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时间:2022-10-06 17:3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知识考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

第2篇

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重视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是试题耀眼的亮点

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来看,问题探究题随处可见,尤其在简答题中最为突出,充分体现新课标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现以最近三年的36、37题为例:

2013年36题“寻找最佳避寒地”,其中“(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都是很好的探究题,尤以(3)最为突出,并且答案是开放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分,探究味极浓。

37题“非洲维多利亚湖鲈鱼问题探究”:(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是非常好的探究题。

2014年36题“青藏高原错那湖风沙问题探究”:(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37题“沙特磷酸盐工业问题探究”。也是两道层层深入,向纵深探究的好题。

同样,2015年沿续了2014年的36、37题,又出了两道好题:

36题“美国大盐湖卤虫问题探究”:(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7题“青藏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及热棒散热问题探究”:(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8b)的原因。

这两道大题探究性更强,要求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试题中探究题的出现,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要求。

二、钟情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

《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对必修1、2、3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比例是:自然地理(必修1)约占32%,人文地理(必修2)、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和选修模块约占68%。而从全国I卷2011-2015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自然地理的分值是远超32分的。下表是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表(表中数字为考题号和分值)。

从下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专家对自然地理情有独钟。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图,不包括选修模块)的分值年平均约占45分(最近三年约占48.7分),最少的2012年为36分,最多的2015年达到58分;如果包括选修模块,自然地理年均分值在45至62分之间。自然地理的比重之大略见一斑。

三、突出主干知识,重视能力考查,牢牢抓住高中地理的核心

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中,重点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并且大部分主干知识在最近五年高考中反复考查,从不回避己考查过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次是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文地理知识中考查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是:人口的变化、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中考得最多的章节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等。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是: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物质循环,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详见表1。)

在能力方面,试题的命制侧重能力立意,知识点切入比较灵活,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方面的能力。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前两种能力,非选择题对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深入,对各种能力的考查都有体现,尤其是后两种能力的考查。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层次逐年有所提高,试题提供的信息越来越丰富,理性思维与思考过程有所增强,考查的时候非常重视思维深度。

全国卷试题设计不刻意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体现了知识抽样、考查主干的高考命题原则,同时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这正好牢牢抓住了新课标高中地理的核心。

四、设置开放性试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是新课标卷的又一大亮点。从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几乎每年都出现开放性试题:2012年37(3)(8分)、2013年36(3)(8分)、2014年37(3)(6分)、2015年36(4)(4分)等,年平均分值为6.5分(2011年除外,2011年还没有出现开放性试题)。

何为开放性试题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认为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多样化,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地理开放性试题与封闭性试题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与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的封闭性试题形成良好的互补。开放性试题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能更加全面地鉴别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根据2011-2015年全国I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我认为在2016年的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抓住主干不放松,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每年的试题怎么变,仍然离不开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另外,全国卷与广东卷有很大的不同,广东卷选择题以覆盖考点为目标,题型设计呈分立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全面的基本知识,每一个小题覆盖一个或多个学科主干知识章节内容,11小题基本覆盖必修模块的各个主要章节内容。但全国卷不太追求考点的覆盖率,而只是注重考点的抽样考查,所以会有深度。全国卷的选择题是用串题形式的,同一个考点(情境素材),设计2~3个小题,从易到难,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纵深的思维分析能力。非选择题也是抓住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设计多个简答小题,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地理事物(现象)的特点和成因,以考查学生对地理的纵深思维分析能力,但这个考点(情境素材)、地理事物(现象)所考查的主要是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是构成高中地理骨架的主干知识,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地理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绩,切不可为了探究而探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知识点深探究,地理课堂多讨论,培养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问题探究是全国卷试题耀眼的亮点,选择题是串式的、综合题以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纵深思维能力为主,不以追求覆盖更多的考点为目的,所以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尤其是主干知识点)都应尽可能地抓住一点进行纵深探究,充分利用好情境素材,纵深设问。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各施己见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聪明才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纵深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在二轮复习时,可适当开展专题复习,教会学生分析过程及方法,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绎、推理、综合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三、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原理和规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相对人文地理而言,自然地理各要素变化较小,其原理和规律比较稳定,探究、分析、解答自然地理问题既能拓宽思路,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尽量减少不同地域之间学生因人文差异造成的影响,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另外,重视自然地理学习,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都很有好处。

四、加强区域地理的学习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区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为研究系统地理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都是在具体区域地理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所以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知识离不开区域地理的支撑。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思维的形成、地理基本思想的构建等,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高考试题中,区域地理是载体,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背景。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所以必修3的教学可以适当增加课时,综合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规律分析区域案例,以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而初中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部分应着重区域定位、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不要花太多时间死记硬背地名、矿产等知识。

第3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导学案;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2

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区域地理既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高考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压轴大餐。在多年高考中,常常以背景材料、图文资料的形式作为考题的切入点,对这部分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区域地理的考查已成为新课改省区试卷的重头戏,以典型的区域图为背景,以新颖、巧妙、灵活的设问方式,形式多样的图像,考查书本中的主干知识。从近年地理学科和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区域地理试题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切题新颖,难度适中”。有的是直接进行考查,有的是把区域作为背景来考查,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整合到区域地理的能力要求加强,同时加大了对地理图表数据的渗透力度,并且把其转化成文字答案描述出来的强度加大。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地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区域地理复习的基本策略

1. 把握区域地理复方向

区域地理复习首先应使用框架法,让区域地理公式化(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辅以对比分析法,深入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最后要求记住一些常见的背景图。区域地理除了必须以知识体系整理基础知识、以图记文之外,难点还在于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描述(如地理位置描述、地形地势描述、气候特征描述、河流特征描述、植被特征描述、土壤特征描述、自然资源特征描述、人口特征描述、农业特征描述、工业特征描述等);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论证;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规律的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概括等。

2. 强化区域定位,构建区域空间图像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关位置。如在世界分区地理复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第一节的政区图加强区域定位。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地理考查的特色,各省区历年地理高考都重视对学生析图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地区的大致经纬度去推测可能的气候,是否有特殊的地形形成非地带性,然后再根据地形等因素去分析河流特征、植被特征、农业特征等相关的地理现象。

地图是构建区域空间概念的重要工具。地理课堂应善于利用这一载体,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经纬线经过的地区,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立体空间图像。在判读区域地图时,就能从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特征、轮廓、形状、主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及特点,快速扫描思维图像的信息,对区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依托图像,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推断区域地理特征及发展、变化的规律。

3. 关注社会实事,注重区域热点复习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增强对本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容易获取感性材料,发现新问题,进而提出预防、解决问题的建议,拓展多角度思维。

三、“学案导学法”与地理能力培养

1. 导学案的重要作用

“学案导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有时又被称为自主学习。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任务形式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识、作业任务,通过任务了解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知识,再通过课堂知识梳理、同学间讨论、教师简单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全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进入高三,地理学科全面进入高考总复习,而以前复习课的教学大都采用归纳成条文、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学,经常是教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使课后学生多练,复习课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教师完全的教授,并不一定是好事,有时甚至是“吃力不讨好”。“学案导学”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以其特有的实用性、高效性、易操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导学案设计基本原则

“学案导学”的关键是学案的设计。复习课程的学案设计必然是不同于新课的,但学案的设计仍然应具备以下原则:(1)围绕课程标准,紧扣考点。(2)有启发性。(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解读考纲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学”,学生可自学完成对主干知识的梳理,查漏补缺。导学案的设计在一轮复习中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复习思路,对重点知识、高频考点、能力训练等进行重点剖析并教给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规律和原理的总结。

3. 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区域地理复习事半功倍

区域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以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读图是学习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地图,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地形地貌和地理现象。地图是与地理共同发展的,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这是地理的一个特点。地图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要想有很大的进,首先就必须能够看懂地图。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地图知识的讲解,加强对图例的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工具,在初中地理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地图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对地图基础知识详细讲解。比如,比例尺的查看方法,各省市及河流的分布,山脉矿产的地理位置等。我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时会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在讲各省份的时候编一套通俗易懂的口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这里的两湖指的是湖南湖北,两广指的是广东广西,两河山指的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通过巧妙记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就会迅速做出回答。同时,地理教材及地图册中包含大量的图例,这些图例都是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图,所以在教学生学习地图知识时,我会让学生增强对图例的记忆,帮助他们分析图例当中的考点和难点,将图例作为读图的关键,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地图赋予更具有灵动的精神,调动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训练,锻炼其探究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地图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无论是从省份城市还是从山川河流上都使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练习或者考试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锻炼读图能力的形式有很多,如我会引导初中生选择强化记忆地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和析图时的切入点。我还会让学生观察地图,去自己发现地形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整体轮廓像一只雄起的公鸡,黑龙江省像一只天鹅,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等。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读图能力,把读图和地理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地图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同时,地理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兴趣浓了才会对地理更加热爱。在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在教他们读图的时候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地形或者目标,因为太复杂会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出现迷茫。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找到规律,给学生学习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前充分的备课,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点图型详细点拨,培养初中生的读图技巧

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循序渐进,不仅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要符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初一的学生,我会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读图和识图;对于初二的学生,我会教他们绘制基本的图形等。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争取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在地理课堂有所进步。地图中有很多重点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和记忆,针对这样的图形我通常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如趣味教学法,不仅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成长,这是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读图技巧。比如,在讲《世界人口分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大致掌握什么地区人口稠密,什么地区人口稀疏。当学生在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我还会进行拓展提问,比如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稠密地区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初中生自己去分析和总结,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任,我会适当的引导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四、优化绘图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要进行绘图训练,绘图是对读图的升华。在信息化时代,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抽象的地理符号用图表、声音、视频等方式形象具体的展示,增强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给予学生对地图的直观讲解,增强初中生对地图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中会让学生多进行绘图训练,如从简单的绘制等高线或者等深线,到复杂的绘制经纬图等,在不断的训练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学习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很多,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利用绘制地图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给学生带来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初中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地图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地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地图将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有力助手,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初中生掌握读图和绘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玉娟.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15).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脑科学原则 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4-03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纵观近六年全国课标文综试卷地理部分在命题上总体呈现特点,如图1所示。

1.命题风格稳定,体现试题连贯

试卷结构“稳如泰山”

从近几年全国新课标文科综合卷看出,其试卷的结构组成等没有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

命题风格“持之以恒”

全国新课标文综试卷地理试题的情境创设贴近现实与生活,但其立意是考查学科原理与思维方法。因此,对考生而言,选择题入题容易,定项不易,综合题入题不难,深入较难。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更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保证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区域地理、人文地理比重较大。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定位和区域背景材料,并以此为核心考查学生区域理解和区域联系的分析能力。

(2)试题综合性强。综合题保持一道自然地理、一道人文地理为主;综合题的区域图始终保持一个世界地区,一个中国地区的原则。试题将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3)知识抽样考查明显。从整体看,每套文综卷地理试题涵盖面较广,主要考点有:地球运动的意义、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天气与气候、水循环、人口、城市、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际联系等,但是好多知识点未涉及,如地理信息技术等。从每组题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设问涉及的面较小,就是抓住一个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向其深度、广度考查;这个命题思路与各省区自主命题卷不一样。从考查内容看,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多选取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即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主干知识,每套试题设计不回避重点内容,不再强调知识覆盖面,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各版块内容的平衡,不回避某些重点要素或区域。

(4)区分度适宜。全国课标卷(特别是新课标卷Ⅱ)充分考虑中低等水平学生、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学实际,中低档试题难度进一步降低,信度、效度进一步增强。素材选择兼顾城乡、地域差异;降低空间定位的难度;考查内容皆是规律性的、共性的问题,回避具体地区、个性的知识与内容,保证城乡之间、各考区之间的公平。

(5)倡导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探究即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高考试题在探究方面主要考查方式有:关注地理事象发展过程,对地理过程进行描述阐释、论证推导;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和观点。综合题中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总是探究性、开发性的设问。

2.命题立意能力,突出学科特性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内容,是试题的明线,而命题考查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则是试题的暗线。高考试题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和综合运用,着力考查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新课标全国卷地理试题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全面涵盖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从历年中的两套新课标全国文综卷总体来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涵盖这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

选择题――围绕主题纵深考查

围绕某一主题情境纵向考查,从事实判断到原理分析。先是依托图表信息考查地理分布、变化、特点等,然后多为迁移性问题,如成因、影响、对策等。如2015年新课标文综卷I第1~3题雨水花园的原理、目的、作用及其功能,围绕“雨水花园”一考到底。

综合题――案例分析纵向探究

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素立体化、纵深式考查。试题设计以主题要素为主线,时空转换、由地及人重建知识链、思维链,问题难度、思维层级梯度推进,探究意味浓厚。如2015年课标文综卷第37题:围绕“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主题,问题设计从“冻土成因比较”到“冻土对路基的影响”,以“热棒的工作原理”收尾,“地理人”主线明晰。该题设计巧妙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体现地理高考命题的价值追求:注重评价地理学的思维品质和地理学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以及高价值的地理思维能力。解答该题需要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以考查考生对新知识的现场学习及举一反三、联系迁移的能力。

3.关注现实生活,体现可持续发展

全国新课标试卷地理命题时刻关注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地理,注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接,关注生活体验,突显地理源于生产生活的实用性特点,以此考查考生的地理素养。2015年课标文综卷Ⅰ第36题考查卤虫产业的原因、影响,让考生认识工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及影响;2015年课标文综卷Ⅰ第42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的风险,为考生增强旅游安全意识留下更多启迪。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地理问题,体现遵地之规、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第37题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运营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II第44题,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应对石漠化的措施等。

二、2016年地理高考的备考策略

1.“知彼知己”――熟知考情、明确学情

研究考情,把握备考方向

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不但告诉考什么,而且揭示怎么考,也是高考备考的风向标。认真学习研究高考试题、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全面、准确地领会和落实考纲提出的要求,直接决定了备考复习的方向和内容,是决胜高考的关键。上述对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特点分析,还比较浅显、不够全面,需在备考复习中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

分析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学情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知识的全面性;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分析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地理教材版本有四种,即为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且内容不完全一样,同时高考内容还涉及初中地理中的区域地理,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结合高二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有计划地补充、整合相关知识内容。

文科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水平差异过大,在“一个标准”的教学中难以兼顾,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部分来自农村初中的学生基础扎实,但关注现实、学以致用的意识薄弱,视野不够开阔;大部分来自城区的学生思维活跃、强于动手,但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方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应根据学情制定计划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稳步提升。

2.“强身健体”――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发挥团队精神,凝聚智慧

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个人备课效率和工作效率;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充分学习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集体备课模式是一人主备,共同准备。其流程是前一周确定每课教研内容、主备人。前一天每人要充分备好课。教研时主备人主讲,其他人补充,人人发言,组长总结。集体备课内容包括:反思(当天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生学的总结分析,找出问题,定出措施);准备(第二天教学内容:确定课型,明确重难点、讨论授课方法等)。做到上课后及时反思,一课一思,提供借鉴。

抓住课堂效率,灵活应对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应及时从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尖子生群体要“善扶敢放”,扶在当扶处,扶以方法、思想,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尖子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拓宽视野不拘泥于课堂,注重实践不局限于课本,主动探究不依赖于教师,灵活应用不死记硬背,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创新不满足。对于普通学生要“紧抓不放”,想尽各种教学方法,让这部分学生跟上教师上课节奏,确保其课堂效率。

培养学习规范,提高素养

课堂中应加强对学生从“想”到“说”、从“说”到“写”转化过程的培养和规范,培养学生“看图说话、读表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思考和答题习惯。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鼓励“别出心裁”弥补“模板”可能带来的缺陷,答对答全;指导学生在设问答案间建立必要联系,对答案要点来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设问与材料信息间建立必要联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战法娴熟”――注重实战、避免失误

研究高考导向,完善精编习题

高考试题不仅告诉考什么,还告诉怎么考,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找共性、明趋势、析规律等,体会高考试题真谛,才能更宏观把握高考;因此用好高考题,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对高考试题进行分类练习、改编练习,巩固学生重点知识,提升学能力。

选题应精准,多选新题、活题、典型题;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坚决杜绝错题,摈弃偏题、怪题、难题;图像清晰,排版规范。组编流程:做题析题编题组题校对定稿印刷学生训练。练前三问:目标(让学生获得哪些方法、技能)、方法(用何题训练学生哪些方法、技能)、效率(打算用多少题、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练后三思:达标、效果、效益。

训练梯度推进,提升应试技能

课堂训练每节课安排5至10分种限时训练,也是达标训练,题量一般是一组选择+一道综合题,或者只有一道综合题,综合题设问数量根据时间和难易程度设定,一般设2至3问。训练形式可多种,一般多采用竞争方式训练。

限时训练每周安排一节用45分种时间,题量一般是20+3或25+2,题量不大。限时限量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时间分配意识,提升应试技能。

滚动训练即是针对“遗忘规律”而设计。在复习推进同时,用滚动训练卷不断兼顾考查前面复习过的重难点知识、易错和易忘知识,有效落实复习目标。

第7篇

关键词:高三;地理教学;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在文科中是一门最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历史、政治它更偏向理科。对逻辑思维与图形、计算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使得很多文科生,尤其是文科女生谈地理而色变,地理成为文科生高考提分的瓶颈。每年,因为地理而含恨落榜的考生不在少数。诚然,高考相对于其他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然而无论每年的选题如何多变,材料如何新颖,只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创新性的培养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1.分清轻重,有的放矢

高三更注重知识的分类与整理,如何在高三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正确的掌握复习方向,培养其综合能力是每一位老师的责任。教材方面,对于基础性的初中地理知识,要做好基础概念的掌握,学会地图信息的解读。高中教材是重点,湘教版的地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要加强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针对必修一的自然地理部分,要重点学习气候、水文、植被、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内涵,并梳理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部分则要综合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要素内涵的理解,以及各人文要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选修部分(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可以把它渗透在必修中复习,不必单独详细复习。如讲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时分析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合理计划,做好预习与听讲

教师应该对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进行分析,尤其对出现概率比较高的知识点、题型以及本年度新增的知识点要特别重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相协调,做好预习工作。高三地理不同于高一高二,知识繁多,课堂信息量较大,如果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思维跟不上老师,课堂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节课稀里糊涂中就过去了,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师要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挖掘还没有讲到或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重点讲解考纲中的难点、易错点、高频考点。做好引导学习的工作,在认真细致地讲解每一个重难点时,要注意结合广东高考的特点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如地球运动部分,广东高考对这部分主要考查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而且题目的难度较小,故此,教师不仅自已要科学计划好这部分复习时间,也要引导学生不要在这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当然,在讲解的同时也要展开实战演练,并及时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消除恐惧心理,学会自主学习

很多文科生地理学不好都是因为恐惧心理,虽然地理中与理科相关的逻辑、计算等有很多,但是相对于数学、物理等要简单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是地理的一部分。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杜绝一味的死记硬背,让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如全球气候问题的学习,虽然气候相关的知识繁多且杂乱,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掌握了全球气候知识的精华,面对气候相关的考题就能胜券在握。比如全球气候的分布,如果让学生一个个记忆,很容易漏记或出错,应引导学生结合气候成因(如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分布、季风等)进行学习。同时,对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图像复习

1.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不管多新颖的题型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能对不同板块的知识做到灵活应用,便能提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回顾,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系统网络化、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加深各个知识的理解,准确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熟读考试大纲与《高考说明》,寻找高考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地毯式的复习与查漏补缺之后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帮助学生熟悉规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总结方法。

2. 重视图像复习,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若想学好高中地理就必须学会读图,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地图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学会看图有利于很多地理知识的掌握。图像复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要学会从地图中读取有用的信息,如通过读图来寻找地方时首先要区分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是侧视图则通过寻找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来判定地方时。如果是俯视图则要判断最外面那条经线是否是赤道?如果不是则应看晨昏线把每条经线分成的昼夜弧比例进而判断昼长或夜长,再根据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等求出有关地方时。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活地图,说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在第一时间调出,并能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图形形成联系。

三、专题突破,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避免不了的一项便是真题的演练,很多同学在做广东真题、全国真题的同时还会做很多其它课后资料的习题,题海战术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不二选择。其实,真题演练是必须的,然而不在量多而在于精。如今的练习题、练习册是数不胜数,如果想通过做完这些来提高解题能力是难之又难,但是如果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性集中突破就能事半功倍,只要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就能解决这一类题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只要掌握了H=90o-|纬度差|这个公式,就能在知道太阳直射点、当地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三个未知数中任两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计算第三个未知数。但是,整体的复习之后可供进行专题复习的时间很少,因此,专题复习要选择重点知识体系进行,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个别性的专题强化。让学生在做好知识回顾的同时,通过一类题型、相关知识的集中复习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总之,高中地理只有做到紧扣时代,抓大放小,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加强地图训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实际应用,同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在主观与客观上都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彭长亮.关于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9(02)

第8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践到认识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三点错误的认识: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搞活动”;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加门课”;认为校本课程是考试科目的“二课堂”。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曲解了校本课程,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校本课程的开发处于“低层次”状态。

为此,我们提出了整合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教材(方案),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我校破解课改难题,打造特色课程的工作目标。

为了克服办学设施、场所困难,我校坚持“建构主义”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为前导,以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具有学校人文特色和新技术特色的校本课程。2005年学校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我们采用课题研究办法,“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先后开发,22门校本课程。2011年课题顺利结题,被评为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一等奖。2012年,我们继续开发与推广,目前,已经完成工作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29门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效

1.完善了数字化课程运行平台

即,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建构“课题研究管理技术网络暨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为了实现课题管理和运行的网络化,我校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在学校内部网站上开辟了“十一五课题”研究园地(主题网站)。网站按照课题研究及管理运行的一般规律,分两级栏目,第一级分4项,第二级分14项。

2.整合了数字化课程课例资源

(1)课程资源整合。选题确立后,围绕专题从多渠道收集课程资源,主要是从网络渠道搜集音像资源,此外从书籍上寻找相关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然后按照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原则将其整合为校本课程资源。

案例1:生活中的三角形(资源整合)

整合途径:1.生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建筑物、桥梁等,摄录下来,成为第一手材料;2.网上阅读。通过上网搜索有关生活中三角形问题的材料;3.音像制品。收集一些有关三角形问题的音像资料;4.实物模拟。收集三角形的实物,或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实物,做些简单试验。5.整合创编。最后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创编教材。

(2)开发校本教材。完成课程资源整合之后,运用教材观念分析资源,应用电子技术的资源优化功能,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案例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地理子课题:校本课程应用课――罗毅)

1.拟开发教材主题:《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开发方案

本专题以中国邮政曾经发行的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图案作为蓝本,揭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指引同学学会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中国典型民居与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开发方式:收集资料、在线讨论、制作课件、制作网页、网上交流等。

开发步骤:(下表)

3.学生制作的课件(可点击打开):①云南民居(傣族竹楼);②内蒙民居(蒙古包);③湖南民居-风火墙;④北京民居(四合院);⑤陕北民居(窑洞);⑥台湾民居(三合院、四合院);⑦福建民居(客家住宅);⑧山西民居。

(3)组织课堂实施。

案例3:四川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提示:请同学们重点阅读有下划线标识部分的内容)

本应用课于2009年6月4日在高2009级文科3个班进行。请同学们根据如下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练习题:“考点突破(无答案)”。

远古文明中心:到新石器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化时代。距今4500年以前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由于部落的聚集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请阅读校本教材:“宝墩古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化的不同凡响。(请阅读校本教材:“神秘的三星堆”和校本教材:“金沙遗址”)。……(略)

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请阅读校本教材:“都江堰”),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阅读《中国古代史》P28―西汉官学(请阅读“文翁兴学”)P36―五都;P38―西南夷;P45―东汉说唱俑;P47、48―蜀汉政权(请阅读校本教材:“成都武侯祠”)P52―江南农业的开发;P53、54―蜀锦、益州的商业;P74―“扬一益二”;P83―唐诗(请阅读校本教材“”);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天府农业文明仍处于鼎盛(P88―成都的印刷业;P101―四川行省;P103、104―宋代成都的丝织业和“交子”;P124―“改土归流”)……(略)(执教:成都列五中学历史组:漆兰英)

本课例采用word文档链接形式,将学习、探讨过程与学习内容呈现同步,方式简单易行,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评互评活动,效果很好。

3.优化了校本课程基本结构

(1)技术上,兼顾非数字化。将校本课程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整合,实现教材无纸化、数字化、形式多样化,课程载体网络化,是本课题最为出彩的地方,它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中辅助作用。到目前为止所开发的11门类校本教材,均采用文本和电子两个版本。其中电子版本挂在“成都列五中学校园网内网”,充分体现了网络教材的音像互动、声情并茂的特点,其交互性、广域性、超时空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建提供了便捷。下面是我们从音乐校本教材《四川民歌》(数字版)节选的一部分。

案例4:康定情歌(教材节选)

1.动人的情歌(《康定情歌》演唱视屏,字母为延长情景和歌曲谱)

2.“感人故事”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链接――李以若的故事,人物图片)

3.历史的回音(视屏)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略)

4.优美的旋律(背景音乐)播放情歌器乐曲,出现字幕:“情歌”词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略)

5.与《跑马溜溜的山上》结缘的音乐家(故事、像片,音乐,画外音、字幕)(略)

6.共建平台(关于《康定情歌》的文字、图片、音屏、视屏、电视连续剧等)

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我校校本教材具有音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交替、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便于自主学习、拓展生活与建构资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旋律中体味丰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人性美,而且从歌曲的产生背景中品味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的是一种多元的认知。这一点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2)内容上,兼顾文理学科。文理兼顾,各科有为,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方针之一。语文组开发了两门课程《课外古诗文选读》《历代诗人咏成都》以及若干课例;英语组开发《英语・成都》《列五中学简介》;历史《成都文物古迹解说》《民俗成都》;地理组开发《乡村民居》《自然灾害》;政治组开发了《中学生与法》。而数学组开发了《高中数学入门》《数学系列汇编》以大量生活数学,扩充学生数学视野;物理组开发《高中电学实验专题学习》《高初中物理衔接教学》;艺术组开发了《四川民歌》《列五画语》等。

(3)空间上,兼顾课堂内外。我们不仅开发了与考试学科紧密联系的课程外,还开发了《自然灾害》《民俗成都》《列五画语》《四川民歌》《民居》《中学生与法》《生活中的数学》《科技与创新》《弟子规》等非高考内容。下面我们展示数学课题研究小组的《生活中的数学》执教片段。

案例5:生活中的概率问题

课题缘起:

(链接视屏1:剪接新闻)案例一:不久前,我市有位市民,抱着一日暴富的心理,十几年来疯狂购买彩票,将所有收入,几乎花在各类彩票上,除了中得些小奖外,一无所获。导致家庭不和,夫妻分手,但仍不收手,深信自己会中大奖,是个十足的“彩票痴迷症”患者。

(链接视屏2:剪接新闻)案例二:某单位一位现金出纳员,为了通过票致富,不到一年时间,挪用公款120余万票,结果除有一次中得三等奖外,大都是些小奖。事情败露后,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他的一生被毁在侥幸心理上。

问题探究一:(链接课件)彩票中奖的奥妙(略)

请同学们,充分应用网上提供的资源,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两个问题:

(链接课件)(1)彩民甲研究了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发现号码06和08出现的次数最多。他认为,06和08是“幸运号码”, 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6和08。你认为他这样做有道理吗?

(链接课件)(2)彩民乙对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号码04和09在近几期中奖号码中一次都没有出现,他认为,既然每个号码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下一期就该04和09出现了,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4和09,你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有助于他中奖吗?

互助探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独立思考之后互相讨论。师生互动,回到概率问题上,找到了彩票中将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探究二:(略)

生活实践:(自制视屏,录像)在某个人流量较大的游乐园,有一中年人在吆喝;“送钱啦!”只见他手拿着一个红色小塑料桶,桶中有且只有3只黄色、3只白色的乒乓球(其体积、质地完全相同),旁边立一块小黑板上写道:“摸球方式(1)若一次摸得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摊主送给摸球者20元钱;(2)若一次摸得非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摸球者需付给摊主5元钱。”

(教师提问;字幕)假设一天中有100人次摸奖,试从概率的角度估算一下这个摊主一个月(按30天)能赚多少钱?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将计算步骤和结果,在主题网站上。

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的一些现象,它们都与数学有关系,学生们十分期待能得到解释,这就为校本课程提供了选题。这种课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受学生欢迎。

(4)执行上,兼顾大小定活。灵活性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一大特点:大课小课结合,长课短课结合,定课活课结合,选修必修结合。也就是说,有全校学生参加的大课,如,李阳来学校演讲的《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到我校作的辅导报告,都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校本学习课程。也有时间很短、内容较少、规模较小的课程,如《机器人》等。学校校本课程有很大灵活性,有的是比较固定的必修课,如《科技创新》《中学生礼仪》;有的是选学的,如《机器人》《美术创作》等;有的是根据学校和学生需要开设的,如《中学生礼仪》《弟子规》之类的课程。

(5)结构上,由单一走向多级。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主旋律,密切联系学校实际,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材相比,我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三个鲜明特色:⑴联系统编教材,而不囿于统编教材。⑵承接国家课程,作适当延伸与拓展。⑶发扬文化传统,彰显校本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作为传承学校文明的文化载体,对于继承学校传统和张扬学校特色,对于弘扬成都文化和传承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发的《成都文物古迹解说》《历代诗人咏成都》《英语》都具有传承文明、解古论今、介绍风物的鲜明特色。

从上表可看出我校校本课程,已覆盖除生物、体育外所有科目,校本课程教材具备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在省内领先。《成都商报》等媒体,对我校校本教材建设作了专访。2010年我校被省教厅列为“四川省首批高中课改校本学校”。各课题组以“感悟生活、师生共创”的方式,生成了“小、快、活”校本课程。

(6)课程开发,由实验走向实施。

第一、挂在网上,落实到课堂,以网上为主。

我们以“作文开头专题”为例,谈谈网络专题设计课:

案例6: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申报材料)

1.专题来源:

(1)“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作文通病;60%学生作文开头不妙而导致偏题离题;(2)65%学生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以专题方式,学习作文开头。

2.专题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好的作文开头方法。②加强对作文语言的锤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网上作文、交流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①通过此次写作实践和对“人生的价值”的话题探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生命,努力创造生命的最高价值。②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3.流程设计

(1)使用课件:http://

(2)活动流程:

①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a.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b.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是1234567)。

c.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15分钟)

d.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的帖子来完成)。

e.共赏佳作。

②博客拓展:

a.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b.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c.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第二、大小穿插,长短课结合,以短课为主。

下面是一堂20分钟小课:

案例7:精心打造作文开头(教学流程及资料)

1.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①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②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1234567)。

③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5分钟)

④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来完成)。

⑤共赏佳作。(7分钟)

2.博客拓展:①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②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③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作文开头十忌:①忌陈词老套。②忌故弄玄虚。③忌开头突然。④忌不必要的解释。⑤忌凭空抒情。⑥忌绕大圈子。⑦忌堆砌名言锦语。⑧忌开头重复。⑨忌盲目写景。⑩忌盲目引用。(8分钟)

附:教案“精心打造作文的开头简案”。

第三、管理多元,落实到评价,以互评为主

我校校本课程的管理采用多元化手法,有的纳入学生常规,如《弟子规》、《中学生礼仪》均与学生常规结合,重在学以致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等纳入学分管理。(见下表)

在评价方面,我们坚持教师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诊断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科学地开展评价活动,发挥评价所谓诊断共和激励功能。

4.优化了课程课堂学习方式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课堂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归纳出了以下三种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方式:

①资源共享式学习。先由师生共同提出学习内容或课题,然后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搜集材料制作成学习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的“校本课程”学习栏目,供课前相互学习借鉴和课堂交流分享,在教学层面上实现了教育过程与活动的共享。以《武侯祠》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发贴:“以武侯祠内话古今”为题,请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武侯祠的历史、人物、文物、文献、诗文、图片资料,自制一个介绍武侯祠的短片,传到校园网“校本课程-成都文物简介”主页,以供互相欣赏。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交流,评选出优秀短片进行表扬。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效果极好。

②知识建构式学习。由教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出建构性问题,然后由学生围绕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平台,生成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解决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不断积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了知识系统建构。以黄鹏《寻踪万里桥》为例,这是“历代诗人咏成都”中的一课,教师通过学习主页,抛出了一串问题:你知道万里桥吗?它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得名的?历史上的万里桥是怎样的?从那些古诗中可以略见一斑?这些诗歌是如何表现万里桥的?你能通过这些古诗想象出当年万里桥的景象吗?万里桥毁于何时?等等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共同努力,每一位学生都较为完整地了解有关万里桥的知识,而且突破了语文范畴,对成都人文、历史有了一定认识,培养了他们热爱成都、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③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此外,还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改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6-13].

[2]李建平.校本课程信步走来――专家学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十一[N].中国教育报,2001-10-12.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马秋红.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