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术语

中医术语

时间:2023-01-05 15:24: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术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术语

第1篇

关键词:模糊性;中医术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92-02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ZHAO Li-mei【sup】1【/sup】,YANG Xue-song【sup】2【/sup】

(1.Yunnan College of TCM,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2.Yunnan Provie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r main reasons for linguistic fuzziness, namely, generality and abstraction of linguistic symbols, connections between things, people's limited cognition and intentional vague expressions, the paper demonstrations the existence of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fuzzy terms is concerned, the paper focuses on both "changing" and "keeping"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such translation methods as westernization, supplement and omission, clarification, direct translation, pinyin translation and pinyin with annot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fuzzinessTCM termstranslation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0-11-03

作者简介:赵丽梅(1974-),女(白族),云南人,副教授,英语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自然界努力探索的真实写照,大量的自然现象与指导世界观的古代哲学相结合产生了中医术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医术语大多言简意赅,简单文字里蕴涵着丰富内涵,意义范围的边界常出现不确定性,即具有模糊性,而这一属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下面从四个主要方面来论证中医术语里的模糊现象并结合实例介绍模糊术语的常见译法。

1 中医术语里的模糊现象

1.1 中医术语符号的概括性与抽象性 语言是一套用符号来表示的概念系统,符号作为一种“意义”媒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例如,所有“无色无味且透明,分子式为 H【sub】2【/sub】O,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的具体描述用“水”这一文字符号就可以得到概括和体现,但它同时也将“井水、河水、热水、冷水”等的区别模糊化了。同样,中医病历里有大量术语,它们有助于将很多具体的病征进行概括处理,如“气血不足,气郁”等里的“气”就很典型,中医里有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有自身器官功能转化成的后天之气,如果细分,还有脾气、肾气等。这种种分划一经“气”概括,作为个体事物的“气”之间的区别就模糊了,分布与功用的差异不得而知。但试想,在描述病情时不用“气”进行模糊处理而代之以许多不同性质的术语,一则烦琐,二则很多病历就因繁杂而变得难以保存。

1.2 中医里物象间的相互关联性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性,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例如,“新衣”与“旧衣”是人对客观对象“两件衣服”之间对比关系的反映,离开对比对象,“新”与“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样,中医里很多物象也正是在遵循“新旧”这类概念的辩证关系基础上而存在的。这些物象的两极之间常对立而不够分明,在中介过渡时常亦此又亦彼,致使其语言载体呈现出模糊的外延。例如,指导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阴阳学说里的“阴阳”之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模糊的描述:“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这一解释既指出了“阴”、“阳”界定的模糊性又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例如,根据阴阳学说,昼为阳夜为阴,但夜还分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阴气增长,但后半夜阴气消退,属阳,由此可见,中医术语“夜间阴盛”就只是一种模糊说法。

1.3 中医里对于物象解释能力的有限性 从宇宙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太多不为人知的不确定因素,面对变化莫测的客观世界,人们在进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时,经常无法精确确定某一物象的内涵与外延,要表达这种思维的结果,就不得不借助带有模糊色彩的表达形式。中医术语“虚”就是典型例子。“少气懒言”,“头晕眼花”,“怕热易怒”等都只是一种感觉,凭肉眼或科技仪器是无法看到或测量出的,中医将其进行特殊的“虚化”处理,分别用“气虚、血虚、虚火”来做模糊解释,这是对抽象物象的一种灵活处理。

1.4 中医界里人为的语言模糊化 人的认识能力能够分辨出此事物与彼事物的不同,但主体出于某种需要,有意识地在语言表达时进行模糊处理,这种人为的语言模糊化在中医界主要有三方面目的:第一,这是术语特点的要求。模糊语概括性强,可以避免语言的纷繁烦琐,因而在中医术语中被广泛使用。例如,“风”四季皆有,寒、湿、燥、热等邪依附于风,体内痰、湿与风结合等都可侵犯人体,导致“风寒、风热、伤风”等各种病灶,对于它们,中医习惯上用“风症”和“风邪”来概括,这样模糊处理符合言简意赅的术语要求,便于中医的记录、传播与保存。第二,这是职业的需要。在行医过程中,医生常使用模糊语来使敏感话题显得委婉含蓄,例如,中国古代中医们为避讳皇族的“病”而采用“玉体之有所御,玉体不安,帝不豫”等婉词,而“崩、薨、卒”等则是对不同身份的人“死”的讳饰。有时不便直言病名,中医也借用模糊说法,如,“性生活过度,伤肾而引起的劳损症。”就被婉称为“房劳”。【sup】[1]【/sup】在医患交谈中,患者(或其家属)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对某些问题心存忌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医生通常会自觉地选用某些模糊词语,这不仅能给受话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也表明了说话者的良好修养。第三,这是文学表达的需要。在古代中国,许多名落孙山的儒士弃文从医,他们把修辞手法带入中医语言,使其带上浓郁的文学色彩。例如中医病名很多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眼偷针”、“风火眼”、“白虎历节”、“鹤膝风”、“狐惑”、“鹅掌风”等。此外,为追求语言的对仗和琅琅上口,中医里出现了大量“四字格”术语,术语间表示逻辑关系的虚词常被省略,呈现一种模糊的关联,如:“健脾开胃”、“补肺止咳”等。这些术语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 常见译法

2.1 变通策略 变则通,变通策略就是发掘中医术语的模糊所在,不直接翻译而是做一些非原则性的变动,变模糊为清晰,还原术语的真正所指。

第一,西化法。同样都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以防病治病为社会功能,中医与西医间存在着交叉共和的通约性,术语之间也有意义对等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可以将模糊的中医术语用西医术语翻译出来,使其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中医病名的翻译大多就是采用这种西化法:“眼偷针”译为“hordeotun”(睑腺炎),“风火眼”译为“acute/epidemic conjunctivitis”(急性结膜炎),“白虎历节”译为“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严重游移性关节疼痛),“狐惑”译为“ulceration of throat,anus and genitalia”(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鹅掌风”译为“unguium in hands”(手癣)等。再如,上面提到出于社会角色与职业道德的需要,古代中医们常用不同婉词,如“崩,薨,卒”等来暗示人的“死亡”,在翻译时,可采用英语委婉语进行西化处理,如“(of emperor) pass away,termination of life,suddenly dropped dead.”等。第二,补删法。为方便读者的理解,译者应对有些模糊术语蕴涵的意思加以补充延伸,而对于部分无实际意义的模糊信息,在不影响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删减省略。例如,中医常用“四字格”术语来概括一个疗法或理论,如“健脾开胃”和“补肺止咳”之间就隐含了一定的逻辑关系,翻译时要增加虚词“and”和“to”,译成“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increasing the appetite”和“tonifying Fei to stop coughing”才能说明其中的并列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反,中医术语“劳倦”是一种复指(劳累与疲倦),专家将其省译为“fatigue”,足以表达其所指。第三,阐析法。中医和西医在病理机制方面有截然区别,很多模糊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等的词语,要做到准确翻译,只能透过文字表层,探究其实质内涵,运用阐析法,即解释分析法,进行意译。例如,上面提到中医常用“虚化”处理来解释一些抽象的症状,这些症状用西医的方式是无法测量的,所以很难用简单的英语进行翻译,只能用阐析法进行释义。如:虚喘(asthma attributing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lung and kidney)【sup】[2]【/sup】,虚家(the patient usually weak in constitution),心气虚(a decline of cardiac function)等。

2.2 维护策略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医理与诊治等方面有其鲜明的特色性,为使这门唯一完整保留至今并以自身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传统自然科学得到发扬光大,在进行中医英译时,不能一味“变通”而应尽量守护好中医独特的内涵,这一点在中医术语模糊化翻译的处理中也应予以强化。实施“保、守”策略,也有三种具体方法:

第一,直译法。英汉双语的表层结构及深层内容常能相对契合,所以,在英译模糊的中医术语时,只要有可能,译名在形式结构上应尽量与其中文形式相似或相近,也可以理解为,用英语里的模糊语去转换汉语中的模糊语,实现信息的对等保留,这既保护了中医的独特性,又有利于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在国际上实现双向传递。例如,针对以上提到的“风”就可以用此方法,将“风寒、风热、伤风”分别直译为“wind-cold, wind-heat, injure by wind”就非常传神地凸显出原有的文化与语言特色。第二,音译法。李照国教授指出:“要使中医特有的概念在英译中保持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sup】[3]【/sup】很多模糊的中医术语用英语翻译常显得言犹未尽,概念不明,不如直接使用拼音译法,既易记易写又能保留完整信息。例如,上面提到的“气”字用“vital energy”翻译就不如“qi”概括性强,使用音译法,才能更到位地将中医里的各种气体现出来,具体如:气血(qi-blood),气郁(qi depression),脾气(spleen qi)、肾气 (kidney qi)等。再如,前面提到过的“阴”与“阳”,作为一对模糊的概念,用英语是无法翻译的,即使用汉语进行意译,也是难以道清的,对于它们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术语,都只能遵从音译法则,如:阴阳(yin and yang),至阳(the supreme yang),至阴(the supreme yin),阴阳失调(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消阳长(ebb and flow of yin and yang)等。第三,音译加附注法。很多模糊的中医术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等值词,直译不能见词明意,影响信息表达,意译过于冗长繁杂,影响行文可读性,音译又没有形成固定的译语,对于此类术语运用音译加附注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汉语”步入英语外来词的行列,并维护了中医术语的文体原始气质与色调。例如,“神明” shengming (the spirit),“浊气”zhuo qi (the turbid principle)等。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医术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从其产生到功能上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模糊性,对于它们,任何翻译法的绝对化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围绕“变”与“守”的策略,“辨证施用”各种翻译手段,将直译、意译、音译等融合运用,才能使种种模糊浮出水面,还中医以清晰,推动中医英译工作的健康发展,将传统中医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帅学忠,陈大舜,贺又舜.常用中医名词术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94.

第2篇

关键词:中医 术语 翻译 标准化

1.引言

近年来,中医药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语言文字的障碍给中医药国际交流和应用带来许多困难。要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英译国际化标准必不可少。目前,大部分中医术语有多种译法,术语译名混乱,甚至误解中医原意,给各国中医药教育、医疗服务、科研、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经贸等多方面带来困难和损害,研究、制定并中医术语国际化标准是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医学集人文性、文学性、哲学性、科技性于一身,其特点决定了中医学英译必须既保证翻译的科学性,又能体现中医文化特色,从国际化、多元化角度研究中医传播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讨论提供了新视角。

2.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综述

2.1从语言学和医学角度对中医术语翻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目前,由国际组织、国内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科研院所制定了多部中医术语英译区域标准,进程缓慢,标准混乱、执行不一,因此中医翻译研究者对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刘宁、宋海英、荣光,刘明芳以国内外通行的5种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为基础,对329条中医藏象术语、117条中医病因学术语、135条中医阴阳五行说术语、94条气血津液术语的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1-4]研究数据表明:一是五个标准中的术语译文完全一致率低,不到10%,说明不同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在术语英译方面标准差别过大,存在一词多译、译文混乱、自相矛盾的现象,但同时也发现中医理论的核心术语英译基本上已经逐渐确定。二是一些常用术语可以套用固定的结构进行翻译。三是对于一些定义明确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术语可以借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并且已经得到译界的基本认可。三是在翻译方法上直译是目前中医术语翻译中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对于难于解释的术语适量可以运用音译解决,意译有时能较好保持原文的基本意思和总体风格。四是建议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实现,需要更前沿的学术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术语评价、构建标准。申燕辉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和世中联制定的两个中医术语标准体系,运用术语分类理论对中医诊断、治则治法、疾病名称的翻译原则进行了详细了分析,指出中医术语的翻译应该从文化维、语言维、交际维三个角度进行翻译,着重揭示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5]李永安比较了早期的西医名词统一历程和目前的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为目前实现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6]李照国自2008年7月开始,连续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对以上两个标准的所有词条从医学价值、文化内涵、产生渊源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提出和论证了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和方法。[7]以上研究从语言学和医学定义的角度对术语英译不同标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对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未进行令人信服的揭示,分析结果也缺乏统计学数据上的支持,对术语英译的本质缺乏充分论证,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理论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2.2从文献学和训诂学的角度对中医术语英译对比分析

德国中医史学学者文树德在翻译《难经》和《皇帝内经素问》时,遵循严格的汉学标准并应用了文献学及史学方法,引用了20世纪中国作者发表的3000余篇论文以及过去中日两国作者的600多部专著,对每一个术语和句子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考证,提出在翻译中医经典时,必须相应地了解成书的年代和背景,了解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以及在中医学中的渗透,要参考很多这个时代历史和思想的论述,才能翻译好中医著作。在此基础鲜明地提出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翻译理论思想,即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8-9]中国著名中医典籍翻译家罗希文在翻译《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时,都采用翻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在文献学的视角下,采用翻译和注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通常翻完一条,即在该条下配以相应的注释;对条文中重点难解的概念、字词加以解释或有关知识加以延伸,后标以参考文献。[10]从文献学的角度翻译中医典籍术语,使中医术语的医学理论、历史文化价值得以体现,体现了翻译和研究相结合的翻译学方法论,但是限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还未能充分利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严格计量分析,文献分析的精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中医术语的选词

3.1选词

3.1.1选词原则:(1)以一级中医学科、中药学学科作为选词范围。(2)以中医学、中药学常用、基础的词为收录重点。(3)突出中医、中药学特点,以中医、中药学特有的词为重点收录对象。(4)贯彻单义性,尽量避免收录复合型的词。(5)强调公认性,术语正名争议大或词义界定不清者暂不收。

3.2选词方法

3.2.1中医类:(1)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收录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基本名词术语。(2)辩证:主要收录中医诊断学中基本名词术语。(3)治则:主要收录治疗原则中的基本名词术语,尤其是四字成语。(4)病理生理:主要依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常用术语进行收录。(5)气功:主要收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及和中医药理论相关的气功的理论、讨论、练习技巧等方面的基本术语。(6)医史文献:主要收录古代著名医学专著的名称、别名、历史演变,常用医史文献研究的术语。

3.2.2中药类:(1)总论:根据本标准界定的收词范围,结合建立的术语标准概念体系酌情选收。(2)采集类:收录采收中药的时期、部位和方法三类术语。(3)贮藏类:重点收录常见的变异现象和常用的贮藏方法两方面的术语。(4)鉴定类:以鉴定常用的五大鉴定方法为框架,兼顾传统特点和系统性,重点收录鉴定方法术语和经验鉴别术语。(5)炮制类:主要收录炮制原则和炮制方法两类术语。(6)药性理论类:重点收录了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方面的基础术语。(7)功效类:主要以《中药学》各论部分所分章节为收录对象,多以章和节名为术语名称。(8)配伍、禁忌和用法类:主要参考历版《中药学》教材以及《中医药学名词》、《中华本草》等文献收录。(9)药名类:以《中华本草》、《药典》、《中医药学名词》、《中药学》教材收载的中药为候选词,通过数据库全文检索,并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文献频次多少确定该类术语。

4.中医术语的考证

4.1中医术语正名的确定原则

总体上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单义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还要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及规范文字的要求。(1)科学性:定名应准确表达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2)系统性:同一类概念的术语,基本词确定后,其同位词、下位词的命名和定义应与之相对应。(3)简明性:定名要易懂、易记、易读、简洁,使用方便,避免生僻字。(4)国际性:定名时应考虑与国际上的术语概念接轨,以利国际交流。(5)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术语的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字。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

4.2 中医术语正名的确定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广泛参考古今相关文献,对所选定的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的源流、鉴别以及古今正名与定义的演变等逐一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文献通考、源流考释、定名依据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数据库检索的频次情况,提出建议中文名。(1)文献通考:通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的调研和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对凡与考证术语有关的文献原文均按年代顺序列载备考,从而增强了本研究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2)源流考释:根据术语在古今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对每个术语均溯源寻根,以内涵为准进行考释。对出现的与该术语相关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及其内涵演变的过程,分析甄别研究。(3)依据及理由:每个术语均提出一建议正名,定名的依据一般以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标准类书为主。(4)现代应用频次:确定正名时,还把术语的现代应用频次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如果同一术语有多个名称,一般以频次高者作为正名。

5.中医术语的英译

5.1中医术语的英译原则

根据中医术语医学、文化内涵,结合术语翻译的一般通则,中医术语的英译采用以下翻译原则:(1)准确、规范、统一:用规范和统一的结构、形式准确翻译术语的内涵和外延。(2)简洁:中医药术语是中医药词汇中高度概括化的词汇,因此翻译的时候在准确的前提下,应该尽量简洁。简洁的翻译有助于翻译后的英语术语具有术语的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便于使用、便于记忆,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融合异化与归化:异化翻译强调译文要在内容以及语言结构上保留源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特征;归化强调翻译实践中目的语的主导作用,译文的处理要服从目的语文化的需要,为此可采取意译,允许对原文的自由处理甚至对内容的随意选择。两种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各有其优越性和存在价值。在本项目翻译中,结合不同词语的特点辩证地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从而达到译文和源语言的最大程度的等值。

5.2英译方法

根据制定的翻译原则,结合具体中医术语词条,在翻译实践中采取了一下翻译方法:(1)对每一中文正名的英文翻译进行文献通考。(2)与已出版的国标、行标、《药典》以及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系列著作等规范类书中对术语的翻译进行协调。(3)根据上面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结合英译原则,确定术语英文名。

6.结论和展望

在翻译实践中,英译并规范了2000个中医术语,并与现行的多部国际国内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规范的过程,在翻译理论实践方面要形成成熟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丰富中医术语翻译的理论内涵,使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英译规范化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关键,只有在开放、主动、合作的态度下,创新中医术语翻译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才能促进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对外译介,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

中医药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英译研究范围日益拓宽,方向日益多元,深度日益加深,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医翻译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重视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翻译活动,强调理论建设。二是站在文化对等的高度,探索中医对外翻译新途径。三是认为应该从接受角度看中医翻译中的文化传达,或是坚持认为在译文中保留中医文化因素,从文化输出和交流的角度探索中医英译理论及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医藏象学说基本术语英译标准的对比研[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2]宋海英.中医病因学基本术语英文翻译标准的对比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3]荣光.中医阴阳五行基本术语英语翻译标准的对比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4]刘明芳.气血津液94条术语进行分析比较,中医气血津液学说基本术语英语翻译标[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5]申燕辉.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对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李永安从西医中译看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2(2):27.

[7]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方法探索[M].

[8]Paul U.Unschuld.Nan-ching: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 issues: with commentaries by Chinese and Japanese authors from the thir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封二.

[9]Paul U.Unschuld.Huang Di nei jing su wen[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xi.

第3篇

关键词:SNOMED CT;中医术语;回溯算法;多路径;编码化;本地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4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ath Algorithm Between Two Nodes of SNOMED CT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Coding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Cheng Fuchun, Liu Hua, Fang Min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 The SNOMED CT terminologies have been fruitful. This paper study its architecture deeply. By using backtracking algorithm to find automatically and output the multiple paths between two SNOMED CT node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rminology searching eng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erminology coding system.

Key words: SNOMED CT; TCM terms; back-tracking algorithm; multi-path; coding; localization

1 SNOMED CT简介

医学术语及其编码化,对于规范临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检索利用、提升医疗质量以及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术语文字本身存在多样性,首先是语种、语言的多样性,如英语、阿拉伯语、中文等;其次是符号的多样性,如各种各样的符号都有可能出现在术语中。因此,通过统一编码,既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效率,又可以规范数据录入,更可以方便使用人员检索分析等,还可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术语交流。由于利用了逻辑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结构等计算机技术,SNOMED CT是一个能够满足记录卫生保健、疾病分期、病理生理学研究、治疗及治疗结果所需要的语义学上统一的临床术语与医学信息编码系统,向全世界提供了电子医学记录(电子病历)的底层框架支持。SNOMED CT集基础科学、实验室医学和特种医学在内的优势及CTV3术语有关初级护理的丰富工作成果为一体,成为多语种的、包含内容最广泛的临床参考术语与信息编码系统[1]。

然而,SNOMED CT要在我国应用,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SNOMED CT术语的汉化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同步;汉化本身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但是如何保证其准确性与统一性;几十万条术语,工作量巨大,何时能完成;SNOMED CT每半年一次新的版本,如何进行更新与同步;②中医术语如何既能独立应用,又能与SNOMED CT进行整合;我国存在的中医医疗体系、中医术语如何加入其中;加哪些内容;层次结构如何;术语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中医术语目前已有几个国家标准,如1997版的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目前的中医术语标准,存在以下问题:纸质版本,难以进行数据导入;编码较为简单,层次结构不清晰;未能充分整合,尚缺较多内容;长时间无更新。中医目前尚无一套既具有信息技术特征,又具有中医医学本身特征的术语编码体系。③技术问题。如查询检索的效率与准确性。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拆解,围绕着术语的产生、术语版本的变迁、术语的映射、术语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将以上问题分为三类,一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编码、索引等,需开发出相关算法,解决高效准确查询检索等问题。二是业务方面的问题,如术语分类,层次结构,同一概念术语的多种表达方式等。需对核心概念进行提取与界定,术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三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及时解决术语维护机制、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问题。

2 SNOMED CT术语本地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SNOMED CT是基于代码化的,每一个术语都用一个代码来表示,在编码过程中,考虑到了该术语所处的位置及分类,还考虑到了维护机构、顺序码、校验码等。由于存在着常用术语、同义术语、近义术语等,其三张核心表为主概念术语表、术语定义表、术语关系表。

在SNOMED CT的技术实现文档中,提出两种服务,一是术语服务(Terminology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术语的分类、术语的维护、术语的查找、术语的检索(文本检索、层次导航、表达式检索与范式等),创建和维护参考集等。提出创建术语服务器,开发相关的术语服务API(应用程序接口)等。术语的版本维护以及术语的映射,包括SNOMED CT不同版本之间的映射,以及与其他术语体系的映射,如SNOMED CT与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映射,SNOMED CT与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 LOINC)之间的映射等。术语服务的核心在于提供术语查询及检索服务,是术语本身的维护,是站在术语自身维护的角度。二是记录服务(Record 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扩展查找与限制重复,实时检索,后台编码,自动以及半自动编码。为实现数据的高效录入,可增加相关条件限制,如子集的应用,术语的排序、前组合表达式与后组合表达式的使用,检索与聚合分析,数据交换表达方式,以及编码化存储。记录服务的核心在于快捷准确地进行术语数据查找、录入、编码、存储等,在于术语的实际应用,及站在使用者、应用者的角度开展服务。

然而,不管其角度如何,技术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术语检索的效率问题

通过索引技术,将不同的词语,按照相应的规则,重新组合,形成索引表,提高检索效率,如单关键词算法、多关键词算法。其核心是利用英语词汇的特点,将术语分词后,对关键词进行标注,并取其关键词的前三个首字母进行组合,再按照相应的规则排序,构建索引表。查询时,通过索引表,找到相关术语代码,再通过代码,找到相应的术语内容。由于中医术语是以字符为单位的,因此,将相关虚字符剔除后,亦可用单关键词算法、多关键词算法,构建适用于中医术语检索的索引,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2.2 术语之间关系的应用

建立关系表,将术语层次结构与硬编码脱离开来,是SNOMED CT区别于其他术语集的一大改进与创新。2002年2月31日的SNOMED CT 1.0版本由概念表、描述表、关系表以及一份历史表、映射表和相关的技术性文件组成[2]。以往的编码方式,大多具有位置特征属性,如1979年版的SNOMED Ⅱ,以英文字符打头,如T代表解剖轴。由于编码的唯一性,一旦使用这个编码,就可能存在于各种记录当中。随着认识的深入与改变,术语的结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一旦这个术语代码本身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使用老的程序与算法,不容易将此类编码区分出来,容易造成错误。因此,将术语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来,专门进行维护,从而使之更加灵活地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是SNOMED CT关系表的重要意义所在。

而对关系的处理,是通过寻找出特定的关系代码,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检索。如IS-A关系,代表了术语之间的上下位关系,也可以认为是概念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通过IS-A寻找路径,若两点之间无路径,则可认为无直接关系;若两点之间只有一条路径,则说明了概念由粗到细的衍生关系;若两点之间有多条路径,则说明了对该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路径长短问题体现了术语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也代表了术语之间的亲疏关系。

术语节点之间的路径,既是SNOMED本身的特殊性,又是其他应用程序得以实际应用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同一个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因此,开发设计出SNOMED术语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算法,既是术语检索引擎本身的需要,也是术语检索引擎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标志。

3 SNOMED术语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算法的实现

SNOMED术语的核心在于层次结构,以及术语与术语之间的关系。SNOMED基于IS-A关系,可形成树(图)状结构,可利用TreeView等树型展示控件,进行术语的树状浏览与展现。如2013年1月版的SNOMED术语顶级分类,通过SQL语句查询,“select CONCEPTID1 from sct1_Relationships_Core_INT_ 20130131 where RELATIONSHIPTYPE='116680003' and CONCEPTID2='138875005'”,得到19条记录[123037004,Body structure (body structure)身体结构;……;373873005,Pharmaceutical/biologic product (product)药物/生化产品],说明2013年1月版的SNOMED CT仍分为19个大轴。

某一个术语,可能存在多个位置关系,如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药物和/或医学物质中毒(症);既是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药物相关症(症)的子节点;又是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症)的子节点;因此,它底下的某一个术语,其向上寻找上级节点(父节点)路径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多条路径的可能。而如何将这些多条路径自动准确找出,需要有相应的算法来实现。如(51862005,138875005)两节点之间的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51862005,Poisoning by diiodohydroxyquin (disorder),二碘喹啉中毒(症);111762003,Poisoning by antirheumatic (disorder),抗风湿药物中毒(症);10070005,Poisoning by quinoline AND/OR hydroxyquinoline derivative (disorder),喹啉 和/或羟基喹啉衍生物中毒(症);441952005,Poisoning due to chemical substance (disorder),化学物质中毒(症);46878002, Poisoning by antimalarial drug (disorder),抗疟疾药物中毒(症);49450009,Poisoning by antiprotozoal drug (disorder),抗原虫药中毒(症);419639006,Poisoning by anti-infective agent (disorder),抗感染剂中毒(症);7895008,Poisoning by drug AND/OR medicinal substance (disorder),药物和/或医学物质中毒(症);87858002,Drug-related disorder (disorder),药物相关症(症);75478009,Poisoning (disorder),中毒(症);64572001,Disease (disorder),病(症);404684003,Clinical finding (finding),临床发现(发现);138875005,SNOMED CT Concept (SNOMED RT+CTV3),SNOMED CT概念(SNOMED RT+CTV3)。

简要算法如下:①定义方法名及传入参数、结果类型,定义数组列表获取得到的路径。②定义一个栈来存放已访问节点信息。③利用IS-A关系,获取某一节点的上级父节点;将访问过的节点压入栈中,判断是否到达目标节点,若未到达,查找当前节点父节点,并将其父节点压入栈中。④不断重复③,若找到目标节点,则将此条路径记录入数组列表中。⑤利用栈的性质,用回溯算法,继续寻找有无其他路径。⑥若寻找到根节点,或者栈中已无元素,完成循环,输出获得的路径。

图1 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示意图

本研究利用C#,以及SQL Server的存储过程,函数,定义栈、字符串数组列表,利用回溯算法,将每一条路径进行找出并记录,实现了将多条路径自动找出的功能。如图1,利用回溯算法,共输出7条路径:

①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11762003 51862005;

②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87858002 789500811176200351862005;

③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441952005 51862005;

④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⑤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10070005 51862005;

⑥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75478009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⑦138875005 404684003 64572001 87858002 7895008 419639006 49450009 46878002 51862005。

4 对于中医术语编码体系的意义

4.1 逐步将中医术语加入到SNOMED CT统一体系架构中

SNOMED CT要在我国应用,第一步需克服的障碍是术语翻译问题。由于术语数量庞大,概念术语已近40万条,且每半年会有相应的更新,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笔者采取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利用google翻译,已将2011-07-31版的约40万条术语翻译成中文。由于是医学术语翻译,准确率相对较高,约80%左右,可以在此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术语准确性的提高。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中医术语的体系结构如何通过编码及关系的添加加入与统一到SNOMED CT术语集中[3]。目前已经将四个国标,1997版的GB/T 16751.1- 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GB/T 16751.2- 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GB/T 16751.3- 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作为SNOMED CT的四个概念顶轴,按照其原有的层次结构,将相应术语加入到其概念表、定义表、关系表中。接下来将考虑对症状与体征术语、中药术语、方剂术语、针灸、推拿、穴位、手法等相关术语进行整理添加。

应用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受需求驱动,因此,具体的应用是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某一专病专科,如某一医家,有其自身的术语添加及维护的需求,需要对中医术语体系进行扩展。

4.2 开发术语检索引擎,提供相关服务,打造中医知识库系统

SNOMED定义了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最主要的关系是IS-A关系,但是还有着其他关系。如2011-07-31版本中,通过“select distinct RELATIONSHIPTYPE from dbo.sct1_Relationships_ Core_INT_20110731”,可得到65种关系,如149016008,MAY BE A (attribute),可能是(属性);363698007,Finding site (attribute),发现部位(属性);418775008,Finding method (attribute),发现方法(属性)等。

而在中医术语中,关系则更为多见。临床知识库的建设,更多体现的是关系的应用。在知识库的构建方面,通过代码与代码之间的组合,如肺结核,可能同时出现四个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潮热、盗汗等。在实际应用中,就可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可能会是某种疾病或病证。

中医医学本身,可体现为术语及其相关关系的集合,如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属性。如中药的性、味、归经,由于每一味中药都有着性、味、归经等属性,而且每一味中药都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性、味、归经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属性,可通过在术语关系表中,添加相应的关系条目,来反映中医中药属性本身。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配伍禁忌、相生关系、相克关系、相佐关系、母子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关系。以及一些古医籍中的内容,如医家学术思想、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关的属性维度[4]。关系需要进行抽象来获取,并给每一个关系以一个特定概念与编码。

在此基础上,开发术语检索引擎,提供相关术语服务,如近义词检索、反义词检索、以及相生、相克关系检索,性味归经等检索功能。更高层面上,通过在关系表中定义相关规则,实现某些疾病、病证的判断、鉴别等。

4.3 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专病专科工作站等实际应用术语服务系统

医学术语的应用最终体现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中。目前的电子医嘱已经基本实现中药编码化。但是医学术语的本地化,如专病专科、症状与体征、诊断术语,以及其他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等,并未完全体现在目前的医生护士工作站中。

本地化过程,可根据需要进行定制,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样式。在实际数据录入中,应满足录入数据的粒度需求,如精细化录入,以及普通文本录入,以及后期分析与聚合统计等。如某一医院为中医专科医院,其侧重点在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上,经络穴位的术语就应更加丰富。而某一医院以骨伤科为主,关于骨伤科的许多术语内容则会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可通过对相关子集进行定义等方式,对术语进行扩展。

在实际数据录入中,可充分利用单选框、复选框、组合列表框等控件,方便用户点选,提高用户的输入速度与准确性。通过术语服务的方式,为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的记录服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伶,林丹红,林晓华.临床医学系统术语SNOMED CT的特点及其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 16(2):58-60.

[2]杨阳,崔蒙.SNOMED发展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97-99.

[3]郭玉峰,刘保延,姚乃礼,等.基于SNOMED CT核心构架研究的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初探[J].中国中

医药信息杂志,2008,15(9):96-97.

第4篇

任何科学领域,其丰富的内容都是由大量的名词术语所构成。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必然对科学及学科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科的交流、提高具有深刻的意义。近几年来,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制定!对于中医药学术的交流、中医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医现代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1中医外科学术语规范的意义

随着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进展,中医外科学在这方面也与时俱进,尤其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成绩显著。由于几千年的交通、信息的落后闭塞,产生了同一种疾病有许多病名,同一病名有不同涵盖的尴尬局面,给中医外科的教学、临床、科研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如西医之“带状疱疹”一病,中医则有蛇串疮、缠腰火丹、蛇丹、火带疮、蜘蛛疮多个病名,人们莫衷一是,随意替换。现在术语把“蛇串疮”规定为正名,其他病名为同义词,这就改变了该疾病病名应用混乱的状态。又如过去“无头疽”一病,概念不清,涵盖甚广,包括了流痰、瘰疬、流注、脱疽、乳疽等性质迥然的诸多疾病,人们无所适从。现在已把该病定义为骨与关节的急慢性普通化脓性疾病,这就将原来包括的其他疾病排除在外,使“无头疽”具有了特指性,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中医外科术语标准化、规范化成绩斐然,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少数病名层次混淆,如“术语”先列有“流痰”病,又平行列入附骨痰、龟背痰等流痰的二级病名,很容易使人理解为它们与“流痰”不是同一种疾病。正确的做法是仅列“流痰”病,如发生于髋关节的流痰又称为附骨痰;发生于胸背部的流痰称为龟背痰……使人一目了然,消除误解。术语的一些病名在有的重要出版物中仍未使用,如七版教材中,未使用精浊、精癃的病名,代之以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

2 中医外科学术语实施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订中医外科学(也包括中医其他学科)术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中医外科术语标准化组织,保证该项工作有序、持续发展。应该在全国中医外科各专业委员会设立术语标准化组织,负责起草本专业术语标准化的近期、远期规划#研究探讨术语的标准、规范。并每3~4 年举办一次以术语标准化为中心议题的学术会议。讨论有争议或新产生术语的标准化问题。

(2)公开出版包括外科在内的《中医术语标准化辞典》,使中医药领域甚至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有专门辞书可查,有标准可依。全国中医药学会将各专业委员会草拟的术语标准审定后上报国家批准,由有关机构公开出版《中医术语标准化辞典》,根据需要修订再版。这就使包括外科在内的中医术语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公开化的轨道。

(3)编写中医外科学教材或教科书应把术语标准化放在重要地位,实行“一票否决制”。教材、教科书是从业人员、学生的标准读物、标准参考书,对受众的临床、教学、科研影响甚大。所以,编著者一定要注意术语的标准、规范,不得随心所欲,标新立异。主编、编辑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术语标准瑕疵。审定者发现草稿中有不标准、不规范术语,实行“一票否诀”,或退回重修,以保证该项工作的严肃性。

(4)术语标准的分类应有利于使用者的查询。“术语”所使用的病名分类为部位脏器分类方法,科学且合理,但与中医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有很大不同,从业人员习惯后者的分类方法。以中医临床学科为例,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针推等学科视为中医学的二级分类,而疮疡、乳房病、肿瘤、皮肤病及性病、肛肠病、男性前阴病、其他疾病等专业是外科的二级分类,据此正确编辑病码。以颈痈为例,比如将外科码号规定为2,疮疡为1,痈为4,颈痈乃痈的一种,规定为1,那么颈痈的病码应为2·1·4·1,这就层次分明,并能显示出术语的相互关系和依属性,与高等教育教材、高级教科书对应衔接,将给查阅检索带来极大方便。

第5篇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即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即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把翻译定义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复制与原语信息在语义和语体上最接近、最自然的等值”。[1]。但是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

1 借用法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对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医学术语中包含着许多哲学与文化思维, 可以采用西医用语来翻译中医名词术语主要集中在人体解剖部位 、各种器官及其功能 、具体病症和治疗方法上 。[6]

例如中医的“心”除了“主血脉”以外,还“主神志”,而西医的“心”只管泵血、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并不具有思维功能;中医的“肾”“主生殖”、“主纳气”,而西医“肾”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中医的“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而西医的“脾”只是一个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没有辅助消化的功能。由此可见,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等借用西医的解剖用语,并翻译为 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 似乎是不确切的。再如将“伤寒”译为typhoid或typhoid fever,西医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发烧、腹泻,甚至有血便,是肠道感染性疾病;而中医学中的“伤寒”,广义范围上是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范围上是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这样一来,人们不免担心借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会使中医丧失其应有的内涵,因为中医术语一般是一词多义的,而西医术语通常是单义的。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翻译首先要达意。在达意的前提下,中医翻译应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哲学内涵。随着中医学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国际医药界人士也逐渐了解了中医的理论要旨及其蕴含的文化色彩。因此,翻译时采用译人语的对应词应该在有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这也可谓是中医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现象。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如果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任何译入语的语言优势及文化特色有共识的话,可而把精力放到具体的技巧研究上去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际上在不少情况下,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借用一些西医用语翻译相应的中医概念。如measles、leprosy、malaria、epilepsy分别译为麻疹、麻风、疟疾、癫痫,这是基于全人类对人体疾病的共同认识基础上的。再如,历节风又名白虎风、痛风 。《圣济总录》卷十描述说,历节风是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而引起的。其实对照中西医病症,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古称,故而可翻译为acute arthritis;而红痧热的症状是皮肤上有隐隐红点,像出疹子一样,其实就是西医中的登革热,因此可译为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等。

2 仿造化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英语中缺乏中医文化的传统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词是比较困难的,在翻译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仿造。所谓仿造,指的是在翻译原语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 词素或词。[5] 于是仿造便威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词素仿造法是指源文词汇中的词素在译入语的对应词中都有一定的相应词素。例如,风疠是由风邪所致的一种瘰疬,表现为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的结核类疾病,英译时可把汉语文字拆开,寻找英文中的对应词素,词缀anemo-指风,瘰疬的英文为scrofula, 两者合二为一即为中医的风疠anemoscrofula。 再如“肾虚”的翻译nephropenia 是由nephro(肾)和penia(缺乏,不足)构成的。诸如此类的中医词汇还有:胃热gastropyria, 由gastro(胃)、pyro-(发热)和-ia(名词后缀)构成。经行泄泻是指行经期常伴有的水泻症状,前缀meno指月经,词缀diarrhea 表示腹泻,因此该中医术语可译为menodiarrhea。Acuesthesia(得气)、endosthenia (里实)、hygrolumbago(伤湿腰痛)等均术语此类翻译法。

仿造法的另一种方法是词层仿造法。事实上,早期的译者一开始便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词层仿造法,也叫词层翻译法,来翻译中医的名词术语, 例如: 热邪(heat evil )、肝血(liver blood) 、相生(mutual generation)、相克(inter-inhibition)、子气(infantile element)、青斑(blue spot)、涩脉(unsmooth pulse)、水泻(fluid stool)、风火眼(wind-fire eye)等。再如:督脉、空窍、五行六气可分别译成governor vessel、hollow orifices和five movements and six climates。所以仿造翻译就是借用英语相关词汇来表述中医学有的文化概念,即通过对英语已有单词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向英语语言输入中医所特有的概念和内涵。

为了传神地翻译中医文化负载词,不同民族之间还需要加强文化层面上的传播和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扩大语言共性。译者不要因为文化负载词的不可译性而放弃传译,也不能因为文本的可译性而随便乱译,这样才能把握好中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度,使译语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59.

[6] 李照国. 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4): 34.

第6篇

【关键词】中医英译;经络学;关阖枢

关阖枢是中医术语中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明显地体现出中医术语的浓缩性和模糊性,再加上历史及文化等因素,各家对关阖枢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愈显复杂。本文尝试通过整理和分析关阖枢的源流和含义,阐释目前较为公认的关阖枢的概念内涵,从而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现有关阖枢的英译方法,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求新的英译形式,期与同业交流和探讨。

1含义

关阖枢的内容早在《灵枢・根结》中就已有了明文记载。关阖枢的本义是指门的部件。《说文》中提到:关即“以木横持门户也”,指门栓;阖即“门扇也”,指门的主体;枢即“户枢也”,指门轴。 作为门的部件,关,具有关闭和开启的作用;阖,具有防卫的左右;枢,具有转动的作用。古代医家用门的部件“关”,“阖”,“枢”比喻三阴三阳的功能变化特点。目前较为公认的理解归纳起来,关阖枢的含义包括了以下三个层次:以门的部件比喻,关为门闩,阖为门扇,枢为门轴;说明三阴三阳的功能特点;反映六经病证。

2英译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皮部名称关、阖、枢分别译作“opening, closing, pivot”(开,关,枢),并在该词条的Chinese Definition/Description中加以阐释三阴三阳的功能特点:开意指向外的变化,关意指向内的变化,枢意指中枢或中心角色。

笔者则采用直译的方法,从概念内涵入手,即,以门的部件作比喻(门闩,门扇,门轴),将其分别译作关(bolt),阖(panel),枢(pivot);六经皮部译作:关枢(taiyang-bolt),害蜚(yangming-panel),枢持(shaoyang-pivot),关蛰(taiyin-bolt),枢儒(shaoyin-pivot), 害肩(jueyin-panel)。

3分析与讨论

3.1对现有英译的分析讨论《标准》在翻译关阖枢的时候,是以三阴三阳功能特点为源语,从定义描述里可见三阴三阳的功能特点体现在向内,向外,转换的变化。《标准》里将“关”译作“opening”。推测这种译法依据了唐以后的传本,而将“关”理解为“开”。而事实上,在唐以前的传本里为“关”,而唐以后的传本多数误作“开”,这是因为唐时关字的写法“门”内作“弁”与“门”内作“开”的开字容易混淆。现存《素问》王冰注均作“开”字,但《太素》里则为“关”字。又《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说:“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说明了只有“关”才能起司动静、出入的双向作用,而不是单一的开或闭。因此从“关”的字义出发,“关”的功能应该包括开启和关闭两者的意思,而单一译作“opening”是不准确的。此外《标准》里将“关”译作“opening”,“阖”译作“closing”。是以三阴三阳功能特点为源语,定义描述为三阴三阳的功能特点,表现为向内,向外,转换(或协调整合)的变化。实际上,然而三阴三阳功能变化,并非限于单一的向内、向外、转换变化。又如,六经辨证里阳明病和厥阴病,都为阖病,阳明病以阳盛为病,厥阴病以阴衰为病。要解释阖的功能特点,用阴阳的盛和衰,较之用气机的向内,向外更为恰当。另一方面,采用opening,closing也无法反映六经病证复杂的临床表现。该英译无法表达其完整的概念内涵。

3.2对新译法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从原始字义而言,bolt, panel, pivot,更接近关阖枢的本义。其次,门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开、闭、转动,而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在两者不能完全对应情况下,为什么古代医家会以门的部件来比喻六经气机变化呢?通过对门和皮部作用的分析可以发现:门的基本作用是保卫和防御;皮部的作用是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证,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保卫和防御,而不在于运动形式。可见,古人以门的部件来比喻六经皮部,是基于两者相似的作用而非基于运动形式。因此,虽然可以以三阴三阳气机变化说明三阴三阳的功能变化从而解释关阖枢的功能特点,但三阴三阳气机变化是否以opening(outward actions), closing(inward actions)的方式表现则是值得商榷的。此外,一般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考量五个方面的内容:直译和意译,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原文形式和原文内容,靠近源语和靠近译入语,以原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标准》的翻译着眼于关阖枢的功能特点,这种翻译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以单一的气机变化形式解释复杂的三阴三阳功能特点,并未吃透对源语关阖枢的理解。笔者参考李照国教授提出的中医翻译三条原则(①薄文看医,依实出化;②比照西医,; ③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将关阖枢译作bolt, panel, pivot,从形义两方面来传递源语的指称内容,并体现了概念中以“门的部件”作为比喻这一特点,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医文化特征。

第7篇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理念深邃难懂,表现形式以古文为主,文风简洁高雅,与西医文化差别巨大。中医学具有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如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在西医学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与之匹配。如何处理这些与文化关联密切的语言问题,对中医英语翻译的发展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译文的可接受度作为评价中医英语翻译质量的标准,为中医到西医的文化传递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接受美学与英语翻译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德国。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主张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接受美学以译文文本的读者为中心,将文本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看作翻译的最终目标。“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译者处于这个固定模式下的中心位置,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译者不能只注重原文作者的意图,更要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程度。只有当读者读懂、认可并接受译文时,译文才具有真正的存在意义。

2 中医英语文化翻译中的问题

2.1 缺失翻译

缺失翻译是指由于译者没有提供文化信息或提供的文化信息量不足,使得读者无法理解译文内容的翻译。译文的读者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都和原文读者截然不同。如果译者给予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待遇,就会使得译文读者负担过重,从而导致译文不被接受。

例如,中医术语“提壶揭盖”本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或治疗便秘的一种治疗方法。许多主张直译的译者直接把它翻译成“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对于不了解中医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很难理解原文要传递的本意。这种译文没有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暗含的意义,属于缺失翻译。

2.2 过度翻译

过度翻译是指译文被加入超出原文意义的文化要素,有误导读者的倾向。纽马克认为过度翻译往往比原文内容更具体,包含更多意思。译者如果在译文中加入过多的文化解释,可能使原文冗长难懂,甚至会扭曲原文意思。

例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如果被译为“Prescriptions Worth One Thousand Gold”,虽然详细具体,但并不能准确传达原意,属于过度翻译。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其书中收集的药方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Valuable Prescription”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2.3 错误翻译

错误翻译是指由于译者没有正确理解原文确切的文化内涵而造成译文表达失误的翻译。由于中西医理论知识的不同,有些中医学词汇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翻译中如果过于追求“词汇对等”就会引起误译。

例如,“落枕”经常被错误地翻译成“loss of pillow”或“loss of neck”。这种翻译很难让读者把它与脖子酸疼僵硬的病症联想在一起,甚至还会引起错误的理解。其实,“stiff neck”就能很好地传达原意。

3 提高译文可接受度的原则

3.1 民族性原则

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这类词语所占比例很小,但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反映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象征(李照国、朱忠宝,2002)。中医学中包含一些术语,民族特色鲜明,但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语。处理这类词语的方法一般是音译。如典型的中医词汇“阴阳”、“气功、“五行”等,可音译为“yinyang”,“qigong”,“wuxing”。

为了把中医药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传播出去,民族性原则是译者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保持民族性原则虽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信息,但译者要把握有度。音译只适用于简短的、被普遍认可的、译文读者可以接受的中医术语翻译。对于某些不能见词明义的词语不能选择这种译法。

3.2 中西匹配原则

中医和西医虽然理论不同但有相通之处。译者翻译时既要考虑中医特色也要顾及自然科学的共同之处,尽量在西医术语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这样既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又便于读者理解,提高译文的可接受度。例如:

牛皮癣 银屑病 (psoriasis)

疳积 小儿营养不良 (infantile malnutrition)

寸白虫 绦虫病 (taeniasis)

3.3 补译原则

中医学包含着许多文化背景知识。许多词语如果单纯音译,读者无法理解,而且在西医学中也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译者有必要在译文中加入补充说明成分,或以注释的形式对这些词语进行解释说明。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更利于中医英语的发展。

例如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 将天数然也?”《黄帝内经》

译文: Hungdi asked: “Old people cannot give birth to children. Is it due to the exhaustion of Caili (Essence-Qi) or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Note: literally “Cai”(材) means material. “Li”(力) means “power” or “strength”. Some scholars explain “Caili”(材力) as “the strength of tendons”. Some scholars explain “caili”(材力) as “Kidney-Essence”.

注释和补译部分可以拓宽读者的文化视野,帮助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有利于中医的传播。

第8篇

[关键词] 中医药英译;译者观点;浅论

[中图分类号] R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27-03

A brief review of experts' opinions o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LIU Ning ZHANG Qingro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sets out to make a ten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skopos theory, naturalization and dissimilation, hermeneutics, cultural convergence, concept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etc. in TCM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experts home and abroad, then puts forward its own viewpoints.

[Key words] TCM English translation; Experts' opinions; Brief review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华夏文化也随之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中医药理论及文化随同此番大潮也展现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走向世界,是许多年来华夏儿女的梦想。她在中华大地为中华各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的基础上,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诊病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传承中华医学,发扬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向全世界宣传中医药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中医药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交流。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对中医药的英语译释不准确、不全面、没有体现中医的精髓,因此产生许多误解。为了扭转这种对中医药在国际上发展的不利因素,国家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相关的中医药典,形成比较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指导性文献资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在语言翻译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科目,不断有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阐述发表。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及学术观点进行粗略总结,本文通过总结这些学术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业内人士共飨。

2 学者观点浅论

近年来,翻译学者的学术论点呈现出许多新提法。例如:德国的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首先提出了“规划法”(domestication)和“异化法”(foreignization)的概念;此前较早的还有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达摩尔(Gadamer HG)提出的“诠译学”;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就中医英语翻译的改进和提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学术论点。例如:结合哲学及文化解释针对中医英语的诠译;针对中医典籍的中医文化趋同现象进行探讨;中医“四字格”特点的翻译;中医英译时引用汉语拼音加注法等。

2.1 汉斯・维米尔的《翻译目的论》[1]

它的核心概念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而这个目的是由目标语读者或者译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任何一种翻译做品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受众读者群体,由此“翻译”是目标语情态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生产的文字信息资料。

笔者完全认同这一点。在中医药领域,将中医药翻译成英语,是将我们几千年积累并传承的医学理论,通过语言的翻译,向全球占较大比例的西方文化群体或使用英语的其他人群进行有效传播的唯一途径。没有语言的传播,仅靠我国无偿提供的医疗援助中带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很难实现中医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推广和进步。翻译的目的就是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因此其目的性决定了在翻译时语言词汇的取舍和定位。

在中医药英语译释工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腹胀、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又相互制约,人体与自然也是紧密相关的对立统一体,中医临床正是依据这种联系和影响辨证论治。中医的养生理论也是认为人类必须顺应大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可见中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中医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突出个人奋斗和个性化、喜欢标新立异与自然抗衡、鼓吹冒险等,两者反差巨大。但是根据“目的性”原则,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在不同中找出相同、在差异中找出相似、在类似中采用加注等,以实现翻译给英语读者方便阅读的最终目的。

2.1.1 例如:在病名中翻译处理,西医与中医有关病名是完全对应的,采取直译是最为妥当的。

中文:疟疾;英文:malaria

中文:呃逆;英文:hiccup

中文:失音;英文:aphonia

中文:感冒;英文:common cold

中文:便秘;英文:constipation

中文:头痛;英文:headache

2.1.2 其次,在方剂名的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性”决定了在方剂的英文名中尽可能采用“药物成分+for+药物功效”的语句格式

中文方剂:当归补血散; 建议译文: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Powder for Enriching Blood

中文方剂:黄连解毒汤;建议译文: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Relieving Toxin

2.1.3 再如:中药名称的翻译,有类似和相似的翻译,白虎汤的英译就存在此类问题。白虎汤英译为“Bai Hu Tang”或“White Tiger Decoction”,但直译会导致误解,采用在类似中加注更妥帖,可译成双名“Baihutang (Baihu Decoction)[2]”。

2.2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2]提出的翻译“归化法”

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翻译“归化法”、“异化法”,其“归化”的宗旨是尽量减少译文异国文化色彩,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翻译作品。“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源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源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劳伦斯・韦努蒂还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强调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原版之“异”,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笔者认为“反翻译”还可以理解为“逆向翻译”、“回翻译”、“回复翻译”等,即将中医英文能够再回议成源文、原版的内容而不“失真”。

“归化法”与“异化法”在翻译工作中,这两者看来是矛盾的,但在中医药译释中又是非常可取的。采用“归化法”会失去原文的“异味”,虽然容易被目的语读者受众群体理解和接受,但中医药的精华及所承载的华夏文化却不能得到真正了解和传播。“异化法”可以保留原文中的“异味”,能够真实的反映中医术语所蕴含的哲学意识和理念,但“异味”太浓又不利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因此在中医英语翻译中采用“归化”与“异化”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

2.2.1 原则之一:尽量引用信息等值或相当的西医术语,即“归化翻译法”。尽管中西医在理论上研究的出发点不同,但其研究的对象却都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现象,都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类的健康。因此不难找出相同相似的东西,例如解剖术语和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即可使用“归化法”翻译。如心(heat)、肝(liver)、肺(lung)、脾(spleen)、肾(kidney)、女子胞(uterus)、水谷之海(stomach)、半产(abortion)、髓海(brain)、反胃(regurgitation)、发热(fever)、胃痛(stomachache)、中毒性痢疾(toxin bacillary)、甲状腺肿大(goitre thyroid enlargement)等。

2.2.2 原则之二:中医药专有术语,应尽可能采用“异化法翻译”,保持中医英语的“异味”。中医学文化蕴含着华夏文化,她的思想原则、理论基础、观念范畴、概念体系、操作方式方法等都独具特性,与西方医学和西方文化不相通,这些概念和思想表述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词语,尽管这部分术语比例不大,但却是中医英语的精华所在,作用极为重要。例如中医中的“气”,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中的“气”,在哲学范畴有着特定的内涵和特征。人体生命的本质、动力以及生成的活动规律等都被中医理论视为“气”和“气”的生化过程,它既是人类生命的精微物质又是生命的功能。在西方医学界对中医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大多采用“归化法”翻译成“vital energy”,如今西方医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已经熟悉,采用“异化法”翻译“气”为“Qi”更妥当。以此可以摆脱西医术语的束缚,保留“气”在中医英语中“Qi”的全部含义。更专业的还可以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加注英文解释:“Qi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primordial qi, pectral qi,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2.2.3 再如中医中的五行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其术语是中医术语中的“共核词语”,海内外译者无例外的都采用“完全异化法”翻译。例如:阴阳(yin yang或yin and yang )、心火(heart fire)、阴杀阳藏(yin become deficient while yang is weakened)、阴阳自和(natural harmony of yin and yang)、活血化瘀(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等。

2.3 加达摩尔(Gadamer HG)提出的“诠译学”[3]

主张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他强调的是翻译更应注重对被翻译文件文化背景的熟悉,否则文化就是翻译的障碍。对于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这一点及其重要。

中医属于华夏文明及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华文化是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古代的科举制度,古文学古汉语,文言文及古医文,佛、道、儒、孔、孟等各家学说流派,以及他们形成的中国独特的哲学思想,悠悠几千年在中医领域都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和精神理念,中医几乎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精华,可以被称作中华文化的活标本。对这些文化不熟悉,中医的翻译就要受到文化不通的障碍。

加达摩尔的“诠译学”,又称“阐释学”,“翻译即解释”是诠译学一个古老而核心的命题。“前见”(prejudice)和“视域”(fusion of horizons)融合是“诠译学”作为解释和翻译的两个重要概念。加达摩尔把“前见”作为历史性的理解,是前理解的理解。“视域”是视力所及的地域包括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时所能看到的一切。显然这里的“理解”包括了“前见”和“视域”。在翻译领域,这种“理解”是使译者和读者的视域都能跨越各自的界限与对方相融合为一体,即“视域融合”,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传统的翻译标准讲求“信、达、雅”,而“诠译学”则认为视域不断融合不会静止不变,翻译具有动态性。

加达摩尔认为,把某个历史文本作为解释的对象,就是这个文本向解释者提出问题。解释总是带有向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倾向。理解这个文本就是理解这个问题。

中医文本的解释具有多重性,从两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一是对中医理论文化的译释,其解释是在译者经过对文本的历史的理解建立自己的前理解,经过严格的查阅考证得到结果;二是同一个文本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的译者会给出的不同的解释。这也是同一个文本有多种解释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

由此笔者建议,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的人士,应该首先对祖国传统医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建立在熟悉、了解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有了前理解的“理解”,再建立新“视域”,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才精准不走样。

2.4 国内学者提出,中医典籍应与中医文化趋同[4]

“文化趋同”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者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意识和风格,这就要求每个译者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使得中医药典的翻译具有文化因素,也是规范中医药翻译工作应该采取的首要策略。

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中医药翻译之所以难,主要因为中医药承载着丰厚的祖国文化之内涵,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又受到文化的制约,任何翻译策略的简单化都会对中医药翻译造成损伤。灵活、辨证的运用各种技巧才能取得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趋同。

拿《黄帝内经》来说,它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不仅深入研究探讨了人类医学的基本问题,还对祖国的古代文化、天文立法、地理气象、名物典制、数术音律、天干地支、管制避讳、人的心理活动等知识都阐述。其形气转化、形神统一、天人感应、辨证求因、四诊合参、异法方宜、五运六气、精气学说等理论,均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应用典范,无不渗透着华夏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势必对翻译的内容上按照祖国文化的内涵操作,抛弃这种深邃的内涵,祖国医学的精华也就难以存在。举一例,《金匮要略》中叙述了一个“奔豚”的病症,谓之“猪其子谓之豚”。翻译时应当本着文化趋同的原则进行翻译,其源语词意应理解为中医术语:“Refers to kind of disease that the gas rush to chest and stomach, throat from hypogastrium.”(意指有气从小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如果单从字面看,“奔豚”即为“奔跑的小猪”。如果不考虑文化趋同,这种翻译显然歪曲了中医的理念。

文化趋同的难点在于中医语言中大量的医古文,而医古文又是祖国文化中占有较大历史时间比例的文言文的一种古文学语体,医古文在表述上异常简练且修辞格非常丰富,其多义性、同义性和模糊性极易造成中医语言的语义迷糊。例如,《内经》中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欲”,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淳厚朴实、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适应环境才能享受生活,懂得养生之道:“Any kind of food was beautiful(to them) and any kind of clotheswere satisfactory. They felt happy under any condition.”

2.5 中医“四字格”特点的翻译[5]

1956年陆志伟先生首先提出“四字格”的概念。“四字格”在中医古籍书中经常出现,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进行过统计[6],在《素问》中仅前30篇,“四字格”词组就约占了39%。在中医术语类词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四字格”术语所占比例也高达21.4%。可见在中医语言词汇中,“四字格”语句所占地位及其重要,中医英语的翻译针对“四字格”语句更显得十分重要。

我国古代的文化语言体系,大多采用这种“四字格”、“六字格”、“七言律”的形式,受其影响,中医语句的“四字格”又与我国汉语成语非常相近,这是汉语传统表述方式在中医领域的突出表现,它正说明中医文化是祖国汉学文化的传承。

张登峰[7]在对中医的“四字格”语句翻译时,提出了几种翻技巧,即译语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对应翻译;原文与译语词序和结构部分对应的,可采取不完全对应翻译;完全不对应的,即无法对应。

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

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factors;

痰热结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

不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

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

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

无法对应的翻译例句:

关节疼痛:arthralgia;

经期延长:menostaxis;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汉语与英语在词组组合的规则上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应先对“四字格”词组的修饰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整体考虑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译文。

3 结论

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在专业人士和众多学者的参与下,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许多学者针对中医英语的翻译,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陆续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学术观点。这些学术观点应用在中医英语的翻译中,无论对初学者、业内人士、专家及海外同行,都有积极促进作用。无论是国外人士提出的归化法、异化法、诠译学说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文化趋同、四字格翻译等,都对中医英语的翻译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有利于祖国的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段自力.翻译目的论介评[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7(2):81-83.

[2] 张登峰.中医病症名称的英译方法[J].中国中西医杂志,2006,26(9):855-857.

[3] 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规划”和“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2):62-64.

[4] 何阳.中医典籍英译中的中医文化趋同现象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院杂志,2010,16(7):619,626.

[5] 陆志伟.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文研究,1956,(1):45-82.

[6] 丁年青,余梅芳.中医四字格术语的特点及翻译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20-22.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27-01

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关注,但世界各国学习中医的学生,受英译资料的限制,无法获得充足的信息,在中医英译中存在的“乱译”、“误译”现象,给人们造成了误解,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制约了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规范中医英译工作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翻译虽重在实践,但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现行的中医翻译活动中,许多译者往往借助诸如汉英中医辞典或手册,加上自已的理解和习惯去释义和翻译,而不是按照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要求来再现原文信息,离“信、达、雅”的标准相距甚远。大部份译者是不懂专业的英语翻译工作者或是懂中医但缺乏翻译技巧和外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医医生,他们不重视其译语是否合情(中医的实际情况),是否合理(翻译的理论),造成中医翻译界存在种种混乱现象。例如“气”是中医学中最常见的词之一,它既有功能之“气”,也有物质之“气”,还有精气、宗气、元气、真气、营气、卫气等等。有的词典把它翻译为“en-ergy”,有的译成vital energy,还有的译成“Qi"。而energy根本无法表达中医“气”的内涵。再如“心开窍于舌”有如下译法:The heart opens into the tongue;The t0ngue is theorifice to the heart;The heart ppens to the t0ngue.the tongue asthe window of the heart;The heart has its specific body openingin thetongue;The heart reflects 0nthet0ngue.按中医的原意,“心开窍于舌”就是说心脏的一些生理和病理状况在舌头上有所反映,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舌的变化对心脏做出诊断。由此可见其译法的混乱程度,这样的译本叫非中文读者困惑。因此作为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者在中医翻译活动中,有必要首先了解中医英语翻译的一些基本特点。

1 仿造化

所谓仿造,指的是在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即词素或词。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名词术语的内涵均与现代医学有较大的差异。尽管在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医的一些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在含义上比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语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仿造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早期的译者一开始便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词层仿造法(也叫词层翻译)来翻译中医的名词术语,例如:heat t0xin(热毒)、fire t0xin(火毒)、damp—ness t0xin(湿毒)等等。英语中有heat,fire,dampness,t0xin这些单词,但却没有heat t0xin,fire t0xin这样的概念。仿造翻译就是借用英语中已有的相关单词来表达中医特有的概念。亦即通过对英语已有单词的重新排列组合向英语语言输入中医特有的概念和表达法。

2 定义化

中医用语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浓缩性强。但在翻译时,却很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将其表达清楚。于是,翻译变成了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概念下定义。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辨证论治”,diagn0sis andtreatment based 0n the 0verall analysis 0f sympt0ms and signs对于这样一些英语翻译的中医术语,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方法予以简洁。“辨证论治”目前常见的译法有treatmentbased 0n syndr0me differentiati0n和treatment acc0rding t0 syn—dr0me differentiati0n等不同形式。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术语中“辩”、“证”和“治”是核心概念。目前“辨”一般译作differentiati0n或identificati0n、“证”习惯上译作syndr0me或pattern、“治”通常译作treatment0只要这三个核心概念翻译一致且整个术语的结构比较简洁,即基本达到了术语翻译的要求。

3 混杂化

由于在西医传入中国时,中国的一些翻译人员借用了与之含义并不相同的大量中医术语,致使一些意义并不相同的中西医概念具有相同的语言外壳,如中医的“脾”不同于西医的“脾”,中医的“伤寒”不同于西医的“伤寒”。他们在概念和病理上都不相同。中西医结合研究也使得中医的语言理论出现中西医混杂的局面。但对于“脾”的翻译,不管是指中医的“脾”还是西医的“脾”,由于长期以来译者都习惯翻译成“spleen’,已经约定俗成,被广泛接受,也就没有再区分翻译的必要。但中医的“伤寒”有三层含义,一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二为感受寒气而引发的病症,三指冬季受寒(欧明,1986:167)。而西医学上的“伤寒”(typh0id),则指的是因伤寒杆菌而引起的病症。所以,中医上的“伤寒”不可译作typh0id,以前多译作seas0nal febrile disease,现逐渐被c0ld damage或c0ldattack所取代。

4 拼音化

因为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气功”、“阴阳”、“推拿”等。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意译来翻译这些概念,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将“气”意译为vital energy其实只表达了“气”作为“动力”这一小部分含义,却没能表达“气”的完整内涵。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音义才能较好的保留“气”的实际内涵并避免丢失信息。于是Qi便逐渐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为“气”的规范化译语。同样地,“气功”、“阴阳”、“推拿”也被译作)rinyang,qig0ng,tuina.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上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较可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已逐步被中医翻译界普遍采用,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总之,要使中医特有概念在英语译语中保持其特有的内涵,音译恐怕是上策。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图式 中医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学习研究中医及其翻译策略,主动衔接基础专业教学,对于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国学文化素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更加生动深入的阐释文化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图式理论简要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中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发展了图式理论,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 case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从此,“图式”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

三、几种翻译策略

兰凤利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同此观点。

中医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对西方来说是外来文化,文化图式缺失和文化图式冲突在中医文化传播过程中显现的尤为突出。在文化图示理论指导下,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中医文化图式的进行精确解码和重新编码,帮助目的语读者新建文化图式,使其纠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图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医,促进中医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译。在目的语文化图式缺失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音译策略。方梦之认为,音译是不同文字系统中的文字符号的转写。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针灸穴位名词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针灸穴位名称统一采取汉语拼音,并全部进行编注了国际代码。这是中医音译的典型范例。同时,中医中的一些承载文化厚重的基础理论术语如:气、阴、阳等用汉语拼音直接音译。音译策略简洁明了,可以维护中医的民族性,促使“中国英语”融入英语当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极易影响外籍人士学习中医的热情,所以,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除了约定俗成的音译英语外,不宜自己“创造”音译词汇。

国内中医研究者也反对对音译法的滥用,较多的意见是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

2.直译。陈宏薇认为,直译是指在合乎英语文化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与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壶揭盖”(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s“热结旁流”(fecal in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风寒束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热胜则肿”(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中医语言特色,忠实传达了原文含义,又具有较强的回译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但是,直译容易引起歧义,造成误译。比如将“贼风”直译为“thief wind”,将“木舌”直译为“wood 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译。意译是指在不得不舍弃字面意义的情况下,通过释义、添加、还原等方式,以求译文与原文传达的含义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译策略。

如将“贼风”意译为“pathogenic factors-wind”,将“木舌”“stiff tongue”,兰凤利将“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气调神大论)译为: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four seasons are the root of every thing. The sages cultivate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nserve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health,thus according with the universal law“engendering in spring,growing in summer,reaping in autumn,and storing in winter。译文将“生长”暗含信息详细的解释出来,使得译文更加生动易懂,语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已有图式,很好的传递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译也有不足:一是回译性差;二是若无对应词汇,则造成译句冗长;三是受译者主体性影响大,不利于标准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词翻译。中医术语一般多义,寓意深厚,根据语境,同一中医词汇借用不同等值词汇翻译。如中医中“痰”包括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两种含义,若是有形之痰,就译为sputum,若是无形之痰,就可借用西医phlegm来译。“恶露”等同于西医“产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译,“无物移睛”等同于西医“玻璃体混浊”,用vitreous opacity翻译。二是借用西医术语中丰富的词根词缀,按照其排列组合方式来翻译中医词汇。如“风秘”翻译成“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 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译成“exo/genous stomachache”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采取借用策略进行翻译,不但表意准确,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但是,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词汇词根知识的受众则不便传播。

5.加注。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详细解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其气三”译为“Life has(the number) five,breath has(the number) three”。此处括号中添加了(the nunber),使译句通顺。结合语境,“五”易理解为五行,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the author―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good fortune”.又如“虚”“实”在中医中具有深奥含义,在英文总很难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的词汇,所以,暂且将其分别对应“asthenia”和“sthenia”,然后,进一步添加脚注,对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 shav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将“sthenia” 解释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etc.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

四、结语

我国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东学西渐,中医翻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中医的文化概念和认知体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语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难,中医翻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国经济日益繁荣、软实力逐步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医学院校的语言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为中医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王柳.图式理论观照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刁骧,胡幼平.浅谈词素翻译法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3):266-268.

[3]黄欣贤.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4):240-241.

[4]代建军.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第11篇

西医院校维吾尔学生中医学的教学特点与对策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殊的医学体系。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医科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教学受到内容过多、课时较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医术语理解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一些在少数民族班级中医学教育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民族学生的中医教学质量。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之外,多媒体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枯燥晦涩的中医理论通过图片、图标等尽量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信息量,通过色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阐述五行的关系和经络的循行时使用动态的图片演示,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尤其对“舌诊”、“脉诊”及“中药”的教学中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认识,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占一定的比例,要将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理解中医和掌握知识,来促进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

转贴于

第12篇

关键字:中医,翻译,虚实

中图分类号:H059;R2;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28-04

收稿日期:2012-03-09

作者简介:毕方刚(1983—),男,山东淄博人,中医硕士、英语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翻译。通信方式:。 中医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医术语和日常用语往往联系密切。人们常说“探一探虚实”,意思就是要先查探事物的究竟,以便做出相应之策。可见是“虚”还是“实”,对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而在中医学中,“虚实”既是病机学中的关键概念,又作为辨证的重要纲领,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诊疗疾病,都要查探“虚实”之后方可采取措施、对证下药。由于中医植根于中国文化,相信经过下文对“虚实”的含义探讨一番后,一般中国读者便会释然。但是如果要让对汉语一窍不通的外国人弄懂“虚实”的含义,恐怕要大费周章了。而“虚实”英文翻译版本众多,如:deficiency和excess;emptiness和fullness;vacuity 和repletion;asthenia和sthenia;depletion和repletion等等[1]。这里着重分析两大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编纂(以下简称世中联)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文deficiency和excess[2-3]。

一 “虚实”之中医含义 1. “虚”的含义

①病证类型八纲之一,即虚证。如血虚、气虚、虚寒。

②使衰减。《素问·水热穴论》:“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

③指脉象,虚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2. “实”的含义

①病证类型八纲之一,指实证。如里实、阳明腑实。

②形容邪气盛满。《景岳全书》:“实邪犯胃而作呕者,其证有三……”

③形容正气充实。《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

④指补法,补充正气使其充实。《素问·宝命全角论》:“虚者实之。”张介宾注:“实,即补也。” “见肝之病必先实脾”的“实”也是此意。

⑤指脉象,实脉。《灵枢·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

⑥指五邪之一,特指来自子脏而伤及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

二 “虚实”译文分析 1.译为excess,“实”有不妥

WHO和世中联皆将“虚实”译成deficiency/deficient和excess/excessive。Excess,意指the state or an instance of surpassing usual, proper, or specified limits[4],用过量、过度形容邪气实(盛满)倒也尚可。如:实邪(盛满的邪气)译为excess pathogen[3]。但是,用过量和过度来形容正气却有些违背原意,如:肾气实(肾中精气充实)译为:kidney qi excess[2]。更重要的是,excess用得最多的是作为中医“实证”的翻译:excess syndrome/pattern[2],WHO和世中联皆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实证”中“实”的含义包括:邪气盛满,同时正气不虚两方面的内容,即“两者俱盛”形成争持局面 [5]。而单纯的望字生义很容易对“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产生片面理解:邪气亢盛就是“实证”,精气(正气)不足就是“虚证”。诚然,实证中,邪气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正气充实不虚这一必要条件也不能被忽略,否则就成了虚实夹杂之证。

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实证和虚证及二者的关系就是:实证指里面有东西(较多),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谁也不怕谁,二者互不相让,斗争激烈;虚证指里面没东西(较少),正气亏,邪气也不旺盛,两个实力不强都不愿发生战争,即使有摩擦规模也不大。“虚”“实”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实证中两强相争日久必有损伤,若正气受损便转化成为虚证。又如虚证中,若邪气一方实力变得强大,邪气盛占主导地位,或病久产生痰湿、瘀血等实邪,如此一来病机就开始向实证转变。而中医概念通常都是相对的,“虚实”也一样,单纯的实证和虚证固然存在,但是临床上还是多见虚实夹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