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院质量保证工作计划

学院质量保证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06 15:1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院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院质量保证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第2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两级教学督导 科学构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各高校在借鉴中外教育督导经验的基础上,自发地引进和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教学督导制成为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尤其是两级督导机制的科学构建更是需要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深化两级督导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主管部门尚未颁布有关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有学者将其称为自主式教学督导[1],根据“自组织理论”,高校督导工作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需要遵循教学督导普适规律并切合各校校情进行理论研究、策划实施,方能发挥其实效。高校两级督导主要由基于学校管理平台的校级教学督导和基于院级管理的院级教学督导组成,校级督导由学校直接领导,院级督导由校院双重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既有“统”,又有“分”,“统”“分”有机结合,形成网络状系统[2]。在推进教学督导制的最初,高校普遍实行校级教学督导的一级管理模式,督导成果显著,但随着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教学日常监督内容难度和跨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仅靠校级教学督导已难以为继,必须发挥院级督导在学科针对性方面的优势,调动学院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两级督导机制应运而生。从目前已实施两级督导制度高校的实践效果来看,各高校在推行两级督导制度上各具特色,但普遍存在着偏重校级教学督导工作及其作用的发挥,而院级教学督导工作及其功能发挥相对偏弱,各二级学院间督导工作实效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我认为,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实践,是制约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两级督导工作研究有其必要性。

二、两级督导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两级教学督导运行机制需进一步规范完善。

由于督导工作运行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责、权、利等方面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会影响到督导工作受重视程度和工作效率,因此,构建协调、灵活、高效的两级督导运行机制是深化督导工作的核心所在。从高校两级督导运行现状看,校级教学督导机制相对健全,由学校督导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有完善的研学、培训、检查、研究计划,经费有保障,各项检查有标准、有手段、有反馈分析机制;院级督导多由学院负责建设和管理,经费由学院承担,当责、权、利关系等实质性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学院负责人、院级督导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院级督导本身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如果对从事督导工作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在业务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督导工作就会缺少主动性、缺少研究和创新精神。

院级督导的管理往往以“校院共管”之名,而行“学院自管”之实,如有高校在督导工作条例中规定“学院督导工作职责由各学院自主制订”,本意上是体现了督导工作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但学院自主制订的督导工作职责、督导工作计划的科学性、督导工作实施情况如何呢?我认为,应该将院级督导纳入学校督导机构的指导之下,在选聘、培训、管理等各环节对院级督导工作加以关注。

2.督导选聘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学督导素质是影响教学督导工作实效和权威性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教学督导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要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及工作协调能力,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新建本科院校高级职称专家人数较少,兼具专业权威、个人权威、管理权威的专家就更少,选聘优秀的督导是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学督导工作提出的新挑战。相对而言,校级教学督导队伍受重视程度较高,在选聘中能注重督导员专业、年龄、管理经历、权威性等综合素质,督导队伍具有较高的职业权威。而院级督导的聘任,选聘范围相对更小,更侧重于专业性,督导队伍组合较为单一,从职称、专业结构、职业权威、教学管理经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较少,这就从源头上影响了二级学院督导后续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界对二级院级督导人选是否需要学校督导机构把关存在着不同看法。

在队伍建设上,学校对校级教学督导素质提高和培训较为重视,而院级督导的管理由学院承担,提升院级督导素质和研学能力的专题培训较少。院级督导往往处于自发、自由状态,这其中有学院对教学督导的工作重视程度的原因,也有学院指导能力方面的因素,二级学院领导无督导评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使重视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校院两级督导间缺少指导和交流,院级督导在督导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规范化等方面的缺失,影响了督导工作开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3.两级督导工作职能有待清晰划分。

美国学者托马斯在《教学督导:重新界定》一书中提出:“督导的目标在于帮助学校增加机遇和能力,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术成功。”高校设置两级督导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质量保证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基本作用也是一致的,即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对两级督导的建构不仅仅是从人数、归属进行划分,厘清其定位、职能也是开展工作的核心。实践表明,基于结构分层的两级督导制度建立后,其功能划分的模糊性是制约工作深化的重要因素。在职责划分不清的情况下,院级督导工作往往缺少总体规划设计、分析总结,在日常工作中多是应付校级督导检查而开展的检查,少了基于本学院教学现状的督导工作设想,或在工作中与校级督导之间有越位或缺位的现象。我认为,校院督导组织在职能上的区分如下表所示:

从督导理论上说,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都应被纳入督导工作,督导工作主要包括“督教”、“督学”、“督管”,从高校督导工作实践看,督导工作主要是更多地偏重于督教,且以听课为主,如有的学校明确在督导工作条例中规定督导的重心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4],对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关键性教学文件检查较少,对“督学”和“督管”比较忽略;督导应有的指导功能的发挥较少,以致有些教师抱怨:“突然来听课,听完什么没说就走了。”没有沟通与指导的听课就失去了工作的应有之义,以致教师有了被监督之感。值得一提的是,院级督导多是学院普通教师,有时存在着怕得罪同事、得罪院领导的心理,树立院级督导在学院内的权威感是极其重要的。

三、建议

1.以质量文化建设提升督导工作。

对督导工作的重视来源于学校的体制、督导自身的权威,来源于校内质量立校的文化氛围,应依靠机制的优化让有能力、有权威的专家型督导积极投身督导工作。目前,校级督导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的认可,对院级督导的重视首先是学校教学督导管理机构在意识上、行动上将院级督导建设纳入工作整体规划,尽可能为学院督导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而作为院级督导工作主管的各学院负责人要把好院级督导的选拔关,优化督导员素质结构,尽可能为督导工作开展提供方便。以某校为例,2006年建立两级督导机制,在二级学院设立院级督导办公室,为院级督导开展工作提供场所,形成了学院教师信任尊重督导的良好局势,该学院的教学规范程度始终居于各学院的前列。我认为,将院级督导工作的成效纳入对学院的年度教学目标考核,以此激励院级督导工作,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2.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校级督导队伍建设已得到广泛的重视,而院级督导应进一步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加强研学,树立督导权威。一是更新理念,吸收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在理论上探索教学督导工作方略,在实践上加以深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确立督导工作服务教学的意识、树立“督管、督学、督教”三位一体的督导理念等。二是创新工作方式,督导工作重策划设计、计划管理、合理反馈等。

3.优化两级督导的内在关系,清晰划分工作职能。

本文所关注的两级督导关系是指两级督导间的内在关系,较之于督导分层结构形式的建立,更关注内涵建设和督导效果。实施两级督导的高校对两者关系存在诸多看法,我认为,校院两级督导是统一体,两级教学督导联系紧密,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目标一致,只存在结构上的分层及督导范围、职责分工上的区别。建立健全的两级督导运行机制,理清两级督导间的内在关系,在良好机制下,两级督导组织方能围绕各自的督导范围、内容及工作重点和方式进行深入讨论研究,提高工作效率。

在学校教学督导机构建立之初,对两级督导的管理方式、层次定位、工作职能应该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特别强调,两级督导之间应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不是上下级领导关系,院级督导是校级督导的辅助和补充者。院级督导需要得到校级督导的宏观指导,两级督导间需有交流沟通机制。两级教学督导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利于教学督导素质的整体提高,院级督导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时,可直接和学院教师、负责人沟通;与学校督导机构进行及时沟通,从而真正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督导机制。以某校两级督导工作实践为例,当校级督导兼任学院督导组长时,往往会将校级督导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引入学院督导工作,督导工作开展比较有规划、有方法和有成效;由于身为院级督导组长,对学院常规教学状况了解清晰。同时,让院级督导参加重要的校级督导工作会议,院级督导更能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更容易树立荣誉感和权威感。

在两级督导的职能划分上,校级督导工作应着眼于统筹和实施全校整体督导工作,更多地对学校层面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检查、评估,更多地采用抽样检查分析、重点调研的方式,更多地侧重于教学结果监控,所开展的听课以研究性听课为主;而院级教学督导机构作为基层督导机构,主要做好所在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工作较为具体、详细,既要贯彻学校总体教学督导原则,又要组织学院督导工作实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认为,院级督导较之校级督导更直接了解任课老师与学生,了解专业课程内容,更了解本学院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在检查中与教师、学生共同交流探讨,能突出“过程控制”的特点,更能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院级督导是督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构建科学的两级督导信息反馈机制。

督导提供的信息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决策的依据,也是教学管理部门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信息反馈须注重反馈的科学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如有的高校采用信息分层反馈方式,通过个别交流、信息反馈卡、教学例会、教学督导简讯、网上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反馈到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目前很多高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交流平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这些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时,加强校院两级督导之间的信息交流势在必行。

目前在两级督导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诸多困惑,比如由于学校教学督导管理机构人力有限,如何对院级督导开展培训、指导检查、评优?对院级督导的指导以怎样的深度为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朱继洲.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和定位[J].江苏高教,2005,1:62-64.

[2]周永凯,王文博.现代大学教学督导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第3篇

教育软件工程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软件工程”,开发教育软件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也不是软件工程人员简单的学习教育书籍就可以达到。教育软件工程是研究如何用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教育软件。开发教育软件的关键阶段在于系统设计,因为它体现了使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思想的能力和水平。教育软件工程学是有关教育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

二、CMM分析

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将过程进化的步骤分成五个成熟度等级,每个成熟度等级被分解为几个KPA,KPA是达到此成熟度等级必须解决的关键点。这五个等级分别是:①Initial级,软件过程没有任何标准和规章,软件产品的质量具有不可预测性。②Repeatable级,已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整个项目过程已经制度化。KPA分别是:需求管理、软件项目计划、软件跟踪与监督、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③Defined级,组织级法律框架健全,软件产品的基本过程被记录下来成为文档,项目可以通过裁减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来建立适合自己的软件过程。KPA分别是:组织过程焦点、组织过程定义、培训大纲、集成软件管理、软件产品工程、组间协调、同行评审;④Managed级,对软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进行监控、取样和定量分析,对形成的关于软件制作和维护流程的数据库不断更新,保证软件过程保持较高的质量。KPA分别是:定量过程管理、软件质量管理;⑤Optimizing级,整个软件开发机构的重心转移到优化软件过程,软件组织对新技术的采用、产品预防缺陷、过程管理改进已达到循环优化的阶段。KPA分别是:缺陷预防、技术更新预防、过程更改管理。

三、基于CMM的教育软件工程实施框架

教育软件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研制开发教育软件不能仅仅依靠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才能胜任教育软件的开发工作。CMM强调持续不断的软件过程活动的改进与控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过程模型。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通过对CMM原理的改进,以提高教育软件质量、降低成本、加强产品开发的可延续性、增加客户满意度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基于CMM的教育软件工程实施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对目前CMM中的KPA做适当的裁减,定义了CMM中的7个关键过程域:需求管理、软件项目策划、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同行评审和集成软件管理;并设置了4个工作组:软件工程过程组(SEPG)、软件工程组(SWEG)、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软件配置组(SCM)。教育软件工程实施框架按照项目定义的软件开发过程进行,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CMM框架来管理监督,以保证开发活动符合定义的标准,开发过程采用瀑布模型作为教育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1构建KPA

(1)需求管理(RM)。需求管理是教育软件工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可以说需求分析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过程的改进,甚至可以降低软件质量、影响软件的开发。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将教育软件的用户需求纳入基线管理,在同用户有一个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对需求分析做度量管理、跟踪,对作出的需求分析经过双方的反复论证形成标准的文档资料。许多项目在完成后,用户不断新增需求或提出变更,使维护工作处于一种没完没了的地步,这就说明需求工作没做好,没有做严格的评审,导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好。

(2)软件项目策划(SPP)。教育软件项目策划是根据目标对教育软件过程实施活动的安排,是实施CMML2的核心并纳入基线管理。其关键活动有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工作产品、工作分解结构、项目估算、风险分析、项目计划。教育软件项目策划控制包括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采取里程碑+跟踪测试的方式进行,控制活动中注意对工作量、成本、关键计算机资源、进度、技术活动、风险的操作。

(3)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SPTO)。教育软件项目的跟踪和监督是根据项目的计划,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是实施CMML2的核心,目的是规范教育软件过程的流程,增加教育软件过程中进度、成本、质量的可视性。在教育软件工程中按照软件项目策划对需求、工作量、成本、进度、风险等内容进行跟踪并形成文档,跟踪过程中注意数据收集、数据的分析并确定是否采取纠偏措施,需求和进度直接影响整个软件产品的功能和成本,对风险的监督可以降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

(4)软件质量保证(SQA)。教育软件质量保证对用户来讲是教育软件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特征总和,对软件组织本身来讲体现了软件开发的高质量、低成本和可控性,是有计划、系统的质量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使软件生产过程和软件产品可视化、文档化,即监控软件过程保证合格的产品。在教育软件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软件质量保证在SCM、PR、SPTO的相互配合下完成,SQA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活动而存在。

(5)软件配置(SCM)。教育软件配置是一种通过标识和文档来记录配置项的功能和物理特性,控制这些特性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过程状态。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软件产品的完整性。在教育软件工程中主要做了三个子项①配置项的标识,标识做到唯一性,便于跟踪和管理。②安全的配置控制,对个人开发人员、公用软件工作产品、软件产品都实行标准数据库管理,各自的变更分别存入软件开发库、软件基线库、软件产品库。这三个库很关键,有不同角色的人员通过不同的权限来管理。③配置审计,在软件产品交付使用之前对软件基线库执行一次完整的审计过程,保证最终软件的运行。

(6)同行评审(PR)。同行评审作为教育软件质量保证的依据而存在,它根据预定的规范和标准对软件产品进行评审,本框架将教育软件工程的同行评审作为一个KPA保留下来是因为可以通过在软件行业中的同行来帮助发现问题。SPTO只能发现将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等各个基线作为标准资料去寻找在实际过程中的缺陷或错误,而同行评审是从行业规范的角度去看问题,同行评审当中的人员全部来自本组织之外。同时,对于教育软件工程中的详细设计和软件测试作为两个关键评审点来进行PR,因为这两个点在实际评审中最能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直接影响软件的成本与质量。

(7)集成软件管理(ISM)。集成教育软件管理的目的是针对教育软件工程的过程管理,在实施中建立合适的软件过程,此过程具备就绪、输入、输出、标准、验证机制、完成判断等特征。通过教育软件工程的实施可以看出在整个软件过程得到定制的情况下观察到所有过程的进展情况,对进度、成本、质量真正做到可控和可预测,降低风险。

2组的定义

教育软件工程过程组(SPEG)统一领导教育软件工程的CMM实施活动,协调整个软件过程的开发和改进活动,用来制定、完成、维护软件工程规范和过程。集成软件管理的内容也由SPEG完成。教育软件工程组(SWEG)负责教育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编码、测试工作,SWEG完成RM和SPP。教育软件质量保证组(SQAG)用来完成教育软件工程的测试,对软件过程进行跟踪和监督,保证软件过程的步骤按标准执行,评审软件工程活动,检验软件的一致性,提高软件质量。SQAG集成了STG(系统测试组)、SPTOG、PRG过程,并完成相关任务。项目负责人直接监督SQAG的工作计划。教育软件配置组(SCMG)负责教育软件工程中软件配置的策划、协调和实施,对配置数据库做维护、变更、版本管理,同时完成ISM的任务。

第4篇

关键词:IS09001;金龟图;章鱼图;高校管理;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92-0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l成立于1946年2月23日,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促进国际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IS09000族标准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TCl76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IS09000族标准的基本思想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控制的思想,即对产品和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二是预防的思想。即通过对产品和服务形成的全过程进行防错和策划以及有效运行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企业或高校实施IS09001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顾客的要求。为了确保产品和服务长期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就必须用健全的质量体系来保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并且质量稳定。

2.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3.提高工作效率。贯彻实施IS09001标准,可以规范质量管理。消除扯皮现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使最高管理者从日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

4.提高声誉,扩大知名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明高校已按IS09001的要求建立并有效实施了质量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具备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充足的质量保证能力,从而取得顾客的信任,扩大知名度。

二、高校实施IS09001管理体系的现状

我国教育界关注IS09001标准,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早期主要集中于航海类院校,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运学院、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舟山航海学校等都先后通过了该体系资格认证。IS09001标准是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的总结,将这个标准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悄然兴起了将IS09001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一些高校已通过了IS09001国际质量标准的认证,还有一些高校正在学习和准备之中。目前,对IS09001应用于高校的实证推动研究还在升温,一些本科院校,如重庆渝西学院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l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个标准的一体化认证。此外,一些高校的物业管理或后勤服务系统也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北京师范大学物业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勤集团等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了很大收益。

三、用过程方法构建高校IS09001管理体系的思路

IS09001认为管理的重点是把高校内的各种活动(过程)识别清晰、分清主次、描述出各过程的关联关系。依据IS09001提出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高层管理的要求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要求,把这些识别出来的过程管理得更有效率。在识别过程时,需要列出学校管理过程清单,同时清晰地描述各过程的关联关系。

如何能清晰地识别一个组织内各种活动与活动的关联关系呢?本文把过程分成3大类:

第一类是cop,即核心过程。也称顾客导向过程。其特点是此类活动(过程)的输入(要求)是外部顾客(学生与学生家长)提出的要求,过程的输出是经过学校此活动的运作,如何满足外部顾客(学生与学生家长)的要求,即学校为外部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此处需说明的是IS09001中的产品指的是“过程的结果”,即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一般为化工产品)与服务。服务也属于产品的范畴,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其特点是提供的同时即被消费了。

第二类是sp,即支持过程。即支持cop更好完成的活动。

第三类是mp,即管理过程。即让其他cop与sp更有效率的活动。

这样学校内的活动清单大致有:核心过程Cop:招生过程;顾客反馈与沟通;制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毕业就业过程。支持过程Sp: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激励;课程计划;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保卫、后勤管理;采购;供方管理:员工满意度测评。管理过程Mp:年度工作计划;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

为了把核心过程cop描述清晰,常用的方法是章鱼图(如图1所示)。

在一张图中把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描述清晰,同时把各COD的逻辑顺序和输入输出也描述清晰。让学校内领导层与各级员工都能清晰地知道这些cop做好了。外部顾客(学生与学生家长)就会满意,学校就能持续有生源。

那么,如何能把每项活动的控制要点没有遗漏的想全了呢?本文认为能形象地把任一过程进行清晰描述的方法莫过于金龟图了(如图2所示)。

一件事情要想做好,第一步是进行过程定义,金龟图把此过程定义为教学过程。第二步是确定内外部顾客对此事的要求,金龟图对此过程的要求表述为过程输入:(1)授课大纲;(2)教学日历;(3)课程表;(4)学生要求。第三步是确定此事经学校内部运作后,交付的成果是什么,即输出。过程输出:(1)讲课记录单。(2)具体的现场教学及效果。(3)学生的感受。第四步是确定谁对此事负责,为此过程找到过程的责任部门。第五步是确定做好此事需要哪些资源。第六步确定如何做好此事。即相关作业指导书,相关规章制度与文件。第七步确定做到什么程度此事才算做好了,即制定考核指标,进行考评与奖罚。

任何一件事把上述七步经过慎重思考后,描述清晰,这件事情如何做好就自然清晰了。作为检查工作的人,依据这七步对此事进行审核检查,就能把这件事情没有遗漏地查清楚。

第5篇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探究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of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quality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and safety and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管理。笔者从施工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几方面对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探讨。

1.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

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设置项目管理机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好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地完成施工项目管理目标,有效地应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行,产生集体思想和集体意识,完成项目管理任务。组织机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做好组织准备,合理配置人员,建立一个具备完成市政施工任务,能使项目经理灵活指挥,高效运行的项目部。

1.2根据施工项目的需求,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领导才能、政治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时间观念。

1.3要积极推行项目责任制,不断完善项目内部的岗位责任制,树立全员经济意识,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管理制度,同时把工程成本和项目经理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一定要做到全面全员管理、专人管理、分解管理的统一。全员管理能使项目内部每个人都参与管理,而且有主人翁的责任感,遇到任何问题,只要影响到项目内部利益和损坏集体形象,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过问和管理;专人管理使责任落实到人,明确责任人后,该谁负责谁就负责,该谁承担问题责任的谁承担,避免产生推诿现象;分解管理要求项目内部每一件事对每一个或多个人有连带性,对问题的责任要分解,对人员责权也要分解。以上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贯彻ISO9002系列标准的要求。ISO9002系列要求各个要素都有主控、主相关、相关,层次分清,从而达到项目的正规化管理。由多元化管理推广到双重管理进而推广到关系性管理。双重管理使每一件工作都能做到有工作实施、有验收;关系性管理也是关联管理,只要工作中出现问题,这一问题必定是多元的、有关联的,不但主控要负责,相关人员都要有连带责任。

3.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3.1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制定目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进行。

3.2 人、机、料的控制

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这三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奖惩机制能使管理人员以及施工操作人员具备保证施工质量的能力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工程所用原材物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料,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对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施工机械设备虽然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但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防止偏差的积累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整个市政工程的质量。工序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的不稳定性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而是会随着施工中遇到的不同情况而做出改变。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众多及交叉施工等因素,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整个工程的质量,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3.4产成品保护养护的质量控制。

施工周期长和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存在,使得市政工程的成品养护十分的重要。分项工程的完成对单位工程来说仅仅是产品完成过程中的一个工序,对已完成分项工程的保护养护对整个工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保护养护好已完成的分项工程。

4.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4.1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与工作责任并不等同,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如:不可因单方面的重视质量而忽视成本,不可因单方面的重视进度忽视成本。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

4.2 围绕成本目标,加强成本控制。第一、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首先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材料价格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权衡,控制运费,货比三家,择优选购。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再次是机械费的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第二、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第三、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在安排工期时,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4.3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每个工程参与者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对施工成本负责。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4.4引入电脑信息化管理

以广联达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作简要说明:首先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即经过精确算量,本方案是通过广联达算量系统将CAD模型导入计算机进行工程量计算。相对手工具有精确度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的特点。 广联达软件算量极其精确,只导入图纸,电脑自动计算统计出工程量。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扣减关系软件可以自动扣除,即能表示细部的材料用量,又能自动汇总,查阅极其方便。总工程量确立后,开始对工程量进行WBS分解(即分解工序)。 制定WBS计划是制定项目计划最主要的活动。在施工过程中可随时对每个施工工序和施工部位进行成本与利润的追踪。随时加以调整,形成以预算指导工程,以工程调整预算的良性循环。

5.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5.1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4.1.1建立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安全组织机构在市政施工安全管理中是一项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企业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安全工作重大问题的组织研究和决策。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政施工中实现制度化管理是一项重要课题,安全制度的制定依据要符合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制度的内容齐全、针对性强。

5.1.2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普及施工安全知识,使施工人员杜绝不安全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人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5.2 文明施工管理

如何做好文明施工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在施工项目中对现场各个方面专业的管理,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评比结果公布于众。总之,对于市政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进行严格管理,由此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方建国•陆宁•来延肖《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成本控制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应用规范)》张明轩,机械工业出版社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1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

一、顶岗实习的涵义及特点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3年到与专业相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3-6个月,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顶岗实习以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前提。以学生就业为培养目标,将学校和企业以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建“利益共同体”。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

顶岗实习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期间是实习单位的准员工。要接受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三方中关键的一方,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二)实习地点分散化。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无法满足很多人集中在一个企业实习,学校往往联系多个实习基地,有的不在一个城市。

(三)实习内容多样化。

在企业里,学生身兼员工身份。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挑战性,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除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外。在工作中还要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任务多重化。

从学校角度来说,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向校外实习的延伸,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校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完成实践指导任务。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工作任务,而且要完成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

二、顶岗实习的意义

(一)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侧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决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的教学主体。只有加强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全面做实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环节。才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工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尽管学校有时需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但通过“生产育人”,学生可接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实习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校培养与社会或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得到与他们未来相一致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三)促使学生在企业中增技能、长才干、磨意志、修品行。

学生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当前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养了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的职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变得主动理解父母、理解老师。从这些情况看,学生也由此奠定了现代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顶岗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解决以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

(四)帮助企业获得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确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为重点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观,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学历文凭与职业能力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这促使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较稳固的劳动者,补充了技术力量,解决了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

三、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实习基地等办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各院校运行情况不一样,利用企业资源不充分,导致质量也大不相同。在顶岗实习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方面。

首先是认知上面,一些学生对顶岗实习教学不严肃对待,有些学生抱着玩玩的态度。其次是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有的半途而废。在工作中稍微碰到点困难就唉声叹气,在挫折面前心情低落,颓废,有的甚至会产生抑郁倾向。最后是人身安全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放任自流,出入一些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场合,发生了一些安全问题。

(二)企业方面。

一些企业出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保证,生产效率,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考虑,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接收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就导致符合顶岗实习要求的岗位数量不足,多数企业积极性不高,少数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三)学校方面。

有些高职院校仓促实施顶岗实习,导致原有的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些高职院校还处在一种摸索学习状态中,这就导致了学校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会出现管理上的一些漏洞。

四、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

2008年3月31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多途径拓展顶岗实习基地,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教育部2008年4月9日印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教学”的要求。由2004年方案中的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顶岗实习覆盖率高,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更是用评估文件的形式颁布施行。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半年,主要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进行。这种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尽快适应岗位,做好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转变。为尽快缩短顶岗实习不适应期,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院在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三个 方面的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学生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或称实习员工),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以对实习企业和自己的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

(二)健全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显得至关重要。

1.建立和完善实习领导工作机构

顶岗实习工作由学院工学结合工作管理委员会领导(建议由分管院长任主任,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或部负责人组成),工学结合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建议由教务处和二级学院或部分管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协调,由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实施。各二级学院成立顶岗实习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是各专业顶岗实习的具体管理组织。小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院长、党总支书记、专业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二级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2.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等其他相关文件,制定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试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试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激励与奖励等制度。尤其要建立严格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加强法律意识,签订实习协议。

为解除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担忧,保证学生安全和权益,学校和企业就学生顶岗实习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管理责任。与实习企业的合作中,校企双方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定《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通过协议,完善以学生劳动纪律、劳动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实习管理制度。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协议书是学校积极构建大预防、大教育体系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从多个方面着手。早打“预防针”,防微杜渐。

(四)选择和建设一支优秀指导老师队伍。

各专业应选择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指导老师应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指导老师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学生的业务指导工作。原则上1名老师指导的学生不多于10人。指导老师要求了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在实习期间要依据实习方案和实纲内容,制定实习工作计划,按实习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参观和现场教学,并做好教师实习日志记录。

(五)搭建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专业人数和实习单位要求不一样,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同时学生主要时间用于工作,与学校信息不畅通,因此学校应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及时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确保实习学生安全和稳定。一是校外指导老师通过E-mail、QQ、QQ群、MSN、电话联络等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实地探访每学期不少于2次,指导老师应将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及存在问题及时做书面记录,及时向二级学院汇报。指导老师应电话畅通,把握实习生思想和心理变化,应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和辅导工作,及时回应学生需求。二是实习点的指导老师应定期召开协调会,邀请厂方管理人员出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实习点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使学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投身工作。三是学校网站及时迅速向实习生各类信息,如学生的实习任务要求、就业信息、欠费情况、补考重修信息等。四是心理咨询网站及时回复实习生的心理咨询留言。

(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质量。

高职生的毕业设计及答辩,是高职生在校完成所规定课程学习后必须进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践,而且是一次对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有机结合,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做到真题真做。不但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还可创造良好就业机会,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因此,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是推进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97-01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由于产品固定,生产流动,产品多样,结构类型不一;露天作业多,自然条件(地质、水文、地形等)多变;材料品种、规格不同,材性各异,交叉施工,现场配合复杂;工艺要求不同,技术标准不统一等,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从而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房屋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以项目团队成员为管理核心。建筑施工企业应注重对员工的管理,包括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提高等等,这是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

3)以预防、预控为主。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策探讨

1)项目质量管理的计划。施工质量计划是指确定建成的建筑物实体应该达到的施工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标准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正是对项目施工质量计划的策划开始的,并且是通过对于项目施工质量计划的实施来实现的。项目质量管理通过这一过程,努力控制和杜绝返工和质量失败等消极后果的出现,最终使项目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

2)项目质量管理的保证。随着项目部的组建工作的完成,实际上就己经固有了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为完成项目任务所组建的项目部都必然客观存在着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因为它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期望或要求每一个肩负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项目组织能够按照标准有关质量体系标准来建立和健全该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为完善、科学和有效。只有建立了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全面地开展项目质量管理活动。而为了达到项目预定的质量目标,就必须加强项目内部质量管理,采用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贯彻公司制定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在全面熟悉施工图,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建立公司一级和项目部一级的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体系、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及质量检验体系,使所有部门能够纵横沟通,相互联系,高速、有效地运作,从而最终保证工程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过程分析。①事前质量控制,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章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可把施工项目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对工程各项参与者进行审查。工程负责人应该是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全面的技术人才。因此在资格审查时必须严格,做到持证上岗。施工队伍和分包单位人员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在审查时发现有不合格者,坚决不能上岗。建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系统。一个过程是指从施工阶段的事前准备,经过事中各工序的施工以及检查验收,直到事后的工程总体验收及资料归档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四个阶段是指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各个分部分项的施工阶段、各个分部分项的检查验收阶段、发现并处理问题的阶段。八个步骤为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各部布分项施工的监控;对各分部分项施工质量的检验;总结该阶段的有关数据、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整理整个施工阶段的有关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文件归档。

②事中质量控制,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施工项目有方案,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钢筋代换有制度,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设计变更有手续,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工序的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都要对影响工序质量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控制。如:要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参加工作,以防由于疲劳而出现怠工现象等。每道工序完成后要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确保其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

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质量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目测法、仪测法、实验检验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对某些重要的分项工程应特别注意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必须对己完成部分采取妥善措施予以保护,以免造成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③事后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检验等。

4结语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企业建立一个符合市场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管理活动。各种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和认证不是为了一次性达标,而是要建立一个持久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到企业所承建的一个又一个工程项目中去,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有良.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中国西部科技,2006,10.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顶岗实习;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几年来,我院在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理念上,从过去单一的、狭隘的追求就业率的提升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学院的就业工作服务质量,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就业形势、人才结构以及学院发展的变化,以深化教学改革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实践“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的就业模式。

一、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推行“准就业—就业”的模式

2003年我院依据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实施“双项选择、择优推荐”的办法开展就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用人单位看重实践经验,一般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选择有一定经验的应聘者,希望录用人员“来之能战,战之则胜”;二是学生难以找到实习单位,甚至找到的实习单位与自身专业不对口,专业对接率较低。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根据当时的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就业指导中心尝试着创新性的就业推荐服务,实施了毕业生的“准就业”管理制度。“准就业”是指进入毕业学期的学生在修完主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由学院集体推荐提前上岗实习、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完成本专业其他课程学习和毕业实践环节,毕业环节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经过至少半年的实习后,企业和学生可以再进行二次选择,可以实现在实习单位顺利就业。在探索和实践“准就业”的初期,正值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形势,毕业生就业处于茫然,不知道如何择业,企业也同样面临如何招聘到合适、优秀的员工,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院在毕业生就业时间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行了“准就业”制度,并制定了《准就业管理规定》和《准就业期间学业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学院与提前进校招聘的企业签订“准就业用工协议”,在保障学生利益的前提下,选拔、推荐学生提前到企业边学习、边工作。

但是,在“准就业”实施的初期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的一是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的问题。“准就业”用工单位选拔的一般都是在专业学习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或是学生干部,虽然找到了实习岗位或就业岗位,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大学生活不完整,有些专业课学习得也不扎实,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学生的违约流失问题,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企业通过“准就业”的方式招聘到一些学生,但是企业生产环境、企业文化或用工方式等不能促使实习的学生在此直接就业,到了二次就业选择时,有些学生就形成了自然流失;三是学校的教学秩序问题,因为“准就业”的学生并不是100%,给后续的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办学成本带来新的困难;四是“准就业”是建立在以就业为目标的基础上,企业也是以招工为目的或者是以提前找到更好的员工为目的,抢占人才资源,渐渐出现了“准就业”时间提前等现象。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我院积极研究和思考如何解决“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断地纠正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即思考和研究如何与企业建立“准就业”学生期间的质量保障,如何在“准就业”中,实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学院的就业率不降、企业或用工单位选材互助共赢的良好格局。因此,在解决“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努力探究从“准就业”的上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准就业”上延到“顶岗实习”,形成“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

二、积极探索与实践“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努力提升毕业就业质量

顶岗实习是推进职业教育“职业化”、实现高职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的高职教学基本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一)构建顶岗实习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与管理

我院在实施“准就业”的基础上,根据我院部分专业特点,从2008年开始在一些专业实施“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探索与实践,在推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就业指导中心积极与教学管理部门、各系部进行有效合作,系部主管领导把开拓顶岗实习岗位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的高度进行规划和研究,一是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的需要,选派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单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二是与实习单位密切合作,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在同一单位实习人数较多时,安排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并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轮流顶岗;分散顶岗实习时,由学校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进行指导,并尽可能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杜绝指导教师缺失甚至放任自流现象,确保顶岗实习效果;三是教学系部专业教师要主动服务社会,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工作力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创新合作形式,努力调动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吸引行业企业积极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帮助学生落实顶岗实习岗位。

同时,我院在推行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系部与实习单位、学生签订协议,明确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了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并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手册。这其中校方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是顶岗实习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我院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机构,负责顶岗实习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组织管理,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系领导和企业进行互动交流,选派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外,还要选派辅导员进行全程跟踪管理与服务,一方面不仅通过顶岗实习加强了专业教师的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辅导员老师在企业尝试了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技能;同时,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构建顶岗实习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为保障顶岗实习效果和目的,学院、教学系部与顶岗实习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培训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就业管理团队,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的组织纪律管理、教学管理与就业管理、教学管理与企业生产的交流与联系等机制,形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实习企业三方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并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必修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结合,保证了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力求做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同时,学院、教学系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相结合的顶岗实习质量监督与考核机制,将顶岗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内容以及实习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综合评价优秀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的原则,直接录取为企业员工,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就业管理档案,实行了企业、学院共同考核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这种考核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顶岗实习效果,促使学生在选择顶岗实习时就充分考虑到自己是否适合岗位需求,是否要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直接就业;在顶岗实习期间认真完成所有的实习科目,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提高了顶岗实习质量。

(三)依托行业优势、打造特色专业链

我院在探索和实践“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发挥就业为导向作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依据建材、建筑企业人才需要,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等方面加强密切合作,利用“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稳定了就业基地,紧紧抓住全国建材建筑行业大规模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建材、建筑为龙头,着力打造了材料工程、新型建材、建筑工程等重点专业,带动与之相关的18个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专业优势明显、毕业生需求稳定的特色专业链。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让学生和教师参与研发,并努力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进行工作和知识培训与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对职业认同感,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岗位稳定率大幅度提升,收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社会效应。目前我院已与南玻集团、信义集团、金隅集团、河北建工集团、河北天山集团等全国各大型建材、建筑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都以“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的就业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目前我院已有13个专业(类)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据统计,2008年,我院毕业生与大型建材、建筑企业签约人数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2009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我院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5%是通过在就业基地顶岗实习而落实了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降返升;2010届毕业生中,有1300余人通过顶岗实习与合作企业签约,实现了顺利就业,而不少毕业生经过“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岗位锻炼,目前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学生在“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探索与实践中获取了“工作”与“学习”的双核实训,并在“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三方面获取了回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效地实现“三合一”,即学生作为准企业职工,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合一;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以及实现“教、学、做”合一;最终实现了高职教育的最终办学目标。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第9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实践教学体系;工程训练;校企合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产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为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软件外包产业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要求,高校扩大了该领域的招生规模。我国现有将近100万计算机类专业在校生,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约10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美国一年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才约25万人)。许多软件外包企业发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存在人才供应过剩的问题。软件人才匮乏表明了软件外包产业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计算机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也缺乏开展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

教育部提出了“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师的办学定位,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转型,培养大

量应用型人才,同时为服务外包产业输送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应该探索一条校企联合的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培养体系。

在此背景下,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应运而生。学院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软件外包人才。

1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结构

在软件外包项目开发过程中,接包团队一般由项目经理、项目组长和项目成员构成,人才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低层是程序员,约占60%,主要工作是听从项目组长的指导,根据设计方案编写代码。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大,缺口也最大,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层是项目组长,约占35%,主要工作是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比低层人员的需求量要少一些,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层是项目经理,约占5%,主要工作是参与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具有开拓能力,熟悉国际化企业运作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少,所起的作用最大。

现有高校计算机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金字塔”高层和低层的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软件开发的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人才却膨胀过度,高校几乎都在培养这个层次的人,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

我们及时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了重大转型,针对真正适合国内外市场从事软件外包的人才极为缺乏的现状,把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在应用型的软件外包初级人才上。

2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适应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应当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我们从市场调研入手,明确专业人才需求,找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行业、企业人员一起,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我们设计了体现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坚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同时,我们充分借鉴与消化吸收了IEEE-CS的SWEBOK[1]和ACM的CC[2]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3]、《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4]的研究成果,借鉴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的工程教育理念[5]。

我校的定位既区别于一流大学的科研型,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职业化,实用型技能要优于一流大学,国际化视野和能力要胜于高职高专。我们要解决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 整个教学体系分成两个阶段。前两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后两年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校企合作,我们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从业能力。我们将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增加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25%以上。

3) 分解每个学年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层次,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模式,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的四级体系,分阶段进行渐进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每个学年提升一级实践层次。

4) 按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设置实验内容,以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合理分布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不得高于50%,保证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课程中起到更大作用。

5) 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将企业选定的技术性课程嵌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两大任务。

6) 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引进认证考试,使学生毕业时同时具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认证证书。

7)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途径获取学分。

8) 双语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安排,然后每个学年逐渐展开,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实现每个学年的“双语教学不断线”。我们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商业环境下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开设了专门的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课程,直接聘请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授课。

4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4.1实践环境的构建

1) 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服务外包行业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组成,对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展开论证。让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建设和开发,使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企业需求。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取得相应学位后走上教育岗位的,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我们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弥补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工程经验的不足。“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

2)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我们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做到工程能力培养“不断线”。我们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教学,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吸纳企业的实训项目,构建企业案例库,建立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我们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要求来监控和保障教学质量。我们与企业建立通畅、有效的意见反馈管道,使企业的需求和对学生的改进意见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使我们及时了解企业的意见,确保教学质量。我们还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估,识别对培养目标进行改善的机会,制定改善方案,执行改善方案,跟踪监控方案的持续改进。

4.2实践教学模式和组织

1) 第一至第六学期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每学年短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集中工程训练。第七和第八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两大任务。

2) 除了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中要完成不同规模和内容的项目外,学生还要协同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较强、比较复杂、来自产业界的“真实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中形成各种能力。

3) 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在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项目按照“虚拟公司”的运行方式组织、管理、运营,完成开发任务。做项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4.3四级实践体系

1) 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通过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分组协同完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组学生必须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个人总结,并通过项目答辩。

3) 学生在每学年短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集中工程训练,第七学期开展“项目实训”。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在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将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或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项目开发全过程的锻炼。

4) 学生通过工程实训,为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第八学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软件开发工作,并完成毕业设计。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应能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实现良好的就业愿望。

4.4渐进能力培养

1) 一年级。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C或C++语言,并能用C或C++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HTML及网站制作的相关知识,并能完成一个基本商务网站的开发。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商业环境中熟练地用英语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够阅读大部分软件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够撰写基本的工作文档,例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问题分析等;能够撰写基本的技术文档,例如软件需求、测试文档等。

2) 二年级。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Java或.NET开发语言,并能用Java或.NET语言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并能完成一个企业级商务网站的开发。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商业环境中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例如项目会议、邮件联络等;能够熟练阅读软件项目相关的各种技术资料;能够熟练撰写工作文档和技术文档。

3) 三年级。

要求学生掌握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整个项目过程;熟练运用过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完成一个软件产品的商业开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可以用英语跟国外工作人员进行自如的交流,以便迅速了解项目的有关情况;能够用英文撰写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关文档。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证书考试,为就业增加砝码。

5结语

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和社会发展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我校2006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2009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0%。2007级学生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上战胜同组的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强队,荣获团体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SWEBOK)[EB/OL]. [2011-03-10]. / portal/web/swebok.

[2]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EB/OL]. [2010-03-13]. /education/curric_vols.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CDIO[EB/OL].[2011-02-12]..

Exploration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YU Ge, ZHAN Guohua

(Hangzhou Institute of Service Engineer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第10篇

摘要:以南宁旭彩木艺责任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企业对高职生到工厂顶岗实习应加强“6S”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顶岗实习生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6S”管理 顶岗实习 职业素质

高职生初到工厂顶岗实习,有些学生平时养成了散漫习惯,上班迟到、仪容不整,有的长发女生在车间也不戴工作帽;物品随意堆放、缺少标识;地面脏污、灯光灰暗。“外行看热闹”,这部分高职生不但缺乏企业主人翁精神,职业素质也有所缺失。工厂里,员工常常面临通道不畅、找不到工具、机器抛锚等困惑,以致士气受到影响,工作效率及产品品质有所降低。为此,企业应用“6S”管理从严要求,全面提高顶岗实习生的职业素质,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

一、“6S”管理概述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 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1]它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具有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的作用。具体是: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ECURITY(安全)这6个单词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6S”。

二、“6S”管理在高职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步骤

2008年10月,南宁旭彩木艺责任有限公司,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了8名应届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为期一年。实习期间,公司应用“6S管理”对实习生严格要求,使他们的职业素质提高很快,从刚出校门的迷茫书生历练成为企业准职工。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学习“6S”管理精髓。

1、让实习生初步体会“6S”管理精髓。管理员引领实习生参观工厂概貌,所到之处详细讲解“看板管理”文字描述,让他们体会到“6S”管理的精髓:全员参与、日事日毕、挑战工作极限;人的规范化及地、物的明朗化,管理项目(信息)做到人人皆知,一目了然;责任到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强化规范和流程动作,不断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准。

2、让实习生深刻理解“6S”管理的内涵。给实习生发“6S”学习资料,人手一册,让大家详细对照工厂的实际情况,深刻领会“6S”管理的内涵,认真思考“6S”管理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诸如质量保证、安全保障、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设备寿命、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品交期准。

3、让实习生通过“6S”管理的考核。实习生拿到“6S”学习资料后,经过五天学习,以笔试方式接受学习效果检验。考核不及格者不允许上班,直到补考及格。

(二)明确岗位职责规范。

实习生按2人分组,共4组,其中一组负责雕刻机的保养与使用;一组负责给半成品打磨光滑;一组负责给成品喷漆;一组负责联系厂外业务。明确岗位职责及人、事、物的责任。

(三)人人用心做事,保持企业良好氛围。

每天班前会,管理人员将好的不好的事情公开宣讲,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责任到人,鞭策员工人人用心做事;技术、管理人员到现场解决问题,当天事情当日处理,讲究工作效率,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的良好氛围。

三、“6S”管理在高职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效果

学生在企业工厂顶岗实习过程中,日常经受“6S”管理的熏陶,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践能力,受益匪浅。

(一)顶岗实习生的企业主人翁精神得到增强。从工装外形,到遵守规则做事;从看板管理到主动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改善问题,顶岗实习生在规范化管理中体现了企业主人翁精神。例如,负责喷漆的实习生在喷漆过程中发现:对大件品喷漆,原料利用率高;对小件品喷漆,则有浪费现象。特向技术人员建议,多置备几个不同口径的喷嘴,大小成品区分使用,尽量减少油漆浪费。此举给工厂收获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成果。该组实习生获得了公司奖励,班前会上得到公开表扬。

(二)顶岗实习生的职业素职得到提升。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员工的思想在于启发,从有想法,到内心感受到触动,进而转换为行动,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职业能力,并不断追求新的境界,最终职业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这个过程需要个人、团队以及整体的氛围的建设才能达成。“6S”管理始终保持良好氛围的建设,为创造优秀员工奠定坚实基础。顶岗实习生,经过一年“6S管理”熏陶及实际工作岗位历练,“做事随意、不守规矩、做不到位”的企业员工最大的缺点在他们身上不复出现,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已具备优秀员工的素养。

(三)顶岗实习生经“6S”管理培养成才。在南宁旭彩木艺责任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年后,他们投身到新的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6S”管理的精髓创造性劳动,成绩斐然。有2人在桂林市某建筑工程装饰公司从事艺术板材的设计、加工与安装工作,成绩显著,年度考核多次被评为优秀;有2人在南宁市进入装饰公司从事新产品设计并担当监理职位;有2人在南宁市自主创业,从事招牌广告的制作,铺面虽然不大,却彰显了“6S”管理精髓,产品展示让人舒服、感动,订单不断,生产率高,收入颇丰;其余2人到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虽然与“木艺”不占边,但经过“6S”管理熏陶养成的职业素质与个人素养,使他们工作起来如鱼得水,愉快且有绩效。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体育教师;教学职责

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以及体制与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有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旧观念制约着中职体育的发展,与新《大纲》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现状的分析,试着对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使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整体上能取得新的突破。

一、新课改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教学目标实施中的“瓶颈”

新课程改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而是错误的把这五大领域目标照搬照抄,使得体育课程无法达到目标的任何要求。

2.体育教学内容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学内容,已不是单纯的竞技教学和身体素质内容,它覆盖着体质、生理、心理、道德、人口、经济、哲学、美学、健康等学科。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突破。

2.1技术技能教学内容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内容以田径、体操和三大球为主,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体质等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没有很好理解,总是以原有教学内容的进度进行授课。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逃课,甚至宁愿留在寝室睡觉。

2.2理论教学内容的转变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而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要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增加理论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现实的体育理论教学中,体育教师教授的都是一些理论性偏重的概念,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很少去讲授人体科学相关的知识。而随着中职人数的不断增加,其生源质量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学生本来对理论性强的知识都不感兴趣,这对于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的理论授课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3.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式”、“传授式”的旧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职学生的年龄相对集中,他们个性比较强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体育教师们的一个难题。

二、中职体育教师教学职责新要求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组织和执行者,其主要职责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有关规章制度;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备好课,组织还每堂体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保证认真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各项测试工作;努力搞好课余训练竞赛工作;自觉维护场馆器材设施;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培训体育骨干;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而作为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人员,结合新课改后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现状,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职责,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中职体育教学目标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也是人们通过努力在一定时期内,期望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体育的目标则是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结合职业特色,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开设契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教学,按照不同专业、职后不同工种的趋向需求,选用于学生相关联的教材进行教学。把专业技能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体育游戏设计,有意于网络知识相联系 ,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是既健康的,又是快乐的。

3.注重学生的年龄、性格等个体化差异

由于中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较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的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体育课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大致了解一下,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体育项目。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要在新课改后加强体育教学的整体状况,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从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考虑,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职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中职教育的特色,体育教师要灵活多变的将多样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教学方法上,中职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创新研究方法,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来改革体育的整体教学。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对新课改后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的职责提出一点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璐.从中职学校特点探究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秦椿林,张瑞林主编.体育管理学;高等教学出版社 .

[3]陈学勇.让中职体育教学凸显特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17期.

[4]江佳芬.浅议新时期中职体育的特色[J].教学教育论坛.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职业指导 问题 解决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用人标准发生了改变,社会开始迫切需要技术性人才。这种现象促使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大规模,热门专业大量扩招。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人职匹配,是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

职业指导培训可以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充分了解将来所从事行业的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高专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1.认为职业指导仅是就业指导,只重视就业问题。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仅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就可以了。实际上,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现在社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学生毕业前才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忽视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培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职业指导老师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组成。虽然这些教师常年与学生接触,但是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足够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教学随意,缺乏系统性,授课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由于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不到位,导致我国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职业指导团队,职业指导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二)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比较短,学校的职业指导主要以职业指导课的形式开展,传统的课堂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差。职业指导的很多素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形成,如心理素质、面试笔试求职技巧等。同时,每个学生特征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因此,职业指导仅靠传统的教育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1.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抓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对象仅是毕业生,工作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但是很多学生在找到工作后,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良好的职业指导培训,导致失业。高校应该把职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在不同时期根据学生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

(1)初入学的心理适应和职业探索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以及认识自我,设计学习生涯和前期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提高社会交往和职业适应能力。

(2)职业准备的关键阶段。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落实生涯设计的具体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以后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基础。

(3)职业选择冲刺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专业实习时期。职业指导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准备好各种求职材料,掌握一些求职技能,实践运用,锻炼能力,岗位适应,并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

2.加强专职职业指导老师的培养。

职业指导老师专业化发展应该靠政府、学校、教师本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权威的高校职业指导老师专业组织,吸纳我国职业指导领域专家学者制定职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化标准,制定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老师任职资格,以推动职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该严格选聘职业指导老师,从源头上保证职业指导老师专业队伍的水平,并且定期选派职业指导老师参加培训,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老师专业化水平。同时,职业指导老师也应该从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网络、专业书籍等多方面途径加强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3.重视建立健全职业指导机构。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专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机构,都是由本校就业、人事管理部门负责,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工作,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为目标,制定并落实职业指导教育计划,合理安排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人员,定期开办讲座等相关课外活动。

同时,在各个系设立专门负责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这样不仅可以按照计划完成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本系专业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例如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护理系学生,可以把护理专业要求、行业特点,以及就业形势等情况有计划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丰富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形式。

1.丰富职业指导课形式。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单纯“灌输性”枯燥理论课授课方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课程实用性建设,把不同阶段的理论课内容与实践课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不同年级,学校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定期调查,了解职业内容,开展模拟面试比赛、模拟技能操作比赛等,作为职业指导课程成绩。恰当的实践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课内容,而且可以让不同特征的学生在实践课上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加强学校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等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校园活动有意识地把职业指导相关内容渗透给学生,把社会职业现状和用人需求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尽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就业能力。

3.借助非专职人员充实高职高专职业指导教学团队。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除通过专职教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外,还可以通过各科任课老师将职业指导相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强调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教育,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强调求职能力培养教育等。

高职高专院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职业指导咨询师、成功毕业生和企业代表等到校作讲座,系部可以邀请本专业成功人士就本专业的发展、人才要求等方面做系统报告,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在校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情况,合理制定大学生涯规划。

总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总结经验,讨论解决办法,最终实现职业指导的全面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徐隽.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VOL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