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时间:2022-02-01 14:3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第1篇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

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

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

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

第2篇

一、“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实施模式

学校通过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象棋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体验亲身参与活动的欢乐,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信心、勇敢、顽强、热情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表现直觉的能力,自我恢复的能力等。采取的方式:

二、“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走进象棋”“象棋故事”的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实践,但又缺少书写和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活动(阶段),每个活动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激趣 生成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一个小主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如“走进象棋”“象棋故事”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象棋的历史及有趣的传说、名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 明确道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悟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如“象棋故事”中介绍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小小的棋盘中另有乾坤,在小小的棋盘中藏着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藏着坚持不懈、沉着应变、临危不乱的情怀……

活动三: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

“走进象棋”“象棋故事”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活动四: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 养成习惯”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如在二年级的学生档案袋中,有以日记的形式、以活动体会形式记录着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自我评价、反思提升的过程,记录着学校建设特色校本课程的过程。

三、“出棋制胜”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出棋制胜”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研究性。采取的实施模式:

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活动主题的选择原则:选择活动主题要坚持“近”“趣”“行”的原则。即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学生认知区和发展区。二要学生感兴趣。所选主题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要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践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作作为选题的内容。如由学生收集相关的残局或把平时下棋时产生的残局收集起来,带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与同学们共同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重视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培训学生,明确活动方案的要求。方案一般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关注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3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阶段的目标阐述上,可以看出这种整体性体现:在学习空间上,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课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是一个开放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其开放性源于内容是“活动”的,活动的评价也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生成性主要是指学生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认识不断生成。学生在活动中,有许多的问题要去解决,这样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同学合作,寻求老师的帮助,就会不断地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课的课型

数学史话课 教师给学生介绍数学史料、故事,如:数的起源、古今中外的计数法、有名的数学题等,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趣味数学课 设计一些数学幽默趣题、图形或与教学相关的“自由问题”,如玩火柴棒、数学绕口令、数学谜语、数学手抄报等,这些内容有思考性,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自己收集数学信息,动手制作数学玩具。

实践应用课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例如: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在班级里开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自制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自带物品,标上价格,每人既当售货员又当采购员。在模拟购物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因此,教师要力求使实际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实际化。

综合实践课的课型及案例不可能穷尽一切教学,但课型及案例所凸现的学生主体参与性是新课程教学的方向。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有了学生的精彩活动,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彰显出活力来。

数学综合实践课实施策略

一是实践课让学生在发现比较中探究。教师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自我表现的方式。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内谈见闻、做小老师、作汇报,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想畅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这些数学思想在学生脑海中成型,逐步开阔学生思路,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二是实践课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内化。活动学习不只个体学习,更多的是群体互动合作学习,因此,学习可以是独立完成的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表演、课外调查等。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在一定的活动中,使学生动起来,通过说、看、做、比、演等来提高学习参与性。

小学数学实践课的教学过程

第4篇

[关键词] 实践活动课;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63-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实践。它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没有学生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如何有效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有以下感触:

一、从生活中发掘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每天亲历的生活中,他们对许多人和事,对许多现象和情景都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一门课程,我们尤其要注意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大自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实践、探究、反思,这样就能激发探究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地尝试实践和创新。因此,我们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实践中,笔者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告诉他们: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边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掘,学生们通过实践:弯腰寻找,低声交流,积极思考、探究分析,认真记录……一个个十足的探险家。之后,笔者再组织大家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颇丰。

二、亲历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活动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探究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要防止浅尝辄止,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在实践尝试中培养探究的品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亲身经历时空,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究并及时总结。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课堂上只要学生说说和要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和探究的环境。说和做,相差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所以,要让探究能力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亲历活动过程。

三、在实践活动中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实践中,教师要扮演好“帮助者”这一角色。教师必须发挥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的作用,必须发挥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情况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感到疑惑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帮助,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活动主题的确定,学生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这时,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协助选题,让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探究主题的方法。如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探究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主题,围绕目标,采用实验、调查、考察、服务、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采用综合性的活动方式达成探究目标,使学生在多种方法的尝试实践中懂得要多角度探究,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教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方法整合探究的方法。又如,在活动总结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写研究报告对于他们是很困难的事,这时教师就要给予“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和学生一起查阅一些报告和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写出草稿,帮助学生进行修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

四、在评价中树立学生的探究自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调查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都成了评价的内容,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教师在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中,还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教师还应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说一说他们的探究过程。教师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能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5篇

一、坚守底线,意文兼得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语文”活动,是要引导学生从机械、封闭的课堂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从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向增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转变。与其它的实践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标之一。

在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要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要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要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底线。除此之外,还要把握活动中的人文内涵。清初张伯行信奉程朱理学,特别强调“道”的重要性,但是,在谈到读书治学问题的时候,他明确指出“文”“道”不可分的关系,他说:“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提供沃土,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同时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敬师长,珍视生命,勇于探索……最终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意文兼得。

二、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性教学模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虽然年级不同,活动的次数也不相同,但是,综观18次活动的设计内容都是结合教材、贴近生活的。“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这句话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里将得到最佳体现。像《感受“爱”》《新年》《玩具展示会》《节约的秘密》等活动都和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只有《办科技小报》《寻找英雄的足迹》《“爱我中华”故事会》三次综合实践感觉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和活动的距离。

三、注重探寻,启发诱导

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评价,都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仍以《“爱我中华”故事会》为例,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一方面表现为:有的记不上,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有的不敢和别人说话,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有的家里没有电脑,只好和学校的老师借。另一方面就是资料整理,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料;有的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杂乱无章,不知如何运用。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时,一定要列出小组内搜集准备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请教家长或其他人、查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做等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的活动全过程。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在指导过程中,不作统一规定,不提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重在启发诱导。

四、小组合作,学科融合

第6篇

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我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充分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在实施进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课的开展。为此,教师们觉得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教学研讨活动,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教师们听得到,看得见,学得会,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必须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动的实施空间。各年级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构想。开展活动时,力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系列主题活动校本开发,合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让师生们自己“作主”;引导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研究;启发学生从数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深入调查;与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展学习技能、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上查阅资料,PPT制作等……我们注意到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反思,开启活动课程的钥匙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向前推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

首先,学校成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业务指导小组,定期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研讨、对上课老师进行指导。

其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课作调整。对教师进行调整:以班主任为主,任教一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便于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的监控与指导。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乃至学校职工、学生家长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有义务有责任配合班主任老师指导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课时进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全校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班队活动课,周四下午集中安排两节兴趣互动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另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

2、调整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提高清晰度。

我们采用以一个课例推进到底的培训方式,分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推出一个主题活动,共同关注。学校课题指导小组确定一个班级,围绕一个大主题,重点指导该班任教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组人员和所有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从开题、分组活动到成果展示,全过程参与,并且分到各小组对学生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在教师亲自经历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后,再让大家一起来研讨找出经验或不足,再完善,在此基础上,再让教师们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第二步继续模仿、实践。围绕同一主题,在自己所任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实践。学校课题指导小组对同一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同一主题不同层面学生的活动案例集。

第三步围绕不同的主题独立尝试。教师积累一定经验后,组织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课题指导小组不定期地听课、查看资料。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收集优秀案例。

三、实践总结,坚定活动课程的信念

通过研讨和培训,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研究的氛围推向了。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由惧怕、回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逐渐接纳、认可、喜欢它。这一转变来自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亲身实践与体验。对于新课程,教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功能。

2、我们全体老师在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师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对于自已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营造学生、教师、家长全员参与的氛围,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协调好各种关系,形成指导合力,使学生活动顺利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的班主任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综合实践课程其意义在于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机会。虽说,我校推出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作为教师培训的课例,活动时间不长,但活动中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相信,长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4、学校领导始终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造就了学生,造就了教师,更激活了学校。

四、落实深入,夯实活动课程的基础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之以恒的推行,我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体系。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课程实施的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1、开足开齐课时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三到六年级每周6课时、一到二年级每周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安排到各班课表中,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每周四下午还专门有两节活动课时间,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每周一和周五下午还有一节课外活动时间,为个人实践活动课,由学生个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将4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优化强化教师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教师条件: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0周岁以下,有长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新课改,勇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选题方面:要求能带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小中见大,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课题。教师要把课题的来源、实施过程、实施措施、实施预想困难、实施达到的目标阐述清楚,对自己竞选的课题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诠释、理解与评价。要求能掌握课题的基本知识,围绕课题全面论证,既富有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又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在培训方面,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深入督导课堂

一直以来我们都痕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改进完善总结

第7篇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的模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手段引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创造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性美。

我们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体验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中“体验自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内容不同于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指向“科学世界”,其内容应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活动主题,也可以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例如《中学生早恋对我们的影响》《畅谈我的“学习观”》《校园生活研究》《饮料与健康》《中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的研究主题。围绕 “情系家乡的山与水”活动主题,学生探讨出了“走进家乡的美丽风景”“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家乡动植物调查”“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家乡生态环境研究”等探究课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探究课题进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志同道合者组成活动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合作制订课题活动方案,确定自己的活动角色和任务,让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例如,从“情系家乡的山与水”的活动主题,衍生出的“走进家乡的美丽风景”“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家乡动植物调查”“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家乡生态环境研究”等探究课题,并成立了家乡美丽风景研究小组、家乡矿产资源揭秘小组、家乡动植物调查小组、家乡名胜古迹探访小组、家乡生态环境研究小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组内探讨确定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联络员等,进行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结果的呈现,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它应该是一个成果交流会,既要有显性的物化的成果交流,更要有隐性的成功的过程、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还应该是学生才能的展示会。例如,成果呈现方式有: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图片、视频资料、网页、做小报、表演、活动日记、宣传、写倡议书、设计制作等。这里没有后进生,没有失败者,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展示自我,找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学生在“指导”中“完善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可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完善自我”。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教师的指导要适可而止,指导过多就成了包办代替;指导过少,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可能不到位。

如果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还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自主活动。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学生活动时给予必要和充分的指导。

例如,在开展“名人档案”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星族”的了解,然后说说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让他们心中装有更多的名人、名言、名曲、名人成功的经验等。在教师恰当有效的指导下,学生也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筛选资料、学有所得。活动最后,学生又通过自评和互评,唤醒自我,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理念出发,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动手与动脑。

例如,在“让我们共同保护环境”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尝试。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让学生涉及各种场所,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出剪报、写日记、摄影、做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心得,共享资料,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筛选、整理前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同学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通过评价和交流,获得知识、分享经验、提升自我。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我眼中的环保”征文评比,进一步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的。对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到极致,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其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总之,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获得真知。

四、让学生在“评价”中“超越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指对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诸方面进行的评价,它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无疑是影响和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因素。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是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不以成败论英雄,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后与他人进行平等地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经验与他人共享,在展现、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下面的这张评价表用于活动总结评价阶段的学生自评和互评。

这样的评价可以揭示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可以体现活动中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对新知识的获取,也体现了活动中的参与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不仅仅是关注他们活动的结果,而是希望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这种评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性。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活动主题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其实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内容也很多,主题内容的选取应当十分广泛。一切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探究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形态课程,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发挥本校资源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一、主题活动的目标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孩子的发展为着眼点,要用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创造,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在活动目标的选择上,主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以下因素:

1.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整个课程活动的主体,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因此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选择与其水平相适应的任务或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学习的主题符合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垃圾多的现象,我们科组的教师共同探讨并与个别学生、清洁工谈话,对校内外垃圾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科组拟定以“身边生活垃圾(学校、家庭、社区)情况调查”为共同主题,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作为学习的主题。这种方式既让主题W习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照顾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因此,在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使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开展“剪纸”这一活动主题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纸方式有很多种,引发了对剪纸的探究;提出问题:广式剪纸是怎么样的;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民间剪纸艺人,形成研究报告,继而与同伴分享交流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但体验主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活动中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传承了剪纸艺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脑脚并用,做到知行统一,并用习得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体而言,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学生灵活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中,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所在环境的特色来选择和确立反映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

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本身就是重要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认识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社区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生活和社会。我们的社区有个“广东省农民工博物馆”,我们利用这个资源开展“走近农民工”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中了解农民工发展史和贡献史。感受农民工的工作之艰辛,认识他们对城市建设的伟大贡献,从而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尊重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让学生关注、认识、了解祖国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振兴祖国的责任感。例如,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我们利用学校附近的白云山为探究基地,开展主题活动“我爱白云山”,学生拟定如何保护白云山的计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可将传统节假日、历史名人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掘的内容,这样一是调动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兴趣,知晓传统、继承传统;二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与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应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例如我们科组会利用社区的资源:如本地宗祠狮龙文化、清明祭先烈等探究、传承历史文化,让学生在考察体验、探究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技能。

3.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的能力

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远不如西方,何故?是学习氛围不浓厚,缺乏探索科学的热情和与之匹配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变废为宝齐创造”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小组内确定打算利用废旧物制作与设计的作品后,自主收集废旧物品、搜集资料、动手设计制作、撰写作品说明等活动,通过活动知道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用途,更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学生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和技能,培养了从事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主题活动的评价与延伸

1.评价多元

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体验者与合作者,学生同伴、教师、家长、活动的参与者均可参与评价。评价的维度是多元的,不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单一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要把评价放到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更是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强调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这种多元的、形成性的评价也是对合理科学评价的一种呼吁。

2.注重过程

主题活动评价应该真实、全面,既要反映出学生参与主题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也要切实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对其的评价必须是发展性的,无论活动的结果如何,只要学生跟过去的自己比较进步了,跟同伴比较也进步了,在整个活动过程获得了切实的经验和体会,那么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营造学生自我反思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和包容他人等。

3.主题活动的延伸

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受研究主题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就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课后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并指导学生去继续探究。例如在“我的零花钱我做主”这一主题活动完成后,学生分析了自己的零花钱使用是否合理,并提出了合理的理财方案。但对于各自制定的理财方案是否合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时教师可把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向学生提出“对自己制定的理财方案进行验证”的活动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课程。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虽然已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但其在具体设计、实施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上,我们要从生本理念出发,明确主题的目标选择,优化内容,拓宽实践领域,科学合理评价,这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有望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顾艳艳.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浅谈[J].吉林教育(学术版),2002(1).

[2]王金平.如何开发与利用家乡的课程资源[J].新课程(中旬),2010(3).

第9篇

一、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选择。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以实践。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数学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二、创设情境,提供研究材料与探究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教材的进度,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定准研究点,根据研究内容,创设情境,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使易于学生操作,让学生放手实践。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别给每组提供三套实验材料。第一套: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第二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大于圆柱的底和高;第三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小于圆柱的底和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或大于或小于圆柱的体积。在这一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选择材料、运用材料,也学会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在提供实践活动材料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二是提供的材料要能够全面揭示数学的本质;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探究思路提供不同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主探索、发现,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焕发主体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需要激励他们,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组织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李老师带25名同学去游乐场,售票处规定成人票20元,学生票15元,团体券10元(10人以上算团体),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无论是哪种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注重过程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活动,要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展开,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只有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过程生发体验,过程激发灵感,过程引发创新。比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五、重视合作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内展开互评,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探索、发现,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敬明,《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发展》,《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12期

2.周红俊,《在实践中学数学》,《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2期

3.葛礼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21期

第10篇

一、确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确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全面认识和学习媒介传播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和传播观;通过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趋利避害,成为媒介合理的使用者;通过学习制作媒介产品,学会理流和合理表达,成为理性、负责的传播者。

学校从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入手,主要围绕懂媒体、用媒体和做媒体三方面来确定媒介教育的内容。低年级的学生要掌握电话、手机等媒介种类。中年级的学生要掌握报纸、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种类;高年级的学生要掌握广告、动漫、QQ、微博、微信等媒介种类。

学校充分遵循小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根据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学校的特色活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编制了“通识媒介课程”和“媒介安全教育课程”共24个主题的课程,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校本课程内容不同,螺旋上升。

二、开展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实践

1.在班队和综合实践课程中实施

根据我国目前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为了不增加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学校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和中队活动课时中,以下面两种模式开展媒介素养主题课。

一是以中队活动的模式开展媒介素养主题课。通过教师讲授、收集资料、辩论会、打擂台、情境体验、调查汇报等方式探讨电视节目、杂志广告、报刊专栏、流行歌曲等媒介类型及发展的趋势。如学校的李瑶老师以中队课模式上的一节媒介素养主题教育课“我是小小新闻记者”,通过“媒介破冰游戏一新闻概念界定一回顾新闻记者的一天一校园小记者的体验一辨析假新闻一我们的约定一新闻素材大家谈”七个环节,让少先队员掌握新闻的概念及作用,了解记者的职业素质及选择新闻素材的方式,从而提高其观察社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是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开展媒介素养主题课。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同时他们又活泼好动,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或游戏。根据这个特点,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开展一些教育主题活动,主要分为“活动准备一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一拓展提升”四个阶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在热情高涨的活动中提升其媒介素养。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采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形态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义,学会正确辨识、判断和选择媒介,有效地把握、运用和利用媒介,并了解不同媒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价值意义。

比如,学校的谢群英主任在六年级的数学课教学中,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所思制作微课,担当“小老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升了许多。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新闻选题、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知识,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亲自写新闻,张贴班级墙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的采访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媒介的运作程序。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以及各种互动性的信息传播工具,让学生初步掌握通过电子媒介进行表达和沟通的技能,力争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

由于儿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乐,音乐教师就在教学中把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通过比较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帮助学生探索两种音乐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3.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提高其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发挥教师的特长,制作了动画欣赏、校园网络维护、微视频、摄影技术、互联网资讯、新闻简报、电影欣赏等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纲要。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校园网络维护小社团、微视频制作小社团、摄影社团、校园新闻播报小社团、红领巾成长小记者团等,带领学生参与学校网站的维护、设计微视频宣传学校的“十美少年”评比标准、撰写校园活动新闻稿等各项媒介素养实践活动。短短一年的时间,学生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程度都得到快速的提升。许多学生对制作微视频、电脑小报、手抄报,设计公益广告,做广播员、小记者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多元化。

三、有效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结合广东省少先队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学校开展了“十美少年”评比活动,其中在“健康少年”“礼仪少年”“学问少年”及“特长少年”的评比中,明确地把媒介素养列为评价标准之一。

如“健康少年”的评比标准之一是“健康上网,不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礼仪少年”评比标准之一是“注重网络礼仪,不在网上发表不文明的言论”;“学问少年”评比标准之一是“喜爱课外阅读”,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丰富的课外知识,每学期低年级部具有5本以上书籍的阅读量,中年级部具有8本以上书籍阅读量,高年部具有10本以上书籍阅读量。能熟悉操作两种或以上的媒介,并了解媒介的历史、作用,辨别媒介产品传播的真伪。而认真参与校园媒介服务工作(如广播站播音员、维护校园网社团成员、校园小记者等)的学生,都能够评为“特长少年”。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硕果累累。学校有四名学生分别获得2014年度广州市“十佳红领巾成长小记者”荣誉称号;三名学生获得2013年度“岭南少年报优秀小记者”称号。这些年轻的小记者参加广州市少先队组织的各种采访活动,撰写新闻稿件,在《岭南少年报》《第二课堂》《现代小学生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超过20篇。

第11篇

作者:刘永臻 单位:日照市东港职教中心河山分校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学生的自我表现力也在逐渐增强。只有合理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学习运用的能力。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言说,我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效应,从知识点的掌握到能力的训练,从文本的解读到情感的教育,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只要课堂上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他们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诸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阐述和补充,或者根据自身的感受提出不同问题并进行解析和佐证,都是精彩迭出的时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每节课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全班同学按照顺序自拟题目演讲,并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坚持演讲活动,能让每位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强化书写训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造成许多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屡见不鲜,如不加以改正,对未来工作和就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的方块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写字技能和具备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每一个学期必须练一本字贴,定时布置作业,定时检查,及时总结反馈,把有进步的学生作品张贴出来,激发其他同学的书写兴趣。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这不仅是书写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的前提。语文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的写作,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能感觉到学生说话思路不清晰,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项目,每周定期组织学生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把内心的故事说出来,培养学生即兴演说的能力,使其思维条理化,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一些应用文体的写作。应用文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从条据类到书信类,从公文类到表格类等等。还有让学生开学时制定学习计划,学期结束时写总结。在一些重大节日到来时,开展给亲朋好友写祝福短信比赛,并在黑板报上刊出。学校的各种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活动,写出各种应用文,如活动通知、新闻采访、调查报告、下乡活动总结等。

语文课要与专业课相结合,强调知识实用性

职业中专的学生是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结合起来,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知识的专业性,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事先对所授班级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会用到什么样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大一统教学。比如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产品市场开发服务等工作,因而这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侧重于文字描述能力的培养,即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字词的积累,多进行即兴创作思维的训练,进行情景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简洁准确和优美的描述能力,并增大此专业学生的课余阅读量,多进行文学作品的熏陶和鉴赏,增强审美感受力等等。对电子商务专业可教授学生学习写商业信函、公文、实验报告以及学生找工作时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等,这些都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必须准备的一些技能等。

所以,我们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中专学生在校期间仅有的语文课时,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通过寻找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点,尝试把语文教学还原为个体体验,最大程度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及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强化口语训练,传授人际交往知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完学校教育后要走上工作岗位的群体,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所以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注重实用性,要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催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首先,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介绍自我、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比如物流专业班级授课时,课前3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发言,内容可以叙述发生在班级的事情、哲理故事、议论时政观点等,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再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潜移默化地把人际交往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真诚与人交往。在与人交谈时,要学会倾听,不能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与人初次相见,先送上一个微笑,微笑能冲淡紧张的气氛,使矛盾消除、化解。与人交往时,学会,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理智地处理交往中的挫折和失败,学会自信地与人交往,为职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总之,中职生所能达到的语文素养的水平,对其以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以及对自身发展空间的拓展至关重要。因而,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特点,从学生当前实际状况和未来就业的需要出发,将实用性教学与各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第12篇

回顾一个学年来的科学工作,科学教研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基本完成了学年初预定的目标。小学科学学科本年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工作是:

1、以“做中学”为抓手,结合新课程的实验、实施,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进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新课程把握能力。从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

3、结合身边科学、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教研为途径和方法。注重研究实效,及时推广研究成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教学中还能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育当中。

4、不断完善学科评价体系。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在科学教学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重养成大胆心细、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的情感。

6、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主题科学实践活动。

7、观察能力是科学工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能力的训练,自然也是科学工作者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创造条件(机会),诱发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去质疑、去评议、去推想、去验证。

8、了解和预测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准备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尽量及时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同时,还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将不断学习,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总结【二】

本学期,我们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为了提高我们组每一位科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教研组在本学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活动做如下小结:

1、教研活动以点带面

能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本学期,本教研组老师都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多次活动中都能畅谈学习体会与经验,然后与其他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回校后又将获得的信息与方法与没有及时参与培训的科学教师一起研究,使他们也一样在业务上共同进步。

2、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迅速成长的关键环节

本学期我们组的每位科学教师都严格执行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我们教研组虽然人员少,老师担负的教学任务重,但他们都能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写好教案。本学期,沈莉敏老师开设了展示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得到了参与老师的好评。

3、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教师如果不学习,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组认真学习新教材和新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改信息,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本学期初,我们组举行了科学实验培训。一学期来,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能善于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对一些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分析;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后继教学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素材。除了积极投身与教科研研究,我们科学组的老师和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本学期,沈莉敏老师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准备一个百宝箱》发表在《新课程研究》。期末,我们科学教师又聚一起相互交流自己本学期的点滴体会。通过交流,教师们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另外,就各年级的科学课内容而言,其难度已是老教材难以相比的了,有一部分内容甚至于涉及到高中阶段的,但我们的科学老师们一方面注重自身的学习提升,另一方面多多地互相学习。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一学期来,本组教师精诚团结,互相帮助,相互之间教研气氛浓厚。我们打算在下个学期多开展“以互听互评研究课”的活动,通过听、评活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取在一次次真情的评课中,促使教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提升听课教师的看课、评课能力,每位教师有所得有所获,每位教师有所思有所悟,为本教研组教师锤炼业务素养造梯搭台,从而达到使我组所有科学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5、反思与改进

反思我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失误和不足,我们的教科研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步骤相应的实施还不是百分百落实,有时候只流于形式;还有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缺少许多实验设备和器材,使很多教学计划都难于落实。

上述的点点滴滴,说明了我校科学组老师对科学教学研究的真诚与执着,面对新的世纪,面对如荼如火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我们确信: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明天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我们定将沿着确定的目标前进,进而寻求新的突破,追求新的超越。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总结【三】

我们科学教研组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共同努力,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水平业务,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教研组组风建设。

按规定,科学教研组必须做到期初,组里有计划,人人有计划,期末组里有总结,人人有总结,每项活动有记载。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式下,及时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切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严格贯彻教育局有关政策、规定,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和实验工作有效扎实;循循善诱,努力使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想,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好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技能。这些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共同目标。

二、 有序进行常规教学。

每学期初,我们教研组集体进行新课程标准学习,大家先自学,然后互相交流,互谈感受,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年级教材,明确自己所教教材内容和要求,制订好相应的教学计划,为有序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学实际,严格抓好教学“五认真”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课后辅导一丝不苟。工作做细致,要求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性。经常开展集体备课,要求在课后有教后感,以便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课堂上,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教学方法多变,形式多样,民主宽松,评价多元化。科学是基础学科,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兴趣、能力是首位,这些有了,知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我们教师要跟着形势,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法和学法,并及时总结、交流、反思、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

根据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小实验、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口头的、书面的、动手的、观察的,形式不限。考核这块,我们要求做到备课适当超前,教研组教师互查,学校抽查想结合,对检查结果有记录,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三、加强校本化培训,保证高质量的研究。

高素质的教师是科学教学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自主体验自主创新的过程,发展科学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探索构建新的自然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要引导学生走自主创新之路,教师首先要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以学导教,边学习,边指导,我们教研组制定了个项学习制度、计划。从而能让教师有目的地调控教与学,使学生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另一方面,让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不满足从于教师、书本获得答案或结果,对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