一个阶段的数码照片储存在大容量移动硬盘内,便于随时可以随时检索、复制、拷贝,且不会损失图像的信息和质量,克服了传统照片存档量大、调用不便、组成图像的化学物质不稳定、有易燃性等缺点。

2.4 图像的易传输性

传统的胶片在印放照片、查找赃物、形成案卷等方面都要经过翻拍、冲洗、印放、发放等程序,其时间长,容易贻误时机,而数码相机内的现场案件图片等资料经计算机下载后,可以通过公安内网、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同时瞬间传送。利用数码图像信息网络快速传递可以准确而适时地以最快的速度让各地派出所、侦查人员及时、直观的了解现场情况,作出准确的排查和走访,为寻找线索、抓获嫌疑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3 数码影像技术的短板

3.1 使用范围

目前出于商业化、大众化的需求,数码照相机更多的只是用于简单的记录照相,因此功能日趋复杂,但操作越来越简单傻瓜化。对于刑事技术影像人员来说,勘查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地域的光线、能见度、光源等条件不佳的现场,这时需要影像人员对数码相机进行细微的如曝光时间、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等功能的调节,但由于商业需求,相机自动适应功能在加强,但手动调节的环节在弱化,这不利于刑事技术影像专业实际面对各种恶劣环境、天气、光线等现场的拍摄要求。

3.2 证据价值

数码图像易于修改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使它的真实性、可靠性受到动摇。但作为法庭诉讼证据,数码影像的真实性又需要区别对待。国内外法学专家对数码图像能否作为证据使用一直争论不休,但所争论的数码图像是否合法,是针对数码图像作为证据的举证或拍摄主体是否合法而言的。在目前图像处理软件的发展也促使图像检识软件的发展,越来越多针对数码图像原始度、修改记录、处理方法的鉴别软件越来越成熟和完善,未来应用在法庭科学中可以为刑事技术影像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做出科学的依据。

3.3 技术人才

数码摄影是一种新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数码照相机的使用中,必然会接触计算机设备、相关图像编辑软件及打印设备等。这中间要涉及许多对于长期使用传统照相机的人从未接触过新知识,还有相关的英文水平要求。但从目前基层的人员能力现状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4 相应对策和建议

4.1 高素质人才培养

数码照相技术已在刑事影像技术领域普及和适用,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不是设备问题,而是人才问题。任何专业技术和方法,人员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制约条件。这要求影像技术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针对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刑事影像技术遇到的难题,研究解决的方法,把数码照相技术在刑事影像技术中的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2 确保数码影像的真实性

如何确保数码影像的真实性,是随着数码影像技术日益普及而产生的一个热点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刑事影像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其次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如刑事摄影技术人员录入、审查、考核方面的制度,数码影像设备记录现场时,同时要求备份,将原始记录交有关部门存档,以便必要时将两份比对,以辨别真伪。

4.3 遵循法律规范

由于刑事影像技术的基本性质是依据法律真实、客观地显示和记录与犯罪有关的事物或场所。在应用于刑事照相时,必须根据有关法律制定一套关于刑事数码照相技术在学科主体、研究对象、过程方面的法律规范和技术要求。即用什么样的程序、什么样的技术方法,由什么样的人员操作获得照片可以作为证据资料,以保证刑事技术健康发展。

5 结语

数码影像技术能够有效的保存现场的相关线索证据,不仅为案件的侦破带来了巨大的作用,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同时对证实嫌疑人犯罪行为的有效证据。因此刑事技术大力促进数码影像技术的成熟发展和进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案件侦查中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刘耀.物证鉴定科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 蔡能斌,杨永春.关于刑事数字图像处理规范性的讨论[G].上海2000年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0.

[3] 王昆.数码影像技术走进刑事照相的思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2).

[4] 潘国光.刑事摄影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建民,李钦,师选生.刑事照相与录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LTE;MIMO;OFDM;MIMO-OFDM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6926-03

在移动通信产业中用户数目的急剧增长和终端的迅速发展,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以此来满足新业务的需要。因此需要更高效的新移动通信系统。作为3G系统演进之一,LTE应运而生。LTE延续了3GPP中GSM和UTMS家族的技术演进,它被看作完成了业务扩展这一趋势,即从简单的语音业务想建立多业务空中接口的转变。

OFDM和MIMO技术分别成为LTE空中接口中核心技术之一。下面将具体分析OFDM和MIMO技术。

2 MIMO

MIMO技术作为提高系统速率的主要手段,可以适应不同能力的终端,LTE系统分别支持适应于宏小区、微小区、热点等各种环境的MIMO技术。

1)MIMO系统

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出现是在信号与信息论的发展推动下挖掘多天线潜力进展中的里程碑。MIMO由原先简单的分集建立到未来的多小区多用户。发射端或接收端同时存在的多天线,可以认为创建了在无线接口上并行的多条通信“通道”。MIMO有两种功能形式,即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空间复用技术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复用增益,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容量;空间分集利用MIMO信道提供的空间分集增益,则可以提高信道的可靠性,降低信道误码率。即在有有限的带宽内可以获得很高的数据速率。

基于秩准则和行列式准则两条空时编码的设计准则,提出了很多种空时编码的方法,STBC(空时分组码)就是其中一种。

3 MIMO-OFDM系统

空时编码技术研究一般是假定在频率非选择性信道的条件下研究,而频率选择性衰落所引起的符号间干扰(ISI)是影响宽带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研究的话,一般采用均衡技术或利用OFDM技术。

下面将研究典型DAST空时码和OAST空时利用OFDM技术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4 结束语

LTE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标准之一,其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应用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其空中接口中OFDM和MIMO两个关键技术,提出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中将二者结合的MIMO-OFDM系统,通过MATLAB软件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其系统在获得MIMO系统分集度和较大的编码增益基础上,其误码性能也明显优于频率非选择性信道下MIMO系统。

参考文献:

[1] Stefania Sesia,Issam Toufik,Matthew Baker. LTE- UMTS长期演进理论与实践[M].马霓,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Xiaogang Wang,Chen Liu,Hua-an Zhao.Space-Time Block Coded OFDM for Wide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A].ISPACS2006[C].Yonago Covention Center,Tottori,Japan:Dec. 2006:12-15,355-358.

[3] Erik Dahlman,Stefan Parkvall,Johan Skold,Per Beming.3G Evolution HSPA and LTE for Mobile Broadband Second Editio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 Ari Hottinen,Olav Tirkkonen,Wichman.Multi-antenna transceiver techniques for 3G and beyond [M]. West Sussex, England, Wiley, 2003.

[5] Ketonen,J.,Juntti, M.,Cavallaro,J.R..Performance—Complexity Comparison of Receivers for a LTE MIMO–OFDM System[J].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Feb.2010,58: 3360-3372.

第7篇

关键词:图书ATM;RFID;机械手;barcode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8-0028-03

Study on ATM for books based on RFID and barcode technology

YUAN Jian-zhou1, TIAN Jian-hua2, ZHOU Ye-dan2

(1. Henan Socie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0052, China;

2.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College,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An ATM for books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RFID and barcode technology. Chracteristics of major technologies used in ATM are elaborated emphatically. The technical scheme, techn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developed system are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words: ATM for books; RFID; mechanical hand; barcode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管理及读者服务正由传统的人工服务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条码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管理实现了自动化,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引进将使图书馆的自助借还、自动分拣、自动清点等管理向智能化迈进。目前,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提速,图书ATM机已在多个城市得到应用,大专院校也开始引进该技术。然而,各大学图书馆原馆藏图书均采用条码技术,内置磁条,若仅用RFID技术,原有馆藏图书就无法利用,并且RFID标签比磁条价高10~15倍。为兼顾RFID技术引进和原有馆藏利用、降低成本,本文给出了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兼容的图书ATM机的研制方法。

1 图书ATM应用技术比较

1.1 条码技术与RFID技术比较

条码技术是图书馆管理由手工管理迈向自动化管理的一个关键信息技术。利用条码和磁条,再结合计算机技术,图书馆就可以轻松完成库存盘点、防盗、图书信息查询、借阅量统计、自动借还等工作。条码技术的优点是应用简单、方便,应用时间长、稳定可靠、成本低廉;缺点是读头读取距离短,且不能透过纸张读取数据,一次只能借还一本书。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条码技术也开始在某些方面显现出其局限性。随着图书馆的藏书量越来越大,即使应用了条码技术,很多图书馆依然存在顺架、排架困难,劳动强度高,图书查找、馆藏清点繁琐、耗时,音像读物难以流通、自动化程度低,管理缺乏人性化,防盗效果差等问题。这就要求现代图书馆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图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图书自动盘点、图书自助借还、图书区域定位、图书自动分拣等成为大势所趋。RFID技术正好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上述目标。

RFID是通过微波射频信号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与条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信息可更新。一般条码印刷之后就无法更改,而电子标签则几乎可以无数次地修改、新增、删除标签内的资料信息;并可远距离读写,读取距离远近可调(0~10 m可选);可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信息,即可同时借还多本图书,具有穿透性。电子标签如果被纸张等非金属的材料包裹后,仍可以进行标签信息的读取;适应环境能力强。而纸张受到污染,上面的信息就无法再看到,但电子标签对水、油污有很强的抗污性。

RFID技术囊括了条码技术的优点,同时又符合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需求,其应用也可以说给现代图书馆行业带来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可使图书馆管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因此,在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图书ATM有单纯使用RFID电子标签的系统,也有单纯使用条形码的系统。各图书馆原有馆藏图书均采用条码技术,图书内置磁条。若仅采用RFID标签,则必须取出原馆藏图书内置的磁条,再进行加工,嵌入RFID电子标签,但这会造成工作量加大、成本高;而若仍用条码,则对全馆引进RFID技术不利。

为了引进RFID技术,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馆藏的作用,图书馆的条形码标签与RFID标签并存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可避免。

因此,使图书ATM设备同时兼容RFID标签和条码两种标识,是适应图书馆管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的较好选择。

1.2 上、下架图书智能机械比较

图书ATM能否正常运行并发挥自助作用,关键取决于其机械部分是否能“智能”地上、下架图书。

第8篇

2005年初,通过慎重、充分的论证,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我国正式启动了开展卫星直播的相关工作。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水平,增强广播电视的服务能力,促进包括卫星设计与制造技术、节目传输技术、安全播出技术等在内的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相关的产品制造、服务行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

作为一种有效的传输手段的同时,卫星直播也面临着来自运营、产业、管理、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我国的卫星直播系统必将是一个用户规模庞大、管理严格且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简单地采用国外技术标准或产品对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有效管理、播出安全、产业发展等都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作为我国卫星直播业务的一项重要技术准备工作,国家广电总局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决定针对包括卫星链路具体参数等在内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通信与广播电视技术的最新发展,基于自主技术,研究一套专用的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技术手段,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本文将首先简要回顾卫星电视广播技术标准发展,研究其技术特点与发展思路,重点将介绍我国卫星直播信号传输专用技术体制,先进卫星广播系统(ABS-S)的研究情况,技术特点及产业基础准备情况,同时对我国卫星直播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

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标准的

发展情况

卫星直播系统中有关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处理的标准是最为核心的技术规范。目前,世界上卫星直播系统中的信道传输主要是采用DVB-S标准。DVB-S标准是DVB标准体系中问世最早的标准之一,十年来,DVB-S被公认为与GSM并列的全世界范围中两个最成功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也同时被确定为我国的国家标准GB/T 17700-1999《卫星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图1是DVB-S系统的基本信号处理流程。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仅设计用于MPEG-2编码的音视频节目广播,DVB-S只支持MPEG-2传输流格式的信号输入,前向纠错编码(FEC)则采用里德-所罗门(RS)码+卷积码的级联编码方式。这种信道编码技术在许多通信和广播传输系统中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性能,且实现成本低,简单、安全。但这种编码方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是编码效率相对较低,其次是其载噪比门限距离理论上的信道极限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DVB-S采用单一QPSK信号调制,在相同载噪比(C/N)条件下,每个符号传输的经信道编码的比特数仅为2,在卷积编码率为1/2时,实际有效载荷的传输效率仅为每符号0.92比特,而且在DVB-S的基带成型处理中升余弦滤波滚降因子固定为0.35,这些都限制了系统的信号传输能力,例如在36MHz的标准转发器带宽内,3/4卷积编码率条件下,DVB-S的有效信息传输容量仅为36.86Mbps。

今天,面临有线数字电视等的强大竞争的卫星直播系统,由于HDTV、VOD、PPV、交互业务等多种业务的开展,对传输总量的需求大大提高。这就要求卫星直播系统必须采用新的技术体制与手段,提供比过去更多的传输能力。此外,在DVB-S出现后的十年里,纠错编码等信号处理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使升级DVB-S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特别是,卫星技术本身的进步,例如点波束卫星的出现,使得采用比DVB-S中的QPSK更高效的调制方式成为可能。DVB组织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第2代DVB-S标准(DVB-S2)的制定工作。

DVB-S2相比DVB-S在技术上有很大改进,代表了国际卫星通信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为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包括卫星广播电视在内的通信卫星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DVB-S2工作组在启动研究工作之前,首先明确了这一系统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即需求定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好的传输性能;

总体的灵活性;

有限的复杂程度。

DVB-S2工作组对这三个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量化的指标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办法(如统一的信道仿真模型)和计算工具(如芯片面积和功耗的计算模型等)。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测试比较,最终确定的DVB-S2系统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频谱效率(系统容量)大大提高。DVB-S2系统的前向纠错编码为外码采用BCH码,内码采用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级联码结构,长达64800比特的码字长度使其性能接近理论上的信道传输容量门限,仅相差0.7-1.0dB。同时,DVB-S2系统引入了8PSK等高阶调制方式,有关文献表明,与DVB-S系统相比,在相同载噪比条件下,DVB-S2的传输容量提高了30-35%。

2、涵盖了更大的载噪比范围。由于卫星平台、转发器和天线的制造技术进步,使得高载噪比条件下的卫星应用成为可能,而相应的应用种类与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如互联网接入业务等。DVB-S2提供了从1/4到9/10共11种前向纠错编码比率,与不同的调制方式共有28种可能的组合方式,涵盖的载噪比范围为-3.7dB到15.3dB,广播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信道条件和业务需求进行灵活的选择。同时,DVB-S2还提供了可变编码调制(VCM)和自适应编码调制(ACM)工作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3、适应多种业务需求。DVB-S2除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外,还为适应不同业务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如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接口匹配方式,可以接受包括MPEG-2传送流在内的各种格式的单或多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可以是离散(异步)的,也可以是连续(同步)的。同时,DVB-S2还在物理层上引入了帧结构,通过同步字、信令、导频等辅助接收机实现快速帧同步和载波恢复,并为不同的业务应用提供了底层接口。

DVB-S2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DVB-S2中的采用多项技术代表了数字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GB/T 20060-2006)中同样采用了LDPC+BCH级联码作为前向纠错编码,只是码字长度与生成矩阵的构造方式有所不同。

DVB-S2技术目前已经在美国DirecTV,以及英国BSkyB系统中得到应用,其它一些运营商也在积极考虑在高清晰度电视等业务中应用该技术。

先进卫星广播系统

200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了我国卫星直播专用信号传输技术体制的预研与论证工作,并于2005年下半年正式下达任务,由广播科学研究院承担此项研究工作。广科院根据对项目总体需求的分析及总局领导的具体指示精神,确定了项目研究工作“自主创新、适用可行、先进安全、研用结合”的核心原则。

项目研究工作从2005年9月正式启动,2005年底完成了主要的技术攻关工作,2006年1月底前实现了包括调制器与解调器在内的原型样机,可以进行实验室内的系统测试与演示工作。2006年3月到5月间,在中央电视台、无线电台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项目组完成了系统实验室内测试与现场开路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达到设计目标。

同时,项目组针对测试中的问题,对部分技术环节完成了优化与完善,形成了先进卫星广播系统(ABS-S,Advanced Broadcasting System - Satellite)的技术体制建议。2006年8月,ABS-S专用解调芯片AVL1108一次流片成功,2006年9月,广科院完成了对该芯片及采用该芯片的接收机样机的性能测试。2006年10月到11月,完成了项目验收与标准化工作。

先进卫星广播系统的研究工作充分吸收、借鉴了国际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发展的思路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对包括信道编码、交织、符号映射、帧结构设计等技术环节采取了整体性能优化的指导思想,在重点技术环节上有所突破,实现了自主创新。

在ABS-S中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LDPC信道编码技术、高阶调制技术、高效的帧结构设计等。

1、信道编码技术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一直以来是通信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在香农信息论中已明确指出,在指定的条件下,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是受限的,同时存在某种信道编码方式可以达到这一极限,即所谓的香农限。因此信道编码技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在可获得的载噪比条件下,寻找一种信道编码方式,使信道传输效率尽可能地接近香农限。

1962年, R. G. Gallager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了LDPC码的概念,由于当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尚未成熟,难以逾越的复杂程度使其被束之高阁。1995年,受Turbo码成功的启示,MacKay和Neal研究的迭代译码算法使LDPC码的价值被重新挖掘,成为当前编码领域的热点之一。LDPC码是一种具有稀疏校验矩阵(校验矩阵中1的个数比较少)的线性分组码,具有逼近香农限的优良特性,译码复杂度只与码长成线性关系,编码复杂程度适中,在码长较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有效译码。LDPC码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FEC编码方式之一,在信道环境较差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ABS-S中采用了一类高度结构化的LDPC码。该结构的LDPC码,其编解码复杂度低,并可以方便地在相同码长下,实现不同编码比率的LDPC码设计。

在DVB-S2中,采用了内码为LDPC码,外码为BCH码的级联码结构。采用BCH作为外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首先是在编码效率损失很小的情况下(小于2%),可以获得0.1-0.15dB左右的编码增益,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在方案选择中体现出竞争优势;而更为重要的是DVB-S2中的LDPC码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某些编码比率时其差错平底(Error Floor)达不到视频应用中QEF误比特率的要求(10-11误比特率或10-7误包率),必须通过外码级联的方式来降低差错平底。同时,在DVB-S2中规定广播应用时必须使用码字长度为64800比特的长码,这大大增加了芯片实现的复杂度与成本。

与DVB-S2相比,ABS-S在信道编码方案的设计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ABS-S的LDPC码的码字长度为15360,且不同编码比率时,码长固定。而DVB-S2的LDPC码分长码与短码,其长度分别是64800和16200。尽管在LDPC编码中,码字长度较长时,具有更好的逼近香农极限特性,可以减小突发差错对译码的影响,然而ABS-S中的LDPC编码在码字长度小于DVB-S2短码时,仍具有与DVB-S2长码基本相当的性能。同时,较短的码长在硬件设计时具有编解码简单及硬件成本低廉的特点,更易于被市场接受。

其次,ABS-S仅依靠LDPC编码即能够实现低于10-7的误包率要求,这样就不需要额外级联BCH或其它形式的外码。通常,短码字的LDPC码具有较高的差错平底,ABS-S中的LDPC码能够在码字较短的同时提供低于10-7的误包率,充分体现出了在信道编码方案设计上的优势。

与DVB-S2相同,ABS-S提供了从1/2到9/10的多种编码比率,其范围从1.3dB到11.25dB(QPSK与8PSK调制方式下),步进差值大约在1dB左右。这样,结合不同的滤波滚降因子可以为运营商提供相当精细的选择,从而根据系统实际应用条件充分发挥直播卫星的传输能力。

图3给出了ABS-S中采用的LDPC信道编码方案的纠错性能曲线(QPSK调制方式下):

另外,考虑到卫星载荷制造技术的进步,ABS-S中提供了16APSK和32APSK两种高阶调制方式,这两种方式在符号映射与比特交织上结合LDPC编码的特性进行了专门的设计,从而体现出了整体性能优化的设计理念。

2、帧结构设计

由于在信道编码上采用了LDPC线性分组码,因此在链路层必须提供必要的同步机制,即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并提供帧起始标识。在DVB-S2中采用了自相关性非常高序列作为帧起始(SOF)标识。ABS-S借鉴了这一思路,其唯一字(UW,Unique Word)长度为64个符号。

在DVB-S2中,一个物理帧中只包含一个LDPC码字,这样在调制方式发生变化时(VCM或ACM方式下),物理帧的符号长度或时间长度将随调制方式不断改变,这就为接收端的同步带来很大的不便。ABS-S在设计上采用了另外一种思路,即固定物理帧长度(不含导频),在一个物理帧内可以传输不同调制方式的多个LDPC码字。同时,在ACM工作方式下,通过特定的数据结构NFCT对下一帧的结构进行描述,如各LDPC码字的调制方式、编码比率等。这样做最大的优势在于物理帧的时间长度固定,即同步字UW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出现,便于接收机进行同步搜索。同时,NFCT可以对一帧中多个LDPC码字的参数进行描述,而NFCT被放置在一帧的第一个LDPC码字中,同样通过LDPC进行编码,在信息量相同的条件下,其传输效率明显高于DVB-S2中采用的里德-穆勒码(MODCOD字段)。

ABS-S在帧结构设计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高阶调制方式下导频字的插入。DVB-S2中的导频长度固定为36个符号,这种设计灵活性较差,在特定的符号率范围内性能良好,而在低码率时,其性能不佳。ABS-S中的导频插入可以根据实际系统应用条件,由运营商自行设置,而接收机则进行自适应的判断,大大提高灵活性和系统性能。同时由于ABS-S采用了固定的物理帧符号长度,保证了导频信号的均匀插入。

ABS-S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1)输入信号:MPEG-TS比特流或通用数据流(如IP包);

(2)FEC编码方案:LDPC编码;

(3)LDPC帧长度:15360比特;

(4)LDPC编码率:1/4~9/10,与不同调制方案共有28种组合方式可供选择;

(5)载波调制方案:QPSK、8PSK(用于所有业务),16APSK、32APSK(用于除广播业务外的所有其它业务);

(6)脉冲成型滤波滚降因子:0.35、0.25、0.2;

(7)导频:可选,同相QPSK符号;

(8)支持可变编码调制与自适应编码调制的无缝衔接;

(9)提供网络控制信息插入功能。

通过在设计思路与技术实现手段上的创新,ABS-S与DVB-S2技术相比,系统总体性能相当,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ABS-S在信道编码的设计上比DVB-S2更加优化。在ABS-S中,仅使用LDPC作为信道编码,提高了传输效率,同时仍然实现了10-7以下的差错平底。

(2)ABS-S的LDPC码型设计在性能与复杂度之间进行了更好的折中,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ABS-S码长不到DVB-S2的四分之一,这大大降低了ABS-S的实现难度,并缩短了信号传输延时。

(3)ABS-S采用了更为合理、高效的传输帧结构。其传输帧长度不随调制方式的改变而变化,具有统一的符号长度。这使得接收机能够具有更好的同步搜索性能,同时还可以实现不同编码调制方式的无缝衔接,提供了更大的业务配置灵活性,特别是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直播卫星或接收机技术的进步。

(4)ABS-S在比特交织和符号映射等信号处理环节上同样采用了独特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充分发挥LDPC编码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体现了合理设计、全局优化的设计理念。

ABS-S完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构建而成。在ABS-S中,共包含八项专利技术,这些专利技术涵盖了卫星信号传输的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方式。

ABS-S可应用于广播业务、交互式业务或DSNG等专业应用:

为了验证ABS-S系统的性能,国家广电总局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及项目完成后对ABS-S系统及相关产品进行了多次测试,并与国际标准DVB-S、DVB-S2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室内及利用现有Ku频段通信卫星进行的开路现场测试结果均表明:

(1)ABS-S明显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DVB-S系统,如在同等信号传输能力条件下,ABS-S载噪比门限要求比DVB-S低1.5到2dB;而在同等信道条件下,ABS-S的信号传输能力高于DVB-S系统20-25%。

(2)ABS-S在性能上与DVB-S2基本相当,载噪比门限相差约0.1-0.3分贝,接近理论极限,而传输能力则略高于DVB-S2。同时,ABS-S的复杂度远低于DVB-S2,更加易于实现。

(3)ABS-S适应我国卫星直播业务开展的要求,提供了40余种不同的配置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能力,满足不同业务和应用的需求。

(4)ABS-S产品性能完全达到设计目标要求,经对近十家国内接收机厂家提供的十余款接收机产品样机的测试,其载噪比门限与仿真结果最大相差不超过0.6dB,支持符号率范围为1-45Mbps。

目前,ABS-S接收机的设计、生产已完全实现国产化,包括九州、同洲、上广电、长虹、创维、海尔等在内的十余家厂家已完成产品开发与试制工作,为我国卫星直播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条件。

我国卫星直播业务的

应用方向与要求

除信号传输技术外,卫星直播业务中还包括信源编码、条件接收、EPG等多个技术环节。而我国卫星直播的主要应用方向与要求将直接影响相应的技术体制选择。我国的卫星直播将同时承担公益与运营两项职能,而首先将开展的是公益工作,运营及相关技术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考虑到卫星直播手段的优势与特点,我国已确定将卫星直播作为“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重点用于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将通过直播卫星透明传送47套电视、47套广播节目。这对于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政治思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丰富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消除城乡文化服务差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国家广电总局近期将就卫星直播“村村通”应用的技术体制提出明确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射频卡;射频识别技术;图书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化发展,射频卡这种非接触式IC卡将逐渐取代IC卡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作为传播知识和发挥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也一直在探求一种更新更完善的高新技术,来满足近几年信息共享的要求,射频识别技术(RFID)由此应运而生。图书馆界认识到射频卡这种非接触式IC卡的优点之后,正在不断的把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现代图书馆中。

一、射频卡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分析

射频卡又称非接触式IC卡(简称RF卡),它是一种以无线方式传送数据的集成电路卡片,无电源、免供电、内藏特殊密匙数码信息的密码卡,可利用双向无线电射频技术,完成卡的数码识别,亦即代表了持卡人的身份和相关信息。射频卡在读写时处于非接触操作状态,避免了由于接触不良所造成的读写错误等误操作,同时避免了灰尘、油污等外部恶劣环境对读写卡的影响。与接触式IC卡比较,射频卡主要有:①可靠性高;②操作方便、快捷;③应用范围广;④加密性能好等优点。

二、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

射频识别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也就是射频卡)、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点如下表所示: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得出结论,射频识别技术如果应用到高校图书馆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优越性

(一)简化借还书作业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料除以条码作为每一本书的辨识码以外,为了安全起见,还需加贴磁条,以防图书被窃;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以射频识别标签取代条码、磁条,借还书免除了消磁和上磁的繁琐工作,而且图书在馆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二)读者可自助开展借还书

射频识别技术通过配上相应的自动借还书设备,读者在图书馆内可办理自助借还书手续,既方便了读者,也符合图书馆界近几年来所倡导的人性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的需要。

(三)加速了盘点作业

由于条码阅读器必须在近距离且没有物体遮挡的情况下才可辨认,因此,在盘点时需从书架上将每一本书取出。射频识别技术的标签是以无线电波传送讯号,可以一次读取数个标签资料,馆藏盘点时,工作人员只需在书架上横移即可读取馆藏资料,简化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盘点工作。

(四)容易查找错架、乱架的图书

在整理图书馆馆藏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可利用无线电波射频识别感应技术,使错架的图书能很快被发现,提高整架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劳动强度降低。

当前,高校图书馆在推广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方面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主要的原因在于射频识别技术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这种新技术正在被图书馆界所重视,毕竟把这种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可以给广大的读者和工作人员带来方便,这种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沈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 (9).

[2] 程晨.浅谈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J].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2005, (4).

[3] UHF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基础[EB].射频识别技术培训教材.

第10篇

【关键词】 移动WiMAX系统 AMC技术 有效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为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求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的信息化、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无线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WiMAX系统作为无线宽带网络技术中的一种,受到广大群众的重点关注。

一、移动WiMAX系统的相关内容

所谓WiMAX,也被称作为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是一种无线网络宽带接入技术,在无线网络通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技术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比较低,在日益激烈的无线宽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各大企业和供应商纷纷采用的技术之一。移动WiMAX系统不仅在欧美地区广泛应用,在亚洲地区的应用也有所成效。移动WiMAX系统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城域网的高速无线网络,可促使不同厂商之间相互操作,为其互操作性提供重要的保障。移动WiMAX系统能够提供多项服务,成为商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商业活动和企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互联网数据。移动WiMAX系统是效果十分好、性能比较高的蜂窝网络,其能够迅速地与各处的宽带覆盖区相连接,另外其还能以移动电话服务的形式来实施宽带服务。作为一种城域网技术,WiMAX以开放标砖为基础,确保处于宽带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处都能连接到网络,以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移动WiMAX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宽带无线网络,其在高级无线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提高信息传输的容量。

二、移动WiMAX系统中AMC技术分析

2.1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在移动WiMAX系统中,AMC技术即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是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主要是以无线信道的变化状况为依据,来选择合适的调制和适宜的编码。采用AMC技术,可以全面了解用户信息传输通道的状况,并且据此来选择最合适的下行链路调制,选用恰当的编码方式,以确保用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容量,提高数据吞吐率。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保证误比特率性能,在此条件下对无线通信环境进行分析,以动态的改变发送端的星座图大小、编码方案和发送功率等。

2.2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性能仿真

在移动WiMAX系统中,可根据高阶调制编码方式和低阶调制编码方式来实施链路级仿真,以分析这两种调制编码方式的性能。据试验发现,当使用高阶调制编码方式的时候,必须保障良好的信息传输通道环境,以确保AMC技术发挥出更好的性能;当使用低阶调制编码方式的时候,无论是条件较好或是较差的信道,都能体现出AMC技术的性能,但是在较差的信道条件中,信息传输的速度比较慢。通过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对移动WiMAX系统进行仿真,根据试验发现,当信息传输的速度达到每小时三千米的时候,无论是上行链路还是下行链路,用户所采用的MCS与CQI成正比。

2.3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受衰落的影响

在移动WiMAX网络中,AMC技术会受衰落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慢衰落的影响,一个则是快衰落的影响。据分析可发现在WiMAX系统中,两种子信道的分配方式都受慢衰落的影响。当时间的相关性越高时,信道的相关性也就越高。但是总的来说信道并未因时间因素而产生较大的变化。快衰落中不仅频率选择性衰落对信道相关性影响比较大,而时间选择性衰落也同样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两种衰落在对移动WiMAX系统中的分布式子载波排列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时间选择性衰落角度来看,AMC技术必须保证其反馈时间比较短才能充分体现其性能;从频率选择性衰落角度来看,AMC技术必须减小信噪比估算与实际的误差,以保障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性能。

三、结束语

WiMAX是我国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中的一种,与其他技术相比,移动WiMAX网络的速率比较高,信息传输的距离比较远,涵盖的信息容量更大一些,在运用上也较为灵活。移动WiMAX技术中的AMC技术十分重要,其对WiMAX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保障移动WiMAX系统高速而稳定的运行,必须加强对AMC技术的创新和改进,以使其更好的应用于WiMAX系统中,提高AMC技术的性能。

参 考 文 献

[1]邹伟.LTE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2]刘炀.WiMAX系统物理层传输技术研究与改进[D].北京邮电大学,2009

第11篇

关键词:PDA;器械管理;应用

PDA是个人数字助理的意思,是手术室器械管理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PDA跟踪扫描技术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

1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资料显示,手术室的护士有90名,手术间有45间,平均每天的手术量为130台,平均每天接收160包手术器械。器械室的主管护师有1名,助理护士3名,器械消毒员3名。器械室共安装4台PDA。

(二)系统流程

在进行各项操作前,PDA均会识别操作人的信息,并将操作者的信息记录下来。PDA会读取手术器械包的标签、种类、数量、编号、包装日期、包装人员编号、器械包类型等,可详细记录PDA的回收、消毒、配包以及发放等各个环节。每一个手术器械包都有RFID标签,这个标签会存储手术器械包的各种流程信息,器械室的器械包条形打印机,其打印出来的条形码上记录了所有器械的数量以及名称,且条形码不会有重复,一套手术器械对应一张条形码。

(三)流程应用

(1)回收流程

打开PDA,进入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利用PDA对员工的条形码进行扫描,进入管理系统,然后再进入回收操作流程,每一次只可以扫描一个网篮标签,不可以同时扫描多个标签,再扫描“回收完成”的条形码,回收操作即完成。

(2)清洗、消毒流程

打开PDA,进入数字信息管理管理系统。利用PDA对员工的条形码进行扫描,进入管理系统,点击PDA上的“清洗消毒”,即可进入清洗消毒的操作页面,对已经放入清洗器的网篮标签进行扫描后,再对清洗器条码标签进行扫描,点击“开始消毒清洗”字样,清洗消毒的流程即完成。

(3)配包流程

打开PDA,进入数字信息管理管理系统。利用PDA对员工的条形码进行扫描,进入管理系统,再进入配包流程操作页面,对烘干网篮标签进行扫描后,点击“合格”,对“合格”标签条码进行扫描,再对配包人的条形码进行扫描,点击“配包完成”,扫描“配包完成”的条形码,并对审核人的条码进行扫描后,打印机即可打印出包条码。

(4)灭菌流程

打开PDA,进入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利用PDA对员工的条形码进行扫描,进入管理系统,再进入灭菌流程操作的页面,对将要进行灭菌的器械包的标签条码进行扫描后,再对将要进行灭菌的设备的标签条码进行扫描,点击“开始灭菌”,取出锅次标签。灭菌完成后,退出灭菌页面,进入灭菌审核的页面。对锅次标签进行扫描后,再对“灭菌检测”标签条码进行扫描,点击“合格”,灭菌以及灭菌审核流程即完成。

(5)发放流程

打开PDA,进入数字信息管理系统。利用PDA对员工的条形码进行扫描,进入管理系统,再进入发放流程操作的页面,对手术间的标签条码进行扫描后,再对将要发放到这个手术间的器械包的标签条码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点击“发放”,发放流程即完成。

(四)数据处理

将文献中PDA使用前、后器械包的管理情况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单人人工操作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并用 t进行检验,出错率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若P值大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不显著,若P小于0.05,代表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文献资料显示,在应用PDA进行管理前,3800个手术器械包中出错163包,出错率为4.29%,每个手术器械包的单人人工操作时间在10~21分钟之间,平均单人人工操作时间(15.05±2.04)分钟;应用PDA对器械包的回收、存放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后,3800包手术器械包中出错19包,出错率为0.5%,每个手术器械包的单人人工操作时间在9~11分钟之间,平均单人人工操作时间(10.17±1.01)分钟。使用PDA前、后的出错率以及操作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均为0.0000,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在器械管理上,PDA管理有许多的优点,PDA可以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每个流程,将以往终末式管理转变为各个环节的控制,可以及时的掌握医疗器械的管理动态,同时有可以加大工作中的管理以及监督力度,减少各个环节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PDA在手术室医疗器械管理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器械管理的质量,值得推广应用。因此,我院应该及时引进PDA,加强器械管理。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rfid技术及rfid系统简介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该技术最早起源于l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敌我识别系统。之后几十年,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rfid技术最早的应用始于2l世纪初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州立大学图书馆,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系统开始使用。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射频识别方式,它通过非接触和非线性可见的方式传送标志资料,以达到物体身份识别的目的。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一般用于借还书刊和排架顺架工作。在实施此项技术时需要在每一本书内植入芯片,即rfid标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标签来取代传统的条形码,同时配备手持点检仪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用以交换信息和识别图书。rfid一方面完全具备条码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有着许多条码无法企及的新功能。一般认为,rfid技术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储存数据可更新、容量大、可重复使用、可同时读取多个数据等优越性,具有超越条形码的智能性特点。rfid系统是基于rfid技术,应用无线射频,以非接触、无视觉、可靠性高的方式传递特定识别信息的网络系统。从本质上看,rfid是一种可能代替条形码技术的标签技术革新,它以无线、大容量、智能化等特点将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的地位。一般来说,rfid系统包括:电子标签加工和识别系统、架位采集与管理系统、借阅流通系统、安全系统等子系统。

二、 rfid的应用特点

1、读取便捷

rfid以非接触式读取信息,与现在使用的条形码读取相比较,操作简便。rfid标签不需要像条码扫描一样要把条码扫描器直接对准条码标签才能进行读取,它只要在探测范围内,可以以任何方向、角度读取数据,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库房管理工作人员。

2、读取速度快

rfid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芯片信息,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处理几本档案的借还手续,将原来条码扫描的一次一条变成了批处理操作,并且能够在移动中读取数据。在借阅档案时,如果采用条码技术,必须由人工一本一本地扫描档案的条形码。使用rfid技术,工作人员只需将其要借出的所有档案放在自助借还机上,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点键操作,就可以一次性地借出系统默认的最大限量的档案,可借阅档案的数量可以根据各档案馆的规定自行设置,采用了这一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档案清点速度

利用手持点检仪,通过电波信号与rfid芯片交换信息,可以同时读取多本档案信息。这就不需要从库架上取下档案,就能找到档案的位置。目前,我国档案馆进行库房清点时,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采取手工劳动,将厚重的档案一盒盒地从高高的柜架上取下,打开案卷盒,逐卷翻阅,再逐卷放回,工作极为繁重。使用rfid进行馆藏清点,只要用手持rfid阅读器沿着柜架上下扫描一遍,事先存入rfid标签里的档案信息都将一一呈现,这样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简化了工作流程,而且节省了档案馆库房管理的大量时间,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4、减少错架乱架率

由于现在的档案库房存放着大量档案,档案被借出归还时,稍一疏忽就容易被放错位置。如果有一卷档案放错了位置,库房管理人员很难在茫茫档案中查找出来。如果采用rfid技术,则只需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要找的档案,沿着柜架依次扫描,一旦发现排架错误或找到所要的档案时,立刻用声光报警,这使得查找工作变得非常方便,也能显著降低错架乱架率。

三、rfid存在的问题

当前,rfid没能够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是其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1、 技术标准不一

目前,rfid标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的缺失,行业公认的投入产出模型的缺乏,使兼容问题、产品与设备更新换代与升级问题等成为各单位不敢贸然使用的原因之一。

2、信号不稳定

如果电子标签被多层厚实的包裹物阻隔,或受到外力挤压,或被金属物质(包括锡箔纸)阻挡,甚至以利器切断天线线圈,rfid都会丧失信号。两个rfid芯片相向的档案放在一起,两个芯片的信号会相互干扰,其中一个可能会覆盖另外一个的信号。

3、标签易受损

rfid标签容易被外力污损。由于一枚rfid标签的尺寸为50 mm×50 mm,占用面积很大,只能贴在案卷或文件的底部,如存放不慎,容易被毁坏。另外,rfid标签抗水性差,一旦打湿后,rfid的信号就失效了。

4、成本支出较高

目前,每枚rfid标签的售价约为4元,数据存储容量为256b。它较目前使用的条形码价格贵得多。由于品牌、质量、数据存储容量等的不同,rfid图书标签在价格上还有差异。这对档案馆而言,使用经费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结语

虽然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通过笔者了解,在使用rfid标签和系统后,国内许多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快捷与准确率大幅度提高,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馆藏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可以促使工作人员更加全心致力于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其实,rfid技术在图书馆以外的其他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1300万张门票就是采用了rfid技术。所有的门票里都有电子芯片,当观众入场时,拿票往验票机上一刷,就激活了后台数据库,系统就会从数据库中调取出该名观众的个人信息。工作人员只需将系统中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对照,就能知道票的真假。据不完全统计,从全球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的rfid实际应用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中,重复使用模式占绝大多数。这也是档案馆采用rfid的最佳切入点。

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成熟,标签成本的降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种现代化的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果使用其服务于正在建设中的数字档案馆,将解决很多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档案馆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邓攀:《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

2、《rfid芯片识别身份在奥运会门票中应用》: /2008 / 07/19/aoyunmenpiao-rfid.html。

3、叶淑凤:《试论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可行性》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