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2 04:33:53

家庭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

因为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从少女时代我就一直在学习专攻幼儿教育,至今时代变迁岁月蹉跎我仍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因为一直有坚持不懈下去的信念所支撑着。2015年的夏天,我有幸能够参加吉林当代家庭教育中心在芜湖组织举办的第二期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培训学习,在闹中取静、人文气息浓厚的安师大新校区我参加及聆听几位教授及老师的授课指导和实战训练,真正感受到了"天下教育皆为一家"的本质,也结识了有同样信念及追求的同学们,五湖四海的我们因为教育走到了一起!

五天的学习是这样的紧凑而精彩纷呈现,几位教授是这样的博学和睿智,教我们最专业和精练的理论知识,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一些实践工作中的专业技术、操练方案。我们这批学员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通过几位教授讲师的授课及指导,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且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所从事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同时自己还是这样的欠缺和不足。

"家长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做为一名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位家长,而作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我们,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提升,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无数困惑和迷茫的家庭,传以他们科学的、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我感到,做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要学的很多,要做的事是很多的,但首先要从自己的家庭教育改变起来,要真正的和谐幸福起来!成长,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最关键还是要将自己从前从事多年学前教育工作实践中那些零碎的经验真正化零为整,真正赋予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的实战灵魂;让自己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做得扎实、到位,真正帮助到每个需要的人和家庭。路漫长其修远兮,更坚信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以下是自己做的一份目标书,以此真正激励和督促自己,朝着远方前行!

通过参加本期指导师培训的学习,真实明白了这项教育事业的真谛和重大意义,也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成熟不专业的家庭教育方法得到了反思和警醒,我发现自己热爱指导师这份工作。我想在5至6年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来指导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为家庭教育指导事业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责任,以此作为一个目标来努力奋斗,自己觉得根据这个总目标要细化为几个细致的阶段性小目标,并要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实现它们,具体如下:

1、在半年之内,先从自己开始改变和修正,努力促进自己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更加融洽和谐。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方法来正解的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并促进自己家庭更加的和睦幸福。

2、在未来的一年之内,自己积极参加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自学及集中学习,并积极向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

3、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帮助自己园内家长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困扰,针对园内有问题家庭进行指导并跟踪调查,建立个体档案。在自己园内定期开展相对专业有实际意义和操作实效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并有效指导园内教师队伍在家庭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水平及质量。业余时间也积极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亲戚朋友,给予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

4、在未来的三至五年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公益及非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认识讲座,并努力尝试开展个人的工作室,面向园外的家庭开放,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把家庭教育指导师做为自己一项真正的专职职业,并不断努力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师,为有需要的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责任。

5、在以后的每个日子里,我将与孩子共同成长,努力给孩子最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使自己和孩子及家人一直快乐和谐幸福的生活下去,并以此作为自已的终生目标!

感谢吉林当代教育中心及安徽好德之家,感谢我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真诚盼望给予指正和引领帮助,我同你们在一起,一起努力,相信天会更蓝,中华民族会更幸福!

第2篇

一、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1.中山市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主导,妇联、教育等部门协同推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力量齐心配合的工作机制,破解了家庭教育“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难题。

2.成立全国首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获批成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核定编制数4名,是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管单位为中山市妇女联合会。此举被中国家庭教育网评为“2011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最给力的十大举措”之一。

3.实现家庭教育经费有保障。2011年市财政投入130万元专项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各镇、村也加大家教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各镇(区)投入家教经费共计1109.77万元。2011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按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含公办、民办、职中、技校等)生均7元的标准,投入358万元经费,专项支持学校家长学校的正常运作和发展,突破了学校家长学校没有专项经费的瓶颈问题。

4.把家庭教育作为中山公务员的必修课。2011年起,中山市委党校首次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培训班的学员为晋升正副科级领导职务且未参加任职培训的科级公务员和调任到机关担任正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年龄以28-40岁为主的年轻父母。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科级公务员培训班课程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科级公务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帮助学员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5.将家庭教育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中山市教育局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行继续教育学分登记,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推动中山家庭教育的专业化

1.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培训。近年来,全市及部分镇区和学校共举办了七期全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班,全市超过600名学员通过考核获得认证。中山市、镇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有350人,共培训各级家教讲师、骨干930人,选派10名家教骨干参加省家庭教育“金牌讲师”培训。

2.成立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2012年,成立了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协会,成为中山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枢纽站”、“服务队”,创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品牌。协会的主要业务包括:整理国内外家庭教育相关信息,组织有关家庭教育交流讨论,面向市民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并为一些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特殊家庭提供服务。

3.编写《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全市每个社区(村)举办一场以上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论坛或沙龙,为实现菜单式选择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内容,编写了《中山市家庭教育讲师团课程目录》,讲座内容可以在其中的22位专家的77个课程中选择。

三、结合本土实际,形成中山家庭教育的特色化

1.注重对困难家庭、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在城乡统筹、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实施爱心父母大联盟,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款帮扶困境儿童;实施“阳光伙伴同成长”项目,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组织志愿者开展“周末课堂”,培养困境儿童艺术特长,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

2.开展中山市“新生家长培训”。为响应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的号召,推进家庭与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大教育网络的合力育人模式,2011年起,中山市妇联联合教育局重点推出了“新生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实行“孩子要入学,家长先上课”的做法,首次将新生家长的培训系统化,逐步实现家长教育孩子持证上岗。以新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为培训对象,为家长培训儿童权利保护与家庭教育、公民素养提升与家庭教育、婚姻家庭经营与儿童成长、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新生入学适应指导4个课时的课程,共开展456场,20多万家长受益。2012年受益家长达到140万人次。

3.开展“万名家长学电脑”和“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为了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2010年起,中山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万名家长学电脑”提高家长素质活动,主要以农村学校和流动儿童集中的民办学校的家长为对象,在中山市100所学校培训1万名学生家长。为此,中山市财政局专门下拨40万元,为每校补发4000元的培训班费用。市妇联、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班教程》,每个培训班必须完成16个课时的课程学习,每次培训家长须签到确认,完成全部课程并经考核合格的家长才能顺利领到《中山市家长电脑知识培训结业证书》。2012年,在广大家长学习电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山市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向广大农村及外来人口家长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提高家长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有效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孩子共同抵制互联网媒体有害信息,营造良好的亲子共学氛围,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2012年至2014年全市每年培训2万名家-长,三年共计划培训6万名家长。

4.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近年来,中山市妇联组织家教讲师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与此同时,进行儿童权利宣讲社区活动,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的儿童意识和儿童观,发放《儿童权利公约》宣传小册子超过10万册。

四、注重家教教育科研,促进中山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中国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全国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是广东省获批的3家单位之一,同时,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被省妇联确立为广东省家庭教育试验研究基地;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组织学习了《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2011-2015年)》,并申报和获批了“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将组织有关专家骨干开展探索研究。还将在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努力为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做法和宝贵经验。2012年在全市开展了“儿童监护情况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与座谈走访,了解我市儿童放学后、课余时间家长监护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3篇

家庭教育P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孩子的终身。教得好,孩子就很有希望成材;教得不好,则可能毁了孩子一生。家长专业不专业,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响着孩子的品行举止。相关调查显示:76.4%的家长有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意愿。因此,及早进行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帮助每一位公民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可谓是利国利民之举。

通过立法,强化家长主体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高阿莉:花高价去买学区房、上好学校、高价上补习班等,这些都不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条件。俗话讲“三岁看老”,也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影子,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和意志品质才是更重要的。对孩子的教育,除了依赖国家义务教育,也离不开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件事,比如孩子因监管不到位失去生命,身心受到摧残,或者心理不健康导致自杀等,对我的触动比较大。所以我坚持不懈地提案“家庭教育立法”,让各个层面重视家庭教育。通过立法,可以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引导家长在生、养、教全程不缺席;可以为家庭教育营造法治环境,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强制对父母进行培训。

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父母在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钮扣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生育后承担着重要的教养责任,但有些父母对此认识不足。为人父母也需要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培训。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对于幼教、家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为此,政府应提供政策指引和预算经费,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向婚龄男女免费提供自愿参加的系统家庭教育培训课程。我们应帮助更多的“准夫妻”“准父母”尽早树立正确的家庭理念,促进家庭和谐、文明,使优良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庞学光:与学校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设计。而当下,我们应该做的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学。因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大都会建立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成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而开设家庭教育学,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而且有助于逐步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现存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倡议设立“家庭教育日”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推动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专业。对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从业资质和认证培训设立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此外,我倡议设立“家庭教育日”,通过节日形式,组织各类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让全社会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9-0070-0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等组织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

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将学生的心理培育作为学校重要研讨内容,通过“三横一纵,三个面向一则专栏”的多维联动心理培育网络,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一、专业引领,整合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我校的学生心理培育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新视野。

专家指导,提升高度。我校每学期都会专门聘请全国知名心理专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专题指导。学校的心理教师团队,也有机会向专家请教学习,提升成长。

专业引领,长线扶助。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作为学校的长期心理顾问,对学校的心理活动进行专业指导,解决心理教师团队的工作困惑。

团队共进,天天向上。我校的心理团队有四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全部都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中不乏心理专业出身的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心理辅导是对一个人的心灵疗愈,为了做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我校的每一位心理教师都主动自费进修学习。教师们掌握的技术领域颇丰,包括精神分析、沙盘治疗、格式塔疗法、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系统式家庭治疗等。我校的一位心理骨干教师更是进入中德班学习,可以说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不畏风雨,天天向上。

二、“三横一纵”,构建校园心育网络

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面向学生、面向家长、面向教师全面开展的,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专栏进行心理知识的每周传播,力求实现“三横一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

(一)面向学生

1.心育历程,成长启航

每年的新生入学前一个月,我校会开展新生入学前测工作。前测采用两种形式进行:标准化量表形式的一般能力测验和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根据前测结果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特殊的学生建立档案,为后期辅导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家长们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做好孩子的心理调适,使孩子能够更加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

(1)标准化一般能力测验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测验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进行,依据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保证信效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化改编,量表对新生的社会发展、语言发展、心理素质、社会反应、问题解决、记忆能力、观察推理、数学能力、方位辨别和感觉统合身体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测验。施测教师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统一培训,保证评价标准统一。 测量结果不作为任何评价标准,只是用来提供教育指导,对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身体协调性得分不佳的学生,建议家长多给孩子创设运动的机会,尤其是手、脚、眼、脑并用的体育游戏等。

(2)绘画形式的人格测验

采用儿童喜爱的绘画形式,使用房树人绘画测验,了解和收集被测者的人格、情绪等方面的信息。“房树人测验”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 JH于1948年率先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系统论述,是一种投射性的测验。绘画由心理教师统一回收,对特殊的绘画作者进行个别访谈,本着不评价、不分析的态度,了解学生的生命故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建议。

(3)心灵成长手册

通过上述测验,筛选出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以及后续在读阶段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后,教师会将学生的沙盘、绘画等作品制作成《心灵成长手册》赠送给学生。只有作品,本着不评判、不诊断、不解释、不分析和接纳尊重的态度,作为一段心灵历程的纪念。

2.心育课程,成长导航

(1)心理主题班会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梳理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我校通过主题班会有计划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内容,涉及自我发展、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我们都很棒”“和月亮说晚安”“我的小火山”“我就是我”等。

(2)订单式团体活动课

每学期心理教师们会根据班主任反馈的班级现象,开展订单式服务,设计适合学生需求的团体活动课。比如:针对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模仿成年人的拥抱、亲吻等行为,设计“身体红绿灯”一课,有效地指导学生适当合理的行为尺度,并解决了班主任和家长们的困扰。再比如,针对学生互相起绰号的现象,设计“我也有‘美丽’的烦恼”一课,用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到被叫绰号者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开玩笑要适度。

(3)沙盘体验选修课

沙盘游戏 ,亦称箱庭疗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可以在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人格发展,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来访者获得以自性化为目标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我校每周五的下午为选修课时间,沙盘游戏作为一种体验式课程,每周一次带领学生体验自我探索与心性完善。沙盘主题有固定的,如“家”“朋友”,也有生成的,由小组自发生成。

(4)家长进课堂

我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整合家长资源,为学生打开了新视野,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我们的家长讲师团里不乏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工作者,这些家长们也进入学生的课堂,为我们的心育培养计划增砖添瓦。

我校曾邀请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催眠师、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青岛市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刘杰老师为三年级的孩子们授课“健康心态,快乐学习”。学生们看着同学的家长给自己上课,心情放松。刘老师通过“带你走进魔法世界”“盲人摸象”的互动游戏,教会了孩子如何坚强、坚韧地走出困境的道理,给予孩子们专业的心理引领。

3.心理辅导,成长护航

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残疾儿童、有缺陷的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等)、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网络成瘾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五步走的程序进行规范化辅导。

(1)由班主任提供关于上述学生的大致情况信息;

(2)由心理教师进行个体的课堂或课下观察,进行初次访谈评估,并提供详实的评估报告;

(3)由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一起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家长知情,并获得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意。

(4)由心理教师进行同质团体或者特殊个体的心理辅导。

(5)反馈给家长和班主任,并提出心理培育建议,三方协同跟进,改善现状。

(二)面向家长

1.贯通三方资源,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新途径

我校特聘全国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为学校长期家庭教育讲师、青岛市心理专家作为家长学校顾问。同时邀请家长代表(心理学相关工作者)组成讲师团和学校心理教师团队进行家校合作,贯通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通过组织家长系统地学习家庭心理培育知识,联合学校、社会力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有效的家教方法,开辟家庭心理培育学习的新途径。

2.立足三个维度,实现家庭心理培育

我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心理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听取家长们的需求,从学校、年级、个体三个维度,分层落实,全员覆盖,实现家庭心理培育的广泛性。

(1)全校范围内,定期(一个月)举办专家讲座。邀请国内家庭教育知名人士和教育专家到校,定期开展主题讲座活动。如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陈麒光老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席詹惠元老师开展了“破解家庭教育的三大密码之心理密码、习惯密码、动力密码”主题讲座,好习惯养成教育专家王碧英老师等专家多次为家长学校授课。

(2)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如: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培训班;年级优秀资源分享会;社会专业人士的“拥抱青春期”专题亲子讲座;等等。

(3)从个体上,每个学校都有特殊学生,而每个特殊学生的产生多半源于特殊家庭。学校组建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通过沙盘、会谈、绘画、雕塑体验等活动,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一同制订适合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

(三)面向教师

1.心理培训,为心理保健

(1)入职培训,调整心态

每年我校的新教师入职培训中都必定有半天的时间是心理培训,新教师入职面临着工作适应,角色转换,生存竞争等多重压力,是特别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

我校邀请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中国第一届人际沟通分析培训顾问于明东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心理团体活动,让新教师们互相认识、了解,增进团队友谊。同时了解自己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从心态上调整自己与未来工作的关系,降低入职后角色转变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

(2)提升培训,呵护心灵

从微观的了解自我角度出发,走向成功。我校的教风是专业智慧,教为不教,努力实现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梦想。大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为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办教师心理培训。我校曾邀请到美国卡内基训练中心山东区总经理、卡内基公司Y深讲师夏明杰教授进行“Retreat meeting” 主题培训,全体教师们在静思、反思中了解自己,重新出发。

从宏观的职业生涯角度出发。我校曾经邀请到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刘丰处长到校给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思考”主题培训,为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审视与规划打开了一扇窗口,为长期在一线辛苦耕耘的教师们寻找工作中“诗意的栖居”指明了航向。

(3)班主任心理工作培训,以点带面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关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想大面积展开,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必须重视。我校由专职心理教师结合学校心理工作实际情况,给班主任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知识基础培训。培训的主题和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包括:什么样的学生需要做心理辅导,如何介绍学生的情况和问题,什么才是心理辅导的目标,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有效的心理辅导等等。

聘请市知名心理专家于明东老师对全体班主任进行了主题为“如何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资本提升培训。针对当前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班主任讲解怎样识别和理解学生的异常行为。通过班主任们提出的实例,进一步论证教师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性。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例,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教师自己感悟并寻找学生问题心里的产生原因,引起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2.关爱教师,优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管理之本,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管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教师同样肩负教学、教育研究、活动服务等多重任务,加之小学学生尚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教师肩负的学生人身安全责任重大,同时教学及研究工作更是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考核,其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校关心每一位教师的身心健康,由心理教师采用专业的量表,进行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社会八个维度,将教师的压力反应分为:生理、心理、行为三个维度。科学、客观、有效地调查出教师们的现状。校领导层非常重视教师们的幸福感,针对调研报告,进行了具体的管理方案调整,并切实给出了许多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措施,如:针对教师的压力反应以生理为主,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针对教师的压力源分析中语文教师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教师,学校采用午休午写时间全校教师轮班制度,大大减少了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

3.心理援助,温暖心灵

(1)个体心理援助

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针对遇到特殊问题(意外、失恋等)或处于特殊时期的教师,由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进行个别、隐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来生活和从事教学工作。

(2)团体活动

在教师的问题类型比较集中,相互之间不存在负面关系的情况下,组织教师进行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咨询的活动,使教师们的心理状态更加健康。

我们的期末班主任总结会都是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开展,包含:热身、破冰、团结协作、升华总结四个大环节,让教师们在游戏中放松一学期的重担,在分享中总结报告,在体验中互相理解,团结向前。

(四)微信公众号专栏

我校从建校之初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心理健康教师利用平台专栏每周发文。以简短精炼的小文章,结合生活,及时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提供心理策略知识补充。随着阅读量的增多,经验的累积,专栏不断改版升级,经历三次改版,最终由“父母讲堂”升级为“七彩心苑”。文章主题以家庭心育和生活减压为主,例如:“好的家庭教育,先了解儿童心理的7种特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与宝贝分床的小建议”“父母如何能做到心理学家说的‘和善而坚持’”等。

三、一种追求,让幸福从这里起航

让幸福走M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心理健康是每一个人感受幸福的基础条件[1]。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学校的心理健康团队严格恪守伦理道德,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力求将幸福感带给每一个人,搭建心育网络,让幸福从这里启航。

参考文献

[1]曹新美 ,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 , 2006 , 18 (3):65-69.

第5篇

第七届专门学校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7月13日我校一行5人出发到湖南岳阳汨罗参加2019年第七届专门学校教学培训,此次培训感受很深,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7月16日上午9点,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2019年(夏季班)第七届专门学校教学培训开班仪式正式开始,中国教育学会工读教育分会理事长王春生、汨罗市教体局负责人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50多所专门学校的200余名专门教育一线教师参加本次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的主题是,学生进入学习兴奋状态为起点的专门学校课堂教学。

  一、此次培训会为期4天,以合作学习、情境体验式学习、观摩、专家讲座、交流、拓展活动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包括“乐趣课堂教学”,以及专门学校更加科学、准确做好安全工作的“隐身安全方略”。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7.18号的“奔跑课堂”,该堂课以定向越野为延伸,让学生在奔跑中学会学习,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定向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乐趣课堂教学持续的给学生创设充满乐趣(快乐、乐于、兴趣、情趣)参与体验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中点燃好奇心,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及由此激发学习动力。

二、困惑青少年大多在心理、行为、品德上产生了偏离社会主流的现象,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但教育是个延续性的过程,这两种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也可以说放弃了家庭教育,孩子很难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专门学校要切实确保教育转化效果,形成良性长效机制。与普通学校相比,这里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尊重、关爱、鼓励、鞭策与呵护,必然需要老师更多的付出,单一的说教方式,单一的文化教育、单一的心理辅导、单一的军事训练很难达到转化教育一个困惑孩子的效果,而我们专门学校要将这些方面并举,把教育的本质呈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是全方位的教化与培育,这也正是我们工读教育者一直以来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三、心理辅导体系是专门学校,教育转化学生的重心,工读学校 “问题学生”是一个心理偏常的群体,他们内心敏感、脆弱,又正直青春叛逆期,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会降低内心压力,调节情绪。最终实现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快乐健康的成长的目的。不从内心打开学生的心结,我们的教育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学生从入校开始,心理老师就应该开始心理测试,全面了解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为后期的教育转化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文化育人是工读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文化的本质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濡染、熏陶或陶冶,来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文化的感染力源于对“问题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息息相关与熨烫人心,为此,工读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的探索与尝试,打造高尚的学校文化。

五、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德育工作

(1)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好习惯。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习惯所支撑。因此对“问题学生”日常管理及常规工作严格要求,不能有一丝马虎。

(2)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抓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6篇

2016年5月,发表了关于党员干部家风家训建设的重要讲话,虽然是针对领导干部,但对教育工作也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中国自古重视家风家训,古代常以“庭训”这种方式来培养子女,塑造家庭后代完整成熟的人格。虽有过于苛刻和违背规律的地方,但这种方式在现实中却一直发挥着作用。现代教育学仍然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重点在于形成良好的家风、校风和社会风气,让孩子在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得到全面的、积极的成长,从而形成对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知,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现就家风家训在历代教育实践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等进行简要论述。

1家风家训在历代教育中的实践和作用

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结构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单元,传统儒学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教育的理想,历史上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无以替代的,古人在家风家训教育的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借鉴发扬。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三字经》中所言的窦燕山义方教子;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用纯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教导子女的重要文本。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文伯的母亲敬姜曾作《论劳逸》,为史上较早的家训;《论语》中“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的教导就是孔子教育儿子伯鱼的庭训。诸葛亮的“非宁静以致远,非淡泊以明志”;北宋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俭来,俭以立者,侈以自败”;《颜氏家训》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曾国藩的“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等等皆是传唱千古的家规、家训。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总结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处世宗旨,对子孙后代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家族,比如陇西李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等著名家族的家教文化可谓是浩然长卷,积淀深厚的家风传承激励着后人努力上进。全国各地的家谱族谱中大多设有家规家训,以传承家风为荣,以败坏家风为耻。家风家训中传承的家国天下的情怀、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在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上都得到薪火相传。在近代史上,家风的创造和传承事例仍比比皆是,如爱国将领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的家风;开国领袖“不经商、不赚钱、低调做人、一生清廉”的家风;刘少奇“做自立、诚实和正直的人”的家风等等,老一辈的革命家对子女的管束和教导也成为家风建设的楷模,是我们当代家风中巨大的精神财富。家风形成往往取决于一个家族链上出类拔萃、德高望重的人物,其言行得到家族其他成员的仰慕追随而成为家风之源,再经家族后代接力式的恪守,使其流风余韵沉淀于家族精神气质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2家风家训在当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从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例可以看出,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在教育、激励子女,净化社会风气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父母亲是儿童成长中最初的、接触最多的也是关系最亲密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认知、心理和各种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沉淀为孩子的精神气质。家庭教育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一直存在,我们不能忽视这种教育的作用。但是,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是体现在不断的说教中,而在于由家训家风影响的家庭文化中,而家训则是维系和巩固家风的一个重要手段。家庭成员对家训的认同和恪守会强化良好的家风。在现实生活中,在和谐友善、尊老爱幼、相互关心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是人格健全、思想纯正的、阳光进取的;而矛盾重重,相互猜忌、争斗,甚至分裂的家庭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灵上投下浓重的阴影,许多问题孩子大多产生于这类家庭。教育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家风的这种巨大作用,从而采取种种方式,从改进家风开始,从教育大人开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风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必然有一个总体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家庭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其特有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正确积极的家庭价值观会引导子女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和目标,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获得社会价值。二是必然有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和瞌的家庭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让孩子有归属和认同感,从而影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体现出亲和力,会很轻松地融入社会。三是家庭成员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所体现出来的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深刻,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他们往往会模仿大人们的行为,大人的素质会日积月累地映射在孩子身上,决定他们的品质和素养。四是良好的家庭重视孩子身体、心理、知识结构的全面成长。由于竞争的激烈,大多家庭把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成为畸形教育。而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则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家风会给孩子以积极的激励和鼓舞,家族前辈的人生成就和谆谆教诲,会给子女极大鼓舞,让他们在困难和阻力面前志气昂扬。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良好的家风是宽和严的辩证统一,在惩戒和鼓励上会有特定的原则,在方式上则采取灵活机动充满智慧的方法。在孩子的品德的造就和学习、生活习惯方面格外重视。但是,家风家训作为一种古老而长期发挥潜在作用的教育方式,必须要与当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家风与社会风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家庭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和扬弃家风家训中已经过时的、落后的因素,积极培养现代家风,树立现代家训,同时,主动地、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家风,并以之化人,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结构完整、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人才。

作者:张剑梅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第7篇

关键词:外来民工;早期家庭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6)03-0117-03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享有“中国针织名城”荣誉的爵溪,吸引了大批外来民工到爵溪务工安家。从调研获知:外来民工家庭四处漂泊,流动性强;文化层次低,缺乏早教育儿知识;经济收入低,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家教观念落后,不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为了提高外来民工的整体素质,转变他们的育儿观念,促进婴幼儿健康愉悦成长,幼儿园积极探索适合外来民工家长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培训方式和策略,提高外来民工家长育儿水平。2009年爵溪街道成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依托中心幼儿园和社区的人员资源和活动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外来民工家庭教育进行实践探索。

一、早教“社区指导模式”

以街道社区、村为中心,在早教指导中心决策管理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创建社区示范基地,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联手其他相关部门全方位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主要模式有:健身广场角指导模式、家庭活动点指导模式、区角活动站指导模式。

(一)健身广场角指导模式

利用各社区、小区和村庄拥有完善的设施和健身广场,中心园早教指导人员开发了颇有创意的“社区健身广场亲子指导角”的早教模式。借助社区健身广场,吸纳社区内散居婴幼儿、父母及其祖辈家长参加由亲子指导站组织的家庭育儿指导活动,为广大祖辈家长提供家教指导和服务。设立在婴幼儿活动人口密集的小区健身广场上,开展两城创建百人签名活动、两城创建环保大地画、两城创建人人宣教活动,结合时代落实两城创建等活动。并根据季节特征和老年人起居习惯随时调整活动时间,且活动采用问题交流、谈天说地、祖孙游戏、宝宝剧场等生动、轻松的形式,因而深受祖辈家长的欢迎。

(二)家庭活动点指导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与因人而异相结合、延续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等原则,如创建了家庭小院以及串门式的早教服务,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为使指导更加深入,范围更加广泛,幼儿园对于那些不方便参加集体活动的儿童,将园内活动拓展到园外活动,利用农村家庭宽敞的室内外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接纳其他婴幼儿及其家长,开展“同伴家庭”交往活动;让亲子班的孩子到同伴家作客和游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和孩子开展交流;让家长亲身体验、目睹早教方法。指导前,早教老师和家长进行电话联系,针对孩子的实际,针对性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教师送教上门、入户指导的服务内容包括育儿指导、图书借阅、玩具共享、家长沙龙、测查分析、家教咨询、游戏创编等。在具体指导的时候,老师会准备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亲子小游戏,操作游戏或者儿歌、音乐等资料与家长交流分享,让家长参考《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重点提示》,给予孩子针对性指导。同时根据早教各月龄段亲子活动方案内容给予授课,课后请家长填写早教问卷,切实了解家长对早教需求的状况,为下一次的活动点指导活动做准备。

(三)区角活动站指导模式

对社区内0-3岁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散居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进行公益、免费的教育和指导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爵溪街道划分为三个社区六个村,集中了90%外来民工孩子。考虑地域的便利,街道在社区及村委会中设立了活动区角,创造适宜指导环境。根据组织活动等内容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和图书,形成漂流图书和漂流玩具,各家庭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喜欢,自由选择玩具和图书;通过定期的组织讲座和宣教活动等进行开放性指导。

二、早教“幼儿园指导模式”研究

以爵溪中心幼儿园为主阵地,依托家长学校,根据外来民工家长科学育儿不同需求,开展系统、全面、科学的培训。主要模式有:家长学校培训模式、自选菜单学习模式、网络媒体指导模式。

(一)家长学校培训模式

围绕“办好两所学校,教育三代人”的目标,依托家长学校系统培训,推进家长科学育儿素养的提升。主要创建了“健全—灵活—保障”的特色教学培训模式。1.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健全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为副组长,组员由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担任领导小组定期开会,研究工作,对全园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各成员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从各块工作的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家长学校正常成功开展,同时建立考核实施办法,从培训计划呈报制度、学习卡管理制度、家长学校档案制度、培训信息上报制度、培训母亲考核、考核督查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确保家长学校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开展。2.灵活运用授课方式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根据不同的对象灵活选修内容,教材中有必学教材《幼儿入园家长必读》《学习型母亲标准》等,如母亲选择“母亲素养课程”和《母亲素养读本之一》;父亲在行动中学习《感悟教育》,早教父母可以选修《早教指导手册》等内容。面对多类型的家长参加活动,幼儿园选择各项主题性亲子活动来开展。二是教学方法灵活。主要方法通过“亲子活动,家校互动、家长沙龙、家长会,书香家庭,专家讲座、志愿者互动,早教咨询”等八个活动方式进行落实,辅导者有组织、有机划、有选择的灵活组织活动。实施整合做到了四个结合,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独奏”与“合唱”相结合,授课与活动相结合,书籍与网络相结合等途径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三是教育对象灵活。因授课对象包括爸爸、妈妈、祖辈、幼儿、教师等,幼儿园灵活的选择对象组织相对应的活动。3.保障落实四大机制为了家长学校的各项机制的规范,学校即确保有一本培训书籍、一份学员名册、一支讲师团、一张学员学习卡,有序地推进培训的实施,并认真做好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自选菜单学习模式

以改变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方式问题为出发点,针对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亲子沟通、育人环境等,我们把拟定的菜单投放给家长,供家长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菜单,每位家长每学期可选择2-3项参与活动的菜单。幼儿园还围绕市级“母亲素养工程”课程设计方案,推出母亲身心健康素养培训课程菜单,内容包括身心健康理念、身心健康知识、身心健康技能三方面。(三)网络媒体指导模式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信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家长学校渠道的拓展,园内开设了家长学校网页,分五个板块,有“家教诊所”“家教锦囊”“家教信息”“家园职责”“母亲课堂”等栏目,不定期的为家长提供家教知识服务。每个班级成立一个家园联系群体,平时采用QQ群或微信,如早教QQ群,母亲素养工程QQ群、父亲联盟行动QQ群等,家长在这里可以聊各种营养餐点、育儿经验、人生感悟、生活琐事等,使得这个平台不只是一个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家长们心灵放松的平台。如网上分享、走访家庭、亲子阅读,好书推荐,撰写育儿心得,聆听“为了孩子与你相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大讲堂”等;有各班自行组织的重阳节亲子慰问老人活动、家园联谊会活动、为贫困地区送温暖活动、马路志愿者交通安全维护活动等,活动照片网上共享。针对家长提出的家教疑难问题,幼儿园还专门邀请家教行家进行网上交流应答,使家教疑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有时候幼儿园会抛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家长和老师都会积极参与,各抒其见,缩短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大家感觉特亲切。通过网上网下定期讨论一些疑难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可以畅所欲言,查找并学习网上家教理论知识,达到沟通思想,实现共同进步。

三、早教“家庭参与模式”

在了解外来民工家庭情况和家教需求后,根据家长的不同特点和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结成社团,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主要模式有:

(一)亲子游戏体验模式

家长亲身体验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变家长育儿理念,让家长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体验着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一是前期预告报名。每逢“运动会”“六一节”等节日来临,老师会请家长自愿报名,参加化妆组、道具组、服装组、摄影组、后勤组等。二是参与组织策划。让家委会组织放风筝、车队联系、安全保卫等方案设计,为了让各节日活动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也让家长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体验到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三是参与体验感知。“重阳节”邀请爷爷奶奶来园与孩子一起“老小同乐”;迎新年,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体验贺卡,辞旧迎新;“三八节”,母子同乐度佳节,如:“赶小猪”、“抬花轿”等游戏,这种体验式的游戏方法,使得家长感知体验游戏“玩中学,学中玩”的趣味快乐。

(二)家长社团实践模式

许多外来民工家长往往在节假日或晚上都要加班,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参加集体专题培训。另外考虑到家长中也有不少理念先进、教子有方的行家,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开设了梦想工场项目,成立家长社团。家长社团的活动旨在吸收有心、有闲、有才的家长参与,由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幼儿发展需求相结合,组建各类社团,并由家长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由幼儿园提供活动场地。

(三)家长沙龙交流模式

第8篇

[关键词] 传统家训;家庭教育;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101-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人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来源。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德育价值。指出,加强文化建设,“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建设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1]。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家庭风气影响着社会风气,家人之间的朝夕相处与家庭生活的浸染濡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小落细落实,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家训是在家庭教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家训文本,以及根据家训文本开展的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深入挖掘传统家训中的德育价值,对于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乃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家训是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所作出的训示、教诫。这种治家教子的训示侧重于伦理道德、人伦关系教育,紧紧围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展开,在历史悠久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家书、家训诗、家训专著、家谱等形式记录下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传统家训的萌芽,如《尚书・无逸》就记载着周公劝诫其侄成王要勤政无逸;汉魏六朝时期为传统家训的发展期,出现“家训”一词,以及刘邦《手敕太子》、班昭《女戒》、颜延之《庭诰文》等多篇家训文献;直到隋唐时期《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家训专著的诞生,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训》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帝训的产生,此后大量家训作品相继出现,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传统家训的成熟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家训达到顶峰期,这不仅表现在家训数量繁多,家训文本形式愈加多样,而且其内容日趋丰富完善,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姚舜牧的《药言》、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以及历代家谱、族规、乡约之中记载着内容丰富的家训思想。这些家训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历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在治家教子、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个体修身方面,注重修身进德、立志勉学;在治家方面,注重睦亲齐家、勤俭持家;为人处世上强调谦下诚实、雅量优容,与人为善、仁民爱物等。之所以教诫子弟成才成贤,尤以成贤为要,在于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浸染与历代统治者“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方针的指引;家庭成员惟有适应社会、国家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自我、兴旺家族、光耀门楣。因此,在以家业兴衰系于子弟的古代中国,历代家训致力于教诫子弟品行为先,重在做人。惟有符合当时伦理道德规范,具备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品行,才能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可。这种家庭德育体现的正是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以德育人”的教育宗旨,蕴涵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此外,传统家训尤为注重家庭德育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注重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等方法的运用。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塑造个体品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古代德育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传统家训的古代德育价值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的有效途径,在涵养个体道德人格、规训家庭伦理、纯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毕竟发轫成长于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压制,对尊卑等级思想的推崇与消极处世、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因此应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传统家训的德育价值。

(一)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人格

注重个体品德培育,致力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塑造,是传统家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古代家长为“提撕子孙”以使其成才成贤,于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于居家生活中告诫训示,对子孙的视听言动、行为习惯进行纠偏。这种拉家常式的日常训导与身教示范,潜移于个体进退洒扫与生活劳作之间,默化在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相比官方教育更深刻有效。孔鲤趋庭而过,作为父亲的孔子告诫其“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但这种训导并非古板说教、空洞无物,而是言之有物,温情告诫,同时孔子既是父亲具有父家长的权威,又诗礼精通,身教示范,孔鲤自然觉得父亲言之有理,从而努力学习诗礼;孟母深知环境对个体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认为墓地、屠宰场、集市都不适宜孟子的成长成才,主动选择环境而不是消极适应环境,“孟母三迁”这一举动本身对于孟子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就具有启迪作用,做人要志在圣贤、心存君国,因而后来成为“亚圣”的孟子不能不感谢孟母为其选择与贤人集聚、环境清幽的学校为邻的用心。

清代晚期思想家刘成禺指出:“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2] 1-2这里的“为人”其实就是指“做有道德”的人,以儒家伦理规范为指导,于日常生活中对子孙进行言传身教,促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其训导内容与独特的训导方式的角度来说,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道德”是广义上的道德,是以道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其次,应辩证地看待这种“道德”,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家训涵养了个体道德人格,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利于个体的立身扬名和家族社会的稳定,但是也有压抑个性自由、阻碍个体创造性发挥的一面,因此应辩证看待这种道德人格。

(二)传统家训规训了家庭伦理

在家国同构的以父家长制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社会,父子关系是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父子关系有助于整个家族秩序的稳定,更有助于父家长权威的巩固。传统家训强调要“父慈子孝”,为人父母应当慈爱,慈爱并非溺爱、偏爱,爱子贵在教子,“爱子当教之以义方”;“孝”则是传统家训的重要论述点,认为应当孝养、孝敬、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态度上要“貌思恭,色思温”,行动上要“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在自我修养上要严于律己,不让父母蒙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孝顺父母方面,强调不应无原则的屈从父母,盲目附和,对于父母的过错应委婉耐心的力谏,“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然而不谏,是路人。故当不义,则不可不争也”[3] 85。传统家训中宣扬的“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形成了伦理责任与情感输出的互动和反馈,而且父母的伦理行为会有效感化子女,使子女由衷生发孝顺与孝敬之情。这种情感与责任的双向互动体现为:父母不仅要维护权威、维系家族秩序,以严治家,也要关爱子女、呵护子女、尊重子女的选择;子女不仅要孝顺、孝经父母,也要以委婉的方式对父母进行纠偏,不盲从父母。这种亲子关系模式不仅有利于父子情感关系的维护,更有利于整个家庭人际关系的维系。

此外,传统家训还强调“夫义妇顺”的夫妻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救贫济乏”的邻里关系。可以认为,传统家训规训了,或者可以说是强化了封建社会所宣扬的家庭伦理,有助于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族秩序的稳定。应注意的是,传统家训中的家庭伦理与纲常名教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有所不同,传统家训蕴含了对家庭成员的浓厚亲情,封建等级色彩并非那么强烈,如“三纲五常”强调“父为子纲”,而传统家训不仅着重论述“孝”道理论,不少家训作者也强调家长之责,如明仁孝文皇后在《内训》中认为,“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

(三)传统家训纯化了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熏陶习染,有助于个体品德的习得与养成。如果个人形成符合传统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具备孝顺恭敬、尊亲敬长、谦敬礼让、雅量宽容、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行,不仅有利于自我的修身进德,家族的稳定和睦、兴旺发达,更有助于自我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 1,在家若为孝子,在外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很难说,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不尊敬、不孝顺,连最基本的私德都不具备,他在世界上会是一个好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家庭教育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基础,清人张师载在《课子随笔》中就鲜明地指出,“风俗之厚薄,不惟其巨,其端恒起于一身一家”。传统家训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伦理规范灌输到家庭成员中去,使其思想行为合乎社会要求,从而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如果家庭成员在社会交往、为人处世中做到“恭、宽、信、敏、惠”,合乎“仁、义、礼、智、信”,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则必然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教化行而风俗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清人许汝霖针对攀比繁华、追求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方今物力维艰,人情不古,竞纷华于日用,动辄逾闲,勉追报于所生,事多违礼,习而不返,长此安穷”[5] 355,因此制定了《德星堂家订》,希望“率俗于淳庞”,他认为应“维风厉行,宁俭毋奢”,从一身一家做起,勤俭节约,戒骄戒奢,不以奢华为美。从制定家训的用意与家训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纯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训的当代德育价值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瑰宝,尽管家庭结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改变,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因此,完善现代家庭教育、培育优良家风,应当以家庭为基点,汲取传统家训中有益的养分,从而发挥现代家庭教育、家风熏陶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思想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现代家庭教育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给现代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问题。忽视家庭教育,将责任转嫁给学校、社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通病;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审美素养的提高,普遍存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之中;教育方法不当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明显缺陷,一些家长或溺爱孩子、爱而不教,或过于严厉、动辄打骂,或不能以身作则、身教示范,从而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教育对于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为当今家庭教育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育人先育德,要加强对家庭德育的重视。作为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以及家长与生俱来的权威,更易获得子女的信任与依赖,德育效果更加突出。批判继承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有利于丰富当代家庭德育内容。首先,要注重培养子女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从而以人伦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实就是对父母、兄长的感恩,这种感恩外推到社会便是感激老师、同学、朋友、同事等他人的善言善行,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注重培养子女立志以自强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家训重视“立志”在人的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6] 734,要有远大的志向、坚韧的意志,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平衡人格养成与知识习得的关系。做人不仅要立身扬名、功成名就、兴旺家族,更要致力于完善个体道德人格;读书不仅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更是为了学习圣人先贤的高尚品行,从而砥砺自我,提升人生境界。要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日日啃老,而是学有所成、自立自强,在生活上、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再次,要着重培养子女谦下诚实、雅量优容、戒骄戒奢、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传统家训认为应掌握为人处世之道,即人与人打交道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器量须大,心境须宽”[4] 234,戒骄戒奢,不炫耀自身的优越,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应坚持的不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不讲诚信,而是坚持与人为善、诚以待人。

传承传统家训,改进当今家庭教育方法。首先,要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如与生俱来一样,比较稳定,这也是符合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人作为主体都具有可塑性,而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等外界反复刺激,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其次,家长不仅要注意日常训导,更重在身教示范、以身作则,“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4] 109。这样子女不仅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畏惧而接受训导,更会由衷地产生一种敬爱之情,并意识到接受这种命令是应该的,是一种义务,“一个命令只有来自一个受尊敬的人,才会被接受并产生一种责任感”[7] 104;再次,良好的环境对个体健全人格的熏陶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重视家庭内部环境建设,又要注意选择家庭外部环境。家风作为一个家庭长久形成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是家庭之中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弟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影响家人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在家庭外部环境选择方面,要谨慎交友,见贤思齐,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中塑造个体健全人格;最后,严慈相济、奖惩适度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借鉴方法,既不过分溺爱,又不过于体罚,而是宽严相济,适度得当。此外,还要加强子女自我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外在教育,更需充分发挥自我的主动性,“日日省察,勉加检点”,将外在规范自觉内化到个体思想中去,并进而外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

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家庭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家风如雨,润物无声,潜移在人们的视听言动、洒扫进退之间,默化于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形成过程之中,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离不开父祖辈的提倡力行、训诫教导与子孙后代的传承与弘扬,正是在家教、家训的基础上家风逐渐形成。传统家训在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良好家风,如包拯家族的“清白家风”,司马光家族的“勤俭家风”,原云南文山军分区司令员刘斌一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出的“忠烈家风”等。颜氏家风应是传统家训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颜回尚德好学而获“复圣”美誉以来,颜氏家族已历经79代,其始终秉持“儒学传家、忠孝治家、勤俭持家、才艺兴家”的良好家风,使得历代英才辈出,颜师古注《汉书》,颜之推写就《颜氏家训》,颜真卿创立颜体书法,颜杲卿满门忠烈,现今颜回第79代嫡孙颜炳罡传承颜氏家风,在山东大学长期致力于儒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等,可以说,如果颜氏家族不注重家庭教育、家训传承、家风熏陶,很难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作为治家教子的训导活动,传统家训孕育、传承了良好家风;作为治家教子的思想凝结,传统家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体现着家庭的传统风气、传统风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应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建设满足个人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家风,罗国杰教授认为“新家风”就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 [8] 38,即现代家风应体现时代特征,关注家庭民主、社会责任、自我实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友为家庭之祥瑞”,若能在家里尊亲敬长、长幼有序,在社会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操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促进社会公德的建设;其次,谦下诚实、不怕吃亏,“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4] 183,忠厚诚实有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防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的盛行,还要宽容大度,不怕吃亏,“大凡人要吃得亏。吃得亏,便是得便宜。若不肯吃亏,纵使在我理直,也不足服人心”[9] 5,若为个人蝇头微利而不肯让步,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个人甚至社会的长远发展,若人人不怕吃亏,对于当下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有助益的;再次,勤劳节俭,戒骄戒奢,“勤可以免饥寒、远淫僻、致寿考”,很难说一个不思进取、懒惰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成就,德行上为人敬重,而奢侈浪费、竞相攀比也为人所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俭以养德”,若为人节俭而不浪费,便是一种良好的品行,节俭并不是吝啬,而是主张适度消费,在经济支付能力范围之内,节俭所反对的是炫耀性、铺张性浪费;此外,传统家训还主张善以待人、乐群贵和,以睦邻齐家、正直守法。历时几千年的传统家训所倡导的孝友勤俭、谦恭礼让、忠君爱国等思想已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理之中,现代家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植根于民众心理的正能量挖掘出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家风的建设与培育离不开对传统家训思想的传承与借鉴。

(三)传承传统家训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

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任何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国人内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获得民众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2014年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之所以能够引起民众的广泛参与、热情讨论,就在于家风家教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有家风有家教,更在于国人内心深处有着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人们不仅有话可说,还会形成一些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人们居家生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就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就是当今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德育的重要载体,是通俗化、具体化古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民间德育途径。传统社会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普遍价值原则要回归现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载体与中介。传统家训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人们的言行举止、视听言动之间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条,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之中,充分运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感化子女,将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价值原则在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濡染中传递到家庭成员中去,从而塑造出子女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高度凝练的公民基本行为准则、价值原则,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何将这种“德”――尤其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的基本准则落实到每个个体的思想、行为中去?如何落小、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传统家训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传统家训不仅根植于民间,在德育内容方面接地气,契合民众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而且注重将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生活化、具体化,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个体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以严慈相济、言传身教为原则,通过日常训导、身教示范、环境熏陶、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寓德育内容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社会推行的主流价值观、伦理道德规范渗透到每个个体中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体品德培育模式。借鉴传统家训的历史经验,加强现代家庭教育与家风建设,有助于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众内心深处的正能量激发出来,提高个体思想道德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M].上海:中华书局,1960.

[3]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包东波.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6]翟 博.中国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7]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第9篇

【关键词】家长学校;组织工作;助推

这几年来,学校对此项工作尤其重视,并不断改进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方法,促进家长们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有效的基础。

一、家长学校组织部署有方

我校的家长学校体系主要从组织与活动两方面开展工作。

1.组织工作方面

近年来我校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生整体发展规划,并落实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校中层与心理辅导教师的考核之中。

学校把报告厅作为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的固定场所,并挂上醒目的牌子。家长学校的师资配备上,我们有三部分人员组成并开展工作:一是由校领导向家长们宣传办学理念与对家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二是由班主任代表向家长们讲解平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有专业心理指导教师讲解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使家长们能与时俱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每学年,我们都制订有专门的家长学校工作培训计划与总结,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我们邀请上级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教学效果较好。

2.家长学校活动

我校的家长学校活动包括:家长学校校务管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年段组、各主任与各学生家长几个体系,主要开展的活动有家长培训、心灵之旅小报、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专题家访等形式。具体做法是:

(1)家长培训

每学期针对全体家长的培训因为人员多,场地限制无法专门进行,我们就在家长会上设立专门时段,有学校行政领导就近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上需要沟通的问题进行宣讲,我们的家长会一般分年段进行,根据不同年级思想、心理、学习的现状展开培训,有助于避免一刀切现象,使指导更富针对性与实用性。

(2)家长委员会

我校的家长委员会主要由各班选派一到两名有一定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开放日则是在特定时段对家长开放,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来,亲身体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孩子的思想工作。

(3)家长会

我们一般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两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上有学校领导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从而提升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紧密度,同心协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充分展示“学在柯桥”进行家长进课堂活动。比如我们立足生本教学理念,组织初二年级每一个班开设一堂课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学科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同时也向家长展示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个别班级的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让家长们更为满意,学生更自信更有活力,教师课堂着重展示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让家长实地感受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电子白板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家长感受颇深。

(4)家长开放活动

为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沟通,齐贤镇中学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开放活动安排。

开放日充分展示“教师队伍”,通过家校通、校外网平台向家长介绍学校教师中树立的“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学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展示本校“魅力教师”的形象与风采。同时充分展示“学在柯桥”进行家长进课堂活动。立足生本教学理念,组织初二年级每一个班开设一堂课有语文、数学、社会、科学、英语等学科,不同的学科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同时也向家长展示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成果,个别班级的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让家长们更为满意,学生更自信更有活力,教师课堂着重展示学校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让家长实地感受以信息化为依托,以电子白板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家长感受颇深。

二、家长学校教学井然有序

能依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开展不同层次和主题的教学活动。每次面授或活动要有照片和家长签到单可查。家长学校负责人或教师每学年至少一次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培训。有学员的学习资料或校本教材,宣传使用省编《家庭教育》杂志,普及到每个学员。

教学形式上,我们多次聘请省内外教育来校进行讲座,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同时还组织校内优秀教师给家长做专题讲座,内容包括青春期、学业、情绪等多个方面,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教学内容上,我们除采用校本化的心理小报外,还有现在普遍订阅的家庭教育杂志。

三、家庭教育培训卓有成效

1.取得家长的高度支持

我校工作目前取得了不少成绩,这离不开家长的广泛支持,就象每次家长会,每班的到会率达到98%以上,而且我们一般是晚上开会的,很多家长需要从外地赶回家。

2.培养更多乐观阳光的学生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情商建设,我们不但通过教师培训培养了众多轻负优质的教师,还通过家长学校培训了一大批懂教育、知大局的家长。家校合力,使得出现了大批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使得他们有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积极面对的健康人格。

3.助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

第10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涧西区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百万暖心工程——教育培训券”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面向我区小学生发放2000张“教育培训券”。这是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家庭压力的缓解,是体现爱心,促进教育的一件好事,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我代表区政府向“百万暖心工程——教育培训券”的启动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国家强盛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教育是关乎民族强盛,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目前,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们有一些家庭经济有暂时的困难,影响到这些家庭子女的教育培养。为了帮助这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使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发放“教育培训券,”由信步教育文化学校来承担这项工程的培训任务。

信步教育文化学校创办七年,践行“办学以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今年在我们涧西区开办了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管理规范,是一所可以信赖的民办培训学校。因此,区政府经过考察,决定委托信步教育文化学校来接收持有“教育培训券”的学生,给他们以良好的培训。

我们涧西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区教育局,要做好“培训券”的发放和落实工作,把好事办好。区政府和各所小学校要支持和帮助信步教育文化学校的发展,帮助他们办好“培训券”的事情。他们的发展,也是我们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最后,希望大家各尽其责,把“教育培训券”的事情办好,希望信步教育文化学校把培训的工作做好!

第11篇

   优良家庭家风心得感悟1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优良家庭家风心得感悟2

   5月24日的《面对面》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一个母亲因9岁女儿不愿读书,将其捆绑至床头达130个小时,不提供水和食物,最终导致孩子惨死。看完报道,我突然想起去年我参加的“家风家教大家谈”座谈会上一个主任的讲话,他讲到,从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孩子的管理强度来看,家长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既懂教育,又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二种是不懂教育,但是对孩子很用心的人。第三种,是虽然不懂教育,但也不去乱管孩子的人。这三种家长里面,第二种破坏力是最大的。

   一个家长,可以不懂教育,但是如果减少对孩子的胡乱的干涉,把很多的自由交给孩子的话,孩子多半会成长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很多是70后、80后的家长,这些家长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年代,自己的父母也没有文化,但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是不是?很多的家长恰恰契合了第三种,自己不懂教育,但我不粗暴的对待孩子,我的孩子也会成长的非常好。第一类家长是最好的,我懂教育,我的每一个管理都是合乎教育规律的,这样一般会培养出非常出色的孩子。现在我们社会上充满了第二类家长,本身对教育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但是对孩子又管理的太多,对孩子的教育的确很着急,但方式不当或过当,导致许多社会悲剧。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危险的,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家风、家教,更不懂其重要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输的首要载体,家风家教是培育道德、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父母品行正直端良,儿女上行下效;父母行为不端,儿女必受其害。家风家教可以说是联接个人、家庭、国家的纽带。家是最小国,国是万千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强调了个人、家庭、国家的有机统一,缺失任何一个环节,社会都不会安定和谐。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族减少,小家庭增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风淡化,家教缺位,家规失威,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乘虚而入,有的侵蚀家庭甚至危害社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去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一档采访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播出后,从没离开但已久违的“家风”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在今年2月18日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其实,许多家风家教的内涵正是我们如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遗忘的传统文化,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相吻合,可谓是传统精华,影响深远。

   抓家风家教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达到教育和谐的途径,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学会正确家教,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这才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家庭身上的完美呈现。

   优良家庭家风心得感悟3

   XX年7月18日-25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在重庆市三立学校组织的“全市骨干教师培训”,在本次培训中我感受颇多。

   一、三立学校的认识

   “三立”就是立功、立言、立德。三立培训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核心理念;奉行“学校、家庭、军队”的培训模式,以“学而不厌、自强不息”为誓言。

   所谓立功即确立理想,立言即修我们的言行,立德即修我们的道德。这三立把我们人生的真谛归结在一起。而他的“学校、军队、家庭”的管理模式让我们体验到了家庭中的温馨、军队中的磨练、学校中的成长这是我们人生生活完美的生活乐园。这样的有着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团队、集体我们只有信任、相互支持。坚定这样的理念,经过这种模式的打造我们的团队就像大雁一样团结,而我们个人也犹如雄鹰一样勇敢并且具有拼搏的精神。

   三立学校的老师即我们的班主任和教练虽然年轻但知识渊博,而与我们参加多年的老教师而言真正体现了“有志不在年高”。我们如果不努力,不学习、不更新我们的观念确实要被淘汰出局。

   二、“三立”给我的震撼与感动

   一方面,让我震撼感动的是“三立”培训的创意性,“三立”培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学员在实践中探求出真知,总结出理论。它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性的学习,而是让培训者真切的感受体验生活。比如:入学第一天要进行开班典礼,签字仪式,学员宣誓。每天上课前,要整队与班主任行见面礼,然后排队整齐的走入教室,与班主任做游戏,然后再认真的听专家的讲座。除此之外,还对每一位学员进行拓展训练,让他们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凝集力的作用,团队的团结、互助、合作是成功的保障。在活动中,集体的关爱,信任,能让自己找到自信,充满力量。这种体验可以把他渗透到自己今后的班级管理中。

   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活动与讲座都给学员以全新的理念感受,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生动风趣的理论讲座,让每位班主任真切地体悟出科学,系统,完美的班级管理模式对现代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更让人感动的是在短短6天,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而是愉快,轻松的活动体验与心灵的荡涤。因为我们在这几天中,我们有家的感觉,有班主任的关爱,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听着传家生动幽默的讲座,和漂亮的教官做各种拓展及仪态训练,在这里,我们忘记年龄,忘记性别,我们收获太多、我们感动太多。

   三、“三立”理念作为对一个优秀教师的向导作用

   在“三立”培训期间,我深刻地领悟到了“三立”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核心理念及奉行的“学校,家庭,军队”育人模式,“三立”的这些理念对教师的向导作用。归结这些理念,我个人肤浅的认为教师应做到“先塑自我,再塑学生”。因为一个良好的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协调者,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多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才能达到《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自我的塑造可以从外在到内在的进行,外在的塑造包括你的言,行,举,止。这是多方面的,比如礼貌的语言,诚恳的认错,穿着打扮,举手投足等等。内在的塑造包括你的学识,气质,修养,处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管理方法,学习为人处事。用你内在的宽容,博大,耐心,诚心,细心,爱心去感化和教化学生,用你的内在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并学会大胆的去欣赏他们,赞美他们,正所谓:“当你把身边的人当作天使时,你就生活在天堂,你把身边的人当作魔鬼时,你就生活在地狱。”让学生都能做到“乐其行,服其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己塑造好了,也就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反思者,研究者。有一个好军官,就能调教出一支好部队,有一个好教师,就能教育起一批优秀的学生,这就要我们都用心的去反思,去研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模式,耐心地,不断地努力,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能让你的教学独具特色。因此,作为老师,如果,在未来,始终把自己当学长一般,与学生一起,终其一生地学习,在对经典的学习中建构自我的文化心灵,去影响学生、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

第12篇

一、立德为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个人的德,但归根到底是个人的德,这种德既包括对国家的“忠”,对他人的“信”,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的“孝”与“悌”,立德为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立世做人”为目的,许多家训都将“做人”作为子女学习第一要义。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德 ”为做人之首,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符合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或无法在其中存活下去,所以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法则是一个人的为人之基。这样的思想在传统家训中也有所体现,如明代思想家薛?u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行,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既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②。人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外在社会规范,遵守其普遍道德原则,并使之内化到自己的品性中去,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德性,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在道德社会关系下生存和发展自己。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的社会,而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家训大力倡导传统价值观念,将正直、善良、友爱、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作为个人必备的品行。孔子是德教的大力倡导者,在《孝经》中,孔子提出“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因和睦,上下无怨。”“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③在《论语》中,孔子更是把“孝悌”当成“仁”之根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这充分体现了德教为先的思想。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相通,时代变迁,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德为本的教育原则始终值得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坚守。重视以德为本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更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性读本的家训将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一致的。

二、修身齐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私德”教育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修身是人身主体自我规范、改造和完善人格的自觉过程,这里所讲的修身主要是指培养个人的人伦道德观念,也就是家庭伦理观念,即以孝悌为核心的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友爱、妯娌和睦等。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之后,才能齐得了家,才能在与他人相处时以德规约自己,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稳定的社会秩序。另外,修身齐家还必须重视礼仪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修身、齐家、尚礼,包含了“孝、悌、礼”等道德品质,可以说是成为一个道德社会人的主要标准,不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私德”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成为人之私德,私德可以说是公德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因势利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修身为道德之根。传统伦理观认为修身为本,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皆要把修身当作根本,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才能实现。《礼记?大学》所讲的“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一个人的家庭才能得到调节,他同他父亲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才能够以自身的高尚品行影响、感化他人,使整个社会趋于向善,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修身的整个过程就是寻求丰富自我、增强其力量、升华其认识,以便他能够诚以待己、善以待人,形成人己和谐的生活氛围,修身才可入仕,入仕才可宏扬儒道,最终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第二,齐家为治国之基。《礼记》中指出:“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⑥。一个家庭只有父慈子孝,父子之间感情真挚;兄友弟恭,兄弟之间友爱相处;夫义妇顺,夫妻之间和睦相待,才可能家庭美满幸福,家道长盛不衰。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家庭人际关系恶劣,这个家庭必然家道衰败。古人将齐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能维护好家庭秩序,在国就能维护好国家政治秩序;在家能事亲、尽孝,在国就能事君、尽忠。一个人在家受到家庭内部爱的熏陶,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地会把这种爱推广到团体、社会、国家,此即仁义、忠爱,即蔡元培先生所讲的“国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三、为人处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在当代,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处世伦理教育思想是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并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可以说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公德与私德相对应,一般来说,个人与外界接触的表现,即属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等叫作公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乏“公德”资源,如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等美德,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都属于公德的内容。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为人处世教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德”教育。

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弟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要与人为善,积德仁爱。明代姚舜牧在《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⑦。要求我们对待别人时要仁爱、行善;儒家的忠恕思想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以社会的道德要求为做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以忠厚之心对待他人;在进德修业、求学读书方面要谦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自谦”,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同时学会“谦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尊敬他人,待人以敬;在交友时要谨交慎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幼小之时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心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⑧。一个人年少时思想、性情未定,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还要引导他们结交德行良好的朋友。

颜之推家世业儒,所以他在教育后代,“提撕子孙”时,仍期望以儒业世传其家,能掌握知进知止的处世哲学。颜之推为官之道是:既在其位,即谋其政,守职尽责,不要徒“费人君禄位”,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不“侵官”,不随便进言、谏诤。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利益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子女由于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以己为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独立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治学入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劝学勉学教育,其实治学的过程便是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阵地,但无论哪种教育,归根结底是个人学习的过程,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古人教育孩子治学入世多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现在我们可以把在家庭中教育孩子治学的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关于教子劝学勉学的格言、传说故事、家书家训不可胜数。儒家伦理主张以积极处世的态度立志勤学,其劝学之文多不胜举,如《礼记?学记》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⑨。孔子通过对知识获得途径进行归类,指出常人学习的重要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⑩。虽然一生下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人中的一等,但这种人少之又少,甚至绝无仅有。而孔子本人也不敢自诩自己属于第一类人,而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B11。孔子认为自己知识的获得,仍然是好学的结果。那么,第二等人也就是通过自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就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了,或者说,自觉学习这类人成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子弟的最佳期许,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并非只是局限在某一门教科书上,或由某些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理论性的灌输,而是渗透在各科的学习中,对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所以说,治学入世教育,不仅是古代乃至现代人们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论语?学而》。

② (明)姚舜牧:《药言》转自翟博等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1页。

③ 黄侃:《孔丘?孝经》,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论语?学而》。

⑤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⑥ 《礼记?礼运》。

⑦ (明)姚舜牧:《药言》,转引自张艳国编著:《家训辑览》,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⑧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⑨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