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时间:2022-07-14 16:2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形势政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教学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至少要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众多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管理有力的合作局面,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若各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就会使得该课程教学出现效果低,流于形式等现象。

全国各大高校的党委要树立重要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观念,分工明确,建立一个有序的教学网络,优化内部不合理的成分。另外负责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使得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步调一致。作为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势教育的主观部门——党委宣传部应该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规划,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或者报告大会,充实形势与政策,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当然,各高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3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拓宽教学内容

当下的各大高校的课堂上都具备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此类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比如笔者在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上,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党“十”以及“两会”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我国的方针政策。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很多的老师感到茫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或者教材,反而有点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马列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可以在动态解读时事政治的基础上,进行形势观教育;(2)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爱国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学;(3)历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把大学生关系国家大事,关系时事政治的爱国主义心情转化为学习好专业知识上,读书报国。

4 结语

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是时效性,务必要以规范教学课程为基础,立足实际,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创新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幼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第2篇

0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着当前世情、国情,是大学生认识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由于该课程时效性强、更新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如何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正确判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所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结合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独立性不够。虽然教育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充分肯定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时事选择而来,灵活多样。加之时效性强、更新快,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更多被认为不能算做一门独立课程,至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形势与政策课只是阶段性开设,一般安排在学期期中开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采取大班集中教学,课时少,教学量小。

(2)课程建设缓慢,有待加强。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形势与政策课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等,对课程建设和规划没有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形势政策课课时缩短,学分不足,教学管理较宽松,考察多以开卷方式进行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没有全国统一使用的编撰教材,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热点时事汇集而成,教学内容不稳定,较为零散,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上,往往集中于课堂教学,对课外理论联系实践部分关注点不够,课程完整性被简化。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大多是辅导员、党政管理机构的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往往以兼职教师为教学主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比例高达80?G以上。辅导员本身既有日常的学生工作、行政工作及相应的教学工作,还兼职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精力的有限性往往会让他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上投入不足。此外,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刚性条件不明确,会带来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这将势必给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主动性较弱。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更多是灌输式教育,理论说教多,案例分析少,实践教学少,学生主体性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上更多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即使伴随着相关实例分析,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透彻分析。课后围绕方针政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理解消化速度慢。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但有时往往流于形式,变为单纯播放课件或者视频影像资料,实际教学效果不大。

2 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着力探索有效途径以充分发挥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作用。

(1)加强重视,深化认识。“高校领导班子是否认同、是否重视、是否真抓是决定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1]因此,要促进校领导、职能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把该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来建设,将其作为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在此领导管理体制下,不断加强课程教研室建设,推进相关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强化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

(2)专题教学,规范课堂。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建设,我们应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学方式来教学。即每个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精选专题内容,形成专人负责专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专题资料的全面收集、深入研究、理性分析、与学生互动探讨,带动学生去认识、理解、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掌握基本观念、发展趋势、基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世界观。比如在讲授“中国梦”这一专题时,任课教师不仅广泛搜集整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还可以围绕学生个人的美好梦想展开探讨,由学生感受深切的个人梦、家庭梦、社会梦构筑起特色中国梦,将个人、社会、国家联系一起,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需要知与行的统一。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进入学生的头脑。”[2]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营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诸如“三下乡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进一步修正、提升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增强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感。比如,笔者在进行“中国梦”这一专题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中国梦与个人梦”这一主题,课外进行随机采访、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并撰写论文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不少同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着较深的感触,尤其是下乡采访留守儿童的梦想让不少人潸然泪下,直接叩击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4)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偏理论性,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入感强,让学生在身同感受中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主题辩论赛、学生试讲、模拟演示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每周课前十分钟让一组学生收集播报一周时政热点,由其他组同学点评或补充,老师做总结,这种方式受到他们的欢迎。通过这个平台,他们既可以收集所关注的形势政策,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团结协作和展现自我的能力,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5)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3]任课教师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引导人、带领者,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格遵照准入制和淘汰制原则,遴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支业务精、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同时,坚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道路,加强任课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进修;召开学术研讨会,就教研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为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6)规范课表,严格教学管理。学校教务处认真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编排、教案的设计、课表的制定等。明确教学要求,遴选任课老师,拓展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安排课表,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同时,严格教学日常管理,以定期和不定期方式抽查学生出勤率。通过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计算学分等方式强化师生的重要性认识,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第3篇

今天查字典为大家介绍的是学校纪念胜利80周年活动总结参考,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这里,敬请关注。

今年是胜利80周年。为弘扬伟大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思政部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开展纪念胜利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一、开展“和精神”学术讲座

9月20日,思政部张衍丽老师在1214教室,为全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和精神”的学术讲座。张衍丽老师认真研究的历史,查阅了大量关于的文献,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80年前的历史壮举,并以新的高度和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了精神的当代价值,使师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在场师生对张老师的讲座给予一致的好评。张衍丽老师此次讲座一是主题突出,通篇报告以弘扬精神为主线,精神是整个报告的魂。通过讲的原因及历程,提炼出精神是什么,通过历史,告诉人们,途中,老百姓为什么欢迎,支援,为什么完成举世瞩目的壮举,取得的胜利。二是史论结合,通过的历史,总结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胜利的原因。三是故事性,有句话叫做:讲理论不如讲历史,讲历史不如讲故事,讲座用讲故事的手法,讲述的艰苦历程,使大家记忆深刻。四是教育功能,通过讲述的时代价值,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胜利80周年,它将激励我们坚定信仰,永不言败,敢于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工作总结

二、形势与政策课增设纪念胜利80周年专题

结合纪念胜利80周年宣讲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在本学期“形势与政策”中,全院各班增设纪念胜利80周年专题,让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在本科班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贾维着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上好开学第一课,以“纪念胜利80周年”为主题,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机本5141班学生观看一部题材影片;要求学生提交一份作品(论文、诗歌、手抄报、手工艺品等形式)。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了解的光辉历程和英雄壮举,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积极探讨以“学以致用”为目的思政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4篇

一、在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认知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政府根据市场形势以及劳动力状况所采取的引导劳动力与市场匹配的政策,是形势与政策内容的一部分。在思想政治课上解读政府的就业政策,让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具体的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准确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恰当处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有效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与经济损失,也能够帮助学生规划并调整自己的择业取向,结合个人意愿与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设定就业期望值,此外,学生可以了解到政府对各行业的态度以及倾斜支持,从中获利。

2.指引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与择业态度。择业观具有个人性与变化性,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却也有共性。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在择业理想方面,虽然个人理想是不同的,但是学生需要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密切相关,以社会理想为远大目标构建的个人理想,才具有崇高的价值以及实现可能性;其次,在择业动机方面,学生应该树立为民族、为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不是为个人、为家庭的狭隘价值观,即不仅要自我尊重与满足,也要评价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然后,在择业态度方面,学生需要持有坚韧的奋发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只有战胜困境,才能有为。

3.对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偏差进行疏导

在社会转型期,学生的择业思想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侵袭:其一是传统的优则仕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以自己为佼佼者,不愿意服务于基层与偏远地区,追求体面与安逸;其二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依靠国家分配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面对自己择业的情况市场束手无策和怨天尤人;其三是市场经济金钱主义思想,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生择业时把待遇优厚作为唯一标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不良思想的弊端,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二、目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就业指导是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双向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在我国高校开始的,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就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远远不足。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热点化,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趁着这东风与就业指导融合起来,却反而呈现出格格不入之象。所以如何在就业指导中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就业指导,总结系列可操作性的规程与方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持续地进行实践与改进。

2.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成熟的理论

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尚处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国情的与众不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具有独特之处,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有些许可以借鉴。所以,对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研究,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结合问题,势在必行。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减少思想方面的偏颇。3.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相分离目前的高校中,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相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灌输,就业指导集中于信息服务以及部分技巧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不相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实际性,单纯地宣讲只会让学生厌烦,甚至适得其反,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择业目光短浅,在是非问题中抉择失误,在就业困境中灰心丧气。

三、就业指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1.融入国情与就业形势的相关分析

国情也好,就业形势也罢,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不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认清国情与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国情分析,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与劳动力情况、具体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势等内容;进行就业形势分析,主要包括市场中人力资源供求发展的规律、目前政府对行业的态度倾向、用工要求等内容。于此,能够使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择业,减少理想与现实落差造成的颓废。

2.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与解析

在就业指导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政策宣讲与解析包括:国家与省市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高校自身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国家对具体地区具体行业的政策倾向等。解读就业相关政策,有助于学生在择业时乘政策的东风,不仅有利学生自己,也有利国家。

3.进行择业观方面的教育

学生的择业观正确与否,主要是学生的择业观是否匹配实际情况。在目前的情势下进行择业观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就业与创业具有不稳定性,现在已经很少有铁饭碗,公务员都在进行合同制改革,更不要说其他行业了;其二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每年都有众多的高文化劳动力出现,大学生不能对自己过高定位;其三是择业存在剧烈竞争,当下的人才市场是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单位,单位也选择学生,所以,面对具体职位,学生必须积极竞争,才可能获得工作的机遇。

4.强化道德与法制观念的输入

第5篇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第6篇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

全程化就业指导作为一种理念近年来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已逐渐受到重视。2006年,周济在全国高等学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必须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从政策上提出了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全程化的要求。但是全程化就业指导要落到实处,必须构建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又在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理念为先,找准定位”――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度。从课程的涵义而言,就业指导课是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通过开设规范的课程,并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其顺利就业上岗,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目标的一门新兴课程[1]。就业指导课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课程。

随着就业指导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大部份就业指导重“形式”轻“实践”、重“阶段指导”轻“全程指导”和重“整体指导”轻“个体指导”[2]。这与当前日益提高的的就业指导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不仅受到课程内容影响,其结构的设计及进度的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维度。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才能发挥就业指导课程在育人与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首先应该着眼于“以学生为本”,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课并非仅为了在毕业阶段促成学生就业,而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自身发展与将来就业紧密结合,促成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不断调节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实现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最优化。另外,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建设应该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信息,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校园文化、各种实习、实践都会帮助学生在学校期间逐渐形成职业概念,树立职业理想,并对他们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品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必须以全程化为建设理念,找准自身定位。

二、“模块+阶段”――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阶段特点与模块内容相结合,系统科学的组织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根据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目标及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分别是入学适应阶段、培养提高阶段、就业实战阶段。这三各阶段包含了从大学生入学到走入社会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任务,又可将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分别与三个阶段相结合,在不同时间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不同作用。第一,入学适应阶段应该开展专业认知、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的教育。使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基础之上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与设计。第二,培养提高阶段主要进行从业素质教育,使学生知道从业素质在求职、谋职和成功中的意义,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构成。第三,就业实战阶段开展求职方法和技能技巧的培训、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政策服务等内容,以使学生做好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准备,学习应试和应聘技巧,做好心理调适,掌握信息获取方法,就业手续办理等实用内容,以使学生顺利就业。

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上述第三阶段的内容比较重视,而对第一第二阶段的模块内容有所欠缺,从而造成了“临阵磨枪”型的就业指导模式。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实现三个阶段,几大模块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的建设思路与策略的分析,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有以下几点具体思考: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通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隐性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以及学校提供和展示给学生的其它有价值的活动和影响等等。隐性课程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态度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因其时代性、实践性、变化性等特点,使得该门课程不同于传统经典课程更多地需要通过课堂讲授,大量的隐性课程可使学生获得信息、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都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职业道德养成、塑造良好的职业品德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隐性课程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更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使其更好的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2、注重就业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性、特色性的课程,综合考虑学校内部的需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地区需求及国家政策的需要等因素,通过研究、设计、发展、实施、评价及修正的方式建立恰当适用的教学方案,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3]。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教师的积极参与,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以及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针对性非常强的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高校的育人目标与定位特点,以及所处地区的区域特色来进行课程建设,才能真正整合学校资源与学生特质,增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就业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过调研、评估、开发、实施、反馈几个阶段,其中分析与整合校内外资源与评估学校就业指导现状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精心组织实施与反馈是真正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保证。

3、规范课程管理,健全课程实施机制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的建设还必须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课程的实施机制。

首先,就业指导课应当纳入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实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明确就业指导课的性质、地位与确定就业指导课的归口管理是实现规范管理的第一步。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这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地位,也为规范课程管理提供了基础。另外,就业指导课的归口管理也是影响规范管理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各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挂靠在招生就业部门进行管理,专门设置就业指导教研室,一方面有利于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另一方面有利于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这也是规范管理的前提。

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学队伍。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关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师应持证上岗,要有专业化、专门化的培训,并能从学科建设高度开展该项工作的学术研究,使大学生 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专门化、教师队伍专家化[4]。

另外,实现教学的全程化,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根据“阶段+模块”的建设策略与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全程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最后,建立适应本门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教学改革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这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保证。在就业指导课的评估指标中,应该主要侧重过程评估,并创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考核方式。重视教学的信息反馈,重视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结语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程化为理念,以学生为本,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以更好的破解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4]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2]史广政.探索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1.

[3]谭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第7篇

关键词:工业区 经济形势 高职 创业教育

新经济时代,创业的门槛与限制大大降低,人们可能只需一部手机或者一部电脑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教育部门也开始思考让学生尝试创业,并利用创业来带动就业,从而将学生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一名社会有用的人才。为了配合这一举措,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在校内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对于这一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缺乏全面性,也没有较多的成功经验让其进行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创业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二)学生缺乏创业环境

现在各地政府以及高职院校已经对学生的创业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近些年一直在对学生的创业予以支持,并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扶植学生创业,但大部分学生仍然对政府的政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全面,不清楚应该如何获得相应的支持,这主要就是宣传力度不足造成的;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精力有限,并不能为所有的创业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后续服务,很多学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致使学生的创业前景无法得到保障。

(三)专业创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各大师范院校并没有增添创业教育这门课程,高职院校在选择创业教育的教师时,只能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请市场营销等相似专业教师兼职进行讲解,对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且部分教师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对学生的创业形成了直接的影响。

二、新经济形势下,高职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创业教学体系,提高高职创业教育水平

想要对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进行优化,首先就必须对创业教育这一理念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对该教学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确定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创业教学体系,不仅要加大对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明确国家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并熟练掌握申请流程,保障学生得到应有的支持,同时还要在校内建立优秀创业生研讨会,请优秀创业生定期到学校为在校生进行讲座,利用自身的亲身体验告知学生应该如何在创业中规避风险,寻求发展机遇;之后要对创业教学课程进行完善,要本则实用性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要设置必修课程,在校每位学生都必须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保证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打造高水平创业教育教师团队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各院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打造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一方面学校要与合作企业进行配合,利用实践等途径对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使其明确在实际创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外聘力度,多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人士来学校进行演讲,不仅要像上文所述,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进行演讲,同时也能聘请当地知名的创业人士,来校对创业教育老师进行指导,帮助老师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准确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整体创业教育教师能力水平。

(三)科学开发工业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较强,因此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同时更要为学生提供平台,使其能够自行进行创业体验,真正融入到社会之中,去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各高职院校应对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定期组织创业意愿较强的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岗位实践体验,逐渐熟悉具体的创业流程,以及日常公司的管理方式,并对自身的人脉进行扩充,这些都是学校学习所不能提供的,从而使学生明确真正创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自己的创业尝试。同时学校也可以在校园内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将学校内部的摊位低价出租给学生,为其创业提供机会,使他们通过真正的实践不断积累宝贵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奠定良好地基础。

三、结束语

虽然因为创业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起步较晚,还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但只要各高职院校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并对这一教育概念进行准确、全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就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使他们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融入到社会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应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1

第8篇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以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过程。随着近期我国走向转型化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大学生作为我国年经的高级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较于其他高级知识分子所欠缺的创造力,是符合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创业主要人群。但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的欠缺,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初期就自行夭折,使大学生创业成为了国家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湖南工学院,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活动,还有专门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培养其创新性思维,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帮助其圆创业梦想。有助于大学生们在今后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谋求生存,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背景分析

马云说“中国缺的是有一个想法,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把这个想法不断坚持做下去的人”。以马云为代表的一系列创业成功者以自身作为示范,激励了成千上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走上了创业之路。然而,在这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创业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暗含失败的风险。针对我国校园里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况 ,同时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创业,我对大学生创业背景分析如下。

1.“就业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量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届毕业生。据统计,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就高达765万。除此之外,我国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存在部分的不合理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教学要求,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现状,不能满足我国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难以符合劳动力市场对其的要求,再加上不少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等自身因素,使其萌发了创业的想法。

2.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及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如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这些政策不仅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简化工商、税务、城管等方面的手续,还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从各方面鼓励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大学生解决了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推动各省市开展创业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思维,将创业教育融入教育体系。

3.个人的抱负

大学生作为祖国不久后的建设者,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充满着对创新的热情。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创新、不畏艰阻。在国家对创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渴望能够证明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于是选择了创业。这也与他们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且善于思考,富有创新力,勤于动手实践,能够很好的总结经验有关。这也是创业成功必备的要素。

三、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分析

在未来形势大好的创业前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创业其实存在着许多的风险。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创业,规避创业路途上的风险,我从政府、学校及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使想要创业的大学生真正受益。同时应转化政府职能,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 ,尽快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的制度的桎梏,营造公平竞争、透明有秩序的创业环境。加大对校园贷款的审核力度,防止违法贷款平台深入校园,从而侵害学生利益,酿成校园悲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拓宽大学生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解决大学生由于创业资金困难而导致失败的问题。从实处支持创业。

2.增加教育力度

我国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社会实践不足、经验不够,很容易发生问题从而导致创业的失败。一部分是因为我国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释放,也缺乏对学生动手实践力的培养。过度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另一部分是由于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缺乏专家在创业方面的指导以及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然而创业教育在国外就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法国就有大学开设“企业创办学”等课程。我国可借鉴国外的优秀模式和教育经验,优化我国的教育制度,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鼓励各大院校组织有关创业的讲座,传授创业的经验,对创业理论进行分析,解决学生对创业的疑惑,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3.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想要创业就要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朝着奋斗目标努力。还要解放思想,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既要将创新热情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也要掌握专业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不仅如此,还要广泛阅读,了解信息收集渠道,善于搜寻信息,拥有敏锐的眼光,把握有利信息,能够抓住机遇。

第9篇

关键词: WTO; 建筑工程概预算; 教学内容; 工程量清单计价; 造价软件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45-02

1目前我国工程造价领域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加入WTO,工程造价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WTO通过《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打开我国的建筑市场及其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市场,大量外资、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和建筑承包企业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以其先进、优质、高效的服务与我国业主、设计、施工企业竞争,并以其惯用的计价模式来示范影响我们。为与国际接轨,我国需要建立新的工程造价管理和运作体系,由定额计价逐步向工程量清单计价转变;需要修改定额中不适宜经济发展和国际惯例的内容;需要尽快制定工程造价法律体系。

与国外工程造价机构相比,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工程索赔”业务能力薄弱,法律意识薄弱,急需加强。我国缺乏高级专业人才,现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国际水平比起来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最明显的是对工程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国外,甚少做到能动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更难找出有人能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方案。工程造价咨询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太窄、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等问题。工程造价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工程造价领域健康发展,能与国外同行开展竞争并能取胜的保证。

2新形势下改革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我国的工程造价领域急需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工程造价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如何适应新形势围绕培养目标搞好《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之一,而目前教材存在许多问题,如:出版周期长,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新规范、新的技术信息,具有滞后性;教材编写者使用规范与教材使用者地区规范不一致,具有地区局限性。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都将成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绊脚石。所以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个载体,而需要确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文章提出应当补充以下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

3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必要性分析和衔接安排

3.1抓好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教学两条线,并合理衔接

我国进入WTO后,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从2003年7月1日起逐步开始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也是工程造价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定额计价中量价合一,都由国家调控,反映建筑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它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以《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依据采取招标人提供工程数量,投标人自主报价的模式,投标人考虑本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机械设备依据企业定额参考国家颁发的预算定额来自主报价,投标人充分调动和发挥本企业的自身优势,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种计价方式量价分离,反映企业个别成本,充分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因此,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最终的结果。

目前,我国工程造价正在从定额计价方式向清单计价方式过渡,各省市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步伐快慢不一致,新疆造价行业处于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共存的局面。工程造价方式的变革使《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以定额计价为主线,而要将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另外一条主线,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计价方式。现有的教材中单独写定额计价的较多,近几年也涌现出一批单独写清单计价的预算教材,很少有可以同时兼顾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并合理编排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将清单计价这部分内容合理编排到教学内容中去。笔者建议可以同时选择两种计价方式的书,并把两部分教学内容合理衔接在一起。

在教学中要明确两种计价方式的区别与联系。两种计价方式在计价依据、反映水平、项目设置、项目编码、计量单位、编制工程量、单价组成、计价原理和程序、合同价格的调整方式、风险处理的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多难以分割的联系,如企业在编制清单综合单价时需要依据定额原理编制,可以说,清单计价要在很长时间内依靠定额来完成计价看,只是依据定额程度不同,依据的定额种类由国家或地区统一定额变成了企业自己的定额而已。对于初学者来说,定额计价是清单计价的基础,先掌握好定额计价原理才能掌握清单计价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可先教授定额计价部分内容,以定额计价原理和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讲授为主线,而后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常用的清单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重点介绍两种计价方式原理的不同点。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把清单项目作为一个平台与原来定额内容进行对口联接,如根据某清单项目的特征描述和工作内容,可以找到相应若干定额子目。

3.2与时俱进,补充社会、行业、市场信息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程技术,而且与社会性质分配制度、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从定额计价方式转变到清单计价方式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国家地方政策,结合政治经济学原理讲透造价原理取费原则。

建筑工程概预算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各地区由于气候、资源、建筑类型等存在差异,除使用全国通用的定额外,还根据本地区特点编制地方补充定额。另外概预算的费用计算随地区不同而不同,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强的地区性、政策性。再者各地区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价格因地区而不同,随时间而变化,做预算时除套用定额外要依据当地调差文件调差价。现有的教材中涉及都是编者所在地区的地方定额及取费程序,目前还没有结合新疆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的高职高专预算教材,如果教学脱离新疆的实际情况,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熟悉新疆的建筑工程定额及取费原理。为避免教材地区局限性带来的弊端,笔者认为教师在讲通用的定额原理后结合本地区的定额及取费规定来授课。这些相应的定额及取费规定属于造价方面的规范,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较快,规范版本更新较快,且价格较高,所以没有必要要求学生人手一册,教师可以建议学校购置一定数量的规范和工具丛书供教师和学生借阅。

随着科技发展,新材料新的施工技术层出不穷,材料价格以及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变化的形势要求教师跟踪最新国际国内发展动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便于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使其了解行业,明确发展方向,与时俱进。

3.3在信息时代学习造价软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概预算中,查询量和计算量相当大,手工做预算不仅时间长且容易出错,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要求迅速、准确的算出投标报价的需要。另外这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重复性工作多,这种类型的工作最适合计算机来完成。如今,造价软件已遍布各地区各企业,应用计算机编制工程概预算有很多优点,如:编制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减轻概预算人员的劳动强度;计算准确;修改数据方便;数据丰富、齐全,便于对概预算进行审核或进行对比等。

由此可见在预算教学内容中安排软件学习是势在必行的。学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造价软件就非常容易,同时也能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建议选择本地区使用最广泛的软件来教学,仍以课程实训中手工编制预算的工程实例展开练习,对比手工预算和软件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由于学生对该工程较为熟悉,他们更容易在软件计算中调整特殊计算公式以和处理难点问题。

结语

新形势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的目标给教师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有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要精心备课,高度浓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概念和整个预算文件编制过程的脉络。二是教师要向“双师型”发展,通过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和参与实际工程预算的编制、审查来积累广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吃透地区的预算定额,归纳总结计算规则和计算技巧,深入浅出地驾驭好预算课教学,解决难点问题。三是教师要关注社会行业市场信息,如:国家或地方的经济政策变化,造价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市场商情变化,将其充实于教学中,保持课程处于最新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李岩松,酒正纲,郭炳军.计算机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3.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指导;顺利就业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狭义上讲是给在校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社会求职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就业心理辅导,求职就业技巧传授;通过收集社会资源、了解社会需求来提供就业导向,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所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各大高校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发现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院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多是针对近几年的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心理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第二,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收集、以及办理就业手续和离校手续等。

2、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薄弱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各高校当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和老师以及部分企业中高层,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能针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短期指导和程序上的辅助作用,对在校生个人长远发展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3、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创业指导和教育

在当今高校逐年扩招生源,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出路。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建设,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涉及创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创业指导教育大部分是一些相应的竞赛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倡导和创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中,创业指导只占用了很少的课时,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人数逐年巨增,就业矛盾日显尖锐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日显焦躁,在人生选择和奋斗关口上,出现逃避、退缩现象;对于各个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显现出自卑心理,自信心匮乏;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的了解,个人期望与现实就业形势的落差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大学生个人求职就业没有方向性,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跟风走,大部分按照固有的常规模式发展。第三、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详细的行业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大纲,根据广泛的调研,收集就业热点,发现求职就业创新处。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就业指导课不再主要针对毕业生,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课程的开设来加强学生就业危机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大二和大三阶段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大四阶段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心理,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广阔的空间。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面对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非专业的情况,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加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人数,配合部分兼职教师。第二,加强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

3、重视创业教育,提供在校学生创业载体

把创业指导和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系列载体。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知识和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行性分析,倡导挑战自我,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新岗位。第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专业、生源等情况建立本校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学校资源,构造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三,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挖掘大学生的知识与潜能,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4、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个人能力以及正视所能追求的个人社会价值,做好个人自我认知,摆正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公正评价个人优缺点,继续发扬个人长处,及时弥补不足和短板,完善自我。第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掌握求职技能。第三,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自己跌倒的地方总结原因并及时改正,作为以后求职路上的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整,培养个人良好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5.

[2]肖克奇,张振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6,(22)28-30.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365.

[6]李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24-25.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就业 职业指导

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事关学生职业前途与人生目标的实现。目前,中职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而中职学校在职业指导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与完善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的必要。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一、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体系

第一,学校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以学校实训处为主要负责部门,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建立一个职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从组织机构上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的实施,其中有专业的队伍负责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现行较死板的按专业、学科设置课程的框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同时师资力量的调配要紧紧结合订单的需求,多去企业顶岗学习,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

第三,成立职业发展教研室,打造职业指导精品课程。教育部负责人在近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加快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因此就业指导课程要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中,同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加强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职业指导精品课程。

第四,组建中职学生创业协会和中职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协会由学生自发成立,通过联系社会各界人士,邀请企业来校为学生做创业指导,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学校可为这些可行性强的创业设想开设一个实现的平台——中职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有效实现了创业与就业一体化融合。

第五,主动走进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前感受应聘的场面;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个性,心理品质,激发职业兴趣;组织教师下企业,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生产实际,从而更好地将实际运用到教学,同时邀请企业来校宣讲,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及要求,寻找自身的差距,从而改进其学习方向。

二、职业指导工作应循序渐进。从学生一入学抓起并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接受义务教育到接受职业教育的角色转换,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具体而实在的准备。我们应提前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启蒙与生涯规划,包括职业与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涵义和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写作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珍惜在校生活。同时挖掘潜能、完善自我、设计未来,主动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

第二阶段是职业指导的关键阶段,学生就业和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基本取决于这个阶段。一是通过励志教育,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指导。二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自身的不足,了解就业行情,明确社会需求,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观,熟悉并热爱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三是开展创业指导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成立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典范来校讲座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目前国家给予的多项中职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鼓励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元化。

第三阶段是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完成阶段。针对学生即将离开校园迈人社会这个人生大舞台的实际及其特殊心理需求,拾遗补缺地进行以就业为重点的教育,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大胆进入新的行业,由就业到创业。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活,让学生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此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进行简历、面试、礼仪等方面的求职指导,观摩人才招聘会,开展模拟招聘会,丰富学生的应聘技巧,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出谋划策,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及时、顺利就业。

三、规范职业指导工作,着力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学习型的队伍

第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充分创造培养条件,促进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学校应高度重视,认真规划,妥善安排,通过外出调研,到企业顶岗学习,参加专业培训,对外交流等形式为职业指导人员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并认真做好职业指导工作者的考核和职称评定工作。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经济学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实践及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校企(所)合作视角。批准号:SDYY1405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1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推动文化建设内容的不断创新,也要求高校课程建设不断与社会形势相结合。高校课程建设最终培养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观念、专业知识等方面内容,因此高校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培养占据优势地位这一方面。在校企合作形势下,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于课程建设中实现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一、校企合作与课程建设融为一体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教学工作的不断变革与创新,课程改革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在高投入之下高校课程建设依然问题突出。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人力物力浪费等问题困扰着广大学子。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虽然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但是会从长远角度指导学生提高综合技能,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仅仅凭借理论知识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无从下手,更加突出了岗位需求与所学知识相互分离的矛盾。因此以校企合作形式存进经济学课程建设无论对当时的课程学习还是对以后的工作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实践方面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以工学融合为立足点,培养校企合作形势下的经济学人才会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建设,更新发展教学方法,以促进课堂与社会的高度融合[1]。不难看出,校企合作形式对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是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灵魂所在。

二、校企合作形势下经济学课程建设方法

(一)课程设置根据信息反馈不断调整

针对学生反映的社会工作岗位上难以发挥所学知识这一问题,调整课程设置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工作需求势在必行。岗位上更多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如果课程设置忽视这一特点的话,就会造成闭门造成的现象,因此高校经济学课程建设中校企合作理念的体现应从具体的职业目标追求出发[2],通过多渠道积极掌握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技能要求,从而完善课程设置,并且结合职业经验这一模块内容,嵌入课程改革之中。使专业内容契合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现状,同时要职业岗位中展现的新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价值。

(二)建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走出专业理论与逻辑知识对课程体系的框架,从工学结合方面突出课程任务的应用性,结合实际岗位要求,重新规划经济学课程结构。课程改革需要以工作实际需求为立足点,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不断整合,将实际案例、真实项目、职业规划、工作经验等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中,从而与学生的职业目标高度融合起来。其中关于逻辑关系的建立这一内容需要契合学习内容,不能如空中楼阁般单独存在,同时还要将课程建设视为标准化教学的重心。

(三)构建校企合作下的教师团队

经济学课程建设要想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方面可以充分抓住寒暑假时间,要求教师完成对应的企业项目或者工程谋划活动,不仅为企业建言献策,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结合项目活动丰满教学内容,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更加有利于高教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合理嫁接企业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企业课程资源若被很好的嫁接到教学环节中,会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结合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实践环节总结的知识技能,实现两者的充分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要积极引入更加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将企业课程资源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合二为一,从而充分展示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校企合作理念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经济学课程与企业发展相互融合,因此高校对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教学本身还要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突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际性,从而促进高校课程建设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春.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9-12+48.

[2]易伦.校企合作下的经济学课程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42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