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时间:2022-10-11 02:1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叶,彭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规范化管理初探[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2] 刘健.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2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服务社会和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为中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差距很明显。现在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要的IT人才二者“不对口”。一方面,企业需要招聘理论与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学习的技术和市场脱轨,动手能力通常较差。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很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另一方面,近几年IT行业依然是官方最热门十大专业之一。在中国,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3倍。IT行业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为改变软件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发展的状况,加快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并组织实施“蓝桥计划”。该平台旨在搭建软件企业和高校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整体实力不是很强,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其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通过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构建了以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有近2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一、确立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目录,当前很多高校都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尽管各个高校在不断创建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特点出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确立了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整个实践教学模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校内企业订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历时2.5年。校内企业订单实训虽在校内进行,但由企业委派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导,历时近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则是在各个企业进行,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历时近9个月。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学生不重视实践学习。在中学阶段,受到高考模式、学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答题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很多同学上大学后,还是以为会答题,分考得高,是大学学得好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系统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再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程序,也很难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有的同学还认为,自己准备考研究生,只需把分考高就行了,编程的实践能力就不重要了。实践表明,没有很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你将寸步难行,因为你的算法的思想,最终还是要靠编程实现的。每一个计算机的高级人才,都是从编程的实践中走出来的,编程实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2.改革课程实验。传统教学的计算机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实际教学中,可将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交叉进行,解决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之初,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以整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这样使得实验教学组织形成了两条线——以验证性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和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实验。但这两条线并不矛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知识理论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时内容正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理论支持;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设计性实验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好这两条线的协调和配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一些专业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的课堂教学开课之初,就让学生选择好期末要完成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克服期末课程设计时间紧而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为后面企业订单式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数建模竞赛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和创业大赛”和“全国高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获得了湖北赛区的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获得国家级的5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的良好成绩。

三、校内企业订单式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要营造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方面模拟职业环境建设实训基地。为达到此目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引企入校”。根据“蓝桥计划”,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利用课余和暑假,由企业委派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讲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式实训。实训期间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具备管理素质的学生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重新轮换,由本组学员推举产生,新产生的项目经理负责本组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培训管理。按企业规范要求学生,将学生培养为IT企业规范人才。如2012年进行的JAVA EE开发方向订单式实训,整体实训课程分17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授课课时按照30%授课+70%实践分配。总课时:488课时。这几乎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课时的8倍。由此可见工程实践是多么重要。整体课程包含7次项目实训。7次实训均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项目开发训练结束后,实训基地会把学生分派到相关的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整个实习时间为9个月,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文化,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增强项目开发能力,这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实习期间由企业工程师指导设计,返校撰写论文期间,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有企业实际项目的背景,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毕业设计不切实际、走过场等现象。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近2年的毕业论文中,近三分之二的优秀论文都来自“蓝桥计划”班的学生,他们的论文有企业实际项目背景,使用技术先进,内容充实,文本规范,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素质、自身实力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使得这个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障碍。荆楚理工学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实施的“蓝桥计划”,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采用订单式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的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文件.

[2]王爱民,李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没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12):24-28.

[3]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解决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问题,文章研究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针对加强重视、完善体系、优化实验课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及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改革毕业设计、规范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 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现状

目前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项目训练、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开展工作,互相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步骤,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文献的统计,我国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剧增。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由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统计的数据看,近年IT行业招聘的职位需求均排在各个行业的前列。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全国各专业的就业数和就业率统计表明,201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都是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学生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对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就业所出现的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经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或者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依然存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作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但是一般教师都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完成后,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实践教学不好把握效果,常被置于次要地位。此外,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也更加看重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和要求都相对较低,因此学校各级都有待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参照了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缺乏自己的特色,对于实验和实践的环节也大多是单个课程的实验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不够紧密。

(3)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就业需求不符。目前,一般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确定的,但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对实际就业需求不够清楚,对各种招聘单位的最新业务要求不够熟悉,只是习惯性地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造成教学跟不上实际的用人需求。

(4)学生不够注重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实习的学习环节中,由于受学校的统一安排,自己对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导致实践实习的过程多数流于形式,对实习报告等很多人也是敷衍应付了事,以至于最后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真正提高。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综合实践训练。但由于临近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等事情也迫在眉睫,很多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得过且过,并且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

(5)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或实践课一般是随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类型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一般会在实验课前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以致学生较被动地参与实验实践,而且主要是以批阅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定量考核,考核制度欠科学性与全面性,这样难免会有学生抄袭或编造数据,效果堪忧。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

(1)从上至下加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从主管领导开始,定下相关制度来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积极推广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定期举行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加大奖励力度。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通常一刀切的做法,会让水平低的学生感到恐惧,水平高的学生却觉得没有挑战性,浪费时间,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正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符合认知规律,从低到高逐步提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步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的3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其中,观测验证性实验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和巩固课堂的学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以分组进行,组员可担当不同的角色,负责不同方面的内容,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内各成员要进行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每个小组组长也要代表该组进行各小组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以此评定各人实验成绩。研究创新性实验则是在提供给学生选题后,由指导教师指导分工、合作完成,如创新设计的竞赛题目、科研项目子课题等,最后也要做出实验总结的书面和口头陈述演示。严格地考核评比,让每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参与实际的研究体验,了解各种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并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优化对学生实验课的管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实施实验过程。教师为主导,要注意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使学生能真正体验自主实验带来的成功与失败,锻炼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并注意总结,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中能积极主动地专心投入做实验,课前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布置实验任务时要充分准备,布置的内容和表达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和监管,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要进行评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促进学生间积极的学习竞争,建立奖优罚劣、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学习氛围。

(4)改进实验、实践课的教学方式。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践课要针对实际情况,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观测验证性实验,地方高校一般会让学生照着课本中的代码输入,然后调试修改,验证程序输出的结果。有人认为这样会让程序设计实验变成打字练习,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其实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这种输代码的实验方法,因为学生调试修改程序的能力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而且要多次进行以真正熟练掌握观测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强化调试修改程序的技能,但是当学生具备了调试修改能力后,就可以减少这种花时间在打字上的训练了,更多地应该让学生投入时间到掌握编程思想以及算法设计方面,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了观测验证的任务后,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争取改进或研究出更好的设计。

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可以参考美国的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如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初步的项目研究体验。主要的环节包括实际案例分析、项目计划方案设计、团队合作交流、开发实践、书面和口头交流沟通以及撰写总结等。整合各交叉学科知识,针对社会的需要,集中时间积极开展开发研究,有助于优化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协助和交流促进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优化课程计划与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实际的工程开发应用技能、初步的文档书写技能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于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借鉴近年发展起来的CDIO教育模式,参照工程项目从构思、研发改进到运作实施的整个过程,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大步来组织实验实践教学。首先,建立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备选课题库。鼓励学生自定课题,每年也向教师们征集课题名,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审核,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进入备选课题库。其次,经常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资深工程师来校作技术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加深学生对各种课题的相关技术背景和实际研况的了解。然后,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报选已入库的课题,选了同一课题的学生形成项目组,再在指导教师的召集和指导下,进行任务分解,按兴趣和能力分工,确定研究组长。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组织书写研究开发的计划和设计方案,定期集中了解实践研究学习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协助排解疑难。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考察研究项目的需求和可行性,自主学习相关技术,进行实验测试,拟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各项目组中的每个学生成员在实施各自研究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积极实践,经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将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各种不足与改进意见等撰写成项目总结报告,以项目结题汇报演讲和组织竞赛评比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推荐参加各种相关竞赛。

学生在积极参与这种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主动学习,系统地掌握与项目相关的大量知识,且印象深刻。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5)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产学研合作可以为高校、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一种良性的互补互利机制,充分地发挥各方优势,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结合,缩小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接近科学技术前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积极建立各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并健全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与制度的保障,以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让学生尽快地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投入应用,体验理论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出深入研究,不但有效地巩固了课内理论,还学会了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了实际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

(6)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最综合的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实践教学的优劣。为了避免大部分学生到四年级时,不得不因为要面对各种紧张的找工作和考研复习备考等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以至于不少的毕业设计最终未能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任务,甚至出现最后临时、马虎、勉强应付等更差的情形,应该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准备最后的毕业设计,尽早地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早日参与项目研究,体验团队开发过程。争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实习前就基本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作品,。在毕业设计开展期间,再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总结成毕业论文后参加答辩,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让学生尽可能亲自专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践中去。

以毕业设计作为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检验目标,建立图2所示的层次递进结构的毕业设计培养体系,对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开始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的学习训练,鼓励学生加入计算机专业各种技术型的学生社团,学习相关实践技术。二年级学生则提倡加入学生的项目开发组,进行团队项目开发的锻炼。三年级则尽可能参加各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或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到了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基本上都能够并且已经可以独立地做出一些实用创新的作品,再进一步完善总结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较成功的毕业设计了。

(7)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规范实践技能水平的考核。尽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为了促进良性的学习竞争,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公平的评价,还是要以较统一并且可信实用的评价方式来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主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尤其是观测验证性实验,由于考核的次数多、量大,难以对每人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价,所以除了参考实验报告和考勤外,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也应对一部分学生抽样进行实际评价,以了解实情。

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既获得了反馈信息、吸取教训,便于反思与改进未来的实践学习,在对学生评价之后又提升了自身的认知水平。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要以多个相关学生和指导教师等的评价来综合评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B/S架构的实践教学评价在线管理系统软件,由参与评分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学生某次实验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可以录入定量的评价成绩,还可以录入定性的评价描述。对定量评价,系统可以自动去掉最低分和最高分,计算出最终得分。对定性评价,能够记录下每位评分者对被评价学生的定性评价意见。每一次的评价数据都记录下来后,师生可以随时列表查询,实现了较好的过程性评价,便于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实践学习的历史情况,也方便教师监控追踪实践教学开展过程的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这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并综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实现较全面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

湛江师范学院在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基地,对实践实验学时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高了很多实验内容在各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还注重不同课程之间实验的联系,在完成规定每人必做的基础实验外,增设了选做实验和自拟实验,在课外选修课、技术型学生社团或竞赛组中开设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2007年开始,学校每年都举办历时半年、形式多样、多学科并举,集专业性、创新性于一体的“IT科技节”,而且得到了多家IT企业的大力赞助,学生热情高涨。2012年的第6届IT科技节,学院仅二、三年级学生中就平均有一半以上参加了“IT科技节”中的各项比赛。2008年年底开始建立了校园智能OA系统,推进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学生导师管理、毕业设计全程在线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活动,在近5年的实践教学评价和毕业设计考核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类计算机相关的比赛中,获得的省级以上奖励比改革前增加了6倍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明显提高。

4 结语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笔者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地方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研究了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改革完善情况,提倡对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锻炼,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开展、评价等各方面,提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框架,以抛砖引玉,下一步希望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出更科学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

[2]赵丙辰.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179-180.

[3]王兴玲,李春荣,焦玲.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5(6):34-36.

[4]张晓琴.建立实践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换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16-117.

[5]何静媛,朱征宇.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25-27,46.

[6]周启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5):74-76.

[7]张美平.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l,27(3):10-13.

[8]李文敬,刘之家,闭应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1(2):103-107.

[9]殷明,朱昌平.从众心理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28-130.

[10]那景芳,徐小平,段建民.多层次内容循环渐进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2):107-109.

[11]刘义良.计算机实验教学课堂行为管理的实践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70-172.

[12]李作主,熊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5-696.

[13]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14]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研究方法

独立学院自1999年创立至今,它作为新型教育模式下创办的高等教育新形式,不同于普通高校,又有别于民办高校。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有32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00万,可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新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的适用性强,全国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江淮学院是淮阴工学院所属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气信息类主干专业之一,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理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基本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计算机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类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存在几个问题。

1.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大多数是向所属高校“看齐”,或者偏向高职高专教育,这样导致培养的学生没有特点,进入社会后,要么没有社会就业竞争力,要么就是能力的偏向性比较严重。鉴于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介于学科研究型和职业实用型之间,也就是既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职业实用型人才,也不能太向所属高校靠拢,要使培养的学生有自己特点,重点是要比所属高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2.专业教学依靠所属高校

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无论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用,学生都需执行规定学习过程,比如学生既要学习图像处理软件,又要学习嵌入式开发,还要学习软件程序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覆盖面广,虽然具有系统性但又不能面面俱到,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学习能力有限,任课教师几乎是根据本科教学体系来教学,因此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跟不上。目前,独立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基本没有通过市场调研,没有针对就业市场需要或企业具体需求来进行设定,课程设置和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几乎相同,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定制”培养方案,因此导致目前培养的学生毫无特色,理论基础比不过所属高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不过高职高专学生。

3.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学分总数为180学分,各学期的课程安排紧凑,课程之间环环相扣,且大部分课程教学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偏少,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钩,不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实用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解决工程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具备建立工程数学模型能力。具有运用数理知识以及工程知识解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

(2)具备抽象描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式化证明、建立模型、实现类计算、实现模型计算等能力。

(3)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具备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

实践环节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需要完成的实践环节包括: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硬件工艺实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硬件综合课程设计、微机生产实习等。

目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将计算机应用到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面更是教研教改热点。齐向阳等针对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创新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赵莉萍提出了基于创新意识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实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大多强调对编程教学加强,而对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并不常见。

本文强调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分析、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也为将来扩展到各理工科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1.针对江淮学院人才培养实际目标,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1)为提高软件项目开发人才的专业后劲和攻克技术难点的能力,把“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和分析”的课程教学内容与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进行联系,选择更适宜的部分竞赛题目为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或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类题目具有趣味性、实际应用背景。

(2)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中,选编更多更适宜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的随卡和随软件附带的OEM原始资料作为学习资料。

(3)在“英语”课程中加入一些有关ISO9000、IT知识产权与法律、财务审计、商务谈判方面的英文材料。

(4)把“软件工程”课程内容分解成独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

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大力提倡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性教学试点和普及工作,深化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虚拟仪器仿真教学等教学改革成果,使学生融会贯通课程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虚拟现实环境下加强实际项目操作,安排学生在IT企业进行实训。

(2)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课程采用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法。

(3)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采用实验室机房集中设计、指导教师跟踪监督、研究生辅助指导、明确项目各成员担任角色,模拟真实项目管理流程,实现“项目实训”。

(4)提高毕业设计资格获取门槛,学生需掌握的内容:常用电子电工仪器(如示波器、网络数字化分析仪等)的使用;学生把三年来自主设计和实现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演示,并提交相关文档,教师提出相关问题。

(5)鼓励学生参加如Cisco、微软、华为等中外知名IT企业资质证书考试以及国家软考认证。

3.进一步改革教师培养和聘用机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并重,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针对江淮学院单独设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是由具有多年IT企业工作经历或海外留学经历的、进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高学历教师组成,多数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双师型”、“双岗位”的教师。此时,“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双岗位”即教学岗位和研发岗位。

4.课程实践环节改革

由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就是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创建渐进式、与企业融合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环节: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课内实验,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完成,主要由实验室教师和任课教师进行指导。

(2)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环节:针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或者企业完成,主要由参加过企业实训、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和聘请的企业资深工程师或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

(3)企业实训环节:在大学四年级实施,根据学生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进行,主要由企业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人员进行指导。

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践创新;信息安全;本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42-03

2001年,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和其独有的特殊性,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武汉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6],包括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配置班级专业导师[4]、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创建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3+1”培养模式[7]等。本文着重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谈信息安全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实验教学一直是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大高校均开设了一系列实验课程,但不少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没有因为实验课程的开设而明显得到提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

2) 实验教师师资力量不够

3) 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

4) 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5)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信息安全作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交叉性极强的新兴专业,相比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言,在各方面都还不大成熟,在各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实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介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路、经验和教训。

1循序渐进,精心设计实验

目前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采用课程实验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其中课程实验与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例如密码学、信息隐藏和计算机病毒课程分别设置了20、20和36个学时的课程实验。实验课程属于单独的必修实验课程,通常为1个学分;实验课程以综合性、设计型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所学的安全知识、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例如“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以及“程序设计实践”均为1个学分的实验课程,三门课程各计36个学时。

每门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均包括了基础验证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我们认为,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该类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大促进他们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做准备。在学生具备了最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之后,我们逐步提高实验的难度,然后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实验,这三类实验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则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和专业实践兴趣。

针对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我们均制订了具体的实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各个实验的内容、目的和学时。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为例作重点介绍。

“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包括9个子实验,分别是:

(1) 数据恢复

分析FAT32和NTFS磁盘文件系统格式,提取、反汇编并调试分析MBR、DBR代码,详细分析实验室硬盘的具体结构,删除并手工恢复指定文件,熟悉并比较各款数据恢复工具。课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电脑硬盘进行详细分析,画出自己电脑硬盘的磁盘结构图,分析多引导程序工作原理。

(2) PE文件结构分析

对PE文件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详细分析引入表和引出表的结构和原理,按要求手工修改PE文件以改变PE程序的行为。用16进制编辑器手工制作符合指定条件的最小PE文件。本实验集创新型、设计型和综合型于一体。实验前面部分旨在加深学生对PE文件的理解,后面部分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设计以及综合能力。本实验要求学生对汇编、反汇编、静/动态调试、PE文件结构、操作系统都具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3) VBS脚本病毒样本分析

分析一个实际的VBS脚本病毒样本,并对其进行解码和分析。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病毒分析经验。

(4) PE病毒样本调试分析

调试分析课本中的一个病毒实例(或者分析一个流行PE病毒样本),并写出病毒清除程序。本实验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

(5) 计算机病毒免查杀技术分析

对常见病毒的特征码进行定位,并能够通过修改特征码来使得病毒逃避各流行杀毒软件查杀。对各反病毒软件的病毒检测原理进行简单分析。本实验综合型较强。

(6) 恶意代码行为分析及流行病毒专杀软件设计

利用相关工具对恶意代码的静态和动态行为进行分析,并手工清除病毒。编写可以扩展的流行病毒的专杀软件。

(7) 网络蠕虫取样分析

对流行蠕虫进行分析,从网络数据包中获得流行蠕虫样本,并进行实际功能分析。

(8) 软件加壳与解壳

对指定程序进行加壳并分析,对给定的加壳程序进行自动和手工脱壳。

(9) 简易杀毒软件设计

编写简易的杀毒软件,该软件需要具备简易扫描引擎和特征代码库。基本具备杀毒软件的病毒扫描功能,并可以进行升级。

我们对每门课程的每个子实验、每一个具体实验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修改,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考虑。这些实验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譬如,在进行计算机病毒课程实验中的各子实验设计时,我们征求了部分国内著名反病毒公司从事病毒分析的骨干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认真完成这些实验之后完全具备从事病毒分析工作的能力。

2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进度和时间安排得是否得当,也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专业实验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先修课程的安排。专业实验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譬如,计算机病毒课程需要学生先完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而网络安全课程则需要学生先完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因此,实验课程的安排不能太靠前。

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大三暑期实习、大四就业、考研的问题,实验课程安排在大四开始之前较合理。

目前瑞星、金山毒霸、安天等反病毒企业每年从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招聘实习生。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实行了“3+1”模式[7],即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所有课程,第四学年到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推荐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则直接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安全实验课程安排在大三一个学年完成。

3大力培养实验师资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验师资通常来自于两部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验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类的传统专业实验已经轻车熟路,但在信息安全专业实验上暂时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传统计算机专业,他们大部分都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具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但在信息安全技术实践上可能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并且由于信息安全学科中某些具体方向(如网络攻防以及计算机病毒技术)的自身特点,如果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支持,部分专业教师也难以投入太多精力。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信息安全中涉及到的各门新建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掌握大量的安全理论知识,同时必须在安全技术上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实验师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实验师资力量普遍不够,各高校均需积极加大专业实验师资的培养力度。

4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相对于其他计算机类实验而言,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实验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要求更高。譬如,网络安全实验需要比较好的内部网络环境,其对网络互连设备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病毒实验则需要提供足够的流行病毒样本、虚拟机、隔离的网络环境以及供测试使用的各类安全软件、硬件设备;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则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硬件设备[6],譬如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室购置了硬件防火墙、密码机、隔离网闸、天阗IDS、网络协议分析仪、智能卡开发设备、指纹识别仪、电磁干扰测试接收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投资数百万元。尽管如此,这些实验设备也无法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同学的实验需求。为了保证实验环境和条件,实验室需要分多组多次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组队预约实验设备,这些都需要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实验制度。

目前,武汉大学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实验环境,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我们正在积极研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实验实训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访问实验平台,获得良好的软件以及模拟的硬件设备实验环境。

5加强实验环节考核与管理

为了促进实验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严格的考核与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从实验教师角度来说,首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并按时严格按照指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对于抄袭现象,实验教师应该严厉制止。另外,实验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同时在试验前做好各项准备,在必要时要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或者意外的问题,以免学生遇到困难之后可能无法进行后续实验,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从学院角度来说,其一方面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有能力的老师积极承担信息安全专业实验课程,另外一方面其应该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

6结束语

目前武汉大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也依然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相信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重视下,在我们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武汉大学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将会成为全国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4,(2).

[2] 张焕国等. 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 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彭国军,张焕国.浅析专业导师在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 第8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系主任(院长)会议论坛论文集,2005.

[4] 彭国军,张焕国.论高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J]. 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教育论文集,2006年.

[5] 彭国军,张焕国. 关于计算机病毒教学的几点建议[J]. 计算机教育,2006,(7).

[6] 张焕国,王丽娜. 信息安全综合实验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7]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本科培养方案[M]. 2007.

作者简介

彭国军(1979-),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第6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比较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知识,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律师业务,能独立承办各项律师业务;具有全面指导四级律师及其以下人员工作的能力;撰写律师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基本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符合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市从事专职执业律师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延迟3年申报。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申报三级律师职称:

1.大学法律专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4年以上;

2.大学法律本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3年以上;

3.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取得四级律师资格2年以上;

(二)获得相关专业的以下学历,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具备三级律师职称:

1.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取得律师资格;

2.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取得律师资格并从事律师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任现职期间,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或《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要求,参加律师协会或省辖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继续教育,关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比较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和律师业务,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培训合格。

第七条工作能力要求

(一)符合本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

(二)熟悉律师业务,能独立承办各项律师业务;

(三)具有全面指导四级律师及其以下人员工作的能力。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任四级律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对律师某项业务工作创造过有效的办法或经验,被当地律师业务主管部门认定或组织推广,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办理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律师业务,并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第九条论文要求

任四级律师期间,撰写本专业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交流材料等,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县(区)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律师专业论文2篇以上;

(二)在县(区)级以上举办的律师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论文或律师专业交流材料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国家或省市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对参加了上一年度或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但未达到合格标准的1957年1月1日前出生的单位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符合省职称办规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标准,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填写“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经苏州市职称办批准后,其外语考试成绩可作为评聘的参考条件。

1.获县(区)以上表彰的优秀律师;

2.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任期内两次以上(含两次)年度考核为优秀。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外语:

1.获博士学位;

2.任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一)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通过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律师、公证员,应达到合格标准。1957年1月1日前出生未取得合格证的人员必须提供参加职称计算机培训证明,考核的成绩可作为评审参考条件。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免试计算机:

1.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一)确有真才实学,任四级律师期间业绩显著,在省辖市律师行业里有一定影响,虽不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但取得四级律师资格6年以上,或具备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四级律师资格3年以上。

(二)对少数业绩、成果特别突出的,经省辖市以上司法局职称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省辖市司法局中评委评定的,需报省辖市职称办同意),可不受此限制。凡破格申报者,必须符合第三、五、十、十一条规定的要求外,任现职以来的年度考核必须为合格以上,其中至少有1次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必须具备以下二类条件中的各一条:第一类:

(一)在省辖市级以上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法律专业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出版过律师或法律方面的专著或译著;

(三)办理过在本市内有较大影响的疑难案件,并发挥了主要作用的(由省辖市司法局认定)。第二类:

(一)获市(县、区)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律师或司法行政系统表彰奖励;

(二)对律师业务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或办法,并在县(区)内同行中得到推广(由省辖市司法局认定)。既不具备规定学历,又不具备规定资历的律师破格晋升高一级律师职务,需具备上述二类条件中至少三项以上条件。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三、四(或十二、十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三级律师职称,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五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特定解释,若干说明等见附录。

第7篇

论文摘要: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一些新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新的探索,不仅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涉及了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领域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同时也要求现代大学生要有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更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实用性与先进性。

1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课。其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与信息论、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常用工具软件。实践部分强调WINDOWS系统、OFFICE及网络技术基础。

该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使用;具有多媒体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

2根据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前的全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由于专业的不同,各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老师必须认真备课,能够准确把握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努力实现“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3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

由于地域性的原因,有些同学从中学就开始上微机课,认为计算机基础课无非就是打打字,画画图,思想上“先入为主”,认为该课程自己都会了,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热情。其原因有二,第一、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计算机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淡化了office等的基础操作,避免了与中学课程的重叠,同时增加了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素养和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第二: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计算机类的课程(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工程制图等)已成为我校很多专业本科培养目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计算机基础课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社会中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教学意义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讲授一些相对稳定、基础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2)通过讲授数据信息类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

3)通过讲授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课程,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利用计算机设计和研发专业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方便条件;

4)通过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软件的认识,有重点地强调相关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该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学生对以后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的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社会“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1)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本门课程除了使用板书、投影仪等教学手段,还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辅以多样的教学媒体。例如:在讲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辅以实物(如计算机主板、CPU、声卡、显卡、软盘、硬盘、U盘等)教学,既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积极进行思路引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更新快。同时,任何专业都是一个发展着专业,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建树,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同样具有学好其它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3)注意课堂师生互动。课堂上穿插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全部给学生留“。”号,而是适当的留下一些“?”号;在批改作业时,“批而不改”,即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批语点出问题,引导学生自我修改。

4)联系实际对比讲授。本门课程中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将一些专业性的概念和定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比讲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教学,相关专业产品、专业系统的设计和研发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有目的的拓宽教学内容,以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密切联系,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该专业其它课程的整体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改变优化考核手段。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的考核手段都是希望能够准确的反映教学质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为了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针对本门课的特点,优化判定学生水平能力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计算机硬件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实物组装法,以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部分章节,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进行等。

5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如何理解专业内涵,如何“因地制宜”,按各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是基础课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通过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专业特色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而且是应该解决好的一项课题。

第8篇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本世纪在全国各所高校极力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首先在全国的重点大学推行,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接着,各普通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除母语之外的任何一门语言作为课程讲解的基本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用一门除汉语以外的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用语所进行的除外语专业教学的课堂教学.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加强了联系,商务谈判,劳务输出,国外进修,国际交流等,英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全国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一般来说,双语教学的目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高校专业课学习的专业知识获取能力,便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深造,为专业课题研究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在专业环境下应用英语进行描述和交流专业课知识的能力.

2 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期,第二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否熟练掌握英语并精通专业知识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通过某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1].双语教学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对教师而言,实行双语教学可以使教师在具备英语基本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设法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因为现任教师的英语水平是由国家整体应试机制决定的,即英语水平只停留在读写应用能力上,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因此要推行双语教学,对教师也是一种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用国外优秀原版英文教材,使老师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并获取本专业更深层次及更广泛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快,更需要不断从国外教学资料中获取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推行双语教学可以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英文水平,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和求职就业.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本科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待加强.大二同时为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课,一方面通过大学英语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网页设计双语教学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因为国际上先进的科技论文绝大多数是英文文献,而且很多技术文档也只有英文版本.通过本课程双语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本科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便于现在学习期间获取更多更广泛更新的技术.

3 《网页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

我校双语教学是一个逐步推行的过程[2],要使双语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既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获去更多更新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必须注意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推进,周密部署,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的路子,特别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双语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教材选择

就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言,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机专业术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阅读英文文献,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结合学生英语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目前计算机专业英文教材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3.1.1采用原版英文教材

原版英文教材是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相对于翻译版本教材有两个突出优点[3].一是原版教材在内容真实度上要高于翻译版.当前很多对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极少有适合本科生学习的,其中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失真感.由于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及中国汉语的造句习惯造成的翻译前后意思的极大变化.二是原版英文教材包括的内容相当全面.学生阅读这类教材容易获取其中的新技术,增加知识的广泛性和专业知识的深度,这与双语教学的初衷是一致的,即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包括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但采用本类教材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教材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肯定不能完成教材的所有内容,能够完成其中半数多一点已经达到极限.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对其中的内容作出取舍,或者对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精简.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

3.1.2采用改进后的原版教材

这类教材通常是由本专业课专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版英文教材进行适当的章节删减,形成正式出版的缩编教材,供双语教学教师使用.但这种做法在目前的普通高校可能不是很符合实际.毕竟当前阶段还是处在双语教学探索阶段,缩编教材目前还很少.

3.1.3采用中文教材,辅以必要的英文参考资料

这类教材很适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基于以下2点来考虑:一是网页设计课程原版英文教材极少.计算机专业课原版英文教材比较多的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由于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所讲解的知识主要是静态网页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在Dreamweaver8环境下掌握网页设计基本操作,如三种网页布局方式,在网页中插入各种网页元素等.二是由于在网页设计课程中,HT-ML标记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在后续课程JSP程序设计及J2EE的学习都要涉及到HTML标记,熟悉HTML标记是掌握网页设计和JSP程序设计的的基础.另外,HTML标记名称及标记属性都是英文的,基于标记名多而难记的特点,决定英文参考资料就选用HTML3.0专门讲解HTML标记[4].

3.2学生实际情况

本双语教学实践是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大二学生进行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英语成绩应该都是比较理想的,因此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写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基础,教师在实行英语讲解时,能够听懂30%以上.另外,与网页设计课程同时开设的大学英语课为双语教学的实施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大学英语课为网页设计双语教学奠定了语感和语境基础,所讲解的英语阅读技巧和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网页设计的学习,而配合大学英语课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课双语的教学.

3.3教学方法与模式

网页设计专业课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不同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方法.网页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侧重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网页相关的标记和标签.由于网页内容描述标签是基于英文单词的标记,因此对于网页设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网页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是计算机导论,主要在大二开设本课程,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他们既没有学习任何一门编程语言,也具备项目规划能力.鉴于此,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采用了英文标签与对应的英文词汇结合讲解,软件工具界面英文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既能够掌握本课程的超文本标记,也能够获取更多的本课程相关专业词汇,为后续的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更深入地学习动态脚本语言和其他网页设计工具提供支持.鉴于此,教学方式可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解.

3.3.1英文标签的双语教学

网页设计课程主要在dreamweaver8界面下讲解.常见的html标记有很多,通过给学生下发全英文的html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英文单词记忆常见标签的含义及其用法.这些常用标签的名称和含义都与特定的英文单词有关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标签名称是单词的首字母.如<p>标记对应英文单词paragraph,标记名称即paragraph(段落)的首字母,顾名思义<p>标记在html标记中用来表示网页中的一个段.

2)标签名称是单词的头n个字母,n是一个少于单词字母个数的整数.如<img>标记对应英文单词的image(图形,图像),标记名称即image的头三个字母,因此<img>标记表示插入到网页中的一副图像.

3)标签名称对应英文单词中的某些不连续字母,这些字母通常是由单词的首字母加上后面的不连续字母组成.如<hr>标记表示插入到网页中的水平线,该标记对应英文单词horizon(水平线),标记名称由单词的首字母和第三个字母组成.

4)标签名称是整个英文单词.如<table>标记表示网页中的一个表格,<form>标记表示网页中的一个表单,<frame>标记表示框架,<layer>标记表示层,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标记,限于篇幅,这里不进行全面介绍.

3.3.2Dreamweaver界面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认识一些基本的html标记以外,主要在于学习如何在dre-amweaver环境下布局网页元素及设置网页对象的属性,在讲解本课程的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采用全英文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步骤,而作为老师,采用全英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外,还可以更深入地用英文阐述,如:单击“文件”菜单,然后单击新建子菜单,clickthefilemenu,thenclick“new”submenu,这样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词汇click,file,menu深刻记忆,以后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很容易将这些专业词汇派上用场,脱口而出;在网页中插入图像时,我们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用全英文讲解:whenweinsertapictureintotheweb,wecanchoosethreemethods.

3.3.3脚本语言的讲解

在网页设计课程中,使用的脚本语言有vbscript,javascript,在网页中使用脚本语言有助于增强网页特效,这种小程序的代码不多,并且可以嵌入到任何一个html文件中在客户端运行,只要在常规的html文件中增加一对<script></script>标记对,就可以在这一对标记之间书写脚本代码,当然,脚本代码必须符合脚本语言的基本语法规范,如函数,变量的定义和使用等.这一部分的讲解,主要让学生掌握流程控制语句中的专业词汇,函数的使用,一般的脚本语言关键字,如if……else语句(条件选择语句),do……while语句(循环语句),switch……case语句(多情况选择语句),break语句(中断语句),continue语句(新一轮循环开始语句)等[5].

4 提高双语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网页设计课程中的HTML标记基本含义及其应用,相对于普通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标记的理解.怎样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一方面取决于老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也是制约双语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供同行参考.

1)根据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确定使用全英文讲解或者是部分英文讲解,并在讲解过程中针对某一具体章节灵活切换教学模式.

2)鉴于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部分实验采用全英文讲解.

3)在课程考试方面,英文考题占一定比例,一般来说英文考题要求学生以全英文作答.

4)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时,应配有相当数量的全英文作业,便于学生巩固该学科某个知识点,适当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信息专业;毕业设计;创新人才

0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全面检验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1-2]。毕业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信息科学类专业是研究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接收、存储、显示与控制等的一门学科[3]。信息学科极大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不断从其他学科吸收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许多新兴的交叉领域和方向。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通晓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既有利于信息学科的新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4-5]。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1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产品不断更替,而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却没有相应改变[6],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毕业设计题目陈旧。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更快,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补充新知识,仍然采用往年的毕业设计题目。陈旧的题目无法与企事业单位的先进技术接轨,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其次,实验条件投入不足。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需要有必要的实验场地和实验条件。部分高校供教学使用的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仅能满足基本的课程教学,部分学生只能在宿舍里做毕业设计,更有甚者放弃实验,直接通过网络抄袭他人的论文。落后的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毕业设计中创新性能力培养的要求。最后,就业阶段时间冲突。学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面试主要集中在大四下学期,而这一阶段也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时间段,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会顾此失彼。很多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部分学生为节省时间和精力会选择更加容易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而不愿意尝试创新性、更具挑战性的毕业选题。为使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步入良性轨道,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2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实施

在深入调研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7-8],结合教学发展的特点,信息类专业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思路,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

2.1前期准备

毕业设计时间有限,如果希望学生顺利完成多学科交叉的毕业设计,就必须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1)开设交叉类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补充多学科背景知识。例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信息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艺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学科严重分割,致使懂艺术的学生不熟悉信息技术,而懂信息技术的学生又缺少艺术素养,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可开设素描、色彩学、摄影、三维动画设计等艺术类课程,这种信息技术与艺术双重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再如,生物信息学专业强调生物、医药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对学生开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分子模拟等交叉类课程,通过代谢通路系统建模、蛋白质分子对接模型、药代/药效动力学仿真等实例讲解,强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物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2)开放实验室,组织跨学科研究小组或研讨班。尽管部分教学实验室的设备不够先进,但高校很多研究型实验室已配备仪器设备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可以允许学生进入研究型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学科交叉且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可将非信息专业和信息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定期组织讲座和研讨,协作完成跨学科研究课题,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学术交流。(3)支持和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创新项目。积极鼓励信息类专业学生在高年级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或者校级的创新竞赛活动,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微软“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等综合性活动。这些学科竞赛或活动往往需要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完成。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设计、实验、答辩和论文写作,通过实践逐步了解项目研发的基本流程。此外,高校也可资助学生申请各类创新课题或项目,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让学生通过创新项目完成课题的部分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课外拓展,走访企业,服务企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还应积极联系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需要大量信息类专业人才,特别是既精通信息专业知识又了解行业背景的跨学科人才,可以通过参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后续的就业选择做好准备。企事业单位也有很多实际工程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参与解决,为企业服务。

2.2设计选题

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既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和交叉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确定,课题主要来源可以包括导师科研项目子课题、研究生拟研究专业领域课题、校企合作项目、各类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实习单位项目、就业相关项目等。指导教师应该多渠道学习,了解交叉学科的背景,建立多学科交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平台。同时,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取舍,灵活变通。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应挑选一些有学科交叉背景且需要探索的创新性理论课题,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对于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应鼓励其选择与自己未来工作相关的企业背景课题,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企业的应用背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地适应工作。

2.3质量管理

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准备时间长且综合性强,须做好质量管理和考核工作。(1)分阶段考核和检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例如,对任务书、开题报告进行在线上传审核,将学生分组进行中期阶段检查,后期验收选题的软硬件并进行论文答辩等,指导教师对不同阶段的检查效果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分阶段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约束力。(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时,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申请国家专利或发表学术文章,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和突破,则其毕业设计可以优先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对于获得校级、省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学校将给予指导教师及学生相应的表彰和奖励。通过毕业设计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对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学校可以建立毕业设计在线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量化学生毕业设计流程和导师指导过程,各学院进行质量监督,推动毕业设计改革。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系统反馈毕业设计的进度和效果,有利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起监管作用,方便整个毕业设计的文档管理,也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3培养效果分析

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在信息类专业实施以后,改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对很多信息类专业学生而言,交叉学科比纯粹的信息类课题更有吸引力。学校在线管理系统的调查反馈表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实施,对信息科学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杜绝了学生毕业设计抄袭的现象,实现了毕业设计的保质保量完成。进行多学科交叉毕业设计的学生,均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和论文答辩,其中有2名同学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论文。其次,改善和提升了学校的师资质量和实验室利用效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催生了信息专业中新的学科生长点,如数字媒体、生物信息学等。通过多学科交叉,改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指导教师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指导教师探索新的学科方向,为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和师资培养奠定基础。多学科交叉还提高了研究型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学校各类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和更新换代。最后,增强团队协作,提供就业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肖丙刚,王秀敏,赵吉祥.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147-148.

[2]张翠芳.毕业设计环节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教学研究,2015(1):78-82.

[3]万嘉若.信息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概述[J].电子技术,1991(10):11-13.

[4]陈琰,徐东风,常珊.“多学科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49-51.

[5]伍栖,赵初元,杨子华.“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0):65-67.

[6]李一兵,姜弢,叶方,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与实践[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125-126.

[7]郑春辉,陈月华.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1(4):32-33.

第10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指导,实训体系

1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是整个大学系统化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既要涉及一定的学科理论性知识,也要使研究内容能够较好地面向实际应用,突出毕业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应用特性。在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平台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如何将校内偏理论的教学和校外重应用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模式,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现阶段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毕业指导方案设计

对于高校毕业设计工作而言。综合来讲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工作包括毕业设计的选题、调研与收集资料,以及相关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另一个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包括编写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修改定稿等。

2.1突出毕业设计选题的应用性

在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中,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毕业设计各项工作的先导性工作,但是,毕业的选题也恰恰是当前学生和老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面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性,选题的应用性和实效性也不能忽视。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校内的专业老师,由于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理论教学,实际开发经验和与社会应用需求接轨等方面相对匮乏,因此,给指导老师的毕业设计出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经过学校的专业理论培养和背景知识的普及,已经具备了一定系统设计和开发潜质,但是,在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上相对盲目,也比较缺乏对当前社会人才技能热点需求的了解,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在哪方面下功夫和存在哪些具体的不足之处。自2008年以来,作者所在学院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的方向,基于IT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探索了将传统的“3.5+0.5”、“3+1”办学模式,改为“全过程、深层次”的“6+1+1”运作模式,即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前6个学期在校内重点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教学,最后两个学期重点进行面向社会需求和提升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实习实践锻炼,包括项目化实践、就业教育与科研实践,以及毕业设计预备选题、调研等实践,奠定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期基础。通过真实的项目化实践、深入企业的就业教育与科研实践项目等校企合作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该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前期选题工作或进行自主学习和选题。

2.2构建“5R”实训体系提升应用开发能力

在校企合作平台上着力打造“5R”实训体系,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的“5R”实训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系统开发能力。近年来,作者所在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构建多方位的学校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与实训解决方案,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实施以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的特色“5R”实训路径,即真实的企业环境(RealWorkingEnvironment),真实的实训项目(RealTrainingProjects),真实的项目经理(RealProjectManagers),真实的工作压力(RealWorkPressure),真实的工作机会(RealJobOpportunities)。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实施“5R”实训,在学习体验过程中,通过工程化实训过程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软件公司的真实工作环境,并了解当前社会对IT人才的基本需求情况。合作企业对多年积累的行业项目进行裁剪、二次开发,并通过公司工程师的辅导培训,体验真实项目的开发流程及业务流程,使企业相关开发项目之成为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的项目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真实的社会需求,又能够更贴近实际地学习到相关系统的开发技术和方法,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对接和相互补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中,自觉地将毕业设计的工作更多地面向社会的真实需求,提高在毕业设计中进行系统开发和实现时体现系统的实用性。

2.3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基于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学资源调控、整合,建立“双师型”师资体系,打造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极大地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同时满足对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水平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制度,一方面,通过“教师进企业”提高和丰富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实战经验,使之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紧跟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师进课堂”,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相关系统开发技术和方法,辅助指导毕业设计中相关系统开发和设计工作,使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设计内容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和具有实用性。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更多在企业进行体验学习,有企业工程师进行系统的实际动手和开发能力的指导和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在毕业设计的后期阶段,回到学校整理毕业设计的系统需求分析和调研素材,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对拟设计和开发的系统进行完善,并着手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重点在于使学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理论分析,更好地体现出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及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3总结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应用型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许多应用型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创新模式和运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主要考虑了通过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培养和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的应用性,以及学生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5R”实训体系的建设全面提升毕业生毕业设计的系统开发能力;同时,考虑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体系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指导各个阶段工作。通过这系列工作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对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企业指导和校内指导进行了有机整合,使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毕业设计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以往单一教师毕业设计指导中选题内容社会应用性和实用性不足和学生动手开发能力缺乏的问题。但同时,如何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在各项机制建设以及合作双方的资源有机整合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如何结合校企合作的平台背景,强化计算机类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的实用性水平,并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培养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等方面还需更多时间进行积累和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子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0-171.

[2]易新河,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3]华小洋,王文奎,蒋胜永.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91-94.

[4]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

[5]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2-66.

[6]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7]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需求;OFFICE高级应用;必要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50-02

The Necessity to Popularize Courses of Advanced Application for OFFICE Softwa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SHI Qin-qin1, ZHANG Jian-ping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China; 2. CSG Smart Sci & Tech. co., Lid,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society, data processing with OFFICE software has become one essential skill demand for graduates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 necessary measure to offer courses of Advanced Application for OFFICE Software for undergraduates, complying with the demand of current society and satisfying the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self-improvement. Setting up the course as a public optional one and adopting sub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scheme meets the needs of each grad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mprov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mand of the society; advanced application for OFFICE software; necessity; teaching methodology

1 引言

现代商务办公中,无论基层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都离不开各种文档、表格、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而且,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表达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利用办公软件制作图文并茂的说明文档,清晰条理的表格数据以及特点突出的演示方案,已成为职场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具备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高校学生,才易于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增强求职竞争力。在我国,微软公司开发的OFFICE软件是目前各行各业日常办公最为普及的软件,高等院校应加强学生相关高级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已具备使用OFFICE软件中几种常用组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现时代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

2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普及的必要性

关于高等院校设立《OFFICE高级应用》课程的必要性在近年的文献[1]和文献[2]中进行了细致的论证。文献[1]从文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进行分析,讨论了为文科学生设立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案例式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探讨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新体系下,针对学生需求设立这门课程的必要性。综合以上文献,笔者结合本校的学生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分析,论证高校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

2.1 在校学生OFFICE软件应用能力亟须加强

目前全国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或类似课程,该类课程一般作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授课内容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信息的表示与存储、OFFICE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INTERNET基础知识等。经过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学生对多种常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有了基础的认识,上机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相对是比较基础的,学生仅凭这门课学到的OFFICE软件操作知识,显然是不能胜任日后工作需求的。另外,笔者在讲授本校多个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以及指导毕业设计时发现,包括大学各年级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提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课程总结报告、毕业论文、答辩演示文稿等一些学业考核必要的文档,在排版方面有80%的学生不达标,计算机专业大四的学生不能理解论文排版中要求的页眉页脚、版心尺寸、自动页码、自动标题编号等概念,其他年级学生OFFICE软件应用的水平限于基本的文字录入与字体、段落设置,稍微复杂的图文混排都很难做到,更谈不上WORD、EXCEL、PPT组件间的交互使用。鉴于这种情况,普及《OFFICE高级应用》课程,引导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期间的文档处理,积累信息处理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学生自身对OFFICE软件应用能力的提高有需求

对当前OFFICE软件应用的程度,笔者就学生自身的认知与态度进行了相应的调研与分析。笔者所在高校考虑到专业的就业需求与应用侧重,为人文、外语、经管等部分文科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有《OFFICE高级应用及数据库技术》课程,以期提高文科学生在WORD、EXCEL、PPT、ACCESS等常用软件方面的应用技能。笔者在完成一轮该课程授课后,对教授的约7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否有帮助等。调查结果显示: 10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门课提升了自己的OFFICE使用技能,学到了比《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深入细致的文档解决办法,是相当有用的课程; 约6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是有必要的,因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碰到对OFFICE有较高要求的问题,比如假期在外兼职,做导师助手,自主创业,实践活动申请的文档撰写,等等;有约30%的学生提到想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考试的科目选择为《MS OFFICE高级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感觉为考试复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笔者另外作为主讲教师,完成了一期校内计算机二级考试――MS OFFICE辅导班的培训任务,参加的学生约40名,包括大学各年级的学生,通过和学生平时的沟通了解与问卷获知:100%的同学认为二级考试内容对他们来讲是有难度的,仅凭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到的内容没办法完成二级考试的操作题;约90%的同学认为大学低年级的时候应该开设OFFICE高级应用的课程,其中约80%的同学认为应该开设为选修课,因为工科学生大一、大二年级的课业相对较重,想在需要的时候作为选修课听讲,有灵活的上课时间和考试形式,不增加学习负担;有约20%的同学认为应开设为必修课,强迫自己去学习,因为感觉真得非常有用,但自制能力较差;另外约1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普遍开设这门课,相关知识需要的时候自己查找资料学习,学不通时再去参加培训班。

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遍开展《OFFICE高级应用》这门课是有必要的,文科专业应该保持为基础必修课,适当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非文科专业,每学年应开设全校范围的公选课,满足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

3 教学方法的选择

《OFFICE高级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块:WORD文档信息处理、EXCEL数据处理、POWER POINT演示文稿处理。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是使学生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中常用组件的操作,培养应用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设计能力。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有兴趣,主动探求,并且学有所获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既有的参考文献中探讨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3]以及“主动实践法”[4],对照之下,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如下思考与探索。

3.1 现有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改进

在通常的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面都是依照教材章节内容依次进行软件各项功能讲解与举例演示,追求功能介绍的巨细靡遗而非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于OFFICE软件初学者,但对于已经有一定软件基础的各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对上课内容缺乏兴趣,功能罗列式的讲解也难以有效记忆与巩固。因此,有必要改革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的内容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主题专讲”式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在给二级OFFICE考试辅导班上课时采用了“模拟题下发――发现难点――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流程与方法,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方法令他们学习效率提高,而且印象深刻,再出现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组织解决思路,完成操作任务。笔者总结后发现,MS OFFICE二级考试的上机操作题是以独立主题的形式出现的,以WORD为例,操作题类型包括论文的排版、宣传海报设计、邀请函设计、简历设计等,各个主题涵盖基础的字体与段落操作,但具体考查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涉及了如长文档编辑、邮件合并、表格应用等OFFICE高级功能。这些主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在《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教学中可推广使用这种“主题专讲”形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实际应用主题,学生碰到这些主题后,先自由发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步骤进行标注;教师汇总这些难点后,在操作时对该类主题解决方法涉及的软件功能重点进行讲解,基础操作部分不再赘述;教师完成操作后,由学生再独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授课过程,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能及时体会到问题解决后的知识收获与成就感,形成“求知――学习――收获”的良性循环。

4 结论

高校应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与学生自身的需求设立实践性强,应用价值广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可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后,设立《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加专业、娴熟的办公技巧和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主题专讲”的形式,选取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显春.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设立的必要性及教学方法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6):1276-1277.

[2] 熊守丽,蒋世华.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新体系下的《Office高级应用》课程教学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1):7460-7461.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29-01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主要涉及office办公软件、网页制作、数据库操作、图像处理等多方面知识。现在,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应用领域脱节,学生学习完后,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到企业办公、日常应用中。因此研究企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需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以相对独立的项目形式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制作出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学习结果,解决与真实工作任务相似的实际问题,最后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者切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一、项目的选取是教学的关键

项目教学是以真实的工作情境挖掘课程资源,以典型的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项目是以生产(制作)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应该具备这些条件:该项目应涵盖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企业实际生产或商业经营有直接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学到新知。

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需求为例,要求工作者处理大量的数据,比如宾馆入住日常登记记录、景区接待收入情况统计、旅行社员工工资管理、公司日常费用记录等,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登记及计算。因此,在学习excel软件时,将“财务管理”列为教学项目题材,学习公式及函数的使用方法。

二、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教师的主要工作

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包括:

1.工作情境的再现。教师需要首先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或业务范围,思考该项目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创设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学习资源的准备。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素材、案例等,特别是制定一份项目任务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可以参考和使用的学习资源。

3.操作示范。教师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适当分解,简化项目完成的难度,并针对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操作示范,然后交由学生独立操作,当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具体的帮助,起到“脚手架”的作用。

Photoshop软件是图像编辑领域常用软件之一,主要学习基础工具的使用、图像合成技术、后期颜色调整等方面的内容,我分别设计了“贺卡制作”、“旅游广告宣传画”、“主题网站界面设计”、“婚纱照后期处理”等多个项目。

以“婚纱照的后期处理”项目为例谈一下我的教学准备:

一是客户需求分析,我创设了一个工作情境,告知学生不同客户的心理需求,为了获取不同的色彩感官享受,我们需要将照片处理成不同的色彩风格,我设计了几个子任务,如高饱和红黄暖调处理、水墨画黑白调处理、唯美青蓝调处理等;

二是学习资源的准备,包括原始照片、特殊画笔安装包、图形素材;颜色模式、色相饱和度、亮度等知识介绍;一份供学生参考的项目任务指导书;

三是操作示范,该项目涉及到Photoshop软件中几个难度较高的知识点的搭配使用,如曲线、色阶、色相、蒙版、通道等工具,我将主要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学生,通过几个不同的子任务,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三、制作作品是学习的过程

项目教学的实施是以作品的制作为标志的。作品制作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教学的典型特征,学习的一开始就是以开发最终作品为出发点的。通过作品开发,学习某种知识内容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品的形式不定,如研究报告、电子幻灯片、网页、图像、录像等。

计算机课程中Office办公软件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能力,熟练使用office软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办公效率。针对专业和企业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多个作品,比如利用Word图文编排功能,学生制作了社团招聘启事、旅游景点介绍、酒店开业实施方案、毕业论文排版等作品;由于PowerPoint作品图、文、声并茂,非常适合在公众场合作展示、宣传,在“旅游宣传片”项目中,学生制作了《重庆,非去不可》、《旅行社推荐五日游套餐》、《我的家乡》、《特色小吃》等多个幻灯片作品。

四、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学习评价依据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作品制作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项目完成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为了学众人之长,帮助学生明晰思路,找到自己的不足,学生作品制作出来后,应开展成果交流会、小型比赛等活动,并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作品完成度、作品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时间安排、成果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交流他们的学习感受、经验体会、分享作品的成功喜悦等。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还可以增进学生间团队协作精神,这将对教学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起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