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瘾调查报告

网瘾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9 02:3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瘾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瘾调查报告

第1篇

你是否会因为担心收不到电子邮件而无法入眠?是否会拿着手机不停地刷微博而顾不上吃饭?又是否常常会陷入网络游戏的虚幻情境中而不能自拔?如果你恰好出现了上述状况,那么你有可能被定义为一名“网络瘾君子”。

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近日,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15个部门联合《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方案》将推动出台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完善网瘾综合防治制度规范。

随着我国互联网使用日益低龄化、便捷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直至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并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2007年,“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但结果收效甚微。某某因玩游戏连续几天泡在网吧而猝死,某某因网瘾发作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类似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他们都有可能是“网络成瘾症”的受害者。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缩写作IAD),最早由葛尔。柏格在1995年提出,指的是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沉浸在网络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具体症状为,患者对现实生活冷漠,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和痴迷。更有甚者,会表现为在上网时身体颤抖,手指经常出现不由自主敲打键盘的动作。不过,在业界,伯格的这一理论,目前仍存在争议。

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上网时间过长。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每天的上网时间为19亿个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网络成瘾人群所占的比重也很大。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网瘾群体比例为14.1%,人数约为2404.2万。而最近,澳门公布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况及成因研究报告显示,澳门已染网瘾的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2.6%。

在网络成瘾诊断方面,早在2008年,国内就了首部《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但这一标准也引来不少争议。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很多网友以“一夜醒来成了精神病”自嘲。

在网络成瘾治疗方面,国内大大小小的网瘾戒除中心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网瘾戒除中心大多是采用强制性的打针吃药、电击电疗、军事训练等方法达到“治愈”网瘾的目的。抛开治疗效果不论,这些机构往往鱼龙混杂,有的甚至沦为牟利的工具。2009年,鉴于安全性问题,卫生部就曾叫停了“网瘾电击疗法”。而在国外,治疗网瘾的手段也五花八门,美国流行照顾小动物,韩国最近则流行骑马。

(来源:中国青年报)

第2篇

吃饭、睡觉、上网,这是17岁的高一学生乐乐(化名)生活的全部。而他从去年至今,已经有十多月没有上学了。近日,乐乐的妈妈李女士打电话向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寻求帮助。

李女士介绍,儿子乐乐从初中开始就痴迷网络游戏。每天下午放学总是很晚回家,并声称和同学一起写作业。后来班主任打来电话询问乐乐为何经常不交作业,在同学的指引下她才在网吧找到了儿子。断了去网吧的路,乐乐又以不上学为要挟,逼迫父母在家给他买了台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回家,关起房门。只有在中考前的一个月,他才有所收敛用心学习,并勉强进入现在的学校。去年进入高一,乐乐总是抱怨老师上课听不懂,高中没有初中好玩。李女士与班主任联系,才得知乐乐经常逃课,回家后就把他狠狠训斥一顿。此后,乐乐就再也没去过学校。“我好话歹话都说遍了,他就是不去上学。问他原因,他从不理我”。李女士无奈只得去乐乐所在的学校帮他办理休学。而她也辞去工作,只为一心照顾休学在家的儿子。 可是乐乐似乎并不领情,每日的生活就重复着吃饭、睡觉、上网。除了吃饭上厕所,乐乐几乎不出门;除了要钱买游戏点卡,从不主动跟妈妈说话。 李女士多次与儿子沟通,还想带他到医院或心理中心咨询,均遭拒绝。 今年九月开学,但乐乐仍拒绝上学。长驻外地工作的父亲专程请假一周回来做思想工作,也未能奏效。无奈之下,李女士拨打了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又不忍心不管他。”李女士几近绝望:不知道儿子的明天在哪里?

12355心理咨询师吴浩学介绍,现代社会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和自制力弱很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今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青少年上网行为如果符合以下四个特征,便有网络成瘾的嫌疑:1、强迫性的使用网络;2、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3、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4、上网冲动无法控制。沉迷网络对青少年有诸多危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沉迷网络世界,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虚弱。有研究表明还会导致神经紊乱、免疫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网络挤占学习时间,染上网瘾的青少年,对学业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其智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世界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弱化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吴浩学老师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只是其现实问题的延伸。约75%的网瘾青少年家庭关系存在问题。比如案例中乐乐的父亲长期外地工作,乐乐从小缺乏父爱,从虚拟的网络寻求情感补偿。另外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是网瘾的另一成因。李女士也坦承对乐乐的问题负有责任。“从小我就很宠他。”李女士称,在物质方面,只要儿子提出要求,她从未拒绝过。乐乐上初一的时候,应其要求买了台电脑。去年暑假,乐乐称“电脑配置太差”,李女士当时就给他买台新电脑。自己由于工作繁忙,李女士经常让儿子一个人在家中玩电脑。乐乐从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内向自卑的性格让他没有同龄的朋友,网络游戏成为他寻求自信宣泄情感的唯一渠道。

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强化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控,达到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和绿色上网。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中起到一个心理暗示,网络不是万能的,沉迷网络只会让自己的未来一片空白。

1、要求学生把需要上网的事情和大约时长都写下来,再进行安排,让他自己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如确定上网时间,该下网时就下网;

2、请家长、同学监督,到时提醒必须下线;可以安装过滤软件,避免浏览不健康网站。

3、要求家长合理安排他的零用钱,从减少到网吧的次数到杜绝去网吧,从减少给游戏充值到不再往游戏帐户充值。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领悟:领悟是克服网瘾的心理不适与障碍的关键。全面深刻地认识其心理不适与情绪障碍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协调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改变某些偏见与消极的行为方式,防止和减弱不良情绪对心身的危害。

第3篇

老了易痴呆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中年时每天花费27%的闲暇时间看电视,而健康老年人则每天花费18%的闲暇时间看电视。与健康老年人相比,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中年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要多半小时,每天的社会活动时间要少4%,智力活动时间要少5%。在排除年龄、性别、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年时多看1小时电视,到了老年时发生痴呆的危险性增高1.3倍,多进行1小时的社会活动,发生痴呆的危险性降低18%,多进行1小时的智力活动,发生痴呆的危险性降低16%。

点评:电视看得多必然会相对减少有益于健康的社会活动和智力活动时间,沉迷于电视使人少受外界新事物的刺激,养成精神活动懈怠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则导致大脑认知功能的降低。据调查,中老年人是电视观众的主力军,其中又以妇女居多。很多人沉浸在肥皂剧里不能自拔,它极大地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使你没有时间做有益的事情。所以中老年朋友们,以后看电视还是悠着点吧。

三分之一止咳药品

含管制成分,

儿童、孕妇应慎用

针对各地接连出现的因滥用含管制成分药品止咳糖浆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张开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出于治疗目的并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疗程服用基本不会导致成瘾,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司机、年老体弱者等特定人群仍应避免使用含可卡因、麻黄碱、罂粟壳、樟脑酊等成分的止咳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身心伤害。

点评:目前出现的滥用含管制成分药品现象与药品销售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处方药销售的管理规定不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更应在选购止咳产品时仔细阅读说明书,慎重选择含有可卡因、麻黄碱、罂粟壳、樟脑酊等成分的药品,因为是药三分毒。

每天喝啤酒能防癌,

喝多少还未可知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弗雷德・史蒂文博士日前在啤酒中发现一种能预防癌症的物质。这种名为黄腐酚的物质不仅能给啤酒带来香味,还被认为具有预防、结肠、子宫和前列腺出现癌变的功效。研究人员发现,黄腐酚不仅能抑制引发癌变的酶,分解致癌物质,还能在早期控制癌细胞的生长。目前,尚不清楚喝多少啤酒才能达到防癌目的。英国圣托马斯医院的一家研究所也发现啤酒对人体健康的益处。研究发现,啤酒是人体硅元素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骨骼生长和增加骨骼强度。

点评:适量喝点啤酒对健康有益,这已经被研究所证实,但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如果整天泡在啤酒桶里,醉也醉死了,就用不着癌细胞来伤害了。

我国首次

青少年网瘾报告:

北京23.5%有网瘾

我国第一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表明,北京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达23.5%,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位。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比例达13.2%,而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男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为17.07%,女性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的比例为10.04%,男性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性高出7个百分点。在具有网瘾倾向的网民中,男性比例同样高于女性。

点评:最近一段,我看到的网瘾少年自杀的事例就有好几起了,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网瘾危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的作为。

人类的脸在变小

今天的人类是数百万年前从类人猿进化来的。到现在,人类的外貌已经和猴子、类人猿相去甚远。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外貌一直在悄悄变化,推动这种变化的最大力量是饮食的不断改善。最近,一系列科学研究表明,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面部就慢慢变小。为什么人脸会变小呢?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人类学教授拉森解释说,人类饮食的变化是面部变小的主要原因。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学会了烹饪并渐渐改变了吃生食的习惯,开始吃烹饪熟的食物和肉类,这就意味着牙齿、头骨和肌肉不用像过去那么强壮。

点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食物的日渐丰富,人类的体形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眼下能够看得见的,身高普遍增加,而腰围却越来越粗。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的解剖学家沃罗比约夫甚至猜想,未来人类的外貌可能像青蛙。这些猜想离我们现代人是有些远了,但眼下,为了自己的健康,还是不要让腰那么粗,背那么驼吧。

《蜂蜜》新国标明令禁止

在蜂蜜中掺糖类物质

从2006年3月1日起,加糖蜂蜜将被视为掺假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的新的《蜂蜜》国家标准,明令禁止在蜂蜜中掺入其他糖类物质。据介绍,原来的《蜂蜜》国家标准是推荐性的,企业自愿采用。因此很多蜂蜜造假企业都钻了这个空子,制定了大大低于国家推荐性标准的企业标准,并向当地质监部门备案,为蜂蜜造假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此次新的《蜂蜜》国家标准为强制性的,各企业必须无条件执行。

点评:虽然糖和蜂蜜都是甜的,但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知道,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可现在有些人就是要把它们掺和在一起,而且以前的国家标准还不认为这种情况是违规的,这让较真的百姓到哪里说理去。现在有了新的国标,也就有了治假李逵的药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及细菌耐药监测网建立

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保护患者用药权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日前决定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案(技术部分)》及《细菌耐药监测方案(技术部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由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分别负责总体规划设计、运行工作及第一批109所医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方案(技术部分)》提出,要抽查与分析住院病人的药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抽查、分析门诊药品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监测方案(技术部分)》提出要监测从住院、门诊病人分离的细菌耐药状况。

点评:滥用抗菌药物已经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现在有了监测网点医院,虽然109所医院还是太少了,但第一步毕竟迈了出去,总比知道了危害情况而无动于衷要好。

“抗癌食品”提法不科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抗癌食品”这个词开始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食品都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出了抗癌的口号,人们对打着这类旗号的食品也是青睐有加。但最近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却提出,“抗癌食品”可能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最近,《纽约时报》和《消费者报告》分别发表文章,对抗癌食品提出疑问。比如,以前有研究说食物纤维、水果蔬菜可以预防大肠癌和其他癌症,但后来有研究却说,这些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过去的研究认为,水果蔬菜中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维生素C等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具有防癌功效。但一项研究发现,β胡萝卜素不能降低吸烟人群的癌症发生率;在食物里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可能演变为癌症的大肠息肉也没有预防作用。

点评: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某种食物中有抗癌物质,那不就是“抗癌食品”吗?其实不然,这还要看有没有抗癌效果。就像某些蔬菜里确实含有能降血压的物质,但降血压物质的含量非常小,如果通过吃菜来降压,每天至少得吃好几公斤,而且作用还比较轻微,所以这样做行不通。同样,即使某些食物中有抗癌物质,含量也很少,不能靠吃它们来抗癌。如果把抗癌物质提取出来,最后做成的应该是药品。所以,现在很多人想靠天天吃抗癌食品预防癌症,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抗癌不能寄希望于食物。

我国首部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第4篇

一、培养学生阅读随写的习惯

语文课堂不一定单单是讲解课文、处理习题,也可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家电、药物等说明书,先让学生阅读说明,然后给大家具体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不好理解的地方,不妨对照说明书边操作、边讲解,学以致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口语表达达到一定的水准。中学生一提到作文训练就头疼,不知如何下笔,究其根本就在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不妨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遇到好的情境,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感触,都可以抄记下来,做日常生活的刻录机,积累多了就不怕没得材料写,作文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另外,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对篇幅长的文章难于读完、读懂并深刻理解,我们不妨让学生当一当编剧,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自编自导,起初可能剧情幼稚,语言欠熟练,但学生热情高,参与积极性高,久而久之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培养学实践调查的习惯

语文学习也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多采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晰的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经过调查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这些在生活中既普遍遇到而又认识很难统一的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思考、辩论,不但能提高认识能力,收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作用,还能提高口头训练能力,并促进写作。例如,本学期我班进行了“学生带手机与学习成绩”调查和“假期与网络使用”调查,通过这两次调查,学生都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通讯网络的逐渐覆盖,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日趋普遍,即使学校明令禁止也不可能杜绝,且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学生自制力差,网络和手机上的游戏等不良信息诱惑着学生,大部分带手机上学和有网瘾的学生其成绩必然大幅度下降,这成为当今社会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3)合理利用手机和网络,充分发挥手机和网络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手机和网络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是当务之急。学生将调查、讨论的内容写成了作文或者调查报告,本学期内手机作弊、网聊、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好转。我们做到了语文的生活化,学生不觉得语文枯燥,学习兴趣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通过语文生活化的转变,扩大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的积极心和进取心,还养成了关心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使学生最终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李建华 单位:河北省衡水市郑口中学

第5篇

《家有儿女》是江西省第一档亲子、教子广播节目,致力为每个家庭提供全新的亲子理念、权威全面实用的教子方法和亲子方式。节目邀请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博士、知心姐姐卢勤等亲子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提供指导,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内心,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解决亲子冲突等困惑和难题,与孩子一起成长。节目开播不久,不仅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也在广大家长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个节目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利用了网络的力量,让节目插上了网络的翅膀。

利用网络为节目开播预热宣传

作为江西都市广播重点打造的一档节目,《家有儿女》主创人员在策划这档节目时就非常注意利用网络来进行前期宣传。节目与江西最大的亲子家庭网站――宝贝岛达成战略合作,大力做好开播宣传。除了在首页开播公告,网站还专门为节目制作了专题网页,广大网友可以从中了解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节目正式开播后还可以查询到内容预告,在线收听和点播收听节目,参与节目论坛留言互动。由于宝贝岛的大力宣传,节目共享了网站的受众资源,积聚了人气,慢慢就有网民留言关注节目,并陆续申请加入节目QQ群,节目因此未播先热。后来的实践证明,节目与宝贝岛的合作好比“借鸡生蛋”,是充分利用网站扩大节目目标听众的捷径。

借力网络优化广播节目整个流程

网络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沟通工具。以参与广播为例,以前用热线电话,现在不少人则在网上收听节目、参与节目,年纪越轻,这种趋向越明显。通过网络来参与节目,是广播节目参与方式的一次升级。热线实现了广播的开放,使即时的互动成为可能,但热线参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参与者的数量非常有限。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微博、QQ、聊天室、论坛、留言、投票、答题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来,更为难得的是,节目主持人、编辑与受众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基于这种状况,《家有儿女》节目在做好热线参与的同时,大力开发网络参与功能。

第一,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预告节目。预告节目内容和参与节目的嘉宾,吸引有兴趣的受众提前关注节目,是节目组重要的工作之一。网络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广播利用网络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不同参与方式吸引不同的参与群体,然后给各个参与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很显然,通过QQ群、聊天室、论坛等方式参与广播节目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习惯,要吸引他们来参与节目,节目预告时就要投其所好,比如QQ群里最好言简意赅,但论坛就可以长篇大论。与广播自己预告相比,网络预告的优势显而易见。广播自己预告,受时间和形式的限制,通常只能在头一天简单地播报第二天的主题和嘉宾。在网络上,以节目QQ群为例,主持人可以将节目的主要内容和嘉宾情况做详细的介绍,不但不受时间版面的限制,而且形式也可以图文并茂、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动用了一切表现手法来增加预告的效果,极大地弥补了广播的不足。2010年5月,《家有儿女》策划了一个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专题,提前两周在网上上传了网瘾少年的录音、嘉宾“网络妈妈”刘焕荣的事迹介绍,吸引了很多家长收听和参与这期节目。

第二,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丰富节目。2010年4月一期主题为“家长要不要权威”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时就在节目QQ群、论坛里号召大家参与调查,节目结束时,由节目编辑综合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再交给主持人,让嘉宾结合调查报告予以点评。

实践证明,网络的互动让大家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发表观点,提出质疑,互相辩论,这点广播热线望尘莫及。2010年5月节目请来10岁的小学生小歆和她的妈妈做节目嘉宾,小歆几乎拿遍了全国少儿类英语口语竞赛大奖,而且经常阅读高中生和大学生才能阅读的课外书,节目当天手里就捧着一本《红楼梦》。节目一开始QQ群里就有很多家长质疑小歆的家长明显“拔苗助长”,也有些家长却认为小孩资质好,“拔苗助长”未尝不可,数十位家长激烈的争论在节目结束后还持续了两个小时。

此外,网络还是改善节目的有效渠道。听众对节目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想听到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网上告诉主持人,便于主持人及时了解大家的需要,并适时改进。

第三,利用网络的良好覆盖来扩大节目收听人群。媒体的生命力取决于受众的多寡,扩大受众人群既有利于扩大其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扩大其经济效益。目前传统媒体都在利用网络提升自己在受众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经常参与的网上听众已经成为收听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有儿女》节目一直注重利用网络来巩固并扩大收听人群,为此节目在实践中总结出 “请进来”和“走出去”两套方案。“请进来”就是节目在邀请专家参与节目时,不少嘉宾会把一部分家长也顺便请来听节目。由于这些亲子、心理咨询专家从业多年,他们都有不少忠实的家长客户,嘉宾参与节目前会告诉家长们《家有儿女》的收听网址,组织他们收听节目。如此一来,节目嘉宾就充当了节目的义务宣传员,他们本身也成为节目的忠实听众。我们先后请到来自北京、江苏、福建、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十几个省市的近百位专家参与节目,带动了很多外省听众收听节目。此外,节目组人员也经常“走出去”与兄弟电台同类节目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专家和听众资源。如通过加入河南郑州电台《亲子课堂》节目的QQ群,《家有儿女》把不少该节目的听众发展成为自己的忠实听众。

广播网的开通是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举措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德育;探析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化,以及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我国小学德育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理念并结合实践,对德育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改进策略。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谓德育活动,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检查过后,又恢复如常,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

S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储备增大。然而,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由此可见,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另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学习和模仿能力强,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第三,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

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榜样作用不明显,同时,德育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缺乏可操作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考核无章可循,被动应付。

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时,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当,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4.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导向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延伸。然而,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存在各自问题的同时,三者之间更缺少沟通协调,未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比如,目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材所宣传的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很少涉及消极负面的现象,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在校内一套,校外一套,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一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使学校德育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因此难免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

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培养德育教师,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增加对德育的投资,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

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注重全面评价

首先,健全德育领导机制,完善管理服务网络。第一,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第二,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第三,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任科教师为辅助,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步步落实。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最后,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

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此外,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突出生活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在德育实施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健康   影响  措施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逐步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健康与成长的问题不可忽视。根据cnnic 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57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国将近有1.25亿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魅力无限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宽视野,掌握丰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诱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好互联网,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一、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的现状

        自互联网登陆胶南地区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推广,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网民的最强主力军,而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主要有:

        (1)根据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上网较为频繁的人数比重占35%,偶尔上网的人数占57.5%,且上网人数和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上网的时间段。据调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时间段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网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在一个小时左右大约占64.1%,上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网时间更长,有的甚至昼夜不下线;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情况。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占上网人数的56%,可见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玩游戏,很少用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5)家庭态度及学校教育。家长对小学生上网持“不管”态度的有15.38%。

        二、互联网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拓宽了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小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互联网为小学生开辟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网络交往可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开放性,使得小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观念及生活方式,突破传统狭隘的人际交往局限,形成开放、独立、个性化的人格,这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夯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青少年的视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视力要差。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每天长时间的对着电脑可能会诱发各种相关的眼科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以及不正确的坐姿则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骨骼发育。

        (2)容易造成网络综合症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过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触过多,不可避免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迷失自我,许多青少年因此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甚至还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联网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三、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负面影响的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网的意识

        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减少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浪费的时间,逐步加深对计算机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网瘾的产生;同时要提高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在网上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变化成果,学会更高效的查阅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2、多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是丰富,学生放在网络的时间就会越少。多开展文艺工作,多多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课余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积极向上,加强其自控力。

        3、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就要时刻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不要采用暴力,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自己明白网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上网要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控制上网的好习惯,知道上网该干什么,又该有多长的时间。要做学生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时间。所以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变得成熟,明白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性,明白生活无法逃避,网络只是怯懦者的选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只有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事。

参 考 文 献

[1]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智文.论互联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双语学习,2007(03).

第8篇

关键词: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这门学科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为了让学生学会筛选与获取信息,并具有信息鉴别能力,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

一、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起点较高,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使学生之间表现出了不同,如果我们对具有不同知识与情感水平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会出现高水平学生没有收获,低水平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是基础较差学生对学习无信心。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基础,主要考虑知识的难易,让学生不断熟悉各种操作,在学习教材规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数据库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程序,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同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这些设计内容简单,还给中等层次学生与高层次学生设计了与教材内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不同的任务,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巧妙设计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设计相应的任务,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化来完成。比如,我所设计的任务可以是一个编程任务,可以是对数据库的完善与整理,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也可以是信息展示作品等。教师设计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内容,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根据以上因素,我在设计任务时主要考虑了任务的明确性、趣味性;所设计的任务与实际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组成》时,我设计的任务为:通过自学能够简单说出计算机的组成,解释各硬件间的必然联系,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是上网搜索资料,模拟组装电脑,根据硬件的价格写出组装一台电脑的价格,然后对学生组装电脑的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学本课的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先出示本节的学习任务,再给学生提供完成本节任务的素材,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己操作实践,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当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给予点拨与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当学生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并完成一个小作品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上台演示,并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出不同的观点,找出好的作品,让大家轮流欣赏。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欣赏,使得优秀学生更努力,课堂上不认真表现的学生产生愧疚感。这种自主合作的课堂给予学生较多的探讨时间与机会,使他们具有更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不管学习哪种软件,我都会给学生讲明如何使用其中自带的帮助菜单,再就是根据自己不会的内容,上网查找解决方法,从而得到正确的操作步骤。在学生的电脑中适度安装学习软件,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之用,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讲解,这种操作更简单、方便,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更容易解决。

四、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虽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加强,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具有良莠不齐的特点,学生在接触网络、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帮助与引导。利用信息技术课,我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文明上网。通过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如,可以借用网络名言告诉学生,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有些信息不是真实的,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让学生自己做到诚实友好地交友。通过讲解一些利用网络犯罪,或者因为有网瘾而被名校勒令退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做到上网有度,不过度沉溺于网络。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上,要想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主要应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加以改变,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好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参考文献:

[1]王爱胜.信息技术新课程发展纵横谈[J].信息技术教育,2008.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强迫性购买;概念界定;购买行为;精神心理;网络环境

[DOI]10.13939/ki.zgsc.2017.01.081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一次(第3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亿,较2015年底增加3448万人[1],网络购物越来越方便、快捷,在成为现代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取代传统购买渠道的势态,由此也催生出病态的购买方式,如网络强迫性购买。

研究网络强迫性购买,应当探明它的概念、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应对的措施等。其中,概念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行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应当首先解决。针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概念众说纷纭,文章试图运用历史分析和要素分析的方法,就“网络强迫性购买”这一概念作初步的界定。

1 历史分析:与现实强迫性购买有承继关系

历史分析法是一种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其强调为了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追根溯源。运用该方法可以看出,网络强迫性购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网络购物逐步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网络强迫性购买”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则是在研究和应对网络强迫性购买的过程中产生的。

学术界目前没有对“网络强迫性购买”进行专门的定义,网络强迫性购买这一行为究竟是线下渠道强迫性购买行为向互联网渠道的延伸或转移还是网络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现象?[2]学者们回答不尽一致。Lyons和Henderson(2000)两人最先关注到网路消费市场领域的强迫性购买问题,并将其定义为“新市场中的老问题”。[3]

这一观点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具有强迫性购买行为的人更容易接触到网络的促销活动,而网络有形的奖励(如积分、赠品等)和优惠促销活动引发或增强这种强迫性购买行为[4](LaRose R,2001)。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淘宝的“双11购物节”,由其促销活动引发的短时销量激增情况正是昭示着消费者的强迫购买行为(日销售额高达912亿元人民币[5])。相较而言,美国的消费者对黑色星期五则更加理性些,其线下消费额远大于线上消费额(2015年黑色星期五线下消费1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5亿元,线上消费2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4亿元[5])。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强迫性购买是一种成瘾[6](Lejoyeux& Weinstein,2010)或者说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7](Black et al.,2012)。由此可见,网络强迫性购买与传统的强迫性购买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本源,均是一种冲动性的购物行为。因此,诸多学者将网络强迫性购买说成“新市场中的老问题”也不无道理。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网络强迫性购买与线下渠道的强迫性购买存在本质的区别。Mueller等(2011)发现,在强迫性购买前过度使用互联网与网络强迫性购买具有密切联系。[8]Duroy(2014)认为,网络成瘾与网络强迫性购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网络强迫性购买与私人购物网站以及手机的运用有着直接关系。[9]最为重要的是网络强迫购买是由网络零售环境决定的,因为增强社会交互的途径是免费的[10](Dittmar H,Long K&Meek R,2004)。

笔者认为,网络强迫性购买在新市场中呈现新的态势,而不仅仅是新市场的老问题。比如网络强迫性购买呈现年轻化。有数据显示,患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青春期晚期至20岁出头的人群中[11](DellOsso等,2006)。这是因为青年人群比其他人群更适应网络环境,也更适应网络购物。除了患病年龄呈现的年轻化,网络强迫性购买也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下文将进行详细说明。

2 要素分析: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

要素归纳法是指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主体、客体、环境、表现形式等要素进行分析,依据事实归纳概念的方法。如果说历史分析法强调纵向的继承关系,那么要素分析法则是强调横向的概括。网络强迫性购买除了其具有的现实强迫性购买的部分特征外,同时也具备了鲜明的网络属性。文章主要从购买行为领域、精神心理领域和网络环境领域三方面作一定的分析。

2.1 购买行为领域

购买行为是一种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是当消费者为满足自身或群体生活需求时发生的,由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笔者总结归纳后,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性格冲动

由于受到令人动心的图片、精美的商品包装等因素的刺激,一些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仅凭一时的视觉冲击和主观感受,便被商品深深吸引而丧失理智,不经大脑思考,不去关注商品的效用和价格,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欢,就毫不犹豫地进行购买,而购买后又因为不实用将其抛诸脑后或者深感懊悔。而青年人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消费者群体,受性格冲动影响而造成的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更甚。

2.1.2 价格因素

一些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在网络环境下只要自己设置一个价格区域,便能查找到不同价格的同类商品。不少消费者表示总喜欢购买廉价的商品,甚至由于商品价格低廉,在没有任何需求或购买计划的情况下,他们也会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还有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消费者盲目信任价格高的商品,他们认为价格高的商品一定质量可靠,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因此常对高价的商品反瞬黄#同类产品价格越高,他们越乐于购买,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2.1.3 网购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特点

选择范围大:网络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比传统购物环境下更为广阔的购物平台。

成本低:消费者在网络上选购的商品可以跳过中间商和零售商,直接由供应商发货,网络购物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了商品的成本。

选择选择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购物,更加快捷方便。

注重企业形象:因为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使得消费者往往选那些企业形象和品牌良好的企业的商品。

2.2 精神心理领域

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距今还不足百年。其历史可大致分为初级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成长阶段(20世纪60年代)、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现代消费者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通过对消费者在日常购买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来提高消费者消费效益和经营者经营效益。因此,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在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中也不难得出解释。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购这种购物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种购物方式最终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上商店有一些实体没有的优势,一旦成为主流消费方式,网络购买的缺点就很容易体现出来。网络消费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消费者往往会缺乏对网络的警惕性,从而在网络消费中产生错误的消费观,最终可能会成为促进网络强迫购买产生的因素,有网瘾者更容易患上网络强迫症。

2.2.1 调节情绪

当一个人情绪差,处于一个低落状态的时候,网购可以使他暂时释放这种消极情绪,于是他的这种购物的欲望便会越发强烈从而购买更多并不是自己需求的商品,甚至超出自己购买能力的商品。

2.2.2 群体认同

消费者有时候购买商品是为了迎合群体,使自己不与他人和社会脱节,即购物是为了参照群体,网络环境下的虚拟社区有着比现实世界更为广泛、更有影响力的群体。很多消费者表示在此环境的影响下,即使大量的持续的购买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但仍然无法放弃或控制这种购买欲望的病态心理。他们希望用购物的方式来寻求来自个人或是群体的认同,如果周边的亲朋好友都在通过网络购物,他们会有好奇,希望了解或者也想网购的欲望。

2.2.3 个性化需求

网络购买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以消费者自身需求为导向,这种消费导向给予消费者心理暗示,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兴趣,使购物决策过程更显个性化。企业正是由于满足了消费者这一消费心理从而增强了消费者消费欲望。总而言之,在消费者熟悉并接受网络购物这一消费方式的前提下,网购渐渐成为部分消费群体的主流消费方式,网络营销抓住了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激起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导致强迫性购买倾向。

2.3 网络购买环境

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能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比如浏览商品评价等来补偿感官体验的缺失;同时,网购的便捷性和新奇性还能满足社会性购买刺激的不足。在网络购物环境下,商品优惠的价格、精美的图片展示、详细的文字描述、店铺的信用等级、其他购买者对该商品的评价、商品成交的数量等都是网购者所关注的,这些都是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的因素进而导致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

2.3.1 网络购物的概况

中国的网购市场起源于1998年,其代表为马云所领导的阿里巴巴团队,主营B2B之间的网上贸易活动,当时网购局限于网上商家与商家的购物,并未对个体消费者产生影响。继2005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建淘宝网,网络购物被人们所熟知和使用。对消费者来说,拥有足不出户即可满足消费需求的便捷性使得网购作为购物的优先选择显得必然且合理。网购的目的是商家获得应得的利润,而消费者最大限度地获得满足,双方实现双赢。

据统计,截至2015年的双11,天猫全球欢总交易额高达912亿元,从912亿元这个数据不难窥见网购的发展前途。纵观我国网购发展史并加以研究,不难推断其未来趋势: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

2.3.2 网络传播

随着互联网不断传播,逐渐形成了以非理性消费、夸张性消费、超前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消费主义,而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段必然的演变过程。消费主义观念的核心“毫不犹豫地追求自身幸福,钟爱那些能够给他提供最大限度满足的物品”,这种价值观促使人们加强了对商品和物质的需求欲望,通过消费来维持他们的满足感,使人们陷入一张网购情结的热恋之中。而互联网所具有的特征,如便捷性、交互性、及时性,进一步地传播了这种价值观念。网络传播的消费主义主要通过传播手段和内容两方面来实现。网络新词、数字谐音表意、拼音缩写、英文缩写、特殊符号、图形表情等网络语言植根于网络媒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文化,由此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同,使其本身就具有了“可消费性”的特征。

2.3.3 网购的交流工具

人们可以在网络提供的各种工具(网论、聊天工具、博客、虚拟社区、视频网)上尽情地交谈着打折信息、购物信息、娱乐信息,在享受着精美绝伦的图片的视觉盛宴之下消费带来的,无形之中便使人产生了购物欲望,对某些本身无需求的商品无控制地进行购买。从网络内容上看,新闻、网络广告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露痕迹地把各种美好的、使人产生消费欲望的意义和商品联系在一起,使商品购买者的焦点不只放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而是更多地放在其符号价值上。而网络广告可以聚集对同一产品有着相同兴趣的消费群体,最终形成一个虚拟的消费社区,消费者在这种虚拟社区中交流自己对商品的看法,很容易受到彼此观点的干扰从而δ承┥唐方行大量的无遏制的购买。

2.3.4 网购的平台

不同于魍车氖堤宓墓郝蛐问剑在网购环境中消费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去感知商品的质量舒适度等。因此,网络商品的提供者往往会通过精美的图片,带给消费者视觉的冲击,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商品加以详细的介绍,从而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营销者通过特色网站吸引顾客,且网站内商品信息更新迅速可靠,让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最新信息,这就大大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2.3.5 网购的特征

网络消费能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网络消费不需要消费者走出家门就能送货上门,如此方便就能完成交易,这同样可以大大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络购买往往会给消费者一些比较合适的售后条件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让消费者感觉无后顾之忧。网络购买的便捷性、新奇性,网上店铺的逐步完善,网上商品的多样性,以及支付宝、信用卡等在网购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网络强迫性购买倾向。另外,电子商务网站的独特营销模式使消费者能够轻松地实现消费,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购买的不足,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刺激了消费者的强迫性购买倾向。

综上,“网络强迫性购买”可以定义为:消费者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网络购买,由于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反复发生该行为,最终将过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该行为上,并对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即使强制终止也无法阻止消费者去实现该行为并且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参考文献:

[1]NIC第38次调查报告: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EB/OL].(2016-08-03).[2016-10-22].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2]贺和平.网络强迫性购买行为研究脉络梳理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21-28.

[3]Lyons B and Henderson K.An old problem in new market-place: Compulsive buying on the internet.[C]Brisbane:ANZMAC(Ed.).Visionary marke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Facing the challenge,2000:739-744.

[4]LaRose R.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commerce: A socio-cognitive exploration unregulated on-line buying.[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1,6(3).

[5]中商情报网:黑色星期五VS天猫双十一:销售额差距大[EB/OL].(2015-12-01).[2016-10-22].http:///news/chanye/2015/12/01/113947eg52.shtml.

[6]Lejoyeux,M.,& Weinstein,pulsive buying[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2010(36): 248-253.

[7]Black,D.W.,Shaw,M.,McCormick,B.,et al.Neuro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impulsivity,ADHD symptoms,and novelty seeking in 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J].Psychiatry Research,2012(200):581-587.

[8]Mueller,A.,Mitchell,J.E.,Peterson,L.A.,et al.Depression,materialism,and excessive Internet use in relation to compulsive prehensive[J].Psychiatry,2011,52(4):420-424.

[9]David Duroy.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Addictive Medicine,Bichat-Claude[R].Paris:Bernard Hospital,2014:1827-1830.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新生代;大学图书馆;用户服务

网络新生代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我国,网络新生代主要指80后、90后,在大学里主要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一部分青年教师。有人称网络新生代为Y一代、Google一代、网络一代、I一代等。网络的出现,给他们的生活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他们在生活习惯、获取信息方式等方面明显区别于60后、70后。网络新生代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事业的重任,如何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培养其卓越的创造才能是当今大学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围绕这一教育目的,针对网络新生代的特点,更新自身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以应对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对人才的挑战。

1 网络新生代获取知识的特点

1.1 网络知识丰富但过分依赖网络

网络新生代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网络的影响,特别是Google一代从三四岁甚至更小就会玩网络游戏,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查找信息的首选地,对于一些网络技术他们无师自通,他们的手机会以最便宜的价格获取尽可能多的流量,他们将学习和娱乐融为一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从网上购买服饰和美食。

互联网给他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是用互联网来获取有用的知识,而是成为了网游的牺牲品。根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2009―2010年10到29岁年龄网民占68%,是构成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在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

1.2 缺乏信息评价和研究能力

网络新生代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但是,他们在网上学习并不重视资料来源,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网络新生代通常都是在众多的网页里匆匆地检索关键词,遇到第一个收获就结束寻找过程。英国大英图书馆和英国联合信息委员会的一项题为《未来研究者的信息行为》的调查报告显示,年轻用户在搜索时缺乏耐心,对任何延迟他们所需信息的情况都表现出“零容忍”。他们追求迅速和表面化,尤其是对找到的信息不进行准确的审核,这意味着随着虚拟世界的继续增长,归类、评价和批评性地刨根问底的能力就将继续萎缩。

参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英国图书馆联合进行的最新Goole一代调研的专家纽曼(Joanna Newman)认为:“他们观看多于阅读,爱图片和受动画牵制、引导。以一种烦躁的心态,追求一些表面化的信息,不是立即出现的就不进入收藏范围。假如不采取措施,长期地看,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大学网络新生代比任何时候都显示出他们的浮躁,缺乏研究探索精神,对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热情,在做论文时,不去对本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前沿热点予以深入的研究,他们不愿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进一步处理查询到的信息,据有关调查显示80%的用户使用的是二次文献而非一次文献,从而形成人云亦云,没有创新性。

1.3 经典阅读的缺失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不断更新,使网络新生代的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在车站等车或是购物的间隙,打开手机可以随时阅读。但是这种阅读是零碎的“浅阅读”,它与经典的研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2011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显示,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不在少数。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是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景象。

据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网站阅读排行榜统计,在数十种排行榜中,大多为《我与25岁美女老总》、《斗破苍穹》等网络文学内容,分类排行榜中也以都市言情、穿越玄幻、武侠仙侠、游戏竞技、买异悬疑等类型为主。至于历史军事、名著传记等榜单,点击次数及下载次数与其他类型相比相差甚远[1]。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2]。网络新生代能通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的人数微乎其微,更别说一定量的经典背诵。

数字化阅读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新生代疏于对纸质经典的阅读。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数字化阅读继续迅猛发展,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数字化阅读人群中,18-2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为54.9%。网络新生代的阅读,主要是快餐文化,如微小说、微博、短信息,是一种娱乐化的浅阅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生代真正的经典阅读在减少,大学图书馆的阅览室纸质书籍报刊的阅览人数在逐年减少,带笔记本电脑的读者逐年增多,而电子阅览室的门前经常是一字长蛇的队伍。浅阅读使年轻一代缺乏思考,使他们失去了对阅读的经典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追寻,停留于感官的享受和片刻的欢愉,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网民的真正阅读率,容易给大学生读者带来深层的心灵焦虑和人文缺失[3]。

2 大学图书馆对网络新生代服务的对策

2.1 引导网络新生代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网络新生代的信息素养

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引导网络新生代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网络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有害公众的信息做到不听、不看、不传,更不能沉溺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人生。图书馆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网络新生代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意识。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网络新生代的综合素质[4]。

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生“80后”吴恒2011年6月17日成立食品安全网站“掷出窗外”,集中了中国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两千余篇,网友可以从首页地图上点击任何地区进行检索,堪称“中国有毒食品维基百科”,吴恒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可以让大家更理性,更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从而走得更远。”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中国年轻一代,他们独立思考,对这个社会有责任心[5]。

大学图书馆应引导网络新生代用户积极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创造使用数字资源的环境与氛围,实现远程登录,扩充数字资源专业领域,加快数字化转换进程,增加并发用户数等方面加强图书馆建设[6]。注重检索方式的培训,开展新型服务模式,如学习服务,馆外主动服务,预期式信息服务,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等,培养网络新生代的信息素养。

2.2 培养网络新生代的科学研就能力

大学图书馆应围绕学校的教育目的,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总目标之外而“自娱自乐”。

第一,培养网络新生代用户严谨的科研态度、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顽强的科研意志。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专业2008级本科生刘路的成才之路,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刘路经过自己的钻研,作出了对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被认为彻底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即“西塔潘的猜想”,进入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直接担任中南大学研究员,享受教授待遇。从刘路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网络新生代只要对学科研究有足够的兴趣,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青年科研人员是能够脱颖而出的。

第二,跟踪大学生的科研过程提供信息服务。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写作,信息收集与利用,让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有学术价值的科学研究。

第三,增设研究指导课程和讲座。大学图书馆有会议厅和大教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以新颖的内容激发网络新生代用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四,指导网络新生代多利用一次文献,要掌握一些文献学知识,查找文献信息要讲究版本和出处。

2.3 大学图书馆应做好网络新生代的导读工作

导读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主要内容,针对网络新生代的“浅阅读”现象,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要指导他们阅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告诫人们:“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而“浅阅读”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注意的多是外在的成功,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7]。

人类社会是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前人的积累,后人也就无法继承和发展,因此,今天的网络新生代继承前人的智慧结晶,责无旁贷。尽管书海浩瀚,但是属于经典的东西有限。因此,经典是可以沉下心来读的,经典也是可以读完的。大学图书馆要以读书月、书香校园建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指导大学生阅读经典,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从而达到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目的。

3 结语

网络新生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大学时期是这一群体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关键时期,指导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信息素养、较高的人文修养,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当前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更加以人为本、贴近用户、开拓创新、抢占先机,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闯出自己的一条路。

【参考文献】

[1]徐升国.数字出版:手机为王?――手机出版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新华文摘,2012(10):129-132.

[2]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J].新华文摘,2012(13):146-149.

[3]许亮,赵.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实践与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41-43.

[4]傅生合.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1(29):54-55.

[5]张.吴恒:将问题食品“掷出窗外”[J].青年文摘,2012(14):44-4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