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30 10:1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素材积累――挖掘课本中的人物事例作为作文的有力论据
1. 挖掘名篇作者(名家)的经典事例。古今中外,文学名家数以万计。远至“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孔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受了宫刑也要发愤著《史记》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近到“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的闻一多,大难之后成大器的史铁生……每一位名家的人生经历,都有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事例。
2. 挖掘课本中的文学形象,使之成为自己作文的有力论据。名家的名篇里,活跃着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拟的人物(如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们文章素材的绝好的来源。例如: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一素材,就可用在写“人生”“幸福”等内容的文章上。
二、语言表达――挖掘课本中的名句、优美的文段
1. 引用诗词名句往往抒情性强,有深刻的哲理性。在文中恰当引用诗词名句,能使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都可以巧妙穿插诗词名句,从而使文章文采斐然。如引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 仿用仿用即是仿优美文段来写句写段。它可以是句式、修辞、韵律、节奏等方面的仿写。高中课本中有不少文段非常优美,值得仿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和月色的三段;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等句子。
3. 化用化用他人语言不是简单重复,要建立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不少语句化用了古诗词,如:“山如眉黛”来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三、谋篇布局――挖掘借鉴课本中的篇章结构安排
1. 借鉴名家典范之作的谋篇布局、篇章结构
课本中有许多谋篇布局合理、篇章结构优美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议论文,鲁迅《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先批判“送去主义”,列举其表现,揭示其实质,指出其危害,然后正面提出“拿来”;《灯下漫笔》“直写事实,以小见大”的结构。
2. “故事新编”――化用意境、改写经典诗文内容
《课外语文杂志》2014年第Z1期
一、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策略及方法研究
(一)高中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意识到高中语文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们能够自主独立地去学习,制定好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在高中语文的课题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们再根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引导,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还能从这种教学方法中克服学生们对老师们的依赖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发挥出主导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要少教学生,而且还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们在进行教学中,如何做到少教,在少教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在高中语文课中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去学习,不仅保证在课堂中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而且还要保证在课外还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在教学的改革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明确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高中教学中要营造出平等、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发挥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教学的效率也有所提高。在高中学习中,由于学生们学习的压力过大,加上老师们对学生们强权压制,就会导致学生们丧失学习的动力,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对高中语文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老师们还要对高中的学生们一视同仁,能够构建一个师生平等、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对高中语文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能适应现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不仅使得枯燥无味的高中语文变得有乐趣,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学的效率有着显著的提高,利用合适的知识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能够让学生们更主动地学会学习,因而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是有必要的。
作者:周红霞单位: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会独立
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靠承袭别人的思想而活在世上,或墨守自己的主张而遗世独立,这都不是什么难事;然而,那种鹤立鸡群而独保自主之芬芳者,才是了不起的。”我们不能保证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佼佼者,但是希望教师在工作中学会独立,创新语文教学,教出专属自己的语文教学。下面笔者将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独立教学。
1 学会独立教学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集思广益能让更多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语文教师聚集在一起,且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学信息,能够见识到更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接触到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为语文教师所忽略的是,这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一个集体的吗?是适合自己教学性格和学生性格的吗?这些经验和创新是其他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所得到的。他们经历了,实践了,改变了,总结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创新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教学方式是通用的,也并不代表这种教学方式是万能的。因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学会独立教学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实际的。学会独立教学,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对策。在面对语文教学时,每一位教师面对的情况都是有所差异。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的学校风格,这些因素都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学会独立教学,教师才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考虑到这些情况,才不会一味地套用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法,才不会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学会独立教学,当遇到教学问题时,教师更多的时候会选择独当一面,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会醒悟,才会发现一些新的教学信息。这就是教学中的创新,而就是凭借这样的创新,教师才有所成长,才更强大。当然,笔者并不反对教师的经验交流,关键是要学会将这种经验交流独立化,从中悟出一种专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达到经验交流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当然教师独立的性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让他们也学会独立,慢慢地脱离依赖。这也将是教师学会独立教学的一大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就是如此的广泛,教学知识,教育情感,影响性格,影响人生,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魅力。
2指导独立学习
高中生经历了小学、初中的学习教育,他们开始渐渐地成长,也开始逐渐地成熟。在高中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学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我们还应当传递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一些能够让学生受益一生、学习一生的东西。这种宝贵的财富需要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去体会,去领悟。因而,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阐述关于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问题。
2.1独立完成作业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确实也是实际教学工作中最为频繁的问题。高中语文的教学其实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习语文是否认真,好像语文知识水平并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确实,语文是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的学科,从牙牙学语开始到现如今的语文系统学习。语文无处不在,语文穿梭在生活与课本中。学生认为就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足以应对作业、考试。因而,在处理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时,他们往往以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对待。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例如数学作业中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是语文的解答确是自由的、广泛的。很多的学生在面对语文作业时,他们觉得都差不多就这样,而且好像自己都会做。也因此,在完成作业时他们总是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而是模仿其他同学的答案,然后交上去给教师评阅。面对这样的答卷,教师当然明了于心。其实往往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上却存在问题。因为习惯模仿别人的东西,他们会忘乎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因此,在处理这样的学生问题时,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独自发挥。比如在学习诗歌鉴赏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问,让学生口头阐述答案。这是一种及时的、独立的思考,不需要停留太多的时间给学生,给他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紧迫感。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才能够在考试中独当一面。作业、学习并不像学生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只有设身处地地去学习、去做,才能明白其过程的演变,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独立完成作业,并不是独立完成一份任务,而是独立完成了一份担当。
2.2独立完成思想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8-0005-01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学的基础。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许多地区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九年,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观,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语文教育也似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可是,冷静思考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如火如荼的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仍然存在着许多有悖课改初衷的现象,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笔者将对此进行系统阐述。
一、课改理念比较片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关于语文的讨论从来都是轰轰烈烈。理性主义者主张“作文先做人”,而批判者认为,语文中的理性泛滥,则抑制了生命体“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主义者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贯穿理科的教育方法,推崇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但批判者认为,在这种语文教育理科化的倾向下,榨干和冰释了语言浓烈的人情、人性意向,而成为一堆堆僵死、冰冷的语言代码;人文主义者主张语文教育应确立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批判者则认为。人文主义的语文目标专注于人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从而使语文走向虚无,陷入了另一种封闭与狭隘。在轰轰烈烈的争论面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形式主义也开始泛滥。一些“专家”“名师”脱离教育实际,标新立异,纷纷构建起“整套”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各种研讨会、观摩课纷至沓来,一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三、课改容易陷入功利化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语文在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对于利益的追逐和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才是语文异化的根源。高考是一把双刃剑,是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创造品牌,获得在教育市场上的生源吸引力,需要它:老师拿奖金,获得在家教市场上的高额收人,也要它;家长少花钱,又能让子女进入名牌重点大学,同样需要它:学生要在未来生存竞争之中抢得先机,也必须靠它。正是多方利益的趋同,以及社会功利心态的日益膨胀,使得语文不由自主地进行着关联交易,它成了学校“打榜”的武器、老师高薪的依据;它既承载了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与未来,又负荷着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四、课程内容不全面
课改带来了课程内容上顾此失彼,主要表现在:1、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因对地区差异的注意不够,在课程内容中还存在着以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发达地区为中心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都一直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然很大,农村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而我国在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总是优先考虑发展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农村的教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还是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机会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也多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关,他们对课本内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农村学校所要求的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严重缺乏,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这个偌大的群体,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恐怕是比较困难的。2、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无序性。为什么数理化等学科学生学得很起劲呢?其中那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总是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下而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一环地向高深纵向发展。为何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为什么至今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材的改革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多年来,语文学科都没有解决好选文及知识的无序性问题。上篇课文与下篇课文之间,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无多大联系,学生一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影响,难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了。就目前的高中新教材来说,在编排上虽然尽可能地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但还是不太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的规律,语文知识仍缺乏明显的阶梯性和纵向性的特点。
对于课改,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许多条件还没有具备,所以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认真研究问题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才是正确的方向。只要解决了相相关的问题,相信语文课改会取得让人欣喜的成果,也会有助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分析;思考研究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阅读教学就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综合能力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且对于阅读量来说,可以衡量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课本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编制的,因此可以展现出教学的任务与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每一堂课,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说,在高中语文课本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
1.文章类型上存在问题
对于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来说,首选问题主要在文章的类型上,多以现代文为主。在教材中,文章的类型与内容上都倾向于对现代文的解析,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诗歌与散文,但是在数量上却是比较少的,这样也就造成了文章在类型上出现了分布不均的现象。其次是对于课文的形式上也出现了分布不均的现象,这样也影响了一些学生对于文体的掌握,最终造成了在写作形式上受到的相应的影响,这样也就使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写作的体裁。
2.课文精读,设计略读
对于课文来说,在阅读形式上主要是在精读与略读上进行了相应调整,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材也调整了题材之间的比例,这样也就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教学目标。在设计精读与略读部分的过程中,就体现出了对课本阅读量的增多,并以此来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
3.进行适当延伸,满足学生对于课本阅读量的需求
当课本阅读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延伸与扩展,从课外阅读量上进行相应的补充,以此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且通过此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相关思考
1.坚持满足阅读量的实际需求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其实就是促使学生积极阅读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数量,还要保证好学生的阅读质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并保证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吸收好文中的知识,掌握好文章的主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而这也成为增强学生阅读量的重要要求之一。
其次,对于一些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来说的,对于这一部分来说,要重新审视好阅读量。另外,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很大一部分都会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影响。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完成课本中的阅读内容,还可以自觉通过课外阅读来不断充实自身的阅读量。对于一些资质一般的学生来说,只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在课本上的阅读量。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量存在差距的现象。
最后,教学方法上的转变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发挥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好阅读教学的难易程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会得到提高,才会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2.增加阅读量的外在影响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新课改实施以前,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强调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对于阅读量来说却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在新课改的逐渐实施与发展过程中,高中学生的阅读量也得到了重视。且在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创新能力。
3.掌握好阅读的质量
在保证学生阅读数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保证好学生的阅读质量,杜绝出现让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本进行分析,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以此来达到阅读的效果。且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好课文的难度,就会使阅读的进度受到影响,最终也就完不成阅读的目标。因此,在选择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积极扩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进行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潘庆玉.背景・理念・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评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78-79.
2.吴永军.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兼评山西忻州七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634-635.
3.罗瑜.《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反思――兼论《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3(05):745-745.
一、高中语文拓展阅读的现实价值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拓展阅读,不光能够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量,还可以进一步缓解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过于重视语文答题技巧,而忽视内在涵义与情感的现实问题。另外,通过语文拓展阅读,还能够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由于教育者干扰对其思维模式的不恰当导向。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确如此,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之后往往会由于其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而产生不同的感悟,而采用拓展阅读的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育者思维对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客观规律的能力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据资料显示,现今部分高中生在阅读古典名著时,为了节约时间会选择以题纲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进而便于在应试过程中更好的加以应用,笔者不禁哑然失笑。陶潜曾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而现今高中生是“不好读书,也不求甚解”,我想这一现实问题与现今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是有着极大关联的。阅读可以增长人的见闻,培养人的文化内涵,由此在实际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切不可本末倒置,应当以适宜的拓展阅读方式将学生引入阅读过程中,以此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提高高中语文拓展阅读有效性的对策
(一)基于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基于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拓展阅读的实际成效,也能够从观念上转变学生仅仅阅读文章大意的思维误区。而在引发学生兴趣时,必须结合新课程改革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其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进行充分理解。例如,可以参照男、女生思维主体性的差异,结合男生的理性思维,为其提供《国史大纲》之类的史学名著,结合女生的感性思维为其提供《荆棘鸟(The3Thorn3Birds)》之类符合女生情感需求的课外读物,以此通过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范畴,避免由于教育者自身认识局限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让学生以独立的方式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提高其阅读体验。为进一步提高拓展阅读成效,防止学生出现懈怠情绪,可以布置相应的读后感作业,以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拓展阅读得到专属于自身的收获。(二)基于教材内容,提高拓展阅读效果。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方面能够提升其语文功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所学教材内容的巩固,进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李将军列传》类文言文的同时,由于其为纪传体,且文言文内容由于与现代汉语用语存在较大的差别,本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阅读成效往往难以提高。对此可引入《史记》白话文翻译类阅读教材,让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了解文章内容及其背景。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基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翻译间的差别,将所学文言文知识应用于文言文经典名著的阅读中。(三)基于文学经典,传承发扬民族文化。语文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本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当下全球一体化背景之下,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交融冲击,给原本就处于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由此在拓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传统文化经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国内文学经典的认知。如可引入墨子《非攻》中“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一句,让学生以此句为依托,拓展至对全文的阅读。通过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使其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取向的意识形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高中语文教育者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落实拓展阅读教学工作,结合学生兴趣、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学经典,以调动学生主观动能的方式,在提高拓展阅读有效性的同时,实现对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刘光霞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马言.论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王桂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1):353.
[3]赵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命内容,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打开知识宝库大门、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阅读教学历来倍受大家的关注,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有不厌其烦的分析教学,有为应试的肢解教学,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学等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改革的重点。
关键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21-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阅读教学为先导。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而新课程标准关于现代语文教学的阅读目标,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学实际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甚至转换角色,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高中语文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①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③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由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板块上的理念可知,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2指向学习本位,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连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要引导学生按照“披文――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与地坛》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但每个问题都是机械地找课文原句或概括性地回答。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在“读课文”上下工夫,怎么能使学生感受作者切身的生命体悟。以致在讨论生命意义时,学生普遍无话可说,或只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母爱”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答案丰富多彩,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学生稍作点拨,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母爱、生命的感受相当深刻,有的在朗读、思悟时还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发生了可贵的“碰撞”。
3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首先,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手段。所谓的教学手段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辅助用具,它是指教师搭载知识信息、传授教学内容的物质媒介。教学手段是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总称。学校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具就是常规教学手段;幻灯机、投影器、电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就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靠教师课堂讲授的简单形式,它是一种采用黑板、粉笔的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学生每天都面对单调的黑板加上每门课程每节课都以同样的教学程式去授课,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单调。这些对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起到了抑制作用,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变换不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投影、录音等教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对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就会增强;与此同时投影可以扩充课堂知识的容量。其次,提问策略。提问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阅读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目前,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存在着一些问题:提问很多,但思维度过低,表面热闹,但实效不高;粗线条提问,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把提问的自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但许多是无效环节。最后,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措施,只有在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才能取得优质的阅读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1 研究会考新时期下语文教学的要求,认清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会考、新高考是不同性质的考试,会考是水平的考试,目的在于检查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规定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试题内容主要取材于课本;新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目的在于为高校选拔能够继续深造的合格新生,试题内容取材于课本之外,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但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也有共同之处,即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只不过会考主要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学习过的课文中的问题,而新高考是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因此说,会考和新高考的试卷给我们普通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领会。
研究考试、分析试卷的特点,就是要将其隐含着的对我们平时教学的要求揭示出来,从而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只要我们平时的教学抓住根本(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放松,我们的学生就能从容对付当前的会考和新高考。否则,只能是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作练习,舍本逐末,到头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更应有清醒的认识。中学生条件的限制,语文素质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而会考和新高考又仿佛正冲着我们的弱点而来。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路,要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误区,才能主动适应会考和新高考。
2 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3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课堂教学要求课堂一定要安静,不能随便说话,在教师心目中,规规矩矩才是好学生,那些爱说好动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以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是少讲多听,即使有时学生发言,但这发言必是在老师设计之中,结果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死水一潭,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吕叔湘先生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 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要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改变,就必须倡导教学民主,推崇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一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亲近之情。对于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学艺术说到底就是鼓励的艺术,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做到既善于发动,又善于倾听,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其次与学生平等对话,积极倡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持不同见解。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品格。
4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保证学生通过课堂能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兴趣和灵感,除了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朗诵、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讨论甚至实地参观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文体相似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社会中进一步学习与实践。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教师就应转变观念,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另外,要注重实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开拓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知识信息变成图片、动画、影视录像,并附以音乐、效果等,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优化,为课堂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为课堂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要帮助学生激发起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起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帮助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而这一点又常常为我们所忽视。课堂上要“激发”而不是指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比较精彩的观摩课,往往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则处处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教师光彩夺目,学生黯淡无光。这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得到激发的具体表现。
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宽松。所谓宽松,我们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从而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了。第三,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其次,要帮助引导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还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80多年过去了,陶先生的话还没有过时。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仅仅停留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状态,那么,新课程的理念就无法得到落实,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得到张扬,就更谈不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
总之,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借助于具体的手段来实施,给学生留出学习时间,留出创新的空间,是语文教学使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勃发的重要方式。愿每一个语文教师豆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深入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寻找教学的更好的新“入口”,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拥有思维创作、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让学生是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吧。那样,我们的教学也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高考命题方面
高考不仅仅是一种为高校招生的选拔性考试,而且是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命题的改革直接牵动着中小学教育,用一线教师的话说,就是“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既然高考只是把原来的标准答案中的文字改为要我们考生自己回答,答案模式化,那就不妨多做一些,多记一些,多准备几套答题的公式。由此,“伪阅读欣赏”现象便产生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欣赏”的要求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具体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阅读实践活动中,要求老师提供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显然,这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主张,不是以命题考试为归宿目标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与欣赏是要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性、创造性阅读中主动积极地思考,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际是主张通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文本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加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而高考命题则对新课程标准作了狭隘的理解,把学生从一个极端赶向了另一个极端。命题者主要抓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等后面的几行说明文字大做文章,命题模式化、单一化,答案规范化、标准化。有些教师经过几年的观察总结,还归纳出一套答题的公式。试想,有答题公式套检的阅读欣赏还能让学生获得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吗?这种命题思维实际上已成为杀伤“真阅读欣赏”的利器,“伪阅读欣赏”的帮凶。
二、教辅资料方面
为了践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育部、文化部、新华书店出版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因为有这么一个建议,唯命是从的教师们、家长们只有年年不断地做宣传推销、购买。同时,为了应对各种复习考试,应对高考,各类专家又编出更多的指导精要辅导检测类的资料。这些教辅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没能释放出多少正能量,反而给学生错误的引导,并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
一套苏教版语文教材达四五十本,还不包括配套练习之类。主编的名师官员们却未曾想过学生在学校能够用于学习语文的总时间是多么有限。假定三年高中能全部用来学习语文的时间是一年(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年的实际在校时间为300天,每天的实际高效学习时间为8小时,那么,全部的时间当为2400小时,即使教师一节不讲,练习复习检测一节课不用,需要多少时间读完这个总量呢?笔者自己匀速看初中教材,实时计算了一下,大致在每分钟400字左右。按此计算,高中学生全年在校高效阅读8小时,其间一刻不停,其阅读文字总量也就在五千多万字。若按每册教材20万字计算,也就250本。按6个学期算,每学期的极限量不该超过42本。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不该忘记,在学校里学生用于自己独立阅读的时间是很少的,连五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都不到。最终的结果就是多数学生在毕业之时不得不将没有看上一页、做上一个记号的崭新的教材当作废纸垃圾卖掉。
三、各类试题的标准答案方面
在语文的能级要求中,欣赏是基本等同于写作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欣赏心理学中,欣赏实际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不管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何,一旦作品面世,进入读者的视野,那么,怎么去阅读理解,那就是读者的事情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写得细腻清新温婉,很多描写令人拍案叫绝。后来有教师请教孙犁先生,问他在写作时有没有考虑得这么细致,有没有预见到会有这样的效果。孙犁先生如实说明,没有,确实没有。作家是观察的高手,想象的高手,驾驭语言的高手。他忠于生活,对人物加以集中化、典型化,就会有这样出入意料的效果,有何怪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看《画蛋》有感,江苏原来的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中展开探讨,发现对其意义的理解居然多达五十余种。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探讨,有人归纳,也达二三十种之多。一部作品,意蕴主旨越是丰富,说明作品的张力越强,越具有普世价值;人物形象越是个性化、形象化,那么,其艺术生命力越强,艺术价值也就越发持久,魅力越是无限。这断然不是某个公式所能言明或者套检的。经过老师反复讲过,答案反复背过的阅读欣赏还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欣赏吗?
但是高中各类阅读欣赏试题却往往设定了标准答案,没能给学生留下多少发挥余地,可谓限制有余,启发学生思维不足。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发展,整个社会更加重视的是高考,那“会考的路”究竟应如何走下去?以语文为例,我认为语文会考的命题模式和评价模式应与高考相靠拢。
一、语文会考命题模式的突破
1. 传统题型应取消,考查应该更灵活。据统计,会考中课内材料所占比重最少为44%,而高考课内的材料仅为默写一道题。例如在以往的会考复习过程中,很多学校花费相当一段时间进行教材的梳理和复习,但是课内的阅读虽然在会考中作为重点,可是在高考中已经转变为考查学生能力的课外阅读,这就使会考和高考在题型上出现了断层问题,二者基本上形成了平行的关系。此外,字音、字形、词语的题型在新课标高考试卷中已经不再出现,对于学生这部分知识的考查基本上都已经转换为阅读等其他题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阅读和写作。如果把这部分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题型中,考查的会更加灵活,更能够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客观题所占比重应减少,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重。“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鉴赏部分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在会考的试卷中它是以选择题,即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阅读基本上谈不上是个性化的阅读,更谈不上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新课标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阅读是两道主观题:分别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至少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更加开放,更加全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真正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考试应该更体现其人文性,因此主观题才应该是重点的考查模式。
3. 主观性阅读题所选文章体裁的多元转变。《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目前的语文会考对于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较多,而且学生阅读选择的方向太单一,而高考语文试卷在主观卷的阅读部分设定的是选做题,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为擅长的部分来作答。因此,我认为语文会考主观题的阅读也可以采取选做题的形式,甚至可以提供三篇不同类型的阅读文章,这样可以使体裁更加多元化,给学生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同时也能够和高考的重点题型契合。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如何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是高中语文课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如果能够实现真正的选作,语文的会考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全面提高这一长远目标。
二、语文会考评价模式的突破
会考的评价只有等级之分,这种评价的机制过于粗放,我认为会考的评价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 与平时成绩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目前的会考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一理念,片面地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功能,忽略了激励的作用。笔者认为它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应该和学生平时的阶段性考试,例如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这种评价性考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模式,同时能够更加全面地反应学生的语文水平。
2. 与高考评价接轨。会考作为一种结业性质的考试,它应该成为一种诊断性评价,着眼点在于高中阶段学业的完成情况,同时应该为高考服务,变会考为提高教育教学的催化剂。例如改等级式的评价可为百分制评价,并且把会考的这一成绩和高考的成绩统一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譬如可以确定会考的成绩占10%的比例,高考的成绩占90%,这样对于会考而言,模式改变后更能实现其评价的价值。
综上所述,会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怎样把它和语文教学的需要、高考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一条适合会考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各位同仁不断求索,方能找到。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业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诸多的兴奋点。但是,走进身边的学生,却会发现:语文课,他们大多喜欢上;语文作业,却总放在最后完成?原因何在?
一、注重作业的分层性
语文新课改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人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语文作业基本上都让全体学生按老师的统一要求完成,这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它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学生之间兴趣爱好不同,水平层次有别,性格能力各异,语文的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机械的模式很容易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教育的失败。而采用作业分层的策略,设计有弹性、有差异的作业,不仅能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的满足,而且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设计分层性作业,要注意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对于那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要求他们完成基础作业,扎实掌握好基本技能,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向更高目标攀登。比如,在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圈点出表示罗密欧心情的语句,读一读,说说它体现了罗密欧当时怎样的心情。(必做题)2.这部剧作的主题是不是歌颂爱情的伟大崇高呢?剧作的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换来了两个积怨多年的家族的和解,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选做题)3.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体现在哪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这样有梯度地设计作业,由易而难,给不同的学生选择的机会,其实是更好地激发他们完成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二、提倡作业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不能“把课外作业当成课内作业量的追加。课外作业应当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多方面的智力需求。”如果作业完全由教师操控,只关注共性而忽视个性,不仅收效甚微,还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考虑到给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的意识,逐步摆脱对老师、教辅资料的依赖。自主性作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直接经验与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了解、感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性作业也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在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获取信息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还锻炼和提高了写作、交流能力,各种潜在的学习优势都得到开发。作业设计的自主性,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业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作业形式开放,跳出固有的书面模式;作业答案开放,不再是绝对的、单一的。比如,的《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布置了一个“《沁园春・长沙》创意学法大赛”的作业。结果在第二天的作业展示课上,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了配乐朗诵;有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诗词的特点;甚至有个学生针对当时的写作背景,画了一幅画。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作业的内容、完成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热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传统作业所达不到的很多能力,获益匪浅。
三、增添人文内涵,丰富作业内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的语文作业多强调工具性,这集中体现在古文词语的识记上,而对人文内涵涉及较少,有关感悟与鉴赏的题型,也只是按照固定套路作答。范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所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文章,但语文作业的这种重工具、轻人文的现状,磨灭了范文的美感,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感知。所以我们要转变思想,增添作业的人文内涵。首先,我们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汉字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为依托,丰富作业的人文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作业的设计不单要让学生学习知识,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审美体验。其次,语文作业设计要融入多元文化。王荣生说:“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语文能力形成的多种途径,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性和生产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具体形态必然是也应该是多元并呈”。这说明,不但语文课程形态应是多元的,语文作业设计也应是多元的。语文课程虽在文化价值上坚守民族立场,却也可兼容并蓄世界文化,所以,我们大可在语文作业中加入外国美文赏析的内容,让学生拓宽眼界,熟悉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四、关注作业的评价性
学生自评和互评是开放性作业评价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应将教师的评价作为辅助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将家长、社会等因素纳入其中,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在作业的检查和评价方面,教师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进行点评,督促他们,做好引导和启发的工作。
总之,语文作业设计作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只有策略正确,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我们应一起努力,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心中的包袱,而变成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探究
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虽然历经几千年历史与文明的演化变迁,汉语结构和表达形式也经历过多次的演化,但时至今日依旧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主要使用语言。我国从教育萌芽开始语文学科就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阶段的教育进程中,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讲学到唐代开始的科举制度,都是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所开展的。因此对于一个中国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来说,学好汉语是受教育过程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
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逐渐加深,我国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所囊括的科目不断增加,但作为我国传统学科基础的语文依旧在各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基本要素,尤其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加深,教学过程中对于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教学侧重点也相应发生改变。以高中语文为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侧重点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尤其是写作在高考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分值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写作也是大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遇到挫折的部分,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学内容方面创新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非常强的科目,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理解文章中作者通过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更是需要学生在主观意识中实现他人到自我的转变,尤其是将生活直接经验或者学习过程中收获的间接经验通过思维转换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n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趣味化,从而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内容趣味化
我在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作文的学习积极性之所以持续性的陷入低迷的状态,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对于教师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所准备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脱离传统写作教学生搬硬套教学模板的形式,从而提高写作课堂的趣味性,先把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方面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明确一堂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需要学生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到某种题材的写作技巧亦或是文字表达形式。这就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对教学内容,写作题材进行精挑细选,务必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教学内容的层次分明,步步推进。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尤其是在写作选材方面。例如有多媒体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片、图片等,通过视觉上的刺激,给予学生写作思维灵感方面的启发,从而让学生首先对写作的内容感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表达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写作是一项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通过字词语法的不同排列组合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输出,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旧需要以生活为基础,通过课堂思维启发,让学生将生活时间经历以及间接经验融入作文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件作为案例,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事例的列举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道德方面以扶老人过马路、最美医生、护士等新闻热点案例为导入;亲情方面以社会养老热点事例为导入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热点因为就在学生身边,所以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活跃模式。
二、教学方法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确立,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强调对于学生文学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高中作文这一需要学生具备文学创造性思维的部分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要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桎梏,结合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等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或者导学式课堂授课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长的语言环境以汉语为主,听说读写这四大基本要素中听和说已经在未入学阶段就完成了很大部分。而受教育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写作教学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课堂环境,参与课堂讨论,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写作教学过程中非常适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分组工作,对于每一组学生来说要保证达到内部能力参差不齐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达到思维交互的目的,尤其是让思维活跃以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带动小组氛围,促进思维交互的活跃度。另一方面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工作,尤其是在遇到开放性作文题材时,更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避免学生思维跑偏,写作跑题。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也是我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中所以发现的一种较为契合的课堂教学,写作需要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灵感的迸发,所以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并且相比于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范围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