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5:4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控制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风险控制的原则
由于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在掌握的信息上处于高度的不对等地位,再加上环境的差异,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风险投资的风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在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上应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控制。
1.1合同约束为主,律法为辅
这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增强,风险投资在世界各国开始蔓延开来,但是由于各国发展的时间各不相同,其风险投资领域并不相同。每一项投资需要相应的支撑体系,重要的一环就是法律政策。一些风险企业和投资公司不成熟,不能用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合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弥补一般法律政策的不足,保证投资过程的顺利进行。在风险投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进行风险的控制。
1.2制度优于量化
风险投资面对的是新的创新技术,前面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东西,且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比传统的企业要高出很多,因此对于风险投资企业来说“前途未卜”。同时,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都是新兴企业,许多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包括财务、经营数据等,在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时缺少相应的数据支撑,所以数量上控制风险可能非常的小。相对应地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制度控制则具有很大的优势,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对员工起着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通过制度这种模式,能够使员工自动产生积极性和专业特长,这种方式更为有效。
1.3分散风险为主,规避为辅
风险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风险,人们普遍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风险,其中规避和转嫁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风险投资是一种新的投资模式,承担比较高的风险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利益,风险的规避和转嫁这与风险投资的初衷有很大的出入,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很大。风险投资公司一般是通过购买金融衍生物来进行,但是在风险投资中几乎没有金融工具,因而很难实现风险的转嫁。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分散投资,这种模式使用价值更大,投资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不同的领域,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利益,但好处是比原先的模式大大地降低了系统风险。
1.4结合投资前选项控制与投资后管理控制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的控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投资前的控制和投资后的管理的控制,这与风险投资的特点以及投资成本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风险投资公司除了在投资前对风险企业的技术、市场、管理、创业团队素质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考察以外,也会发挥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巨大优势对风险企业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管理和风险,既有利于风险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也符合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利益。
2风险控制的措施
2.1组建团队控制风险
风险投资的核心项目是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的最大特点是项目的不确定性,由于创新使其项目的增速常常是惊人的,因此需要对企业的组织进行强化管理,如果不能做到组织管理的强化,就会造成项目规模的膨胀和组织结构的不均衡。风险投资是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一项新型的事物,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能否成功的实现风险投资,组织的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传统的投资项目对于组织内部的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是管理经验,并且应该有非常高的风险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必须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和机能的能力。对于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协调运用只有高性能的项目团队能够完成。这些都表明团队合作的重要作用。风险控制团队与过去的团队有所不同,对传统的组织模式实施了改进。组织过程不是职能部门,而是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的作用举足轻重,成为了过程的重要构成和主导。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团队的建设十分关键,应该从获得过程的核心部分进行,这样才能使参与的人员为企业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工作的要求必须得与项目从事人员相协调,倘若不协调则会导致团队不能充分发挥活跃的性能,最终使得项目不能够按期执行,造成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因此如充分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才干,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实现项目成员忠诚度的提升,最终使团队的工作效能大大提升。为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项目团队,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推动力和障碍。推动力和阻碍对风险投资有着不同的作用,推动力能够增强团队的性能,发挥其助力作用;阻碍则相反。团队的作用对于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项目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2对项目进行评价
对于一个项目的投资,最初的选择,也就是决策是非常关键的。我国的风险投资出现严重亏损的有很多,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是选择上的错误,也就是投资项目所采用的决策出现了错误。风险投资都是一些成本比较高、科技创新含量高和产品更新的速度快这些特点,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项目选择将决定项目的成败,也就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之前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对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评估往往只是根据风险投资家的市场经验和直觉,这种情况下决策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存在片面性,往往会使风险增加。风险投资具有不确定性,承担的风险大于传统的投资项目,因此对于风险的预测需要一种非常真实的环境,如何构建比较真实的风险环境,然后对风险进行评估是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的十分重要的一步。价值的评估很多时候需要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评估,更为重要的全面的评估。但是,全面的评估是非常复杂的,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包括对企业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的经济形势,还有公司的管理等方面要非常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价值评估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选择比较好的价值评估的方法。正确的评估方法对财务系统的了解程度,利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充分分析财务和统计相关的数据,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最终实现比较准确的风险预测。风险投资是一项新的投资模式,前人的经验数据非常的少,这给项目风险评估者带来了困难。所以只有采用类似的数据进行类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选取合适的财务数据。数据的分析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要考量收益利润。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现金的流动过程,以此推断预测利润的多少。
2.3借助信息技术控制风险
风险投资的很多情况是结合市场的需求量来确定其投资的项目成本的,但是市场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的投资往往存在巨大的不确定的风险。为了减少这一风险的产生,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并不断调整相关的项目参数,且对资源进行再次分配。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是一项新的非常有效减少这一风险的措施。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将整个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及决策等相关信息。通过将这些信息进行系统化,进而在市场的资源分配上更为高效的运用。通过全面信息收集避免了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这种措施大大减少了风险投资的风险。
3结论
关键词: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激励约束;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030-02
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的投融资过程中,无论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还是以风险投资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委托人,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潜在的委托―风险。委托―风险是指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信息不对称而诱发的委托人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人发生“道德风险”或者“逆向选择”行为而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二是由于人本身能力欠缺或工作失误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由于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章所研究的风险特指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潜在的风险,并且有“败德”行为的企业家会使得上述风险人为地增大。
一、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家之间的委托―关系分析
上面说到委托―风险可分为两种情况,由于第二种提到的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很难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促使其降低或消失,因此我们这里主要是围绕第一种风险展开分析,也就是人产生“道德风险”所造成委托人的利益损失。
在这层委托关系当中,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农业企业家是人,风险投资家将风险投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后形成了委托―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是通过投资契约来确定的。当风险投资家筹集到资金后,就要投向风险企业,但在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对有关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的掌握程度不同,即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或者另一方知道得更多,甚至第二方也无法验证,即使能够验证,也必须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企业家是信息不对称中掌握企业风险信息的主要一方,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方面:
在客观方面,存在着外生性非对称信息。风险投资家投资支持的企业一般是新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只能被少数风险者所掌握,而且新创立的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财务数据,也没有可供观测的信誉记录,这些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是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使得有一定专业投资水准的风险投资家很难获得完全信息,因此这种信息不完全是来自以客观事物本身的高度不确定性。
在主观方面,存在着风险企业双方参与人都有意隐瞒信息和行动的可能。企业家如何使用资金,会不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或在后续融资时给其他投资者更好的条件,风险投资家要对风险企业家予以完全监视是不可能的,所以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因此,企业家拥有大量私人信息,风险资本家无法甄别,企业家可能会垄断信息,做出有损风险投资家利益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风险投资中,由于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之间目标的不一致,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经济环境中,风险企业家就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去谋求自己的利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因此,要解决两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就必须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风险识别
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投资主体有所不同,因此不同阶段的风险也常常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承担。风险投资介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在种子期、创建期和发展期,据统计,中国风险资本有28%投向种子期企业,53.6%投向扩展期企业,18.4%投向成熟期企业。在这三个阶段中风险投资介入所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农业高新项目的评审阶段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风险”;二是投资前项目选择所产生的风险;三是投资后管理和退出所产生的风险。
(1)风险投资介入前的项目评审阶段,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获取风险投资支持有可能弄虚作假,隐瞒不利信息,夸大项目前景;(2)引入风险投资后,企业家为获取个人高额报酬而虚报利润、冒险投资、延续无前景项目,或者不按照投资约定投资,挪用企业资金赚取私利,操纵企业业绩,或者虽然按照约定投资,但取得收益后不及时向风险投资公司分配利润或隐瞒企业利润;(3)企业家经营过程中不努力工作,甚至侵吞、私分、挪用企业资金;(4)企业家决策失误引起的损失;(5)退出阶段为获得更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农业风险企业家故意隐瞒利润、不及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私下与收购者谈判、转移资产等行为。
三、风险业投资家与企业家的风险控制
根据一般风险投资的运作特点,我们可以相应地将风险投资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农业高新项目的评审阶段、投资后管理阶段、退出阶段。按照风险投资的特点,三个阶段都有农业企业家的参与,需要农业企业家提供信息或努力程度,由于不同阶段农业风险企业家的不同利益需求,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造成对风险投资家的利益损害风险。
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风险投资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投资,本文针对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特性,提出以下风险投资家与农业风险企业家的风险控制办法。
1.农业高新项目的评审阶段的风险控制。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评审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对企业本身的了解很少,只能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信息以及商业计划书来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家,而企业家则对项目的技术信息以及整个企业市场前景都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目标不一致,风险投资家看重的是项目技术水平以及市场前景,能否在未来带来可观的收益;而农业企业家主要想如何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因此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获取风险投资支持有可能弄虚作假,隐瞒不利信息,夸大项目前景,这就容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克服逆向选择问题,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充分搜集相关信息,运用严格的评审、决策方法,评审农业技术成果的可行性,从事前预防的角度规避企业家的风险。二是对企业家综合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家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对企业家综合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家的品质,如领导才能、心理素质、创新精神、诚信水平等,其中诚信是企业家品质的核心,由于上述的评价难以量化,是评价工作的难点;(2)专业技能,包括学历、专业知识、企业管理水平、财务知识五个因素;(3)历史经验包括个人财富、工作经历、担任最高职位、曾任职企业效益等。
2.投资后管理阶段的风险控制。投资后管理阶段是整个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关键阶段,这时候的风险表现为企业家的“道德风险”,这个阶段的风险控制主要依靠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根据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的特性,提出以下激励约束机制来控制“道德风险”行为:
(1)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家实行股权激励机制,通过分配企业股权分配给农业企业家,激励其努力工作,保持与风险投资家利益一致。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是采取合伙制组建公司,在有限合伙制下,责任承担方面,风险投资者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而负责资金运作的农业企业家仅以总投资额1%左右的资金投入同时承担无限责任;而在利益分享方面,农业企业家资金投入虽然只有1%,但却拥有20%的利润分配权。有限合伙制公司正是通过适当的治理结构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契约安排有效地减少风险。(2)实行分阶段注资约束机制。实践证明,风险投资中的分阶段投资对企业家有巨大的约束作用。风险投资家与农业企业家事先签订契约规定投资者投入资金的总额,实行分阶段投入资金,只有当企业实现前一阶段规定的效益或成果后,投资者才有义务投入承诺的下一阶段的资金;如果企业没有实现规定的效益或取得相应的成果,投资者就权利停止投入下一阶段的资金,直到企业在约定时间内整改并取得规定的效益后才继续投入资金。
3.退出阶段的风险控制。吸引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带来的高回报,为了保证风险资本的增值和良性循环,防止资金“锁定”在企业内,风险投资家往往在契约条款中规定风险资金的退出时间和途径。而这时农业企业家往往不再满足契约最初的股权和分红,希望取得更多的回报,希望获得企业绝大部分的控制权。由于各种契约议和退出渠道的限制,农业风险企业家的要求很难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只能利用自己对企业的控制或管理,采取不正当手段满足自身需求。这时候的风险行为表现为:取得收益后不及时向风险投资公司分配利润或隐瞒企业利润;人为调节利润而获得高额报酬;私下转移资产等等。为了防范企业家出于对企业控制权的追求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需要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退出渠道,尤其完善风险资本的三种退出方式:IPO退出、股份转让退出和清算协议退出,保证风险资本家的利益能够顺利转化为资金流。
四、结语
国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因此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高新技术融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由于风险投资家与企业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了风险问题,克服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需要通过良好的契约设计、分阶段投资、有效的监督、灵活的股权设置、声誉机制的建立等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徐玖平.不对称信息下风险投资的委托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
[2]徐晋,王爱民.考虑声誉效应的风险投资控制权激励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2007,(3):67-71.
[3]王一军.风险投资行业风险分担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分析[J].现代商业,2007,(14):191-192.
【关键词】自主创新 风险控制 企业
一、企业风险分类
现代企业在成长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各种风险伴随其中。了解如何有效控制风险,避免因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至关重要。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通过多年来对企业的经营的研究,将企业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企业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上都会发生,但对企业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不同。高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大,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如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发生的风险。低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和危害性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如某项闲置固定资产处理发生的风险。
1.执行风险
执行风险是指企业对国家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决策等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而可能带来的未来损失。规章制度一旦出台,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取决于执行层面。任何不执行、乱执行或执行过程中擅自改变制度内容的行为,都会引发执行风险。
2.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指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监督风险形成的原因众多,监督权利不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形同虚设都可能引起监督风险,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的竞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新产品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成为影响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因素。
自主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的特点,假如企业对创新风险因素认识不到位或者没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控制,就可能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企业需要了解和掌握自主创新风险的影响因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而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风险控制
通过上文对企业风险和自主创新的简单概述,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兼顾企业的文化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为了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企业的优势,消除企业的劣势,扩大企业抓住机会的可能性,提升企业防范威胁的能力。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充满着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激情,赋予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不得过分关注结果,发展创造的过程也许同样重视,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创新的热情,也可以使企业在创新中稳步发展,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权威,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企业如果盲目扩大自身规模和业务领域,集中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于创新开发,势必会造成内部控制的不平衡,增大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投资发展所带来的短期的现金流的回报要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重视自身的资金链,尽量寻找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链紧绷。坚持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自身的优劣势,坚持自主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新的策略应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研发更新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针对公司产品更新慢和内控体系薄弱的现状,应当优化管理结构,完善内控体系和绩效制度。其中,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整体性和适应性,对外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内要适应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规模。
(三)同步探索管理和内部控制领域的的创新
企业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创造价值为唯一目的,对企业创新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真正强大的企业在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同时,无不同时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在情理之中,但是没有好的管理秩序,企业的发展也不可能长久。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兼顾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自主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地利润,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让企业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是保证企业创新成功和长久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对企业创新的最好的担保。
四、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渴望在创新中求得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为了使企业的创新真正有利于其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门以及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对创新机制进行充分的考查和评估,既要鼓励研究开发部门积极创新,也要利用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创新机制进行考评,化解因创新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6.0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控制在企业内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控制制度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企业风险控制研究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风险控制;机制;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24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43- 02
1 企业风险控制论述
企业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威胁。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
风险控制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以确保生产活动顺利完成,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控制等功能,通过规划,识别风险的形成,量化,评价,管理,和监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风险管理原则,成本效益结合,以反映风险的影响,优化系统效能,以合理地达到最佳效果,科学规避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2 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
企业面对的风险类型有很多种,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2.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有很多种,主要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与合规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本文主要从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入手进行分析。
2.1.1 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指企业因一国政府或人民的举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可以把政治风险进一步分为宏观政治风险和微观政治风险两类。国家政策风险常常代表整个国家地区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只能适应而不能改变这种宏观的经济环境。
2.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因素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供求形势变化,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市场性质、市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而导致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市场风险因素内还包含许多相关因素,其中,潜在的市场容量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风险因素。潜在的市场容量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前景问题,市场测不准原理说明决策者往往乐于对产品潜在的市场容量做出过高估计而做出错误决策。
2.2 内部风险
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操作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方面来分析。
2.2.1 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影响。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调整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各种战略风险也伴随在各个流程环节当中。企业战略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竞争能力这几个方面构成。
2.2.2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在经营规模扩大,市场化进程突飞猛进在环境下财务风险膨胀,而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风险控制阶段,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观念。加强对资金管理技术性风险的管理,而忽视了对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活动和业务风险的管理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
3 风险应对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抗风险能力,但是,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者已经研究出多种对策来应对我国企业的风险。
3.1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风险管理首当其冲就需要建立风险识别,只有全面了解各种风险后,才可以预测与评价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应对风险。然后由风险管理部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确定风险的处理办法。
3.2 增强企业风险管控的理念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并未真正了解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企业的整个高层领导者由于缺乏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理念与文化,认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多余的工作,更是企业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风险管理理念只有得到企业不同岗位不同级别职员的共同认同,企业才有可能站在整体层面上,宏观把握评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环境,微观引导员工及时应对各个环节上可能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防止发生经济利益的流失。
3.3 加强企业监督管理
监督环节作为企业生产中的重要部分,能及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检测到有安全隐患的漏洞,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供保障。对于企业的监督工作来讲,必须要把风险作为导向,把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作为评估的重点。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应该有专门的部门科室进行负责,不定期的对企业制度的实施情况和金融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尤其是企业的资产处理、关联交易、财务报告、资金使用等容易产生问题的业务。审计监督检查完成后,针对检查结果, 形成针对性的审计报告,为企业以后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4 结 语
我国对于风险控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应该把L险管理的研究内容由某些单一、局部或分离性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到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企业要实现风险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应该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正确传达相关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子平.企业风险的分类控制[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4):28-32.
[2]覃展辉.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J]. 财务监督, 2013(20):40-41.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现状;对策
广西小贷公司试点工作自2009年2月启动以来,有效缓了中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和农户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贷款难等问题,广西政府层积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并设立了近期目标:立志于在2015年末,设立500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达到4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贷款达1500亿元以上。随着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壮大,风险控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运作进程中,若不能有效地预计和控制相关风险,小贷公司的运行效率会降低,贷款积极性会被挫伤。研究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问题意义重大。其一,有利于广西小贷公司自身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利于小贷公司做好、做大、做强;其二,能够实现小额贷款行业的规范化操作,创造良好的行业竞争氛围,并进一步壮大小额贷款公司的队伍,落实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其三,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真正发挥其职能,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加强广西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其四,在完善广西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理论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建设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情、有实效性的小额贷款模式提供借鉴。
1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小额信贷起步早、发展较为完善,研究也较为全面。Diamond(1991)创新性的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实证分析了曾经获得银行贷款的客户相对于未取得银行贷款的客户道德风险相对要低很多,因此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更大。JonathanMorduch(1997)通过研究证明小额信贷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群众贫困状况,并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高还贷率低风险的,且让贫困家庭直接进行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有效贷款方式。CliveBell和GerhardClemenz(1998)通过研究得出了愿意增加担保的人具有较小道德风险的估计。Besley和Coate(2006)分析了小组联保模式的实施对促进借款人还款以及小组成员相互施压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对贷款保持紧密性,以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改善小额信贷“两高”的弊端,更有理有据的说明了小额信贷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于20世纪末,小额信贷诞生以来,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梅光明(2004)提出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盈利,小额贷款公司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避免政府对小贷公司过度干预,影响其发挥的效应。余江(2007)认为小贷公司企业规模、企业产出效益等属性特征,以及担保方式、贷款利率和期限等各类贷款要约因素、贷款公司对风险的应对水平、社会信用环境等因素也是甄别企业道德风险的必不可缺少条件。陈莹(2006)认为,我国小额信贷和信用卡消费贷款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小贷公司经营运作过程所有的风险中,最重要的是信用风险的控制。为更好地规避风险可以引入定量的分析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起来,使农户小额信贷的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2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现阶段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风险管理体系不够严密,风险控制问题亟待关注。
2.1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2009年2月首家小贷公司试点工作开始———贺州市八步区鸿运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至今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贫困农户资金短缺等问题。自广西首家小贷公司被批准成立以来,全年陆续共有30多家小贷公司获批准成立。截至2015年6月末,在不够7年的时间里,区内已正式挂牌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已有319家,实收资本为257.27亿元,但每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金参差不齐,相距甚大,为500万至59亿元不等(如图1)。图1广西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数量分布图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从贷款投放状况来看,截至2013年12月31日,当年贷款笔数为25412笔,贷款余额高达293.4亿元,同比增长140.26%,当年总贷款金额为513.76亿元,同比增长184.88%。自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至今,累计发放贷款笔数已超过50000笔,金额接近800亿元。这一切的数据都表明,广西小贷公司的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在2013年至2014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自2011年起,广西小贷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实收资本以及贷款余额上的增长速都高于全国平均速度,成为我国增速遥遥领先的一个省份。广西小额贷款公司近两年发展发展较快,但是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等大城市,其他小城市的数量较少。从表1中可以得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南宁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排名第一多达113家,柳州排名第二为48家,桂林从2012年的第八名上升到第三名。并且,从表1中可以看出,南宁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也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广西2014年年末贷款余额达560多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600多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成为广西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以“小”为特色的小贷公司的快速发展为缓解广西中小企业融资难、解决农户增收问题发挥了“及时雨”作用。一直以来,风险防控是小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小贷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发挥自身优势,打通小微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2广西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
根据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风险问题,社会各界各部门积极踊跃的采取措施或提出建议,以促进小额信贷业的蓬勃发展。自治区政府主管部门定了三条高压线,即不能搞非法集资、不能搞高利贷、不能用暴利手段经营,以此来限制约束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经营范围,并落实地方政府风险管理职责。将监管工作具体分配到金融办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明确风险管理和处置各项职责,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规范经营具体如下: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广西于2011年10月前夕成立了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协会将通过各种方式督促各公司依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在小贷协会网站上公布经批准合法成立的小贷公司列表,有助于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了解并选择可依赖的融资贷款人。由此可见,小贷公司受到了较大的约束力。行业协会的出现,是各个小贷公司成为了一个共同体,解决了行业的宣传推广、法律维权、信息共享等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小贷公司的社会认可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区政府印发了一系列促进小贷公司发展以及制约小贷公司的制度,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额贷款公司年度考核评价方法》、《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广西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办公室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广西小贷公司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考核评分办法。广西还颁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小额贷款公司年度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经自治区小额贷款联合审查小组审核通过,开业批复达到半年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参加考核评价。考核的总分为300分,其中利率控制、防止贷款集中风险、坚持审慎经营、贷款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完善和执行有效每项各占20分,关乎风险控制的内容总共占120分,为总分数的40%。由此可见在广西区政府较为重视小贷公司的风险控制问题。
2.3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小贷公司“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灵活、手续简便、随借随还的业务运行模式,符合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对缓解广西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广西小贷公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1)市场风险:农民不熟悉市场动态和走势,却盲目跟风,没有跳出蛛网理论的怪圈。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根源究竟藏在哪里?在自有资金早已不能够满足其自身经营发展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因为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它们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足够的后续资金支撑。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因掌握不好市场的行情,而不能对商品价格做出有效的估计,导致自身亏损。(2)流动性风险:根据规定小贷公司只能放贷,不能吸收存款,后续资金完全失去了保障。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不少的小贷公司开业仅两三个月,注册资本金已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的广西小贷公司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首批获准成立的小贷公司有22家,注册资本合计7.18亿元,加上未来可从金融机构融入的不超过净资本的50%的资金,理论上可提供10.77亿元的资金支持。也就是说它们的平均注册资本金约3200万元,加上理论上可融入的资金,平均每家小贷公司可发放的贷款资金不足5000万元,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个体规模都比较小,而前期投入和重点扶持的农业又属于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收入低的产业。因此后续资金的缺乏已成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瓶颈,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大。(3)信用风险:相对于银行,小贷公司的信用评价系统不够完善。放款到期后能否安全顺利地收回贷款本息是小贷公司真正面临的问题之一。而目前整个社会信用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一些贷款人的信念是:能贷到是本事,贷到款后不还更是本事。对于小贷公司来说,催款和借款诉讼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相当高,这些都给放款带来了更大的风险。(4)财务风险:面对财务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小微企业及个体户,小贷公司该如何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在广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不少中小企业只由一部车、一间临时铺面或一两间临时租用的办公室组成,再请个会计出纳,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因此一般得不到其真实的财务报表。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及不真实的财务报表可能导致小贷公司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且在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基本没有金融经验的专科生及大学生,或是由法人家属及其有关联的却没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5)操作风险:即信贷操作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失误、诈骗、主观判断或其他的一些技术或人为原因所引起的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将会对小额贷款公司产生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操作风险与小贷公司的体制完善度、管理与经营水平、授信流程标准程度等有着不可分离的关联。
3孟加拉国中小贷款公司经验借鉴
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是全世界小额信贷行业的榜样,在各个国家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它是最早开展小额信贷助贫活动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它对小额信贷的发展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政策上都是比较宽容的,因此孟加拉小额信贷覆盖的贫困人口比例是最高的。小额信贷已被孟加拉国视为缓贫扶贫的最有效手段之一。3.1孟加拉国小额贷款发展情况小额贷款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1976年尤努斯在一个农村给42名最穷的农户每人发放一笔27美元的小额贷款。1983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下称GB)成立。迄今为止,该银行的运作模式已引起很多国家的关注并不断的复制,是世界上小额信贷的成功运作的模式之一。GB的运作模式与风险控制极具特点。成立之初,GB主要向贫穷的农村妇女提供担保面额较小的贷款(即微型贷款)。在GB的运作过程中,政府不干涉其运作,政府主要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为GB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法律与制度环境。3.2孟加拉国中小贷款公司经验借鉴由于GB放贷的主要为无抵押担保的贷款,而且采用了相互监督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借款人更注重监督选择成本的内部化。小组联保机制的约束下,因为其他小组成员要承担连带担保义务,所以各个成员之间会互相监督与帮助。从GB获得贷款条件主要为:来自一个村有同样的资金需求的5户人组成一个小组,但每个组的组员之间不允许存在着血缘与亲戚关系。小组组合的可选性剔除了小组成员在选择初期存在的潜在的违约风险,同时也给小组组员施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组员承担各自责任,共享市场信息,通过资源的相互转移偿还到期贷款。此运行模式最大成功之处在于把监督任务转交给各个小组组员,这既是一种既激励方式,又是一种相互监督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了违约风险的发生。组建借款人小组后,每6个小组再次构成一个乡村中心。每个中心为进行集中的放还贷以及培训定期召开会议,交流还贷计划和还款进度,并相互激励和督促。中心会议使整个贷款过程保持高度的透明性,监督的程度提高,使违约风险得到了有效地降低。后一阶段又发明了“广义化推广模式”。在新模式下,取消了小组成员之间连带的担保义务,转向了运用道德进行约束以及实现相互监督。虽然孟加拉国经济发展滞后,但淳朴的民风,贫困农户信用意识强,违约风险也小,这是该制度实施的基础。
4完善广西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对策
4.1提高盈利水平及创新能力,走出资本金困境
高盈利是所有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小额贷款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小额放贷,因此要想方设法从各个层面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提高小贷公司的盈利水平就要真正做到开源节流。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以及奖励制度,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又为企业节流作出贡献。要注重公司的战略定位,也要注重“资金”和“技术”两个客观条件。在政策及经营范围允许的情况下,在这个融资平台,创新一些服务业务,使小贷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和业务多元化得到发展。
4.2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信用记录系统
加强对借款户的信用教育,营造更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对借款群普及教育,加深客户对信用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提高客户群的整体素质,让其深刻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根据客户生活环境的“熟人社会”特点,采用正向激励,采取措施强化合同的约束力度。完善客户群信用评级系统,建立可信的客户信用档案记录。建立科学的小额信贷评判标准制度,再辅之以“累进”贷款,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体系。效仿孟加拉的小组互助贷款模式,成立互助小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违约信用风险。
4.3加大法律支持,落实政策,加强监管
以涉农贷款为例,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法律支撑,建立及完善涉农贷款政府补偿机制。首先,制定并出台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户的承贷能力;其次,应从法律上对小额信贷诉讼时效作出具体有效解释,防止有些借款户钻法律空子,把长期外出作为逃废债务的借口;再次,政府应该建立普惠制农村金融财政与税收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给予财政利息补贴,减征或免征各项税费;然后,各个地方政府要创造组建专业的农资担保机构的条件,积极设立专门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接着,银行对一些比较困难的小贷公司长期的较为优惠的贷款支持;最后,银监部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地区的小贷公司实行分区域、差别化监督与管理,帮助小贷公司增强抗风险抵抗能力,不断提高支持“三农”以及小微企业的力度。
4.4提高从业人员水平,降低市场风险
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极力降低因管理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小贷机构要完善培训机制,注重高素质的管理者的培养;其次更要重视小贷机构的基础与信息化程度建设。设立远程核查系统,深入研究传统金融与非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过失与成就,借鉴经验教训,凝练出一套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专门的团队,进行对风险进行分析与判断。积极使用远程担保监控、贷后监督队伍、根据情况上门服务等手段时刻掌握客户的最新信息,创立一整套风险控制的快速核查标准体系,加深对市场的了解度与分析度,更好的降低自身面临的风险。
5结论
风险与收益相伴相生,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程度高,成因较复杂,必然要把风险控制放置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小额贷款风险控制监测、预警、防范化解等四个流程以及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小贷公司要比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加注意加强风险的防范,只有在保障股东资本金安全的条件下,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小额贷款公司的高收益与高风险是相对应的,并且风险种类繁多,因此要注意防控风险。最后,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在实务中与公司管理中应改进的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贷款户也应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信用意识,多方面共同努力,增强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
作者:李秋梅 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梅光明.小额信贷及农信社微观的制度设计[J].浙江金融,2004,(12):47-48.
[2]余江.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3]冉光和.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机理与风险控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杜晓山.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及其启示[N].金融时报,2004-10-24.
[5]张小倩.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及建议[J].经济工作,2008,(23).
[6]刘其先.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小额信贷发展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朱大峰.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探究[J].经济师,2009,(2):198-199.
[8]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
[9]焦瑾璞.探索、发展小额信贷的有效模式[J].中国金融,2007,(2).
[10]吴宝国.扶贫模式—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1]M.KabirHassan.TheexperienceoftheGrameenBankofBan-gladeshincommunity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nomics,1997,24(12).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医疗市场更加云谲波诡,竞争激烈。在此背景下,各医院有必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强化成本管理,及时控制并减少财务风险,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风云变幻的竞争市场。诚然,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确实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医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加之成本管理粗放,医院财务风险时有发生,故必须强化重视。文章阐述了医院财务管理及成本管理有效策略,以飨读者。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成本管理;有效策略
在构建医院长远健康发展的体系中,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成本管理粗放、松懈、不精而导致的,于是,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强化财务风险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从成本管理入手,而成本管理的高效性也必然会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
1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效率的可行性策略
1.1通过开展成本分析,实施成本管理来控制财务风险
成本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医院财务风险的源头在于此,控制好了成本管理,财务风险便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与防范。医院要做到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重视成本(各项目的)分析,重视成本管理。重点对主要的成本项目如医疗耗材、药品成本、水电费、职工工资、培训费等做到细致入微地分析、管理与审计等。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医院要能够及时从成本控制的各方面寻找风险产生的根源,出现的环节,并且对该环节的成本管理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以便迅速找出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上,医院可以从人力成本、医疗耗材、科室治疗公共的没有具体到病人的一些可以控制的药品的成本入手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成本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是预算管理,各部门应与财务做好预算管理。特别是对于医院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更要关注成本预算管理,事前做好预算计划与预算计算标准,事后还要跟进项目,尽可能缩短项目花费与成本预算之间的距离,避免因预算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
1.2完善医院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体制
除了医院成本管理者外,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体制是摆在医院面前的棘手任务。制度是确保医院各部门、各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性保障,通过对制度进行建设,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效果将得到迅速提升。首先,医院要建立针对全体医疗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各部分人员规范化、秩序化进行。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的设立要做到透明、公正、公开;另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条文设置要细化、涉及各个方面,从各个方面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率。其次,加大监督惩戒力度。任何个人因一己私欲导致了医院重大财务风险的产生,医院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情节严重性给予其相应的惩戒,以儆效尤,绝不姑息纵容。最后,建立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监督管理机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后,更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不断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1.3强化对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无论是成本管理抑或是健全完善的制度均需要医院财会人员的遵守,故不断强化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再者,近年来因医院财会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持续增高,因此,有必要通对财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来强化财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首先,通过系列宣传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般来说,医院可通过传单发放、专题讲座、院内广播等方式来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强化财会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职业素质、信息技术技能等各方面内容之外,医院还应该着重强化对员工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等系列内容的培训,让财会人员从内心意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最后,强化对财会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明晰自身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防范法律责任。
2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措施
2.1医院要有目的地建立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
科学的成本管理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效率,同时也对整个医院是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我国公立乃至私立医院,大部分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析体系等),只有少部分医院处于探索之中。但是,虽然完善系统的核算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忽视了医院经营管理以及医院多元化服务对成本核算的影响,故在体系的具体运行方面,问题依然存在,这极大地制约着成本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因此,医院要突破传统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范畴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不断地完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例如,可从医院战略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多个角度构建全新的、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迎合时展和医院运营情况的科学化成本管理体系。
2.2优化医院成本控制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院成本管理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医院要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尽可能降低管理与经营成本,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在以往,医院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等方法,如今,可采用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对科学,且已经普遍应用的有成本管理法。在具体成本控制策略方面,医院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全员、全程、全面控制法。全员控制,即医院领导以及全体职工均应该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每一个岗位上的职工均应该做到“小消耗,大成效”;全程控制,医院成本控制烦琐复杂,大到整个医院的整体运营开销(职工工资、药品费、办公费、水电费、医疗风险基金费用等),小到每个科室药品的采购、发放、护理治疗等均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控制,即只要是医院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应纳入成本控制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二,分级分层控制成本。医院的层级部门较多,可实施分层化的成本控制,对每一个层级部分指定成本控制标准与任务,提高层级成本控制效率。
2.3拓展成本管理领域,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对于医院来说,无论是成本管理理念,还是成本管理方法等均应该实现优化更新。而随着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医院还需要有目的地拓展成本管理领域,即成本管理的内容。众所周知,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有很多,而当下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经不能仅仅以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为主,而是需要不断拓展新领域,不断细化成本管理领域,突破旧的管理内涵。从更加宽泛的成本管理领域着手,一方面,尽可能控制一切细小的成本管理风险,以便更加有效地切断财会风险产生的根源,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拓展成本管理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成本管理效率,降低了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了整个医院在医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可知,医院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想提高财务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从成本管理入手十分必要和重要。当然,要做到全方位、全角度的财务风险控制,医院还必须要从风险预警和控制体制的构建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来着手。医院成本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其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关系到医院整体经营和管理效果,更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医院成本管理可从健全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成本管理领域的拓展等方面来实施,以防范风险,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作者:王亚飞 单位:西安俪人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成本管理;有效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72
在构建医院长远健康发展的体系中,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医院财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成本管理粗放、松懈、不精而导致的,于是,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强化财务风险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从成本管理入手,而成本管理的高效性也必然会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
1提高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效率的可行性策略
11通过开展成本分析,实施成本管理来控制财务风险
成本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医院财务风险的源头在于此,控制好了成本管理,财务风险便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与防范。医院要做到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重视成本(各项目的)分析,重视成本管理。重点对主要的成本项目如医疗耗材、药品成本、水电费、职工工资、培训费等做到细致入微地分析、管理与审计等。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医院要能够及时从成本控制的各方面寻找风险产生的根源,出现的环节,并且对该环节的成本管理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以便迅速找出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上,医院可以从人力成本、医疗耗材、科室治疗公共的没有具体到病人的一些可以控制的药品的成本入手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降低财务风险。成本管理中较为重要的是预算管理,各部门应与财务做好预算管理。特别是对于医院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更要关注成本预算管理,事前做好预算计划与预算计算标准,事后还要跟进项目,尽可能缩短项目花费与成本预算之间的距离,避免因预算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问题。
12完善医院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防范体制
除了医院成本管理者外,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风险预警、防范与控制体制是摆在医院面前的棘手任务。制度是确保医院各部门、各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性保障,通过对制度进行建设,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的整体效果将得到迅速提升。首先,医院要建立针对全体医疗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各部分人员规范化、秩序化进行。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的设立要做到透明、公正、公开;另一方面,管理与监督制度条文设置要细化、涉及各个方面,从各个方面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效率。其次,加大监督惩戒力度。任何个人因一己私欲导致了医院重大财务风险的产生,医院监督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据情节严重性给予其相应的惩戒,以儆效尤,绝不姑息纵容。最后,建立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监督管理机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后,更需要建立完善系统的预警与防范机制,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财务风险,不断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13强化对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无论是成本管理抑或是健全完善的制度均需要医院财会人员的遵守,故不断强化医院财会人员培养,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十分必要和重要。再者,近年来因医院财会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持续增高,因此,有必要通对财会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来强化财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其知识与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首先,通过系列宣传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般来说,医院可通过传单发放、专题讲座、院内广播等方式来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强化财会人员的系统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职业素质、信息技术技能等各方面内容之外,医院还应该着重强化对员工的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控制等系列内容的培训,让财会人员从内心意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最后,强化对财会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明晰自身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防范法律责任。
2强化成本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措施21医院要有目的地建立系统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
科学的成本管理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效率,同时也对整个医院是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纵观当下我国公立乃至私立医院,大部分的医院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析体系等),只有少部分医院处于探索之中。但是,虽然完善系统的核算体系已经建立,但是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忽视了医院经营管理以及医院多元化服务对成本核算的影响,故在体系的具体运行方面,问题依然存在,这极大地制约着成本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因此,医院要突破传统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的范畴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不断地完善医院成本管理体系,例如,可从医院战略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多角度构建全新的、规范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迎合时展和医院运营情况的科学化成本管理体系。
22优化医院成本控制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院成本管理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医院要不断优化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尽可能降低管理与经营成本,提高医院整体效益。在以往,医院成本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等方法,如今,可采用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对科学,且已经普遍应用的有成本管理法。在具体成本控制策略方面,医院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全员、全程、全面控制法。全员控制,即医院领导以及全体职工均应该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每一个岗位上的职工均应该做到“小消耗,大成效”;全程控制,医院成本控制烦琐复杂,大到整个医院的整体运营开销(职工工资、药品费、办公费、水电费、医疗风险基金费用等),小到每个科室药品的采购、发放、护理治疗等均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控制,即只要是医院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应纳入成本控制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第二,分级分层控制成本。医院的层级部门较多,可实施分层化的成本控制,对每一个层级部分指定成本控制标准与任务,提高层级成本控制效率。
23拓展成本管理领域,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对于医院来说,无论是成本管理理念,还是成本管理方法等均应该实现优化更新。而随着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医院还需要有目的地拓展成本管理领域,即成本管理的内容。众所周知,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有很多,而当下医院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经不能仅仅以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为主,而是需要不断拓展新领域,不断细化成本管理领域,突破旧的管理内涵。从更加宽泛的成本管理领域着手,一方面,尽可能控制一切细小的成本管理风险,以便更加有效地切断财会风险产生的根源,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拓展成本管理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成本管理效率,降低了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了整个医院在医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可知,医院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要想提高财务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从成本管理入手十分必要和重要。当然,要做到全方位、全角度的财务风险控制,医院还必须要从风险预警和控制体制的构建以及财会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来着手。医院成本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其不仅关系到医院财务风险,关系到医院整体经营和管理效果,更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医院成本管理可从健全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成本管理领域的拓展等方面来实施,以防范风险,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创业投资所投资的对象为高技术、创业型、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创业企业持有资产多为货币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比例较低,而且成长具有显著非线性特征,即可能出现跨越式增长,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因此,这类企业必然蕴含巨大的风险。创业投资企业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但并不代表不进行风险控制,盲目投资。根据创业投资风险的特征,可以将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市场中某些宏观因素发生不利变化所导致的部分行业或所有行业资产价值降低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则主要指个别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前者是不可控的,后者基本是可控的。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控制非系统性风险。创业投资企业的高回报是建立在对所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高效控制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即使像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等也会破产倒闭。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创业投资以来,关于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一直没有停止,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从已检索到的文献看,创业投资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双边道德风险造成的,风险度量的方法则主要包括完善契约和激励机制。Reid(1997)基于理论实证研究了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家在进行风险处理时的关系,他们认为风险投资家是风险厌恶的,而投资者在进行了充分的分散化后是风险中性的[1]。Repullo和Suarez(1999)认为创业投资家的融资和咨询角色是互补的,他们检验了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兴公司的阶段性投资与来自创业者和创业投资家管理贡献的双边道德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最优的契约应该让创业者承担初办阶段的风险,保护创投企业的求偿权及股权不被稀释,并用此解释创业投资广泛应用可转换优先股的原因[2]。Reid和Smith(2001)研究了基于风险溢价、投资时间跨度和敏感度分析探索积极的风险管理,他们将创业投资的风险划分为风险、商业风险和创新风险。对于高技术投资,投资者认为风险和商业风险非常重要,而创新风险也被认为极高,通常会设置高门槛收益率和利用极端的压力测试[3]。Arthu(r2010)认为创业投资的回报是非连续的和有偏的,其实现随时间内生变化,且具有非同质性,于是他们采用随机折现因子(stochasticdiscountfactor,SDF)研究VC初创期投资和VC基金的收益率,结果发现VC初创期投资获得了超额收益[4]。Ozmel等(2013)研究了生物科技公司如何权衡从创业投资家那里获取企业融资和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项目融资,结果发现合作伙伴在解决资本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不同私募基金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5]。Espenlaub等(2014)研究发现,无论是跨境联合投资,还是境内联合投资,创业投资的alpha和beta值从初创期到后阶段单调下降,表明创业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都会随着投资阶段延后而降低[6]。由于我国创业投资的历史较短,国内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创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殷林森(2010)认为谋取私人收益和降低双方的努力水平是一个联动的过程,通过控制私人收益不仅可以提高项目的总收益,而且可以缓解努力水平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分期投资,增设谈判契约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状态对利益分配做出相机调整,从而达到缓解谋取私人收益,提高双方努力程度的目的[7]。蔡永清等(2011)基于现代契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理论设计了双边道德风险下的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双边线性激励契约[8]。孟丽莎等(2013)基于可拓学的思想,采用物元模型进行创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实质上是采用专家法将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汇总后得到均值,再计算关联度后赋权得到项目的综合风险[9]。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关于创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比较系统,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度量再到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都有相关文献,但创业投资与其他金融业态有较大差别,其风险发生机理及风险控制措施也不尽相同,已有文献并没有深入剖析创业投资风险产生机理,这正是本文所努力的方向。
二、创业投资的期权特征
创业投资机构通过风险评估筛选目标企业,为其提供融资和增值服务,占有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随着企业的发展决定是否再次注入资金或退出,具有典型的期权特征。与经典期权不同的是,创业投资期权是区间期权,本文将从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创业企业家三个角度分析其期权特征。假设一个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拥有技术、产品及营销渠道和知识,投资者成立的创业投资企业委托创业投资家投资该创业企业,投资为∑Ict,其中t=1,2…T表示投资的期数(下同),T表示最后一期投资,投资包括提供的管理和资本运营等增值服务,Rt表示投资者从项目所获得的实际总收益;∑Iet表示创业企业的投资,包括专利、营销和管理等,R't表示从项目中获得的实际总收益;∑Pt表示创业投资家管理才能投入,Rt''表示其收入,其收入构成一般包括固定工资Wt和浮动收入Ft。Vt表示创业企业在第t期的净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将其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期准确地反映其所持有的长期投资的真实价值。kt表示合同所约定的创业企业累积持股比例,则(1-kt)表示创业投资企业累积持股比例,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预期总收益分别为ktVt和(1-kt)Vt。为了简化分析,本文设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者均为风险中性,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
(一)创业投资企业
创业投资企业是投资者投资资金和对外经营的载体,创业投资企业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创业投资企业负责项目的筛选、投资运营和增值服务,享有从创业企业退出时的收益并负责分配。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但由于各自私利的存在,也会存在博弈,图1为创业投资企业期权模型,刻画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期权特征。图1中B为∑Ict,即创业投资企业各期投资之和;A为(1-kt)Vt,即创业投资企业预期总收益或合同约定收益;R表示实际收益,则Rt表示创业投资企业从项目中获得的累计实际总收益。创业投资企业选定项目后,就要投入资金并开始运营,如果其实际收益低于B轴,预示着创业投资企业不能获取利润,其可以选择与创业企业终止合作退出。若创业投资企业的实际收益高于A轴,则表明创业投资企业可以获取高于合同约定的收益,则其必然会与创业企业之间进行非合作博弈,要么选择收割高利润主动退出,要么按合同约定的收益补给创业企业差额部分继续合作,则其实际收益又会回落。AB区间为创业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稳定区间,A轴上的点为创业投资企业最佳行动点,此时,创业投资企业的付出与收入相当,不存在机会主义,其利益与创业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
(二)创业企业
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现代市场环境下,随着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创业企业又多了一种融资渠道。创业企业与创业投资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家联系起来,创业企业融入发展资金,同时出让部分股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创业企业比创业投资企业拥有更多关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为了私利,有可能会隐藏某些对其不利的信息,放大对其有利的信息,从而损害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由于技术风险和商业风险的存在,大多数创业企业没有获得成功,创业者就会选择放弃,我们用图2说明了创业企业的期权特征。图2中A'为ktVt,即按合同约定的收益,B'为∑Iet,表示创业企业的投资,R't表示从项目中获得的实际总收益。创业企业引入创业投资资金后,必然和创业投资企业约定收益分配比例,但创业企业拥有比创业投资企业更多信息,为了获取更多私利,可能会出现非合作博弈的情况。若实际的收入R't大于ktVt,即为图2中A'轴以上部分,创业投资企业可能会发现创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则会要求创业企业补偿收益的差额部分或者直接要求退出;若机会主义行为未被发现,创业企业也可能会在获得高额收益后要求购入创业投资企业的股权,迫使创业投资企业退出。若创业企业的实际收益低于∑Iet,即为图2中B'轴以下部分,除非融入更多资金或出现其他可以维持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否则创业企业必然会选择放弃。只有其收益处于A'B'之间时,创业企业才会与创业投资企业之间合作博弈。A'轴是创业企业最佳行动点,此时,创业企业的付出与收入相当,不存在机会主义,其利益与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保持一致。
(三)创业投资家
创业投资家是投资者的委托人,代表投资者选择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并提供增值服务,相应获得报酬。B''表示创业投资家的机会成本,即不在该创投企业任职可以从其他工作中所获得的最高报酬;A''表示创业投资家按合同约所获得的收入(Wt+Ft),图3显示了创业投资家的期权特征。目前大部分创业投资家都是职业经理人,不占有创业投资企业的股份,只是作为创业投资企业的人来管理企业,因此很容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谋取私利,即有可能与投资者合谋,也有可能与创业企业合谋。所以,其实际收入R''可能会高于按合同约所获得的收入(Wt+Ft),即A''轴以上部分,该区域为投机域。若投资者观察到其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马上解雇创业投资家,也可能会要求其补偿非正常收入部分。若创业投资家的实际收入低于B''轴,其可能会与投资者进行谈判,若条件不能满足,其必然选择辞职。只有当其收入介于A''B''之间时,创业投资家才会努力工作,提高创业企业的价值,该区域为努力域。A''轴上创业投资家的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相等,也不存机会主义行为,不损害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利益,是最理想的状态。
三、创业投资风险分析
道德风险是创业投资参与各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个人私利,采取隐藏不利行动和非合作博弈等机会主义行为的风险,这类风险可以通过设计完全契约进行控制。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双重委托下的道德风险。创业投资家和创业者通过共同组建创业企业的董事会,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各项制度,确定投资策略和利润分配方式及比例,聘任管理者,监管企业的业绩。双方付出的努力和成本不可察时,就会在项目运作中出现“机会主义”和“搭便车”,导致双边道德风险的发生。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之间虽然是合作关系,双方存在共同利益,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私利,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同创业投资企业也存在博弈,也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选择再次注资或放弃。创业投资家作为投资人代表管理创业投资企业,是双重的中间环节,由于私利的存在,可能会有两种合谋行为,一是与投资者合谋,损害创业企业的利益,二是与创业企业合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如图4)。创业投资家虽然不直接进行投资并拥有创业企业的股份,但由于存在机会成本而视为其投资,不存在合谋的情况下,其获得合同约定收入即为实际收入,若存在合谋,即实际收入可能超过合同收入。因此,也会根据实际收入与机会成本和合同收入的权衡而选择退出和努力,具有明显的期权特征。图4中的双重委托关系分别为创业投资企业(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1),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创业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2),可能的合谋为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的合谋(合谋1)和创业投资家与创业者的合谋(合谋2)。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双重委托关系都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委托1可能导致创业投资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而委托2可能导致创业者损害创业投资家和投资者的共同利益,以上这些分析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相一致。然而,从已检索到的文献看,鲜有学者注意到创业投资家与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可能的合谋。合谋1相对容易理解,创业投资家作为投资者的代表,出于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合谋发生机会主义行为,谋取最大利益。合谋2也并不少见,创业投资家出于个人私利,不惜与交易对手合谋,从中寻租,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从图1到图3可以看出,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家三者都拥有一个区间期权,超过上限的区域是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区域,所获得的实际收入超过合同约定收入,必然损害其他参与人的利益,形成非合作博弈;低于下限的区域为退出或放弃域,是激励不相容的区域,其实际收入低于自己的投入或机会成本,必然导致主动放弃。结合图4,创业投资在双重委托关系下面临的主要风险为道德风险,而在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面临着退出风险,制定完备的契约旨在解决委托关系下的合谋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激励不相容情况下的消极行为。
四、基于期权的创业投资风险控制举措
由于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特征,投资成功的概率要小于一般投资,因此,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创业投资收益的高波动性,参与各方经营的期权特征非常明显,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各方机会主义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将会很高。由于创业投资的收益具有非连续性或跳跃性的特点,难以通过模型准确计量风险,即使采用大样本计算出风险值也很难适用于某个特定的创业投资企业或特定项目。双重委托关系决定创业投资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非合作博弈和不利行动隐藏,需要在整个创业投资过程中制定完备的契约和完善的激励机制。
(一)委托1的道德风险防范
投资者发起成立创业投资企业后,聘请创业投资家经营企业,投资者期望创业投资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创业投资家则期望个人私利最大化。制定契约,使创业投资企业的目标与创业投资家的期望尽可能一致,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创业投资家道德风险的成本,从而降低其选择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投资者作为委托人,在聘任创业投资家时的首要工作是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规划提出创业投资家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然后对创业投资家管理才能∑Pt进行有效评估,根据激励相容原则制定合理的薪酬方案,包括固定工资Wt和浮动收入Ft。创业投资家的工作具有显著的期权特征,上限的风险控制是在制定浮动收入方案时尽可能采用期权激励方式,如采用股票期权,提高预期收益,即提高创业投资家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成本;下限的风险控制则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工资谈判周期,当创业投资家对工作不满意时可以在最近周期进行谈判,虽然不一定会提高其薪酬,但仍会对其有约束,降低其退出意愿,保证创业投资家队伍的稳定性,也可以降低委托成本。除了正向激励外,负向激励和监督也同样重要,通过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创业投资家违规、违约及不努力需要支付补偿,也会降低委托成本。另外,投资者在用工合同中还要要求创业投资家定期汇报项目相关情况,不定期接受质询,加强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及其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政府应要求相关机构协助成立创业投资家市场,要求创业投资家进行登记,建立个人资信档案,并向所有创业投资企业提供查询服务。一旦创业投资家出现不端行为,将有较大的名誉损失,工作业绩不好的创业投资家也会被淘汰,这些措施都会约束创业投资家,有效降低委托所造成的道德风险。
(二)委托2的道德风险防范
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企业之间是第二重委托关系,创业投资企业投入资金后,创业企业拥有更多企业信息,出于私利,可能会进行非合作博弈,损害创业投资企业的利益。信息不对称和个人利私是导致创业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主要原因,也是创业企业经营期权特征的体现。完备契约和激励相容也是解决委托2所必须采用的风险控制举措。创业投资并非是创业企业唯一的资金来源,但作为股权投资,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求偿权却被放在了债权人之后,因此,创业投资对来自创业企业的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创业企业经营的期权特征,创业投资企业需要制定契约防止创业企业的非合作博弈或主动退出,双方签订的合同除了投资比例、时间、投资方式、收益分享和增值服务内容外,还应包括创业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的补偿条款,投资的方式也应体现创业企业经营的期权特征,如采用可转换优先股和分段投资,既可提高收益的稳定性,又可提高创业企业的违约成本,降低委托2的道德风险。可转换优先股相当于赋予创业投资企业一个期权,当创业企业的经营较差或创业家出现违规、规约及其他不当行为时,创业投资企业可以选择优先股,保证稳定的收益,而当创业企业业绩较好时,转换为普通股,享有更高的收益。分段投资也相当于赋予创业投资企业一个期权,当创业企业经营预期较好时,进行投资,否则,不再投资,从而减少损失。只有制定相对完备的契约,才能使创业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创业投资企业的目标基本一致,共同致力于实现创业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减少道德风险。
(三)合谋的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刘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危害。目前企业并购、合资的事情是屡见不鲜,有些是追求规模经济,有的是想借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在这中间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的控制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有风带来的危险,因为风是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所以带来的危险就是可怕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我们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所以任何事都有风险。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能事先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防范和处理,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就像是看不见的障碍,可能把公司撞得粉碎。企业经营,是开拓市场重要,还是风险控制重要?一般而言,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取赊销政策来扩大经营业绩,如何控制好经营风险,事前的控制重要还是事后的控制来得重要?
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筹资风险即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一个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必然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
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实际上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所以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筹集货币并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最终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和财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风险和财务成果风险。即财务状况的变好或者变坏,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既是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可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是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于是财务结构作为财务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财务的静态表现;财务成果则是财务运动的过程表现,两者共同构成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二)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上述前两个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面两个原因虽然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但是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管理策略
1.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虽然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比较好,但是资金却紧张,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及时收回各种款项,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二)具体方法
1.坚固法
即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打造坚固的企业财务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2.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另外,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3.回避法
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4.转移法
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
5.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如企业可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也可以按照稳健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而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相对落后,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而现实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仍有分歧,由此本文提出了财务风险的新定义,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阐述了风险控制的原则,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提出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光国,郑文婧,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及其理论框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宋伟斌,杨鲁.“短融长投”企业饮鸩止渴之举——基于长期信用的短期信用案例理财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金峰州.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1.22
[4]严虹.论加强企业内部财会控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
[5]王利.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7
[6]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6
[7]陈力.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关键词:担保;企业;风险;控制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担保能力弱,盈利模式需调整
大部分的担保机构都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并且收益也是比较低的。融资担保公司最主要的收益就是来源于担保费用收入。但是我国对于担保费用的收取是有上限规定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担保公司获得较高收益。
(二)部分地区担保业务放缓
由于银行提高了担保合作门槛,随着担保公司缩减了企业授信额度,值得资金担保费用大大降低。再加上我国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控等众多不利因素,最终导致我国担保公司的业务发展速度较慢,并且代偿额以及代偿率都是明显提升。我国大部分的担保公司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其自身经营的不稳定以及自身发展没有做好未来规划等诸多问题,导致金融性担保企业很难收回担保费用,最终还有可能导致担保公司破产。中小企业还款来源不明确,另外加上我国银保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性担保企业所需要呈现的风险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
(三)个别担保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这种违法违规行为主要体现在企业直接或者是变相抽离担保资金,并且用作他用。还有一种就是超收,或者是挪用以及占用客户的担保基金,以此来获取更高的暴利。出现了各种关联交易,还有的就是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来掩盖企业面临的代偿风险。
二、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和控制
(一)融资担保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1)政策风险。由于当前我国对于担保行业的发展还未制定出详细的政策以及制度指导规范,并且这种规范还有着较强的区域性等特点。不同的部门都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担保公司的发展持有不同的态度,还有很多企业在和金融性担保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障碍,这些都对金融性担保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我国银监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担保公司拟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这一办法对担保性公司的具体属性做出了全新的规定,并且也允许此类公司进入市场进行营业。但是这一办法同样规定了担保性公司不可以从事发放贷款以及吸收存款,还有受托投资等多种业务。很多担保性公司因为自身收取的担保业务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担保业务也并不大。因此,收益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此《办法》的出台对于担保性公司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2)信用风险。不良的社会信用以及担保企业信用风险,这些都会间接性地转移到担保公司上面。从相关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逃账、赖账的情况。另外,接受担保业务的企业由于其自身业务管理混乱,或者是提供了虚假企业财务信息,企业自身经营不诚信等诸多问题都对担保公司而言都是一种潜在的信用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控制
(1)政策方面。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该建立以服务企业作为发展宗旨以及主要的经营方向,用流动的以及分散的资金担保作为融资担保策略。并且还应该重视我国对于发展宏观经济的调控,及时做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并且有效降低公司因为政策或者是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对公司实施担保出现的负面影响。
(2)授信方面。对于金融性担保公司而言,应该建立起统一的授信担保管理,并且不断健全每一位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以及检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企业授信审批以及决策介质,做好审批分离原则,严格对授信企业的信用做好统一调查和管理。授信审批部门以及授信执行部门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不断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防止因为违反担保原则而向授信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的情况。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才能够降低决策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尤其是在经营管理方面,应该从信贷项目储蓄和贷款审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来进行风险管控,并且还应该设立其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而且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应该逐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法治的强硬管理结构,对于加强风险防控能力一定不要“一个人说了算”。
(4)加大对贷款公司的扶持和监管力度。正是因为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小型企业,所以加大对贷款公司的扶持和监管力度才能够降低财务性风险。贷款公司要对借贷群体提供信贷服务,这本身是带有一定的公益服务性质,并且也能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于加大贷款公司在税收和财政、服务等方面的力度支持比较大,这样能够保证贷款公司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发展趋势。同时确定政府金融办的监管主体资格,统揽对贷款公司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促进贷款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三、小结
根据本文提出的风险控制方法,融资性担保公司对项目风险度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识别与测评,并能够取一定措施以防范风险的发生。这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安全有效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方面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战略联盟
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于知识和行动的不对称性。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一般是由公司自己承担的,所以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对客户资信调查都是非常严格的。有的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客户资讯评估系统”,从而对客户进行筛选,按还款能力的强弱对客户采取不同的按揭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车贷风险的发生。但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对贷前、贷后及贷中的管理,只是简单的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种做法对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最终导致了2003年保险公司的退市。
一、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主体分析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加入其中。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服务机构:汽车制造商、商业银行、外资汽车金融公司、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商二种。
商业银行一度几乎垄断了国内所有的汽车贷款和金融服务业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03年年底,全部金融机构提供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700.06亿元,比年初增长620.14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45亿元,占85%,股份制商业银行206亿元,占12%,城市商业银行45.9亿元,占2.7%;财务公司5.1亿元,占0.3%。但是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1833亿元,而呆坏账近1000亿元,坏账率有40%左右。而在北京,坏账率更高达50%以上。各大银行陆续停止或者提高了个人汽车贷款业务的门槛,汽车信贷萎缩。直到2006年随着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开通,银行凭借其密集的网络优势和充足的资金是银行汽车信贷的优势所在。汽车信贷业务也逐渐回升。总体来说,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银行。
二、我国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中存的在问题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主体的银行在汽车金融风险的控制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汽车金融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控制不到位
银行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之初,通过采取财产抵押、质押、保险公司担保等贷款担保形式,银行认为贷款万无一失。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行纷纷降低贷款条件。由于贷款客户分散,对贷款人的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审查,也没有做到贷后跟踪监测,因此造成贷款客户良莠不齐,这些都为信贷风险留下了隐患。而且汽车消费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不是其主业,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催收不及时,只管贷不管收,加重了汽车贷款的风险。
2.银行缺乏对汽车经销商的制约,使得经销商将风险转嫁到银行
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中,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关系只是基于资金供求基础上的商业合作关系,银行为到经销商处购车的客户提供贷款,促进汽车销售。经销商在贷款客户提供物质担保的基础上,为汽车消费贷款提供全保证担保,这种合作应该是双赢的合作关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商业关系存在责任不对称,风险分担不平衡。银行提供资金承担了资金损失的风险,相反经销商借助银行贷款促进汽车销售,对其有利,不存在风险。其虽然提供贷款保证,但这种保证通常只是一般贷款保证,是在贷款人落实物质担保之后附加的信用保证。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汽车消费贷款设定的物的担保价值肯定要超过贷款金额,但在执行时却存在许多障碍,不能及时变现,因此可以说经销商的保证责任通常形同虚设。加之银行对经销商缺乏强有力的制约,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银行的利益,与客户串通办理假按揭、降低购车首付比例等,这样经销商就把业务风险全部转嫁给了银行,形成银行汽车信贷的高风险。
3.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品种单一,产业链短
银行办理的汽车金融业务仅局限于汽车消费贷款,赚取利息收入,不仅造成收入单一,而且缺乏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无法及时了解贷款客户的基本经济变化情况。银行汽车消费贷款是一项独立的资金服务业务,提供贷款以后除客户按时归还本息外,基本与客户断绝了联系,对客户、担保人等在贷款期间经营状况、经济情况的变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对出现的贷款风险不能及时采取保全措施。
4.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存在漏洞
当前银行在贷款管理中普遍实行“审贷分离”的原则,即:贷款业务人员负责考察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和抵押担保落实情况,将考察结果和意见呈报给贷款审查委员会或部门负责人,其本身没有贷款的权利,最终决定发放贷款的是贷审会或部门负责人。表面看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了贷款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机制存在很大的弊端:了解情况的业务人员没有放款权利,有决定权的人不了解具体情况。在贷款责任上,由于最终决定权在贷审会,不仅损害了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减轻了其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业务人员只管放款,不管风险的消极态度;贷款出现风险时相互推脱责任,最终结果是责、权不统一;分工明确,但责任不清,而且由于这一机制手续比较繁琐,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不良贷款比例却居高不下。
三、建立战略联盟、共同防范汽车金融风险
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经销商的协作。汽车金融风险是系统性的,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经销商任何一家单打独斗都难以化解其中的风险,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才能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共同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认真调查,确认其是否具有《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资信资格,防范贷款风险。汽车金融服务的各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全力打击信用不良客户。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间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将违约严重的客户列入“黑名单”,并互通情况,实现资源共享,切实防范一车多贷、一人多车多贷现象的发生。另外,必要时银行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取得车辆管理部门的配合,认真办理车辆抵押手续。
另外,严防保险公司、经销商的欺诈风险。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保险公司、经销商进行合作。对符合合作条件的伙伴签订贷款合作协议,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时双方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汽车金融经营模式应当具备下面三项职能:为厂商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策略,提供市场信息;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和设备融资;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和产品保险等业务,同时具备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目前无论是外资还是国内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都将面临一定困难。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市场的金融创新,如车贷债权的证券化和打包处理等金融工具,更是国内无法短期内跟进的。国内厂商缺乏专业金融机构的运作经验,而外资企业适应国内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建立适应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汽车金融风险控制模式还需要汽车金融公司、制造商、销售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政府及消费者等的长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董梵: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车界论坛,200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