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7:5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系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德阳618307)
【摘要】伊埃文·佐哈尔是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尽管他并不以翻译理论家著称,但他在1978年发表的“翻译文学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的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本人也被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根据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可以占据不同的地位。当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时,翻译倾向于采取异化的方法,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将非常接近原文,做到充分的翻译。反之,当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占据边缘地位时,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将非常接近译入语文学系统的规范,译文会采用归化的方法,也就是说,译文为了迁就读者,会尽量使用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结构而牺牲原文。玄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也是四大佛经译师之一。他的译文被称为“新译”。他翻译的佛经在数量上超过了其他三大译师所译卷数的总和,在质量上也达到自有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另外,在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玄奘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旨在在研究玄奘佛经译文的基础上,证明多元系统论有它不适用的地方。简单地说,佛经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依然占据的只是边缘的位置,玄奘的译文也是如此,应该采用归化的方法,即在形式和内容上接近译入语。但是,玄奘的译文一看就是一种“外国文学”,至少和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有相当距离的,可以说玄奘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异化的方法,充分保留佛经原文的特点。这和多元系统论是不一致的。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伊埃文·佐哈尔;玄奘;多元系统论
伊埃文·佐哈尔是以色列特拉维夫文化研究学院的教授,他在20世纪70年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根据这一理论,文化、语言、文学和社会都不是由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在文学这个大系统中,各个系统所处的位置又不尽相同,有的系统处于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多元系统本身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由于社会文化因素,有的系统会从边缘走向中心,有的会从中心走向边缘。那么,翻译文学什么时候会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占据中心的位置呢?伊埃文?佐哈尔认为有三种情况:第一,当一个文学系统处于还没有被固化,还很年轻,还处于被建立的时候;第二,当一个文学系统本身即处于弱势或是边缘化的时候;第三,当一个文学系统遭遇转折,危机或是遇到真空的时候。很多翻译作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出现了所谓的欧式汉语,因为译文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接近原文和译入语。那么,翻译文学什么时候会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占据边缘的位置呢?与上面相反,当一个文学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学范式,已经被凝固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建设的时候;当一个文学系统和其它文学系统相比较处于强势或是中心地位的时候,或是这个系统自认为如此的时候;当一个文学系统处于鼎盛时期,没有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的时候。事实上,中国文学从春秋时期就建立了自己的文学范式,经过两汉、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学已经相当成熟了,也可以说已经凝固化,已经完成了建设自己的阶段,剩下的工作是在已有的大厦上装修了。中国文化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论到了明清时代这是否还是事实,至少中国文化自己是这样看自己的。此外,隋唐时期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翻译文学无论如何只能占据边缘的位置,佛经的翻译也不例外,鼎鼎大名的玄奘的翻译也不例外。
佛经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汉时期摄摩腾、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经多部经典到宋代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北宋译经终告寝息为止,一共有长达1千多年的历史。若是算到清代佛经在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之间互译,中国佛经翻译则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这其中,涌现了四大译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鸠摩罗什和玄奘。尤其是玄奘,他的译经事业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的最高峰。关于翻译,有三个关于玄奘的问题值得提及。第一个问题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的理论,就是说,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有五种情况不做意译,而只是音译。这五种情况是:(1)多含不翻:如“薄伽梵”,指世尊,是佛陀的名号之一,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尊重等义。又如“摩诃”,含有大、殊胜、长久及深奥等义。(2)秘密不翻:如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以及各种经咒,一经翻出,就会失去它的神秘性。(3)尊重不翻:如“般若”,不可直译为智慧,“三昧”不可直译为“正定”,“涅磐”不可直译为圆寂或解脱等。(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不可直译为“无生”,“菩萨”不可直译为“觉悟”等。(5)此方无不翻:“此方”,就是指中国。如印度的庵摩罗果,形似苹果,其意为“无垢清净”,食之可除风热,但中国没有。佛经中常以“庵摩罗果”,来比喻地球的形状。第二个问题是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和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第三个问题是玄奘设立了译场,分出了十一个不同的职位,使集体译经制度化,系统化,保证了翻译的质量。玄奘的译场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写、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多个岗位,译主为玄奘,其他的职位由求学者担任,这些学者不仅有核对梵文、书写纪录、语法整理、译文润色等工作,而且还要将译稿回翻为梵文再次核对,他们为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玄奘熟悉六朝文体,在请求唐太宗为其所译经文作序所呈的表中,玄奘写道:“伏惟陛下睿思云敷天花景烂。理包系象调逸成英。跨千古以飞声。掩百王而腾实。窃以神力无方。非神思不足铨其理。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晖于户牖。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崖。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昧。金壁奇珍。岂韬彩于愚瞽。敢缘斯理重以千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而俱悬。然则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园奥典。托英词而宣畅。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这样的文章,即使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恐怕也很难做到信手拈来。事实上,这种文体是当时中国的标准文体,是中国文学系统的范式。按多元系统理论来看,作为处于边缘化位置的翻译文学系统,理应采用这样的文体才对。但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看到,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这种作为范式的文体,而是采用了中国的古代白话,使人一看就知道佛经是一种外来的舶来品。
其实,玄奘当年从印度取回来的佛教经典数不胜数,但其中部头最大的只有两部,这就是著名的《瑜伽师地论》和《大般若经》。事实上,玄奘在翻译这两部经典的时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是处于中心位置的翻译文学系统应该具有的特征,这与佛经翻译文学在隋唐时期的汉语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的位置是矛盾的,也是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漏洞。以下是《大般若经》中的一段话:
善现。瞋清净即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瞋清净即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善现。瞋清净即内空清净。内空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内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瞋清净即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清净。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善现。瞋清净即真如清净。真如清净即瞋清净。何以故。是瞋清净与真如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大般若经》卷二百零二)。
这段话最大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反复。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梵文好繁,华文尚简。又如著名学者指出的那样,梵文原典往往特别冗长啰嗦,非要有识之士痛加删减不可,方才可读。提出要删减佛经,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但他认为梵文佛经原典冗长啰嗦,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事实。其实,玄奘在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在汉语译文中尽量保留了梵文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名睿智的佛教学者,玄奘对隋唐时期汉语文学系统的强大势力,以及佛经翻译文学系统所处的边缘化位置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但他依然采用了异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玄奘在一开始翻译这部经典的时候,也准备采用鸠摩罗什翻译《大智度论》的方法,即采用删减的方法,但随后就做了许多噩梦。后来决定采用直译的方法,于是就做了很多吉祥的梦。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佛菩萨真的给玄奘提示姑且不论,但至少说明玄奘在内心深处对梵文原文是极其敬畏的,不敢轻易改动,更不要说是删减,这也反应出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是极其谨慎的。总之,对梵文原典的敬畏大概是玄奘采用异化、保留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原因之一,这种方式只有处于中心地位的译文文学系统才能够享有。以下是《瑜伽师地论》中的一段话: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以上的段落与一般的文言文在文风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还是梵文原文在叙述方式上比较异于传统的中国文学,受到原文的限制,译文也就显得比较具有西域风情。事实上,不仅在隋唐,而是在整个从东汉到隋唐的佛经翻译史中,佛经翻译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但除了支谦采用了颇从文丽的归化翻译法以外,剩下的译者们差不多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使佛经一读上去就有一种西域的味道,这其中包括著名翻译大家鸠摩罗什,其作品被称作有西域天然之语趣。如果检查一下玄奘的其它译文,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玄奘译文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翻译文学系统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但是在玄奘所处的隋唐时代,佛经翻译文学其实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的,应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这不能不说是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不足。上。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论文关键词:系统论;高职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师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并共享,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与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包括一切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认同。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我们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同样,高职校园文化也是一个系统。一是高职校园文化这个系统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要素所组成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整体;二是三个要素的不同结构形式决定校园文化这个系统有不同的功能。笔者拟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素
(一)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按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树都应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此外,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应始终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讲授、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同时,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办公自动化以及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为推行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全校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响亮、目标远大和语言华丽。高职院校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三)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的学生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笔者以为,应重点强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加强高职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
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启发、引导的辅导员。同时,学院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进了学院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各院系要突出自身的形象文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学校形象设计的统一要求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院系介绍材料。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观点。同时,他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分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体上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其从人体上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一样。因此,高职文化的三个要素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核心,制度文明是保障。我们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可偏废任何一个要素,要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整体可以出现部分未有的新功能,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要素的不同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系统,从而会有不同的功能。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系统对象时要从整体着手进行综合考察,以达到最佳效果。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要素的整合,着眼整体,发挥应有的符合时展要求的功能。
(一)具有指引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功能
在探索办学的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要求高职院校同中求异,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地域等差异中挖掘个性特色,使之呈现鲜活的生命力,形成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来说,高职有两个特点:一是高等教育特点,其发展自然具有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共性;二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建设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既不能“克隆”普通高校建设模式和内容,也不能只在中职学校基础上改头换面。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
另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激励人们的干劲,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反之,消极颓废的校园文化,则会抑制人们的士气,窒息师生的思维,阻碍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校园文化对师生的管理效能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指挥着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约束力,督促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努力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和谐统一。
(二)具有引领、教化功能
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发展目标、团队意识、价值观、行为观,会使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启迪思想、陶冶心灵的教化功能。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灵感,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崇尚理性、展现精神、追求成功的氛围中,学生耳濡目染,生发出对理想、高尚、美好的追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具有调适功能
关键词:开放教育;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实行资格审核,文化水平测试入学,这就使教育对象出现了点多、面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认知结构差异很大的状况,再加上开放教育具有学制灵活宽松、授课形式灵活、学习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都给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保证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其主动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加强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现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来,始终紧扣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在全力打造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建设、整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特和教学资源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
一、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涵
湖北电大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涵,即:“省、市、县电大分工负责,三级互动,协调运作;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实时地管理和监控,以达到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强调电大开放教育在多级办学、分层管理的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过程保持和达到较好的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1.分级管理。从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上来看,全省电大系统由省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三级电大所组成的一所有机整体;从教学的统一管理角度来看,全省电大系统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系统。省电大是全省电大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制开发中心、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中心、现代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和计算机网络中心。市级电大在三级电大所构成的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骨干作用。它既要接受省电大的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又要对县级电大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县级电大(教学点)具有基础作用,它主要是面向学生组织教学、管理和考核,当然,它也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包括教师导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考试考核中的质量监控。因此,“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全省电大系统整体规划,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系统运作机制。
2.全面监控。省、市、县(教学点)三级电大主要从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生源质量、教学过程和考试考核及毕业管理六个关键控制点对教学及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1)办学条件的监控。是对保证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的监控,即对办学系统、技术设施设备、教育研究等各方面的管理和监拉。各级电大(教学点)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完善办学设施条件,达到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和音视频设施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设施要求。
(2)队伍建设的监控。教学、管理、技术、科研人员的质晕在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备足够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教育技术及数学支持服务和科研队伍;同时,各级电大应制定教学、管理、技术、科研人员队伍的管理质量保证指标体系,建立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养机制,保障远程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
(3)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监控。教学资源是教师表现和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载体。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细则、多种学习媒体材料、以及学习过程的网络的教学信息、学习指导、素材、课件、案例、试题等资源。电大系统教学资源建设主要由中央、省级电大完成。省电大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保证课前到位;市、县级电大加强各类资源的应用,保证教学质量的资源要求。
(4)生源质量的监控。招生工作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端点或起点,招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否进行及规模大小。各级电大(教学点)应把好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和测试关;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生源要求。
(5)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重点在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的监控,保证教学过程要求。
(6)考试考核及毕业管理监控。各级电大按规定做好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管理与监控;严格按规定实施毕业审核,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特征
湖北电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是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系统而构建的,这一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系统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理论为依据,按照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构建了一整套从办学条件、生源质量、队伍建设到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考试考核监控的完备的质量保证制度。这套质量保证制度是一体的、前后呼应的、相对固定的和具有创新性的。质量保证体系有特定的质量目标、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定的责任指标与责任人,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
2.全面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时,全面考察了质量傈证进程的各个要素,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专业开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考试考核、质量评价进行全面监控。同时,为开放教育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培养单位的全面质量管理、育人环境的营造提供保障。在这里,学生全面素质包括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书育人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风范;培养单位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所有软件、硬件的作用,通过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师资力量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术环境建设包括科研环境、对外交流、学术气氛和激励制度等。
3.全程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对教育质量的控制与保证,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像仅体现在招生、课程教学、论文写作、考试考核这些主要环节,而是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的有关环节都进行把关。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重视预防,而非最终的质量评判。
4.全员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省级电大的责任,而是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共同参与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部门的工作,而是教学部门、教学与教务管理部门、评估督导部门、研究部门、师资管理部门、技术倦障部门、后勤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同时,这一质量保证系统还包括了三级电大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有时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意见。“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涉及到多级人员的参与,上至学校的高级管理层,卞至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质量保证工作的合力,使学校的质量保证工作能有效开展并起到积极的作角。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16-01
1.实验的设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对高新区、牛街庄铁路小区有经常锻炼习惯但未学习过太极拳的老年人进行随机抽取,然后随机分成两个班,总人数为60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0人,男女平均。实验地点:昆明市高新区广场、牛街庄铁路小区篮球场。时间:从2012年3月5至2012年5月5日,由本人亲自带领分班分次训练。两班同时进行八式太极拳统一短时间教学,结束后进行考试,用T检验的方法对样本检验,试图证明A、B两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否有差异。
由表1.1看出,在95%的置信区间下,p=0.571>0.05,两样本方差相等。由表1.1数
据得t=1.054,t0.025(154)=1.984,1.054
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成绩的差异检验,可以得出结论:本研究在实验前抽取的两个班在实验前,他们的均值无显著差异。即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实验前没有显著的差异。
1.2 实验方法
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的实验法,对照组即A组采用常规传统教学,实验组即B组采用自己设计的太极拳教学模式教学(16节课学完24式太极拳,每节课90分钟)。
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太极拳套路演练进行打分,并进行直接的询问笔录,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同时,对他们的生理机能进行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1.3 实验方案
1.3.1 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
教学设计(Instru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是运用传播学、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点、经验、风格以及现实可能条件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评价与修订方案的系统的过程。它既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①
由它们的定义可知,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简化太极拳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
1.3.2 一次单元课的布局结构图
太极拳教学以封闭式教学为主,是自我体验式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练习时通过肢体动作的运动,心理思维过程达到练拳的目的。
本研究认为,入境是太极拳初学者从心理上入门的关键,入境快慢程度决定了对太极拳心理感受的快慢。只有对心理上进行一定的干预,随后的教学将变得更加高效。
本研究在每次单元课程中注入“三调”法教学,来提高学习者入境的速度。
三调教学(即“调身”、“调心”、“调息”)的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的的做法是:“调身”,即调整身体状态,包括生理的姿势、形态、运动。以静态的桩功为主,使身体处于安静的状态之中;“调心”,即调整心理状态,达到心平气和的良好状态;“调吸”,即处理好呼吸与动作之间的关系。以上三者之间是互为补充的,每节课通过大约十分钟的练习,就可以使一个练习者在身心两方面达到较高的状态,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强化,提高太极拳水平。三调法也是教学目标中完成情感领域和认识领域目标的前提(见图3-1)。
在一次单元课中,以三调法作为第一步,即准备部分。然后在基本部分中,分为两部分,即第二步(1),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包括七项单个动作技术练习模式,在每次课都进行“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左右蹬脚、左右下势独立、转身搬拦捶”七个动作技术教学;第二步(2)为学习新动作练习,并与下次课程形成衔接,第三步,为结束部分。
1.3.3 太极拳练习阶段划分图
在太极拳的系统化教学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这就是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可使学生明确的知道练习的方向。邱丕相教授把太极拳练习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求形、求劲、求化。杨瑞彬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进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将其划分为求形、求息、求意和意、气、动相结合共4个阶段。魏得建在他的硕士论文《探究教学方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中把练习太极拳的阶段划分为,懂法―明理―求意三个阶段。
不论怎样划分,太极拳的练习过程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同时,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划分。阶段的划分是建立的练习太极拳架的基础上得来的,是功夫成长不同阶段的表现(见图3-4)。.
2.实验结果分析
2.1 通过以上实验,两种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太极拳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入境-三调法-三步走”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而且效果显著。
2.2 此种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老年人学习的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同样单位时间内用此方法,老年人学习速度明显提高。
2.3 通过“入境-三调法-三步走”的模式教学,能提高老年人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还对老年人群体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2.4 “入境―三调法―三步走”的教学方式是本研究在本文中通过对教学理论以及对太极拳的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来的,经教学实验证实该教学方式在太极拳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5 此种教学方法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但适应于少数人员的教学,更适合多数人员的群体教学,能适应现代太极拳教学发展的需要,满足老年人群体教学的需求。
2.6 从学习的效果上来看,本方法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学习效率,使得老年人不仅从技术上、拳理上提高明显,而且从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教学设计;教材开发;教学包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105―05
一 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特征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承载课程内容、预定教学计划、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狭义来说,教材指教科书;广义来说,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地图册、填充图册、教学挂图、教具、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等。本文要探讨的立体化教材,实际上指的就是广义的教材。关于立体化教材,国外早有类似说法,如 integrated textbook(综合教材)、learning/study package(学习包)、teaching/instructional package(教学包)等。我国传统教材主要建立在纸介质基础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使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已经从单一的书本,发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状态。综而观之,立体化教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立体化教材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教材主要包括呈现内容的教科书、帮助教师分析教科书内容的参考书、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学习指导书,它们大多数是纸质印刷的形式,无法表达直观内容、声音效果以及演示事物变化过程等。立体化教材填补了这种不足, 以多样化的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提供教学内容。从内容呈现方式看,立体化教材可以通过文字、插图等静态媒体形式表现,也可以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网络流媒体等数字资源媒体形式呈现;从产品表现形式看,可以有印刷教材、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具体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电子教案、助教助学课件、素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从存储与传递媒介看,主要有纸质印刷、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U盘、硬盘、网络服务器等。
2 立体化教材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通常,人们认为既有纸介质又有光盘或网络形式的教材就是立体化教材,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媒介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只是教材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的立体化设计,主要指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3 立体化教材是立足于一体化设计的教学系统
在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的教材体系中,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各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强调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这种教材尽管能够满足学科系统化知识学习的需要,但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立体化教材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强调各种媒体的整体教学设计,从而形成媒体间的互动互补。基于这样的设计思想,立体化教材可以看成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学功能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学系统,可以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1] 因此,立体化教材设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应用对象、不同的应用环境来进行设计,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教与学需求。同时,教材的各组成部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上要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
4 立体化教材要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组织、信息呈现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立体化教材不仅拓展了教材资源的形态结构,同时也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媒体形式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功能,能够为多种教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还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二 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中,重要的不是教学资源的堆积,而是资源的教学设计。从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内容和媒体表现形式,而是更多地反映在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事实上,学校缺少有效设计的教学资源,即使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过是一种摆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
1 教学设计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是利用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和活动等。具体说来,可以是直接用于教学过程,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如印刷教材、音像教材),也可以是对一门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的设计(如网络课程),还可以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与计划(如教学课件)。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应用层次,一般可归纳为三个层次。[2]
以“产品”为中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从产品属性来看,立体化教材各组件的设计与开发就属于这一应用层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已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功能看,立体化教材开发中针对具体单元、具体活动、具体任务的内容选择与设计,往往要借鉴并应用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按照系统观点,上面两个层次中的教学产品和课堂教学都可看作是教学系统,但这里指功能更复杂、涉及更多教学因素的教学系统,涉及内容较广,设计难度较大。这一层次的设计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有学生参与试验的小组来共同完成。从目前各学科课程整套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来看,实际上适合采用“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应用层次与立体化教材开发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2 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它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包含的步骤不尽相同,但一般教学设计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对立体化教材设计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教学设计模式是由史密斯(Smith P.L.)和雷根(Ragan T.J.)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的“史密斯―雷根模式”。[3]以这一模式为基础,依据教材设计目标、原则以及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了图2所示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
这一设计框架包括前端分析、策略制定、教材总体结构设计、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材编写制作、教材编排呈现、测试试验、评价和修改等环节。下面着重探讨对立体化教材开发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个关键环节:媒体选择与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
三 立体化教材的媒体选择与设计
各种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媒体的特性和使用效果,才能适当选择与设计媒体及其媒体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从而优化整个教学过程。
1 一种媒体选择模型――新“经验之塔”
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选择适合的媒体并进行有效的设计是教材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策略要素。人们为了在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时能够使判断更为客观、准确,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模型。图3是把学习经验与记忆特性、学习目标理论结合起来的一个模型,本文称之为新“经验之塔”。
(1) “经验之塔”理论。美国教育家戴尔(Dale E.)在1946年所著的《Audio 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4] 与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等选择与使用教学媒体的模型相比,“经验之塔”更具可操作性,它把人类的学习经验依据抽象程度的不同分成三类(做的经验、观察经验和抽象经验)十个层次,提出了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同时为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关于记忆的持久性。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了一个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所说和所写内容的70%、所做并说出来内容的90%。可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还能参与操作实践,并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效果是最优的。因此,基于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材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 教学目标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 B.S.)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的6个类别: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形成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认知层次,而且每个层次可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我们依据“经验之塔”的三类学习经验,相应地把描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与之相对应,从而确定相关学习经验的层次,进而为媒体选择与设计提供指导。
2 媒体选择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于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虽然至今没有通行的方法,但基本原则却是相对成熟与稳定的。
(1) 依据媒体属性――功能适用原则。具体到各种教学媒体,因各自运用了不同的符号承载信息,刺激接受者不同的感官,因而表现出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各不相同。为此,选择与运用各类教学媒体时,可以从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可控性和传送能力等属性进行选择与鉴别,取长补短,综合运用。[5]
(2) 依据教学目标――目标控制原则。首先要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分析,逐层细化,直至阐明每个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构建出相应的目标体系,然后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媒体组合并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并作为确定媒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指导性依据。
(3) 依据教学内容――内容符合原则。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落实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涵盖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网络,然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再构思用来表现这些知识点的媒体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重难点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例如,可以把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放在教科书中,使教科书成为运用各种配套资源的核心;把教学分析、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等放在教师用书中;把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作成录像放到VCD或DVD光盘中;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或视频放在CD-ROM光盘中;把动态性、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通过网站;必要时还可以建立网络课程平台,为课程资源共享与交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4) 依据教学对象――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媒体选择与设计首先要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等,然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媒体。例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占优势, 但注意力不容易持久保持, 可以较多地使用图形图像、音乐、动画、视频等媒体;对于初中生,以适当减少直观形象的媒体教学,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 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 选用的媒体可以广泛一些, 传递的内容扩展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增加了理性认识的份量。
(5) 依据背景条件――经济效率原则。要在充分调研教材使用地区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师资水平、使用环境和管理水平等教学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媒体选择与设计,力求物尽其用,实现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广泛的调研分析是实现“立体”效果的前提,直接关系着设计的有效性、适应性与合理性。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调研:一是使用教材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二是使用教材的学校在必要条件方面的现状以及师生对现有条件的态度;三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学校在这些必要条件方面可能改进的最大程度如何。
四 立体化教材的结构体系
关于教材结构,不同的时期不同应用场合有不同的认识。本文主要采用叶立群先生的观点“教材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目前,从产品形态上看,立体化教材主要由印刷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网络教材、学具教具、教学素材、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支持系统等组成。表3列出了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组成类型、媒体设计要点及其优势和不足。
可以看出,要确定立体化教材的结构,首先要把各组成部件置于总体目标体系和知识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因为立体化教材绝不是各种教学媒体的简单拼凑、组合,而是以统一的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编制策略、编排风格等贯穿整个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融合。
总之,立体化教材设计与开发要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追求好效果、高效率、吸引人。具体说来,要从需要出发,明确目标和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媒体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物尽其用;要妥善处理各媒体之间的关系,优势互补;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学习帮助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6.
[3]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6.
【关键词】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57―03
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研究偏重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学校应用,随企业发展及教育培训需求的增多,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企业应用实践这一缺口。理论研究上,已有一些涉及企业培训课程设计、企业培训模式探究以及企业e-learning系统开发等数量不多的研究成果。应用实践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案例屈指可数,并没有太大突破。各个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中也少有相关的研究机构与研究方向,国内教育技术专业在企业应用方面的局限,限制了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人员的就业前景。
美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其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不仅面向学校教育及新技术、新媒体的创新应用,也关注其他场合领域(如商业、工业、军队、医疗等)的应用,并具备完善的理论研究及实践体系。本文将视角投向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实践,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分析,通过透视他们专业发展的趋势,探究其实践研究的特点,获取对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这一视角有价值的观点。
一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之一
通过网络搜索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美国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研究领域进行查询和分析,了解到美国高校教育技术领域基本侧重两个方向,一是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及评价;二是当今新技术手段的教育应用研究及开展。这两个方向包含的研究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类绩效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系统设计、教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和学习、技术整合和研究、互动性学习环境等。由于各个高校的学校性质、专业设置、研究背景的差异,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之一主要体现在:①高校教育技术研究对象面向社会生活中各类环境下的学习,以获得符合需求的社会价值。如印第安那大学对教育技术涉及的教育领域的定位为:我们认为学习可以出现在任何场合,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包括会出现在商业、工业、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场合。佛罗里达大学的学习系统研究中心下包含八个不同的研究群体,分别进行知识社区、专家技能、学校改革、国际教育、绩效等不同角度、不同人群的研究。乔治亚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隶属于教育心理与教育技术系,为学生提供知识尖端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及其在各种不同教育场合的应用,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商业工业的培训等。②美国高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人才主要流向一是政府、军队和医疗机构的培训机构、教学设计公司和公司的培训部门以及教育咨询公司,从事培训师、教学设计师、教育咨询师、在线学习教师等职业;二是作为多媒体设计师在计算机公司从事技术研究或软件设计;三是作为对技术的教育创新应用感兴趣的中小学教师,或是从事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
二 进行人类绩效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美国AECT的教育技术05定义中,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美国教育技术并不仅仅涉及学习,绩效也是其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这也是美国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共同趋势。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教授已经分成两个“阵营”:研究教育形式下的教育技术专家;研究企业情形下绩效技术的专家。[1]
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机构――学习系统研究所为例。学习系统研究所将自己定位为“主要通过应用基于多学科及系统思想的方法改善组织或个人的学习及绩效。”[2]其下包含十个研究中心,其中有三个与人类绩效相关,分别是知识社区、专家能力研究中心和学习、教育和绩效系统国际中心。知识社区是对能够促进知识建构、分享及重用的手段和工具进行研究,以提升人类绩效。专家能力研究中心是一个致力于应用设备以便能够客观地测量专家技能,该研究中心拥有一个人类绩效研究实验室,利用客观的方式检测专家及现实世界中人类的表现。教育和绩效系统国际中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融合了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类学习和绩效的研究进行指导,使此领域的一般理论走向成熟,并在各种环境下开展实践。
从上述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中心看,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对绩效技术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企业培训,而是借鉴多种学科知识,深化绩效的一般理论,融合应用信息技术,为绩效技术在企业工作场合的实践应用提供实用的理论价值。高校对绩效的研究符合企业绩效技术的历史发展路线,企业绩效技术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之间的教学系统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解决教学的培训问题,最初是用于解决企业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企业教学和培训能发挥其应有作用。[3]90年代,教学设计者意识到工作场合中很多绩效问题不能通过培训解决,而开始突破原有专业领域的局限,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在专业之外表明自身实践的有效性。[4]
三 创新技术应用为教育技术的企业应用提供有利工具
教育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应用的“技术性资源”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技术也包括促使学习者参与的设计和环境,同时还包括可以促进学习的任何一种技术或方法。[5]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为Instructional Systems,此专业的研究领域主要开展研究及应用技术以提高教育和培训效果。此专业将(教学)材料开发和技术应用作为课程的核心技能,学生要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基础,并接受与教育及培训项目有关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应用培训。技能领域包括通过系统设计与评价进行的需求评估和职业分析,同时特别重视计算机在绩效提升中的应用。此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之后,一般进入商业,工业,政府和教育等组织工作,因此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传播和领导能力(向特定的人群清晰的阐明计划/项目的目标和进程)、设计能力(根据绩效目标规划和选择教学策略及绩效支持工具)、评价和研究能力(以制定管理和教学决定为目的,收集和解释适用于改善人力绩效的多方面的数据)、应用能力(在多种场合管理学习环境并给予指导)、管理能力(通过组织、变更、项目和人事管理工作,制定和实施促进实现教育/组织的目标的程序/项目)、媒体与技术(规划、选择、修改、设计关于教学及绩效的支持教材/材料)。
教学设计是美国教育技术一大方向,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是这一方向的主要代表。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的真实经验,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6]专业方向分为教学系统方向和开放远程教育方向,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随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变化,如绩效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为一个组织的发展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学系统提供了人类绩效技术证书(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Certificate)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种系统程序或过程,能够面对社会和市场上的挑战。
四 进行组织项目设计是教育技术企业应用的主要实践领域
面向企业的教育技术应用实践需要采用系统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绩效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知识,针对组织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可以提升组织绩效的项目。在解决企业组织工作领域的问题时,还要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如企业文化学、组织学、知识管理、动机理论、企业营销学等。
在美国,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实践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绩效,从而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7]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机构―绩效研究中心(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将自身定位于“通过应用系统论方法,为组织设计、开发及开展基于技术的教育和绩效项目。”该中心主要为大规模的组织提供服务,包括州立、国家政府机构、公司、军队及发展中国家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的社会价值并促进对教育与培训的意义重构。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强大的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的支撑下,该研究中心能够胜任并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企业员工及专家发展培训、课程开发、公共意识和销售、媒体设计与产品、评价和质量体系以及咨询顾问等。
另外,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与相关的企业部门及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教授大部分都做过或一直做企业的教育技术或绩效技术的顾问。[8]高校的合作伙伴很广泛,涉及到公司、军队、政府部门、教育咨询公司以及发展中国家等,高校主要为其提供教育咨询及教育产品应用方面的支持。保持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高校学术理论能够得以实践验证的最好途径,也是保证专业发展切合社会需求的前提,能够拓宽并保证专业的持续发展。
五 对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实践的展望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多年,高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毕业去向以学校为主,涉及像企业、计算机公司等一些其他领域甚少。目前中国企业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受国际跨国企业的影响及自己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培训的需求扩大,而国内教育产业的体系建设不完善,面对企业教育培训中的诸如教学实施、课程设计、质量评价等问题更多是从人力资源部门寻求帮助,无法从教育的专业角度解决。教育技术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面临巨大的企业需求,如何发挥其理论优势,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创造出社会价值呢?
首先应扩展面向企业教育的研究领域。面对企业的教育需求,教育技术专业应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比如成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知识,尤其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在实践中立足于企业实际发挥学科价值。工作场所的学习不同于学校,具有学习者学习背景的复杂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及学习环境的不定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基于对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理解,此专业可以为企业教育提供培训课程规划和开发、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培训实施模式和技术支持下学习环境建设等内容。
其次开展面向应用的理论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的实践研究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将理论基础与面向需求的应用相结合,将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并行开展是美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特点。教育技术面对企业教育这样一个新领域,需要创造性及实用性的理论研究为应用实践提供参考。一是需拓展理论基础,融合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学习、成人教育等理论,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这涉及到学习模式、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技术的改进;二是深化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比如探讨教学系统设计如何应用于工作场景,解决企业中的绩效问题;三是从技术的维度出发,开展技术支持下的企业教育的研究,例如企业e-learning、移动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
再次是在实践中形成面向组织需求的方法论。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教育并不能仅仅以获得个人绩效提高为目标,而是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高为主要目的。以组织需求为目标导向,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要从组织效益、成本投入、时间限制等方面全面考虑组织需求,形成实用性的方法论工具,以便能在实践中快速应用,主要涉及企业教育需求评估、教学设计规划项目、企业e-learning开展项目、学习评估项目(投入与产出分析)、课程开发流程及规范以及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学习项目等。
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的面向企业的应用实践太少,需要教育技术专业开拓者的寻求机会积极与企业相关部门合作,获得经验以形成面向我国企业的教育技术实践方法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企业应用领域的拓展,也为理论及知识结构的构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3.
[2] 佛罗里达大学学习系统中心[DB]
[3] 张祖忻.企业绩效技术是教育技术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J].外语电化教学,1995,(3):23.
[4] 高文.教学设计研究的未来―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三)[J].电化教育研究,2005,(3):24-28.
[5] 戴维•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13.
[6] 罗筱,任长印.探索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之路[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21-24.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内涵
一、高职实践教学概念的种种界说剖析
为了科学地界定实践教学的内涵,就需要对各种关于实践教学的阐述加以分析,但从现有的文献数量来看,对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是微乎其微的,较多的文献是针对某一具体专业进行具体操作层面的探究,但较少关注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不仅如此,由于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所选择的角度不同,也出现了不同的定义,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义的混淆,乱用现象,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笔者综观各种相关的文献,对实践教学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述如下:
视实践教学为教学形式、方式。有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界定表面似乎说得过去,但细究起来,它只是普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定义,没能突出高职实践教学的特色。此外,俞仲文在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即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是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提法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进行界定,突出了高职的特色,并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但从本质上讲它仍没有触动实践教学的质的规定性,充其量只属于外延界定。
视实践教学为教学活动。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一般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包括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很明显,论者把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环节都归到实践教学的范畴,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环节是多样的,但如此推论即把任何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环节都视为实践教学,便有扩大外延之嫌。实际上,社会实践既包括归属于实践教学的生产实践,也包括不从属于实践教学的生活实践(生活实践属实践性教学),因此,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无疑给实践教学的界定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把实践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混淆。也有论者有类似的论述,即认为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这种表述乍一看并无不妥,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把实践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从教学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出发加以说明的,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把实践教学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活动,是否隐蔽了其区别于一般教学的特点。因此,把实践教学当作是教学活动的论述,也只是一般性的描述,未能深入地触及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和本质,没能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更谈不上从整体上对这一概念的准确把握,因而显得过于含糊不清楚。
有学者基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但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种提法视实践教学不再是依附、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而是与理论教学同等地位的独立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说,在理论上承认了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平等地位的等值体系,但实质上有无被形式化仍值得探究。
也有论者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几种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如三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及多要素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系统论观点出发研究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把握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教学体系所包含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对顺利地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实践教学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如有论者指出:“目前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对其功能和定位有其不合理性。仅仅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仅仅或基本定位于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上,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同时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学生虽然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实质上处于被动的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很显然,论者强调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也表明实践教学的关注点将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向学习者自身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同时视学习为主体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认为:“实践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线性化倾向,即每一次实践教学都集中对应于某一实际操作的提高,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之间呈一一映射关系,而这种所谓的对应实质上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实践教学的真谛。”可见,论者在承认实践教学不仅是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表明应从整体上把握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涉及了实践教学组织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对从内容到过程的教学维度进行整合,如何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使其具有“设计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如上对实践教学诸种角度的解读、剖析,我们发现,对实践教学来说,不管是视其为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抑或从教学系统论角度提出实践教学体系,他们大都涉及实践教学的外延特点;而且更倾向于关注实践教学的整体性,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现在的问题是,作为高职的实践教学,其本质就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层面上吗?如果如此,我们不禁要追问,高职的实践教学与普通本科的实践教学区别在何处?可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还是不够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以上关于实践教学的理解进行剖析,不仅说明了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界定的必要,而且为重新界定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高职实践教学概念的界定
明晰的定义既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又是进行深入研究的有力铺垫。但目前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清及界定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因此,科学地界定实践教学,弄清楚其内涵将是一件首当其冲的任务。我们知道,一个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和定义项构成。定义的表示形式为被定义项(被定义的概念)=定义项(属概念+种差)。这里,属概念就是指“上位概念”,种差就是使被定义概念和属概念区别开来的属性。于是,对实践教学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就有一个如何选择属概念和种差的问题。基于如前所述对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解和剖析,笔者拟采用教学作为属概念,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这一定义采用了内涵定义的方法。就其外延而言,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这也是人们经常关注的焦点。但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实验室与实训车间两种不同的教学基地在两类高等院校主体地位的不同,也就是说二者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分配权重应是有差别的。为了加深对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尝试总结出高职实践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原则性要求。(如表1)
从如上定义可以看出,实践教学既具有一般教学的共有特征,又有区别于一般意义教学的独特之处,笔者对其内涵进一步解读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从教学理念上来理解实践教学。这就突破了其原有的教学活动的属性,它既不同于教学形式、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是从教学活动向教学理念的升华。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同样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等要素。
其次,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这种特性要求实践教学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真正蕴义在于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分离的界限,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融合。
再次,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它不单单着眼于问题设计的情境化,而且要求按照工作系统化的原则进行设计,某种程度上它更强调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工程、流程的设计。因此,实践教学应既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同时又是设计导向的。它既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又要求在把握实践教学“实然”的前提下,致力于对实践教学的改进,进而实现对其设计的要求。
最后,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技能、技术,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这是由职业教育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渐清晰,人们已经把它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照,在致力于技能训练的同时,发展人的方法能力、为人性品格的提升服务。
三、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
其一,情境性。无论课堂也好,职场也罢,实践教学的安排都要体现情境性,它一方面指现场教学,即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工作场所进行,包括安排学习者到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参与到真实的职业角色中去。另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即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尽量将学习内容的选取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与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真实情境相一致的职业情境,它通常是项目中心或任务中心,学习者通过虚拟或仿真、具有典型意义的工程问题或项目任务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其二,全程性。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它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横向看,它表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各要素进行整合、重组,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从纵向看,它意味着随着专业教学进程的推进、各项训练持续的开展,要求实践教学的各项训练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且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其三,完整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本身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其次,实践教学对人的培养是全面的、完整的,它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发展,也要赋予他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的职业应变能力,促使学生根据外界的变动主动地调试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等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道德及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
其四,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这意味着它必须关注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及时吸取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并把它作为职业能力开发的依据;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表现在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且要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也具有开放性,教师既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深入企业学习,同时也要向社会招聘富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教学评价看,也要把企业、社会的评价纳入到评价的参照体系中来。
其五,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不仅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而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它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工作与学习的整合。通过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汤百智,杜皓.论高职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6-48.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宋承先指导的1987级硕士、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听宋先生课的情形。那是1987年的9月,天气还留有夏天的燥热,坐在学校一教一楼的教室,还能听到窗外的蝉鸣声。
张明海的心情却没有这么轻快,他正试图艰难地跟上宋先生的思路。宋先生吸烟,上课时也常常右手擎烟,左手托着代替烟灰缸的烟盒,讲课的思路也像烟雾一样散开。他常常提到一种理论,给出一些精辟的评判,又瞬间去讲另一个似乎并不相关的经济学家,也并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和范围。
宋先生根据前沿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的现状,给研究生开出多门专题讨论课,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激进经济学和通货膨胀。讨论课的地点也时常变化,张军就曾在自己的寝室等过前来授课的宋先生。宋先生带着手写的讲义,上面是各种颜色密密麻麻的批注。同学们围坐在桌子旁边,宋先生讲到得意处,还会敲敲桌子,示意学生看讲义。
在武大和南开求学的日子
青神,属四川眉山,以祭祀蚕从氏“青衣而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山民多植桑养蚕,宋承先即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位数学老师,母亲和姐姐则打理着家里20余庙山田,植桑养蚕的收入帮助宋先生完成了学业。
1941年,宋先生考入了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时局动荡,生活艰辛,师生大多极清贫,但教学和研究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仅如此,武大还积极延请愿意来华的外国学者来武大讲学。宋先生也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大学教育,并在毕业后进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三年后获得了当时国内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硕士学位。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汇聚了众多从国外名牌大学得到学位回国的学者,有博士学位者占老师的一半以上。其教学中,即要求深入学习西方经济理论,也极重视考察中国经济实况,鼓励师生进行社会调研。抗战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唯有经济研究所因创始人何廉在重庆政府任职的缘故在重庆重建。老师虽有流失,但何廉(耶鲁博士)仍任所长,方显廷(耶鲁博士)、李卓敏(加利福尼亚博士)、陈振汉(哈佛博士)等老师也仍旧授课。
根据资料记载,宋先生就读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接受基础学科训练,包括近代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高级统计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第二年则从事专门学科研究,并开始撰写论文。宋先生为何选择《经济进步与经济恐慌》为硕士论文题目,我们已经不可得知。但这两年无疑为宋先生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潜心学术
宋承先在早年经济思想史扎实的学习中,将马克思经济思想置于整个西方经济学脉络中考察,这帮助宋先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分化。复旦大学在1977年到1983年间出版了一套《资本论提要》,前三卷由资本论专家张薰华与洪远朋老师写作,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四卷则由宋先生执笔。
上世纪50~60年代,宋先生专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写作了数部评价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包括《马尔萨斯经济理论批判》《论重农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等。
改革开放之后,他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中可以借鉴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说和方法,先后出版了《增长经济学》《当代外国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等著作,同时还在积极翻译外国经济学著作。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册1988年出版,这是宋先生倾注极大心血编写的一本教科书。宋老师自道“本书如有任何特点的话,是在适当的地方,用对比分析的形式,陈述了我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心得体会。”这一年,宋先生已经68岁了,年岁日增,身体抱恙,但他希望尽快写就《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完成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系统论著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明海常常下班后夜晚到宋老师在复旦第七宿舍的家中拜访。他记得宋老师书桌上总是摊开一大堆稿子,桌子玻璃下还压着纸条,简单地记着国外某个经济学家的生卒年月。
在女儿宋慧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那一方靠北的斗室中伏案写作,每次回家,映入眼帘的总是背影。在这种高强度的思考和写作中,宋先生一直保持着一种规律的生活,晚上九点钟入睡,早上七点钟开始写作,每到饭点,夫人做好饭摆上桌,宋先生的思考告一段落了,就出来吃一点东西,然后返回去继续工作。
1994年,《西方经济学》(下册)出版了,规模比上册更添10万字。三年后,77岁的宋先生再次对书作了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初版发行后20年间已经累计售出近一百万套,帮助了大批希望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学子。
在学术上,宋先生是自信的。上世纪8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每时每刻都在给经济学家提出新的问题。宋先生也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来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有效的对策。他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现状和政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相当部分关注通货膨胀这一重要问题,宋先生坚定反对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膨胀、投资饥渴和货币超量发行造成的,是“需求拉上”型的,对经济发展有害;认为中国并不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说的短缺经济,而是潜在生产力逐渐释放后的结果,是为了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此外,他还强调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主张应当允许一定的财政赤字。这些论文中的28篇后来作为专著《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在书中,宋先生回顾十年前写的论文,自述“现实的发展证明我是正确的”。
但在真理面前,宋先生是绝没有傲慢的。陈鸿仪还记得,每次课上有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宋先生无法当堂回答,他从不装懂或者含混过去,而是非常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也没有答案。不过你可以从某某经济学家的某部著作中去找一找。”有时候,学生已经把自己过去问的问题忘记了,他却会在某一次课上告诉这个学生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给以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课程特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8-02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未能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使得学生在工作中无法独立完成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这增大了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讲授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原理、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它是会计学与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理论基础涉及会计学、信息论、系统论,而赖以发展的技术基础则主要是现代信息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已是会计学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和实务操作已成为财会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也成为会计学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实现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现预测、计划、控制、决策之类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应用主流会计软件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培养学生从信息技术发展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会计问题,应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及应用方法,同时能在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会计核算与管理职能,正确评价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效率与效果。
二、与传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以记账凭证为开始,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减轻了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它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
会计信息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决策支持和决策等层次,充分发挥了会计工作的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课程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现着信息技术与会计、核算与管理、原理与方法、开发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既坚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反映当前主流会计软件或ERP的发展水平和实际处理方法。在教学内容上采用理论结合实验教学的形式,一半课时用于理论讲授,一半课时用于财务软件上机操作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联系:一方面在理论讲授中随时结合上机内容,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在上机过程中教师随时对上机情况进行点评,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入化。因此,可以通过双向联系,尽量解决长期困扰老师的学生感觉理论学习枯燥、抽象、缺乏热情的教学难题,而且学生对上机操作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但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大家都在探寻的问题。因为第一个特点,就决定了此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特点,应运用适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力求把课内实践、操作性实践和设计性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把转化为能力、能力整合为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重点
目前大多数大专院校会计相关专业已经把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并配备相应的电算化实验室,运用一些大品牌的主流会计软件作为工具,讲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主要使学生能掌握一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其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阶段,存在一些问题,而很多院校也在不断探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应结合会计软件发展的最新成果,选择或编写适合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建立一套紧密结合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案,并建设全面完整配套的教学基础文件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库、各章的参考阅读文献、实验指导书以及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2.应整合并健全课程知识体系。此体系由理论知识和电算化实务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包括三大块:首先,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概要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其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结构和实务操作,包括数据流程、功能结构、编码设置、数据文件、日常业务处理和系统维护;最后,了解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关系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风险防范、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专题。
电算化实务部分侧重于我国主流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五个模块的学习:总账、财务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这部分是最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部分课程,直接对应着社会与市场的要求。
课程知识体系中的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的知识,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基础、会计等多学科知识,大多数高校只是开设一两门计算机课程,由于缺少前期计算机课作基础,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等知识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除了操作之外,对系统的维护能力和对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力较差,更不可能做相应的课题和实践工作。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设有会计学专业课程外,还应增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满足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需求。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改革以往单一的灌输讲授方式,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套大的案例及多个小案例,尽量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问题在课上讨论,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培养理论应用能力,鼓励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4.应特别加强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上机实验案例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阶梯性、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实验案例设计包括体现会计软件基本操作技能实训的初级层次、体现会计软件综合操作技能的中级层次、体现会计信息系统体系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高级层次。各院校应根据其培养方向和目标选择适合的一个或多个层次进行教学和实验。这样既注重学生软件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境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有相应的实验室,但很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只是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其规格和等级也参差不齐,硬件建设简单,可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实验室并不多。或者是虽然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但专业实验室利用率很低,现代化教学系统还没有很好地与老师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所以应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改革实验室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
另外,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大赛,如会计信息化知识技能大赛或软件技能大赛,可以积极参与软件公司或国家相关机构组织的ERP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考试,也可推荐学生到软件公司或各种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
5.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飞速发展,对老师队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师多是由会计专业老师转化而来,真正的复合型教师几乎没有,很难适应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要求。因此,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了解ERP构成及原理、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专家及信息化软件培训专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了解各行业特点及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知识,了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可以让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老师参加进修,让老师掌握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动态。学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及鼓励教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专业视野,为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谷增军.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9)
2.钟晓鸣.改革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
3.莫海菁.浅谈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改革[J].教育经济,2010(11)
4.李燕.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7)
2012年初,教育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颁布了教思政[201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成才既要坚持理论学习,又离不开实践学习,既要坚持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指导;要求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所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应制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15%的实践教学标准[1]。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全面质量控制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子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及社会适应等能力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为主线,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子体系与信息反馈子体系,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成果等方面进行监督反馈,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促使实践教学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转,以实现人才培养计划所制定的教学整体目标和分目标[2]。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督检查子体系和信息反馈子体系构成,本文将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出发,探讨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
原则是本质,是规则。实践教学要想顺利进行,离不开原则的保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原则为其保驾护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目标性、可行性、系统性、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等原则[3],而每个子体系构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目标性
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构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核心、以满足相关利益方需求为标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遵循目标管理原则。
(二)可行性
一个项目在执行前需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实践教学前期规划过程与执行过程中的项目审批同样也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预见、模拟和修正来保障其可行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制定要结合实际,以切实可行为指导方针,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高校现有的资源为基础,避免脱离实际,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三)系统性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构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与此同时,实践教学也自成一个体系。实践教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各个管理的子细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易于发挥“1+1>2”的效力。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学校、院系、教研室、班级、实习企业、就业单位、监督职能部门等。
(四)全面性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遵循“无死角”原则,实行360度全面监控和反馈。全面监督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死角”式设计会提高运作成本,但高校不同于企业,其非营利性和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决定了质量监控系统建设需遵循全面性原则。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教案评价、教学工作评价、试卷及考试质量评价、学生与教师双向评价、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学生与企业双向评价、学生、教师与企业三维评价、毕业班调查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评价等。
(五)全员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理论教学倾向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这一点已被事实所证明。实践教学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更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关乎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实践教学相关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涉及各个利益相关者,覆盖全体相关人员。
(六)全程性
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类似于企业管理过程,控制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即进行前馈控制,未雨绸缪;进行同期控制(亦称过程控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进行反馈控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类错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应是狭义的反馈控制,而应是广义的全程控制,要进行循环式监控,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和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监督是实践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缺少监督,教学有质有量的完成就无法保证;缺少反馈,监督应有的效果就无法实现。无论是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内容体系建设,都应该在实践教学监督体系的保障下进行,以保证实践教学各系统之间能够有效协调,高效运行[4]。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遵循相应的构建原则和一定的系统规律,更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努力。
(一)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建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重点关注可行性和系统性。1.可行性。由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是以监督检查子体系为基础,并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反馈,因此,对监督检查子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尤为重要。合理的设计,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日常运作成本和维护成本,而且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2.系统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施行方案后,就需要对体系进行系统性建设。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系统设计好坏关系到方方面面。教学监督子体系的建立必须保证系统的全面性、连贯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
(二)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具体构建措施
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是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制约和激励,以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构建内外部协同监控、规章制度与质量评价标准双管齐下、物质与精神多方面激励相结合的复合监督检查子体系,可依照信息反馈子体系,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内各方的优胜劣汰,最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1.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得以运行的物质基础,要建立起学生评教制度、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等各种监督检查制度,尤其是要把握好校企合作机遇,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制定“教师企业实训进修制度”,开展“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2.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实践教学工作质量、学生实践能力、管理人员管控能力等的基本标准,它包括实践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质量标准、用人单位需求质量标准、综合评定标准等。应在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细化、量化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尽可能排除主观因素、随机因素等的影响,对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结果进行双重评价考核,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6]。本文将分别从学生、教师、社会和专家四个角度,提出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3.激励监督机制。激励与负激励对于实践教学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激励机制应涉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多个主体。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对教师进行激励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应转变传统观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进行人才定期轮换等;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搭建个性化舞台,完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薪酬制度、升职制度、教学创新表彰制度等;加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为教师提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并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给予教师荣誉和升职激励,保障优秀教师的权益,发挥“模范效应”,促进其他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相关人员的负激励同样重要,它可以保障来自于道德、制度、校园文化的约束与自我约束协同保障机制的运行。
四、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建设
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传递利用是资产增值的过程。管理者通过信息反馈与意见收集,可进行企业或组织内部的控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可靠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整体状态和相关规律,系统地搜集来自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分析教学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监督,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及原则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具有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1.随机性。实践教学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而言,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高。因此,在系统构建过程中,既不能主观否定随机事件与偶发事件的存在性,也不能任其发生,破坏整个系统的日常运作。2.简约性。有效的信息反馈往往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及时可靠,而冗长的信息会造成信息失真,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使其在信息的阅读过程中“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的信息反馈不符合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基本要求,会加剧信息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3.范例性。从教学信息反馈中可以提炼出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经典范例”式问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范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问题处理过程中贯彻执行,可以高效、有信服力地解决与范例相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等特点,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子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原则,还要重视信息反馈的特点,遵循全面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等原则。(1)全面性。信息反馈的随机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具有全面性,主流事件的信息反馈是日常运行的结果,对随机事件和偶发事件的信息反馈能够体现系统的完整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与危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危机事件的处理与管控。与此同时,实践教学监督检查子体系的全面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反馈体系的全面性,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与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决定了整个质量监控体系能否正常运行。(2)可靠性。有效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只有依据真实的信息,管理者与决策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所收集到的大量反馈信息是可靠的,但由于存在被调查人员态度消极及小团体、系统自身的缺陷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一部分信息失真和不可靠。这就要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去伪存真,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反映实际教学情况的真实、可靠的信息。(3)及时性。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只有及时的信息才能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延时效应产生的影响。信息不及时会使正确的决策在错误的时点生效,使原有的问题更加恶化,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信息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计划,使教学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实践教学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尽量减少信息反馈程序的延时效应。
(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与客体
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主体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家长、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以及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在校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信息反馈中的关键主体,在师生间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学质量、师生满意度的提高和教学关系的融洽,也有助于自下而上进行反馈。毕业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受益者、检验者和反馈者,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如何,不仅是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更是高校对其培养的结果,因此,毕业生对实践教学效果最具有发言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学生最亲密的终生导师,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有着切实的体会。BenjaminMaster曾详细分析了家长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家长对教学监控的影响[7]。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院系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学秘书等的信息反馈,有助于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控制和学风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信息反馈,向高层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业单位管理人员的信息反馈具有时代性、实用性、需求性等特点,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其对本科财务管理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提出的要求和对毕业生实际工作状况的反馈,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完善提供了依据。有别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并结合实践基地培养、社会实习经验积累,更强调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以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为反馈客体,如教学实验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能力建设等。
(三)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建设,是保障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基本硬件设施。通过课程体验问卷调查,对日常实践教学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建立动态网络信息平台,高校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认知与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鉴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管理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度等。三种信息反馈渠道的有机结合与交叉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的效率和效果。1.课程体验问卷(CEQ)。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简称CEQ)是国内外对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有效性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之一,性能指标(Performanceindicators,简称PIs)是其中的研究重点。CEQ可运用于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课程体验问卷进行改进,衍生出实践教学课程体验问卷、实验教学体验问卷、实践活动体验问卷、实习体验问卷、就业体验问卷等。问卷内容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简洁务实、客观公正,避免贪多求全、流于形式。性能指标与质量评价指标相类似,问卷可依据质量评价指标设立相应的条目。课程体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可以采用网上、网下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依托于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在线提交或网下专人发放问卷与收集的方式进行。2.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实践教学档案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实践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改革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文件资料[8]。按存储介质分类,常见的教学档案类型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两类。实践教学档案是客观信息整合后形成的直接与间接反馈,具有稳定性、综合性、指导性、典型性、普遍性等特征。将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档案管理信息中最有效、最新鲜的教学动态反馈于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方向性的指导与问题纠错,并能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或是成为教学研究分析的素材,从而对教学研究和教学决策发挥促进作用。系统的实践教学档案在按时间、类别等进行分类整理,录入网络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后,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践教学档案信息的处理与保存,为当前及今后的各项实践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和原始资料,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决策依据。长期的、不间断的实践教学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云存储,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还可以生动形象地给出相关数据的变动趋势,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3.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本科实践教学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潮流,建立网络教学信息动态反馈系统是传统信息反馈渠道的跨越式升级[9],有助于保证教学信息收集反馈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教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可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环节,提高教学监控工作的自动化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反馈的主要路径和方式。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应在成本效益原则指导下,基于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具体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实现综合信息的收集和公开信息反馈。近年来,云存储技术飞速发展,对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高校通过与专业的服务机构合作或将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平台建设的硬件设施成本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雇用费用,还可以获得优质、专业的服务,未来更可以通过构建横跨多个高校、多个省市的全国性网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间实现交叉监督和互动式反馈,以先进带动后进,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心理;调控
1问题提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工程要综合研究2个并行的基本过程:一是运用自然规律的工程技术,另一个是对工程技术的控制过程.对应于课堂教学系统,可以分为课堂常规流程与教学调控过程,课堂常规流程较多采用复习一引入一新课一总结一布置作业5段式,但是必须指出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它情形:教学调控过程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控制,教学的评价和教学反馈等.2者的关系如图l所示.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而对于教学调控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就显得比较薄弱.
2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
研究数学课堂心理调控首先应该明确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区域、构成的要素、结构等等.目前关于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研究,主要有2种倾向.一种是,根据普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进行阐释或分析课堂中学生心理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外显行为,提出一些对策;另一种是从学生内在思维变化进行研究,这2种方式缺一不可.影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学生心理,课堂上重构的知识以及教师.事实上,在讨论某一个系统时,关键在于分析该系统所要表现出的价值高低,而价值高低主要是由系统内部的结构所决定的.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数学课堂心理调控是指在数学课堂实际情境中,根据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结合知识重构的各个环节,按照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普通心理和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管理课堂教学.
3数学课堂学生心理调控过程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环境中,至少有以下几个结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
3.1群体离散状态与课堂教学流程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4类:(1)积极参与型:该类型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好,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主要场所,喜欢与同学和教师合作;(2)独立自主型:该类型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遇到自己已掌握的教学内容经常表现出不屑一顾;(3)依赖型: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个人心理不稳定等;(4)流离型:该类型的学生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究其产生原因,大致有3点: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兴趣;自信心较差,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对数学的认识不正确,歧视或对数学厌恶.
影响合拍过程的变量主要从学生与教师2方面进行分析.与学生有关的因素有:学生的思维水平、兴趣、需要、情感、态度以及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核心成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于教师而言,影响合拍的关键因素是教育观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教学风格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才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使处在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都尽量与教学过程合拍,教师要努力营造好课堂的教育环境.本着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师生之间互助配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良好关系.国外有学者认为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与学生生活风格有密切关系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如果与学生生活风格密切联系的学习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适应,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更顺利和容易.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认识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生活风格,他就会依据这些差异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个体对于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
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是决定其进入数学知识学习状态深浅程度的关键要素.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试想:要让学生实现“再创造”,在人类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个体对数学的态度与数学知识的发生的啮合过程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起始点影响上述2者的啮合过程的因素有:个体数学学习的经验,课堂提供的知识情境,知识情境的复杂程度等.
数学包括数学的知识成分和数学的观念成分.其中数学的知识成分是指,数学的命题、方法、问题、语言等;而数学的观念成分是指,个体对数学的认识和对数学所采取的态度.观念成分中包含2部分,即个体的数学哲学观点与个体对学习、使用数学的态度.观念成分是课堂教学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最直接因素.事实上,数学的知识成分对数学的观念成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数学的观念成分又是数学的知识成分形成的条件之一.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此不很重视,或者自己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比较模糊,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观念的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意义,这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前提条件.以往我们不提啮合过程是由于更多采用的是传授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学以及学习需求的产生.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作用来激励其学习.
3.3个体原有数学知识结构与课堂知识发展
认知心理学派首先提出知识结构概念,并指出:学习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加以重新组织,形成结构,对基本现象进行整体把握,提炼思想原理、简化思维、加强记忆、提高效率.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少得可怜的寿命.”言下之意是知识结构远比那些知识点重要.虽然知识结构是由知识点累积起来的,但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积,而是经过个体重新组织过的,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体.教师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考虑传授当堂课的知识,更多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构与扩充.
课堂知识发展的载体是“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依托是“学习任务”,联系着师生教与学的纽带应该是“任务”,任务的合理与否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前提以及建构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心理变化,解决任务所处的状态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状态与高认知水平状态.对于高认知水平状态的保持与低认知水平向高认知水平状态的转化是教师应该思考和总结的.一般认为,影响上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教师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完成任务的时间,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持、示范等.
3.4不同问题阶段中个体能力的调节过程
奥苏伯尔和鲁宾逊曾经把问题解决过程模式分为4个阶段:首先,呈现问题的情境命题,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其次,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在这个阶段,学生搜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策略以及相关的问题延拓到现行问题的技术;第三.阶段叫做填补空隙过程,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过程.这里所讲的空隙是指在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的一个认知空隙,空隙填补,就意味着问题基本解决.“填补”实质上是个体修整与创造能力显露的过程,是一种实质性的发现学习.第四阶段为检验阶段.检验的内容是问题的目标是否达到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是否正确.
而笔者认为,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学习阶段分法在实际学习中并非如此排序,应该是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后面3个阶段多次循序渐进,直到问题解决.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明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调节的成分,占用本应该属于学生搜索、修整的时间,代替学生“创造、检验”.上述4个过程与心理环境结构的对应关系为:课堂心理环境结构中的学生群体结构,知识的重构过程和个体认知的子调控系统分别对应课堂心理调控过程的合拍、啮合、耦合、调节.
综上所述,我们把上述数学课堂学生心理状态变化的4个过程简单称为合拍过程、啮合过程、耦合过程以及调节过程.
4现实意义
4.1突出教师的机智
数学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在教学常规,更应该突出教师的机智.现实教育中,我们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按照我们的习惯定式在评判其他教师,对于不习惯与不熟悉的场景就进行批评与指责.这样的评价,将原本正在尝试或探索的新的教育方法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的课堂机智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的公开课,新授课多,综合课少;概念课多,习题课少.新授课、概念课往往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较少,容易把握,教师们往往感到“有备无患”,这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2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应鼓励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的深刻了解基础上形成的.虽然我们分析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4个变化过程,但仅仅是采用了描述性的方式,而实现4个过程的度的问题,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4-3端正对待差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