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12:2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军校;知识产权;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26-02
知识产权是在传统物权、债权、人身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概括的说,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物质性,它需要其他物质形式加以承载和表现。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知识产权的规定,建立国防知识产权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和促进国防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等国防知识产权专项任务。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防科技创新的基础,关乎武器装备技术进步和创新。军队院校是军事科技和军事学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军队院校知识产权应用的研究,合理布置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提升院校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致军队科技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军队院校应用知识产权的现状
军队院校作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军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地方高校、高新企业相比,知识产权发展相对迟缓,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差距有拉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知识产权观念尚未形成。近几年,军队院校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部分军队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已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但部分军队院校,尤其是部分任职教育院校,对知识产权的观念滞后,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意识不到位,开展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建设的水平还处于低层次徘徊,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
从军队院校的体质编制上,从业务归口管理上,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规划以及保护、专利许可实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2.知识产权与科研项目管理脱节。当前,军队院校科研管理中大多是将知识产权管理置于科研项目管理之中,知识产权与科研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直至项目的鉴定完成,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都较为淡漠。往往是在科研项目完成后才想起申请专利和技术秘密的保护等工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加之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及职称评定大都以和取得的科技奖励作为标准来进行衡量。其次由于知识产权的专业性,虽然部分科研人员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其科研成果,然而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由于对专利权理解不到位,对于专利的“新颖性”概念不清或不知道,或缺乏“先申请专利后公开”的意识,时常容易先再申请专利,从而造成对技术方案的公开,致使专利申请因丧失新颖性而不能授权。或是对于申请专利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等到科研成果鉴定后或是生产的产品样品出来后再进行专利的申请。导致申请的专利新颖性不符要求等问题。针对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过程相脱节情况,如何将知识产权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中呢?
二、军知识产权在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军队院校的科研项目成果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所以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在科研项目中的全过程管理,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同时取得的知识产权能反哺于科研项目进一步的申报工作,实现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闭环管理,达到科研项目和知识产的双赢。
1.通过专利分析,明确项目申报目标。目前,民用专利文献检索体系已非常完备,利用专利数据库系统实质是集科技动态和法律保护于一体的信息源。军队院校在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之前,应首先针对研究方向做积极使得专利分析。通过对专利数据库系统的检索,全面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追踪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从而正确规划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避免决策失误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适时调整研究方案。通过专利分析可以避免人财物浪费,避免低水平重复无效研究,避免成果与前人“撞车”,从而有效避免造成侵权的有效手段。
2.确定技术方案,尽早申报专利。科研项目得以审批之后,要及时确定科研项目的技术方案。这时对于已经明确了的技术方案,要分析哪些技术方案可以申报专利?哪些技术方案需要作为技术秘密进行保密处理?这时申请专利要及时把握好时间节点,因为申请专利的时间是确保专利申请成功的重要因素。专利申请的首要条件是要求其具有“新颖性”,为了保证申请专利的“新颖性”,也就是要保证所申报的专利不属于“现有技术”,亦不能是“抵触申请”,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或壳体的构思和技术方案都较为成熟时,即可提出专利申请。而并不是要等成果鉴定出来后或是生产的产品样品都出来后才能进行申请。时间节点是保证及时占有专利申请的先机,根据专利法的“优先权”原则,申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可以在递交专利申请的十二个月内,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优先权”原则保证了在此期间即便有其他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也会因其不具“新颖性”而不予受理。
同时针对申报的科研项目,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技术方案分析,确定可以申报专利的类型。根据专利的定义,在确定技术方案阶段,项目组应对所形成的整体技术方案,或者其中的某个子方案、步骤进行分析、梳理,确定此时是否有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的制造方法、应用方法,或者牵涉到某型具体设备、装置的新用途来进行专利的申报工作,以便于尽早占领知识产权战略高地。
3.产品具体研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针对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特点,在科研产品具体研制阶段,是项目实施的重要阶段,对于最终产品的形成,最终知识产权的归属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此阶段,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签订外包合同,明确产权归属。部分科研项目需要进行外包,这时应签订外包合同,在签订项目合同时,应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因为委托开发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研究开发人员。为了防止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纠纷,可通过签订协议或者合同加以规定,明确创造开发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2)强化流动人员管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现在军队院校人员成分复杂,有现役人员、非现役文职、职工,还有地方聘用人员。而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发明创造,都是属于利用军队院校单位的物质条件或者完成单位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为有效防止人员流动而造成知识产权流失问题,针对项目组成员,特别是地方聘用人员,应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及劳务合同加以规定。防止因此而造成的知识产权流失问题的发生。
(3)产品定型,知识产权分类保护。科研项目的产品研制完成,此时可根据需要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根据生产的茶品,通过对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分析判断,针对采用的技术方案检索现有技术,如无相同或类似技术,可考虑提出专利申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产品研制的技术方案,考虑研发产品、方法、过程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从而划分为多个专利分别提出申请。同时根据产品研发过程中所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程序,项目组可就相应的软件程序及相关的程序说明文件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以取得软件著作权。
4.产品交付,成果改进及转化。科研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项目的验收和产品的交付。交付部队后,需要进一步通过部队调研,了解产品使用情况,重点是了解产品存在哪些不足,产品在使用中有何建议?针对这些不足和建议,同时再进一步通过专利分析,使得知识产权进一步发展反哺于下一个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科研项目和知识产权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科研项目立项、制定技术方案、产品研制、产品交付,再到下一个科研项目立项的循环过程。
科研项目作为军队院校发展的强力支撑,项目的申报须以科技创新,优化武器配置、解决不对难题为入手点,同时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保护。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进科研、进管理,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成果化,使知识产权在军队院校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并努力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提升部队装备现代化的动力。
四、结束语
军队院校坚持在“科技强军”政策的指引下,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为部队服务三项功能不动摇,在为不对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法阵政策,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以实现服务部队和市场双重作用。为此应加强知识产权在科研项目中的全过程管理,并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增强军队院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王春光,等.装备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石志均.关于推进学院科研育人实践的几点启示[J].继续教育,2012,(9):52-53.
[3]林建成.国防专利[M].北京:国防科技工业出版社,2005:18.
[4]边俊伟.世界国防知识产权立法概览[J].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8):5.
分析医院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建议科研管理系统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探讨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使用流程、最终实现无纸化协同办公,规范医院科研项目费用管理。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医院在信息化管理上得到较大发展,投入也相对较多。但是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更好的服务医院管理则不断面临挑战,其中医院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存在较多问题。科研项目课题立项、预算管理、财务报销管理不联动、各自为政。科研项目课题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多,管理不统一。详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科研项目课题立项由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结合临床经验立项,向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申请,并向上级相应管理部门申报,课题申报成功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没能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往往是科研项目经费汇入医院账户后,财务科研人员追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来源,确定科研项目课题项目名称,滞后按照科研项目课题立账。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参与人员基本是医务人员,经费预算编制流于形式。由于缺乏预算编制审核制度,科研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容易导致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不一致,需要进行项目预算调整。科研项目经费报销管理不严。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将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到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申请报账,财务部门审核重点是发票的真实性,审批手续的合规性,对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支出是否合规审核不严。导致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工作只能发挥记账功能,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科研项目课题结题不结账,存在科研项目课题已经结题,财务账面上仍有余额,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结余核算。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课题结题结账管理不重视,未制定科研项目课题结题清理制度,未能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处理,导致科研项目课题结题不结账,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未能有效分配,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及科研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未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导致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多,管理不统一。如我院科研科管理的是院内职工的科研项目,教育培训科管理的是博士、博士后的科研项目,精准中心管理的是兼职研究员和高层次团队等遍布全国的科研项目,药物临床试验中心管理是临床试验的科研项目。
二、优化措施探讨
鉴于医院科研项目经费不断增加,为完善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有效管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探讨医院科研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引进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用于科研项目管理,具体由医院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使用,结合医院协同办公系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无纸化协同办公,规范医院科研项目费用管理。首先,整合医院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统一。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可分为非自主立项科研项目及自主立项科研项目两种形式。非自主立项科研项目是指国家、省、市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合计管理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包括各类纵向项目经费和横向项目经费。纵向项目经费是指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级政府批准立项并纳入财政科研计划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是指以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合同方式取得的,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市场委托方式出资立项的科研项目经费。自主立项科研项目是指医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实施立项的科研项目,用于扶持我院科学研究,推动我院科技创新。例如:各类引进人才的科研启动项目、兼职研究员科研项目、院内科研培育项目、香山英才计划项目等,其经费来源为医院自筹资金等。医院应及时修订和调整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以满足现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明确科研项目结题时间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避免财务账面长期挂账。拟定科研项目课题结题清理制度,加强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医院对已完成结题的科研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按照财务制度要求进行科研项目结题核算,纳入单位事业结余处理,收归医院。通过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用途,减少科研项目结余资金沉淀,做到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的统筹使用,增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综合调控能力。完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申请制度,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应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以专家评审为依据,选择优等的科研项目课题申请给予资助。同时及时做好相关制度、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工作,组织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协调沟通,确保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得以贯彻与落实。其次,根据医院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调整医院科研项目经费报销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科研项目经费报销流程进行优化,引进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结合医院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协同管理,提出信息化管理需求。具体流程如下:针对科研项目课题立项,通过科研管理系统,非自主立项科研项目中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项目根据财政科研项目经费有关规定预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项目根据委托方要求实行合同管理,自主立项科研项目参照纵向科研项目经费项目有关规定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首先将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材料按照医院整合后的科研项目细分类别录入科研管理系统,将科研项目课题立项资料、课题经费初步预算推送给财务科研人员,协助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预算编制中所涉及的支付项目进行合理划分。实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审核制度,科研管理系统推送相关信息至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后,再推送到分管院领导、院长审批,完成经费预算审核再予以申报。科研项目经上级管理部门立项通过,将相关科研项目课题名称、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信息、科研项目经费金额等及相关文件推送到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根据推送来的相关信息及整合后的科研项目细分类别建立与科研管理系统一一对应的科研项目财务档案。待科研项目经费到账,计入相应科研项目经费账户。财务管理系统推送相关科研项目经费入账信息至科研管理系统。针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得随意调整预算。确有必要自行调整,应当按照规定报批。纵向科研项目应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不得随意调整,确有必要调整直接费用预算的,应符合中央和地方规定的预算调整范围,提交医院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履行调整审批程序。横向科研项目预算应根据委托单位与项目承担方签订的合同中约定的预算内容执行,预算调整方案经委托方同意后,提交医院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履行调整审批程序。自主立项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参照纵向科研项目,履行调整审批程序。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通过科研管理系统上报调整经费预算相关材料,提出申请,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通过后,再推送到分管院领导、院长审批。针对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报销,明确科研项目经费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同课题经费不能串户使用。明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审核监督职责,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通过医院协同办公系统进行报账流程审批,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科研人员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的报销规定予以审核,待报账流程审批通过后,推送给医院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科研人员予以记账处理后,财务管理系统再将该次科研项目经费报销明细推送至科研管理系统。针对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申请。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提出该科研项目课题经费资助申请,经专家评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核后,再推送至分管领导,院长审批。履行调整审批程序后,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通过医院协同办公系统完成科研项目经费资助财务审批流程,医院协同办公系统分别推送至过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科研项目经费调整确认。针对科研项目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财务科研人员定期从财务管理系统对各科研项目课题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通过科研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各科研项目课题相关数据,财务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定期对账、沟通,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从事后管理调整为科研项目经费的事前、事中、事后跟进管理。针对科研项目课题结题结账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定期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推送科研项目课题结题信息及相关资料给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科研人员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核对结题科研项目经费收支情况,并将相关数据推送至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科研项目课题结题清理制度,明确项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推送至分管领导,院长审批。履行调整审批程序后,再次推送至财务管理系统,财务部门根据财务制度,完成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结题核算。针对科研项目课题结题,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根据财务部门及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沟通后的最终数据,对科研项目课题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推送给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便于其及时总结,用于临床实践。并同时推送科研项目课题立项材料、经费使用情况、课题结题等相关资料推送给内审科。通过内部审计,提前发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风险或漏洞,改进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资金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综上所述,通过信息化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便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内审部门协调、沟通、监督,可以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有效协调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在科研项目经费报销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预算管控。在科研项目课题结题时,可以对资金使用深入分析,反馈给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在以后工作中优化及完善,促进医院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在审计过程中,减少违规,降低风险,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科研项目经费有效使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无纸化协同办公,规范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作者:林洁宇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深入发展,高校的科研经费大幅增加,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为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研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国内重点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大部分已达到高校预算收入的35%以上,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经济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但是,伴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层次化,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突出,这对现有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无疑是一种挑战,也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因此,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综合管理,充分提高其使用效益,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落后,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基本是学校科研处、财务处及课题负责人分级管理的机制。科研处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宏观管理和审核,具体来讲就是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的预算、大额支出的审核、结题决算审核等,并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度制定本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具体核算,根据科研经费来源对科研项目设置项目编码,划拨科研经费至项目负责人所对应的科研项目,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审核、把关。课题负责人根据科研合同主持科研工作并负责科研经费的具体使用及科研项目的结题等事务。
在这样的分级管理体制下,科研处只偏重于组织和争取项目,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关注不够。财务处只负责执行,对科研经费的筹集、投入和使用过程缺乏全程的管理和监督,并不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课题负责人也不向财务处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科研处不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财务处也没有及时向科研处反馈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项目核算各成一体,缺乏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与配合。科研经费各用户之间缺乏数据共享的平台与基础,没有理顺管理制度,分工不明确,使得科研资金缺乏学校的有力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评估体系中,科研项目的等级和经费的多少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许多高校为了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谁能争取到高级别、高数额的科研项目,谁就是学校的功臣。虽然各高校也都相应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但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往往是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地多渠道地争取科研项目,因此对项目的立项、预算、使用、结题、成果转化等缺乏约束力,存在着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职能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普遍存在。
此外,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在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合理
1.有些专项科研经费如果当年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而且会影响甚至缩减第二年的预算拨款,这就使得我们的预算监督,成了一种“负激励”,即不是鼓励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学校如何精打细算地节约经费,而是“要求”他们把实际上花不完的钱也要想着法子浪费掉。“浪费有理,节约无功”,在这样的预算激励机制之下,每年年末每天报销的业务量都增长迅猛,几乎达到正常工作日业务量的两、三倍以上,不管有没有实际需要和价值,普遍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
2.项目经费的下拨具有滞后性。高校科研项目在申请立项时往往已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在项目立项、预算下达、经费额度到位前一般已经发生了支出。过去在非国库支付方式下,由于高校得到的全部是实拨资金,可以通过各账户间的调整解决资金的垫付问题,但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不允许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造成高校垫付资金得不到归垫、零余额账户又沉淀大量资金的问题。同时由于课题经费是按照预算进度下达的,当课题经费由于各种原因在当年度未用完时,为保证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督,财政将全部收回剩余额度,但下一年度返还额度往往又都是5、6月份才到,科研课题上半年将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学校经费的高效使用。
(三)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没有实行成本核算
1.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由于课题项目负责人对财务知识和科研经费管理了解比较少,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对申请课题编制预算时,没有让财务人员参与,对项目的各项开支也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往往按自己的经验、估计或申请的要求填列一组数据,编制出来的预算大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至于所申请的项目资金如何开支,经费预算中支出哪些内容则不完全清楚。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双肩挑科研项目负责人占绝大多数,经常一人进行多项课题的研究或一个研究所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繁重,常常会将其所有的经费混在一起使用,不加以区分。
2.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学校难以将科研经费纳入预算。高等学校所谓的科研成本核算,仅仅是科研课题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如:水电费、科研场所、图书资源、房屋占用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等,由于核算难度大,并未纳入科研成本。科研经费的不合理核算,导致高校科研经费挤占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教育事业费,而科研经费总有结存,造成科研经费核算没有真实地反映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本。
(四)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使用不够合理
科研经费收入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或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高校对科研经费到账金额非常重视,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却有所忽视。各级管理者包括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一个观念,他们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科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在日常科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即给予报销,而对于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则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加上项目负责人多为学术型人才,往往缺乏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不佳,科研经费支出大部分用于报销汽油费、出租车费、餐费、电话费、劳务费等,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用、公务费用所占比例很低,各高校也没有关于费用支出比例控制的规定。这一点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研经费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问责制度
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可从科研项目的国际国内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收支、经费结余、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按考评结果实施相应的奖励措施和问责制度,抑制科研成果泡沫化,逐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二)调整确定科研项目周期的起始标准
由于高校获批的科研经费大部分为政府投入的财政性拨款,而此种经费预算的申请、批复必须遵循法定的层层审批的程序:如中央预算草案于每年3月15日经人大审议、通过后,财政部门在规定期限内(一般为一个月)批复部门预算,各部门按规定的一个半月内批复下属单位预算,这就导致部门预算下达到实际执行单位基本都在4月末或5月初,预算的拨款时间则更晚,导致高校在实际收到科研经费拨款时,既定项目周期已过将近半年,整个科研项目的运行期亦被缩短,这也是产生“年底突击花钱”的直接原因之一,不符合任何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都需要一定周期孕育的科学发展规律,建议各级科研经费的主管部门调整确定科研项目周期的起始标准,以科研经费的使用部门实际收到拨款的时点作为计算科研项目周期的依据。
(三)搭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1.国家应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所有科研经费的资助方都能在该系统中检索到任一申请方的科研实力及已获得的配套科研经费等信息,使科研经费的申请方也能从中检索到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管理层次、支持力度及资助要求等,以避免因科研项目重复立项或多方申请资助而造成的资金分散或浪费。
2.各高校内部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连接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课题负责人,将与科研经费有关的各项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首先由科研处将科研课题名称、下达经费单位、研究期限及经费预算方案等信息录到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到每个课题中;课题负责人通过密码可在网络上查看自己的科研经费拨款、使用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达到各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实现科研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平台建设也可使项目负责人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可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各科目经费余额、剩余可使用经费等,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合理开支。
(四)树立规范和适度相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指导思想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应该树立规范与适度相统一的开放的指导思想。经费的规范化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唯一目的,而是追求科研经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最理想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科研经费规范化、效益的最大化和学术自由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桂荣,黄宏,严会超.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
[2]刘雁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财会月刊.2009(5).
[3]黄雪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11(2).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经费管理 缺陷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科技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科研项目经费的申请快速增长起来,这就涉及到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问题。科研经费为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科研经费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还能够为以后的科研发展提供更雄厚的资金支持。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科研经费的管理,科学严谨的科研经费管理是保证我国科学技术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更加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科研经费的管理,目的是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科研经费。虽然我国很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手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本论文将从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由此提出的相关措施进行研究,希望本论文能够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提供借鉴。
1、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缺陷
1.1、缺少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
现阶段,我国科研经费的预算存在实际额与预算额不一致的问题,原因在于在进行经费预算的时候,可能使用不科学得预算方法。这就直接造成了在科研经费使用项目中存在不合理的支出,所报销的项目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出现浪费,进而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率。
1.2、缺少有力的预算约束
由于有些科研人员对于预算管理规则不太了解,所以他们在进行预算时,经常会出现不遵守预算规则,不断更改预算经费相关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科研人员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按应有的预算进行,科研工作无法按预计目标完成,从而导致科研经费预算金额和最终完成金额相差较大。并且很多科研人员非法律专业出身,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进而会忽略科研经费预算相关的法律知识,导致预算随意想较大。
1.3、缺少严谨的财务管理
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报销程序管理不严谨,使得白条发票和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报销情况时有发生。国内很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严格,使得自己更改经费预算、挪用科研经费和预算外的资金占用等情况出现。
1.4、缺乏先进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无限深化,横向科研经费的申请金额逐年增加,各个单位所申请的科研经费中,横向科研经费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以前。现阶段,虽然横向经费申请金额较大,但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却没有相应发展起来,我国单位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落后于其发展。各个单位申请到横向科研经费后,不注意后续的使用情况,缺乏与横向经费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没有严谨的经费成本计算方法,也没有严格控制科研经费支出,导致科研经费支出出现浪费现象。
2、科研经费管理缺陷出现的原因
2.1、不确定的科研项目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
由于创新是科研项目结果必备的因素,因此这种创新就导致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在进行科研时的过程和结果是科研经费预算的前提条件,而且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一般都在科研立项开始的时候,但是由于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准确。
2.2、科研项目负责人的预算经验不足
通常情况下,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缺乏相关预算经验,而且在进行预算的时候,他们很少与财务管理人员交流,但是他们在进行预算的时候却经常根据经验来统计预算,这就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人员编制的财务预算报表不合理。
2.3、科研项目负责人责任心不足
有些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了解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知识不够,缺少法制观念,在进行经费管理时不按规则预算。有些财务管理责任人对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规章了解的不多,责任心不足,导致财务监管部门的职责无法完全发挥。
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
3.1、结合财务部门
现阶段,我国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采用的是粗放式管理,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在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时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编制项目预算的财务报表,仔细统计所有需要的支出。科研项目所在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帮助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表的编制,使得预算更加符合决算,有效利用科研经费。
3.2、严格执行预算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预算经费管理。预算值性要符合国家要求,尽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在进行预算使用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合同来约束预算支出的使用情况,另一个就是赋予预算批复法律效力,进而使得预算执行人员严格按照程序使用预算资金。这两种方式都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算的正确使用。因此,目前,我国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提升我国科研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其办事效率。
3.3、提升监督力度
科研单位申请下的科研经费应该进行统一管理,统计好所有来源不同的资金,并将其归入单独的账目。在进行自己预算使用的时候,应该公正公开,方便国家和单位的监督。同时,国家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对该项目进行单独监督,进而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同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来提升经费管理监督力度,构建出一个能够加强财务部门,科研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能够使这三个部门更好地合作,还能够加强这三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激励。
3.4、加强横向和结余科研经费管理
由于现阶段我国横向经费申请额度较大,但是管理制度却无法适应这一现状。所以我国应该加强提升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减少有些单位在进行经费管理时的违规行为,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除此之外,由于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不同于纵向管理,所以科研部门在进行科研资金管理的时候,要建立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以适应横向科研经费日渐增多的现象。同时要降低科研经费使用成本,严格控制经费滥用。同时,对于科研项目结束后结余的预算经费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并办理相关结算手续。并且要整理在科研过程中所使用的各项费用,制作出清晰明了的财务报表,方便财务人员的验收和结余。
3.5、加强科研人员的素质培养
科研人员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人才,他们不仅仅需要高智商,还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因此我国要加强科研人员的素质培养。一个有素质的科研人员,不仅仅要具备创新能力,还需要具有责任心和沟通能力。由于科研人员需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传播,所以科研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要熟知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而提升我国科研管理工作。这就需要科研单位来培养科研人员相关素质,同时要在单位内部传播相关的法律和财务知识,加强培养科研人员的财务和法律意识。使得科研单位的领导以及科研人员同时提升自身素养,进而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6、强化审计作用
实践发现,审计能够更快地发现违反经济规定的现象,并且能够更早的监督到经济犯罪,进而减轻经济损失。所以监督单位应该加强发挥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强审计部门建设,建立相关违规报警机制。通过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经费管理的监督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监督部门建设,提升审计部门作用,进而提升资金预算使用效益。
4、结束语
由上述讨论可知,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适应时展的管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科研项目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科研经费的管理有助于提升我国科研项目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科研机构内部工作效率。总之,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要注重改善科研经费管理。为了保证我国科研工作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建立。为了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我国科研部门必须关注科研经费预算和使用问题,不断改善科研经费管理项目。
参考文献:
[1]郑朝晖.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4:118-119.
[2]赵宪武,王媚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5):62-63.
[3]江建梅.科研所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8(1):38-40.
关键词:档案管理;农业科研;项目库建设;效能作用
我国现行科研体制以“课题制(也称项目制)”为主体,全国各地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院所,无不把项目作为一个单位的立身之本,围绕项目为中心,开展项目申报的前期论证与立项申请、组织实施项目研究及技术攻关、完成对项目成果的总结鉴定并申请奖励,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日常工作的三部曲与主旋律。在项目决定生存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如何建设好一个单位的科研项目库,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多拿项目,多出成果,已经成为制约单位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档案管理没有瓜葛,实际上密切关联。这里就以本单位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为例,谈谈档案管理在农业科研项目库建设中的效能作用。
1 建立“三农”问题档案登记制度,发挥档案管理的能动性作用,建设开放性项目储备库,立足从“备案”研究到“立项”研究
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最大的窘境莫过于没有项目可报。以往每到各级各类研究项目申报通知下达的时候,各单位总要召集相关研究人员来想办法、出点子,临阵磨枪,临时拼凑出几个项目来上报,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获得立项的机率很低。为了做到未雨绸缪,使项目申报更有的放矢,近年来许多科研单位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项目储备库,并把它当作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抓。例如,我院就明确提出,农业科研要服务“三农”,要针对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建设开放性的项目储备库,把它作为申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的准备。
所谓建设开放性的项目储备库,就是要求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农业、农村、农户遇到或报告的问题,及时登记备案,并把它纳入到科研项目储备库中;进而筛选出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然后组建专门的课题组,立即开展研究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性研究,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后,采取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的办法,正式申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争取立项,从而实现从“备案”研究到“立项”研究的过渡。这样,既避免闭门造车,解决了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又为项目储备库的建设找到源头活水;而且由于有了比较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和相对可行的研究对策,申报立项过程往往水到渠成,命中率很高。以我院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欧鳗夏季暴发性疾病病因及其综合防治研究”项目为例,该项目就是在接到水产养殖户有关鱼病报告后,从“备案”研究开始,逐步过渡到“立项”研究的。
其中,建设开放性项目储备库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是“备案”,即做好“三农”问题的档案登记工作,这是建设开放性项目储备库的基础,是能否找新的项目增长点的关键,同时也是后续组建专门课题组、开展科研资源配置的依据。“备案”不是机械地记录,而是能动分析和敏锐觉察的过程,因为很多时候农户报告的问题,是已经研究过并且得到解决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这就要求科研档案工作人员对单位已有研究成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次,农户报告的问题芜杂众多,怎样辨析出哪些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提交决策,这就要求科研档案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科研发展动态有基本的了解。这些说明,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实际上已经兼具了科研情报收集、编发等职责功能,它无形之中对科研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很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 发挥科研档案的储备价值和综合应用功能,发掘传统学科优势,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实现项目成果管理方式的更新升级
其实,项目库作为科研项目的统计方法和管理手段早已存在。不过,以往所谓项目库建设主要是指项目成果的管理,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以此来展示一个单位已经取得的项目及成果的数量和级别,证明单位的科研实力,相关数据则主要应用于总结报告、报表统计、对外宣传等。换言之,以往所谓项目库建设仅仅是一个单位科研成果档案的自然记录,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课题制”的需要,必须作出更新和升级。
1.1 实现项目成果管理方式的更新和升级,首先要发挥科研档案的储备价值,发掘出传统学科的优势
体现在项目申报的具体过程中,就是要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从传统优势学科中找到新的项目增长点。 例如,我院稻麦研究所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对冬季农业开发进行过系统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是随着世易时移,原有研究团队的很多成员逐渐退休或实现研究转型,这一传统学科的优势也逐渐被淡忘和消退;九十年代中期,该所研究人员在查阅科研档案过程中,敏锐注意到这一学科的传统优势和研究潜力,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南方冬季农业开发”课题组,在发掘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南方冬季农业开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等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因应策略和改进措施,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该课题不仅获得立项,而且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2 要发挥科研档案的综合应用功能,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做大做强科研产业,争取拿大项目、出大成果
以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为例,由于很多学科都与食用菌存在密切关联,而且食用菌本身属于生活消费资源,市场转化程度高,开发前景广阔,所以我院土肥所、植保所、地热所、稻麦所等下属科研单位,都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食用菌进行研究和开发,一时之间形成“百菇争鸣,百菌齐放”的繁荣局面。不过,从对科研档案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繁荣背后也潜存着发展规模小而全,拿不到大项目、出不了大成果,以及不良竞争等危机或隐忧。因此,整合食用菌研发队伍、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成为大势所趋的当务之急。通过调集相关单位的科研档案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指标进行量化比对,我院最终确定整合全院食用菌研发力量的最佳方案,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与开发学科从此告别小而全的发展格局,一跃成为全院的优势学科。
随着科研改革形势的发展,目前很多科研单位都把自身内部科研项目库建设细分为项目成果库、在研项目库、已申报项目库和项目储备库四个门类。档案管理的效能作用不仅仅局限在项目储备库和项目成果库建设领域,它广泛运用和作用于科研项目库建设中的全部过程和所有门类,在当前这种项目决定生存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尤其值得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赵美婉:《浅谈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与档案提供利用》,《山东档案》2007年第7期,第19-20页。
[2]左天凤:《浅议农业科技项目库建设》,《河南科技》1998年第10期,第37页。
[3]张登宏:《行业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库建设的研究》,《江苏高教》2011 年第2 期,第145-147页。
十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对于新课改仍然存在不少困惑。仔细分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专业发展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相得益彰呢?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评价、教学技能的评价、育人能力的评价,促使教师在该评价体系下,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其自身发展。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探究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本期精选了几篇相关文章,从教师评价改革的发展策略出发,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在此呈现给广大读者,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对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效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时仍面临自身、学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各中小学也应努力营造做科研的氛围,鼓励教师做科研。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15-03
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迅速的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到科研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中小学的科研项目也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时面临着很多问题,困境重重,如何走出困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面临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做科研力不从心。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系统接受过科研能力培训、熟练运用科研方法去做研究的人不多,辨别真问题的能力也不高,所以一些教师不知道怎么去做科研,怎么做好科研。
(2)做科研的时间有限。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备课、讲课、教研、辅导学生、和家长沟通、组织各种活动等上面,剩余时间非常少,由此而知,农村中小学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非常有限,可以说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研究时间。
2.农村中小学教师做科研面临学校方面的阻碍。
(1)学校有关部门不能给予配合与帮助。有些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课、出成绩,对于教师做科研不仅不支持、不帮助,有的甚至还设置障碍,故意为难教师。
(2)学校管理者科研项目分配不公。农村中小学教师搞科研,有些学校领导是支持的,但是在科研项目的分配上却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实施难度不同,有的经费多,有的经费少,有的科研项目好做,有的不好做。对这些项目的分配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
3.农村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缺乏热情。有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日复一日的备着同样的课,重复着同样的教学,从未想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有所改变创新。在他们看来,只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备好就行了,一般不会主动去申请科研项目,对科研没有一点热情,不热爱科研。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做科研困难的归因分析
1.内力不足。
(1)自身科研素养有限。内力主要指农村中小学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科研能力,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能力普遍不高。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大多数都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学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知识,但是在校期间都是纯理论的学习,并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学习的印象也不会太深刻。再者,教师的职前培训,对于教育基础理论尤其是教育科研方法理论方面的学习只是作为公共课,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水平普遍不高。更甚者,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可能是中师毕业,那他们的教育理论如何就更不用说了。
(2)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并且面临很大的考试升学压力,还有各种竞赛。这些考试带给教师的压力都是隐性的,看不见的。除了应对学生的各种考试和竞赛,农村中小学教师还要经受各种竞赛的考验,如教学技能大赛、教师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2.外力不够。
(1)部分中小学校不重视科研。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备课、教课、辅导学生等方面,而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搞科研、做研究上。在他们的观念里,搞研究是专家、学者、大学老师的事情,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
(2)科研项目资源不足。当前,中小学的科研项目呈现分配不均的现象。许多重点科研项目往往集中在个别重点学校或优秀教师手中,一般老师很难申请到。这对于有志于深入开展科研活动的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困境。另外,各个科研项目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科研经费比较多,实施起来不困难,容易出成果,有的则需花费较长时间来进行调研,甚至需要各方合作才能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老师想走上科研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3.源动力欠缺。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内心深处缺乏对科研的热爱,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申请科研项目,但为了评职称还是会去申请的,但是申请下来的项目,都是应付完成,缺乏热情。我们做研究,本来就是服务于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而做的,但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效果可能会提高吗?做课题研究还有何意义?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做科研的突困之路
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中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因为教师所进行的研究是特定的教学研究,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就是在“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并不一定只是负担”。教师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1.内力提升――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做好科研的首要前提是是否具有做科研的能力,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多读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著作。一个教师如果想做好科研的话,科研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的科研方法不合适,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知识储备、科研方法知识会稍微薄弱一些,但却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是发现教学和管理中问题的第一人,他们掌握教学工作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是优势。
2.外力提升――学校要鼓励教师做科研,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领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重视科研,减轻教师负担,保证科研时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育科研,不仅在于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未知领域,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教育科研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化解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的校领导应该看到教师做科研对教学的有益之处,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做科研,为教师做科研提高方便,设置奖励。应该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尽量减轻教师的课业负担,给老师多一些时间来做科研。
(2)保证科研项目分配公平。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术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时,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所以,中小学领导者一定保证科研项目分配的公平,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去做科研,提高教学效果。
3.源动力提升――爱上科研,做好科研。对教育研究工作的热爱是让教师做好教育研究的根本源头。只有热爱教育研究工作,才能最大地发挥教师的内在潜能,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9).
[2]王艳霞.教师成为研究者――基于一所中学的个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29.
[3]李希贵.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是专家[N].中国教育报,2005,(5):22.
[4]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4.
[6]沈海驯.走向求真的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摘要:本文论证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揭示我这国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及其原因,强调应当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项目立项、验收的评价标准、增加其在成果完成人获得利益方面的作用,减少成果知识产权化申请、维持费用。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 专利管理 专利发展战略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202-03
在科研院所的层面上,专利管理是利用专利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竞争力,谋求“又快又好”发展的措施和策略。但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目前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专利数量少、专利管理和保护投入不足、专利成果转化难等问题,这与科研院所的实际科研实力和水平很不相符。该文从专利管理现状入手,对科研院所实施专利管理战略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1 科研院所专利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专利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研院所的专利保护意识逐步加强,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逐年提高,专利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科研院所的专利现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1 专利产出增长显著,“十二五”以来的增长高于“十一五”
根据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2013年政府研究机构研发活动分析》报告,2013年,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量为370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8628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1.8%和22.3%;专利授权量为200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542件,比上年分别增长28.4%和14.7%。专利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2005年以来,专利形式的产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十二五”前3年间的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的增长速度。
1.1.2 科研项目与知识产权成果的联系日益紧密
无论是科技部下达的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还是省部级计划乃至科研院所自有计划项目,都越来越重视对专利成果的考查,并将其作为项目完成评价的重要指标。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例,就将国内外专利成果的取得作为立项基本条件列入课题合同书中。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论证过程中,除引进了“技术路线图”的论证、调研方法,还包含了对已有专利壁垒的分析过程。由此可见,专利已完全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关系着科研项目完成质量的评判。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加强了科技成果平台的建设,在进行成果登记(报备)工作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直属院所专利成果的考核。
1.1.3 专利威胁业已存在,专利预警与情报分析需求迫切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专利技术将逐渐打破地域限制,一方面受到来自海外同领域的专利攻击;另一方面在迈出国门后想要市场拓展就务必做好冲击所在国专利壁垒的准备。2007年,在欧洲电子大展CeBIT展会上,德国当地海关以涉嫌参展产品侵犯了意大利Sisvel公司的专利为由,扣押了我国爱国者、纽曼等中国厂商的部分产品,并要求其撤出相关产品。我所的二代证专有技术未出国门,却已受到了国外公司的专利威胁,安检产品在迈进欧美市场的道路上障碍重重。种种迹象都在提醒我们需要及早做好专利预警与情报分析工作,为制定专利申请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1.2 专利管理中存在问题
尽管科研院所的专利管理有了较好的发展,但仍有很多问题制约着专利的核心价值即经济效益的发挥,存在着专利“存量大,质量差”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专利管理制度仍处在初级阶段,专利评审的指导性较差
目前绝大部分院所的专利管理仍停留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如组织专利评审、专利维护、公司管理与专利信息查询与检索等基础性、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尚未形成并具备对各部门专利深度规划、运用策略的指导能力。在专利评审方面,由于缺乏熟悉专利事务的专业人才,技术专家欠缺充足的专利知识储备、专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客观条件,使得对专利申请必要性的评价成效有限,难以形成高效、合理的评审评价机制。
1.2.2 专利构成臃肿、专利质量偏低
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往往在项目验收前才考虑申请专利,造成专利申请缺乏前瞻性,也违背了专利“时效性”的特质。另外,还有一部分事业部为确保项目顺利通过或提升项目本身的“价值”才考虑到进行专利申请,却没有考虑这些专利或专利的组合是否与事业部的业务目标相匹配,从而导致专利技术含量低,不具备“创造性”,申请后难以授权或是授权后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1.2.3 忽视专利文献检索
在国外,专利文献检索是进行技术开发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它有助于避免重复性开发和低水平开发,使科研开发更具针对性、效益性。但是,我国目前一些科研院所在进行科研开发时,并不十分重视专利文献的检索,结果导致科研开发的盲目性。有些科研院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发出来的技术,是国外早已过期的专利,这种开发成为无效劳动。有些科研院所开发的技术,是国外早已开发并受到专利保护的技术,若投入生产应用,将触犯外国人的专利,结果眼看自己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成果无法得到应用。
1.2.4 专利申请缺乏策略,发明专利技术含量不高
发明专利在进行实质性审查时,审查员会对新申请专利的“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俗称三性)进行重点审查。《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对三性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不足是发明专利被驳回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发明专利的“致命伤”。
就我所目前的情况而言,创造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发明专利自身的技术含量有限。这其中包含了课题验收时为保证课题能够顺利通过验收而仓促提交的专利申请。按照《专利法》第九条“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二是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与已有发明专利交叠。
2 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前述问题,科研院所应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专利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其逐步适应研究所的科研发展步伐,并反过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
2.1 深化专利制度建设,实现专利申请的统筹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优化专利申请结构与领域,实现研究所专利的统筹规划,除应继续保持原有的专利刺激措施,还应逐步深化研究所自身的专利制度建设。科研院所有必要尽快实现专利管理方式改进,并尽早进入专利管理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是初步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重视专利知识的培训与普及。在专利评审方面,还需要重点研究专利评价指标的设置,使评审工作有据可依。在考虑引进专利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要加强现有专家队伍的建设,提高专利评审的指导作用。
2.2 强化专利教育与培训,提高专利申请质量,优化专利结构
专利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员工的专利保护意识与促进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这也是专利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随着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科研人员大都已具备专利保护意识,但对专利的相关概念、申请流程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还有所欠缺,加强科研院所员工尤其是新入所员工的专利教育与培训成为专利管理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必然要求。另外,专利培训的内容还应包括对专利检索工具的熟练应用,以便科研人员在提出专利申请前能够对专利内容进行深入有效地检索,保证专利尤其发明专利的申报成功率。
2.3 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策略,在专利申请否决、类型决策以及申请时机决策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和实践探索
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中产生的科技创新成果,采用何种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是需要仔细衡量的。因此,必须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1)申请与否决策。对于发明创造,有多种保护形式,包括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还可以利用主动放弃保护的方式将其公之于众。因此,在发明创造成形时,首先需要决策是否申请专利。专利保护与其他形式的保护相比是一种更严格的法律保护方式,具有排他性。但专利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本质是通过公开,获得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的保护,用技术公开换取保护的同时促进整体的技术进步。因此,科研院所对于一项技术成果是否申请专利需慎重,除了考虑技术解析的难易程度、技术的生命周期等因素外,还需考虑该项技术是否涉及国家的机密或者重大利益等因素,慎重考虑选择何种方式保护发明创造。
(2)申请类型决策科研院所对于某项技术创新做出申请专利的决定后,第二步就是要考虑申请何种专利。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此外,我国法律还对于涉及国防利益的国防专利,以及涉及国防利益以外的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保密专利进行了专门的规定。科研院所经常承担各种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防项目。因此,当某项发明创造确定申请专利后,需要慎重考虑申请专利的类型。一般而言,普通的技术创新可申请发明专利,如果形成产品则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对于涉及重大利益的技术创新适宜申请保密专利;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和国防安全的发明,须申请国防专利。
(3)申请时机决策在决定申请专利,并确定申请何种专利后,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何时申请专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先申请制,即同时的发明创造授予最先提出申请的人。从这点来看,一旦有发明创造,应当尽快提出申请,防止竞争者创造出同样的发明后抢先申请专利。但并非越早提出申请越好。过早提出,首先会使专利权提早到期。其次会使竞争者过早得知发明创造的内容,阻碍进一步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实施。再次,仓促申请专利,如果申请文件撰写不当,会给竞争者留下攻击的漏洞。因此,科研院所在专利申请时机决策时,应根据技术成果的具体情况,结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该项技术所处的生命周期、产业化的前景等因素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因技术不同、情况不同确定申请时机。
(4)向外申请策略专利的地域特性决定了只有在目标国家申请专利才能在该国获得保护。因此,向外申请专利是实施专利技术输出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科研院所如果决定向外申请专利时,需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和必要性进行评估。在申请途径选择方面,若希望获得专利保护的国家或地区较少,可以根据《巴黎公约》的规定,直接向该国递交申请;若需要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则更适宜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等,向指定的受理局提交一次国际申请并指明多个要给予保护的国家,避免重复申请。
3 结语
知识产权之于科研院所首先应该是一种战略,是保护和创建自己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合作、并购、对创新投资、参与标准制定等创建知识产权的战略,专利战略亦是如此。通过实施专利战略,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通过专利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科技动态,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向,新产品趋势,进而预测和制定本企业的近、中、远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发展哪些产品可以占据市场,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综上所述,科研院所应尽快构建具有科研院所特色的专利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研究所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借助专利的垄断优势,继续保持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优势,开辟新市场,拓展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玉波.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7(4):37-40.
[2] 李华,毛亚斌,范玉强,等.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六人谈[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7(4):41-47.
[3 熊英.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比较与启示[J].现代企业,2008(3):71-72.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存在问题 必要性
一、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及主要问题
1.教学任务重,无暇进行科研。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变得日益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师既要承担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兼顾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没有时间做科研。教学任务重使得广大青年英语教师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作科研。科研上不去,青年英语教师就不能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图书资料和文献资源不足。
科研环境的不佳突出体现在许多高校的青年英语教师缺乏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据夏纪梅教授的调查,没有出国进修过或没有参加过国外外语教学研讨会的人数比例达84%,没有参加过国内外语教学研讨会或进修的人数占到35~40%。此外,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及地方院校的图书馆,由于资金问题或对外语科研的重视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青年英语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研究及最新动态等问题。
3.科研意识薄弱。
大部分青年英语教师做科研的动机比较实际,即为了晋升职称,很少有发自内心地想自我提升的。一直以来,科研是高校英语教师的一个弱项,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院尤其突出。多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搞不搞科研无所谓。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重数量,轻质量,只顾东摘西抄,自己并没有认真投入地做学问。
4.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
不少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虽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在申报科研课题时研究方向不明确,无从下手,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经验不足,也是影响申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5.科研经费分布不均。
在科研经费分布、科研课题审评、科研条件提供等诸多方面,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都有相当大的差距。首先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省部级、国家级等重大的课题上,青年教师几乎没有经费,甚至没有申请资格。其次,高校科研课题审评和经费分配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审评过程受到外部及人为因素干扰较多,青年教师很难独立成功申报一个科研课题,从而挫伤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青年教师课题申报的经验不足,选题缺少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这和青年教师掌握学术动态,以及理论基础、基本技能的能力有关。当然,客观上也和青年教师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因而也没能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有的重视等有关。
二、高校青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性
1.丰富学科内涵,支撑教学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科学研究往往是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而开展的,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理论,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学科理论知识,解决了许多实践中的难题,还可以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教学。而且,教材的出版与使用往往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可以将其科研中学到的新知识、取得的新成果穿插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更具活力。
2.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未来人才的塑造者,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多功能、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完成这一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高校青年教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思维和勇于创新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引导、造就创新的学生?教学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有利于科研工作。如果教师不从事科学研究,就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最终会导致教学水平无法提高,无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指标。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那么,他就不是“称职”或“合格”的高校教师。在目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活跃、终身教育备受推崇的信息社会里,鼓励高校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提高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能力,无疑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时代要求。大多数青年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的,以前在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并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而参加科研工作,可以将以前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取得将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只有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开展研究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发展。
三、培养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就高校的实际而言,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师一项基本的科研素质。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试想,一个写不好科研论文的教师如何能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论文呢?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开设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修课程,学术论文写作也不是必修课程,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科研锻炼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着手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许多人不懂得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中存在写作用语公文化、参考引文不标注、论文摘要不简洁等问题。走上高校教师这个岗位后,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承担科研任务的机会少,所以,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相对较弱,但面对职称评聘、学科建设和个人发展等,又不得不写科研论文。因此,如何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困扰许多青年教师发展的一道难题。写好科研论文至少必须把握三点:一要真实,忌无中生有地编造、拼凑或东挪西借地剽窃、抄袭,只有亲身参与实验,占有第一手的材料和科研数据,才能写起来自然流畅;二要会写,把握写作技巧,符合规范要求;三要多写。
2.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科研工作的开端,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评审才能立项,能否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请书写作的好坏。申报科研项目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它要求申请者做长时间的准备,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一份科研项目申请书看似简单,实则要求甚高。好的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科研选项要做到目的明确,有一定的意义;项目设计思路要清晰,方法要科学,经费预算要合理,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申请书的语言表述要紧扣主题,详略得当,表达准确;其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要可靠,要标明出处,不能凭印象而为之。
3.科研选题和立项能力。
科研课题是科研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好科研课题是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寻找科研课题就是要寻找那些尚未解决但又急需解决的矛盾,或从已知的东西中了解到的应予以研究和解决的未知的东西。要取得立项成功是很有技巧的:一是要吃透某个课题意向的核心范围,抓住其关键;二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的科研构思设计,拟定具体设想;三是要掌握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显示本研究的独创性或先进性;四是要有合理的人员搭配,包括人数、职称、专业、经验等因素,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科研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五是经费估算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六是进度安排和经费使用要合理,应分阶段出成果。
4.搜集科研资料的能力
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是搞好科研的基本保证。资料和信息一方面要靠文献搜索,另一方面要靠实地采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文献检索要比以前方便得多,如图书馆、资料室中都有许多科技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视听资料、文献检索刊物等,都可以利用。
5.加强外部科研环境建设
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学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专业进修、访学、参与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建立一系列对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研项目奖励制度,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为了改善高校的科研状况,必须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培养青年教师科研队伍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2]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中国外语,2010(4):104-108.
[3]骆爱凤.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07(4):51-55.
[4]龚云霞.论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53-156.
[5]吴亚欣.关于提高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的思考——由《外语界》十年来发表的文章想到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36-39.
[6]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7]陈桦,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25-29.
高校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知识创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是农业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展的保障。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应致力于提高学校科技发展水平和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工作。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加,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开始出现差距,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完善管理体系来缩短差距,提高自身科研管理水平。
1 农业院校科学研究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科研管理者过多的重视科研的申请和结题工作,对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和编入档案的全过程监管。大多数短期(3年以内)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论文为主,除了特定为某领域提供理论基础的,导致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业研究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只能在短时期内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必须要连续研究。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问题,难以保证项目的连续性,一些项目因此而中断,直接导致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分解,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不多。
1.2 落后的管理理念造成了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的时间被缩水
科研管理部门以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被动式管理。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科研工作的管理手段落后,奖励机制单一。管理机构的设置、权限分布和规划不合理,服务意识淡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高校科研发展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一直以来,文章、项目、SCI、影响因子、奖项等这些事情占据了科研人员很多时间,科研成果的价值很难保证。在科研单位的评估和管理系统中,项目与资金的数量,成果的含金量及的篇数等都与科研人员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心态,只想尽可能缩短研究时间,快速的取得科研成果。
1.3 科研经费的管理没有制度化
(1)多级别和多数量的科研课题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争取到更多的学位点。所以农业高校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受到重视,但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比较宽松。多数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关注点都在每年科研经费不断增加,至于科研经费如何支出则不严格管理,导致了部分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2)高校重视科研和学科发展工作,制定大量政策支持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但却含糊了科研成本和教学成本,造成了学校资产的流失。(3)高校为了能够申请更多的课题,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按期把科研项目结题但却不督促科研结账工作。导致了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已经结题,但财务部门却不清楚,无法按期结账。因此制作一套科学、高效的经费管理制度已成为必然。
2 改变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2.1 把管理工作渗透到项目的中间环节中,定期检查项目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由于科研人员平常工作比较多,对科研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可能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来进行项目的阶段性检查,例如:(1)组织召开评审会或学术交流会。(2)建立以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指导小组,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并对项目的创新性、进展情况、科研经费的支出和科研设备使用等进行评估。(3)指导小组的专家可以给项目组人员予以学术的指导,项目执行人根据指导意见修改研究计划。
2.2 改变农业高校管理观念,方式等,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科研时间与空间
(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项目数量的定期增涨,科研管理的现状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我们需要改变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科研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①科研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去除知识共享的旧观念,指导他们通过主动竞争来取得科研项目,引导科研人员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重视培养个体研究和团队合作之间的默契。②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以协调和服务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③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网络科研管理平台,用这种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手段替代原有的人工操作,这样可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也为科研管理机构向信息化服务机构转变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2)各个课题组成员要分工明确,不要安排一线科研人员去参加无关活动,除去必要的教学和行政等工作时间,不要增加一线人员的工作量,确保一线人员有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科研项目中。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减少进行意义不大的评估、评奖等工作,节省时间让科研人员静心进行科研工作。
2.3 建立切实有效农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合理性预算―― 科研管理者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项目负责人提交的经费预算单,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实施过程中调整预算方案影响进度。(2)经费严格按预算执行―― 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开始一个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化平台,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能够同时地了解科研经费的余额和支出,项目领导者可以随时了解项目的报账情况,做到科研经费有计划的使用。(3)及时结账―― 财务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沟通,及时了解科研进度、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同时通过科研管理部门是科研人员了解相应的报账制度,争取做到在项目结题的同时财务部门就能出示相应的经费结算表和审计报告,保证项目及时结账。
关键词:科研项目 经费预算 经费管理 预算执行监督 信息化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科研需求,不能摆脱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低下的现状。如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如何对有效的农业科研经费进行监管,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财务人员如何提前介入项目申报立项前期,参与经费预算编制?如何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本文试图从制度建设、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等多个层面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进行探索与尝试。
1. 存在的问题
1.1项目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
1.1.1对科研经费申报预算的编制认识不足
科研经费申报预算的编制应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政策相符性原则”和“经济合理性原则”。但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行经费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1.1.2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差异
部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预算执行和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项目指南的制定者并非真正的项目实施者,他们很多人可能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科研工作,而且农业科研过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项目实施中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往往在项目指南中并不能完全体现,导致项目预算的不科学。
第二,项目实施者并非财务专家,对项目指南中可列支费用的科目内容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出现超比例开支,进而违反预算的情况。
第三,预算编制依据与预算执行依据的差异。科研事业单位执行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费预算往往是依据项目指南或者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编制的,项目预算的具体内容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容易导致预算的编制偏离预算的执行。
1.1.3未建立科研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制度
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环节未进行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实施奖惩。目前各农业科研单位只是针对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经费总量等情况进行奖励,并未对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更未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项目进行惩罚。没有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制度,使预算流于形式,缺乏控制力,也因此导致现实中存在大量科研项目大多结题未结账,结余项目资金仍然由项目主持人自由支配,用于非原项目预算列支的开支范畴。
1.2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重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对于目前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资金是稀缺资源,争取科研经费也成为科研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都特别重视,但一旦争取到经费后,又疏于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尽管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财政经费的绩效评价,但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毕竟还未有成文规定,国家对项目经费管理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更注重项目立项评审,其次是项目结题验收,而没有阶段性的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价。一旦项目未通过项目审计和验收,科研经费被浪费已成事实,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进行弥补。
1.2.2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
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各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实现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特别是企业财务管理与ERP(企业资源计划)已实现了无缝集成。我单位于1997年即进入到会计电算化阶段,所用财务管理软件为用友系列。但财务管理系统相对封闭,其账套数据不能被其他系统共享利用,而财务管理软件供应商又不可能为账套数据的特定应用进行定制开发,这就限制了财务信息的流通、挖掘、综合利用,甚至形成了财务信息的“信息孤岛”。对于项目核算数据来说,其结果是无法有效完成对项目经费预算的全程监管。
2. 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2.1创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因为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和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决定其工作量和所消耗的费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科研项目工作的各项经费开支进行准确地估算和测算。对一个不确定具体项目而言,所需费用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显然,当前普遍采用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科研经费运动的规律。应采用在一定区间值范围内的弹性预算编制法,对研究活动中发生的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预算调整事项,按照有关规定报有关部门核批。需要追加预算时,可按照规定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复。另一方面,在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目标相关性原则,项目经费的预算一定要与项目研究的任务目标相关;遵循政策相符性原则,符合有关的政策法规;遵循经济合理性原则,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2.2创新管理机制,财务人员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管理
预算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约束力,是财务决策的实施过程。它从本质上体现了财务管理的宏观特征,体现了预测未来、规划现在、约束过程、实现目标的财务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导性,因此确保懂财务管理的人员参与预算编制是使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由于各科研项目所研究的领域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研究的特殊性,其经费使用的侧重点亦不相同,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整体发展战略以及阶段性目标,提出总预算方案,然后财务人员再根据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总体预算方案进行全方位分析、分解、论证以及反馈、沟通和协调,并在调整中达到一致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预算方案一经确定通过,便具有了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所承担责任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甚至个人就会充分发挥一切潜能,严格执行实施,顺利完成。
在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定期(每月或每季度)对项目经费的各项开支,参照经费预算进行管理、监督并提出合理建议。定期将项目经费的各项开支情况进行分类、归并。具体核算出每个预算科目的实际开支金额,并与预算数进行对比,以便及时发现每项开支的结余和超支情况,进而进行调整,保持与经费预算的高度一致。如有不可预见事项发生导致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项目经费预算出现较大差异时,可以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预算调整。财务人员应参与项目经费的验收、审计工作,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只有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做到了科研人员、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三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责权明确、各负其责,科研事业才到蓬勃发展,才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2.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全过程管理,完善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
预算行为本身是一种控制行为,预算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控制制度,任何一项控制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评审机制,对科研项目预算的遵循性进行有效监督,才能保证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和开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应采用全过程管理,从项目立项申请、资金预算、阶段性的中期考核到结题验收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从项目质量、进度、财务支出预算多个方面进行跟踪控制,减少资金浪费,降低项目风险,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为:
第一,加强项目的中期评价,不但要重视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更要重视中期检查。对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弥补,并以中期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经费预算划拨的依据,避免结题验收不过关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做好日常成本费用的登记,尤其是间接成本费用的分类和登记,确保间接费用合理分摊到项目成本中;
第三,监督项目经费及时按进度形成支出,这不但需要经费划拨部门的配合,也需要科研项目执行部门的努力。
2.4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时跟踪预算执行、及时发现、分析预算差异并调整预算,加强预算的事中控制。农业科研项目要进行项目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环节进行经费预算监督考核、实施奖惩。对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差异进行分析、考核,对预算执行较差的项目进行惩罚,对预算执行较好的项目进行奖励。建立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制度,加强预算控制力。
2.5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实现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化
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地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提升其竞争力。
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正是要打破财务管理“信息孤岛”,使财务管理软件中针对各项目的经费收支数据能够被提取、二次加工,形成项目经费支出的监控数据源,对项目经费收支进行实时监控,加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督。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3.1系统目标
完成财务管理软件项目核算数据的采集,预算数据的采集,生成项目经费收支动态数据,完成项目经费支出与预算数据一致性的比对及监控,成为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项目预算执行监督的有效工具。
3.2采集接口
3.2.1用友账套数据采集接口
针对用友的账套数据库建立专门的数据侦测机制,当有相关项目核算凭证数据变化时,其对数据采集模块发消息,由数据采集模块主动向用友数据库建立连接,提取相应的凭证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项目经费数据库,通过特定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最终形成项目经费的收支、预算汇总结果。
警示功能:若项目出现支出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检查财务凭证数据的准确性或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超支金额及超支比例用红底白字标出,参见图3)。
查询功能:根据给定的项目编号或项目名称,系统自动检索符合条件的项目经费预算金额、实际发生金额,按成本费用的代码降序排列。系统用绿色3D方块表示预算金额,用红色3D方块表示实际支出金额。
警示功能:若项目出现支出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加以注意,及时检查财务凭证数据的准确性或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调整预算。此时代表实际支出金额的红色3D方块会闪烁(图4中“5.差旅费”的红色方块高度超过绿色方块,其会闪烁)。
3.3.3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的构成图
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使之与预算相一致,有必要在各个成本费用的支出比例上进行平衡,防止出现一些成本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比例,而一些成本费用无法按预算完成支出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项目经费预算的构成比例饼图和实际支出的构成比例饼图,两者布置在一起进行比对。
同样的成本费用其预算占预算总额的比例及实际支出占支出总额的比例一目了然,以预算构成图为参照,提醒项目人员均衡使用经费。如图5所示,淡蓝色代表的“5.差旅费”占实际支出总额的比例为11.41%,而其在预算中所占比例为8.08%,已超过了预算比例(超出并不一定代表相应的成本费用已超支,只是提醒其比例结构有问题)。在项目结题审计前期,两个饼图比对的结果趋于一致,则表示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相一致,预算执行很好;反之,则表示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背离,预算执行很差。
4. 结束语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既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更新管理理念,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校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探讨[EB/01].豆丁网
.
[2]隋玉银,王蔚.预算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5):305-308.
[4]沈建新,郭媛嫣.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91-6593.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本;作业成本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05-03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费核算方法,目前中国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重立项、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三是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四是科研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较多,设备利用率低下;五是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较为普遍,结题资金处理不明晰。在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对解决以上问题,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费管理体系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安徽省某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科研经费核算案例
安徽省某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该校承接的科研项目分属理、工、文、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具体研究过程较为复杂,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经费核算不合理、资产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该高校决定改革目前采用的在课题经费中提取10%管理费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并拟引进作业成本法进行科研经费管理。下面以该校2009年3月《基于定量SWOT的战略定位与战略决策问题研究》(以下简称项目A)、《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下简称项目B)、《制造企业设计知识建模与集成研究》(以下简称项目C)三个项目的数据为例进行作业成本核算。
(一)科研项目概况
2009年3月,项目A、B、C的基本情况如下:三个项目均属于该校管理学院之下的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方面,项目A、B均获得课题经费15 000元,项目C获得课题经费50 000元。人员使用方面,各项目之间不存在交叉,各项目研究人员参与本科教学活动的时间总和分别为60课时、74课时、36课时(该月总工时为176小时)。课题进展情况方面,除B项目于本月结项外,A、C均处在研究过程中,三个项目运行时间均为24个月。项目中期检查采用多个项目集体验收,项目结项时每个项目单独处理。资产使用方面,项目A、B共同使用一间面积为40m2的办公室,项目C单独使用一间面积为40m2的办公室,两间办公室共用一只电表,另外项目C本月采购一批价值25 000元的科研设备。另外,该高校所有的计算机都安装了网络流量统计软件,图书资料管理也完全实现了数字化。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依据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流向,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中去。其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与确定成本动因。因此,在使用作业成本法时,应当采用作业成本中心―选择成本动因―实际成本核算这样的流程。
1.确定作业成本中心。确定作业成本中心时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作业的概念及其分类。作业是指为了达到科研项目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与目标相关或对目标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按照能否为项目增加新的价值,作业可以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按照是否为项目完成所必须,作业可以分为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
为了从生产过程中提取出合理的作业成本中心,还需要了解项目的作业流程。作业流程是指相互联系的一系列作业活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组合。高校科研实际上就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科研需要而设计的一个组合,因此,科研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作业流程。为了提高科研成本的利用效率,该高校对其科研作业流程进行优化组合,消除无效作业,并保持价合理的非增值作业。目前该高校科研作业的一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1)申请立项:包括申请、调研、审批;(2)具体研究及定期审查,在这一阶段各辅助部门投入工作;(3)结项及成果管理。
结合以上分析将相同性质的作业归为一类就得到了作业中心,因此该高校将科研作业划分为:(1)申请立项;(2)具体研究;(3)行政作业;(4)资产作业;(5)协同作业;(6)定期检查;(7)验收结项;(8)成果管理等八个成本中心。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成本核算流程同作业流程的高度一致,便于管理者理解和运用成本信息进行成本分析,有效的控制住了作业成本法核算系统的建立和维持成本,提高了作业成本法的可操作性,并在对作业进行适当归类的基础上,做到重点分析重点作业。
2.选择成本动因。能导致成本变动的一切因素都是成本动因。科研中消耗资源的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确定为某特定科研项目的消耗;二是各作业分别消耗的成本动因;三是呈混合形态消耗,需要依据一定的量化标准将其分解进行分配的各类成本动因。
选择成本动因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1)相关性原则。为了保证成本动因与作业成本中心总成本之间的关系符合事实、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就必须选择同作业成本中心之间相关性最强的成本动因项。(2)成本效益原则。必须保证成本动因数据容易采集,从而降低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科研成本的消耗。按照以上原则确定该高校成本动因(如表1所示)。
3.实际成本核算。(1)直接费用的核算。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费用的核算比较简单,相关数字直接从相关的账簿中过入。2009年3月该校项目A、B、C消耗直接费用除工资外分别为3 240元、999元、27 542元。值得注意的是当月各项目研究人员工资费用总和分别为5 920元、5 201元、8 523元,这其中只有科研所占的部分才能计入直接费用中。具体情况(见表2)。
(2)间接费用的核算。该校科研项目消耗的间接费用的数字直接由相关账簿过入,而成本动因量则来自合理的分配指标以及相关会计估计(见表3)。
(3)科研项目作业成本的计算(见下页表4)。
(三)作业成本法核算结果和现行管理方法的比较
2009年3月,该高校按照作业成本法得出的数据计算出项目A、B、C的科研成本中间接费用分别占总成本的20.81%、29.67%、8.86%。而按照提取10%管理费的办法,每个项目在整个研究期间所耗用的费用分别只有1 500元、1 500元、5 000元,显然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不但给出了精确的科研成本,而且为进行成本分析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考和建议
(一)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考
1.如何合理划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界限。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交叉进行,要准确核算科研成本就必须采用合理的划分标准将两者区别开来。以科研人员的工资为例,本文采用了按照实际工时为标准将研究人员工资在科研和教学之间进行了分配,但这种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应采用其他标准则需要更多的思考。
2.如何划分不同科研项目之间的界限。高校中类似多个科研项目共用同一实验场所及设备,一位科研人员同时参与多个项目。这就提出了如何划分不同项目界限的问题。本文案例在共用实验场地的情况下,在确定每个项目所属的折旧费用、水电费、维护费用等成本时,采用了各项目所占用的面积作为划分界限。但对于更复杂的情况(以超高压电源一类的设备为例,单位时间内使用强度高的项目与使用强度低的项目相比对设备的损耗要大得多),采用这样的简单标准就不再合理了,而是否应该采用强度、时间等标准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3.如何控制成本动因选择时的主观因素。由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好恶而采用的某种实际上并不合理的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决策的实例在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里并不少见,这样必然影响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将这里面的主观因素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很有必要的。
(二)完善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1.大力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作业成本法下类似课时、工资、折旧等大量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成本核算的复杂化都要求高度程序化,都需要按成本动因设置大量的成本库;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由单一分配标准改为多种分配标准,再加上作业成本法专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所有这些工作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有效的信息管理制度才能完成。
2.提高科研成本的使用效率。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分配基数以及计算系数的确定都要服从于这一目标。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结果准确而使成本的核算过于复杂,对于单一成本项目的过分细分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3.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作业成本法只是一个成本计算系统,采用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改善高校科研成本和相关资产等的管理现状,为了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有必要围绕作业成本法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监察、控制系统,而不能只为采用方法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涓,周智学.作业成本法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之友,2010,(4):89-91.
[2]于楣.作业成本法及其运用[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4,(1):23-29.
[3]张海兰,李淑霞.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8,(7):28-29.
[4]陈庆华,吕海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16):55-57.
[5]迟慧.高校科研项目全成本计量方法与核算制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
[6]刘雁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9,(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