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

时间:2022-03-15 07:1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标志设计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征为教学内容的问题性和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探讨。研究性教学作为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设计类课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文字与标志设计课程具备设计类课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而全面的学习过程,设计过程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这门课程讲授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文字与标志的历史发展,美学理论以及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设置上,要理论联系实际,逐次递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以研究性教学为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2教学内容改革

按照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保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1)适当删减通用设计理论内容,减少不同设计课程对设计理论的重复,用实例验证设计理论。

“文字与标志设计”课程当前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在目前课程教学体系中过于呈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多讲授方法学,多门课程之间甚至出现重复教学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专业设计知识理解相对狭窄,也缺乏多学科的交流,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学计划中设计类课程的先后顺序,合理布置其中的设计理论,在基础课程中加强通用设计理论的讲解,在专业课程中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在“文字与标志设计”课程中,将理论穿插在文字、标志的设计实例中,例如“对称”规律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用实例来验证设计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应用。

(2)将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强学生的参与性,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将教学内容按问题的方式整合,例如“如何在课堂中引入文字?”“、生活中的文字有哪些?”。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以将理论的讲解与实际结合起来,将教学过程与课外、生活结合起来,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发现文字一章,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的文字,例如T恤上、建筑物上、标牌上的文字,发现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标志的应用一章,让学生收集某一行业的标志,发现其共同点与变化的地方等,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3)增加案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不仅仅给学生展示最终的设计作品,而是从创意、草图表现、优化、成稿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分析。例如,在标志的设计创作中,选用了杭州市市徽的标志征集活动作为实例,从杭州市的地域特点、标志性建筑等入手,采集创意点,并转化为草图表现,从草图中挑选最具表现力的作品进行优化,制作方格稿。同时对比获奖作品与最终选用标志之间的差别,了解自己的作品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了解一个标志的完整的设计过程,并且从案例中真正学到知识。

(4)增加主题项目训练。

利用实际设计项目,例如一些文字类、标志类设计竞赛或者教师的设计项目,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通过实践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教师带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明确分工,强化团队意识,以设计实践带动课堂教学,以主题项目训练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设计情景中,学生按照分工,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起到指导作用,与学生充分地交流和探讨,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既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从实践中锻炼了实际设计能力。

(5)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增加文字与标志的设计应用。

文字与标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何实现设计的整体性开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版面的编排布局、色彩的协调搭配等,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如何将文字与标志应用到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中的内容,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1问题式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事先设计需要学生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标志设计发展趋势一节中,由平面向空间的发展,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具有空间感的标志设计,并总结空间感的表达方法。这种问题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一步步把问题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3.2探究式教学

学生在完成一些设计作业或者参与到主题训练项目中设计出作品后,不仅仅是把这些作业或作品交到教师手中,而是可以登上讲台将作品展示给教师与所有同学,同时将自己的创意来源、设计意图以及自己最终表达的设计效果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发挥引导的作用,对于设计想法、创意的提炼以及最终的设计作品,教师以及学生都可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得以成长提高。

3.3讨论式教学

教师预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由学生分组讨论,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热点话题、前沿性话题。例如在讲到标志的模仿与抄袭问题时,可通过辩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两者之间的界限。学生分组后,课下自己查阅资料,准备论据,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对讨论问题的完整性、准确性作总结发言。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自己主动学习,能够使课堂教学扩展到更广阔的的地方。

4考核评价方法改革

取消一次作业定成绩的考核方法,采用平时表现、平时作业、专题论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1)采用阶段性的考察,针对每一阶段学习重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教师按照本阶段教学重点,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也可将作业以展览的方式,让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做出好的作品,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设计的意图,提交设计作业的同时,提交市场调查、设计创意过程论文等,不局限于平时作业形式。所有课堂教学阶段的设计作品,将成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2)在教师设计的主题讨论中,充分调研,积极参与,思路清晰,能够明确表达设计观点。该部分成绩将结合学生考勤情况成为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3)学生的主题设计作品在实际竞赛中获奖,或者特别优秀的作品,可以直接申请为课程优秀作品,申优后可颁发优秀作品留校证书,增强学生成就感与参与积极性。主题项目训练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竞赛中来,对于文字与标志设计课程来说,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总结

第2篇

摘 要:本文分析独立院校学生弱点和以“学科系统化”为依据的标志设计课程模式的弊端,摸索以“厚基础、强能力”为总体的设计理念,以“典型任务”为准则的操作模式以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

关键词:独立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模式

标志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是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基础也是核心,目前很多品牌设计公司应运而生,这给广大艺术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独立院校学生仍难以独自担任标志设计任务。基于此,笔者指出传统的以“学科系统化”为依据的标志设计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更应该摸索出能切实提升独立院校学生能力的课程模式:以“厚基础、强能力”为总体的设计理念,以“典型任务”为准则的操作模式,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轨的问题。

1.标志设计课程的特殊性

1.1标志设计的内涵和外延。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向人们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比文字语言传递信息更加快速、直接。但是,尽管如此它绝对不是简单的点线面构成,它是最富诗性品格的艺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曾经是社会文明变化的“印记”与“符号”,记载了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及意识形态的转变,凝聚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的综合,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这要求一个好的标志它不仅具有外在形式美,更应具备深刻内在涵义。

1.2从事标志设计所需能力和素养。标志是心灵层面的艺术,它需要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从众多的联想中寻找相关联的巧妙构思,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天赋,同时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也是重要因素。文化素养是设计者内在的能力,它能给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视角和新的分析方法,同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也是从事标志设计必须的条件,有人把标志设计比喻为“带着脚镣舞蹈”,在方寸之间设计师需要调动多方能力使图形即符合现代审美也具有深刻内在涵义,这些都对从业者和教学提出了高强度的挑战。

2.独立学院学生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是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普通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及与其他学校同行交流,分析了本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如下。

2.1文化课基础较差。经笔者调查了解许多独立院校的艺术生大多文化底子薄,有严重偏科情况,对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缺乏兴趣,这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人文素养较低,而人文素养是设计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基于这一因素的影响,独立院校艺术设计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时候,其理解能力则相对较低,对于各种优秀作品所具备的深度与内涵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因此其日常的作品一般都比较浅薄、平庸,缺乏一定的文化性与生动感,无法通过作品来感染别人。

2.2学习缺乏主动性。目前多数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专业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很多基本造型能力不能达标,而标志设计课程对造型能力有严格要求。在这种环环相扣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无法主动地去探索,也不能在设计方面积极施展自己的创意,消极应付的问题较为突出。

3.传统的课程模式

“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即:重视逻辑性较强的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的严谨性,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影响之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中,教师将每个知识要点(标志设计的历史、标志的特点、标志设计的步骤等)分章节向学生讲授,再由教师出题学生练习,因为每个章节所选取典型案例都不一样,教师出题也比较空泛、主观,无法和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链是断开的,这造成学生花了大量时间来学习理论知识,但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标志设计一般规律和要领,也无法独立胜任客户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4.“典型任务”实践占主导的新模式

传统的授课模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新的模式。

我们拟将“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方案”――“反馈效果”这一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磨合时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体现。对于“明确任务”这一步骤,鼓励学生利用家人朋友等人脉关系出去“找任务”,在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任务”代替“作业”让学生有了工作的激情,让他们尝试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成果被肯定的成就感,这无疑给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成功将“以老师为主导的授课”转向“以学生为主导的主动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可是,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实践的内容多了,在课堂上的时间相对少了,对学生的管理已经不局限在课堂中,如何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外切实工作,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在整个授课模式中,教师并不是完全对学生放手,而是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跟踪检查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每一步骤的实施也需讲究方法和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以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典型的工作任务是由学生发挥自身人脉寻找一项具体的工作,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项目可由教师代为安排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应了工作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目前拟准备的课程模式安排是:

(1)设计准备。学生可以独立或是两人一组寻找设计任务,这一过程可从周围亲朋那里获取也可从网上获取,任务确定下来后,和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喜好和设计要求。根据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展开分析,绘制草图。

(2)制定计划。学生拿到任务后在第一时间将计划制定出来,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展。

(3)作出决策。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绘制设计草图、样稿。选择2-3个较为符合客户要求和任务对象的方案进行细致设计,这一过程需要用电脑软件完成。在提交方案前,检查方案的版面设计、细节设计是否能做到简洁明了、美观大方,能否打动客户。

(4)实施方案。将最终确立的1-2个方案提交至客户,接受客户评价,和客户进一步沟通修改方案和意见,完善和确立最终设计稿。

(5)反馈效果。鼓励客户能在第一时间将新的标志和形象实施,并征询反馈效果,认识设计方案的优秀和不足,为下次任务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5.总结

综上所述,新的独立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模式是在不断修正和调整传统课程模式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扬弃传统,放眼未来,将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实践,尤其是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解构和重组,与项目教学相互融合,使课程兼具了设计项目的实践性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然而,任何一种课程的设计模式都不能用完美来描述,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课程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典型任务”实践占主导的标志设计课程体系也是这样,应该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人文与艺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

注:论文系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 潘道忠.艺术研究[J].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当下的困局.2012

第3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标志设计;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实现意义的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发挥学生潜力。 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与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形成有创造性的任务。软件设计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任务驱动法可以通过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1 任务的设计原则

教师必须以课标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建构知识。

注重知识的层次性,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原则。一般可以将任务分成三大块:基本任务、提高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基本任务立足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较小,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提高性任务是在基本任务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它提出部分具体要求,但无具体样例,主要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促进他们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开放性任务在前两者基础上只要给出要求、内容、形式,完成由学生自由去组织安排,不束缚他们的思维发展,并且“任务”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例如,不同行业的LOGO有不同的颜色应用规律。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可以首先让学生搜集不同行业的标志,再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慢慢引导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科技行业就比较经常用蓝色,食品行业就比较常用咖啡色与橙黄色,化工行业就常用蓝色与青色,儿童行业就常用黄色、淡绿色、粉红色、浅蓝色、红色,女性行业就常用粉红色、紫色,建筑行业就常用蓝色、红色、黑色、黄色等等。这些是基本规律,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印刷技术的提高,颜色成本影响的降低,对设计美观的追求日益突出,大量的标志采用渐变、立体效果。学生完成这项基本任务之后,再熟悉软件的基本命令操作,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制作成功的logo标志来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既熟悉了软件,又掌握了成功标志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一些标志为模板进行模仿设计,这部分属于提高性任务。然后就是自由发挥,结合自己的设计知识以及软件应用能力,不受约束的设计标志。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既掌握了应用软件,有一步步学会相应的设计课程。

2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通过搜索标志设计征集广告或设计大赛,设定一项设计任务,并根据相应任务提出设计要求。例如,为某个城市设计城市标识,其要求是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学生在对其设计城市标识时就需要对城市的文化、地理、气候、经济、旅游进行调研,然后总结出该城市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通过对实物和教师提供线索的分析自己去获得知识。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获取相关信息,再借鉴这些表现手法,在标志设计创作中进一步实践应用。例如,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创作有传统特色的标志。引导学生借鉴传统工艺表现手法来开拓思路,从彩陶到青铜,从漆器、帛画到雕塑、画像石,从绘画到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提取设计元素,古为今用。中国文字既具有图形化特点,有能够准确表达内涵。标志恰恰最需要象征性、概念化的视觉符号来表达复杂与深刻的内涵。中国文字与标志的高度抽象的概念化符号使得中国文字符合标志设计需求。通过这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将现代设计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观念,创造自己本土的设计语言。

(3)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的初次作业是设计想法的初步表达,在与师生共同交流过程中,对同一个方案可以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观点,许多理念和思路得以理清,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4)解决问题。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最后补充说明。加强练习,巩固学到的知识。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的评价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网络环境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教材之中,尚存在其他一些虽属隐性但却具备良好效果的教学资源。”小学美术新课标的这一指示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地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以此切实达到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最终目的。

一、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中蕴含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中蕴含的丰富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这样既能巧妙地为学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学习氛围,大大调动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并且通过挖掘学校环境中的美术学习资源还极易使得学生凭借熟悉的事物实现对具体美术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灵活掌握。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教学“风来了”时,笔者就将学生带出了课堂,使他们真正置身于真实的校园环境之中观察有风时校园一些事物的飘动状态。当时,恰值一个微风和煦的下午,学生观察到在微风的吹拂下,校园中的国旗迎风而展,校园中的树木也都轻轻摆动,就连学生的衣服或者头发都会随着风向轻微飘动……在此基础上,笔者随机讲到:我们不难发现风往哪个方向吹,校园中的一些事物就会朝着该方向飘荡,所以在美术创作时,我们必须确保同一作品中的事物都要朝着同一个风向飘动……

由于真正置身于校园环境之中观察了真实、具体的实物,因此,学生对于其随风而摇的特征形成了充分的深刻认知,而这很自然地为他们在以“风来了”为主题的美术创作过程中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工作,真正起到了借助校园环境资源优化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良好目的。

二、充分挖掘生活环境中蕴含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任何学科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归纳与升华,这就决定了现实生活实际中蕴含有丰富的学科学习资源。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标志”时,笔者就向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美术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标志,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来。待到学生小组一一展示作品之后,笔者趁机讲到:“从上述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图形标志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普遍存在三个突出的特点:简单、易懂、美观。大家结合具体的图形标志看看是不是这样呢?”学生分别结合“前方有小学,请减速慢行”“禁止吸烟”“禁止停车”“禁止高空抛物”等常见的生活图形标志进行了验证,并认同了笔者的上述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讲到:“假如你是一名图形标志设计者,你在设计过程中会遵循上述原则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么,请你们以一名图形标志设计师的身份,结合“上课不许讲话”“不能随意丢弃垃圾”等情景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图形标志……”

这样一来,既借助生活化的图形标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图形标志简单、易懂、美观”的突出特点,此外,更是通过生活化常见情景的设置赋予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机遇。

三、充分挖掘网络环境中蕴含的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普通家庭也逐渐配备了电脑设备。这就为以电脑网络为载体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美术课程学习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的电脑信息技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艺术瑰宝的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搜集与整理。通过电脑网络环境,学生观察到纵然兵马俑众多,但是他们的发饰、服装、表情、动作等一些小细节却不尽相同。如此,通过网络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范围,而且还大大调动了他们对“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一美术知识的探究兴趣及积极学习欲望,而这很显然有利于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这节内容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应当从所教学生广泛接触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网络环境中充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此才能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范围、丰富其美术艺术感知与理解的同时,为小学生美术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改革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使用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通过介绍用计算机解题的详细过程,训练学生编写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技能,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但通过课题组多年来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显示,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普遍的认知误区:①语法规则复杂琐碎、易忘难记,学习难度较大;②课程内容枯燥乏味,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③程序编写难上加难,久而久之会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程序设计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从事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思维的提出

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有怎样的作用?计算思维对未来社会将会有怎样的影响?

计算思维在2006年,由周以真教授在《Computational Thinking》一文中提出。其本质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算筹计算,周教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清晰化和系统化的总结和整理。

计算思维涵盖了包括计算机科学在内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使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周教授提出以此来探索计算机学习的教育价值。[1 ] 它强调的是如何求解问题和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这个问题,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其特征是可行和构造。2011年,ISTE和CSTA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将其阐释为6个步骤的问题解决过程。

2010年5月,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 “要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传授,以此培养高素质的研究性人才”,而在7月的C9会议上发表的《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的核心要点则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计算思维的标志性概念

计算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仪器并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它由计算学科抽象而来,所以,计算科学的基础概念自然也就是计算思维的最好体现。

在CC1991中,将核心概念定义为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重要思想、原则和方法。按照CC1991的定义,它必须是在数学、科学和工程中定义的概念,在学科中多次出现,在技术上有高度独立,在各分支领域及抽象、理论和设计的各个层面上都有很多应用。结合CC1991概括的12个核心概念,并根据课题组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将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计算思维的标志性概念概括如下:

如上图所示,可知,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最直接、最具操作性的平台。

三、探索在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计算机科学体系庞杂,本身并非仅仅是编程那么简单,其能力分为计算机使用能力、计算机系统认知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最低要求层面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操作以获取信息或者计算结果的能力;中层的计算机系统认知能力,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建立在底层使用能力的基础上,是对计算机系统全面理解的较高要求;最顶层的计算思维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工程思维的交集,并不是单独的、与其他思维方法毫无关联的独立思维方法。

通过对计算思维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要想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需要解决任务抽象和分解、启发式推理、知识体系重构、思维能力训练等基本问题 [2 ]。

按照ACM/ICPC的解释,编程解题的思维过程一般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一观察、二联想、三变换。在这个过程中编程者先通过观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进行联想,寻找一个切入点将该问题同编程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结;最后通过变换,将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或分解成另几个容易解决的新问题,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基于此,课题组尝试对目前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所采用的问题驱动、项目分解、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进行完善,对学生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通过“观察――联想――变换”培养和引导其计算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都为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第一堂实验课上,实验教师主要以展示经典案例为主,提出一些经典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们展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魅力所在。从分析问题,到抽象成数学模型,再进行算法设计,然后变成与调试,最后生成可应用于实际的程序,这个过程是对计算思维最好的诠释。例如,实验教师可以从“猜数游戏”入手,在课堂上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法、语义、算法、设计的学习兴趣,从游戏引入知识点,用知识点带动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对算法的理解、对设计的熟悉,是学生加深对计算思维的理解。这种传授知识、技能和计算思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摒弃了原有的“重语法、轻方法、不谈思维”的错误教学方法,而是使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升到“思维”的教学,即指导学生提炼出知识和技能背后所包含的具有普适性的本质思想――计算思维。

课题组还尝试着将“轻游戏”,也就是教育游戏引入到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中,将枯燥乏味的语法规则,利用电脑游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游戏娱乐融合进程序设计类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同时,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主动进入到知识学习的情境当中,提高学习者对程序设计语言语法规则的熟练度,帮助学习者内化计算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习者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进一步设想

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就构建起成熟的计算思维方式是不可能的。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只要我们能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并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并担负起应有的引导职责,就会为他们今后的“计算思维”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平面设计职位信息主要内容

平面广告设计(海报);标志VI设计;包装设计及装潢设计;网页平面设计;书籍、杂志、报纸的编辑与排版;各种宣传印刷设计。

(二)平面设计职业素养主要内容

具有良好的美术功底、手绘草图;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服从管理;工作积极主动;沟通能力强;心理健康等。

二、平面设计职业工作过程

(一)承接设计任务

承接设计任务时需要沟通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应变能力;思维敏捷;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能够快速理解和分析,调动自身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解决问题,在接受设计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许多难题,怎样处理和解决需要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这需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和不断自我完善的学习方法。

(二)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

收集相关信息与资料需要有很强的捕捉新鲜和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过程也是激发设计创意灵感的过程,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会在这个阶段中总结收集信息资料的不同特点和挖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设计创意的实施铺垫原创素材。

(三)设计创意

设计创意的表现主要依靠设计师手绘草图的功底;也有人说电脑更好的表现创意,凡是在设计行当中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普遍认为用徒手绘制出创意表现草图更能完好的体现设计师脑子中的原创性启发,与客户沟通最便利。电脑容易让人有依赖感,各种素材充斥网络,令人眼花缭乱,其诱惑力强于独立原创性的思考,抄袭和拼贴的痕迹很强,是设计创意之大忌。设计创意包括图形图像的创意、文字字体字形的创意、色彩色调的创意、版面构成的创意等创意工作。是设计师艺术素养和操作技术的娴熟程度等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设计师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

三、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平面设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设计

1.对职业岗位的体验与认知是职业教育学习的驱动力

在职业教育之前首先必须要进行职业准入制的教育,职业岗位的体验与认知让新入学的学生开始不断地注入职业的理念,强化职业技能的认知。其次才能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再次与企业合作使学生逐步进入职场,成为一个职业人。就高职院校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教育来说,新入学的学生对平面设计职业的认知几乎是零,不知道应该学习什么,未来职业生涯是什么样的,即使学过美术基础也是达不到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要求标准,学生的学习是在盲目的,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学习的驱动力,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很短的课程内只能教授一些软件技术操作,而更重要的平面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往往被忽略或是空白,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提高,其结果是适应不了企业用工的需要,形成了平面设计职业教育的致命缺陷。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职业的认识与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首要课程,也是最重要的入职前教育阶段,职业岗位的体验是对职业岗位性质的认知是最好的途径,让学生下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体验生活,聘请企业专家或是管理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教育,与企业中的设计师们一起进行设计活动,主要任务是观察和记录不同设计工作过程步骤、方法和所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体验设计师的工作环境和与客户的沟通技巧,基本掌握设计流程和需要的技能,在体验期间学生要融入企业文化和工作状态之中才能真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产生学习的驱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能力强的职业人。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培训教师(设计师)、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等进行课程设计,这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教学方法。

2.根据平面设计职业工作技术特点进行课程分类

通过职业准入制阶段的职业教育和与企业接触,学院随时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能力与素养的要求标准,制定和调整更新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已达到符合职业岗位技能的标准要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这里我们通过对平面设计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调研,与企业合作共同总结了平面设计职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力求通用性和实用性。

(1)绘画基础课程是培养平面设计职业人才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绘画基础课程训练才能够提升,我们知道绘画基础好的设计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设计元素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不排除有少数人没有绘画基础也可以从事平面设计工作,他们对平面设计感兴趣并去研究它。但大多数设计师是经过很好的专业训练,因此,绘画基础课程是培养平面设计职业人才的基础。绘画基础课程主要完成两大块的学习任务:一是对形体结构及彩色的把握,主要应用于创意阶段的图形图像结构;版面结构;色彩运用等。二是速写的能力提高,主要应用于与客户交流;勾画创意草图;创造创新能力;完成原创设计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形体的创造力,在塑造形体训练过程中就要加进形体与形体之间的合成结构,也就是把两个形体合成一个形体过程的训练,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达到创造性的表现。

(2)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创造能力和掌握运用形式美法则的必经之路创造力、创新力是设计师职业生涯的生命力,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没有创造就没有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先人为我们总结了众多的形式美法则,这些规律为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原创的设计作品,使设计作品注入生命力。主要完成对图形图像设计的理解(平面构成);色彩设计(色彩构成);成型设计(立体构成)三大构成基础,重点学会用图形图像讲述与沟通,进行信息传达的能力。

(3)电脑平面设计技术课程是现代平面设计职业的必备设计工具主要任务是学习计算机设计软件,并如何使用这些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与制作样品,除掌握手绘草图外,还要掌握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设计软件已经达到了能够随心所欲进行创意设计,已经分不清你是否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有些所谓的设计师依赖于计算机设计软件的特效、字体、摄影图片以及网络的丰富素材,而丢弃了设计的原创性,机械运用设计软件这些功能,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是与设计内容主题要求不相符,素材的拼贴效果非常明显,这也使得平面设计行业的设计水平在不断下降的原因。真正的设计师是让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原创创意服务,软件中的各种效果使用是依据原创的需要,素材的选择也是为原创服务,不是依赖于在素材中寻找灵感创意,要想设计出与众不同、内涵寓意深刻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在原创设计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平面设计职业能力的体现。

(4)电脑平面设计应用课程是让现代短板印刷设备和网络成为设计师的帮手主要任务是把学到的设计软件技能力,应用到为设计创意原创,要了解到设计项目本身就是一道难解的题,设计师的职能就是解题的人,你如果是高手的话,那就是设计创意原创性和设计软件技能高度融合,现代设备和网络变成设计师的帮手,设计师不是现代设备和网络的傀儡。通过教学项目案例的实际操作,按照工作过程的程序,利用行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学会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并利用平面设计工作室的特性,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校企师资力量,共同设计学习情境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工作状态,进而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当学生在面对各种职场时,没有陌生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电脑平面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涵盖目前平面设计职业主要设计内容有平面广告设计(海报、路牌、灯箱、展牌展架、菜单、名片等);标志VI设计(各种公共标识、形象标志、VI形象设计手册);包装设计(包装盒、箱、瓶、罐等);书籍装帧设计(杂志、报纸、样本、说明书、书籍等);室内外装饰设计(家居);网页设计(界面、图标、按钮、广告条等)。

(5)平面设计师素质能力培养课程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平面设计师素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平时作业展示,相互学习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形成竞争;参观专业设计展览,领略前沿设计动向;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求发展;请专家走进校园讲学,引入新的设计理念;走访相关院校进行横向学术交流;利用校内的社团活动,增强组织、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设计

电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基于平面设计工作过程的程序进行设计,教学项目来源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是校企联手制定,教学任务也是由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承担,授课实训地方在学院或在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是一个客户角色,讲授项目的要求、标准、注意事项等;其次是课堂上的组织者、技能的教练员和质量的评判员的等角色。学生通过教学做的教学过程,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分析信息,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计划方案,方案修订和执行,从中寻找正确解决的方案,并积累设计经验。

四、课程考核评价

(一)学生之间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估是对自己设计水平重新认识的过程,学生之间评价是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自律、,增强自我学习和感悟理解力,自己给自己打分数,也能检验学生的自身品德和设计师应具备的谦虚、不骄傲,不自负,高尚的情操。

(二)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阶段性的考察,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团队意识、工作认真态度、勤于思维、活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对实训项目过程进行监督、指导。

(三)行业技能取证评价

学生参加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检验学校职业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尺度,也是学生进入职场时,已经达到职业教育标准水平的一种证明,招聘时企业还会参考这个证明来安排职位。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85-01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元素,这也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难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操作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强调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处理、加工、获取新技术和新信息,增强信息意识,使用信息知识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思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和已学到的知识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丰富课堂教材。例如,在Author ware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教师可使用Flash动画技术为学生进行动画演示,来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发现课堂的趣味性。对于部分可以直接使用Author ware软件来当堂设计或者展示视频的课程,教师还可以使用微课堂加微信公众平台的结合模式,来增加学生课上和课下温故知新的机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的本质,即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甚至需要拓展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视野等。但是基于高考压力等,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动手操作和实践部分被简化为知识型教学,这显然是不符合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设计要求的。教师可考虑将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生活实践融合起来。比如,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中,在阐述工具箱、菜单等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点之后,教师在课下可设计与校园生活相关的Flash动画源文件,继而在课上分享给学生。学生在接收教师传递的源文件之后,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查看和分析源文件有几个图层、组件、对象参数、帧动画的设计和应用情况等。教师还可以将学校和校外的各类活动作为学生练习的对象,如“校园文化节开幕式视频”等,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二三六制式”的策略构建

(1)“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是课程中教师讲解时间低于六分之一,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低于二分之一,课堂作业完成时间和操作练习时间低于三分之一。课堂练习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效为目标,目的在于巩固课程知识,厘清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前就必须明确课程作业和操作练习中的任务量。教师授课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讲解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究。

(2)“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保障主线突出,做好课堂评价和定期测评。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课堂总结、知识讲解、导入环节、任务迁移、成果展示、自主探究、测试评价等纳入到教学模式中。以“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导入环节、知识讲解、任务迁移、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测试评价、课堂总结等。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将“任务实例剖析”“情境创设”导入到课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教学的设定奠定基础。在“加工”的课堂教学和“表格信息处理”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文明班集体评优活动”等。在知识讲解环节中,教师可侧重知识点的分享与诠释,当然,教师讲解的内容并非仅限于知识点,还可包含问题解决过程提示和方法引导等方面,如“图表转化”“数据分类汇总”“自定义排序”。在任务迁移环节中,教师需要创设课程情境,为学生明确教学任务,以任务为目标提出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落实的步骤、方法及规律等。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合作完成教师情境教学中图表转化操作和表格信息处理。课堂任务必须符合学生兴趣和教学内容,难度可按照阶梯式方式进行上升调整,任务量也必须设计适当。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教师需要将学生本节课应掌握的技能总结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据可循。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上机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与他人分享,并将成果在软件中展示。在测试评价和总结环节中,教师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融合起来,按照促进和鼓励学生创新的要求进行评价及总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辅助外,基于高效课堂构建的要求,教师还要考虑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对教材教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地位等进行重新思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

第8篇

关键词:运动系统;项目教学;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0-02

专业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大一新生入学时间短,医护常识匮乏,文科生普遍视图能力不足等。如何让高职护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人体形态学基础知识,满足后续课程及临床护理操作的要求,笔者就运动系统认知项目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以下尝试,效果令人满意。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在自己关心、相对熟悉的情境中,认识人体骨、骨连结、骨骼肌的组成和局部特征。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同学的协助下,感受人体骨、骨连结、骨骼肌的整体分布,初步学会解决与护理技术操作相关的骨、骨连结、骨骼肌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

二、课题分析

本课是人体解剖与组胚学中运动系统的内容。可利用人体模型,创设模拟的教与学环境,利用生活中现实的例子,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做与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同学交流合作,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最终解决相关护理技术操作的实际问题。重点:各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形态特征。难点:骨和肌肉的解剖标志认知

三、教学策略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对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概念的认知,并对人体整体分部有了初步了解。

2.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协作的过程。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形态学教学,要紧密联系临床护理操作。采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教师可以借鉴网络资源优势,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者;尝试点拨的引导者;知识反馈的整合者。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操作探索并发现新知,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与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课堂上利用明确、无误的工作表细则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采用这种项目教学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正常人体形态相关知识,又可解决部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人体模型、标本、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设计思路

1.以实际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揭示课题。肌肉和关节的作用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动作让学生来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来学习新知。

2.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初步讲解引导,提出问题并在同学间进行讨论。①骨的认知,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认知各骨。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可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应学知识。②骨连结的认知,讲解、演示骨连结概况,重点突出人体七大关节结构功能特点。③骨骼肌的认知,以骨、骨连结为基础,讲解、演示重要骨骼肌的位置、形态、起止及作用。④设计活动?摇巩固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动手拼装骨、骨连结和各骨骼肌,形成完整的骨骼肌肉人体模型。通过评选“优胜小组”活动,调动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培养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六、教师总结

教师对整体情况作出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强化。教学具体过程见表1。

七、教学反思

1.评价要到位。评价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要重视小组协作。学生探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老师、同学表达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实现自身发展。因此,今后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沟通能力,在小组成员的优劣搭配上更趋合理和合情。

3.教学环节设置应再合理高效。本课内容多,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应再合理、紧凑些。每个环节涉及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相关连,更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认知新知。

第9篇

关键词:设计;鉴赏;班微;构思;理念;展示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44-1

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来讲,学习和了解现代设计,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设计》就是美术课中的一个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以展示自己创造力和才华的空间。但这个模块的特点是课时少任务重。如何将如此繁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大问题。“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认识到学生既需要学习设计基础知识更需要动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高中阶段的设计课,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鉴赏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

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在跟同学讲授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见的标志的时候,重点讲授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给学生介绍了设计的过程和标志的含义, 学生从以前认为那就是一个符号上升到了解设计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艺术素养,陶冶了思想情操,开阔了视野,扩大知识领域。

通过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审美意识和欣赏水平提高了,能够从较高的审美层次来认识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感受现代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的生活的高尚情操和人生目标。

二、精选教材,选择可操作的内容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往人们都认为设计是设计师的事,离我们生活很远, 当学生学习设计课程之后才逐渐了解,设计不单单是设计师才能做到的事,也是每个人通过了解和学习都能做到的事。

湘版《设计》模块的教材内容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块,这三大块囊括了设计领域绝大多数的设计类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和灵感。特别是在布置学生作业方面,内容的设置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教学宗旨。每堂课尽量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如:在标志设计中就展示了本校运动会标志,并详细阐述了它的构思和表现过程,在学生作业中又以“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个标志―― 班徽设计”为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创作欲望,参与到设计中。

三、动手设计,提高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在学生懂得了如何欣赏鉴定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和精选好可操作性的内容之后,就是要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表现设计理念了。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丰富知识量的储备,他们在设计方面的能力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并且他们的想象力能够通过他们的画笔表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发挥他们特有的创造能力,展现他们的才华。

如在上第三课《我怎么没有想到》一课时,由于学生吸烟现象严重,学校正在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主题教育,为了在美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我立即布置作业,要求以“吸烟有害健康”为主题,构思一个宣传广告,学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高中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下,学生几乎没有时间拿起画笔,在美术课中可以有机会通过画笔来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学生很是兴奋。作业完成之后,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他们设计的意图。学生的设计让我感到吃惊,虽然他们构思的宣传广告不够熟练,不够完美;但他们的设计思路和独特的理念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学生介绍他们设计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象能力,这很难得!

四、搭建平台,给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

现代的学生表现欲很强,适时地举办学生作品展,对学生来说就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进发展,使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很好表现,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本人借助学校社团力量举办了“高二学生设计作业展”,作品在本学期优秀作业中进行甄别选出,其标准以“创新创意”为思想,全校性展示,效果显著。

开展有效的美术作品展览不仅营造了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温馨的平台;而且也是一种美术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对美术模块的学习有一个冷静地回顾和思考;更是一种良好的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方式。通过展览学生获得了交流,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艺术视野的扩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促进能力的发展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举多得。

五、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虽有好的想法和创意但大都不能深入地表现,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作业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课程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满足看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但这类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是无先例的,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教学中获取一些经验教训,我们把它总结出来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当然,它的发展和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美术课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第10篇

一、首先我对该课题说一下背景分析

安全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无法谈起。安全教育的深层意义还在于培养儿童真爱生命,对自己、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近几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交通发展很快,道路拓宽车流量增多。另外,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活动日益增多,与交通的关系日益密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引发交通意外,因此交通安全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设计理念

《安全生活每一天》是《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其教育主题是交通安全,学生从认识交通标语入手,通过扮演小交警,设计交通安全标识、讨论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树立交通安全的意识。品德课程的新课程理念强调社会性,这就要求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并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等,不断积极地丰富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基于此理念,我展开了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

2、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四、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难点: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五、说教法

对于《安全生活每一天》这一课,从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搜集有关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体讨论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了解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

六、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取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课前准备:交通安全的材料、图片。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标语“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让学生明白每天高高兴兴的上学,开开心心的回家,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然后再讲述一个回家路上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一名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失去双腿。再让学生谈谈听了刚才的故事想说些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刚才的故事在大家看来只是一件偶发事件,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你们想了解吗?于是出示有关交通事故的数据。出示这一数据的目的使学生意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让他们意识到交通安全并不是儿戏,意识到注意交通安全多么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交通安全部遵守交通法规,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会殃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样本课的主题《安全生活每一天》也揭示了出来。

(二)、交通标志知多少

教材中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的意义如何让学生理解,记牢?我采用了说一说、连一连、画一画,展一展的方法。说一说、连一连就是请学生将交通标志和相关内容连起来。画一画,展一展就是让学生自己画一画交通标志,然后上台展示。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交通标志的重要作用,我还设计了一首儿歌“小图标,大作用。没有它。交通乱。小朋友,记心间。安全陪伴我回家”。

(三)、我来当小交警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交警总是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他人的平安!接着出示几幅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当一回小交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交警首先学会交警叔叔的手势语,我用多媒体反复播放交警的手势语,让学生对照学学习,然后让学生当当小交警,比比谁最像,这是我设计当好交警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向学生提出作为交警,当你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的时候,还需准确的判断哪些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还需及时制止。

(四)、我能安全过马路

前面的两个教学环节,认一认交通标志,当一回小交警,可以说都是为了树立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能平安上学,平安回家。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结合我们农村交通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以下几个情境:

1、红绿灯在我心中

在我们农村很少有红绿灯,但是随着道路的改善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车辆也越来越多,很多岔路口成了事故的多发地段。我模拟的第一个情境就是带领学生过岔路口,我向学生提出岔路口没有红绿灯,我们该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带领他们总结了一首儿歌“岔道口,左右看。没来车,能通过。”我向学生提出虽然我们的眼前没有红绿灯,但是我们的心中应该有红绿灯,道路上有车时,我们心中应该亮起红灯,确定没有车辆了,我们的心中才能亮起绿灯向前进。

第11篇

    一、坚持导学案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动力。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觉得地理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设计编制导时必须增加导学案的趣味性。比如在编制“大规模海水运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加入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来引起学生注意,令学生在好奇之下不由自主投入到学习中:漂流瓶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成功漂洋过海的漂流瓶却并不多见,然而在2012年8月29日,英国苏格兰一对母女却在海滩上捡到了一个漂流瓶,发现里面有一张用中文写着祝福话语的纸条。以此让学生发散思维,回答这个来自中国的漂流瓶是如何通过重重阻扰去到英国的。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

    1.课程预习

    作为一种围绕学生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要求学生使用比普通教学模式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前的预习,从而缩短教师消耗在讲授教材内容的时间,使师生能有更多时间共同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按照导学案上所列要求完成练习,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则划上标志,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通过这种预习方式,一是能够让学生将现有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方便了解各个章节的学习重点;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教材,主动找出问题,主动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和总结重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程讨论

    学案导学法中,课程讨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为此,教师在开始施教前,应首先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而后根据导学案内容排除过于简单的问题,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具体方式为:在确保学生切实完成课程预习的基础上,按照座位次序将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以合作的方式针对教师给予的教材难点展开讨论和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出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经由课程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3.课程讲解

    在学生通过课程预习与课程讨论之后,留下的问题往往即是教材难点,为方便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应做好课程讲解的充分准备。讲解过程中,教师需注意逻辑清晰,保证用语简练,避免出现学生听见却没听懂的现象。同时,教师讲解时还应注意贴近现实,结合实际,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将问题变得浅显易懂。最后,教师需确保课程讲解具有启迪性,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受教师指点后自行总结出一套规律,进而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课程总结

    中学生学习地理除了应对考试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课程总结既是学案导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检验学案导学法运用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学生在根据导学案完成练习之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分析每道题的难点,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反思。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答案对导学案的运用情况进行总结,纠正其中差错,使导学案在改进中日渐完善。综合上述,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地,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纠正和调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1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为了适应宽口径机械类培养模式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由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综合而成,我校设置56学时(包括实验6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设计好质量较高的任务,向学生讲解任务的总体实施过程,然后就是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分配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分组,分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避免出现优差学生分组两极分化。

2.分析任务,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先要求学生弄清楚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再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3.完成任务

在解决方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或讨论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或进行个别辅导,或进行示范演示。还要鼓励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最后在个人和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每一个任务。

4.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张图,一个实物制作。对于优秀的任务完成者,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讲明创新点有哪些,知识如何深化和升华,以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最后总结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建构。

三、课程任务模块的划分与案例分析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八个任务模块: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刀具结构及材料、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下面以模块一中的一个任务作案例分析:

任务――读图1铸钢拨叉零件,确定各加工表面应该采用的加工方法

知识点:

外圆表面的加工

孔加工

平面加工

成形表面加工

技能点:能够根据加工表面选择合理的加工方式

任务分析: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取决于零件的整体特点(如轴类、盘盖类、箱体类等)、表面结构与尺寸(如狭长平面、凹槽,小孔等)以及精度等级等。此拨叉属特殊形状零件,但复杂程度一般,操纵槽和拨叉脚两端面为主要工作表面。

方案确定:Φ15H8孔的端面为小平面,不宜采用铣削刨削,可以采用车削,Φ15H8孔直径较小但精度较高,采用钻、扩、铰,可以在车床上进行并对孔口倒角,拨叉两端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淬火后进行磨削,其内侧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操作槽为典型的小凹槽宜铣削,Φ5H12小孔且精度较低可钻削。(任务的实现方案不一定唯一,如Φ15H8孔的钻、扩、铰也可以在钻床上进行,但方案应合理、可行。)

教师归纳相关知识:

外圆表面的加工:车削,磨削,光整加工等;

孔加工:钻孔、扩孔和铰孔,镗孔,磨孔等;

平面加工:铣削,刨削,磨削,刮研等;

成形表面加工:成形刀具加工,仿形加工。

五、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课堂引导、总结及其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问题下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较好的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改项目(104006)

[参考文献]

[1]刘琨,李爱菊,杜丽娟.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3期

[2]眭满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