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企业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管理制度

时间:2022-07-08 00:5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企业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要改变国有资产权责不清和大量流失的现状,建立资产增值发展的责任机制。大方向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实现企业公司化I政资分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实现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化l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间接化I调整企业产权结构。使企业股权分散化I建立国有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化I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化。这其中关键问题是产权问题,而使市场经济机制在产权关系中起作用则是问题的核心.

2 主要问题

建筑业的现状较其他行业来说,推行公司化更加困难,存在问题更多,它限制着向股份制迈进主要表现在:

(1)建筑市场不完善,采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在建筑市场中,严重存在条子工程、明招暗定、吃拿回扣、盲目压价的问题。纯粹的价格竞争被统一定额所限制,也因各种因素作用而被扭曲,企业竞争是多因素的甚至是复杂的,信誉取胜极为有限。

(2)推行施工项目管理尚缺乏实质性进展。市场机制在许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主导企业管理的是经营承包,而众所周知,经营承包短期行为多,调动的是承包者个人的积极性,而忽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缺少对国家和企业长远利益的保证。同时,经营承包没有统—规范,存在许多弊端如何处理好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关系,对经营承包的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探讨

(3)近年来建筑队伍不断增多.建筑产品价格低和“僧多粥少”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没有多少自己的积累,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与许多高技术产业的积累发展情况不同,建筑企业的积累有限,更缺乏企业股份的资本条件。 在这种情下,近期广泛地在国有建筑企业推行股份制足不现实的,在处理好企业和国家股权关系之前谈企业与企业间的合股也为时过早。宏观上,首先要求国家在建筑市场管理和价格政策上实行更加有利的政策。面对企业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造就市场经济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发展作用。

3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国家允许一级施工企业享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鼓励施工水平高的企业独立或与外国公司合营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竞争,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总承包中的分包。从整体来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思想和经营意识。经营思想是建筑工程企业的灵魂,它贯穿了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筑工程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受它支配,它的正确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应该抓好“四全”管理:即以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产品使用价值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为目标的全面经济核算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思想,这样才能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3,2 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

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努力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根据建筑工程企业特点,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改革不仅仅是放权让利或转换经营机制,实质在于原有模式,包括产权组织形式、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要剔除和改善,因此解决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我们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有效化解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式很多,如职能制结构、生产区域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矩阵式结构、联邦制结构等,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模式、行业特点、生产经营特点等,选择适当的形式。在改革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时,要立足于发挥基层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权力的划分要与赋于职能相对应,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应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权限的划分。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母公司直接从事主业的生产经营必然遇到与予公吲之问的同业竞争。而集团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集团内部的同业竞争尤其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的存在,既不利于集团母公司管理协调功能的行使,也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为此,集团公司应实行内部资产重组,优化集团资源配置,通过专业重组,集中处于分散中的专业施工力量,改变专业公司低水平重复设置的格局,最终形成集团的专业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专业公司群体。同时,进一步明确子公司的经营职能范围,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加大管理协调和资本运营的力度,提高生产经营的层次,生产经营活动仅限于特殊需要的总承包、房地产开发以及闰际贸易与合作等方面,从而避开了与子公司在同一市场断面的同业竞争。

(2)加强对分包单位、分包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近些年在施工企业中,分包甲.位完成的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企业的经济效益未能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增长,甚至出现效益滑坡,质量下降、拖延工期等,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良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失控,特别是分包工程管理的失控。如有的工程项目领导、公司经理在工程外包时,不审查分包队伍的“一照三书”,即营业执照、企业技术资质等级证书、取费资格证书、授权委托书:有的技术人员失去原则,不必要地变更设计,多计工程量;质检人员不能很好地把好质量关,该返工的不返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预算人员高套定额,虚增项目,不按级取费等。有的项目领导,不重视合同管理私下口头定价,在结算时,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甚至发生经济合同等纠纷,给企业带来损失。为此,我们应认真查验“一照三书”并签订分包合同,在抓好施工质量,确保公司声誉的同时,注意作好外包价款的结算工作,如结算时的套用定额标准、实际用工数量等。

(3)必须作好扎实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基础和创新工作。作好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基础制度、专项制度,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和本建筑工程企业的特点,改革开创新的管理制度,采用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3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及竞争能力

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不断引进人才,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经济发展之中。而对于建筑业来说,意味着按国际惯例建立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的体制,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建筑市场,建筑企业将承受更大的挑战。面对转轨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建筑工程企业体制,面对国内外建筑工程企业的激烈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体制要求,建立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制度,更新管理者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科技含量。

4 结束语

第2篇

1.1控制建筑工程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控,有效的施工管理可以使施工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使管理及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同时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也会实现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详细把控。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成本管理意识、措施落后的现象,这使得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尤为严重,依托良好的施工管理方式对项目施工进行全面管理,这样会这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经济成本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2降低施工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通过有效的施工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目前我国很多建筑工程,尤其是民用工程,对于建筑施工工期要求非常紧,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存在着重工期轻风险的现象,这也正是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借助有效的施工管理手段,可以做到施工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合理,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进行及时识别处理,并对工程人员进行适当的安全意识培训,降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成本、人员安全等风险。

1.3提高施工效率

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了一整套沟通方式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工程细分管理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借助有效的建筑施工可以使施工过程中工作的安排合理,人员配置到位,提升人员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程度,并提升施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士气,从而提高施工过程中员工的战斗力和施工效率。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质量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赶进施工工期,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重视度不高,从而导致我国持续不断的出现各种豆腐渣工程。这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管理人员的错误引导和施工人员不加思考的盲目执行,导致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流程把控和人员控制不是很到位,现场施工的一切指示都向施工工期看齐,这样只强调施工工期,而对施工质量不闻不问,同时也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小的质量问题不闻不问,导致日后逐渐酿成更大的工程质量问题。

2.2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施工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包括施工原料、人力资源上的浪费,首先管理人员对于施工原料的把控不到位,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施工原料的节约意识不强,随意浪费施工原料,或把施工原料没有进行合理的施工而造成的见解浪费。另外对于施工过程中人员的配置和安排不到位,部分管理者官僚意识严重,只注重对人员的控制,但对人员的合理搭配没有做到很好的水平,导致施工过程中没能将权、责、利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3施工安全控制不到位

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所在,但是由于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管理理念和施工安全意识较低,很多都只向施工工期负责,导致多地时常出现建筑施工安全事件,这同时也是因为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另外,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员,对于施工安全防范的相关政策、管理监督做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3.1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

建筑工程企业要实现自我定位的变化,把旧的包工、揽工意识去除掉,牢固树立起自己做精做细主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不断加强对自身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对施工进程把控、人员优化配置都应不断的实现更高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施工单位在提升自己经营管理水平时要做到,第一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各种政治、市场发展趋势,并据此不断修正和改善本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第二要把自己的建筑主业做大做强,同时也要把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同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主页强势,并适合多元发展的新角色;第三重视并发挥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提升管理施工人才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3.2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目前有较多的建筑工程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比较臃肿,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复杂,岗位设置呆板,不能适应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在新的时代,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为适应企业多元发展的需要,应积实施扁平化管理方式,将更多的管理精力放在项目上,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进而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市场化竞争方式,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由过多的在乎自己的执行力转变为对新知识、新的管理方式的求知欲。

3.3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第3篇

一些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没有系统的管理,科学的规划,对于建筑行业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管理观念与理念都相对比较落后,为此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建筑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建筑管理理念的创新。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同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建筑施工的不断增多,建筑行业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在不断的加大,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建筑行业的管理。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不断的完善管理创新理念水平。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断提高其质量,降低成本,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出发点和根本点,不断将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安全管理与工程监督等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全面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理念创新的优化与实施。

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作为建筑施工管理创新也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改变以往的,陈旧的思想理念,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基础知识,看待问题时不能单一的,片面的凭借自身的经验或者旧的理论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很容易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在对待管理中出现新的问题,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侧面加以分析与总结,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综合的去解决。创新思路,“性格决定命运,想法决定未来,思路决定方案”,在建筑施工管理发展上,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在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建筑施工管理,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完全的最大化。要善于掌握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及主要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首先解决主要矛盾,开辟出一条新的管理创新模式,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不断的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不断的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施工技术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减少人为而造成的一系列经济财产损失。保证各个施工环节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要求。创新方法,是要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实践中探索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并加以推行。创新机制,就是要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管理创新的机制,保障创新成果的巩固和加强。

2.2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不断注入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管理方式,重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企业针对其自身的发展而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形成一个科学的管理流程。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协调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建筑施工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的有机结合。为此,要想使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的优化利益,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与进步。

2.3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的时代要求

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工程实施方式是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如果不能够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就不能深化建筑施工管理改革,同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接轨,既不利于工程施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不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建筑质量,保证投资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的建筑市场中站稳脚跟。

2.4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管理的要求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推进路径

3.1坚持管理机制创新

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建筑施工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新情况,出现一系列的管理新问题,建筑施工管理机制必须做到从容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规范、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

3.2坚持技术手段的创新

坚持技术手段的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在技术层面的基本要求。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决定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打里进行技术手段的创新,摈弃那些落后的技术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手段,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建立自动化集成系统对建筑施工进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理念

一、管理创新涵义及理论意义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方法、手段、模式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二)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四)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五)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六)人力资源的创新

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甘奉献的拳头队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作为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针对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赢,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第5篇

[关键词]人事行政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T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03-01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员工个体的言行和意识经过长期碰撞、磨合和优化后形成的代表企业集体的“气质”和“风格”,它是企业的精神深邃内涵和主宰,是广大员工恪守的崇高工作理念,是员工于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卓越的企业,没有优化的企业文化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缺乏必须的思想基础,这种发展设想也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只是有其华丽外表,却没有了支撑。

企业文化涉及企业战略、人才、制度、规范、生产、营销、产品、品牌、公关宣传、形象设计等多个方面,表现在企业精神、规章制度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具体到人事行政工作来讲,它同样表现在这三个层面,也势必依此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

一、在人事行政工作中加强企业精神建设

企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道德标准等方面。我们建筑单位必须以诚信为企业的经营理,同时,诚信也是企业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企业人事管理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首先,人事行政工作要注重形成诚信的文化氛围,通过活动、讲座、讨论等,进而促进人们企业遵守它和维护它。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以诚信为重点抓好企业经营道德的基础素质教育,使企业形成精求质量、工期守时、安全生产、服务优质的氛围。其次,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提出具体的诚信要求和指导意见,甚至可以在岗位规范中纳入具体诚信规章制度,使其具有可行性、操作性。最后,开展诚信经营的活动,如“安全生产、诚信经营”“树精品精神,创优质工程”让诚信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是道德的载体,理所当然员工就是企业精神的承载,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人事行政部门要让员工意识到他们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行政部门要做的就是宣传与倾听,秉承以人为本、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精神,让员工的个人追求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让企业各部门员工都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人事行政部门要多与基层员工亲密接触,做好员工日常思想及工作动态记录分析,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充分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效用,以员工进步推动企业发展,使企业文化在和谐与进取中逐步得以完善。

二、在人事行政工作中加强规章制度管理以促企业文化发展

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支撑,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意识形态的体现,能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效益。人事行政工作的核心是制定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企业只有在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下,才能通过近期计划和远景规划实现企业的宗旨和最高目标。

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是人事行政部门的重任,这就需要该部门员工具有勇挑重担、不怕错误曲折的信念,有很强的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精神,能够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设身处地全面考虑问题。首先,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融入企业文化理念。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特别是施工管理制度、安全施工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直接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企业管理制度。如责权结合的劳动责任制度;公平合理的职工晋升制度;职工社会保险以及保障人身安全的劳动保护制度等基本福利保障制度等。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强化企业的民主和科学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其次,要保证各项政策制度实施贯彻和推广。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只有推广和落实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真正的价值。、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业务公开都是推进制度贯彻的良好途径。最后,要对制度的事实和推广展开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考评,以推进企业制度的真正落实,完善企业的制度文化建设。

三、在人事行政工作中重视物质文化建设

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建设发展的条件,企业物质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人事行政部门要做好品牌、形象、薪资、福利等方面物质层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 品牌是企业的标识,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谁拥有成功的品牌,谁就拥有逐渐扩大市场的机会。人力行政部门要通过视觉识别,员工形象上打造企业品牌的知名度,深化自己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机会。

视觉识别是企业的外在形象,能直观展现企业良好的精神风貌。建筑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实施“亮化”工程,统一企业标语、标牌、宣传口号,创建文明的工地,搭建推广企业理念和思想的平台,向市场、向社会展示企业的风采;另一方面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创造质量安全标准化工程,以点带面,提高企业整体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社会的知名度。

员工形象能最直观的反应企业的实力,打造企业品牌势必要注重企业员工的外在形象和个人素质。人力行政部门要为员工制定整齐、庄重的工作制服和个人信息识别胸牌,通过电视、杂志、企业网站等多种方式展现员工的精神面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与此同时,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自律感,强化员工的感知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文化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事行政部门要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待培训者名单,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与个人修养。现在的市场无疑是品牌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竞争,因此,人事行政部门多组织培训学习,提升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杰出团队。

(二)合理的薪资待遇为企业文化基本保障

人力行政部门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合理的薪资福利制度,实行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报酬手段对员工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和保障。除了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参加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房屋公积金,还要设置补贴福利、休假福利、岗位福利等,让员工真正后顾无忧,这才能能真正留住合适的、优秀的促进企业发展到人才。

第6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细化管理 企业经营

一、建立健全预算体系,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基础

目前,我国企业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时,认识到建立健全预算体系,不断巩固企业发展基础这件事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或直接会间接的作用,我们应该予以相应的重视,只有做好了预算体系的建设工作,我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成本支出最小化和利润收入最大化。所以,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企业制度,不断制度约束力

现如今我国许多企业都致力于提升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度,将全面细致的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在这种管理中,既能实现企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又能将企业的员工管理工作不断细化,是一件一箭双雕的事情。

(二)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它能否在世界市场这个竞争平台上存活下来,加强企业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必须做的事情。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之中,实现全员动员,共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与此同时,目前最为常用的员工管理模式就是TRAM模式,这种模式是实现全员责任细化的主要手段,可以帮助提升全员竞争意思的目的。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大飞跃

一般来说,要想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大飞跃,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转变以往的成本计划模式,利用成本倒算的方法进行成本预算和评估。实现成本计算的新模式,这对于成本预算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在转变以往成本计划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管理体系的大转变,将以往的责任体系转变为责任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的提升,避免留下管理隐患。

第三,在做好上面两点以后,我们还需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实现最为核心的一环,即实现全员管理的细致化,细致化的管理对于目前的企业管理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就某一程度上来说,细致化的企业员工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更高一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将企业的文化、精神和信仰不断传承下去,实现科学管理模式。

三、改革预算模式,帮助企业不断完善自我

目前,关于如何改善企业自身的预算模式,实现企业全面完善自我的目标这个问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后,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实现企业最终目的――成本支出最小化和利润回收最大化。企业管理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健全:

1、从纵向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要做好上下级间的领属协调关系。确保上下级间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通畅性、上下级间的的职能分配连贯性等。

2、从横向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调关系。就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而言,应该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合作共利关系保证信息传递和合作交流的通畅性;就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应该实现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通畅化、互相帮助等。

3、从整体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横向和纵向两项关系都做好以后,我们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全局统筹化。既将企业管理看成一个整体,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统一,将企业管理模式立体化。

第二,降成本预算不断精细化。以往的成本计算都只是出示一个整体数据,并没有将实际操作中的各项费用细化出题,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超额支出。目前,强调的成本细化工作就是要把预算成本精细化,严把每一环节的实际消费需求,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和计划。这样,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支出的最小化目标,而且还可以帮助节约所用的能源资源和原材料。

第三,提升运销管理双向升级,将利润收益提升到最大化。目前多数企业都和物流有着生意上的往来,但是在运输上的管理并不十分到位,特别是运输系统中的问题尤为严重,这是亟待解决的。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正逐渐走上由大国变强国的不争霸道路。目前,我国在进入WTO后,企业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双重刺激。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收获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加强了与外国各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国成功引进了外国的设备和技术,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带来的不利一面,即世界市场上的巨大冲击。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企业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加强他们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钟经.工厂化旄工精细化管理[J].华东电力报,2009(05)

[2]徐炜.浅析业主方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J].中外建筑,2010(01)

第7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 问题分析 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投资空前高涨,我县建筑规模空前。工程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住宅工程的质量,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作为建筑工程主要的责任主体,建筑产品的直接缔造者,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但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还关系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

1.我县目前工程建设质量基本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县基建规模处于急增状态,2008年全县建筑工程总面积40万平方米,2009年又增长到100万平方米。而06年以前我县建筑工程总面积平均不到20万平方米。在如此大幅增长的建筑规模面前,在县委县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建筑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建筑质量整体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基础、主体结构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保持在很低水平。

1.1工程一般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仍然存在,如:防水层渗漏,新型墙材的内墙抹灰裂缝等。

1.2住宅工程投诉有增多趋势。住宅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多年积蓄换来的商品房质量尤其重视。

1.3施工企业质量意识淡化、创优积极性消失,装饰工程质量总体呈下滑趋势;现实施工企业只求合格,不思创建优质工程。

1.4小型工程质量,特别是其结构工程质量与正规工程相比,差距较大,发展不协调。

1.5有些工程存在挂靠资质、恶意压价竞争、非法转包分包、规避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等现象;个别承接工程施工任务后通过缩减管理力量和装备设施投入来谋利,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

2.我县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一般采取三级管理制。企业决策层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技术不分和项目部分别具体实施运作。

2.1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施工企业都建立了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推出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但不可否认,在基建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技术、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①企业实际能力。目前,建筑市场准入的条件主要是一些反映企业业绩、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数字指标要求等,这是表示企业拥有形成质量保证能力的今本资源条件。但有的企业虽然在业绩、人数方面达到了要求,但并没有足够的质量保证能力。

②企业管理制度。建筑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下,公司依靠质量手册制定质量目标方针及各部门职责,各质量部门由质量体系文件明确本部门质量管理目标,项目部第三层次文件则涵括了施工资料及各工种管理制度等。

③企业管理力度。企业建立制度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但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真正严格按制度按规范进行质量管理,造成三级管理制度的脱节。有些建筑企业实行的项目承包制后,取消公司质检部门,仅项目部向公司上交管理费,公司很少甚至不过问其生产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转包挂靠的界限已日益模糊,其与符合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总分包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没有纳入企业的管理质量体系。

④企业适应能力。由于我县建筑企业转制时间普遍不长,各企业、企业各部门对转制后新角色、新环境适应不足,面对不断完善的建筑法规、标准,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应变不足,质量管理措施相应滞后。

⑤企业质量意识。在工程竣工验收由核验制改为备案制后,由于取消了优良这一工程质量等级,同时在企业业绩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质量因素影响力的减弱,致使建筑企业质量意识一定程度弱化。

2.2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及工程项目部门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身处施工第一线的企业质量部门及项目部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对照现代企业要求,我县建筑企业在这些方面也有不少欠缺。

3.针对我县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必须通过建筑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依托政府主管部门不断调整监管重点,协调各方关系,建筑企业质量关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建筑业才能真正健康茁壮成长。

3.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①不断调整监管重点,加大对参建各方主体行为的管理力度,使之成为实体监督并重的内容,保证施工质量环境。

②鼓励建筑各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协会在各自行业内充分发挥作用,特别要在建筑协会下成立质量分会。

③强化对小型工程质量监管。

④设置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上岗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岗前再培训。

3.2施工企业

①大力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三级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层,强化技术质量部门的建设,完善QC小组等组织。

②编制有关制度、规章,形成企业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

③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引进、培训、继续教育。

④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具体应用,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⑤制定、完善奖优罚劣制度,鼓励质量、项目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工程品质。

第8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问题剖析;应对策略;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果不仅是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的根本,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建筑企业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任务的完成。建筑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除了体现在工程业务上,更是体现在建筑企业的管理上。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科学管理。

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

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不够,观念陈旧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如果建筑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不够,则容易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甚至会给建筑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建筑企业大多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节约劳动力费用等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占主导地位,建筑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管理漏洞。其中一点是为节省成本,建筑企业往往随便撤销管理部门,以减少员工人数,这样就容易导致管理部门人员分配不足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无效管理的现象。另外一方面是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的责任不明确,在设计、施工等环节缺少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相互推诿,大大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不规范的管理体制很容易引起劳动工人的不满,降低劳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建筑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建筑管理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是我国安全事故率较高的行业之一,在各行业出现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排名中,建筑企业仅次于采矿行业,名列第二。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但损害了施工人员的健康,同时会延误建筑项目施工的进度。尽管加强建筑企业安全控制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搞好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对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不分析、不研究、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上下脱节,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尽可能的缩短工期,往往会将安全生产排在第二位或者第三位,在主观上增加了安全管理实现的难度。

1.3 建筑质量管理水平低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企业要想出好产品就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但是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首先我国建筑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仍采用较为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建筑项目采用封闭式管理,缺少有效的外界监督管理。其次部分建筑企业为了缩短工期,减少建筑成本,往往忽略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不仅对建筑企业自身信誉造成影响,也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一方面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建筑企业违反建筑市场规定,进行私下交易等行为,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解决建筑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管理制度规范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想保持长久优势,一定要有相应的、良好的体制和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管理制度具有完整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挥机关管理职能作用,保障企业追求经营利润较大化目标的实现。首先是完整性。各种规章制度用严格的规范形式固定下来,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规章和制度体系,使企业运作有章可循。其次是实用性。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发挥管理职能效应,满足精干、高效、优质科学、快捷原则的需要。最后是操作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切合实际,操作方便,使目标、措施得到全面、彻底的贯彻执行。管理制度要易于落实,还要具有一定的硬性和弹性。

2.2 推进科技创新

随着建筑设计的日益复杂,施工难度也逐渐增加,传统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建筑施工的需求。所以,加强科技创新已经势在必行。为了尽快利用当前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和新技术,赶上时展的潮流,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激励企业员工创造性地为企业,也为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而工作,这样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施工生产中必将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新建树,这既是企业充满活力的内在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个性特征,更是企业树立外部形象的基础。

2.3 重视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也是必要的。通过岗前培训让所有施工人员充分认识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 增强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4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建筑企业要想持久地创造出优质的工程项目,就应以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际管理的适用方式为导向,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实施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以质量管理为主线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创建以质量优先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把企业纳入完整的质量效益型企业发展模式。同时,建筑企业必须层层建立质量责任制,突出质量否决权,并实行重奖重罚,使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的兴衰和产品质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总而言之,从目前建筑企业现状来看,为了赶上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筑企业必须大胆吸收各种有利的经验,不断创新,明确和把握建筑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正确面对如今建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正确面对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途径,从而完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纯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颖.建筑企业管理[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卓,刘靖寰.关于建筑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18).

[4] 杨文虎.建筑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09(7).

第9篇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

“营改增”政策使得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职能和管理方案发生了变化,要求企业快速适应这一变化,随着政策的发展对其内部财务管理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改变了税费的抵扣形式

营改增改变了以往的企业税收抵扣方式,采用增值税发票抵扣后,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用于税收抵扣项目,从而大大降到了企业的缴税额,降低了其负债率。以往的会计核算是将建筑工程造价与利润列入营业税范围内,存在重复缴税现象。而随着营改增的出现,增值税变成了价外税,但是企业要重视增值税发票的获得,一些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增值税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收缴纳,影响学习效果。

(二)对会计人员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的会计管理制度与现代制度不同,“营改增”优化了会计职能,要求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正确了解会计账目,正确核算企业项目,使其抵扣方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企业还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会计核算,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降低企业的成本。尤其是对建筑企业而言,涉及项目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和发展造成影响。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应顺应这一政策。

(三)影响了企业现金流的分配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我国企业的现金流分配发生了变化,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经济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是由于营业税的计算方式发生变化。在以往的营业税征收中,多采用预交制度,并且根据企业营业额统计缴纳,导致很多企业的资金短缺,无法满足继续经营的需求。按照进度百分比来缴纳税费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资金无法跟上必然影响施工效率。营改增改变了税收模式,增加了缴税样式,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根据百分比来确定收入,并且开具相关的发票,这使得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另外,“营改增”对于企业的税收抵扣进项税额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般采用确认收入与抵扣当地的进项税额,确保现金流量的增加。最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会计核算核算人员应与企业采购人员、技术人员联系,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企业所需材料的购进上,财务部门应对资金支出进行把控。在满足质量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考虑价格问题,选择具有优势的材料完成施工,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营改增”政策后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策略

上文我们分析了营改增政策给我国企业税收、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应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漏洞明显的体现出来。要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性,要对其进行制度的完善,建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体系,对增值税的相关科目和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并且将责任进行划分与细化。对以往财务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经过敲定后对其进行修改,监督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会计主管和财务总监对可行性进行研究, 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强化。

(二)优化方式,确保会计核算的高效性

要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适应营改增的政策的发展,就要从对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优化,首先,企业管理核算一个从整体上转移到单独性管理上。组织企业人员对营改增理念和流程进行学习,确保员工的专业性,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以政策为前提,减少企业赋税。另外,企业应及时与税务部门进行沟通,更快的了解机制的改变,第一时间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三)积极应对,适应经济市场发展

企业要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营改增的政策特点,改善企业的管理方式,面对压力也充分利用优势。营改增所涉及的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政策,其目的是降低企业税收,减少企业压力。但是如果企业的政策不能与之相对应,企业产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就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应尊重营改增政策,并且充分利用,积极应对,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机制。

三、总结

总之,我们已经实现了企业的“营改增”策略,这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能够减少企业的税收。当然,这一政策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传统的会计核算政策与现代政策不符,要求企业进行改革,只有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与之相适应。可见,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成功需要企业内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茹.探讨“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管理观察,2015(01).

第10篇

1.劳务分包的主要模式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劳务分包模式,按劳务队伍的组织形式来说,可分为成建制和非成建制两种。成建制的是具有专业资质的劳务公司;非成建制的主要是不具有专业资质,但通过挂靠、合作等形式成立的临时性劳务队伍,多由包工头组织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承担劳务作业。目前在建筑施工的劳务分包中,上述两种劳务形式基本是各占一半。从劳务分包的形式上,通常可分为大包和小包两种。大包通常是工程总包方,将工程主体按单位面积造价或其他方式一次性向劳务公司进行分包。其中包含人工、工器具、小型材料以及小型机械等。这种方式对于总包方来说,便于管理和协调,但一般情况下价格较高,使项目施工成本加大。对于分包方来讲,便于各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协调,能综合安排劳动力。这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常采用的一种分包方式,适用于具有一定实力的、成建制的劳务公司。小包通常是总包方按组成项目的单项工程,或者按单项工种向劳务队伍进行分包。一般只包人工费和简单的工器具。这种方式,对于总包方来讲管理难度较大,而项目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分包方来讲,各工种、工序之间配合难度增加,经常会出现窝工现象,风险较大。这种分包形式中,往往是分包方不成建制,大部分由包工头组织队伍进行实施,或者通过劳务挂靠的方式与总包方发生劳务关系。这也是目前施工企业中存在较多的一种分包形式。从分包内容上可分为包工包料和只包清工两种方式。包工包料,分包方一般都具备一定资金、综合管理的实力和专业的团队。对于总包方来讲便于管理,但费用高,施工成本大。包清工的,一般是分包方实力较弱,对于总包方来讲费用低,可以降低施工成本,但管理难度加大。

2.目前劳务分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劳务分包队伍难以形成具有实力的企业团队,劳务公司发展困难重重。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相分离的体制改革后,劳务企业和劳务队便成了施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尽管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劳务企业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实到位。加之劳务队伍和劳务公司自身的原因和总承包企业的原因,使其很难发展壮大起来。一些小型的劳务队伍往往是由个体包工头牵头,组织一些有一定建筑技能的人员从事劳务分包,但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技术单一,或水平不高,组织松散,管理粗放。就包工头来讲,仅有合伙求财的目的,无长远发展、做大做强的意识。正规的劳务企业,由于劳务分包利润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从业人员的各项保险、技能培训以及各项税费,进而难以留住能力强的和复合性人才,致使管理不到位,很难抵御所面临的风险,企业发展艰难。

(2)劳务分包过程中对劳务队伍的选择难以规范。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实行项目经济承包模式的项目,项目经理的利益与项目的盈利状况紧密相连,项目经理的自加大,在劳务队伍的选择方面招标程序难以规范。项目经理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在选择劳务队伍时往往侧重于报价的高低,致使劳务公司难以与个体包工头竞争,劳务挂靠、层层分包现象屡禁不止。在劳务分包上,有的业主或地方官员等,会向工程总包单位进行推荐,甚至作为工程承包的前提条件。这样,既使劳务队伍的招标成为幌子,又难以保证劳务队伍的质量,更有甚者,劳务分包人依仗他的关系人,在施工过程中不服从总包方的管理,使总包方十分被动。

(3)企业管理制度难以贯彻,施工过程监管难以到位。通常,建筑施工企业都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然而实行劳务分包以后,这些管理制度和相应措施往往只能贯彻到劳务队,而不能很好地落实于劳务人员。特别是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技术操作规程,企业管理制度等很难纵深渗透。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劳务作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综合能力和素质较低,难以接受和理解企业管理系统的实质,特别是一些工艺标准,更是一窍不通,只是凭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做事。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对劳务人员缺乏约束力。劳务人员只服从他的直接雇佣人的指挥而不服从施工企业人员的管理,致使施工的制度、措施以及新工艺、新标准难以贯彻和实施。还有,劳务人员绝大部分属于进城务工的农民,相对处于弱势。有些管理实施者出于对他们的同情,不忍心对其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使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不能落实。这些,都影响了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效能。

(4)劳动纠纷、劳动争议增多,劳务人员的利益难以维护。当前,整个建筑市场相对活跃,加之建筑劳务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建筑企业竞争激烈,压价、垫资甚至恶意竞争屡见不鲜,导致劳务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劳动纠纷、劳动争议增多,劳务人员的利益难以维护。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劳务分包过程中,劳务企业往往处于劣势,施工企业和劳务企业不能真正处于平等地位,施工企业往往将部分工程承包风险转移给劳务企业,在劳务企业整体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意外,就会发生群体性纠纷,如拖欠劳务人员工资问题。二是劳务分包队伍没有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不能为劳动者提供必要、足够的劳动保护。相应的,劳动者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伤、职业病就容易发生,且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和补偿,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劳务队伍的工会组织不健全,劳务人员的维权途径不畅。因而,当劳动争议和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劳务人员往往不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进行解决,而是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和不正当的方式,导致矛盾激化,形成社会不稳定事件。四是劳务人员的弱势地位和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对维护自身权利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如:许多劳务人员的工资是年底统一结算,或者是项目完工后才予结清。而有的劳务队伍为了逃避工程总包方对其发放工资情况的监督,就制作假工资表要求劳务人员签字认可。这样,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的纠纷时,劳务人员因缺乏有力的证据,自身权益的维护就非常困难。

3.对规范劳务分包的思考和建议

劳务分包是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细化社会分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效益的一种施工组织模式。对于当前劳务分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只有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劳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的规范其运行,推动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1)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制止建筑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一方面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督,另一方面要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规定进行工程发包,打击随意压价、压缩工期以及垫资、保证金的现象。同时,要规范招投标程序、劳务分包程序,制止扰乱市场的行为,确保施工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另外,要加强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对新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给予政策指导,避免出现盲区。

(2)进一步规范劳务队伍,扶持劳务企业的发展。规范劳务分包模式,坚决制止层层分包行为,积极推行资质准入制度。减少劳务企业资质审批的环节,鼓励松散劳务队伍注册公司,依法经营。出台优惠政策,适当减免劳务企业的税费,为劳务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第11篇

建筑企业的施工单位是指拥有一定的施工机械设备,并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具有施工生产能力,还要具有承包建设工程任务的营业资质,在建筑工程项目里面能够合理按照业主方的要求,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不同形式的建筑产品,按合同得到相应工程款的建筑施工单位[1]。按照施工的种类不同,可以分为好几大类。有专业生产混凝土的单位,有专业生产预制构件的单位,还有负责专业劳务输出的单位。依据他们提供建筑产品的不同,还可以分为水电、冶金、铁路、市政等专业生产公司,或者分为各种承包形式的单位。

建筑市场是一个拥有着巨大的利润和风险的市场。自从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建筑市场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需要解[2]:建筑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需要通过哪些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中国建筑业现状

(一)建筑业成就辉煌

最近几年,我国建筑企业生产的一些重大工程让全世界瞩目,这其中重要的代表有:北京鸟巢、水立方,其牵涉的工程结构造型复杂、设计理念超前、使用要求高、科技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在上海世博会的工程中充分展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伟大主题的建筑群落;青藏铁路这一位于全球海拔最高也是全线最长的高原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新建的北京南站、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工程等。这些伟大工程的建造,彰显了中国建筑业的成熟和杰出能力。

(二)建筑业发展的规模

21世纪,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以及增加值得到了良好的增长,在2007年,中国的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了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达到22%。建筑从业人员达到2878万人,建筑业增加值占GPD的6%左右,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建筑企业在一直增加,可是建筑业从业人员却每年保持7%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有效地说明了我国大中型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建筑产业的集中度在逐步上升。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基本符合郭慧锋[3]等人的预测,如表1所示。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经有10家建筑企业跻身世界500强,其中部分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际性企业。

(三)经济效益

作为高密度劳动的生产行业,建筑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根据有效统计,劳动生产率2006年是2000年的2.2倍,并且建筑业人均利润明显增加,建筑行业的增加值虽然提高了,但是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率却下降了6%,产业利润率徘徊在2.2%左右。这一统计数据说明了建筑业过度依赖固定投资资产,还说明了行业竞争过度,利润率偏低,而通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综上数据显示,中国的建筑业总产值很大,但是建筑业增加值过小,虽然劳动生产率在增加,但是建筑业的经济效益过低,产值利润发展较小,建筑业的利润率不仅会影响到产业地位,还会影响建筑业自身的发展。

二、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

同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相比,我国的建筑企业在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世界文化互通、经济互相流通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同世界市场竞争能力,如何更多获得自由贸易的好处,如何使企业组织合理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问题需要着重研究和分析。

近些年来,全国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逐年稳步增加,强有力的带动了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快速建设,各城镇基础化设施的建设,各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利水电设施的建设,新农村的普遍化建设,节能环保设施等依然保持持续增加建设。作为固定资产重要的投资产业,建筑行业将伴随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而保持稳定增加。这些因素虽然能很好地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同时,我国的建筑市场受国际影响愈发严重,近几年行业经济发展尤为明显[4]。再加上2011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增加速度变慢,对应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我国持续对房地产业进行调动,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变慢,造成的局限性可能对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数量众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竞争过度现象已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低层次密集型的劳动力市场,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建筑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已慢慢失去主要地位,领先的科技成为竞争的主题,高新技术、前沿科技是世界关注的重要点。在建筑行业中,劳动力和材料成本的削减已经达到极限,这种以减少成本来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能源的紧张、市场需求的增加等原因造成工程需用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幅度比较大,造成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可能会超过投标时期的预算,导致企业毛利率变少,经营风险变大。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成本对建筑企业经营的成本影响很大。在这几年的工程实例中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这将对建筑行业造成重要的问题,劳动力的问题也将变为一大难题。

三、我国建筑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变化也很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十二五规划以后还有国家的一系列针对建筑业的方针,建筑业应该紧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逐渐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制度,改变落后的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企业应大力投入资金和精力研发智能建筑、绿色节能环保施工技术。在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节能环保措施。在节能节源中节约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且符合国家的政策。以全新的建筑企业向着新型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方向发展,走节能节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将中国建筑业同世界建筑业同场竞争,并能够引领中国建筑业走向世界。

(二)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建筑工业化

在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住宅也有了新的要求,新型智能建筑也将会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建筑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只能提升自身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建筑企业也将变化很大,新型建筑企业管理制度也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加大科研力度推进施工技术的进步,加强管理层的创新力度,明确规定企业赢利的百分比要求,并大量合理地购置新生产工具,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施工技术的进步,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分析开发市场、扩大产业的规模工作中去。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人力资源的部门建设与开发以及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从而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细化工序的各部分,把每个专业做得更专更好,整合资源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而增加我国建筑业在中高端建筑业市场竞争力。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发展生机勃勃,迅速壮大。近几年来,建筑企业的利润较前几年已大大降低,许多企业已向外埠、国外地区发展。但由于企业管理不到位,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又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款项回收困难,成本费用超预算支出等现象发生,最终造成亏损局面。由此可见,成本控制不容忽视,做好成本控制不仅是一个企业“节流”的手段,甚至会决定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特点

工程项目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其特点是不可复制性、规模大、资金额大、周期长、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受各种因素影响变化大:如设计施工图修改、现场施工变更等,整个施工过程涉及的环节和参与的人员众多。

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成本控制,是自招标阶段开始至竣工验收、维保完成的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按单个项目作为控制对象,编制相应成本控制预算,内容涵盖施工中涉及的所有成本支出栏目,形成目标成本并加以控制。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建筑业发展时间不长,早期项目利润高,成本控制并未得到重视。

相应的企业制度、管理文件也未充分发挥作用。即便重视也仅停留在表面,未对成本控制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造成成本控制无据可依,或是依据不足的局面。

(二)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执行

众所周知,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以及全体员工的认识程度。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把利润最大化放在第一位,更多的是关注项目毛利润,注重投标、预算编制的前期控制,而忽视了项目的过程成本控制,最终造成结算超预算,利润下降,甚至造成亏损。另外,成本控制的理念未能完全贯彻于每一位员工,绝大多数员工认为成本控制并非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只要财务人员记好收支的账目就可以了。涉及项目投标、预算、设计、施工等人员只要做好自己范围内的工作,根本不去思考是否可以从自己的工作角度想方设法的节约成本。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失控现象频出

首先,项目施工前期阶段,即投标阶段,招标文件研究不深入透彻,概预算编制不完整,合同签订问题多。招标是项目开始的第一步,对招标文件未仔细研读,仓促投标最终造成报价过高失去中标的机会,过低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或是忽略标书中的细节要求,直接导致废标。而报价的高低取决于经济概预算的编制,也是成本预测的重要依据。但实际情况是丢项、拉项、错项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直接影响最终的项目利润和成本。项目中标后,为开展项目实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拟定、签订合同。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第一,合同签订不及时,材料、人工等价格上涨,造成隐形损失。第二,分包方的选择不谨慎,造成施工过程中质量不合格,返工,延误工期。第三,合同条款不严谨,较少利用专用条款,处于不利一方。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成本的失控。

其次,项目施工中期阶段,项目变更情况和工程量确认不及时,现场管理费用失控。一方面随着项目的开展,业主对项目的要求经常会改变,或者由于紧急情况、意外事件的发生,导致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现场突发状况、增减项的情况经常发生,项目经理为保证工期,会先让分包方组织人员施工,但未能及时将其落实到纸上让业主确认,未形成作为日后结算的依据。而款项支付一般是按合同约定,即按工程月度监理审定的工程量进行支付。由于施工现场变化情况多且急,监理对工程量未及时确认,造成业主拨付工程款不及时,影响项目工期,造成工程项目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往往把重点放在对项目的材料、人工、设备等直接费用,以及工程进度、质量等关键点进行控制。但对项目的现场管理费用控制则有所松懈。主要原因是普遍认为,其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例小,对利润率的影响不大,结果造成现场费用失控,最终造成项目利润率降低。

再次,项目施工后期阶段,结算金额不全面,维保工作不细致,缺少对项目的系统分析。

结算工作看似是各种成本、费用的加总,但并非简单地计算,任何问题都会导致最终结算价款的变动。结算重在施工资料的全面汇总和整理,从招标开始直至竣工验收的相关文件、合同、单据等都要纳入。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缺失,统计不全面,少计或不计,最后结果仍是造成项目利润的降低。

维保工作是项目完成的最后阶段,也是合同执行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多数情况下,认为工程验收交付后既是完成,主观认为维保期间不会发生什么大问题,维保工作也只是例行合同的必要条款。殊不知一但发生问题,会牵扯人、财、物支出,即使维保金不高,但一般也占合同总额的3%、5%,这在现在项目利润微薄的情况下,也是很可观的。

工程项目完成的定义,不仅仅是验收合格,款项收付完毕。在每项工程完成后都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日后出现类似问题。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多数经营者认为项目完成了,就结束了,后面的项目又要上马,没有时间也没必要做去分析,从而不能吸取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导致类似问题在后续的项目施工中持续发生,耗费人、财、物力,项目成本增加。

三、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