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发展与展望论文

农业发展与展望论文

时间:2022-11-20 16:58:36

农业发展与展望论文

第1篇

一个城市,钢筋水泥与田园稻香能兼而得之吗?雷锋的故乡——长沙市望城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经过多年探索,望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并成就 “望城现象”。8月18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湖南省长沙市在京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宣布由农业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2中国(望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将于9月13日—1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举行。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业文明、促进乡村旅游、弘扬民俗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既是一次推动全国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工作的盛会,也是一次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探讨与经验交流座谈会。本次活动将紧紧围绕“湘水神韵,都市田园”主题,展现望城山水洲城特色和都市田园般的诗意生活。

主要内容有开幕式及文艺晚会、两岸休闲农业合作与理论探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授牌、十大精品线路和十大休闲农庄、乔口渔都开街、乡镇主题日活动等。作为活动的突出亮点,两岸乡村座谈会将邀请大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新农村建设专家、休闲农业专家,台湾休闲农业专家、台湾休闲农业业主,畅谈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与展望。

此次活动的承办地长沙市望城区,坐落于湘水之滨,是雷锋的家乡,被誉为“希望之城、好人故里”。望城整合全区旅游休闲资源,设置了丰富的内容,向长株潭地区发放“百万消费券”邀请市民体验新望城;举办万民采摘节,让市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各乡镇根据自身特色,推出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比如乔口镇将邀请市民品“千人全鱼宴”、靖港镇准备了精彩的曾国藩水上实战演出、新康乡将邀请戏曲名家演绎全国各地的戏曲名曲名段、举行戏乡开街仪式等系列活动,让各地票友过一把“戏瘾”;白箬铺镇则将在光明村举办自行车赛等乡村休闲游等活动;桥驿镇将邀请游客登长沙最高峰黑麋峰,“登山亲水乐金秋”;丁字镇则带领游客游彩陶源村,十里画廊彩陶清溪,感受1200年前的铜官窑遗址的唐风古韵。

据主办方介绍,之所以选择在望城举办,是因为望城近年来将传统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居民与现代旅游度假相结合,已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成就一种独到的“望城现象”。作为长沙新城区,望城立足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交通区位优势,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新兴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该区以绿色GDP为考核标准,大力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民俗和乡村文化遗址的保护,形成了以民俗风情、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瓜果采摘、观光农业、规模种养、商务接待为主体的产业带动型休闲农业产业。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6.6万人次,综合收入20.4亿元,占GDP的10%以上,带动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次,成为望城区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千龙湖、百果园、光明村为代表的规模休闲农庄集群,以乔口渔都为核心的渔业休闲企业集群,以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集群,以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港古镇、铜官陶城、新康戏乡为标志的文化旅游景观集群。

望城成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其成功探索为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近郊区县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型。此次活动举办正是望城乡村旅游向全国展示的一个重要时机。望城区委书记、区长谭小平在通气会上向全社会发出诚挚邀请,诚恳地希望全国朋友到望城旅游观光、考察指导,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方位体验望城、感受望城、品味望城、记住望城,促进望城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社会分层;农村教育;发展;离农;为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08-03

随着国家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提出将“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以来,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但是农村教育的实践却没有很好地跟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界在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社会分层理论与农村教育

社会分层是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2]。也就是说,不同的阶层占有的资源是不同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韦伯和布尔迪厄等。马克思从经济这个角度,以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将阶层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韦伯从权力、财富和声望三个方面对社会阶层进行分类;布尔迪厄则认为社会分层主要是由于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所致,他将资本分为四种类型: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调查,将我国阶层分为十类,分别为:(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

在社会学家看来,教育、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合理分布和社会结构变迁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促进社会流动进行的;社会分层受教育者接受何种教育影响,同时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分层的实现。既然教育对社会分层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农村教育也不例外。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研究者所持的价值立场不同,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也会不同,这就造成我国农村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国内学术界在表述这对矛盾时所使用的概念略有差别。一种表述是“离农”和“为农”。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为农”中包括了“离农”的含义,也就是说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民着想”教育的重要内涵就是帮助农民离开农村。另一种表述是“离农”和“务农”,对这种表述也有反对者,他们认为“离农”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一对概念,而“务农”表现的多是工作选择,在逻辑内含上不对称[4]。在本文中,使用的是“离农”和“为农”这种表述。

二、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农村教育发展悖论

(一)“离农”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的背离

所谓“离农”教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5]。这种教育满足了农民对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考上大学,通过教育改变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成为城里人,过上城里人的都市生活的愿望。而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就是“跳出农门”,摆脱父辈们世代务农的命运。

“离农”教育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特殊的国情有着紧密的关系。1954年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国家经济中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社会,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城市社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制定了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发展战略,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发展不一致,形成了两个不能整体、均衡发展的二元社会[5]。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国情和赶超英美的迫切愿望,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政策,为了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制度,使农村服从于城市的优先发展,人为地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造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这种“离农性”取向,早在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人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6]。而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教育中的“离农性”倾向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成为困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步入新世纪,今人对农村教育的指责与1920年中国乡村教育运动者的批评,何其相似,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80多年的岁月,何以中国农村教育几乎依然如故,这不能不令人深思。”[7]

(二)“为农”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缺位

所谓“为农”教育,就是强调农村教育发展更应该使农村教育“农村化”、“自然化”,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培养“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的人才[8]。这种取向符合国家发展“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的政策诉求,因此成为政府制定农村教育政策的依据。

“为农”教育的提出也是有渊源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以振兴国家的良好愿望,对我国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晏阳初认识到,中国的大多数人民是农民,中国是以农立国。要想普及中国的平民教育,应当到农村去。根据农村的“愚”、“穷”、“弱”、“私”四大基本问题,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和“化农民”与“农民化”的教育理论来进行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在认识到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社会的基础上,实施农村教育,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以进行乡村建设。陶行知先生主张从乡村实际生活中创办活的中心学校,以乡土物事为教材,以乡村建设为本位,培养出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才[9]。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教育必须立足于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发展立足于为农村服务的农村教育,并试图消除当前农村教育严重背离农村实际,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单纯教育消费等弊端。但是,如果农村教育只是追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不去考虑农村学生期望通过教育而得到社会升迁的机会,获得进入城市和在城市立足的文化资本的话,那么这种“为农”取向的农村教育虽然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但会造成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的一种缺位,这将更不利于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工具,具有维护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功能。如果农村教育只面向农村劣势文化圈,那么只能导致农村孩子的低地位的社会再生产,农民永远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10]。

三、在“离农”与“为农”之间: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在社会分层理论看来,“离农”教育虽然可以增加农村孩子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但是这种简单的移植城市模式“对于乡村来说暗含着一种意义,那就是乡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将通过对已有的城市与工业的移植与照搬而实现”[11]161。也就是说,这种“离农”教育取向“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乡村改造与乡村发展问题考虑在内,它的眼光集中在国家的建构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上,它只是将乡村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来源而已”[11]161。这造成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和与农村社会断裂,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样,“为农”教育虽然立足于农村实际生活与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催生”农村现代化模式剥夺了农村孩子参与城市生活的权利,不利于农村孩子公平地向城市流动。总之,“这种想从认识农村既有的物事、掌握农村既有的技能开始‘催生’农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事实证明是比较荒悖的”[11]169。

在“离农”与“为农”之间,在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之间,农村教育似乎陷入了发展的两难境地,农村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其实,根据农村社会阶层不同的教育需求,可以将农村教育的功能分为三类:一是“为升学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城市升迁需求;二是“为务农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扎根新农村建设者的教育需求;三是“为进城务工的教育功能”,满足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的技能培训需求。即要求农村教育要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在教育目标、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和教学科目设置上实现多样化,其中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高中发展的多样化上,既有普通高中又有职业高中;学校层次上既要在现有条件下发展基础教育,还有必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科目设置上既要开设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课程,还要传授必要的就业和发展的技能。这样不但会满足各个农村社会阶层的不同教育需求,而且会促进农村教育的自我发展。

因此,在《纲要》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从“离农”与“为农”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当中摆脱出来,着眼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农村教育不但要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我们在制定各种政策,思考各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时候就要从城乡这个大的系统出发,协调城乡各种利益群体关系,特别是要多考虑和照顾农村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城乡教育差距才会不断缩小,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才会慢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中“离农”与“为农”的悖论才会彻底消除。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EB/OL].(2006

-09-27)[2012-1-20]省略/ReadNews.asp?NewsID=4511.

[2][美]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4]邬志辉.关于农村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理论月刊.2009,(6):5.

[5]张济洲.“离农”?“为农”――农村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36.

[6]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1).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59.

[7]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39.

[8]史成明.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审视和对策[J].学术交流.2009,(12):244.

[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9-455,472-475.

[10]余秀兰.中国城乡教育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6.

第3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化 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理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达到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

二、望奎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西南边缘的过渡地带,全县耕地面积212万亩,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与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经过近几年努力,渐渐形成以下发展模式:

1.东部丘陵漫岗区以卫星镇惠头村为示范,发展栽树―种果―养殖生态经济模式,形成了水土治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至今累计削沟达5.6万方,种植经济林果300亩,林草覆盖率21%。生猪、黄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2万头和990头。

2.中部漫川漫岗区以东郊乡正白前二村为示范,发展粮―经―饲、种―养―加两个三元结构生态经济模式。扩大当地特产黄麻子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与苜蓿草等饲料作物面积,发展以生猪、大鹅为重点的畜牧业。以东郊乡马铃薯经销公司为龙头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3.西部低洼易涝区以先锋镇四段村为示范,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立体开发生态经济模式。他们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实施稻田养鱼。水稻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稻田养鱼水面达400亩,形成水―草―畜―肥的生物链循环延伸。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

望奎县的生态循环农业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优化环境, 应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大范围内优化整合两个系统的基本要素,构建成更高一级系统。按照这一思路,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点上,需要借鉴国内与国外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先进经验模式,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在面上,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促进农业深层次的废物循环。以此来促进望奎县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1.望奎县生态农业的发展主体框架应包括三个层次:

(1)在农田的层次上,应充分发挥黑土地优势,综合运用各种高新生态技术,选育良种,间种、套种、轮种,稻田养鱼等分层多级利用空间、时间,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等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并科学使用农药、化肥与农用薄膜。应用生物防治、生境调控和遗传工程等综合防治有害生物,保护农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

(2)在农业层次上,应建立种植、养殖、水产、园艺、副业、加工业、废物利用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的农业网络化体系,促进物流、能流、货币流、信息流的畅通,实现人与生物在小尺度的生态环境内和谐共生,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全方位地发展。

(3)在农村层次上,应着重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支柱企业为主体,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与“产业化兴县”的战略,大力发展各种无污染、低环境影响的绿色食品、饲料业、肥料业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实现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条龙,并创造出望奎自己的优特名牌。同时还应在节能(秸秆还田)、清洁能源(沼气)、生态人居、以及人口控制、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同步做好配套建设。

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来抓,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农业技术、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按企业化运行,实行市场化营销。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农产品储藏业、运输业、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拓展农产品营销管道。

(2)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壮大与引进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多层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扶持黄麻子种薯经销公司等企业,并支持其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黄麻子”土豆深加工项目的同时,引进企业开展深加工。

(3)促进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与标准化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产业。并巩固区域格局,建设以望奎县东北部为主的绿色大豆产业带和绿色芸豆产业带、中部为主的绿色蔬菜和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南部为主的绿色玉米产业带和西部绿色水稻产业带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一是在经营好已有的“寒地黑土”品牌的同时,依靠协会和龙头企业来运作“寒地黑土”品牌,走出一条靠有形资产增值与无形资产增值相互促进的品牌发展之路。二是开发品牌。要把品牌开发引入以先进技术标准为基础,以加强管理和经营为手段的规范化轨道,尽快推出一批知名品牌。三是依托“寒地黑土”整合现有品牌。从全县看,无论是山产品、水产品、畜产品,还是深加工农产品,都要冠上“寒地黑土”品牌,释放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各类小品牌向龙头组织靠近,用龙头的知名品牌整合同类品牌,加快品牌实力积累和扩张,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搭建市场平台,搞好品牌营销。在开拓无形市场的同时,靠建设有形市场来推销我们的品牌产品。同时积极在主销区建立埠外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

参考文献:

[1]王小春等:天津市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3):22~24

第4篇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第5篇

在农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开展理论教育下基层时,感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盼政策、盼科技、盼支持的迫切心情。综合近年来的实践及这次活动中的体会,笔者以为,农村干部群众对理论教育下基层有“四盼五需”。

“四盼”是:盼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通俗易懂。对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指导农村发展的理论思想,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都知道,但感觉太深奥,对其精神实质了解的少,他们表示对理论不求全面深刻,但希望理解、明白,能从朴素的表达中了解大道理。希望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内容要实,讲解要土,形式要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清大道理。盼学以致用,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理论政策教育宣传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紧密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解力,增强执行力,确保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盼详细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盼望在基层能通过多种渠道,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盼望能及时知道中央和省、市、县、乡镇出台了哪些惠农政策,什么内容,为什么实行这样的政策。盼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理论学习阵地。学习阵地建设要根据农村特点,体现农民意愿,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像充实农家书屋,制作短小精美宣传图片,内容充实的版报,寓教于乐的文化节目,在报纸、电视台开辟讲解专栏等,都是理论教育宣传的好形式。

“五需”是:需强化学习,增强宗旨意识。农村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尤其在待遇低,事务繁杂,伴随改革深化处置疑难问题困难加大、阻力增多的情况下,更要强化奉献精神,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需强化民主知识,推进民主决策与管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议政等,都是民主管理的好形式,但要确保内容实、效果好,必须强化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加强民主作风建设。村干部必须熟悉民主管理的内容和程序,要强化这方面的培训学习。需强化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依法治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更加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农村干部群众因法律观念淡薄,导致利益受损、矛盾激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迫切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需强化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发展能力。伴随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品牌,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需强化劳动技能和创业培训,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面临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量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外出打工难度增大。同时,不少农民通过多年积累有了一定的创业资金,也有创业愿望,但无创业激情,缺乏创业指导。因此,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第6篇

2014年6月,《农村财政与财务》正式更名为《当代农村财经》,这是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形势,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决定。值《当代农村财经》首刊印发之际,致以诚挚祝贺,并对办好杂志提几点希望。

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当代农村财经》要把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财政支农工作,服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与原刊物相比,新刊物涉及面更广,内涵更丰富,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发展和财政支农领域,而且要关注整个农村改革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既要增强刊物的学术性、理论性、指导性,又要提高刊物的务实性、针对性、可读性。要坚持诚恳精良的专业精神、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把《当代农村财经》办成指导思想正确、刊物品格高尚、文章质量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期刊。

二要发挥财政支农宣传阵地作用。深入宣传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报道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工作举措。对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包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内容,进行及时传达和准确解读,交流财政支农政策实施成效和基层的意见建议,使《当代农村财经》成为宣传财政支农政策、传递财政支农信息的重要阵地。

三要服务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当代农村财经》这一平台,建立健全专家库,加强农村财经理论研究与基层实践探索的交流。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突出研究农村财经领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线,展现和交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重点报道基层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以实践推动理论和政策的深入研究。

四要努力打造精品。杂志的影响力在于文章的质量与读者的口碑。希望《当代农村财经》在提高文章质量上多下功夫,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汇集一批农村财经领域优秀的作者、专家,通过准确的政策解读、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刻的理论剖析、鲜明的专家观点,提升杂志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努力成为一个影响广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经济类核心期刊。

祝愿《当代农村财经》越办越好!

第7篇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政策经历由限制城镇化、引导城镇化再到鼓励城镇化的演变过程,城镇化的深化发展对促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3年止,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6%。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综合协调经济之一,旅游产业不但推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幸福指数和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发展旅游业的地区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食宿、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服务,使生产、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和居民大量地在此聚集,逐渐形成具有明显职能特色的城镇,这种城镇化的形式被成称之为旅游城镇化。旅游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基于不同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要素,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的。本文首先对旅游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并以长沙望城的旅游城镇化进程为例总结我国旅游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旅游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旅游城镇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理解仍处在不断探索当中,“旅游城镇化”最早由帕特里克・马林斯(Mullins)提出来的,他在对旅游城镇化与其他类型的城市 (工业城市) 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国内众多学者在Mullins提出的概念基础上对中国旅游城镇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各自对“旅游城镇化”内涵的理解。黄震方(2000)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等(2003)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资本、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集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朱f等(2006)以桂林为例,基于城市旅游功能角度研究城市“旅游化”,认为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结果,更主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李璐芳等(2007)从城市旅游角度来描述旅游城镇化,即旅游城镇化是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安传燕(2008)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陆林等 (2009)基于城市化发展动力、模式以及旅游者需求角度,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和谐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三、旅游城镇化的模式

模式是指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葛敬炳(2007)根据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不同,区别它们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城市经济总量的大小、城市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构成、资源比较优势、旅游者类型等方面,最后把我国的旅游城市化分成了三种: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综合型。王红等(2009)通过对旅游城镇化理论的梳理将旅游城镇化可分为两种方式:内涵式旅游城镇化和外延式旅游城镇化。黄郁成等(2009)以江西井冈山为例研究旅游推动农村旅游化的实现模式,认为其实现呈现出三种形式:城市外延扩张、在乡村导入城市、乡村经济城市化。孙莉(2013)认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按照开发对象和开发的城市旅游产品的不同进行分类。

四、案例分析

(一)长沙市望城发展概况

望城是湖南省长沙市市辖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东临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西至宁乡,北连湘阴、汨罗市。望城区辖5个镇、10个街道,全区面积969平方公里,到2014年人口总量约为55.97万人。目前望城全境已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望城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望城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发展,并转移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建国初期望城的城镇化水平只有8.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望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到“十二五”规划结束,望城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0%以上,其中城镇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望城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镇一特”的建设理念,2014年获评全省新型城镇化暨城乡统筹示范区。到2014年,望城已建成铜官、靖港、乔口等各具特色旅游小镇,其中靖港2008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

(二)望城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镇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望城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促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望城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城市景观建设得到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而逐步确立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关联产业逐渐衍生。望城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如图1。

经过多年发展,望城的城镇化发展形成了以“生态+文化+科技”为核心,依托优质资源,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探索多业态、多形式的模式。因此望城的旅游城镇化的实践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1、红色旅游型

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望城的红色旅游资源有雷锋纪念馆、郭亮陵园等。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雷锋精神从区域政治思想宣传层面向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转变,将包括红色旅游资源在内的所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生态农业型

望城的城镇化发展至今,农业产生的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在望城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不容忽视,另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要求,出现种种问题。因此要推动望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要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注重整合土地、农业、乡村旅游三大资源,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并逐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例如望城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建“现代农庄”,这种创新不仅减少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加快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历史文化型

历史文物古迹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式,是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传承,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具有教育启示和情感寄托的功能。因此加快对望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实现望城旅游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望城有以靖港为代表的古镇资源,有皮影戏、花鼓戏、酿酒、制陶等传统技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因此要在尊重、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融入新元素,设计到不同的旅游线路当中,加快推动望城的旅游城镇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农信社 农业产业链 信贷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90-02

一、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存在的优势

1.先天的地域优势和优越的网点优势。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的来源和“根据地”就是广阔的农村大地,存在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中,无论从数量上、服务深入程度上,还是被认知认可程度上看,农村信用社所开办的机构和网点都占据着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为农村信用社更好为农村产业链建设服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伸展余地和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独特优势。

2.丰富的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和深厚的社会人文背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和出发点,以扶持农村产业,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己任,在长时期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历程中同广大农民建立了较为融洽的朴实感情。不仅如此,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用社对农村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掌握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入,想出的办法和提供的服务最符合农民兄弟的期盼和意愿,由金融服务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过程更短、成功率更高。与此同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持续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化,无论是从服务意识、服务能力,还是从条件环境上看,都有长足和极为迅速地提升。深厚的经验和感情积累,加上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上不断进行的自我超越,构筑起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民更为坚固的联系。

3.农民对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愿望更迫切。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期农民日益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如此,随时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大力促进,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新生代农民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渴望以农业的产业化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民的共识。与此同时,大量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出务工农民,怀着报效家乡的强烈愿望,立志回乡干一番事业;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大学生也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在家乡的热土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家乡人民迟早走上小康之路。以上这三类人构成了农村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潜在力量,为农信社服务三农和农村产业链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准备。

二、农信社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信贷环境分析

1.自然灾害对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农信社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的最终目的农信社事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利双赢。应该看到,近几年来,为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农村产业链的同时,也因地制宜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并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无法回避的是,支农贷款一般情况下时间都比较长,而贷款周期越长,受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就越大,特别是在农村保险市场还不很完善的前提下,如出现洪水、干旱、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农村产业链构成极大威胁,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此,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信贷资产安全性及质量的影响,信用社选择农业贷款投放以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既要看准选准项目,进行充分的贷前评估,严格贷前审查,又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完善的担保措施,贷款投放后,要时时跟踪,经常和对方保持畅通的联系,凡事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致力于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产业链发展,越来越成为农村基础政府工作的重点,特别在一些大型的农村产业链项目建设上,地方政府为了使其早日建成并迅速发挥经济效益,基本上是要土地给土地,要政策给政策,竭尽所能为提供便利。由于信用社是资金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的主渠道,一些地方政府担心企业得不到信用社的信贷支持,常常有意无意地向农信社施加影响,行政干预农信社正常的信贷投放决策。而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农信社要求得较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建设,既要顾及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又要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最终促成农村产业链发展、地方政府、信用社三者良性互动、多赢互惠、和谐融洽的健康格局。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信信贷工作的影响。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是促进和繁荣金融信贷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多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一些农村的金融生态还稍显差强人意,法制环境和社会诚信建设与良好的金融生态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就法制环境而言,普法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还相当突出,特别在现有法律体系中,尚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工作专门的法律法则;就信用环境而言,由于特殊的人文传统及诚信教育的缺失,贷款只重借不重还,以虚假名义贷款、将贷款用于个人消费等不讲诚信、不重诚信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无论是农户个体信用记录,还是农村企业信用记录都暂时没有进入国家征信系统,现有信用测评手段对债务人真实情况的了解和控制都极为有限,这些都会为农信信贷支持农村产业链发展带来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影响。

第9篇

本次论坛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联合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中原农民出版社、新乡市农业局共同举办,主题为“农产品安全——绿色·安全·责任”。论坛筹备期间,河南省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王铁百忙之中审阅了论坛相关方案,并作出批示:“希望认真准备,期待论坛取得较大成效。”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致开幕辞,出版局副巡视员纪存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河南省畜牧局副局长王全周,河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刘国卯等,分别就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了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孙林,河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任高潮,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红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纪委书记张勋,新乡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然等出席论坛并致贺。

220余位政府和农业企业代表在“保护农产品安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倡议展板上庄重签名,宣誓责任,表达担当。10余家农业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社会各界寄予厚望

首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发起,旨在研究探讨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总结、宣传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寻求破解农产品生产安全、消费安全与质量安全监管难题的途径,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推动河南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论坛筹备过程中,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厅、省食品安全办、省畜牧局等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如论坛主持人、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瑜垠感言,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共同举办农产品安全论坛,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此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提高河南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质量安全意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创造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优良环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极大地促进河南农产品安全事业的全面发展。”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的开幕辞满含期许。

出版局副巡视员纪存双在发言中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肯定。他说,河南各界有识之士齐聚一堂研究三农问题,表现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新风貌,展示了河南农业发展的新希望。本次论坛思路开阔、立意深刻、用心良苦,既是对三农问题全新的理性思考,也是对三农工作实践的新探索,体现了河南各级政府、各新闻媒体和有关农业企业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高度的文化担当。

彰显责任共担使命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在题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对策》的主题报告中谈到,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上有保障,消费安全可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和违规使用添加剂,是造成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食品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污染源,确定关键控制点,从其特性、毒性、剂量和人体摄入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和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机制。

河南省畜牧局副局长王全周就河南省畜牧业发展状况、畜产品安全管理形势、监管监测要点等作了分析,河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刘国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基本概念、主要目标任务等作了政策解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行动支队调研员刘长顺针对2012年河南几个涉农打假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围绕“农产品安全与企业责任”这一主题,郑州兰博尔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黄河稻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表演讲,表达了他们“做良心企业,造安全产品”的意愿和决心。雏鹰农牧集团副董事长、首席质量官侯五群作为企业界代表庄严宣誓,并借首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的契机发出倡议:呼吁河南广大农产品生产企业,坚决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自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安全生产、优质经营,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自觉服从监管部门监督管理,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配合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企业自身权益和消费者利益,承担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神圣职责,以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河南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月31日下午,参加论坛的百余位农企代表分别参观了黄河稻夫生态有机农场和河南太平牧业有限公司种猪繁育场,大家对有机大米的耕作、高科技视频监控系统在种猪繁育方面的应用等留下了深刻印象。

开放办刊打造品牌

首届中原农产品安全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举办,也标志着《农村农业农民·农产品安全专刊》的正式启动。论坛会场发放的调查问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反馈,他们对办好专刊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农产品安全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为维护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推进涉农企业健康发展和品牌塑造,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三农期刊,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秉承开放办刊理念,决定联合广大涉农企业,共同树立农产品安全品牌形象,架起企业与政府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打造一批全国农产品质量信得过的知名品牌,推进中国农业健康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客观地论述了资本积累对农业人口造成的影响:“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工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从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送回农村去找活干。”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向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较快的速度、较大的规模向城镇化、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是推动非农产业、城镇化发展的必要劳动力生产要素。同时,在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的比例为58.4%,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时间较长,但专业技能较欠缺。因此,在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异质性分析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更高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中相应比例的2.1%和1.4%(如表1)。教育与培训具有某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接受职业培训越容易,从而培训成本越低。据2009年农民工抽样调查报告显示,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分别为54.8%和62.5%,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5.5%,文盲半文盲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6.3%。新生代农民工的较高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参加培训的热情更高。表1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为30.4%,而第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仅为26.5%。

(二)学习力更强

学习力是指个体吸收知识、运用知识最终改造自我,创新工作并改变生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意志力要素和成就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个体学习力的强弱。戴烽2009年对北京、济南、南昌、太原和长治六城市的农民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民工培训中,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目标性(均值为2.84)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目标性(均值为2.81);当在培训中遇到困难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忍耐力和意志力(均值为5.22)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均值为5.14);学习力的经验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培训经历和职业证书,学习力的成就要素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成就感更强。

(三)外出就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成长的经济背景决定了其就业需要层次由基本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专项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谋求发展的路径,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新生代农民工不希望自己像父辈一样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力者或只拥有简单的技能,他们希望自己能成长为技术工人或技术人员,也希望时机成熟时,自己能做老板,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更倾向于选择比较体面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因此,其继续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69.7%的人表示迫切需要了解专业技能知识,54.7%的人表示需要学习法律知识,47.8%的人表示希望提升文化知识。

(四)对职业身份的认同已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城务工,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甚至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很少或从来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也就不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其思维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等已渐趋城市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只有1.4%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家乡务农”(见表2)。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在城市安家立业,更渴望通过技能的改善和提高实现在城市立足的资本,从而也就更渴望获得培训。据深圳市总工会、深圳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关于深圳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联合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机会时,更注重该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和是否提供职业培训。

第11篇

【关键词】 农民观念 河南农区 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20世纪后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早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多将区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较宏观的观察诸如区域结构、区域增长模型、区域政策等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拓展到了微观层次,深入分析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很少从微观视角来研究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极少关注农户及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然而在我国农区,农户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尤其是在中西部农区,工商业十分薄弱,生产经营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农户成为区域内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农户的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成为农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农户家庭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农民观念是影响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河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占全国的8.6%,为全国第一。但其农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其东南部农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河南省东南部地区包括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乡村人口占全省乡村人口的40.3%,耕地面积占河南省耕地面积的41.0%,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36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地区地处黄淮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虽然具有农业资源条件较好等优势,但是该部分农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本文试图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河南省东南部农区的农民观念,以及该地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数据的获取及调查农区的基本情况

1、调查区选取

在该区域村庄样本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兼顾不同经济水平,二是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三是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依据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河南省东南部农区的3个村庄,即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2、调查区域概况

董楼村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宋圈村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主要是小麦、大豆、玉米,部分种植棉花、芝麻、花生、蔬菜,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8户,规模均较小。

陈湾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少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001亩、旱地600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旱地主要种植大豆和红薯,及少量芝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经实地调查,这3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3、数据描述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农村农户的实地调查,对以上3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6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177份有效问卷,占3个村庄总农户的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过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177家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4、农户基本情况

调查的177个样本农户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其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3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3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3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户均毛收入的75.1%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三、农民的观念

由于农户的生产、经营、消费行为是农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农户的行为主要是由作为一家之主的户主所决定,因此了解农户户主的观念,更能反映出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主发展观念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型经济,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发展自我,以适应外部的竞争环境。农民自主发展观念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寻求发展机会愿望的高低,也是带动整个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从调查的整体情况上来看,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自主发展观念匮乏,进取心不足,安于现状。由于户主是一户农民家庭的主心骨,决定了每户农户家庭的发展方向,通过对董楼村、宋圈村、陈湾村3个村的调研情况分析,发现农户户主业余和农闲时间,串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打牌)的比较多,占比达到77.6%,认为自己无事可做的户主达到了5%,表明户主心思不放在如何致富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上。然而,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技术知识的户主只有2%,表明户主们自主发展的愿望不强。户主在农村一般是一家之主,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户主的观念对全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查数据表明户主们的自主发展观念十分薄弱。

通过对农民希望通过什么方法和希望学习什么技术来提高自家的经济实力的调查,也反应出农民追求自主发展的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农户户主没有想过需要什么技术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学习技术愿望不强;对今后如何提高自家的经济实力的观念,近50%的农户户主对提高家庭经济实力没有新的想法,主要还是依靠种地、打工、依靠下一代等,还有近25%的农户户主根本没有想过要如何去提高收入,说明农民安于现状的观念比较强。虽然众所周知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严重,且被调查地区农户的经济水平偏低,但是80%以上的农户户主都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基本满意和满意,农民小富即安的观念也比较浓厚。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比城市居民的低了许多,但是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整个乡村社会生活比较和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农民普遍存在进取心不强、自主发展观念不强的问题,这些思想使得农民过于满足现状,不利于激发农民的开拓和创新精神,缺乏提高自我家庭经济实力的动力,从而导致该地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不活跃。

除此之外,所调查的农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轨迹,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产品的出售比重只占56%,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低,且局限于传统农作物的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在种植何种作物的决定上,48%的农户是因为传统习惯和模仿别人;21%的农户认为是田地的特性;20%的农户是因为省工和投入少;只有11%的农户是因为市场需求而决定种植何种农作物。虽然也存在养殖业,但是都没形成规模。相比之下,那些农业经济发达的农区,多数情况下,农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积极发展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专业化的养殖,形成了专业合作社,从事合作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2、投资观念

经济学界对于投资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后期才有完整体系的投资理论,投资理论经历了从收入决定理论和加速器原理、经济增长理论和金融投资理论等的演进。从本质上说,农民投资观念以及投资决策与厂商投资行为相一致,都是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但是受到中国传统小农思想和经济条件的约束,投资观念比较淡薄,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必要的投资外,非农投资行为非常少。

从调查结果分析,近10年来有非农项目投资的农户仅为18.6%,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谋生的方式多为到城里务工,自我投资创业的观念不强。在投资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怕承担风险和依赖的思想。有55%以上农户户主没有投资致富的愿望,并选择等待和观望同村人投资致富之后再做决定,规避投资风险的观念严重,这必然导致丧失大量投资致富的机会。这些周围没有工商企业和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欠发达农区,由于尚未受到市场经济竞争思想的冲击,仍保留着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思想,农民内心深处仍存在着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提及如何致富,更希望政府能够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他们既能致富、又不需要投资或承担风险。在如果获得资金积累后,仅有40%左右的农户户主愿意再投资赚钱,表明农户继续提高经济收入的愿望不强。在这种害怕承担风险和具有依赖性的投资观念的影响下,农户提高经济收入的速度必然十分缓慢,转变思想观念是促进农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3、社会交往观念

行为个体通过正式合约和非正式联系而结成的关系便形成关系网络。农户的关系网络主要是由非正式联系构成,农户的社会交往便是这种非正式联系,这些联系组成了农户关系网络。而农户同何人联系,主要是由其观念决定的。在我国农村地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因此本文的农民社会交往研究也以农户为对象。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机率越高;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行动的结果越理想;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网络对参与关系的行为个体甚至整个区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在非正式关系中所产生的信任、凝聚力、互惠、忠诚等社会资本,促使关系网络的产生。行为主体在关系网络中相互激励、争相学习与模仿,既竞争又联合,使区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农户社会交往关系网络的构成状况,表明了农户的开放程度,以及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越强,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就越强。通过网络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能影响和带动网络内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农区经济的发展。

受利益、生活、生产、娱乐等内在驱动,农户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关系网络。农户网络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农户对外交往的观念所决定。农户交往的主体主要受到亲缘、血缘等观念的影响。

农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他人发生各种交往,这些交往主要包括生产上、生活上、务工上的互相帮助等。农户以获取帮助或给予帮助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及整个农区的发展作用较大,因此本文在调研农户社会交往关系时,着重调查了农户获取帮助的社会关系。根据所调查区域的现状,农户在获取帮助的对象类型主要有兄弟姐妹、儿女、父母、近亲、朋友、邻居等。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农户的交往范围50%左右都在本村内,和外界的交往较少,而且获取帮助的对象95%左右都是亲戚和邻居,非亲缘和地缘所形成的朋友关系只占到5%。说明农户的交往网络十分狭窄,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比较少,除了亲戚和邻居之外,从朋友中获得帮助的也很少。然而在农户居住区位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其邻居的变动性也十分小,而且由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也是不可变动的,这些表明农户关系网络的拓展性很弱,农户的开放性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是必然的,固步自封是导致落后的根源。欠发达地区农户的社会交往关系网薄弱,导致了获取发展的机会相应较少,经济实力提升较慢。

四、农民观念对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由于农民观念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很难将其用相应的数字表达,指标体系的建立十分困难,因此只能部分的测量农民观念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又因为投资量的多少对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农民投资观念中包含的农户近10年来有无非农业投资项目,是否打算贷款,认为所需要的技术作为自变量,将农户毛收入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以确定农民投资观念与农户毛收入的相关性。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方程通过检验,模型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模型回归结果(表1)分析可知,如果有非农投资项目和有贷款打算,农户的收入水平相应的较高,它们和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非农投资是农户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贷款投资想法的农户,对提高收入的愿望更强,并敢于冒险,这些人比较活跃的致富思想,思想观念影响行为,因此他们的收入也普遍较高。然而,收入水平和所需技术呈现出负相关,表明收入水平高的农户较多的认为自身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对学习技术的愿望较低;而收入低的农户,更渴望获得技术,以此作为提高收入的途径。

研究区域的不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区域内农户收入普遍较低,农户经济状况的改善也会直接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和在农户访问中所得到的信息,农民观念存在着许多不利于该农区发展的因素。例如,农民的自主发展观念不强,投资观念淡薄、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如果有了钱过分强调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而不着力于投资赚钱等等。

农民观念中也存在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一方面,例如,这些区域的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这种低收入的情况下,但是他们对生活状况并不抱怨,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比较高,这就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前提条件。

五、结论与启示

与其他研究区域发展方法相比,从微观方面,农户户主观念的角度分析农区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户是农区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元,从农户角度分析农区经济发展问题,使对区域发展问题的分析细化,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二是研究尺度相对较小,能够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把握农区经济发展问题;三是在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时,可从首先改变农民观念入手,比单纯强调宏观调控和政府组织行为更有效。农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是农民,转变农民消极的观念是推进农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加快我国农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农民现有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因势利导,努力探索有利于农民观念调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创造有利于农民致富、农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农民的进取心、增强农民风险投资意识,鼓励农民积极对外交往,从本质上促进农民发展自我经济实力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农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农民观念如果不及早更新转变,就不会有农区经济的大发展。

(注:项目来源: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0FJJ041);洛阳师范学院培育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PYJJ-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2(4).

[3]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金勇进、蒋妍、李序颖:抽样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少国:现代西方投资理论发展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第12篇

同志们:

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工业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方兴未艾。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离不开科技的贡献。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县、传统种养殖农业大县,这里召开全县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今天。目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畅所欲言、集思广义、共商良策,共创科技发展美好前景。此,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科技工作者、并通过你向长期坚守在科技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增产增收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以煤炭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层次不高,粗放式增长还很明显,教育医疗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仍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注重解决的突出问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受到各级表彰奖励的先进科技人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我县实际,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奉献才智。借此机会,对全县科技工作者提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第一。勤奋敬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加快和谐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县委、县政府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时刻牢记使命,切实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价值取向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统一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努力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你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拼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推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第二。建功立业。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加快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克难奋进,困难就一定能够解决,科技事业发展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以煤炭为主的新型工业,为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搭建了平台。希望大家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全国煤电大县、煤化工强县、魔芋大县、优质肉猪和良种扩繁基地县”这个主战场中,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奋勇当先,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三农”工作中,要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动承担科技项目的研发,勇于进行技术难点攻关,不断推出新成果,多方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勇于带头领办龙头企业或创办科技示范基地,为我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工业发展上,要勤于钻研,大力推进技术革新,为加快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医疗、科普等方面,要恪尽职守、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着眼于培养科技人才,着眼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着眼于推广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等,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科技素养,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和愚昧的界限,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氛围,引领广大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文明进步新形象。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第三。勇攀高峰。实践无终结,认识无止境。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也难免落伍。当前,县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理论的创新,更需实践的探索,作为科技工作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医生,无论是科技人员还是科普工作者,都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创新和探索过程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要。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层次、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希望社会各界继续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近年来,第四。县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乡镇党镇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为留住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从政策上、制度上得到最大的保障,希望各乡镇切实贯彻好、落实好这些制度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县上下营造尊重科技、热爱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搭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我县来看,同志们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方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肩上的担子重大、责任光荣,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奋勇争先,改革创新,为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