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

时间:2022-10-04 04:2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恋爱调查报告

第1篇

告别了紧张的高中时期,我们来到了学习、生活、情感都非常自由开放的大学。在这里我们可以任由感情的释放,当然恋爱将成为一项必修课程。4月15日,我们全部组员就大学生恋爱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

上午,我们把已经准备好的一百份针对大学生谈恋爱的调查问卷发给一百位同学,让同学们即时完成了问卷答题。随后又针对我们问卷的答案进行了分析。对此我们作出了如下这样的分析:

调查显示,“赞成谈恋爱”的同学占64.1%,同时9.1%“已经谈成”,26。4%的同学认为“学习期间不想恋爱”。另外一些同学恋爱动机简单化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他们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还有一些同学急着找女朋友、男朋友想恋爱。

有趣的是,专业不同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现状有影响。其中,工科专业的男女生“从未考虑”的比例最高;“曾经谈过,目前未谈”和“失恋”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外语专业男生和艺术专业女生;艺术专业男生以 “正在谈恋爱”的比例最高,后者高达40.8%。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变恋爱现状具有一定影响。与人们一般所认为的不同,成绩优异的男女生正在谈恋爱的最多,而学习成绩差的男女生“从未考虑”和“失恋”的最多。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应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以学习为主,尽量不要因为谈恋爱而景响学习。没错,大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加阅读量与知识储备量以及提高人文内涵。尽管有部分学生谈恋爱影响了学业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部分学生没有协调好没有掌控好时间的分配,可并不能否认谈恋爱的作用。

大学三、四年的生活虽说是丰富多彩,可很多时候也是孤独寂寞的,对于这一点上过大学的朋友会明白的。这时谈恋爱可以减少孤独丰富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与关爱他人、掌握为自己负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素质恰恰是走上工作岗位上的需要。诚然大学生要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这些能力与素质。但谈恋爱不要耗费大学生朋友过多的时间,要知道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收入,你的学费都是父母亲提供的。你在大学里读书承载着父母的对你的巨大期望,你应该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果你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谈恋爱上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谈恋爱时需要成本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本事自己挣钱而不要靠家里人供应,如果你能做到笔者非常敬佩你,你是个男子汉。如果你还是靠父母亲“救济”,对不起,你必须承担责任,对父母负责,对父母对你的期望负责。

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差。大学生要想找到工作,必须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的塑造主要是在大学里。大学生朋友应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增加工作技能,为自己在竞争中获得好工作增加筹码,而这必然要耗费大学生的时间。

最后,我们全体组员也发表了我们自已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我们认为:我们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摆正事业和爱情的关系;爱情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我们要有爱情,但我们必须将爱情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们五个人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明确了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同时更加了解我们大学生目前对恋爱的想法和意见。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不仅增加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怎么做一份市场调查,怎么样了解社会。这次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

第2篇

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五成大学生反对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

这些数据,是长沙学院的4名“校报”记者雷鸿涛、丁琴琴、赵爽、张瑜,在5月至6月间走访调查了湖南省7所高校的205名大学生而得出的。

调查省会7所高校

长沙学院新闻专业大二学生雷鸿涛是此次调查报告的负责人,也是调查小组4个成员中目前唯一在谈恋爱的。

雷鸿涛说,进行这个调查的初衷,是因为校报老师交付了他们一些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调查选题,大学生恋爱是其中的选题之一。“我们4个人首先将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初稿,在长沙学院进行了调查,然后回来完善,再分别到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大众传媒学院、长沙师范(大专)、湖南农大、湖南大学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来自同龄人的问卷调查比较配合。

从5月13日至6月3日,每个周末他们都没有闲着,恋爱调查采用人工问题调查,合计205名大学生。

“成功率”太低女友生疑

调查完毕,4个成员都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成活率仅为1.5%表示意外。

“大学时代的爱情竟如此脆弱?”文秘专业大一女生、调查小组成员赵爽还没有谈男朋友,她坦言会认真对待大学时代的爱情。

正在谈恋爱的雷鸿涛为这个低得可怜的“成功率”和女朋友吵了嘴。女朋友浏览了调查的草稿,结果两人吵了一架。雷鸿涛说他尊重自己的调查数据,然后再跟女朋友做工作。

还有一个数据也是让调查小组觉得“不太真实”。只有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调查组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高校附近,一些大学生租房同居,共筑小巢,与合法夫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数据不一定准但体现了眼界

一名毕业生说,他打算毕业后在长沙工作,可女朋友坚持去深圳,现在都轮到彼此互道“珍重”的话了——好聚好散。

一名男生在填写问卷调查,女朋友一旁看着,最后两人吵了起来。因为男生在问卷上一个又一个的钩,把两人之间的一层纸给捅破了,她也许看到了他对以后结婚的态度是选择了“想过,但好像不现实”,这个大实话对恋爱中的女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无独有偶,一位女生看了调查结果后,说她在大学一定不谈恋爱,因为谈了也白谈。

但雷鸿涛说,如果一味把焦点放在结果上,也许错了。他们的调查只是一种原生态的展示,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可以告诉社会,当代大学生在思考那些更深远的问题,在这种思考中,他们的目光也将锤炼得更深邃。

[调查摘要]

[数字]

在问到你如何看待“门当户对”这一观念时,52.7%的受访者选择了“没必要,真心相爱就行”。37.1%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还是有参考价值。看重的仅占8.8%。

[观点]

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应该是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门当户对”。——中南大学的罗同学

[数字]

51.7%选择“靠别人不如靠自己”。16.1%赞成“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

[观点]

财富解决不了人的幸福问题。

——长沙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夏湘远教授

[数字]

7.1%的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有过性行为或同居。认为对待婚前性行为“要慎重考虑,最好不要”的受访者占了53.2%,而坚决反对的仅为11.7%。35.1%的受访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只要双方愿意,可以接受”。

[观点]

大学生应学会更理性地对待性,并有意识地加强对性知识的正确学习,将婚前性行为的风险降到最低。

——长沙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贺革

[数字]

23.9%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很希望和自己的恋人结婚。22.1%有恋爱经历的受访者是为了“寻找未来伴侣”。大学生谈恋爱能结婚的仅占1.5%。

第3篇

1.学校消费调查报告XXX学院,学生消费人口多、消费集中,有一个较广阔的消费市场。我就所见所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市场、消费不当等问题做了一个《关于校园消费的调查报告》。

一、消费观念的变化

李某,大三学生,月消费1000元以上。他吃饭不进食堂,买衣要去步行街,每星期还要去舞厅逛逛,光是抽烟每天不下10元,来了个什么“节日”还得到餐馆请客吃饭。

当代部分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把“粗茶淡饭”“节衣缩食”的传统美德认为是一种落伍,更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吃要讲场面,穿要讲名牌,玩要讲潮流,用要讲高档”。在此,我觉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一部分家庭已经完全进入小康水平,但我们国家人口多、农民多的现实不能忽视。小部分大学生的高消费刺激了一些学生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开始超前消费,开始攀比成风,开始讲究排场~~~~

二、消费市场的景象

1、饮食消费:大学生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营养快餐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校园饮食消费也与日俱增。自助餐、特色菜、珍珠奶茶、超市熟食都成为大学生钟情的食品。

2、娱乐消费:校园里外网吧、歌厅生意兴隆,尤其是放假期间真是门庭若市。出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的电脑外,多数学生会去网吧,有的是查资料,有的是打文章,有的是看新闻,但更多的是看电影玩网络游戏。歌厅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同学聚会、联营等活动都选择歌厅,很多人说到:“反正钱是大家出,又有情调,钱发得值,我们玩的也开心~~~~~”

3、市场估测:校园市场是发展前景乐观的消费市场。校园消费有人口集中、消费商品结构较简单、大学生讲信誉、不斤斤计较、容易接受商品价格等优势,只要商家控制价格的波动,控制品牌,一定会取得丰厚利润。

三、消费不当

通过观察与调查,大学生赤字消费比较严重。一是由于校园消费方便适当,消费者容易接受,久而久之出现赤字;二是由于校园消费攀比现象严重,学生都讲究档次,容易超前消费。我觉得校园消费使大学生支不缚出,是大学生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盲目性、轻视读书学习、注重娱乐消遣的不当观念造成的。

四、倡议

在大学生群体中买书买报的少、买衣服化妆品的多,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消费不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因此,结合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消费市场、正当消费,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应当受到社会与学校领导的关注。

2.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平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xx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第4篇

最新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新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目的: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且增幅越来越大,大学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特殊消费群体。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分析学生的消费构成,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学生收支情况,学习支出情况,一是消费情况,电子通讯情况,电子通讯消费情况,消费观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消费现象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月消费总额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城市占比重较小,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4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40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较大。

2、 饮食方面开销大。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 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在校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4、 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100%,MP3使用率70%以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30元~80元,也有 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00元以上。电脑的普及率在学校中也是较高大概在30%左右,按照学校网费预算,每月收取网费20元,没有电脑的同学每月的上网费用也差不多20元以上。

5、 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吃喝,旅游,穿着打扮占比重最大, 30%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女生中购买化妆品衣服的比重较大,男生用在交际娱乐方面占比重偏高些。

6、 在校大学生在购买衣物,生活用品方面,品牌意识有所增强,更多的学生愿意购买品牌较好的用品,特别是女生对衣饰化妆品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品牌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的只相信品牌,我们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自身的需求为主,以质量为主。

7、 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有些学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月收入方面,大学生家庭月收入整体上以1000元~4000元居多,而有些同学的家庭月收入以800元~2019 元居多,有8%还是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

分析结果: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呈现出这样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数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变化;二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消费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接受,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娱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合理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调查中,极少数的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的消费组成的意识。他们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地追随了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大潮,而缺乏了一定的规划。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感觉钱不够花,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购买,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积蓄。

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提出如下建议:.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做好开支计划,控制自己的消费,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把握消费时机,学会利用很多大商场换季时衣服的低折扣销售。生活费由父母按月给,不至于开学第一月就成为“月光族”。如果自己是控制不住花钱欲的人,出门前最好根据当天需购品的大致价格带定量的钱。理性消费意识需加强,学会合理利用银行卡,相对限制住自己的盲目消费。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这会引起高消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

最新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 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第5篇

调研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新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该报告是继全社会对“70后”、“80后”全面关注后,中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较为权威的解读。

在被调查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除此之外,他们的情感经历却超出人们的想像,这与父母、老师希望的“不问感情、多问学业”有些出入。

热爱读书、出手大方、电子产品不离左右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38.8%、22.8%和20.1%。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

报告认为,这表明“90后”的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但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烟酒消费的比例竟达5.4%。这一数据既表明“90后”的一代学生在社会监督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位,也反映了这一代大学新生比以往的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体验了社会生活。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在被调查学生中,有66%的人倾向于“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选择透支消费的仅占不到5%。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与此前社会多数人群所认为的“90后”“消费观念超前”的情况相反、这表明依靠真才实学考入名牌大学的“90后”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更加理性、务实,而对有信用风险的消费持谨慎态度。

经济独立意识差 心理抗挫能力弱

对新生每月生活费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最低不足每月300元,最高超过每月2000元;但近半数新生的月生活费在501元至1000元间。这表明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仍然存在,也说明高校助学贷款和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扶助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查中确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依旧很大,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力更生的念头萌生较晚。高校和社会应该重视给“90后”大学生更多锻炼自我、参加实践的机会。

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心态开放易接受新鲜事物

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90后”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却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积淀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恋爱不稀奇 崇拜政界商界成功人士

调查发现,家长制和与长辈间的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近四成学生认为“家长限制自己的行为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是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原因:还有25.5%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与家长问存在“代沟”。但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令人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对于青少年早恋和婚前问题的看法,不会“谈虎色变”。在受调查学生中,约有22.7%的新生表示赞成,并认为“自由快乐就好”;另有37.5%的新生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还有近四成新生表示反对或不愿表态。调查报告认为,这充分表明了“90后”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另有专家表示,当代青少年对于“早恋和婚前”赞同者居多的趋势,必须引起各方关注。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的“90后”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法学专家忠告 要在大学毕业前建立独立人格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在独立思考与选择上,“90后”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样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他们对个人的发展更有计划性。“90后”大学生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很少有什么口号,而是更注重实际、实用,他们蔑视形式,不屑口号。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第6篇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 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第7篇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3000字一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展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的消费特征通常被认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况,把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既是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形式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们开展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虽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现将我们对商丘工学院的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调查总结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平均花销状况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通过上表看出,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认为自己很节俭;16人认为自己刚好;15人认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认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奖励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

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追求时尚会购买一些奢侈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况,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况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当然毕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不少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什么安排,随意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该怎么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意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容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的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并不强。

由调查不难看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入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况。另外,城市大学生遇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 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过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否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现实消费来源31人为其他来源(包括家庭供给、奖学金、半工半读等),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为兼职的只14人,这里面有几个原因:1,兼职不容易找到。2,有些同学认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并不是出去做兼职,这一部分人忽略了一点:在大学里做兼职不仅能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社会上学习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平均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费用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以及对自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平均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以及上网的费用,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销。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勤俭节约,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原因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奢侈品消费观念。当前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错误观念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潭门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是,有些家庭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及心理,做出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设置是违法的事。另外也有一些原因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观念与行为: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导致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导致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攀比心理作怪)

六、问题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越来越大,支配金钱的空间愈来愈宽泛。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绝大部分人还不能拥有更多的金钱,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望则越来越大。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树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追求时髦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导致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做到勤俭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自身的管理和监控

(1)钱要花在刀刃上。

(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绝攀比、追星、过分追求时尚与个性。

七、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

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信用概念应是当务之急。总之,我们希望所有大学生都能静下来想想自己的消费合理吗,有多少用于购买奢侈品,这些奢侈品对我们有什么积极意义吗?更希望社会各界都能从实处关心大学生,用社会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的奢侈品消费,为我们未来栋梁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3000字二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问卷情况

见附录(含调查问卷和结果分析表格各一份)

本问卷共发放 42 份,收回有效问卷 31 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

我们在下面对有代表性的几项进行了具体分析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 .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 350 500 和 500 800 之间,对于一个基本上的纯消费群体,我们觉得这个结果略低。我们认为,合适的人数分布峰值应该出现在 500 800 区间,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情况 a ( 350 以下)和 e ( 1200 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2 .恩格尔系数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 350 450 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我们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且与个人饭量的关系较大,但还是可以反映福州地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3 、通讯开支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手机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2 .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 28500 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 2100 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 8383 . 96 元。这其中有 92 . 7 %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 70 %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 call 机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 丰富大脑不惜钱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4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广州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 300 元左右。

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 12 名女生中, 66 、 7% 饮食费用在 350 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净选择廉价的饭菜;而 19 名男生中也只有 84 、 2% 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 90% 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讨论会上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

5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讨论会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6 .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和讨论会上我们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 100-200 元左右,最少的也有 50 元左右,最高的达到 500 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 .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第8篇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财商,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消费方式已经进入网络电子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社会消费方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现金交易向现金、信用卡、支票等多样化的交易方式转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趋方便快捷。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在消费方式上是怎样的状况呢?在调查中发现,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许多大学生

都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银行取款卡、上网卡甚至运动健身卡等,刷卡时代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潇潇洒洒,用某些同学的话来说,就是卡一刷,钱就花。

2.消费多元化倾向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想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

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更会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有调查表明学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4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他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

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的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呈现出许多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这一状况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也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消费观念密不可分。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真实现状,我们从生活费用的来源、分配及利用状况,购物心态,消费水平和急停收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使大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大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大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大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科生

我们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王威力提出,有其他三位成员审查修改。在分发调查问卷时我们分工合作,分发近二百张调查问卷。并由分发人员收回。小组讨论研究调查问卷的数据总结和分析。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将调查问卷整理完毕。由小组讨论调查报告侧重总结的消费问题的哪些方面。最后由袁莉执笔完成调查报告。小组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阶层的群体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首先大学生有着比较旺盛的消费需求,而反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消费受到家庭准许的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以及消费实力的相对滞后,是这一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问题所在。问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次调查。

二、问卷情况

这次问卷共发放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以身边同学及朋友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问卷分析

1、经过问卷调查,有7%的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500-1000元及300500元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一结果和我预先的想象相差不多,说明我们学校的学生普遍消费能力在周围学校大学生也占平均水平地位。

2、关于支出的具体内容上我们看到,用于饮食及娱乐两项的结果分别占了前两位,而选择用于通讯的支出与用于交际的花费的人数基本持平,并有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同学把相当多的钱花在了娱乐享受以及与人的联络沟通之上,这说明饮食上的消费比重正在日益的降低当中,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用于学习方面的钱实在是非常的少,这跟不良的学习风气以及社会的影响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送第三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85%左右仍然是来自家庭父母的供给,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走出校园,挑选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作为兼职,这除了贴补自己的花费外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也是促成这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人是利用学校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供自己的生活费用。

4、在第四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消费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有很多是消费冲动型,见什么好自己喜欢什么就买什么。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经过精打细算只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我们应该向这些同学学习。

5、在第五题中,关于网络购物的问题则让我们对大学生现今的消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几乎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过网络购物的活动,虽然在具体数额上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确实清晰的预示了网络购物在未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6、在第六至九题关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以存钱、记账为代表的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学生数量占的比例未达到三分之一的比例,而有下一阶段消费计划的人数也不足二分之一,而对于自己的消费大多数同学则表示没什么感觉,只有小部分人总结为比较节俭。我们不难总结出目前学生们的科学消费意识还很淡泊,对于自己消费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大的疏漏。

四、问题的总结与解决办法

综合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有着自己已具备规律的消费结构、习惯以及发展方向,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必然能够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消费。

问题总结:

(一)理性消费仍是主流

质量、价格、外观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的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商品的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 600-800 元之间,家境较好的能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日用品及日常社交活动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追求性价比高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由于同龄人、城市时尚气息以及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商品的价格一定得配得上它的质量。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中,月消费相对高的同学的月消费可比月消费相对低的的同学的月消费高出35倍,其原因是,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我们也应该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三)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过程中显示,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来满足这一不切实际的愿望;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虚荣心,同时为了所谓的面子,大学校园里的攀比心理也是异常的严重,别人没有的,自己得有;别人有的,自己的得是最好的。

解决办法: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针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引导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传统观念,科学规划安排,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不依赖父母而进行奢侈消费而应该自强、自立的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结尾: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攀比心理、不合理消费、不理性消费,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当代大学生一定会形成一种更合理,更现实的消费观。

1、消费的理性化需求

享受与潮流已变成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需要调整以及改善。所以我提出了消费的理性化需求。题目虽然说起来很大,但做起来却需要我们从细处着手。比如对自己每天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自己查找超支消费的原因。也要同时做好对未来消费的计划与打算,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由着兴趣不加节制的扩大自己的消费,从而导致自己的消费脱离了自己的生活档次。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自己在个人的生活水平下有个尽量好的享受水平。

2、拒绝奢侈品的消费

目前有的家庭收入很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也较多,构成这部分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比较奢侈的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娱乐以及电子产品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结构需要调整,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与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的必然性有一定联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为自己、为家庭负责,减少那些只为虚荣心而存在的不良消费。

3、调整消费结构

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的70年代至经济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有一个方面是一直在传承的,即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饮食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体。而在最近几年消费结构的失衡,不仅反映了学习风气的恶化,也反映了人心的浮躁与社会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调整来使之适应我们的消费水平。

4、杜绝攀比心理,不过分追求时尚

现实中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相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减少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又例如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都可以反映出学生们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生成,所以我们必须杜绝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对于不过分追求时尚,我们大学生本来就应该以学习为主,这些次要的东西本就不应该成为每天最让我们操心的事。而在这方面的改进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调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婚恋观念变化深刻。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2011年11月,我们自行编制问卷,对苏州科技学院在校学生的婚恋观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和归纳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苏州科技学院在校本科生,对该校各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89.4%。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249人和19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5.7%和44.3%。447位学生中超过60%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谈恋爱。

(二)结果分析

1、恋爱观:恋爱动机单纯感性,恋爱前景缺乏信心

恋爱动机上,43.4%的人认为“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以共同生活为目的”,认为“恋爱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的有11.3%,选择“以恋爱做跳板,谋求发展”的有7.5%。只是“跟着感觉走,没什么理由”的占37.7%。

恋爱愿景上,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自己和恋人的感情一定会有结果,“看好校园爱情,最后能够组建婚姻家庭”为11.7%。45.9%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个人感情好还可以继续下去。

2、择偶观:男生重外貌品行,女生“裸婚”难以接受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择偶的首要因素是外貌、其次是性格、收入、人品,地域在择偶条件中排末尾。统计结果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最看重配偶的受教育程度,其余依次是人品、外貌、收入,年龄因素女生最不看重。男生统计排序依次为外貌、性格、人品、收入、发展前景、年龄,地域差异排末尾。

在指向婚嫁条件的选项中,女生的选择值得关注。仅9%的女生接受“裸婚”,42.1%愿意“双方共同奋斗,贷款购房”,27%“希望配偶提供住房,负担轻一点”。

3、观:婚前能接受,婚外难容忍

在“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吗?”的选项中,选择“当然可以”的占8.7%;选择“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9.4%,选择“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的占18.8%,选择“不可以,这是不道德的”占22.9%。

对于婚外的态度,87.2%的学生选择“不道德、应坚决反对”。对于配偶发生婚外,选择“难以接受,但仍希望对方回心转意”的占18.4%,选择“无可挽回”的比例占39%。

4、婚姻家庭观:经济基础不可或缺,婚恋宽容度在提升

结婚时间的选择,7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在毕业后工作几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结婚;体现婚姻忠诚度的选题中,39.1%的同学态度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选择“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则可以解除合约”占31.1%。若配偶出现了婚外恋,42%的被调查者选择“与配偶真诚交流,共同度过危机”;37%选择离婚。

二、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

(一)社会原因

1、严峻的社会婚姻问题冲击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09年中国有246.8万对夫妻离婚,比上年增长了8.8%。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有7791911对夫妻办理了结婚登记,另有1310377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4800多对夫妻离婚,74%的夫妻结合不到一年。2009年我国7.2%夫妇相识不足3个月。[1]不婚潮也在愈演愈烈,据《新周刊》328期(2010年)统计,在北京、上海有30%的适婚青年选择单身,深圳目前正生活着20万28岁以上的未婚女白领。中国传统的婚恋伦理价值观念受到剧烈冲击。

2、功利的择偶观念混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2010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反映出“男性无房结婚免谈”、“对象职业首选公务员”、婚前财产公证、婚后家庭消费AA制等新的婚恋问题。目前最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里的女嘉宾“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欢笑”一语惊人。外经贸大学教授梁蓓的言论:“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的女孩子可以嫁给40岁的 。80后的男人如果有条件了,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同样争论激烈,这些都成为了当今婚恋观念功利契约主义盛行的缩影。

(二)家庭和学校方面

1、失当的家庭教育误导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据杭州市一项调查显示,34.6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有可无或没必要,33.20%的家长持“无师自通论”,12.01%的家长持“诱发论”,5%的家长持“封闭保险论”,还有7.33%的家长认为“和孩子谈性,羞于启齿。[2]而在美国家庭,性和婚姻都是轻松话题,早在2002年,根据美国Kaiser家庭基金会对年龄在15岁至17岁的青少年的调查,有41%的青少年曾跟他们的父母谈过在什么时候可以发生;43%的青少年曾跟父母谈起怎样与男友或女友谈有关性健康的问题;52%的青少年与父母谈过。有93%的美国父母赞成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爱情婚姻伦理教育。[3]

2、失位的学校教育忽视大学生的婚恋认知

各类媒体是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其次是朋友和同伴,第三位是学校,第四位是家庭。有关婚姻和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在各类学校教育别罕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性教育师资的院系,多由生物课、体育课、政治课教师、大学辅导员或校医兼任。婚恋教育涉及生理、心理、伦理、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兼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很难胜任。婚恋教育师资的缺乏已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

三、改进意见

(一)社会教育

一是净化和丰富大众传媒出版物。开设青春期性教育的银屏节目和专题网站,出版有关婚恋知识的翻译书籍与科普书籍等,合理把握电视相亲的尺度和导向。二是提升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度。大学生是最庞大的“追星”群体,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学生盲目效仿的对象,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公众私人生活曝光和猎奇的审查力度,还原常态的社会婚恋氛围。三是广泛开展多方参与的各类婚恋教育和宣传活动。定期普及婚恋及性知识,关注大学生假期生活,充实他们的校外生活,避免受不良社会习俗的侵染。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面一是要积极“充电”,与时俱进。家长要注意弥补新的婚恋思潮及性知识理论方面空白,避免不懂装懂,能够胜任教育职责。二是要平等民主,和谐交流。避免动辄以批评、惩罚代替教育,将恋爱和性问题看作大逆不道,粗涉,引起孩子对立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三是要以身示范,言行合一。家长以身作则,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婚姻氛围,提升家庭幸福指数。避免本身存在的混乱,婚姻危机等。四是要摒弃“应试”,合理疏导。中国家长常以学习压力压服孩子,家庭教育应正视该年龄段子女爱的需要,给予合理的导向教育。五是要话题新鲜,喜闻乐见,避免套话空话。

(三)学校教育

一是要开设正规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婚恋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授课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年级,采取多种形式,在既严肃又活泼的气氛下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通过开展性心理学、性伦理学、男女交往礼仪、恋爱婚姻等主题的学术讲座,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婚恋知识。当前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一对一咨询具有保护隐私,坦诚交流和平等对话的特点,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三是重视女生教育。当两性关系中女方撤去最后一道防线时,性的诱惑就更加无法抵挡。女生是两性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作为性关系中被动的一方,女生面对对方提出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因为“害怕对方因此不爱自己”、“对方在考验自己是否真心相爱”、“爱他就给他”等理由而屈从。女生教育一方面要整合校内师资,组织校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人文社科类、生物学类等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专门的女生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邀请校外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提高女生审慎判断的行为能力、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R].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mca.省略/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2

[2]高亚兵,骆伯巍,叶丽红. 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194

第10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也成为很多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这不但符合了社会人才的相关需要,同时也是女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上的投入还是不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适合她们的课程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做如下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培养

所谓的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是指:女大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调适能力等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从而能够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稳定和健康能力等进行维护和调节,同时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女大学生心理保健现状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心理保健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但要多,而且也是比较复杂的,这也是现今很多高校把培养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下面,就对女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业、生活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学业方面遇到的问题要多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在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在环境,还是在角色转换上都有较大的改变,这就在心理上给一些女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例如,对于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女生来说,就不能很清晰的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同时也就不能够公正、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女生之间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攀比心理,这主要体现在穿着、美容上,然而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就会因为追求这种虚荣而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严重时还会产生焦虑、压抑等非常消极的心理体验。

其次,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大多数女大学生的自尊心特别的强,而且也是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几率就要比男生大得多。很多女大学生都会因不善于交往产生一些孤独、寂寞,以及困惑、苦恼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一些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了一些恐惧,严重时还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再次,在恋爱方面。在大学期间,很多女生都期望能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由于很多女大学生对待感情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很多恋爱只是盲目的跟风,而并不是真正的因为喜欢而且恋爱。这对双方都是不公平,同时也是不负责的。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女生处理不好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为了所谓的爱情放弃学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最后,就业、择业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然而性别歧视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上述对女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我们了解到加强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也是势在必行的,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进行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即便是有些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也是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然而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培养,正是高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才能使女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维护其心理健康。

其次,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是与其心理保健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给她们带来的压力也是逐渐的增大,因此,只有确保她们具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使她们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 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 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培养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是要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保健系统。对高校女大学生心理的培养一定要从基层做起,要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改善。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能够有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实施。

2. 对女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和调控能力进行培养

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很少能够涉及具体的实践。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对课程的讲授方法上就要有所改进,课程的讲授方式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的有所收获和提高。

3.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针对于现今大多数女生不热衷文体活动的现象,在培养方案上要开展大量的文体活动,这不但可以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同时对排解不良的情绪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传授给学生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自身心理的控制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我心理调节重要是依靠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调节,同时这也是心理保健的核心环节,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关注女大学生学业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其心理保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为,只有保证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保证她们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所贡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栾海清,陈家麟.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40一43.

[2] 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诊断与辅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7—88.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状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新世纪的大学生基本已具备高智商,但缺乏情商的教育。情商属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一般包括: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本研究旨在对在校学生情商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校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在7个二级学院中各抽取10-20名学生进行座谈,又采取集中抽样法选取500名学生作为样本问卷全部回收,在删除不完整问卷后,获得无缺省值样本490份,有效率98%。其此次调查的大一占25.6%,大二占20.8%,大三占30.7%,大四占22.9%。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数据的代表性较好,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分析企业需求和学生情商现状差异进行对比析,实地走访调查了6家企业对大学生情商的需求。

二、大学生情商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

问“您日常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哪些?”大学生的回答依次(1)口头语言,如倾诉(占50%),(2)书面语言,如写日记(占25%),(3)一般不表现出来(占16%),(4)用身体语言表现(占9%),由此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法正确,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大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强。

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是情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每个学生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情商水平的高低。在调查中,问“您认为自己表达、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如何?”回答依次:(1)较强(占54%),(2)较差(占29%),(3)很强(占14%),(4)很差(占3%)。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驾驭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会了解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良情绪会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化解和宣泄,积极进行心理调节,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在调查中也发现29%的同学控制调节情绪能力较差,这些学生有可能由于情绪的控制不当而陷入迷茫,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最终荒废学业,追悔莫及。

(三)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时期是人心理与智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如何,也是对大学生情商状况调查的一个重要环节。挫折对有志于成功的人来说是财富,是动力。高情商的人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认识挫折,而低情商的人却是截而不同的表现。调查显示20%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一般,1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强,33%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这样的学生一旦遭遇挫折便气馁,容易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甚至绝望。近年来,高校屡次出现学生自杀和他杀,造成这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较低。

(四)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全。

情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对恋爱观有正确的认识。进入大学时代,学生逐渐开始了恋爱的经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加之不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的恋爱观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度,恋爱的成功几率较小,由于缺乏对情感变化的调解能力,失恋后将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会影响学习、生活,更会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调查发现有56的学生已经开始谈恋爱;50%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虽然大,但我可以承受;18%的同学表示对失恋打击太大了,以至于很难接受。可见大学生中恋爱现象极为普遍,正确的恋爱观尚未建立起来。

(五)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做任何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同他人合作,我行我素,合作意识差。调查显示“您是否是一个团队意识较强的人?”只有16%的同学回答是团队意识很强,25%的同学回答较强,30%的同学回答团队意识一般,29%的同学回答却是团队意识较弱。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不很理想,而恰恰团队意识是用人单位所最看重的一点,经调查发现企业用人单位普通认为现大学生专业知识过硬,但在工作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市场竞争已从物质资源竞争进入到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作为学生向社会人过渡期,他们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也关系到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的是有德有才的全面人才,全面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应是情商和智商的有机统一。对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基本持肯定态度。本次调查显示: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精神、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是企业最为看重的。而目前大学生踏上社会,他们会出现价值取向迷茫、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人际交往功利化、责任意识缺失、理想和信仰缺少、情感困扰等思想问题。这些表现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悖,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三、加强情商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情商教育的内容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要培养各行各业精英。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是高校情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目前,普遍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内容基本涵盖了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介绍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等,对于情商在工作中如何体现,情商在工作重要性介绍却处于空白状态。而恰恰情商对当代大学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社会应增设情商教育类似的课程,可以开展如公关修养教育、心理健康、与人沟通、社会适应教育等,帮助学生增加情感认知,确立发展方向,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激烈社会的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为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建立心理咨询室

情商是心理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情商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心理素质对情商的影响,而现在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弱,来源于各方面压力,如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业成绩不如意、目标过高未达到等等,加重着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有不良情绪的反应。情商高的同学能把这些压力化为动力,把挫折当机遇,而情商低的同学不能妥善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压抑的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和指导机构:指导学生判断自己的情绪是否良好、健康;引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情绪中的优势,克服情绪中消极的一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合能力以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三)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情商

情商的培养不是天生的,而后天培养占了主导性的作用;情商的培养重在课堂之外,参加社会实践便是提高大学生情商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将校内活动与社会结合起来,既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以完美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37-1381

[2]朱军,谢芳.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第12篇

Abstract: The post-90s students hav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ir act, feeling, thinking, cognition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st-80s studen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ir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direction and strateg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out the post-90s students were explored which coincide with modern times, are consistent with development law and correspon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t aims that socialism employable erector and reliable successor is trained better.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特点;对策

Key words: the post-90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73-02

0引言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的场所,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驱动力,也是传播文明,确立主流价值的倡导者和示范区,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1]。“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成长起来的有特殊性格的一代,他们伴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1],担负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宠爱,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如手机、电脑、宽带、MP4、报刊电视,他们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生活方式,以及所面对的现实问题,都与“80后”有很大的不同。

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1 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但协作意识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90后”大学生中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喜欢英美文化的,还有崇尚日韩文化的。对于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大多能够包容,价值观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他们也希望学校和老师能够对他们的一些做法宽容。例如学校要求各个学院必须派多少个学生参加某项活动,现在学生的怨言就明显多于往届,有的学生发短信直言表示抗议,甚至直接不参加。这就说明了多数的“90后”大学生团体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组织观念淡漠。如军训时,搬运领取军训服装时,发生过班级间相互配合不好而发放错乱,同班小组间因班干部协作不好出现的一些小的问题,班干部之间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这就体现了他们的协作意识不强,团队精神相对缺乏的现状。

1.2 效益观念盛行,功利增多,理想信仰较缺乏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普遍较强,功利行为的增加也是不可避免的。对找工作有用的活动报名参加的学生就多,没用的报名就少。如竞选班干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以及入党等对学生顺利就业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活动,就成了最受学生重视的活动。许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时,入党的动机大多并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将来找工作时增加筹码。

1.3 知识面宽,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折能力弱,适应力较差,容易引发心理问题“90后”大学生知识面较宽,见识较广,更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勇于尝试新生事物。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的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调查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77.4%的新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72%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10%的新生表示会“总结经验从头再来”[2]。“90后”大学生危机感强,没有经历过挫折锻炼,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4 思想活跃,自信,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我“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之外,很多学生在大学之前,通过课外辅导班,还学会了一技之长,有旱冰溜得非常棒的,有钢琴弹得非常好的,有书法和绘画非常好的等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得他们非常自信,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有个性的事物, 喜欢表现自我,表现出 “个性张扬、思想叛逆”等特点。在军训中的装扮就可以看得出个性、自我的特点,如个别女生不愿意佩戴统一发放的军用帽,有个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运动鞋代替了学校统一发放的军用鞋等。

1.5 情感丰富,爱情观多元化,比较开放,但缺少责任感“90后”大学生朝气蓬勃,喜欢新生事物。他们情感丰富,珍惜友谊,向往美好的爱情。爱情观念的开发程度明显高于“80后”大学生,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的已经不像以前的同学怕被人看到。2008年10月,武汉大学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中调查发现,有5016%的“90后”大学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接近10%的同学谈过多次[2]。但他们的情感发育还没有真正成熟,人际交往存在着盲目性与果断性,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或缺点。被学籍处理的多数学生是因为不能科学正确的处理大学期间感情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关系而陷入困境。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人对于恋爱都表现得很开放,这也暴露出“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比较肤浅、缺乏责任感的问题。

1.6 善于用网络获取信息,但网络依赖性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讨论问题时逻辑严密,善于表达,说明他们的思想较为成熟,对每样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调查显示,100%的“90 后”大学生至少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一个QQ号,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当然也有42.3%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娱乐多于学习。由于获取互联网信息成本低,使得“90后”大学生出现“浅阅读”的文化现象,同时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虚拟的网络交流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朋友的交往。有网瘾和因网瘾退学的学生人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措施

2.1 把握好教育的主体方向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主体教育的方向,使“90后”大学生从情感上,更从世界观的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确保教育不偏离方向。

2.2 调整评价视角,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传统的观念和标准来评价“90后”大学生,或是由个别现象来评价整体,由此得出的对“90后”大学生评价难免有失偏离和不当。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视角,用发展、辩证的思维和客观、公正的视角,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更要看到他们的压力,看到他们身上的优势和强项,分清他们思想上的本质和非本质,主流和支流。我们应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研究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外因,认真调查分析他们的心理发展情况和社会认识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研究针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重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手段等。

2.3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善于引导,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围绕他们在学习、成才、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把自己转换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把创建和谐校园,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自我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礼貌待人、团结协作,喜欢思考,勇于创新,善于理财,善于交际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的人,使“90后”大学生逐渐形成学风优良、行为文明、仪表文明、语言文明、环境文明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2.4 要坚持尊重原则,通过人文关怀,帮助“90后”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宠爱和呵护中长大,物质条件和社会均相对优越,使得他们大多存在缺乏理想与信仰、注重品牌、超前消费、猎奇心强、对网络依赖强等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他们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或问题,能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其前提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在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对个体意识很强的“90后”大学生更要坚持尊重原则。

2.5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90后”大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学校,学校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学风浓厚的学习环境,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和认真学习创造的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