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07:5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形势 私营企业 经济发展 问题 策略
一、私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较少获得金融支持
我国私营经济的贷款额度较少,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贷款额度更少,一些企业根本无法获得贷款。这说明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基本走上了一条自我积累、自筹资金、自我发展的道路。为取得进一步发展,私营企业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还有新形势下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由于缺乏资金,私营经济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在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私营企业资本有限,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规模生产互相矛盾。所以私营企业为取得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二)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站在创新的角度,大多数私营企业实施的都是单纯的模仿性创新,以及技术革新、改造与改进等层次较低的技术创新,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专门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它们在研发上投入的经费是杯水车薪,导致其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从相关调查数据看,中小私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的经费只在全国研究经费中占据40%的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70%的水平要低很多,这直接造成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下,技术竞争力相当弱,制约私营经济发展。
(三)存在家族管理弊端
当前,我国依旧有很多私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其管理模式对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利。家族企业通常是把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在一起,重大的管理权、决策权几乎是由一人掌握,虽然这能帮助企业迅速决策、统一领导,但由于企业规模在持续扩大,专业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私营企业通常仅依靠经验来开展管理活动,管理内容得不到创新,极易导致企业管理制度被人治取代,企业主自以为是,进而做出的决定也缺乏理性。另外,家族式私营企业对员工一般都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任人唯亲,更忽视对人才的培养等,这些都是造成私营企业管理混乱的因素。
二、新形势下私营经济发展策略
(一)追求企业自身效益,健全中小金融体系
私营企业获得贷款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向现代化,切实搞好经营管理,重视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确保经营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符,从而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私营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强化,严格建立财务制度和纪律,坚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禁止出现账外账、假账等。私营企业还应增强自身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是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的重要条件。
当然,中小型私营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有商业银行来解决融资难问题,因为大银行做小企业贷款的难度较大,它们需要的是跟企业规模、制度等对应的中小金融服务。因此,应围绕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多层次金融体系,包括中小型私有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民间金融机构等,以适应中小型私营企业有序发展自身经济的融资需求,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学选择创新战略
目前,私营企业的普遍状况是规模小、效益低,所以应把降低消耗、讲求效益摆在首位,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持久动力。私营企业应依据市场需求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并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集团,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产业优势,使企业能聚集足够的财力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支撑[1]。
站在技术变化程度的角度,私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包括模仿性创新、独立性创新及联合创新,这三种创新战略模式都有弊有利,需科学选择。按照私营企业经济发展实情,主要应选择模仿性创新与联合创新。一方面,模仿性创新的技术变化程度相对较低,适合实力较弱的中小型私营企业,不求最先、但求最好,最终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联合创新能帮助私营企业借助外部力量,有助于把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高校等联合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技术与产品创新。在新形势下,私营企业不能一味进行模仿性创新,而应结合联合创新、独立创新等,牢牢把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机遇,从而逐渐形成自身优势。
(三)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加强建设人才队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家族式私营企业应逐渐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勇于打破家族式管理,朝着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所以私营企业应采取股份合作制方式合并同类中小型生产企业,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允许、鼓励资金雄厚、效益良好的私营企业积极与国有企业合作,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改变任人唯亲的陈旧观念,通过宣传与教育帮助员工树立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动员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改变企业主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等。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应重视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企业实施现代管理制度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推动知识创新。企业应彻底改革人才考核与培养机制,把计划经济下的人才教育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才队伍建设能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从而培养一大批高能人才,取消传统的家族式人才户籍制度;改革人才选拔机制,使企业里真正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激励科技人才自觉为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鼓励科技人才大胆走出去,使他们能适应国际竞争。
三、结语
私营企业要想成功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要求是不断追求和提高自身效益,建立健全中小金融体系,并坚持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战略进行科学选择,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从而不断提高竞争力,最终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一、所调查的食品企业基本情况
这次调研的哈市及各县(市)米、面、油、婴儿奶粉、乳饮料五大类食品生产企业共计20家。其中制米企业3家,面粉加工企业1家,制油企业6家,制米兼制面企业1家,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6家,乳饮料生产企业2家,婴儿配方奶粉兼乳饮料生产企业1家。20家企业分布在市区的有8家,12家分布在哈市辖区的县(市)。通过调研,反映该市5个品种的企业基础设施设备和质量管理等总体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得到落实。
(一)米、面、油加工企业情况。以__省农垦所属企业为主,包括__省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__省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都是跨地域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都是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iso14oo1及haccp、gmp国际管理标准体系认证,也都是国家首批151家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首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两公司总资产都过亿元,专业技术人员过百人,下辖直属部门企业多个,主要分布在省内各农场。两大公司拥有优质种植基地上千万亩,有机、绿色食品控制面积上百亩,两公司生产的系列品牌都获得国家首批五类食品免检>文秘站:
(二)婴儿奶粉、乳饮料企业情况。以我省知名品牌__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双城市雀巢有限公司、__龙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这几家企业都荣获了“中国名牌”,“国家质量免检”等殊荣,率先通过了相关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导入“5s”等国际先进的有关管理办法进行现场管理。每个企业总资产几千万元以上,年销售额几千万元乃至数亿。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质量管理部门,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适应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科研和装备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上乘的产品质量,在区域市场乃至国内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乳饮料企业中的__双城娃哈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__完达山__乳品有限公司,都是全国知名度较大的饮料合资企业,固定资产都超过亿元,检测设备价值几百万元,年销售额均达到数亿元以上。两个企业有乳饮料生产线多条,企业都已通过iso900、gmp、haccp认证并引进和“5s”国际先进的有关管理办法进行现场管理。
二、企业实施保证体系情况
(一)米、面、油企业中,大中型米、面、油生产企业都己通过了iso9000、haccp、gmp认证。公司的生产原料均来自该省垦区和其它产料区,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或麦子,部分大型企业自设原料公司,由原料子公司通过垦区和产粮区内订单,自营、方式统一收购。垦区内订单为公司直接与农场化对接。自营收购是在大豆、小麦资源丰富区,竞购地带、铁路沿线、大型货场铺设自购点,顺应市场需要,随行就市组织收购;收购是委托有良好信誉的大粮商和粮食经营单位收购,无论那一种原料收购,都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合格后进厂,进入专门储藏粮仓,储藏仓都能按照国家粮仓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保证了原料质量。生产管理车间分为食品生产区和非食品生产区,两个区域有效隔离,有效的清洗消毒设施,生产用水定期检验,质检中心对质量安全进行全方位监督,在生产过程中,质检部门严格按照《品质管理制度》规定的流程取样监测,保证不合格产品不进入下一道工序,保证了出厂产品合格率。
(二)调查的9家婴儿奶粉、乳饮料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0、iso14001、gmp、haccp的认证工作,同时实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跟踪体系”。从原料原奶收购、存储、预处理到均质,灭菌、灌装,都有严格的监测手段和专职的品控员,各企业的检测设备从严格控制各环节的质量目标入手,对各生产工序认真进行质量检验。由企业的检验部门依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等标准对原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进行检验验证,通过操作人员和质检人员的层层严格把关,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在线检验、监控、记录,对生产用水与非生产用水建立了专用的处理设施,部分企业并导入“5s”进行现场管理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保证优质产品的可靠性。
(三)调研中反映出,该市5大类食品生产企业中,大型企业设备设施先进,管理规范。多数企业都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进口设备,有些进口设备生产线人员大部分经过外国专家现场培训,即或使用的是国产设备也大都是在国内领先的设备。从管理人员到专业人员队伍看,趋于年轻化,大多数人员都受过专业系统教育和培训、人员素质较高。大型企业对人员的内部培训作到了经常化、制度化,人员均经过考核上岗,企业管理制度完备,均建立了系统日常管理措施,对生产过程和程序控制严格、严谨、严密,尤其注意对关键点、危害点的从严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该市米、面、油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分布在县(市)的部分企业规模小,原料采购没有专业渠道,以散户或中间商采购为主,多数企业缺乏自检手段,原料质量存在隐患。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备,如原料的储存场所情况差,生产用水卫生状况无检验和消毒设施,是一个薄弱环节。三是管理水平较低。小型企业多数没有建立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卫生和质量管理部门,各种管理制度尤其是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方面欠缺。个别企业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不规范等。四是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很少接受过专业系统培训教育,企业内部培训做得不好。五是极个别企业
没有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认证,生产的产品只能在本地销售。
(二)该市婴儿奶粉及乳饮料食品企业存在问题。一是奶源,特别是生鲜奶质量控制尚需加强。企业收奶多半靠企业自行检测奶的质量。二是有的企业管理尚需加强。特别是有制度,个别环节执行的不到位。三是人员素质尚需提高。有的企业内部人员岗位培训落实不到位,有的人员未经考核即上岗。四是部分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与生产厂分离,无法进行生产工序的全程质量监控工作。上述问题将为安全生产及产品质量埋下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 企业 人性化管理 模式 发展
一、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情感管理氛围
文化致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所推崇的信条,任何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是有一种成功的企业文化在支撑。海尔“真诚到永远”为消费者的负责精神,微软“让全世界每一台桌子都有一台运行着微软软件的电脑”远大理想等等口号或方针都是一种强大企业文化的体现。强大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与鼓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激励员工为企业为自身创造价值的最深层次的动力。如果一个公司发展的非常稳健良好,其背后必定有一套完善合理健康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前提条件下,这是因为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员工与产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举一个例子,一家建筑生产企业的老板每到生产旺季的时候都要从人才市场招进大量的人员,在完成了生产销售任务之后,这些被招来应急的员工就会因为种种理由而被裁减或离职。在老板看来,人才就是“时装”,需要的时候穿上,季节一过就要脱下;人才市场有的是人,只要出得起价钱随时都可以找一大群回来。在这种经营价值观作用下,员工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寒心,纷纷辞职离去。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可谓是天方夜谭。其失败的管理在于没有以人为本,实行不尊重人的管理,把员工当作“时装”、“商品”,忽视了员工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感情的人。员工对外部环境的反应非常敏感,工资和奖金并不能买来百分之百的“忠诚”,高薪固然很重要,但是决定员工最后选择的往往是企业的整体环境。经调查,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不是高薪。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或企业文化再造,非常有必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企业员工真正当作是企业的主人。在西门子公司看来,认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因此公司提出了“员工是企业内的企业家”这样一个口号。这句话并不是空洞的,西门子公司让员工有充分做决策、施展才华的机会,公司还让员工有增加薪酬的机会。这样“有名有利”,才能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家的感觉。实际上企业和员工都得到了双赢,即员工才能得到发挥,受到提升,增加了收入,同时企业也得到了人才,创造了利润,得到解决发展。因此说建设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加强企业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关注员工的自我发展,实现员工价值追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遵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递增规律。当人们由低层次的需求到高层次的需求依次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安心工作、全心付出、完成自我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从当今企业员工生存现状看,大多数员工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但是,在激烈的就业、工作等竞争压力形势下,许多员工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个人的发展,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能补充知识,提高技能,使自己具备迎接更大挑战的能力,这种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尊重员工的发展意愿,用计划和目标来管理他们,便成了企业员工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在企业发展中,作为企业活动的主要载体员工,是他们在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应该把视角转移到员工的自我发展上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努力找到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自我发展的结合点。各级管理者应通过与员工共同研究,制定出符合员工未来的发展远景的可行性计划,并在企业的制度体系中予以积极贯彻落实,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需要,为员工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实现员工价值追求目标。这样,当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欲求在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和满足后,就会自然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也就会激发职工热爱自己的企业,激发职工为企业的前途和生存献计献策,由此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任务目标就会得到落实,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上下级的关系就会和睦,各项指标就有保证实现。
三、变革企业的管理制度,推行柔性制度管理
在以往的概念中,制度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具有严肃性,是一种刚性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不可违背,否则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企业的员工是它的受力载体,也是它的执行载体。那么如何让这一载体正确有效执行制度而不走样,是每一个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进行企业管理制度构建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这一隐性因素。
制度的刚性特点,在国外的一些企业中体现的较为明显,这是基于西方文化传统而产生的。在西方人看来,人的行为要用法来讲理,法怎么规定,这就是理,法来修订理,谁也不能更改。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国外企业形成了一系列复杂完备的规章制度,当违规行为产生时就必须要按照法来执行,一就是一,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这在中国人眼中看来,似乎是不尽人情的,然而在国外企业中,这却是天经地义的。正是由于中西文化传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建构中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时,要充分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出发,而不应完全照抄照搬国外企业的经验。在制度与人性之间,制度是第一位的。这里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如何将制度更加人性化。在推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时,要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将尊重员工的地位和权利落到实处。在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中,虽然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但是要更加突出符合常理的“情”,使制度从冷冰冰转变充满人情味,才能让人容易接受,在制度原则范围内,也给了违反制度的员工更多的改过机会,而不是过去那种一棍子将人“打死”永不翻身的做法,从而使员工们感到企业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而不是想跟哪一个人过不去,也就将人性化管理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中,更好地激发员工们的潜在动力,让合作群体感受到志同道合,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
四、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拓展情感沟通渠道
不管何种管理,都是管理者按照自己和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的意图采用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向下级传达,使下级按自己的意图办事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谓传达意图,实际上是交流传递信息,交流传递信息也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实验表明,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越富有创造性,就越有吸引力。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好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命令式,而是以心管人,管理要充满人情味,这样就需要建立多样化、特色化的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所谓双向互动性是指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与属下员工开展交流活动,可以通过恳谈会、座谈讨论、企业内部沙龙、经理专用邮箱、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共同讨论分析下属部门的发展形势及面临问题,认真听取下属的工作设想和建议,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听其言、知其行,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赞扬,如有缺点也直率告知,做到对自己所管辖的员工动态了如指掌。同时,企业员工也可以借助交流平台这一途径,增大与管理者接触的机会,把自己所关心的诸如企业发展、培训进修、岗位轮换、员工价值实现等问题摆到这个平台上,与管理者共同讨论交流,听取管理者的答疑解惑,使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有效交流,可以增强上下级人员的了解与沟通。管理者得到了职工的信任感,将职工的情感激发起来,促使员工肯于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员工也得到了人格尊重,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及时真实地反映到管理者层面上来,促使管理者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下达的命令,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就增强了员工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在工作中充分施展其自身才干,促进企业兴旺发达。
总之,人性化的管理不是挂在嘴边时髦的名词,也不是靠讲枯燥的理论就可以说服人,它需要企业平等真诚地和员工交流,真正让员工感觉到被尊重,感到是企业的主人。企业也只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才能真正创造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才能培育出强有力的团队文化,使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开辟企业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主编:《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策略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危机刚刚出现回暖之际,我们正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大多数企业会陷入较之金融危机爆发前更为激烈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的消费者心理、新的挑战,如何化解困境,树立信心,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问题,选择何种经营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简述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生背景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相继引发了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经济衰退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各国经济状态萎靡不振。从经济衰退时起至经济明显复苏回升之前的这段动荡时间,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其周期长短没有确切答案。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采取各项措施稳定本国经济,以期将金融危机的损害降到最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滑趋势受到遏制,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回暖现象。
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在“次贷危机”后遭受了重创,很多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体现在GDP增长率。2007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GDP增长率降至8%。尽管保持了8%的经济增长率是可喜的,但是由于我国具有较大的出口额,而且在当时的年度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占了贸易总额的很大比例。虽然GDP增长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依然不容忽视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企业利润下降、外贸公司倒闭、就业率下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的情况。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依然是负面的,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缓解冲击,平稳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如何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企业生产规模与经营情况不匹配、资金存在缺口、融资困难、生产设备低于国际同类生产企业水平、产品竞争力较弱、纯利润率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
1.企业管理方式较落后
我国企业尚未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过渡,因此企业在管理手段上依然明显低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在市场综合表现中企业呈现出竞争力不足、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类问题集中体现,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停产、倒闭。
2.企业管理人才缺乏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人才的竞争。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都要依靠人才竞争来支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普遍暴露出优质人才的缺乏和使用不利现象。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我国经济也将随着发生变化。要想抓住宝贵机遇让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就需要企业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利润方面,但是企业不能为提升利润而忽视对人才的投入。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同行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经验不足、管理知识薄弱、管理方法单一等问题,管理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是我国企业的共性问题。
3.企业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就要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在经济不景气、企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缺点日益凸显。经营管理是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企业实施的所有项目都相互关联的,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力、项目开发、生产过程等与企业管理区分的较为明显,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统一调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加大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力度、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保障企业稳健运行,是企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
1.更新观念,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
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员工还是各个管理层,都应该对现代管理理念有最基本的了解,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管理制度,并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1)更新员工的观念。后金融危机时代同时也是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要在企业内部更新管理观念,需要从更新各部门员工的观念做起。企业要鼓励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与时俱进,了解所处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最新专业知识。以销售部门为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会发生转变,由金融危机前的冲动型购买行为较多,转变为更注重产品的功能、耐用性、性价比等主动搜集产品信息的理性消费行为居多。销售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配合其他部门,制定适宜经济状态的营销策略和促销手段,将营销重点放在产品本身,简化产品包装,使产品亲民又不失品牌形象,迎合消费者信心低沉的心理,提高产品市场份额。(2)建立高效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包含生产经营的所有部门和环节。因此要使每个员工都有具体的责任担当,形成良好的互相监督、互相帮扶的管理模式。一是完善管理决策体系。企业要在熟悉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业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市场环境,完善决策机制,尽量缩减决策传导过程,提高决策制定、执行的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完善沟通机制和渠道。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要与外部进行联系和沟通,其中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供应商,企业应细分对外沟通结构,形成与外部的良好沟通。例如,与银行等投融资机构的高效沟通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争取到更多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特殊时期。
2.人力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面临经营困难,为了缩减经营成本,有些企业采取了裁员、降薪、增加临时工雇佣数量等方式。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企业抓住经济变化形势的重要时期,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使用,因其会导致员工工作主动性下降、优秀人才流失。企业可通过对人才进行重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让企业和人才形成相互依赖、同心共进的双赢局面。(1)建立员工职业规划体系。对员工的短期工作目标和长期工作规划进行合理设定,让员工从入职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前进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员工自身价值提升空间,形成人才不断优化的状态。(2)充分发挥员工个体的才能。企业应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工作的有机结合。团队力量的发挥不是个体力量加和的结果,而是需要团队内每个成员人尽其用,领导者、执行者、沟通者都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个体情况,为其安排合适的职业角色,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3)提升员工职业能力和素养。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和提升,企业可以适时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可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发展战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期望达到的培训目标。
3.节约成本,强化财务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营利性工作,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收益,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1)企业的每个项目能否实施、如何实施,要经过财务部门的严格评估和预算,衡量每项决策的资金投入和风险情况。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注意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2)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会涌现出新的机会和市场,但同样也伴随着新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财务工作各个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3)财务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流通约束机制可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掌握资金使用和财务运行信息,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改革创新,制定适宜的管理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需要在管理策略的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管理手段创新、生产研发技术革新、营销模式创新等都是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企业应不断掌握信息,研究新的经济情况,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探索适于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恶劣的经济环境中仍能发展壮大。
作者:杨春子 董玉宽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毛一宁,王露婷.试论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经济管理[J].时代金融,2015(3):101-103.
[2]李嘉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10(4):78-80.
一、煤炭企业材料消耗的特殊性
煤炭企业属于地下开采业,具有它的特殊性。一是原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二是煤炭生产材料消耗的高低受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埋藏的深浅、煤层的厚度、顶底板的好坏、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的影响。三是采掘并举,掘进材料消耗在材料成本中的比重较大。四是生产组织和材料消耗管理比较困难。煤炭生产的全过程遍布井上井下,点多、面广、线长,并且大部分在井下,地质条件、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因此生产组织和材料消耗管理非常困难。
二、当前煤矿材料消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材料消耗管理观念薄弱
企业的决策层和主要管理层对材料消耗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在基层区科、队、班组,直至岗位上的职工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中,存在着各区科、队、班组每月不能严格按照矿下达的材料指标领用材料,没有做到事前预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区科干部节约意识仍很淡薄,对队组材料消耗管理不严,责任未落实到人,仍存在浪费现象。例如:掘进队挂隔爆水袋本可以用旧的顶锚,却使用好的顶锚;采煤队的高压管乱扔乱放致使管有破口;锚杆不能及时上锁;工作面仍然存在乱扔乱放材料的现象;材料的堆放不能准确挂牌管理;小物件被煤埋的现象仍随处可见等等。没有做到事中控制,造成奖罚出现不公平、公正的现象。
2、区科对政策宣传不到位,材料计划贯彻力度不大
一部分职工不能正确认识材料消耗与工资收入的关系,致使在运送材料及使用过程中发生丢失以及浪费现象。因矿井一线人员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素质偏低,而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煤炭行业职工队伍的构成性质已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有相当多的农民合同工(占到全矿总人数的40%~50%)来到矿上并成为煤炭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只片面地认为有产量、进尺就行,而忽视材料的消耗,甚至对材料的浪费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使材料消耗往往超出计划;指标计划只考核到各区科,区科未对队组进行科学分解,又没有很好的宣传,到班组就可有可无,到岗位职工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材料计划的贯彻程度可想而知。
3、区科干部对材料消耗管理的意识不强
对矿下达的材料指标,有的区科干部根本不在乎,只简单认为有产量和安全就行,材料计划不过是一种形式,超出计划矿职能部门也得给材料,把管辖范围内的材料消耗管理的重任推给了矿职能管理部门,每月材料超标还不知道,殊不知自己才是材料消耗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往往由于区科干部疏于材料管理,造成材料浪费。这不仅影响到全矿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影响职工的收入,降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企业发展。
4、没有全方位地开展好节约挖潜、降低消耗活动
煤矿企业成本与其他企业成本有一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只是有助于产品的形成,而不构成产品实体,具有较高的回收、复用价值。虽然随着煤炭开采时间的推移,开采深度越来越深,企业的材料消耗有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管理制度不全面、不切合实际、节支降耗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材料回收、复用管理要求不严、材料丢失浪费现象严重、奖罚措施执行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将材料消耗作为煤炭企业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说明煤炭企业材料费用中蕴藏着较大的可控潜力。
5、技术研究不够,造成技术上的材料消耗浪费
煤炭生产材料消耗的高低与合理选择采煤方法、采煤工艺,正确布置采煤工作面,合理选择支护形式,采掘接续正常合理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目前材料消耗控制主要在控制投入、杜绝丢失浪费和核算考核上,忽视技术上的节约。技术上照搬设计的现象依然存在,技术考虑不够充分,造成隐蔽的材料消耗增加。
总之,以上煤矿企业材料消耗管理上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究其根本,其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决策层和执行层对“安全、生产、技术、效益”的关系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材料消耗考核范围就被考核对象的可控性考虑不周,本身缺乏可操作性,执行力不够。
三、煤炭企业加强材料投入控制管理的对策
要搞好煤炭企业材料消耗管理,重点在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企业上下都能认可、自觉付之以行动的制度,其中关键又在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加强煤炭企业材料投入管理的对策,虽然办法很多,因人(企业)而异,但从“责、权、利”关系把握上又是相同的,而归根结底是统一个认识、完善两项制度、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做到四项挂钩。
1、统一一个认识
由于煤炭企业的开采对象是自然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开采过程所消耗的材料和配件不构成产品实体,仅是辅助生产消耗,所投入的大宗材料多数(钢材、电缆、皮带、管路、工器具、木材、风筒等)具有较高的回收复用价值。煤矿企业材料成本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采掘条件的好坏,其次材料回收复用率的高低是在同等作业环境下直接影响煤炭材料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
2、完善两项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材料消耗预算管理制度,并做到指标分解到区科、队和班组,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按月考核和奖罚兑现。预算管理制度是否能得到全面落实的决定因素较多,但关键在预算本身是否合理可行,因此,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两项原则:第一,纳入预算考核的材料(或配件),必须是被考核对象(或责任人)可控的,通过自身行动可以对其消耗的高低产生影响的。第二,必须遵循“既变、又不变”的原则。所谓“既变”,是针对不同采面、掘进头,随着作业环境变化,支护方式、回采方式、抽放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消耗计划应随之而变(动态计划);所谓“不变”,是指在特定煤(岩)层区域、地质条件、巷道断面和巷道类别等环境下,所采用的回采、掘进等方式或工艺、吨煤和每米进尺消耗又是相对稳定和固定的。因此,煤矿企业年度材料消耗预算,区别于地面生产企业,应采用开口与闭口相结合,即对单纯针对某时间段(半年、季度或月)的消耗计划应该是在假定的某种条件下的绝对额,预算额度应随着假设的条件变化而变化(开口的);针对某一特定作业环境或作业方式,某消耗定额是相对不变的(闭口的)。只有这样,所做出的预算才能是合理的、可操作的,才会为被考核对象自觉所接受。
二是建立健全材料回收再复用考核制度。针对所有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如各类轨道钢及道叉、支护用各类钢材、各类风管水管及抽放管、运输用的皮带托辊、采面用的液压支柱、高压管及其配件、顶梁、木材、钢丝绳等等),按照材料寿命及其使用环境,分门别类制定出周转复用率;针对十二种小型设备及工器具,制定出交旧领新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投入。
3、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1)安全与成本的关系,煤矿的很大一部分材料配件都是直接或间接为改善生产作业环境而投入的,相反,煤矿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安全抢险或隐患排除,将意味着给企业带来的是巨大人力、物力上的无产出投入(直接损失),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将是100%利润减少。材料投入多数是为了安全,不安全将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安全既是煤炭企业的最大政治,职工的最大福利,也是企业的最大效益,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材料投入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安全要可靠,投入要合理。
(2)技术与投入的关系。从煤炭成本控制过程解析,技术管理和材料投入控制管理,实质上就是事前与事后控制的关系。在地面生产企业,“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表现实际上是建厂前设计决策上的一锤子买卖,事后生产过程中技术管理更多表现为一种服务,但在煤炭企业(特别是地下开采的煤矿),“技术就是生产力”首先表现在建矿前期的整个矿井设计,而随着采面和掘进头的不断推移,回采掘进作业方式、巷道支付方式、通风排水、瓦斯抽放等工艺都随之调整,而且其调整过程表现为技术决策的过程,其决策是否做到科学管理,直接关系到后期生产投入产出的高低,其事后生产作业过程的材料投入系列控制管理,仅是亡羊补牢之举。即技术上节约是事前节约,是最大的节约;技术上的浪费也是事前浪费,生产过程不可逆转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处理好事前投入及事后控制的关系,在煤矿企业更多地直接表现为处理技术和投入产出的关系。
(3)生产与投入的关系。无论所投入的材料是否构成企业产品实体,也不论是地面生产企业还是井下生产企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极目标都是“少投入多产出,效益及财富最大化”。投入为的是生产所需,但生产不能不计成本。简而言之,材料控制管理,靠的不单单是经营厂矿长或财务、供应相关职能部门的单纯管理,更多还需依靠安全、生产、机电等分管厂矿长及其分管部门积极主动做到“支持、配合与补位”。
一、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企业用工信息汇总以及广州市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反馈显示,广东省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外语能力素质与服装专业知识素质两者兼优者居少”,“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一)服装跟单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
服装跟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要求跟单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服装造型设计和面料、辅料的选择,还要掌握服装样板设计、生产工艺、国际贸易知识、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珠三角地区,当前纺织服装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服装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不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衡:(1)懂外语、国际贸易知识的,缺少纺织服装专业化知识和技能;(2)懂纺织服装专业知识的,又因外语水平、外贸能力而制约着工作地开展。经企业走访、问卷调查、行业协会信息等渠道获悉,当前服装外贸企业的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比例如下:服装贸易专业对口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16%;由纺织服装技术员、服装制作中高级人员转型为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34%;由外贸专业人员直接转行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47%;其他人员因素所占比例为3%。集中凸显了两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的不懂服装专业知识,而懂服装专业知识的又不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
当前企业对跟单阶段岗位的划分不一,但基本可将其工作划分归类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理单)、生产跟单、质检(QC)四个环节,各企业基本是在这四类中进行删减组合,但大部分企业是将这四个环节完全分开,由四个部门或四个环节协作工作。四个环节(岗位)其主要分工为:业务员侧重于负责与客户沟通、谈判、接单、签订合同;业务跟单(理单)侧重于负责将业务员接来的订单进行翻译和整理及客户的意见反馈;生产跟单侧重于负责订单的生产和质量货期;质检(QC)侧重于负责所有货物的质量检查。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岗位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把服装外贸跟单岗位设置细分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和质检(QC)四个岗位,从表面上看,让各个部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服装企业生产存在着复杂性,在实际中事与愿违。由于多岗位操作一个项目,工作衔接过程中出纰漏、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由于业务员、业务跟单只懂外贸、不懂服装及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客户的要求,只是照客户订单字面意思来生硬地理解,而下一环节的工作人员看不到或看不懂客户的原始资料,从而造成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准确、不及时,最终导致生产错误或生产延期。
(三)服装外贸跟单岗位需求较大、从业员流动性较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具备对外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体之一,随着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而跟单人员的产出与企业的需要并没有成正比,构成了需方市场的紧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人才,高薪高福利高待遇成为了优秀跟单人员跳槽的利益诱因,部分企业甚至不遵循市场规律,造成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焦点原因集中于“优秀的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员资源稀少”这一关键点上。具体分析如下:
(一)“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开设服装贸易专业(或方向)的院校不多,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服装外贸跟单人才的产量、人才输出量远远低于企业需求量。在社会办学的众多培训机构中,因人才供求关系的利益驱动,不乏有开设外贸跟单课程的培训班,同时参加此类课程培训的学员也并不缺乏,但参加培训的学员又因接受教育层次较低,外语基础不扎实,又遇到了外贸英语不过关的学习瓶颈,大浪淘沙之后,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服装外贸跟单人才合格率廖廖无几,同样并没有给众多需求的企业留下太多选择的空间。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东莞的众多服装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大多数沿袭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僵化缺乏规范,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与理念。第二,岗位整合不具备条件,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第三,在服装工业化生产的工序岗位细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忽视了配套条件保障———科学的制度与规程,影响着协调地发展。第四,邯郸学步,东施施颦,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短期发展无大碍,但长期不思改进,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珠三角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私营老板存在着“暴发户”的劣根性,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第二,因优秀的服装外贸跟单员一人难求,资源供应短缺的现状造成了企业间对优秀人力资源抢夺的恶性循环竞争。第三,公民素质不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对学校、企业、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与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跟单从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整理调研数据,得出以下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寻找解决“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现状的对策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高跟单员从业员的岗位素质要求,具体途径有三:第一,与相关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层次)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委托代培”、“共建企业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培养适合服装外贸企业的服装外贸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才。课程分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校内课程由院校专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以生产实战的真实环境,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授课主体,对学员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素质。第二,在高等院校外语类专业中,或国际贸易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在服装企业各流水工序轮岗实习半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对服装大生产各工序的质量要求,然后再次择优选派优秀实习生到有良好资质的培训机构进修服装专业知识,以达到“外语”与“服装专业知识”均达标的外贸跟单员。第三,注重现在职在岗的外贸跟单员的知识更新,由企业技术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制订员工外出进修、外出参观交流等一系列计划,提高外贸跟单员的能力素质。
(二)“以制度指导岗位划分,以人才保障岗位整合”解决“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
1.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由优秀的管理层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制度规程”与“合理的岗位划分”的有效统一,由科学的制度指导细化的岗位划分,让制度规程做好“岗位划分”的保障,杜绝因责任不明的推卸行为的出现,更好地保障工业大生产的有序进行。
2.对岗位设置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可将跟单阶段四职合一。随着服装外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国际纺织服装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我们国内的服装外贸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并得到很好地发展,除了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更要加强对跟单流程的控制与管理,提高跟单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即将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QC四职合于一人之身。一份订单由一人专门负责到底,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传递造成的误解及责任的推卸,又方便了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正确且按时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这一作法能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该服装企业必须具备有高素质跟单人才。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对策
1.建立有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制度,“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从根源上控制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
2.政府、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普法教育,规范企业招聘行为。
3.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生产运作 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一、现代企业生产运作的特点分析
对于许多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自身实力的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效率得到提升;第二,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运作方式;第三,生产场地以及人员结构不稳定;第四,需要加强人员以及资源管理。
二、质量管理科学化
管理科学化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贯彻在工业化社会中所有组织,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科学化,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科学管理思想:
1、实行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
不管是对于生产线还是职能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及标准进行,并且利用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尽管这样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但是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企业的效益,而且通过程序化以及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科学化管理的主要思想是:严格、精确、自律以及试验。这些管理思想要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其中包括企业计划、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结构等。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集团,都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思想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自觉意识的境界,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自我意识制度的建立,我们鼓励人性化管理方式,但是一切的管理都要建立在科学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科学化管理思想应用到实际管理中来,企业的管理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企业质量管理分析
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质量的支持,但是对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多的方法,但是企业质量管理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且依然严峻。只有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将责任、权力以及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和约束机制共同作用,才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构建有效地企业管理制度,就要将企业产权制度以及企业组织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企业产权清晰以及坚持法人治理结构,才会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心,它可以有效地发映出一个企业的技术以及管理水平,也是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知名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质量足够好。
随着经济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的走进寻常家庭,并且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更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质量是否过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好的生产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赢得了市场占有率。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理论以及概念,其中比较有效地一个概念就是ERP管理系统。不管是信息、物料还是资金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才会流通,而且物料的价值不会自己增值,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才会得以实现。ERP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并且可以利用实际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以及改革需要,对实际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ERP系统包含多个模块,其中包括财务、物资、计划、车间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等,并且为企业的管理构建了一个迅速、全方面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可以阿精不同的企业管理数据输入系统,然后通过系统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最后系统会生成数据分析报表,通过ERP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PIMS系统也就是项目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工具,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这种系统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得以实现,为项目一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为其管理提高必要信息处理结果和管理依据。PIMS系统主要采取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进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然后找出偏差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它具有的主要有项目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合同管理等控制模块。
对于前面的ERP系统而言,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是针对于企业上层管理,但是缺乏对工作车间的直接流程的管理,对于现场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也就存在缺陷和不足,仅仅可以向管理层提供必要的数据,但是实际的现场管理还需要MES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MES也就是制造执行系统,他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优化管理,对现场的实时事件进行管理报告和分析处理,因此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将管理层与现场层有机的结合起来。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
四、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发展,企业管理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管理的诸多系统,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人力资本地位上升以及系统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程度的步伐,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发挥全面资源的运用,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焊接专业中职教育迅猛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对企业管理不适应,技术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与企业脱节,没有真正将企业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解决这些问题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校内建立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以教学产品作为纽带和教学载体,通过教学产品的加工生产构建符合企业生产特征的教学过程,加快学生技能养成、推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二、校内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生产特征分析
1.产品特征分析:焊接产品要由教师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工制造。产品具有实际用途,要满足教学需要,可以覆盖专业核心教学内容。
2.环境特征分析:校内焊接教学产品的加工实训环境要满足企业环境要求,即在设备配置、场地布置等方面符合生产环境要求。
3.组织特征分析:组织管理上采用企业组织形式,建立组织管理、生产、运营等机构,设置相关岗位,落实责任和分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4.运行特征分析:在运行模式上,按照企业焊接生产经营模式组织教学,即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产品加工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
5.生产氛围分析:在焊接生产氛围上应构建企业生产氛围,引进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定岗定员定工作量的方式实施教学。
三、焊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生产环境、设施设备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环境与企业环境、生产设施设备与企业设备高度对接。在环境布置上,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与要求进行焊接生产环境设置。设置安全通道、安全警示标志、企业管理制度、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焊接岗位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等。按照岗位及工作内容区分,依据企业实景划分下料、组对、焊接、打磨、检测、成品、废料等等功能区域。在功能区域内,从焊机工位的布置、使用工具摆放、原材料的堆放到成品件的摆放都按照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要求。在设备上,实训中心应配置焊机、铣边机、卷板机、剪板机、切割小车、砂轮机、各类胎具以及焊接检测设备等生产性实训设备。各类设备的型号、加工范围与生产能力贴近相关生产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开展。在实训车间内还设有教学区,便于教师在生产现场进行理论知教学和生产指导,形成既是企业生产车间性质的教学基地。
2.生产工艺、质量保证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工艺与企业工艺高度对接,建立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实习实训模式的正常开展,使教学产品的生产工艺与企业实际加工工艺相一致,要从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入手,严把技术关,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为依托,聘请技能大师、企业技术能手、企业工艺员等与实习指导教师一起研究,制定教学产品加工工艺流程,编制工艺卡和产品加工实训指导手册,选择设计工艺装备,为实施教学产品生产提供保障。
实训基地参照企业标准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并引进“6s”管理体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检验与监控。在产品加工完毕后,由质量检测组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自检,再接受企业专职质检员的检验,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并对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降低产品不合格率。
3.生产人员、生产经验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人员素质、结构、能力与企业高度对接。焊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生产性实训团队,参与教学产品生产加工。教师团队由实训基地内的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企业的专家与技术能手担任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制定训练课题、编排生产工艺、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生产及管路等,通过互相交流操作技术,教学和生产、管理经验等,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为确保学生操作正确,保证产品加工质量,在生产实训前,要将学生按工序进行分组,由实习指导教师分组培训,使其掌握加工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操作要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逐步积累产经验。
实训团队要注重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定期举行团队交流会,总结经验,查摆不足,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4.生产机构、生产组织建设
要保证基地生产机构和组织与企业生产机构、组织高度对接。在教学、生产实施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专业界线、打破教师身份界线、打破实训教学环境与理论教学环境的界线,形成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的纵向管理结构,以项目内涵为核心的横向生产结构。按照现实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工艺组、调度组、质检组、生产组,由指导教师兼任工艺员、调度员与质检员,按照所负责的生产项目定岗定人。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即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以此确保实训与生产融合的顺利、有效进行,岗位技能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焊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教学效益显著提升
1.1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产品的加工生产较好地解决了焊接技能培养和素质培养不能同步融合以及教学与生产相脱节、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问题,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1.2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使焊接教师的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1.3实习实训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企业生产环境对焊接实训基地进行了生产性环境改造,配置了生产性实训设备、划分了功能区、设置了企业标识等,实习实训环境明显改善。
1.4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焊接生产性实训不仅满足了教学要求,还将实习消耗转化为生产投入,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成本,创造了经济价值,增加了教学效益。
【关键词】 煤炭销售;销售问题 ;销售策略
由于我国煤炭市场存在着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总体煤炭资源相对较丰富,但总体分布却不尽平衡,煤炭市场的开发与销售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煤炭需求市场的集中度较低,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市场的煤炭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与季节性特称。我国目前的煤炭产量完全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对于优质煤炭需求的满足能力还较为欠缺。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煤炭市场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的广阔。尤其是我国的煤炭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和不断发展之后,煤炭产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煤炭市场机制基本成熟。因此,煤炭销售企业应该对当前的煤炭市场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把握,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煤炭营销策略来做好基于买方市场的煤炭销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 煤炭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挖掘技术的提高及矿产勘探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煤炭产量迅速增加。但是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质量不过关且处于一个无序竞争的状态。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煤炭企业再生产与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生存与竞争压力。
1、 市场整体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煤炭产量的迅猛增加与我国需求的现对减少直接导致我国的煤炭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从金融危机缓过来以后,我国的煤炭价格开始持续的回升、上涨,这直接刺激了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煤炭企业的生产。为了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最近几年国家陆续关闭了一批产能低下且安全措施不够完善的私营小型煤矿。同时,对一批大型的煤矿企业进行了技术升级及管理改造,提高了这些煤炭企业的产能与规模,使得其产量有了较为明显的上升。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煤炭需求呈现出相对降低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我国基于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始对国家的能源需求进行结构性改造,注重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同时,由于钢铁产量开始回落,尤其是随着房地产发展放缓,国内建材市场的需求减少。再次,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对煤炭采取库存和囤积的措施。这些因素都导致煤炭市场的需求关系呈现出整体性的供过于求的状态。
2、 煤炭品种单一、质量较低
由于我国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呈现出煤炭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煤炭市场为卖方市场。这是导致我国煤炭生产适量不过关,掺杂和掺假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一些电厂甚至会由于没有煤炭发电而倒闭。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部分企业开始进行无限制的大规模扩张其生产规模,通过提高产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原煤的产量是有限度的,为了获得对应的经济效益,一些销售企业开始在煤炭中加水。这种行为实现了短期利润的迅速增加,但是却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障碍,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由于煤炭生产企业开始大量的囤积煤炭,希望借此影响甚至控制煤炭的市场价格,影响市场销售。
当前,煤炭的生产与销售主要是以电力生产用动力煤为主,而其它的普通用煤的品种较少。同时,由于技术附加值低等问题,导致我国的一些煤炭生产企业不在意煤炭的深加工。尤其是面对煤炭需求呈现出多层次需求的市场情况,我国的煤炭品种不能满足需求,这也是造成煤炭囤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煤炭销售企业信息渠道亟待畅通
煤炭企业销售信息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的销售质量,而信息渠道的畅通首先需要提升煤炭企业销售信息的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销售环节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水平与方式的状态下,与当前的信息化水平格格不入。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煤炭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所决定的:其一,煤炭生产与销售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没有注意到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与更新;其二,煤炭销售人员的整体销售业务素质需要提高,尤其是对销售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其三,由于国家对煤炭销售方面的规定及扶持等政策还较少,没有发挥出引导和扶持方面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想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应该建立起信息化模式,让企业了解和接收到更多的市场信息,这样在销售过程中能提前预知市场动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
二、 提高我国煤炭企业销售水平的若干策略
1、 以销定产,扩大出口量
由于国内煤炭需求的持续稳定,煤炭企业在生存时不能盲目的进行生产扩大化。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与有序,应该通过建立以销定产的原则,以市场信息为基本导向,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实际生存策略。在国内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应该积极的建立起国外煤炭营销渠道和网络,通过占领并扩大煤炭的国际化市场份额来提高销售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提高煤炭生产的质量,实现煤炭品种的多样化。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教育
0引言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汽车制造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制造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影响现阶段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的因素很多,比如主观方面—员工的思想、客观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以及相应的生产线管理等。如果汽车制造企业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安全事故,进而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人身安全。因此,无论对于企业而言,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必须重视汽车安全生产,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寻找更好的办法解决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多更好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对策。
1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汽车制造企业与时代进行接轨,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生产,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但是,现阶段的汽车制造企业日常生产车间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企业都以盈利为目的,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企业就会在设备检修、人员培训、危险品管理等方面偷工减料。汽车制造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安全生产费用管理问题。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惜减少安全生产费用,从而不利于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由于缺少经费支持,安全生产也只是纸上谈兵。第二,安全教育管理问题。个别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认为学习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是没实际用处的,错误地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没必要在学习安全管理知识,觉得事故离自己还很远。殊不知,事故发生绝非偶然,是长期疏忽造成的,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做到防患未然。第三,设施设备及危险品安全管理问题。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建立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在管理各种危险设施设备与特种设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2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想要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就需要管理层仔细熟悉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内相应规范,在了解本单位现阶段的生产情况基础之后进行相应调整。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各个生产设备进行仔细检查,选取合适的生产措施,采取合适的预防手段。
2.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对策
为了更好地管理安全生产费用,汽车制造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弄清楚每项资金的来龙去脉,确定各笔资金的提取标准,并仔细核查年度费用计划的使用情况,按照相应的管理要求进行审核;按照国家和各个地区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年度资金生产计划中,提取相应的安全生产费用,用于专项安全生产。第二,汽车制造企业要将安全生产费用用在正确的地方,比如对于各种安全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与保养更新,从而保证安全生产设备可以正常使用。第三,定期进行应急彩排演练,将容易出现的突况进行多次彩排演练,从而保证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护,将危险降到最低。第四,对整个生产车间进行安全评估,如果发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地方应及时进行整改,从而确保整个车间的安全性。第五,也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设置相应的课程培训,使员工深刻理解安全管理知识。
2.2安全教育管理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汽车制造企业要做好以下工作。(1)使员工了解法律法规,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①管理人员应及时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以文件的形式传达给各个员工和相应的从业人员,让他们进行深度理解,并且有更深一步的研究。②将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执行,并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测。③配备专门的检测管理人员,当发现员工执行制度不到位时,应该及时进行批评引导,对于严格执行制度的员工,要及时进行表扬。④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机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根据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进行调整。⑤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改进,定期考核培训结果,找到上一阶段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寻找解决方法。让下一阶段的培训得到改进与完善。(2)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汽车制造企业应要求安全管理相关人员,无论是管理层员工还是车间人员,都要把每次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和考核结果记录在案,并与个人工资直接挂钩。同时,管理人员应该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进行考核,如果考核通过才能够任职,如果考核没有通过,要继续进行培训;对于在职人员也应该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与教育考核,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加入生产企业的员工,要以企业为中心、以车间为单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建议每天都进行,并且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外,对于一些在危险岗位工作的人员,需要严格把握人员的从业标准,只有符合相应标准即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应的工作,不能马虎对待,要严抓质量,确保在工作过程中不出现意外,从而保证整个工作的安全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在员工进行正式上岗时,将培训的内容与自身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根据每个人从事的职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在日常工作之余,汽车制造企业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相应的比赛与讨论,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而约束自身的工作行为,提高对于自身职业的安全性理解,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设施设备及危险品安全管理对策
汽车制造企业应建立一些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种危险的设施设备与特种设备以及平时使用设备的验收检查标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从而规避生产设备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提高整个车间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相关操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应标准和设备使用说明书,建立一些设备操作的规范步骤,规范日常工作人员使用设备的方法,提高安全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电器设备,比如说处在爆炸危险区内的电气设备,应该符合相应的专业规定,汽车制造企业要委托相关资质机构对这些电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并将安全检查报告存留档案以便查询。同时,汽车制造企业应建立后台的安全设备管理账目,制订设备生产安全计划与维护计划,对于这些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进行定期检修与养护,降低这些设备出现事故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汽车制造企业一定要严格保证这些生产设备的质量,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残次设备,要是出现质量残缺以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设备,就直接进行淘汰,从而减少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对于场内的日常设备也要进行相应检修,保证整个车间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与正常运转。对于危险品的安全管理,汽车制造企业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于不同的危险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登记管理。比如:危险品就要送在标准的隔离区;对于化学品和一些其他装置应该放在专业的区域进行不定期检查;将各个危险品都选择较为安全的地方进行存放,定期进行检查,并且加大检查力度,确保这些危险品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意外,降低出现意外的风险,确保生产正常进行。
3结语
现阶段,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全面地从思想上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建立相关的质量生产安全检查制度,以及相应的责任制,规范各个操作流程,优化车间日常工作流程。除此之外,汽车制造企业还要不断完善预防机制,对相关设备与产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设备和机器处于稳定的状态,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进程,从而才能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为国家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巧梅.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制造企业安全生产败德行为的规避机制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7.
[2]蒋林艳,覃红林,陈荣杰,等.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致因分析与风险管理——基于SGMW安全管理的案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9).
[3]王鑫.新时期汽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4(23).
关键词: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隐患;安全;控制策略
危险化学品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剧毒等特点,其生产、运输、存储、使用和废弃的操作难度大、过程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对人和环境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2015年,天津“8.12”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给我们敲响了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警钟,提醒着相关人员在思想上,需要时刻重视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提高防范意识,保障人民群众及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本文以多年的化工产品安全管理经验为基础,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存储、使用和废弃四个阶段的操作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同行业人员有所借鉴!
1危险化学品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运输过程的安全隐患
在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过程中,很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的数量偏少,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在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或存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例如:槽罐车没有专用的停车库及消防设备、运输车辆或包装容器未经检验、擅自改装车辆和容器等。而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驾驶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可,不按照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执行的显现也较为普遍。
1.2储存过程的安全隐患
很多化工企业在对危化品仓库选址及库区布置时,没有考虑到消防安全的要求,仓储设施简陋或布局严重缺乏合理性,而对于消防设备或器材,则超过检验期限或几近瘫痪,形同虚设,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无法起到消防作用,抢救困难。一部分化工企业,不按照规范要求存储危化品量,超过其自身可以承担的危险范围,给安全储存埋下隐患。而在危化品的储存管理过程中,一些仓库保管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或责任心,随意堆放、乱放危险化学品,搬运时,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没有轻装轻卸或在库内改装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等。
1.3使用过程的安全隐患
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较广,如果不对其安全使用加以重视,也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危化品的使用单位缺乏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安全责任不明;(2)使用单位没有严格的危化品监督机制及操作规程,或落实不严;(3)操作人员没有对危化品的安全生产足够重视;(4)事故应急的处理能力薄弱。
1.4废弃过程的安全隐患
危化品的处置,是生产、运输、存储、使用安全的延伸,也是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已使用并做废弃处理的危化品,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目前,国家对废弃危化品的处置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但部分企业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随意堆放或排放废弃危化品,加之当地执法单位的不作为,其结果将对周围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点控制策略
2.1建立并建全完整的规章管理制度
化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并结合原化工部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生产禁令》规定,建立和建全适用于本企业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危化品的安全运输、存储、使用和废弃环节的管理,确保每个环节的作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约束并规范员工的各种操作行为。在制度的落实上,要狠抓管理,尤其在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安装维护过程中,涉及到人员的登高、入罐,操作程序的吊装、动火等特殊作业前,要保证有方案、有计划、有安全保障措施,并严格执行特殊作业的审批制度。在作业过程中,要指派专人监控其作业行为及质量控制,确保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且不留任何后患,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贯穿于实际工作中,避免形成一纸空文。
2.2排除安全隐患、保障运输安全
化工企业应定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及包装容器的状况进行检查,排除事故隐患。运输车辆的危险化学品标识应清晰,车况要稳定,达到报废条件的要坚决予以报废处理。对于运输剧毒、易燃易爆等高危化学品的车辆,要安装GPRS等定位系统或行车记录仪,并指派专人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情况,防止运输车辆偏离规定路线或超速行驶;由于危化品均具有各自特性的危险源,所以,其承装的包装容器须由专业的生产企业,根据危化品的特性特殊制造生产,并经由特种设备质量检验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对于不同特性的危化品,当其灭火方式、性质相抵触时,绝不可采用同一运输车辆运输。化工企业应全面掌控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的道路及沿途环境状况。当运输车辆需经过人员或车辆密集场所时,要慎选行车的时间,防止道路拥堵;当运输的危化品可能与特殊的环境产生作用时,须重新选择运输条件或改变运输线路;高温天气运输危化品时,要防止长时间暴晒,或采取必要的降温隔热措施。此外,运输车辆的驾驶人员要熟悉并严格按照预定行车路线形式,突遇状况时,要及时向企业监控人员汇报。
2.3危化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危化品的储存仓库,要建立在常年主流风向的下风侧,而对于大型的危化品储存仓库,还必须要设置于城市郊区。仓库内不可设置人员宿舍或办公地点,其外部与其它建筑的防火距离,内部的地面、门窗、屋顶等,要根据危化品的性质,并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建构。对于老旧的仓库,要加大对其设施改造的资金投入,并指派专人定期对安全设施或消防设备、器材等进行检验、更新,保证设施、设备或器材的完好有效性。危化品的日常使用和储存,要设立专人管理制度,其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化学基本知识,而对于有特殊资格要求的,须在管理人员取得相应证书并经企业考核且合格后方可上岗。针对危化品在存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并制定严格奖罚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在入库或出库危化品前,须对其包装或数量等进行检查和登记,性质相抵触的危化品,要分门别类存放,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剧毒化学品要由双人收发和管理,并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出库使用时,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2.4危化品使用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操作,当日的出库量要当日用完,否则要及时入库储存。危化品的使用者,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应变能力。同时,在操作人员进行作业时,要对其操作方法进行监督,防止其违章作业。当发现其操作不当,或存有影响危化品安全的行为时,要当场予以制止并纠正,将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2.5废弃危化品的安全管理
对废弃危化品的安全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对废弃危化品存放位置的管理。化工企业要根据危化品的特定属性,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建立废弃危化品的存放地点,制定存放管理办法和应急防范措施,决不可随意乱放、排放,以防对周围环境和居民构成危害;其二是要建立废弃危化品的处置设施。化工企业应建立废弃危化品处置的专门设施和机构,强化对废弃危化品安全处置的宣传工作,规范废品处置制度,杜绝危险废弃物的无序流动,加强监管,防治其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此外,化工企业应定期开展对仓库危化品的装卸、搬运和保管等有关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并例举国内外同行业以往的化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其中危险源诱发点、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相关人员能够在思想上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认识,了解并掌握储存、使用的危化品的特性、危害性及操作要领,确保其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操作。
结语
在化工行业,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一项技术复查、防范要求高的系统性工程,其运输、储存、使用及废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作为一名化工企业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安全防范的意识,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创新安全管理方式,从危化品的管理使用、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和预防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化工企业能够安全、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堃.我国化学品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02).
[2]HG20571-95,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S].
[3]崔克清,等.化工安全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现代企业要想取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66-02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外在环境方面,消费需求难以有效突破;内部方面员工的待遇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成本越来越大。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了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外,关键要加大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
1充分认清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涵和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为企业组织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实践活动,涵盖企业决策投资与经济管理融资等,属于一体化的经济管理工作链条。同时还包括对企业经营的经济分析、实施财务管理监督以及编制运营方案计划等工作。该类工作环节可谓环环相扣,同中小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紧密联系,且各类环节均是企业经营管控的核心关键,是决策层掌握企业管理的命脉。企业实施经济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其基于一定经济环境及客观条件,进行经济运营阶段的科学调控,进而实现预期结果。倘若企业经济管理停滞不前,企业资金运营便无法良好运转并获取优质经济效益,更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确定合理发展方向的指南;二是企业加强并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因而经济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三是企业的财务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决策执行状况,以及技术指标的实现情况等,企业可以通过经济管理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通过全面协调地发展来促进企业的壮大。
2准确把握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质量有了极大地提升,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种改善是相对的,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21创新管理意识缺乏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创新仍然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内容,没有真正成为企业上下自觉的行为。在企业中或是沿袭传统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没有结合时代的特点,或是完全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导致出现“邯郸学步”等问题。企业在市场中缺乏自我价值,难以体现其独特的吸引力。
22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市场的瞬息万变、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使得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旦企业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必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但在我国企业中,有很大部分尚未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既缺乏对市场变化的预测,也没有应对各种风险的预案,使得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有着极大的浪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隐患。
23成本观念尚未树立
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造成企业的巨大浪费,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成本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志,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困难会不断加剧,成本控制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参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3强化经济管理,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31面向市场投资经营,做好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应科学面向市场,做好风险管理与可行性评估,进而编制优质投资方案计划,令经营风险有效降低。企业应将对内投资作为主体运营模式,对新产品应进行创新尝试投资。同时对行业前沿技术应实施合理投资。对人力资源则应做好全面培养投资。进而令企业自身拥有优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强化核心竞争力。一旦企业获取了一定经济效益,便可实施进一步的多元化投资与分散经营。再者,还应适时开展规范性投资,可参照大型企业管理经管理模式,借鉴其投资步骤,做好经济监理,完善经营投资规划设计与管控。同时应关注国家宏观政策,抓住局势特征,做好风险规避。
32提升法人经济意识,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当前,较多中小企业行使经营及控制权力,法人身兼多职,管理架构不尽合理,对于其核心竞争力提升极为不利。为此,中小企业应提高内控意识,强化风险及经济管理。考虑到财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小企业应促进财务体制的全面完善,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创建规范、合理的财务监管部门与管理制度,进而为财务工作创设完善保障。财务管理实践中,应科学规划工作岗位,令员工全面明晰责任分工,创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控内部制衡体系。对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会计报表的登记应实施有效监督,并做好财务信息的规范审核与严格分析反馈。再者应创建内审管理机构,促进财务及内审部门的有效分离,进而提升监督工作实效性。对于中小企业呈现出的薄弱财务管理环节,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完善财务计划的制订,令财务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强化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33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经济素质
中小企业欠缺资金便无法实现持续发展,面对其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的状况,应联合多方共同奋斗。政府应当促进法律法规的有效完善,出台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针政策,可在贷款援助等层面给予企业良好的扶植。同时可创建良好的社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提供服务。另外,政府可创建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专用发展以及担保基金。还可做好资本市场的全面创新管控,令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全面拓宽。对于个人创业应给予全面鼓励,并可开发证券融资模式,激励中小企业实施证券发放,进而扩充生产规模。银行应进一步促进融资渠道的有效放宽,降低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进而扩充贷款抵押率。企业工作人员则应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决策层应创建以人为本的竞争及管理人才体制,积极引进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引入激励机制,借助有效的绩效考评,提升员工积极性,令其为中小企业的优质管理、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
4结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应全面认识当前经济管理的现状,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从理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人本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内控创新等不同角度切入,通过采取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组织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2]周庆兴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