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7 08:5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野外实习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 纲
实习时间、地点、路线和目的等
二、实习区概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内容和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地层岩性背斜、斜等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大都是理论上的,往往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与4月23日在黄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工程地质实习。
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
学会对肉眼的岩石判别
了解湖山地区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实习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我们到达湖山地区,观察湖山地区的地质地貌,肉眼判别岩石,采集岩石标本,并且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石的产状,判断背斜和向斜;其次,我们去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石文化。当天下午三点结束工程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工程地质实习内容
认识湖山地区的岩层
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大约28公里,处于宁镇褶皱束南带,有三列山组成,其走向为北向东。自南京有公共汽车通汤山镇、湖山地区,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对湖山地区进行了研究。而国内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也对此作过研究。在湖山地区所观察到的岩石主要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的侵入岩。这里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易于观察,在宁镇地区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
在开始实习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
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这也说明了今日事 今日毕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可以问上一届)。如此一来报告也就很轻松了。不想这一次那么狼狈,还晚交了。实习报告时手写的,这一次算是对一年到头没机会手写的一个补偿吧,也给我一个警告:需要练习手写了。我那个字看起来真别扭,不像一个大学生的字,歪歪扭扭,与涂鸦有得一拼。而且平时也发现很多字居然在电脑上面能够打出来却不会写,这是一件悲哀的事。
总之,这一次实习尽管过程比较好,但是结果比较惨(自己的感觉),当然惨的同时也意味着收获教训。但是教训一定要牢记心中,并针对性的付诸行动。希望我下次总结的时候不要出现遗忘这一条!!!
这一次实结的教训有很多,我还是需要不断的进步的,我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有很多,可是我不会就因此而放弃,我会更加的努力的,只是这种努力不一定会实现,但是有想法总比得过且过好的多!
关键词:森林防火;综合实习;改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57-02
森林防火事业一直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森林防火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我国林业发展的未来。森林防火专业一直是东北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实力最强的研究方向,在世界同行研究中也具有领先优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方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这种增加的趋势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全球气候变化,使暖化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森林防火及其相关课程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成为应对森林火灾这一世界级的环境难题的有力工具,新的研究热点、新的观念不断涌现。如何开展森林防火课程的综合实习以及提高其授课质量也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研究针对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班开展了首次森林防火课程综合实习的改革与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及知识体系,并结合我国及世界上森林防火的实际问题,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本次综合教学实习的设计与改革。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加强林火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了解基层防火实际情况,为森林防火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林火研究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林火野外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野外生存能力;
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设计与改革
通过在帽儿山实习基地进行森林防火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基层防火及扑救组织、火险天气预报、灭火常用机具使用方法、可燃物含水率日周期动态变化观测、森林可燃物分类体系及燃烧性调查评价方法、森林可燃物载量估测方法以及过火面积和林火损失调查等,并在实验室观测可燃物床层火行为模拟实验,理解森林防火的真正内涵。实习以野外观察实验为主,系统讲授为辅,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会实验设计与野外调查、实验室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小论文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往的森林防火综合实习基本内容为森林火烧迹地的调查及可燃物载量估测,基本不涉及可燃物含水率估测、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燃烧性调查以及灭火机具使用等内容,主要原因来自于实习设备的缺乏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次实习内容的设计与改革是整个森林防火学科课程组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考虑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实习周期以及实习基地的综合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的,目的性明确,实习内容设置合理,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具体设计与改革内容见表1。
三、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习效果
考核内容主要含三方面的内容:指导教师考核评分、实习报告及实习日志、实习单位鉴定。在批阅实习报告、专题小论文及思考题等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实习表现,综合评定成绩。通过实习后学生反馈意见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综合分析可得出,本次实习学生满意度非常高(97%),至少两个实习小组准备利用实习的数据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森林防火相关知识的热情,也增强了学生们进一步从事森林防火事业及科研的信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度重点课程经费资助
数码影像设备是指以数字形式(0或1)来记录、存储以及再现影像信号的设备。使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数码手机等均可直接捕获外界事物影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并转变为电信号,记录到记忆储存介质上;再将这些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作为数字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通过数字文件存储下来;数字化的影像信号经投影仪可以再现出来。数码影像设备由于能够高效、真实地记录并反复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颜色、动态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各个领域。
基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我们认为把数码影像设备(即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有照相或摄像功能的数码手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数码投影仪等)应用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既能发挥卓越的教学实践功能,又能彰显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意义。
1 助推了学习的研究性
学生在拍摄茎叶花果等的形态特征时必然要进行比较甄别,以求卓越;在检索鉴定时,必然要联系和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求客观准确;在照片被展示或标本合格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成就感,促进实习兴趣大增。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面对形形的植物学现象,在数码影像设备客观记录的前提下,促进了解决问题时反复观察、连续对比的实现,使实习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数码影像设备使实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
2 促进了学习的合作性
实习教师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即有无数码设备、性别等进行分组,为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证;数码作品直观,利于对照评比,增强竞争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组员在实习各环节如拍照拍摄、标本的采集制作等方面协同作业、互相切磋,可以凝聚全组的聪明才智,提高实习效果;通过展示照片、视频,达到最直观、最充分的交流和复习探讨,在团队中挖掘并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数码影像设备提高了实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
3 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
花草是美丽的,用手机、相机拍照拍摄更是愉快的,尤其是汇总后统一播放讲解,更能激发出实习的热情,数码影像设备能有效规避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厌学情绪。学生在拍照拍摄植物的微观特征的过程中,易于集中注意力,反复不断地观察比较、练习操作,利于锻炼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进行连续多日的分组实习,学生们围绕各自的任务并对比他人的影像成果,都能产生良好的竞争性、合作性和参与性,数码影像设备突出了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优势。
4 强化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植物学野外实习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研究探索课堂所学理论正是实习的目的之所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要不断进行比较鉴定。个人的思维方式、研究角度必然要不断调整,拍摄制作、归纳总结、展示讲评等环节无不培养并展现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取向,数码影像设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养成自己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强化了实习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方法
为有效地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整体水平,全面贯彻“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针对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教学日益普及的实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不需要专门投资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并整合数码影像设备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需要的数码产品有:便携式数码投影仪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摄(录)像机一台,以及实习学生个人的数码相机和具有数码照相功能的手机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全员拍照,资源共享
指导并鼓励全体实习师生在实习过程中随时拍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形态学特征,经初步筛选后,及时汇总到笔记本电脑,由实习教师筛选、鉴定、归类,适时用便携式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向全体实习同学播放讲评,从而实现不同班组实习细节的整合和实习情景的再现。还要随时表扬影像的作者,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科研交流的热情。事实证明,此举既能大大提高识别鉴定植物的教学效果,也为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 组成动态实习的专题小组,统一展示汇报成果
按异质分组的要求成立各种专题小组,就一些动态变化的课题,如卷柏在干燥和潮湿情况下的不同形态、睡莲等植物花朵的开放与关闭、水绵早晨沉水与午间漂浮、禾本科叶片的抗旱运动等,由小组学生定点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在实习即将结束前在实习队汇报小组成果。此举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强化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连续观察生命现象、动态分析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3 用数码摄像即拍即播视频材料,共享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
用数码摄像机随时摄制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规范过程,适时播放视频,结合实际讲解分析操作要领。此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仅靠语言讲解而形成的不当操作,突出了直观性和示范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标本质量和实习效率。
4 鼓励学生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
由于有了上述拍摄记录做基础,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就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易于修改,能客观地体现出色泽和动态等特征,也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计算机技能的形势,既提高了撰写效率和报告的质量,也节省了纸张资源。
三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的优势
如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善于组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科学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其教学优势是多方面的。
1 能显著提高实习效率
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实物与数码相结合,分组深入实习,统一直观示范,实习效率能显著提高。用数码投影仪集体辅导,相当于把多媒体教室搬到了实习点,如放大了的花、特写的果等,既丰富了多样性,又突出了特殊性,大大减少了指导教师重复性的辅导讲解,讲课效果更加规范高效。
2 能全面提升实习质量
把全面细致的野外记录进行筛选整合,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讲解,利于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对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讲解能做到重点突出、利于统一要求。连续拍摄的数码照片能很好地展示生态实习中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态规律,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探求植物生活规律的能力;电子版实习报告融形态、色彩、动态于一体,观察更直观、变化更连续、分析更客观。
3 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学生利用自己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必然要仔细进行特征辨析;凡有摄影、美术基础的学生还能发挥示范作用,既利于提高实习效率,也利于加强团队协作;在统一展示照片和小组讲评时,能给拍摄者以成就感,有利于班组之间的竞赛与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4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每个班组每天所观察到的植物的具体特征必然有所不
同,统一播放讲解就是班组间的交流,包括内容、方法以及技巧上的交流;指导教师的选择性示范播放及讲解,就是师生间最有效的学术交流。
5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于分类学教师和生态学教师而言,学生们的拍照记录,可以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基础素材。
6 可以丰富师生们实习期间的业余生活
植物实习地点一般都处于偏远山区,对于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而言,业余生活也是实习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上述数码影像设备还可以适当地再现学生们的实习生活,以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四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处实习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数码影像设备是先进的,但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无任何标准可循。而野外实习又是特殊的教学过程,许多环节还需要认真研究。现阶段,如下几点是实习教师应该注意的:一是组织鼓励学生用个人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还没有相机或手机等学生的情况,异质分组,以保证各自的效率和成绩不受影响;二是实习前要核实实习地的电源情况以及有无可供投影的白色墙壁,没有遮光设备的可以在晚上天黑后投影讲评;三是实习教师要提前明确拍照要求,尽量提高学生的拍照质量,每天回到实习驻地后,要求学生及时筛选、复制并上交照片,教师要尽快筛选、鉴定、归类,以便在当天晚上统一复习讲评;四是要求学生撰写电子版的实习报告,但要允许他们在返回学校后提交,以保证能用上电脑,还要允许尚无电脑的学生上交纸质报告。此外,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爱护数码设备,精细、规范地操作,以免造成设备损毁。
总之,数码影像设备已经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实习需要。尽管植物学实习地点多是在偏远的山区野外,属特殊的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数码技术还有一定的困难,甚至永远不能和室内教学相提并论,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力普及数码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每位实习指导教师都应该重视并努力践行现代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以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鸿浩,等,数码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05-03
“园林树木学”是本科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基于目前对园林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野外教学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授课经验和实习体会,对“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野外教学实习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1]。由于园林树木丰富的物种数量和单调枯燥的专业术语给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小的阻力,多数学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归纳总结,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烦琐,知识点难记、易忘,尤其在实践环节上难以快速地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联系起来。因此,“园林树木学”的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颇高,要在树种的识别特征的基础上,掌握树种生长习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等特性,以实现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应用的目的。
二、“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现状
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但是传统的“园林树木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诉、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和重语言、轻感触的“五重五轻”现象[2],学生因为缺少实践,对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和配植等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较为模糊,流于表面,从而很难真正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总的说来,当前“园林树木学”的野外教学实习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实践和实习过程中难以达到一个班级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实习过程中往往以研究生代替教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由于人数较多,实习过程中无法顾及每个学生,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拥挤无法靠近树木进行细节观察,或者因为听课效果不好而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3],甚至有学生因为排斥研究生指导、认为遭到教师忽视而削弱学习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时间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习是“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重要补充与完善,也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感性验证与丰富。但实际上,目前园林专业的实践和实习学时极少,如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树木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室外讲授和实习三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室外讲授部分,共计80学时,分为两学期(48+32),其中实践学时32(24+8)学时,较原来有所增加,但教学实习却由最初的三周改为两周,最后改为目前的一周,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秋季,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树木形态特征在不同时期的直观认识,难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掌握,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合理应用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习方式单一,老师讲,学生记,缺乏观察思考。传统的教学实习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教师采下标本向学生逐一介绍物种的种名、科属、主要识别特征等,学生一味地听、记,对植物的认识表面化、片面化、零碎化,很少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甚至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也大多只是为应付实习考试,难以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达到有效掌握的效果。
4.考核体系简单,对能力培养体现不足。“园林树木学”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考核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主,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为辅的方式。实习报告所占比重通常较大,多为实习期间所学习的树种的总结和个人的收获感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的内容有所总结,但多属“流水账式”的记录,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而植物物种识别考试一般在教学实习的最后一天进行,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时间内对植物近距离实物感知不充分,也没有仔细地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和消化,离开实习的特定环境后遗忘速率和比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实习过程中,对靠死记硬背获得的间接知识不如对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获得的直接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牢固,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措施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在树种资源比较丰富地域的集中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园林树木野外调查的方法,熟悉标本的野外采集与记录和标本的制作处理过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和识别树种的能力;并对我国丰富的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不同生态环境的树种构成,以及自然群落物种组成的丰富性、合理性做初步了解,为实际应用中建构多样的人工群落做铺垫。为此,对“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调整教学实习目标,加强野外实践。在以往的“园林树木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往往放在认识的植物种类数量上,野外实习成了单纯的认“种”比赛[4]。然而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量优良的野生植物资源不断应用到城市园林中,树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教学实习已经难以提供充足信息,因此必须适当调整实习目标,增加野外实习的时间,把以单纯认种作为单一目标的野外实习逐步改变为以增强植物识别能力、提高个人应用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以树种的识别特征和生长习性为基础,强化系统分类知识,通过自主归纳总结,结合实际生境分析植物群落配植模式,具备基本植物景观设计和分析能力的综合目标上来,使野外教学实习成为奠定园林应用基础的实践过程。
2.改革教学实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必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纯的被动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因此,改变教学实习方式,将教学由“灌输式”改为“启发式”和“引导式”[5],通过对树种的观察、描述和鉴定,拍摄植物细节特征和景观图片等来分析树种的特性和应用方式,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发达的网络资源,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途径,加强前期的预习了解和后期的复习巩固,逐步由简单的认树形成系统的科属概念,拓展树种的认知潜力。在具体方法上还可以结合情景教学[5,6]和歌诀[7]等手段,充分应用多种教学实践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合科研创新,加强学习兴趣。随着科研任务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比重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据实习地区的特点、实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集中实习讲解之后利用自由实习时间加入小型科研任务,或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行拟题,如“自然群落层次结构的组成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树木类群的变化”、“自然种群对人工群落设计的作用”等等,通过实际观察、对比,加强学生的探索求知欲,了解不同树种的生态需求,获得对树种应用、景观特色的深层次理解,构建植物景观设计的独特思维,提高学生园林树木的综合认知和创新运用能力。
4.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习内容,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不仅需要合理的分工协作,也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无形中相互促进,提高个人能力。因此,最终的考核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基础,结合个人成绩,体现团体协作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通过计分方式实现(表1),小组集体协作成绩占40%,其中小组标本的采集制作10%,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报告20%和小组成员互评成绩10%组成;个人成绩占60%,包括个人实习报告10%,植物识别考试40%和带队教师评价10%。将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钻空子、投机取巧的行为,以保证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
四、“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成效
“园林树木学”野外教学实习改革措施在不改变教学实习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目标的调整和实习及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无论在主观还是客观上对野外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都有明显加深。学生野外实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出工不出力”、“混实习”的现象明显减少,实习考核成绩及课程考试成绩都有提高。甚至在实习及课程结束后,日常参与植物景观拍摄和物种鉴定的人数也明显增加,讨论、提问的内容也从过去单纯的问“种”逐步转变到具体种类的生态适应特性、景观配植及功能应用上来。可见,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对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课程、自觉提高个人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同时也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野外教学实习作为“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的重要验证和补充环节,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对野外教学实习的改革和探索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貌掌握,还能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成出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促进、提高发展,为“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臧德奎.“园林树木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
[2]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03):43-45.
[3]于晓南,张启翔.“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02):62-64.
[4]姚发兴.植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1):102-104.
[5]陈昕.“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5):30-32.
[6]王四川.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4-25.
[7]刘振林.歌诀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03):73-75.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Field Practice of Landscape Dendrology
CHEN Lin1,2,LI Long-na3
(1.Co-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2.College of 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37,China;3.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Agricultural Biolog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研改革
随着国家对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圈经济建设的大力投入,大量基础建设中需要具备较强工程地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新疆大学作为边疆重点高校之一,正着力培养服务于西部开发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需要的综合性技术人才。通过工程地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实际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本身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能正确防治各类地质灾害,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因此本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前导课程设置不合理。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课程,其前导课程为“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根据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专业最新培养计划,工程地质被安排大一下学期进行,因此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工程地质术语的概念,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方面,学生在没有“岩体力学”“土力学”课程学习的前提下,不能较好地理解参数的具体含义及用途。此外,在滑坡稳定性计算案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岩土体物理力学的具体含义,还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包括Excel、C语言等)用于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的编写,因此前导课程的不合理安排,导致许多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开展,这势必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度。2.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笔者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地质”课时已缩短至28学时。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调整与压缩,从而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偏少,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学时的压缩主,最直接的影响是案例的教学环节,学生理论知识需要借助于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才能较好地消化,如岩石矿物教学环节,必须让学生亲眼看见岩石、亲手感触到矿物才能印象深刻。此外,各类地质灾害也需要用到大量的工程案例来支撑讲解,学生往往对实际工程案例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际案例,学生不仅能更快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更加今后工程实践中的工程地质问题。3.工程地质理论教学环节薄弱。目前的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主要侧重于地质基础知识的讲解,如岩石矿物、地层地质构造等,而具体的工程地质理论占总教学学时比例较少,如地下工程地质问题、边坡工程地质问题等。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工程地质的认识仅停留在基础地质方面,对今后工程实践可能遇到的边坡稳定、围岩稳定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光靠地质基础知识根本无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工程地质理论,但仅侧重地质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工程地质理论的学习,就无法凸显工程地质学学习的意义,学生今后无法从容应对工程实践中突发的工程地质现象与问题。4.实践教学环节没形成完整教学体系。工程地质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工程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消化理解。然而,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地质实践环节尚无固定的实习路线,没有专业的实习指导书,因此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无法将课本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导致今后在实际工程中遇到工程地质问题无法快速识别与解决。实践教学环节预期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地质基础技能的掌握,如野外岩石识别、罗盘使用等;二是工程地质勘查实践能力,如滑坡、泥石流野外勘察能力;三是实习时间较短、路线长,许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内容,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堪忧。笔者针对所在学院土木专业的“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学校要解决这些不足,就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进行尝试探讨。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为提高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效果,让学生更深刻掌握课程知识,根据笔者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现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培养计划课程编排。学校将“工程地质”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在学生学习完“土力学”“岩体力学”“计算机基础”等前导课程后学习“工程地质”课程。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岩土体各物理力学参数对围岩、边坡(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规律,鼓励学生通过EXCEL或者C语言编程滑坡、崩塌体等地质灾害稳定性计算程序。2.突出教学重点。在无法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把主要教学内容放在重点章节上。工程地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分析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能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各类工程地质现象与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诱发机制、稳定性评价等,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建设中。针对部分地质基础知识,教师可适当减少教学内容,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即可。3.加强地域特色案例教学。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处于亚欧中心,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地形地貌多元化特征明显,既有沙漠、隔壁、荒山,也有草甸、森林、河流。教师以新疆常发地质灾害类型重点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日后快速融入本地生产项目提供基础。裴向军通过对天山区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收集整理得出,新疆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冻土、岩体冻融风化破坏、泥石流、水毁、雪害、冻害。因此,教师应在今后的工程地质教学与实践环节中,突出上述地质灾害类型的讲解,尽可能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入上述案例现场教学。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新疆地貌特征虽然丰富,但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质现象相距甚远,因此导致学生的实习路线较长,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很难完成实习内容。因此,学校需要尽量选择地质现象特征明显、地质现象丰富的地区作为固定实习基地,安排专业教师提前踩点优化实习路线与实习日程安排,并制定完善好实习指导书。5.重视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编写。学生工程地质专业知识掌握好坏的程度主要体现在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中,通过实习报告,教师可知道学生是否掌握工程地质相关基本概念、罗盘使用是否正确、工程地质专业术语表述是否准确和恰当。因此,实习环节中教师需要认真指导学生识别地质现象、正确使用地质罗盘,使学生掌握野外记录薄的记录要求和地质素描技巧。教师要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本内容,及时发现实习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实习后期,教师要加强学生实习报告编写指导,实习报告要图文并茂,地质现象描述准确。
三、结论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其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在优化课程教学安排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结合新疆地域特色,重点引入本地常见地质灾害案例,使学生快速消化理论知识。此外,教师需要重视教学环节,加强学生野外地质基本功练习,使学生更加快速牢固地掌握工程地质理论知识,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剑文,王亮清.“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苏培东.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
[3]王哲,陈东瑞,张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
[4]吴彬,杜明亮,杨鹏年,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
[5]徐文杰.工程地质教学改革、创新与MOOC建设——以清华大学《工程地质》课程为例[Z].中国吉林长春,2015
尽管中学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但中学将其与历史、政治等划为“文科”。因而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仅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这割裂了其兼有文理的学科属性。近年来,尽管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但由于实验场所、仪器设备条件缺乏等限制,多数探究学习及实验仅停留在“口传图授”上,而野外调研、考察、实习更无从谈起。
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高校地理专业特色,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多样、模式成熟。然而,国内中学地理野外实习尚属空白。因此,正值研学旅行如火如荼之际,思考和探索中学地理野外实习,既可以创新研学旅行的形式,又可以增强中学地理学习的探究性,还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这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现状
地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征明显,因而必须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中学地理内容繁杂,兼有众多分支学科内容,知识点多且抽象,仅通过图片和视频等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因此,中学地理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然而,国家尽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但“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抑制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尽管新课改进一步提升了对地理课程“实践性”的重视。并且。部分中学已开展“气象观测”等简单实验。但总体来看,目前中学地理仍缺乏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不仅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促使地理教学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由封闭式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开放式的多向交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尚鲜见中学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
有鉴于此,中学地理应积极开展野外实习,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然而,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开展中学野外实习,特别是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实习模式等仍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学地理野外实习的开展方式
实习内容。实习内容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地理野外实习质量。首先,实习内容的安排应做到重点与综合相结合。例如:既要重点学习实习区的地质条件、地貌类型等;又不能忽视其与土壤、植被间的联系,因此,还要思考母岩、海拔等对土壤、植被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做到重点学习与综合联系相结合。其次,实习内容也不能仅局限于自然地理方面,还应囊括人文、经济等方面,以便使学生全面了解实习区的自然、人文、经济布局等整体概况,进而让学生建立起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观点。
实习时间。实习的时机及时间长短对实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尽管,一般来说实习时间越长,涉及的知识可能越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可能也越深刻。然而,若合理选择实习区域、路线、点,并选取合适的季节,采取适当灵活的形式(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等),则完全可以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完成自然、人文等各种实习。至于实习时间长短,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及其他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长途或短途等丰富多样的野外实习。
实习模式。中学地理可选择开展基地模式或研学旅行模式的野外实习。
基地模式:地理现象典型、资料齐全的实习基地,可以提供稳定、熟悉并具有安全保证的实习区、线、点,便于教师进行较为准确、深入讲解。因其安全高效,国内高校多采用该模式开展野外实习。中学可自建或与高校共建共享基地,开展野外实习。
基地模式主要是“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记录;考察之后,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给定成绩。这种模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未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仅“走马观花”,因而实习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如果能转变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简单介绍一学生观察提问一老师讲解释疑一学生深化提高”模式,必将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习一、矿物(一)
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
实、矿物(二)
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
实习三、风化作用
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
实习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
实习五、常见的沉积岩
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
实习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
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
实习七、常见的岩浆岩
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
实习八、常见的变质岩
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
实习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
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
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
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
一天
关键词: 动物医学专业中药材认识实习教学方法问题
《中药材认识实习》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学完《中兽医学》、《中药学》课程后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由于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掌握中药学识药、采药的方法,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因此中药材认识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实习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我们多年来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进行中药材认识实习的教学方法简介如下。
1.采药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掌握中草药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药用价值、入药部位、采集时节和自然分布;并制作成浸泡标本和原色腊叶标本,供教学及科研使用。
2.采药方案及采药步骤
2.1实习时间及地点。
实习时间综合考虑课程安排时间和植被生长情况定于每年的6月中旬,地点选择植物资源丰富,生长较繁茂,品种多样化的崂山北九水地区。
2.2实习前技术培训。
2.2.1实习前动员。出发前召开全体学生动员大会,强调必带物品、相互协作、安全及保护药源等注意事项;编排小组,分发采药工具,落实负责人员,要求学生们在本组成员间、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2.2.2采药方法。为便于鉴别分类,采集带有花、果的标本。草本植物标本连根挖出(珍稀品种特殊对待),木本植物选取花、果及完整枝条剪下,雌雄异株者分开采集。
2.3标本制作。
标本采集之后,就地压制,先修剪理平,夹入吸水纸中,外用标本夹子捆好,同时对标本进行记录并挂好牌号标签。回校后要登记整理,换纸,保护叶子形态,适当整平,不使其折叠,过多叶子可稀疏摘去。及时换纸,以免标本闷热变色霉烂,做到一天换1—2次。4—5天之后将标本上台纸,装订并予以展览、保存。
3.采药实习教学方法
3.1教师讲解阶段。
每位指导老师带领30—40名学生,根据不同中药的生长环境兵分三路,分头行动,沿途采集,边鉴定边讲解、采集。按规定时间返回事先商定的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把采集的样本进行集中归类,讲解方法如下。
3.1.1准确描述每种中草药的植物形态。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无误地、通俗易懂地讲解每种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识别特征、入药部位、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同学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要充分发挥他们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的感官作用,快速地记住许多中草药的典型识别特征。如蕨菜,别名拳头菜;三桠乌药刮破根皮后让学生闻闻,有很浓的生姜味,然后讲解,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紫参,别名山虾,因其根部似虾而得名。又如马尾莲等一尝便知其味很苦,蛇莓是甜的,酢浆草是酸的,鱼腥草有鱼腥味,等等。这些植物都有典型的识别特征,同学们按老师的指导去实践,就能够很快地记住它们。
3.1.2把植物形态相似的进行对比讲解。中草药种类繁多,很多植物形态非常相似,我就把易混淆的几种植物放在一起对比起来讲解,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各种植物的识别特征。如玉竹、黄精和鹿药的鉴别,三种中药放在一起的确较难辨认,玉竹叶互生,一般向一侧生长;黄精叶轮生,直立生长;鹿药在顶端开花。又如车前草与平车前,一个是直根,一个是须根。这样一比较,同学们就不会弄错了。再让同学们观察其他方面的差异,他们展开了激烈争论,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植物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3.2学生独立采集、制作标本阶段。
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标本采集,就地压制标本,并做好标签以备考核。对于一些一时不能确定其品种者,特殊对待,返回集中地后,再通过核查资料,进一步鉴定疑难品种,力求保证质量。当晚及第二天,翻动标本,晾晒吸水纸,教师轮换督促,强调其利害,勤翻勤换,做好善后工作,若不然,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精选标本,修剪植株,讲究造型,固定于台纸之上。并进行绿叶标本形态鉴定考试,叙述其科属、名称、药用部位及其功用。
4.实习考核
4.1考核内容。
4.1.1中药材的识别。在学生进行独立标本采集的同时,指导老师尽可能多地采集中草药样本并做好标号,集中放在比较空旷的地方,对学生进行随机抽签考核,要求对所抽到的中草药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入药部位、采集时节、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逐一写在答题纸上。
4.1.2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记录全面,对中草药的识别特征描述准确,书写整齐认真。
4.2考核标准。
4.2.1识别中药材的评分标准。能识别中草药的名称、入药部位及采集时节;生活习性及植物识别特征;功效主治;临床应用。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评分依据:凡能熟练地识别10种中草药,并正确地回答四个指标的内容,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4.2.2压制标本的数量与质量的评分标准。能熟练应用采药工具,掌握原色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压制的标本植物识别特征完整、清晰,品种数量每人10种以上。考查压制标本的质量及数量,每个指标10分,共计20分。
4.2.3实习报告的评分标准。内容的全面性、翔实性、准确性、见解的独特性。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评分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真实完整(应附实习点的中药资源名录),具有较强的分析、整理能力,并能提出较独特的见解,均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5.存在问题探讨
5.1由于是野外实习,边走边讲,同学们求知欲强,随时会采集身边的枝条树叶来问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认识更多的植物,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5.2由于采药实习需要在植被丰富的地域进行,加上实习学生人员太多,肯定会对生态资源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林业局一般不接受这样的实习队伍。这就造成实习地点的局限化。建议学校和学院加大投资,建立一处比较完善的中草药品种标本园,以满足教学实习的需要。
5.3实习时间较短,给学生预留独立采药的时间较少,讲解中草药的品种较多,学生不独立实地采集较多品种,难以保证实习效果。
通过中药材认识野外实习,学生对药用植物及其科属、植物分类能深入了解,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对植物的判断中。另外,野外实习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平.中兽医临床教学方法探讨.中兽医学杂志,2002,(2):33-35.
[2]李孝兰.藏医药教学采药实践课之我见.青海师专学报,2002,(5):96-97.
大学 学院
测绘工程05级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6年,7月23日至8月7日
实习地点:满洲里市乌努格吐山矿区
实习报告人:
指导老师:
地形测量实习报告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仪器设备及成图软件... 3
三、测区概况及外业数据采集... 3
1.测区概况... 3
2.外业数据采集... 4
1)坐标系统... 5
2)技术依据... 5
3)数据采集作业过程... 5
4)图根点的确定... 7
5)特殊地物的测量... 7
四、内业电子草图的勾绘... 8
五、内业成图... 9
1 、成图软件介绍... 9
2、内业成图方法:... 10
1)方法简介... 10
2)内业成图具体过程... 10
3、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11
六、实习体会... 12
一、实习目的
掌握数字化测图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与内业作图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成图软件
1.全站仪
2.GPS
3.CASS5.1
三、测区概况及外业数据采集:
1.测区概况
乌努格吐山铜钼矿位于满洲里市南西22km,从满洲里市至矿区有三条草原路,四季畅通,交通十分方便。矿区范围约27km2,行政区划属新巴尔虎右旗(即西旗)。地理座标:
东经117°14′~117°32′;北纬49°22′~49°30′。本区为低山丘陵区,山势走向北东,一般标高为750m;最高约889m,最低约为702m。一般相对高差150m左右。山势平缓、地形开阔。北矿段山脊呈半环形,北东高,南西低,南西为半环形开口处,具有明显的构造剥蚀地貌特征,区内水系不发育,没有形成河流。
矿区处于高纬度地带,属干旱型寒温带,冬季严寒;春季有暴风雪。据满洲里气象站1957-1982年26年资料,年降水量平均为298.2mm ,最大448.4mm ;最小179.2mm ;年蒸发量平均1565.3mm ,最大1833mm 。气温年平均为-1.2℃,二月份平均气温为-25℃,最低为-42℃;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1℃,最高为37.9℃。绝对平均湿度5.4mm 。冻土最大深度为3.89m。风向多为西南风,风速最大达40m/秒。
矿区地震裂度为6度。
区内没有林木,为草原牧区,近处居民点有甘井子、三队、敖尔金牧场三队,达石莫乡等,人口稀少,多为蒙古族。区域北满洲里市、扎贲诺尔区一带有煤矿、水泥厂、热电厂、白灰厂及食品加工厂等重、轻工业。区内粮食及蔬菜多依赖内地供给。
2.外业数据采集
全站仪为日本拓扑康仪器公司生产拓扑康全站仪,以其性能指标如下:
测角精度2秒
测距精度2+2PPM
本测区为主矿区第二测区,野外测量数据编码以B开头。测区接第一组宽从西向东1公里、长从南向北4.8公里。其区域范围坐标值为:
X :5474202—5478922
Y :519104—520104
区域内有山峰一座,其最高点高程860米,山坡沟壑较多。因在主矿区,测区内探槽较多,测区内有居民地一处,以及相关设施,如牲口棚等。整个测区均为草地覆盖。
1)坐标系统
平面采用北京54坐标系3度带坐标,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7度。
高程基准:黄海高程系。
2)技术依据
本工程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3-19的《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T 18341-2001); 2001-03-05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国家标准GB/T 18314-2001);地形测量图式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5-09-15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国家标准GB/T 7929-1995).
3)数据采集作业过程:
本组有一名老师和四名学生组成,老师主要负责草图勾绘和控制点制作,学生负责具体测量。首次作业时由于已知的两个控制点不通视,无法立后视,不能进行数据的校核,故由GPS-RTK确定一点。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步步有检核”的原则。每次作业顺序为:
1.确定测站点。确定测站点时,要尽量保证大的可视区域,同时还要保证有可通视的已知点。所以,在实际作业时一般将测站点定在较高的坡或山顶,以避免经常迁站。
2.架设仪器。架设仪器时,要保证仪器架稳,一般是将三脚架的腿间距稍微放大些,保证平稳。角度过大将导致全站仪过低,给观测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观测员的行动;角度过小时全站仪放置不稳,存在仪器损害的潜在危险。观测前要进行仪器的校验,对准已知点,以保证数据均为可信数据。
3.立棱镜,测量读数。立镜时要保证镜竿尽量竖直,每个碎布点保持间距35-45米左右。实际碎部点间距大多在35米左右,符合精度要求。全站仪能够自动保存数据,读数较快。一般有两到三人负责立棱镜,其中两人同时立镜。
4.记录。本次外业数据采集作业采用的是无码作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采集数据速度快,缺点是只能是采集数据,无法对数据的性质进行分类记录,所以在观测同时要进行草图的勾绘,如:山脊线、山谷线、探槽等特殊数据就要在草图上记录下来,以便内业作业。一般由一人主测,另一人勾绘草图
5.测站点检验及校和。在测量一定点数(一般为300点)后或迁站时,要进行一次测站点检和。检和方法为:重测某一已知点(一般为后视控制点),检验两次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果误差超出范围则所测数据有误。
4)图根点的确定
确定图根时尽量利用已知的国家高级点。也可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定图根点。本测区内利用高级点2个:
V265474579.284519658.205764.47
V185477041.294519822.423758.715
自行定点16个:
BK15474431.133519934.508766.545
BK25475050.627520056.886795.278
BK35474902.681519523.61782.271
BK45475639.852519876.123859.753
BK55475711.29519899.502860.319
BK65475106.569520093.5
关键词:道路工程;实习;管理;本科生
1引言
道路工程作为一门工科类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水平,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习是本科生接触实践的重要环节,好的实习效果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使学生较早建立起对工程实践的认识,以及增强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限于目前的师资能力,教师很难实现一对一跟踪指导学生实习,对本科生的实习质量更是难以保证。尤其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诸如道路方向的实习来讲,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随着学生规模的变大已经难以维持,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开始实行分散实习模式,这虽然解决了实习人数过多导致的实习质量下降的问题,但同时分散实习更加难以管理,需要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本文就目前土木类,尤其对道路工程专业学生在分散实习模式下的管理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2加强实习前教育
传统的本科教学对于实习的要求是集中组织、集中管理,这在本科生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是有利于保证实习质量的。但随着本科生规模日益扩大,传统实习模式难以适应,除了认知实习是由学校统一组织,不少院校对本科生的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都采取分散实习模式。分散实习虽然解决了由实习人数带来的困难,但对学校和指导教师来说更加难以管理。对于道路工程实习,施工现场大多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地区,因此实习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由于本科生在实习之前尚未接触实际工程,对施工现场缺乏了解,在实习前需要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授,告知学生易发生的安全状况,并且提出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为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在实习之前需要进行实习动员会议,让学生提前预习实习报告,引导学生自学,查找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去实习现场,从而保证实习质量。
3定期检查资料并抽查
对学生实习报告的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实习效果。可要求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将在现场的收获记录下来写进实习报告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周提交一次报告,使学生保持紧迫感。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实习的收获和对施工过程产生的疑惑。实习工作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习状况提交不少于2万字的综合实习报告,将自己在实习中的收获和实习过程中参与的具体工作体现在报告中。对于态度不够认真的学生,教师可在实习期间不定期进行抽查,尽量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
4采用学校老师及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
实习单位的选择可由学生自由决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除此之外还可结合以后的工作内容决定具体的实习工作并选择企业导师,形成学校老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实习任务,制定详细的计划。学校导师可督促学生及时汇报实习成果,指导学生的资料查阅与整理,并定期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习结束后,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在实习评定书中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量化为具体分数。
5校企合作集中实习
“合作教育”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1906年该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部分专业和一部分教育项目的学生在保证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必须参与到公司或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去,以获得必要的技能,时间则每年不少于3个月。在合作教育的模式下,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教育期望都变得明确。对于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由学校承担;而实践教学和对具体工程的接触与认识则由企业负责。针对道路工程专业毕业生,学校和企业可依据培养目标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在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能够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培养。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能解决目前分散实习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6小结
实习对于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部分,做好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四种实习管理控制措施,从不同方面解决了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对今后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实习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艳妮.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习管理制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96-197.
[2]徐林荣,牛建东,张旭芝,乔世范.PDCA质量管理模式在土木工程地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121.
[3]宿晓萍,王德君.土木工程专业系列工程实习的改革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8-120.
[4]徐雷.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