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印刷工艺论文

印刷工艺论文

时间:2022-05-11 16:4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印刷工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印刷工艺论文

第1篇

在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印刷技术也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在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和人们的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随着人们视觉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杂志、书籍等印刷成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联系得更紧密,两者发展空间就越大。印刷工艺不仅能将平面设计的作品印刷成品实现视觉化,而且还能帮助设计的作品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更深层次地体现平面设计丰富的视觉效果。平面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意念有了许多发挥之地,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和设计软件也能让设计师们在电脑屏幕上完美地表现其想象中的设计,但这只是完成了平面设计的由创意将其视觉化的这一部分。而能否把体现原设计精神内涵以及表现这些内涵色彩、形式,准确无误地通过印刷这一媒介手段批量复制出来,让印刷成品同样成为精品,就要看设计师能否了解印刷物料的特性,理解印制过程的难点和盲点,在设计创作时是否加以考虑了。所以,印刷工艺对平面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印刷工艺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果能得到平面设计师的充分运用,将平面设计与现代最新的印刷工艺结合起来,设计师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更加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而这就充分体现了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2.1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平面设计是当今时代业内广泛流行的专业术语,而且平面设计为人们生活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因此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然而,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有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方面为大众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享受,这种视觉效果的呈现必须依靠印刷这个媒介实现,平面设计与印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印刷工艺也在平面设计广泛应用。平面设计是属于二维设计的形态,而印刷工艺又主要是在可看作二维形态的纸面上进行,所以印刷工艺在平面设计这一设计分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也是现在传播媒介中最为普及和广泛的载体。在商业化的今天,人们对商品的完美要求越来越高,平面设计最终作品的实现如果只依靠书写或手绘已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大多数平面设计作品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印刷技术,利用印刷工艺生产出美观的作品。然而,印刷工艺如果不经过设计与作品进行连接,印刷工艺只能作为一种技术存在社会上,换句话来说,没有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不能充分地实现其存在价值,所以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2.2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具有整合关系

印刷工艺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因为印刷工艺作为一种技术产生的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果,无法直接连接社会的需求。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美学、心理学、经济要素和其他社会文化环境,平面设计师将所有需求进行整合才能设计出印刷精品。在一件平面设计成品中,印刷工艺的要素不是产品的唯一要素,除此之外的大量非工艺或非技术的要素如文化因素才是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要制作一个完整的印刷品,需要从在平面设计时设计素材开始收集整理,更多地要注重把握最后的工序,就是运用印刷工艺印刷成品,充分地体现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一件完美吸引人的的印刷品往往都是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更是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的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说平面设计对印刷工艺转化为作品成品具有整合作用,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整合的关系。

2.3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按印刷类作品服务对象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出版印刷、广告印刷、包装印刷和特种印刷。印刷作品的制作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如印前的出片制版、打样,印后的覆膜、上光、烫箔、压型、装订粘合等,之间涉及的工艺流程、加工设备、加工材料繁多,每个步骤都对设计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让作品更加完美地通过印刷展现出来。还有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对印刷成品进行修改,当设计作品变成印刷成品后再发现错误和问题,几乎都是无法修改和挽回,即使有时可以利用一些补救措施,但最终的作品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制作成本的提高。

2.4印刷工业和平面设计具有升值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达,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势必推动印刷工艺技术和平面设计创意的提升。然而印刷工艺策略性的抉择亦将对平面设计成品的完美呈现乃至价值再度升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多数的印刷工艺工程中可以观察到,利用不同的运用方式和组合方式可以促使同样的材料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先进的印刷工艺可以使平面设计作品艺术效果得以提升,使平面设计作品的表现效果得到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第3篇

1.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1.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2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2.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2.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2.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3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4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5]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6]任云.数字印刷中的成像技术[J].今日印刷,2006(3)

第4篇

关键词:硅墨 选择性发射极 转换效率

中图分类号: TK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器件。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工艺原理

选择性发射极的制作原理就是通过在浅结低浓度的硅片表面按照丝网设计图形印刷上一层特殊的物质,即硅墨,硅墨在后续的扩散工艺中会在印刷有该物质的地方形成重掺杂区,即高浓度深 P-N区,形成的高浓度深 P-N区会在后面的烧结过程中与电子浆料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但浅结低浓度区则不会与电子浆料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原因是现有的电子浆料只适合高浓度的磷掺杂区,对于低浓度的区域,会形成差的欧姆接触,即造成电池的串联电阻Rs的上升及填充因子FF的降低,最终导致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下降。如下图:

实验过程

准备同一硅块的连续切割的硅片400片(180微米厚度,2.0Ω.cm电阻率),按奇偶数平均分成两批。

经过第一道工序制绒工序后,我们得到了腐蚀深度在4-6微米的绒面,此绒面可以将硅片表面的对光的反射率从25%降低到20%左右。之后按照上面提到的硅墨印刷工序的步骤将硅墨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刷到硅片上,这个过程完成了硅墨在硅片上的印刷和附着,印刷副栅线宽度约300微米。下面的工序是扩散工序,将印有硅墨的硅片在900℃的高温下和含有三氯氧磷的气氛中约半个小时,形成0.5微米左右深度的N型层,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P-N结。在周边刻蚀中我们是将硅片四周的N型层通过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物的腐蚀刻蚀掉,其主要作用是将P-N结的上下部分绝缘。然后进行的是PECVD工序,在该工序中是在硅片的表面形成已成90纳米厚度的蓝色的氮化硅膜,其主要作用是进一步将硅片表面的反射率进一步降低到15%左右。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烧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将硅片以背银印刷、铝浆印刷和正银印刷的顺序进行,同时在正银印刷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银浆栅线和前面硅墨印刷栅线的重合对准工作,一般情况下正银印刷宽度为100微米左右。在这个印刷过程完成后硅片在传送带的作用下进入烧结炉进行烧结过程,在900℃高温下银浆穿过表面的氮化硅层进入硅片并与之相结合形成电极,这样,我们的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就制作完成了。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通工艺电池除没有硅墨印刷工序外,其他工艺步骤和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电池制作工艺相同。完成电池的制作之后,最后的工作就是进行电性能测试了。

试验结果和分析

1.试验结果

经过严格的试验对比后,得到如下表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由于降低了电池受光部分的磷表面浓度,减少了死层对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其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都有所提升;同时,由于在与银浆接触的电极处是表面浓度很高的磷扩散层,故能与银浆在烧结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故其填充因子FF并未下降,而且有一定的提升。因此,体现到最终电池转化效率上,选择性发射极线电池比普通工艺电池有0.2个百分点以上的效率提升。

2.实验结果分析

在表面活性区形成低掺杂浅扩散区,就复合机理而言,表面复合主要是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而表面复合速度也与电池表面的掺杂浓度有关系。表面掺杂浓度越高,复合速度越严重,因此,要获得较低的表面复合速度,应采用较低的表面杂志浓度。 因此,在此区低掺杂可以降低少数载流子的体复合几率,且可以进行较好的表面钝化,降低少数载流子的表面复合几率,从而减小电池的反向饱和电流,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另外,因越靠近太阳电池的表面,光生载流子的产生率越高,而越靠近扩散结光生载流子的收集率越高,故浅扩散结可以在高载流子产生率的区域获得高的收集率,提高电池的短路电流Isc。

新型结构电池的提高电池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电池基体的寿命,降低表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供短路电流。在常规电池的中的表面层内一般杂质浓度比较高,各种复合相当严重,该层内所产生的光生载流子很快就会被复合掉,而使得这一区域失去了效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死层”。该表面层往往是无杂质掺杂梯度的区域,所以通常称为“扩散死层”。很显然,扩散层得到的扩散浓度越高,得到的扩散死层就越厚。此外,掺杂浓度过高还会严重损坏晶格结构,引入高浓度的复合中心,而产生严重的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禁带收缩,增加少子的跃迁几率,从而降低该区域的少子寿命。总之,“死层”内的少子寿命是非常低的。“死层”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因为太阳电池的对阳光的短波吸收主要是在很薄的表面区域内完成的。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就是通过降低电池表面的P浓度,减少由于P浓度过高而产生的死层。并且通过丝网设计上的优化及氮化硅膜的设计优化相结合以更好的电池表面的钝化效果。

从上图的两种电池的光谱响应看,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相对常规工艺电池有效的提高了电池的短波响应,其根本原因是降低了电池受光区的表面P浓度,从而在短波光产生电子-空穴对的区域降低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速率,从而增加了电子-空穴对到达P-N结的数量,因此增强了电池的短波响应。

四、结论

试验证明使用喷墨的方法在硅片表面形成高低浓度扩散成而制作的选择性发射极电池(多晶)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降低了串联电阻,提高了填充因子,从而提高电池效率0.2个百分点以上。

因为喷墨的方法技术的可操作性强,且容易实现工业化,所以,硅墨选择性发射极技术是实现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实验采用的做标记和硅墨栅线印宽的方法有效得解决了二次印刷时对准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大硅墨生产时的成品率。

与其他的实现选择性发射极电池的方法相比,硅墨选择性发射极的制作方法只增加了一个工艺步骤,同时在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硅墨也实现了量产的可能性,所以该方法更适于在生产中应用,并实现大规模量产。

参考文献

[1] 郭洁,丁丽,刘向阳.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许昌学院学报,2006,(2):9

[2] 毛爱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发展现状[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2,(1):23

[3] 刘祖明,李杰慧,张忠文,等.晶体硅太阳电池产业技术发展[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6):51-54

[4] 刘祖明.晶体硅太阳电池及其电子辐照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60-61

[5] 廖华,刘祖明,李杰慧,等.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研究[A].第八届全国光伏会议暨中日光伏论坛论文集,深圳,2004,(11):807-810

第5篇

众所周知,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应用专业,涉及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较为广泛。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开设的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必要的包装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包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印刷、包装质量检测、包装技术与工艺能力,能够从事包装设计师、包装印刷工、包装质量检测员、包装技术员等职业岗位群工作,面向包装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的包装基础理论、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设备等基本知识。如此看来,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学、食品学和电子学,还交叉艺术、印刷学等多门学科,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包装专业培养目标虽然充分展示了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目标过大,目标模糊和不明确的问题。包装工程专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大部分高校都不可能将包装专业办成各科门类齐全的专业,它必须借助于实力较强的其它学科来发展,依据现有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地域特点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本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特色。我校于2015年开设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下设在机电工程系,通过前期多次调研,走访多所企业院校,结合河南省包装企业人才需求、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分析,将学生的就业面向定位为在包装及印刷企业、模版制作公司从事包装印刷设备(胶印机、凹印、柔印、模切、糊盒)的操作与维护、盒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包装品检测等工作。基于企业设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这样才能保证在后续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调整和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环节配置上有所侧重。

二、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就业对接

以就业来指导教学,这是高校创办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要坚持的原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尽可能地满足和协调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是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校包装专业的培养方案会不断完善,以我省包装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组织教师和有关专家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对包装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进行考察调研,及时掌握包装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技术发展动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面向、培养模式等,共同完善和改进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体现专业与包装产业、就业对接。同时,根据就业需求包装专业每年都对人才培养方案作相应调整,目前根据企业调研与同类高校走访,我们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有包装概论、印刷色彩、包装工艺、包装印刷、包装材料与检测、包装印刷设备与实训、包装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包装CAD等。例如包装印刷设备、包装工艺与实训、包装结构设计等核心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主要都是讲授包装印刷工艺流程,纸盒的结构设计、生产设备及工艺,瓦楞纸箱的结构设计、生产设备及工艺等。

三、强化实践育人,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印刷包装类实验室(包装印刷设计实验室、印刷实验室、包装及印后加工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取新增加包装测试实验室,打造具有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学工厂,强化学生核心技能培养。另外,本专业已与河南邮电印刷厂、新乡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等4家包装印刷相关企业接洽,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争取打造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在学生实践培养的过程中,力图结合全国包装类技能大赛,在教学中嵌入技能竞赛的标准和项目,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依托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包装工程涉及面广,包装技术发展迅速。要求授课教师能及时地将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体现在授课内容中,目前,我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教师基本具有硕士学位,在年龄层次上以青年教师居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首要任务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同时要重视与企业、高校的交流合作。另外还可聘请企业成熟的包装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企业与学校老师的交流、沟通和联系。

五、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

实践教学是包装工程学科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包装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学校开设包装实验室较少或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降低了包装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针对各个院校中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现在的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包装专业为交叉性应用学科等特点,个人建议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沟通,将部分实践教学地点安排在企业当中,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将实践教学分为几个层面。首先,针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可开展第一层面基础性实践教学。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将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引入学校,聘请专门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对包装专业课程中用到的实验设备、实践环节给学生进行初步的讲解,并使学生养成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里面的生产观念、劳动观念、集体观念等相关职业素养。使学生初步接触本专业的业务范围,了解现代包装及加工的企业生产技术及设施设备,以达到专业入门。第二学年,学生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技能,针对掌握专业理论的学生开展第二层面的专业性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包装工程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包装行业有初步认识,学习包装企业的实际工艺生产流程,增加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这一阶段性实践教学需要包装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感受包装企业内部并现场讲解包装工艺流程。最后,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第三个层面的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结合毕业前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开展有目的、有科研、有收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责任编辑/欧定军生走到基层包装企业,有针对性地学习社会上所使用的包装工艺、包装检测等知识体系。具体措施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在企业进行,主要参与包装装潢设计、包装机械辅助操作、运输包装设计以及生产管理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包装工程的发展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法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的互动性,为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投身包装工程类企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六、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钱存训 中国出版史 述评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0)06-0011-05

钱存训(Tsuen-Hsuin Tsien)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52年、1957年分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钱先生赴美前曾先后担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图书馆南京及上海办事处主任等职。赴美后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兼图书馆学研究院教授、远东图书馆馆长和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等职,现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科技史研究所荣誉研究员、美国中国出版服务公司董事长等职。

钱存训先生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专家,著有《书于竹帛》《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东西文化交流论丛》《留美杂忆》等著述。钱先生对自己的研究曾有一个总结:“我的研究范围主要环绕两大主题:中国图书印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而两者的结合,从高度和比较的观点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中国出版史这一研究领域,钱先生在海外为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具体成就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对纸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及对中国书籍制度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

在印刷术发明前,世界各国的文字记录可谓丰富多彩。中国也是如此。王国维先生《简牍检署考》(1912)、罗振玉与王国维合著的《流沙坠简》(1914)等对简牍实物与文献记述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涉及书籍制度的所有方面。《书于竹帛》的出版,对纸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做了全面研究,探讨了纸前记录方式对中国书籍制度产生的影响,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书于竹帛》的底稿是钱存训先生1957年提交给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印刷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和图书》(ThePre-printingRecordofChina:A Study of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dons andBooks),经过修改后以《书于竹帛》(WrittenonBambooand Silk: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Books andInscriptions)为名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62年正式出版。该书共分9章。第一章是《绪论》,对中国古代文字记录方式进行了总体上的介绍。第二章是《甲骨文》,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和性质、甲骨文的形势和契刻、卜辞的内容及排列等。第三章是《金文和陶文》,对金文和陶文的性质、用途、款式等进行研究。第四章是《玉石刻辞》,对石鼓文和古代刻石、玉器刻辞等进行研究。第五章是《竹简和木牍》,对简牍的形式、整治、行格和书体、编装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是《帛书》,对帛书的起源、发现、材料、形式等进行研究。第七章是《纸卷》,对纸的发明与改进、古纸的材料和制作、卷轴制度等进行研究。第八章是《书写工具》,对毛笔、墨、书刀等工具进行研究。第九章是《结论》,对中国书籍的起源与发展、书写和复制技术、文字的演化等问题进行研究。该书英文本出版后,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好评,除不断重印外,还被译成中、日、韩等其他文字。2004年,该书的英文第二版也再次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于竹帛》指出:“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书’。书籍的起源,当追溯至竹简和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在纸发明以前,竹、木不仅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且在中国历史上被采用的时间,亦较诸其他材料更为长久,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简牍仍继续用作书写。”“竹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简牍制度有其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中国文字的直行书写和自右向左的排列顺序渊源于此,即使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之后,中国书籍的单位、术语,以及版面上的所谓‘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简牍制度而来。”这一观点,理清了书籍的源头,可以避免将早期“书籍”的范围无限扩大。

目前,《书于竹帛》已有4个不同的中文译本。1975年,根据周宁森博士译稿修订的《中国古代书史》,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1987年,由郑如斯教授增补的《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由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1996年,台湾汉美图书公司以《书于竹帛》为名,出版了该书的繁体字版;2002年,上海的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以《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为题,出版了该书的第四个增订本。这些不同的译本,充分显示了该书具有的不朽生命力。尤其是“世纪文库”本的《书于竹帛》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英文本“Written onBambooand Silk”,以近年出土的考古实物为主,补充了新发现的殷墟以外和周初的甲骨、战国及秦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帛书、各类古地图、敦煌遗书中最早的抄本等内容,更使该书具有新的生命力。

此外,收录在《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中的《汉代书刀考》,对简牍时期整治书写材料和删改文字的书刀做了全面考证与分析,认为“书刀的功用在删除写错的简面,以便改正重写,或者削去旧简已经书写的旧面,取得新的简面,以便再行书写”,从而纠正了以往文献中认为书刀或刀削是简策上刊刻文字的工具这一错误说法。2对中国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了全面研究

在《书于竹帛》一书的基础上,钱先生应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Joseph Needham)先生之约,为李氏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造纸和印刷》分册,198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祖慰教授的译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1995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拓、汪刘次昕的译本《造纸和印刷》。2004年,该书由北京大学郑如斯教授编订、增加了新材料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为名出版。

《中国纸与印刷文化史》堪称《书于竹帛》的姊妹篇。该书对印刷术发明后的中国书籍和文字记录进行研究。全书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从宏观上对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

原因等进行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有关纸的研究。第二章是《纸的性质和演变》,对纸的定义、造纸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章是《造纸的技术与方法》,对造纸的原料、工序等进行介绍。第四章是《纸的用途和纸制品》,对各种纸的用途进行介绍。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对印刷术的研究。第五章是《中国印刷的起源与发展》,对印刷术的发明及历展进行宏观介绍。第六章是《中国印刷的技术和程序》,对雕版印刷的材料和工艺、活字版的种类和方法、中国书的版式和装订等进行了研究。第七章是《中国印刷的艺术和图绘》,对木刻版画、年画、套色复印技术等进行了研究。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有关纸与印刷的传播史。第八章是《纸与印刷术的西传》,谈论纸与印刷术传向西方的过程,以及西方现代印刷术起源的中国背景。第九章是《纸与印刷术的东渐和南传》,谈论纸与印刷术传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过程。第十章是《纸与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探讨纸与印刷术对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作用。

《中国纸与印刷文化史》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全面探讨纸和印刷术的专门著作。虽然此前已有孙毓修的《中国雕板源流考》(1908)、贺圣鼐的《近现代印刷术》(1933)、美国卡特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1925)、日本中山久四郎著的《世界印刷通史・支那篇》(1930)等书问世,但钱先生的这一著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要比上述著作深入。

《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收录了一些因篇幅受限而未能在上述书籍中展开论述的文章。如《纸的起源新证》,对1975―1976年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竹简中所见的“纸”字做了考证,认为它同1935年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漆马内的纸胎,可以作为战国时代有纸的证据。而《现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实物》,对1966年韩国庆州出土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该印本“为唐代中国所印制”。钱先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有力地驳斥了韩国有人认为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论调,维护了中国是印刷术发明国的国际地位。由于韩国庆州出土该经时,中国国内正开始“”,对韩国的这一发现一无所知。1979年,钱先生回国访问时,特意将他自己收集的该经的复印本全份和有关报道、研究资料等赠送给上海图书馆保存,以供国内专家研究,更体现了钱先生博大的胸怀。

3 从世界文明比较的高度,阐述了中国出版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钱先生国学修养深厚,又受过严格的西学训练,因此,善于将中国出版史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探讨,通过国际比较,揭示文字记录与中西文明之间的关联。这种比较方法,大大拓宽了出版史的研究路径。

在《书于竹帛》一书中,钱先生特别提到中国文字的排列方式。中国文字的竖排、自右及左与西方文字的横排、自左及右完全不同。钱先生在《书于竹帛》一书中认为:“这种直行书写的原因虽不可确考,但可推测这一特点应和中国文字的构造、书写材料、应用工具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有关。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人体、动物、器皿,大多纵向直立而非横卧;毛笔书写的笔顺,大多是从上到下;竹木材料的纹理以及狭窄的简策,只能容单行书写等等,都是促成这种书写顺序的主因。至于从右到左的排列,大概是因为用左手执简、右手书写的习惯,便于将写好的简策顺序置于右侧,由远而近,因此形成从右到左的习惯。这一解释,合乎情理,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钱先生在《上海版新序》别指出:“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有的奇迹。可是由于近代中国所受的外侮和屈辱,使中国人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自信而盲目自贬,甚至现在还有人认为废除汉字采用拼音是文字演进的规律和迎合世界的潮流,却没有深思汉字的特殊功能。假使没有汉字形体所独具的延续性和凝固性相维护而采用拼音文字,中国早已成为许多以方言立国而分崩离析的国家了。近代欧洲各民族以方言立国,足资证明。”钱先生的告诫,对保存中国传统出版文化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很早就出现了印章,但为什么没有发明印刷术?钱先生同样从比较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很早就应用印刷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早就发明了纸,对印章和墨拓的运用奠定了印刷技术上的基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书写复杂性造成对机械复制的需求,由于科举而需要标准的儒家经典,以及手工抄写无法满足社会对大量佛经复制品的需要。在西方,纸到了很晚的时候才传入,印章没有移用作复印的用途,拓印到了19世纪才传入,印刷工人被形形的行会所束缚,字母拼写文字的相对简易性减轻了对机械复印的需求。……在欧洲不存在诸如和佛教有关的那种对大量复印品的需要作为动因;西方对书籍的需要手工抄写就能满足。直至15世纪中叶所有因素才有所改变”。中国的印刷术和西方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不同作用,其原因何在?钱先生认为:“在西方,印刷术同时激发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发展以及在文学上的应用,并鼓励了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民族国家的行动。相反,在中国,印刷术帮助书写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成为保持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此外,“中国的印刷事业一般由政府机构或私人主持,重在‘传先哲精蕴,启后学困蒙’,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欧洲的印刷业则多为谋利经营,因此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出版工业。这些不同的动机,使得印刷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钱先生的这些论述,为更好地理解中国印刷术对社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近代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中,钱先生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6世纪末开始的西书中译活动进行研究,分析了“译书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反映出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人文和社会科学在过去的译品中占主要地位,其总数达70%,而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仅占27%。……翻译的素材代表25个国家以上的著述,以英、日、俄文的作品为最多,其中有些是转译而非译自原文……。这一结论,也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出版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4 指导了一批从事中国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丰富了中国出版史的研究

钱先生在身体力行从事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同时,还在芝加哥大学指导了一批博硕士生从事中国出版史研究,写成了多篇研究中国出版史的博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涉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多个层面,丰富了海外的中国出版史研究。

在博士论文方面,潘铭粲(Poon Ming-sun)1979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Books andPrinring in SungChina,960-1279”(《宋代图书印刷史》),对宋代图书印刷史进行了研究。许丽霞(Lee-Hsia Hsu Ting)

1969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GovernmentControlofthePressinModemChina,1900-1949(《现代中国之出版自由》),就晚清和民国政府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进行了专门研究。该文1974年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正式出版。蔡武雄(DavidTsai)197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A Study of Chinese Government Publications,1912-1949)(《中国政府公报研究,1912-1949》),对民国政府出版的政府公报进行了研究。何凯立(Herbeit Hoi-Lap Ho)1979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Protestant Missionary Publications in Modern China1912―1949:A studyoftheirprograms operations andtrends,对1912-1949年间在华传教士的角色和活动、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历史及其组织、出版物的内容及其特色等作了探讨。该论文1988年由香港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Chinese Church Research Centre)出版。2004年由陈建明、王再兴翻译为《基督教在华出版事业(1912―1949)》,中文本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7篇

关键词:显示器制造;良品率;产能;经济的

中图分类号:TN873文献标识码:B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s at Display Week 2007 Focus on

Improving Economics and Expanding Capabilities

Peter Smith

(Honywell, Inc., NJ,USA )

Abstract:Yield and capacity are two of the key metrics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isplay manufacturing. But how are advances in these two areas achieved? That was the focus of myriad presentations and exhibits at Display Week 2007, where lowering costs and expanding capabilities for display manufacturing took center stage.

Keywords: display manufacturing; yield rate; capacity; economical

2007 年 5 月举办的显示周上产生了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以显示器制造业已经取得的进展为主题的信息发表、产品演示以及论文。显示器制造业进展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第一个方向的重点在于提高制造者的经济效益,即站在显示器制造商的立场,使用特殊设备、生产工艺或原料,以提高产量、少占用资金或降低成本;第二个方向的重点是提高产能或者拥有特殊的工具/技术,使制造商能够制造出以前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显示器或显示器元件。

显示器制造商经济效益的提高

制造商大都通过改进设备和工艺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公司包括 Nakan, New Way Air Bearings, Powerlase 和 KLA Tencor。

Nakan 提到它最近推出的用于第 6 代和第 7 代玻璃基板的成套设备,并介绍了其取向设备的最新设计(6 项专利待审)。在该设计中,取向层在印刷工艺中通过一个可移动圆柱(moving-plate cylinder)制备的。Nakan 已经可以在第 6 代和第 7 代设备中实现每40 s出产1片的速度。

New Way Air Bearings 展示了三模块化空气轴承(air-bearing)产品,该产品的设计满足制造业非接触式玻璃输送的要求。这项特殊技术是靠多孔碳实现的。这种多孔碳法通过多孔材料的上百万个孔洞来控制整个轴承表面通过的气流。New Way Air Bearings 发现多孔碳是实现该目的最好的材料之一,因为它能够在轴承表面上提供理想的均匀气压,同时又能自动限制和减缓气流流速。在供气故障时,碳表面(图 1)能更好地保护轴承,能在供气失败时移动轴承而不损坏支撑面。这些传送设备的空气轴承已应用于平面显示器制造过程的各工序中,包括高速运送玻璃、与低气流状态的结合、以及精密的过程,例如取向。这种非接触式操作法与接触式相比提高了产率和产品可靠性(图 2)。

KLA Tencor 介绍了 P16+ 表面靠模(surface-profiler)设备,该设备用于检测薄膜和化学涂层表面的完整性。KLA Tencor 公司的设备对于控制显示器的良品率是非常重要的――临界缺陷和测量数据(critical defect and metrology data)。该公司最近公布的软件能够加快分析速度,最新的设备配置能分析 19 in长的样品。

Powerlase 公司宣称,与湿法刻蚀相比,他们的等离子体显示用 ITO 玻璃的快速激光图形(RLP)制备法,成本更低。Powerlase 公司对现用的湿法工艺及其替代方法进行了比较(图 3)。

显然,激光加工步骤更少,这通常是节省成本的好前提。 Powerlase 公司接着介绍了等离子体显示器制造成本的改进,大体是通过良品率的改善来实现的。良品率的改善甚至足以抵消激光系统的成本。

在液晶显示器(LCD)制备中,台湾友达光电公司采用激光加工 ITO 图形。友达公司使用准分子激光器进行反向通道蚀刻(back-channel-etch)制备非晶硅薄膜晶体管(a-Si TFT)。与Powerlase 公司的方法相似,友达 打算采用这种工艺作为传统的化学法加工 ITO 图形的替代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不使用掩模,会带来潜在的收益。

最新的制造能力

包括 Nanogram、杜邦公司、三星 SDI、Dai Nippon Screen 在内的一些公司在 2007 年显示周展示了最新的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给很多技术和设备带来更大的产能。此外,一些技术报告侧重于激光传输以及喷墨技术。

Nanogram 介绍了用于多种产品的硅油墨系列。相关化学品包括掺杂纳米硅和下一代液体硅。Nanogram 着重于传输系统的研究,包括喷墨、旋涂和连续运转(roll-to-roll)的能力。产品的发展趋势要求这些油墨从无源器件开始,TFT 显示的目标市场为电子纸及电子书。最终,Nanogram 的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正朝着晶体管方向发展,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是全印刷的有源矩阵显示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杜邦公司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无掩模、完全干燥的彩色滤色膜制备系统,该系统基于激光直接写入技术的突破。杜邦公司利用其热成像转移机制实现干燥过程,从而取消了液体处理及曝光,减少了工艺步骤,且对洁净室的影响最小。这项新技术显著减少了传统光刻技术所需的工艺步骤以及对洁净室的要求,因此节约了资金,减少了操作步骤。由于该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直写精密图形制备工艺中不需要 R、G、B 三色掩模,具有高度的可升级性,并大大简化了图形转换工艺。

三星 SDI 公司讲述了研发激光诱导热成像(laser-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 )法的进展,该方法用于制备有源矩阵 OLEDs (AMOLEDs )。制备 OLED 的 LITI 法的应用范围包括开发并优化传输层、OLED 层以及蒸发小分子图形的扫描条件。三星 SDI 采用 LITI 方法成功地改进了器件特性。此外,三星 SDI 组装的第 4 代 LITI 系统(图 4)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

第8篇

【摘要】医院年鉴编纂不仅是医院综合档案室职能、水平、利用能力的表现,更是医院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从年鉴编纂的五重”原则——重全面、重归纳、重真实、重文风、重美观,提出了对年鉴编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年鉴 编纂 五重原则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5

2014年5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综合档案室充分利用档案资料,编纂出版了首部《医院年鉴2013》。年鉴编纂不仅是综合档案室职能、水平、利用能力的表现,更是医院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结合年鉴编纂的实际,重点提出年鉴编纂的“五重”原则,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望能有所启发,共同提高。

1第一原则:重全面

医院年鉴是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信息、文献、资料的结合体[1],反映的是单位年度内院务、政务、医教研等方面的发展轨迹,具备有资政、鉴戒、存史、教化、宣传作用,其性质、特点、地位,决定了年鉴收录的内容必须全面、丰富、门类齐全,信息覆盖面广。年鉴内容的全面与否,往往是一部年鉴好坏、有无使用和保存价值的衡量标准。

年鉴的全面,通常反映在篇目结构的完整上。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年鉴2013》框架设计为例,该《年鉴》共分“医院概况”、“重大活动”、“医疗质量”等十个一级类目,下设32个二级类目,全书五万字,采用反映各方面建设发展成就的图片313幅。主要设计见表1。

在年鉴的编纂过程中,首要就是要确保年鉴内容的全面,要做到这一点,编纂人员应尽可能考虑医院常规工作及重点工作、静态和动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要胸怀大局,全方位地加以考虑,做到大事不漏、要事不缺,覆盖面广,项目齐全,体系完整,不能顾此失彼,务求能准确反映医院当年度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全貌,以充分体现年鉴信息总汇的特点。

2第二原则:重归纳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是三级医院,是清远地区规模最大的妇幼保健专科医院,集医疗、保健、预防、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承担国家多项公共卫生职能。医院每年的工作方方面面,涉及医院运营、科室管理、同行交流、专项检查、业务发展、公共卫生项目执行情况等等,如何收集、整理、编辑年鉴原始资料,使年鉴的记载纵横有序,脉胳清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体现年鉴的实际功效,这就要求编纂人员对年鉴资料进行重点归纳。

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年鉴2013》二级类目《十件大事》为例,当年度医院先后被评定为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省乳腺病防治分中心、省贫血诊断筛查分中心、暨南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医院荣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专项基金、儿内科成为省重点扶持建设临床专科等,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时间不同,承担科室各异,上交上来的资料有些过于复杂、累赘,有些仅作罗列、过于简单,有些结构凌乱,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编辑时注重从稿件中去归纳提炼,将已有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认真推敲,最后在《重大活动》一级类目上新增加《十件大事》二级类目,糅合以上内容,每件大事配发4~6幅图片,使年鉴内容新颖,引用者读用方便。

3第三原则:重真实

年鉴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汇编,所记载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必须如实地反映其本来面貌。年鉴的真实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记载事情的真实;二是数据的真实。要达到这两个真实,编纂过程中应注重做到如下四点:一是编纂人员要注重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关注医院运营,做到胸怀大局,注重细节,注重积累;二是必须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记录,不妄加评论,不作展望,不带主观色彩;三是要加强责任感,对模糊或不清晰的地方特别是数据要再三查证、核实,切忌马虎大意、道听途说、掺杂做假、流于形式,要做到全文统一,前后一致;四是要注重编辑质量,对资料、稿件要多看几遍,多改几遍,反复校对,反复审核。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年鉴才会有较高的引用率,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4第四原则:重文风

年鉴的质量标准是多方面的,优美的文风无庸置疑是其是否为精品的衡量标准之一。文风是由语言来反映的,年鉴的文风,从侧面反映了编纂者的文字能力和语言水平。

共性而言,年鉴编纂应做到文字精炼、语言质朴、语句通畅、富于文采,要能给人美的感受、氛围的熏陶。精炼就是句无余字,言简意赅,简明易懂,用最短的篇幅、最简练的文字提供最多的知识、信息和资料。质朴就是公正记述,不夸张、不虚美、不褒贬,不刻意修饰,不加入个人主观意见,避免所记录的内容华而不实。通畅就是符合语法标准,表述前后连贯,不累赘。富于文采就是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可适当采用一些描述手法,使语言显得语句优美。当然,讲求文采并不是主张过多地采用文学语言进行描述和渲染,而是对某些特定的记述对象适当采用描述手法。

5第五原则:重美观

年鉴特别是一部高质量的年鉴,既是工具书,又是文化建设的产物,是单位内涵建设的高度浓缩,具有较高的宣传价值和社会效应。既然面向社会、面对大众,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艺术感受,体现年鉴的视觉美,其整体美观就显得相当重要。

年鉴的美观,主要体现在装帧、版式、图片及专题设计上[2],整体要做到协调、和谐、前后呼应、具备独特的创意和风格。还是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年鉴2013》为例:装帧设计上,主要做到两点:一是封面设计整体色调为蓝色为主,收入院徽、医院鸟瞰图等元素,排版简单大方,封面、封底、书脊统一设计,图形与色彩连贯运用,重在反映年鉴本身的意蕴;二是注重与印刷工艺的关系,封面采用印刷效果较好的300克双铜纸过光胶,内页采用157克亚粉纸,使印刷效果更清晰、细腻、色彩逼真,增强年鉴的质感。版式上,目录设计做到单纯、简洁、大方、层次分明,不用过多、过浓的色彩;正文作为年鉴的核心部分,全书体例、页眉、字号统一,分两栏排版,文字与图片巧妙搭配,浑然一体。图片则选用能反映主题、构图精美、拍摄效果好的,设计要灵活多样,富有变化,使年鉴图文并茂;专题的设计则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多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设计彩页和专题,真正使图片、专题与全书的文字相得益彰,成为文字生动的补充。[2]

参考文献

[1]曹诚斌.年鉴编纂应以资料性为主[J].沧桑,1996(6):51-52.

[2]阳晓儒.年鉴编纂的美学思考[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6):42-43.

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或均可预防流感

第9篇

    论文摘要:高子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装演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机,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装演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懂理论能实践的同仁来说体会更深。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装演专业,是培养包装设计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视觉感受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练习。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家及消费者对包装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就可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学生面对面竞争,如果不按国际性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又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底,将成为竞争的弱势群体被淘汰出局。

    我在高等艺术院校搞教学工作,从学生时期就与广告、装演、印刷设计等行业密切接触,课余时间一直为当地一些知名企业服务,深谙包装、设计、印刷的各个环节与操作流程,加之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摸索了一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有关装满设计的许多方面更新特快,往往我们刚接触到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制作方法、或新材料、新工艺等,却同时已经被更发达更超前的国家或地区淘汰或视为落伍,因此,我们更应该多交流经验,多沟通信息,为提高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对装演设计教学的一点感受和探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

    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

    据悉,国家经贸委批准在我国筹建亚洲包装中心,加强国内外包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促进中国包装业加快整合,增强竞争力,为我国包装业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国际信息,参与国际竞争,融人世界经济搭建平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们的装演设计教学也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突出专业技术特色、提高应用能力、加强设计文化的积累。教师首先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才能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装演设计行业可为我国商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装演设计贡献一份力量。设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一个令人自豪、让人羡慕的行业,充满了挑战性和创造性。包装设计已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捷和舒适。那些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优秀设计,为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我们的装演设计整体实力,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包装设计水平而学习,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设计,创造新的消费概念,引导社会消费方向,提高大众的消费水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之一。

    通过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肩负的重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创意的灵感会不断涌现。有了远大的目标、再给予科学的指导,教学目的能够达到,教学质量显着提高。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目前,国内设计院校装演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都能结合实践进行学习,许多优秀设计作品都是由最基础的构成演变而成。基础课结合实案例扎扎实实系统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展示优秀作品,分析画面设计构成、解剖包装结构、研究印刷工艺和制作方法,进行量化生产的效率如何?包装材料的选择搭配、再生材料的使用率、对环保的影响、消费者接受程度、销售的目标对象,以及包装、宣传所能达到的效果等,都要综合考虑以培养学生整合优势资源的能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尝试传统包装材料在新领域的应用,明确绿色环保设计、健康设计及人性化设计的概念,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加强原创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职业习惯也不容忽视,克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与当地企业接触,发动学生积极主动与周边企业联系,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服务意识,热情、真诚地与客户合作,不怕退稿、改稿、不要斤斤计较,亲身参与到商业之中,在服务商业和市场的过程中学习、提高,了解专业性质特点及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强化动手能力,感受商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当有些学生的设计作品被商家采纳、被媒体公开发表,会对其他学生很大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教学、研究阶段,甚至对商业性太强的设计作品持否定态度。许多没有深人生活的作品,设计者自己感觉非常满意,投放市场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被客户否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产品的性能,关注商业发展的状况,掌握市场潮流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其实,多数学生也想与深人生活参与项目设计,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市场链接的成功与否。

    为此,我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很多开展业务的细节问题,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起来。真实、生动、有趣,让学生体验从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发排打样、印刷加工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讨回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免掉进不规范的市场陷阱等等。以专业的工作模式规范学生,发现不足及时调整。通过多次强化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快速提高,自信心倍增。平时强调除专业能力外,高度的责任心、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诚实礼貌、吃苦耐劳等等,都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经过实践才切身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几本教科书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要带给学生经过市场检验的、被商家认可的、受消费者喜爱的好设计。在德、英、美、日等高等设计教育发达的国家,设计院校专业老师必须有二年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很多教师长年为企业、机构组织服务,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爱戴、甚至长期追随。早在1919年德国包豪斯就已经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中强调,它之所以能影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就因为他们不脱离社会,并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双轨制教学,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艺术素养,又有科学技术和实用头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成长。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参照和借鉴。

    3与时俱进,做学生真正的导师

第10篇

1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变迁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

(1985-1993)汉字进入计算机是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党的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逐步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各领域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落后的出版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我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第一,“748工程”实现汉字数字化,汉字进入计算机,中国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第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中国印刷业走向了价廉物美的彩色印刷时代;第三,信息存储技术实现数字化,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排版软件在期刊出版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先后研制了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发行了软盘存储形式的电子期刊.我国出现了数字期刊的萌芽.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4-2004)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自此,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时期,期刊采编、作者投稿、专家审稿、数据远程传送等都实现了网络化,编、审、校、印、读等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方正排版系统、华光系列排版软件等专业排版软件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逐步应用.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的应用,省去了传统出版流程中的诸多环节,使期刊的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得以实现,数字印刷工艺渐趋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网络期刊数据库,实现了期刊的网络化发行和网络化阅读.从这一时期期刊数字出版情况来看,在期刊的数字化生产方面,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采编、数字化制版及印刷;在期刊的数字化流通方面,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及其引致的受众数字化阅读.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期刊出版正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005至今)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PV6核心网投入使用,大大加快了网络传输速度.2009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为三大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2013年,又向其发放了4G牌照.IPV6核心网及3G、4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发生了新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集成了从采稿到发排的期刊出版全流程采编业务系统平台的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实现了期刊出版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及功能一体化;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大大降低和减少了期刊出版过程中的误差率及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建立了一些“开放存取”(OA)期刊在线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OA期刊的资源检索和全文链接服务,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促进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

2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深入研究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经验和启示.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实际上,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创建一个技术创新体系,并在其中起到引导、扶持、协调等重要作用;研究机构和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并使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形成体系化,使其达到能够进入生产领域进行实践应用的程度;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在相关制度的安排下,把创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赢利.技术创新过程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才能够实现,单个企业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和统一协调.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构筑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坚实政策基础.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中介组织的协调,“748工程”也不可能实现“汉字数字化”的重大突破,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外两大核心动力,而持续的需求能够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市场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创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认可,创新企业才能够得到技术创新的收益,而正是对这种创新收益的期望,才诱使人们不断进行创新,从而能够形成“技术创新市场认可获得创新收益继续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适度调节下,让市场在具有经济活动属性的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加速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技术形式不断创新,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相关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但相对于我国整体科技进步而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功能和效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仍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一部分企业,还无法形成规模,与市场导向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势必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步伐及质量.因此,依市场需求为动,以市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必行路径.

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讲,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抑制因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而出现的收益递减趋势、延长产品市场占有周期,而且能够通过控制市场技术领先权而获得较为持久的高额利润,保持企业的长期赢利.同时,业界的合理竞争会推动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而市场分工的细化又会使竞争更加趋于合理,形成较为健康的产业发展格局.业界竞争是形成企业技术优势、找准自身市场定位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各专业期刊出版平台在业界竞争的驱动下,在期刊数据库产品方面注重培育自身比较优势,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进而形成了竞争市场细化更加合理的竞争的市场竞争态势,促进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和变迁.可见,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第11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其传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在现代的各个设计领域,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园林设计等等,已经有很多设计案例成功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设计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传承着文化的理念,因此,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和研究来讲,如何清楚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涵盖范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总而言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联想到中国,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思想文化,无论是材料还是颜色,无论是建筑还是服饰,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动植物类,包括麒麟、龙、凤、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艺技术的提高,在外观上很多工业产品都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图案,这样不仅使得产品外观更具个性化,也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2、服饰类,唐装、深衣、襦裙、直裰、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伪唐装、肚兜、斗笠、皇冠、凤冠、丝绸等,还记得阿莱西的设计师StefanoGio—vannoni设计的“TheChinFamily一清宫系列”吗,这套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根据清宫的人物服饰和肖像设计的调味瓶、计时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国历史文化与时尚家居完美融合。

3、乐器类,包括筝、笛子、二胡、鼓、锣、古琴、琵琶、箫、埙、唢呐、芦笙,还有一些板类乐器,如响板、梆子、木鱼等。这些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很多乐器的形态都是经典之作,现代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可以加以借鉴。

4、琴棋书画类,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现在来表示人的文化素养。棋类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围棋、麻将以及与棋类相关的对弈、棋子、棋盘等;书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画包括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等。很多现代的平面设计和影视设计作品都从古代的绘画中汲取灵感获得成功。

5、器物类,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国结、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兵器、青铜器、古玩、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罗盘、八卦、司南等,这些器物的形态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6、民俗民风类,对联、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中秋月饼等。

7、民间艺术和工艺类,如剪纸、风筝、中国刺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回纹、祥云图案、风眼、千层底、檐、鹫、脸谱、皮影、武术等。最经典的一个设计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类,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等。

9、思想文化类,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等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庄子阐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就应该讲求绿色设计,讲求简约为美的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也已成为本土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国红和牡丹的图案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我国,兰花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同样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台式机的机箱前滑盖处印有兰花图案,给人以典雅的感觉。与此相仿的,2008年初,联想公司了一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款产品的外壳以中国印象的“漆红色”色彩与“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整体机身小巧、轻薄、精致。笔记本表面仿漆盒工艺,更体现了华贵高雅的品质。

-

在形态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宝欧(MBO)“旗袍”系列手机,该系列是意大利设计团队专门为中国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为核心,集合了中国特色元素比如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手机的外观非常个性非常女性化。手机的背面有的还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盘扣式样,很是新颖。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国外的设计中也备受推崇,这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中,最受瞩目的红点设计概念至尊奖授予了源自德国制造而又蕴涵着“八卦”理念的“阴阳”椅。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与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时尚美观,在人机和功能上也较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此类产品设计案例不胜枚举。国际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深厚,将其精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将使产品设计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撑。新晨

三、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贴在产品造型上,又不能把传统文化泛滥使用;而是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作。在外观设计上,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挖掘、变化、改造,结合产品的特点,与外来元素完美融合成为时尚的设计;

在形态设计上,在对产品有充分的理解,从而借鉴中国传统的器物的形态或部分形态加以改造,从而成为产品的一个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如诺基亚6108,笔化作剑,构思巧妙,整体像一个背剑武士,造型有气势,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对物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乐、节用”思想,阐明了对物的设计不能过于繁杂,庄子的“返璞归真”思想,阐述了生态自然、绿色设计的思想,韩非子的“物以致用”,强调了产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但对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四、总结

第12篇

目的研究封面的造境之美对文学童书装帧设计的意义。方法以阐述造境的内涵为切入点,从文学童书封面的图形、色彩、文字和材料4个方面出发,分析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方法,探讨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结论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要具备文学性与艺术性,只有让封面内容的精神美和艺术的形式美相互渗透实现完美统一,才能使孩子们通过封面艺术准确领会文学书籍的内涵与气质,带领读者进入充满艺术气息的情感世界,感受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

关键词:

封面;文学童书;造境

文学童书是影响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载体,而童书封面则是孩子了解书籍内容的主要渠道,在书籍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当前,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人们对书籍封面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优秀的文学童书封面要结合书籍的内涵,分析研究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之美,引领孩子进入一个意想的情感世界,从而极大地满足儿童的“悦读”需要。

1造境与文学童书封面设计的内涵

1.1造境的含义

何为造境?“造境是指人们在审美意识支配下塑造的‘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自然,它可以使人暂时超越自我,无所顾忌地追求美、体验美,从中得到一种心灵满足[1]。”具体来说,意境是在具象的基础上,想尽办法营造一种特定的情境,引发人们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造境即为创造意境[2]。那么,意境又是什么?唐代画家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明确提出了自然的美无法自动成为艺术美,要重视主体的抒情表现,让造化与心源高度统一。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组合的描绘,诱发人们产生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呈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意境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研究和表现中国美学审美意识的重要范畴,是创造、品评作品的标准,是艺术家追求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1.2文学童书封面造境的内涵

文学童书作为特定的精神产品,其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它在意境美的表现上与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3]。文学童书的封面也是如此,除了具有保护书籍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让读者通过封面的艺术形象来预测书籍的故事,反映文学童书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艺术家追求的意境美,所以说,封面的设计过程也是造境的过程,“借景造景,以境感人”应伴随始终[4]。由于在儿童欣赏阅读的过程中,不具备正确的评价审美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封面的各种设计,因此文学童书的封面设计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传达出特有的文化意蕴,既要体现出激发儿童阅读兴趣的艺术氛围,又要凝练特有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第一时间赢得小读者对书籍的认知和赞誉,使孩子从阅读到体会,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以此来启迪儿童的心智,陶冶儿童美感,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

2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方法

创设意境虽然是客观的情景空间,但是其依赖物象而存在,正确运用封面的各种元素,去营造文学童书封面艺术的意境之美,可体现文学童书内在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追求。在文学童书封面设计的造境过程,要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书籍本身的主题与内涵出发,通过想象封面中形象化的文字、色彩、图像、材质等元素,营造出特定的意念情景,这种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就是意境美的具体表达。

2.1以形造境

以形造境就是用封面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表达主观情感而营造的艺术境界,也是中国美学特征中“以形写意”的艺术表现[5]。“形”是事物的表象,“意”是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形是意存在的依托,意是赋予形的生命,两者之间强调表里相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意形交融合二而一,因此,在书籍设计中“以形表意,以意传情”是创设意境美的主要手法,文学童书封面的意境美,正是运用图形本身蕴含的特定韵味和情境所营造的。文学童书封面中的插图是儿童获取书籍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体现书籍内涵的外在展现。图像不但能将书籍中的知识形象传递给孩子,还可以通过自身直观的艺术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孩子们,引发孩子们的意境联想,对营造封面的意境美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大自然的声音》封面设计,书中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聆听动物们与大自然的不同声音的故事,因此人物与森林中的动物就成了封面图形的主体,设计师采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动物与人的和谐相处,在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上,所有图形的艺术处理都没有脱离书籍的内涵和气质。如果选择写实的人物和风景来表现,则过于直白,有损文学童书的童趣和意蕴;如果选择太抽象的造型,则又很难传达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奇思妙想,因此,用插画的艺术形式对封面进行了处理,整体画面在表达儿童活泼趣味性的同时,融入艺术气息,增加文学笔墨的韵味。至此,封面图形通过插画的艺术表达,巧妙地将“意”引入到形式美中,让图形的传情达意得到读者的认可。

2.2以色造境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是“眼睛的诱饵”,是揭示书籍中心思想,点亮书籍灵魂的重要元素[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中的“阴阳五色”学说,将黄、青、赤、黑、白为正色的五色说与土、木、火、水、金的五行说相联系,色彩并非仅仅是物理性、生理性的视觉元素,更多偏向于民族文化观念的表达,使色彩超越了视觉的范畴,拥有了神秘而特殊的隐意[7]。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人们从色彩中获取灵感,营造特有的意境,极具意趣。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设计而言,色彩对营造意境美的表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色彩的封面,孩子们就无法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书籍内容,相反,如果有意识地去安排色彩,将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色彩感知的能力,勾起孩子们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文学童书封面设计中对于色彩的选用,不仅受儿童心理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受文学书籍内涵的影响。首先,儿童时期好奇心强,都是凭借自己的内心情感去选择事物,活泼新鲜、简洁明快的颜色,能快速激起孩子们内心的活动并激发愉悦的联想,其中,红、黄、绿、橙、蓝、白、黑、紫色是孩子相对喜欢的颜色。其次,色彩可以通过自身性格来扩充书籍内容,强化文学书籍的内涵和意蕴。封面的色彩要充分表现文学书籍的内涵,设计师要善于用色彩塑造整体文学气氛,依据色彩的性格来抒发特定的文化意境,让孩子仅凭封面就能沉浸在文学童书的意蕴中。红色给人热情活力、黄色给人温暖快乐、绿色给人安全健康……《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封面设计见图2,是一部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封面色调以蓝色为主,蓝色给孩子一种活泼、理性、宽广之感符合孩子的童趣心理,同时,蓝色又充满科幻、智慧的信息,这与书籍的主题和创意相呼应,并用虚虚实实的山峰营造出魔幻般的浩瀚空间,引发小读者无限的想象。

2.3以文造境

文字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抽象但极具内涵的美学符号[8]。它以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和空间构造来表现字形,抒发特有的情感,用于表情达意,由此将抽象的线条升华为艺术的高度,使读者在优美的点线之中体味形体姿态、情感意境。正如著名书画篆刻家、装帧艺术大家钱君匋先生所说:“学书法,与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9]。“由此可见,文字对中国的书籍设计从品格样式到文化理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字的艺术化不仅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赋予书籍特有的情感魅力,从而使书籍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在文学童书的封面中,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表情和美感功能,通过直觉经验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心理,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与主题相符的意境中。封面中的文字包括:书名、编著人、出版社等信息,主要是帮助孩子了解书籍中所传达的主题,然而在审美意识支配下,文字有了更多的内涵,通过对文字设计,能引发诱发孩子们的审美想象空间,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文学意境。如何在封面设计中运用好文字造境,要取决于设计师对文字艺术和文学童书内涵的准确把握。当前,文学童书封面的文字造境主要围绕文学的体裁和儿童的性格展开,由此文字造境可大致分为:书法文字和卡通文字两类。书法文字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意境,以其古朴清雅的艺术风格,让书籍富有气韵生动的文化气息,在文学书籍中被大量使用。封面中书法文字往往是富有和谐节律的,字形结构、章法的旋律,用笔、用墨、线条的节奏,这些都能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小巴掌童话》封面设计见图3,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书籍,封面设计中准确运用书法艺术,用清新多姿的字形结构,健美的笔法变化,搭配沧桑感的淡黄色调烘托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同时也表现出优美清雅的通篇气象,并给人耐人寻味的文化感悟,引领孩子进入一个真善美的童话王国。其次,卡通文字的造境主要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文字能拉近孩子与书籍之间的距离,让封面充满天真浪漫的想象,从而达到引导孩子动手探索书籍内容的目的。《神奇的造字工厂》封面设计,封面采用了幼稚的书写风格,笔画与空间互动,形神合一。整个封面活泼生动,意蕴十足,用独具匠心的文字传达出有趣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可以产生奇妙的联想,让其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感受封面所带来的神秘意境。

2.4以材造境

材料是设计造物的重要元素,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10]。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材料美的观点,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看出材料自身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材料之美直接影响到设计造物的优良。材料具有物质性与精神传递相融合的特点,是艺术家掘美的重点,不同的材料属性能引发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而带来各种联想和精神暗示。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而言,材料对造境的影响是根本的和永久的,关系到书籍的印刷工艺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在封面的设计过程中,“量体裁衣”不能追求纯粹的形式装饰,忽略根本所在,应以儿童的阅读特点为入手点,把握材料的精神属性,运用特殊的质感肌理去表现特定的文学意境,这一过程就是精神物化的轨迹,即以材造境的过程。“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中国传统绘画座右铭式的法则,以材料去引感是设计中常用手法。材料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物理感受,也能产生心理反应。如:布质的封面能引发朴实怀旧,木质的书籍封面能引发自然和沉稳,金属材质的封面又能带来科技梦幻……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因考虑到成本价格、印刷工艺等问题,书籍封面中运用特殊材料只能作为辅助材料使用,一般情况下纸张运用最为广泛,而纸张的肌理、厚度就成了营造特定意境的关键因素。周建明设计的《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封面,整个封面除了书籍名称以外,只有简单的花纹元素点缀,设计风格较为简洁,但简洁不代表简单,其关键在于书籍封面选用肌理较强的艺术纸,搭配烫金元素的装饰,瞬间给人经典、宁静、低调、奢华的厚重感,这样材质的选择符合书籍内容的精神气质,能将小读者带进文学的意境中。

3儿童书籍封面的造境感悟

首先,造“整体”之境。《荀子•劝学篇》:“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强调从“全面”和“纯粹”两个方面追求完美的美学原理,从中窥见出整体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11],因此,运用封面营造书籍的意境美也要考虑整体,注重封面意境与书籍内涵的完美统一。文学童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书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文化气质,文学童书的封面要结合书籍的内涵进行艺术创作,使封面与小读者进行思想交流,体现作品凝练的艺术意境。其次,造“情感”之境。学者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从创作到诞生,整个过程是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实的心理体验,艺术品的各种视觉语言又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对于文学童书封面而言,封面的意境实际上是理智和情感复合物,是利用色彩、图像、材质、文字等形象与情感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因此,造境离不开读者的情感交流,只有从情感入手,把握孩子们的视觉心理感受,才能带领孩子进入一种富有童趣的意想世界。

4结语

造境是书籍设计的最高境界,文学童书封面的造境又是美化书籍的关键,只有充分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将书籍的内容与精神融入到封面中,才能提升文学童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层次,营造出文学童书封面的意境之美。

作者:张晓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积成.浅谈造境[N].美术报,2013-06-29.

[2]曹辉.色彩的意境与视觉冲击[J].装饰,2003(4):92.

[3]蒋敦明.审美意象与科技图书封面设计[J].中国出版,1994,(10):52—53.

[4]阎鹤.书籍设计多维度空间形态的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38—41.

[5]蔡淑兰.论儿童文学的情感教育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5—8.

[6]刘萍,韦照红.瑶族民俗文化书籍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2):141.

[7]童俐.儿童家具情感化设计原则之解析[J].装饰,2012(2):102—103.

[8]翟建平.市场经济下的书籍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4,35(10):99—102.

[9]应艳.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J].包装工程,2014,35(22):81—84.