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感教育论文

美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17 13: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感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感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师;美感形象

一、语言美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工具。在特殊教育学校,语言更是师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视力残疾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所以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应加以锤炼,以补偿学生感性表象的缺乏。1.规范性、逻辑性美。教师的语言要有规范性,特别是讲授基本知识与概念时更应准确、清晰、简洁。教师的语言具有逻辑性才能使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成为一个整体,构成知识网络。2.深刻性、含蓄性美。语言的深刻性是教师语言的力量所在。所谓深刻就是有“新意”,有“见识”,有“独到”之处。深刻应体现在哲理的揭示、经验的总结、审美理想的探求等。含蓄性是语言具有启发性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具有修养与风度的表现。音乐要有间隙、画要有空白,教师的话也不要说尽,课堂上要留下让学生深思的余地。3.感染性、参差和谐性美。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大量的是和学生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性。语言的教育作用往往在于“情真”“意切”。要使学生动情,在心理上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受到启迪与教育。语文教材中表现语言美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表意精练的“四字格”词语工整骈骊的风姿,参差变化的长短句中整齐错落之美,排比句中音节匀称而又畅达动听的声音美等。语言表达要长短错落,节奏、节拍要昂扬与舒缓相和谐,这样才可以表现教师起伏跌宕的情感。优秀的教师都懂得以语言的节奏去调节感情的交流,并善于将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主体,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审美的愉悦性,在审美的享受中愉快学习。4.生动性、形象性的美。全盲学生,尤其是先天失明的视力残疾学生对具体物体、周围景物以及对于他们来说很抽象的事物都无从感知,又没有弥补手段,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语言直观描述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学生视觉缺陷的补偿,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直观描述,有时还需要加上教师本身的感受与体会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弥补视觉表象的缺乏。

二、爱心真心美

对于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高度的道德精神、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是职业素质的灵魂,而关爱精神同样是教师素养的主要内容。“爱的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教育话题,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爱”尤为关键。残疾学生是一个不幸的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在成长的道路上,要付出比健全学生更多的努力与艰辛,因而尊重、爱护、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群体,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教师不但要热忱关爱每一个残疾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把爱的情感教育作为残疾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残疾学生也能同情、关心、帮助和接纳他人。教师良好的情感不仅会发展学生的智力、愉悦学生的心情,而且还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从事的特殊教育事业的爱,这一切爱都集中到对学生的爱上,对学生付出一片真心。这种爱心、真心积累的丰富、坚实的教学实践,将是教师与学生内心里一生的财富。

三、知识智慧美

教师无论品德多么高尚,对学生多么爱,工作态度多么认真负责,没有智慧是永远不会得到学生认可的。教师爱学生就要以思想、智慧、知识的乳浆培育学生。教师的天职就在于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腹中有真才实学,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时时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激昂的情绪赞扬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还必须尊重视力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在教育平等的原则下,开展个别教育。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最终是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正是这座古园历久弥坚的活力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努力生活,积极面对人生。通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如何看待生与死,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信心。

四、人格性格美

教师的美感形象因素还体现在教师的人格力量上。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崇拜一位好老师的知识、人格,甚至他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在多方面。理想美是心灵美的精华、灵魂。富有理想、有执着追求的教师能给学生追求理想之美的人格美感。无私是最崇高的品德。为特殊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教师,给学生以无私奉献的人格美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豁达乐观的心境,是令人崇敬的精神。在艰难的境遇中乐观向上,在疾病缠身时仍欢悦热情工作的教师能给学生以胸襟宽广、境界高远的人格美感。教师的人格常常是活跃在学生心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格起着强大的塑造作用。教师的性格对视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健康水平会在学生身上打下烙印。性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以及与这种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具有连续性的行为方式。我们提倡性格多样化,反对违背生活辩证法的“千人一面”、“万人一格”。但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多样化的性格特色还应有一个共同的基调,这个基调应是真诚、坚强与热情。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取向也是语文教师美感形象的内容。如在讲授《老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在用善良去体察善良,从中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的道德理想。残疾人的人格独立是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标志。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的自卑、自信心的缺乏。许多教师也会不自觉地带着同情、怜悯的眼光去“俯视”这些孩子,这就很难培养起残疾学生自尊、自强、自信的品质。教师只有以平等的态度、以对待常人的眼光去“平视”这些孩子,热爱关心他们,尊重理解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所以说,对残疾学生身残志坚、逆境中奋斗等诸如此类的教育也体现着教师自身的审美取向。因此,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学成分、人文要素化作残疾学生成长的营养,滋润他们的情怀,从而使他们积攒起人生底蕴,孕育出人文精神。

第2篇

非法期刊包括:未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擅自印刷的出版物;伪造假冒别人名称印刷的出版物;没经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非法进口的境外出版物;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的出版物。

二、非法期刊特征:

(1)向投稿者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名目的费用——这是非法刊物存在的目的。

(2)纸张、印刷质量差,经常采取小字印刷,单本刊物文章数量过多,排版样式粗糙,刊物内所用的图片过时、缺乏美感,当然也有少部分非法刊物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较高。

(3)刊物名称与所刊载文章的内容大相径庭;文章质量不高、篇幅相近、篇目很多、杂志很厚;刊物所载文章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些高校发表的;刊物是国际性的,而所刊载的文章几乎全是国内的。

(4)非法刊物的投稿地址多为某地的邮局信箱,电子信箱多为知名网站提供的免费信箱。比如“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等不存在的单位建立了网站,还将其旗下所有的非法刊物列为所谓的“世界华文传播媒体协会核心期刊”。

三、非法期刊类别:

(1)无刊号的刊物。这是易辨别的非法刊物,既没有国际国内刊号,也没有内部准印证号。

(2)假刊号的刊物。比如《中国教育与教学》,其刊号为CN98—1813/G,这种刊号是胡乱编造的,根本不存在。

(3)冒用刊号的刊物。有些非法刊物为了蒙蔽读者和作者,冒用其他刊物的刊号,单从刊号的真假难以辨别刊物的真伪,必须进行查询。

(4)使用境外刊号的非法刊物。有些非法期刊只有国际刊号或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在境外注册而在境内出版、印刷和发行,如《中华教育教学实践》(ISSN1726-6416、CN03-4383/HK)。

(5)完全套用其他刊物名称、刊号的刊物。这类非法刊物有如“套牌车”,封面式样、刊物名称、刊号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完全与被套用的合法刊物一样,具有很大欺骗性,辨别起来很难。

(6)使用已经作废的期刊号。合法期刊变更刊名后,原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作废停止使用,因此,也有一些非法期刊利用已停止使用的刊号出版。

四、如何鉴别非法期刊:

从新闻出版执法部门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非法学术期刊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假冒国内正规期刊的刊名、刊号和出版单位名称,尤其是名社、名刊;有部分假冒期刊是以“增刊”、“合订本”的名义出现的。

二是国内某些正规期刊社未经批准擅自编印所谓“论文集”,以“宣传推广本刊为名”,故意将本刊社名和刊号混排其中,给读者造成错觉。

三是署名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出版,或与某单位联合主办,编造所谓的“国内统一刊号”如“ CNxx-yyyy(HK) 或“ CN(HK)xx-yyyy ”等扩大“知名度”(香港根本没有新闻出版署,只是有一个康乐处书刊注册组,从来没有资格颁发国内统一CN刊号,香港本身具有新闻出版自由),这些非法期刊常常虚张声势,在刊名上冠以“中华”"中国"字样用来欺骗国内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人。

四是署名“某某省教育厅”主办,无刊号或杜撰刊号,未署出版单位名称或杜撰某某编辑部等。

五是仅有国际标准刊号,而无国内任何部门批准发行的书刊编号或没有国内统一刊号。

六是偷梁换柱,将正规期刊的某些内容替换成自己撰写或收集的文章,仍以原刊的刊名、期号、装帧重新制版印刷。

七是限于内部交流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打着公开出版发行的旗号。

除以上特征外,由于不法分子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缺少正规的编辑人员,不按正规编辑程序操作,非法学术期刊绝大多数都粗制滥造,用纸较差,编排有误,错漏较多,只要仔细分辨,一般都可识别出非法学术期刊的真面目。对于以“香港某某出版公司国内组稿中心 ” 名义有偿约稿,或打着“某某杂志”、“某某杂志驻某地记者站(工作站)”幌子主动上门收费组稿的,广大作者更应多添几分警惕;必要时,可向期刊上署名的出版单位(或主办单位、编辑单位)所在地的政府行政部门咨询。

非法期刊辨认难度比较大,但可以初步辨认,首先看其是否有书号、出版社以及印刷单位;其次,印刷品是否质量粗糙,错别字特别多,图片模糊;将出版物拿到新闻出版部门,确认其是否合法。 近年来,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心切而正规期刊又容量有限的情况 , 采用欺骗的手法 , 许诺协助刊登论文 , 四处组稿、约稿,收取所谓的“版面费”,将收集的论文印制成非法期刊,攫取高额利润。

五、非法出版物的刊号常见问题:

(1)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为了蒙蔽作者,他们通常只在版权页上注明国际标准刊号ISSN,而不标注国内统一刊号CN。

(2)表面上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又有国内统一刊号CN,所不同的是它的CN号后边加括号或缀有别的字母(如HK、NR、H),说明它是在港澳台地区注册的,这类报刊如果在内地设立编辑部、记者站或办事处进行出版、印刷和发行活动也是非法的。

(3)假冒国内刊号。比如,CN后面的前两位数(地区号)为00-10、16-20、大于66或者超过两位数的,都是假冒的国内统一刊号,因为《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的地区号中没有这些号;也有的是冒用其他已有的合法出版物的刊号。

(4)一个刊号多个版本。比如,某大学学报,它的ISSN和CN都没有问题,但每期学报都出版两个或多个版本,其中只有一个版本是正式的、合法的、对外的、公开的,其它版本则是收费的、非发的、非公开的、只给作者收藏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看刊号,很难发现问题,只有对比其他的几个版本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第3篇

    【编号:53,省级,国内范围发行,西南师范大学主办,《西师成人教育》1991年1期上发表;编号:57,省级,国内范围发行,河南省高校电教学会主办,《河南高校电教》1991年2期上发表;编号:66,省级,国内范围发行,河北师范大学主办,《河北电教》1992年1期上发表。原文共7380字,部分内容发表于《西师大成人教育》1991年1期和《河北电教》1992年l期,全文刊登在《河南高校电教》1993年2期上。1993年载入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的《全国中师优秀电教科研论文选》一书中。1998年2月被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载入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的《课程导学与思维研究成果集锦》一书中。1997年3月被中央教研所载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概览》书中。1998年1月荣获巴中地区教委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1998年8月7日在深圳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学会学习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并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1999年12月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优秀作品(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论文奖。2000年8月8日一18日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加拿大温哥华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新世纪华文教育论坛暨现代校务管理进修班”上进行学术交流。2000年11月12日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五届亚太华文教育新路向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上交流。2001年3月24日海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泰国华教协会在海口市举办的“国际华人教育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和“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会员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此文已被香港优秀转载;2001年12月此文已被香港优秀转载;2001年12月此文已被香港世界艺术网转载;2002年6月此文已被香港国际优秀转载;2003年7月此文已被香港世界艺术网转载。】

    【摘要】“美育与电化教育的关系”这篇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电化教育与美育有着共同的目标。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电化教育的美育功效:电教教材自身就带有审美属性,是电化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电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美育过程,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新途径。第三部分则不举艺术学科的例子,单以几何中的三道题,利用幻灯投影将其潜在的各种美的素质,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演化为形象美、图画美和动态美,从一个侧面来阐明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作用。这三个例子分别为:利用复合投影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等积变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利用抽动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分离简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利用旋转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这三个方面,是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线条、色彩所构成的图案美、对称美、色彩美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关键词】美育;电化教育;关系;目标;功能;强化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美育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普遍关注和重视,进而成为当今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促成下,在人们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观念及方式的不断更新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现代教育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冷清沉寂和单调呆板,弥补了传统教育所造成的美育缺陷。无论是电化教育自身带有的美育反应,还是美育对电化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借鉴,它们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的有机结合,对现代教育来说,不仅其内蕴能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发掘,就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会多姿多彩、活泼新鲜。由此也就自然地能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

    一、电化教育与美育有着共同的目标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美的感受中冶炼品性、熏陶情操,同时获得有关知识。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美感,是指审美主体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说得明了点,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认识、鉴赏、评判,并由而引起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是由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交融贯通而形成的。美感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具有直觉性、功利性和愉悦性。这使它同电化教育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媒体同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以传递教育信息的最优化教育。它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授知识、表现教育内容。它使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音、形、色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这就有助于学生作深层的感知,进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个感知和认识的过程,就是学生主观意识对客体事物进行评判审定的过程。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色、如观其形、如临其境。这就为使学生的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更为丰富,情绪活动更为积极活跃而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整个心理活动达到一种高度融洽和和谐的状态。如此,则美育中的美感特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满足和体现。通过电化教育,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产生的那种升华了的美感,无疑是强烈而持久的。

    美育的中心,是突出一个“美”字。以美诱人,以美启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而电化教育的特色及魅力也正在于此。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是电化教育的宗旨。不管美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好,还是渗透在其他各个学科之中也好,皆可通过电化教育而得以实现和加强。在电化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色彩图案、声响旋律、意境、形态等的感知、鉴赏,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这既是电化教育的效果,也是美育的目的。

    电化教育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它有着两种不可忽视的功效:一是以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语知欲;一是以其教材形声化的特点,能对学生进行审美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传统教育固然也含着美育的因素,但不仅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少有的美的表现形态也是单调的、静止的。电化教育将美的表现形态多样化、动态化、直觉化,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里,美的享受中学习,而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增强和加强审美意识。电化教育在美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化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电化教育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它具有教材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形声化是通过光、形、色和优美动听音响加以表现的,带有强烈的艺术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声化也就是艺术化。而艺术化则带有深刻的审美意义。

    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灾、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并且可以超越时空界限,让学生亲耳所闻、亲目所睹、亲身所感,不仅使感知对象变得更直觉,而且感知的范围更为广阔。于是,审美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包容其中。学生在对色彩、声响、光度、形态、画面等的感受中,所获得的美感非常明显而强烈。因此,根据美育理论来认识,电化教育实际上带有很重要的美育成分。这点还可以从下面两点深入具体的分析中得到印证。

    (一)电教教材自身就带有审美属性,是电化教育的主要审美对象。

    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间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声像教材。一般有三种类型,即视觉教材(如纪灯片、投影片)、听觉教材(如录音带、唱片)、视听教材(如有声电影、电视)。无论何种教材,都能给人以直觉性,可以让人真切地观察事物的形象,接受真实的音响,这正好与审美教育活动中的美感直觉性相吻合。电教教材是电化教育传道信息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本身就应带有艺术性,也即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因此,电教教材的内容,要以能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事物为原则。画面构图要清晰匀称,变换连贯,流畅合理;光线与色彩要明暗适度,调配恰当,使观者舒适;音乐与语言,要与景物动作协调,要有节奏感、韵律感,使听者愉快。而这些。又恰恰是审美活动中美感的功利性和愉悦性所要求的。另外,电化教材作为一种全新的教材,它同电化教育所具有的智力功能和审美功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直接移植为电教教材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审美教材。这些艺术作品,一旦展现在学生面前,其给予不生启示,领悟和感知功效,就绝非文字教材所能达到。艺术形象的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形成了电教教材内涵的深蕴度。学生从自然景物、社会形象以及各种音响的具体感知中,获得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和审美感受,激发出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对于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也就有所提高。这样,电化教材所具有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功能就成为整个美育不可分割和有机内容。就是不具艺术性质的形声教材,也以其形声化特点和多种线条、比例、色彩、投影等直感效果而产生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同样体现着审美功能。因为视觉形象乃是对现实后种创造性把握。这种被把握的形象是经过想象加工了的美的形象。正是由于电化教材的这种带有普遍意义和明显特征的审美品格,形成了它本身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功效,使电化教育成为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电化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美育过程,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新途径。

    近年来美育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学科,有的地方已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单独开设课程。但就大多数学校来看,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还是通过各种艺术学科的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的。随着电化教育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又找到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前面提到过,电化教育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电化教育的过程中,这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会给学生以许多别开生面的审美活动和鲜明而强烈的审美感受。如在幻灯、投影教学中,幻灯或投影映示在银幕上,学生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画面意蕴,首先使学生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进而激发出审美冲动,获得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这其实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内涵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所感知,并通过感知者的联想和想象,其美的价值得到了发掘和扩大,特别是电影、电视教学,其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学生所获得的美感则更多、更普遍、更真切。如通过画面用光及景别的变换,用镜头的推、拉、遥、移、跟和组接,用动、静镜头的交互结合等,形成一种让人情绪涌动的流动美、变换美、和谐美等。再加上配之以色彩、声响、解说、诗歌、乐曲、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还会产生出更多的美来,如色彩美、音韵美、意境美、图像美等。获得的美感更为强烈。如果教师在这些审美心理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学生,使其审美感受沿着教学所要求的审美方向发展和深化,就能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形声化教材所展示的视听形象就是审美感受的物质基础。学生通过感知,首先把握住形声教材的感性状貌,并获得一定的审美感受。然后再随着电化教育过程层次的逐步加深,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认识也逐步加深,其审美感受也就愈充分、愈强烈。学生的这种审美感受决非单纯的感性认识,其中也包含着理性认识。因为审美主体往往结合感性的形象,通过想象与思维的相互作用,把感知到的直观表象,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加工改造,既保留直观表象中的具体性、鲜明性、生动性,又达到了深刻的反映和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从而构成审美感受中的理性认识。形成教材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同时将审美感受中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这正是电化教育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电化教育在美育中的确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效应

    美育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常以鲜明的形象性和优良的心理情绪的感染,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陶冶、思想道德上的升华。同时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的视野,唤起和鼓舞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抽象的思维,因此,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悦”。所以,在电化教育中应特别留意和注重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去刺激学生感官,从而使之在美的感受中去获得知识。下面我们且不举艺术学科的例子,单以几何中的三道题,利用幻灯、投影将其潜在的各种美的体质,通过线条、色彩、构图,演化为形象美、图画美和动态美,从一个侧面来说明美育在电化教育中的强化作用。

    (一)利用复合投影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等积变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难题便一筹莫展。在教学中,借助幻灯投影给学生以形象美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例如:“用平行于正方体的各条棱,且过棱的1/4处截正方体,求剩余部分的体积”。很多学生难于分辨剩余部分的是啥形状,也就无法计算体积。在教学中如果利用投影手段,将逐次截割的过程进行演示,对最后剩余部分进行等积变形,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从而可以看出剩余部分是由一个正方体和六个等积的正四棱台组成(图5只画了三个正四棱台)。这样,通过鲜明的具体形象来感染,从而使学生从中产生美的意识,获得美感,进而达到美的升华。学生很快就得到领悟而把这道题给解答出来。这不仅给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唤起学生追求科学美和审美体验,从而能够陶冶情操,同时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利用抽动片将复杂的图形进行分离简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对立体几何,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让其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推导证明:“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等于和三棱锥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体积的1/3”时,将事前自制涂有不同颜色的抽拉片映示在银幕上进行分离、组合。如图6、图7、图8、图9所示(设图6的体积为V,图7、图8、图9的体积分别为V1、V2、V3)。这样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把静止的图形活动化了,从而证明了三棱锥的体积V1=V2=V3=1/3V。将艰苦而紧张的学习过程寓于轻松愉快的图像认识活动中。 学生激发出兴趣,在美感之中,增强了理解,发展了智力。幻灯、投影手段在整体分割,分散难点,有分有合,化难为易等方面起到了塑造形象美的桥梁作用。使学生在美感之中较容易掌握本来难以理解的东西。

    (三)利用旋转片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学生以科学美的感受。

    学生在证明几何题时,大多数感到不知从何下手。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将一些典型的题的多种解法用不同的颜色绘制成投影片,放映给学生、去撞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心灵上的愉悦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P 是正三角形A、B、C外接圆BC上的一点(如图10所示),求证PA=PB+PC”。教师用不同颜色将这道题的六种解法制成图11、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的旋转片演示给学生。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审美图冲动,而且排除了学生思路中的障碍,启发引导了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

第4篇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一、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现行的数学教材正确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规律、德育与智育、教与学、减轻负担与提高素质等方面关系,把数学的抽象美、符号美、数的神奇美、数学的和谐美和概括美、猜想美、浓浓的时代生活气息美、开放灵活美等融入在里面。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流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正方形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长正方形摆他们喜欢的东西,并且让他们说说是如何摆的。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图形美的另一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把120米看作单位“1”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或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怎样来解答这道题呢?这一下,学生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思维又活跃起来,经议论、尝试和思考,学生的解法又增加了几种

二、在情景教学中体现美感

在小学各科的教学中都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尤其需要情境教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幼稚,对事物充满好奇感,适宜在“玩”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如小学一年级在教学1――10的数字时,教师可根据数学特点,出示图画,如:小棒1、鸭子2、耳朵3、叉子4,看到这些图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再如: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个总体的教学情境,让教学始终贯穿在情境中,学生既学的快乐,对知识点掌握的还牢靠。数学源于生活,必须融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又如:第一册教材《统计》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大象伯伯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数一数大象伯伯家来客人的情况,从而得出来了哪些动物,哪家动物来的多,哪家动物来的少,渗透出统计知识。这样选择和设计与当今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处理,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深化审美体验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知识和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大家都知道,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所以要精心的组织好真切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如在《认识物体》时,我设计了“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把操作活动和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给名称再去摸出相应的物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主动、生动的发展,达到理性感知和情感活跃的和谐一致。数学的美育功能正是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有数学的美去营造更强烈的美育氛围,去塑造一代美的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五、结束语

学生只有发现了数学之美,才能改变以往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学会欣赏数学之美,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本文从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挖掘教材体验数学知识内在之美、通过多媒体教学体现美感的教育、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使他们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美的所在,从而更加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与提炼》,潮州长兴县,韩孔亮

第6篇

毕业论文 --王安国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王安国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湖南调到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工作期间,就是在恭王府那古色古香又宁静寥寂的老房子里,凭借自身对中国传统与西方音乐作曲理论与创作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完成了几10篇关于中国新潮音乐--中国现代作曲家及作品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谭盾、叶小纲、郭文景他们的人和作品更多地出现在各类学术杂志上,逐渐地被人们了解、认识、知名、著名……那时的他是的勤勉、权威的音乐批评家。说到“权威”,薛老师笑着说,虽然我们都是同事,连住处也挨的非常近,但那时每年的中国音乐年鉴都是由他来执笔,不过,在音乐研究所近8年的时间内,他的深入简出是出了名的,不再用餐时间,……可见王先生是个坐得住的学者,是1个被坐了8年冷板凳的事实证明了的,自然他的著述丰裕--相继完成了《我国当代音乐作品与和声创新问题》、《我国音乐创作“新潮”纵观》、《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复调写作与复调音乐你能在室外碰到他就属于10分稀罕的事了分析》等等,似乎也在推测之内、情理之中了。

有关先生更多的信息我是从我的研究生导师杨国立老师那里听到的,“知识渊博,记忆惊人,当1次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莫衷1是的争辩中,王先生列出有关论文著述、观点、作者、刊名、年号……1语压惊4座,总结性地平息了1场争论”,睿智能让人成功,勤奋加睿智则会创造奇迹。当先生55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学术定位转到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也就此掀开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他的名字将由著名批评家而转为音乐教育家并永存史册。

世纪之初,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通过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招标审核,主持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主持审查《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开出版。这就是时下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被全国通令贯彻执行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1、“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育思想已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题曲和时代音乐教育的最强音。过于,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获得音乐有关知识或的演奏(唱)的技能,是为了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注:建国初国家提出“德智体”的3好学生,就把“美育”纳入了“德育”的范畴,对中国1段时期的美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独独没有提到“审美”没有ENJOYMUSIC,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不喜欢上音乐课……。先生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重新高扬起了“感性”学习的旗帜,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推广和开展确立了纲领性的理论依据,必将深刻促进着21世纪中国国民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惠泽到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心里,美育教育的课堂。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音乐和1切教育1样,要做到普及要做到美育的普及只有面向所有学生,让他们均有机会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更确切地说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美国的中学管弦乐队中是不经过选拔的,他们只要喜爱音乐都可以参加到乐队中,哪怕是敲1些最简单的打击乐,但更多数的儿童在发现自己的技能方面的差距后,回家聘请私人教师或加强练习的方式进行,就这样集体和团队的意识和荣誉感,让他们走进音乐爱上音乐。我国现实中的选拔后的所谓“精英教育”只能让更多的孩子对音乐产生距离感、从而与音乐原理。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不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通才教育,只能培养缺少个性和创新的人和民族,所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无疑击中中国音乐教育的问题实质,说明王安国先生带领的课题组他做了大量、辛勤的调研工作,方针的制定是在中国教育实际的土壤上提出的。

3、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过去,我们许多中小学音乐课堂都上成了欣赏课、聆听课、讲授课。然而当代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在审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审美感性经验,当某1感官受到特定对象的刺激后,常常会把各种相关事物和经验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通感,1种不同感觉之间相互渗透、替代和沟通的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1种心理现象,也是人们审美和艺术活动的1种重要表现方式。通常大家听到音乐,产生视觉表象;看到形状和色彩,产生冷热轻重的触觉表象等。学生只有在音乐实践中才容易将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作用于欣赏者和自身,同时,又把其他的感觉经验引发、调动起来,通过审美联想去补充它、发展它,创造它,从而取得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艺术通感作为1种审美知觉,能够突破个别感觉的局限性和机械性,丰富和深化感觉经验的内容,激发想象、联想,产生移情,对艺术形象的自由发展和审美效应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实践的欣赏只有信息输入没有输出,只是隔靴挠痒,不是来自心灵的体验和沟通,从通感研究结论上看是有1定道理的。

与此相似的是美国在新千年颁布的前瞻2020年音乐教育的观念与行动纲领《豪斯赖特宣言》—《2020视野》<Vision2020)中强调的: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只有通过完整和有序的学习才能获得,艺术课程是所有课程中不可缺少的,而音乐课程又是艺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综合不应当以失去音乐课程的独立价值为代价,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音乐课程都将会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功能。另外,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综合观正是建立在把音乐教育作为文化认知教育的观念之上,将音乐学习扩展到与音乐相关的各个文化领域,让学生在宽泛又相关联的文化语境中来体验音乐,通过综合的音乐学习方式来感受音乐,体验文化。这正是音乐人类学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是对音乐内涵的充分理解。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国内多译为“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是80年代后期由美国Getty艺术教育中心着力推行的1项音乐教育计划。它借鉴了美国80年代中期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DBAE理论(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1种倡导全面综合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思想。作为对仅以表演技能为目的的音乐教育观的超越,DBMS不仅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成为制定美国国家艺术标准的理论源泉之1。可见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学思想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吸收了当前世界音乐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它也因此赋予了《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生命力。

5、“弘扬民族文化、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确,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音乐资源。这些音乐材料与当地民众的方言、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最易为生活在这1地域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接受,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地球的”上空,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我们发现印度的普通音乐教育,主要采用就地取材。在小学,用几种方言唱歌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视唱练耳的训练是以传统的印度音律为基础展开的;在中学,学生对印度传统的节奏模式塔拉要有所掌握,并学习印度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拉格(拉格是1种曲调的框架)以及传统音乐的记谱和即兴演奏唱等,教师使用印度乐器伴奏。在这种教育下,印度音乐家告诉我们:他们在西方音乐面前没有“自卑感”或“落后感”。在阿拉伯国家中,北非突尼斯的中小学音乐课中,教材主要采用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歌唱要唱伊斯兰教古兰经,并学习民族的不同调式。突尼斯也开设西欧音乐的课程,但教学的立足点是深深扎根于突尼斯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突尼斯音乐学院的教师讲:“当我们的学生在了解到突尼斯音乐在调式和节奏方面有多么精细后,他们在西方古典音乐成就面前就不会感到自卑,而是充满自信地抬起头。”中国各地的原生态音乐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之源,是我们民族艺术的赖以生存的基因与养料,音乐作为文化的1个部分,能否在学生审美的同时,了解并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不仅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性格的独立性和自尊心、也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如《ISME世界文化音乐政策》中所提到的“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走向融合前提下保持各自民族身份在与各种文化的接触中起着主导作用。”谢嘉幸教授在刚刚结束的国际音乐教育论坛中呼吁;“我们国家儿童在张口就可以唱“祝你生日快乐”而不会唱自己民族的民歌的时候,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何传承使1个必须提出的问题了。”可见,王安国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是紧扣中国当前音教时弊问题,是重要而及时的。

谆谆师长意,拳拳赤子心,王安国教授--1个已愈花甲的老人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彪炳音乐史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当我采访他时,先生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主持研制《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由教育部审定并下发各地各校试行了,先生艰苦而卓越的工作量度和效度让我顿感汗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何让王安国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成果上,让我国56个民族,成百上千个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音乐教育繁荣发展起来,更好贯彻美育教育,做到学生德(如思想情操)、智(如知识文化)、体(如技能技巧)的并进发展,还需要更具体、、更细致、更实际、更亟待进行工作,王安国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前进的路指明了方向,我们亟需努力。

第7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散文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3-0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散文类教材量较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相对较高,散文教学注重鉴赏,以美读和研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品味散文语言魅力的同时领悟散文带来的美感,并基于教师的帮助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散文着重于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能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炉。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重在抒情的文体,我们如何教给学生们呢?从中职学生认知的角度看,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非常单薄,更少有在阅读过程中精神愉悦的经历。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散文教学需要一种新的特殊的阅读方式或策略,主要的任务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品与悟。

一、品悟语言

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亲自去品悟其中的美。美味佳肴,味虽美,“不亲尝不甘也”,同理,“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形象地道出了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时品的重要意义。

品味,不只是得到干巴巴的词语解释,而应得到鲜活的语感。夏尊先生说:“赤”不但解作了红色,“夜”不但解作了昼的反面,“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个信念――传授语感于学生》)

品味,还要注意比较、咀嚼、揣摩,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中,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叹。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的奉献,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品味,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看出一幅画面,一片场景,甚至是一段段人生悲欢。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前一句给这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刷上底色,为小屋的出现布置一处美妙的大环境。后一句精美的描画中巧妙地突出了小屋的位置和小屋之小,并暗示了它的点缀作用。作者的独具匠心,我们唯有在品味时调动各路感官能领会到这潇洒而飘逸,新奇而美丽的文字魅力。

所以,我们教学散文,唯有带着学生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含英咀华,方能体会个中滋味。

二、品悟情感

我们在学习散文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现实背景,有时情真意切的散文,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应把学生带到文章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如果单纯地只是教几个生字词,概念化地介绍背景,概括主题,再说点写作特色,那么学生没有受到情感陶冶,觉得不感人也就不奇怪了。

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通过阅读文本联系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随着人生经历,个人境遇的不同,对文章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的多少可由学生自己来领悟,比如《红楼梦》里香菱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立刻在她脑海中浮现出昔日见到的场景,给她一种旷远、荒凉、静寂之感,感受到一种寂寥、苍茫、雄浑之美。又如同一个人年轻时看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年轻的情侣为爱殉情而落泪,可是等到自己为人父母再来品读,可能又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伤心了。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如此。如果不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资源。这样,学生的精神发展,人格健全,也就势必残缺。

三、品悟意境

散文教学中,意境的品味不可或缺。意境,原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使读者对于作者笔下形象描述得以获得“宛然在目”“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还能激发他们的联想或想像力,从而领略到作者在字面上并没有直接写出来的东西。从总体上说,意境是生成,并不是客观事物自然形象的显示,是作者的胸襟或审美感受酿成。

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主要以客观的笔调展示了小屋之美。其美如何?我们看到,它虽是一座玲珑的小屋,但更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一首清丽的诗。湛蓝的天空之下,柔和的山脊之上,阳光明媚而和美,绿树婆娑而轻舞,多么丰富协调的底色,何等诗情画意的背景!何等巧夺天工的匠意!何等清水芙蓉的本色!如果,远观近看中的小屋有形有体,那么从它的形体之中已经显现出几分含蓄和风度,飘逸出几分轻灵和自由。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灵的折光,情感的外化?何尝不是作者为之梦牵魂绕的一方心灵的净土,一隅精神的天宫?

这些主观的思想感情能以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形式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在教学中,要咀嚼其中耐人寻味的情趣。

意境的领悟要能够虚实结合,有的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体验去补充它,感悟它,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欣赏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高度的审美素养,才能带领学生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让学生受到美的教化。

散文教学,只要品悟到语言、情感、意境的美,才真正让学生领略到了散文之美。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艺作品之鉴赏》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文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食品包装;个性化;色彩;设计

一.食品包装色彩个性化设计的起因

(一)费心理的需求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龄阶段、消费层面、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以及外来文化熏陶等影响,每个消费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装时会有不同的感觉,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食品来说,首先起码的是满足人的最基本温饱需求,然后再是包装设计带来的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包装色彩必须有新颖的感觉,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潜在的喜新厌旧的“恶习”所造成的。但长久以来食品包装设计中,化学化工论文用暖色来诱发食欲的这种逻辑思维定势成了设计师最热衷使用的方式。事实上,以往这种设计上的从众心理导致了几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没在同一性中而丧失最可贵的独特性。

(二)市场品牌的竞争

时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审美鉴赏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在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费者对色彩的理解也比过去更加理性、个性,并渴望在大同小异的包装中寻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不仅限于被动满足,而更在于主动创造,以此来满足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装色彩。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个性化设计在多元化设计时期成为焦点,并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不仅在包装结构上赋予了个性化设计,包装的色彩设计也不例外。包装色彩的个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从色彩上体现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创造和谐、舒适的色彩视觉,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成功的包装离不开先声夺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仅起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的作用,还具有呼唤情感的力量。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会计理论论文具有类似语言的功能,在对人们形成直接、强烈的视觉中击的同时,又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个性化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表现特征

个性化思维是指“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事情反过来想一想,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克服常规色彩逻辑思维刻板、单一、从众的局限性,以达到创造机会的目的,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食品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正确地运用个性设计思维,来冲击人们常规的视觉经验,从而创造性地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它的提出以不违背逻辑为目的,不抛弃色彩逻辑思维的既定秩序,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运用大脑潜意识活动,在常规中求特异,从定势中寻觅突破,大胆而前瞻性的运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装色彩空间,充实包装色彩内涵,丰富包装色彩语言,使商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色彩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色彩的复杂程度,但多数人都认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联想产生。因而,在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中,设计师往往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展开设计: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冷饮食品的包装用冷色调,给消费者凉爽、降温、解渴的心理感觉;在寒冷的冬季,营养品、保健品等包装设计应采用暖色调,给消费者温暖和热烈的感觉。消费者的这种情感变化向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他们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克服常规的色彩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多角度、多视点地丰富包装色彩的设计语言,从而充实包装色彩的情感内涵,拓展包装色彩的情感领域。如“娃哈哈”纯净水的包装设计就大胆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红色,设计师从反常规的思路出发,让人联想到红彤彤的炎热夏日,进而联想到清凉可口的纯净水。总之,包装色彩情感的个性要求设计师摆脱传统色彩观念的束缚,运用设计新视点创造出色彩设计的新感觉、新样式,使包装商品在竞争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促使企业的包装设计迈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统一

食品包装色彩设计,首先应考虑它能否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近年来,许多食品包装色彩设计倾向于运用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现代感的色彩搭配则简洁、基础教育论文明快、时尚、优雅。两者的融通必然会使人产生亲切、自然、和谐、安详、人性化的心理体验,加深消费者对食品包装色彩的理解与回味。市场上流行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饮料包装“王老吉”,采用传统的中国红和黄色为色彩视觉主旋律,向消费者发起强大的视觉传达攻势,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已获得商业成效。人们欣赏着这样经典的包装设计,感受着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质生活,自然会与“商品”和“设计师”产生情感的互动交流。

(三)色彩诉求与消费者心理定位的统一

第9篇

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

(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

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同时,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续理解都要归结于这种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是文本的基本属性。所以学生阅读认知是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对于诵读教学而言,要清楚地遵循课堂阅读教学规律,才能使得诵读教学有效。笔者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存在,是要求我们站在作者的感情主体中进行诵读,这需要我们先得文字之要义,后诵文字之内蕴。

诵读的最深层次,韩军认为“诵到极致是说话”,即是“情来气到,气到声开”①。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就是“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②可以看出,这里的“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也是一种主体性的凸显。

(二)点化式的诵读教学

篇幅长的文章抑或不适合通读的文章往往是不容在课堂上全文朗读的,这时必须进行选点朗读,体味内涵,熟读成诵,这里称为点化式的诵读。

点化式诵读的过程,是应细读文本、品析赏析的训练要求孕育而生的。点化式诵读重点在如何读出字词句的意蕴和深层内涵,如何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体味过后用语音表达出来。在品赏文本的时候,抓住典型字句,并重锤敲打,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感,感中读,使学生自发进行感悟、理解、再感悟的自我同化,让文字嚼出味道,更要读出味道。课堂上可以把诵读作为一种品赏的角度,也可以把诵读作为联接文本主体和阅读主体的线索,这种点化式的诵读状态,有助于课堂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以诵读为本的基本教学过程举隅

(一)重视诵读初感,整体感知

诵读初感,是学生可以调动已有的认知进行自主阅读后得来的初步感知,并且是口、心、耳并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运用。黎锦熙认为诵读教学的第一层是“疏解的读法”③。这种疏解,是学生运用原有的语汇材料和经验进行整体感知,消化陌生感,获得原始感悟。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学生首先自由朗读,竟然出现了阵阵笑声。教师完全没有料到这种情况会发生,如此沉痛深刻的诗歌,笑声似乎是一种亵渎和无知。授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诵读初感,便以此为教学契机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背景知识和重点词句,学生恍然明白诗中看似土气的词语的真实内涵,之后便读出了那种截然不同于最初的沉痛语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诵读初感,也是学生自身整体感知能力的重要标志。诵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面对遍布全文的“隆隆隆隆”撞击声,面对后生们在黄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如何让学生在一开始便体会真切?录音的范读,教师的范读,摩其声,绘其形,演其情,全文情感层次的上升,安塞腰鼓的生命力,全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基本都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这个感知中,涵泳文本,咬文嚼字,分析升华,可谓有情可依,有章可循,乃为源头活水。

(二)贯穿诵读指导,以读促赏

以读带赏,以读促赏是诵读之于课堂教学的最中心作用。诵读教学,是以诵读来贯穿文本,在读中对语言进行体味、揣摩、涵泳。诵读教学,突破的是文字深层的意蕴所在,通过教师诵读的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朗读经验和体味,同时结合文本内容反复涵泳思考,披文入情,才能读出文字味。

程翔在教授《再别康桥》④一诗中,带领学生进行体味徐志摩在诗中的情感以及巨大情感转折时,重点用诵读突破“放歌”句和“不能放歌”句。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句中,“放歌”一词是最能概括和反映当时作者激动的情感。程翔改变了放歌的读法处理,处理为“放――歌――”的读法,让学生大声朗读,体味徐志摩自由放开怀抱的那种精神满足。

在教学《黄河颂》⑤时,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诵读来体味三个“啊,黄河!”分句中的情感。具体情境如下:

师:现在结合诗歌内容,根据自己的诵读体会来说说这三个“啊,黄河!”应该怎样读?用什么情感来读?

生:我认为第一个“啊,黄河!”应该读出母亲的温柔,声音柔和缓慢,因为下句诗提到了黄河是民族的摇篮,摇篮让人感到温暖。(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第二句应该用一种有力的语气来读,把黄河比作巨人,让人感到黄河的力量。语调高昂,读出一种坚定!(自由朗读)

生:我认为第三句得读出宏阔的气势,因为千万条臂膀给我们一种冲击,同时是铁的,给了我们力量和依靠,语速快而有力。(自由朗读)

师:我们通过诵读,读出了“啊,黄河!”这三重反复中的不同意味,这里老师给大家展示三种变式读法,我们一起来诵读起来。尝试读出一种层次性,读出感情的蓬勃,情感的升华!(屏幕展示):

1.“啊――,黄――河――!”(情意绵长)

2.“啊――,黄河!”(深沉坚定)

3.“啊,黄河!”(铿锵有力)

(三)诵读感性升华,回归语感

诵读是感悟、积累到运用的语言实践方式之一。黎锦熙先生将朗读分为“疏解的读法”、“论理的读法”、“审美的读法”⑥三种,这种“审美的读法”就是一种回归感性的一种升华和创造,是一种美的再创造,是一种阅读主体与文本主体相互融合的再创造,更是一种语音对于情感体味的再创造。

余映潮在教学《沁园春・长沙》⑦中,以诵读为主线,将诵读分为若干层次进行教学。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最终目标归结点为:整体感知。余映潮设计了第一个朗读活动:读出字词句的力度,即学生进行的诵读初感,读出诗句的“画面雄伟壮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第二板块“分层概括”和第三个板块“字句欣赏”中,余老师分别运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对文字深刻内涵进行体味。他指导读出“望”、“惜”两个字的长度,学生在朗读之中,通过语感和朗读体味自然而然地对本诗进行层次的划分;同时对于文字的感知,余老师重点让学生读出“‘封’的宁静肃穆;‘飘’的舒展柔美;‘舞’的逶迤曲折;‘驰’的奔腾壮烈”等等,通过朗读指导进行炼字炼句的突破,用诵读作为这两个环节的线索。其实,诵读的终点,就体现在余映潮的第四个板块中――“课文演读,读出全诗的情感美度”,所有的字词赏析、语言训练,诵读训练,最终都要回归在美感演读中。

三、结语

诵读,可以使感官联接而产生联想作用,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赋予文字立体感,使得文字产生出语言味;可以使文字从单一的平面化变为一种情感再创造的立体性文字。诵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方法;诵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诵读的最终结果,就是一种语汇的积累,一种语感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一种语文情怀的积累。回归诵读教学,就是回归语文阅读之根本。

――――――――

注释

①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

③⑥黎锦熙:《黎锦熙谈三种读书法》,《课外阅读》,2009年第3期。

④本教学案例参考《程翔与语文教学》中《〈再别康桥〉教学思路》一文

⑤本教学案例是笔者教学《黄河颂》的教学片断

第10篇

一.有效教学与国内研究

有效教学法提出于20世纪上半叶,随着科学思潮在西方的蔓延尤其是心理学的迅猛发展,西方的教育理论也出现了“教学是艺术”向“教学是科学”的转变趋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具有人本意识,关注效率和实际收益,通过对各种有效教学的研究著作来看,相对于基本的技能“听、说、读、写”,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这里需要着重解释“有效”的含义。有效教学的英语是effective teaching,effective是效率、效益的意识。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也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是指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程度越高,效果越好;有效率则是指一定的单位时间(课堂/学期/学段)与教学活动成果的比重;有效益是指实施的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是“有效果”和“有效率”的总和,可以说是教学活动方方面面的综合评价。这也就意味着有没有效率、效果和效益,即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检测指标。

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关于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就育人问题提出诸多看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孔子提出过的“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学观点。到了汉代,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论文《学记》则在总结先前诸子各家的思想上,精炼出“善教”、“善学”、“乐学”等明确观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已经提到了教学效率的相关问题,可以算是对教学有效行为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到了近现代,北大前校长一贯崇尚自然,认为教育包含着“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他极力主张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发展个性。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教学应紧密与社会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更快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一方面也达到了“授之予渔”的目的。这些言论虽然都没有直接指出有效性教学,但是都对如何更有效率的培养学生进步和发展做出了有益探讨。

二.课堂现状与教学价值

自2007年宁夏首先使用新课标起,新一轮的教学成果科技改革开始在我国缓慢推行。目前所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共收录文言文(不含诗歌)17篇,在课文数量上所占比重近1/3,但是课堂教学效果总体反馈不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尴尬局面经常出现。

从教师方面来说,在教授方法上,重言轻文,教学重心偏移是普遍化的问题。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者,把握着文言文课堂导向。尽管有了新课程标准,但目前大多数老师仍旧在高考的压力下,不是研究如何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富有知识,不是将文言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而是以考试大纲代替了课程大纲,在教学中固化知识点、考点而弱化课文所传达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课堂上教师大量时间一字一句的翻译和分析语法,学生不停做笔记而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师依据传统的经验教学,即便有了新的课程标准,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课堂效率依然低下,大量的只是点灌输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从学生方面来说,文言文主体接受意识淡薄。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都集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朴实而精炼,对于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文言意识趋向淡薄。从心理上来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期待下,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强,也并没有把自己的学习上升到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上,更谈不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了。

教学实践是新课程改革能否产生效果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也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能力培养的时效观转变。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学成为了当下教师教学的紧迫任务。上文提到过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仍然是老师“注入式”、“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尤其是文言文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课文,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的方式,“知识能力”被视为“知识点”,成了语法语汇的代名词,在教学设计上仍紧扣字词与语法进行讲授,“体会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一要求基本落空;“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但在实际中往往过分自由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成为个别积极学生的主导戏,其余同学成为了陪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的教师则“滥用”鼓励,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表面上是按照三个维度在实施教学,但实际上流于形式与口号,因此强调“有效”的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率和效果,完全顺应文言文当下的教学现状。

三.新课程下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再定义

在探讨了有效教学在目前课程改革背景下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深切关联和实施的必要性下,我们就需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三维目标做出有效性的再定义,分析文言文教学有效行为,使之更契合新课标标准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新课程标准首先关注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在有效教学这里,教学实践的长短和课堂形式的种类不是决定性因素,有效知识量才是关键。这也就是说,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验个人性需要被不断的开发,在体验中学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努力揭示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下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根本上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对话性,有效教学的课堂是知识对话的课堂。

第11篇

[关键词]理想教育;美育;学科教育;滨湖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03-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为走好未来人生的道路夯实基础。

一、构建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

结合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新时想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了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滨湖梦的教育。我们努力做到“实、生、美”。

“实”即更实际,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心中有一份愿景。理想教育是一种形成理想、实践追求、实现愿景的教育。对理想教育内涵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们对滨湖路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定位于“理想教育”这一学校文化特色之后,我们不再做形式上的“提升”,而是内容上的“降低”,即真正打扎实“理想教育”这一文化特色的基石,只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景,让理想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教师生活和校园生活,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生”是更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并非遥不可及,理想教育与生活应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理想与普通人的生活分开,真正的理想应该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从简单的、真实的生活中,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胸怀,走进世界。就眼前而言,理想教育就是使学生懂得要好好生活,学会爱身边的人和事;就将来而言,理想教育其实就是为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一根正确的标杆,也就是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美”为更美好,让学生完全在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中就接受了理想教育。通过每学期在“梦源”播种梦想、收获梦想,通过每周一晨会那充盈着“小故事大道理”的“理想大课堂”……让师生随处可见“理想”闪亮的光辉,随处可闻“理想”的教诲,让“梦开始的地方”为师生、社会所悦纳,让理想之光超越时空,渗入心灵。一系列的理想教育特色活动可触可及,不仅愉悦着学生的身心,更展示着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累累硕果。

(一)“愿望的种子”——梦开始的地方

愿望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避免愿望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真正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应基于学生原始而自然的愿望培育理想的“种子”,成为开始播种理想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有符合个人实际的愿望,激发学生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让校园成为师生实践梦想、追逐梦想、收获梦想的精神家园。

因此,滨湖路小学将学校CI形象设定为“梦开始的地方”,鼓励学生怀揣梦想,树立目标,从而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源”是“梦开始的地方”的物化形式,它以一个写意的“梦”字烙印在教学楼的核心地带,通过“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汇集师生色彩斑斓的梦,激励师生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成为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一颗颗小小的“梦想石”,一艘艘亲手制作的小纸船,一次次“播种梦想”活动,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培养起孩子们对未来不懈追求的良好品质。在这“梦开始的地方”,师生都成了有梦的人。

(二)“追求的信念”——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

信念是对某人或某事有坚信不疑的想法。在小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要重视帮助学生坚定追求的信念,让信念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成长的催化剂,并转化为成才的动力,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是学校的校训,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滨湖人对生命的期待,是对梦想与未来的憧憬——进取、超越、非凡;这是滨湖人的信念,是对学校和自我的责任——唯真,唯善,唯美。当全体师生汇聚在一起,一遍又一遍高呼“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时,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的欲望油然而生。小学阶段十二次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两百多个的“理想大课堂”里的小故事大道理,最后一次的“毕业大课堂”……无一不在反复强化、激励师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信念的追求让理想教育变得小、实、新,激励着孩子们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三)“学习的历练”——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让学生从小拥有更多的学习经历与锻炼,旨在进一步养成学生学习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环境中学习,让梦想通过勤奋得以实现,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梦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从“学习态度好习惯”“学习过程好习惯”“能力形成好习惯”和“学习行为好习惯”四大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卓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经历“静心悦读”“精心书写”“精心计算”的一层层晋级和“学习三星”一颗颗的摘取,发挥一次次的“奇思妙想”、吹奏一曲曲的“快乐口琴”、绘制一幅幅的“科幻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开拓了历练的空间,张扬了个性与特长,促进了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美感的氛围”——梦想启动未来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一种快乐感觉。让理想教育具有美感的氛围,就是围绕“理想教育”,最大程度调动、发挥美育在理想教育中的文化功效,创建快乐的理想教育。要从成人化的说教走向富有儿童特色的浸润学生心灵的各种氛围营造,通过美感氛围的营造拓展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展现理想教育的新魅力。我们以“梦想启动未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建设了“梦源”“蓝色宫殿”“中国园”“未来之星”“书法长卷”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在教学楼走道上摆放钢琴、地球仪、开放式书架、壁挂式鱼缸、大型积木及孩子们创编的童谣、创作的书画……整个校园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使理想教育能够诠释,可以物化,可以触摸,可以实践,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孩子们培植梦想、实践梦想、收获梦想营造起良好的氛围。

几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美感的氛围既是学生童趣表现和欢情流畅的过程,又是他们追求和创造艺术美、生活美以及自我塑造心灵美的过程,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五)“师生的互动”——有梦的人最快乐

教育有梦,孩子才有未来。理想教育的主体,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师生的互动更注重理想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教学相长作用,创建有理想的教师队伍,带动有理想的学生群体。我们强调将理想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的形成有效结合,把学校理想教育与学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会起来,把理想教育与“梦”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赋活动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让快乐贯穿于理想教育的全过程,使师生在互动中体验追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明天。

围绕这一主题,制定了《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持续开展了每学期开学典礼的教师宣誓,每年一次的“教师节·爱生日”、每月一次的“宽容日·赞美日”、每周晨会的师生诵读经典诗文及同唱校歌、同呼校训等活动。这类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乐中激情的活动深化了我校理想教育,开拓了师生互动的新视野,打开了师生互动的新思路,搭建起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桥梁。用儿童的文化教育儿童,用教师的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学校的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是基于学生原始的、自然的愿望,以此作为培育理想的“种子”;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追求的信念,提升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五要素不可或缺,互相渗透、互为交错。

二、新时期小学理想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理想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让全校师生和谐发展。搞好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为此,学校多次召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反复探讨,制定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管理章程》。管理章程包括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科研管理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等,保障了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彰显了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特色。

(一)构建促进教师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

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重头戏,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没有教师的良好发展,就不会有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就不可能立得起学校的品牌。为了凸显学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们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培训、评价等方面积极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变管理为引领。

学校采取开学与教师签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评、学校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使教师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用良好的人格、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以身示范”,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亲教师而信其道。

(二)构建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理想的管理制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陶行知先生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养成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以理想教育为主线,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分低、中、高年段来制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能力形成、学习行为四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早操集会、文明礼仪、就餐就寝、劳动卫生、安全保护五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行为好习惯,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使理想教育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素质,外显为自觉行动,促进理想教育的形成,收到良好效果。

三、形成理想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我们的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为学生服务,是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形态。

(一)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融合美育与学科教育,开发“理想教育”校本课程

“理想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新课程背景下,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开发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德育课程。它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点,将理想教育与美育、各学科融合,创新传统的晨会、早读、劳动、班队会、活动课、思品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行为养成为切入点,以学校、社会为涉教空间,以系列贴近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认知、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打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

1.“理想大课堂”

围绕理想教育,以一个“大”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形式,开设了“快乐大课堂”“经典大课堂”“毕业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静心悦读大课堂”“精心书写大课堂”“快乐劳动大课堂”等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营造起优良的校风、学风,孕育出彬彬有礼、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小绅士”“小淑女”。

2.“我的红豆故事”

为了实现“小绅士”“小淑女”培养目标,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我的红豆故事”为载体,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立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学,一人一本精美的绘本,一班一个红豆瓶,每天争夺红豆的故事在个人、班级书写着“美丽行动”。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同学、家长、老师评,每学期末一次总评,争当“红豆明星”,争创“红豆班级”,全班一起分享甜蜜的“红豆粥”,成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教育变得“小、实、新”,具有可操作性,充满着童趣与诗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理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生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文明有礼、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基础牢固、个性鲜明”一代新人,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创造的学园、花园、乐园、梦园。

(二)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通过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与家长探讨、与学生交流等形式,通过对于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行动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教师基金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获得好评。编辑出版了《中国名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卷》《蓝蓝的滨湖 蓝蓝的梦》《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等书籍,目前已有48篇在各种教育学术刊物上,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例如,“我的红豆故事”课程提出了“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校园文明从洗手间开始”“轻身慢步过走廊”“文明礼貌三句话”“文明行为三件事”等具体的要求,同时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细化、强化常规管理。例如,对地板的保洁及洗手间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地板上不能残留油垢,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洗手间地面要尽可能保持干爽,没有异味。再如,对培养学生的就餐,不仅注重强调爱惜粮食,还特别注重就餐礼仪的培养,教育学生碗、筷要轻拿、轻放,保持就餐的安静、有序,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中富有个性的理想教育产生育人的功能,“理想教育”文化得到彰显,在短短几年间一方面课题研究不断进行,另一方面,研究推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如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27届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之星(全国唯一一所小学获得此殊荣)等众多光荣称号。

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茁壮成长,学校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广西“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校长”1名,广西德育工作标兵1名,“八桂名师”1名,特级教师4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7名,等等。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教育部、团中央、国家精神文明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宣传部等各级领导到校视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均予以高度赞扬,自治区、南宁市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均在滨湖路小学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进在全国基础教育名校的行列。

这些成效的取得,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建设。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智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1999.

[2] 杨思寰,樊辛森,等.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成尚荣.设计:学校发展新课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8] 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 敏泽.文化·审美·艺术——论文三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领域的逐步深入,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大量便捷的资料查询、最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成为老师教学研究的最得力的助手。信息技术手段对象我这样的语文教师来说就象是拥有了开启一座包罗万象图书馆的金钥匙。

从参加工作开始,我便接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方法。我发现多媒体已被我身边的教师们所熟悉并广泛地运用。在我近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我反复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多媒体教学在吸引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加感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身有感触,学生接受的快,学习的也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更广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语文的情绪。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文、声、像等多中渠道完成教师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春》一课中,我为了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对春的感悟,在导语中设计了让学生看着优美的春景图,淅淅沥沥的春雨沙沙的下着,星星点点的小草钻了出来让孩子们一下了就走进了课文联想到春天的各种不同景色,由此直奔课文主题,很多枝节都在一副副美丽的画面与音乐声中感悟明了,课堂的气氛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与心也随着这一副副美丽的画面走进了春天不同的景色之中去。这便是多媒体的巧妙应用,它带给孩子的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的一界优秀的课所能比拟的。

还有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河中石兽》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石兽是如何逐渐陷入到淤泥之中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较快的时间里把握理解文章,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进入了乐学的状态。

二、乐用多媒体,营造语言内涵丰富的意境

教师比学生一定是早一些体会到,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散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南方初春的田野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让孩子通过图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这些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便进入情境之中来切身的感悟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具体情景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发表达的欲望。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造情景进行教学,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就这样利用各种多媒体条件,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和宽松的活动气氛,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普遍表现出乐学、愿学,兴趣格外浓厚。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育中的口语、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手段要实现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已捉襟见肘。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力争每篇课文都能做课件,虽然增加了不少教学负担,但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响应,完全溶入到教学中,我也就很开心了,觉得我所花费的功夫都是值得的。而且能充分利用资源平台的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

例如:我在讲授《河中石兽》这篇课文时,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让学生们看了以后,更深切的理解了石兽是如何陷入到淤泥之中的,这样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课件的恰当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知道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直接升华了文章的表达思想,不必老师的泛泛讲解。学生自己通过课件的体会、实验的观察、课文的感悟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台阶,因此本篇课文就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中结束了。孩子的语文素养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我们教学的开展,也在不断扩大。可见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也一定会学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四、活用多媒体,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小说、戏剧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特别是一些容易重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使旧知识增添了新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和历史接近感,就能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例如:我在讲授《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时时候,在网上下载了本篇文章相对应的视频,通过在课上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的走进课文。明代小说的语言偏文言,初一的学生对于这么长篇的文章读起来就会觉得很枯燥乏味,甚至有很多学生读不懂,然而视频不仅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了解神话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的特点,因此对文章一些细节也记得比较清楚,从而起到了学习课文内容、牢记文章重点的目的。

总之,将本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的优化组合,寓于趣味横生、令人向往的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活动化、趣味化、交际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里,学生的悟性、灵性得到激发,自主、合作的意识不断增强,创造的火花,随处可见。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更新,引导学生多种感官齐动,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