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

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

时间:2022-07-25 00: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型社区自评报告

第1篇

2.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同群体间利益博弈分析张景中,周平红,彭翕成,ZhangJingzhong,ZhouPinghong,PengHecheng

3.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培训政策:框架、特征与问题和震,HeZhen

4.谁为远程教育付费——从普通培训和专门培训角度李锋亮,张旭红,张少刚,LiFengliang,ZhangXuehong,ZhangShaogang

5."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杨改学,田健,YangGaixue,TianJian

6.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王龙,周效凰,WangLong,ZhouXiaohuang

7.网络远程教师多维导学能力新解胡志金,HuZhijin

8.东南亚国家开放远程学习质量保障实践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地区开放学习中心,张建新

9.现代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谢浩,陈丽,XieHao,ChenLi

10.学习型社会视野下成人学习品质调查分析章玳,赵博颉,ZhangDai,ZhaoBojie

11."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团队远程教学实践杨亭亭,YangTingting

12.中国电信学院效能联动培训评估模型葛文骅,王伟,郭飞,GeWenhua,WangWei,GuoFei

13.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李松,张进宝,徐(王争),LiSong,ZhangJinbao,XuZheng

14.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WangZhijun,YuShengquan

1.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任为民,施志毅,RenWeimin,ShiZhiyi

2.上海正筹建全国首个"开放大学"或取消成人高考邹娟

3.高效学习与理解性教学——对话《高效学习》作者LindaDarling-Hammond教授冯锐,缪茜惠,FengRui,MiaoXihui

4.基于语义本体的远程教育领域知识特点及关系研究穆肃,MuSu

5.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体系研究李葆萍,LiBaoping

7.基于3G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探析唐燕儿,TangYan'er

8.远程学习材料的分类设计与整合效应丁兴富,DingXingfu

9.NKI合作学习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路贵梅,陈娬,LuGuimei,ChenWu

10.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自评量表的结构分析与编制地丽热巴·克依木,赵宏,安哲锋,DilirebaKeyimu,ZhaoHong,AnZhefeng

11.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调查亢净,陈庚,李亚春,张润芝,陈鹏,KangJing,ChenGeng,LiYachun,ZhangRuizhi,ChenPeng

12.流媒体课程资源的评价要素探究白晓晶,张振鹏,BaiXiaojing,ZhangZhenpeng

13.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十大发展主题吴峰,Wufeng

14.我国企业远程培训研究十年述评张秀梅,黄晓敏,ZhangXiumei,HuangXiaomin

15.网络课程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研究李青,LiQing

16.通用高校学术会议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贺志强,HeZhiqiang

1.我国成人教育质量若干问题思考张志坤

2.教育系统范式变革的研究与启示任友群,张瑾,郑太年,王觅

3.低碳型教育的信息化之路黎加厚

4.中英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比较——以我国"四个面向"和英国"四个开放"为例孙福万

5.区域定位与特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向度陈乃林

6.价值链:远程教育服务增值模式研究武丽志

7.终身教育的职业发展内涵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康曙光

8.德国高校E-Learning发展现状研究杨素娟

9.中美虚拟外语学习社区比较研究袁磊,崔瑞雪

10.远程教育资源库资源共享服务研究冯立国

11.企业E-Learning实施与活动设计个案研究吴峰,李元明,熊春苗

12.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与实施效能唐可,秦凤艳

13.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之课程规划研究陈庚,张进宝,李松,马江舰

14.网络学习者状态元认知对认知负荷影响的实验研究李金波

1.远程教育的两大攻坚战: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谢阳斌,桑新民,XieYangbin,SangXinmin

2.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陈明选,梁林梅,ChenMingxuan,Lianglinmei

3.人工智能研究进路的范式转化冯锐,张君瑞,Fengrui,ZhangJun-rui

4.论远程高等教育实质性增长的系统要素卢勃,LuBo

5.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信息化教育的基础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创新》专著基本思想述论张敏霞,王陆,ZhangMinxia,WangLu

6.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再思考——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关闭的警示王龙,WangLong

7.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发展的元分析秦换鱼,杨成,QinHuanyu,YangCheng

8.以信息技术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黄萍萍,嵇兰兰,HuangPingping,JiLanlan

9.建设终身学习社区中远程教育的作用:国际视角——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的拓展性研究综述李亚婉,LiYawan

10.阿萨巴斯卡大学远程教学模式及案例研究王玲,杨帆,WangLing,YangFan

11.成都市全民终身教育网络建设构想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TheChengduTVUSeminar

12.广东电大科学发展: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梅醒斌,MeiXingbin

1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同伴互助式"校本培训研究刘梦莲,刘勇,LiuMenglian,LiuYong

14.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张进宝,李松,陈鹏,ZhangJinbao,LiSong,ChenPeng

15.基于"瀑布模型"思想的网络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模型张进宝,李松,马江舰,ZhangJinbao,LiSong,MaJiangjian

16.基于JA-SIGCAS统一认证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蔡永州,吴敏,CaiYongzhou,WuMin

17.农村远程教育站点规划中蚁群算法的应用林盾,李建生,LinDun,LiJiansheng

1.多维视野下的成人网络学习研究陈乃林,曹鸿骅,ChenNailin,CaoHonghua

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30年校庆圆满结束

3.县级电大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当前任务马良生,MaLiangsheng

4.第五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5.绩效技术模型分类与比较方圆媛,刘美凤,FangYuanyuan,LiuMeifeng

6.现代远程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裴雯雯,PeiWenwen

7.略论3G时代的互动教学创新莫梅锋,刘潆檑,MoMeifeng,Liuyinglei

8.网络环境下问题导向学习活动的设计张君瑞,ZhangJunrui

9.现代远程教育对职业技术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余乐,黄安心,YuLe,HuangAnxin

10.美国凤凰城大学与我国网络学院比较研究郭炯,黄荣怀,张进宝,GuoJiong,HuangRonghuai,ZhangJinbao

11.远程华文教育的一大突破:中国华文教育网唐燕儿,TangYaner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务学习;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大学在校生人数,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95后学生已成为主流,总体来说是他们思想素质积极向上、稳定健康,但这部分学生生长环境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展开,互联网急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不良风气和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使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极具时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质不稳定、道德素质较低、易受外界影响等。加之高职学生在高考录取层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学生还呈现出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负责,对己不要求,对社会不关心的态度,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一、服务学习引入的理论依据

服务学习最早兴起于美国,并得到香港、台湾及国内广大教育学者的认可。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不同阐释。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中给出的定义是普遍被大众接受的:服务学习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其在促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社会实践技能、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要真正融入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悟知识的意义。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从“做中学”,从书中学,更从社会中学。

二、我校服务学习实践课程运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做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安排、组织结构及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理念,从以下方面展开,开创了一套适用于我们的服务学习方案:

(1)系统管理,统一推进

我院的服务学习主要以校园清洁打扫为主,为深化学习内涵,我们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能力,按照服务校园与师生、服务专业与行业、服务社会三个层次,将学习、生活场景纳入服务范围。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为保障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院专门成立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处,由学工办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并从各校区学工办抽调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师、辅导员参与到管理过程,集中管理、统一实施,组织上有保障。学校规定服务学习以“大一”为主,必修2学期,0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期末考评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环保劳动教育为主。

开展服务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清洁工具购买、宣传动员活动开展、学期末表彰奖励,服务学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酬金及因工作产生服务费用等,因此学校计财处划拨专门经费给予支持。方法上给予指导,组织上给予保障,制度上给予规定,资金上给予支持,一些系列资源保障了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落到实处。

(2)全员参与,积极动员

学生只有普遍参与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在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感受中,逐渐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学校强制性要求全体大一学生参加服务学习,否则德育分不合格影响毕业。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为劳动实践,弱化了服务学习的意义。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在教师、辅导员、学生各个层面做好动员,让大家认识到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动员:一,在新生学前教育期间,召开全体新生服务学习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服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各分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给学生进一步动员,同时进行相关劳动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三,日常工作中加强服务学习的宣传和过程记录。我们留心学生每一个服务瞬间,每一个文明举止,每一次心灵触动。真实记录,及时宣传总是能感染并启发到学生,让学生对服务学习产生认同。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服务学习中心制定详细的服务学习活动实施细则,如服务学习项目如何开展,服务区域、小组的划分及相关职责,具体的开展时间、地点,如何进行监督、考核等。

(3)科学考评,适当激励

考评是服务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服务学习能否延续进行的保证。考评由学生自评、班级评分、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既对服务学习的项目管理和运行直接指导,也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做详细记录。评分标准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现由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包括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级根据学生服务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团队能力,每月实践活动中表现等综合评分;总结报告包括参加服务情况,个人收获和体会,以及课程学习后对“服务”的理解。

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对服务学习标兵、服务学习先进个人和服务学习优秀督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获得相关证书的同学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备案,毕业优先推荐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4)开展特色,分享总结

学校在推动服务学习转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扩大到与服务性社团活动及专业课程结合的多元课程的合作与融合。除了平时的校园打扫,我们每个月会集中组织一次服务学习特色活动,这种活动或与专业相关,或是提高素质的通用性能力训练,也有专门性的服务技巧和方法座谈。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将服务与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服务中学习或提升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动结束后,我们召开总结分享会。一方面,教师和监督部门会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服务的动机。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就服务内容进行反思,比如通过在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和督导检查活动中,让学生反思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如何在实践中确立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经验升华为理论,增强了对思想理论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让更对学生认同服务学习。

三、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及意义

我院开展服务学习实践教育已有五年,并将长期深入开展下去。服务学习能够持续开展原因在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主体在行动之后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实现了目标效果的互惠共赢。

(一)对学生成长来说

1.增长了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环境,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机会。同时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上未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对学习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识面。

2.提高了综合素质。据调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情况与服务一学习项目的持久性紧密相关。而我校的服务学习要求执行两学期,正是强调实践的持久性,学生通过持久的服务劳动,使得吃苦耐劳、爱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理念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实践证明,经过一年的服务学习,学生们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爱护学校环境,更具主人翁意识。其次,服务过程中要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安排活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锻炼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处事应变能力。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服务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使得他们更加关心社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二)就学校教育来说

大学的本质不仅是传授和研究学问,它还承担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塑造,符合学校的育人观;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规划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了校园民主氛围。

(三)就社会发展来看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更要讲文明,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和反思过程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逐渐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结合起来,使得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学校形成的这种价值观会对行为产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四、我院服务学习育人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目标

我院服务学习的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师资力量、管理模式、地点环境等限制,深入发展仍面临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转型。

(一)缺乏理论教育,科学的课程设计

我院开展的服务学习虽目标和要求明确,也有集中的宣讲、培训。但从效果来看,学生为了任务而服务,忽略了劳动过程的意义以及合作的收获,思想上引导不够,理论教育不足,减弱了服务中学习的效果。应该有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培训,并且配置专业老师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并在服务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树立”社会即课堂的”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服务一学习理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和巩固。

此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服务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设计应包括:一,充分准备。准备是整个服务一学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准备工作需要分析现有的资源,包括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师资配置、学生能力等。二,考察评估。走出教室到周边社区去考察,发现课程与社会相脱节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教学,评估最适合理论实践,最适合学生操作的服务项目。三,制定服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服务方案,在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后教师再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指导和帮助。四,培训。高校应将服务学习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

(二)服务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务一学习是一种将服务与学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校服务学习以校园打扫为主,虽涉及到与专业相关内容,但没有体现学生兴趣的差异性和专业优势,整体来说服务的多与专业结合的少,忽视学生自身的参与动机和需求,无法形成有力的鼓励机制。应借鉴其他学校服务学习模式,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区活动,由劳作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转型。比如医护分院的学生可以联系社区或老人院进行常规检查、推拿按摩等服务活动;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到扶贫村帮助村委会测量土地、住房面积等服务活动,帮助贫困村完善资料摸清底实;旅游的学生可以联系周边景点为做义务导游介绍;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舞蹈教学、英语启蒙教育等。总之,服务一学习的内容与学业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宽服务渠道,保证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专业化,将学生参与服务的学习提升动机及社会需求完美结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还应注重反思环节,如果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很难从服务经历中总结学习经验,也很难将学得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在社区开展服务后回到课堂的指导,引发学生对服务过程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并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三)过程管理繁琐,评价和激励体系待改革

第3篇

为了抓住全球化的机遇,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欧洲开启了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而高等教育中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备受各国关注。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国对高等教育中E-learning质量保证的背景、标准、评估方法和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实践与讨论,对我国高等教育中E-learning的质量保证来说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博洛尼亚进程;E-learning;《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与准则》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6—0015—07

一、引言

1999年6月,来自29个欧洲国家的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齐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到2010年左右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的发展目标,旨在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并指出要确保欧洲高等教育系统获得全球性的吸引力,从那一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部长会议,商讨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事项。这一改革过程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的改革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 制定出易读且可比较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结构,参与各国制定与欧洲高等教育区总体资格框架相符合的国家资格框架,并明确三级学位相应的学习结果;② 形成并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制定《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与准则(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SG)》;③ 根据欧洲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公约对国外学位和高等教育学历进行公平的认可[1]。

目前,欧洲高等教育区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随着E-learning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呈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并且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质量保证机构如何监管现有的E-learning计划;如何可靠和有效地发展新的E-learning计划;如何保障E-learning学习者的权益,使他们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因而,迫切地需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之间建立一种共同的交流语言和指导方针,为E-learning未来的发展框架建立一种质量保证文化,使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在一种共同的正面导向下进行。

近几年以来,欧洲高等教育区以ESG为基础,对E-learning的质量保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对我国E-learning质量保证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ESG主要包括三部分:①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 ② 欧洲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③ 欧洲外部质量保证机构标准和准则[2]。其中第一部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不同的课程传递模式,包括专职、兼职、远程教育和E-learning等形式;要给学生提供与培养计划相符的、足够的物理和数字的学习资源。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E-learning的

质量保证情况

(一)以ESG为基础和准则

欧洲高等教育区内,一般认为基于E-learning的课程方案并不需要重塑ESG,而需要重新形成的是一些合适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方式。E-learning不是一种应用于特别课程的特别方法,相反,它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会越来越常见。E-learning的质量保证不能忽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大学的教与学创造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质量保证政策需要考虑如何将E-learning方法整合进课程计划中,使新技术在新的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达到一种合适的程度。当前技术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即使专家也很难预测用于教学的新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无需为E-learning设置单独的质量保证标准和准则。因此,欧洲高等教育区的E-learning质量保证就直接使用了ESG的几条基本原则。

ESG的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指出,高等教育提供者对他们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及质量保证承担主要责任,这条原则还可以被更深入地发展和执行。当前在不同的国家都有日益增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了E-learning课程计划,面对这种情形,欧洲高等教育区还应该考虑与主要责任配套所需要的质量保证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第二责任,以及如何对国际E-learning计划进行外部评价。[3]

ESG的第二条基本原则规定,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中的社会利益需要得到保证。在E-learning计划中,社会的涵义需要扩展,因为E-learning计划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传递,如果要倾听关于E-learning计划质量的社会声音,具有国际视野就显得相当重要。

ESG的第三条基本原则指出,要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学生和其他高等教育受益者发展和提高学术计划的质量。E-learning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因为通过E-learning,欧洲境内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虚拟教室攻读国外学位。[4]

ESG的第四条基本原则规定,要在有效的组织结构内提供和支持学术课程,而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E-learning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质量保证策略需要关注应用于E-learning的技术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E-learning为提高部门和机构的组织方式也提供了机会。新技术使得组建国际化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的虚拟学习和教学社区成为可能,但同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E-learning的质量保证要同时考虑新技术的优势和不足。[5]

ESG的第五条基本原则指出,质量保证程序的透明和外部专家的加入是非常重要的。在所有的程序中,尤其是E-learning中,要保证公开透明和外部专家的参与,以提高质量的可信度。

而ESG的第七条基本原则指出,需要开发问责程序,高等教育机构要能证明他们的责任。而随着E-learning使得课程在欧洲层面的传递变得更加容易,对公共的和私人的投资者负有的责任都需要认真对待,并且要与不同的国家以及国际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联系起来。ESG的基本原则还指出,机构应该同时能够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描述它们的质量,所有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准备接纳不同国家的学生的E-learning计划需要采用这一原则。[6]

总的来说,虽然ESG并不是专门为E-learning设计的,但它的内容设计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可以通过引入新的参数和指标,使这些标准和准则产生出适用于E-learning质量保证的标准和准则。另一方面,E-learning在丰富了ESG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且使质量保证过程变得更为便利。

(二)E-learning机构评估的方法、设计和实施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在欧洲由来已久,积累了不少经验,但E-learning的质量保证过程是最近几年才有的事情。一些国家质量保证机构,像挪威的NOKUT和瑞典的NAHE,开展了E-learning质量标准的小规模课题。英国的QAA从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估中提取出E-learning的指导方针。还有一些组织,像挪威的教育发展国家协会、英国的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研究院,都集中在一起关注E-learning评估方法的开发,最后由瑞典高等教育国家机构于2008年。[7]

关于E-learning的质量评估,在欧洲也是一个新课题,虽然英国开放大学有过类似的经验,但评估的依据和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是一样的,采用的是国家质量标准。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已经完成了一个高等教育级别的E-learning评估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进行形成性评价,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下面就从评估的特征、方法和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介绍。[8]

1. E-learning特征的界定

E-learning和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有很大不同,因此设计评价方法之前首先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泰罗尼亚项目采用了CIPP(Context, Inputs, Process and Product Evaluations)评估模型来分析E-learning和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区别,该模型主要包括情境、输入、过程和产出这四个组成部分。[9]

首先从情境方面来看,和传统高等教育相比,在线远程教育具有较高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所获得的学位能不能得到同样的认可。泰罗尼亚开放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它的组织结构更像一个公司,而不是一所大学,并且只有少量的教职员工,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机构。[10]

其次从输入来看,E-learning的教师和学生与传统的实体大学也不太一样。注册的学生中,在职人员居多,他们负有家庭责任,更加成熟。教职人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常驻教职人员,有学习主管、专业主管和课程协调人员等,另一种是合作教职人员,有学生顾问和指导老师等。技术基础设施构成了虚拟大学的核心,要保证它能为研究和学习提供足够而稳定的服务。[11]

第三,E-learning的课程传递过程是高度同质化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参与同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接受同样的学习评价。这种同质化具有它的优势,能够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比如容易滋生文化霸权主义,降低教师的地位和价值。[12]

最后,产出的评估主要是鉴定和评价学术结果、个人结果和专业结果等三个方面,需要强调的是E-learning计划的质量必须和非远程教育的一样。[13]

2. 评估方法的设计

E-learning评估方法的设计应该从远程学习设计的适应性和开放大学的结构开始。泰罗尼亚项目的评估模型将评估过程分为机构和专业学位两个级别,然后分别对每个评估级别建立维度,再为每个维度设置指标和标准。

机构维度的评估比较集中,包括所有学位共有的方面,比如使命、前景、人力资源政策等,比较强调政策和机制的质量保证,还包括支持这些机制的信息系统。学位维度的评估专门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学位,比较关注问题、政策和一般工作机制,比如学习结果足够、合适的形象和教职人员类型,两个维度的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14]

3. 评估过程

评估过程首先由自评委员会分析所有的维度,并起草自评报告。外部评审团首先审查自评报告,然后对机构进行实地访谈,需要访谈各种利益共同体,并且还要通过在线访谈进行补充,因此利益各方均有机会参与评估过程。外部专家在访谈之前需要预先在虚拟校园进行培训,以掌握在线访谈的基本技能,详细的评估过程见图1。[15]

表1 机构和学位评估指标内容[16]

[维度\&机构\&学位专业\&1. 机构的使命和远景\&1. 学位战略地位\& 1.1. 机构的使命\& 1.1. 内部战略地位\& 1.2. 机构的远景\& 1.2. 外部战略地位\&2. 系统容量\&2. 学习计划\& 2.1 学生\& 2.1. 学习结果的界定\& 2.2 教职人员\& 2.2. 学习计划的合适性\& 2.3 基础设施\&3. 教学设计\& 2.4 外部关系\& 3.1. 教学方法\&3. 质量保证机制\& 3.2. 合适的学习活动\& 3.1. 机构的远景与使命\& 3.3. 学位是如何组织的 \& 3.2. 系统容量:学生、教职人员、基础设施和外部关系\& 3.4. 学生导向和指导系统\& 3.3. 内部和外部的战略地位\& 3.5. 辅助教学的技术\& 3.4. 学习结果和研究计划\& 3.6. 人际通信系统\& 3.5. 教学设计\&4. 学习评估\& 3.6. 学习评估\& 4.1. 评估系统\& 3.7. 结果:学术、专业和个人\&5. 结果\&\& 5.1. 学术结果\&\& 5.2. 专业结果\&\& 5.3. 个人结果\&]

图1 E-learning评估过程[17]

(三)整合E-learning和传统学习,使更多人能获得优质教育

在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机制下,高质量是衡量竞争力水平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大学的教职人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采取措施提高本机构的竞争力水平 [18][19]。这也是引入认证机构或者质量保证机构对高等教育和E-learning进行评估或者质量保证的原因。

现代E-learning是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它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系统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比较片面的观点,比如把E-learning看成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或者认为它只是教育系统中一个被动的附属品,以及认为它仅仅是传统教学内容传递的一个技术环境,都只是看到了E-learning应用的某一个方面。而真实的情况是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E-learning元素的有机整合,包括教学内容呈现、师生交互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等方式的整合,有人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整合学习。从这一角度来看,E-learning并不是远程教育机构或者开放大学所特有的,它也能与传统大学中的学习因素整合,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即整合学习,或者混合学习。博洛尼亚进程中的一些主要大学都在积极引入E-learning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并且e-Bologna(数字化博洛尼亚)的概念流行于整个西欧,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20]

E-learning在大学中的应用要遵循实用原则,并达到一种合适的竞争水平,即需要打破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更易于获得优质教育和培训机会。跨境高等教育无疑是E-learning应用的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它包含所有的学习计划、课程和教育服务。这种学习计划可以作为外国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来提供,而不需要考虑某一具体国家教育系统的特征。跨境教育范式的形成是教育系统国际化的直接后果,并且与现代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教育市场也日益全球化,尽管大家都在全力争夺教育市场份额,但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仍然远大于跨境教育市场的增长。[21]

在很多欧洲国家,像俄罗斯,要保证大家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数字鸿 沟[22]。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缺乏基本的ICT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导致人们访问Internet资源的机会不均等,并且每个国家的情况很不一样,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可以把数字鸿沟和优质教育的易获得性看成是一个衡量竞争力水平的指标。

如果高等教育机构能同时提供E-learning和面对面学习,而不是仅仅提供其中的某一种学习方式,就能实现E-learning的效率和效果的优化,即要努力实现面对面学习和E-learning的有机整合,使其从一种无序的状态变得优质、高效,同时还需要对这种整合和准入进行质量保证和监管。质量监管的责任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担,他们检查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是不是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有了这种监管机制的约束,远程课程的提供者就会想办法提高他们课程的质量,远程学习的学生于是有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承认的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而传统大学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也需要能整合E-learning的优势。[23]

(四)高等教育中的E-learning基准化

基准化是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增强的常用方法,但在E-learning方面,基准化并不常见。对基准化的含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释。Moriarty将基准化定义为“以范本为驱动,在组织内部运行,有目的、有意识地使事务从现存状态转换成更高级的状态的技术过程”。Moriarty 和Smallman后来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发展:“基准化的轨迹在于使事务从现存状态向理想状态发展,并促进实现这种发展的转换过程”。欧洲战略管理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ESMU)的定义是,通过考察其他性能更好的组织的支持过程,研究自己的支持过程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自己组织性能的发展的内部组织过程。[24] 综合这些观点来看,基准化是一个组织系统从已有状态向范本状态转换的技术过程。

2008到2009年期间,瑞典的隆德大学参与了欧洲的两个基准化项目,分别是欧洲远程教学大学联盟(European Association of Distance Teaching Universities,EADTU)提出的E-xcellence+和ESMU提出的ELBE。[25]

E-xcellence+是单独运行的,通过在线快速扫描、全面评估和专家实地访谈等过程,制定出组织的发展路线。基准总共33条,可以分为战略管理、培养计划、课程设计、课程传递、职员支持和学生支持6类,也可以归为三大类,分别是:管理(战略管理)、内容(培养计划、课程设计、课程传递)和服务(职员支持和学生支持)。该项目在隆德大学执行,主要涉及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科学两门国际硕士课程。E-xcellence联盟重点关注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可访问性、灵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最后,两门硕士课程均获得了E-xcellence 联盟的标签。获得标签的益处在于使课程在学校间、地区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认可和交流有了共同的框架。而ELBE更多的是在协作的基础上运行的,它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与其他项目,比如E-xcellence+协同运行。它的过程和标准都借鉴了E-xcellence,隆德大学负责E-learning和E-resourcing的中心管理层参与了这一项目。[26]

隆德大学通过参与基准化项目而受益良多。部分教职人员和系部职员参与了内部组织转换过程,加强了组织内部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了课程、教育过程和基本问题的透明度。同时,隆德大学还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形成了未来的发展路线。最终隆德大学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很多国内和国际高等教育机构都向他们学习经验。[27]

尽管对于高等教育中E-learning参与基准化项目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在21世纪,高等教育无疑将需要面对不同层级的挑战。首先,学习者是面临多任务处理的一代,需要具备许多新的技能,尤其是要掌握数字化技术和移动技术等新的技能。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终身学习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无地域限制的E-learning和移动教育将越来越重要。第三,大学需要在创新结构下运行,以满足协作学习过程的需要,并且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引入信息素养的内容。[28]

关于E-learning的基准化和质量保证在欧洲进行了一些实验,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不够的。对于E-learning的基准化过程一般都没有单独进行,而是将E-learning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到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一般质量保证中去了。ELQ-model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它是由NAHE于2008年提出来的,比较强调整体分析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需要将E-learning整合进整体质量保证过程中去。针对整体分析,NAHE形成了10条评价标准:资源和内容;结构和虚拟环境;传播;协作和交互;学生评估、灵活性和适应性;支持(学生和职员);职员资格和经验;远景和机构领导;资源分配;整体和过程方面。[29]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E-learning

质量保证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E-learning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国际组织,像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博洛尼亚进程等都强调E-learning在21世纪全球化经济时期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终身学习、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以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于E-learning的质量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E-learning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总体可以归为三类:①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主要形式有网络课程和虚拟学习社区;② 作为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要教学形式;③ 企业培训。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与准则虽然没有将E-learning作为一个指标单独列出,但在整体视角下对E-learning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视的,并且很多成员国家和机构都在E-learning的质量保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们国家E-learning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比较统一的质量目标,而且大家普遍对E-learning的质量不太自信,所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无疑是有益的。

(一)整体分析的视角

欧洲高等教育区各成员国在分析E-learning的质量管理、评价和保证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E-learning上,也并没有把E-learning当成一种新的特殊的学习方式,而是站在了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框架上,将E-learning看成高等教育在信息时代很自然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或者课程传递方式,并且未来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于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并没有再单独设置指标,而是对ESG相关的指标进行了扩展,并且对E-learning的基准化过程也都整合到国家级别的一般质量保证程序中去了。

国内的很多高校,虽然具备了开展E-learning的软硬件条件,但利用率仍然偏低,并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种新奇玩意,浅尝辄止,没有实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而开放大学和网络学院,从招生、运行、评价到质量保证,一般都是被与普通院校区别对待的,这从根本上就造成了大家对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和网络学院教学质量的不信任和偏见,所以国内很难出现像英国开放大学这样有较高声誉和竞争力的远程教育机构。而如果将E-learning质量保证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整体框架之内,则将有利于E-learning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而且有助于消减偏见,促进E-learning质量的良性发展。

(二)多方对话合作

为利于E-learning质量保证的交流与合作,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于2009年10月在瑞典锡格蒂纳召开了一个关于E-learning质量保证的研讨会。研讨会在各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证机构、学生和其他与E-learning质量直接相关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对话机制,并建立了一些E-learning基准化项目,使E-learning的发展立足于组织机构内部,通过与相关的标准或者比较成功的E-learning项目的运行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基准化过程,使各机构的E-learning运行状态实现向标准规定的理想状态或者模范E-learning项目的状态转换。通过基准化机制,各E-learning机构能够相互借鉴经验,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自1999年以来,我国教育部批准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允许它们开展基于网络的学历教育,而其主要的课程传递形式就是E-learning。2012年3月到7月期间,北京市教委对包括试点高校在内的50个在京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了两年一度的评估,其中有42个中心评估结果合格(京教高〔2012〕20号)。这种评估方式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到评估过程的安排,都是自上而下的,被评机构一般都是单个被动地接受这种总结性评价,而且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考虑不够,从而容易滋生各单位以通过评估为目的应付工作的不良之风。建立多方对话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各试点单位广泛倾听各方的声音,相互学习、分享经验,立足于机构内部的组织转化过程,以评估为手段提升质量,而不要将通过评估作为抓紧质量保证的最终目的。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推选出几个公认办得比较好的单位作为基准,让大家通过内部组织过程,向基准靠拢。

(三)比较完善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机制

博洛尼亚进程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对欧洲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最终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而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内的学历互认,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成立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在该协会的主持下,形成了ESG,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机制,以及外部质量保证机构注册制度。对于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新课题,普遍存在资源不足、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等问题。博洛尼亚进程并没有建立新的关于E-learning质量保证的标准与准则、运行机制和质量保证机构,而是将E-learning的质量保证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组成部分,共享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的资源和经验。

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过程,比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持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制定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经历了多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该指标系统第4个一级指标 “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第2个二级指标“课程与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作为一个基本要求。如果在这一方面能像欧洲一样,对指标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展,从而形成适用于E-learning的指标体系,把E-learning的质量保证整合到本科教学评估的大体系之下,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共享原有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积累下来的资源和经验。

(四)关注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

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国的国情不太一致,甚至对E-learning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有的国家,E-learning和开放大学或者信息时代的远程教育的含义比较接近,而在另一些国家,也可能仅仅是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有些国家则兼有上述两层含义。但各成员国并没有把E-learning与高等教育其他因素割裂开来研究,而是把它当成了终身教育、跨境教育以及混合学习等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来设计、应用、管理和评价E-learning。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相对偏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等报告中都提到要把我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群,E-learning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它在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和较为正式的学历教育相比,终身教育的学习者更加关注能够解决自己工作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能够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学习。关注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会使E-learning的潜能得以发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传统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在我国,E-learning一般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课程传递形式,在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应用形式有网络课程、虚拟学习社区和精品课程等,我国开放远程教育的主要课程都是以E-learning的形式组织和传递的。但我国E-learning的开展更多的是各自为政,各高校之间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对话框架,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关于E-learning的质量评价也没有整合到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去,也没有相关的质量保证标准和机构,因此在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一般本科院校,E-learning的运行都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状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员国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其国内的E-learning开展的特征与我国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依托国际组织进行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健全的国家之间的对话和协作框架,以及众多的基准化项目等方面的研究和经验,对我国目前E-learning的质量保证和管理而言,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The official Bologna Process website. About the Bologna Process[EB/OL]. [2012-12-16]. http://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about/.

[2]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 3rd edition[EB/OL]. [2012-12-26]. http://enqa.eu/files/ESG_3edition%20(2).pdf.

[3][4][5][6] Josep Grifoll. E-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SG) [EB/OL]. [2012-12-26]. http://enqa.eu/files/ENQA_wr_14.pdf.

[7][8][9][10][11][12][13] Esther Huertas, Anna Prades and Sebastián Rodríguez. How to assess an e-learning institution: Methodolog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EB/OL]. [2012-12-26]. http://enqa.eu/files/ENQA_wr_14.pdf.

[14] [15][16][17]Joan Mateo Andrés, Albert Sangrà Morer, Sebastián Rodríguez Espinar and Anna Prades Nebot. Guide to the self-evaluation of e-learning degree programmes [EB/OL]. [2012-12-26]. http://aqu.cat/doc/doc_34091552_1.pdf.

[18] Rubin Y. (2006). Competition: structured interrelation in professional business, Moscow: Market DS.

[19] Rubin Y. (2008) .The course of professional entrepreneurship, 10th edition, Moscow: Market DS.

[20][21][22][23] Yuri Rubin. Modern E-learning: Qualitative education accessibility concept [EB/OL]. [2012-12-26]. http://enqa.eu/files/ENQA_wr_14.pdf.

[24][25][26][27][28][29] Ebba Ossiannilsson. Benchmarking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B/OL]. [2012-12-26]. http://enqa.eu/files/ENQA_wr_14.pdf.

第4篇

    中小学品格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联邦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应运而生的各种研究协作组织,对品格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以品格教育协会(CEP)为例,作为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机构,CEP从以下5个方面为中小学有效实施品格教育提供支持。一是提供品格教育评价标准与测量工具;二是帮助有志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实现专业发展;三是组织一年一度的全美品格教育论坛;四是通过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National Schools of Character)评选促进学校和学区发展;五是通过专业网站和正式出版物为品格教育实践提供课程资源和成功范例。

    在总结不同学校品格教育成功实践基础上,CEP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实施品格教育的11条准则[2]:

    (1)学校要提出体现品格教育价值目标的核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2)学校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全面界定、解读“好品格”的本质内涵。

    (3)要将品格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有目的、系统、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如,在学科课程、课外活动、人际交往、体育、集会以及各种隐性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教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4)学校要创设尊重、关爱、平等、公正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幸福家园。

    (5)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团队合作、做出道德判断,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6)学校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尊重学习者的差异和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品格发展,帮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成功。

    (7)学校要培育和强化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遵守规则,是因为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想得到奖赏;学生能与人为善,是因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质并具有向善的内在愿望;学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为高质量的成果使他们感到骄傲,而非仅仅为了取得高分。

    (8)学校的全体教职员要形成一个崇尚道德的学习型组织,这个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着品格教育的责任,在引领学生成长中秉持共同的核心价值。

    (9)学校要推动品格教育的主动创新、共同行动和长效机制。校长亲自领导和推动,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参与规划、实施,并不断创新品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品格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贡献者。

    (10)学校要搭建平台,使家长和社区成员成为铸就品格行动的合作伙伴。

    (11)学校要及时对品格教育成效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对学校文化和风气、教师的品格教育实效、以及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等进行综合测评。

    这11条准则是CEP系统推进高质量品格教育、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奠基石,也是学校、教师以及校外青少年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和评价的指南。在此基础上,CEP组织研制了品格教育质量标准(Character Education Quality Standards)及评价指标(见表1)。该评价系统针对每个原则确定了2-4个观察点,这些观察点聚焦相关准则的核心要素,用以描述该准则实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为了便于评价者理解和掌握,每个观察点都附有一个经典范例。

   

    通过以上量化评价,品格教育协会帮助学校和教师监察品格教育实施成效,明确努力方向,进而规划和确定短期或长期实施目标,制定进一步改进的实施策略。

    品格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是品格教育协会1998年启动的一项学校发展促进项目,为美国实施品格教育的中小学和学区委员会提供自我评价和专家反馈的机会。除此之外,CEP每年还会组织品格教育优秀实践成果(Promising Practice)评选,目的是挖掘那些有特色、有实效、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或实施策略。每年的CEP全美品格教育论坛都会为获奖学校和学区举行庆祝仪式,向他们颁发证书。CEP的专业网站、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出版的年度专著都会对这些优秀实践进行专题介绍。

    每年10月举行的的全美品格教育论坛是CEP主办的品格教育盛会,精彩纷呈的分论坛、极具启发性的专家报告和网络化交流机会,使教师、校长们学到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品格教育策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CEP的专业网站、网络研讨会都为校长、教师和品格教育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专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参与到不断壮大的在线研究共同体中来。

    二、学校、教师和课程层面的创新

    学区、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创新,是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从对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学校的个案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品格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融合

    “有效的品格教育不是在学校里增加一个或一系列教育项目,而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的改变”[3]。将品格教育融于学校生活的全过程、各方面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实践特征。品格教育给学校带来的变化表现在:改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关爱的学习者的社群组织;社会性学习和情感发展与学术学习受到同样的重视;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公平、尊重和诚信等价值观教育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实践机会;纪律和课堂管理注重问题解决而非奖励或惩罚;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被师生共建规约和解决问题的民主课堂所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小学重视学习者在品格教育的主体作用,并着力将品格教育目标具体化、显性化。如通过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确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发展目标,策划教育活动或解决现实问题;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研究解决学习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提供规划学习和进行反思的机会;通过跨年级的同伴合作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或其他帮助;学习以公平、非暴力的形式解决矛盾冲突等。与此同时,品格教育强调学校所有成员的共同行动,强调教师作为专业领导者的家长及社区合作。正如托马斯·林克纳所指出的那样,“无论你是一个教师、一个教育行政人员、一个门卫、或者校车司机,你都影响着你所接触到的孩子品格的形成。你说话的方式、你的行为方式、你所容忍的行为、你所 鼓励的事情、你所传递的期望,无论是好是坏,你已经在进行品格教育了。问题是,这是怎样的品格教育?好的,还是不好的?精心设计,还是随意而为?你教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4]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品格教育阶段性重点

    针对不同学段学习者的不同特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途径上都有所侧重,体现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信赖(T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公平公正(Fairness)、关心(Caring)、公民意识(Citizenship),作为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是对所有K-12年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6个重要领域,但在具体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则体现了极富个性的创新。如,在K-5年级,这“六大支柱”体现为合作、负责任、情绪处理、说“不”、做正确的事、处理失望感、赏识自己、寻求帮助、作朋友、解决冲突等10个教育主题;6-8年级增加了“你与你的价值观、增强自尊感、确定和达成目标、应对压力、预防冲突和暴力、对酒和说‘不’、如何与父母相处”等主题,“成长3R”(The Three Rs of Growing Up: Responsibility, Self-Respect, Doing the Right Thing)则是专门为5-9年级青春期儿童提出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形式上,K-3年级的品格教育注重以故事、木偶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而7-12年级则更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道德判断和社会实践。

    (三)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品格教育资源,注重“教书育人”

    美国教育家认为,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品格和价值观教育资源。以历史课为例,学生们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发生过什么,还应该有机会对历史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事件的时间表,而是由人所做出的、影响了众多他人的各种决策和选择。这些选择具有伦理和道德维度,而且通常影响深远。而这些选择是由哪些人做出的?如何评判这些选择?那些社会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认识这些价值观?对这些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至关重要。同样,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科学课中的基因检测、动物试验,科学家拒绝从事非人道的科学研究,在科学发现与宗教信仰发生冲突、或可能导致政治危险时所作的选择,都是品格教育的生动素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中小学把学术诚信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明确提出和界定了有违学术诚信的行为,包括:考试作弊,作业抄袭,伪造/编造信息、记录或文档,帮助他人作弊,违反著作权法或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剽窃、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一份作业重复交给2个或多个学科也被列入有违学术诚信行为。要求学生对所交作业、作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负责,遵守学术规范,引用别人成果要注明来源等。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学校会要求学生做解释陈述、进行书面警告乃至给予处分。许多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即:要为掌握学习而教,而不能仅仅为好的评价等级;要在班级或全校范围组织开展学术诚信或不诚信现象的讨论;与学生共同研究制定学术诚信的行为标准,等等。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自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美国品格教育研究者认为,品格是通过人们所作的种种决策体现出来的,教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培育品格。道德两难问题讨论、苏格拉底对话、社区服务与研究性学习、专题评论与自我评价等,都是美国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最常用的策略。从5-9年级“成长3R”课程片段中,可以对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践特色略见一斑:

    主题:怎样才算长大(How to Be a Grownup)?

    负责任(Be Responsible)。长大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负责。能够负责任,才能让父母知道你长大了,可以拥有更多自由。以下6个办法可以让你成为负责任的人:①管好你自己的事情;②信守承诺;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④值得信赖;⑤有时间观念、不拖拉;⑥凡事用脑思考。

    选择做正确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做决定有时候容易,但有时很难。当你要在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计较利益上的得失。选择做正确的事是自尊和负责任的表现。下面几条供你判断对与错时参考。①我的心和直觉告诉我什么?②那会伤害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吗?③那公平吗?④如果别人对我做那样的事,我有什么感受?⑤做了那件事之后,我会怎么看我自己?⑥我所尊敬的成年人会怎么说?

    尊重你自己(Respect Yourself)。尊重自己能帮我们做出好的决策,做好的决策可以使我们增强自尊。好的自尊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利,能够帮我们度过艰难困苦。以下这些事能够确保你的自尊:①为自己负起责任;②任何时候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③真实面对自己和自己的价值追求;④尊重和公正对待他人;⑤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⑥对负面压力说“不”;⑦不要让别人为你做决定。

    在这样的主题下,师生经常会就身边、生活中、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苏格拉底式对话或头脑风暴式讨论,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还会通过书面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个性化、批判性思考,并鼓励学生付诸行动。如:“列出你所具备的令自己敬佩的品格,选择其中的两种,写一写你为什么敬佩这样的品格,它们会对你的成长有何帮助?”“你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一个人做了错事,给他写一封信,重点就你为什么认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给出评论,告诉他这种行为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反面例子,把信寄出去。”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品格教育的重要环节。在7-12年级以“勇气”为主题的课程资源中,笔者发现了一张供学生自我评价的简表(见下表)。

   

    这种表格在各个学段、不同专题的品格教育课程资源中都被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师生在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学习时,不仅要联系社会生活、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案例、人物进行讨论分享,还要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帮助学生确立个人品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正如戴维H.艾尔金德和弗莱迪·斯维特博士(David H.Elkind &a mp; Freddy Sweet PH.D)指出的那样,“我们要教学生知道,他们有做出选择的权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有责任,他们有义务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帮助孩子们成为有道德、懂得尊重、有责任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能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基于对与错而非得与失做出决策的人,这就是品格教育”[5]。

    三、启示与建议

    (一)强化全面育人,丰富立德树人的途径和主体

    一是要将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语文、历史、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教学中,发挥好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改变单向度、说教式、灌输式的学校德育模式,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如:共同讨论、明确界定特定品格(如尊重、诚实)的外显行为标准,就班级、学校、乃至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辨析,形成共同的价值标准,教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学会判断、做出正确选择,引导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贡献者,成为道德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三是要强调教师作为专业领导者的家长及社区合作。搭建平台,使家长和社会资源都能成为铸就品德行动的合作伙伴,在学校德育目标的统摄下,整合课程认知、隐形渗透、网络互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模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德教育氛围。

    (二)坚守育人信念,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每一个教师都要在引领学生道德成长中秉持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并做出表率。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行动感染、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特情感、个性和巨大创造潜能的人,真诚地回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为每个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品格发展提供支持。美国中小学把品格教育实施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测量和评价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在品格教育实施中的优势和不足、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目标,通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网络研修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这些都对我们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深化评价改革,为立德树人提供条件保障

第5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第6篇

一、明确创建目标

要按照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开展“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开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健全长效机制”为主题,以人民满意为首要标准,结合规范化物价检查所达标要求,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物价检查分局。具体创建目标是: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价格行政执法“五不准”,即:不准接受被检查单位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不准接受被检查单位的宴请;不准接受被检查单位的旅游邀请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准向被检查单位推销商品和从事经营服务;不准借办案之机为自己和亲友谋取利益。

(二)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和各项办案制度,规范价格行政处罚行为。严格规范执法程序,提高办案效率,一般价格违法案件在检查工作结束后一周内递交《调查终结报告》,一个月内完成案审小组初审,三个月内经案审委审理后制发法律文书;价格举报工作人员要严格按办理实限办理价格举报件,杜绝因举报案件办理不及时、处理不恰当而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增强执法责任意识,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和错案追究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和制约。

(三)提高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为已任,抓住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强化价格监督服务,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价格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主动出示有效执法证件,语言文明,举止礼貌;举报工作人员对待投诉举报的群众要热情耐心,不推诿不拖延。积极推行为民、便民、利民措施,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

(四)优化服务环境:工作环境整洁,服务设施齐全,办事指南清楚,政务公开完善,该上墙公示的要公示,该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办事程序要统一。工作人员仪表端庄,工作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举报中心人员要按有关价格举报、咨询的规定实施优质服务,对举报、咨询做到有问必答。

(五)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文处理、案件审理、考核、考勤、节假日值班、举报电话接听、来信来访登记等各项工作规范,严格按制度办事,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落实对外承诺。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和错案追究制”,完善行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建立民情反映制度,深入基层调查了解价格问题,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价格矛盾和价格纠纷。

二、创建活动步骤

按照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纪委、监察局要求,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活动,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我局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提出措施,落实责任,一抓到底。具体创建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和发动阶段(3月下旬至4月)

县发展和改革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存沐局长任组长,林志锦副局长任副组长,局纪委、办公室、检查分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小组成员,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及组织实施工作;物价检查分局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会,进行具体部署动员。

(二)检查和创建阶段(5月至7月)

在局统一领导下,物价检查分局要根据“关于开展创建活动的实施计划”,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具体要求:一是要认真对照创建活动的目标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二是设立工作人员去向牌,并严格执行;三是要结合物价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活动,营造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四是要将创建活动与查纠问题结合起来,严格对照各项制度以及“四条禁令”等执行情况,认真做好自查自纠,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物价干部队伍素质,促进各项物价业务工作的较好完成。

(三)推荐和考核阶段(8月至9月)

待省纠风办评选办法出台后,制定具体的考评细则,由物价检查分局进行自评,局组织人员开展考评,符合条件的,向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纪委、监察局推荐。

(四)总结和提高阶段(10月至11月)

全面总结物价检查分局创建活动,坚持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努力构建行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和培训、完善制度建设、巩固提高创建活动成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促进政风和行风的根本好转。

三、创建重点

(一)重点开展“五访”活动。结合“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的深入推进,开展“访乡镇、访社区、访企业、访学校、访医院”的“五访”活动,在开展价格服务的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二)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任务和社会关注的价格收费热点难点问题,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整顿和规范价格收费秩序,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价格问题。重点:一是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点检查:农业生产资料(罗阳、雅阳、司前等农业较发达乡镇的供销社、农技站)、农民建房(国土、规划建设、房管三个系统)、农村用电用水(经权限部门定价的雅阳、三魁、仕阳、司前、彭溪五个水厂)、有线电视(县有线电视台)、殡葬(县殡葬管理所)等方面的价格和收费,结合实施各项惠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价格政策,加强跟踪检查,确保各项惠农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开展交通运输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县客运中心、县交通开发客运中心、雅阳客运中心、三魁客运中心等四家、公路交通清障施救1家及县交通系统的公路客、货运站场服务收费、公路交通清障施救收费、机动车停车收费及交通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执行情况;三是开展教育和医疗行业轮查。重点对县二医、疾控中心和各36个乡镇卫生院,医药价格重点检查医疗服务、一次性卫生材料价格及降价药品价格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三)切实加大价格维权力度。进一步重视价格投诉举报工作,年内完成12358价格举报平台系统建设工作,实行价格举报工作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价格投诉举报反应灵敏度和处置力度,进一步提高价格举报工作效能。同时,对联名举报、社会影响大的价格举报件,要积极向政府或上级价格部门报告情况,努力加大处理力度,积极实施领导接访、下访,集中调研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问题。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这次省、市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纪委、监察局首次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是深入推进物价检查分局工作效能和政风行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价检查分局要充分认识搞好基层站所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它们建设成为优质服务、公正执法、规范管理的人民满意的站所,从而进一步提高增强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切实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人人参与。

(二)突出重点。创建活动要有针对性,既要兼顾一般,更要突出重点。要突出把握好三点:一是要抓住一个“根本”,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把加强物价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强行政、服务能力的物价监督检查干部队伍。二是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夯实干部爱民、为民、利民,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公正廉洁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三是既要注重创建,又要着力纠正薄弱环节,对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