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3:1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专业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减少。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了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
前言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持续扩招,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教育专业因其专业性较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生是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们目前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课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就业的走势,结合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学校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改善就业现状。从而为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书籍、周刊等方法查阅了大量体育就业方面文章及其他的相关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制订并发放《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调查表》,采取了集中填写的方法,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通过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制定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宰和有效率为100%。
1.2.3访谈法
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题,采用随机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学校行政等人员等进行访谈.
1.2.4数据统计法
运用常规的数据统计法整理所有资料上的数据,然后对问卷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5理论分析法
通过对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毕业生收回的有效问卷统计的数据,以及通过访谈所得来的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共30人。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就业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南昌航空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就业去向
人数
比例
教育
1
3.33%
企业
19
64%
考研
2
6.66%
自主创业
2
6.66%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0.65%。从事教育专业的仅有一人,毕业生过多的集中于企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增大了就业压力。因此,必须逐步拓宽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渠道。
3.影响南昌航空大学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因素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局限性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性, 体育成绩相对其它专业的学生较优秀, 而文化知识的掌握却是薄弱。而现如今由于社会各类学校需要体育教师等数量日益减少, 各地教育局也设置了严格的入行门槛, 例如毕业生在上岗前必须要进行有关的入门考试, 考试通过才有机会就业, 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除学校之外,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也要考试,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 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 基本无任何长处可言, 甚至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此外, 由于现如今应试教育观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造成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和社会经验的不足, 多方面原因从而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了就业机会。
3.2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没有形成特色和优势。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上出现严重的重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我国体育市场的需求,而具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课程却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和其他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开设出相关的专业。在课程结构设置的层次配置上专业基础面相对较窄,对于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管理等在未来我国体育领域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3.3 应届毕业生自身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缺乏理性的缜密判断与清楚恰当自我认知, 过高自负地估计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却缺乏清晰正确的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常出现高估甚至错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或高中以上的层次就业,愿意到乡镇中学的毕业生较少,存在着就业期望期高的倾向,对月收入的期望值也明显偏高,随着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的基础教育将成为主要需求,每年的特岗教师招聘就是国家扶植基础教育的有力措施之一,而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错位,不愿去真正需要体育人才的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求
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认为首先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这包括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水平。其次是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还比较看重具有某些特长和爱好的毕业生,这些都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些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因素。
4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应只看重本专业的工作,可以把专业技能看成一种特长,为自己找工作增加筹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强调就业的自主意识,还应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机制。于此同时学院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与各地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主动征求用人单位以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2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减少纯理论的课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应突出本专业的突出特色, 过去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漏洞,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不仅在培养目标上相差不大,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上更是相似。无论是体育教育专业还是社会体育专业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模式进行,在就业上这二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工作,这与专业设置的初衷相背。以加强此专业的高校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抓学生的师范学习技能培养和体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真实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选择加大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力度,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为此,我们必须理清体育各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结构,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创新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3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强化一专多能:在新时代的人才竞争过程中.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结合学校的校情和特色努力扎实地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注意培养自己的特长,加强专业训练。从而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通道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并针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心理状态进行指导。让大学生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并不盲目跟风。让高校的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好坏, 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借此来积累社会实战经验, 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福,尹桂丽. 大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9,74-76.
[2]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版),2005,26(7):56-57.
[3] 王晓东.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阴山学刊.2010.
[4]钭娅,郑建岳.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2011,101-104.
[5] 戴健,俞继英. 21 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要素及培养要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89-90.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趋势; 教育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院校近年来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每所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性较强及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的第一大专业,其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如何,对今后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体育届人士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趋势的分析研究与预测,提出了今后体育院(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同时,这对体育院(系)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论文、报道、文件及有关档案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访谈法:访谈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干部、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人、学生家长及毕业生,同时亲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现场,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院系和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据统计,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190个,社会体育专业106个,运动训练专业54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3个,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4个,在校学生4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10000名。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20000余名,每年毕业学生近5000名。从2004年开始,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被废除,使得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基础调节作用更加突出:加之教师岗位工作稳定、收入不断提高,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挤向教师岗位,导致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已接近饱和,尤其是城市学校和各普通高校。因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现状令人担忧。
1.就业难是高等教育改革经历的必然阶段,树立自信心是关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时期,招生规模急剧加大,每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人才资源已由“买方市场”过渡到“卖方市场”,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已趋饱和状态,面对毕业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校学生已表现出茫然、无奈和不知所措,因而他们在校的学习热情衰减,对未来缺乏信心。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省市和地方有关就业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总的趋势是放宽政策,取消限制,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的就业岗位将达600万个以上,这无疑会大大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体育人才需求会逐渐加大,这都将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广阔天地。
2.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专业局限,就业前景广阔
传统的就业观念是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转变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员工”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创业的转变:三是从一次就业定终生到先就业后择业的转变;四是非体育教师岗位不去的转变。首先,现今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工作岗位,体育经济的发展促生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行业等新的体育应用领域。其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除了传统的体育岗位和相对集中的竞技体育工作之外,在全民健身领域,体育也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多数毕业生的工作理想。但社会需求的现实和僧多粥少的局面,又要求毕业生不能再抱着专业不放,硬着头皮抢饭吃。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转变择业方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学校里的学习和锻炼毕竟是有限的,要有踏入社会重新学习的意识,要增强继续接受教育、终生学习的观念。努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只要认真学习思考、细心观察、努力工作,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会在各行各业都会找到适用的空间。
3.提高认识和自身素质,走自主创业之路,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是一个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市场行情只是外因,要提高就业率,内因还在学生自身的素质。总体而言,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单一,专项技术不突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因而,同学们要以体育专业为基础,增加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跨专业多才能的复合要求。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目前,体育院(系)还存在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扩招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使学生不只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体育毕业生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很好,应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创业,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服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走向市场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体育院(系)必须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做出根本性的转变,即面向政府转向分析市场。在体育教师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在原“中等学校”的基础上扩展到小学,也可放在培养高素质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多种规格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体育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也应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学科与术科之间的矛盾,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许多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社会工作中作用有限,与实际工作脱离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较大变化,对体育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体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因此,要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应有计划的缩减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扩充体育社会专业、体育康复保健专业,开创和培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传媒等专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自身建设。首先,在目前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要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竞技项目轻非竞技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2.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特色不明显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存在另一问题。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院(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不仅肩负着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三结合的重要基础,是体育产业开发与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顺应人才市场的挑战,要积极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型体育学科体系。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未来发展,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为原则,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办学方向,由单一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方向转移。胜任体育事业不同领域的需要。
3.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合格人才
近年来,一些专科院校急于满足升本需要,相继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但是从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同办学要求的确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这部分体育院(系)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体育教学场馆和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4%的体育院(系)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42%的体育院(系)教师结构跟不上形势发展。同时院(系)内要整合资源,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际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还采用优胜劣汰的机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控制和停办一批办学条件差、水平低、学生就业率连年走低的体育教育专业。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6YKF015)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 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
[2]张艳霞.山东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方向与渠道的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41.
[3]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39.
[4]崔贺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浅谈[J].文史资料,2005,35:28.
[5]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386.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专业 用人单位 就业指导
为全面了解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是为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开展了对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
一、调查对象
1.我校2012、2013、2014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二、调查内容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具体评价,具体评价从四个方面评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文化基础,个人能力与素质,并分别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不好说、不满意四个选项供用人单位选择。
3.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建议与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访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
四、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有29名在私营企业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61.70%,而进入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则相对较少,外资企业的有两个,是意料之外。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满意度,能反映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各用人单位的需要,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接纳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20%非常满意、68.6%比较满意、11.4%不好说,不满意为0%,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具体评价
(1)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
调查(表2)表明,在职业道德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基本评价较高,较满意及以上达93.62%,不满意率为零,说明我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教育还有卓有成效的。
(2)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难题能力,等等。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共达到85.10%,这从侧面证明我校课改的成果,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增加实践操作教学时间,进入企业实岗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
(3)文化基础,包括书面表达、计算机应用等,总体情况尚好,只是由于相当部分学生进校时文化基础较差,虽然在校期间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成绩有所提高,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4)个人能力与素质,包括口头表达、团结协作、学习态度与能力、灵活应变、适应能力等。调查表明,我校的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总体良好,但调查中达不到用人单位满意要求的毕业生仍有21.28%,值得重视。
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强,而且要善于表达,善于学习,能团结同事,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既能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臂之力,又能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五、启示与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校电子商务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文化基础方面普遍较薄弱,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时更自信地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1.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探讨更能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变重知识传授为强调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文化基础方面有较大提高,满足企业要求。
2.加强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学校今后要更注重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重视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要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学校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开展各类活动,如社会服务、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3.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的职业方向,引导学生对自身专业与职业的认同感,让学生在毕业时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有较深认识,帮助学生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定位。同时要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此外,学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魏文婷.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15-19.
[2]刘峰.中职生就业情况调查及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88.
[3]胡铁,王迎.农村中职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72.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核心课重要度;满足度;社会需求
中图书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49-02
据了解,麦可思公司是专业的,唯一的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着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曾承担了国际、省级的重大研究项目,与国内近200所高校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合作。我院院长认为麦可思公司的年度报告为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启示作用,希望各专业根据报告客观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从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由MyCOS公司提供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看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如就业现状满意度、就业质量等都比较高,但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问题进行整改。
1 报告分析
1.1 就业竞争力
表1是本校2011届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指标一览,包括其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这四项指标,是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某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首先求得该专业的就业率与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的比例,即就业率/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本校各专业就业率的相对水平;同理计算月收入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比例和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比例;然后算得四个比例平均值,即为就业竞争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
分析得出,本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96.7%),就业竞争力指数最低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81.0%),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三。
1.2 主要专业工作相关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电气自动化为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由其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回答所认为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均分别高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这五门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即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
另外,该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度为100%,且此课程被该专业毕业生评价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但其满足度仅为44%。需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另外,其它核心课也不是很高,也需要整改。
2 结论分析
经过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老师对MYCOS报告分析和讨论,形成了如下结论:
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情况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愿意留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动手能力强,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生更强,所以企业乐意接受。这一结果与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的情况相呼应的。
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前景及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与电气专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适应。但是,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及工资待遇有所期待提高。这与毕业生比较高的离职率相吻合,毕业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待遇,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③数据分析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④核心课程重要度都很高,但满足度有些课比较低,需在课程教法、课程改革及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直流调速系统。
3 工作对策与建议
综合问题和意见,电气自动化专业召开了专门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讨会,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
①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为了能够及时跟踪毕业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本专业毕业生信息中心,开辟网上校友录等形式,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和实际操作的相关课程份量,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同时,对于学生在吃苦耐劳、创新能力、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力度。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电梯专业除了必须的电梯安装证以外,要正确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证等。
其次,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证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再次,加强实操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工作中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并认为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应在校期间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快速的转型和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
③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并在课程教学方式及模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机房授课、多媒体教室授课、实训室实训、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兼职老师授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小组法、探索法、项目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④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和加大参与教学的份额,以此来提高实训环节的有效性。
4 结 语
通过对本次调研材料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学生家长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不足,这对于我们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的改革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各环节的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需求 课程改革 表演专业 品牌化
一、现有学科设置的培养优势
体育类表演专业是我国高校根据1999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增设规定》和2001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有关精神与要求,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为建设多学科、多门类、高层次的大学而增设的一门新专业。该专业是以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新专业,其产生代表了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类别设置方面不断努力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的一种体现。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品牌化的必然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谈论品牌的个性问题,说品牌要有特色,与其他品牌要明显的差异性等等。比如说美国的麦当劳就很有个性,金黄色的拱门型标志还有麦当劳叔叔的有趣形象都非常深入人心,深受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喜爱;而肯得基则有由粗到细的兰色斜线和将军头像标志以及站在门口的可亲的老人等,也深具个人特色。有文章表明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锐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发现,仅有20%的体育用品真正用于竞技运动,80%的体育用品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用品,于是锐步公司将主要精力投入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1世纪是体育经济大展风采的世纪,缺乏体育经济内容的经济学不可能是完整的经济学,体育经济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青睐。通过国内外体育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总结和比较分析,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体育经济学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体育品牌的确立是现在大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将经济学与大学发展有机融合必然产生适合当今经济体制的大学产业链。体育品牌和体育精神在通过大学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使大学的品牌和精神得到弘扬。
三、体育复合型人才品牌化培养的关键
品牌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消费者体验。要想提升体育院校体育表演的知名度,必须要学会自我宣传。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利益主体必须加大自我宣传力度,以期通过有效的说服,获得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了解、理解、信任和支持。体育表演专业要想创出自己的品牌个性,需要在体育的组织和策划上下大力气,真正用策划去打动人、鼓舞人。
四、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社会不需要人,而是市场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目前,我们的表演专业毕业生毕业要与舞蹈毕业生比舞蹈,与体育专项毕业生比体育,我们的综合力量没有体现出来,在竞争中却只能靠单一的技术技能取胜,这种状况使我们的学生在择业的问题上总是不理想,学生们学了很多东西不知道如何去用。这很大问题是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录用之间存在鸿沟及错位现象,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后没有准确的定位,无法直接适应工作环境。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体育院校的表演专业没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没有我们的“品牌”。如何宣传我们的特色,发展我们的品牌,走出我们自己的路,展现我们与众不同的综合实力,是我们体育院校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特点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是集体育与艺术、文化与技能的交叉专业。体育表演艺术是体育与表演艺术相结合,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为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文化艺术形式。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所学课程的权利,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们的选修类课程。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并积累足够多的知识用于就业,且通过学校这个权威的平台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更多的知识可以直接的、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直接避免了学生在校外自主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不够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
六、根据表演专业课程特点发展表演专业“品牌化”
表演专业是一个具有实效性的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是否能够在毕业后运用上、运用多少,是体育类院校应该重视的问题。表演专业在课程的安排和设计时应注重市场流行趋势,对社会流行趋势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在课程设计中预留灵活课程、课时,将当下流行元素整理到课堂教学中去。目前表演专业的课程设计虽然已经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但灵活性依然不够,许多流行课程必须经过一层又一层的审批、资深教师的进修或外聘教师的考核、固定教材的编写与发表,专业场地及教学用具的申请与审批……这一系列审批核准下来,相关申请教师及科室需要付出极大地努力准备相关材料且不一定能够被采用,这导致好多教师和科室不是不具备对社会流行趋势敏锐的感知力而是不愿意找麻烦。因此,体育院校应适当放权给下属相关部门,使相关部门在一些需要灵活对待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决策权,并扶助一定的基金,使表演专业的课程审批环节能够更快捷更具实效性。在此基础上,着重突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体育、艺术、文化、技能相融合的独特特色。将融体育、音乐、舞蹈及艺术表演为一体,为促进人体健康、体现体育情感、展示体育精神及反映体育生活的作品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学生不用在毕业时与他人竞争,更不用以己之短与别人擅长的单一项目竞争,我们应用充满体育特色的综合性表演和全方位的知识打动招聘单位,使我们的学生走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一条新路,不必和别人争抢,这将是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富生.学校体育推进学院学科专业品牌化运作和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
[2]郭彬,董建国.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化运营的再思考[J].2010(第26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
[3]刘利,曹晓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品牌化――论体育产业中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24).
关键词:市场营销;分行业教学与实践;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1―0070―02
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掌握市场营销、市场策划、营销管理及售后服务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企业营销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市场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目前我国每年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30万人以上,一方面就业难的问题已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却仍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脱节,大量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基本的技能,无法适应企业营销工作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应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行分行业教学与实践,以培养适合企业营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一、市场营销专业分行业教学与实践的内涵
市场营销专业分行业教学与实践是指按不同行业就其专门的推销方案、技巧进行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国内较早的分行业教育见于清华大学MBA教育,早在2003年清华大学就专门开设了体育管理MBA、快速消费品行业MBA、医药行业MBA、房地产MBA、金融财务MBA等。复旦大学也有金融MBA、传媒MBA等类似做法。
分行业教学与实践的基本内涵是:在学习营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方向,选择某一行业就其营销理论和技能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和实践;将选择方向相同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为其配备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学习小组结合相关行业代表性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强化行业营销技能训练为中心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分行业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充分掌握该行业的市场状况和营销工作的实际技能,亲身参与实际营销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行分行业教学与实践的必要性
1 采用分行业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掌握理论知识而离开了“真枪实弹”的环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将很难达到。另外,各行业的营销工作虽有共性,但又有很大差别,如汽车营销与快速消费品营销所应采用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在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个(或两个)行业分小组共同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毕业前就使其具有一定从事相关行业营销工作的经验,必然会大大提高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2 实行分行业教学与实践模式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就业时第一步踏进去的行业对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需要具备细微观察、积极聆听、有效口头沟通能力,以及自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要能够敏感察觉他人需要、体谅他人感受,愿意并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互动,进行团队合作等。优秀的专业能力是现在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欠缺的,也是企业招聘市场营销人才时最关注的方面。据调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聘到企业的营销部门王作后,首先培训的内容就是产品或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专业能力。很多企业反映,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如果没有经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培训,几乎是无法为企业开展营销工作的。而分行业设置营销课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基础。
三、分行业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分行业学习研究的内容
1 本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本行业的营销理论;本行业背景,如历史、现状、问题、趋势,特别是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较为系统全面的判断和了解。行业背景是一个从业人员必需了解的内容。
2 本行业主要品牌企业。要调查了解本行业主要品牌企业至少10个,这是研究的主要框架内容。对于快速消费品、电子、汽车等行业,研究的主要品牌企业可能需要在20个以上。要把这些企业作为经典案例,深入解剖其发展历史、成长阶段、主要营销策略等,以从中学习企业快速成长或稳健发展的经验和思路。
3 本行业主流产品营销思路、推销技巧。这是学习研究的重点内容。结合市场营销中营销渠道、营销策划、推销实务等课程与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其主流产品市场营销的方法和策略,以切实提高学生对本行业产品营销的实战水平。
4 本行业主要品牌企业的主要营销人员及工作特点。作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员,要了解“圈子”,熟知主要品牌企业的营销队伍无疑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5 本行业某个具体产品的推销方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与企业相结合,具体制定某产品的营销策略并参预实施,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6 各行业小组与相关企业对接,从行业研究到企业研究到产品营销推广,全程参预。例如,保险行业小组的市场营销课程,应包括保险行业营销的专业知识,如:财产保险原理与实务、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中介理论与实务等。还应包括保险行业营销的专业能力培训课程,如:专业保险推销流程、保险促成技巧、客户开拓技巧、自我突破。还要了解国际保险营销业的产生、发展过程,我国保险业的产品,如平安、人寿等主要公司的主流产品等等。
(二)分行业教学与实践的过程管理
1 各同学根据自己选择的行业结成研究小组,每小组人数在5~10人之间。每组人数不宜太多,如超过10人可分为两组,以保证学习效果。
2 各小组选定组长与副组长,可定期轮换,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3 各小组自行制定本学期的研究计划,包括个人研究、小组讨论和与企业对接,教师全程指导、监督。
4 每两周至少开一次会,进行讨论和总结,学期末进行总结和研究成果展,并评定成绩。
四、结语
市场营销专业实行分行业教学与实践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高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校的自身资源条件、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规律、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的要素,科学合理的设计内容、方法和模式,才能保证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改革对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74-03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College Social Sports Major
WANG Yuan-bang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Anhui,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investigation,interview,and logical deduction and analysis,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ollege social sports major a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ocial sports major is still in the phase of exploration,because there are not clear goal of cultivation and well-developed cultivation plan,and the setup of curriculum,teachers,teaching facilities,and practice basis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quality and standards. Only by abiding by social needs and the status quo of school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deepening the reform,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can we give strength to social sports major.
Key words:social sports;major construction;reform countermeasures;harmonious development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多样化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兴体育专业。回顾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办学规模和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同时,作为新兴专业,各方面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在专业建设方面,任务繁重艰巨。本文从当前社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求出发,着重对目前安徽省及全国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关加强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对策,力求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和建设,得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论文,收集参考40多所高校,其中包括体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新升格本科院校以及部分行业院校等有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教学计划和管理方面的资料。
1.2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了有关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并利用参加2006年10月在天津体院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的机会,与40多所高校同行专家学者,围绕本专业建设与改革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调查和访谈交流。
1.3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和调查材料,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情况,进行综合推理与分析。
1.4数理统计法对相关调查结果分别进行数理统计与分类。
2结果与分析
2.1目前我国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主要现状与特征
根据查阅近10年来有关文献和资料,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社会体育专业至今,截止到2006年10月,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从获得有关数字和信息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加强。
2.1.1代表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综合情况
本文在侧重调研了解我国70多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约占全国时有近200所中33%)建设现状等综合信息中,其中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40所高校,在查阅收集和统计分析有关数据基础上,分为5个不同类型与层次,并着重从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场地器材、教学实验与基地设施、新兴项目与特色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等专业建设总体状况,进行归纳与综合比较(表1、表2)。
表1截至于2006年10月,虽于现时情况有所发生变化,但从纵向和横向分析比较来看:1)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状况与程度,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与相同的地域城市即在同时设置建设中,其存在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在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与不同地域的城市即在先后设置建设中,存在差异虽不很明显,但主要在办学条件和专业建设特色等诸多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2)新升本科院校和行业院校开设的社会体育专业,从总体上来看存在差异较大。其中反映为一般、较差和很差三种状况相加约占50%~60%,存在问题较为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研究解决。
表2是截止2006年10月,是在调查分析和整理归纳有关40多所高校中选择14所(约占35%)的基础上所反映出的主要现状。随着近年来有关高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探索,虽也有不断发生变化,但从总体发展与建设现状来看,这14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改革发展与探索中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和借鉴作用。
由表1和表2可见,其主要特征:
1)发展速度较快,招生人数不断增加;2)办学规模成倍增长,开设高校类型和层次不断扩大;3)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4)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有所加强;5)有关协会组织和高校领导与专家学者,不断注重总结和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的办学经验与特色[1]。其中有的高校以特色课程带动专业建设,有的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方向,突出在知识、能力和技能上注重培养多面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各具专长和特色的人才规格要求;有的注重教学实习和实践环节,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还有的在注重课程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建设,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质,为今后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毕业生就业和市场需求状况
2.2.1毕业生就业状况
据对近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调查发现:虽有许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省部属重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率明显高于新升本科院校。究其主要原因:1)目前全国许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有的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岗位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导致“改行干杂活"”的人数不少;2)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岗位对其就业创业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不强;3)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态度与当前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主动适应。
2.2.2目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和体育产业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状况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休闲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产业和场馆快速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日趋增长势头[2]。高校如何应对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突出重点加强专业建设,使其把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和需求性,又是不断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在专业建设和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一项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
2.3主要问题与原因
2.3.1招生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经费投入有限,办学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究其根源:1)在客观上受到“杯水车薪”的经费保障投入和环境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局限,仍未能适应专业招生人数递增与发展的需要。2)在主观上统筹规划和评估论证不够,盲目攀比过于超前强求发展,进而产生“顺势扩大上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不得已而为之”。存在主要问题表明,这将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2.3.2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宽泛,人才规格要求模糊不清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和规格要求的关键。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各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中的要求,结合高校办学实际而确定。有的高校照搬全套而错位,缺泛自身特色和优势。致使有许多院系领导、老师困惑不清,学生迷惘不明,处于模糊状态。其主要根源是对此新专业的设置评估论证缺泛科学定位和认识不足。
2.3.3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依据,处于盲目状态
作为一个新设置的专业,在课程主干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上,许多高校对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所存在的问题仍较为突出。1)在合理配置各学科之间相应的课程结构及其比例,处理好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特色优势课程等之间的关系上缺泛依据;2)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等设置结构比例方面,存在课程门类设置多而杂,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有的课程设置雷同体育教育专业;3)课时计划和安排不合理,专业课程和主干与特色课程学时不足;4)缺乏新兴项目介绍和选修课程效果评价。有的高校设置的选修课、拓展课程形同虚设,有的“蜻蜓点水”,效果不佳,许多难于落实。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新办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缺乏依据,缺泛科学系统研究,缺泛专业特色教材,同时受高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局限而制约。
2.3.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整体知识结构不够优化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据对安徽省和全国有关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显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结构不够合理。2)缺泛“双师型”和高水平的名师。3)缺泛新兴项目的教材与教法。其主要原因:1)教师负担较重,压力较大。多数年轻教师要准备考研进修,许多中年教师要准备申报科研课题晋职晋级。在主客观上造成教师负担较重而精力投入不足,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活动缺泛经历。2)有的高校院系领导,在主观上虽积极想办法订措施,着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名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内培外引”,但在客观上受招生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先天不足”与经费和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局限,也是导致产生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难于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3.5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基地建设相当薄弱,针对性实效性不佳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1)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较少,约占总课时的5%~10%;2)时间较短。有的只是在第八学期安排8~10周时间,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3)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单一,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少,有的基地共建合作目的性不强,经费投入不足,5)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放任自流,缺乏指导教师,有的对实践成绩评定过于粗糙简单;实践教学模式和计划缺乏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专业研究实践教学体系,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
3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在改革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设任务繁重艰巨而又迫切,亟待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类型及其专业特色与优势的实际,突出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基地、基础设施等建设。突出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使社会体育专业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科学中,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天津体院.第五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与纪要[A].2006.10.
[2]刘善云.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
[4]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7-3-2.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曹艳(1962—),女,汉族,山西灵石人,昆明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是高等教育开展的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1997年2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有关院校从1997年新学年开始实施《课程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试行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及时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提出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研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1]。但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仅仅是基本适应,与未来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具有动态性特征。
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工作表现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愿望与现实的关系;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应聘能力弱;品德教育能力弱;教学训练能力弱;科研创新能力弱;竞争和适应能力弱。从毕业生的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院系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科目太多,学得太粗太浅,理论教学门类分的过细,重复内容较多,缺乏教材之间的系统性;部分科目不能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结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对学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利用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学术优势,进行跨系选课,有利于培养知识含量较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毕业生可以适应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工作。一般性师范院校应重点考虑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体育师资[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结构体系是: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编写教材能力;辅导余暇体育活动能力;宣传、诱导能力。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应具备:思想素质;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运动场地的设计与画法能力;口令和哨子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既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同时又具备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新型人才。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从计划时代逐步向市场时代转轨转变的必然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程分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把课程分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课,按照不同培养要求设置的限选课和照顾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的任选课3大类,三者的比例为7∶2∶1。这一分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下辖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下辖专项选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教学管理。
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外语上,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类课程门数少,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而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尚还欠缺。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的学时集中在国家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比较强,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胜任工作,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在学科交叉和横向联系上较弱的现象[3]。一些学者认为以必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共性,又不忽视个性,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并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强化人文社会学学科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数,确实实行主辅修制。通过调查发现,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基础理论课比重偏低,选修课偏少,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课程的门数、学时和课程比例。有关体育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为73%︰27%,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在专业学时中分别占63%和37%[4]。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看出,公共必修课平均为18%,教育类课程为8%,二者合计为26%,专业必修课程为59.6%,专业选修课程为17.2%,学科课程和技术课程占专业课时的63%和37%,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5%和27%,基本和指导性计划相吻合,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则相差悬殊,其中,公共必修课最高达50%,最低为20%,二者相差一倍多,选修课最高为29%,最低为17%。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分量明显偏高,集中的科目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因学时太多,影响了选修课的开展,学校过于重视竞技项目,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后,学的用不上,而中学需要的适合于学生的健身项目以及一些非竞技项目又不会。学科中,72学时以上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人体解剖、运动生理,36学时以下的课程偏少,术科中,有的学校田径、体操(竞技体操)超过160学时。
国家指导性计划的制定目的在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各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作灵活的调整。但数据表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极不均衡。
3.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建议
目前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重视师范教育类课程;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的思想在逐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更加注重工具课程。
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份;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应注重加强基础,突出主干,拓宽知
识面,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的交差渗透。
在必修课程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程中实行“选”中有“必”[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发展不均衡,但总的趋势是向着课程目标综合化,结构弹性化和多功能化,课程小型化发展。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必修课综合化,选修课小型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同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特色;利用校际资源尝试跨校选修形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课程体系。
[1]黄汉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03
[2]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3]王丙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J].体育学刊,2002.09
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伟大成绩,总结其中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由县、市、省三级训练网构成的“举国体制”的保证。市县基层业余体校处于三级训练网中的基础环节,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基层业余体校受招生难问题的困扰日益严重,如何破解基层业余体校招生难的问题,笔者对此作一点探讨。
一、原因分析
1、专业后备人才选拔途径单一,输送率不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训练管理体制,是以专业训练为主的高级、中级、初级三级“金字塔型”的训练体制。三级训练网是底下大,上面尖,层层衔接,虽有利于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选拔,但同时也存在高淘汰、人才选拔途径单一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三级网内逐级输送的比例约为100:1,人才被大量淘汰。人才淘汰的成本主要由中级、初级两级负担,其对应的行政区划就是市、县两级。同时,受全运会指挥棒影响,在“举国体制”的大金字塔内,“举省体制”的小金字塔普遍存在,限制了专业运动人才在省际之间的交流。竞赛制度不合理,更使基层训练急功近利,也导致了不少少年运动员不能成为优秀的后备人才,直接导致了基层体校招生难问题出现。
2、学训矛盾尖锐,出现升学、就业两难。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时间作保证,而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广大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每天多达10个小时,体校学生还要参加训练,必然产生学习和训练的尖锐矛盾。随着不少地方“中考”体育占分比例降低,以及高考体育特招等优惠政策的不断弱化,体校学生升学压力剧增。加上“重体轻文”观念在基层体校根深蒂固和参加比赛等原因,也影响了运动员正常学习,导致业余体校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低。文化素养的欠缺,不但阻碍了体校学生在竞技领域成为更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还导致了升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出现。很多家长由于考虑孩子们的出路问题,被迫放弃在体育领域发展,导致了招生难。
3、训练师资和设施难以保证。基层业余体校的教练员大多来自退役运动员,有一定的运动专项技术和训练水平,但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专业理论学习,知识结构单一,远不能满足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由于国家财政下拨的体育经费大都投向了高级训练队伍,中级、初级长期处于经费短缺的困境。基层财政投入体育的经费,大都花在大型比赛场馆的建设上,而平时的训练场馆很难保证,很多基层业余体校场地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改造、更新,也导致了招生难。
4、“两免一补”政策,造成了严重的招生难。目前,基层业余体校80%以上的在训运动员来自农村,特别是举重、摔跤、柔道、皮划艇、赛艇等项目,几乎都是农村孩子。这部分孩子招进业余体校后,就读在城市学校,因此即便是农村户口,也无法享受到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优惠。在这种大政策影响下,不少在训的农村孩子选择了离开体校,回到农村读书,导致基层业余体校出现严重的招生难。
二、对策
1、体教结合,解决学训矛盾。“体教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学与训的矛盾,使运动员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体教结合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市域、县域内体育、教育两大部门的真诚合作,解决运动员选材、文化学习的后顾之忧;另一个层面是业余体校与高校、职校联合办学,解决运动员出路问题,以促进基层体校解决招生难的问题。
2、加强队伍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基层体校要进一步加大优秀教练员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由优秀退役运动员和师范类体育专业毕业生构成的年轻教练员队伍,优化教练人才结构。国家体育经费要适当向基层倾斜,以弥补市、县两级财政在体育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为基层体校配置好与训练相适应的场馆、器材、设施,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训练。
3、改革竞赛制度。运动竞赛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对运动训练的内容有导向作用。一是以奥运会、亚运会成绩来衡量各省的竞技体育水平,扩大双向计牌计分的范围,撤除限制运动员在省际之间流动的藩篱。二是省运会要将加强对运动员基本素质的测试,对综合考核达优者奖励,遏制“唯金牌论”在少儿业余训练中的不利影响。以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畅通基层业训的出口和入口。
4、将业余体校的农村学生纳入“两免一补”范围。目前,业余体校的农村学生群体庞大,将业余体校在训农村学生纳入国家“两免一补”范围,能直接稳定体校生源,有利于基层体校招生和发展。
关键词:体育管理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45-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必须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对推动大学生就业、实现个体良好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近30年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状况,体育管理专业的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上是脱轨的,从近几年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对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文献以及著作,为本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河南省主要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规划的情况作有限量的调查,从中得到一些真实的数据,并进行必要分析。
1.2.2 访谈法
根据体育院校的师生和领导进行采访的形式,分析了所调查学校课题相关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搜集到的数据运用EXCLE进行处理,归纳出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的数据。
1.2.4 逻辑分析法
本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更有效的把握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障碍与发展研究的相关策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又被简称为“生涯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设计”,也就是将评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作为基础,通过对自己个性、爱好、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个人特质的客观分析,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在对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和成功的关键条件进行进入了解后,在结合自身职业倾向的基础上来判断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且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地安排来实现该目标,确立并发展正确而完整的职业观,为了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有效培养自身的应变和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种是本人对自己所规划的职业生涯,第二种是组织为组织内部的员工进行的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
2.2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规划意识淡薄
现在的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通常不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而缺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恰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在就业过程中的设计。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或者短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兼职,并没有真正的社会经验,并不能恰当分析现在社会就业形势如何严峻,竞争意识以及紧张感欠缺。
2.2.2 职业期望与现实差距大
职业期望也叫做职业意向,就是劳动者向往某种职业以及某些职业涉及的范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不断加强。但是通常还是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容易过于理想化的思考和观察事物,心理并不完全成熟。
很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没有清楚了解自身和求职单位的情况下,职业期望往往过高。过高的职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在无形中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求职之路关上了一扇窗户。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2.3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3.1 传统体制的束缚
我国的职业指导开始于1916年。建国以后,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职业指导一度停滞,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一切服从分配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模式大行其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生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才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仍然受到思想惯性的影响,遵循传统的就业方式,而不能灵活变通,转变就业观念,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2.3.2 社会观念的误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一味强调个人绝对服从社会,变为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尊重个人的选择,到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由于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观念更替的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问题,首先,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其次,片面追求舒适安逸,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惰性心理。不求上进,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的匹配性,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而且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
2.3.3 高校指导专业化不足
长期以来,学生职业指导被看成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项行政职能,思想教育模式的泛化使其专业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展。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专业人士较少,而且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里从业者高学历的不多。据统计,在高校心理咨询开展得较好的北京市,心理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万分之六,其中包括大部分兼职人员,实际比例为万分之二,而在香港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的比例为1∶ 15000。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
2.3.4 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
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胜任某一项工作的必要能力。但从目前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其综合素质欠佳。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素质不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卑感,没有进行正确客观地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从而无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导致职业理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竞争意识,遇到困难和逆境容易消沉、退缩,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4 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研究
2.4.1 社会应广泛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
政府部门应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令及规章制度等,成立专人专班负责规划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增加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资金投入;社会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
2.4.2 高校应加强生涯指导课程建设,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就业指导课是实施全程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方面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
3 建议
3.1 建议
(1)体育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端正择业价值取向;对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客观的评估;确定基本的职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综合素质。
(2)作为组织的管理学院应采取的措施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外部力量,提高组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浪.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闫允璐.我国体育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
[3]陈兆陨.吉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郑祥江.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摘 要近些年来,网球运动逐渐普及,并且网球锻炼可以较好地提高人的体能和灵活度,有效改善身体机能状况。作者以沈阳师范大学为研究样本,针对业余网球体育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有待改善的方面制定方案,从而进一步保障该校课外网球活动蓬勃向上。根据课题成果,从理论层面论证了课外网球运动在沈阳师范大学开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营造阳光运动的活动氛围,促进网球运动在该校的发展。
关键词课外网球现状对策
网球运动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将技术技能于一体的竞技项目,深受全球人民的追捧。通过实际调研可知,网球体育项目在沈阳师范大学推广的氛围较好,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网球运动的训练,所以以该校学生群体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效的建言献策,能够对网球运动在该校持续蓬勃发展,以及网球在高校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课题选取该校室外网球场与室内网球馆为研究场所,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问卷发放,本文选取111名网球运动者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等资源,了解当下学者对校园网球体育运动课题研究情况,并进行论点有效整理总结,提取公认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引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现状的分析
1.对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性别比例特征的分析
可以看出: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的性别比例差距较小,男性有64人,女性有47人,总体上而言,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由于因为男性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高于女性,特别是网球运动对机体的爆发力、力量、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都有较高的要求,更加倾向于比赛之间的对抗;而女性更愿追求时尚感,锻炼身体柔韧性以及灵活性;此外近些年来,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极为迅速,使得网球运动的发展在高校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数也逐步在递增,呈现良好的趋势。
2.对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的学业特征分析
网球运动的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持,球拍的价格以及其他方面的配件较贵,使用球场也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网球运动在我国普及的人群较窄,主要为受过高水平教育的群体。从表二数据可以知道:艺术专业学生是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人数最多的专业,有41人,艺术专业学生的家庭收入较高,课业较为较少,时间充足且支配自由,具备从事网球运动的条件;其次是计算机专业,人涤32人,这部分学生课业压力大,脑力工作的特征明显,网球运动能够帮他们进行放松,恢复精力,释放学习中压力;排在第三的专业是工科专业,有20人,沈阳师范大学以文科专业为主,工科和理科的学生较少,但是从事业余网球运动的工科专业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大,远远的超出了只有18人的文理科专业。
3.对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运动时间和运动次数分析
作为竞技体育项目,网球项目对球员的技巧要求极高,不同情况下正确的握拍,球拍恰当的摆动、脚步准确的跑动以及发球的基本动作都是要下很大功夫的。然而对于在校生来说,热爱网球项目、提升个人身体素质才是第一要务。对于校园网球项目爱好者来说,循序渐进的进行体能、耐力、以及技术层次的锻炼才是更正确的。综合上表数据显示,在该校网球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2个小时和2~3个小时之间,由于男女之间的体质差别,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内的女性较多,运动行为持续3个小时以上的男性居多。沈阳师范大学网球运动大学生运动时间较为合理。网球运动属于集体运动项目,需要两人以上才可以练习,通过走访发现,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更为注重网球运动的交际功能和娱乐功能,一块网球场地往往由2人以上,多者有4人共同进行竞技,网球运动成为沈阳师范大学学生进行朋友聚会的新形式。
同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一样,一面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一定具备敏捷健硕的身体和专业的技能水准,为了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就要投入大量的训练,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课外网球爱好者。
(二)对沈阳师范大学网球教师情况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网球教师的专业大多是学士学历,比例最大,而且其大多是体育专业以及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成为了该校网球项目教育的主要支柱;从教时间超过了20年,他们执教经验丰富;一位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是一次高水平教学指导的前提,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中。该校的网球授课团队保证了以体育专业毕业的本科学历教师为基础,是该校网球课程技术性的保障。然而一名优秀的教练不仅仅是一名拥有较强能力的运动员,他还应该能教会学生在球场上如何在平稳心态中享受的完成一次运动,也就是说相应的教学技巧,这是这支队伍需要再进一步提升的。
三、结论
(一)该校课外网球体育项目的人群男女比例存在较小的差距,男性比女性多,其中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人群为主;艺术专业是沈阳师范大学业余网球运动者人数最多的专业,有41人,其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有32人。
(二)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生开展网球体育项目持续的时间大多维持在2小时内或者2小时到3小时内;其中女生在不超过一小时的比例较多,超过3小时的基本都是男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院校影视武打表演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12―03
1 前言
武术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防身自卫的一种实用的健身方法。与此同时,武术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美学特点,极具表演和观赏价值。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武术的文化娱乐功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术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影视创作领域,中国功夫享誉全球,成就了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国际功夫明星,以唐季礼、袁和平、程小东、洪金宝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动作导演和武术指导;在舞台表演领域,华夏武术名扬四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表演者整齐划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表演让世界为之惊叹,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武术在专业设置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下,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白专业设置以来,民族传统专业的招生数量大量增加,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的方向,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学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较少,同时实践课又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其他项目或传统项目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就业的面比较窄,严重影响了近年来的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
随着我国影视业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表演团体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武术表演本科专业已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诞生。上海体育学院于2011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了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并于2012年2月进行了首届招生的专业考试,这意味着武术表演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资料调查,尚未发现有艺术院校开设影视武打表演专业方向,而艺术院校有着多年的表演专业,编导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强大的优势,以及和各大影视公司,表演团体紧密的关系,能更好的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就业,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全国各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课程开设方案,从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分析相关研究。
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相关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表演专业、招生办等专家进行了访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华武术通过与电影电视相结合开辟了一种新形式,更加生动的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特别是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的武术学习风潮,在后期的《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放映,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了武术。影视传媒为武术的传播、武术产业的发展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尤为重要。
而在影视武打的拍摄过程中面临着会打不会演或会演不会打的难题,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武术的毕业生加入到了影视武打的行业中,但因为没有专业的表演基础,大多从事替身或群众演员的工作。一部好的影视武打作品,往往决定于好的武术指导,其负责片中武打动作的设计、指导以及后期达到的影视效果、声音效果等,每个武打动作从演员的演练到观众看到的影视作品,往往要经过导演和武打编导影视化、戏剧化、艺术化、表演化的改装,从而将每个动作达到准确到位,优美合理。
3.2 武术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影视武打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武戏、武舞、武乐、杂技以及古代文学等结合到一起,将武术技击性、修身养性的特点通过表演艺术展现出来,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武术以不同时代可以接受的层次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光大。
因此,影视传煤不仅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巧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进行了传播,同时将武术的信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对受众知识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改变了以前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播方式和靠声音、动作传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文化进行了传播。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
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公安系统、武术训练队、武术教学工作、保安公司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从事武术的表演工作,但据资料记载,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为60―70%,所以在延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创新,将是影响武术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主要就业的是公安系统和武术教学,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书也成了这些人必须要通过的毕业前的坎,但因为近几年公务员报名和招录比例的大幅减少,加上较好学校所需武术教师基本趋于稳定,使得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专业办的好与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就业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去调整已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或模式,势必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和市场背离,被市场淘汰。
影视武打从工资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动作演员、动作指导、动作导演、替身、特技等几种,这些从业人员目前均是一些有武术功底的人员在一些有经验的武术导演或指导的带领下,经过在剧组的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另外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武术游戏也得到了快速的开发,游戏的武术指导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因目前没有专门的院校开设此类专业,所以开设此专业培养合格人才有很大的必要性。
3.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我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看出,现有武术专业方向基本是学习武术套路为主,再辅助散打、跆拳道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固定,二大多数考上的学生也是从小练习这些项目的,所以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注重武术攻防技击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武术的小的攻防组合或者对练不但可以改进教学效果,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不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下学的以后教学的本领,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上练习,引发对影视武打的关注,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同时,随着武打影视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对影视需求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影视武打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和其自身的挑战性感兴趣,并且随着成龙、李连杰、洪金宝等影视武打明星和指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欲从事武术表演的行列,这些学生正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再加上年龄的特点,对于学习影视武打的要求越来越强。
3.5 专业结构设置发展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和市场结合,培养出为市场所接受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