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06 01:0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酒店管理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

第1篇

一、校内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校内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成为了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并全面启用,实验室按照酒店实际情况和岗位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布置,配备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设备和专业设备,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能够模拟酒店企业主要岗位的操作和示范,还能真实地体验酒店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实验室建设,基本满足了餐饮实训、酒水实训、客房实训及前厅Opera操作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基本达到酒店服务操作技能训练的目的。2.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面启用。酒店管理专业充分利用校、院两级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嵌入到实习过程。酒店管理专业利用教工食堂一角成立了“伴咖啡•学院经典”咖啡厅校内实习基地。该基地从硬件装修、机器设备、服务流程及制作工艺完全呈现真实的咖啡厅场景,迄今为止,共安排了包括毕业年级在内的酒店管理学生100%进行有效实习实训,使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氛围。实习进行前,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培训咖啡、饮品制作的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基本培训,严格按照酒店人的标准要求实习学生,转变角色,用心服务;加强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少说多做,善于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做事、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实训教学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师生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基地的滚动发展。

二、校外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2007年,沈阳工学院与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与名下的沈阳中山皇冠假日酒店、沈阳中山假日酒店等进行订单培养,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选拔、培养、评价。2009年,酒店开始接纳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2013年,双方在总结6年合作经验基础上,丰富了合作内涵,沈阳工学院——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成功申请成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认真践行我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岗位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酒店管理专业每个学期均有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等。大一期间,酒店管理层会与学生见面,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强化技能,人力资源部定期为学生安排与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大二期间,为学生安排酒店认知实训专用周,深入基地内部,参观并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同时,带领学生到员工餐厅就餐,参观员工宿舍及休闲娱乐室,体验员工生活;大三期间,专业实训课的部分内容需要在基地完成,并由基地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实训内容。大四开始,学生在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老师和公司中高层管理者(校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酒店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为酒店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通过校外实训,践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了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酒店类人才的新机制。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向校外的延伸,也是实现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酒店管理专业将学生分成A班和B班,学生可自由选择在第六学期(A班)和第七学期(B班)进行顶岗实习。在此期间,指导教师每月去酒店走访一次学生的工作岗位,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与酒店管理层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专门拟定顶岗实习手册,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督导、监控。通过在酒店半年的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仅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第一批次实习(A班)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带着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来学习,针对学生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同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紧密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酒店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总之,培养适合酒店业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高校和酒店的共同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与酒店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今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作者:郭雪 陈良新 单位:沈阳工学院 联勤第二分部

第2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4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5]皮平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价值工程,2013(8).

第3篇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130-03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背景

200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来,各地职校就积极探索产教结合、产学合作、实训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

笔者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型实训基地,另一类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都局限于实验型实训基地,即在校内建设实验型教学场地,提供一定的专业教学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由教师向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过程,学生再进行一定课时的实操练习;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能够进行产品生产、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真正投入市场销售的营业主体。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意义

校内实验型实训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并不能将学生带入现实的职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不能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接待业,酒店是一个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具有复杂人际关系的工作环境,要想学生在实习中和实习后能够适应这种行业特征,必须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切实地体验这种工作环境。缺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可能造成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的“实习社会化”程度低。“实习社会化或组织社会化,是指实习者通过在组织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与适应,认可与接受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并达到组织期望的工作态度与行为,最终完全融入其中,成为内部人的过程。”①因此,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不可少的途径。我国职业院校目前独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资金、场地方面的困难,需要政府、相关事业单位的扶持,难度较大,而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场所建设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解决现实性问题,更能整合校企双方资源优势,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职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政策背景 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纷纷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最常见的形式是开展顶岗实习,即第一、二学年在校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两年的校园生活之后紧接着是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前所述,容易产生“实习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在顶岗实习之前有必要到酒店进行短期的实训,初步了解将来实习以及就业的行业状况和工作环境。

职校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采取的方式是在酒店营业的旺季派遣学生到各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即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将需要见习的全部学生派出见习。例如,广州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国际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广州各大酒店都处于需求旺季,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紧张问题,此时各校派出学生到酒店见习,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手问题,又为实践教学找到了绝佳场所。这种集中时间见习是传统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为见习的时间相对集中,有利于学校做出统一的教学安排,维持教学秩序,但这种方式受到酒店营业需求的限制,若酒店人手足够,则学生很难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派出学校。因此,我校在集中时间段派出学生见习的基础上发展了派班轮流实训的模式,即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派自然班轮流到酒店进行短期实训。从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的规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实训期选择在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然而,在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的初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实训时间与校内教学活动冲突 由于校内教学计划是整个酒店管理专业统一制定的,而各班到岗参加实训的时间并不相同,这导致学计划受到影响。另外,校内校外各种考试、培训的时间不同,各类考试、培训有不同人数的学生报名参加,经常发生学生在岗位上实训期间需要回校参加各种考试与培训。这些困难导致在派班之前难以制定计划。

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实行 从学校和实训生的角度来讲,到酒店参加实训的主要目的不是来挣钱,而是来了解酒店、学习基础专业技能,因此教学是主要目的,在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有“教”与“学”过程,才是真正落实了实践能力教学。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能够接受学生来短期实训,多是为了解决酒店“用工荒”的难题。即使是短期实训,企业在短期内要让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已属不易,要让实训生在短期内为酒店创造利润的机会很小,更无法在实训生在岗的时候让出多余的时间给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切实进行。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是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及专业技能。实训基地运行之初的实训教学,变成了与普通见习相差不大的模式。学生在酒店工作了一个月后,对酒店工作环境、业务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是实训过程中和结束后未能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经过短期实训后,是否能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习惯,服务技能是否达标,这些问题没有从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得到反馈。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与学校各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制订派班计划

为了不影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同时兼顾部分学生在校的考证与培训,根据实训基地运行初期的经验总结,在制订派班计划前应注意:(1)向学校教务部门领导请示,与专业教研室协调教学计划;(2)与学校培训部们进行沟通,了解各类考试的时间和培训时间,避免安排报考人数多的班级在考试时间到基地实训,根据各班情况确定派班的时间顺序;(3)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做出安排,平均分配各批次实训生的实训时间。

(二)学校与酒店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提早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做好岗前培训,布置实践教学任务 在制订好派班计划后,及时向学校各教研室发出通知,各教研室专业教师收到通知后,依据提前拟定的培训计划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且及时根据时间表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以明确教学目标与,在学生下企业实训前根据教学目标下发课题任务,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下企业,如“如何认识酒店前厅部的职能”、“作为餐饮部服务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下企业,一是能够使学生在实训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地混日子;二是有利于学生积累案例,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素材,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出于行业特点和培训需要的考虑,往往在岗前培训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岗位形象要求将他们分配到各业务部门,由于实训时间短,在实训期内一般不调换岗位,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分配的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的任务。

结合酒店的员工培训开展实践教学 在酒店日常管理和运营中,人事部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以保持服务质量在同一水平。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趁此机会进行对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酒店各业务部门专门为学生做出统一上课时间的安排。虽然酒店也不可能安排所有员工统一时间接受培训,而是分两次或三次对不同批次的员工完成同一内容的培训,但安排两到三次培训时间针对学生足够完成一个课题的教学工作。例如,《仪容仪表、礼仪礼貌》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之一,这个模块的实训教学完全可以与酒店员工培训统一内容和时间。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对于酒店员工和实训生两种成分的培训与教学完全可由酒店人事部派出专人或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来承担,但培训师必须是对员工和实训学生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的人选。

(二)通过酒店和学校两方面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结合酒店的质检会开展教学评价 酒店的质检会议一般由总经理主持召开、各部门经理参加,通常是一个月一次。质检工作通常包括对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评价、问题的指出与改进方案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学标准可根据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合理地制定,而教学评价可以结合酒店每个月召开的质检会来开展。在总结质检部门反馈的意见后,同时获得对实训生的评价,对实训生的评价又可在下次员工集体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反馈给下一批实训生,如此循环,促进实训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实训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 学校可根据酒店相关部门对实训生的鉴定结果评出优秀实训生,在实训生离岗返校后,再开一次实训总结会议,让学生知道自身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师获得这些鉴定结果后,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从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专业技能等方面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对自身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反思,完成教学反馈的过程。同时,专业教师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展开讨论,进行案例教学。

以上是我校在校企合作中发展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我国职校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和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在模块化教学理念下,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能力模块、专业技术能力模块。②其中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这两个模块主要靠理论方面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技术能力模块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迅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必要条件,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更加依赖于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养成。实践环节的教学至关重要,而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如何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运行实践中继续研究,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田喜洲,谢晋宇:《大学生酒店实习社会化及其留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旅游学刊》,2010年第1期

②刘素平:《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析》,《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第14期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7).

[3]邹成成.浅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1(6).

[4]马茜.工学结合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企业化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1(18).

[5]章永刚.基于校企一体化教学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模式[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宋园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中轮岗实习初探[J].职业教育,2011(9).

[7]庄萍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2).

[8]金晓春,金永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初探——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9]张艳梅.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1(10).

第4篇

1.1研究方法概述

以我院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一直处于探究和摸索阶段。为了能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为酒店培养优秀的人才,笔者选取了访谈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工作。深度访谈法是访谈者对少数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访谈,并鼓励受访者多说。目的是从少数人中获得深刻广泛的信息。这属于定性研究的一种方法,但样本量较小。调查期间,笔者对校企合作的星级酒店部门经理(2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3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2人)做了深度访谈,力求掌握酒店、学校、学生三方对我院课程设置的设计提出实际看法。由于条件所限,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南昌某五星级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浙江某五星级饭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共2人,往届毕业生3人,酒店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2人。通过对校企合作酒店人事部负责人访谈,能够了解现今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当今酒店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访谈,能及时了解到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的差距,从而进行完善与整改;通过对学院该专业的带头人的访谈,能了解到在课程设置方面校方的出发点及培养方向等。

1.2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1.2.1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期望

通过对两家酒店企业的访谈,酒店对学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期望。依据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酒店希望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为今后进入管理层打下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精良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的流失率较高,学院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酒店负责人认为,学生如能持有“双证”会更受欢迎。在劳动部规定的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中,饭店行业的“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就在其列。学生在有职业证书的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外语口语水平。在学生的实践方面,学校应同酒店企业共同努力,寻求最优的双赢局面。

1.2.2往届毕业生的访谈结果总结

通过对三名一直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的往届学生的访谈,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根据在酒店行业工作的经验和酒店发展趋势,三名学生认同了自己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性,同时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实用的建议。首先,希望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能和酒店企业所需相关联,尤其是在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设施方面需要加强改善。希望专业教师能及时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可以吸引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教师,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开展讲座的次数太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反映,大学的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希望学院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3学院学科带头人的访谈结果总结

学院该专业负责人表示,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以目前学院的实训设备及校外实训基地为前提,尽力将课程设置合理化,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既要深化教学改革,又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在就业方面能有较强的优势。目前,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因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是两年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革尤其是在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对酒店企业、往届毕业生和学院学科带头人的访谈结果来看,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环节及课程设置不协调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教师的行业水准。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通过参考其他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自己设计课程计划及考核标准。从课程的设计和开课时间来看,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因学院对教师一年的课时量有达标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又是两年制,为了完成课时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教师设课、挑选学期设课的现象。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都是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实习时间一般是在4到6个月,学生走进实习单位后感慨接触社会的时间太晚,等到了解该学什么的时候,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

2.2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课程设置的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半,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操作课一般会安排在学院现有的实训室中进行,因校内实训设施的不足及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实训技能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因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赴酒店企业学习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产生了限制作用。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是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根据毕业生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学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方面都存在着欠缺。这就导致了实践环节与酒店的用人需求出现偏差。当学生在最后半年到酒店顶岗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校所学知识和酒店实践操作技能存在着差距。例如餐饮摆台,在校期间学的摆台造型有限,学生到酒店实习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现实存在差距。

2.3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

我院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由通识素养课群、专业基础课群、通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群、职业岗位课群和职业岗位证书等模块构成,各个模块的课时分配不够均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较差,创新精神和从业能力不强。随着集团化酒店、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酒店的国际化、标准化特点逐步凸显。如何适应现今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面向的酒店类型不够明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定位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3.1凸显特色

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我院的优势,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整合。我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外语教学已成为我院的特色。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外语类课程,如日语、韩语等,还可以请一些外教加强双语化教学;课程安排应更均衡,课程讲授应注重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外,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满足酒店对英语口语的要求。

3.2加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实践性、发展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整体规划专业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即将毕业的第四学期,学生步入酒店后发现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偏差。因此,在制定课程设置的时候,适当调整实践教学的阶段,比如在第一个学期就让学生初步接触酒店,对酒店有初步的认识后,在后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在酒店里进行操作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起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和酒店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争取有双赢局面。

3.3加强人文教育

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训模式创新

1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几种实训模式概述

1.1院校自建的实训模式

这种模式大多出现在专科和高职院校,学院借助学校的校办产业建立一个简单的营利性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招待所、小宾馆和小型的餐厅,受到资金和学校性质的影响,这种实训基地的规模一般不大。但是,学校自建实训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投入成本相对来说较低,规模较小,管理方便,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方便实习学生和学校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此外,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也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实训基地有足够的主动权,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划。然而,它也限制了参与实习的学生人数,并且这种实习实际上还是没有走出校门,阻隔了学生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

1.2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

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一般是由能力较强、效益较好的酒店建立的,这种实训基地设施齐全、资源广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与社会有直接的接触,是学生实习的首选。但是,酒店是营利性单位,不是慈善机构,它们提供这样的实训基地本身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因此不会考虑学校的需求,只能提供定向的岗位,无法满足学校众多专业的需求,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此外,企业自建的实训模式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减少,学校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学校也爱莫能助。

1.3校企共建的实训模式

校企共建的实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和企业协作建立的实训基地,但是这种实训模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程度、利益追求的不同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紧密型的校企共建模式,另一种是松散型的校企共建模式。第一种松散型的校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过多的联系和交流,学校把部分学生送进企业进行实习,然后就不参与学生的具体实习计划的设定。企业只负责给学生分配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计划,但是不参与学校专业的教材编撰和课程的设置,二者之间是互不干扰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训学校抱着给学生解决实习单位的目的,企业抱着获取廉价劳动力的目的,不会给实习生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意义。第二种是紧密型的校企共建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实训,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追求部分有着重叠的部分,即二者有着同样的目的和追求,这就可以凝聚二者的精力,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实现共赢。在这种实训模式的指引下,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材的制定、选择和编撰,同时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提供一些建议,甚至会派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和直接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给企业也不断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学生在企业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成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满足了学校的培养计划。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长期性、不中断性和持续性。只有利益达到互赢,双方才会有长期合作的诉求,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松散型实训模式,像一盘散沙,一吹即散。

2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训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实训实际上是围绕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的小打小闹,实训本身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师仍然围绕着教材和课本上的理论徘徊,没有实现实训本身的价值,换句话来说,当前的学生实训实际上是在为教材上的具体内容服务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理论知识再雄厚,但在实践中也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当前的实训还没有科学的计划,内容空泛杂乱。

2.2实训的内容脱离了酒店实际的工作需求

正因为酒店业的繁荣才激发了高校酒店专业的兴盛,因此,酒店的实际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导向。酒店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繁冗,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随机应变能力和迅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等都是职业的诉求。然而,酒店专业的培养还局限在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锻炼上,如训练学生如何摆盘、客房铺床、微笑服务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是该行业发展的大忌。

2.3实训教学缺乏科学的考评制度考评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为了科学、正确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日常表现;第二,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督促和刺激的作用。因此,考评制度的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不科学的考评制度不仅不能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良好的评价,同时还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让另一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当前高校的考评制度相当草率,教师基本上按照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具体操纵情况进行一个大概的判断,并不能正确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考察,因此结果往往失真。

2.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资源有限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模式主要还是院校自建模式,院校自建的实训基地就存在很多问题,处于尴尬的局面。首先是设施不齐全。酒店管理是一个宏大的项目,涉及的范围实际上也是很大的,需要学生对于相关的技术、制度、设施、管理等都有一个设身处地的经历才会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是我国酒店专业自建的实训往往只能摹拟到九点的一个部分,对于实践来说只是管中窥豹,学生在面对如此简陋的实习时,自己也不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草率了事即可,和社会没有真正的接触,无法触碰到形形的客人,在走上岗位时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

2.5部分教师个人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是伴随着酒店业市场的繁盛而兴起的,发展年限较短,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教师资源相对来说就不够强大,故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专业的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入的,或者是从酒店行业进入教育行业抑或是毕业不久的研究生等。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进行一一分析:第一类,从其他专业转进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缺乏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酒店管理的具体操纵没有足够的了解,更不用去说他们的经验了;第二部分,从酒店行业转行进入教育界的教师,他们的酒店管理经验丰富,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案例,但是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捉襟见肘;最后一部分,刚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教师,他们的理论知识扎实且充沛,能够给学生在理论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帮助,然而经验的匮乏使得他们不过是一群“成绩优秀的学生”。

3如何建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创新模式

3.1坚持实训教学案例库的建立和更新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于案例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课堂真正交到学生的手上,教师逐渐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于时下最新案例的分析,学生会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想,这些成果都会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大脑中,一旦需要立刻调动出来。因此案例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符合教材内容的、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案例进行归类、总结和记录建议一个案例库,当教学处于不同的章节时都能够有经典的案例拿来给学生进行分析。其次,对于案例绝不能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要不断地更新,只有最新的内容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老旧的、过时的内容会让人反感,教师自己老生常谈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3.2重新修订教材,对于实训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计划

实训不只是单纯的实践操作,在实训的时候也要进行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但是当前实训课程的教学很空洞,教师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具体的操纵也只能通过言语和动作来进行传达,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因此,对于实训课的教材应该重新编订,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形式,可以建立一个电子档,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工具来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操纵环节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实训课脱离理论课的魔杖。

3.3不断提供学生创业平台

再多的理论也不如具体实践带来的成果丰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学校可以利用部分资金给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具体的实践创业平台,比如建立咖啡馆、小酒馆、小餐厅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操纵平台。然后将实训平台防守交给部分学生,对于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规划、布局以及材料的采买、价格的规定、产品的制造甚至服务人员的招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对于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时间内上交的利润进行评价和对比。这种创业平台将学生彻底摆放在一个对外环境中,学生要独立去完成多项任务,难度高,但是效果好。

3.4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前面提到,在几种实训模式中,紧密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往往取得的效果最佳,学校不仅给企业源源不断输入优秀人才,还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单位问题,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在获取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很多便利,这是一种互赢甚至三赢的模式,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融合和协作。具体来说,对于教材的编撰,主动邀请酒店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并共同制定相关的具体课程,在学生实习的时候,随时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关注实习的最新进展和情况。

3.5为实训学生配备专门的实训教师

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往往是处于新环境和新背景之下的,通常都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因此,学校不能忽视这部分学生的诉求,应当为实训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在具体的实训中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修元.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1).

[2]陈文君,符永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创新探讨——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碧桂园凤凰酒店管理学院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3]秦炳贞.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第6篇

关键词: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改革;竞争力

一、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方法单一

由于旅游酒店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有关酒店管理的众多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与研究阶段,使得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于旅游与酒店业的实际发展,出现酒店管理的教育与实践需要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市场人才出现重大缺口,这是源于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目前的酒店管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里主动参与学习,应是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观念落后

“传统的中职课堂,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不能同实践相结合。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直接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与质量。”而酒店管理是一个以应用为主的专业,该专业只有设置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让学生将酒店管理知识与实际要求结合起来,适应酒店管理岗位的发展需要,并为今后真正走向该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极少有中职院校有专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对客房清扫程序和前厅接待方面的技术能力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并且没有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实习机会,阻碍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之间的转化。

(三)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从中职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讲,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初、中级酒店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但是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普遍偏杂、偏高,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到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高度;在课程设计上偏杂,既有酒店管理,又有导游与烹饪专业,虽然说学生的知识加深了、知识面更宽了,但是却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以实践经验为主的培养模式。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受客观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时间和空间影响,所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达不到酒店管理“专”的要求,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违背了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客场改革对策

要想提高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水平、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必须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跟酒店管理岗位工作的发展需要,明确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一)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脱离职业教学的培养范畴,应该明确能力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中低级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专业知识向酒店管理应用能力转化,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熟悉该专业的就业要求、熟悉该专业的岗位职责要求,以正确定位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真正走向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中职院校应该明确酒店管理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其他专业培养,如导游与烹饪专业等在实践教学当中应该让位于酒店管理课程,在保证酒店管理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适当开展其他专业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次颠倒、轻重不分后果的出现。

(二)创新中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中必须体现出这一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灌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经验,提高酒店管理的实践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中职院校应建立高起点、高利用率的酒店实训室,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同时组织学生到相关酒店进行参观和考察,了解行业的现状及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学生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加强认知实习。当学生对酒店有了直观而具体的认知之后,就可以结合实践课程的要求,利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习,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模拟中可以根据现代酒店管理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模拟酒店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求,不断规范自己的着装、用语,为今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课程综合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的知识结构。要达到这一目的,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深入各类酒店,详细了解它们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要求,特别是与学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酒店,要多听取它们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意见,根据酒店管理的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结构。必要时可以安排各实习单位的优秀管理人才到学校单位开讲座,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各个岗位工作的职责、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第二,要加大实习课程的比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要借助校内模拟实习环境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但是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相对较晚,尤其是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行业,许多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落后,严重的制约着我国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亟需进一步改革。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必须考虑到社会就业的发展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培养的实践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为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飒,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

[2]王娟,中职酒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今日科苑,2009(20).

[3]班晓燕,江苏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学[J],经营管理,2012.

第7篇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摘 要:基于市场调查得出的综合素质、技能操作、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依据国内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即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脉络来构建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95-04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2013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06)

作者简介:王苗苗(1981-),女,山东龙口人,讲师,硕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旅游与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教育。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都很紧缺。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星际酒店的发展和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或仍然以传统学术性教育理念贯穿整个的始终,或偏重一线与中职教育趋同化。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种种弊病,本文基于市场化的视角,通过应用性教育已经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构建出适合实际需求的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高职管理专业有所助益。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没有明确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就会失去发展方向[2]。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酒店管理人才属于服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工作,以从事服务业一线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等为主。从图1.1看出,酒店业的管理层级可以分为管理层和非管理层,而管理层又细分为督导管理层(一线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从国内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可知,仅是笼统的定位于一线管理层人才,具体没有细化到培养哪一层次,定位不清晰。鉴于此,本文提出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酒店管理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具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能、高素质,能够在星级酒店、酒店管理集团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岗位的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依据上述所确立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分别从知识要素角度、能力要素角度和素质角度进行探讨。其中,知识要素是基础、能力要素是关键、素质要素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界定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是基础性要素,它从根本上影响着能力要素和素质要素。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知识要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素质知识,二是专业知识。

素质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素质教育中的知识部分,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等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类的基本知识。对其的学习保证了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工作生活最基本的知识,其要求与其他类专业的要求相一致。

专业知识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核心的知识部分,其中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分属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科学,借鉴国外相关院校经验,按照与人才成长的路径同步、与用人酒店行业人才使用的要求对接的思路设计课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酒店管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完成基础知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酒店管理专业更强调“广、浅、新、用”,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特别是经验性知识或实践性知识。在师资队伍方面来讲,以“双师型”为主,;在课程设计上,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习培训都是重要一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素

从教育学角度看,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力和提升能力。能力要素是三要素的核心要素,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特征的突出表现。这也恰与洛桑和康奈尔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能力本位论相一致,都比较注重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要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方面。

应用能力主要是指用所学知识解决一线工作实际中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大类相应工作的应用能力和专业需要的专门应用能力两种。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人际沟通能力在酒店业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教育环节中着重培养的能力要素。其次还有业务熟练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要素的培养。强调服务意识在酒店工作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能力强调的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酒店业来讲,亲和力是首要影响因素,是人与人交往顺利进行的基础;其次是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要素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关键能力的发挥,决定了酒店业员工善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业要求。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素

在实际酒店工作中,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应用能力的发挥常与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非专业要素密切相连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贯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综合素质指标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眼中地位较高的原因所在。

对于酒店业的人才需求而言,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因素是酒店招聘首要考虑的要素,其次是职业精神、人际关系、文体特长、文化内涵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上,而不是消极怠工、低俗谄媚、偷懒耍滑等。

国内学者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探讨较多,强调“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外通过组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鸡尾酒会、开展服务技能比赛、举行礼仪风采大赛、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途径,实现学生对本行业的认知,进而培养“爱岗敬业”的心理品质。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突出“应用导向,学科支撑”的理念,改变传统学术性教育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代之以“问题/任务引入—探究原理—应用拓展—反思升华”的结构体系。

本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模式在充分吸收K&C课程模式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平台+模块”课程模式理论,以使课程模式的表现形式更能直观、具体的说明课程设置的目的。

除了以K&C和“平台+模块”的课程理论确定的显性知识外,还要强调本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影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即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本行业的“忠诚度”基础上主动培养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学生第一学期的授课中,以“引导式”课程设置为主,比如参观餐馆星级酒店、邀请酒店管理者演讲等。除此之外,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礼仪大赛、酒店管理实验室等弹性活动和课程的设置也是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主要强调对实际工作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强调实际工作平台上的经验、体验、技能、技术和知识的协调统一性,培养重点落在应用能力的发达和处理事务能力的突出上,追求从事实际工作上的成就感,它作为功利性资源的特征比较重。

1.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理念

传统学术性高等教育是以“先学再做”为教学理念,遵循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建立在理论的平台上”的教育哲学。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科基础平台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科课程相比,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大体相同,仅是讲授的内容有异。因此,酒店管理教育也要遵循传统教育的一般理念,以理论为基础,指导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正三角”的教学模型(见图3.1),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方法。

基于问题的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在设计问题上,根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学生掌握的主要概念和观念等,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并确保问题的复杂程度与真实酒店工作问题相当,这样既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具体步骤为:教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举例(引出理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境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协助学习者建构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及动机。案例教学法让学习与真实酒店工作充分结合,在每门专业课上课之前先到酒店相关部门参观,以增加感性认知,然后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从而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者的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具体步骤为:课前参观——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

2.遵循“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

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为复合型、应用性和服务性,这就要求以“同心圆”的教学模型(见图3.2)去贯穿,即“做中学,依靠做来学”,才能全面掌握酒店业知识。“同心圆”教学模型理论认为,学和做是连续的,做和学同时进行,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遵循有简有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从酒店工作实践切入,通过简单工作操作,体验酒店业工作流程,进而教授一定的酒店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规范,再进行复杂的酒店管理实践,并体验经验性要素在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就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教育类型,是针对服务于酒店相关行业的第一线职业教育。因而,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应立足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探讨,即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把握酒店管理教育的自身特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1.实践教学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模式的学科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一一对应,本文根据课程平台的课程模块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见表4.1)。

2.实践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本文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示范模仿教学法、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1)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模拟真实具体的工作环境和现场,真实再现实际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和具体过程,营造一种工作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角色化的状态下,完成一整套的工作程序。[2]并且情景教学法依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角色扮演、视频情景分析、实际操作情景等。角色扮演即为在教师组织下,依据一定的酒店业具体岗位的实例,让同学扮演具体的角色,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视频情景分析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影像、动画等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掌握知识。实际操作情景即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情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酒店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3]

(2)示范模仿教学法

“示范模仿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讲解酒店工作程序和相关标准,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达到服务程序准确、操作规范、动作到位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经验性知识的讲解,比如西式铺床的程序和标准,包括抛单、定位、包角、铺单、盖毯、包边、包角、套枕、整形、放枕、定位、罩枕等关键步骤,这些只有在示范过程中才能领悟操作技巧,学生也只有在反复练习中掌握操作技能。

(3)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

“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法”是在校外的实际酒店环境中的一种教学。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领悟到酒店各部门的操作流程、上下级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在“洛桑模式”别强调了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工学交替”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3.实践教学教师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不但有较深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实践相关知识;在能力结构上,不但有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酒店操作实务能力;从工作经历上,不但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相关酒店管理工作背景或培训经历。因此,本文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由理论兼实践教师、专职实践教师和兼职实践教师三类构成。

理论兼实践教学教师是指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主要负责基础理论、酒店实务等教学环节的教师。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是伴随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的,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有赖于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同时也是理论课程继续深入的前提。

专职实践教师是指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师,这些人员主要负责培训计划中单列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由于计划中单列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数属于相对综合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因此对专业实践教师的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讲,专职实践教师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主力军,是酒店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

兼职实践教师是指为满足实践教学的特殊需要,从校外企、事业单位聘请的高级管理者或专家作为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从校外聘请兼职实践的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校内实践教师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经验少的矛盾,校外高级管理者或专家给学生带来的往往是书本上、学校里难以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酒店管理人才所必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

4.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环境是指完成实践教学所需的一系列外部条件的组合。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内容得以实施的支撑条件,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备场所。实践教学环境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操作技能、关键能力的主要场所。本文提出两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一是校内仿真实训室,二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内仿真实训室

以真实的酒店环境为样本,在校内建设酒店主要部门的设备设施,以此作为学生的培训场所[62],如客房部实训室、餐饮部实训室、前厅部实训室等。实训室的操作流程、服务规范、管理模式完全仿照酒店模式,让学生亲自体验酒店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并从中学习到课本中缺失的经验性知识。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出学校迈进社会的一个过渡平台,是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的第一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我国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中,已经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效仿此类做法,实现学生校外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 刘纯.饭店督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124-135.

[2] 程海花.谈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技能的教学方法[J].内蒙古教育,2008(6):123-125.

第8篇

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由此,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最新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年鉴,全国的星级酒店从2006年的12751家增长到了2011年年底的13513家。其中,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有5481家星级饭店。行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酒店数量的增加,酒店对员工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每年都在不断的扩大招生,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到酒店就业,流失率居高不下已是不争之事实。一项调查发现:上海某高校旅游系毕业生到酒店就业后,第一年流失50%,第二年流失80%。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调查显示,酒店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66%,有些酒店员工流失率达到了40%甚至更高,远远超过酒店行业15%左右的合理离职率。

面对如此高的员工流失率和酒店对人员的大量需求的矛盾,笔者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从教六年,一直在思考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该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等,才能达到现今星级酒店的要求,从而满足酒店人才的需求。如何解决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我们酒店管理专业研究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动因。酒店管理专业在推进规模发展同时,更加需要内涵特色的提升,以满足酒店行业一线服务和管理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访谈结果分析

2.1研究方法概述

以我院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一直处于探究和摸索阶段。为了能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为酒店培养优秀的人才,笔者选取了访谈对象做了深度访谈工作。深度访谈法是访谈者对少数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访谈,并鼓励受访者多说。目的是从少数人中获得深刻广泛的信息。这属于定性研究的一种方法,但样本量较小。调查期间,笔者对校企合作的星级酒店部门经理(2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3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2人)做了深度访谈,力求掌握酒店、学校、学生三方对我院课程设置的设计提出实际看法。由于条件所限,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南昌某五星级大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浙江某五星级饭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共2人,往届毕业生3人,酒店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2人。通过对校企合作酒店人事部负责人访谈,能够了解现今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当今酒店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特点;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访谈,能及时了解到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的差距,从而进行完善与整改;通过对学院该专业的带头人的访谈,能了解到在课程设置方面校方的出发点及培养方向等。

2.2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2.2.1酒店企业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期望

通过对两家酒店企业的访谈,酒店对学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期望。依据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酒店希望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为今后进入管理层打下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精良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的流失率较高,学院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酒店负责人认为,学生如能持有“双证”会更受欢迎。在劳动部规定的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中,饭店行业的“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等就在其列。学生在有职业证书的同时,也需要有较高的外语口语水平。在学生的实践方面,学校应同酒店企业共同努力,寻求最优的双赢局面。

2.2.2往届毕业生的访谈结果总结

通过对三名一直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的往届学生的访谈,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根据在酒店行业工作的经验和酒店发展趋势,三名学生认同了自己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性,同时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实用的建议。首先,希望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能和酒店企业所需相关联,尤其是在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设施方面需要加强改善。希望专业教师能及时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也可以吸引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教师,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学生认为高职教育的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开展讲座的次数太少,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反映,大学的生活就是读书,很少接触社会。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希望学院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2.3学院学科带头人的访谈结果总结

学院该专业负责人表示,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以目前学院的实训设备及校外实训基地为前提,尽力将课程设置合理化,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既要深化教学改革,又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在就业方面能有较强的优势。目前,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因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是两年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革尤其是在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通过对酒店企业、往届毕业生和学院学科带头人的访谈结果来看,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环节及课程设置不协调

目前,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 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教师的行业水准。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通过参考其他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自己设计课程计划及考核标准。从课程的设计和开课时间来看,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因学院对教师一年的课时量有达标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又是两年制,为了完成课时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因教师设课、挑选学期设课的现象。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都是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实习时间一般是在4到6个月,学生走进实习单位后感慨接触社会的时间太晚,等到了解该学什么的时候,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

3.2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需求存在差距

根据课程设置的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半,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操作课一般会安排在学院现有的实训室中进行,因校内实训设施的不足及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实训技能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因专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赴酒店企业学习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产生了限制作用。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是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严重问题。根据毕业生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学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方面都存在着欠缺。这就导致了实践环节与酒店的用人需求出现偏差。当学生在最后半年到酒店顶岗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校所学知识和酒店实践操作技能存在着差距。例如餐饮摆台,在校期间学的摆台造型有限,学生到酒店实习后发现在学校所学的技能与现实存在差距。

3.3课程设置定位不明确

我院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由通识素养课群、专业基础课群、通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群、职业岗位课群和职业岗位证书等模块构成,各个模块的课时分配不够均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能较差,创新精神和从业能力不强。随着集团化酒店、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酒店的国际化、标准化特点逐步凸显。如何适应现今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面向的酒店类型不够明确,导致了课程设置的定位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4.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4.1凸显特色

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我院的优势,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整合。我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外语外贸类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学院,外语教学已成为我院的特色。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入外语类课程,如日语、韩语等,还可以请一些外教加强双语化教学;课程安排应更均衡,课程讲授应注重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取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外,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满足酒店对英语口语的要求。

4.2加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逐步构建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合理、操作性、实践性、发展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整体规划专业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即将毕业的第四学期,学生步入酒店后发现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偏差。因此,在制定课程设置的时候,适当调整实践教学的阶段,比如在第一个学期就让学生初步接触酒店,对酒店有初步的认识后,在后面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在酒店里进行操作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起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和酒店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争取有双赢局面。

4.3加强人文教育

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四者是相互促进。世界很多名校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的目的,无论学生将来从事哪种职业,学校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文培养主要依靠通识素养群的学习,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酒店管理专业是两年制,在课时的安排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学习。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很多,如课程设置方面的中心不仅仅是考证,更应该注重人文课程的开设。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方面也应当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培养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11.全国星级饭店综合情况:90.

[2]任丽娜.浅谈酒店员工流失率问题[J].新学术论丛,2010,(3).

第9篇

关键词:实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37-04

《酒店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利用实体酒店实现本课程的实景化教学,达到校企共育,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的一种新育人模式。[1]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进行酒店管理实景化实训校本课程项目的开发,旨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顶岗实习”这一过程中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即“课堂教学――实景化实训――顶岗实习”,弥补了学生从纯粹学习者角色立刻转向工作者的不适,加快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酒店行业发展需求。

本文中的实景化教学,主要是指在学校通过自主创办的不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目的酒店实体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景化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师和酒店经理共同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实训),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笔者结合本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酒店管理》课程实景化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其中构建实景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景化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体系,该保障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酒店管理》课程实景化教学评价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发现学习问题,提高实施效果

实景化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和酒店经理共同指导下开展的教学工作,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弥补了学生从纯粹学习者角色立刻转向工作者的不适应。为了做好实景化教学工作,基于酒店管理岗位的特点,学校制定了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及技能素养标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根据制定的评价体系标准,教师和酒店经理双方参与到教学过程,一方面有效掌握了实景教学情况,适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另一方面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所在,提高了学生实训效果。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实景化教学中,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考核的依据。现代酒店用人要求是学历和素质能力并重,因此实景化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进行全面的测量和评估,督促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实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消除评价学生误差,建立良好的校企共育关系

过去传统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认知和教师改进。综合性的实景化教学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景化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这样,实景化教学必须建立学校和酒店沟通的桥梁,学校和酒店双方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终双方建立良好的校企共育关系。

二、《酒店管理》课程实景化教学评价策略

(一)确定实景化教学目标

基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熟悉酒店餐饮部运转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餐饮部基层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二)确定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实效性,根据《酒店管理》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本校2012级酒店管理专业中澳合作班进行试点,分别提炼餐饮、客房等岗位职业能力,设计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指导学案,组织课程的教学实施。专业教师和酒店部门经理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设计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每月一评的改进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实景化学习的整个过程。

1.教学评价方法多样性。本课程改变了以往以“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将评价方法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内容评价和形式评价相结合,校内考评和校外考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2]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即包括课堂讨论、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见习等,占20%)、试卷成绩(占20%)、实景教学的项目考核(占60%)组成,突出知识掌握、技能操作、现实问题的解决、综合分析能力等问题。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课程实景化教学内容与酒店具体岗位要求密切联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酒店管理》课程的实景化教学强调教师、学生、部门经理、顾客多方共同参与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思想,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及服务等功能,最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使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公正、公平,有助于从更多角度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本课程的评价模式包括课程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学校和酒店双方需要共同制定教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方便评价主体操作,做出正确评价。

3.教学评价体系系统性。鉴于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很难从工作岗位、学生本体、教学要求三方进行综合研究,而酒店经理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考核标准也比较陌生。因此,校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指导学案、实景化教学内容、实景化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实景化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学生对实景化教学收获的评价等问题至关重要。实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实景化教学文件、实景化教学基地、实景化教学内容、实景化教学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酒店评价,共有7项一级指标[3]和17项二级指标[4],如表1所示。

(三)评价体系的实施

1.实景化教学文件。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融入实景化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酒店管理》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指导学案等相关内容,形成资源共享的校企交流平台。本校教师和酒店探讨制定了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标准、符合实景化教学要求的教学计划、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本教材。

2.实景化教学基地。本校拥有一家实体酒店――苏州旅游饭店,为实景化教学提供了实景化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校构建了“三合一”(做、学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的教学新模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四年级学生分班进行实景化学习,符合实景化教学的要求。

3.实景化教学内容。根据《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酒店管理》课程理论内容与实训内容进行整合(如表2所示),把原来目标单一的教学转变为目标多维的教学。[5]每一次实景教学从不同角度记录实习的情况,定期写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要求内容充实、系统全面、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独到见解,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表2 教学内容

4.实景化教学管理。按照《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实景教学共144学时。在实景教学过程中,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纪律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管理手册,每天按照饭店的作息时间进行打卡制度。在实景化教学期间,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管理手册,学生基本没有违纪和事故发生。

5.教师评价。实景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后,学生目的性更加明确,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充分。学生在实景化教学中,通过实景教学对专业知识进行反思,学生观察与理解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6.学生自评。通过实景教学,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提高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和学习兴趣。

7.酒店评价。学生在实景化过程中,听从酒店经理的安排,时间观念强,具有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实训态度端正,言行规范标准,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掌握酒店管理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评价体系实施效果

根据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内容,学校按照《酒店管理》课程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行评价。如表3所示。

根据《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结果,可以看出《酒店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还是成功的,实施内容由抽象到具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的酒店一线经验有所欠缺,需抓住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好好学习;二是实景化教学管理有待强化,需做进一步梳理。

表3 评分表

笔者根据当前酒店实体和我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功能化和可行性,确定了《酒店管理》课程的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标准及权重,综合考虑了酒店因素、学生本身因素及课程设置情况及过程反馈机制。[6]通过实践证明,实景化教学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满足酒店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熊继红.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钟毓华,杨朝晖.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韦菲.构建《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探讨[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第10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79-03

一、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的地位及整体设计思路

(一)课程的地位。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针对高星级酒店基层管理技能训练而设计开设的、以实践为主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它运用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研究酒店各营业部门的一线运营规律及管理实务,强调管理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以使学生形成酒店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能力。

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探讨。该校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其前导课程主要有酒店餐饮管理技术、酒店前厅管理技术、酒店客房管理技术、宴会设计技术、酒吧,与酒水管理技术等;同步课程主要有西餐服务技术、酒店英语、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后续课程是为期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

(二)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紧紧围绕着高星级酒店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体系和工作流程展开,即基于酒店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整合课程内容,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课程,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企业顶岗实习融为一体,采用“工学交替”,部分课程内容把课堂搬到酒店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将管理项目贯穿于课程全过程,采用模拟酒店业务部门的团队教学方式,校企联合共同探索出基于工作工程的、能力本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

二、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的特色

(一)“项目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全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本的章节为依据来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听课做笔记。这一模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章节间的知识在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中显得零散而联系不足,同时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性得不到充分激发。

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基于高星级酒店实际的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演”的全新教学模式。其中,“项目驱动”指的是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依据酒店的实际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分成酒店工作计划制订、服务流程管理、员工沟通管理、顾客投诉处理等若干个子项目;“教师引导”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再是以知识传授或操作示范为主导,而是引导,角色是教练、导演,学生才是队员、演员,除必要的操作示范外,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挥最佳的竞技状态,主动地去上场比赛、扮演角色;“学生主演”指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场上的主体演员,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或真实的角色进入来训练管理技能,教师以“项目”为剧本,是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把课堂内容设计好,把学生扮演的角色安排好,控制场上局面,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由地发挥。

(二)重视职业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酒店督导的角色,就应重视职业氛围的营造。一是把课程尽量安排在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如西餐厅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酒吧与酒水实训室等,加强职业感应;二是上课时要求学生着酒店管理职业装,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三是把校外实训安排在高星级酒店的业务部门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到酒店前厅、客房、中餐、西餐、酒吧等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管理的技巧。

(三)校企合作联合设计教学内容。北海职学院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合作,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联合设计“酒店督导排班技巧”、“顾客投诉处理流程”、“员工绩效考核及管理”等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从事的首要岗位,确立5个酒店督导教学情境:前厅部领班、宴会厅领班、中餐厅领班、西餐厅领班、客房部领班等,学生也相应地被分成5个部门,上课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训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引进企业行家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课程实训指导。

三、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教学整体设计的内容

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侧重于管理技能的培养及训练,使学生能掌握高星级酒店的基本营运标准和一线具体管理实务,能够较熟练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进行基层管理工作。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一共18周,每周4课时,共72个课时。其中,1-12周课程安排在校内进行,13-16周是为期1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训,安排在酒店进行,17-18周为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现场考核,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

(一)校内课程内容设计。1-12周,安排48个课时的校内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上,通过分析高星级酒店的真实、典型的工作过程,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从事频率最高的5个首要岗位(前厅接待员、宴会厅服务员、中餐厅服务员、西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以5个教学情境来组织、安排教学,设立5个管理项目,每个管理项目又分为4个任务,具体见表1、表2。

(二)校外课程安排。北海职业学院通过与“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北海银滩一号大酒店”等2家五星级酒店合作,按课程教学的学生分组,分别将学生分配到酒店的前厅部、宴会厅、中餐厅、西餐厅、客房部,进行为期1个月的校外企业顶岗实训,采用“师徒制”,即1个主管带2~3个学生进行工作培训及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训练岗位服务技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跟学、体会酒店督导管理技能。

(三)课程考核。用8个课时进行课程现场考核,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采用综合实训项目考核,主题为“酒店督导典型1日管理总结演练”,让学生事先设计部门的酒店督导管理场景,通过“情境模拟演练+小组长总结”的方式来展现,“教师评分+小组互评”的方法来综合打分。

课程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课程成绩=课堂训练成绩×30%+企业实训成绩×40%+综合实训项目演练×30%。其中,课堂训练成绩主要是5个管理项目的练习得分,由教师打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各个管理项目的应用;企业实训成绩由酒店部门主管打分,即“师徒制”中师父对徒弟的表现打分,占的权重最高(40%),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属于课程的市场检验环节:综合实训项目演练由学生小组和教师共同打分,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综合理解及应用。

三、课程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及教学项目的选取。酒店督导管理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管理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教学内容的选取很关键,而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传统的章节布局为主,以管理学教材的内容加一些酒店管理的案例编成教材,缺乏真正的酒店督导管理技术的行业应用,更少见以项目来组织内容的教材,即使有,也只是换个说法,把字眼“章”换成“项目”,把“节”换成“任务”,换汤不换药,内容其实是理论为主的章节内容,缺乏行业实践指导。

北海职业学院的处理方法是与高星级酒店合作,采用其比较成熟的行业培训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再结合传统教材,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管理项目,自编成教材。

(二)企业顶岗实训的管理。学生的企业顶岗实训,最大的难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及指导。如果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跟进不足,学生将成“放羊式”状态,学生会偷懒,做得累了也容易抱怨。企业顶岗虽然采用“师徒制”,但现实中酒店主管的工作是极其繁忙的,要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真正花在指导学生上的时间很少,学生能不能学到管理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主动和自觉。因此,必须每天安排校内教师到酒店进行现场走动管理,加强过程监控,督查和指导学生完成工作。

(三)“以赛促学”模式的应用。“以赛促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课程设计中普遍应用,如酒店礼仪、茶艺服务、餐饮服务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多采用该种方式。因此,本课程可以尝试与酒店方合作来举办、策划如“酒店督导模拟管理之星”之类的教学竞赛,由学生团队来设计督导管理场景,进行竞赛的现场展示,并以此来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增强课程的影响力。

第11篇

一、校内实训室的内涵及特点

校内实训室是指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训设备、引企入校、创办实体公司等方式,依据真实场景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学习实践场所。酒店专业校内实训室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校“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酒店、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即校内实训室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的酒店化,生产任务的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是酒店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

二、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1.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对客服务及管理等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内首先必须建有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各种实训室。其次还要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成为一出校门就能适应酒店各部门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是取得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践课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完善的实训设备和场所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练习,真正做到熟能生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项操作,达到酒店的标准。

3.实训室的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校内实训室是模拟酒店各部门而建,能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的氛围与文化。只有在这种模拟酒店环境的情景下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现状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是指围绕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如客房实训室、前厅实训室、餐饮实训室、酒吧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资金投入,而是一项长期的投资过程。目前很多相关院校由于不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特点,对后续投入不予重视,造成实训室实训内容与酒店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功能不健全。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很多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只是模仿酒店的一个局部功能,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特别在酒店的运作规模、部门系统管理、软硬件设施配备、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得很少,无法进行真实的模拟情景教学。在这种实训背景下,学生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直接对客服务的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与行业的用人要求相差甚远。

3.师资水平的限制。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都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虽然单一的实训任务能较好地完成,但对于整个酒店的运作和管理经验欠缺,因此对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效果有限。一部分教师是从酒店行业转入教育界的,这部分教师虽然具有在酒店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缺乏研究。

四、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措施

1.加大投入进行校内实训室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校内实训室的现实要求和与时俱进性的需要,积极进行配套建设和陆续性的投入。建议引入多项资金投入渠道。院校与酒店企业应发挥彼此的优势建立合作关系。院校为企业的员工培训提供理论支撑,企业为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作为交换。院校借助企业提供的助培养更适合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反过来企业更有动力对院校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2.优化校内实训教学师资结构。首先是培养“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现在的形势是高校要求有高学历的教师,而行业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所以学校可以在招聘实训教师时考虑放低对学历的限制。其次是强化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在不能改变现有教师聘任的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要加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各个教师到对应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还可以聘请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要加快实训课程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最快的方法就是聘请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

3.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校内实训室除了面向本校学生开展教学、培训以外,还应着眼于社会,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培训等经营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社会化功能,把校内实训室社会化作为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向社会开展对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综合素质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校内实训与酒店实际脱钩的现状,达到实践教学目标,也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4.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酒店各部门的服务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的氛围与文化。实训室要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外尽可能全面开放,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训活动,这既为满足学生自主实训练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实训室及设备的使用效率。各院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合理的开放时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课余进行适当的训练来提高技能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5.完善校内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应该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和措施,制定好课程标准,通过该门实训课,应该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标准。其次是建立完整的实训指导、管理、考核、总结体系。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专门人士对实训设施设备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马艳平.酒店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水电教育.2011(2)

[2]唐华.论高职院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J].现代企业文化.2009(8)

[3]秦炳贞.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8)

[4]郭琳娜.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用的几点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1、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

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公布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行业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国酒店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内中型酒店进入快速扩张期,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仍将是酒店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对酒店类高级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日渐凸显出来。酒店产业全球约2亿雇员,且职位需求仍在扩大,酒店业职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35%。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的第一大国,酒店从业人员也将达到35亿人。

从2011年到2014年,湖南增加361家酒店,且以每年12.2 %的增长率在持续增长,因此对酒店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跨国酒店品牌在湖南快速发展,凯宾斯基、洲际、万豪等国际酒店纷纷入驻湖南,2015―2016年,长沙预计将增加12家五星级国际酒店。酒店数量的迅猛增加以及国外酒店集团的大举进入,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2、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人是酒店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资源要素。通过对长沙运达喜来登、唐宫(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杭州福朋喜来登、凯宾斯基、普瑞、华天等16家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已被酒店企业普遍认可为员工应具备的五种主要能力要素(见下表)。

酒店行业对员工能力需求要素比重分析表

尤其是职业道德,被70%的企业公认为是员工应具备的首要从业能力要素,而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是当前酒店企业员工最为缺乏的三种从业能力要素,也是制约酒店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员工从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就目前各校普遍采用的仿真实训来看,在实训室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提高以上能力要素的,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效提升各项能力素质。因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才能有效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湖南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设高品质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湖南省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2000人左右,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2014年湖南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近20万,而湖南各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2014年毕业生只有约5000人。而且因为学生缺乏专业社会实践以及入岗的心理落差等原因,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率仅达52%,我省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调查显示,全省目前仅有4所高职院校建有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均规模小,客房入住率低,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将课堂实践融入到运营中,达不到“学习”与“生产”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要服务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设一个高品质、上规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二、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的要求,依托政府和行业扶持指导,紧密对接酒店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合资共建“体制机制科学、规模功能合理、设备技术一流、实践教学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国内国际适用、效益作用突出”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要。

三、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3-5年时间,将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前瞻、效益显著,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位一体”的高品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资金共投、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系列化、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校企互培互聘、双职双岗、德技双馨”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建立“逐级轮岗实训晋职、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生产经营与科学研究并举”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将基地建设成为酒店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典范。

(二)建设原则

1、效益原则。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获得足够时间参与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术技能训练。利用基地开展在校学生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社会人员行业培训、旅游酒店类技能鉴定等,以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共建共享原则。一是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吸收利用企业的设备、人才与技术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推广、职工培训和订单培养,实现校企互利、共建共享。二是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开展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在学生实训、技能鉴定方面利用各自的强势专业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三是科学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在为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同时,覆盖旅游管理、邮轮乘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实现专业大类的资源共享。

3、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把基地建成为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构建

1、建立“1+5”校企共建共享的基地建设模式

采用“1+5”校企联合建设模式,即学院1个办学主体,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公司5个企业主体,在合作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哉苟嘀中问降牧榛詈献鳎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投入一定的资金,各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按照企业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对外承接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旅游、票务、技能鉴定、产品销售等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实行“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

由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省商务厅、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省旅游局,行业协会省餐饮行业协会、省旅游行业协会来共同指导和支持酒店管理及所属旅游专业群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确保基地建设的理念先进性、标准引领性,功能辐射性;由学院与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为平等互利的五个主体共同投入资金、硬件、技术、人员,共同经营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三效合一”,即“人才培养效益、示范引领效益、经营经济效益”三效合一。

成立“基地理事会、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基地各工作组三级网络”的运行体系。由学校、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是基地建设的最高层领导,对基地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指挥,由学院校长担任理事长,始终发挥教育为企业行业服务的作用。由学院、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是基地建设的协调指导层。由学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人事部经理及成员组成的基地实训教学组、生产运营组、项目研发组、技能培训鉴定组、信息化管理组、国际交流合作组等6个工作组是基地建设的落实执行层。如下图所示。组长分别由学院和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教学组负责安排教师、员工、学生在基地中的学习培训事宜、校企人才交流活动,以及实习实训项目设计;生产运营组负责生产基地酒店、咖啡吧、茶吧、蔬果园、旅行社的生产经营工作,协调基地与各家合作企业的关系;项目研发组负责并组织师生参与基地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科研项目、应用性横向课题、毕业设计等研究;技能培训鉴定组负责组织在校生、社会成人等在基地内进行咖啡师、调酒师、茶艺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信息化管理组负责基地专题网站建设、维护、更新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组负责国际商务官员培训、海外留学生办学事宜。基地的所有权明晰,以学校为主体。

“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图

3、创立“两会三审”的基地管理模式

“两会”,一是指校企共同参与组成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理事会”,二是指负责基地日常事务的校企代表组成的“联席会”。“理事会”一年召开3次,年初提出当年工作计划,年中检查“联席会”上半年工作进展,如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年末对基地建设进行全年总结,并提出下一年度基地建设目标与计划,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基地建设与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三审”即“理事会”审核基地建设计划以确定建设目标,审核基地建设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以确定投资力度,审核基地建设成效指标,尤其是人才培养成效,以发现问题,提质创新。这样,可确保基地指挥运行机构的有机整体性和工作有效性。

4、建立“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即“实岗育人”,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联合培养”是指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互为一致”的前提下,合作企业与学校联合组织招生宣传、面试、入学教育,签订校、企、生三方培养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累计计算实习工作时间、学生领取相应岗位级别工资,实现工作间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从而实现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和实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XJK011AZJ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增强,陈开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